埋线治疗慢性胃炎112例

埋线治疗慢性胃炎112例

一、穴位埋线治疗慢性胃炎112例(论文文献综述)

郭健[1](2021)在《火针治疗Hp阳性肝气犯胃型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的临床观察》文中提出目的:通过观察火针治疗Hp阳性肝气相关犯胃型慢性非萎缩性胃炎(CNAG)评价火针治疗Hp阳性肝气犯胃型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患者的疗效,并与三联疗法比较,探讨火针治疗本病的优势与不足,为火针治疗Hp阳性肝气犯胃型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的治疗提供临床依据。方法:将符合本课题诊断标准及纳入标准的患者6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随机分为2组,每组30例。治疗组选穴:至阳、胃俞(双侧)、肝俞(双侧)、上脘、中脘、足三里(双侧)、上巨虚(双侧)、太冲(双侧)。以上腧穴,均使用师氏单头细火针(0.5*50mm),刺法选用速刺法。疗程为3日1次,连续治疗5次为1个疗程,共1个疗程。对照组采用奥美拉唑肠溶胶囊20mg/次,一日1次,餐前口服;阿莫西林胶囊0.5g/次,一日3次,餐后口服;克拉霉素0.5g/次,一日2次,餐后口服。2周为1疗程,共1个疗程。治疗结束一个月后进行随访。记录治疗前后两组的临床症状积分、C14呼气实验结果、脾胃PRO量表评分、临床疗效进行评价。结果:1.临床疗效比较: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的总有效率分别是89.66%和93.10%,两组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Hp清除率比较:治疗组和对照组的清除Hp的有效率分别为62.07%和79.3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将两组的清除率进行比较,发现对照组清除Hp优势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临床症状积分比较: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的临床症状积分较治疗前降低,差别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临床症状积分,差别不存在统计意义(P>0.05)。4.PRO量表评分: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的胃肠道疾病PRO量表评分较治疗前降低,差别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对比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的胃肠道疾病PRO量表评分,差别不存在统计意义(P>0.05)。5.对两组成功治疗的患者进行随访,结果提示,对照组复发率高于治疗组。结论:1.火针疗法和西药疗法对Hp阳性肝气犯胃型慢性非萎缩性胃炎具备镇痛效果,对消化不良、吞酸、痞满等症状有明显改善作用。2.针对Hp感染,口服西药对Hp清除疗效更佳。

师亮亮,杨才德[2](2020)在《穴位埋线治疗慢性胃炎的临床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社会发展和时代进步,慢性胃炎发病率逐年升高,寻找安全有效、长效、副作用较少、治疗频次少的治疗慢性胃炎的疗法成为临床研究的热点。本文通过复习近年来穴位埋线疗法治疗慢性胃炎的临床研究,从单纯穴位埋线、穴位埋线配合针灸、火针、针刀、耳穴疗法角度,发现穴位埋线疗法治疗慢性胃炎具有其独特的优势,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孙俊杰[3](2020)在《针刺联合雷火灸治疗脾胃虚寒型慢性浅表性胃炎临床疗效观察》文中认为目的通过针刺联合雷火灸与针刺联合艾条灸治疗脾胃虚寒型慢性浅表性胃炎,比较其临床疗效,为治疗脾胃虚寒型慢性浅表性胃炎提供更高效、安全的治疗方案。方法将符合脾胃虚寒型慢性浅表性胃炎的66例受试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病例33例,最终完成63例,脱落3例。治疗组采用针刺联合雷火灸,对照组采用针刺联合艾条灸,均取中脘、足三里、内关、公孙、神阙、气海、脾俞、胃俞,共进行4周。治疗前后分别记录2组受试者的消化道症状积分与HP感染程度,疗程结束后进行统计学数据分析,比较两组的疗效。结果(1)治疗前后临床症状积分两组受试者治疗前后对临床症状总积分、各临床症状积分情况进行比较,得出P<0.05,说明两组均有疗效。治疗后,两组临床症状总积分进行比较P=0.027<0.05,说明两组之间的临床症状改善存在显着差异,治疗组优于对照组。治疗后,两组在胃脘疼痛、脘腹胀满、大便稀溏等临床症状改善方面检验均得出P<0.05,,说明治疗组对胃脘疼痛、脘腹胀满、大便稀溏三项症状的改善强于对照组。(2)有效率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100%,痊愈率为35.48%;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93.75%,痊愈率为12.5%。经过秩和检验统计计算,Z=-1.971,P=0.049<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治疗组的有效率高于对照组。(3)Hp感染清除程度两组受试者的HP感染清除作用进行分析,得出P<0.05,说明两组均有显着的清除作用。治疗后,两组受试者的HP感染程度经过比较,得出Z=-2.109,P=0.035<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提示两组的HP感染程度存在差异,说明治疗组的HP感染清除作用强于对照组。结论1.在治疗脾胃虚寒型慢性浅表性胃炎中,针刺联合雷火灸与针刺联合艾条灸在改善临床症状、提高有效率、清除HP感染方面,均有显着疗效。2.在治疗脾胃虚寒型慢性浅表性胃炎中,针刺联合雷火灸在改善临床症状、提高有效率、清除HP感染程度方面优于针刺联合艾条灸,其中针刺联合雷火灸对胃脘疼痛、脘腹胀满、大便稀溏三项症状的改善明显优于针刺联合艾条灸。3.针刺联合雷火灸治疗脾胃虚寒型慢性浅表性胃炎有治愈率高、疗效好、副作用小等优点,为临床治疗脾胃虚寒型CSG提供了一个更高效的治疗方法。

范嘉伟[4](2020)在《任脉灸与穴位埋线治疗脾胃虚寒型慢性胃炎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为探索中医外治法治疗慢性胃炎的临床疗效,本课题通过任脉灸联合穴位埋线治疗脾胃虚寒型慢性胃炎患者,评价其中医证候疗效、胃镜疗效以及幽门螺杆菌的清除率,旨在提高脾胃虚寒型慢性胃炎的临床疗效与提供可行且有效的治疗方案。方法:本课题的100例研究对象均来源于2018年12月至2019年12月广州中医药大学附属清远市中医院门诊或住院的符合标准的脾胃虚寒型慢性胃炎患者,采用随机单盲法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每组各50例。对照组予阳性药物泮托拉唑口服治疗,饱胀明显者加予多潘立酮,合并幽门螺杆菌感染者采用四联疗法;试验组予任脉灸联合穴位埋线治疗,治疗的疗程均为2个月。观察与记录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的中医证候积分、胃镜下表现与幽门螺杆菌的情况,并参照相关标准进行疗效评定。采用SPSS 22.0软件对记录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各组的中医证候的程度分级、中医证候总体疗效、胃镜疗效与幽门螺杆菌的根除率。结果:可比性分析:本研究共纳入100例受试者。治疗前,对照组与试验组的性别、年龄、病程及胃脘隐痛、胃脘胀满、泛酸嗳气、纳呆少食、疲乏无力、恶心呕吐、大便稀溏等中医证候积分,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临床疗效分析:(1)中医证候的程度分级:试验组在治疗前后的所有单项证候的程度分级比较,均有显着差异(P<0.01);对照组在治疗前后的所有单项证候的程度分级比较,均有显着差异(P<0.01);经治疗,试验组在改善疲乏无力的严重程度方面优于对照组(P<0.05)。(2)中医证候总积分:治疗前与治疗后相比较,两组间的中医证候总积分均显着降低(P<0.01),且试验组较对照组更明显(P<0.05)。(3)中医证候总体疗效:经治疗,试验组与对照组的临床痊愈率为32%、16%,总显效率分别是70%、44%,两组间的总显效率对比具有显着差异(P<0.05)。(4)胃镜疗效:试验组与对照组均能明显改善胃黏膜炎症(P<0.05);经治疗,试验组与对照组的胃镜病变总体疗效的痊愈率分别为32%、36%,总显效率分别为68%、76%,两组间的总显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Hp根除率:试验组为25%,对照组为81.82%。安全性分析:对照组出现3例不良反应,试验组未出现不良反应。结论:在改善疲乏无力的症状与中医证候总体疗效方面,任脉灸联合穴位埋线疗法的效果更显着。在改善胃镜下胃黏膜炎症方面,任脉灸联合穴位埋线的效果与泮托拉唑相当。在根除幽门螺杆菌方面,西药四联疗法虽然明显优于任脉灸联合穴位埋线,但出现了不良反应,而任脉灸联合穴位埋线治疗未出现不良不应。

梁氏秋(Luong Thi Thu)[5](2019)在《中药联合埋线干预慢性胃炎伴焦虑抑郁患者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1.慢性胃炎伴焦虑抑郁患者临床调查。本研究通过慢性胃炎临床调查表、中华脾胃系疾病PRO量表(ChGEDPRO)、综合医院焦虑抑郁量表(HADS),①评价慢性胃炎患者的焦虑抑郁、患者报告结局状况。②评价慢性胃炎患者焦虑抑郁、患者报告结局、与证候,胃镜诊断、不同年龄段评分。总结归纳慢性胃炎伴焦虑抑郁状态的证型分布规律。希望对提高本病的认识及疗效有一定的帮助。2.开郁和胃方联合埋线治疗肝胃不和证慢性胃炎疗效观察。基于导师在临床上运用开郁和胃方联合埋线疗法治疗慢性胃炎的有效和安全的基础上,进行开郁和胃方联合埋线治疗慢性胃炎伴焦虑抑郁状态有效性的对照研究,探究中药联合埋线治疗慢性胃炎及其伴随的焦虑抑郁状态的临床疗效,并通过患者报告结局来评估患者生活质量,初步探讨中药联合埋线的治疗作用。方法:1.慢性胃炎伴焦虑抑郁患者临床调查本研究为横断面调查,2017年12月至2019年2月在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脾胃科门诊收集病例。采用慢性胃炎临床调查表、中华脾胃系疾病PRO量表(ChGEDPRO)、综合医院焦虑抑郁量表(HADS)测量慢性胃炎患者焦虑抑郁及患者报告结局,样本量为300例(200例慢性胃炎患者组与100例健康者组)。采用软件SPSS22.0进行统计分析慢性胃炎患者的焦虑抑郁、患者报告结局平均得分,将慢性胃炎患者的焦虑抑郁、患者报告结局平均得分跟健康人群焦虑抑郁、患者报告结局平均得分对比,分析本病焦虑抑郁与证候、患者报告结局与证候评分比。2.开郁和胃方联合埋线治疗慢性胃炎肝胃不和证疗效评价。本研究采取从2017年12至2019年2月在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脾胃科门诊就诊的患者中,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80例慢性胃炎肝胃不和证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治疗组(中药联合埋线)40例,对照组(中药)40例,均治疗4周。在治疗前、治疗4周后分别用慢性胃炎临床特点调查表、脾胃PRO量表、HADS量表、中医症候填表评价治疗前、后各1次。通过统计分析,对开郁和胃方联合埋线疗法对慢性胃炎患者的症候及焦虑抑郁状态、患者报告结局的疗效评价,进而探讨开郁和胃方联合埋线治疗的作用机制。结果:1.慢性胃炎伴焦虑抑郁患者临床调查(1)年龄与性别:在CG患者中,男性有118例,女性有82例,而健康人组中,男性47例,女性53例。CG组年龄最小为21岁,最大的63岁,平均年龄为40.96±10.30岁;男性平均年龄38.97±10.02岁,女性平均年龄43.38±9.80岁;健康组最小年龄为21岁,最大的65岁,平均年龄为38.80±11.25岁;男性平均年龄37.35±10.20岁,女性平均年龄40.50±12.28岁。两组平均年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CG患者发病年龄段:为青年(18-40岁)103例,中年(41-60岁)87例,发病年龄在60岁以上10例。青年男性发病率高于青年女性,不同年龄段与性别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200例CG患者学历分布:小学15例、初中58例、高中及中专55例、大专及本科59例、研究生以上13例。100例健康人学历分布:小学9例、初中20例、高中及中专22例、大专及本科36例、研究生以上13例。两组中小学与研究生以上学历占比较低。(4)CG患者组与健康人组焦虑抑郁之间比较:两组焦虑抑郁评分之间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01),说明CG患者在焦虑、抑郁两个方面与健康人群对比,健康人明显比CG患者好。(5)CG患者组与健康人组患者报告结局之间比较:两组评分患者报告结局之间比较4个领域的评分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01),说明CG患者在患者报告结局与健康人群对比,健康人明显比CG患者好。(6)200例CG患者组劳动分布:体力劳动70例、脑力劳动130例。100例健康人组脑力劳动44例,脑力劳动56例。(7)CG患者组胃镜诊断分布:浅表性胃炎(40%)、胆汁反流性胃炎(30.0%)、平坦糜烂性胃炎(30.0%),可见本研究慢性胃炎患者组胃镜结果占比例最高是浅表性胃炎。(8)CG患者组证型:肝胃不和证(78.5%),非肝胃不和证(21.5%),占比例高是肝胃不和证。(9)焦虑和抑郁亚量表的分值为:0-7分属无症状;8-10分属可疑存在;11-21分属肯定存在;在评分时,以8分为起点,即包括可疑及有症状者均为阳性。本次调查200例患者其中无焦虑为16.0%、焦虑状态62.0%、焦虑障碍22.0%、无抑郁55.0%、抑郁状态30.0%、抑郁障碍15.0%。2.开郁和胃方联合埋线治疗肝胃不和证慢性胃炎疗效观察(1)本项研究符合纳入标准的慢性胃炎伴焦虑抑郁状态患者8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治疗组40例,对照组40例。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评分、病程、第1次治疗前症候评分、HADS评分、患者报告结局评分,数据经统计学分析,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之间具有可比性。(2)治疗组经治疗4周后,治疗组痊愈8例,占总数的20.0%;显效10例,占总数的25.0%;有效20例,占总数50.0%;无效2例,占总数的5.0%;总有效率为95.0%。对照组痊愈5例,占总数的12.5%;显效6例,占总数的15.0%;有效24例,占总数的60.0%;无效5例,占总数的12.5%;总有效率为87.5%。各组临床症候积分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显着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两组治疗前后临床症状评分差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治疗组在治疗前:无焦虑为2.5%、焦虑状态为62.5%、焦虑障碍为35.0%。治疗后;无焦虑为77.5%、焦虑状态为22.5%、焦虑障碍为0.0%;对照组治疗前:无焦虑为10.0%、焦虑状态为62.5%、焦虑障碍为27.5%,治疗后;无焦虑为55.0%、焦虑状态为45.0%、焦虑障碍为0.0%。治疗组在治疗前:无抑郁为52.5%、抑郁状态为47.5%、抑郁障碍为0.0%;治疗后:无抑郁为80.0%、抑郁状态为20.0%、抑郁障碍为0.0%。对照组治疗前:无抑郁为47.7%例、抑郁状态为50.5%、抑郁障碍为2.5%;治疗后:无抑郁为77.5%、抑郁状态为22.5%、抑郁障碍为0.0%。各组焦虑抑郁评分治疗前后进行秩和检验,差异显着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治疗前后临床焦虑抑郁评分差值进行秩和检验,焦虑状态评分差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抑郁状态评分差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焦虑抑郁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各组患者报告结局评分治疗前后对比,经秩和检验,四个领域积分比较差异显着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后评分差值进行秩和检验,除了两组治疗前后生理领域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还有另外三组独立性领域、心理领域,社会环境领域,两组治疗前后评分差值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患者报告结局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慢性胃炎伴焦虑抑郁患者临床调查(1)慢性胃炎患者焦虑比抑郁高,伴焦虑抑郁患者的中医证型以肝胃不和证最为常见。(2)CG患者在焦虑、抑郁两个方面与健康人群比较,健康人群患者明显比CG患者好。(3)CG患者在生理领域、独立性领域、心理领域、环境领域四个领域与健康人群比较,健康人群患者报告结局明显比CG患者好。2.开郁和胃方联合埋线治疗慢性胃炎肝胃不和证疗效观察(1)开郁和胃方联合埋线治疗肝胃不和型慢性胃炎患者的疗效确切,能有效地改善慢性胃炎患者的症状,同时可以有效地改善患者的焦虑抑郁状态及患者报告结局,疗效明显优于单纯使用开郁和胃方。(2)开郁和胃方联合埋线疗法患者依从性好,较安全,值得推广于临床治疗。

陈灵洁[6](2019)在《郁素六君子汤内服外敷治疗肝郁脾虚型CSG合并失眠症的临床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本研究通过郁素六君子汤内服外敷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chronic superficial gastritis,CSG)合并失眠症,评价中药内服外敷疗法在治疗肝郁脾虚型CSG合并失眠症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以期为CSG合并失眠症提供一个新的联合治疗方案,并为该方案提供新的循证医学证据。方法:将2018年10月-2019年2月在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脾胃科门诊、住院部就诊的64例CSG合并失眠症患者,运用SAS软件产生的随机编号,分为治疗组(中药+穴位贴敷)及对照组(中药+假穴位贴敷)各32例,口服方药为郁素六君子汤加减,相同的药方制成穴贴,取穴肝俞、脾俞、胃俞、期门、章门、中脘,每周2次,4周为一个疗程。分别在治疗前及治疗后让患者填写胃肠道症状积分GIS量表、抑郁自评量表(SDS)、焦虑自评量表(SAS)、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结果:(1)一般情况:治疗组及对照组在年龄、性别、病程的一般情况治疗前分别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提示两组患者一般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2)组内比较:对两组治疗前和治疗后各量表积分(胃肠道症状积分GIS量表、抑郁自评量表、焦虑自评量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进行组内比较,经配对t检验,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前后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间比较:对两组患者治疗后各量表积分进行治疗组和对照组的组间比较,经两个样本的独立t检验,除SDS量表积分外(p>0.05),其余量表积分治疗后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治疗组优于对照组。(4)综合疗效:治疗组中医症状的总有效率为96.67%,对照组90.3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抑郁量表评分的总有效率为6.67%,对照组为16.1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焦虑量表评分的总有效率为13.33%,对照组为3.2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PSQI量表评分的总有效率为93.33%,对照组为51.6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郁素六君子汤内服外敷治疗期间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说明内服外敷疗法具有安全性。经内服中药联合穴位贴敷及单独内服中药治疗后患者消化道症状及睡眠情况均有所改善,且内服中药联合穴位贴敷疗效明显优于单独内服中药治疗,但该疗法对于焦虑抑郁症状改善不明显。

俞骀秋[7](2019)在《针灸治疗慢性胃炎Meta分析》文中指出目的:通过检索2019年2月以前的针灸治疗慢性胃炎的随机对照试验及半随机对照试验的文献,以Meta分析的方法系统评价针灸治疗慢性胃炎的疗效及安全性。针灸治疗慢性胃炎的文献日益增多,但对于其临床疗效及安全性与其他治疗方法进行对比的文献研究质量不高或纳入的样本量较少。本研究就针灸方法治疗慢性胃炎作一个系统评价,为使用针灸治疗慢性胃炎提供循证医学证据,指导临床。方法:以“针灸”、“艾灸”、“针刺”、“温针灸”、“穴位埋线”、“穴位注射”、“火针”、“慢性胃炎”、“慢性浅表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胃炎”为主题词、自由词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CBM数据库;以“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acupuncture therapy”、“moxibustion”、“needle warming moxibustion”、“embedding at acupoints”、“acupoint injection”、“fire needle”、“chronic gastritis”、“chronic superficial gastritis”、“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gastritis”为主题词、自由词检索 PubMed、the Cochrane library、EMbase数据库2019年2月以前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RCT(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或半随机对照试验(Controlled Clinical Trial)的文献。纳入标准:①选择随机或半随机对照试验。②试验对象为慢性胃炎患者,无性别、年龄以及病例来源限制。③研究内有明确诊断标准,第一诊断为慢性胃炎。④试验组干预措施主要以针灸为主,包括针刺、艾灸、火针、穴位注射、穴位埋线、温针灸等等,针刺方法、针刺的深度、留针时间不予以限制;对照组以西医常规治疗为主。⑤疗效评价主要采取临床总有效率、胃镜检查有效率。排除标准:①合并有心脑血管、肝、肾、内分泌和造血系统等严重并发症以及患有严重的难以治疗的原发性疾病患者;②合并溃疡、胃癌、息肉、残胃、食道炎、十二指肠溃疡及严重并发症者;③试验组与对照组都采用针灸的疗法为主,治疗时都有采用针灸,不论是用不同的针刺的手法或是选取不同的穴位;④已经重复发表过的文献;⑤研究的诊断标准与临床常用的诊断标准或公认诊断标准有明显出入的文献。由2位研究人员独自阅读文献的题目与摘要,依据预先规定的纳入标准以及排除标准,初步筛除文献。再对初步筛选所获得的文献进行仔细的全文内容阅读;阅读全文后,再排除不符合条件的文献,最后获得所需文献。依照Cochrane协作网提供的偏倚风险评价标准,对最终纳入的文献进行质量评价和偏倚风险评估,主要内容包括:①是否正确产生随机序列;②是否正确实施分配隐藏;③是否对研究人员及患者实施盲法;④是否对结果评定实施盲法;⑤报道数据是否完整;⑥是否存在选择性报道;⑦其他偏倚。统计分析采用在Cochrane网站下载的Revman5.0软件,对最终纳入的随机对照试验或半随机对照试验文献进行Meta分析。第一步,对结局指标的合并统计量进行异质性检验,当结果具有同质性时(P>0.1),应当采用固定效应模型(fixed effect model)计算。若各结局指标的合并统计量具有异质性时(P≤0.1),则需以I2来衡量其结果的异质性大小。如果异质性尚可接受(I2≤50%),仍旧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对数据进行计算。若12>50%,需先分析导致异质性产生的原因,如异质性的产生是由于各研究的试验研究的设计方案、治疗周期、疗程的长短等等不同因素导致的,则可以采用亚组分析处理。二分类变量的合并统计量选择比值比(OR)表示。95%CI表示各统计量的置信区间。最后,得到的合并统计量是否具有统计学意义还需采用Z检验方法来检验。当无法对所纳入的研究的统计量进行合并时,采用定性分析。结果:通过检索后获得文献452篇,经过阅读全文后纳入文献共23篇,均为中文期刊论文。以艾灸为试验组4篇,以穴位埋线为试验组4篇,以温针灸为试验组3篇,以穴位注射为试验组4篇,以火针为试验组3篇,以针刺+艾灸为试验组5篇。经Meta分析后结果为:1.对23篇RCT文献进行总体Meta分析,结果显示针灸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OR=4.56,95%CI=(3.52,5.91),p<0.00001];2.对 4 篇艾灸治疗组的RCT文献进行Meta分析,结果显示艾灸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OR=6.68,95%CI=(3.35,14.05),p<0.00001],有统计学差异;3.对 3 篇温针灸为治疗组的文献进行Meta分析,结果显示温针灸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OR=4.61,95%CI=(2.00,10.66),p<0.00001],有统计学差异;4.对 3 篇火针治疗组文献进行Meta分析,结果显示火针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OR=4.32,95%CI=(2.27,8.62),p<0.00001],有统计学差异;5.对4篇穴位埋线为治疗组的文献进行Meta分析,结果显示穴位埋线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OR=7.91,95%CI=(3.66,17.08),p<0.00001];6.对4篇穴位注射文献进行Meta分析,结果显示穴位注射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OR=2.83,95%CI=(1.75,4.57),p<0.00001],有统计学差异;7.对5篇针刺+艾灸为治疗组的文献进行Meta分析,结果显示针刺+艾灸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OR=4.85,95%CI=(2.69,8.73),p<0.00001],有统计学差异。8.对3篇报道了胃镜检查结果的文献进行Meta分析,结果显示治疗组胃镜检查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OR=4.31,95%CI=(2.22,8.36),p<0.00001],有统计学差异;9.所纳入的23篇项随机对照试验中,1项研究报道1例因艾灸时艾灸盒掉落所致的轻度烫伤,22项研究报道试验组均无不良反应。10.各个研究效应点分布不对称,提示可能存在发表偏倚。结论:针灸疗法(包括针刺、艾灸疗法、温针灸疗法、火针疗法、穴位埋线疗法、穴位注射疗法、针刺+艾灸疗法)治疗慢性胃炎在总有效率优于西医常规疗法,针刺+艾灸疗法及穴位埋线疗法在胃镜总有效率方面优于西医常规疗法。但是由于纳入的研究质量较低,尚需更多高质量的多中心、大样本的随机对照试验加以验证。

王坤[8](2018)在《穴位埋线对慢性萎缩性胃炎大鼠JAK/STAT转导系统的影响》文中提出文献研究概述:中西医对CAG的病因病机认识已日臻成熟。中医学认为致病因素损伤脾胃,导致脾失健运,胃失和降,中焦枢机壅滞,从而内生诸邪,进一步损害脾胃,形成恶性循环。本病病位在胃,与肝脾关系密切,病程较长,主要表现为本虚标实,虚实夹杂之证。现代医学认为Hp感染、十二指肠液返流及其他致病因素均可损伤胃黏膜,导致胃黏膜炎症、萎缩、化生、异型增生、甚至癌变,从而发为本病,表现出临床症状。中西医对CAG的治疗已日臻完善。中药主要从虚论治、从瘀论治、从湿论治、从滞论治、从毒论治;并结合辨证分型治疗。现代医学主要针对病因、针对症状、防止癌变三方面治疗,但能否逆转萎缩、肠化、异型增生尚无定论。目前有循证医学证据显示,针刺或埋线均可有效治疗CAG,数据挖掘结果显示:针灸治疗CAG以胃经、膀胱经、任脉、脾经为主,注重俞募配穴、合募配穴、八脉交会穴的运用,最常用穴位有足三里、中脘、胃俞、内关、脾俞等。实验研究背景:目前中医药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机制研究多集中在调节生长因子表达、调节细胞增殖和凋亡失衡、增加内源性保护因子和清除自由基等方面,而这些因子中大多数为JAK/STAT传导通路的下游因子,并接受JAK/STAT传导通路的调节。白介素、干扰素等多为炎症介质,在CAG时高表达,而这些因子亦为JAK/STAT转导系统的上游激活因子,JAK/STAT通路是公认的连接炎症因子与肿瘤的桥梁,JAK/STAT信号转导通路持续激活可导致细胞异常增殖和恶性转化,并导致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经临床研究亦证实,胃癌组织都伴有不同程度的炎性细胞浸润、炎症因子表达增加,目前大量资料表明,在胃肠道肿瘤疾病中JAK-STAT转导通路通常被广泛激活。CAG时炎症因子高表达,胃癌组织中也存在炎症因子高表达,CAG为胃癌前状态,且有向胃癌演化的趋势,因此JAK/STAT转导通路可能是连接两者的共同作用途径。通过查阅大量文献资料,我们课题组推测,在慢性胃炎-萎缩性胃炎-肠上皮化生-不典型增生-胃癌,这一胃黏膜不断恶化的过程中,JAK/STAT转导系统的激活起了重要作用。基于上述认识我们提出科学假设:慢性萎缩性胃炎时JAK/STAT通路被异常激活,而穴位埋线调节JAK/STAT炎症转导通路是其改善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作用途径之一,JAK2/STAT3信号转导通路异常激活,是其发挥作用的关键分子机制。本研究拟通过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法)、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ting),观察穴位埋线对CAG模型大鼠JAK2/STAT3通路上相关因子表达的影响,以期验证科学假说,阐明其作用机制。本研究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资助(项目名称:基于JAK/STAT转导系统的穴位埋线改善慢性萎缩性胃炎炎症机制研究;项目编号:81473756),有充分的人力、物力、财力来保证本项目研究工作顺利实施。目的:建立慢性萎缩性胃炎大鼠模型,观察JAK/STAT转导通路的相关因子IL-1β、IL-6、TNF-α、JAK2、STAT3、CyclinD1、Bcl-2、SOCS-3表达及意义,并观察穴位埋线对上述因子的调节及对JAK-STAT转导通路的影响,并进一步寻找穴位埋线调节慢性萎缩性胃炎JAK-STAT转导通路的作用靶点,从而探讨穴位埋线改善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作用机制。方法:将60例SD成年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12只,造模组48只,造模组大鼠自由饮用100μg/ml浓度的MNNG溶液,自17周开始每周随机剖杀2只观察模型复制情况,至第24周模型复制成功,同时随机剖杀2只空白组大鼠以同期对照造模组。后将造模组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9只、埋线组10只、自然恢复组10只。模型组大鼠造模成功后立即予以剖杀,并采取相关标本以备检,埋线组大鼠予以“足三里”、“中脘”、“脾俞”埋线治疗,每10天1次,共治疗6次,空白组、自然恢复组大鼠予以正常饲养,予以埋线组相同的抓取与固定,不治疗。治疗结束后对各组大鼠进行一般情况观察;并应用HE染色法观察各组大鼠胃黏膜病理病变情况;应用ELISA法观察各组大鼠血清IL-1β、IL-6、TNF-α表达情况;应用Western blotting法观察大鼠胃粘膜组织p-JAK2、p-STAT3、CyclinD1、Bcl-2、SOCS-3蛋白表达情况。采用STATA 11.0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如符合正态分布和方差齐性,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两两比较采用Bonferroni法检验,反之,则采用秩和检验,两两比较采用Dunns法,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标准。结果:1.大鼠自由饮用100μg/ml的MNNG溶液24周后,经病理观察证实造模成功,造模过程中,死亡3只大鼠。2.各组大鼠胃黏膜光镜下病理观察:空白组:胃粘膜结构清晰,胃腺丰富,未见明显异常;埋线组:3个标本胃腺上皮细胞变性,2个标本胞浆淡染,水肿、中性粒细胞浸润标本各1个。模型组:胃腺变性坏死、半数标本有中性粒细胞浸润、水肿,2个标本有胃黏膜瘀血情况。自然恢复组:胃腺变性坏死,3个标本发生肠上皮化生,半数以上标本存在瘀血、中性粒细胞浸润、水肿等病变。治疗过程中,自然恢复组死亡大鼠1只,解剖后腹部可见巨大包块,后经病理证实为腺癌。3.各组大鼠血清IL-1β、IL-6、TNF-α表达情况: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自然恢复组大鼠血清IL-1β、IL-6、TNF-α表达均升高,有统计学差异(P<0.01);与自然恢复组相比,埋线组大鼠血清IL-1β、IL-6、TNF-α表达减少,有统计学差异(P<0.01);与模型组相比,自然恢复组大鼠血清IL-1β表达有所升高,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4.各组大鼠大鼠胃黏膜组织p-JAK2、p-STAT3、Cyclin D1、Bcl-2蛋白表达情况: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自然恢复组大鼠胃粘膜组织p-JAK2、p-STAT3、CyclinD1、Bcl-2蛋白表达均升高,有统计学差异(P<0.01);与自然恢复组相比,埋线组大鼠胃粘膜组织p-JAK2、p-STAT3、CyclinD1、Bcl-2表达降低,有统计学差异(P<0.01);与模型组相比,自然恢复组大鼠胃粘膜组织p-JAK2、p-STAT3、CyclinD1、Bcl-2表达有升高,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5.各组胃黏膜大鼠SOCS3蛋白表达情况: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自然恢复组大鼠胃黏膜组织SOCS3表达均升高,有统计学差异(P<0.01);与自然恢复组相比,埋线组大鼠胃黏膜组织SOCS-3表达水平升高,有统计学差异(P<0.01);与模型组相比,自然恢复组胃黏膜组织SOCS-3表达水平有降低,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100μg/ml的MNNG溶液浓度为安全有效浓度,用于CAG的模型复制,成模率高,大鼠死亡率低,且出现肠化、不典型增生、癌变的概率相对较低。2.由MNNG诱导的CAG模型大鼠,在消除MNNG致病因素后,在短期内自然恢复的可能性较小,甚至有所恶化。这也与MNNG的饮用浓度、饮用方式、饮用时间相关,具体情况还需更多实验研究去证实。3.由MNNG诱导的大鼠CAG发生时IL-1β、IL-6、TNF-α等炎症因子表达升高,JAK2、STAT3磷酸化水平活跃,JAK/STAT转导系统激活,下游因子Bcl-2、cyclinD1的表达水平升高。4.穴位埋线能提高SOCS3的表达,抑制JAK2/STAT3异常激活,下调了下游因子Bcl-2、cyclinD1的表达水平,从而起到胃黏膜保护作用。5.综上所述,穴位埋线改善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机制可能与提高SOCS3的表达,抑制JAK2/STAT3异常激活,降低了STAT3的磷酸化水平,影响了其进入细胞核内与DNA结合,调控靶基因转录的过程,从而下调了下游因子Bcl-2、cyclinD1的表达水平有关,即通路调节SOCS3/JAK2/STAT3/Bcl-2、cyclinD1通路而发挥抗胃黏膜损伤作用。

马林[9](2017)在《穴位埋线改善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观察及实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慢性萎缩性胃炎是消化系统疾病中常见且难治的一种疾病,穴位埋线疗法对于治疗CAG有较为突出的疗效,但是具体的作用机制尚不十分清楚,不利于埋线疗法在治疗本病上的推广普及。之前的课题研究,我们已经从NF-kB信号转导通路的角度探讨了穴位埋线改善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作用机理。为此,我们设置此课题,通过临床和实验研究,期望从JAK-STAT炎症转导通路角度来进一步探讨埋线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机制,为埋线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提供理论支持,同时为临床遴选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治疗方案提供有益参考。方法:临床研究收集60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所有符合标准病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埋线组为治疗组,体针组为对照组,每组各30例患者,二组所选穴位一致,分别采取埋线和体针的治疗方式,治疗疗程结束后,通过中医症状分级量化表、胃镜及病理变化、SF-36生存质量表对相应指标给予评分,并对分值进行统计学分析,来判断埋线的疗效情况。80只成年雄性SD大鼠进行适应性饲养1周,然后分为空白组15只,造模组65只。空白组采用普通级饲料结合蒸馏水自由饮用的方式喂养。造模组用100μg/ml N—甲基—N’—硝基—N—亚硝基胍(MNNG)溶液自由饮用结合饥饱失常的方式造模。根据光镜和病理情况确认模型是否复制成功,第22周模型复制成功,成模时成模组大鼠48只,空白组大鼠15只。48只成模组大鼠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埋线组、体针组、和模型组,每组各16只,成模后所有大鼠统一采用普通级饲料结合自由饮用蒸馏水喂养,埋线组和体针组分别施加埋线和体针干预,模型组、空白组大鼠不采取任何治疗方式,但配合同等强度的抓取和袜套束缚,直至实验疗程结束。实验疗程结束后剖杀4组全部大鼠,取大鼠胃黏膜和血液标本送检,对相关指标进行检测和数据分析。结果:中医症状方面:治疗前,两组患者"胃脘或胸胁胀满、胃痛、大便稀溏、乏力、食少、气短、懒言、呕吐清水、口淡等"症状积分行组间差异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后,治疗组患者"胃脘或胸胁胀满、胃痛、大便稀溏、乏力、食少、气短、懒言、呕吐清水、口淡等"症状积分与治疗前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对照组患者"胃脘或胸胁胀满、胃痛、大便稀溏、乏力、食少、呕吐清水、口淡"与治疗前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气短、懒言"症状同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改善的趋势;治疗后,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症状总积分差值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医舌脉方面:治疗后,埋线组舌脉总体好转率大于体针组。胃镜和病理方面:治疗后,两组患者胃镜分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K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胃黏膜炎症分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胃黏膜腺体萎缩、肠上皮化生和异型增生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F-36生存质量方面:治疗后,两组各个维度治疗前后组内差值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疗效差值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大鼠模型复制情况:22周胃黏膜病理证实造模成功。大鼠胃黏膜光镜下形态学观察:治疗后,埋线和体针二组大鼠胃黏膜都有好转,埋线组好转程度大于体针组;空白组和模型组大鼠治疗前后胃黏膜没有明显改变。大鼠血清IL-6、EGF、VEGF、TNF-α表达:治疗后,埋线组与空白组大鼠血清IL-6、EGF、VEGF、TNF-α表达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埋线组与体针组,埋线组与模型组大鼠血清IL-6、EGF、VEGF、TNF-α表达,三组两两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IL-6、EGF、VEGF、TNF-α表达具有一致性,表达强度由弱到强的顺序依次为:空白组、埋线组、体针组、模型组。大鼠胃黏膜JAK2、STAT3蛋白表达:治疗后,埋线组与空白组大鼠JAK2、STAT3蛋白表达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埋线组、体针组和模型组三组大鼠JAK2、STAT3蛋白表达两两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JAK2、STAT3蛋白表达具有一致性,表达强度由弱到强的顺序依次为:空白组、埋线组、体针组、模型组。大鼠胃黏膜SOCS3蛋白表达:模型组、埋线组、体针组和空白组大鼠胃黏膜SOCS3蛋白表达两两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达强度由弱到强的顺序依次为:空白组、模型组、体针组、埋线组。结论:埋线和体针都可以有效改善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的临床症状,可以改善胃黏膜的炎症状况,可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但埋线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相对体针更具优势。100μg/ml的N—甲基—N’—硝基—N—亚硝基胍(MNNG)溶液,配合饱食、饥饿相间的方法在22周造模成功的比例比较高。相关指标检测结果提示:IL-6、EGF、VEGF、TNF-α、JAK2、STAT3、SOCS3 在慢性萎缩性胃炎中起主要作用,JAK-STAT转导系统的活化是介导慢性萎缩性胃炎发生和发展的重要通路,STAT3是通路活化的关键蛋白,SOCS3是JAK-STAT转导系统重要的负反馈因子,高表达的SOCS3可以抑制JAK-STAT转导系统的异常活化;慢性萎缩性胃炎在短期内不会自愈。埋线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作用机制可能有两个方面,一是埋线刺激兴奋了中枢神经,通过神经-体液反应进而促进或者抑制特定蛋白的表达,从而抑制JAK2/STAT3转导系统的异常活化;另一方面是羊肠线作为一种异体蛋白,诱导人体产生变态免疫反应,进一步抑制了 JAK2/STAT3转导系统的异常活化。

黄丽,叶国平,吴明霞[10](2017)在《穴位埋线治疗慢性胃炎应用近况》文中研究指明慢性胃炎属中医"胃痞"范畴,是消化道最常见的慢性炎症性疾病,具有发病率高、治愈后易复发等特点。穴位埋线是将羊肠线或其他可吸收蛋白线通过针体注入穴位,通过长时间的持续温和性刺激相关穴位,调整机体自我修复和代谢平衡,以治疗疾病的一种外治方法。近年来,穴位埋线用以治疗慢性胃炎疗效明确,安全性高,患者依从性较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简要综述近年来穴位埋线在慢性胃炎的临床应用研究。

二、穴位埋线治疗慢性胃炎112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穴位埋线治疗慢性胃炎112例(论文提纲范文)

(1)火针治疗Hp阳性肝气犯胃型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主要缩略词表
前言
1. 临床资料
2.研究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6 本次研究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 A:综述近五年针灸治疗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B CNAG 主要症状评分量化分级表
    附录 C 慢性胃肠疾病 PRO 测量量表
致谢
作者简介

(2)穴位埋线治疗慢性胃炎的临床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单用穴位埋线
2 穴位埋线配合灸法
3 穴位埋线配合中药汤剂
4 穴位埋线配合针刺
5 穴位埋线配合火针
6 穴位埋线配合针刀
7 穴位埋线配合温针灸
8 穴位埋线配合耳穴压豆
9 讨论

(3)针刺联合雷火灸治疗脾胃虚寒型慢性浅表性胃炎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临床资料
研究方法
研究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消化道症状观察量表
    附录二 HP感染程度分级量表
综述:针灸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的研究近况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4)任脉灸与穴位埋线治疗脾胃虚寒型慢性胃炎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理论研究
    1 现代医学对慢性胃炎的认识
        1.1 对慢性胃炎病因与发病机制的认识
        1.2 对慢性胃炎治疗的认识
    2 祖国医学对慢性胃炎的认识
        2.1 对慢性胃炎病因病机的认识
        2.2 对慢性胃炎治疗的认识
    3 任脉灸的研究进展
        3.1 任脉灸的概述
        3.2 任脉灸的临床运用进展
    4 穴位埋线的研究进展
        4.1 穴位埋线的概述
        4.2 穴位埋线在脾胃疾病中的临床运用进展
第二章 临床研究
    1 研究对象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脱落与剔除标准
        1.6 中止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样本量估算
        2.2 分组方法
        2.3 治疗方法
        2.4 观察指标
        2.5 疗效评定标准
        2.6 统计学方法
    3 研究结果
        3.1 可比性分析
        3.2 临床疗效分析
        3.3 安全性分析
    4 结论
第三章 分析与讨论
    1 任脉灸治疗慢性胃炎的理论依据
        1.1 任脉及经穴与脾胃系疾病的关系
        1.2 隔姜灸与脾胃疾病的关系
    2 穴位埋线治疗慢性胃炎的理论依据
    3 临床疗效分析
    4 不足及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统计学审核证明

(5)中药联合埋线干预慢性胃炎伴焦虑抑郁患者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第一节 慢性胃炎现代医学研究现状
        一、概念
        二、流行病学
        三、发病机制研究
        四、治疗
    第二节 中医对慢性胃炎的研究现状
        一、中医病名认识
        二、中医的病因病机
        三、脾胃与情志
    第三节 开郁和胃方的前期研究
    第四节 针灸埋线临床运用
    第五节 量表运用研究
        一、综合医院焦虑抑郁量表
        二、中医脾胃系疾病PRO量表
第二章 慢性胃炎伴焦虑抑郁患者临床调查
    第一节 研究方法
        一、病例来源与分组
        二、慢性胃炎中西医诊断标准
        三、病例选择标准
        四、研究工具
        五、统计
        六、伦理
    第二节 研究结果
        一、CG患者与健康人群研究
        二、200例CG患者研究
第三章 开郁和胃方联合埋线治疗慢性胃炎肝胃不和证疗效观察
    第一节 研究方法
        一、病例来源与分组
        二、研究对象
        三、病例选择标准
        四、治疗方法
        五、观察指标
        六、统计分析
        七、伦理
    第二节 研究结果
        一、般资料
        二、临床疗效观察结果
第四章 讨论分析
    第一节 慢性胃炎伴焦虑抑郁临床调查
        一、中西医对CG的认识
        二、结果讨论分析
        二、焦虑抑郁
        三、患者报告结局
    第二节 开郁和胃方联合埋线治疗慢性胃炎肝胃不和证疗效观察
        一、慢性性胃炎肝胃不和证
        二、开郁和胃方研究
        三、选择埋线依据
        四、选穴依据
        五、中药联合埋线治疗慢性胃炎症候的疗效分析
        六、中药联合埋线治疗慢性胃患者焦虑抑郁状态的疗效分析
        七、中药联合埋线治疗慢性胃患者患者报告结局的疗效分析
        八、依从性分析
        九、创新点
        十、不足与展望
        十一、小结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6)郁素六君子汤内服外敷治疗肝郁脾虚型CSG合并失眠症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第一节 慢性浅表性胃炎合并失眠症的西医认识
        一、概述
        二、发病机制
        三、治疗进展
    第二节 慢性浅表性胃炎合并失眠症的中医认识
        一、中医病名
        二、中医病因病机
        三、中医治疗
    第三节 小结与展望
第二章 临床研究
    第一节 研究对象
        一、病例来源
        二、诊断标准
    第二节 研究方法
        一、随机分组
        二、治疗方法
        三、观察项目与检测时点
        四、疗效评定标准
        六、统计方法
    第三节 研究结果
        一、一般资料
        二、疗效评价
        三、结论
    第四节 讨论
        一、疏肝健脾法治疗肝郁脾虚型CSG合并失眠症的立法依据
        二、肝郁脾虚型CSG合并失眠证的病因病机分析
        三、郁素六君子汤的组成和方解
        四、中药内服外敷的依据
        五、选穴的处方分析
        六、研究结果分析
        七、不足与展望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统计学审核证明

(7)针灸治疗慢性胃炎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1.1 现代医学对慢性胃炎的研究进展
        1.1.1 病因及发病机制
        1.1.2 西药治疗慢性胃炎进展
    1.2 传统医学对本病的认识
        1.2.1 病因病机
        1.2.2 辨证分型
        1.2.3 针灸治疗慢性胃炎的机制研究进展
        1.2.4 针灸治疗慢性胃炎进展
第二章 Meta分析研究
    2.1 技术路线图(表)
    2.2 研究内容
        2.2.1 研究方法
    2.3 研究结果
        2.3.1 文献检索结果
        2.3.2 纳入文献基本信息及质量评价
        2.3.3 Meta分析结果
        2.3.4 分析
        2.3.5 发表偏倚
    2.4 讨论
        2.4.1 艾灸治疗慢性胃炎的有效性
        2.4.2 火针疗法治疗慢性胃炎的有效性
        2.4.3 穴位埋线疗法治疗慢性胃炎的有效性
        2.4.4 温针灸疗法治疗慢性胃炎的有效性
        2.4.5 穴位注射疗法治疗慢性胃炎的有效性
        2.4.6 针刺+艾灸疗法治疗慢性胃炎的有效性
        2.4.7 针刺+艾灸与穴位埋线疗法对慢性胃炎胃镜结果的有效性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8)穴位埋线对慢性萎缩性胃炎大鼠JAK/STAT转导系统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第一节 慢性萎缩性胃炎现代医学研究进展
        一、流行病学
        二、病因和发病机制
        三、病理
        四、临床表现
        五、实验室检查
        六、诊断
        七、治疗
        八、CAG的预后及随访
    第二节 中医药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研究进展
        一、病因病机及辨证分型认识
        二、中医药治疗
        三、针灸治疗
    第三节 穴位埋线临床与机制研究进展
        一、穴位埋线的临床研究
        二、穴位埋线的作用机制
    第四节 JAK/STAT通路研究进展
        一、JAK/STAT通路概述
        二、JAK/STAT通路与疾病关系的研究进展
    第五节 慢性萎缩性胃炎动物实验研究进展
        一、CAG造模方法
        二、常用阳性对照药物
        三、CAG动物实验观察指标
    第六节 基于数据挖掘技术针灸治疗CAG选穴规律分析
        一、资料与方法
        二、结果
        三、讨论
    第七节 穴位埋线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累积META分析
        一、资料与方法
        二、结果
        三、讨论
第二章 实验研究
    第一节 CAG大鼠模型制备
        一、实验材料与方法
        二、统计学处理
        三、结果
        四、讨论
    第二节 穴位埋线对CAG模型大鼠一般情况及胃黏膜的影响
        一、实验材料与方法
        二、统计学处理
        三、结果
        四、讨论
    第三节 穴位埋线对CAG模型大鼠血清IL-1Β、IL-6、TNF-Α表达的影响
        一、实验材料与方法
        二、统计学处理
        三、结果
        四、讨论
    第四节 穴位埋线对CAG模型大鼠P-JAK2、P-STAT3、CYCLIND1、BCL-2表达的影响
        一、实验材料与方法
        二、统计学处理
        三、结果
        四、讨论
    第五节 穴位埋线对CAG模型大鼠胃黏膜SOCS3表达的影响
        一、实验材料与方法:
        二、统计学处理
        三、结果
        四、讨论
    第六节 讨论
        一、穴位埋线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优势
        二、足三里、中脘、脾俞穴位选择依据
        三、MNNG所致CAG模型大鼠的短期内自然恢复情况
        四、JAK/STAT转导系统与CAG的关系
        五、基于JAK/STAT转导系统穴位埋线改善埋线萎缩性胃炎的机制总结
结语
    一、本研究小结
    二、本研究创新点
    三、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附件1:统计学处理合格证明

(9)穴位埋线改善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观察及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1.1 中医学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研究进展
        1.1.1 病名溯源
        1.1.2 病因病机
        1.1.3 辩证论治
    1.2 现代医学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研究进展
        1.2.1 病因及发病机理
        1.2.2 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西医治疗
    1.3 JAK-STATS转导系统的研究进展
        1.3.1 JAK-STATS组成及结构
        1.3.2 JAK-STATS转导通路激活机制
        1.3.3 JAK-STATS转导通路调控系统
        1.3.4 JAK-STATS信号转导系统在胃部疾病中的表达
    1.4 MNNG致大鼠慢性萎缩性胃炎模型的研究进展
        1.4.1 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一般造模方法
        1.4.2 MNNG复制大鼠CAG模型的研究进展
    1.5 针刺疗法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研究进展
        1.5.1 埋线疗法治疗CAG的研究进展
        1.5.2 常规体针治疗CAG的研究进展
第二部分临床研究
    背景
    1.1 研究对象
        1.1.1 病例来源
        1.1.2 诊断标准
    1.2 研究方法
        1.2.1 治疗方法
        1.2.2 观察指标
        1.2.3 疗效评价标准
        1.2.4 统计分析
    1.3 结果
        1.3.1 一般情况比较
        1.3.2 治疗前两组胃镜分级、病理学分度积分情况比较
        1.3.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症状积分比较
        1.3.4 两组患者疗效比较
        1.3.5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舌象、脉象比较
        1.3.6 治疗后两组患者部分胃镜及病理组织学情况
        1.3.7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生存质量改善情况比较
        1.3.8 脱落病例
    1.4 讨论
        1.4.1 中医学对CAG的认识
        1.4.2 脾胃虚弱型CAG的证候分析
        1.4.3 埋线穴位选择
        1.4.4 一般临床资料分析
        1.4.5 埋线对脾胃虚弱型CAG患者的疗效分析
        1.4.6 埋线疗效优于体针的原因探析
        1.4.7 埋线安全性和依从性分析
第三部分 实验研究
    1.1 材料
        1.1.1 实验动物及饲料
        1.1.2 药物及实验材料
        1.1.3 主要试剂
        1.1.4 主要实验器材
    1.2 实验方法
        1.2.1 造模方法
        1.2.2 实验分组及操作方法
        1.2.3 取材方法
        1.2.4 观测指标及方法
        1.2.5 统计分析
    1.3 结果
        1.3.1 CAG模型组一般情况
        1.3.2 模型复制情况
        1.3.3 治疗后大鼠胃黏膜大体观察
        1.3.4 大鼠胃黏膜光镜病理观
        1.3.5 各组大鼠血清中相关因子、蛋白的表达情况
    1.4 讨论
        1.4.1 穴位埋线治疗CAG方式的选择
        1.4.2 CAG大鼠模型的建立
        1.4.3 CAG发生发展与JAK-STAT信号转导系统的关系
        1.4.4 JAK-STAT转导系统的活化及调控机制
        1.4.5 穴位埋线对JAK-STAT转导系统相关因子表达的影响
        1.4.6 JAK-STAT转导系统相关因子表达的内在联系
        1.4.7 埋线的机理探析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统计学审核证明
致谢
详细摘要

(10)穴位埋线治疗慢性胃炎应用近况(论文提纲范文)

1 单纯穴位埋线法
    1.1 辨证取穴埋线法
    1.2 俞募配穴埋线法
    1.3 按经取穴埋线法
    1.4 特殊取穴埋线法
2 穴位埋线配合中药法
3 穴位埋线配合其他疗法
4 讨论

四、穴位埋线治疗慢性胃炎112例(论文参考文献)

  • [1]火针治疗Hp阳性肝气犯胃型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的临床观察[D]. 郭健. 山西中医药大学, 2021(09)
  • [2]穴位埋线治疗慢性胃炎的临床研究进展[J]. 师亮亮,杨才德.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20(13)
  • [3]针刺联合雷火灸治疗脾胃虚寒型慢性浅表性胃炎临床疗效观察[D]. 孙俊杰. 山西中医药大学, 2020(07)
  • [4]任脉灸与穴位埋线治疗脾胃虚寒型慢性胃炎的临床研究[D]. 范嘉伟.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0(06)
  • [5]中药联合埋线干预慢性胃炎伴焦虑抑郁患者的临床研究[D]. 梁氏秋(Luong Thi Thu).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9(03)
  • [6]郁素六君子汤内服外敷治疗肝郁脾虚型CSG合并失眠症的临床观察[D]. 陈灵洁.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9(03)
  • [7]针灸治疗慢性胃炎Meta分析[D]. 俞骀秋.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9(04)
  • [8]穴位埋线对慢性萎缩性胃炎大鼠JAK/STAT转导系统的影响[D]. 王坤.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8(02)
  • [9]穴位埋线改善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观察及实验研究[D]. 马林.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7(01)
  • [10]穴位埋线治疗慢性胃炎应用近况[J]. 黄丽,叶国平,吴明霞. 亚太传统医药, 2017(05)

标签:;  ;  ;  ;  ;  

埋线治疗慢性胃炎112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