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现代文阅读系列训练(一)(论文文献综述)
张艺[1](2021)在《贵州历年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试题研究》文中指出高考作为我国各类考试中影响最大、最重要的考试,自1978年恢复高考以来,距今已有四十余年历史。语文学科作为一门基础学科,是高考的必考科目之一。随着高考改革和语文改革政策的颁布实施,语文学科在高考中的地位进一步提升。而阅读作为语文科目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考中的地位不言而喻。因此,本文试图以历年贵州高考语文卷中文学类文本阅读试题作为研究对象,通过试题的分析,探讨如何通过阅读教学提高学生文学类文本阅读能力。本文共三章,分别陈述如下:第一章分析贵州高考语文卷文学类文本阅读试题的命题依据及其历史沿革。首先通过分析《课程标准》和《考试大纲》对高考语文的要求,并对此进行整理归纳,明确高考语文卷文学类文本阅读试题的命题依据及原则。再针对本文的研究对象,对贵州地区历年高考语文的用卷情况进行分析,明确贵州省高考语文在全国高考中的定位;最后对贵州高考语文卷文学类文本阅读试题考查的历史演变进行整体梳理,为后文的研究奠定基础。第二章分析贵州历年高考语文卷文学类文本阅读试题具体情况。主要从题型、分值占比、内容等方面对文学类文本阅读的命题情况进行详细分析,在此基础上明确文学类文本阅读试题的考查能力情况,明确高考语文卷中文学类文本阅读试题对于学生能力的要求,同时探求文学类文本阅读的命题规律和趋势。第三章:针对高考语文卷文学类文本阅读试题考查的分析结果,从教师教学的角度和学生学习的角度出发,提出贵州高考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教学提升策略。本文以期通过对贵州省历年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试题进行详尽分析,并对当前文学类文本阅读教学提出具体建议,以期对贵州省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有一定帮助,对高考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应试及中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所启发,帮助学生提高阅读能力及应试能力。
吴昊[2](2020)在《内蒙古中部区2019年中考语文阅读试题分析》文中研究表明中考作为高利害选拔性考试,在试题研究领域占有重要地位。2019年是使用统编本初中语文教材迎来的第一个中考,教材的更新将为中考带来直接影响,而这将成为新一轮试题研究的生发点。此外,中考属于地级市自主命题,具有区域性较强的特点。基于以上认识,本文将选取2019年内蒙古中部区中考语文阅读试题作为研究对象,首先针对呼和浩特市、包头市、鄂尔多斯市三个地区2019年中考语文阅读展开横向研究,并确定以PISA 2018阅读测试为参照,从“阅读情境、阅读文本、阅读策略”三方面进行对比,并提出进一步思考。其次,为弥补横向研究的不足,对包头市近三年的中考语文阅读试题做出纵向梳理,通过试题表征的变与不变,尝试剖析中考的发展趋势、命题理念,以及中考为日常阅读教学带来的正、负回冲效应。最后,结合横纵交织的研究网络,针对内蒙古中部区三个自主命题地区的中考现状从命题和教学两方面提出一定的思考和建议,从而为内蒙古中部区中考阅读试题的发展、转型提出新思路。
徐琳[3](2020)在《统编版初中语文对教材双线单元结构中自读课文教学研究 ——以七、八年级教材为例》文中研究表明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立足语文课程标准,在原人教版教材的基础上进行了一些调整。将原人教版教材的精读和略读改为教读和自读,加大了课型区分,强化了自读课型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地位。本文以《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阅读教学的目标要求及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阅读教学体系编写理念为依据,对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双线单元结构中自读课文的价值进行定位,在对统编版初中语文自读课文的教学现状进行调查和分析的基础上,研究课型变化下的自读课文教学策略。论文由三部分组成。绪论主要对论文的研究意义、研究现状及研究方法进行了简要介绍。正文部分共四章。第一章主要阐述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特色及单元结构变化,其中包括《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语文阅读能力的目标要求及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阅读教学系统编写理念概述,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与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单元结构比较,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双线单元结构的界定及特点。第二章从体现单元语文要素、掌握单元阅读策略、有序提升阅读能力、激发自主阅读兴趣四个方面分析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双线单元结构中自读课文的价值定位。第三章通过整理部分学校的一线教师与学生调查问卷的数据,分析研究在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自读课文的教学中教师的教学现状与学生的学习现状,并列举教学中比较普遍的问题。第四章是本文的重点,从创建双线单元结构中的自读教学模式、强化学生在自读课文阅读中的主体作用、创设自读课文的多样阅读环境、发挥自读课文教学在双线单元结构中的中介作用、构建自读课文教学的多维评价体系五个方面,提出了双线单元结构中自读课文教学的具体策略。结语是对本文的研究过程、研究结果做出总结,并指出不足,以待后续的研究。总之,本文对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双线单元结构中自读课文的价值与教学实际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分析研究,并针对教学实际中现存的问题提出了一些具体的教学策略,以期能对一线教师的自读课文教学提供一定的帮助和参考。
徐训良[4](2018)在《寓生命教育于职业高中语文教学之中的探索》文中指出生命教育是当今教育领域既新颖又具有指导意义的教学理念之一,它体现了对学生生命的关怀,强调对教育本质的重新界定,希望能在教育过程中体现出对学生的的理解、关爱、信任、成全,符合“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要求,更是教学发展的新趋势。针对现阶段职业高中学生缺乏生命意识、由于成绩不理想而容易丧失信心以及不善于调控自己的情绪状态等现状,生命教育能够有效缓解这些不利于学生今后长远发展的问题,寓生命教育于职业高中语文教学中势在必行。本文作者自2015年9月入学至今一直从事职业高中语文学科教学实践,基于对生命教育理论的学习和职业高中语文教学的经验,期望通过文献调查法、比较分析法、统计分析法及实证分析法对寓生命教育于职业高中语文教学进行研究,分析得出了生命教育概念的界定、生命教育在职业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意义和可行性,讨论了生命教育中教师角色的转变方向,研究了职业高中语文寓生命教育的实施策略。
黄真金[5](2017)在《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之关系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语文高考是我国高考中重要的科目,语文教育是基础教育中关键的学科。长时期以来,我国的中学语文教育,深受语文高考的束缚和牵制。为了把握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的关系,本文主要运用文献分析法、历史研究法、调查研究法,在纵向上梳理了近百年不同历史时期语文高考、中学语文教育发展的基本情况,把握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的关系,寻找规律。横向上把二者的关系放到动态的社会环境中来考察,同时关注外在客观条件对二者互动的影响。本论文共分七章:第一章概述研究的缘起与意义,综述文献,界定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的相关概念,厘定研究思路与方法。第二章分析语文高考与影响语文高考的外部环境因素一一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之间的关系。第三章回顾民国时期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发展的历程,分析二者互动的情况及对当下的启示。第四章研究新中国成立以来至“文革”结束、高考恢复之前语文高考、中学语文教育起步发展的情况,把握二者互动的特点,寻找与当下问题有关的根源。第五章研究高考恢复以来至语文新课程改革之前,语文高考、中学语文教育发展的情况,探讨二者间的关系、成因及其对当下的启示。第六章梳理“新课改”以来语文高考、中学语文教育改革的历程,通过调研,结合现象,分析结果,得出这一时期语文高考依旧过度牵制中学语文教育发展的这一基本事实。第七章剖析实施“新课改”以来,语文高考仍旧过度牵制中学语文教育发展的问题根源,结合当下国家对高考制度改革的宏观政策指导和行动,抓住矛盾的主要方面——语文高考,提出完善语文高考改革制度、促进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良性互动的构想与建议。本文获得的结论,主要有:第一,语文高考“指挥”中学语文教育现象,其形成的历史根源是:“文革”结束初期,国家急需人才,语文高考肩负着“为国选材”的大任,地位突出。经历“文革”重创,中学语文教育元气大伤,由于学科建构还很不成熟,只能顺应语文高考的需求发展。高考“指挥棒”对中学语文教育发展的牵制作用,逐渐形成。第二,语文高考本应是中学语文教育中的一环,但是,当语文高考的结果对个人,学校利益所产生的的利害关系过大时,高考就远远超越了教育中的“一环”的定位。外在客观条件,促使语文高考逐渐变化为能够干预、牵制中学语文教育发展的“矛盾的一方”,甚至被当作中学语文教育的目的。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的关系,已经发展得极不正常。以满足高考需要为目的的“应试”中学语文教育,扭曲了教育的本质,妨碍了中学语文教育的健康发展,也给师生的身心健康带来了很大的伤害。第三,本世纪兴起的中学语文新课程改革,并没有从根本上扭转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之间这种畸形的关系。主要原因在于:十余年间,我们抓住矛盾的一方面——中学语文进行课程改革,对促成矛盾的外在环境,改革的力度显然不够。而在这组矛盾中,最主要的一方应该是语文高考,因此,本文重点讨论如何完善语文高考改革制度、促进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良性互动。藉由相关结论,本文提出缓解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矛盾的构想与建议。就改革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互动的外部条件而言:政府要树立正确人才观,健全用人机制;缩小行业差距,加快民主进程。教育管理部门要提高管理水平,减少功利评价;深化高考改革,提升高校办学质量。学校要坚守教育立场,坚定育人目标;转变评价观念,改革评价制度。社会和家庭要理性看待高考,淡化功利色彩。在中学语文教育方面:中学语文教育要坚守育人目标;坚定学科基础;坚持课程改革方向;坚决落实“课改”内容。在语文高考改革的层面:改革考试方式的建议包括:增添对汉语“口语表达与交流”素养的考查;尝试“开卷+闭卷”结合考试;改革考试题型。完善考试内容改革的建议包括:“语文知识”考查要更贴近时代及学生的生活需求;“现代文阅读”内容要更加自由多样;要提高“写作能力考查”命题质量。改进语文高考考试评价的建议包括:提高考试评价水平和质量;组建专业试卷评阅队伍;恰当运用语文高考成绩。
张小华[6](2017)在《复习“读心”有术 备考系统精准——高三语文备考复习课教学及学科系统备考指导》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赴田阳高级中学(以下简称田高)上课前,笔者曾与田高进行了沟通,田高给出的同课异构课题为文学类文本阅读之"散文整体阅读"第一课时复习课。接到这个"任务",我有些讶异,第一感觉是学校有点浪费这次"碰撞"机会:虽然散文阅读也在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范围之内,但我区自2015年使用课标全国卷以来(2015年课标全国Ⅱ卷,2016年课标全国Ⅲ卷),文学类文本阅读考查的都是小说阅读,2017年考查散文阅读的可能性不大,这样的机会原
黄云峰[7](2015)在《专业视域下教师课程领导力实践路径探寻 ——一位中学语文教师的自传叙事研究》文中指出在互联网时代和知识经济社会,信息技术变革已经并将继续深刻地影响着教育。社会变革对教育提出了新的诉求,学校、教师和学生都将被重新定义。教师成为课程领导者是变革时代社会的必然诉求。为适应社会变革、提高民族素质而大规模开展的新课程改革进行了十多年后,需要深入推进。新课程改革深入推进的实然现状迫切需求教师具有课程领导力。教育部近年出台的《中小学(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显示,课程领导力是教师专业能力的核心内容和关键要素。教师课程领导力成为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应然需求。基于如上社会变革宏观背景、课改深化中观背景和教师专业发展微观背景,本研究将对发端于欧美,近年引进到我国的教师课程领导力进行探讨。主要聚焦如下四个问题:一是“为什么”的前提性问题,即为什么要研究教师课程领导力。二是“是什么”的本体性问题,即教师课程领导力内涵是什么,构成因素是什么,影响因素是什么。三是“怎么样”的机理性问题,即教师课程领导力的理论模型是怎么样的。四是“如何办”的策略性问题,即教师课程领导力如何在实践中进行提升。围绕研究问题,本研究运用文献法和自传叙事法展开对教师课程领导力的理论思考和实践探究。运用文献法,对领导力、教师领导力、课程领导力、教师课程领导力和教师专业化等文献梳理发现,学界关于领导力本质的认识还存在很大争议。传统观点将领导力看做只是处于领导职位的人才拥有的一种权力。这种看法窄化了领导力的对象。新兴领导理论认为领导力本质上是一种影响力。这种能力人人都具有,并且可以通过学习和实践得以提高。领导力的新内涵是后现代社会人的主体性发展的产物,反映了多元化的后现代社会人的自主性发展需求。关于课程的定义也是纷繁多样,没有定论。普遍的看法是课程即教学科目。随着教育变革,课程被理解为学生经验、学校教学计划,文化再生产等。后现代课程学者甚至将课程视为一种转变性过程,意为在跑道上跑的过程。有关课程事务包括课程设计、开发、实施和评估等。目前,研究教师课程领导力的学者不多,已有研究基本上将教师课程领导力视为教师的课程设计能力、课程开发能力、课程实施能力和课程评价能力。这种看法强调了教师课程领导力的课程范畴,却忽略了教师课程领导力的领导力属性。根据文献启示,本研究从教师专业发展视角出发,触及领导学和课程论范畴,建立在后现代课程观、分布式领导理论、教师专业发展理论和自组织理论基础上,取向于国家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深入推进的现实背景,去探究教师课程力的内涵意蕴、构成要素、理论模型、影响因素及提升路径。具体研究视角表现为:从研究者作为家庭成员,在为人之子、为人之夫、为人之父和为人之兄的角色扮演中,寻找教师专业成长的家庭因素;从研究者作为学习者,一路经历懵懂启蒙的乡村小学、人生转折的县城中学、井底之蛙的师专日子、自考本科的学位憾事、教育硕士速成的跛脚研究生、“攻”读博士永久性脑损伤中,寻觅教师专业成长的知识基础;从研究者作为教育工作者,辗转于公办普通初中成都市温江寿安中学两年、公办民助改制学校成都市树人学校七年和民办体制名牌私立学校成都七中实验学校八年,翻检教师专业成长的实践土壤;从研究者作为追梦者,无论是专家学者梦还是办学梦想中,探寻教师专业不断成长的动力源泉。教师经历怎样的课程将深深地影响教师引领学生怎样经历课程。教师的出身、相貌、家庭背景、婚姻状况、成长历史、求学经历、工作变迁等生命历程中的一些事件都会深刻而长远的影响教师的专业发展,影响教师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作为人生的“总开关”,又深刻地影响着教师课程领导力。本研究的技术路线为:在运用文献法获得关于教师课程领导力内涵意蕴、构成要素的基础上,构建教师课程领导力的理论模型。然后运用自传叙事法,全面、深入地回顾和省思研究者42年来的生命历程。从研究者作为家庭中成员、学习者、教育工作者、追梦者等角色展开回顾,展现了研宄者从9岁才入学的山村小学生到39岁成为211大学博士生的学习经历;从偏远、落后、贫穷、闭塞的农村放牛娃到繁华、发达、现代的国际大都市名牌中学教师的身份转换;从在西部内陆工作到足迹踏至上海、浙江、江苏、北京等东部沿海省市考察再到美国、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访学学习的成长轨迹:从两年普通公办学校到七年公办民助改制学校再到八年一流私立学校的单位变迁;从17年语文教师、12年班主任、8年年级组长、6年德育主任及教导主任到成都市温江区教坛新秀、青年优秀教师、成都市武侯区优秀班主任、成都市武侯区初中期末语文阅卷负责人、成都市武侯区青年教师语文技能大赛评委、成都市武侯区教师语文新课程标准解读讲座人的角色扮演;从中学语文三级教师到中学语文二级教师再到中学语文一级教师最后到中学语文高级教师的职称升级,意在从全方位、多角度探查影响教师专业发展的家庭因素、知识基础、实践土壤和动力源泉。研究者也希望从“我从哪里来”“怎么来”的历程回顾中,能够更进一步认识“我是谁”,更清晰明了“我要做什么”“我为什么要做”,更清醒思考“我何以能够做”“我将怎么做”,以此来达到重构自我的目的。在此基础上,研究者重点回溯了从教17年来,在中学语文课程实践活动中的丰富经历,着眼于教师课程领导力生成影响因素和提升实践路径,着手于构成教师课程领导力的五个要素——课程价值洞察力、课程设计预见力、课程开发决策力、课程实施指导力和课程评价激励力,翻阅研究者所记的16本日记本(2010年后改为电子文档记录)、38本工作笔记本(2010年后主要用电脑和手机电子文档记录,很少使用纸质笔记本)、21本听课本、20备课本、22本学习笔记本、24本研究者使用过的小学语文和数学教材、57本研究者使用过的初高中语数英等教材、30本研究者使用过的师专本科硕士学习期间的教材、24本研究者使用过的初高中语文教材、81本教辅用书以及其他大量的语文教学相配套的辅助光碟音像、报刊杂志和研究者保留的许多学生的代表性作业等等,也重读了电子文档记录的上百万字的教育教学随笔。希望以这些真实、丰富的原生态素材和可贵资源,来详实、具体、生动地再现研究者在中学语文课程事务中的实践经历,力图以一个不一定典型,但也许会有某种启发,真实而鲜活的个案,在叙事风格的可读性、易读性基础上来论证和阐释关于教师课程领导力的前提假设,最后挖掘出教师课程领导力的影响因素,并对生成路径进行提炼和总结。通过探寻,研究者认为领导力是一种人人都具有的引领和指导能力,是人的能力系统的核心内容和关键要素。领导力的构成要素主要是价值洞察力、愿景预见力、科学决策力、实施指导力和评价激励力等。教师领导力作为教师专业的核心内容和关键要素,是教师具具有的一种引领和指导能力,包括教师自我领导力、课程领导力和班级领导力等。教师课程领导力是教师在课程设计、开发、实施和评价等事务中的引领和指导能力,是教师专业能力的核心内容和关键要素。其构成要素主要是课程价值洞察力、课程设计预见力、课程开发决策力、课程实施指导力和课程评价激励力等。通过研究,发现教师课程领导力的生成主要受到思想意识、制度缺陷和主体素质等三类因素影响。思想意识作为影响教师课程领导力的主观理念,具体表现为实用至上的价值取向、“教书匠人”的角色观念、前苏联的大教学理论和英雄主义的领导观念等。制度缺陷作为影响教师课程领导力的客体环境,具体表现为国家制度顶层设计的缺陷、市区教师指导制度的创新性不足和学校管理制度的人性化漏洞等。主体素质作为影响教师课程领导力的现实人性,具体表现为校长主体的能力倾向和教师主体素质的多面影响。教师课程领导力提升的实践路径有工作场学习、反思性实践、师生教学相长、研修共同体互动和跨际域交流等。教师工作场学习是为了工作、基于工作、在工作场所中的学习。教师通过学习有关课程理论、领导力理论和教师专业知识,可以为教师课程领导力打下坚实基础。自我学习、顾问指导和借调学习等工作场学习的主要策略。反思性实践指教师在实践后进行反思,通过运用经验中培育的默会知识,展开问题的反复建构和思考,以求获得问题的有效解决。其有效策略是与自身对话和与同伴交流等。师生教学相长是指教师要树立以生为师的观念,通过学生给教师提建议和意见,学生当小老师进行锻炼等策略来提高教师课程领导力。研修共同体互动是指学校以不同形式组成指向专业发展的共同体,如备课组、教研组、师徒结对、班科教师会、自愿组织等,通过交流、沟通等互动活动提升教师课程领导力。跨际域交流倡导教师通过跨学科、跨学段、跨学校、跨地域(区、县、市、省、国)进行交流和学习,打破固有的边界区域,进行广泛的交流,在相互启发中提升教师课程领导力。
成龙[8](2014)在《高三语文复习教学系统化研究》文中提出既然高三语文复习教学是一种教学活动,那么,自然需要我们加以认真研究,这种研究不是对某一考点、某一种题型的零碎研究,而是将高三复习教学视为一个整体,对整个高三语文复习教学进行系统研究与建设。具体来说,应该包括两个大方面:一、理论层面的系统化高三复习教学绝不是简单地传授解题技巧、做题、
雅敏[9](2014)在《现代文阅读系列训练——乡村篇》文中研究表明原野、村落、牧歌、小桥、流水、人家,袅袅的炊烟、淳朴的乡音、稻花香里说丰年,这就是我们魂牵梦绕的乡村,祥和而宁静,是我们心灵的归属地。乡村、旧梦,那些淳朴的民风、传统的习俗,千年沉淀,那些走出去又走进来的人们,对于乡村的记忆尤为深刻。乡村,是人们心灵的皈依。在各地中考现代文阅读试题中,以乡村为主题的文化散文,俯拾皆是:如2013年安徽卷的《远去的乡村》、山东临沂卷的《家乡
叶玉华[10](2014)在《高考语文江西自主命题试卷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江西省自2005年开始实行高考自主命题,至今已经走过了近十年的历程。本文拟通过2005—2013年高考语文江西自主命题试卷,来研究高考语文江西自主命题的理论依据、历史背景、发展阶段、命题特点及其与中学教学的关系,并就新形势下的高考语文江西自主命题提出几点建议。文章认为,近十年来,在高考命题组的不懈努力下,高考语文江西自主命题取得了丰硕成果:坚持科学的语文观,注重密切联系江西基础教育实际,坚持以课程标准与考试大纲为纲、以教材与考生为本,形成了鲜明的命题特色,并一直坚守既定的命题理念和特色,每年都能命制出一套高质量的高考试卷。高考语文江西自主命题“回归语文能力本位,回归教材”的命题特色还被诸多自主命题省份所借鉴。文章既研究高考语文江西自主命题“考什么”与“怎么考”,更着重研究“为什么”这样考,以提高高考自主命题和中学教学考测的科学性。
二、现代文阅读系列训练(一)(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现代文阅读系列训练(一)(论文提纲范文)
(1)贵州历年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试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由及研究意义 |
二、研究现状 |
三、概念界定与创新之处 |
四、研究目标与方法 |
第一章 贵州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试题的命题依据及其历史沿革 |
第一节 贵州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试题的命题依据 |
第二节 贵州历年高考语文卷选用情况 |
第三节 贵州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试题的历史演变 |
第二章 贵州历年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试题分析 |
第一节 历年文学类文本阅读试题命题情况分析 |
第二节 历年文学类文本阅读试题考查能力分析 |
第三节 文学类文本阅读试题命题规律与趋势 |
第三章 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对高中语文教学的要求及启示 |
第一节 科学使用语文教材 |
第二节 合理设置教学目标 |
第三节 加强学生阅读训练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2)内蒙古中部区2019年中考语文阅读试题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来源 |
(一)测试评价研究的价值 |
(二)统编本教材对中考命题的影响 |
(三)内蒙古中部区中考试题研究相对匮乏 |
二、选题依据 |
(一)理论基础 |
1.PISA阅读素养测试 |
2.泰勒的“学习经验理论” |
3.Grabe的“阅读心理交互作用模式” |
(二)政策依据 |
1.《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
2.《教育部关于加强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命题工作的意见》 |
3.语文学科学业考试说明 |
三、文献综述 |
(一)基于全国中考的整体性研究 |
1.立足于试题本身的研究 |
2.立足于国际先进评估项目的研究 |
(二)中考语文区域性相关研究 |
(三)回归命题的试题研究 |
(四)回归教学的试题研究 |
四、概念界定 |
五、研究内容及方法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方法 |
1.文献法 |
2.分析统计法 |
3.比较法 |
第一章 PISA阅读素养视域下2019 年中考阅读试题分析 |
一、选用PISA进行分析的缘由 |
二、基于PISA反观中考阅读试题 |
(一)阅读情境 |
(二)阅读文本 |
(三)阅读策略 |
第二章 中考语文阅读试题的稳定与发展 |
一、中考阅读试题的稳定因素 |
(一)阅读试题的构成与分值 |
(二)单位时间内的阅读量 |
(三)阅读试题的课程取向 |
(四)阅读试题的整合考查 |
二、中考阅读试题呈现的新变化 |
(一)阅读任务难度加大 |
(二)阅读视角均衡化 |
第三章 中考语文阅读试题的命题理念及回冲效应 |
一、试题发展的整体趋势及命题理念 |
(一)中考阅读命题的发展趋势 |
1.稳中求进的发展态势 |
2.注重综合能力考查 |
3.重视优秀传统文化 |
4.尊重学生阅读体验 |
(二)对命题的进一步思考 |
1.命题形式及题型稳定带来的问题 |
2.课程取向相对单一 |
(三)中考阅读命题的支撑理念 |
二、中考对阅读教学的回冲效应 |
(一)正向导学作用 |
(二)负向导学作用 |
第四章 基于阅读能力测试的思考及建议 |
一、由中考语文阅读引发的命题思考 |
(一)引入多种阅读情境 |
(二)丰富阅读材料的文本形式 |
(三)细化并完善阅读认知过程 |
(四)关注中考命题的区域性 |
二、由中考语文阅读引发的教学思考 |
(一)落实日常学习中的能力训练 |
(二)提高阅读方法的运用频率 |
(三)找准基点,拓展生发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2019 年内蒙古中部区中考语文阅读文本及题干梳理 |
附录2 、包头市2017 年—2019 年中考语文阅读试题梳理 |
致谢 |
作者简介 |
(3)统编版初中语文对教材双线单元结构中自读课文教学研究 ——以七、八年级教材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意义 |
二、研究现状 |
三、研究方法 |
第一章 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特色及单元结构变化 |
第一节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目标要求及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编写理念概述 |
一、新课标课程的基本理念 |
二、新课标中阅读教学的目标要求 |
三、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阅读教学体系编写理念概述 |
第二节 统编版与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单元结构梳理与比较 |
一、人教版语文教材的单元结构 |
二、统编版语文教材的单元结构 |
第三节 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双线单元结构的界定及特点 |
一、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双线单元结构的界定 |
二、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双线单元结构的特点 |
第二章 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双线单元结构中自读课文的价值定位 |
第一节 自读课文是体现单元语文要素的典范文本 |
一、自读课文选文经典 |
二、自读课文是学习单元语文要素的典范 |
第二节 自读课文是掌握单元阅读策略的试验空间 |
一、自读课文是提升阅读能力的思维空间 |
二、自读课文是训练阅读技能的实操空间 |
第三节 自读课文是有序提升阅读能力的重要依托 |
一、自读课文是“三位一体”阅读体系有序提升能力的重要依托 |
二、自读课文是单元阅读能力目标要求有序提升的缩影 |
第四节 自读课文是激发自主阅读兴趣的重要载体 |
一、选文的变化 |
二、编排的变化 |
第三章 统编版初中语文自读课文教学现状调查分析 |
第一节 统编版初中语文自读课文教师教学现状及分析 |
第二节 统编版初中语文自读课文学生学习现状及分析 |
第四章 双线单元结构中的自读课文教学策略 |
第一节 创建双线单元结构中的自读教学模式 |
一、课前预习 |
二、独立阅读 |
三、互动交流 |
四、巩固评价 |
五、拓展延伸 |
第二节 强化学生在自读课文阅读中的主体作用 |
一、强化学生在制定目标时的主体作用 |
二、强化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作用 |
三、强化学生在学习评价中的主体作用 |
第三节 创设自读课文的多样阅读环境 |
一、改进与拓展教学场地 |
二、有效利用教学设备和资料 |
第四节 发挥自读课文教学在双线单元结构中的中介作用 |
一、设计单元整体教学,注重教读自读衔接 |
二、巧妙利用教材资源,注重课外阅读延伸 |
第五节 构建自读课文教学的多维评价体系 |
一、重视发挥教学评价的多种功能 |
二、重视运用多种评价方式 |
三、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 |
四、重视课外阅读的评价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4)寓生命教育于职业高中语文教学之中的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选题背景 |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3 研究现状及发展动态分析 |
1.3.1 国外的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的研究情况 |
1.4 研究思路及创新点 |
第2章 生命教育概述 |
2.1 生命教育概念及界定 |
2.1.1 生命教育的概念 |
2.1.2 生命教育的界定 |
2.2 寓生命教育于职业高中语文教学之中的意义 |
2.2.1 高中阶段的特点呼唤生命教育 |
2.2.2 职业高中的学情需要生命教育 |
2.2.3 语文教学中生命教育的必要性 |
2.3 职业高中学生生命状态调查及分析 |
2.4 寓生命教育于职业高中语文教学之中的可行性 |
第3章 生命教育下语文教师角色的重构 |
3.1 转变观念,积极创新教学思路 |
3.2 引导协助,渗透生命教育理念 |
3.3 包容差异,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
3.4 辅助探寻课堂乐趣与生命愉悦 |
第4章 职业高中语文寓生命教育的实施策略 |
4.1 课堂教学彰显生命意识 |
4.2 课外阅读奠实生命底蕴 |
4.3 作文训练提升生命境界 |
4.4 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拓宽生命时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及所获荣誉 |
致谢 |
(5)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之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缘由 |
一、我国高等教育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际需要 |
二、语文教育研究的现实需要 |
三、研究者的学术旨趣 |
第二节 概念界定 |
一、与语文研究范畴相关的核心概念界定 |
二、与考试研究范畴相关的核心概念界定 |
第三节 研究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实践意义 |
第四节 文献综述 |
一、考试学研究 |
二、高考、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相关研究 |
三、研究评述 |
第五节 研究内容及方法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方法 |
第二章 语文高考与社会诸要素之关系 |
第一节 语文高考与政治的关系 |
一、社会政治对语文高考的影响 |
二、语文高考对社会政治的影响 |
第二节 语文高考与经济的关系 |
一、社会经济发展对语文高考的影响 |
二、语文高考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
第三节 语文高考与文化的关系 |
一、以“文化”为考试内容 |
二、语文高考对文化发展的影响 |
第四节 语文高考与教育的关系 |
一、教育对语文高考的影响 |
二、语文高考对教育的影响 |
第三章 民国时期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之关系 |
第一节 民国时期教育发展的基本情况 |
一、民国时期的大学招生入学考试 |
二、民国时期中学的学制 |
三、民国时期中学语文教育 |
第二节 民国时期“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的相互影响 |
一、语文高考影响中学语文教育的目标定位 |
二、高考内容与中学语文课程的“不谋而合” |
第三节 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的相对独立性 |
一、民国中学语文教育的相对独立 |
二、民国语文高考的相对独立 |
第四节 民国时期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关系的思考 |
一、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相对独立的原因探析 |
二、民国时期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关系的当代启示 |
第四章 高考恢复前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之关系 |
第一节 建国十七年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的关系 |
一、“十七年”中学语文教育发展概况 |
二、“十七年”语文高考发展概况 |
三、“十七年”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互动的特点 |
四、“十七年”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互动关系评述 |
第二节 “文革”时期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的关系 |
一、“文革”时期教育发展概况 |
二、“文革”时期的中学语文教育 |
三、“文革”时期的语文“高考” |
四、“文革”时期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互动关系反思 |
第五章 “新课改”前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之关系 |
第一节 “新课改”的教育背景 |
第二节 “新课改”前的中学语文教育 |
一、语文课程标准的制定 |
二、中学语文教学内容的确立 |
三、中学语文教学方法变革 |
第三节 “新课改”前的语文高考 |
一、语文高考总体安排 |
二、语文高考“考纲”变化 |
三、语文高考考试内容的变化 |
四、语文高考参考答案与评分标准的制定 |
第四节 “新课改”前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互动关系的反思 |
一、“新课改”前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互动特点 |
二、“新课改”前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互动的思考与启示 |
第六章 “新课改”以来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的关系 |
第一节 世纪末的“语文教育大讨论” |
第二节 “新课改”以来高中语文教育的变革与发展 |
一、重建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
二、调整高中语文教学内容 |
三、改革高中语文教学方法 |
第三节 “新课改”以来语文高考的变革与发展 |
一、“新课改”以来国家高考改革的总体情况 |
二、语文高考“考试说明(大纲)”的主要变化 |
三、语文高考形式与内容的革变 |
第四节 “新课改”以来语文高考与高中语文教育互动情况调查 |
一、调查对象与方法 |
二、调查结果 |
三、调查结果概括与分析 |
第七章 语文高考与中学教育互动关系之理论分析与完善策略 |
第一节 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互动问题成因 |
一、影响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之关系的外在环境 |
二、中学语文新课程改革有待深入 |
三、语文高考不能发挥“指挥棒”的正面导向作用 |
第二节 当下语文高考改革的重要举措与发展趋向 |
一、影响当下高考改革的主要政策 |
二、语文高考改革的重要举措 |
三、2017年语文高考改革的主要趋向 |
第三节 改进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关系的策略和构想 |
一、改变影响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关系的外在条件 |
二、继续深化中学语文教育改革 |
三、语文高考改革的策略和构想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1: 中学语文教师问卷 |
附录2: 中学语文教师问卷 |
附录3: 高中学生问卷 |
附录4: 高中学生问卷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情况 |
后记 |
(6)复习“读心”有术 备考系统精准——高三语文备考复习课教学及学科系统备考指导(论文提纲范文)
一、备考复习课教学的设计思路、教学理念、教学过程与教学方法 |
(一)散文阅读板块整体复习思路和第一课时的内容设计 |
(二)备考复习课常规备课思路 |
(三)第一课时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及教学过程 |
1. 从2017年新考纲对现代文阅读的整体要求入手,引导学生聚焦散文阅读之“考纲要求” |
2. 教给学生读懂散文的方法——“四步阅读法” |
3.“以本为本”,通过分步训练引导学生熟练把握“四步阅读法”的使用方法 |
二、学科系统备考指导 |
(一)系统规划高中三年语文教学和备考计划 |
(二)目标明确,计划落实 |
(三)密切关注学情,发现问题务必及时调整、补救 |
(四)加强考试诊断,强化训练指导,在“教”“学”“考”“悟”间架起“连心桥” |
(7)专业视域下教师课程领导力实践路径探寻 ——一位中学语文教师的自传叙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指向教师专业化革新的教师课程领导力 |
一、研究背景 |
(一) 宏观背景:社会大变革时代的必然诉求 |
(二) 中观背景:新课程改革深入推进的实然迫求 |
(三) 微观背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应然需求 |
二、研究问题 |
三、文献述评 |
(一) 关于领导力研究 |
(二) 关于教师领导力研究 |
(三) 关于课程领导力研究 |
(四) 关于教师课程领导力研究 |
(五) 关于教师专业化研究 |
第一章 研究设计 |
一、研究指向 |
(一) 研究旨意 |
(二) 研究对象 |
(三) 研究目标 |
(四) 研究前提预设 |
(五) 研究价值 |
二、分析框架 |
(一) 课程内涵历史透视 |
(二) 领导力本质探源 |
(三) 教师课程领导力概念体系 |
(四) 教师课程领导力分析框架 |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
(一) 研究思路 |
(二) 研究方法 |
四、立论探源 |
(一) 领导力理论 |
(二) 后现代课程理论 |
(三) 自组织理论 |
五、关于研究信度、效度和伦理 |
(一) 关于研究信度 |
(二) 关于研究效度 |
(三) 关于研究伦理 |
第二章 我的一幅速写画:教师专业成长面面观 |
一、“我”是家庭成员——教师专业成长的家庭因素 |
(一) 为人之子 |
(二) 为人之夫 |
(三) 为人之父 |
(四) 为人之兄 |
二、“我”是学习者——教师专业成长的知识基础 |
(—) 乡村小学:懵懂启蒙 |
(二) 县城中学:人生转机 |
(三) 师专日子:井底之蛙 |
(四) 本科自考:学位憾事 |
(五) 教育硕士速成:跛脚研究生 |
(六) “攻”读博士:永久性脑损伤 |
(七) 无文凭学习 |
三、“我”是教育工作者——教师专业成长的实践土壤 |
(一) 两年公办初中成都温江寿安中学:初出茅庐 |
(二) 七年公办民助成都市树人学校:风云动荡的岁月 |
(三) 八年民办体制成都七中实验学校:走向专业发展 |
四、“我”是追梦者——教师专业成长的动力源泉 |
(一) 专家学者梦 |
(二) 办学梦想 |
第三章 我的课程领导力故事 |
一、核心与方向:课程价值洞察力 |
(一) 为了分数而教:流血流汗不流泪,丢人丢命不丢分 |
(二) 为了学生能力而教 |
(三) 超越分数:没有分数今天过不了关,只有分数明天过不了关 |
二、远见与规划:课程设计预见力 |
(一) 预见性设计一个学段课程 |
(二) 预见性设计一周、一月、一学期、一学年课程 |
(三) 预见性设计一课时课程 |
三、整合与取舍:课程开发决策力 |
(一) 国家课程班本化 |
(二) 校内外资源整合 |
(三) 网络资源整合 |
四、对话与交流:课程实施指导力 |
(一) 指导学生学习字词等基础知识 |
(二) 指导学生阅读文章:从“三步六问法”到“三思九问法”再到“三思六问法” |
(三) 指导学生作文 |
五、鼓舞与感召:课程评价激励力 |
(一) 课程评价激励力含义 |
(二) 课程评价激励力策略 |
(三) 课程评价激励力基础 |
第四章 教师课程领导力影响因素挖掘:基于“速写画”与“故事”的演绎 |
一、思想性因素:影响教师课程领导力的主观意识 |
(一) 实用至上的价值取向 |
(二) “教书匠人”的角色观念 |
(三) 前苏联的大教学理论 |
(四) 英雄主义的领导观念 |
二、制度性因素:影响教师课程领导力的客体环境 |
(一) 国家制度顶层设计的缺陷 |
(二) 市、区指导制度的创新不足 |
(三) 学校管理制度的人性化漏洞 |
三、主体性因素:影响教师课程领导力的现实人性 |
(一) 校长主体的能力倾向 |
(二) 教师素质的多面影响 |
第五章 教师课程领导力的实践路径:基于“我”的自传与叙事案例 |
一、工作场学习 |
(一) 工作场学习含义 |
(二) 工作场学习内容 |
(三) 工作场学习策略 |
二、反思性实践 |
(一) 反思性实践意涵 |
(二) 反思性实践功能 |
(三) 反思性实践策略 |
三、师生教学相长 |
(一) 以生为师的观念 |
(二) 以生为师的策略 |
四、研修共同体互动 |
(一) 研修共同体之一:备课组 |
(二) 研修共同体之二:教研组 |
(三) 研修共同体之三:师徒结对 |
(四) 研修共同体之四:班科教师会 |
(五) 研修共同体之五:自愿组织 |
五、跨际域交流 |
(一) 跨学科、学段交流 |
(二) 跨学校交流 |
(三) 跨区域交流 |
第六章 研究发现 |
一、领导力新观 |
(一) 领导力是一种人人都具有的引领和指导能力,是人的能力系统的核心内容和关键要素 |
(二) 领导力的构成要素主要是价值洞察力、愿景预见力、资源整合决策力、实施指导力和评价激励力等 |
二、教师专业化新论 |
(一) 教师领导力是教师专业的核心内容和关键要素 |
(二) 教师领导力包括教师自我领导力、课程领导力和班级领导力等 |
三、教师课程领导力理念 |
(一) 教师课程领导力是教师在课程设计、开发、实施和评价等事务中的引领和指导能力,是教师专业能力的核心内容和关键要素 |
(二) 教师课程领导力的构成要素主要是课程价值洞察力、课程设计预见力、课程开发决策力、课程实施指导力和课程评价激励力等 |
(三) 教师课程领导力生成的影响因素是思想意识、制度缺陷和主体素质等 |
(四) 教师课程领导力提升的实践路径有工作场学习、反思性实践、师生教学相长、研修共同体互动和跨际域交流等 |
结语:寻求中小学教师专业化革新的新意义 |
一、研究结论 |
(一) 领导力新观 |
(二) 教师专业化新论 |
(三) 教师课程领导力理念 |
二、研究局限性 |
(一) 理论模型的科学性还需要深入思考和充分阐释 |
(二) 质性研究方法的规范性不够 |
(三) 缺乏理论深度和广度 |
三、后续研究构想 |
(一) 更深刻的理论阐释 |
(二) 更广泛的调查研究 |
(三) 更多元的理论视角 |
参考文献 |
一、中文类 |
(一) 着作类 |
(二) 论文类 |
(三) 翻译类 |
二、外文类 |
三、其他类 |
致谢 |
在学期间学术成果 |
(8)高三语文复习教学系统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理论层面的系统化 |
1.复习内容的确定。 |
2.一轮、二轮复习的安排。 |
二、实际操作层面的系统化 |
1.写作教学的系统化。 |
2.阅读复习教学的系统化。 |
3.试题命制的系统化。 |
4.试卷讲评的系统化。 |
(9)现代文阅读系列训练——乡村篇(论文提纲范文)
【答题指南】 |
一、抓住文脉,体会乡村散文的“形散而神聚” |
二、把握文章结构,品味文章特色 |
三、赏析语言,鉴赏写法 |
四、领悟思想感情,依据原文答题 |
【例文典析】 |
故园春 |
寻觅故乡的味道 |
渐去渐远的炊烟 |
【扩展练习】 |
草有千千结 |
《现代文阅读系列训练——乡村篇》 |
(10)高考语文江西自主命题试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0.1 问题的提出 |
0.2 研究现状 |
0.2.1 高考语文命题理论依据的研究 |
0.2.2 高考语文江西自主命题试卷的研究 |
0.3 本文的研究内容、方法及意义 |
0.3.1 研究内容 |
0.3.2 研究方法 |
0.3.3 研究意义 |
第一章 高考语文江西自主命题的理论依据、历史背景与发展阶段 |
1.1 高考语文江西自主命题的理论依据 |
1.1.1 高考语文考试性质 |
1.1.2 高考语文江西自主命题的理论依据 |
1.2 高考语文江西自主命题的历史背景 |
1.3 高考语文江西自主命题的发展阶段 |
1.3.1 命题无缝对接与继承发展阶段(2005 年—2006 年) |
1.3.2 命题特色形成阶段(2007 年—2010 年) |
1.3.3 新课程高考命题阶段(自 2011 年始) |
第二章 高考语文江西自主命题试卷特点研究 |
2.1 总体特点 |
2.1.1 以纲为纲,以本为本,回归语文能力本位 |
2.1.2 回归教材,导向读书,丰富考生人文积淀 |
2.1.3 稳中求变,变中出新,发挥导向纠偏作用 |
2.2 试卷各板块特点 |
2.2.1 “语言文字运用”考查内容与命题特点 |
2.2.2 “名着阅读”考查内容与命题特点 |
2.2.3 “现代文阅读理解与鉴赏”考查内容与命题特点 |
2.2.4 “古诗文阅读理解、鉴赏与记诵”考查内容与命题特点 |
2.2.5 “写作”考查内容与命题特点 |
第三章 高考语文江西自主命题与中学语文教学的关系 |
3.1 高考主动适应并服务于新课改,并且与之相互促进 |
3.2 高考促进语文教学回归能力本位,促进教学科学化 |
3.3 科学研究自主命题的特点,切实提高语文备考效率 |
3.3.1 以纲为纲,关注变化 |
3.3.2 以本为本,夯实基础 |
3.3.3 突出真实写作能力的训练 |
第四章 高考语文江西自主命题试卷的不足及改进建议 |
4.1 高考语文江西自主命题试卷的不足 |
4.1.1 名着阅读题的问题 |
4.1.2 选择题选项设置的问题 |
4.1.3 考查点重复的问题 |
4.2 高考语文江西自主命题的改进建议 |
4.2.1 改进《考试说明》的编写 |
4.2.2 增加考试分值,调整考查内容 |
4.2.3 实行高考语文题型的创新设计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着)及科研情况 |
四、现代文阅读系列训练(一)(论文参考文献)
- [1]贵州历年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试题研究[D]. 张艺. 贵州师范大学, 2021(10)
- [2]内蒙古中部区2019年中考语文阅读试题分析[D]. 吴昊. 内蒙古科技大学包头师范学院, 2020(07)
- [3]统编版初中语文对教材双线单元结构中自读课文教学研究 ——以七、八年级教材为例[D]. 徐琳. 华中师范大学, 2020(01)
- [4]寓生命教育于职业高中语文教学之中的探索[D]. 徐训良.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 2018(02)
- [5]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之关系研究[D]. 黄真金. 厦门大学, 2017(05)
- [6]复习“读心”有术 备考系统精准——高三语文备考复习课教学及学科系统备考指导[J]. 张小华. 广西教育, 2017(12)
- [7]专业视域下教师课程领导力实践路径探寻 ——一位中学语文教师的自传叙事研究[D]. 黄云峰. 西南大学, 2015(01)
- [8]高三语文复习教学系统化研究[J]. 成龙. 语文知识, 2014(09)
- [9]现代文阅读系列训练——乡村篇[J]. 雅敏. 中华活页文选(九年级), 2014(08)
- [10]高考语文江西自主命题试卷研究[D]. 叶玉华. 江西师范大学, 2014(03)
标签:高考论文;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论文; 2017高考论文; 初中语文论文; 文本分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