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农学”学科及其课程教学内容探讨

“核农学”学科及其课程教学内容探讨

一、《核农学》学科及其课程教学内容的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宋佳谕,陈宇眺,洪晓富,闫川[1](2021)在《外源芸苔素内酯对不同基因型杂交稻开花期耐热性的影响》文中指出为了明确不同基因型杂交稻对高温耐受性的差异及芸苔素内酯(BR)对提高不同类型杂交稻耐热性的作用效果,本研究以杂交籼稻、偏籼型籼粳杂交稻和偏粳型籼粳杂交稻各2个品种为材料,在开花期设置常温、高温和高温下喷施0.15%BR 3种处理,分析其对水稻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花粉活力和抗氧化能力等的影响。结果显示,高温导致杂交稻的结实率、单株产量和花粉活力显着下降,其中杂交籼稻耐热系数为0.73,显着高于偏粳型籼粳杂交稻(耐热系数0.47)。而高温下喷施BR可以显着提高水稻结实率、单株产量和花粉活力,杂交籼稻、偏籼型和偏粳型杂交稻恢复系数分别为1.23、1.43和2.00,以偏粳型杂交稻的缓解效果最明显。喷施BR降低了高温处理下不同基因型杂交稻的超氧阴离子含量,并提高了甲基乙二醛酶(GlyⅠ)活性及抗坏血酸(AsA)、谷胱甘肽含量(GSH),同时改变了抗氧化酶相关基因OsAPX1、OsCATB、OsGPX3和OsGLYI8的表达水平。综上可知,杂交籼稻常温下产量表现低于籼粳杂交稻,但具有较强耐热性,高温下喷施BR对杂交籼稻产量下降的缓解效果明显低于籼粳杂交稻;籼粳杂交稻尤其是偏粳型,尽管对高温表现敏感,但与BR的相互作用可有效抵御高温胁迫,喷施后产量可接近或达到常温对照水平。本研究结果为提高杂交水稻开花期耐高温能力的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

宋智青,丁昌江,陈浩[2](2021)在《将科研成果拓展为物理实验教学内容的研究与实践》文中研究说明为了促进教学和科研相辅相成,共同发展,推动物理实验教学发展,需要将科研成果拓展为物理实验教学内容。本教学改革项目从两方面入手,一是在课堂教学中引入最新科学发展前沿内容,二是将高压电晕电场与生物质相互作用引入物理实验课程等。经过3个学期的教学实践发现,将科研成果拓展为实验教学内容,可以更好地吸引学生课堂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增加课堂知识更新率,培养学生在物理实验中寻找科研题目的能力,从而唤醒学生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也可对本科生提前进行科研基本素养训练。

赵红梅,邓素芳,杨艳君,冀爱青,李洪燕[3](2021)在《干旱胁迫对藜麦幼苗组织解剖结构和生理特性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为探究藜麦幼苗不同组织对干旱胁迫的响应,本试验采用盆栽方法设定不同田间持水量(100%、50%、25%)和不同处理时间(0、48、96 h),分别对藜麦幼苗根、茎、叶组织的解剖结构、脯氨酸含量以及吡咯啉-5-羧酸合成酶(P5CS)、脯氨酸脱氢酶(PDH)、过氧化物酶(POD)、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活性进行检测和分析。结果表明,与100%田间持水量相比,随着田间持水量的降低及处理时间的延长,藜麦根直径、表皮厚度均呈增长趋势,最大分别增加了9.1%和64.9%;茎组织各指标值呈逐渐降低趋势,其中髓腔直径最大降低了55.6%;叶片组织各指标值也在25%田间持水量处理96 h后达到最低值;根、茎、叶3种组织中脯氨酸含量及P5CS活性均呈逐渐上升趋势;叶中脯氨酸积累量高于茎和根,叶和茎中PDH活性呈逐渐降低趋势,而在根中则逐渐升高;根、茎、叶中3种酶活性在不同处理下表现不同,其中叶和茎中3种酶活性在50%田间持水量处理96 h后达到最高,根中3种酶则在25%田间持水量处理96 h后仍维持较高活性。总之,藜麦幼苗可通过增加根粗来抵御一定的干旱胁迫,可通过提高体内脯氨酸含量、P5CS活性及抗氧化酶活性提高抗旱性;且根在干旱下的形态及生理反应不同于叶和茎。本研究为藜麦的抗逆性机制研究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赵奇,郭运宏,杨玉珍,陈丽培,罗青[4](2021)在《蔗糖浸种缓解玉米幼苗铜胁迫及其生理指标的灰色关联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探究蔗糖浸种缓解玉米幼苗铜胁迫的能力,采用浸种法研究了342.3 mg·L-1蔗糖浸种处理对0、100、200、400 mg·L-1硫酸铜处理玉米幼苗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并进行生理生化指标与玉米铜胁迫恢复指数的灰色关联分析。结果表明,蔗糖浸种可显着提高一定程度铜胁迫下玉米幼苗的株高、根长、相对根长、相对株高、过氧化物酶(POD)活性、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过氧化氢酶(CAT)活性。生理生化指标与蔗糖处理对铜胁迫恢复指数的灰色关联度排序为:相对根长(0.799)>相对株高(0.775)>根长(0.767)>脯氨酸含量(0.749)>POD活性(0.740)>可溶性蛋白含量(0.699)>可溶性糖含量(0.673)>CAT活性(0.664)>叶绿素含量(0.647)>SOD活性(0.601)>株高(0.579)。综上可知,蔗糖浸种在一定程度上能有效缓解玉米幼苗的铜胁迫,抗性鉴定时选择相对根长、相对株高、根长、脯氨酸含量、POD活性、可溶性蛋白含量、可溶性糖含量、CAT活性等强关联指标可以提高选择效率,这为玉米抗性育种提供了参考。

童志超,徐艳群,李栋,李莉,罗自生[5](2021)在《草莓叶主要挥发性物质的测定及其对草莓球腔菌的抑菌效果》文中研究说明为探究草莓叶片中挥发性物质对草莓球腔菌的抑菌作用,本研究测定了草莓叶片中主要挥发性物质,并以草莓球腔菌为处理对象,研究草莓叶片主要挥发性物质对其孢子萌发、菌丝生长以及线粒体膜电位的影响。结果表明,草莓叶片挥发性物质中的萜类化合物主要组分为芳樟醇、桃金娘烯醇,C6醛类化合物主要组分为己醛、2-己烯醛、反式-2-己烯醛、顺式-3-己烯醛等。当芳樟醇、桃金娘烯醇浓度为50μL·L-1,己醛浓度为5μL·L-1,反式-2-己烯醛浓度为0.5μL·L-1,顺式-3-己烯醛浓度为5μL·L-1熏蒸处理草莓球腔菌时,能显着抑制病原菌孢子的萌发和菌丝生长,并能使病原菌线粒体膜电位下降,从而抑制草莓球腔菌的生长且对草莓叶片无明显损伤。研究表明利用适宜浓度的芳樟醇、桃金娘烯醇、己醛、反式-2-己烯醛、顺式-3-己烯醛熏蒸处理,能够有效抑制草莓球腔菌的生长。本研究为研制新型天然植物病害抑菌剂提供了依据。

侯建伟,邢存芳[6](2020)在《林学专业“土壤农化分析”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文中认为随着经济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和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加快推进,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型高校转型发展已经成为共识.引导部分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型转变是当前我国高等教育领域的一次全面、系统的变革.铜仁学院(下文简称"我校")作为新建本科应用转型院校之一,其林学专业作为省级重点学科,承载着培养林业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重要任务.课程是教和学相互作用的中介和纽带,连接并受制约于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是培养目标的具体体现,是实现教育目的的基础."土壤农化分析"是林学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其内容涉及广泛,理论性和实践性较强.在转型视域下,如何通过教学方法改革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智趣,提高学生综合能力,学以致用地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笔者根据我校林学专业培养目标与"土壤农化分析"课程特点及其学习目标总结了其在传统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对"土壤农化分析"课程的理论教学、试验教学和野外实习实践教学进行了一些可行性探索与分析,以期通过教学改革更好地达成转型视域下林学专业"土壤农化分析"课程的教学目标.实践证明,"土壤农化分析"课程的教学改革得到了较好的效果,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

钟伟春[7](2020)在《基于综合大学视野的唐代国子监性质及其办学状况研究》文中认为国子监在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它绵延千余年,是中国封建社会中晚期进行高等教育的主要形式。唐代国子监不仅是唐代具有综合大学性质的最高学府,也是全国最高教育行政机关,更是中国古代高等学校办学的典范。本文通过对唐代国子监综合大学性质的考辨、办学状况的分析以及办学特色的凝练,为我国建设一流大学提供办学之传统教育智慧借鉴。本文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法与历史研究法,在对相关史料进行翔实爬梳整理的基础上,运用现代高等教育学和现代课程论等理论,对唐代国子监的建立与发展情况、办学历史、办学性质、办学状况以及办学特色等方面进行系统、深入的分析与探讨。首先从政治、经济、科学、文化以及文教政策等几个方面对唐代国子监的建立与发展背景进行分析,并从筹备规划、选址建校、组织建设等方面探讨其建立与发展情况。之后分“前世”、“今生”、“未来”三个时间段对国子监的发展变迁史做一个简要的梳理。其次通过回溯中、西方高等教育发展历程,得出如下理论认识:(一)综合大学是高等教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学科(知识)分化的产物,也是科学研究深化的产物;(二)高级性、高深性、专业性、研究性以及文理综合性是综合大学的本质属性。之后以此为标准和分析框架,对唐代国子监的性质进行详尽考辨,发现它完全具备了综合大学的五个基本特性,是我国唐代国家中央综合大学。接着重点对唐代国子监的招生制度、课程设置、教学活动、教学管理、教师管理以及学生毕业出路等方面的情况进行具体、深入、全面、详细的梳理与分析,再现唐代国子监当年的办学盛况。此后为了更好地把握唐代国子监综合大学的性质,将其与欧洲中世纪巴黎大学从学科、课程以及办学层次三个方面细致地比较,分析两者的异同。最后在清晰、客观地把握唐代国子监办学历史、办学性质和办学状况的基础上发现:国家举办、分“科”授业、教学周详以及恢弘开放是唐代国子监的办学特色。

徐顺[8](2019)在《基于社会认知理论的大学生数字公民素养影响因素及提升策略研究》文中认为当前,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深刻的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工作、工作方式、学习方式和思维方式,也深刻的加快了社会转型发展。以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等为核心的一批新兴技术的发展,给我们造就了虚拟的数字社会空间,开启了数字化时代,生活在现实物理空间的公民拥有了新的身份——数字公民。当代大学生是伴随着网络技术成长起来的一代人,他们如何在数字社会中生存发展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整个社会的发展水平和文明程度。在迅猛发展的数字时代,数字公民素养俨然成为了数字时代公民必备的基本综合性素养,而大学生作为受过高等教育的高层次人才,是国家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提升大学生数字公民素养是顺应时代发展潮流的客观需要。高水平的数字公民素养对实现国家经济高质量发展、人的全面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数字公民素养是信息社会发展形势的基本前提、是信息时代人才培养的客观需要、是当代中国国家政策的基本要求。大学生数字公民素养如此重要,首要的研究就是探索数字公民素养的影响因素。研究大学生数字公民素养的影响因素不仅能进一步丰富数字公民素养的相关理论,也能从实践上为我国的数字公民教育提供政策建议。本文基于社会认知理论的“三元交互决定论”,从个人因素、环境因素、行为因素等三个层面构建大学生数字公民素养影响因素模型,并通过实证研究分析影响大学生数字公民素养的关键因素;在此基础上,结合对教师和学生个体代表的半结构化访谈,采用SWOT(Strengths Weaknesses Opportunities Threats)分析法剖析大学生在数字公民素养提升过程中面临的优势、劣势、机遇和威胁,从而提出科学、有效的大学生数字公民素养提升策略。本论文在界定数字公民、数字公民素养等相关核心概念的基础上,通过详细的文献分析,厘清了数字公民素养的内涵,对目前国内外数字公民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综述,对目前数字公民素养的测量工具进行了搜集归纳总结,对数字公民素养的影响因素进行了提炼,基于社会认知理论的基本框架,确定了个人因素(学生计算机自我效能感、学生互联网态度),环境因素(教师信息技术使用、教师互联网自我效能感、教师互联网焦虑感、学生感知的学校组织支持感),行为因素(学生人际沟通能力、学生社交媒体能力、学生21世纪数字技能)等影响因素,构建了大学生数字公民素养的影响因素模型。本文编制了《大学生数字公民素养影响因素问卷》(教师卷和学生卷),通过对湖北某地方高校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和数据分析,利用结构方程模型法分析并验证影响大学生数字公民素养的关键因素;在此基础上,结合对教师和学生个体代表的半结构化访谈,采用SWOT分析法剖析大学生在数字公民素养培养与提升过程中面临的优势、劣势、机遇和威胁,从而提出科学、有效的大学生数字公民素养提升策略。综合本文,在全面完成上述研究的基础上,获得了一些重要结论,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在个人因素层面,大学生的计算机自我效能感和互联网态度与大学生的数字公民素养水平显着正相关。第二,在环境因素层面,教师的互联网自我效能感和大学生感知的学校组织支持感与大学生的数字公民素养水平显着正相关,而教师信息技术使用促进学生交流与学习的情况及教师的互联网焦虑感与大学生的数字公民素养水平没有显着相关性。第三,在行为因素层面,大学生的社交媒体能力和21世纪数字技能与大学生的数字公民素养水平显着正相关,而大学生的人际沟通能力与其数字公民素养水平没有显着相关性。基于以上研究结论,作者提出了促进大学生数字公民素养提升的几点策略:第一,从个人层面来说,提高大学生的计算机自我效能感和互联网态度有利于大学生数字公民素养的提升。第二,从环境层面来说,教师和学校都是作为学生的外部环境。对教师来说,师生是紧密联系的共同体,教师的互联网自我效能感的提升也能带动学生数字公民素养的提升。对学校来说,大学生长期在学校学习生活,学校在信息化水平建设方面的支持也对学生的数字公民素养有重要正向影响,因此加强学校的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信息化资源与应用、信息化服务和保障机制的形成等组织上的支持能显着提高大学生的数字公民素养。第三,从行为层面来看,提升大学生的社交媒体能力和21世纪数字技能也可以显着提升大学生的数字公民素养。

赵赟,佘小宁[9](2018)在《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月刊阶段回顾》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回顾《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至2018年共8年的月刊办刊历程,以目次页为研究对象,剖析学报从形式到内容所发生的深刻变化,展望学报未来的发展定位和学科贡献,为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画上句号。

朱黎[10](2018)在《我国园艺学科研究生课程建设研究》文中认为我国园艺学科创办至今已有近四十余年历史,园艺人才培养的质量问题,已经越来越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课程是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也是人才质量的重要保障,课程教学作为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主要途径,越来越受到重视。因此,探讨当前社会所需的高质量高层次的创新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关键是看高校如何对园艺应用学科的课程进行合理设置,无疑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本论文主要从以下几个部分构成:第一部分为文献综述,主要对课程理论、课程体系、国内外关于园艺专业课程建设等方面已有文献进行归纳整理,对当前园艺产业发展现状及问题进行说明,为后面的研究做好铺垫;第二部分以全国29所具有园艺学科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点高校为研究对象进行学科课程现状分析描述;第三部分是实证研究,主要以1032份园艺学科在校研究生为研究样本,采用spss22.0对回收的问卷数据进行线性回归分析,对影响园艺专业技能提升的自变量进行验证分析;第四部分是案例研究,剖析康奈尔大学园艺学科课程建设的优秀经验和做法;第五部分是对我国园艺学科研究生课程优化提出对策建议。本研究属于应用性研究,为了解当前我国园艺学科研究生课程实际情况,笔者实地走访了四川农业大学、浙江大学、南京农业大学和沈阳农业大学等多所国内着名高校,通过半结构化访谈,获得一手现实资料,研究角度和研究方法具有创新性。通过对园艺学科研究生课程建设及课程学习、教学效果、教师及其教学方法以及教学组织形式这几个变量进行效果评价,均通过显着性检验,整体上意味着园艺学科的课程教学对专业技能的提升有显着正向影响,但仍需从几个方面对课程建设进行改进和完善,为此笔者也提出了几点建议:(1)调整课程结构,明确定位园艺学科研究生培养目标;(2)优化整合课程教学内容,实现不同课程的有机结合;(3)改革教学模式,致力创新型园艺人才培养;(4)努力促进园艺学科师资队伍建设;(5)完善课程管理制度,健全教学评价体系。

二、《核农学》学科及其课程教学内容的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核农学》学科及其课程教学内容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外源芸苔素内酯对不同基因型杂交稻开花期耐热性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与试验地概况
    1.2 试验设计
    1.3 测定项目与方法
        1.3.1 产量及其构成
        1.3.2 花粉活力
        1.3.3 AsA、GHS含量和GlyⅠ活性测定
        1.3.4 RNA提取和实时荧光定量
    1.4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产量及其构成因子
    2.2 高温和激素处理影响花粉活力
    2.3 抗氧化能力及相关基因表达
3 讨论
4 结论

(2)将科研成果拓展为物理实验教学内容的研究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1 在课堂教学中引入最新科学发展前沿内容
    1.1 磁场分布测量实验中引入科学发展前沿内容
    1.2 在组合干涉仪实验和固体线膨胀系数测定实验中引入科学发展前沿内容
    1.3 在熵和热机实验中引入科学发展前沿
2 将高压电晕电场与生物质相互作用引入物理实验课程
    2.1 将电场干燥技术拓展为物理实验教学内容
    2.2 将分析电晕放电产生的低温等离子诊断拓展为物理实验教学内容
3 结论

(3)干旱胁迫对藜麦幼苗组织解剖结构和生理特性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设计
        1.2.1 藜麦幼苗的培育
        1.2.2 干旱处理
    1.3 测定项目与方法
    1.4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藜麦幼苗根、茎、叶组织结构对干旱胁迫的响应
        2.1.1 根组织结构对干旱胁迫的响应
        2.1.2 茎组织结构对干旱胁迫的响应
        2.1.3 叶片组织结构对干旱胁迫的响应
    2.2 干旱胁迫对藜麦幼苗脯氨酸含量及脯氨酸代谢酶活性的影响
    2.3 干旱胁迫对藜麦幼苗不同组织抗逆性酶活性的影响
3 讨论
4 结论

(4)蔗糖浸种缓解玉米幼苗铜胁迫及其生理指标的灰色关联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设计
    1.3 测试指标与方法
        1.3.1 玉米生长状况指标测定
        1.3.2 生理指标测定
    1.4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蔗糖浸种对铜胁迫下玉米幼苗生长的影响
    2.2 蔗糖浸种对铜胁迫下玉米幼苗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2.3 蔗糖浸种对铜胁迫下玉米幼苗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2.4 蔗糖浸种对铜胁迫下玉米幼苗渗透调节物质的影响
    2.5 灰色关联度的分析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5)草莓叶主要挥发性物质的测定及其对草莓球腔菌的抑菌效果(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方法
        1.2.1 用于提取分离挥发性物质的草莓植株培养
        1.2.2 草莓叶片中主要挥发性物质的测定
        1.2.3 草莓叶片主要挥发性物质对草莓球腔菌致病力的影响
        1.2.4 草莓叶片主要挥发性物质对草莓球腔菌孢子萌发及菌丝生长的影响
        1.2.5 草莓叶片主要挥发性物质对草莓球腔菌线粒体膜电位的影响
    1.3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草莓叶片中的主要挥发性物质
    2.2 草莓叶片主要挥发性物质对草莓球腔菌致病力的影响
    2.3 草莓叶片主要挥发性物质对草莓球腔菌孢子萌发的影响
    2.4 草莓叶片主要挥发性物质对草莓球腔菌菌丝生长的影响
    2.5 草莓叶片主要挥发性物质对草莓球腔菌线粒体膜电位的影响
3 讨论
4 结论

(6)林学专业“土壤农化分析”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1 林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土壤农化分析”课程教学目标
    1.1 人才培养目标
    1.2 课程教学目标
2 课程教学现存问题
    2.1 理论教学单一化
    2.2 试验教学传统化
    2.3 实习实践集中化
    2.4 教学内容重复化
    2.5 学习情感消极化
3 课程教学改革
    3.1 课程改革目标
    3.2 理论课程教学改革
        3.2.1 适当取舍教学内容, 突出重点
        3.2.2 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综合考评
    3.3 “土壤农化分析”试验课程教学改革
        3.3.1 “互联网+”试验教学法
        (1) “互联网+”的基本含义
        (2) “互联网+” 试验教学法的实施过程
        3.3.2 设计性试验教学法
        (1) 设计性试验教学的基本思路
        (2) 设计性试验教学原则
        (3) 设计性试验教学法的实施过程
        3.3.3 “互联网+” 试验教学法与设计性试验教学法的特点
    3.4 野外实习实践课程教学改革
    3.5 教学改革的特色与创新
4 结 语

(7)基于综合大学视野的唐代国子监性质及其办学状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由及研究意义
        一、选题缘由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关于综合大学的研究
        二、关于唐代国子监的研究
        三、关于唐代国子监与欧洲中世纪巴黎大学的比较研究
        四、现有研究述评
    第三节 研究内容与概念界定
        一、研究内容
        二、概念界定
    第四节 理论依据与研究思路、方法
        一、理论依据
        二、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第二章 唐代国子监的建立与发展
    第一节 唐代国子监的建立与发展背景
        一、战乱平息,政治局势稳定
        二、经济复苏,科学文化繁荣
        三、守成以文,文教政策既定
    第二节 唐代国子监的建立情况
        一、唐代国子监的筹备规划
        二、唐代国子监的选址建校
        三、唐代国子监的组织建设
    第三节 唐代国子监的变迁史
        一、唐代国子监的“前世”
        二、唐代国子监的“今生”
        三、唐代国子监的“未来”
第三章 唐代国子监的综合大学性质分析
    第一节 高级性
        一、政治地位显赫
        二、学术地位尊崇
        三、法律制度保障
    第二节 高深性
        一、课程内容艰深
        二、修业期限漫长
    第三节 专业性
        一、专业人才的需求
        二、专业教育的实施
        三、专业人才的培养
    第四节 研究性
        一、高水平教师队伍建设
        二、研习学问为己任
    第五节 文理综合性
        一、文科
        二、理科
        三、文理综合性
第四章 唐代国子监的办学状况
    第一节 唐代国子监的招生制度
        一、招生方针与招生原则
        二、招生计划
        三、入学程序及具体实施办法
        四、学生待遇
    第二节 唐代国子监的课程设置
        一、通识课程
        二、专业课程
        三、基础课程
        四、实践课程
    第三节 唐代国子监的教学活动
        一、释奠讲学
        二、教学方法
        三、学生修业年限
    第四节 唐代国子监的教学管理
        一、考试管理
        二、假期管理
        三、学业管理
    第五节 唐代国子监的教师管理
        一、学官的种类、编制及职责
        二、学官的选任
        三、学官的考核与评价
    第六节 唐代国子监的学生出路
        一、入仕为官
        二、继续求学
        三、另谋他路
第五章 唐代国子监的办学特色
    第一节 国家举办,发展稳定
    第二节 分科授业,精准教学
    第三节 教学周详,主辅兼习
    第四节 恢弘开放,国际特色
第六章 附论:唐代国子监与中世纪巴黎大学办学比较
    第一节 学科、课程的比较
        一、儒学教育与神学教育比较分析
        二、律学教育与法学教育比较分析
        三、文学教育比较分析
        四、算学教育比较分析
        五、医学教育比较分析
    第二节 办学层次的比较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8)基于社会认知理论的大学生数字公民素养影响因素及提升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目标及内容
        1.2.1 研究目标
        1.2.2 研究内容
    1.3 相关概念界定
        1.3.1 数字公民
        1.3.2 数字公民素养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1.5 论文组织结构
    1.6 本章小结
2 文献综述
    2.1 数字公民素养的概念与内涵
        2.1.1 数字公民的概念起源
        2.1.2 关于数字公民素养概念界定的主要观点
        2.1.3 数字公民素养相关概念辨析
        2.1.4 数字公民素养内涵剖析
    2.2 数字公民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2.2.1 数字公民教育的理论体系
        2.2.2 数字公民教育的实践探索
    2.3 数字公民素养测量工具研究
    2.4 社会认知理论的内涵及相关研究
        2.4.1 社会认知理论的内涵
        2.4.2 社会认知理论的相关研究现状
    2.5 数字公民素养影响因素研究
        2.5.1 数字公民素养的个人影响因素
        2.5.2 数字公民素养的环境影响因素
        2.5.3 数字公民素养的行为影响因素
    2.6 当前研究的不足
    2.7 本章小结
3 大学生数字公民素养水平现状研究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工具
        3.2.1 数字公民素养量表
        3.2.2 数字公民素养问卷
    3.3 数据采集与分析
        3.3.1 数据采集方法与流程
        3.3.2 数据回收情况
    3.4 数据结果分析
        3.4.1 大学生数字公民素养水平调查工具信效度分析
        3.4.2 大学生数字公民素养水平整体现状和各维度现状分析
        3.4.3 大学生数字公民素养水平整体现状单因素方差分析
    3.5 本章小结
4 基于社会认知理论的数字公民素养影响因素研究
    4.1 数字公民素养影响因素初始模型构建和研究假设
        4.1.1 研究模型变量的确定
        4.1.2 研究模型的呈现与假设
    4.2 问卷设计与试测
        4.2.1 《数字公民素养影响因素调查问卷》(预测版)设计
        4.2.2 《数字公民素养影响因素调查问卷》(预测版)修订
    4.3 问卷调研实施与回收
        4.3.1 问卷发放与调研实施情况
        4.3.2 问卷回收情况
    4.4 数据统计分析
        4.4.1 描述性统计分析
        4.4.2 信度分析
        4.4.3 效度分析
    4.5 结构方程模型分析
        4.5.1 结构模型和测量模型的计算结果
        4.5.2 结构方程模型拟合度检验指标
        4.5.3 个人层面影响因素模型检验
        4.5.4 环境层面影响因素模型检验
        4.5.5 行为层面影响因素模型检验
        4.5.6 影响因素模型检验结果
    4.6 教师和学生访谈分析
        4.6.1 访谈对象
        4.6.2 访谈过程与内容
        4.6.3 访谈内容分析
        4.6.4 访谈结果分析
    4.7 本章小结
5 研究结果与讨论
    5.1 研究结果
        5.1.1 大学生数字公民素养水平现状
        5.1.2 大学生数字公民素养水平影响因素
    5.2 数字公民素养提升的SWOT分析
    5.3 数字公民素养提升策略
        5.3.1 提升大学生的计算机自我效能感
        5.3.2 培养大学生积极、理性的互联网态度
        5.3.3 加大学校信息化建设水平支持力度
        5.3.4 提升教师的互联网自我效能感
        5.3.5 提升大学生的社交媒体能力
        5.3.6 提升大学生的21世纪数字技能
    5.4 本章小结
6 研究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不足
    6.3 未来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大学生数字公民素养影响因素调查问卷(教师卷)》
附录2: 《大学生数字公民素养影响因素调查问卷(学生卷)》
附录3: 教师访谈提纲
附录4: 学生访谈提纲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科研成果等
致谢

(9)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月刊阶段回顾(论文提纲范文)

一、从无到有是一个历史性的跨越
二、近十年来学报做了什么
三、未来, 为谁而来

(10)我国园艺学科研究生课程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问题的由来
        1.1.1 园艺产业快速发展对园艺人才培养质量提出新要求
        1.1.2 园艺学科课程建设及优化能够促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1.1.3 园艺学科课程建设及改革能够提升园艺人才培养质量
    1.2 研究综述
        1.2.1 国内关于园艺专业研究生课程建设的研究
        1.2.2 国外关于课程建设的相关研究
        1.2.3 综述小结
    1.3 概念界定
        1.3.1 课程
        1.3.2 课程建设
    1.4 研究目的及意义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意义
    1.5 研究方法
2.我国园艺学科研究生课程建设现状
    2.1 我国园艺学科布局及园艺人才培养
        2.1.1 硕士学科专业及人才培养情况
        2.1.2 博士学位一级学科专业及人才培养情况
        2.1.3 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及人才培养情况
    2.2 园艺学科师资队伍建设
        2.2.1 学缘结构
        2.2.2 年龄结构
        2.2.3 职称结构
        2.2.4 学历结构
        2.2.5 人才计划
    2.3 园艺学科研究生课程建设
        2.3.1 课程体系结构
        2.3.2 课程组织形式
    2.4 园艺学科研究生课程管理
        2.4.1 课程建设投入保障机制
        2.4.2 课程设置标准及审查机制
        2.4.3 本硕博课程体系衔接
        2.4.4 课程教学质量监控措施
        2.4.5 精品课程或资源共享课程建设
        2.4.6 课程教学评价与奖惩机制
3.我国园艺学科研究生课程建设的效果评价
    3.1 问卷设计与样本选择
        3.1.1 问卷设计
        3.1.2 样本选择
    3.2 分析方法
    3.3 园艺在校生对园艺课程及教学效果评价
        3.3.1 在校生基本情况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3.3.2 课程对园艺在校研究生技能影响的显着性检验
    3.4 我国园艺学科研究生课程建设现存问题
        3.4.1 重理论,轻实践课程现象突出
        3.4.2 实践教学发展滞后
        3.4.3 课程内容受限,课程类型单一
        3.4.4 培养目标与市场需求缺乏一致性
        3.4.5 教学方式方法单一,课程评价弱化
4.康奈尔大学园艺研究生课程建设案例研究
    4.1 康奈尔大学园艺学科人才培养目标
        4.1.1 人才目标
        4.1.2 课程目标
    4.2 康奈尔大学园艺学科课程设置
        4.2.1 .课程内容
        4.2.2 学位项目管理
    4.3 康奈尔大学园艺研究设施
        4.3.1 康奈尔种植园
        4.3.2 伊萨卡实验室
    4.4 康奈尔大学园艺学科课程建设的成功经验
5.园艺学科研究生课程建设对策建议
    5.1 调整课程结构,明确定位园艺学科研究生培养目标
        5.1.1 科学定位,明确园艺课程建设目标和人才培养目标
        5.1.2 凝练方向,构筑园艺学科课程特色和优势
    5.2 优化整合课程教学内容,实现不同课程的有机结合
        5.2.1 组建跨学科学习平台,构建多元化课程内容
        5.2.2 调整园艺课程体系,整合优化园艺课程内容
    5.3 推进课程改革,创新教学模式
        5.3.1 转变教学方式,丰富课程内容
        5.3.2 深化实践教学,构建核心课程
    5.4 努力促进园艺学科师资队伍建设
        5.4.1 优化教师队伍,强化园艺课程建设
        5.4.2 建立企业导师教学机制,提升课程教学质量
    5.5 完善课程管理制度,健全教学评价体系
        5.5.1 完善研究生课程管理制度
        5.5.2 健全教学评价指标体系
6.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全国园艺学科研究生课程建设调查问卷(培养单位)
附录B:园艺学科研究生课程建设问卷调查(研究生)
致谢

四、《核农学》学科及其课程教学内容的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外源芸苔素内酯对不同基因型杂交稻开花期耐热性的影响[J]. 宋佳谕,陈宇眺,洪晓富,闫川. 核农学报, 2021(12)
  • [2]将科研成果拓展为物理实验教学内容的研究与实践[J]. 宋智青,丁昌江,陈浩. 科技风, 2021(30)
  • [3]干旱胁迫对藜麦幼苗组织解剖结构和生理特性的影响[J]. 赵红梅,邓素芳,杨艳君,冀爱青,李洪燕. 核农学报, 2021(06)
  • [4]蔗糖浸种缓解玉米幼苗铜胁迫及其生理指标的灰色关联分析[J]. 赵奇,郭运宏,杨玉珍,陈丽培,罗青. 核农学报, 2021(03)
  • [5]草莓叶主要挥发性物质的测定及其对草莓球腔菌的抑菌效果[J]. 童志超,徐艳群,李栋,李莉,罗自生. 核农学报, 2021(02)
  • [6]林学专业“土壤农化分析”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 侯建伟,邢存芳.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0(11)
  • [7]基于综合大学视野的唐代国子监性质及其办学状况研究[D]. 钟伟春. 湖南师范大学, 2020(12)
  • [8]基于社会认知理论的大学生数字公民素养影响因素及提升策略研究[D]. 徐顺. 华中师范大学, 2019(01)
  • [9]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月刊阶段回顾[J]. 赵赟,佘小宁. 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12)
  • [10]我国园艺学科研究生课程建设研究[D]. 朱黎. 华中农业大学, 2018(01)

标签:;  ;  ;  ;  

“核农学”学科及其课程教学内容探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