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开敞式海堤防护设计新技术(论文文献综述)
许清文[1](2020)在《城市滨河带景观综合治理工程对防洪的影响 ——以郁江贵港段为例》文中指出河流对人类的生产生活有着重要影响,其对人类有有利的一面,也有有害的一面。如何在最大限度减少灾害和损失的前提下开发出河流的潜能,一直是河流开发研究的重点之一。目前,全球正以空前的速度对河流进行改造,近年来国内很多城市都对江河两岸进行综合整治开发,以提高城市发展水平,这对河道的堤防安全、河势稳定、防汛抢险等方面带来了新的挑战。本论文以贵港郁江滨河两岸综合治理工程为研究对象,采用实测资料与数学模型相结合的方法,研究江河两岸综合整治开发对原有堤防安全、河势稳定、防汛抢险等的影响,旨在对项目建设做出合理建议,河流开发更加高效环保。主要结论如下:(1)1962年至今综合治理工程所在河段河槽变化不大,河势相对稳定。整治工程范围内的24个断面2006年、2010年和2016年河道宽度、平均水深、宽深比和河道过水面积等变化均较小,河道小幅冲淤交替但总体呈淤积状态,在现有水沙条件下,预测未来评价河段将呈缓慢淤积态势。(2)利用数学模型和实测资料,分析综合治理工程后水位、河势、河床冲淤变化以及河岸渗流和岸滩稳定情况。整治后综合治理工程河段过流面积以增加为主,工程建设后整治河段沿程水位降低,对现有滩槽流速改变较小,对河道的整体冲淤变化影响较小,河道滩槽演变会延续近期的趋势。两岸堤防的渗透稳定性满足要求,但部分断面抗滑稳定系数不满足要求,需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以满足规范要求。(3)该工程的实施符合相关规划、标准和要求。工程实施后对所在河道的主槽及整体河势稳定影响不大,为了加固河岸,建议修建高等级护岸。通过“以路代堤”方案可以满足防汛交通的需求,确保两岸堤防及河道等安全。综合治理工程不会对郁江的整体防洪态势造成较大影响。
林婉婷[2](2018)在《应对风暴潮的景观基础设施设计研究 ——以温州龙湾区海岸带景观规划设计为例》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沿海地区风暴潮灾害日益严峻,单一功能的防御工程的局限性日渐凸显,构建灾害适应性的景观成为研究热点。与此同时,景观基础设施在城市发展中的作用显着提高,在风暴潮适应性建设中有着巨大潜力。如何通过景观基础设施提高城市面对风暴潮的适应性是本文研究的出发点。本课题以景观基础设施理论为依托,提出海岸带景观的设计应形成弹性的风暴潮应对机制,保障沿海自然生境的演替并促进滨海城区的发展。首先,本研究对中国风暴潮进行分析,包括其在我国的灾情分布格局、影响类型、影响区域,并探讨人类对于风暴潮抗争和适应的历史,总结当前的主要应对手段并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其次,概述了风暴潮适应性景观概念的发展历程,对景观基础设施相关概念进行研究,分析了景观基础设施对风暴潮的适应性。再次,对适应风暴潮的实践案例进行分析研究,结合理论形成应对风暴潮的景观基础设施设计的目标、原则、策略。最后,以温州龙湾区海岸带景观规划设计为例进行了应对风暴潮的景观基础设施的设计实证研究。本课题结合温州现行风暴潮防御手段、城市围垦扩张趋势以及自然滩涂生态补偿的需求,提出多层次防御结构的构建,复合型生态体系的构建,丰产性景观的构建以及人文功能的构建。通过基于过程的设计,形成与城市围垦扩张相结合的风暴潮适应性景观基础设施体系。
刘平[3](2017)在《山地城市沿江防洪设施的景观化研究 ——以重庆主城区为例》文中提出沿江防洪设施是大型河流流域防洪建设的重点内容,大型山区性河流具有特殊的地形条件及水文条件,其沿江防洪设施具有与景观结合的特殊潜力。然而,由于城市更新进程中河流岸线开发及建设各方规划不相协调、开发模式缺乏秩序,沿江防洪设施与周边城市环境缺乏必要性的交流与创造性的联系,单一目标下的城市水利防洪工程出现亲水游憩空间缺乏、景观质量参差不齐等问题,为防洪基础设施交通、休闲、商业、生态等综合功能的发挥带来不利。因此,探寻有别于平原城市、适应山地城市的沿江防洪设施景观化策略十分必要。本文在城市沿江防洪设施景观化的基础研究之上,通过对重庆主城区沿江防洪设施景观现状的调查分析,探讨山地城市沿江防洪设施景观化模式及存在的不足并提出景观化策略,为今后山地城市沿江防洪设施的建设提供参考与建议。文章主要研究成果如下:⑴对城市沿江防洪设施的多功能承载性、活动空间基本属性、景观化的影响因素及一般性原则进行了分析,并通过对比平原城市指出了山地城市沿江防洪设施景观化的特殊性:(1)竖向高差大、横向宽度窄的防洪护岸空间结构;(2)最高防洪水位低于平均城市地坪的基面关系;(3)滨江高架路及生产岸线对沿江防洪护岸空间连续性的破坏。⑵文章分六个层面对重庆主城区两江四岸20余公里的防洪护岸进行调查分析与总结,归纳了(1)生产型、生活型、生态型三种功能利用性质;(2)直落式、斜坡式、退台式、阶梯式及复合式五类结构形态;(3)线性步道、眺望空间、建筑场所、广场空间、桥头场所五种游憩空间形式;(4)内部可达与外部可达两方面的亲水可达形式;(5)软质、硬质及软硬质结合三类立面景观形式;(6)围护警示设施、铺装、雕塑小品等细部设计形式。⑶根据调研结果,提出了适应山地城市的沿江防洪设施景观化的六项原则:功能利用性质合理化、结构形态复合化、内外可达交通立体化、游憩空间多样化、立面设计异质化及细部设计地域化,并对应各项原则探讨了山地城市沿江防洪设施的景观化策略:(1)功能利用性质上,应合理布置生活类、生态类、生产类岸线,避免不同性质的防洪设施游憩空间相互干扰;(2)结构形态上,应从宏观上合理规划与控制防洪标准、微观上采用复式护岸结构以实现适应多级防洪标准的复合化结构形态设计;(3)亲水可达性上,应从内部丰富立体基面衔接路径,外部构建立体化步行、车行交通系统提高防洪设施空间可达性及利用效率;(4)游憩空间上,应强化宏观控制与组织,在加强多样化节点空间营造的同时,注重线性亲水步道的韵律感构建;(5)立面设计上,软质立面应提高植被护坡的景观质量,硬质立面应尽量软化或艺术化设计,提升视觉形象;(6)细部设计上,应注入地域文化,加强围护设施的人性化设计,同时应注重照明设计,优化夜景效果,并完善洪水预警标识系统。
林雅莉[4](2016)在《新城区公共空间景观设计导则编制初探 ——以广州南沙明珠湾起步区为例》文中指出随着新城区的大量开发建设,加之近年来倡导建设宜居、生态城市策略的提出,各界对城市景观建设也日益重视。我国城市景观设计成果,大多还停留在方案设计的概念层面,缺少管理的指引文件,导致城市景观设计的愿景,难以落实到具体的公共空间建设中,这给城市景观设计成果的有效性与可操作性带来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本文的研究主体对象是新城区公共空间景观设计导则,它将城市的景观设计语言转化为管理性文件,以便于相关建设部门对城区的公共空间景观建设进行管理引导。导则的编制是在城市设计已确定的公共空间形态成果基础之上,对城市的典型公共空间——公园、广场、滨水带、街道进行景观的深化指引。导则从景观的设计、建设、维护与场地资源保护层面引导城市公共空间的景观建设。该导则的编制借鉴城市设计导则的引导方法,采用总则、分则、图则的形式,对城市的公共空间景观建设进行从“整体—系统—分区”引导。同时,导则编制汲取国外优秀的景观设计导则中关于场地的策略指引的方法,尝试性的运用于新城区公共空间的景观设计导则编制中,以提高导则对现状景观环境资源的建设指引。最后本文通过具体的项目——广州南沙明珠湾起步区城市景观设计的实践,运用导则的编制框架。本文尝试编制的公共空间景观设计导则,为新城区公共空间的景观建设提供了管理性文件,有效的解决了城市景观设计与具体公共空间景观建设之间的断层问题,使得城市景观设计愿景,能具体的落实于公共空间的建设中。导则的编制,为我国城市景观设计的图示语言转化管理性文件提供一定的参考借鉴作用。
顾斌杰,王超,张邢超,毛莹,尚歆[5](2015)在《永定河(北京段)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发展历程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永定河是首都重要的防洪安全屏障,同时又是北京市重要供水河道、水源保护区和补给区。为除害兴利,永定河上修建了各类水利工程,以控制水流并防治洪涝灾害。水利工程利国利民,综合利用水利枢纽工程除承担防洪、生态治理保护等社会公益性职能,又有供水、发电等经营性任务。从永定河水利工程建设与运行发展历程可以看出,水利工程正从传统的单一工程效益向工程效益与生态效益相结合的模式转变,工程结构设计的多样化发展也与时俱进。
渠继凯[6](2014)在《山东黄河济南埝头堤段堤防裁弯修建水库工程方案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黄河按地理位置及河流特征分为上、中、下游三段,河道长786km,落差94m,流域面积2.3万km2。黄河下游河道是在长期排洪输沙的过程中淤积塑造形成的,河床普遍高出两岸地面,是海河和淮河流域的分水岭。两岸引黄区面积约3000万亩,是我国目前最大的自流灌区。黄河下游洪水、沙量沿程减少,河道堤距及河槽形态具有上宽下窄的特点。在黄河下游37+089-39+789和40+490-44+590两段弯道处,主河槽顺直,只是大堤弯曲,多年河势顺直且比较平稳,裁弯后有利于维持这种稳定的河势,避免发生漫滩洪水后因局部(此处两个弯道的主河道长度仅为1900m和2400m左右)河道宽度突变(由突然变宽、再突然变窄,连续两次交替变化)而诱发河势异常变化,甚至引起下游河势的不利变化。堤防裁弯后,两处弯道的堤防长度分别由原来的2700m和4100m’大约减短为1868m和2340m,大洪水时可将新堤作为防守重点,这就大大缩短了防守长度,并将原有堤防作为第二道屏障,必将大大提高防洪保安全的程度。根据济南市社会经济发展、创建全国水生态文明城市等需要以及历城区社会经济状况,利用张褚窝堤段盲肠堤段裁弯新修堤防与原大堤之间的空间修建沉沙条渠,利用埝头堤段盲肠堤段裁弯新修堤防与原大堤之间的空间修建调蓄水库。本文主要研究其的必要性以及技术、经济上的可行性。通过济南市及历城区社会经济发展情况、创建生态城市示范区对水的需求以及稳定河势等方面的分析,论述该堤段裁弯修建水库的必要性;通过该堤段河道宽度、工程管理、发生大洪水的几率以及地方政府对开发应用黄河水资源的态度,论述该堤段裁弯修建水库的技术上的可行性;根据济南市水资源及缺水情况分析及对用水户的调查分析,进行供水量分析;通过对该河段河道情况、水源情况、引水条件分析,确定可引水天数,并对黄河水质进行分析;根据地形情况、引水条件确定裁弯新堤、沉沙池、调蓄水库的布置及泵站、输水涵管等配套建筑物规模和布置;进行工程占压处理及移民安置规划,对工程占压处理进行投资估算;通过多年不同流量级洪水的河势溜向分析,分别分析裁弯工程对黄河不漫滩水流、漫滩水流、河道过流量、滩区行洪及洪水位的影响,并确定消除其不利影响需要采取的工程措施;根据工程布置及建筑物进行投资估算,并通过分析其效益进行经济评价,论证经济上的可行性。通过分析研究,为该堤段是否实施裁弯取直修建水库工程提供理论依据。
常羽萌[7](2012)在《滞洪区内的亲水生态护岸设计研究 ——以泉州市丰州区滞洪区公园为例》文中指出随着现代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护岸作为满足人们生活需要、景观生态和防洪水利需求的城市服务设施,已经不能只片面的强调防洪功能而忽略其在保持生态平衡和护岸景观当中所起的作用。要实现一个生态化、人性化、不因为人的介入,使自然系统的可持续性受到干扰,既实用且美观的护岸,需要人们清醒的认识本性,认识到人与水、人与生物之间的微妙关系而后综合运用植物生态知识,水流动力学知识及工程技术。护岸是防洪工程的重点,同时护岸也是水陆之间的纽带,它的特殊地位和它在景观和生态当中所体现出的重要性和复杂性,使得它成为了城市亲水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以往的护岸设计主要是以水流动力学研究及工程技术为主,注重护岸的防护性研究,在可持续的生态系统,保护和恢复景观的再生能力方面的研究有所欠缺,亲水护岸的设计过于单一,缺乏特色。本文主要运用了案例分析、归纳总结等方法,在对亲水护岸的分类、功能、发展趋势、以及人类生活对于它的要求总结的基础上,探讨滞洪区区域内亲水景观生态护岸的设计,总结出影响护岸设计的主要因素,并结合实例进行分析。本文在立足实践项目的基础上,试图总结出滞洪区亲水生态景观护岸的设计方法并在实践中运用,为相关的地域性滞洪区亲水景观生态护岸设计提供一些方法与设计依据。本文主要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理论研究,分析和整理了亲水景观生态护岸的研究历程,对相关概念进行界定;对已有的亲水生态护岸的理论与实践进行总结,在此基础上,提炼设计要素。第二部分为实例研究,介绍泉州现状、景观风貌的基础上,提出设计原则、目标、设计概念,并提出滞洪区亲水景观生态护岸设计的设计策略。
福建省水利学会[8](2012)在《福建省水利管理学科发展报告》文中认为该文总结了近年来福建省水利工程管理学科在强化水利工程依法安全管理,努力推进信息化建设,推广应用先进除险加固技术,提升工程技术管理能力,提高工程管理效益等方面的发展现状,提出了今后重点研究和发展的方向。
张裕平,何光同,林文玉,黄琼瑜[9](2011)在《福建海堤建设进展》文中研究表明该文主要介绍福建海堤的发展历程、建设现状、建设保障措施及建设技术进展,并简要介绍较能代表福建海堤当前建设水平的典型工程实例,供参考。
刘瑞娟[10](2010)在《广州市番禺区市桥河水系综合整治规划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城市河道是城市空间的组成部分,是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关键的环境资源与载体,关系到城市的生存与发展。然而,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较快的区域,穿越番禺城区的市桥河水系被盲目侵占,大量水域不复存在,工业污水和生活废水迅速增长等原因,造成洪涝灾害严重、水质受到严重污染,水环境遭到严重的破环,已严重影响居民生活环境,影响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水环境成为城市生态建设的重要问题。在市桥河水系综合整治规划的探索中,笔者根据国内外城市河道治理的实践经验,结合市桥河水系现状,以“生态水利”为指导思想,分析存在问题及成因,研究提出预防洪涝灾害、改善水环境、提升水景观的规划措施。其中,水景观规划以关注城市规划布局、城市面貌、城镇功能、居民心理健康,并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包括城市水体的尺度、用地性质、滨水道路、城市历史文化、居民心理意识等诸多因素)的“城市设计”规划手法,通过对物质空间资源的整合,创造一种能够带来整个滨水范围内的良性发展物质环境。这种城市水利生态治理的规划模式将对其他城市的河流整治有所借鉴,对生态水利修复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二、开敞式海堤防护设计新技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开敞式海堤防护设计新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城市滨河带景观综合治理工程对防洪的影响 ——以郁江贵港段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防洪评价研究现状 |
1.2.2 国内防洪评价研究现状 |
1.3 综合治理工程概况 |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4.1 研究内容 |
1.4.2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研究区域概况 |
2.1 区域自然地理 |
2.2 水系组成概况 |
2.3 气象特征简介 |
2.4 水文泥沙特征 |
2.5 地形、地貌与工程地质 |
2.5.1 地形地貌 |
2.5.2 地层岩性 |
2.5.3 地质条件 |
2.5.4 工程区地震效应评价 |
2.6 历史洪涝灾害 |
2.7 社会经济 |
第三章 河道演变分析 |
3.1 历史演变概况 |
3.2 近期河道演变分析 |
3.2.1 河段断面面积变化 |
3.2.2 河段河道宽度变化 |
3.2.3 河段平均水深变化 |
3.2.4 河段最大水深变化 |
3.2.5 河段宽深比变化 |
3.3 河床演变趋势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防洪评价计算与分析 |
4.1 水文计算与分析 |
4.1.1 郁江设计洪水 |
4.1.2 鲤鱼江设计洪水 |
4.1.3 贵港水文站水位流量关系曲线及设计水位 |
4.1.4 郁江水面线 |
4.1.5 贵港航运枢纽设计洪水 |
4.1.6 郁江洪水与鲤鱼江洪水遭遇分析 |
4.2 水动力数学模型建立与验证 |
4.2.1 一维水动力数学模型介绍 |
4.2.2 二维水动力数学模型介绍 |
4.2.3 计算水文条件 |
4.3 阻水比和壅水计算 |
4.3.1 工程阻水比计算 |
4.3.2 壅水分析计算 |
4.4 水动力和河势影响分析 |
4.4.1 流速和流态变化 |
4.4.2 水流动力轴线变化 |
4.4.3 滩槽和河道岸线变化 |
4.5 冲刷与淤积分析计算 |
4.5.1 河道冲淤分析 |
4.5.2 冲刷计算方法 |
4.5.3 冲刷计算结果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防洪综合评价与对策 |
5.1 与有关规划的关系及影响分析 |
5.1.1 与流域及区域综合规划的关系 |
5.1.2 与贵港市城区防洪排涝规划的关系 |
5.1.3 与岸线利用规划的关系 |
5.1.4 与水功能区划的关系 |
5.1.5 与其他相关规划的关系 |
5.2 现有防洪标准和管理要求的适应性分析 |
5.3 河道行洪排涝安全的影响分析 |
5.4 对河势稳定、堤防和护岸的影响 |
5.4.1 对河势稳定的影响 |
5.4.2 对堤防、护岸和其它水利工程及设施的影响分析 |
5.5 减小工程影响的防治和补救措施建议及对策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
6.1 结论 |
6.2 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Ⅰ: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2)应对风暴潮的景观基础设施设计研究 ——以温州龙湾区海岸带景观规划设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气候变化加剧了风暴潮灾害 |
1.1.2 单一功能的防御工事在灾害应对中的局限性 |
1.2 研究内容 |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意义 |
1.4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1.4.1 研究方法 |
1.4.2 技术路线 |
1.5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5.1 国外研究现状 |
1.5.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二章 风暴潮灾害及其防御 |
2.1 风暴潮灾害 |
2.1.1 全球风暴潮灾害格局 |
2.1.2 中国风暴潮灾情及分布格局 |
2.2 风暴潮对沿海区域的影响 |
2.2.1 海面基础设施 |
2.2.2 海岸带 |
2.2.3 沿岸城区 |
2.3 影响类型 |
2.3.1 暴发性影响 |
2.3.2 持续性影响 |
2.3.3 周期性影响 |
2.4 风暴潮防御的技术手段 |
2.4.1 “硬”工程防御手段 |
2.4.2 “软”工程防御手段 |
2.5 当代风暴潮防御设施的的局限性 |
2.5.1 基础建设维护投入高 |
2.5.2 单一目标和功能 |
第三章 相关理论概述 |
3.1 风暴潮适应性景观概念的发展 |
3.1.1 城市与自然的二元思维 |
3.1.2 “硬”工程的钢性对抗 |
3.1.3 “软”工程的弹性适应 |
3.1.4 行使功能的景观 |
3.2 景观基础设施的研究 |
3.2.1 景观基础设施概念的发展 |
3.2.2 景观基础设施类型 |
3.2.3 景观基础设施的特性 |
3.2.4 景观基础设施的风暴潮适应性分析 |
第四章 应对风暴潮的景观基础设施设计研究 |
4.1 案例分析 |
4.1.1 近海区域 |
4.1.2 海岸线 |
4.1.3 沿岸城区 |
4.2 应对风暴潮的景观基础设施设计目标 |
4.2.1 形成对风暴潮的应对机制 |
4.2.2 保障海岸自然生境的演替 |
4.2.3 促进滨海城区的发展 |
4.3 应对风暴潮的景观基础设施设计原则 |
4.3.1 安全性原则 |
4.3.2 地域性原则 |
4.3.3 场地唯一性原则 |
4.3.4 生态可持续原则 |
4.4 应对风暴潮的景观基础设施设计策略 |
4.4.1 弹性适应策略 |
4.4.2 “过程”设计策略 |
4.4.3 多功能复合策略 |
4.4.4 景观叙事策略 |
第五章 应对风暴潮的景观基础设施设计实践——以温州龙湾区海岸带景观规划设计为例 |
5.1 项目背景 |
5.2 区位概况 |
5.2.1 温州地区风暴潮灾情分布 |
5.2.2 温州市龙湾区土地变迁与风暴潮防御的联系 |
5.3 地块现状 |
5.3.1 历史历程 |
5.3.2 潮水位分析 |
5.3.3 应对风暴潮的相关工程措施 |
5.3.4 温州龙湾区潮滩概况 |
5.3.5 滩涂湿地现状 |
5.3.6 围垦区域发展困境 |
5.4 设计策略 |
5.4.1 安全——多层次网络防御结构的构建 |
5.4.2 自然——复合型生态体系的构建 |
5.4.3 经济——丰产性景观的构建 |
5.4.4 社会——人文功能的构建 |
5.5 设计方法 |
5.5.1 组建景观基础设施单元 |
5.5.2 构建景观基础设施网络的联系性 |
5.5.3 形成景观生长演替序列 |
5.6 总体设计 |
5.6.1 阶段一:组建促淤景观基础设施单元 |
5.6.2 阶段二:构建滩涂湿地 |
5.6.3 阶段三:构建生产性景观 |
5.6.4 阶段四:构建堤线公园 |
5.6.5 阶段五:形成城市肌理 |
5.7 节点设计 |
5.7.1 生物潜坝促淤区 |
5.7.2 鱼塭湿地区 |
5.7.3 过渡性海堤景观区 |
5.7.4 渔农混合蓄洪区 |
5.7.5 堤线公园节点景观 |
5.8 专项设计 |
5.8.1 交通系统设计 |
5.8.2 水网系统设计 |
5.8.3 标识系统设计 |
5.8.4 小品设计 |
5.8.5 植物配置 |
第六章 结语 |
参考文献 |
获得成果目录清单 |
致谢 |
(3)山地城市沿江防洪设施的景观化研究 ——以重庆主城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防洪设施在城市建设中的重要地位 |
1.1.2 山地城市沿江紧凑型公共空间的开发需求 |
1.1.3 山地城市沿江防洪设施具有景观化空间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相关概念阐释 |
1.3.1 山地城市沿江防洪设施 |
1.3.2 景观化 |
1.4 相关理论基础 |
1.4.1 景观基础设施理论 |
1.4.2 水利工程景观学 |
1.5 国内外研究概况 |
1.5.1 国内研究概况 |
1.5.2 国外研究概况 |
1.6 研究内容及方法 |
1.6.1 研究内容 |
1.6.2 研究方法 |
1.7 研究框架 |
第2章 城市沿江防洪设施景观化基础研究 |
2.1 城市江河防洪措施与防洪设施建设 |
2.1.1 城市江河防洪思想与措施 |
2.1.2 防洪护岸的常见形式 |
2.1.3 防洪设施的防洪标准 |
2.1.4 景观视角下当前防洪设施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发展趋势 |
2.2 城市沿江防洪设施的多功能承载性 |
2.2.1 防洪承载 |
2.2.2 交通承载 |
2.2.3 休闲游憩承载 |
2.2.4 生态保护承载 |
2.3 城市沿江防洪设施活动空间的基本属性 |
2.3.1 公共性 |
2.3.2 连续性 |
2.3.3 硬质基底性 |
2.4 防洪设施景观化的影响因素 |
2.4.1 防洪设施堤形结构及工程材质 |
2.4.2 江河岸线利用性质及周边用地条件 |
2.5 防洪设施景观化的一般性原则 |
2.5.1 安全性 |
2.5.2 整体性 |
2.5.3 亲水可达性 |
2.5.4 地域文化性 |
2.6 山地城市沿江防洪设施景观化的特殊性 |
2.6.1 竖向高差大、横向宽度窄的防洪护岸空间结构 |
2.6.2 最高防洪水位低于平均城市地坪的基面关系 |
2.6.3 滨江高架路及生产岸线对沿江防洪护岸空间连续性的破坏 |
2.7 本章小结 |
第3章 重庆主城区沿江防洪护岸景观的现状调查与分析 |
3.1 重庆主城区沿江防洪护岸建设相关概况 |
3.1.1 江河两岸地形地貌及河流形态 |
3.1.2 重庆主城区已建防洪护岸 |
3.1.3 重庆主城两江水位变化特征 |
3.1.4 重庆主城区沿江防洪设施建设的防洪标准 |
3.1.5 重庆主城区沿江防洪设施的历史受灾情况 |
3.2 重庆沿江防洪护岸景观现状调研 |
3.2.1 调研对象及调研体系构建 |
3.2.2 功能利用性质 |
3.2.3 结构形态 |
3.2.4 游憩空间 |
3.2.5 亲水可达性 |
3.2.6 立面设计 |
3.2.7 细部设计 |
3.3 重庆主城区两江四岸沿江防洪护岸景观的现状总结 |
3.3.1 功能利用方面 |
3.3.2 结构形态方面 |
3.3.3 亲水可达方面 |
3.3.4 游憩空间方面 |
3.3.5 立面景观方面 |
3.3.6 细部设计方面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适应山地城市的沿江防洪设施景观化策略探讨 |
4.1 山地城市沿江防洪设施的景观化原则 |
4.1.1 功能利用性质合理化 |
4.1.2 结构形态复合化 |
4.1.3 内外可达交通立体化 |
4.1.4 游憩空间多样化 |
4.1.5 立面设计异质化 |
4.1.6 细部设计地域化 |
4.2 适应多级防洪标准的防洪设施复合形态设计 |
4.2.1 防洪标准的合理规划与控制 |
4.2.2 复合式结构形态护岸设计 |
4.3 防洪设施内外交通衔接的立体化设计 |
4.3.1 内部阶梯与坡道结合的基面衔接路径 |
4.3.2 外部立体步行交通系统构建 |
4.3.3 外部立体车行交通系统构建 |
4.4 加强生活类岸线防洪设施的游憩空间营造 |
4.4.1 防洪设施游憩空间营造的宏观控制与组织 |
4.4.2 多样化节点空间营造 |
4.4.3 线性亲水步道的韵律感构建 |
4.5 优化防洪设施立面设计,提升视觉形象 |
4.5.1 软质立面设计 |
4.5.2 硬质立面软化设计 |
4.5.3 硬质立面艺术设计 |
4.6 优化防洪设施细部设计 |
4.6.1 表现地域文化的细部设计 |
4.6.2 人性化围护设施设计 |
4.6.3 注重照明设计,优化夜景效果 |
4.6.4 完善洪水预警标识系统 |
4.7 本章小结 |
第5章 结论与讨论 |
5.1 结论 |
5.2 讨论 |
参考文献 |
附表:重庆主城区沿江防洪护岸现状调查统计表 |
致谢 |
发表论文及参与课题 |
(4)新城区公共空间景观设计导则编制初探 ——以广州南沙明珠湾起步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4 相关理论研究基础 |
1.5 论文框架与技术路线 |
第二章 城市设计导则相关理论梳理 |
2.1 城市设计导则的基础理论概述 |
2.1.1.城市设计导则的概念 |
2.1.2 城市设计导则的引导内容 |
2.1.3 城市设计导则的引导方式与运作 |
2.1.4 城市设计导则的编制程序与成果形式 |
2.2 新城区公共空间景观设计导则的提出 |
2.2.1 新城区公共空间景观设计导则编制的必要性 |
2.2.2 新城区公共空间景观设计导则的定义 |
2.2.3 新城区公共空间景观设计导则引导的内容 |
2.2.4 新城区公共空间景观设计导则的编制目的与作用 |
2.3 新城区公共空间景观设计导则与城市设计导则的关系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城市公共空间景观设计相关理论概述 |
3.1 城市公共空间相关概念 |
3.2 城市公共空间特点与本质 |
3.3 城市公共空间分类 |
3.4 城市公共空间层级结构 |
3.5 典型公共空间景观设计要素 |
3.5.1 城市广场 |
3.5.2 城市公园 |
3.5.3 城市街道 |
3.5.4 城市滨水景观带 |
3.6 新城区公共空间景观设计要点 |
3.7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城市景观设计导则案例解析与借鉴 |
4.1 国内外城市景观设计导则编制现状 |
4.2 导则编制实例研究 |
4.2.1 英国华威郡雅顿市的景观导则 |
4.2.2 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沃森维尔市景观设计导则 |
4.2.3 纽约市高效能景观设计导则 |
4.3 案例总结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新城区公共空间景观设计导则编制框架构建 |
5.1 导则编制的方法论 |
5.1.1 导则编制的系统论 |
5.1.2 导则编制的控制论 |
5.2 导则的构建基础与引导方式 |
5.2.1 导则的构建基础 |
5.2.2 导则的引导方式 |
5.3 导则编制的目标与原则 |
5.4 编制程序与依据 |
5.5 导则的成果编制框架成果 |
5.5.1 前期分析 |
5.5.2 设计总则的编制 |
5.5.3 设计分则的编制 |
5.5.4 片区图则 |
5.6 导则与控制性详细规划的衔接 |
5.7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广州南沙明珠湾起步区公共空间景观设计导则实践 |
6.1 项目概述 |
6.2 景观设计导则 |
6.2.1 前期分析 |
6.2.2 景观设计总则 |
6.2.3 公共空间景观设计分则 |
6.2.3.1 片区景观设计导则 |
6.2.3.2 城市公园设计指引 |
6.2.3.3 城市广场设计指引 |
6.2.3.4 城市滨水带设计指引 |
6.2.3.5.城市街道设计指引 |
6.3 本章小结 |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附件 |
(5)永定河(北京段)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发展历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区概况 |
1.1 地质概况 |
1.2 自然概况 |
2 水利工程结构型式与功能效益 |
2.1 防洪工程 |
2.2 发电工程 |
2.3 生态工程 |
2.4 灌溉工程 |
3 水利工程的运行与发展 |
3.1 官厅水库改扩建 |
3.2 斋堂水库除险加固 |
4 当前水利工程运行管理存在问题与对策 |
4.1 工程管理体制亟待改革 |
4.2 老旧工程维护资金不足 |
5 结束语 |
(6)山东黄河济南埝头堤段堤防裁弯修建水库工程方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黄河概况 |
第2章 研究的目的、意义及背景 |
2.1 研究的必要性、目的和内容 |
2.2 项目背景 |
第3章 水文气象及工程地质 |
3.1 水文气象 |
3.2 工程地质 |
第4章 水量及水源分析 |
4.1 供需水量分析 |
4.2 黄河水源分析 |
第5章 工程布置及主要建筑物 |
5.1 依据和参考的规范 |
5.2 工程等别和标准 |
5.3 工程布置 |
5.4 水库工程规模论证 |
第6章 新修建堤防工程 |
6.1 按黄河大堤标准修建新堤 |
6.2 按下挖式水库设计标准修建新堤 |
第7章 调蓄水库工程 |
7.1 围坝工程 |
7.2 入库泵站 |
7.3 出库泵站 |
第8章 沉沙池工程 |
8.1 围坝工程 |
8.2 隔堤布置 |
8.3 入沉沙池泵站 |
8.4 出沉沙池涵闸及输水管线 |
第9章 裁弯工程对黄河防洪的影响分析 |
9.1 多年及不同流量级洪水的河势溜向 |
9.2 裁弯工程对河势溜向的影响 |
9.3 对工程的影响及对策 |
第10章 工程估算 |
10.1 编制原则和依据 |
10.2 基础价格 |
10.3 工程取费标准 |
10.4 估算编制 |
10.5 工程投资 |
10.6 总投资 |
第11章 经济评价 |
11.1 评价依据及基本参数 |
11.2 财务评价 |
11.3 综合评价与建设 |
第12章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7)滞洪区内的亲水生态护岸设计研究 ——以泉州市丰州区滞洪区公园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研究的起源 |
1.2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3 论文的研究内容 |
1.4 课题研究的方法 |
1.5 论文框架 |
2 亲水护岸设计的概念界定及其发展2.1 亲水护岸的概念及分类 |
2.1 亲水护岸的概念及分类 |
2.2 亲水护岸目前存在在的问题 |
2.3 亲水环境在人类生存空间中的作用及人类对亲水护岸的要求 |
2.4 亲水护岸的历史演变及发展趋势 |
2.5 小结 |
3 亲水生态护岸设计 |
3.1 生态护岸与传统护岸的区别 |
3.2 亲水生态护岸的类型 |
3.3 亲水生态护岸的结构 |
3.4 亲水生态护岸的基本功能 |
3.5 亲水生态护岸景观设计理念及原则 |
3.6 亲水生态护岸的设计内容 |
3.7 小结 |
4 亲水景观生态护岸设计在滞洪区域内的实践运用 |
4.1 亲水景观生态护岸在滞洪区区域内的功能需要 |
4.2 影响亲水景观生态护岸防护功能的主要因素 |
4.3 亲水生态护岸在环境上的需要 |
4.4 复合型亲水生态护岸设计案例分析 |
4.5 结语 |
5 实例运用---泉州市丰州区滞洪区生态亲水护岸设计 |
5.1 项目概述 |
5.2 总体设计原则 |
5.3 总体规划宏观综合分析滞洪区区域公园规划设计概况 |
5.4 滞洪区公园亲水生态护岸设计的目标 |
5.5 设计与实践中遇到的问题 |
5.6 提出设计方案 |
5.7 小结 |
6 结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8)福建省水利管理学科发展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近年来福建省水利工程管理学科的新进展 |
1.1 工程管理法制建设进展 |
1.2 工程安全管理制度建设进展 |
1.3 工程除险加固新技术进展 |
1.3.1 积极引进、推广坝体、坝基防渗新技术 |
1.3.2 在海堤加固中, 注重防冲消能和允许越浪设计 |
1.3.3 在堤防加固中, 生态护坡、软体排护脚等新工艺得到推广 |
1.3.4 工情的实时监测与监控信息化管理进展 |
1.3.4.1 水利工程信息化建设发展 |
1.3.4.2 工程预警预报、决策能力得到提高 |
1.3.5 水利工程管理效益理论进展 |
1.3.5.1 与时俱进, 实时调整充实水利工程兴利效益 |
1.3.5.2 开展水利工程清理整顿, 重新界定工程效益 |
1.3.5.3 依托自动测报系统, 坚持科学调度, 充分发挥工程综合效益 |
1.3.6 注重工程水质保护, 提高突发水质事件应急处置能力 |
2 福建省水利工程管理学科发展方向 |
2.1 依靠法制, 强化水利工程安全管理意识, 提高安全管理水平 |
2.2 依靠机遇, 加快水利工程除险加固 |
2.3 依靠科技, 提升水利工程效益 |
2.4 依靠信息化, 提升水利工程管理水平 |
2.5 依靠创新, 改革工程管理机制 |
(10)广州市番禺区市桥河水系综合整治规划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1.1 市桥河水系综合整治背景 |
1.1.2 市桥河水系综合规划产生的目的和意义 |
1.2 国内外城市水利规划研究现状 |
1.2.1 国外 |
1.2.2 国内 |
1.3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市桥河水系现状的剖析 |
2.1 水系现状 |
2.1.1 水系情况 |
2.1.2 水利工程现状 |
2.1.2.1 防洪潮堤(岸)建设 |
2.1.2.2 水闸工程建设 |
2.1.2.3 排涝工程建设 |
2.1.3 水环境现状 |
2.1.4 水景观现状 |
2.2 综合整治的目标及主要内容 |
2.2.1 整治目标 |
2.2.2 综合整治规划主要内容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市桥河水系防洪排涝规划 |
3.1 防洪规划 |
3.1.1 市桥河水面线计算 |
3.1.2 规划防洪潮水利设施 |
3.1.3 规划新建与整修加固防洪潮工程 |
3.1.4 岸线规划(蓝线规划) |
3.2 排涝规划 |
3.2.1 排涝标准 |
3.2.2 排涝计算 |
3.2.3 电排排涝泵站设计参数计算 |
3.2.4 市桥河排涝区工程布局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水环境规划 |
4.1 城市水环境概念 |
4.2 城市河流的功能 |
4.3 水系规划现状分析 |
4.4 市桥河水系水环境规划 |
4.4.1 城市化对水环境的影响 |
4.4.2 规划原则 |
4.4.3 市桥河水系水功能定位及水质目标 |
4.4.4 整治措施 |
4.4.4.1 污水的收排及处理系统 |
4.4.4.2 引清换水 |
4.4.4.3 河涌整治工程措施 |
4.4.4.4 生态修复措施 |
4.4.4.5 湿地系统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水景观规划 |
5.1 城市水景观的定义、组成及其要素 |
5.2 城市河流滨水景观研究的范围 |
5.3 市桥水道水景观规划 |
5.3.1 功能定位 |
5.3.2 规划思路及目标 |
5.3.3 规划原则 |
5.3.4 水景观总体规划布局 |
5.3.5 市桥水道一河两岸城市设计 |
5.3.5.1 城市设计概念及其特点 |
5.3.5.2 完善水网景观系统,强化规划建设重点 |
5.3.5.3 保护与管理要求 |
5.3.5.4 规划设计 |
5.4 主要水景观要素 |
5.5 河涌综合整治 |
5.6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结论 |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图 |
攻读博士/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答辩委员会对论文的评定意见 |
四、开敞式海堤防护设计新技术(论文参考文献)
- [1]城市滨河带景观综合治理工程对防洪的影响 ——以郁江贵港段为例[D]. 许清文. 长沙理工大学, 2020(07)
- [2]应对风暴潮的景观基础设施设计研究 ——以温州龙湾区海岸带景观规划设计为例[D]. 林婉婷. 苏州大学, 2018(01)
- [3]山地城市沿江防洪设施的景观化研究 ——以重庆主城区为例[D]. 刘平. 西南大学, 2017(02)
- [4]新城区公共空间景观设计导则编制初探 ——以广州南沙明珠湾起步区为例[D]. 林雅莉. 华南理工大学, 2016(02)
- [5]永定河(北京段)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发展历程研究[J]. 顾斌杰,王超,张邢超,毛莹,尚歆. 北京水务, 2015(03)
- [6]山东黄河济南埝头堤段堤防裁弯修建水库工程方案研究[D]. 渠继凯. 山东大学, 2014(04)
- [7]滞洪区内的亲水生态护岸设计研究 ——以泉州市丰州区滞洪区公园为例[D]. 常羽萌. 华中科技大学, 2012(07)
- [8]福建省水利管理学科发展报告[J]. 福建省水利学会. 海峡科学, 2012(01)
- [9]福建海堤建设进展[J]. 张裕平,何光同,林文玉,黄琼瑜. 水利科技, 2011(02)
- [10]广州市番禺区市桥河水系综合整治规划研究[D]. 刘瑞娟. 华南理工大学, 201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