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稻田养殖田螺技术要点(论文文献综述)
陈泽[1](2021)在《基于Android的稻田综合种养决策支持系统研发》文中指出稻田综合种养模式繁杂多样,技术要求各异,关键环节多元,知识单元离散,信息孤岛林立,迫切需要先进实用的信息系统支撑。而移动手机端系统用户海量,携带方便,且功能强大、应用灵活,是稻田综合种养决策支持功能实现与应用的优质平台。本文针对稻田综合种养移动手机端决策支持系统缺乏的问题,运用稻田综合种养技术原理与方法以及水稻栽培技术和水产畜禽动物养殖技术等,选用XML和Java语言与Spring、SpringMVC、Mybatis 等框架以及 Android Studio、Intellij IDEA 等开发工具,研发了基于Android的稻田综合种养决策支持系统V1.0,实现了移动端与服务器端数据同步。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搜集整理和归纳总结了大量的数据信息,系统建立了覆盖28种稻田综合种养模式的籼粳稻品种、水稻和水产畜禽动物病虫害防治等数据库与知识库,丰富了稻田综合种养决策支持系统内容体系,可为用户提供一个快速学习和查询检索的共享资源平台。(2)根据稻田综合种养技术规范与水稻群体质量和精确定量栽培、水产畜禽动物养殖、水质规范等相关知识,结合稻田综合种养实际,分别构建了水稻品种筛选、基本苗计算、精确施肥、病虫害防治、适宜水质、饲料投喂、经济效益计算等计算机模型,为辅助决策功能的实现创造条件。(3)运用Android Studio开发平台,以XML和Java语言完成前后端编码,研发出基于Android的稻田综合种养决策支持系统。该系统集成了 28种稻田综合种养模式介绍与水稻品种筛选、基本苗计算、精确施肥、病虫害防治和适宜水质、饲料投喂、经济效益计算等精准决策支持功能,且移动端软件界面小巧、功能完备、易于使用、移植性强,是稻田综合种养从业人员自主学习和自主决策的信息化新平台。
许元钊[2](2020)在《克氏原螯虾养殖对稻田生态系统影响的初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克氏原螯虾(Procambarus clarkii)是目前世界上养殖产量最高的淡水螯虾。中国是全球最大的克氏原螯虾养殖国家。当前克氏原螯虾稻田养殖即稻虾综合种养模式在我国发展迅速,总种养面积已逾1000万亩,但相关理论研究相对滞后,水稻种植和水产养殖叠加耦合后稻田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状况变化目前尚处于未知状态。为了探究克氏原螯虾养殖对稻田生态系统的影响,以期进一步完善稻田综合种养模式的技术和理论体系,本研究以水稻单作稻田为对照,选择不同地区的稻虾综合种养开展调查研究,从水质、土质、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土壤微生物及养殖水体初级生产力等方面考察了克氏原螯虾稻田养殖系统,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于2018年3月~6月对江汉平原四个调查站点的近200亩共24块稻虾综合种养(IRCC)和水稻单作(TRF)稻田的水理化因子进行了采样调查,每半个月调查1次,监测了IRCC和TRF水体的15项理化指标。结果显示:(1)克氏原螯虾养殖期,IRCC中的水温、pH、浊度、透明度、溶解氧含量、氧化还原电位和电导率变化范围分别为7.24~29.02℃、7.56~8.28、7.55~41.69 NTU、0.21~0.55 m、4.26~9.71 mg/L、151.62~247.82m V和294.44~433.43μS/cm;TRF中的水温、pH、浊度、溶解氧含量、氧化还原电位及水体电导率的变化范围分别为8.73~29.89℃、7.90~9.17、2.54~13.40 NTU、7.46~13.22mg/L、131.65~240.53 mV和189.95~293.60μS/cm;随养殖时间变化,IRCC和TRF的水温和浊度逐渐升高,透明度、氧化还原电位、电导率呈下降趋势,溶解氧含量先降低后升高。(2)IRCC中总氮、总磷、硝态氮和磷酸盐含量变化范围分别为1.64~3.36 mg/L、0.16~0.32 mg/L、0.08~0.27 mg/L和0.04~0.13 mg/L,TRF中总氮、总磷、硝态氮和磷酸盐含量分别为1.31~2.27 mg/L、0.07~0.20 mg/L、0.04~0.19 mg/L和0.02~0.05 mg/L;高锰酸盐指数和叶绿素a含量在IRCC分别为7.20~16.76 mg/L和4.89~37.78μg/L,在TRF分别为5.19~6.01 mg/L和1.03~15.87μg/L;两类水体氨态氮、亚硝酸盐及叶绿素a含量均随时间变化而逐渐增加。相较于水稻单作,稻虾综合种养提高了水体浊度、电导率、叶绿素a等含量,降低了水体水温、pH及溶解氧含量。克氏原螯虾的养殖增加了稻田水体营养盐含量,加剧了水体的营养负荷。2.调查了稻虾综合种养水体和水稻单作稻田水体的浮游生物种类组成、密度和生物量,并每月一次测定了两类水体的初级生产力。结果显示:(1)共鉴定出浮游植物7门146种,其中IRCC中7门141种,蓝藻15种,绿藻85种,硅藻23种,甲藻5种,裸藻7种,隐藻2种以及金藻4种,优势种多为蓝藻;TRF中7门103种,蓝藻11种,绿藻63种,硅藻17种,甲藻3种,裸藻6种,隐藻2种以及金藻1种,优势种多为绿藻;两者共有物种98种,物种组成相似度较高。IRCC的浮游植物细胞密度变化范围为3.79×106~1.73×108 cells/L,TRF为3.25×105~4.66×107 cells/L,叶绿素a含量为1.03~37.78μg/L;IRCC的细胞密度和藻类生物量显着高于TRF,且随时间变化,两者的细胞密度均呈上升趋势。两者浮游植物群落多样性指数(H’)均值分别为2.052和1.700,多样性评价等级均为III级,为较好水平。(2)共鉴定出大型浮游动物54种,其中IRCC中48种,枝角类28种、桡足类20种,优势物种多数为枝角类;TRF中39种,枝角类25种、桡足类14种,优势种多为桡足类。两者共有种类为33种,种类组成相似度较高。IRCC的种群密度和生物量均显着高于TRF,且随时间变化,两者均呈增加趋势。两者浮游动物群落多样性指数(H’)均值分别为1.181和1.132,多样性评价等级为II级,为一般水平。(3)IRCC的总生产量、净生产量及呼吸量均显着高于TRF,且两类水体的初级生产力随时间变化逐渐增加,两者初级生产力最大在6月,分别为15.49 mg O2/(L·d)和4.36 mg O2/(L·d),最小在3月,1.97 mg O2/(L·d)和0.49 mg O2/(L·d)。相对于水稻单作模式,进行克氏原螯虾养殖的稻虾综合种养模式增加稻田水体浮游生物的物种组成,使得藻类细胞和浮游动物种群密度及生物量显着高于水稻单作稻田,同时也显着提高了稻田浮游植物的初级生产力。3.在洪湖市和潜江市采集水稻单作(TRF)和种养年限为2年、4年、6年10年的稻虾综合种养(IRCC)田块中的土壤,测定了稻虾综合种养稻田的环沟(TRC)、耕作层(PRC)和水稻单作稻田(TRF)土壤的11项理化指标和微生物数量,并测试了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功能多样性。结果显示:(1)土壤的pH、电导率及含水率(%)在6.54~7.78、1.82~2.16ms/cm、0.30~0.55之间;总碳、总氮、硝态氮、氨态氮、亚硝态氮及速效磷等含量均表现出TRC>PRC>TRF,且总碳、总氮、总磷、有机碳、氨态氮和亚硝态氮等含量随种养年限的增加而升高,硝态氮和速效磷含量随种养年限的增加先升高后下降。(2)随种养年限的增加,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无较大差异,但微生物多样性指数逐渐减小;PRC中土壤微生物对碳源的利用能力高于TRC,在PRC中,2年>TRF>4年>6年>10年,TRC中,4年>2年>6年>10年。克氏原螯虾养殖使稻田土壤积累了较多的碳氮磷等营养物质,增加了稻田土壤营养负荷。随年限增加,土壤养分综合指数逐渐升高,由中营养上升至高营养水平;土壤微生物对碳源的利用能力先上升后降低,多样性指数逐渐减小,碳代谢能力逐渐减弱。4.为考察残饵对稻田生态系统的可能影响,采用不同饲料开展了浸泡试验,测定其营养释放情况及其对水质的影响,结果显示:饲料浸泡96h后,水中硝酸盐、磷酸盐、氨态氮及亚硝酸盐等均上升到一个较高水平,对水质存在显着的负面影响,导致水体营养负荷增加,水体有恶化趋势。为了减轻残饵对水质的负面效应,在饲料浸泡试验结束后将索罗金小球藻(Chlorella sorokiniana)接种到各试验组中,培养8d后,发现蒸馏水和养殖原水两个处理组中硝酸盐的去除率分别为77%和83%,磷酸盐为62%和56%,铵态氮为92%和89%;小球藻OD680nm增加了0.446和0.654,生物量增加了2.126 g/L和3.115 g/L。结果表明,饲料浸泡的营养释放会使水体氮、磷等含量迅速升高,而小球藻对此引起的水体营养加富具有较好的吸收净化效果。本研究结果确认了克氏原螯虾的养殖对稻田生态系统的具体影响效应,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稻田水体营养盐含量,提升了稻田土壤肥力,但同时也加剧了水体和土壤的营养负荷;增加了稻田浮游生物的物种组成、种群密度及生物量,提高了稻田浮游植物的初级生产力,但同时也使得土壤中的微生物对不同碳源的利用能力、微生物群落多样性指数等发生较大变化。克氏原螯虾养殖对稻田生态系统的影响有利有弊,本研究结果可为客观认识和评价克氏原螯虾的稻田综合种养提供数据支撑。
樊荟慧[3](2020)在《中华圆田螺苗种人工繁育技术基础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中华圆田螺Cipangopaludina cahayensis是保健价值较高的淡水螺类,具有生长快、肉味鲜美、营养丰富等优良性状,已成为我国水产养殖的重要品种之一。但目前其繁殖生物学、亲本和苗种培育方法等研究缺乏,稳定高效的人工繁育技术尚未成熟,苗种来源依赖自然繁殖,繁育效率低,规模化养殖生产受到限制;为解决中华圆田螺养殖生产中苗种繁育技术的难题,本论文开展了中华圆田螺繁殖生物学、养殖密度对生长和繁殖性能的影响、温度的催产效果以及藻粉添加对仔螺生长的影响研究,为中华圆田螺苗种人工繁育、养殖提供理论基础和科学依据。研究结果如下:1.中华圆田螺繁殖生物学基础⑴中华圆田螺的雌雄鉴别与群体性别比例利用灯光照射螺壳观察田螺性腺差异的方法鉴别雌雄。结果发现:观察灯光照射田螺左侧螺旋部与体螺层交界处产生的不同现象可以鉴定其雌雄,无明显阴影或存在颗粒阴影为雌螺,出现半月型阴影为雄螺;1年的统计结果显示,中华圆田螺群体的性别比例平均为1.5:1。⑵中华圆田螺的繁殖力与繁殖习性通过活体解剖和稻田网箱养殖两部分对中华圆田螺进行一年的观察研究。结果表明:中华圆田螺的绝对繁殖力与其个体大小呈正相关,壳高为30~60 mm的田螺其绝对繁殖力为6.61~53.39个。在自然条件下,中华圆田螺群体繁殖期为3~10月份,4月为繁殖高峰期;4~10月为仔螺的生长期,各月均重为0.38~0.58g。2.养殖密度对中华圆田螺生长、繁殖性能的影响⑴不同养殖密度对中华圆田螺亲本生长、繁殖性能的影响选择16~17g的亲螺1260只,随机分为20、40、80、120、160只/m2 5个密度,每组3个重复,进行为期60d的养殖试验。结果表明:亲螺的生长、繁殖性能随密度的增长而减小,密度为20只/m2组的生长、繁殖性能最好。20只/m2组亲螺质量增加率和特定生长率为10.75%和0.17%,分别比40、80、120、160只/m2高42.57%和41.67%(P<0.05),130.69%和112.50%(P<0.01),209.80%和183.33%(P<0.01),271.97%和240.00%(P<0.01);仔螺在4月时均重为0.41g,分别比40、80、120、160只/m2组高115.79%(P<0.05)、173.33%(P<0.01)、272.73%(P<0.01)、310.00%(P<0.01)。结合不同养殖密度对亲螺的生长性能、繁殖性能的影响和养殖经济效益等指标综合考虑,建议均重为16.70~16.80g的中华圆田螺亲螺适宜养殖密度应为20~60只/m2。⑵不同养殖密度对仔螺生长和存活率的影响。选择5日龄平均体重为0.12~0.13g仔螺4500只,随机分配为150、300、450、600只/m2 4个密度组,每组3个重复,进行为期45d的养殖试验。结果表明:仔螺生长和存活率随养殖密度的增加而减小,密度150只/m2组仔螺的生长最快和存活率最高,其质量增加率、特定生长率和存活率分别为1386.54%、6.00%和87.78%,分别比300只/m2、450只/m2、600只/m2组高48.02%、15.38%和12.38%(P<0.05),59.80%、19.05%和28.52%(P<0.01),71.85%、22.45%和47.66%(P<0.01)。结合不同养殖密度对仔螺的生长和存活的影响和养殖经济效益等指标综合考虑,建议均重为0.12~0.13g中华圆田螺仔螺适宜养殖密度应为150~300只/m2。3.温度对中华圆田螺仔螺产出的影响选择20.0g的田螺50只,随机分为温度16℃、20℃、24℃、28℃、32℃5个试验组,每组10只,进行温度催产试验。研究表明:随着水温的增高催产出的仔螺个数越多,32℃组产出仔螺个数最多158只,分别是16℃、20℃、24℃、28℃组的52.67、9.87、1.88、1.72倍。水温越高,仔螺产出越快,24℃、28℃、32℃组升温3h后产出仔螺,20℃组升温7h后产出仔螺,16℃组催产后1d产出仔螺;32℃组亲螺存活率为80%,其余各组亲螺存活率为100%,中华圆田螺的适宜催产温度为24~28℃。4.藻粉对中华圆田螺仔螺生长的影响选择5日龄仔螺891只,随机分为A、B、C、D、E、F、G、H和I组,每组3个重复,进行30 d的养殖试验。分别饲喂红球藻粉、小球藻粉、螺旋藻粉、鲜芥菜泥、基础饲料、50%红球藻粉+50%基础饲料、50%小球藻粉+50%基础饲料、50%螺旋藻粉+50%基础饲料和50%鲜芥菜泥+50%基础饲料。结果表明:饲喂螺旋藻粉+基础饲料的H组仔螺生长性能最好,其质量增加率和特定生长率分别为90.91%和2.16%。E、F、A、I、B、C和G组的增重率及特定生长率分别是H组的80.00%(P<0.05)和84.26%,43.32%和50.93%(P<0.01),33.33%和40.74%(P<0.01),23.33%和29.17%(P<0.01),20.00%和24.54%(P<0.01),13.33%和17.59%(P<0.01),10%和12.96%(P<0.01)。饲喂新鲜芥菜泥的D组仔螺的体质量无增长。H组仔螺存活率最高,分别比E、F、A、C、D、I、G、B组高1.04%、4.30%、5.43%(P>0.05)、7.78%、7.78%、11.49%、12.79%(P<0.05)和18.29%(P<0.01)。在基础饲料中添加50%的螺旋藻粉能提高仔螺的生长和存活率。
张莺莺,谈永松,曹建国,涂尾龙,王洪洋,吴华莉,吕巍巍,周文宗[4](2019)在《两种养殖密度下稻田宽体金线蛭生产效益分析》文中指出将当年繁殖的同一批初始体长(2.63±0.24) cm、初始体质量(2.46±0.27) g的宽体金线蛭养殖在89.55 hm2稻田中,以每块稻田环形沟面积计,密度分别为50尾/m2和100尾/m2,每组3个平行。放养后第10 d开始定时、定位、定质、定量投喂中华圆田螺,每5 d按119 kg/hm2投喂,研究两种密度下宽体金线蛭的生长及效益。50 d的养殖试验结果显示,100尾/m2组宽体金线蛭的最终体质量、特定生长率和质量增加率显着减小(P<0.05);50尾/m2组宽体金线蛭各生长参数显着高于100尾/m2组(P<0.05);两种养殖密度下水稻产量差异不显着(P>0.05),不考虑水稻效益,100尾/m2组养殖密度宽体金线蛭的平均净产值(69 791元/hm2)显着高于50尾/m2组(57 015元/hm2)(P<0.05)。研究结果表明,50尾/m2有利于促进宽体金线蛭的生长,但大规模养殖时,100尾/m2养殖密度可取得更好的经济效益。
周晶,黄璜,陈灿,周天送,隆斌庆,杨飞翔,王忍,吕广动,伍佳[5](2019)在《稻螺生态种养模式效益分析及其发展前景》文中研究表明稻螺生态种养模式是充分利用稻田空间、时间、生态环境等资源,在进行水稻种植的同时生态养殖田螺的模式,拓展了种植业与养殖业的发展空间,提高了稻田物质与能量的利用率与产出效益。以浏阳市利敏农业开发有限公司为例,介绍了稻螺生态种养模式的生态系统结构和构建原理,以及该模式的技术流程,分析了该模式的经济、生态、社会等效益,探讨了其发展前景。
袁娇,陈灿,黄璜,马微微,梁玉刚[6](2019)在《“稻+鱼+螺”复合生态种养技术与效益》文中认为从稻田环境改造、水稻栽培管理、鱼螺的投放及管理等几个方面入手,介绍了"稻+鱼+螺"复合生态种养模式的生产技术,并对该模式进行了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分析,以便为稻田综合种养提供一定的技术参考。
周晶,黄璜,陈灿,周天送,隆斌庆,杨飞翔,王忍,吕广动,伍佳[7](2019)在《稻螺生态种养模式效益分析及其发展前景》文中提出稻螺生态种养模式是充分利用稻田空间、时间、生态环境等资源,在进行水稻种植的同时生态养殖田螺的模式,拓展了种植业与养殖业的发展空间,提高了稻田物质与能量的利用率与产出效益。以浏阳市利敏农业开发有限公司为例,介绍了稻螺生态种养模式的生态系统结构和构建原理,以及该模式的技术流程,分析了该模式的经济、生态、社会等效益,探讨了其发展前景。
袁娇,陈灿,黄璜,马微微,梁玉刚[8](2019)在《“稻+鱼+螺”复合生态种养技术与效益》文中提出从稻田环境改造、水稻栽培管理、鱼螺的投放及管理等几个方面入手,介绍了"稻+鱼+螺"复合生态种养模式的生产技术,并对该模式进行了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分析,以便为稻田综合种养提供一定的技术参考。
陈石娟[9](2019)在《大桥石鲤养殖技术要点》文中指出广东省韶关市乳源瑶族自治县大桥镇,稻田养殖禾花鲤的传统至今已有数百年。当地所养殖的禾花鲤,是土着品种,以成熟个体体型较小着称,群众称之为"石鲤"。2015年以来,笔者参与实施乳源县大桥石鲤标准化稻田养殖试验与示范。经过近几年的摸索,逐渐形成了一套独特的大桥石鲤稻田养殖技术模式。现将该技术要点及生产效益总结如下:一、田块标准化建设大桥镇气候较寒冷,稻谷种植采用一年一造的方式。为实现"一水两用,一田双收"
范美蓉,彭辉辉,廖育林,吴家梅,彭华,纪雄辉[10](2018)在《“水稻+田螺+”综合种养模式及其效益分析》文中提出"水稻+田螺+"综合种养生态系统充分利用水田的立体空间,结合田间浅水面、稻田系统的空间和生态环境,在种植水稻的同时养殖以田螺为主的水产动物,以期实现"水稻+田螺+"综合种养的组合开发利用,降低生产成本,实现"一地多用""一地多收",拓展种植业和养殖业的发展空间,实现二者优势互补,有效提高农田物质和能量的利用效率及产出效益。文章从"水稻+田螺+"综合种养模式的生态学基本原理,生态学类型,技术要点,生态、经济及社会效益,发展前景,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挑战及今后需要重点研究的内容等方面进行了介绍与总结,以期为今后推进"水稻+田螺+"综合种养规模化发展提供参考,为促进农民增产和增收开辟新的途径。
二、稻田养殖田螺技术要点(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稻田养殖田螺技术要点(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Android的稻田综合种养决策支持系统研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2.1 稻田综合种养技术研究进展 |
2.2 决策支持系统研究进展 |
2.3 Android端手机APP研究进展 |
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4 技术路线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系统分析与设计 |
0 前言 |
1 系统可行性分析 |
1.1 技术可行性 |
1.2 经济可行性 |
1.3 社会可行性 |
2 系统需求分析 |
2.1 系统功能性需求分析 |
2.2 系统非功能性需求分析 |
3 系统总体设计 |
3.1 系统设计原则 |
3.2 系统架构设计 |
3.3 系统设计目标 |
4 系统关键技术 |
4.1 Material Design界面设计 |
4.2 Android四大组件 |
4.3 数据持久化技术 |
4.4 Volley框架 |
4.5 Maven工具 |
4.6 MySQL数据库 |
4.7 三层架构 |
5 小结与讨论 |
5.1 小结 |
5.2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数据库、知识库、模型库的研发 |
0 前言 |
1 数据库的研发 |
1.1 数据库建表 |
1.2 数据存储 |
2 知识库的研发 |
2.1 稻田综合种养模式知识库 |
2.2 水稻品种知识库 |
2.3 病虫害防治知识库 |
3 模型库的研发 |
3.1 水稻基本苗计算决策模型的构建 |
3.2 水稻精确施肥决策模型的构建 |
3.3 饲料投喂决策模型的构建 |
3.4 适宜水质决策模型的构建 |
3.5 其它决策模型的构建 |
4 小结与讨论 |
4.1 小结 |
4.2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四章 Android端手机APP功能设计与实现 |
0 前言 |
1 系统开发方法与功能 |
1.1 系统开发环境 |
1.2 页面设计常用组件 |
2 系统程序实现与功能应用 |
2.1 注册 |
2.2 登录 |
2.3 页面功能程序实现 |
2.4 功能应用 |
3 小结与讨论 |
3.1 小结 |
3.2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五章 结论与讨论 |
1 结论 |
2 创新点 |
3 讨论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2)克氏原螯虾养殖对稻田生态系统影响的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1章 绪论 |
1.1 克氏原螯虾简介 |
1.1.1 克氏原螯虾的生物学特征 |
1.1.2 养殖效益 |
1.1.3 国外养殖现状 |
1.1.4 国内养殖现状 |
1.2 稻田养殖的理论体系 |
1.2.1 稻田养殖的发展 |
1.2.2 稻田养殖的生态系统结构 |
1.2.3 稻田养殖的生态意义 |
1.3 克氏原螯虾稻田养殖的生态效应 |
1.3.1 对稻田水体的影响 |
1.3.2 对稻田土壤的影响 |
1.3.3 对稻田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
1.4 研究的目的、意义、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2章 养殖对水体理化性状的影响 |
2.1 前言 |
2.2 材料与方法 |
2.2.1 材料 |
2.2.2 实验方法 |
2.3 结果 |
2.3.1 水体现场理化指标 |
2.3.2 氮磷、高锰酸盐指数及叶绿素a的含量 |
2.3.3 综合营养状态指数 |
2.3.4 水体理化指标的差异 |
2.3.5 水体理化指标的相关性 |
2.4 讨论 |
2.4.1 理化指标的差异分析 |
2.4.2 水体理化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
2.5 小结 |
第3章 养殖对浮游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 |
3.1 前言 |
3.2 材料与方法 |
3.2.1 材料 |
3.2.2 实验方法 |
3.3 结果 |
3.3.1 浮游植物群落 |
3.3.2 浮游动物群落 |
3.4 讨论 |
3.4.1 养殖对浮游植物的影响 |
3.4.2 养殖对浮游动物的影响 |
3.5 小结 |
第4章 养殖对稻田土壤的影响 |
4.1 前言 |
4.2 材料与方法 |
4.2.1 材料 |
4.2.2 实验方法 |
4.2.3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
4.3 结果 |
4.3.1 土壤的理化状况 |
4.3.2 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与功能 |
4.4 讨论 |
4.4.1 土壤的理化状况 |
4.4.2 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与功能 |
4.5 小结 |
第5章 养殖对水质的负面效应及其减缓对策 |
5.1 前言 |
5.2 材料与方法 |
5.2.1 材料 |
5.2.2 实验方法 |
5.2.3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
5.3 结果 |
5.3.1 氮的释放 |
5.3.2 磷的释放 |
5.3.3 接种小球藻后氮含量的变化 |
5.3.4 接种小球藻后磷含量的变化 |
5.3.5 小球藻的生长 |
5.3.6 水体氮磷的去除 |
5.4 讨论 |
5.4.1 残饵对水质的影响 |
5.4.2 小球藻对水质的净化 |
5.5 小结 |
第6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附件 |
(3)中华圆田螺苗种人工繁育技术基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文献综述 |
1.1 前言 |
1.2 螺类的繁殖生物学研究进展 |
1.2.1 雌雄鉴别方法研究 |
1.2.2 常见螺类的性别比例 |
1.2.3 繁殖力与繁殖习性 |
1.3 饲养密度对螺类生长繁殖的影响 |
1.3.1 亲本养殖密度与繁殖性能 |
1.3.2 苗种养殖密度与生长性能 |
1.4 螺类的催产及人工饵料 |
1.4.1 螺类的人工催产 |
1.4.2 螺类的食性 |
1.4.3 藻粉在人工饵料中的应用 |
1.5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2章 中华圆田螺繁殖生物学初步研究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实验材料 |
2.1.2 研究方法 |
2.2 结果分析 |
2.2.1 雌雄鉴别方法 |
2.2.2 性别比例 |
2.2.3 繁殖力 |
2.2.4 繁殖习性 |
2.3 讨论 |
2.3.1 雌雄鉴别 |
2.3.2 田螺的性别比例 |
2.3.3 中华圆田螺的繁殖力和繁殖习性 |
第3章 养殖密度对中华圆田螺生长和繁殖性能的影响研究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实验材料 |
3.1.2 实验方法 |
3.2 结果 |
3.2.1 不同养殖密度亲螺的生长性能 |
3.2.2 不同养殖密度亲螺的繁殖性能 |
3.2.3 不同养殖密度仔螺的生长性能 |
3.3 讨论 |
3.3.1 亲螺养殖密度对其生长和繁殖的影响 |
3.3.2 仔螺养殖密度对其生长和存活的影响 |
第4章 温度对中华圆田螺的催产效果及藻粉对仔螺生长的影响研究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试验材料 |
4.1.2 试验方法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不同温度下亲螺的产仔情况 |
4.2.2 不同饲料投喂组仔螺的生长性能 |
4.2.3 不同饲料投喂组仔螺的存活率 |
4.3 讨论 |
4.3.1 不同温度对中华圆田螺亲本产仔的影响 |
4.3.2 不同饲料对中华圆田螺仔螺生长性能的影响 |
4.3.3 不同饲料对中华圆田螺仔螺存活率的影响 |
第5章 全文总结、创新及不足和展望 |
5.1 结论 |
5.2 本研究的创新点 |
5.3 本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4)两种养殖密度下稻田宽体金线蛭生产效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稻田 |
1.3 试验设计和管理 |
1.4 测定日增加质量、日增体长、存活率、特定生长率和体质量增加率等指标 |
1.5 数据统计 |
2 结果与分析 |
2.1 养殖密度对宽体金线蛭生长性能的影响 |
2.2 两种养殖密度宽体金线蛭的养殖成本与效益统计 |
3 讨 论 |
3.1 两种养殖密度下稻田宽体金线蛭的生长性能 |
3.2 两种养殖密度下稻田宽体金线蛭的经济效益分析 |
4 结 论 |
(7)稻螺生态种养模式效益分析及其发展前景(论文提纲范文)
1 稻螺生态种养模式的生态系统结构与构建原理 |
2 稻螺生态种养模式技术流程 |
2.1 农场概况 |
2.2 稻田选择与改造 |
2.2.1 养螺田块选择 |
2.2.2 稻田工程改造 |
2.3 水稻种植 |
2.3.1 品种选择 |
2.3.2 水稻育秧与移栽 |
2.4 田螺养殖 |
2.4.1 螺种的选择 |
2.4.2 放养时间和密度 |
2.5 管理措施 |
2.5.1 水肥管理 |
2.5.2 饲养管理 |
2.5.3 病虫害防治 |
2.5.4 日常管理与越冬管理 |
2.5.5 螺的繁育 |
3 稻螺生态种养模式综合效益分析 |
3.1 生态效益 |
3.2 经济效益 |
3.3 社会效益 |
4 稻螺生态种养模式展望 |
(8)“稻+鱼+螺”复合生态种养技术与效益(论文提纲范文)
1 稻田环境的改造 |
1.1 稻田的选择 |
1.2 田间工程设计 |
1.3 水稻种植 |
2 水稻的栽培管理 |
2.1 水分管理 |
2.2 施肥 |
2.3 病虫害防治 |
3 螺、鱼的投放管理 |
3.1 放养品种的选择 |
3.2 放养密度及放养时间 |
3.3 饲养管理 |
①水质调控。 |
②饲料投喂。 |
③敌害生物防控。 |
4 效益分析 |
4.1 生态效益 |
4.2 经济效益 |
4.3 社会效益 |
(9)大桥石鲤养殖技术要点(论文提纲范文)
一、田块标准化建设 |
二、品种标准化配置 |
三、传统品种选育 |
四、投放大规格鱼种 |
五、放养田螺 |
六、生产效益分析 |
(10)“水稻+田螺+”综合种养模式及其效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水稻+田螺+”综合种养模式的生态学基本原理 |
2“水稻+田螺+”综合种养模式的类型及其技术要点 |
2.1“水稻+田螺+鱼”综合种养模式 |
2.1.1 田间工程 |
2.1.2 水稻种植 |
2.1.3 田螺放养 |
2.1.4 鱼的放养 |
2.1.5 田间管理 |
2.2“水稻+田螺+泥鳅+青虾+龟 (鳖) ”综合种养模式 |
2.2.1 田间工程 |
2.2.2 螺、泥鳅、龟 (鳖) 和青虾放养 |
2.2.3 田间管理 |
2.3“水稻+田螺+蟹+鱼+青虾”综合种养模式 |
2.3.1 田间工程 |
2.3.2 田螺、蟹、鱼、青虾放养 |
2.3.3 田间管理 |
3“水稻+田螺+”综合种养模式的效益分析 |
3.1 生态效益 |
3.2 经济效益 |
3.3 社会效益 |
4“水稻+田螺+”综合种养模式展望 |
四、稻田养殖田螺技术要点(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Android的稻田综合种养决策支持系统研发[D]. 陈泽. 扬州大学, 2021
- [2]克氏原螯虾养殖对稻田生态系统影响的初步研究[D]. 许元钊. 大连海洋大学, 2020(01)
- [3]中华圆田螺苗种人工繁育技术基础研究[D]. 樊荟慧. 广西师范大学, 2020
- [4]两种养殖密度下稻田宽体金线蛭生产效益分析[J]. 张莺莺,谈永松,曹建国,涂尾龙,王洪洋,吴华莉,吕巍巍,周文宗. 水产科学, 2019(06)
- [5]稻螺生态种养模式效益分析及其发展前景[A]. 周晶,黄璜,陈灿,周天送,隆斌庆,杨飞翔,王忍,吕广动,伍佳. 国际(长沙)农田生态种养发展论坛论文集, 2019
- [6]“稻+鱼+螺”复合生态种养技术与效益[A]. 袁娇,陈灿,黄璜,马微微,梁玉刚. 国际(长沙)农田生态种养发展论坛论文集, 2019
- [7]稻螺生态种养模式效益分析及其发展前景[J]. 周晶,黄璜,陈灿,周天送,隆斌庆,杨飞翔,王忍,吕广动,伍佳. 作物研究, 2019(05)
- [8]“稻+鱼+螺”复合生态种养技术与效益[J]. 袁娇,陈灿,黄璜,马微微,梁玉刚. 作物研究, 2019(05)
- [9]大桥石鲤养殖技术要点[J]. 陈石娟. 海洋与渔业, 2019(07)
- [10]“水稻+田螺+”综合种养模式及其效益分析[J]. 范美蓉,彭辉辉,廖育林,吴家梅,彭华,纪雄辉. 水产科技情报, 201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