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新型灯芯绒染整工艺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姚霖霏[1](2020)在《棉织物柔软整理的优化及柔软度的表征》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织物的柔软度是织物多种低应力力学性能综合所得的反映,主要反映织物是否易于变形,可以拆分为刚柔度和软硬度两种基本手感。刚柔度主要反映织物发生弯曲变形的难易,容易发生弯曲变形则为柔,反之为刚。软硬度主要反映织物发生压缩变形的难易,容易发生压缩变形则为软,反之为硬。PhabrOmeter织物手感评价系统测量速度快、操作简易、且价格较低,若其可对织物柔软度做出可靠的评判,就能够对面料选择及加工来样、对新工艺进行评价、对产品质量实施控制等工作内容做出可靠指导。本课题对其是否可准确表征“柔软度”进行检验。根据PhabrOmeter官网英文释义,将PhabrOmeter测试指标R(Resilience)重新定义为刚柔度表征指标R(Rigidity),R值越大,柔度越小,刚度越大;将PhabrOmeter测试指标S(Softness)重新定义为软硬度表征指标,S值越大,软度越大,硬度越小。本课题选取了立超柔软剂、T530、Magansoft MF-C、JF-1602-30、C-928、H674和DM-SE 6822共7种柔软剂,分别按各自的推荐工艺参数中间值对全棉平布和全棉灯芯绒进行柔软整理,得到8种全棉平布织物和8种全棉灯芯绒织物共16种织物作为实验材料。分别采用PhabrOmeter、KES-F、硬挺度测试仪及主观评价的方法对16种织物的刚柔度、软硬度进行测试和评价,通过对16种织物的PhabrOmeter的R(Rigidity)、S(Softness)、硬挺度测试仪的弯曲长度CD、KES-F的弯曲刚度B、压缩线性度LC及主观评价的刚柔度、软硬度的测试结果之间的相关性分析及表征灵敏度分析,发现:对于结构蓬松、厚度较大的全棉灯芯绒织物,PhabrOmeter的R(Rigidity)可较准确表征其刚柔度,S(Softness)可表征其软硬度;对于厚度较小的全棉平布,PhabrOmeter的R(Rigidity)可表征其刚柔度,其软硬度难以表征。本课题另一研究目的在于从市场现行的种类繁多、良莠不齐的柔软剂中,为企业及工厂筛选出具备良好柔软性能且经济绿色的柔软剂并对其工艺参数进行优化,从而为企业提高柔软整理效果提供指导。本课题在测试了8种全棉平布的刚柔度、透湿性、透气性及液态水传递性能的基础上,按照柔软度(刚柔度)为首要考核指标,综合考虑织物的透湿性、透气性及液态水传递性能的评价方法,筛选出的最优柔软剂为Magansoft MF-C。采用单因素试验对全棉平布的Magansoft MF-C柔软整理工艺进行了优化,先后改变柔软剂浓度、焙烘温度、烘焙时间对全棉平布进行柔软整理,对整理前后的全棉平布进行刚柔度、透湿性、透气性及液态水传递性能的测试和分析,得到优化后的工艺条件为:柔软剂浓度40g/l、烘焙温度120℃、烘焙时间180s。采用与全棉平布相同的技术路线(增加软硬度考核指标),对全棉灯芯绒的柔软整理进行了柔软剂筛选和整理工艺优化,筛选出的最优柔软剂为Magansoft MF-C;优化后的工艺条件为:柔软剂浓度40g/l、烘焙温度120℃、烘焙时间180s。
鞠斐[2](2020)在《租界时期上海纺织、服装工业化与现代性设计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西方先进的纺织生产方式尚未进入上海地区之前,上海正处于农业社会手工业生产的大环境中。鸦片战争之后,《南京条约》签订,上海设立租界,机制纺织商品和动力机器纺织工厂始进入上海。此后随着上海地区工业化程度的不断加深,机制纺织品与新式服装逐渐成为新的生产、生活文化的标志,随后引起社会个体价值观的变化,进而连带的引发了社会生产和生活系统的变革。在中国租界时期史上的百年之间,上海纺织服装设计在经历了西方科技本土化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向现代化设计的前进方向发展,在这个发展过程中,客观条件和人的主观能动性都成为设计现代化的推动力量。围绕租界时期上海地区纺织、服装设计现状与产业背景等上海纺织、服装现代设计发展成因中最关键的基础条件,通过对这一时期上海地区纺织、服装工业化发展和现代设计行为的研究,还原了工业生产条件下纺织、服装的产销业态和设计价值,进一步揭示了租界时期上海地区纺织、服装设计的演变规律、文化价值和社会价值,并探索其对上海市民的生活方式、纺织、服装生产的工业化和上海城市现代化的影响、促进和提升的具体作用,以及从设计学的角度分析租界时期上海纺织、服装设计的工业化和现代化对上海地区消费文化变迁的影响。作为中国租界时期最具代表性的城市之一,上海汇聚了20世纪初中国最活跃、最发达的政治、经济、文化与艺术因素,涌现出各个行业的标志性成果,聚集了大量的艺术与设计人才,出现了中国最早的具有现代意味的设计机构。中国早期的现代纺织、服装设计便是在这样的背景条件之下,伴随着初期民族纺织、服装产业的发展而迅速地涌现与成长,形成了与早期纺织轻工产品相辅相成的现代设计产业萌芽,本土的现代纺织、服装设计正是在这样的关系中悄然地、坎坷地成长起来,既从西方现代设计发展过程中提取经验,也从本土传统资源中汲取了能量,形成了独特的发展路径。
陈金坤[3](2013)在《太湖流域印染企业生存发展与水污染防治》文中研究说明地处太湖流域的印染行业,面对"太湖流域管理条例"的严格要求,针对近年来印染企业节水减排产生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展开了原因分析,从源头上和末端流程上提出了增强绩效、降低成本的对策措施,并对即将发布的新标准做出了前瞻性分析。
唐沁宇,范茂华,黄建华[4](2010)在《染整工艺制定要素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印染厂在制定染整工艺时需考虑五大要素:设备、原材料、染化料、人员素质和市场需求。设备种类和运行决定了染整工艺的宽容度和稳定性;原材料特性决定了工艺要点;染化料因素会影响工艺流程;制定工艺的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和操作人员决定了工艺的水平和实施的质量等。提出在实际生产中,工艺既要稳定又要适时调整,并不断优化各环节的性价比,以最低成本最大程度地完成工艺目标。
张玲[5](2008)在《灯芯绒蜡染工艺初探》文中认为对纯棉薄型灯芯绒蜡印染整工艺进行了探讨,包括退浆、烧毛、煮漂、蜡印、染蜡纹和退蜡等。针对生产中产生的问题,提出注意要点,从而保证产品质量的稳定提高。
张玲[6](2008)在《天丝灯芯绒染整工艺探讨》文中指出介绍了天丝灯芯绒的退浆、烧毛、煮漂、染色等染整工艺,对生产中易产生的折痕、擦伤和织物湿态下发硬等一系列问题提出了解决方法及应对措施。
张玲[7](2007)在《DOW XLA纤维弹力灯芯绒的染整工艺》文中研究表明介绍了DOW XLA弹力灯芯绒的性能,并对其染整工艺(平幅连续汽蒸退煮漂工艺、冷堆工艺和染色工艺等)进行探讨。针对XLA纤维弹力灯芯绒在生产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了解决方法及注意要点,以保证产品质量稳定。
唐沁宇[8](2007)在《灯芯绒染整企业的产品开发(二)》文中研究表明
代学民[9](2007)在《平绒、灯芯绒印染废水深度处理的研究》文中认为本课题通过对成鹏印染厂平绒、灯芯绒印染生产工艺及排污情况的调研,在掌握其印染废水水质特征的基础上,考察了原有废水处理系统的运行状况,同时按照江苏省《纺织染整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的要求,提出了“水解酸化+二级接触氧化+砂滤+生物滤池”的组合工艺,由于二级生化处理工艺目前已经比较成熟,因此本课题主要研究平绒、灯芯绒印染废水的深度处理工艺。本课题拟采用曝气生物炭滤池工艺或曝气生物陶粒滤池工艺作为平绒、灯芯绒印染废水深度处理方法,通过对两者工艺特点、工作原理及影响因素的分析,试验研究了工艺中气水比、水力负荷、滤层高度对废水中污染物去除效果的影响,以及两者相应的反冲洗方式,气水强度及运行周期等。经过比较,最终选定采用曝气生物炭滤池作为平绒、灯芯绒印染废水深度处理工艺。本研究的主要结论如下:(1)二级生化处理工艺的启动过程中,采用了好氧预挂膜快速启动法,效果良好。水解酸化+二级接触氧化工艺在14~18℃下,经过36天的挂膜运行,最终当进水CODCr在486~629mg/L范围内变化时,出水CODCr稳定在90~100mg/L之间,CODCr去除率维持在80%以上,达到了后续深度处理试验的进水要求。(2)深度处理装置的接种挂膜试验表明:在气水比3∶1、HRT1~2h、水温15.6~21.4℃、pH值7.2~7.5的条件下,曝气生物炭滤池连续运行15天左右,曝气生物陶粒滤池连续运行16天左右,装置的NH3—N去除率均可达到60%以上,生物膜基本成熟,即挂膜成功。(3)通过对曝气生物炭滤池和曝气生物陶粒滤池试验结果的对比分析可知,两者对平绒、灯芯绒印染废水中的CODCr、氨氮和浊度等均具有较好的去除效果,而且曝气生物陶粒滤池造价也较低,但因最终出水的色度无法达到排放要求,因此本研究选用曝气生物炭滤池作为深度处理工艺。(4)根据实验结果及理论分析得到曝气生物炭滤池的设计和运行参数如下:气水比3.5∶1、水力负荷0.5m3/(m2·h)、HRT 1.6h、炭层高度为90cm、运行周期为4~5d,当SS去除率低于80%时,进行反冲洗操作。反冲洗方式采用气洗—气水联合反冲—水漂洗方式,反冲洗的强度和时间分别为:单独气洗阶段气冲强度为8.5L/(s.m2),时间为3min;气水联合反冲洗阶段气冲强度为8L/(s.m2),水冲强度为2L/(s.m2),时间为5.5min;单独水漂洗阶段水冲强度为7L/(s.m2),时间为5min。(6)在以上运行条件下,深度处理出水达到了《城市污水再生利用城市杂用水水质》(GB/T 18920—2002)要求,可以回用至厂区绿化、冲厕、车辆冲洗、车间地面和道路冲洗等环节,这样该厂每天可节水165m2,每年则可节约5.4万吨,同时可节省水费14万元/年,而且每年可以向环境中少排放化学需氧量(COD)22吨、生化需氧量(BOD)6吨、悬浮物(SS)20.4吨、氨氮(NH3-N)5.1吨,创造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
唐沁宇[10](2006)在《灯芯绒染整企业的产品开发(一)》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企业开发灯芯绒产品,首先必须明确开发方向,拓展开发思路,并应该建立开发保障体系。重视利用原料、纱线、组织结构、工艺和整理等方面的变化,并充分发挥运用这些元素相互间的搭配组合,将会为灯芯绒产品带来无穷的创新思路。
二、新型灯芯绒染整工艺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新型灯芯绒染整工艺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棉织物柔软整理的优化及柔软度的表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引言 |
1.2 棉织物柔软整理研究进展及不足 |
1.2.1 棉织物柔软整理必要性 |
1.2.2 柔软整理概况 |
1.2.3 柔软剂概况 |
1.2.4 棉织物柔软整理优化现状 |
1.3 织物柔软度表征研究现状 |
1.3.1 柔软度含义 |
1.3.2 柔软度主要影响因素 |
1.3.3 柔软度的力学表征 |
1.3.4 织物力学性能测试系统 |
1.3.5 柔软度评价方法 |
1.4 课题研究内容及意义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4.3 研究意义 |
1.5 技术路线图 |
2 PhabrOmeter表征织物柔软度准确性验证 |
2.1 相关定义设置 |
2.1.1 柔软度重新定义 |
2.1.2 PhabrOmeter测试指标R、S重新定义 |
2.2 实验准备 |
2.2.1 实验面料 |
2.2.2 实验试剂 |
2.2.3 实验仪器 |
2.3 柔软整理工艺 |
2.3.1 柔软液的配制 |
2.3.2 柔软整理工艺 |
2.4 客观实验测试方法 |
2.4.1 KES压缩、弯曲性能测试 |
2.4.2 PhabrOmeter测试仪测试 |
2.4.3 织物硬挺度测试仪测试 |
2.5 主观评价方法 |
2.5.1 实验环境 |
2.5.2 实验织物 |
2.5.3 受试者 |
2.5.4 评价方法说明 |
2.6 PhabrOmeter表征织物柔软度准确性验证 |
2.6.1 客观实验、主观评价测试数据 |
2.6.2 各测量指标相关性分析 |
2.6.3 PhabrOmeter表征指标灵敏度分析 |
2.7 本章小结 |
3 柔软剂的筛选 |
3.1 实验准备 |
3.2 实验测试方法 |
3.2.1 液态水传递性性能进行测试 |
3.2.2 织物透湿性的测试 |
3.2.3 织物透气性的测试 |
3.3 用于全棉平布的柔软剂筛选 |
3.4 用于全棉灯芯绒的柔软剂筛选 |
3.5 本章小结 |
4 柔软整理工艺的优化 |
4.1 全棉平布柔软整理工艺的优化 |
4.1.1 单因素实验设计思路 |
4.1.2 单因素实验结果与分析 |
4.2 全棉灯芯绒柔软整理工艺的优化 |
4.2.1 单因素实验设计思路 |
4.2.2 单因素实验结果与分析 |
4.3 本章小结 |
5 结论与展望 |
5.1 本文结论 |
5.2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2)租界时期上海纺织、服装工业化与现代性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意义 |
一、选题的缘起 |
二、研究的背景 |
三、选题的依据 |
四、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选题意义 |
第二节 工业化与现代设计问题的提出与尺度 |
一、工业化与现代设计——问题的出发点 |
(一)什么是工业化 |
(二)现代化社会中的现代设计 |
(三)现代设计行为的主体 |
(四)工业化范围的界定与运用尺度 |
(五)社会的现代化与设计的现代化 |
二、租界时期上海的工业化商品范式 |
第三节 研究现状评述 |
一、租界时期上海社会背景研究 |
(一)综合性研究 |
(二)租界与历史、政治、社会思想、文化 |
(三)科学思想与科学技术 |
(四)经济、人口、生活与风俗 |
(五)租界时期社会发展论文举要 |
二、租界时期上海纺织、服装工业生产研究 |
(一)历史、综合性研究 |
(二)纺织科技、行业及专门史研究 |
(三)纺织技术及工程研究论文举要 |
三、租界时期上海纺织服装设计的产生与发展研究 |
(一)租界时期设计历史、思想、文化类 |
(二)纺织、服装设计编着与着作 |
(三)纺织、服装设计论文举要 |
(四)相关设计类着作及论文举要 |
第四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五节 研究的内容与创新 |
一、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
二、研究的重点、难点与创新点 |
(一)研究的重点 |
(二)研究的难点 |
(三)研究的创新点 |
第一章 租界时期上海地区纺织服装设计的工业化与现代化 |
第一节 核心概念的界定 |
一、租界时期历史中的上海 |
(一)时间的界定 |
(二)租界时期上海地区社会性质的界定与经济形态特征 |
(三)租界与现代性纺织、服装工业的发展关联 |
二、纺织服装工业生产及现代设计的相关概念 |
(一)动力机器与纺织服装工业化生产范围界定 |
(二)纺织、服装机制商品、民生设计属性及现代性概念界定 |
(三)现代纺织服装设计发展阶段界定 |
三、纺织、服装的“产业链”与“多元化”的销售模式 |
(一)上海开埠前传统的手工产销业态 |
(二)上海开埠后上海地区市场的变化 |
(三)租界早期上海纺织商品流通渠道的多重性 |
四、纺织、服装生产经历的工业化变革 |
(一)两次西方工业革命的影响 |
(二)民族纺织工业的产生与艰难发展 |
(三)租界时期上海纺织产业链的更迭 |
第二节 动力机器纺织、服装的生产要素 |
一、上海地区纺织原料的发展变革 |
(一)近代上海地区纺织原料的改进 |
(二)纺织原料加工方式的变革 |
(三)近代上海地区纺织品印染原料的演变 |
二、劳动者的类型与转变 |
(一)手工劳动者与现代工人 |
(二)外地人、本地人与外国人 |
(三)裁缝学徒与纺织女工 |
三、生产组织形式和工具的变革是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标志 |
(一)动力机器纺织、服装工业的生产组织形式 |
(二)纺织、服装生产机器 |
(三)纺织、服装机器生产工艺 |
四、动力机器纺织、服装的工业化范式 |
(一)机制纺织商品种类与范式 |
(二)机制服装商品种类与范式 |
(三)上海家用纺织品的现代性体验 |
(四)上海人着衣的现代性体验 |
第三节 纺织、服装工业化与现代设计的发展关联 |
一、欧风美雨之吹沫——西方文明传播的效力 |
(一)上海的市政建设与现代化城市的影响 |
(二)租界时期西方文化在上海的传播 |
(三)西方审美影响下的城市新面貌 |
二、工业化与现代纺织、服装设计行为的发生 |
(一)上海纺织工业的发展变迁 |
(二)租界时期上海纺织工厂创办简况 |
(三)工业化条件下的纺织、服装生产 |
三、租界时期上海地区纺织工业的产生与发展 |
(一)缫丝、丝织工业的产生与发展 |
(二)棉纺织工业的产生与发展 |
(三)针织及棉复制工业的产生与发展 |
(四)毛纺织工业的产生与发展 |
(五)动力纺织机器工业的产生与发展 |
四、现代化与现代纺织、服装设计行为的发生 |
(一)东方服饰之都演绎的海上繁华梦 |
(二)文化转型与纺织服装设计的“现代性” |
(三)纺织服装设计文化功能的嬗变 |
第二章 传输与移植:纺织、服装工业的初发萌芽 |
第一节 西方纺织、服装工业初入上海 |
一、租界的设立与上海的崛起 |
(一)租界初立时期的历史背景与社会环境 |
(二)租界与华界的巨大差异 |
二、“十里洋场”与“奇技奇器” |
(一)接触西方工业文明的起点 |
(二)从棉布商业看上海早期的洋布市场 |
(三)早期洋货市场的局限性 |
三、内外贸易与纺织商品流通的初步发展 |
(一)上海地区棉布商业的“现代性”萌发 |
(二)交通的发展与商品行销范围的扩大 |
(三)从生产到消费的间接流通 |
四、手工纺织的停滞与动力机器纺织的孕育 |
(一)欧洲动力机器纺织的迅猛发展与落后的中国近代科技 |
(二)上海手工纺织业中的资本主义萌芽 |
(三)外资纺织工业进入上海 |
(四)洋务运动与上海本土纺织工业的萌芽 |
第二节 “古法趋新”与本土纺织服装设计的工业化萌芽 |
一、上海地区纺织、服装的传统产销业态 |
(一)手工纺织生产规模的演变 |
(二)纺织、服装商品的直接流通 |
(三)上海地区手工纺织生产设计特征的转变 |
二、传统手工纺织业中孕育的工业化种子 |
(一)古代纺织科技的发展脉络及其影响 |
(二)高度完善的手工机器和纺织工艺 |
(三)动力纺织机器的雏形 |
(四)“中间技术”的过渡 |
三、西方技术、商品转移中工业化观念的渗透 |
(一)晚清上海传统纺织与西式纺织设计生产之差异 |
(二)传统纺织产品与西方机器纺织产品之差异 |
(三)伴随西方科技带来的新思想 |
(四)技术转移与工业化观念转变 |
四、西方纺织生产技术变革带来的上海纺织工业革命 |
(一)纺织生产原材料的开拓 |
(二)纺织生产机器的更新 |
(三)纺织生产动力的改进 |
(四)化学染料对传统染料的超越 |
第三节 技术之“变” |
一、纺织技术体系的开放性转变 |
(一)异质文化交流与物质层面交锋 |
(二)中国古代纺织技术体系的非开放性特征 |
(三)近代上海纺织科技的开放性转变 |
二、早期上海纺织工业中先进的纺织技术举要 |
(一)洋商创办的缫丝工厂 |
(二)从缫丝技术看生产方式的差异 |
(三)上海机器织布局与新式棉纺织机器 |
三、“格致”与纺织生产技术的变革 |
(一)《格致汇编》与西方科学技术的引进与传播 |
(二)《格致汇编》中的西方纺织技术 |
(三)自上而下的自救运动与“格致”的传播 |
四、轻盈棉布的“现代”意味 |
(一)以土布为代表的传统手工艺 |
(二)以机制棉布为代表的现代机制商品 |
(三)机制棉布的物质性与文化性 |
(四)机制布与仿机制布:现代性的认同与模仿 |
第四节 渐进的科技发展与设计工业化观念的形成 |
一、“有识之士”对“格致”的推动作用 |
(一)新式学堂与西学学校 |
(二)派遣留学生 |
(三)科举制度的废除和新式学校的建立 |
(四)办学是传播和振兴科技的重要途径 |
二、“格致”与上海纺织工业萌发 |
(一)科学技术是本土纺织工业化产生的重要基础 |
(二)生产力发展与社会分工加深是工业化萌芽的动力因 |
(三)上海地区现代化社会发展的必然性趋势 |
三、“格致”的传播与上海现代纺织、服装设计思想的萌芽 |
(一)新旧兼容的思维模式与科学思想 |
(二)“排斥”、“不安”与“崇尚”:上海地区社会主流群体的态度变化 |
(三)移风易俗与文明进步 |
第三章 传授与效法:纺织、服装设计的因地制宜 |
第一节 百万人口大都市与“外资兴业时代” |
一、移民入迁与现代化都市的形成 |
(一)人口变迁与社会变革 |
(二)人口结构与社会分层 |
(三)地缘关系与地域性社会关系构成 |
(四)人口、文化与设计目的转变 |
二、上海城市的现代化进程与纺织工业的发展关联 |
(一)文人墨客眼中的现代化生活 |
(二)西式休闲娱乐活动的传播 |
(三)现代化都市的逐步形成 |
三、“外资兴业”与上海地区现代设计行为的诞生 |
(一)工业生产与现代设计行为发生 |
(二)工业化精神的影响与设计观念的转变 |
(三)新材料的引进与设计条件的变革 |
第二节 “仿行西法”与本土纺织、服装设计的工业化雏形 |
一、上海纺织行业产销业态的突破和变革 |
(一)外资纺织企业的示范作用 |
(二)“条约”对本土棉纺织工业的积极影响 |
(三)国家政策的推行对上海纺织工业发展的积极影响 |
二、民族纺织、服装工业的起步 |
(一)内外因共同作用下的民族纺织工业起步 |
(二)“易服运动”与本土机制服装业的起步 |
(三)本土纺织、服装机器制造产业的起步 |
(四)动力机器的重要作用 |
三、新旧交替之间呈现的早期纺织、服装设计工业化特征 |
(一)民族纺织、服装工业诞生的根源 |
(二)“平等”、“享乐”与“现代性”的本土设计师 |
(三)纺织、服装工业起步阶段的设计特征 |
第三节 技术之“践” |
一、新型纺织技术的实践 |
(一)动力缫、纺技术的实践 |
(二)动力织造技术的实践 |
(三)动力机器印花、染整技术的实践 |
二、西方纺织技术的本土化适应过程 |
(一)民族缫丝、轧花机器制造专业的先行发展 |
(二)纺织工业发展影响下的民族棉纺织、针织机器制造业 |
(三)丝绸工业的兴起和丝织机器的仿制与改良 |
(四)仿制、改造的能力与本土化的适应过程 |
三、轻薄夏衣:产品设计的拓宽与生活方式的改良 |
(一)纺织产品的拓宽 |
(二)面料出新及剪裁进步推动下的服装及纺织产品拓宽 |
(三)轻薄夏衣与衣着方式的改良 |
第四节 工业化冲击下的上海纺织设计的继替与突破 |
一、西方科学技术对近代上海纺织技术的影响 |
(一)中国古代纺织技术的对外传播 |
(二)中国古代手工纺织机器与西方动力纺织机器的比较 |
(三)科技流通对上海纺织技术发展的重要影响 |
二、西方纺织机器的传入与传统纺织、服装生产的巨大变革 |
(一)纺织原料与机器材质选择的突破 |
(二)操作方式的变化 |
(三)缝纫机和现代服装手工业改良 |
(四)机制织物令手工织物逐渐成为文化遗存 |
三、设计的“焦点”效应与现代设计思想的初践 |
(一)机制织物和西式服装的“焦点”效应 |
(二)租界内外服装工业化的区别与设计的联系 |
(三)工业化生产与纺织、服装设计的现代化动因 |
(四)现代性纺织、服装设计思想的初期实践 |
第四章 变革与惟新:纺织、服装设计的推陈出新 |
第一节 上海纺织、服装工业化进程中的进退消长 |
一、民国时期民族纺织工业的大规模兴起 |
(一)华商纺织企业繁荣发展 |
(二)纺织品销售的变革 |
(三)“大上海”计划与民族纺织、服装工业的黄金时代 |
二、民族品牌与博览会 |
(一)世界博览会与纺织、服装品牌的国际传播 |
(二)民族主义推动下展开的全国展览会 |
(三)对民族固有样式的突破与国家形象的呈现 |
三、战争是近代上海纺织、服装设计发展的分水岭 |
(一)“孤岛时代”纺织、服装工业的式微 |
(二)“孤岛”时期纺织、服装产业的畸形发展 |
(三)绝望的抗争:民族纺织、服装企业在压迫中前进 |
第二节 民族纺织、服装工业发展的差异性、趋向性与地域性比较 |
一、上海地区参差不齐的纺织行业衍变过程 |
(一)非同步性的纺织行业发展 |
(二)以棉纺织业为首的行业结构 |
(三)纺织企业集团化的发展趋向 |
二、不同地区纺织工业化的先后及纺织工业基地的形成 |
(一)上海开众多纺织行业之先河 |
(二)江浙地区纺织设计生产的继承与发展 |
(三)租界时期纺织工业分布区域的迁移 |
三、近代上海地区服装与纺织行业衍变的比较 |
(一)纺织、服装行业内产销模式的差异性 |
(二)对动力机器的依赖性造成的行业衍变差异 |
(三)“量身定制”、“特异独行”与阶级象征性造成的服装行业衍变 |
第三节 技术之“革” |
一、传统织物基础上的突破性技术创新 |
(一)纺织机器的技术创新与民族机器纺织商品的新特征 |
(二)对舶来织物质感的仿效 |
(三)基于传统丝织物基础上的技术与产品创新 |
二、廉价材料转化为美:人造丝的混织与印染应用 |
(一)人造丝的诞生和混织应用 |
(二)人造丝与近代上海丝织品种的拓宽 |
(三)进口动力织机与混纺机织物 |
(四)“化学反应”中的技术革新 |
三、技术的变革与纺织、服装设计的“现代性” |
(一)现代化纺织产品设计的变革 |
(二)泳装与上海新运动时尚 |
(三)构建现代生活的新面貌与对地区形象的重新塑造 |
第四节 本土纺织、服装设计的民族意识觉醒 |
一、外资纺织、服装企业的垄断和压迫 |
(一)上海地区外资棉纺织工厂的发展与垄断 |
(二)日商纺织集团掀起的在华纺织事业高潮 |
(三)进口毛纺织商品和外资毛纺织工厂的垄断和压迫 |
(四)压迫之下掀起的国货运动与民族认同 |
二、国货运动对本土纺织、服装工业发展的推动力 |
(一)国货运动与“民族认同” |
(二)《国货样本》与民族纺织、服装工业的现代化 |
(三)《国货样本》与国货认识 |
(四)纺织、服装构建的设计身份认同 |
三、现代性纺织、服装设计构建的物质文化与价值导向 |
(一)具有现代性特征的上海物质文化构建 |
(二)社会阶层文化差异下纺织、服装的物质文化表现 |
(三)民国中期的时装展演:现代性物质文化的价值导向功能 |
第五章 融合与变迁:双轮驱动下的上海纺织、服装设计 |
第一节 上海是中国近代纺织、服装设计的大本营 |
一、纺织、服装行业是现代设计行为发生的河床 |
(一)租界时期上海地区的现代设计定义与定位 |
(二)现代设计区别于传统设计的重要特征 |
(三)现代美术思想与现代设计观念的产生 |
二、租界时期上海纺织服装设计、教育产业 |
(一)租界时期上海的设计机构、教育机构和学术科研团体 |
(二)纺织教育与现代性纺织、服装设计 |
(三)租界时期上海纺织、服装设计着作的诞生与发展 |
第二节 租界时期上海纺织设计的“革旧鼎新” |
一、实践的智慧:纺织机器的本土化改良与设计创新 |
(一)租界时期上海纺织生产工具设计的发展历程 |
(二)纺织机器的仿造、改良与创新 |
(三)上海纺织机器设计的工业化特征 |
二、多元化的纺织图案设计创新 |
(一)纺织图案设计的引进和图案设计专业的建立 |
(二)中西绘画差异与纺织图案设计风格转变 |
(三)纺织图案设计是构建艺术与制造之间的桥梁 |
三、纺织产品设计及品牌意识的觉醒 |
(一)纺织产品的开拓创新与民族纺织品的商标设计 |
(二)纺织品广告设计与传播、消费关联 |
(三)地缘文化影响下的现代纺织设计 |
第三节 “服色时易”与近代上海服装设计的发展变迁 |
一、服装设计与上海“文化地图”中的服饰文化识别 |
(一)一个时代的“影像” |
(二)“变化多端”的设计形式 |
(三)现代服装设计是文化结构变化的先锋 |
二、本土服装设计的变化与突破 |
(一)西方文化影响下服装形制的变化 |
(二)侨民着装影响下的搭配方式变革 |
(三)真正的童装:本土儿童服装设计的诞生 |
三、时尚意识与社会追求:“迥异”的男、女服装设计趋向 |
(一)保暖、礼仪和身份识别:服装功能的演进 |
(二)差别化与多样化:租界时期上海地区服装设计的工业特征 |
(三)改良旗袍与中山装:两种设计经典的物化呈现 |
第四节 、文明转型与纺织、服装设计的互动趋向 |
一、现代化生活方式的蜕变与现代设计的体现 |
(一)文明的教化与民俗的改变 |
(二)西式婚礼服:民俗改良在服装设计中的体现 |
(三)纺织、服装广告对现代化生活方式构建的影响 |
二、租界时期上海消费文化与设计的现代性 |
(一)西方侨民消费方式的影响与百货公司对新式消费的建立 |
(二)阶层的分化与品味的培养:上海消费文化的改变 |
(三)设计的现代性与审美的现代性 |
三、“人”的现代性与设计的现代性 |
(一)源自设计、生产与消费环节的“人” |
(二)设计者与消费者之间的文化关联 |
(三)上海都市文化对现代设计的影响 |
结论 |
第一节 上海现代纺织、服装设计的特点与研究价值 |
第二节 租界时期上海地区纺织、服装工业变革与现代设计行为的诞生与发展的关系以及深层原因 |
第三节 租界时期上海地区纺织、服装工业化对现代设计的启迪 |
一、租界时期上海地区现代纺织、服装设计对当代设计的启示 |
二、在异质文化交流中再获新生 |
附录 |
参考文献 |
在校期间研究成果 |
致谢 |
(3)太湖流域印染企业生存发展与水污染防治(论文提纲范文)
1 对《太湖流域管理条例》水污染治理要求的解读 |
2 纺织印染行业节水减排取得的成绩 |
3 印染企业水污染防治出现的新问题 |
3.1 水量减排与污染物减排失衡 |
3.2 生产工艺、设备优化与生态效果优化失衡 |
3.3 用碱量增加, 助剂质量良莠不齐 |
3.3.1 用碱量与碱回收量不平衡 |
3.3.2 助剂品质 |
3.4 重金属污染问题 |
3.4.1 重金属污染概况 |
3.4.2 重金属来源和管理办法 |
4 印染企业水污染防治降本增效的对策思路 |
4.1 企业高层领导重视 |
4.2 针对废水中的三高 |
4.3 针对废水处理工程的三多 |
4.4 新增AOX的污染防治对策措施 |
4.5印染企业建立技术和生态绩效检测制度 |
(4)染整工艺制定要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设备对工艺制定的影响 |
1.1 设备种类决定工艺制定的宽容度 |
1.2设备运行决定工艺过程的稳定性 |
1.3 数控技术决定工艺的精度和重现性 |
2 原材料对工艺制定的影响 |
2.1 原材料类别决定基本的工艺流程 |
2.2 原材料特性决定工艺要点 |
2.3 来料品质决定工艺强度和适应性 |
3 染化料对工艺制定的影响 |
4 操作人员对工艺制定的影响 |
4.1 技术人员决定工艺的制定水平 |
4.2 管理人员决定工艺的实施质量 |
4.3 操作人员决定工艺的实施水平 |
5 市场需求对工艺制定的影响 |
5.1 绿色需求推动节能环保工艺 |
5.2 质量要求促进高的性价比工艺 |
5.3 市场的个性需求成就多元工艺 |
5.4 市场的交货期成本需求一次成功工艺 |
(5)灯芯绒蜡染工艺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1 纯棉灯芯绒染整工艺 |
1.1 组织规格 |
1.2 工艺流程 |
1.3 退煮漂工艺 |
1.3.1 平幅连续汽蒸退煮漂工艺 |
(1) 退浆处方/ (g/L ) |
1.4 拉幅打卷 |
1.5 蜡印工艺条件 |
1.6 染主色调 |
(1) 染靛蓝 |
(2) 纳夫妥染主色调工艺流程 |
(3) 纳夫妥染主色调工艺处方 |
1.7 甩蜡 |
1.8 洗蜡纹洗蜡纹工艺处方 |
1.9 烘蜡 |
1.10 染蜡纹 |
(1) 靛蓝蜡纹染色 |
(2) 彩纹染色 |
1.11 退蜡 |
1.12 平幅碱退蜡工艺条件 |
1.13 翻缝对花 |
1.14拉幅打卷[6] |
1.15 印花工艺参考处方/% |
1.16 蒸化蒸化工艺条件 |
1.17 水洗 |
1.18 拉幅整理 |
2 注意事项 |
(1) 刷绒 |
(2) 烧毛 |
(3) 煮练 |
(4) 水洗 |
(5) 蜡印 |
(6) 蜡印污水治理 |
(7) 织物规格 |
(6)天丝灯芯绒染整工艺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染整工艺 |
1.1 组织规格 |
1.2 工艺流程 |
1.3 工艺处方 |
1.3.1 煮练工艺 |
1.3.2 染色工艺 |
2 染整加工要点 |
(1) 退浆 |
(2) 烧毛 |
(3) 煮练 |
(4) 染色 |
(7)DOW XLA纤维弹力灯芯绒的染整工艺(论文提纲范文)
0 前言 |
1 染整工艺 |
1.1 织物组织规格 |
1.2 工艺流程 |
1.3 平幅连续汽蒸退煮漂工艺 |
(1) 退浆/ (g/L) |
(2) 烧毛 |
(3) 煮练/ (g/L) |
(4) 漂白/ (mL/L) |
1.4 冷轧堆工艺流程 |
1.5 染色工艺条件 |
1.6 固色、汽蒸、水洗工艺/ (g/L ) |
1.7 拉幅整理 |
2 染整注意要点 |
(8)灯芯绒染整企业的产品开发(二)(论文提纲范文)
3 开发保障体系 |
4 结语 |
(9)平绒、灯芯绒印染废水深度处理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1.2 印染废水的特征 |
1.3 印染废水的处理方法 |
1.3.1 物理化学处理法 |
1.3.2 生物处理法 |
1.4 曝气生物滤池 |
1.4.1 曝气生物滤池的发展简介 |
1.4.2 曝气生物滤池的原理和形成 |
1.4.3 曝气生物滤池生物膜的形成 |
1.4.4 曝气生物滤池生物膜净化机理 |
1.4.5 曝气生物滤池的特征 |
1.4.6 曝气生物滤池的功能 |
1.4.7 曝气生物滤池的滤料 |
1.5 生物活性炭技术 |
1.5.1 活性炭的结构特征概述 |
1.5.2 生物活性炭处理污水的机理 |
1.5.3 生物活性炭在印染废水深度处理中的应用 |
1.6 生物陶粒在水处理中的应用 |
1.7 课题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8 课题研究的内容 |
第二章 印染厂工艺及废水水质情况调研 |
2.1 印染厂概况 |
2.2 印染厂染整工艺 |
2.3 终端废水中所含主要成分 |
2.4 印染厂原废水处理系统概况 |
2.5 原废水处理工艺缺陷分析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印染废水处理工艺的确定、试验概况及研究的内容 |
3.1 废水处理工艺的确定 |
3.2 试验概况 |
3.2.1 试验水质 |
3.2.2 试验装置及工艺流程 |
3.2.3 试验内容、目的与测试分析项目 |
3.2.4 试验安排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试验装置的启动 |
4.1 印染废水二级生化处理装置的启动 |
4.1.1 启动阶段及分析 |
4.1.2 好氧预挂膜在水解酸化启动阶段的作用 |
4.2 载体填料挂膜过程理论分析 |
4.3 曝气生物炭滤池的启动 |
4.3.1 试验材料 |
4.3.2 试验用水 |
4.3.3 活性炭的预处理 |
4.3.4 试验方法 |
4.3.5 试验结果与分析 |
4.4 曝气生物陶粒滤池的启动 |
4.4.1 试验材料 |
4.4.2 试验用水 |
4.4.3 陶粒的预处理 |
4.4.4 试验方法 |
4.4.5 试验结果与分析 |
4.5 曝气生物滤池中微生物相的分析 |
4.5.1 生物相的作用 |
4.5.2 生物相的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曝气生物炭滤池处理性能分析 |
5.1 引言 |
5.2 试验目的 |
5.3 试验条件 |
5.3.1 试验材料 |
5.3.2 试验水质 |
5.4 污染物去除的基本原理 |
5.4.1 含碳有机物去除的原理 |
5.4.2 含氮化合物去除的原理 |
5.4.3 浊度、SS的去除 |
5.4.4 色度、UV_(254)的去除 |
5.5 试验结果与分析 |
5.5.1 气水比对污染物去除的影响 |
5.5.2 水力负荷(即HRT)对污染物去除的影响 |
5.5.3 曝气生物炭滤池反冲洗及运行周期 |
5.5.4 曝气生物炭滤池运行稳定后的去除效果及分析 |
5.5.5 污染物沿炭层高度去除效果及分析 |
5.5.6 曝气生物炭滤池各污染指标出水水质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曝气生物陶粒滤池处理性能分析 |
6.1 引言 |
6.2 试验目的 |
6.3 试验条件 |
6.3.1 试验材料 |
6.3.2 试验水质 |
6.4 污染物去除的基本原理 |
6.5 试验结果与分析 |
6.5.1 气水比对污染物去除的影响 |
6.5.2 水力负荷(即 HRT)对污染物去除的影响 |
6.5.3 曝气生物陶粒滤池运行周期及反冲洗 |
6.5.4 曝气生物陶粒滤池运行稳定后的去除效果及分析 |
6.5.5 污染物沿滤层高度去除效果及分析 |
6.5.6 曝气生物陶粒滤池各污染指标出水水质 |
6.6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可行性分析 |
7.1 曝气生物炭滤池与曝气生物陶粒滤池的对比分析 |
7.1.1 污染物去除的基本原理 |
7.1.2 滤池启动对比 |
7.1.3 气水比对污染物去除的影响 |
7.1.4 水力负荷对污染物去除的影响 |
7.1.5 滤池的反冲洗及运行周期 |
7.1.6 污染物沿程去除效果 |
7.1.7 滤池运行效果 |
7.1.8 滤池出水水质对比 |
7.2 深度处理工艺方案的确定 |
7.3 环境经济效益分析 |
7.4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结论及建议 |
8.1 结论 |
8.2 建议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研究生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10)灯芯绒染整企业的产品开发(一)(论文提纲范文)
1 明确开发方向 |
1.1 产品开发要与市场接轨 |
1.2 产品开发要与营销接轨 |
1.3 产品开发要垂直整合与前后道接轨 |
2 理清开发思路 |
2.1 纤维原料变化[2~6] |
2.1.1 各种纤维材料的应用 |
2.1.2 各种纤维组合产品 |
(1) 新型合成纤维灯芯绒产品 |
(2) 纤维素纤维灯芯绒产品 |
(3) 蛋白质纤维灯芯绒产品 |
(4) 弹性灯芯绒产品 |
2.2 纱线风格变化[7] |
2.2.1 花式纱线的多样化 |
2.2.2 纱线变化 |
(1) 竹节灯芯绒 |
(2) 混色灯芯绒 |
(3) 彩条灯芯绒 |
(4) 金银丝灯芯绒 |
(5) 色织灯芯绒 |
四、新型灯芯绒染整工艺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棉织物柔软整理的优化及柔软度的表征[D]. 姚霖霏. 东华大学, 2020(01)
- [2]租界时期上海纺织、服装工业化与现代性设计研究[D]. 鞠斐. 南京艺术学院, 2020(01)
- [3]太湖流域印染企业生存发展与水污染防治[J]. 陈金坤. 染整技术, 2013(09)
- [4]染整工艺制定要素分析[J]. 唐沁宇,范茂华,黄建华. 印染, 2010(17)
- [5]灯芯绒蜡染工艺初探[J]. 张玲. 印染, 2008(19)
- [6]天丝灯芯绒染整工艺探讨[J]. 张玲. 印染, 2008(03)
- [7]DOW XLA纤维弹力灯芯绒的染整工艺[J]. 张玲. 印染, 2007(14)
- [8]灯芯绒染整企业的产品开发(二)[J]. 唐沁宇. 印染, 2007(01)
- [9]平绒、灯芯绒印染废水深度处理的研究[D]. 代学民. 东华大学, 2007(05)
- [10]灯芯绒染整企业的产品开发(一)[J]. 唐沁宇. 印染, 2006(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