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网络文献分类体系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关泠[1](2020)在《中国当代军事百科全书编纂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军事百科全书编纂是以“编纂”为核心的创造性精神劳动,是社会科学文化活动中的专业实践活动。中国当代军事百科全书编纂是中国军事科学研究的重要组成,也是军事辞书编纂的重要领域。编纂实践始于20世纪80年代,它是中国军事科学发展史和辞书编纂史上的一项开创性工作。以《中国大百科全书·军事》第一版及《中国军事百科全书》第一版、第二版等为代表的一系列大型军事百科全书、辞典,系统介绍古今中外军事领域知识,全面总结军事理论与军事实践,建立起富有中国特色的军事百科知识体系,是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成果,体现了中国当代军事科学发展水平,在传播军事知识,推动军事科学发展,服务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相对于编纂实践,对军事百科全书编纂理论的探索虽然产生了一些重要的研究成果,但还不够丰富,特别是近10年鲜有系统的研究。本文以近代以来世界军事百科全书编纂谱系为框架,将中国当代军事百科全书置于该框架中研究与考量。以中国当代军事百科全书编纂历史为主线,通过回顾不同历史时期编纂机构、编纂人员、编纂成果的发展,总结军事百科全书编纂经验。通过考察军事百科全书编纂的理论依据和基础,军事知识秩序的建立过程,编纂系统工程的运行方式,研究军事百科全书编纂理论与方法。通过探讨编纂的政治性与客观性的科学考量,以及文献资料研究在编纂中的作用,研究军事百科全书编纂规律。以中国当代3部大型军事百科全书为个案,从其编纂内容、编纂实践、编纂现代化着手,研究军事百科全书编纂特色与创新。本文运用军事学、辞书学、史学、编辑出版学及传播学理论和专业知识,对中国当代军事百科全书作了系统研究。从“学科论”出发,考察军事百科全书的知识分类及其与军事学科的建立与发展的关系。从文化缔构的角度考察军事百科全书编纂体系在建立新的军事知识秩序,实现军事知识的规范化、标准化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以辞书框架理论考察军事百科全书编纂主体与编纂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本文首次对中国当代军事百科全书编纂历史进行了系统研究。查阅了1980年至2016年军事百科全书编纂原始文件、资料、档案、会议记录等,访谈了部分直接参与编纂的专家学者和重要事件亲历者,厘清了编纂中的重要事件、节点及发展脉络。通过考察中国当代军事百科全书编纂体制和机制的形成与发展,并与国内外其他百科全书编纂进行比较,提炼并总结了编纂特点、作用和贡献。通过对军事百科全书编纂与军事学科的建立及发展进行系统探索,认为编纂活动为军事学相关学科的建立和发展奠定了基础,并推动和深化了相关领域的理论研究。首次集中对编纂中若干重要历史问题的处理和解决进行探究,通过文献梳理、档案整理、访谈记录等,重点研究了解放军军战史、重要人物若干问题的编纂原则、标准,以及表述、评价标准(准则)的形成,如长征“密电事件”、抗日战争中人民军队战绩等表述的形成及我军36位军事家的确定过程等,集中反映了编纂工作与科学研究的相互促进及其统一。本文拓展了军事百科全书研究的领域,丰富了相关研究成果,为后续研究提供了思路与借鉴。
李小兰[2](2020)在《基于文献的侗族传统医学病种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从侗族传统医学病种的维度出发,系统收集和整理侗族传统医学文献中提及病种,编制侗族传统医学疾病谱,探究其高发病种,并剖析高发病种危险因素,使之形成一个完整的研究体系。在此基础上进行深入分析,得出能反映侗族患病具有民族特点和规律性的最终结论,有望提高侗族防病抗病能力,为相关部门制定综合防治措施和健康政策提供相应依据。方法1.文献研究法作为本文主要的数据收集方法,以网络文献挖掘和手动查阅相结合的方式尽可能全面收集和整理侗族传统医学文献,从中严格筛选与本研究相关度高的资料。2.统计和归纳法运用扎根理论将收集的文献资料按照开放式编码、主轴编码、选择性编码进行3级编码,最终找出能反映侗族患病具有民族特点和规律性的结论。3.比较分析法运用比较分析法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进行比较分析,根据比较结果得出重要结论。结果1.侗族传统命名法具有本土性、古朴性、历史性等特征,侗医常按照11种疾病命名方法对传统病种进行分类。传统命名法病种以外的为主流医学命名法病种,其含有部分中医学和部分西医学疾病病种。2.采用临床医学学科分类准则,将侗族传统命名法病种与主流医学命名法病种按照内科(400个、326个)、外科(199个、66个)、妇产科(91个、101个)、儿科(260个、34个)、皮肤性病科(92个、29个)、五官科(90个、73个)、男科(15个、6个)等七大类别进行分类。两种命名法相同的高发病种共5个,不同的高发病种共12个。因目前掌握资料有限,尚有167种传统病种无法准确分类。3.经分析得知,侗医两种命名法疾病谱具有差异性。侗族传统命名法排名前十的疾病谱是外伤、儿科、消化系统、循环系统、妇科、神经系统、淋巴系统、男科、呼吸系统、五官科,主流医学命名法排名前十的疾病谱是外伤、消化系统、呼吸系统、运动系统、循环系统、儿科、五官科、妇科、泌尿系统、皮肤科。由上可知,侗族传统命名法疾病谱中的神经系统、淋巴系统、男科在主流医学命名法疾病谱中已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运动系统、泌尿系统、皮肤科,其余七大疾病谱虽然相同,但其排序却大相径庭。结论1.从疾病命名方式可看出侗医两种疾病命名法具有不同的特点,特别是侗族传统命名法带有鲜明的侗族文化色彩,值得深入研究。深挖两种疾病命名法可知,其具有互相嵌入、相互补充等融合现象。传统命名法虽已形成自己的疾病分类方式,但疾病分类系统尚未形成统一标准。2.在侗医两大命名法病种中,外伤、心脑血管系统、妇科、消化系统中某些疾病始终都处于高频发病状态。疾病谱上升较为明显的有呼吸系统、运动系统、内分泌系统,下降较为明显的有神经系统、淋巴系统、男科。3.通过深入分析侗族疾病谱规律背后原因,得出影响侗族患病最主要的因素包括社会经济条件、侗族传统文化、社会环境、个人健康意识、自然环境等五大方面。这些因素可为后续研究者探究相关病种提供一定的思路。基于本文探究的疾病谱背后规律,从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医疗机构、科研人员、个人健康防控等方面出发,得出疾病谱的变化规律对贵州公共卫生建设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王佩[3](2016)在《人文社会科学论文的网络引文引用内容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研究将引用内容这一概念引入网络引文分析之中,旨在通过对网络引文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论文正文中所体现的引用内容特征的分析,发现科研人员在引用网络文献时的引用位置、多次引用和引用语义特征以及引用行为中存在的问题,结合当前网络参考资源的发展现状,为规范网络文献的引用作出建议。本文构建了以引用内容为核心的网络引文分析框架,将引用内容这一概念分解为引用在论文正文中所处的位置、多次引用现象和引用内容文本的语义特征这三个维度进行解析,对网络引文在人文社科研究论文中的数量和功能进行全面而立体的解读。选取SpringerLink平台收录的、被SSCI索引的132种人文社会科学期刊2011至2015年发表的36465篇科研论文为研究样本,通过自行编写的引用内容抽取系统,自动识别、提取和存储了论文文后着录的68934条网络引文款目以及论文中出现的100961条引用内容,并对其进行了基于引用内容的网络引文分析,揭示了人文社科研究人员在引用网络文献时的位置偏好、多引现象特征和引用语义特征。在网络引文的位置分布方面,对样本数据中论文的章节结构进行了分析,在对论文的整体篇幅、章节数量、章节篇幅和章节标题进行统计的基础上,对网络引文的引用内容在论文中的总体位置分布、在不同章节中的分布、在不同章节内部的分布进行了考察。发现人文社科论文的章节结构基本符合科研论文的IMRaD四节式结构特征,网络引文中约三成出现在论文的开头,即引言、背景介绍、文献综述部分,约五成分布在论文的主体论述部分,即方法、结果和讨论部分,在论文的结尾部分网络引文出现的数量较为稀少。在论文的章节内部,作者倾向于在引言的开头部分和最末尾处密集引用网络文献。在网络引文的多引现象方面,对网络引文款目与引用内容之间的绝对数量关系和数量比例关系进行了考察,根据多引次数的多寡将网络引文划分为不同效用级别,并对不同效用级别的网络引文在论文中的位置分散和集中情况进行了调查。发现网络引文多引现象的数量特征呈两极分化,即在文后着录的网络文献越多、则在正文中引用该文献的次数越多,而在文后着录的网络文献越少、则在正文中引用该文献的次数越少,多数的高效用级别的网络引文存在于少数论文中;中等效用级别的网络引文在论文章节中的位置比高效用级别的网络引文更为集中,中等效用级别网络引文在论文中的分散呈现一种首尾呼应的模式:高效用级别网络引文更多分散在不同章节中,多次反复引用的行为体现了网络引文与论文不同论述内容和功能之间的高度切合。在网络引文的引用内容语义特征方面,通过对引用内容进行词性标注和TF-IDF权重计算的方式对人文社科论文中引用了网络引文的内容开展语义特征分析,从而对引用性质做出判断。使用作用名词和行为动词作为网络引文引用功能的语义特征,使用连接词、正面形容词和负面形容词作为网络引文引用倾向的语义特征。对引用内容进行语义特征词汇提取后发现,网络引文的功能特征为向人文社科研究以卫生、儿童、教育、人口等方面的数据和信息的方式提供了研究范例和研究项目方面的参考,作者在引用网络文献时的行为特征表现为利用网络文献对所论述的问题进行描述和阐释,并在网络文献提供的信息基础上发展自身的理论和论述;网络引文引用内容的倾向特征为以因果关系和转折关系的论述为主,将网络文献作为研究证据而引用,通过对网络文献的引用对研究问题进行推理或者反证,论述中以正面引用为主,不会在论述过程中过多采用具有强烈负面感情色彩的词汇。基于以上三个维度的分析和总结,结合网络引文的学科分布、域名分布、文件类型分布和可获取特征,对样本数据中网络引文进行了总体分析,并以来源于政府及其行政机构网站的政府网络引文为例,对政府网络引文的引用内容进行了实证分析,发现政府网络文献在公共卫生学领域受到最多认可,其中以对网页文件和PDF文档文件的引用数量最多,作者倾向于在论文的开头密集引用政府网络文献作为研究背景、研究现状的支撑材料,并且部分作者选择在论文的不同章节反复引用同一政府网络文献、用以支持不同论述功能的研究内容;在引用中,政府网络文献多以陈述性、事实性文献出现,作者多倾向于对政府网络文献进行正面引用,并且在不同学科中对政府网络文献不同侧面的特征进行了肯定。通过基于引用内容的网络引文分析,发现了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网络引文引用行为中引用内容的分布密度、引文款目和引用内容的匹配度、网络文献的省力引用、以及网络引文的着录质量差异方面的特征和问题,从网络引文规范与选择问题、网络文献引用行为的引导、正视网络引文存在的弊端与优势这三个角度进行了讨论、并提出相应建议。
李兰彬[4](2015)在《面向专题情报服务的领域知识库构建平台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针对互联网环境下文献资源数据量巨大、更新变化迅速,完全依靠传统的文献加工、处理方式无法满足新环境需求的问题,提出了面向图书情报机构专题情报服务的领域知识库构建平台研究课题。围绕该平台的服务模式、逻辑架构、技术体系及应用问题等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研究,从系统开发与应用的角度详细分析并探讨了系统平台中涉及的关键技术,在此基础上设计并开发了面向专题情报服务的领域知识库构建平台。该平台能够辅助图书情报工作者构建领域知识库,从而进一步提高科技文献资源加工、处理和知识组织与利用的工作效率和服务能力。本文的主要工作和研究成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1)针对专题情报服务工作中面临的多种异构文献资源采集、组织、加工处理问题,结合文献资源的特点和专题情报服务的需求,实现了网页文献资源的自动采集。在此基础上,参考都柏林核心元数据模型,提出了面向专题情报服务的统一资源描述规范,支持对常见文献资源的描述和存储,有利于对异构资源进行统一管理,为跨平台的资源共享及进一步加工和利用提供了便利。(2)基于现有算法和模型分别提出了改进的关键词提取、摘要提取和内容分类算法。基于统计模型和N元语言模型,结合特征词词频、词长、词性、位置等信息,提出了适用于专题情报服务文献资源的关键词提取算法,且算法具有领域无关性,能够有效地识别未登陆词;采用基于统计的自动摘要算法,结合句子的内容和位置等信息,综合评价候选摘要句的权重,实现了摘要自动提取算法,该算法针对摘要中可能存在重复摘要句的问题,利用摘要句之间的相似度计算过滤冗余摘要句;基于朴素贝叶斯分类算法,实现了文献资源的自动分类,本文在算法具体实现时,对待分类项和训练样本中的特征项赋予不同的权重,相比原朴素贝叶斯分类算法取得了更好的分类效果。(3)从文献资源宏观分析角度出发,利用HDP主题模型,对数据集进行了主题分析及外部/内部特征统计分析,基于HDP主题模型,提出了面向资源检索情境的文献推荐模型,该模型能够从语义分析角度将文献特征相似度计算转换为隐含文献特征语义的主题相似度计算,提高了推荐文献的准确率。此外,文献推荐模型中还引入了时间权重,在文献检索时,能够优先推荐较新文献或与当前文献发表时间较接近的文献。(4)从实际需求出发,基于.Net平台设计并实现了一个面向专题情报服务的领域知识库构建平台。该平台能够实现从资源采集、资源组织到资源加工、资源利用等多方面的功能,通过相关数据实验,验证了本系统平台的技术可行性,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
周健[5](2012)在《网络文献数据库知识服务功能及其评价研究》文中提出人类社会目前已经开始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社会的到来催生了知识服务的出现和发展。进入知识经济时代以来,图书馆、档案馆、情报所等原有的信息服务(文献服务)机构纷纷开始转型,注重于为用户提供知识服务,力图使自己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网络文献数据库越来越成为人类获取知识的重要来源,其知识服务功能的优劣直接影响着人类获取知识的效率,为此,本文对网络文献数据库知识服务功能及其评价进行了深入研究。本文首先对网络文献数据库知识服务功能评价相关领域的研究进行了文献综述,吸收前人研究成果并进行创新,从而对知识服务理论进行了系统研究。在此基础上研究了网络文献数据库的起源、网络文献数据库知识服务与文献信息服务的区别、网络文献数据库与知识服务的关系等内容,进而对网络文献数据库知识服务功能的内涵进行了探讨,并对中文网络文献数据库的功能进行了案例分析。随后本文提出网络文献数据库知识服务功能的实现手段包括知识资源组织、知识资源关联、知识资源获取等功能。最后文章建立了网络文献数据库知识服务功能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价方法模型,并以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维普资讯网为实证案例进行了综合评价,最后得出三个文献数据库的知识服务功能得分由高到低依次为: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维普资讯。
张军亮[6](2012)在《面向“三农”问答系统的关键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三农”信息资源需求的大量提升、信息资源数量的急速增长和农村信息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如何提供有效的“三农”信息资源服务以满足信息需求,已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三农”信息化建设成为我国信息化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高效的问答系统能够从广泛的信息资源中,较准确地自动抽取提问问题的答案,因此,如果能有针对性地将问答系统技术应用到“三农”信息资源服务中,构建面向“三农”的问答系统,就能对解决“三农”信息资源利用问题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能够为农民生活、农村生产、学者研究和管理者决策提供有效的“三农”问题信息服务。在此背景和基础上,本文以构建面向“三农”的问答系统为目标,首先阐述了问答系统及其系统框架的基本相关概念和研究、以及由此展开的本文的研究内容、方法和意义等;其次,总结了本文研究的基础理论——中文信息处理基础理论;再次,分别研究了基于“三农”概念簇的“三农”知识表示、基于混合策略的“三农”FAQ系统、面向“三农”问句分类以及面向“三农”问句的答案抽取等关键技术;最后,构建了面向“三农”问答系统。具体而言,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基于K最近邻(k-Nearest Neighbor, KNN)分类算法的“三农”概念簇研究。首先,利用基于DOM(Document Objecct Model)树的方法从网络《农业大词典》中抽取全部词汇条目(词条)和释义内容,应用正则表达式从释义内容中抽取词条的口语名称,设计“三农”词表结构;然后,针对在词条释义内容中自动抽取的词语进行人工选择、合并,得到特征词,生成特征向量,再利用KL (Karhunen-Loeve)变换对特征向量降维,利用KNN分类算法生成“三农”概念簇;最后,得到的实验数据结果表明这些方法是有效的。二,基于混合策略匹配的面向“三农”常见问题问答(Frequently Asked Questions, FAQ)系统的检索方法研究。首先,通过句子之间的相同词语覆盖度,句子长度和词序计算句子的词表层相似度,通过HowNet和“三农”概念簇计算句子的语义相似度,利用潜在语义分析(Latent Semantic Analysis, LSA)计算用户提问问句和问题答案对的相似度;然后,采取混合策略法将这些相似度组合到一起,形成本文的面向“三农”FAQ系统的检索方法;最后,通过实验验证了这种方法的有效性。三,面向“三农”问句分类体系和分类方法的研究。参考开放域问句的分类体系和“三农”领域知识,设计了面向“三农”自动问答系统的问句分类体系;将疑问词、“三农”概念簇、HowNet义原作为问句分类特征,将信息熵作为特征值,设计了基于模板的粗分类和基于支持向量机(support vector machine, SVM)的精细分类算法;实验表明本部分的特征选取和分类方法能够有效地满足需求。四,面向“三农”自动问答系统的答案抽取方法的研究。针对不同的“三农”问句类别和答案选择源,提出了不同的答案抽取方式。对“三农”事实性问句,采用基于“三农”知识库的方式抽取;对“三农”原因性问句,利用其线索词的模板指导抽取;对于“三农”方式性问句,则采用基于自动文摘的方式抽取。实验验证了本文答案抽取方法的有效性。五,面向“三农”问答系统的构建与实现。介绍了面向“三农”问答系统的运行环境、系统实现的编程技术和工具,以及系统架构的设计与实现效果。在文章的最后,对研究的工作和创新进行了总结,指出了研究的不足之处,并提出了下一步研究工作的构想。
夏兴通[7](2010)在《我国图书营销分类法行业标准的编制与实施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当今世界,标准已成为企业和国家核心竞争力的基本技术要素,成为人类经济活动、社会生活等各领域所普遍遵守的技术规则。标准化作为一种技术制度,是管理和规范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技术保障,在我国各项事业的建设与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标准化工作对新闻出版行业的发展也起着重要的支撑和保障作用。作为出版发行企业图书营销管理的重要内容,图书营销分类工作具有重要的地位。而当前制约我国出版发行企业图书营销分类工作水平和质量提高的一个瓶颈就是缺乏一部通用性的图书营销分类法,出版发行企业大多“借用”图书馆分类法或自编适用于本企业的分类法来进行图书营销分类:而且分类工作中还存在不规范和管理粗放等问题。这不利于图书营销分类工作整体质量的提高,也不利于读者的图书消费和行业内图书营销信息的流通共享。新闻出版行业标准化工作的深入开展为编制、应用我国通用性图书营销分类法创造了条件。论文以作者参与的“出版物营销分类法标准编制”与“出版物营销分类法标准实施指南”项目研究为基础,对我国图书营销分类法行业标准的编制与实施进行了研究。全文共分为六个部分:第1章首先以标准化工作对我国新闻出版行业发展的重要意义为背景,提出用标准化方法解决我国图书出版发行业存在的通用性图书营销分类法缺失问题。然后介绍了论文的研究目的和研究方法。接着从理论研究和编制成果等角度对国内外近三十年来关于图书营销分类法的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最后介绍论文的研究内容、研究思路。第2章对“图书营销分类法”及相关的“图书”、“图书营销分类”概念进行定义。第3章对我国图书营销分类的发展历程和现状进行分析。论文对我国古代、近现代以及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图书营销(销售、发行)分类的发展历程进行了回顾;并结合参与项目研究过程中的调查活动,对当前我国出版发行企业图书营销分类的现状进行了分析。第4章在对我国图书营销分类进行历史回顾和现状分析的基础上,首先提出了编制、应用通用性图书营销分类法的研究课题,详细分析了其必要性。然后结合国内外通用性分类法的编制和应用实践,提出了三条通用性分类法编制、应用的基本路径,分析了其各自的优势和局限性,并就这三条基本路径在我国通用性图书营销分类法编制、应用中的现实性和可行性进行了分析,确定了以行业标准化作为实现我国通用性图书营销分类法编制、应用的基本路径并详细分析了这条路径的可行性。第5章探讨图书营销分类法行业标准的编制与实施的相关原理与方法。图书营销分类法行业标准的编制与实施应该符合标准本身的定位以及图书营销分类活动的特点,并遵循和运用相关的文献分类、商品分类和标准化活动的原理和方法。因此,论文定义了“图书营销分类法行业标准”的概念并进行了标准定位分析,并系统地分析了图书营销分类活动的构成、作用和特点,还深入文献分类学、营销学和标准化学,总结相关的原理与方法,并就这些原理方法和图书营销分类法行业标准编制与实施中的应用进行了探讨。第6章、第7章以作者参与编制和实施的《图书、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营销分类法》行业标准为基础,运用第5章探讨的相关原理和方法,分析了我国营销分类法行业标准在编制和实施中的具体问题,包括编制过程中的原则和思路、分类大纲的制定、分类标记系统的设计、分类主表的设计、分类附表的设计、标准文本的设计以及实施过程中的原则和思路、营销分类标引规则、出版社上架建议的规范、书店实施标准的基本模式等。最后,在第8章“结语”中对论文研究工作进行总结,并展望了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武利红[8](2009)在《网络信息资源书目控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人们需求的逐渐增长,对海量无序、质量良莠不齐的网络信息资源进行有效地组织与管理已迫在眉睫。为解决这一难题,图书情报界人士提出了许多解决办法,其中包括书目控制的成功运用。一些研究者已经对网络信息资源书目控制进行了初步的研究。但这些研究多是概括性的,且比较分散。有鉴于此,笔者拟在当前国内外学者研究的基础上,运用宏观与微观相结合、案例分析、比较分析等方法对网络信息资源书目控制进行较为全面系统的研究。笔者希望通过对网络信息资源书目控制的探究,不仅能有效地组织和管理网络信息资源,对网络信息资源书目控制的发展有所裨益,而且便于人们更好地利用网络信息资源。本文的基本思路是以书目控制为主要手段,以网络信息资源为控制对象,重点放在如何对网络信息资源进行书目控制上。本文有两条线索贯穿其中,一条是以网络信息资源书目控制的内容范围(即选择控制、描述控制、检索控制、规范控制)为主线,一条是以网络信息资源书目控制的模式(即搜索引擎模式、网络资源指南模式、学科信息门户模式、数字图书馆模式)为辅线,对不同的网络信息资源书目控制内容范围内不同的网络信息资源书目控制模式进行了深入地研究,并对网络信息资源书目控制的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预测。文中附有图2幅,表27个。全文约17万字,共分为四大部分、七章内容,主要内容如下:第一部分(第1章)探讨了网络信息资源书目控制的基本理论问题。网络信息资源书目控制是在借鉴传统书目控制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要借鉴传统的书目控制理论,首先要对书目控制的基本概念、相关概念、内容范围以及任务有比较准确的理解。在此基础上,笔者重点研究了网络信息资源书目控制的必要性、概念、内容范围、原则和模式。尤其是对网络信息资源书目控制内容范围的确定和网络信息资源书目控制模式的提出,使得本文有了坚实的立足点。笔者认为,网络信息资源书目控制的内容范围主要包括选择控制、描述控制、检索控制和规范控制四个方面;网络信息资源书目控制的主要模式有搜索引擎模式、网络资源指南模式、学科信息门户模式、数字图书馆模式等四种模式。这部分研究为后面的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第二部分(第2-5章)分析研究了不同网络信息资源书目控制模式的选择控制问题、描述控制问题、检索控制问题和规范控制问题。下面分述如下:第2章分析研究了网络信息资源的选择控制问题。选择控制是进行其它控制的前提和基础。网络信息资源选择控制就是要对海量的网络信息资源中冗余和不稳定的信息资源进行控制,以选择效用信息。选择控制主要表现在资源选择原则、资源收集范围、资源选择标准和资源评价标准中。不同的网络信息资源书目控制模式,其选择控制是不同的。笔者对搜索引擎、网络资源指南、学科信息门户、数字图书馆的选择控制进行了分别研究。对各种模式的选择控制的研究都选取了有代表性的案例作为研究的对象,分析研究了不同模式选择控制的特点及其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笔者认为,搜索引擎是在一定的选择标准和规则的基础上,对庞杂的网络信息资源进行了一定的选择控制。因此,笔者也对搜索引擎的选择控制进行了研究。总体而言,各种不同的网络信息资源书目控制模式都对网络信息资源进行了一定的选择控制,他们的选择控制是逐步提高的。数字图书馆的选择控制优于学科信息门户的选择控制;学科信息门户的选择控制优于网络资源指南的选择控制;网络资源指南的选择控制优于搜索引擎的选择控制。搜索引擎的选择控制最不理想。第3章探讨了网络信息资源的描述控制问题。网络信息资源的描述控制就是要对每个“收录”的网络信息资源进行记录、描述、排列。由于网络信息资源具有动态性、多样性、不稳定性、重复性等特点,使得对网络信息资源进行描述控制面临着许多困难:难以选定信息源与描述内容、难以判定版本、难以确定有关日期、难以一次完成等。针对这些问题,不同的网络信息资源书目控制模式采用了不同的方法,来实现对网络信息资源的描述控制。笔者分别研究了搜索引擎、网络资源指南、学科信息门户、数字图书馆的描述控制。在研究过程中,选取了有代表性的案例作为研究的对象,分析研究了不同模式描述控制的特点,分析了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建议。从总体上看,各种不同的网络信息资源书目控制模式都对网络信息资源进行了一定的描述控制,而且数字图书馆和学科信息门户的描述控制优于网络资源指南和搜索引擎的描述控制。搜索引擎的描述控制最不理想,但它也给用户提供了基本的描述内容。第4章对网络信息资源的检索控制问题进行了分析研究。检索控制是通过对信息资源的内容特征的揭示来实现的,其重点是在对信息资源进行形式特征描述的基础上,对信息资源内容进行分类标引和主题标引。网络信息资源的检索控制除了分类标引和主题标引,还提供了一些独特的检索控制方法。笔者依次研究了搜索引擎、网络资源指南、学科信息门户、数字图书馆的检索控制。对各种模式的检索控制的研究也都选取了有代表性的案例作为研究的对象,分析研究了其不同模式的检索控制特点,探讨了存在的主要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改进的措施。总体而言,各种不同的网络信息资源书目控制模式对网络信息资源都进行了一定的检索控制,而且其检索控制多优于其它控制。第5章分析研究了网络信息资源的规范控制问题。规范控制历来是书目控制的重要内容,重点是通过确定标目范围、统一标目形式及建立参照关系来实现目录的揭示与集中和查询功能。不同的网络信息资源书目控制模式,其规范控制的方式方法是不同。笔者分别对搜索引擎、网络资源指南、学科信息门户、数字图书馆的规范控制进行了研究。对各种模式的规范控制的研究同样选取了有代表性的案例作为研究的对象,分析研究了不同模式的规范控制的特点及其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笔者认为,搜索引擎提供的某些功能起到了规范控制的作用,因而,搜索引擎也进行了规范控制。总体而言,各种不同的网络信息资源书目控制模式对网络信息资源进行了一定的规范控制。笔者认为,在对网络信息资源进行规范控制时,应该借鉴传统的规范控制的经验,并结合网络信息资源的特点,寻求网络信息资源规范控制的新方法,对重要的网络信息资源进行规范控制。第三部分(第6章)主要探讨了网络信息资源书目控制的未来发展趋势。随着网络信息资源书目控制研究工作的逐步深入和实践工作的广泛开展,以及网络技术的发展和人们对网络信息资源需求的增加,网络信息资源书目控制在经历了最初的发展后,应该朝着面向对象全球化、控制模式融合化、描述控制简单化、书目控制合作化的方向发展。第四部分(第7章)是结论部分。结论部分对本文进行了总结,指出了今后研究的方向。
李华[9](2008)在《面向知识服务的传统农具数字博物馆设计与构建》文中认为传统农具是农业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农具研究是农史研究的重要内容。如何更好地保存传统农具藏品以促进农具研究的深入,并吸引更多的人来了解和关注我国历史悠久的农耕文明是农具研究面临的新课题。数字博物馆作为信息时代背景下出现的一种文化遗产管理利用的新模式,以数字形式对有形的物质文化遗产以及无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各方面信息进行收藏、管理、展示和处理,并通过互联网为用户提供数字化展示、教育和研究等各种服务。这种对文化遗产的全新管理模式打破了时空限制,成为真正的“无墙博物馆”。本文在对传统农具实物的保存现状进行调查分析的基础上,指出将数字博物馆的理论和技术应用于传统农具的保护和研究具有必要性和重要意义,进而实现农具藏品及其相关信息的数字化保存,初步建成面向知识服务的传统农具数字博物馆,以网络为媒介,让用户不受时空限制对藏品及其相关资源进行浏览和检索,从而构建一个传统农具信息共享空间,为传统农具研究提供一个新的平台。数字博物馆的建设涉及计算机科学、博物馆学、情报学等学科的知识和技术。本文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1)传统农具数字博物馆构建模式研究。数字博物馆有多种构建模式,本文根据传统农具藏品的特殊性,在对多种构建模式进行比较分析的基础上,选择“不以任何实体博物馆为依托,依靠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存在的数字博物馆”作为传统农具数字博物馆的构建模式,将其定位为“一个提供知识服务,促进研究和教育功能发挥的传统农具信息共享空间”。(2)农具藏品信息的数字化采集与农具元数据方案制订。藏品信息的采集和组织是数字博物馆建设的首要任务。本研究利用直接数值化与间接数值化的手段,以《中国农业博物馆馆藏中国传统农具》与《中华农器图谱》两本图册所载传统农具实物图像,以及中华农业文明博物馆、角直农具馆及梭戛生态博物馆三个实体博物馆的馆藏传统农具为藏品来源建立数字馆藏,实现了约2100件农具藏品的数字化信息采集工作。藏品信息只有经过清晰和准确的描述才可在网络上提供浏览或检索服务,农具元数据方案的设计因而是本文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本文借鉴目前国际上通用的元数据标准如DC、CDWA、CIDOC信息类目等,结合农具藏品本身的特殊性,制订了由4个核心元素、17个博物馆藏品核心元素、2个传统农具藏品个别元素及82个元素修饰词组成的农具元数据方案,以实现对藏品信息详细而准确的着录。(3)农具知识库的构建。本着为农具研究人员的信息获取提供方便的目的,本研究构建了由农具概念库、农业古籍篇章库、农具图像库、农业生产题材绘画作品库及农具研究论文全文库五部分组成的农具知识库。这是一个以传统农具领域内有经验的专家、纸质文献、网络资源等作为知识来源,以知识作为存储和处理单位,实现传统农具领域相关知识的数字化保存,并交付用户使用的知识管理系统,其构建内容包括知识库结构设计、知识源选择、知识单元获取与存储等。(4)农具分类体系设计与《传统农具数字博物馆标引与检索词表》构建。传统农具数字博物馆的藏品来自多个信息源,为了提高传统农具分类的准确性和一致性,本研究对现有传统农具分类体系进行了比较分析,并在此基础上设计了适用于传统农具数字博物馆的农具分类体系。该分类体系将传统农具分为13个大类,分类级次最多为4级。为了提高检索效率,本研究对传统农具相关概念和术语进行了采集并发现词汇间语义关系,进而构建《传统农具数字博物馆标引与检索词表》,为藏品库和传统农具知识库的相关着录项目提供标准用词,实现概念检索。该词表包括叙词506个,入口词257个。除了传统的树形显示外,本研究还利用本体编辑工具Protégé对词表的图形化显示做了探索和研究。(5)农具自动问答系统构建。本研究开发了农具自动问答系统,在一定程度上充当“虚拟解说员”的角色。鉴于传统农具学科领域较窄,本研究选择基于FAQ的问答系统作为其构建模式。自动问答系统的构建涉及自然语言处理及信息检索等技术,具体内容包括FAQ库构建,自动分词、问句分类、基于向量空间模型的问句相似度计算等。(6)传统农具数字博物馆的知识服务研究。本研究将农具知识库应用于传统农具数字博物馆,为用户提供农具藏品及其相关研究资料的“一站式检索”;将自动问答系统与传统农具数字博物馆进行整合,回答用户的传统农具知识性问题;为不同用户提供详简程度不同的藏品信息,以满足其不同需求;为用户提供“我的博物馆”服务,使用户可以建立自己的个性化馆藏和资料夹,为用户提供个性化信息定制服务,进行信息推送。这些努力为知识服务在数字博物馆中的应用做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本研究将数字博物馆的理论和技术应用到传统农具的收藏和研究中,并用情报学的方法和手段对藏品信息及其相关研究资料进行组织和管理,其创新之处有以下两点:首先,传统农具数字博物馆的构建,实现了传统农具藏品及其相关资料的数字化存储,并借助网络技术进行跨时空的传播和利用,可为传统农具的研究工作提供丰富翔实的资料,为农史研究人员搭建了一个新的研究和交流平台。其次,农具知识库及农具自动问答系统的构建及其在传统农具数字博物馆中的应用,以及个性化信息服务的提供将传统农具数字博物馆的服务提升到了知识服务的层面,为数字博物馆尤其是专题型数字博物馆的研究和建设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然而,数字博物馆的构建是一个庞大的工程,由于时间与精力所限,本研究只是建成了一个传统农具数字博物馆的实验系统,藏品规模还不够大,系统性能也不够完善,离实用系统还有一定距离。增加藏品信息来源、扩大藏品规模、提高传统农具相关资料的多样性和丰富程度是本研究的重要后续工作。同时,由于缺乏计算机学科背景,本研究在藏品信息的采集上和展示上只采用了二维技术,引入三维采集与展示以及虚拟现实等技术,以提高藏品展示的多样性及交互性是本研究将要解决的重要课题。
刘磊[10](2008)在《文献分类学视角中的网络音乐教育资源分类体系》文中认为急剧膨胀的网络资源作为文献资源的崭新形式,一方面具有丰富性、多样性、动态性等传统文献资源所无法具备的优点,另一方面又有着令使用者难于驾驭、不稳定、无序等特征,那么,面对丰富而又无序的网络资源,不禁令我们发问:这些庞杂的网络资源是否可以变的更加有序、规范?如果可以,那么是否有可以遵循的原则?就此,本文以文献分类学为理论基础,选取4个国内外音乐教育资源导航网站,对其分类体系进行分析,指出各自的特点,并结合对网络音乐教育资源现状以及需求状况的分析,归纳出网络音乐教育资源分类体系的科学性、易用性、动态性、丰富性、以及多层次分类等原则。本文共有四章内容。第一章包含:问题缘起与研究背景;研究对象及基本概念的含义;研究方法;相关文献综述;关于文献分类学理论的进一步梳理。第二章运用文献研究法重点分析了四个国内外音乐资源导航网站的分类体系,归纳出这四个网络音乐教育资源分类体系具有的“选用多重聚类标准”、“一级类目数量不够准确”等特点。第三章采用问卷调查法去了解目前网络音乐教育资源分布的现状和用户对网络资源的需求状况。一方面是对网络音乐教育资源现状分析,具体从网站类型、教育类与非教育类信息、网上音乐教育资源类型比例统计三方面分析;另一方面是对网络音乐教育资源需求状况分析,主要从音乐教师、学生和音乐爱好者三类用户群出发,分析其对音乐教育资源的需求状况。第四章是本文的结论与讨论部分。本研究试图以“文献分类学”的观点来审视“网络音乐教育资源分类体系”,在此基础上提出建立网络音乐教育资源分类体系的原则,同时,也阐释了文献分类学面对网络信息资源所需要进行的必要变革,为网络这一新兴的文献资源在音乐教育中的应用提供启发。
二、网络文献分类体系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网络文献分类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当代军事百科全书编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来源及意义 |
1.2 关键概念界定 |
1.3 文献综述 |
1.3.1 百科全书研究的主要专着和论文 |
1.3.2 中国军事百科全书的研究 |
1.4 主要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
1.5 研究理论及其说明 |
第二章 编纂概述 |
2.1 军事百科全书的性质、特点 |
2.2 军事百科全书的功用 |
2.3 编纂指导思想及目的 |
2.3.1 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
2.3.2 为中国国防和军队现代化服务 |
2.4 出版、修订与版别 |
第三章 编纂发展历程 |
3.1 编纂历史背景 |
3.1.1 新时期社会文化需求和军队建设总目标催生 |
3.1.2 中国国防现代化和军事斗争准备迫切需要 |
3.1.3 新军事革命强力推动 |
3.2 编纂历程及阶段 |
3.2.1 编纂的开创与奠基(1980~1986) |
3.2.2 编纂的专业化与全面建设(1986~2002) |
3.2.3 编纂的纵深化、系统化、多元化发展(2002~2016) |
3.3 编纂领导机构与组织机构 |
3.3.1 兼具行政性和学术性的领导机构 |
3.3.2 从临时性机构到正式定编的组织机构 |
3.4 权威型的撰写和编审人员 |
3.5 专业型的专门编纂人员 |
第四章 编纂理论与方法:博采、萃取与确定 |
4.1 博采:基于军事科学研究成果 |
4.1.1 “学科论”与军事百科全书总体设计 |
4.1.2 以军事科学研究为基础 |
4.2 萃取:军事知识秩序的建立 |
4.2.1 积淀与初建 |
4.2.2 完善与架构 |
4.2.3 传承与创新 |
4.3 确定:系统工程的运行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政治性与客观性:科学考量标准 |
5.1 坚持政治原则 |
5.1.1 “事关国家和军队的科学文化基本建设” |
5.1.2 反映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研究成果 |
5.1.3 政治性问题的处理解决 |
5.1.4 作为“武器”的军事百科全书 |
5.2 秉持客观性 |
5.2.1 人物条目评价原则的提出 |
5.2.2 尊重历史,实事求是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文献资料研究与条目撰写审定 |
6.1 研究必须充分地占有文献资料 |
6.1.1 编纂的广度、深度取决于文献资料的占有度 |
6.1.2 基础建设与长远保存 |
6.2 藏用并重 |
6.2.1 文献资料建设 |
6.2.2 文献资料核对 |
6.3 条目专题资料与条目撰写、审定 |
6.3.1 “因条而宜”建立条目专题资料系统 |
6.3.2 收集、鉴别、取舍——以“段德昌”条目专题资料为例 |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编纂特色与创新 |
7.1 编纂内容 |
7.1.1 知识内容:从填补空白到全面反映 |
7.1.2 知识体系:在创新中发展 |
7.1.3 文体语言:百科体裁与军事特色 |
7.2 编纂实践 |
7.2.1 “国家编纂体制” |
7.2.2 “小核心、大外围”的编纂机制 |
7.2.3 与其他百科全书编纂模式之比较 |
7.3 编纂现代化设想 |
7.3.1 编纂技术平台现代化 |
7.3.2 构建军事知识服务体系 |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编纂与军事学科的建立、发展 |
8.1 推动军事辩证法学科建设 |
8.1.1 条目范畴的确定 |
8.1.2 学科的建立 |
8.1.3 在发展中调整 |
8.2 拓展军队政治工作学科范畴 |
8.2.1 学科之争 |
8.2.2 学科体系的完善 |
8.3 夯实军事法学科研究基础 |
8.3.1 学科的增设 |
8.3.2 填补军事法研究空白 |
8.4 构建军事装备学科理论体系 |
8.4.1 反映军事装备知识增长 |
8.4.2 创新发展军事装备理论 |
本章小结 |
第九章 若干重要历史问题的研究与解决 |
9.1 解放军军战史若干重要问题 |
9.1.1 长征“密电事件”的争论 |
9.1.2 西路军相关条目的表述 |
9.1.3 抗日战争中人民军队战绩问题 |
9.1.4 对百团大战的认识和评价 |
9.2 军事人物相关问题 |
9.2.1 清除“左”的影响——以被错杀人物条目为例 |
9.2.2 稳妥处理历史遗留问题——以“项英”“粟裕”条目为例 |
9.2.3 人物评价“功是功,过是过”——以“林彪”条目为例 |
9.2.4 人物图片阐释知识语言 |
9.2.5 解放军“军事家”的论证和确定 |
9.2.6 中华民国时期军事人物评价 |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2)基于文献的侗族传统医学病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三、研究目标及思路 |
四、研究对象及方法 |
五、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一章 侗族传统医学文献概述 |
第一节 专着类 |
第二节 学术论文类 |
第三节 散见于各种文献中的病种概述 |
第二章 侗族传统医学病种分类研究 |
第一节 传统命名法病种 |
一、传统命名法病种命名理据 |
二、传统命名法病种汇总 |
三、传统命名法病种分类方法 |
四、传统命名法病种分类 |
第二节 主流医学命名法病种 |
一、主流医学命名法病种的搜集整理方向 |
二、主流医学命名法的病种汇总 |
三、主流医学命名法的病种分类 |
第三节 主流医学命名法病种与传统命名法病种的比较 |
一、命名文化背景的不同 |
二、命名思维方式的不同 |
三、相同的疾病命名内涵 |
四、相同的疾病命名特点 |
第四节 特殊病种 |
第三章 侗族传统医学之疾病谱研究 |
第一节 侗族传统医学疾病谱编制的思路与方法 |
一、侗族传统医学疾病谱编制的思路 |
二、侗族传统医学疾病谱编制的方法 |
第二节 侗族传统医学疾病谱 |
一、侗族传统医学疾病谱编写说明 |
二、侗族传统医学疾病谱 |
第三节 侗族传统医学疾病谱的分析 |
一、侗族传统医学疾病谱呈现的规律 |
二、侗族传统医学高发病种分析 |
三、侗族传统医学疾病谱规律的宏观病因学分析 |
四、侗族传统医学疾病谱的利用挖掘 |
第四章 侗族传统高发病种研究 |
第一节 蛇叹肿毒 |
一、蛇叹肿毒概述 |
二、蛇叹肿毒的治疗方法 |
三、侗医与土家医治疗蛇咬伤的比较 |
四、蛇叹肿毒危险因素 |
第二节 小儿疳积 |
一、小儿疳积概述 |
二、小儿疳积的治疗方法 |
三、侗医与土家医治疗小儿疳积的比较 |
四、小儿疳积现状 |
五、小儿疳积危险因素 |
第三节 肚腹痛 |
一、肚腹痛概述 |
二、肚腹痛的治疗方法 |
三、侗医与土家医治疗肚腹痛的比较 |
四、肚腹痛治疗研究现状 |
五、肚腹痛危险因素 |
第四节 心头痛 |
一、心头痛概述 |
二、心头痛治疗方法 |
三、侗医和土家医治疗心头痛的比较 |
四、心头痛治疗研究现状 |
五、心头痛危险因素 |
第五节 月家红崩山 |
一、月家红崩山概述 |
二、月家红崩山治疗方法 |
三、侗医和土家医治疗月家红崩山的比较 |
四、月家红崩山治疗现状 |
五、月家红崩山危险因素 |
研究结论与展望 |
一、主要研究结论 |
二、主要创新点 |
三、研究不足 |
四、未来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3)人文社会科学论文的网络引文引用内容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创新点 |
摘要 |
Abstract |
0 引言 |
0.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0.1.1 研究背景 |
0.1.2 研究意义 |
0.2 文献综述 |
0.2.1 国外研究进展 |
0.2.2 国内研究进展 |
0.2.3 国内外研究评析 |
0.3 创新点 |
1 研究设计与过程 |
1.1 研究目标、框架与内容 |
1.1.1 研究目标 |
1.1.2 研究框架 |
1.1.3 研究内容 |
1.2 研究范围 |
1.2.1 人文社会科学 |
1.2.2 网络引文 |
1.2.3 引用内容 |
1.2.4 SpringerLink平台数据 |
1.3 研究方法与步骤 |
1.3.1 全文数据获取 |
1.3.2 文本解析 |
1.3.3 自然语言处理 |
1.3.4 网络引文特征提取 |
1.3.5 引用内容文本特征提取 |
1.3.6 统计与分析 |
1.4 本章小结 |
2 人文社科论文网络引文引用内容的位置分析 |
2.1 人文社科论文的结构分析 |
2.1.1 人文社科论文的概况 |
2.1.2 人文社科论文的篇幅特征 |
2.1.3 人文社科论文的章节特征 |
2.2 网络引文在人文社科论文中的位置分布 |
2.2.1 网络引文人文社科论文中的总体分布 |
2.2.2 引用内容在人文社科论文章节中的分布 |
2.3 本章小结 |
3 人文社科论文网络引文的多引现象分析 |
3.1 网络引文多引现象的数量分析 |
3.1.1 网络引文款目与引用内容的数量关系分析 |
3.1.2 网络引文的效用级别分析 |
3.2 网络引文多引现象的位置分布 |
3.2.1 不同效用级别网络引文的位置分布 |
3.2.2 中高效用级别网络引文的位置分布 |
3.3 本章小结 |
4 人文社科论文网络引文引用内容的语义特征分析 |
4.1 网络引文引用功能的语义分析 |
4.1.1 网络引文引用功能的语义特征 |
4.1.2 网络引文引用功能的总体特征分布 |
4.2 网络引文引用倾向的语义分析 |
4.2.1 网络引文引用倾向的语义特征 |
4.2.2 网络引文引用倾向的总体分布 |
4.3 本章小结 |
5 基于引用内容的人文社科论文网络引文分析 |
5.1 网络引文在人文社科论文中的总体分布 |
5.1.1 网络引文的学科分布 |
5.1.2 网络引文的域名分布 |
5.1.3 网络引文的文件类型分布 |
5.1.4 网络引文的可获取度 |
5.2 人文社科论文中政府网络引文引用内容的实证研究 |
5.2.1 政府网络引文的总体分布 |
5.2.2 政府网络引文的引用位置分析 |
5.2.3 政府网络引文的多引现象分析 |
5.2.4 政府网络引文的语义特征分析 |
5.3 本章小结 |
6 人文社科论文中网络引文内容特征与讨论 |
6.1 人文社科论文中网络引文引用内容特征 |
6.1.1 引用内容的分布密度 |
6.1.2 引文款目与引用内容的匹配度 |
6.1.3 网络文献的省力引用 |
6.1.4 网络引文的着录质量差异 |
6.2 人文社科论文中网络引文的讨论 |
6.2.1 网络引文规范与选择问题 |
6.2.2 网络文献引用行为的引导 |
6.2.3 正视网络引文存在的弊端与优势 |
6.3 本章小结 |
7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建议 |
7.3 展望 |
参考文献 |
中文参考文献 |
外文参考文献 |
附录1 |
附录2 |
攻博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目录 |
后记 |
(4)面向专题情报服务的领域知识库构建平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1.2 相关理论及研究综述 |
1.2.1 专题情报服务 |
1.2.2 知识服务 |
1.2.3 数据库与知识库 |
1.2.4 知识表示 |
1.2.5 知识库构建 |
1.3 本文的主要工作 |
1.3.1 研究内容 |
1.3.2 论文总体思路与章节安排 |
1.3.3 论文创新点 |
2 面向专题情报服务的领域知识库构建平台框架 |
2.1 系统目标和服务模式 |
2.1.1 系统目标 |
2.1.2 服务模式 |
2.2 系统平台逻辑架构 |
2.3 系统平台技术体系 |
2.3.1 系统开发技术 |
2.3.2 系统体系结构 |
2.3.3 系统功能模块 |
2.4 本章小结 |
3 网络资源组织与特征抽取 |
3.1 网络资源采集 |
3.1.1 基于搜索引擎中介的网络资源检索 |
3.1.2 网络资源正文提取 |
3.2 资源描述 |
3.3 资源预处理 |
3.4 关键词提取 |
3.4.1 关键词提取算法概述 |
3.4.2 基于ICTCLAS分词和N-Gram的关键词提取 |
3.4.3 关键词提取评价 |
3.4.4 实验及结果分析 |
3.5 自动摘要 |
3.5.1 自动摘要算法概述 |
3.5.2 基于统计的自动摘要 |
3.5.3 摘要句去重 |
3.5.4 摘要质量评价 |
3.5.5 实验及结果分析 |
3.6 内容分类 |
3.6.1 文本特征提取 |
3.6.2 文本分类算法 |
3.6.3 基于朴素贝叶斯的文本分类 |
3.6.4 分类质量评价 |
3.6.5 实验及结果分析 |
3.7 本章小结 |
4 文献资源主题特征分析 |
4.1 主题及主题模型 |
4.1.1 主题的定义 |
4.1.2 主题表示 |
4.1.3 典型主题模型概述 |
4.2 基于HDP的主题分析 |
4.2.1 基于HDP的主题分析步骤 |
4.2.2 实验及结果分析 |
4.3 基于主题模型的文献资源推荐 |
4.3.1 文献资源推荐模型概述 |
4.3.2 基于主题模型的文献资源推荐 |
4.3.3 实验及结果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5 领域知识库构建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
5.1 系统总体模块设计 |
5.2 系统设计与实现 |
5.2.1 系统开发及运行环境 |
5.2.2 文献资源组织形式 |
5.2.3 数据库表结构设计 |
5.3 系统功能界面 |
5.3.1 文献资源管理 |
5.3.2 文献加工处理 |
5.3.3 文献主题分析 |
5.3.4 文献检索推荐 |
5.3.5 系统管理 |
5.4 本章小结 |
6 研究总结与进一步工作 |
6.1 研究总结 |
6.2 进一步工作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5)网络文献数据库知识服务功能及其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知识服务基础理论研究综述 |
1.2.2 关于网络数据库知识服务的研究 |
1.2.3 关于知识服务评价的研究 |
1.2.4 关于网络数据库评价的研究 |
1.2.5 文献综述小结 |
1.3 研究思路、方法与框架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3.3 论文框架 |
2 知识服务基础理论研究 |
2.1 知识服务的内涵 |
2.1.1 知识服务的起源 |
2.1.2 知识服务的概念 |
2.2 知识服务的主要特征 |
2.2.1 知识服务的增值性 |
2.2.2 知识服务的个性化 |
2.2.3 知识服务的专业性 |
2.2.4 隐性知识显性化 |
2.2.5 知识服务过程的交互性 |
2.2.6 知识服务的网络性 |
2.2.7 知识服务的高度智能性 |
2.2.8 知识服务的集成性 |
2.3 知识服务的模式分析 |
2.3.1 基于咨询的互动服务模式 |
2.3.2 基于Web的自助服务模式 |
2.3.3 基于个性化的定制服务模式 |
2.4 知识服务的发展趋势 |
2.4.1 知识服务资源的数字化 |
2.4.2 知识服务方式的网络化 |
2.4.3 知识服务手段的智能化 |
2.4.4 知识服务的开放化趋势 |
3 网络文献数据库知识服务及其功能研究 |
3.1 网络文献数据库知识服务的基础理论 |
3.1.1 网络文献数据库知识服务的起源 |
3.1.2 网络文献数据库中的知识服务与文献信息服务的关系 |
3.1.3 国内网络文献数据库知识服务的现状 |
3.2 网络文献数据库与知识服务的关系 |
3.2.1 网络文献数据库开展知识服务的必要性与紧迫性 |
3.2.2 网络文献数据库开展知识服务的优势 |
3.3 网络文献数据库知识服务功能研究 |
3.3.1 网络文献数据库知识服务功能的内涵 |
3.3.2 网络文献数据库知识服务的一般功能 |
3.4 中文网络文献数据库知识服务功能介绍 |
3.4.1 CNKI知识服务功能介绍 |
3.4.2 万方数据库知识服务功能介绍 |
3.4.3 维普数据库知识服务功能介绍 |
4 网络文献数据库知识服务功能的实现 |
4.1 知识资源组织 |
4.1.1 文献信息资源的加工处理 |
4.1.2 构建文献数据库 |
4.1.3 知识元的抽取和知识元库的构建 |
4.1.4 构建行业/学科/专业知识仓库 |
4.1.5 专题知识的集成 |
4.2 知识资源关联 |
4.2.1 引文检索及引文链接 |
4.2.2 相关文献链接 |
4.2.3 知识节点链接 |
4.2.4 学术热点发现 |
4.3 知识资源获取 |
4.3.1 知识资源检索 |
4.3.2 知识资源导航 |
4.3.3 知识元搜索 |
4.3.4 个性化知识推送平台 |
5 网络文献数据库知识服务功能评价 |
5.1 网络文献数据库知识服务功能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 |
5.1.1 评价方法的选取 |
5.1.2 评价指标设计的原则 |
5.1.3 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 |
5.2 网络文献数据库知识服务功能评价指标及其含义 |
5.2.1 知识资源组织功能指标 |
5.2.2 知识资源关联功能指标 |
5.2.3 知识资源获取功能指标 |
5.3 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
5.3.1 问卷设计 |
5.3.2 问卷实施 |
5.3.3 指标权重的计算 |
5.4 网络文献数据库知识服务功能评价实证案例研究 |
5.4.1 实证案例对象的选取 |
5.4.2 评价数据的获取及标准化处理 |
5.4.3 评价结果计算及分析 |
6 结论 |
6.1 论文主要工作总结 |
6.2 论文存在的不足之处 |
6.3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网络文献数据库知识服务功能评价指标权重调查问卷 |
附录B 网络文献数据库知识服务功能评价指标原始数据收集 |
个人简历 |
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致谢 |
(6)面向“三农”问答系统的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社会环境 |
1.1.2 技术环境 |
1.1.3 “三农”信息服务需求 |
1.2 问答系统发展现状 |
1.2.1 问答系统的历史 |
1.2.2 问答系统概念及分类 |
1.2.3 问答系统体系结构 |
1.2.4 “三农”问答系统研究 |
1.3 研究内容 |
1.3.1 “三农”知识表示 |
1.3.2 面向“三农”FAQ技术研究 |
1.3.3 “三农”问题问句分类技术研究 |
1.3.4 “三农”问题答案抽取技术研究 |
1.4 研究方法及意义 |
1.4.1 研究方法 |
1.4.2 研究意义 |
1.5 本文的组织结构 |
第2章 中文信息处理基础 |
2.1 引言 |
2.2 分词 |
2.2.1 分词概述 |
2.2.2 分词方法 |
2.2.3 中科院分词 |
2.3 句法分析 |
2.3.1 句法分析概述 |
2.3.2 句法分析理论及方法 |
2.4 知网(HowNet)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三农”概念簇表示研究 |
3.1 引言 |
3.2 文本分类相关研究 |
3.3 基于规则的“三农”词表的构建 |
3.3.1 “三农”词表数据结构设计 |
3.3.2 基于DOM树的网页抽取 |
3.3.3 基于正则表达式的信息抽取 |
3.4 基于KNN的“三农”概念簇表示 |
3.4.1 特征抽取 |
3.4.2 基于KNN的“三农”概念簇形成 |
3.5 实验及结果分析 |
3.5.1 实验设计 |
3.5.2 评价标准 |
3.5.3 实验结果分析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基于混合策略的“三农”FAQ系统研究 |
4.1 引言 |
4.2 FAQ系统相关研究 |
4.3 “三农”FAQ中问题相似度算法 |
4.3.1 基于句子词的表层相似度 |
4.3.2 基于句法分析的语义相似度 |
4.3.3 基于LSA的问句与答案主题相似度 |
4.3.4 “三农”FAQ的综合相似度 |
4.4 实验结果及分析 |
4.4.1 实验设计 |
4.4.2 实验结果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三农”问句分类研究 |
5.1 引言 |
5.2 问句分类相关研究 |
5.3 “三农”问句的分类体系 |
5.4 “三农”问句分类的特征选择 |
5.5 基于规则模板的“三农”问句粗分类 |
5.5.1 基于规则问句分类算法 |
5.5.2 问句规则模板的抽取算法 |
5.6 基于SVM“三农”问句精细分类研究 |
5.6.1 SVM分类器 |
5.6.2 “三农”问句特征向量 |
5.7 实验结果及分析 |
5.7.1 实验设计 |
5.7.2 问句类别统计 |
5.7.3 实验结果分析 |
5.8 本章小结 |
第6章 “三农”问答系统答案抽取研究 |
6.1 引言 |
6.2 相关研究 |
6.3 基于农业知识库的答案抽取 |
6.3.1 AGROVOC知识库 |
6.3.2 基于关系组的答案抽取 |
6.4 基于线索词的原因性问句答案抽取 |
6.4.1 原因性问句的候选答案 |
6.4.2 基于模板的答案抽取 |
6.5 基于语义摘要的方式性问句答案抽取 |
6.5.1 自动文摘概述 |
6.5.2 基于主题词的文摘自动抽取 |
6.6 实验结果及分析 |
6.6.1 评价标准 |
6.6.2 实验结果评价 |
6.7 本章小结 |
第7章 面向“三农”问答系统构建实现 |
7.1 系统运行环境 |
7.1.1 服务器环境 |
7.1.2 客户端环境 |
7.2 系统技术 |
7.2.1 Java |
7.2.2 Ajax |
7.2.3 Google Ajax Search API |
7.2.4 HtmlParser |
7.3 系统的设计构建与实现 |
7.3.1 系统逻辑结构设计 |
7.3.2 系统实现 |
7.4 本章小结 |
第8章 结束语 |
8.1 本文工作和创新之处 |
8.2 研究不足及后续研究展望 |
8.3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 |
(7)我国图书营销分类法行业标准的编制与实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方法 |
1.4 研究现状综述 |
1.4.1 我国图书营销分类法研究现状 |
1.4.2 国外图书营销分类法研究状况 |
1.5 研究内容与思路 |
1.6 研究创新 |
2 图书营销分类法概念探析 |
2.1 图书 |
2.1.1 图书的构成要素与本质属性 |
2.1.2 图书与其他出版物的区别 |
2.1.3 图书概念定义 |
2.2 图书营销分类 |
2.3 图书营销分类法 |
3 我国图书营销分类的历史与现状 |
3.1 我国古代图书销售中的图书分类 |
3.2 我国近现代图书销售中的图书分类 |
3.3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图书营销(发行)分类 |
3.4 当前我国出版发行企业图书营销分类的现状 |
3.4.1 出版发行企业图书营销分类法使用的基本情况 |
3.4.2 读者对当前图书营销分类的看法 |
3.4.3 出版发行企业营销分类存在的问题 |
4 通用性图书营销分类法编制、应用的路径选择 |
4.1 通用性图书营销分类法的定义 |
4.2 编制、应用通用性图书营销分类法的必要性 |
4.3 编制、应用通用性图书营销分类法的路径选择 |
4.3.1 通用性分类法编制、应用的基本路径 |
4.3.2 我国通用性图书营销分类法编制、应用的路径选择 |
4.4 以标准化路径编制、应用我国通用性图书营销分类法的可行性 |
5 图书营销分类法行业标准编制、实施的原理与方法 |
5.1 图书营销分类法行业标准定义与定位分析 |
5.1.1 标准的含义 |
5.1.2 图书营销分类法行业标准定义 |
5.1.3 标准的分类 |
5.1.4 图书营销分类法行业标准的定位分析 |
5.2 图书营销分类活动的构成、作用与特点 |
5.2.1 图书营销分类活动的构成要素 |
5.2.2 图书营销分类的作用 |
5.2.3 图书营销分类的特点 |
5.3 文献分类的原理与方法 |
5.3.1 分类活动的起源与文献分类的出现 |
5.3.2 文献分类法编制的基本原理 |
5.3.3 文献分类法的类型与功能 |
5.3.4 文献分类法的编制原则 |
5.3.5 文献分类法的设计步骤 |
5.3.6 文献分类法的发展趋势 |
5.4 商品分类的原理与方法 |
5.4.1 产品分类的理论与方法 |
5.4.2 商品分类在营销管理实践中的应用——品类管理 |
5.5 标准化活动的原理与方法 |
5.5.1 标准化活动的基本原理 |
5.5.2 标准化的基本方法 |
5.5.3 制定和实施标准的流程 |
6 图书营销分类法行业标准的编制 |
6.1 编制原则与编制思路 |
6.1.1 编制原则 |
6.1.2 编制思路 |
6.2 分类大纲的制定 |
6.2.1 制定分类大纲的基本考虑 |
6.2.2 制定分类大纲的具体方法 |
6.3 分类标记系统的设计 |
6.3.1 分类标记的功能 |
6.3.2 对分类标记的性能要求 |
6.3.3 分类标记符号的种类与标记制度 |
6.3.4 图书营销分类法行业标准分类标记系统的设计 |
6.4 分类主表的设计 |
6.4.1 立类的原则与方法 |
6.4.2 确立类名的原则 |
6.4.3 类目的划分与排列 |
6.4.4 类目注释 |
6.4.5 类目微观结构设计 |
6.5 分类附表的设计 |
6.5.1 设立的依据 |
6.5.2 设计的思路与方法 |
6.6 文本的设计 |
6.6.1 标准文本编写的要求 |
6.6.2 标准文本的主要构成要素及其内容 |
6.6.3 《图书、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营销分类法》行业标准的构成素及内容 |
7 图书营销分类法行业标准的实施 |
7.1 实施《图书营销分类法行业标准》的重要性 |
7.2 标准实施工作的原则与思路 |
7.2.1 实施原则 |
7.2.2 实施思路 |
7.3 《图书营销分类法行业标准》实施中的图书营销分类标引问题 |
7.3.1 图书营销分类标引的含义与作用 |
7.3.2 《图书营销分类法行业标准》使用本的制定 |
7.3.3 营销分类标引的方式 |
7.3.4 营销分类标引的规则 |
7.4 出版发行企业实施《图书营销分类法行业标准》的基本原则与一般步骤 |
7.4.1 基本原则 |
7.4.2 一般步骤 |
7.5 《图书营销分类法行业标准》在出版社图书营销分类标引工作中的应用 |
7.5.1 出版社在图书营销分类标引上的有益尝试——上架建议 |
7.5.2 目前出版社上架建议存在的问题 |
7.5.3 规范和完善上架建议的建议 |
7.6 书店实施《图书营销分类法行业标准》的基本模式与内容 |
7.6.1 书店实施《图书营销分类法行业标准》的两种基本模式 |
7.6.2 品类管理实施模式的基础 |
7.6.3 品类管理实施模式的主要步骤和内容 |
7.7 标准实施案例:《图书、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营销分类法》行业标准在深圳出版发行集团的实施 |
7.7.1 背景 |
7.7.2 标准实施的基本过程 |
7.7.3 初步效果评估与总结 |
8 结语 |
8.1 论文总结 |
8.2 进一步研究的设想 |
附录:《图书营销分类法行业标准》的主表和复分表示例 |
参考文献 |
图表索引 |
攻博期间科研情况 |
后记 |
(8)网络信息资源书目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0 引言 |
0.1 论文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
0.1.1 选题背景 |
0.1.2 研究意义 |
0.2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
0.2.1 国外研究现状分析 |
0.2.2 国内研究现状分析 |
0.3 本文的研究方法与创新 |
0.3.1 研究方法 |
0.3.2 本文的创新 |
1 网络信息资源书目控制概述 |
1.1 书目控制概述 |
1.1.1 书目控制及其相关概念 |
1.1.2 书目控制的内容范围 |
1.1.3 书目控制的任务 |
1.2 网络信息资源书目控制概述 |
1.2.1 网络信息资源书目控制的必要性 |
1.2.2 网络信息资源书目控制的内容范围 |
1.2.3 网络信息资源书目控制的原则 |
1.2.4 网络信息资源书目控制的模式 |
2 网络信息资源的选择控制 |
2.1 网络信息资源选择控制概述 |
2.1.1 网络信息资源选择控制的难度 |
2.1.2 网络信息资源选择控制的原则 |
2.1.3 网络信息资源评价 |
2.2 搜索引擎的选择控制 |
2.2.1 搜索引擎选择控制的比较与分析 |
2.2.2 搜索引擎选择控制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
2.3 网络资源指南的选择控制 |
2.3.1 网络资源指南选择控制的比较与分析 |
2.3.2 网络资源指南选择控制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
2.4 学科信息门户的选择控制 |
2.4.1 学科信息门户选择控制的比较与分析 |
2.4.2 学科信息门户选择控制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
2.5 数字图书馆的选择控制 |
2.5.1 数字图书馆选择控制概述 |
2.5.2 数字图书馆选择控制的现状 |
2.5.3 数字图书馆选择控制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
3 网络信息资源的描述控制 |
3.1 网络信息资源描述控制概述 |
3.2 搜索引擎的描述控制 |
3.2.1 搜索引擎描述控制的比较与分析 |
3.2.2 搜索引擎描述控制实例研究 |
3.3 网络资源指南的描述控制 |
3.3.1 网络资源指南描述控制的比较与分析 |
3.3.2 网络资源指南描述控制实例研究 |
3.3.3 网络资源指南描述控制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
3.4 学科信息门户的描述控制 |
3.4.1 学科信息门户描述控制的比较与分析 |
3.4.2 学科信息门户描述控制实例研究 |
3.4.3 学科信息门户描述控制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
3.5 数字图书馆的描述控制 |
3.5.1 MARC格式 |
3.5.2 DC格式 |
3.5.3 CORC格式 |
4 网络信息资源的检索控制 |
4.1 网络信息资源检索控制概述 |
4.2 搜索引擎的检索控制 |
4.2.1 搜索引擎检索控制的比较与分析 |
4.2.2 搜索引擎检索控制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
4.3 网络资源指南的检索控制 |
4.3.1 网络资源指南检索控制的比较与分析 |
4.3.2 网络资源指南检索控制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
4.4 学科信息门户的检索控制 |
4.4.1 学科信息门户检索控制的比较与分析 |
4.4.2 学科信息门户检索控制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
4.5 数字图书馆的检索控制 |
4.5.1 数字图书馆检索控制的比较与分析 |
4.5.2 数字图书馆检索控制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
5 网络信息资源的规范控制 |
5.1 网络信息资源规范控制概述 |
5.2 搜索引擎的规范控制 |
5.2.1 搜索引擎规范控制的比较与分析 |
5.2.2 搜索引擎规范控制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
5.3 网络资源指南的规范控制 |
5.3.1 网络资源指南规范控制的比较与分析 |
5.3.2 网络资源指南规范控制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
5.4 学科信息门户的规范控制 |
5.4.1 学科信息门户规范控制的比较与分析 |
5.4.2 学科信息门户规范控制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
5.5 数字图书馆的规范控制 |
5.5.1 数字图书馆规范控制的现状 |
5.5.2 数字图书馆规范控制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
6 网络信息资源书目控制的发展趋势 |
6.1 面向对象全球化 |
6.2 控制模式融合化 |
6.3 描述控制简单化 |
6.4 书目控制合作化 |
7 结语 |
附录 |
主要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情况 |
后记 |
(9)面向知识服务的传统农具数字博物馆设计与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 绪论 |
1.1 选题依据及意义 |
1.2 研究方法 |
1.3 论文的主要内容、结构与创新之处 |
参考文献 |
2 数字博物馆研究进展 |
2.1 国内外数字博物馆研究进展 |
2.2 数字博物馆关键技术 |
2.2.1 藏品信息数字化采集技术 |
2.2.2 虚拟展示技术 |
2.2.3 藏品检索技术 |
2.2.4 藏品的数字化保护技术 |
2.3 知识服务在数字博物馆中的应用现状 |
2.4 数字博物馆展望 |
参考文献 |
3 传统农具数字博物馆设计与构建 |
3.1 传统农具数字博物馆总体设计 |
3.1.1 传统农具数字博物馆构建模式设计 |
3.1.2 传统农具数字博物馆系统组成 |
3.2 农具元数据方案设计与制订 |
3.2.1 数字博物馆元数据标准发展概况 |
3.2.2 农具元数据方案的设计与制订 |
3.3 农具藏品信息数字化采集 |
3.3.1 农具藏品信息源选择 |
3.3.2 农具藏品信息采集方式选择 |
3.3.3 农具藏品库建立 |
3.4 传统农具数字博物馆系统实现 |
3.4.1 传统农具数字博物馆开发模式选择 |
3.4.2 传统农具数字博物馆开发工具选择 |
3.4.3 传统农具数字博物馆界面设计 |
3.4.4 传统农具数字博物馆各功能区介绍 |
3.5 小结 |
参考文献 |
4 农具知识库的设计与构建 |
4.1 农具知识库的结构设计 |
4.2 农具知识库的知识源选择 |
4.3 农具知识库知识单元获取与存储 |
4.4 传统农具分类体系研究 |
4.4.1 传统农具分类体系评述 |
4.4.2 传统农具数字博物馆传统农具分类体系设计 |
4.5 《传统农具数字博物馆标引与检索词表》的编制 |
4.5.1 《传统农具数字博物馆标引与检索词表》构建方案 |
4.5.2 《传统农具数字博物馆标引与检索词表》词间关系控制 |
4.5.3 《传统农具数字博物馆标引与检索词表》显示 |
4.6 小结 |
参考文献 |
5 农具自动问答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
5.1 农具自动问答系统类型选择 |
5.2 农具自动问答系统关键技术 |
5.2.1 自动分词 |
5.2.2 问句相似度计算 |
5.3 农具自动问答系统实现 |
5.3.1 系统开发背景 |
5.3.2 系统功能结构 |
5.4 农具自动问答系统测评 |
5.5 小结 |
参考文献 |
6 传统农具数字博物馆的知识服务研究 |
6.1 农具知识库与藏品检索服务 |
6.2 自动问答与用户咨询服务 |
6.3 概念检索与个性化信息服务 |
6.4 小结 |
参考文献 |
7 结语 |
附录1 农具元数据方案元素及修饰词语义定义(样例) |
附录2 《传统农具数字博物馆标引与检索词表》(样例) |
附录3 传统农具FAQ(问句样例) |
附录4 农具自动问答系统测试集(样例) |
索引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10)文献分类学视角中的网络音乐教育资源分类体系(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问题缘起 |
第二节 研究对象及基本概念的含义 |
一、研究对象 |
二、基本概念的含义 |
第三节 研究方法 |
一、文献研究 |
二、调查研究 |
第四节 相关研究综述 |
一、讨论传统文献分类与网络资源分类的差异的文章 |
二、讨论建立网络信息分类体系的文章 |
第五节 有关文献分类学的进一步梳理 |
一、文献分类法的界定 |
二、文献分类法的信息组织 |
三、文献分类法的主要类型 |
四、文献分类与网络资源分类的比较研究 |
五、文献分类法用于网络信息组织的优势 |
第二章 四个音乐教育资源分类导航网站的案例分析 |
第一节 "Internet Resources for Music Educators"的类目设置分析 |
一、基本情况 |
二、类目设置的分析 |
第二节 "Open Directory Project-Music"类目设置分析 |
一、基本情况 |
二、类目设置分析 |
第三节 "8notes.com MusicWebsite Directory"类目设置分析 |
一、基本情况 |
二、类目设置分析 |
第四节 "网度-音乐"类目设置分析 |
一、基本情况 |
二、类目设置分析 |
第五节 音乐教育资源分类导航网站的案例分析结果 |
第三章 网络音乐教育资源的综合分析 |
第一节 网络音乐教育资源现状分析 |
第二节 网络音乐教育资源需求状况分析 |
一、音乐教师的网络资源需求分析 |
二、中小学学生的网络资源需求分析 |
三、音乐爱好者的网络资源需求分析 |
四、问卷调查总结 |
第四章 结论与讨论 |
第一节 结论 |
一、构建网络音乐教育分类体系的原则 |
二、文献分类学应用于网络音乐教育资源分类体系中的改造 |
第二节 讨论 |
一、网络音乐教育资源分类体系的构建思路 |
二、网络音乐教育资源分类体系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中小学音乐教师网上资源需求调查表 |
附录二 网络音乐教育资源用户行为调查(学生) |
附录三 网络音乐教育资源用户行为调查(音乐爱好者) |
后记 |
四、网络文献分类体系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当代军事百科全书编纂研究[D]. 关泠. 河北大学, 2020(02)
- [2]基于文献的侗族传统医学病种研究[D]. 李小兰. 遵义医科大学, 2020(01)
- [3]人文社会科学论文的网络引文引用内容分析[D]. 王佩. 武汉大学, 2016(12)
- [4]面向专题情报服务的领域知识库构建平台研究[D]. 李兰彬. 南京理工大学, 2015(02)
- [5]网络文献数据库知识服务功能及其评价研究[D]. 周健. 郑州大学, 2012(10)
- [6]面向“三农”问答系统的关键技术研究[D]. 张军亮. 南京大学, 2012(08)
- [7]我国图书营销分类法行业标准的编制与实施研究[D]. 夏兴通. 武汉大学, 2010(10)
- [8]网络信息资源书目控制研究[D]. 武利红. 武汉大学, 2009(09)
- [9]面向知识服务的传统农具数字博物馆设计与构建[D]. 李华. 南京农业大学, 2008(08)
- [10]文献分类学视角中的网络音乐教育资源分类体系[D]. 刘磊. 中国音乐学院, 200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