饲料中霉菌毒素的检测与控制

饲料中霉菌毒素的检测与控制

一、饲料中霉菌毒素的检测与控制(论文文献综述)

王强,童海兵,施寿荣,邵丹,伍华信,徐柯[1](2021)在《江苏地区蛋鸡场饲料、鸡粪中玉米赤霉烯酮、黄曲霉毒素B1和呕吐毒素污染情况调查》文中研究指明为了解蛋鸡养殖中霉菌毒素的污染状况,采用荧光免疫定量检测技术对江苏3个地区3个养殖规模的27个蛋鸡场饲料与鸡粪中玉米赤霉烯酮、黄曲霉毒素B1和呕吐毒素含量进行检测,分析其区域和规模间的平均含量及超标情况,评估其污染风险。结果显示:受检蛋鸡场中有14个蛋鸡场的饲料样中黄曲霉毒素B1存在检出超标,其中1个超标6倍,其余超标在2~4倍间;区域分布差别明显,如:B地区6个(超标率66.66%),A地区3个(超标率33.33%),C地区5个(超标率55.55%),平均超标率51.85%。养殖规模间也存在明显差别,养殖规模≤1.0万只的蛋鸡场超标3个(33.33%),养殖规模1.0万~5.0万只的蛋鸡场超标7个(77.78%),养殖规模≥5.0万只的蛋鸡场超标4个(44.44%)。相对而言,玉米赤霉烯酮和呕吐毒素的污染较轻,均在国家标准限量以内。粪样中毒素检测虽未超标,但也存在受摄入污染饲料影响的可能。提示黄曲霉毒素B1是调研地区蛋鸡场养殖中的主要潜在危害因子。

尹清强,常娟,王平,王利军,王晓敏,刘超齐[2](2021)在《饲料中多种霉菌毒素的危害与生物防控》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饲料中经常存在多种霉菌毒素,而且这些霉菌毒素之间存在着协同和叠加的毒性,导致其对动物的危害加重,但又常被人忽视。为了防止霉菌毒素的产生及消除或缓解多种霉菌毒素对畜禽的危害,文章从多种霉菌毒素的危害和霉变的防控,以及利用微生物和酶制剂进行霉菌毒素的脱毒和解毒等方面进行论述,为饲料安全及畜禽健康养殖服务。

刘娜,焦京琳,饶正华[3](2021)在《利用色谱和质谱技术检测饲料原料及产品中常见霉菌毒素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说明霉菌毒素严重威胁人类和动物的健康,为加强日常饲料质量安全监管,饲料中霉菌毒素的检测工作尤为重要,因此本文综述了霉菌毒素的限量标准、检测标准及近年来主流色谱质谱的检测技术,为日后的霉菌毒素检测提供技术参考。

李煜政,门湛钧,吕月琴[4](2021)在《饲料霉菌毒素对水产动物的危害及防控策略》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玉米等原料在水产饲料中的添加比例不断增高,其容易滋生的霉菌毒素对水产动物的危害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为了对霉菌毒素的危害及防控有更全面的了解和掌握,本文介绍了霉菌毒素的产生和分类以及常见霉菌毒素(主要有黄曲霉毒素、赭曲霉毒素、玉米赤霉烯酮、T-2毒素、呕吐毒素等)对水产动物的危害;从优选和培育抗性品种、植物生长期、植物收获期、饲料原料存储加工运输过程、加强污染检测等方面提出了饲料霉变的预防措施;简述了饲料中霉菌毒素的脱除方法:吸附法,化学法,微生物法。

王娟,王改琴,李钒,张玉柱,李俊,邬本成[5](2021)在《2020年饲料原料霉菌毒素污染状况调查》文中指出目的调查分析2020年饲料原料霉菌毒素污染状况,以便更好地指导饲料生产企业对原料质量的把控、采购及配方设计。方法采用胶体金免疫层析法或上转发光免疫分析法(up-conversion immunoassay, UPT)检测原料中的呕吐毒素、玉米赤霉烯酮和黄曲霉毒素B1的含量。2020年共检出饲料样品(含退货)28519份。结果对比安佑集团企业标准,2020年饲料原料霉菌毒素污染总超标率为0.92%,全年霉菌毒素污染整体情况较轻,其中上半年污染较重,主要由玉米副产物和次粉霉菌毒素污染超标所致;从产地来源看,2020年山东、湖北产地的麸皮和次粉呕吐毒素中度污染,四川、陕西产地的次粉重度污染;四川产地的米糠黄曲霉毒素B1(aflatoxin B1,AFB1)达中度污染,山东产地的玉米呕吐毒素和江苏产地的玉米黄曲霉毒素B1达重度污染;且饲料原料中的霉菌毒素并非单一存在,多数情况下是多种毒素共存。结论与2019年饲料原料霉菌毒素污染调查数据相比, 2020年原料的霉菌毒素污染程度较轻。

李奕霏[6](2021)在《耐热玉米赤霉烯酮降解菌的筛选及解毒特性研究》文中提出根据国际粮农组织最新统计,全球上接近三分之一的谷物及饲料已经遭受来自真菌毒素的污染,其中玉米赤霉烯酮是污染最为广泛的真菌毒素之一。玉米赤霉烯酮(Zearalenone,ZEN),是1962年由Stob等人从有赤霉病的玉米中分离的一种霉菌毒素,其产毒菌主要是镰刀菌属(Fusarium sp.)的菌株(如禾谷镰刀菌和黄色镰刀菌)等。由于全球气候的不断变化,不适当的储存环境,虫害和暴雨等增加了ZEN污染的风险。ZEN是一种外源性雌激素,其毒性及致病性通常与特定动物的生殖障碍有关,不仅给牲畜和人类带来严重的健康问题,也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因此,如何解决ZEN对食品和饲料中的污染,对我国农业生产和人畜健康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食品和饲料加工过程中常需要高温的环境,想要在实际生活中降解真菌毒素,就需要筛选到耐受性强的降解菌株。因此,从特殊环境筛选新型毒素降解菌株就成为了一个热点。本实验旨在筛选到一株耐热且高效降解ZEN的新型菌株,对其生长及降解条件进行优化,初步解析了该菌对ZEN的降解物质及机理及降解产物特性分析,以期应用于食品和饲料中ZEN的去除。为后续ZEN降解酶的纯化及功能基因的挖掘提供研究基础。本研究的主要结论:(1)本研究采用菌株毒素共培养方式,从热泉中筛选出一株能够高效降解ZEN的耐热菌株Y4。对其进行生理生化特性分析及16S r RNA鉴定,确定为神户肠杆菌(Enterobacter kobei)。(2)对该菌株的生长条件进行了研究,菌株最适的生长条件为LB培养基、28°C、p H为7的条件下孵育30 h,表现出较好的生长优势。(3)探究了不同条件下对菌株Y4降解ZEN的影响。分析了反应时间、初始p H、温度、毒素浓度等对Y4降解ZEN的影响。该降解菌在p H为6,60°C,180 r·min-1的条件下与2 mg·L-1ZEN孵育48 h,ZEN降解率为100%。当p H为5时,其他条件不变时,对2 mg·L-1ZEN降解率仍可达91.43%,对50 mg·L-1ZEN降解率达88.95%,表明该菌降解ZEN具有高效、耐热特性。(4)对该菌降解ZEN机理及降解产物进行了初步探究。机制解析表明Y4对ZEN的降解主要源于胞外酶的降解作用,且Mn2+可明显增加上清液的降解能力。LC-MS/MS分析发现ZEN降解产物中不含有α-ZOL、β-ZOL等雌激素活性物质。(5)通过LC-QTOF/MS寻找菌体自身代谢与样品Y4的ZEN代谢产物之间的差异。经过15min、1 h、48 h、72 h的ZEN与菌株Y4的孵育,差异峰在3.8 min和5.4 min处,分子量为291.121和216.0896 mz。推测有可能是Y4对ZEN的降解产物,分子结构有待后续进一步验证。(6)通过转录组学分析筛选到了59个差异性基因,其中24个为上调基因,35为下调基因。与ZEN相关的基因为降解芳香族化合物,推测此菌的ZEN降解酶很有可能是一种作用于ZEN苯环结构的一种过氧化酶。本研究为开发利用菌株开展ZEN的生物脱毒提供了新的菌株资源,也为后续ZEN解毒酶制剂的研究和应用奠定了理论基础。

景思源[7](2021)在《玉米赤霉烯酮降解菌株的筛选及其降解效果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玉米赤霉烯酮(Zearalenone,ZEN),又称F-2毒素,是一种由镰刀菌属真菌产生的具有类雌激素作用的有害真菌毒素。这类毒素在霉变的大麦、小麦、玉米和高粱这些常食用的农作物中广泛存在。由于ZEN具有包括生殖毒性、遗传毒性和细胞毒性等毒性作用,直接食用或者通过食物链蓄积会使人体产生急性中毒或慢性中毒。因此,关于ZEN的脱毒方法一直受到广泛关注。去除ZEN的方法包括传统的物理化学方法以及生物脱毒法,但是物理方法要想处理大量的谷物有一些困难,而化学方法处理可能会带来其它的化学试剂污染、破坏谷物的营养成分并且化学方法处理过的谷物口感会变差,因此生物脱毒法是处理ZEN污染谷物的最佳方法。生物降解法利用微生物及其产生的酶与ZEN发生作用,破坏其产毒结构,特异性高且这些酶不会影响谷物的营养价值。本论文通过以ZEN为唯一碳源的方法筛选出对ZEN具有较好降解效果的降解菌H35,并对其进行了生理生化鉴定和分子鉴定;随后,研究了该降解菌的生长特性和降解特性;最后,对降解菌降解机理进行了初步研究并且应用降解菌H35分泌的胞外酶降解玉米和饲料中的ZEN。研究的主要结果如下:从感染赤霉病的小麦田中分离得到一株对玉米赤霉烯酮ZEN具有良好降解效果的降解菌H35。通过对H35的形态学观察、生理生化鉴定和16S rDNA序列分析,确定该菌为短小杆菌属(Curtobacterium)。这是首次鉴定出短小杆菌属细菌具有降解ZEN的能力。对H35生长特性和降解特性的研究表明:菌株H35在LB培养基中生长良好,对多粘菌素B不敏感,H35最适生长条件为温度30℃、初始pH7.0,通气量越多菌株生长量越大。H35最适降解条件为温度35℃、初始pH7.0,在菌液添加量5%、ZEN初始浓度20μg/m L时,菌株H35在最适降解条件下降解5天,对ZEN的降解率可达70%以上。对H35降解机理的初步研究结果表明:菌株H35对ZEN起降解作用的活性物质主要分布在发酵上清液中,分别用蛋白酶K、蛋白酶K和SDS以及加热处理发酵上清液,上清液的降解活性明显降低,因此,推测活性物质为胞外酶。用硫酸铵沉淀法提取活性物质,发现用浓度为60%、65%、70%、75%和80%的硫酸铵所沉淀的活性物质含量差别不大,降解活性物质在分子量30 kDa和38 kDa的含量最多。H35降解ZEN的产物对人乳腺癌MCF-7细胞增殖的影响表明,ZEN降解产物的雌激素作用明显小于ZEN。最后,将硫酸铵沉淀出的胞外酶添加到含有ZEN的混合玉米样品和对ZEN污染的DDGS、豆粕和麸皮三种饲料中,发现H35胞外酶对玉米和饲料中的ZEN具有较好的降解效果。说明菌株H35的胞外酶可以作为一种潜在的饲料添加剂,应用于实际生产中。

李孟聪,丁燕玲,谭磊,钟名琴,陈彤,宋素泉,罗燕[8](2021)在《2020年广东省动物饲料中4种主要霉菌毒素污染调查》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采用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技术,针对2020年从广东省内采集的共196份猪、鸡、水产动物、宠物饲料样品中的黄曲霉素B1、伏马毒素B1、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玉米赤霉烯酮4种霉菌毒素污染情况进行调查。结果:饲料中霉菌毒素污染普遍存在,霉菌毒素的检出率高达75%。猪饲料和鸡饲料中霉菌毒素污染严重,黄曲霉素B1存在15%~20%的超标污染,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的阳性样本均为80%以上,玉米赤霉烯酮、伏马毒素B1的阳性样本也在65%以上;水产饲料的霉菌毒素管控工作最到位,仅黄曲霉素B1存在超标污染;宠物饲料中4种霉菌毒素均存在约50%的检出可能。此次调查结果显示广东省饲料中霉菌毒素污染形势仍较严峻,霉菌毒素污染的控制工作仍需进一步加强。

王春玲[9](2021)在《T-2毒素对中华绒螯蟹幼蟹的毒性效应及其改善策略》文中认为T-2毒素属于单端孢霉烯族类毒素,是由镰刀菌在代谢中产生的具有毒性的次级代谢产物。T-2毒素普遍存在于霉变的饲料及其原料中,会造成养殖动物生长缓慢,免疫功能抑制等不良影响,导致动物的产量和经济效益降低,同时T-2毒素残留也会对食品安全造成潜在威胁。中华绒螯蟹因风味独特和营养价值高而备受消费者的欢迎,年产量从1990年的4800吨增加到2019年的75万吨,其配合饲料中的玉米、小麦等原料极易受T-2毒素等霉菌毒素污染,但目前仍无T-2毒素对中华绒螯蟹幼蟹毒性的相关报道。本研究采用分子生物学和营养学手段,探究了T-2毒素对中华绒螯蟹幼蟹生长和免疫功能的影响,并根据其毒性特点探讨了缓解T-2毒素毒性的方法。从以往研究来看,物理吸附法是去除霉菌毒素最质优价廉的一种方法,本研究首先选用酵母细胞壁作为饲料添加剂,探究其对T-2毒素引起中华绒螯蟹幼蟹毒性的缓解作用,但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结合体外实验发现,T-2毒素的毒性与氧化还原稳态的紊乱有关,因此选用功能性饲料添加剂N-乙酰半胱氨酸(NAC)和姜黄素,评价了其对T-2毒素引起的中华绒螯蟹幼蟹毒性的缓解作用。本论文的主要研究结果和结论如下:1.T-2毒素对中华绒螯蟹幼蟹的毒性效应本实验为探究T-2毒素对幼蟹的生长、免疫功能的影响,分别在饲料中添加0(对照)、0.6(T1)、2.5(T2)和5.0(T3)mg/kg的T-2毒素,配制成4种等氮等能的饲料,养殖8周。结果显示:T-2毒素显着降低中华绒螯蟹幼蟹的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随着饲料中T-2毒素含量的升高,幼蟹的存活率随剂量升高而降低,其中T3组幼蟹的存活率显着低于对照组。T-2毒素显着提高了中华绒螯蟹肝胰腺丙二醛(MDA)的含量,降低肝胰腺抗氧化酶总抗氧化力(T-AOC)和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的活性,且T3组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的活性显着低于对照组。与对照组相比,T-2毒素降低幼蟹血淋巴参数总血细胞数(THC)、呼吸爆发、酚氧化酶(PO)以及肝胰腺中酸性磷酸酶(ACP)、PO、碱性磷酸酶(AKP)的活性;肝胰腺中抗脂多糖因子(ALF1和ALF2)的表达随着饲料中T-2毒素含量增加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且在T-2组中表达量最高;4.6 mg/kg的T-2毒素显着提高肝胰腺中脂多糖诱导的TNF-α转录因子(LITAF)和Relish基因的表达。T-2毒素显着上调凋亡基因caspase-3,caspase-8,Bax基因的表达以及Bax/Bcl-2的比值,且下调Bcl-2基因的表达。低剂量的T-2毒素诱导脱毒基因细胞色素P450(CYP2、CYP3、CYP4)和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的表达,随着T-2毒素剂量的增加,脱毒基因的表达量呈现下降趋势。此外慢性暴露T-2毒素造成中华绒螯蟹幼蟹肝胰腺小管基膜脱落,引发肝胰腺损伤。以上结果表明慢性暴露T-2毒素引发肝胰腺组织氧化应激、凋亡的发生,造成肝胰腺损伤,抑制肝胰腺的解毒功能,最终导致中华绒螯蟹幼蟹生长和免疫力的抑制。甲壳动物的肠道不仅仅具有消化吸收的功能,同时也是机体重要的免疫器官,维持甲壳动物的肠道健康有助于提高其生长,获得更高的经济价值。肠道也是T-2毒素一个重要的靶器官,而且动物摄食含有T-2毒素污染的日粮后,肠道是首先遭受T-2毒素损伤的器官,本研究旨在探究T-2毒素中华绒螯蟹幼蟹肠道健康以及肠道微生物组成的影响。试验结果发现:随着饲料中T-2毒素含量的增加,肠道组织中MDA的含量呈上升趋势,且T2和T3组幼蟹肠道组织中的MDA含量显着高于对照组,而抗氧化酶GSH-Px和T-AOC的活性则随着T-2毒素的增加呈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且T2组抗氧化酶的活性最高。T-2毒素显着降低肠道组织抗菌肽(ALF1、ALF3、crustin-1和crustin-2)以及围食膜因子(PM1和PM2)基因的表达,增加炎症相关基因TLR、Myd88、LITAF和Relish的表达。MAPKs(p38、JNK和ERK)基因的表达随着T-2毒素含量的增加,呈显着上升趋势。T-2毒素显着增加肠道caspase-3、caspase-8、Bax基因的表达以及Bax/Bcl-2的比值,同时降低Bcl-2基因的表达。此外,4.6 mg/kg T-2毒素处理组改变了肠道微生物的丰富度和多样性。在门水平,Bacteroidete,Firmicutes,Tenericutes和Proteobacteria是中华绒螯蟹肠道菌群的优势菌,T-2毒素显着降低肠道Bacteroidetes丰度,增加Firmicutes,Tenericutes和Proteobacteria的丰度。在属水平,T-2毒素降低了肠道有益菌Dysgonomonas和Romboutsia的丰度,增加了病原菌Candidatus Bacilloplasma,Chryseobacterium和Streptococcus的丰度。综上,饲料中T-2毒素造成中华绒螯蟹幼蟹肠道组织氧化损伤、免疫功能抑制,同时增加肠道组织细胞凋亡以及肠道微生物的紊乱,从而不同程度的影响了肠道的完整性和健康。2.酵母细胞壁(YCW)对T-2毒素所致的中华绒螯蟹幼蟹毒性的改善作用以鱼粉、酪蛋白和明胶为蛋白源,在饲料中添加T-2毒素和YCW配制成4种不同的饲料:0(对照组,不含T-2毒素和YCW)、2.5mg/kg T-2毒素(T-2组,不含YCW)、2.5mg/kg T-2毒素+1%YCW(YCW-1组)和2.5mg/kg T-2毒素+2%YCW(YCW-2组)。试验选取中华绒螯蟹幼蟹(0.74±0.01g)800只,随机分为4组,每组5个平行,分别投喂以上4种不同的饲料进行8周的养殖试验,探究酵母细胞壁对T-2毒素引起的中华绒螯蟹幼蟹毒性的缓解作用。结果发现:T-2毒素显着降低中华绒螯蟹幼蟹的生长和存活。与T-2组相比,饲料中补充酵母细胞壁虽能提高幼蟹的生长率,但差异不显着;当饲料中补充2%的酵母细胞壁时,幼蟹的存活率显着高于T-2组。T-2毒素导致幼蟹血清中谷丙转氨酶(ALT)和谷草转氨酶(AST)含量显着提高,但饲料中添加酵母细胞壁不能逆转血清中ALT的含量,而2%的酵母细胞壁能显着降低血清中AST含量。与对照组相比,T-2组幼蟹血清和肝胰腺中MDA的含量显着升高,血清中GSH-Px、肝胰腺中GSHPx和T-AOC的活性显着降低。饲料中补充1%的酵母细胞壁能显着提高肝胰腺中GSH-Px和T-AOC的活性,2%的酵母细胞壁能显着降低肝胰腺中MDA的含量,并且显着增加血清以及肝胰腺中GSH-Px的活性。试验同时表明,T-2毒素会抑制幼蟹肝胰腺的免疫功能,增加炎症调控因子的表达,而与T-2组相比,饲料中补充酵母细胞壁显着降低炎症因子TLR和Myd88基因的表达,1%的酵母细胞壁增强了肝胰腺中ACP和AKP的活性。从试验结果来看,T-2毒素导致幼蟹肝胰腺的凋亡,饲料中补充酵母细胞壁并没有改善机体肝胰腺的凋亡。综上,T-2毒素会抑制中华绒螯蟹幼蟹的生长和免疫功能,而补充酵母细胞壁不能消除T-2毒素对动物生长的抑制,只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其抗氧化能力以及免疫功能,因此,饲料中补充酵母细胞壁并不能完全消除T-2毒素带来的负面影响。3.T-2毒素对原代血淋巴细胞的毒性作用已有研究表明,氧化应激是霉菌毒素产生毒性的关键机制,其中,Cnc C/keap1通路能够提高动物体的抗氧化能力,维持氧化还原稳态,对霉菌毒素等诱导的毒性具有改善作用。而至今还没有关于中华绒螯蟹的Cnc C和keap1基因结构及表达特征的相关报道。为了探究T-2毒素对中华绒螯蟹的毒性作用和可能机理,首先基于中华绒螯蟹转录组的数据,采用RT-PCR和RACE等分子生物学方法分别克隆了中华绒螯蟹Cnc C和keap1基因的c DNA序列,并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中华绒螯蟹Cnc C基因的c DNA序列全长为6993 bp,其中开放阅读框为2604 bp,编码867个氨基酸,该蛋白质的分子质量约为95.18k Da,理论等电点为5.23。氨基酸序列比对结果表明,中华绒螯蟹Cnc C蛋白氨基酸序列与凡纳滨对虾Cnc家族的序列相似性最高,为80-86.48%,其次是赤拟谷盗Cnc家族的序列,相似度为40.68%。对不同组织中Cnc C基因的表达进行分析,发现Cnc C在肝胰腺中的表达量最高,其次是血淋巴细胞和肠道。中华绒螯蟹keap1基因的c DNA序列的全长为4609 bp,其中开放阅读框为1860 bp,编码619个氨基酸,该蛋白质的分子质量约为69.23 k Da,理论等电点为6.42。氨基酸序列比对结果表明,中华绒螯蟹keap1蛋白氨基酸序列与雪蟹的相似性最高,为92.15%,其次是斑节对虾和凡纳滨对虾,相似性分别为85.62%和85.46%。对不同组织中keap1基因的表达分析表明,keap1在肝胰腺中表达量较高,其次是脑。基于本研究获得的Cnc C的编码区序列,设计合成了Cnc C基因的si RNA序列,通过RNA干扰技术,探究T-2毒素对中华绒螯蟹原代血淋巴细胞的毒性机理,研究发现,不同浓度的T-2毒素显着降低原代血淋巴的细胞活力和线粒体膜电位,诱导了细胞的活性氧的水平,T-2毒素对原代血淋巴细胞的细胞毒性具有剂量依赖性。100 ng/m L的T-2毒素抑制了细胞的抗氧化能力和免疫功能。此外,原代血淋巴细胞中Cnc C的干扰增强了T-2毒素对抗氧化能力的抑制,加强了免疫毒性;综上,T-2毒素诱导的氧化应激与Cnc C/keap1的抗氧化通路有关,利用抗氧化剂增强细胞的抗氧化能力可成为干预T-2毒素毒性的一个潜在措施。4.饲料中添加抗氧化剂对T-2毒素引起的中华绒螯蟹幼蟹毒性的改善作用基于以上研究,发现T-2毒素的毒性与氧化应激的发生存在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因此,本研究选取两种不同的抗氧化剂,旨在探究饲料中添加抗氧化剂对T-2毒素导致的中华绒螯蟹幼蟹毒性的改善作用。NAC是乙酰化的半胱氨酸衍生物,能够合成非酶抗氧化物谷胱甘肽,提高机体的抗氧化能力,在临床上常用于治疗与氧化应激相关的疾病。本试验选取中华绒螯蟹幼蟹(0.27±0.00 g)800只,随机分为4组,每组5个平行,分别投喂4种不同的饲料:在基础饲料中添加0(对照组,不含T-2毒素和NAC)、2.5 mg/kg T-2毒素(T-2组,不含NAC)、2.5 mg/kg T-2毒素+0.05%NAC(0.05N组)、2.5 mg/kg T-2毒素+0.1%NAC(0.1N组),进行8周的养殖试验,探究NAC对T-2毒素造成的中华绒螯蟹幼蟹毒性的改善作用。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饲料添加T-2毒素显着抑制幼蟹的生长和免疫功能,引起肝胰腺氧化应激和凋亡。与T-2组相比,饲料中补充NAC显着提高幼蟹的增重率、特定生长率和肝体比,且饲料中补充0.1%的NAC可显着提高幼蟹的存活率。相比于T-2组,饲料中添加0.1%的NAC显着降低了中华绒螯蟹幼蟹血清中AST和ALT的含量,同时能显着提高幼蟹的耗氧率。饲料中添加NAC显着降低幼蟹血淋巴细胞的ROS以及血清和肝胰腺中MDA的含量,同时显着增加了幼蟹肝胰腺GSH-Px,T-AOC,γ-谷氨酰半胱氨酸合成酶(γ-GCS)的活性以及谷胱甘肽(GSH)的含量。NAC的补充增强了呼吸爆发、总蛋白的含量以及肝胰腺中ACP的活性。0.1N组的血细胞数、血清ACP以及肝胰腺AKP的活性显着高于T-2组;与T-2组相比,0.1%的NAC显着增加肝胰腺抗菌肽(ALF1,ALF2,crustin-1和crustin-2)和peroxinectin基因的表达,同时降低肝胰腺Relish和LITAF基因的表达。此外,caspase-3,caspase-8,Bax和p53基因的表达以及Bax/Bcl-2的比值随着饲料中NAC的补充显着下降。中华绒螯蟹幼蟹摄食含2.5 mg/kg T-2毒素日粮可导致其生长缓慢和健康受损,而饲料中补充0.1%NAC可以通过提高幼蟹GSH的含量,显着增强幼蟹的抗氧化能力,改善T-2毒素引起的生长和免疫抑制,缓解氧化应激和凋亡。CncC/Keap1是调控动物体内解毒酶和抗氧化酶基因表达的关键核转录因子,被认为是阻止氧化还原失衡的关键靶点,而姜黄素能够诱导Cnc C的活化,增强抗氧化酶的活性,提高抗氧化能力,具有抗氧化,抗炎和抗凋亡的功能。本试验以鱼粉、酪蛋白和明胶为主要的蛋白源,分别添加不同水平的T-2毒素和姜黄素配制成4种等氮等能的饲料:C(对照组,不含T-2毒素和姜黄素)、T-2(2.5 mg/kg T-2毒素)、0.5C(2.5 mg/kg T-2毒素+0.5%姜黄素)和1C(2.5 mg/kg T-2毒素+1%姜黄素),养殖期8周,旨在探究饲料中添加姜黄素对T-2毒素引起的中华绒螯蟹幼蟹毒性的改善作用。结果显示:T-2毒素显着降低了中华绒螯蟹幼蟹增重、特定生长率和肝体比,饲料中补充0.5%的姜黄素能显着提高其生长和存活。与对照组相比,T-2组幼蟹的运动能力以及耗氧率显着降低,而添加姜黄素可显着逆转该不良影响。T-2毒素诱导血清和肝胰腺组织中的氧化应激,与T-2毒素组相比,0.5%的姜黄素显着降低了血淋巴中活性氧的含量以及组织中MDA的含量,同时显着增加GSH-Px和T-AOC的活性以及Cnc C基因的表达。T-2毒素抑制了中华绒螯蟹幼蟹的免疫功能,增强了炎症基因的表达,而0.5C组的抗菌肽(ALF1、ALF2、ALF3、crustin-1)和peroxinectin基因的表达显着升高,炎症相关基因Relish和LITAF基因的表达显着下调。此外,T-2毒素促进了肝胰腺组织的凋亡,而饲料中补充姜黄素能显着降低p53、Bax、caspase-8和caspase-3基因的表达以及Bax/Bcl-2的比值,升高Bcl-2基因的表达。结果表明饲料中补充0.5%的姜黄素激活了肝胰腺Cnc C/keap1基因的表达,提高幼蟹的抗氧化能力,缓解氧化损伤和细胞凋亡,改善T-2毒素引起的生长抑制、免疫功能损伤。综上饲料中补充适量的抗氧化剂能够通过提高幼蟹的抗氧化能力,改善T-2毒素引起的中华绒螯蟹幼蟹的生长抑制和健康受损。

郭如意[10](2021)在《综合利用玉米深加工副产物固态发酵饲料的研究》文中指出玉米是我国主要粮食作物之一,2020年玉米产量已达2.6亿吨。随着玉米产量的增加,玉米深加工行业得到了快速发展,其主要产品有玉米淀粉、淀粉糖、柠檬酸和燃料乙醇等。生产玉米淀粉的副产物玉米皮、玉米浸泡水和生产柠檬酸的副产物黑曲霉菌渣和石膏,目前大多被廉价出售或随处堆放处理,没有充分利用其价值,不仅造成了资源浪费,还加剧了环境污染。因此,本研究综合利用玉米深加工副产物作为饲料原料生产绿色、营养且经济的生物饲料对饲料行业和玉米深加工企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同时,筛选可以降解呕吐毒素的菌种,为饲料中霉菌毒素的去除提供技术支撑。首先,采用滤纸片法考察9株益生菌(酿酒酵母、枯草芽孢杆菌、地衣芽孢杆菌、贝莱斯芽孢杆菌、植物乳杆菌、布氏乳杆菌、干酪乳杆菌、戊糖片球菌和鼠李糖乳杆菌)互作关系,平板上主要有三种现象:(1)滤纸片周围有明显的透明圈,说明菌种间有拮抗作用;(2)滤纸片周围有菌体生长,说明滤纸片上菌种占生长优势;(3)滤纸片周围既没有透明圈也没有菌体生长,说明菌种间无拮抗作用。根据菌种间的抑制程度最终选取酿酒酵母、枯草芽孢杆、地衣芽孢杆菌、植物乳杆菌和干酪乳杆菌5株益生菌作为发酵菌种。考察了种子培养基中玉米浆浓度对菌体生长影响,结果表明在p H为6.5的条件下,酿酒酵母和枯草芽孢杆菌添加5 g/L玉米浆;地衣芽孢杆菌、植物乳杆菌和干酪乳杆菌添加15 g/L玉米浆。考察种子培养基中菌体浓度和活菌数变化规律,并绘制了各发酵菌株生长曲线和OD600与活菌数的关系曲线,确定种子培养时间为18 h。其次,采用单因素和正交实验,以活菌数、粗蛋白含量和p H为指标,考察了装料量、初始p H、含水量、接种量对发酵的影响,优化得出固态培养的工艺条件为:装料量70%、初始p H 5.8、含水量55%、接种量12%。在该条件下,发酵后色泽均一、质地松散;总活菌数为9.6×109cfu/g;粗蛋白含量达21.2%,比发酵前增长了14.3%;p H为4.8;电镜照片显示发酵后的玉米皮表面结构有一定破坏,变得粗糙多孔。最后,从霉菌污染的玉米、含有呕吐毒素的玉米浆浓缩液和老酸浸泡液中共分离出28株呕吐毒素降解菌,考察了呕吐毒素降解菌在LB培养基(p H 7.0)和玉米浆(p H 4.0)中对呕吐毒素的降解能力。在呕吐毒素浓度为2 ppm的LB培养基中,A2对呕吐毒素降解率最高,为37.75%;在呕吐毒素浓度为5 ppm的玉米浆培养基中,3#2代菌对呕吐毒素降解率最高,为25.25%。

二、饲料中霉菌毒素的检测与控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饲料中霉菌毒素的检测与控制(论文提纲范文)

(1)江苏地区蛋鸡场饲料、鸡粪中玉米赤霉烯酮、黄曲霉毒素B1和呕吐毒素污染情况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蛋鸡场
    1.2 霉菌毒素
    1.3 样品前处理
    1.4 霉菌毒素浓度检测
    1.5 统计与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地区和养殖规模蛋鸡场饲料中三种霉菌毒素的含量分析
    2.2 不同地区和饲养规模蛋鸡场鸡粪中三种霉菌毒素的含量分析
    2.3 玉米赤霉烯酮与黄曲霉毒素B1检测浓度在饲料和鸡粪中的相关性分析
3 讨论
    3.1 不同地区和养殖规模蛋鸡场饲料中三种霉菌毒素的含量分析
    3.2 不同地区和饲养规模蛋鸡场鸡粪中三种霉菌毒素的含量分析
4 结论

(2)饲料中多种霉菌毒素的危害与生物防控(论文提纲范文)

1 霉菌毒素的产生与危害
2 霉菌毒素的防控技术
    2.1 饲料的防霉变技术
    2.2 饲料中霉菌毒素的脱毒和解毒技术
        2.2.1 物理法
        2.2.2 化学法
        2.2.3 生物法

(3)利用色谱和质谱技术检测饲料原料及产品中常见霉菌毒素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饲料原料及产品中常见的霉菌毒素
    1.1 常见的霉菌毒素种类
    1.2 霉菌毒素的危害
    1.3 霉菌毒素限量标准
2 饲料中霉菌毒素检测标准
3 LC-MS技术
    3.1 前处理技术
    3.2 液相色谱(LC)技术
        3.2.1 检测器的选择
        3.2.2 色谱条件的优化
    3.3 色谱串联质谱技术
        3.3.1 电离模式的选择
        3.3.2 质谱仪器的选择
4 小结

(4)饲料霉菌毒素对水产动物的危害及防控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1 霉菌毒素的产生及分类
2 常见霉菌毒素对水产动物的危害
    2.1 黄曲霉毒素
    2.2 赭曲霉毒素
    2.3 玉米赤霉烯酮
    2.4 T-2毒素
    2.5 呕吐毒素
3 饲料霉变的预防措施
    3.1 优选、培育抗性品种
    3.2 植物生长期的预防措施
    3.3 植物收获期的预防措施
    3.4 饲料原料存储过程中的预防措施
    3.5 饲料加工处理、运输过程的预防措施
    3.6 加强污染的检测,严格执行食品卫生标准
4 饲料中霉菌毒素的脱除方法
    4.1 吸附法
    4.2 化学法
    4.3 微生物法
5 结语

(5)2020年饲料原料霉菌毒素污染状况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仪器与试剂
    1.2 样品信息
    1.3 样品处理与测定
        1.3.1 样品处理
        1.3.2 样品测定
        1.3.3 确证检测
    1.4 判定依据
2 结果与分析
    2.1 饲料原料霉菌毒素污染概况
    2.2 饲料原料霉菌毒素污染变化趋势
        2.2.1 原料中DON污染情况
        2.2.2 原料中ZEN污染情况
        2.2.3 原料中AFB1污染情况
    2.3 饲料原料霉菌毒素污染产地分析
3 讨论
4 结论

(6)耐热玉米赤霉烯酮降解菌的筛选及解毒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玉米赤霉烯酮概况
        1.1.1 玉米赤霉烯酮理化性质
        1.1.2 玉米赤霉烯酮毒性特征
        1.1.3 玉米赤霉烯酮限量标准
    1.2 玉米赤霉烯酮污染现状
        1.2.1 国内污染
        1.2.2 国外污染
    1.3 玉米赤霉烯酮检测方法
        1.3.1 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
        1.3.2 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检测法(LC-MS)
        1.3.3 酶联免疫法(ELISA)
        1.3.4 其他检测方法
    1.4 玉米赤霉烯酮脱毒技术研究进展
        1.4.1 物理脱毒法
        1.4.2 化学脱毒法
        1.4.3 生物脱毒法
    1.5 研究目的及意义
    1.6 研究内容
第二章 耐热ZEN降解菌的筛选、分离及鉴定
    2.1 引言
    2.2 材料和方法
        2.2.1 样品与来源
        2.2.2 材料和试剂
        2.2.3 仪器与设备
        2.2.4 实验方法
    2.3 结果与讨论
        2.3.1 ZEN降解菌的筛选
        2.3.2 ZEN降解菌的鉴定
        2.3.3 ZEN降解菌的形态及生理生化特征
    2.4 小结
第三章 耐热ZEN降解菌培养条件的优化
    3.1 引言
    3.2 材料和方法
        3.2.1 材料和试剂
        3.2.2 仪器与设备
        3.2.3 实验方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培养基对菌株生长的影响
        3.3.2 时间对菌株生长的影响
        3.3.3 温度对菌株生长的影响
        3.3.4 pH对菌株生长的影响
    3.4 小结
第四章 耐热ZEN降解菌降解条件的优化
    4.1 引言
    4.2 材料和方法
        4.2.1 材料和试剂
        4.2.2 仪器与设备
        4.2.3 实验方法
        4.2.3.1 培养时间对菌株降解的影响
        4.2.3.2 温度对菌株降解的影响
        4.2.3.3 pH对菌株降解的影响
        4.2.3.4 菌株对不同浓度 ZEN 降解的影响
    4.3 结果与讨论
        4.3.1 培养时间对菌株降解ZEN的影响
        4.3.2 p H对菌株降解ZEN的影响
        4.3.3 温度对菌株降解ZEN的影响
        4.3.4 菌株Y4 对不同浓度ZEN的影响
    4.4 小结
第五章 ZEN 降解菌 Y4 的降解机制分析
    5.1 引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材料和试剂
        5.2.2 仪器与设备
        5.2.3 实验方法
    5.3 结果与讨论
        5.3.1 降解活性成分分析
        5.3.2 金属离子对粗酶液降解ZEN的影响
        5.3.3 代谢产物毒性分析
        5.3.4 代谢产物分析
    5.4 小结
第六章 降解菌Y4 的转录组学分析
    6.1 引言
    6.2 材料与方法
        6.2.1 材料和试剂
        6.2.2 仪器与设备
        6.2.3 实验方法
    6.3 结果与讨论
        6.3.1 差异表达基因分析
        6.3.2 差异基因KEGG富集分析
        6.3.3 差异表达基因的GO功能分析
    6.4 小结
第七章 结论
    7.1 主要结论
    7.2 创新点
    7.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7)玉米赤霉烯酮降解菌株的筛选及其降解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玉米赤霉烯酮简介
        1.1.2 玉米赤霉烯酮的危害和影响
        1.1.3 玉米赤霉烯酮的污染情况和限量标准
        1.1.4 玉米赤霉烯酮的检测方法
        1.1.5 玉米赤霉烯酮的脱毒方法研究现状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2章 玉米赤霉烯酮降解菌的筛选与鉴定
    2.1 实验材料
        2.1.1 样品来源和采集
        2.1.2 仪器与设备
        2.1.3 材料与试剂
        2.1.4 培养基
        2.1.5 ZEN毒素管配制
    2.2 试验方法
        2.2.1 ZEN检测方法
        2.2.2 ZEN降解菌的筛选和分离
        2.2.3 ZEN降解菌的分子鉴定
        2.2.4 ZEN降解菌的形态学及生理生化鉴定
    2.3 结果与分析
        2.3.1 ZEN标准曲线的绘制
        2.3.2 ZEN降解菌的筛选和分离
        2.3.3 ZEN降解菌的菌落形态及生理生化特征
        2.3.4 ZEN降解菌的分子鉴定
    2.4 讨论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降解菌株H35生长特性及对玉米赤霉烯酮降解特性的研究
    3.1 实验材料
        3.1.1 仪器与设备
        3.1.2 材料与试剂
        3.1.3 溶液配制
    3.2 试验方法
        3.2.1 玉米赤霉烯酮降解菌发酵条件的优化
        3.2.2 玉米赤霉烯酮降解菌降解条件的优化
        3.2.3 数据统计和分析
    3.3 结果与分析
        3.3.1 玉米赤霉烯酮降解菌发酵条件的优化
        3.3.2 玉米赤霉烯酮降解菌降解条件的优化
    3.4 讨论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降解菌株降解效果及机理的初步研究
    4.1 实验材料
        4.1.1 仪器与设备
        4.1.2 材料与试剂
        4.1.3 溶液配制
    4.2 试验方法
        4.2.1 ZEN降解菌株降解活性物质分布
        4.2.2 ZEN降解菌株降解活性物质性质的初步分析
        4.2.3 H35胞外蛋白酶的制备以及胞外蛋白酶分子量的测定
        4.2.4 ZEN降解后上清液的毒性分析
        4.2.5 降解菌株H35粗酶液对玉米和饲料中ZEN的降解
        4.2.6 数据统计和分析
    4.3 结果与分析
        4.3.1 ZEN降解菌株降解活性物质分布
        4.3.2 ZEN降解菌株降解活性物质性质的初步分析
        4.3.3 H35胞外蛋白酶的制备以及胞外蛋白酶分子量的测定
        4.3.4 ZEN降解后上清液的毒性分析
        4.3.5 降解菌株H35粗酶液对玉米中ZEN的降解
        4.3.6 降解菌株H35粗酶液对不同种类饲料中ZEN的降解
    4.4 讨论
    4.5 本章小结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致谢

(8)2020年广东省动物饲料中4种主要霉菌毒素污染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样品采集
    1.2 霉菌毒素检测
2 结果与分析
    2.1 动物饲料及原料样品中霉菌毒素污染总体情况
    2.2 猪饲料中霉菌毒素污染情况
    2.3 鸡饲料中霉菌毒素污染情况
    2.4 水产饲料中霉菌毒素污染情况
    2.5 宠物饲料中霉菌毒素污染情况
3 讨论
4 结论

(9)T-2毒素对中华绒螯蟹幼蟹的毒性效应及其改善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T-2毒素的概述
    2.T-2毒素的毒性
    3.氧化还原稳态
    4.凋亡途径
    5.T-2毒素毒性的缓解策略
    6.本论文的研究目的、意义和研究内容
第二章 T-2毒素对中华绒螯蟹幼蟹的毒性效应
    第一节 T-2毒素对中华绒螯蟹幼蟹生长和免疫功能的影响
        1.引言
        2.材料与方法
        3.结果
        4.讨论
        5.结论
    第二节 T-2毒素对中华绒螯蟹幼蟹肠道健康以及肠道菌群组成的影响
        1.引言
        2.材料与方法
        3.结果
        4.讨论
        5.结论
第三章 酵母细胞壁对T-2毒素引起的中华绒螯蟹幼蟹生长、免疫抑制的改善作用
    1.引言
    2.材料与方法
    3.结果
    4.讨论
    5.结论
第四章 T-2毒素对体外培养血淋巴细胞毒性作用的探究
    第一节 CncC和keap1基因的克隆
        1.引言
        2.材料与方法
        3.结果
        4.讨论
        5.结论
    第二节 T-2毒素对体外培养血淋巴细胞氧化损伤的研究
        1.引言
        2.材料与方法
        3.结果
        4.讨论
        5.结论
第五章 饲料中添加抗氧化剂对T-2毒素引起的中华绒螯蟹幼蟹毒性的改善作用
    第一节 NAC对T-2毒素引起的中华绒螯蟹幼蟹生长和免疫抑制的改善作用
        1.引言
        2.材料和方法
        3.结果
        4.讨论
        5.结论
    第二节 姜黄素对T-2毒素引起的中华绒螯蟹幼蟹生长和免疫抑制的改善作用
        1.引言
        2.材料与方法
        3.结果
        4.讨论
        5.结论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10)综合利用玉米深加工副产物固态发酵饲料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文献综述
    1.1 微生物发酵饲料
        1.1.1 微生物发酵饲料发展背景与面临问题
        1.1.2 微生物发酵饲料发展历程
        1.1.3 微生物发酵饲料特点
        1.1.4 微生物发酵饲料常用的益生菌
    1.2 固态发酵技术
        1.2.1 固态发酵技术
        1.2.2 影响固态发酵的因素
        1.2.3 固态发酵反应器
    1.3 玉米深加工副产物概述
        1.3.1 玉米皮
        1.3.2 玉米浆
        1.3.3 石膏
        1.3.4 黑曲霉菌渣
    1.4 饲料中常见的霉菌毒素
        1.4.1 呕吐毒素
        1.4.2 玉米赤霉烯酮
        1.4.3 黄曲霉毒素
        1.4.4 伏马毒素
        1.4.5 赭曲霉毒素
    1.5 呕吐毒素污染情况及其去除方法
        1.5.1 呕吐毒素污染情况
        1.5.2 饲料中呕吐毒素去除方法
    1.6 呕吐毒素检测方法
        1.6.1 酶联免疫法(ELISA)
        1.6.2 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
        1.6.3 胶体金免疫层析技术
        1.6.4 薄层色谱法(TLC)
    1.7 课题研究思路
        1.7.1 研究内容
        1.7.2 研究意义与目的
2 多种益生菌混合培养的可行性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材料及仪器
        2.2.1 实验材料
        2.2.2 培养基
        2.2.3 实验试剂
        2.2.4 实验仪器
    2.3 实验方法
        2.3.1 培养方法
        2.3.2 发酵菌种互作关系
        2.3.3 不同玉米浆浓度对发酵菌种生长影响
        2.3.4 同属发酵菌种混合种子培养
        2.3.5 发酵菌种生长曲线及OD_(600)-活菌数拟合曲线绘制
        2.3.6 分析方法
    2.4 结果与讨论
        2.4.1 混合固态培养菌种的确定
        2.4.2 不同玉米浆浓度对发酵菌种生长影响
        2.4.3 发酵菌种混合培养
        2.4.4 发酵菌种生长曲线及OD_(600)-活菌数拟合曲线绘制
        2.4.5 多菌混合培养平板计数方法确定
        2.4.6 多菌混合固态培养可行性探索
        2.4.7 单菌及多菌固态培养过程研究
    2.5 本章小结
3 益生菌发酵玉米皮生产饲料的发酵工艺的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材料及仪器
        3.2.1 实验材料
        3.2.2 培养基
        3.2.3 实验试剂
        3.2.4 实验仪器
    3.3 实验方法
        3.3.1 培养方法
        3.3.2 玉米皮固态发酵工艺优化单因素实验
        3.3.3 正交实验设计
        3.3.4 分析方法
    3.4 结果与讨论
        3.4.1 容器及密封方式对发酵的影响
        3.4.2 装料量对发酵的影响
        3.4.3 初始pH对发酵的影响
        3.4.4 含水量对发酵的影响
        3.4.5 接种量对发酵的影响
        3.4.6 正交实验结果分析
        3.4.7 单菌与混菌固态培养的比较
        3.4.8 确定固态培养时间
        3.4.9 混菌固态培养有机酸及乙醇含量
        3.4.10 扫描电镜分析
        3.4.11 混菌固态培养放大实验
        3.4.12 不同试剂调节pH对发酵的影响
    3.5 本章小结
4 DON降解菌的筛选
    4.1 引言
    4.2 实验材料
        4.2.1 实验样品与试剂
        4.2.2 实验菌种
        4.2.3 培养基
    4.3 实验方法
        4.3.1 标准溶液配制
        4.3.2 DON降解菌的富集
        4.3.3 DON降解菌的筛选
        4.3.4 DON检测
        4.3.5 菌株对DON的降解能力
    4.4 结果与讨论
        4.4.1 DON降解菌的筛选
        4.4.2 DON降解菌的降解能力
    4.5 本章小结
结论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四、饲料中霉菌毒素的检测与控制(论文参考文献)

  • [1]江苏地区蛋鸡场饲料、鸡粪中玉米赤霉烯酮、黄曲霉毒素B1和呕吐毒素污染情况调查[J]. 王强,童海兵,施寿荣,邵丹,伍华信,徐柯. 中国家禽, 2021(12)
  • [2]饲料中多种霉菌毒素的危害与生物防控[J]. 尹清强,常娟,王平,王利军,王晓敏,刘超齐. 饲料工业, 2021(21)
  • [3]利用色谱和质谱技术检测饲料原料及产品中常见霉菌毒素的研究进展[J]. 刘娜,焦京琳,饶正华. 动物营养学报, 2021(12)
  • [4]饲料霉菌毒素对水产动物的危害及防控策略[J]. 李煜政,门湛钧,吕月琴. 养殖与饲料, 2021(09)
  • [5]2020年饲料原料霉菌毒素污染状况调查[J]. 王娟,王改琴,李钒,张玉柱,李俊,邬本成. 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 2021(15)
  • [6]耐热玉米赤霉烯酮降解菌的筛选及解毒特性研究[D]. 李奕霏.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21
  • [7]玉米赤霉烯酮降解菌株的筛选及其降解效果研究[D]. 景思源. 吉林大学, 2021(01)
  • [8]2020年广东省动物饲料中4种主要霉菌毒素污染调查[J]. 李孟聪,丁燕玲,谭磊,钟名琴,陈彤,宋素泉,罗燕. 畜牧与兽医, 2021(05)
  • [9]T-2毒素对中华绒螯蟹幼蟹的毒性效应及其改善策略[D]. 王春玲. 华东师范大学, 2021(12)
  • [10]综合利用玉米深加工副产物固态发酵饲料的研究[D]. 郭如意. 大连理工大学, 2021(01)

标签:;  ;  ;  ;  ;  

饲料中霉菌毒素的检测与控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