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石油主角地位难动摇(论文文献综述)
牛新春,陈晋文[1](2021)在《全球能源转型对中东政治的影响》文中认为由于石油与当代中东之间的共生关系,全球能源转型必然影响中东国际地位,以及中东各国之间的权力结构。富国与穷国间的权力差距将扩大,阿联酋、卡塔尔等国家"小国大政治"的优势可能凸显。随着经济建设成为国家战略的首要任务,中东多个热点普遍降温,敌对国家之间的关系有所缓和,甚至出现多边经济合作的迹象。同时,相关国家之间也显现出恶性经济竞争的苗头。伴随着中东全球重要性的下降,美欧与中东渐行渐远,亚洲与中东相互依赖不断上升,东升西降的态势非常明显。中东各国应对能源转型的改革是一场同时间的赛跑,难度不小,前景不明,迄今为止迹象是积极、正面的。
王琼,李坤泽[2](2021)在《“磁性协调”:“阿拉伯之春”后的俄罗斯与沙特的新型关系模式》文中指出俄罗斯与沙特同为在中东影响力较强的大国,经过长期的关系调适,在"阿拉伯之春"后建立起一种"磁性协调"的关系模式。这种关系模式的特征是在战略上"同性相斥",即承认分歧乃至对立,也不谋求根本性改变这种关系;在战术上则积极寻求协调合作的机会,以实现共同的战略利益。"磁性协调"的关系模式渗透于当今两国关系的方方面面,在诸多热点问题上都有着不同程度的体现,成为现今两国关系的主要模式。这种关系模式是中东权力碎片化、全球能源结构变迁和主观政策意愿的共同结果,对地区局势造成了重大影响。但这种关系模式也出现了"玻璃天花板",让这种战术性的协调合作面临很大的不确定性。在可见的未来,这种模式仍将主导着两国关系,但也很难有进一步突破的空间。
潘基宏,王昕[3](2021)在《从“消极合作”到“积极合作”——中东变局下埃及和以色列关系的新发展》文中认为中东变局发生以来,尤其是塞西执政后,埃及和以色列面临日益增多的共同外部威胁,两国关系也由"消极合作"向"积极合作"转变。在此过程中,埃以采取合作型管理模式,充分发挥高层会晤的管理手段,促使双边关系日趋稳定。埃以积极合作关系以安全领域为基石,形成以西奈半岛为核心、以东地中海为抓手的联合安全治理路径,极大改善了两国的安全形势。未来,埃以积极合作关系依然充满活力,但由于受到一些不利因素的影响,这一关系也将面临挑战。埃以关系的新发展是中东变局的产物,也是中东格局破旧立新的标志,因此中国在参与中东事务时应当对中东的"新常态"以及其未来可能之变化保持密切关注。
李唐[4](2021)在《20世纪30年代美国小说中的一股暗流 ——纳撒尼尔·韦斯特小说创作研究》文中认为在美国现代文学史上,纳撒尼尔·韦斯特是一位个性独特的作家。他的主要作品是集中发表于20世纪30年代的四部小说,但在30年代,他的小说或是主流评论家眼中的粗鄙、拙劣之作,或一经问世便被淹没在时代主潮中。20世纪50年代之后,韦斯特文名大起。他的小说被视为“完美的艺术品,胜过他那代人留下的任何东西”。他本人被认为是20世纪前期“被忽视的才华横溢的主要作家”,是堪与海明威、菲茨杰拉德、福克纳等文坛翘楚比肩的一流作家。美国的韦斯特研究在上世纪60年代和90年代先后出现两次热潮,期间不乏高水平的研究成果涌现出来。但韦斯特研究在我国并未形成规模,与之相关的评论文章寥寥可数,学术价值较高的研究成果尚不多见。在过往的韦斯特研究中,未曾有人就韦斯特创作的独特之处,充分阐释他的小说何以在30年代屡遭责难,而在其作古后的后现代时期备受推崇。本文以分析韦斯特四部小说与美国30年代文坛主旋律相悖的文学特征为主线,同时以韦斯特小说连带其精神生活原型,分析其思想特质。在明、暗两条线索的交织中,解读韦斯特独具感知力和尖刻性的小说创作,开掘韦斯特小说的独特价值。《鲍尔索·斯奈尔的梦幻生活》是韦斯特的第一部小说。早期评论家普遍谴责这部小说,将它盖棺定论为一本没有价值的小册子。时至今日,即便是在韦斯特研究成果相对丰硕的美国学界,也少有人论及这部作品。韦斯特在小说中借主人公鲍尔索之口恶意嘲弄宗教、艺术和生活。鲍尔索是一个颇具自传色彩的形象,他对犹太教的嘲辱态度派生于韦斯特对自身犹太血统的憎恨情绪;他在揶揄天主教和基督教神话时表现出的矛盾心理派生于韦斯特模糊的文化身份认知。正是基于身份感的撕裂和矛盾的文化心理,韦斯特在很大程度上形成了一种忧郁悲观而又惯于嬉笑怒骂的文化气质。他在嘲弄艺术的过程中,泛用令人作呕的文饰和意象,甚至将描写丑陋污秽的艺术世界发展成为一种兴致。他在嘲弄生活的过程中,频繁运用超现实的笔法将生活写得荒唐、痛苦,却又屡屡否定超现实主义以精神渴望的力量对世界的修复和再创造。这部小说透视出韦斯特在创作之初矛盾、阴郁的心理特征和精神气质,透视出他达达般的艺术态度和生活感受。更重要的是,它奠定了韦斯特小说悲观、消极的基本论调。也正因此,这部小说在30年代的美国文坛迥然独异,且难于被评论界所接受。《孤心小姐》是韦斯特的代表作,这部小说清晰地呈现出韦斯特文学的核心主题:现代人的执着追求与追求无果后的精神幻灭。小说中的世界被一张由暴力和色情交织而成的网笼罩着,其中的人物无一例外地挣扎在苦难之中。他们所遭受的是一种染有愤懑感和绝望感的精神疾苦。尽管他们以各自不同的方式探寻苦难的出口,但殊途同归,所有的精神探索都以幻灭告终,没有人能够获得救赎,这就使他们从根本上质疑生活的意义和人之存在的目的。这些人物多以人格破碎的意象派特征见于文本,他们派生于韦斯特对大萧条时期美国社会的独特理解。韦斯特深切地感知到彼时的美国已然沦为一座精神荒岛,因而他竭力刻画一个紊乱、破碎而又弥漫着苦难的世界,侧重表现这个世界中人们的精神文化危机。与同时期主流文学不同的是,这部小说并非出自对历史的真实描摹,但却更加明确而尖刻地书写出时代危机之下的病态社会。因而,尽管它在彼时的美国文坛尤显独步,却同样是时代的忠实缩影。《难圆发财梦》是韦斯特笔下招致诟病最多的作品,评论界关于这部小说的谴责之辞主要集中在两种观点上:这是一部模仿阿尔杰小说的拙劣之作;这部小说毫无价值可言。这些观点在一定程度上基于部分评论家对韦斯特创作意图的误解。韦斯特固然摹写阿尔杰英雄,模仿阿尔杰的语言风格和叙述方式,但这是他以戏仿技法改写阿尔杰小说的结果,其目的在于颠覆以美国梦为代表的美国传统价值观念。这部小说在反映美国恐怖氛围方面百无禁忌。韦斯特塑造出颇具政治色彩的可怖形象,让其频频制造社会恐慌,并以美国理想为口实,实现独裁统治。韦斯特以此暗示美国社会弥漫着法西斯政治恐惧,这种恐惧更像藏匿在人们灵魂深处的恐怖幽灵,终将导致人们的精神世界分崩离析。彼时的美国作家普遍关注时代危机之中社会大众的心理需求,他们在书写美国梦的时候往往注重表现其在精神层面的升华。韦斯特则竭力说明,美国梦是将美国推向末路的噩梦。这部小说不仅颇为尖刻地解构了美国传统价值观念,它也是美国文学史上第一部呼吁人们警觉本国法西斯主义的作品。《蝗灾之日》是韦斯特的最后一部小说,也是描写好莱坞最好的作品之一。韦斯特在这部小说中以描绘好莱坞艺术世界为契机,完成了对美国现代文明和整个西方世界的终极书写。韦斯特以超现实的笔法描绘出一个怪诞离奇的好莱坞世界,这个世界是他将自己在好莱坞的所见所感作以艺术加工之后的结果,他旨在以此影射花哨而虚假的美国现代文明。小说中的人物都是好莱坞边缘人,他们是病态文化的符号,也是人类痛苦的缩影。当他们被生活逼到绝境,在他们的绝望中衍生出一种可怕的混乱力量,这种力量可以毁掉好莱坞,也可以毁掉整个世界。韦斯特以此隐喻大萧条时期美国大众心底的绝望一旦被触动,转而将变成一种不可抑制的毁灭性力量。与此同时,韦斯特在这部小说中营造出一种末世般的狂暴氛围,并在这种氛围中将他一以贯之的悲观、绝望情绪推向了极致。彼时的美国正努力从大萧条中恢复过来,韦斯特却着意宣告,精神文化危机所带来的不仅是现代文明的衰落,更是人类史上的灭顶之灾;美国已处在末路,整个世界正濒临毁灭。韦斯特小说创作的独特之处根源于他罕见的感知力和尖刻性,他不仅洞悉到同时代人不曾察觉的、潜藏在人们灵魂深处的绝望,更在创作中一以贯之地深度刻画这种绝望。黑色不是杂糅进韦斯特某一部小说的色彩,而是他文学创作的主调。他的小说就像一股暗流,悄然涌动在30年代文坛主流之下。那一时期的人们普遍关注外化的剧烈社会冲突,他们的社会心理尚未察觉到这股暗流的存在,他们所看到的只是韦斯特小说粗鄙、拙劣的外观,因而他们不喜欢,更不理解韦斯特小说。时至50年代,韦斯特悲观、绝望的精神气质成为二战之后人们的普遍心理情绪,他小说中那股静静流淌在人们灵魂深处的暗流,成为澎湃于后现代时期主流文坛之上的浊流。韦斯特小说的价值也正在于这种独特的感知力和尖刻性,他笔下的黑色世界包孕着他所掘示出的社会本真。在20世纪30年代的美国小说史上,韦斯特是对现代人精神世界认知尤深的作家,也是最早感知到美国社会中的某些症结并将其公之于众的作家。从这个角度来说,他是一位颇具社会良知的作家。从被谴责、被排斥到拥有一定数量的读者,韦斯特小说不仅是30年代美国社会的透视镜,透过他的小说也可以看到现代人社会心理的嬗变。
范稳[5](2021)在《太阳转身》文中认为第一章1省公安厅刑事侦查局前局长卓世民现在是一个等待死刑判决书的人。他的一生戎马倥偬、身经百战,无论是在战斗的岁月还是和平年代,他就是不断书写传奇的那一类好汉,死神常常都得绕着他走。卓世民曾经设想过倘能死得轰轰烈烈、壮怀激烈,不说像个英雄,至少也不枉为男儿。可万万没有想到,自己将面临这样一种死法。
牛新春[6](2021)在《想像与真相:中国的中东政策》文中指出冷战时期,大国博弈、阶段性国际政治利益是决定中国中东政策的主要因素。冷战后,大国博弈退出决策舞台,阶段性国际政治利益的影响攀升,同时经济利益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中国与中东国家的政治、经济和军事合作稳步推进。当前,中美全球博弈骤然加剧,美国在中东不断采取敌视、反制中国的言行,关于中东"中美大博弈""中国取代美国"的炒作逐渐升温。对此,中国不仅要防范大国对抗重返中东舞台,而且要适度调低阶段性国际政治利益的决策主导地位。更重要的是,中国中东政策迫切需要转型升级,深刻领悟"总体国家安全观"思想,着眼于长远目标,促进政治、经济和安全手段的有机融合,逐步形成相对稳定、独立和具有内在一致性的"总体中东政策",循序渐进地塑造一个和平稳定与发展的中东。唯有此,才能维护中国的长远国家利益。
黄锦南[7](2021)在《基于复杂网络方法的《哈萨克斯坦真理报》中国形象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哈萨克斯坦是我国的世代友好邻邦以及“一带一路”倡议的首倡之地和先行先试地区。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不断推进,中国在哈萨克斯坦媒体中的国家形象研究越来越受到各学科研究者的重视。然而,已有成果大部分采用了基于还原论的研究方法,并不能完全契合国家形象作为一个复杂系统其本身固有的整体性和系统性特质,忽略了国家形象系统内部的动力学特征和涌现。因此,本论文将网络科学的复杂网络方法引入国家形象研究,以检验该方法在国家形象系统研究中的有效性。本文选取了哈萨克斯坦官方报纸《哈萨克斯坦真理报》为研究对象,收集了2014年7月至2018年6月的全部涉华报道和2019年12月至2021年2月与新冠疫情相关的部分涉华报道文本,构建了一大一小、一整体一局部的两种文本数据库,基于复杂网络方法,结合诸如国际关系学、经济学、社会学等学科的相关研究成果以及中哈两国政府的各项大政方针政策,对“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在哈萨克斯坦官方媒体中的整体国家形象进行了全面挖掘和研究,并对新冠疫情背景下中国在哈官媒中的国家形象进行了具体的个案分析。研究结果显示,《哈真理报》涉华报道主要展现了以下4个角度的中国形象:(1)哈萨克斯坦的永久全面战略伙伴形象;(2)哈萨克斯坦的全方位支持者形象;(3)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形象;(4)灾害频发的国家形象。本论文的研究目的主要包括:(1)对国别区域研究的方法创新作出探索,尝试复杂网络方法在国家形象研究中的应用;(2)挖掘和呈现“一带一路”和新冠疫情背景下哈萨克斯坦官方报纸《哈真理报》中的中国形象;(3)为国家形象、国别区域、乃至其他领域研究者提供哈萨克斯坦官方报纸的客观中国形象数据和真实报道文本。
李冰清[8](2021)在《从“科普”到“科幻” ——建国初期至80年代初期科幻小说研究》文中认为
聂锐[9](2021)在《美国对它国跨国公司经济制裁研究》文中指出
成晓雨[10](2021)在《“爽剧”传播中的媒体奇观现象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二、石油主角地位难动摇(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石油主角地位难动摇(论文提纲范文)
(1)全球能源转型对中东政治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一、权力转移 |
二、政策转变 |
三、全球影响 |
结语 |
(2)“磁性协调”:“阿拉伯之春”后的俄罗斯与沙特的新型关系模式(论文提纲范文)
一、“阿拉伯之春”以前俄罗斯(苏联)与沙特关系的历史沿革 |
(一)亲近期(1926~1938年) |
(二)敌视期(1945~1990年) |
(三)接触期(1991~2011年) |
二、“磁性协调”的特征与案例 |
(一)俄沙两国围绕叙利亚问题的协调 |
(二)俄沙两国围绕伊朗核问题的协调 |
(三)“欧佩克+”成立中的“磁性协调” |
(四)军事安全问题上的“磁性协调” |
三、“阿拉伯之春”后俄沙关系变迁的动因 |
(一)整合碎片化的权力分配为俄沙两国带来竞合空间 |
(二)全球能源结构的变迁让俄沙两国超越分歧 |
(三)两国主观上接近意愿强烈 |
四、“磁性协调”关系模式的国际影响 |
五、俄罗斯与沙特关系面临的挑战 |
结 语 |
(3)从“消极合作”到“积极合作”——中东变局下埃及和以色列关系的新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一、中东变局下埃以关系的演变 |
(一)“冷和平”下的消极合作 |
(二)“暖和平”下的积极合作 |
二、埃以积极合作关系的管理 |
(一)博弈下的合作型管理模式 |
(二)高层会晤是重要的管理手段 |
三、埃以积极合作关系的主要内容 |
(一)西奈半岛 |
1.突破和平协议禁区,扩大埃及在西奈半岛的军事存在 |
2.边界主权“柔性”让渡,默许以色列在西奈半岛的空域越境 |
(二)东地中海 |
1.实施地面与地下双重封锁,构筑西奈半岛和加沙地带的“隔离区” |
2.从双边议题到多边论坛,推进东地中海能源—安全合作机制建设 |
四、埃以积极合作关系面临的挑战 |
(一)塞西政权的稳定性问题 |
(二)埃以潜在的经济摩擦 |
(三)埃及不可替代地位的动摇 |
五、结 语 |
(4)20世纪30年代美国小说中的一股暗流 ——纳撒尼尔·韦斯特小说创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韦斯特小说研究综述 |
一、国外研究综述 |
二、国内研究综述 |
第二节 研究意义与研究难点 |
一、研究意义 |
二、研究难点 |
第三节 研究方法与研究内容 |
一、研究方法 |
二、研究内容 |
第一章 《鲍尔索·斯奈尔的梦幻生活》:朦胧粗晦的讥讽之作 |
第一节 宗教感受:精神痛苦之源 |
第二节 消极反叛的艺术态度 |
第三节 悲观虚无的生活感受 |
第二章 《孤心小姐》:无从救赎的精神危机 |
第一节 专栏读者:人间苦难的忠实缩影 |
第二节 玛丽与贝蒂:无路可遁的现代女性 |
第三节 施拉克:丧失信仰的“游魂” |
第四节 “孤心小姐”:没有教堂的“牧师” |
第三章 《难圆发财梦》:分崩离析的传统价值 |
第一节 劝世之言:美国梦想已然破灭 |
一、拙劣的模仿,还是高妙的戏仿? |
二、美国梦,还是美国噩梦? |
第二节 警世之语:美国自由岌岌可危 |
一、法西斯势力蠢蠢欲动 |
二、“赤色恐惧”悄然蔓延 |
第四章 《蝗灾之日》:终将消亡的现代文明 |
第一节 超现实的艺术世界 |
第二节 好莱坞“狂人”群像 |
一、好莱坞演员:“弗兰肯斯坦魔鬼” |
二、托德·哈克特:韦斯特的自画像 |
三、好莱坞电影迷:“来加州找死的人” |
第三节 破碎的狂欢世界 |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
后记 |
(5)太阳转身(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
1 |
2 |
3 |
4 |
第二章 |
5 |
6 |
7 |
8 |
第三章 |
9 |
10 |
11 |
12 |
第四章 |
13 |
14 |
15 |
16 |
第五章 |
17 |
18 |
19 |
20 |
第六章 |
21 |
22 |
23 |
24 |
第七章 |
25 |
26 |
27 |
28 |
第八章 |
29 |
30 |
31 |
32 |
第九章 |
33 |
34 |
35 |
36 |
(6)想像与真相:中国的中东政策(论文提纲范文)
一 中国中东政策的历史逻辑 |
(一)大国博弈与阶段性国际政治利益 |
(二)阶段性国际政治利益与经济利益 |
二 中国中东政策的现实考察 |
(一)“中美在中东大博弈”的鼓噪 |
(二)中国与中东国家国际政治合作的升温 |
(三)被夸大的中国与中东经济关系 |
三 中国中东政策的战略评估 |
(一)中东成为中美博弈新战场的可能性小 |
(二)中东在中国阶段性国际政治斗争的战略价值没有显着上升 |
(三)中东对中国经济的依赖程度更大 |
四 中国中东政策的未来方向 |
(一)中国中东政策的时代性 |
(二)中国中东政策的总体性 |
五 结语 |
(7)基于复杂网络方法的《哈萨克斯坦真理报》中国形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1.3 研究对象 |
1.4 研究方法和思路 |
1.5 研究创新点及论文结构 |
2 整体中国形象系统网络构建与测量 |
2.1 关键词同现网络构建及其网络特性分析 |
2.2 网络层级分析及核心关键词节点提取 |
2.3 核心关键词节点内部网络构建及其加权聚类分析 |
3 中哈非经济关系属性聚类之中国形象分析 |
3.1 中哈首脑外交属性关键词节点聚类的中国形象分析 |
3.1.1 不断升级的全面战略伙伴形象 |
3.1.2 值得信任、不吝支持的好朋友形象 |
3.1.3 潜力巨大、优势互补的合作伙伴形象 |
3.2 中哈边境和安全合作属性关键词节点聚类的中国形象分析 |
3.2.1 中哈边境繁荣共建者形象 |
3.2.2 上合组织框架下哈重要安全合作伙伴形象 |
3.2.3 哈打击边境走私活动合作者形象 |
3.3 中哈人文交流属性关键词节点聚类的中国形象分析 |
3.3.1 哈萨克斯坦文化传播的支持者形象 |
3.3.2 中哈人文交流的推动者形象 |
3.3.3 丝路复兴的倡导者和实践者形象 |
3.4 关键词节点“2017 阿斯塔纳世博会”的中国形象分析 |
3.4.1 阿斯塔纳世博会的积极参与者形象 |
3.4.2 阿斯塔纳世博会的全方位支持者形象 |
3.4.3 历史悠久、底蕴丰厚的可持续发展大国形象 |
4 经济属性聚类之中国形象分析 |
4.1 哈对华出口属性关键词节点聚类的中国形象分析 |
4.1.1 哈对华出口贸易的积极推动者形象 |
4.1.2 哈出口贸易的重要市场形象 |
4.2 中哈交通运输合作属性关键词节点聚类的中国形象分析 |
4.2.1 富有成效的交通运输合作伙伴形象 |
4.2.2 哈过境运输潜力释放的驱动者形象 |
4.3 中哈投资合作属性关键词节点聚类的中国形象分析 |
4.3.1 中哈投资合作的推动者形象 |
4.3.2 带来多重利好和雪中送炭的对哈投资者形象 |
4.4 中国国内经济属性关键词节点聚类的中国形象分析 |
4.4.1 飞速发展、迎难而上的经济强国形象 |
4.4.2 攻坚克难、施工高效的基建强国形象 |
5 游离核心关键词节点之中国形象分析 |
5.1 游离核心关键词节点“技术”的中国形象分析 |
5.1.1 自主创新、积极进取的科技强国形象 |
5.1.2 科技惠民的社会主义大国形象 |
5.2 灾难属性游离核心关键词节点的中国形象分析 |
5.2.1 灾害频发的国家形象 |
5.2.2 以人民为中心的社会主义大国形象 |
6 中国形象之新冠疫情涉华报道个案分析 |
6.1 中哈关系属性关键词节点聚类的中国形象分析 |
6.1.1 哈永久全面战略伙伴形象 |
6.1.2 哈重要经济合作伙伴形象 |
6.2 中国国内抗疫属性关键词节点聚类的中国形象分析 |
6.2.1 以人民为中心的社会主义大国形象 |
6.2.2 医疗系统强大、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倡议的大国形象 |
7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四、石油主角地位难动摇(论文参考文献)
- [1]全球能源转型对中东政治的影响[J]. 牛新春,陈晋文. 现代国际关系, 2021(12)
- [2]“磁性协调”:“阿拉伯之春”后的俄罗斯与沙特的新型关系模式[J]. 王琼,李坤泽. 学术探索, 2021(11)
- [3]从“消极合作”到“积极合作”——中东变局下埃及和以色列关系的新发展[J]. 潘基宏,王昕. 国际关系研究, 2021(05)
- [4]20世纪30年代美国小说中的一股暗流 ——纳撒尼尔·韦斯特小说创作研究[D]. 李唐. 吉林大学, 2021(01)
- [5]太阳转身[J]. 范稳. 当代, 2021(05)
- [6]想像与真相:中国的中东政策[J]. 牛新春. 西亚非洲, 2021(04)
- [7]基于复杂网络方法的《哈萨克斯坦真理报》中国形象研究[D]. 黄锦南. 浙江大学, 2021(08)
- [8]从“科普”到“科幻” ——建国初期至80年代初期科幻小说研究[D]. 李冰清. 上海大学, 2021
- [9]美国对它国跨国公司经济制裁研究[D]. 聂锐. 华中师范大学, 2021
- [10]“爽剧”传播中的媒体奇观现象研究[D]. 成晓雨. 山东师范大学, 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