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肥胖及糖尿病防治中值得高度重视的问题(论文文献综述)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1](2021)在《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国内外2型糖尿病的研究取得了重大进展, 获得了更多关于糖尿病及其慢性并发症预防、诊断、监测及治疗的循证医学新证据。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特组织专家对原有指南进行修订, 形成了《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 旨在及时传递重要进展, 指导临床。本指南共19章, 内容涵盖中国糖尿病流行病学、糖尿病的诊断与分型、2型糖尿病的三级预防、糖尿病的筛查和评估、糖尿病的教育和管理、2型糖尿病综合控制目标和高血糖的治疗路径、医学营养、运动治疗和体重管理、高血糖的药物治疗、糖尿病相关技术、糖尿病急性和慢性并发症、低血糖、糖尿病的特殊情况、代谢综合征和糖尿病的中医药治疗等。本指南的颁布将有助于指导和帮助临床医师对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规范化综合管理, 改善中国2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结局。
Chinese Diabetes Society;[2](2021)在《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上)》文中指出糖尿病是内科常见病,与各学科疾病关联密切。对糖尿病的正确认识和防治是所有内科医生的必备知识。今特刊载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制定的最新指南——《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旨在及时传递糖尿病临床的重要进展,指导临床一线实践。指南共19章,内容涵盖中国糖尿病流行病学、糖尿病的诊断与分型、2型糖尿病的三级预防、糖尿病的筛查和评估、糖尿病的教育和管理、2型糖尿病综合控制目标和高血糖的治疗路径、医学营养、运动治疗和体重管理、高血糖的药物治疗、糖尿病相关技术、糖尿病急性和慢性并发症、低血糖、糖尿病的特殊情况、代谢综合征和糖尿病的中医药治疗等。受杂志刊载篇幅限制,将分两部分在2021年第8期和第9期刊登。
缪文茹[3](2021)在《益气健脾消脂汤治疗新加坡非酒精性脂肪肝的临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1.本次研究以问卷调查的方式,研究新加坡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的体质类型分布规律。同时通过对身体质量指数(BMI)、生化指标、肝脏B超影像显示等方面的测定,探讨新加坡NAFLD中医体质类型、易感体质类型与BMI、生化指标、肝脏B超影像等方面的相关性,分析总结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为中医体质学说与临床治疗相结合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同时发挥“治未病”的中医特色来防治新加坡NAFLD发生发展。2.在概述中西医诊治NAFLD的基础上,总结导师多年来治疗NAFLD的临床经验,结合新加坡NAFLD的中医体质特点,从NAFLD的“气虚痰湿瘀滞”的病因病机出发,以益气健脾、祛痰化瘀为大法,观察益气健脾消脂汤对新加坡肝郁脾虚、痰湿瘀阻证NAFLD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从BMI、生化指标、肝脏B超影像及临床证候积分等方面综合评价中医干预NAFLD的临床治疗方案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1.理论研究1.1现代医学方面:从西医学对NAFLD认识的宏观层面出发,系统性分析西医学对NAFLD病因、发病机制、诊断、治疗及发展趋势等方面的研究进展,深入探讨西医学对NAFLD认识存在的优缺点,为中西医结合防治该病提供理论依据。1.2中医学方面:从中医学对NAFLD的古今认识出发,着重整理历代重要的中医古籍中对该病症的有关论述,研究其学术渊源及规律。并且对近10年内防治NAFLD的现代中医文献进行经验总结,与古医籍加以对比分析,找出两者的异同处。同时进行NAFLD中医体质学方面的研究,以NAFLD的古今中医文献及中医体质理论为指导,确立益气健脾、祛痰化瘀法与益气健脾消脂汤的组方原则。2.临床研究2.1选择500例新加坡NAFLD病例进行中医体质类型的问卷调查,同时开展BMI、生化指标、肝脏B超影像显示等方面的测定,收集资料后,将其录入SPSS20.0电脑软件中,进行数据统计处理分析,探讨新加坡NAFLD中医体质类型、易感体质类型与BMI、生化指标、肝脏B超影像显示等方面的相关性,分析总结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2.2将问卷调查中符合要求的100例受试者分别采用益气健脾消脂汤(治疗组,50例)和中成药月见草软胶囊(对照组,50例)治疗,然后进行治疗前后及组间的疗效观察,疗程均为三个月。结果:1.入选的500例NAFLD患者中:患者体质种类多数为一种体质,部分患者有两种体质,但是也有少数患者具有多种体质,以1-3种体质的病例居多;按王琦教授的九种中医体质类型为指导准则,NAFLD患者的自身体质占体质类型总数的百分比的分布规律如下:痰湿质>气虚质>湿热质>气郁质>阴虚质>阳虚质>血瘀质>平和质>特禀质;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均高于正常值;低密度脂蛋白(LDL)、高密度脂蛋白(HDL)及γ谷氨酰转肽酶(GGT)增高和降低的病例都存在。将痰湿质、湿热质、特禀质的体质与BMI的相关性进行分析后发现,痰湿质、湿热质、特禀质常见有BMI增加(P<0.05),体重超标、肥胖者患NAFLD的风险也增加。特禀质、痰湿质、湿热质与HDL降低有相关性(P<0.05)。气虚质与TG的降低有相关性(P<0.05)。气郁质、血瘀质、湿热质、痰湿质及阴虚质中AST升高(P<0.05),血瘀质、湿热质、气虚质、阴虚质中ALT升高(P<0.05),湿热质、痰湿质、气虚质中GGT升高(P<0.05),说明偏颇体质的患者常伴有肝血清转氨酶升高,而且因中医体质分类的差别,其AST、ALT、GGT改变则各有不同。女性多见气虚质,痰湿质、湿热质常见于男性。痰湿质、阴虚质与B超影像显示的严重程度有相关性,且痰湿质多见于轻、中度的 NAFLD(P<0.05)。2.益气健脾消脂汤治疗组的总有效率可达92%,中成药月见草软胶囊组总有效率为78%,益气健脾消脂汤的总体疗效优于月见草软胶囊(P<0.05)。两组自身治疗后较各自治疗前中医证候积分均有改善(P<0.001),且治疗组的疗后中医证候积分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自身治疗后较各自治疗前各种临床症状和体征均有显着改善(P<0.05),且治疗组在改善肢体困重、胁肋胀痛、脘腹胀满、食少纳呆、大便溏薄等症状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治疗后体重较其自身治疗前显着减轻(P<0.05),且治疗组疗后体重较对照组疗后体重降低(P<0.05)。将两组自身治疗前后血脂水平(TC、TG、LDL)及肝血清转氨酶指标(ALT、AST、GGT)进行比较后发现两组均有显着的降血脂、保肝降酶的调节作用(P<0.05),治疗组疗后血脂及肝功能较对照组疗后有所降低(P<0.05)。两组自身治疗后较各自治疗前肝脏病变的严重程度均有改善(P<0.05),且治疗组疗后肝脏B超影像显示程度积分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1.本次问卷调查所能收集到的病例中,中医体质类型分布规律:痰湿质>气虚质>湿热质>气郁质>阴虚质>阳虚质>血瘀质>平和质>特禀质。痰湿质与湿热质常见于男性,女性多见气虚质。痰湿质、湿热质常见有BMI增加,体重超标、肥胖者患NAFLD的风险也增加。痰湿质、湿热质中HDL较正常水平降低。气虚质常可见TG降低。偏颇体质多伴有肝功能指标增高,但不同的中医体质类型其AST、ALT、GGT增高也不相同。痰湿质、阴虚质与B超影像显示的严重程度有相关性,且痰湿质多见于轻、中度的NAFLD患者。2.经过连续三个月的临床疗效观察,发现益气健脾消脂汤对新加坡NAFLD中医辨证属于肝郁脾虚、痰湿瘀阻证的临床疗效优于月见草软胶囊。益气健脾消脂汤在减低症状积分,减轻BMI,调节血脂水平,改善肝脏血清转氨酶指标、减轻肝脏病变在B超下严重程度方面优于月见草软胶囊。益气健脾消脂汤适用于新加坡NAFLD中医辨证属于肝郁脾虚、痰湿瘀阻证的患者,其既能祛脂,又能保护肝脏、降低肝血清转氨酶,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NAFLD的中药制剂。
李健[4](2021)在《PPARγ参与有氧运动调控chemerin改善COPD膈肌功能障碍的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研究目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是一种常见的高发的慢性系统性疾病,除对肺局部的损伤外,COPD还能造成多种肺外损伤,其中膈肌功能障碍是造成呼吸功能衰退的重要因素。系统性炎症是COPD膈肌功能障碍的关键环节。运动训练是目前COPD膈肌功能障碍康复治疗的有效手段,而运动对炎症反应的调节作用也成为其改善膈肌功能障碍的作用途径之一,然而这一作用的具体机制目前还尚未阐明。近来,脂肪因子在机体中的生物学效应引起了诸多关注,其中chemerin与COPD间的紧密关系也被逐步证实,chemerin是COPD炎症反应不可或缺的一环。运动对chemerin/CMKLR1信号轴的调控效应在其他研究中已被证实,但目前对运动调控chemerin/CMKLR1轴的上游信号仍无明确定论。研究显示,在肥胖与糖尿病模型中PPARγ被证实是运动调控chemerin/CMKLR1的上游信号,参与运动改善糖脂代谢过程,而PPARγ的药理性配基也被用于COPD患者的临床管理中。但对于COPD膈肌功能障碍而言,PPARγ是否是运动调控chemerin/CMKLR1改善COPD膈肌功能障碍的上游信号尚不清楚,且值得探讨。研究方法第一部分实验:运动对COPD大鼠膈肌功能障碍和对PPARγ-chemerin/CMKLR1通路及其下游炎性因子的影响两月龄雄性SD大鼠32只,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CG)、模型对照组(MG)、有氧运动组(AEG)和抗阻运动组(REG),每组8只。MG、AEG和REG采用香烟烟雾暴露法建立COPD大鼠模型;模型建立后,AEG和REG分别接受为期9周的有氧运动训练或抗阻运动训练;有氧运动采取游泳的方式进行;抗阻运动采用爬梯运动。MG在运动干预期间自由活动,CG在整个研究过程中均不接受任何干预。实验过程中每月检测大鼠体重。运动训练结束后对大鼠肺功能、膈肌功能进行检测;取材后对大鼠肺与膈肌HE染色观察组织结构变化;Western blot法检测大鼠膈肌中PPARγ、chemerin、CMKLR1、IL-1β、IL-6、IL-8、TNF-α、atrogin-1、Mu RF1以及Myo D1的蛋白表达情况。第二部分实验:机械牵拉对LPS诱导炎症环境下L6细胞增殖水平及PPARγ-chemerin/CMKLR1通路及下游因子的影响1.筛选能诱导L6成肌细胞低增殖活性的LPS浓度将L6细胞接种于96孔板中,37℃培养箱中培养24 h,分别设置不同浓度的LPS培养孔,每个浓度设置6个复孔,每孔添加10μL不同浓度LPS溶液,37℃细胞培养箱中培养24 h。CCK-8检测细胞增殖水平。2.机械牵拉对LPS诱导炎症环境下L6细胞的增殖水平影响将L6细胞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CG)、LPS对照组(LG)和LPS牵拉组(LSG),LSG在Flexcell牵拉装置接受拉伸强度为15%,频率为0.5 Hz,持续时间为6 h的周期性机械牵拉。CG与LG在相同条件下培养,不予以细胞牵拉刺激。牵拉结束后24 h,CCK-8试剂盒检测细胞增殖活性;收集细胞,Western blot法检测各组细胞中PPARγ、chemerin、CMKLR1、IL-1β、IL-6、IL-8、TNF-α、atrogin-1、Mu RF1以及Myo D1的蛋白表达情况。第三部分实验:PPARγ在机械牵拉调控chemerin/CMKLR1信号促LPS诱导炎症环境下L6细胞增殖中的作用1.筛选GW9662与罗格列酮溶液影响炎症环境下L6成肌细胞增殖水平的适宜浓度L6成肌细胞接种在96孔板中,贴壁后加入LPS溶液,继续培育24 h,将细胞随机分成10组,包括LPS对照组、DMSO对照组以及4种浓度梯度的罗格列酮和GW9662各自4组细胞;加入药物培养24 h后CCK-8试剂盒检测各组别细胞的增殖活性。2.调节PPARγ蛋白表达对机械应力提升炎症培养环境下L6成肌细胞活性以及PPARγ-chemerin/CMKLR1信号的影响将L6细胞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CG),LPS对照组(LG),罗格列酮对照组(RG),罗格列酮+牵拉组(RSG),GW9662对照组(GWG),GW9662+牵拉组(GSG);两组牵拉组在Flexcell牵拉装置中进行机械牵拉干预,所有对照组在相同环境中培养,不予细胞牵拉刺激。牵拉结束后24 h进行指标检测,指标同第二部分。研究结果1.运动对COPD大鼠膈肌功能障碍和对PPARγ-chemerin/CMKLR1通路及其下游炎性因子的影响(1)相较MG,AEG大鼠肺功能与膈肌功能显着提升(p<0.05),膈肌组织结构改善;REG大鼠肺功能同样提升(p<0.05),但膈肌功能改善不明显。(2)相较MG,AEG和REG大鼠膈肌PPARγ蛋白表达上调明显(p<0.05),且AEG大鼠膈肌chemerin/CMKLR1信号抑制(p<0.05);但REG大鼠膈肌chemerin/CMKLR1信号变化不明显。(3)相较MG,AEG大鼠膈肌中IL-8的表达被显着抑制(p<0.05),并且IL-1β和IL-6表达有下降但不具有统计学意义;REG大鼠膈肌中炎症因子变化不明显。(4)AEG大鼠膈肌Myo D1的表达相较MG上升(p<0.05),atrogin-1和Mu RF1的表达有下降但不具有统计学差异;REG大鼠膈肌Mu RF1的表达被抑制(p<0.05)。2.机械牵拉对LPS诱导炎症环境下L6细胞增殖水平及PPARγ-chemerin/CMKLR1通路及下游因子的影响2.1诱导L6成肌细胞低增殖活性的适宜LPS浓度浓度为2 mg/ml、5 mg/ml以及10 mg/ml LPS溶液能对细胞增殖水平呈抑制作用,经过筛选后,在本次研究的后续部分均采用了2 mg/ml这一浓度作为LPS刺激浓度。2.2机械牵拉对炎症环境下L6细胞的增殖水平影响(1)LG细胞较CG细胞增殖水平下降(p<0.05),LSG较LG细胞增殖活性显着上升(p<0.05)。(2)LSG细胞相较LG和CG,其细胞PPARγ蛋白的表达水平显着上升(p<0.05),且细胞中CMKLR1蛋白的表达下降但不具有统计学差异。(3)LG细胞中IL-1β和TNF-α的蛋白水平相较CG上升明显(p<0.05),而经机械牵拉后的LSG细胞的上述炎症因子水平则显着下降(p<0.05)。(4)LG细胞atrogin-1表达水平较CG显着上升,细胞牵拉后有降低但未呈现统计学差异;各组细胞Mu RF1表达也呈类似趋势;Myo D1的表达在LG呈下降,在LSG上升,但均未产生统计学差异。3.PPARγ在机械牵拉调控chemerin/CMKLR1信号促LPS诱导炎症环境下L6细胞增殖中的作用3.1 GW9662与罗格列酮溶液影响炎症环境下L6成肌细胞增殖水平的适宜浓度50μM的GW9662呈现抑制炎症环境中L6细胞增殖活性的趋势,而10μM和50μM的罗格列酮溶液呈现提升炎症环境中L6细胞的增殖活性的趋势。3.2机械牵拉联合罗格列酮或GW9662对LPS诱导炎症培养环境下L6成肌细胞活性以及PPARγ-chemerin/CMKLR1信号的影响(1)单独罗格列酮/GW9662即可发挥对L6细胞增殖活性的促进/抑制作用(p<0.05);GSG相较GWG,L6细胞的增殖水平上升(p<0.05);RSG相较RG,L6细胞的增殖水平也进一步提升(p<0.05)。(2)RG细胞PPARγ蛋白被激活,与GWG、GSG相较明显上升(p<0.05);RSG蛋白表达水平最高,与CG、LG、GWG以及GSG间均形成显着差异(p<0.05)。RG和RSG中的CMKLR1表达下降,与LG相较差异显着(p<0.05)。(3)RSG细胞IL-1β较GWG显着下降(p<0.05);相较LG,GWG、RG和RSG细胞中IL-6明显下降(p<0.05);LG、GWG、GSG和RG细胞中TNF-α相较CG明显上升(p<0.05),RSG细胞中TNF-α的蛋白表达较LG和GWG下降低明显(p<0.05)。(4)RG细胞atrogin-1和Mu RF1表达被明显抑制(p<0.05);RSG细胞中Mu RF1的表达呈现明显抑制效应(p<0.05);GSG、RG和RSG细胞的Myo D1表达上升但未形成统计学差异。结论1.COPD大鼠存在膈肌功能障碍,有氧运动具备更加有效的COPD肺功能、膈肌功能的康复效果;运动能上调膈肌PPARγ蛋白的表达,抑制chemerin/CMKLR1信号,降低膈肌IL-8及TNF-α的水平,调节膈肌蛋白降解/生长失衡状态。2.适宜浓度LPS能诱导L6细胞低增殖活性。机械牵拉能提升LPS环境下培养的L6细胞的增殖活性,并且可以激活细胞中PPARγ蛋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chemerin/CMKLR1信号表达,抑制细胞中IL-1β和TNF-α的蛋白水平,影响E3连接酶及其底物的表达。3.外源性增强PPARγ信号联合机械牵拉可以增强L6细胞的活性,抑制chemerin/CMKLR1信号及IL-6、TNF-α的表达,并进一步抑制肌细胞蛋白降解因子atrogin-1和Mu RF1的表达;相反,抑制PPARγ信号,上述影响被抑制。综上,本次研究从体内和体外实验两方面证实了PPARγ在运动调控chemerin/CMKLR1信号改善COPD膈肌功能障碍中的作用。
董广通[5](2021)在《从胃排空功能探讨玉女煎及魔芋食品调节大鼠血糖的实验研究》文中指出糖尿病已发展为在全球范围内蔓延的全身代谢性疾病,正逐渐呈现低龄化趋势。作为脂肪、糖、蛋白质等营养物质消化与吸收的场所,胃肠等消化道与糖尿病的发生发展有密切的关系。魔芋葡甘聚糖(KGM)作为一种生活中常见膳食纤维已在肥胖、糖尿病等多个领域进行了广泛的研究,证明其对代谢性疾病的治疗有独特的优势且对身体有益。玉女煎为明代着名医家张景岳所着《景岳全书》中具有清胃泻热,滋肾养阴功效的经典方剂,已有许多研究证明其降糖的作用。但对于魔芋和玉女煎的降糖机制仍缺乏从胃排空角度深入的研究,其具体机制值得进一步探索。本实验从胃排空的角度出发,进一步证实药食结合的方式对胰岛细胞的保护和修复作用,并探求其机制。目的本实验通过SD大鼠造成的糖尿病模型为研究对象,观察魔芋膳食纤维食品和玉女煎对高脂饲料联合链脲佐菌素诱导的DM大鼠胰岛细胞的保护作用和胃排空运动的干预效果,并从分子生物学、病理形态学等角度探讨魔芋膳食纤维食品和玉女煎干预产生效应的物质基础及机制,为一级、二级预防和治疗T2DM提供药食结合干预方法思路。方法1.SPF级8周龄雄性SD正常大鼠随机分为5组。适应性喂养3天之后进行实验干预。实验共分为5组:空白组、魔芋高剂量组、魔芋低剂量组、玉女煎高剂量组、玉女煎低剂量组。连续灌胃1周,每天监测体重和食量变化,于灌胃一周后采用SPECT核素放射显像技术观察各组胃排空速率和半排时间,并用免疫荧光法和酶联免疫吸附法实验检测胃窦Ghrelin、Gastrin两种激素的表达情况。2.SPF级4周龄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9组。高脂饲料饲喂养4周,空腹后12小时后每隔4小时分次注射小剂量STZ制造糖尿病模型,并以高脂饲料喂养维持一周稳定模型。实验共分为9组:正常组、模型组、拜唐苹组、魔芋高剂量组、魔芋中剂量组、魔芋低剂量组、玉女煎高剂量组、玉女煎中剂量组、玉女煎低剂量组。持续灌胃4周,每周称重,于给药第0周、1周、2周、3周、4周测量大鼠空腹血糖。各组大鼠干预4周并测定空腹血糖后予2 g/kg葡萄糖溶液灌胃,分别于灌胃后30min、60min、120min尾尖采血测量血糖值,根据各时间点血糖值绘制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曲线,并计算血糖曲线下面积;采用SPECT核素放射显像技术观察各组1h胃排空速率和半排时间;并取血检测空腹胰岛素,进而推算胰岛素抵抗指数和释放指数;进行胰腺和胃窦HE染色,对胰腺β细胞、胃窦Cajal细胞的数量和形态进行免疫组化染色,并计算平均光密度值;Elisa法检测大鼠胃窦和血清Ghrelin激素的表达;RT-PCR技术检测胃窦GHSR mRNA的表达。结果1.魔芋膳食纤维食品和玉女煎对正常大鼠体重和食量的影响:自实验开始后每组大鼠体重均逐渐增加,7天灌胃后空白组上涨最快,体重最大,魔芋高剂量组涨幅最慢,体重最小,玉女煎高剂量组次之,第5天起空白组体重要明显重于魔芋高剂量组(P<0.05)。空白组每日食量最大,各给药组每日食量涨幅不明显,甚至有下降的趋势,其中魔芋高剂量组效果最明显,玉女煎次之。2.魔芋膳食纤维食品和玉女煎对正常大鼠胃排空功能的影响:60min排空率其他各组均较空白组有不同程度地减少,其中魔芋高剂量组排空率下降最明显(P<0.05),其余3组虽未体现出显着差异但排空速率减缓的趋势也较明显(P>0.05)。同样的,胃半排时间空白组最快,与其余各组相比均有统计差异(P<0.05),与魔芋高剂量组相比差异更为显着(P<0.01)。3.魔芋膳食纤维食品和玉女煎对正常大鼠胃窦Ghrelin、Gastrin的影响:魔芋高剂量组和玉女煎高剂量组胃窦组织Ghrelin水平明显下降,Gastrin水平明显升高(P<0.01),而两组中剂量上升趋势次之(P<0.05)。4.魔芋膳食纤维食品和玉女煎对糖尿病大鼠血糖及葡萄糖耐量的影响:造模成功后,模型组、拜唐苹组、魔芋及玉女煎高剂量组血糖水平均显着高于正常组(P<0.05)。灌胃4周后,模型组血糖显着高于正常组血糖(P<0.01);与模型组相比,拜唐苹组、魔芋与玉女煎高剂量组血糖水平下降明显(P<0.01)。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大鼠在灌胃葡萄糖前后各时间点血糖水平均显着上升(P<0.01),OGTT 30min后,各组大鼠血糖水平均显着升高,模型组大鼠血糖达到峰值,与模型组相比,拜唐苹组、魔芋高剂量组、玉女煎高剂量组大鼠血糖水平均显着下降(P<0.01)。OGTT 60min时,各给药组汤组大鼠血糖水平到达峰值,但仍显着低于模型组(P<0.05)。120min时,与模型组相比,拜唐苹组、魔芋高剂量组、玉女煎高剂量组大鼠血糖浓度均有明显下降(P<0.05)。5.魔芋膳食纤维食品和玉女煎对糖尿病大鼠胰岛素分泌指数的影响: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大鼠空腹胰岛素水平显着下降(P<0.01);Homa-IR指数显着升高(P<0.01)。与模型组相比,拜唐苹组、魔芋高剂量组、玉女煎高剂量组空腹胰岛素水平及HOMA—IAI指数均有明显提高(P<0.05)。6.魔芋膳食纤维食品和玉女煎对糖尿病大鼠胰腺形态的影响:正常组大鼠胰腺中胰岛数量较多,形态规则,为圆形或卵圆形,分布均匀,边界较清,β细胞数量丰富,形态饱满,颜色浅染,排列紧密规整。细胞核明显呈卵圆形,胞质饱满。模型组胰岛数量减少,面积萎缩,排列分散不规则,与胰腺边界不清,结构紊乱,胰岛内胞浆较少,有外分泌腺向内入侵的现象,部分可见细胞核固缩、分裂。拜唐苹组胰岛结构规则,周边胞浆相对减少,β细胞数量增多。魔芋高剂量与玉女煎高剂量组与拜唐苹类似,胰岛轻度萎缩,形态近似规整,与外分泌腺界限相对清晰。其他剂量组则无明显改变。7.魔芋膳食纤维食品和玉女煎对糖尿病大鼠胰岛β细胞表达与形态的影响:正常组大鼠胰岛β细胞聚集在胰岛中心,排挤紧密,数量较多,染色较深,呈橘红色。模型组大鼠胰岛β细胞数量明显减少,较正常组偏离胰岛中心,排列稀松,分布不均。拜唐苹组、魔芋高剂量组与玉女煎高剂量组β细胞数量明显增多,在中心分布,中低剂量组与模型组相比无明显变化。8.魔芋膳食纤维食品和玉女煎对糖尿病大鼠胃排空功能的影响: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大鼠1h排空率明显减慢(P<0.05),给药前后无明显变化(P>0.05)。与模型组相比,拜唐苹组、魔芋高剂量组与玉女煎高剂量组排空率明显增快,半排时间缩短(P<0.05)。9.魔芋膳食纤维食品和玉女煎对糖尿病大鼠胃窦组织病理形态改变的影响:正常组大鼠胃窦胃黏膜、黏膜下层、肌层和浆膜结构清晰,黏膜层细胞排列规则、紧密,未见病理改变。模型组胃窦黏膜层细胞排列疏松混乱,细胞间隙扩大,肌层环形肌明显变薄。拜唐苹组与模型组相比肌层平滑肌细胞摆列相对规则致密,黏膜和黏膜下层排列相对整齐;魔芋高剂量与玉女煎高剂量组与拜唐苹类似,细胞间隙减少,无空泡形成,未见毛细血管扩张。10.魔芋膳食纤维食品和玉女煎对糖尿病大鼠胃窦Cajal间质细胞的影响:与正常组相比较,模型组c-kit数量明显变少,细胞萎缩,染色呈淡黄色。拜唐苹组、魔芋高剂量与玉女煎高剂量组细胞数量略有减少,但形态正常。各中、低剂量组逐渐着色淡、数量少、细胞形态异常。11.魔芋膳食纤维食品和玉女煎对胃窦和血清Ghrelin及胃窦GHSR mRNA表达的影响:与正常组相比,糖尿病大鼠胃ghrelin水平明显下降。与模型组相比,拜唐苹组胃和血清ghrelin水平均明显上升,魔芋和玉女煎各给药组给药后胃ghrelin水平均有不同程度的上升,尤以魔芋高剂量组和玉女煎高剂量组明显(P<0.01)。而血清中只有魔芋低剂量组有明显变化(P<0.05)。与Ghrelin趋势一样糖尿病大鼠胃GHSR mRNA表达明显减少(P<0.05),拜唐苹组胃GHSR mRNA表达明显增多(P<0.01),魔芋给药各剂量组有增加趋势,但只有魔芋中剂量组有明显改变(P<0.05);玉女煎高、低剂量组相比与模型组胃GHSR mRNA表达增加明显,且多于拜唐苹组。结论:1.魔芋膳食纤维食品及玉女煎具有抑制正常大鼠食量和体重上升的保健功能,可明显抑制正常大鼠为排空速率,增强大鼠饱腹感,其机制可能与对Ghrelin、Gastrin激素分泌的双向调节有关。2.魔芋膳食纤维食品及玉女煎有显着改善T2DM大鼠糖代谢、胰岛功能、胰腺组织结构损害的作用,可明显改善胰岛β细胞形态与功能。3.魔芋膳食纤维食品及玉女煎对T2DM大鼠和胰岛β细胞的保护作用可能是通过促进胃排空功能,修复胃窦平滑肌损伤,改善Cajal间质细胞数量与形态,同时促进胃Ghrelin激素的释放与GHRS mRNA水平的表达有关。4.魔芋膳食纤维食品及玉女煎可以通过促进胃排空能改善糖尿病大鼠胰岛β细胞和高糖状态。对糖尿病的防治重视膳食的调节会起到很高的干预作用;中药降糖需要大剂量、高浓度、长时间干预,但整体长期效果优于单纯饮食控制。创新点:1.本研究本着药食同源、药食结合的思路探求魔芋膳食纤维食品和玉女煎保护胰岛细胞、改善血糖的作用,符合国家中医药发展方向,为糖尿病的一级、二级预防及治疗提供新的干预措施,为将来新药和药食同源保健产品的开发提供借鉴。2.与以往只针对糖尿病胃轻瘫这一并发症的研究不同。本研究从胃排空功能的角度探求魔芋膳食纤维食品和玉女煎对糖尿病大鼠的降糖效果,并对其潜在机制做了初步研究与探讨,为将来的糖尿病防治临床与科研工作提供新的思路。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6](2021)在《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国内外2型糖尿病的研究取得了重大进展,获得了更多关于糖尿病及其慢性并发症预防、诊断、监测及治疗的循证医学新证据。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特组织专家对原有指南进行修订,形成了《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旨在及时传递重要进展,指导临床。本指南共19章,内容涵盖中国糖尿病流行病学、糖尿病的诊断与分型、2型糖尿病的三级预防、糖尿病的筛查和评估、糖尿病的教育和管理、2型糖尿病综合控制目标和高血糖的治疗路径、医学营养、运动治疗和体重管理、高血糖的药物治疗、糖尿病相关技术、糖尿病急性和慢性并发症、低血糖、糖尿病的特殊情况、代谢综合征和糖尿病的中医药治疗等。本指南的颁布将有助于指导和帮助临床医师对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规范化综合管理,改善中国2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结局。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7](2021)在《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文中提出随着国内外2型糖尿病的研究取得了重大进展, 获得了更多关于糖尿病及其慢性并发症预防、诊断、监测及治疗的循证医学新证据。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特组织专家对原有指南进行修订, 形成了《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 旨在及时传递重要进展, 指导临床。本指南共19章, 内容涵盖中国糖尿病流行病学、糖尿病的诊断与分型、2型糖尿病的三级预防、糖尿病的筛查和评估、糖尿病的教育和管理、2型糖尿病综合控制目标和高血糖的治疗路径、医学营养、运动治疗和体重管理、高血糖的药物治疗、糖尿病相关技术、糖尿病急性和慢性并发症、低血糖、糖尿病的特殊情况、代谢综合征和糖尿病的中医药治疗等。本指南的颁布将有助于指导和帮助临床医师对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规范化综合管理, 改善中国2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结局。
曾慧娟[8](2021)在《昆明市主城区基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居民慢性肾脏病调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 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NCD,Non-communicable chronic Diseases)是 2 1 世纪全球公共卫生问题,其中慢性肾脏病(CKD,chronic kidney disease)因为起病隐匿并发症严重,医疗资源消耗巨大,患者生存质量低,对家庭、社会、国家影响严重,CKD同样是一个严重的公共卫生挑战。CKD患病率高,在中国CKD患病率达10.8%,特别在CKD早期缺乏有效的早期诊断识别及管理。在《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指导下,强调基层预防疾病为重点,目前暂缺云南省CKD的公共卫生流行病学等相关调查,结合目前昆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已有的高血压、糖尿病慢性病管理基础,本研究将CKD在临床医学及预防医学中融合起研究,基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从公共卫生角度按健康生态学模型理论,基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对居民进行CKD的四部分系列调查研究,发现基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CKD的影响因素及流行病学调查情况,建立社区CKD诊断模型,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管理CKD提供早期诊断及防治提供策略和理论依据。本研究旨在:1.探索CKD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管理的可及性,基于健康生态模型理论,采用多维多层次健康相关调查方法,探讨云南省昆明市基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居民中CKD影响因素等。2.基于目前已有国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慢性病管理基础,对CKD高危人群(糖尿病和高血压人群),进行CKD横断面流行病学调查,发现CKD高危人群的流行病学特点,为高危人群中CKD防控提供理论支持。3.考虑个体基因层面,对筛查出CKD患者进行分子流行病学实验研究调查,发现云南省昆明市社区居民CKD易感基因,提供精准的实验室诊断依据。4.探索构建适用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方便实用的CKD早期诊断模型,为社区CKD早期防治提供实用工具。5.提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管理CKD相关政策建议及管理策略。[方法]首先,基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针对社区全部居民,采用宏观问卷调查及体格检查调查昆明市主城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居民关于CKD的基本情况,掌握居民关于CKD危险因素、知晓情况、社区卫生服务利用评价及居民健康素养情况调查。其次,针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已经管理的慢性病人群(高血压和及糖尿病患者)进行CKD横断面流行病学调查:采用问卷、体格检查、血清实验学检测、尿常规分析、尿早期肾损伤(尿微量白蛋白)检测,得出这两类CKD高危人群中CKD流行情况。再次,针对个体先天特质,对CKD易感基因PVT1基因进行检测5个SNP基因位点多态性分析,为CKD诊断提供分子生物学证据。基于前三部分数据,采用机器学习建立四种基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CKD风险评估预测模型,发现13个指标对模型建立起主要作用。并建立社区CKD诊断模型,对社区居民实现早期诊断CKD,为CKD早期诊断提供依据。最后,总结四部分研究结果,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管理CKD提出建议及策略。[结果]第一部分,发现社区居民中对CKD管理需求度高,社区居民中CKD危险因素存在并在慢病人群突显,居民CKD知晓率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居民对CKD的供需矛盾不平衡,居民个人健康素养意识强,但实际居民健康效能评价低,特别需要关注慢性病CKD高危人群(高血压、糖尿病人群),慢性病人群对社区CKD管理的需求更高。第二部分,基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高血压糖尿病人群中CKD流行病学调查,发现高血压糖尿病人群中CKD总患病率为42.6%。高尿酸、男性、肥胖是CKD危险因素。采用尿微量白蛋白检测,白蛋白尿异常阳性率高达37.0%。分别采用中国人改良MDRD公式、2009 CKD-EPI公式、2012 CKD-EPI胱氨酸抑制素C公式计算eGFR下降率不同,其中2012CKD-EPI胱氨酸抑制素C公式估算eGFR下降阳性率最高(13.4%),用中国人改良MDRD公式估算eGFR下降阳性率最低(4.8%)。通过采用患者积极度量表(PAM13)分析不同分组的慢性病人群,发现不同分组对疾病积极度有统计学差异,需要社区医护及患者提高对慢性病的积极度。第三部分,在昆明市主城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高血压糖尿病患者中,采用PCR-RFLP 进行 PVT1 基因 5 个 SNP 位点(rs1499368、rs1121947/rs2608030、rs11993333、rs2720659、rs2720660)多态性研究,基因 PVT1rs11993333 及rs2720659多态性在CKD组及非CKD组间有统计学差异,rs11993333基因型TC及TT基因和rs2720659基因型AG及GG在CKD组人群中高表达,其可能为CKD诊断预测的因素之一,并且建议采用PCR-RFLP对社区CKD高危人群进行PVT1基因进行SNP多态性检测,在早期筛查、疾病随访观察及并发症监测中作为影响因素分析。第四部分,基于前三部分调查数据,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建立基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CKD风险评估预测模型,发现13个指标对模型建立起主要作用,纳入并建立SVM、RF、Naive Bayes和ANN建立CKD预测模型,比较四种模型各项性能,提出最佳社区CKD诊断ANN模型。最后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提供实用方便的CKD诊断预测模型,最后提出社区筛查、管理CKD的策略及建议,为社区CKD管理提供理论依据。[结 论]基于昆明市主城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已经有的条件及资源,对社区中不同风险居民进行CKD防控非常有必要。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立CKD管理,做好CKD基层预防。需要在社区慢性病人群(糖尿病高血压患者)开展早期CKD筛查,并对该类人群进行尿微量白蛋白检测,可以提高医护对CKD早期筛查的意识,给予社区管理的慢性病患者更多CKD早期防治干预。建立并实现为社区医护方便实用的社区CKD早期诊断模型,提高社区居民对CKD认识、早期发现CKD患者,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居民的CKD管理提供三级预防管理理论依据和策略。本研究创新性:本研究为云南省昆明市首个基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CKD调查,研究按健康生态学模型理论,从个体先天特质、个体行为、家庭、社区及生活环境、社会经济卫生政策,包括健康因素的整个多维多层次内容,融合预防医学及临床医学,从公共卫生角度调查出发,基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将CKD与慢性病高血压糖尿病防控结合,从全社区普通居民到CKD高危人群,再到筛查出CKD人群基因多态性分析,调查方法全面包括:宏观问卷调查、体格检查、血清生化检测及尿液检测、肾损伤早期标志物检测、基因多态性分子检测,弥补了既往单个层面的研究,最后构建出社区CKD早期诊断模型,为社区早期诊断评估CKD提供实用工具。
李发炘[9](2020)在《八段锦结合抗阻运动对2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疗效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糖尿病是终身性疾病,目前常用控制疾病发展的主要的方法有药物疗法、运动疗法、饮食疗法、健康教育、血糖监测,其中药物疗法和血糖监测是临床上主要运用的方法。运动疗法不仅有助于改善患者内分泌及神经系统功能,还有利于患者的身心健康,所以让患者结合运动疗法治疗控制病情是不错的措施。研究表明规律的抗阻运动和八段锦运动对2型糖尿病的防治是有益的;本研究基于规律的抗阻运动对2型糖尿病患者的防治效果基础上,结合我国传统健身功法八段锦运动的干预疗效,探索超重/肥胖2型糖尿病患者规律进行抗阻运动和八段锦结合抗阻运动的临床疗效,为超重/肥胖2型糖尿病患者寻找一种简单安全、高效、调节身心的医体结合运动方案。方法:选取2019年3月至2019年9月就诊于广州中医药大学顺德中医院内分泌门诊和住院部、治未病和体检中心符合研究要求并完成研究的超重/肥胖2型糖尿病患者80人。将每次招募的病人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最终试验组和对照组完成研究各40人;对照组采用50%-70%1RM的抗阻运动辅助常规治疗方案,每周5次(周一到周五),连续干预12周;试验组采用八段锦结合抗阻运动辅助常规治疗方案,每周5次(周一、三、五进行八段锦运动,周二和周四50%-70%1RM的抗阻运动),连续干预12周;记录各组干预前后的生化指标、身体体成分指标和生活质量量表评分,用统计学软件SPSS23.0 处理。结果:1.血糖及胰岛素抵抗指标比较:干预后试验组和对照组都能改善患者的糖化血红蛋白、空腹血糖和胰岛素抵抗指数(P<0.05);干预后两组对比上,试验组在减低患者糖化血红蛋白和空腹血糖,提高患者胰岛素抵抗指数效果显着(P<0.05)。2.血脂指标比较:干预后试验组和对照组都能改善患者的甘油三酯和高密度脂蛋白(P<0.05);总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干预前后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干预后两组血脂指标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3.生理指标比较:干预后试验组和对照组都能改善患者的骨骼肌含量和体脂百分比(P<0.05);两组体重指数干预前后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试验组腰臀比干预前后比较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试验组干预后骼肌含量、腰臀比和体脂百分比与对照组比较存在显着差异(P<0.05)。4.生活质量量表评分比较:干预后试验组和对照组都能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量表评分(P<0.05);试验组干预后的生活质量量表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结论:1.规律的抗阻运动和八段锦结合抗阻运动对超重/肥胖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血脂、胰岛素抵抗、身体体成分及生活质量都有改善作用。2.相比与单纯的抗阻运动,八段锦结合抗阻运动控制血糖波动,增加胰岛素敏感性,改善生活质量和身体体成分效果更显着,在临床上值得推广。
谢虹[10](2020)在《社区居民膳食现况与糖尿病的关系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调查样本地区社区居民的膳食现状,分析研究社区居民固有膳食模式对糖尿病发病及控制的影响。方法:采用多阶段随机整群抽样方法,采用集中调查与入户调查相结合的方式,对研究对象进行问卷调查、膳食调查、体格测量和实验室检查。采用探索性因子分析方法,以特征根>1、结合碎石图确定公因子,以载荷>0.3的因子命名膳食模式。采用logistic回归方法探讨膳食模式和糖尿病的关系。结果:1.基本情况:2015年抽取了18~85岁的社区居民3203名作为研究对象,其中非糖尿病患者2770人,男性1139人,女性1631人。在非患人群中新筛查诊断的糖尿病患者333人,男性149人,女性184人。新诊断的糖尿病患者和非患者在年龄、地区、BMI、体育锻炼、高血压等方面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2.饮食现况是膳食不足和膳食过剩问题同时存在。具体结果显示谷薯类摄入较多,鱼虾类、蛋类摄入不足,果蔬、奶类摄入偏低,食用油摄入过量,只有畜禽肉类、大豆坚果类食物摄入适量。样本人群的饮食模式属于以植物性食物为主,以动物性食物为辅的东方膳食模式,但其脂肪供能远超传统的东方膳食,达到42.1%。3.膳食模式对糖尿病发病的影响:运用因子分析方法建立了油脂食盐模式、甜食奶类模式、谷薯肉蛋水果模式、植物型食物模式、大豆蔬菜模式、鱼虾酒类模式等6种膳食模式,解释了54.79%的膳食变异。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调整了年龄、居住地区、BMI、高血压、饮酒等因素后,“植物性食物模式”和“大豆蔬菜模式”表现出与男性居民糖尿病风险有关。调整了年龄、BMI、高血压、身体活动、吸烟、饮酒等混杂因素后,“甜食模式”和“谷薯肉蛋水果模式”与女性发病风险有关。4.膳食模式对糖尿病血糖控制的影响:运用因子分析法建立了六种饮食模式,解释了58.12%的膳食变异,分别是油脂食盐模式、蔬菜畜肉模式、蛋奶咸菜模式、大豆畜禽肉酒类模式、水产水果食物模式、甜食奶类模式。多因素logistic回归显示,调整了年龄、BMI、高血压、饮酒、吸烟等因素后,“油脂食盐模式”和“蛋奶咸菜模式”两种膳食模式表现出与糖尿病血糖控制有关。结论:1.调查人群膳食结构不均衡,膳食不足和膳食过剩问题同时存在。样本人群的饮食模式属于以植物性食物为主,以动物性食物为辅的东方膳食模式,但其脂肪供能远超传统的东方膳食,达到42.1%。2.调查人群某些特征的膳食模式对糖尿病发病或控制有影响。其中“大豆蔬菜模式”是男性居民糖尿病发病的危险因素、“甜食模式”是女性发病的危险因素;“植物性食物模式”是男性发病的保护因素、“谷薯肉蛋水果模式”是女性发病的保护因素;女性糖尿病发病的危险因素、“油脂食盐模式”是糖尿病控制的危险因素,而“蛋奶咸菜模式”是其保护因素。目的:调查社区糖尿病患者饮食依从性现状及其影响因素,探索糖尿病饮食依从性转化的关键环节,为制定社区膳食管理干预策略提供参考。方法:采用整群抽样方法,问卷调查和实验室检查方法,调查了糖尿病患者的饮食依从性、饮食信念、糖尿病痛苦、社会支持现状和血糖控制状况,采用多重线性回归方法分析了人口学、疾病状况、知识来源、心理因素对饮食依从性的影响,检验水准α=0.05。结果:1.样本人群共332人,其中男性152人(45.8%),女性180人(54.2%),年龄范围在27~83岁,平均年龄为65.02±8.73岁。样本人群的饮食依从性得分在12~40分之间,平均依从性得分为29.23±4.50分,自述完全做到按糖尿病膳食要求进食的患者只有12.80%,提示大多数患者依从性不佳。血糖控制方面:自我感知血糖控制在正常范围的患者占23.2%,自我感觉不稳定或完全未控制者占75.9%。空腹血糖控制在7.0 mmol/L以下者占31.0%,Hb A1c控制在7.0 mmol/L以下者44.0%,FINS超过正常值的占93.5%。总体印象患者血糖控制偏低。2.单因素分析显示:健康教育、饮食知识来源、血糖控制自我感知、随访次数、饮食知识、饮食信念、糖尿病病耻感、社会支持、糖尿病痛苦等因素均与糖尿病饮食依从性密切相关(P<0.01)。以饮食依从性得分为因变量进行多重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医疗执行痛苦”、“自我效能”、“感知重要性”、“血糖指数基础知识”、“亲朋支持痛苦”、“病耻感”、“社区讲座”、“营养标签知识”等8个变量进入回归方程,调整系数R2=0.492。结论:1.样本人群大多数患者饮食依从性不佳。2.“医疗执行度痛苦”、“饮食自我效能”、“感知重要性”、“血糖指数基础知识”、“亲朋支持度痛苦”、“病耻感”、“社区讲座”、“营养标签知识”对糖尿病患者饮食治疗依从性有显着影响。需要加强这些因素对糖尿病饮食依从性影响的更深入的研究,并要重视已有成果向社区患者行为的转化,切实发挥研究成果在糖尿病防治中的效应。结论本研究采用蚌埠市“省慢病防控示范区”的一个较大样本的横断面调查资料和一个糖尿病专病横断面调查资料,探讨了本地区膳食与糖尿病的关系及饮食依从性转变的关键因素。发现:1.调查人群的膳食模式属于以植物性脂肪摄入过多为特征的东方膳食模式,膳食不足、膳食过剩状况同时存在,与推荐的平衡膳食模式有差距。2.调查人群某些特征的膳食模式与糖尿病风险有关联。趋向于平衡膳食的模式对糖尿病风险有保护作用。3.调查人群大多数糖尿病患者饮食依从性不佳,医疗执行痛苦、病耻感、自我效能、血糖指数基础知识、感知重要性、营养标签知识、亲朋支持痛苦、社区讲座对膳食依从性有显着影响。
二、肥胖及糖尿病防治中值得高度重视的问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肥胖及糖尿病防治中值得高度重视的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2)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上)(论文提纲范文)
1 中国糖尿病流行病学 |
1.1 糖尿病的流行病学 |
1.2 我国糖尿病流行特点 |
1.2.1 以2型糖尿病(T2DM)为主,1型糖尿病(T1DM)和其他类型糖尿病少见,男性高于女性(2015至2017年全国调查结果为12.1%和10.3%)[7] |
1.2.2 各民族的糖尿病患病率存在较大差异 |
1.2.3 我国经济发达地区的糖尿病患病率高于中等发达地区和不发达地区[4-6] |
1.2.4 未诊断的糖尿病比例较高 |
1.2.5 肥胖和超重人群糖尿病患病率显着增加 |
1.3 我国糖尿病流行的影响因素 |
1.3.1 城市化 |
1.3.2 老龄化 |
1.3.3 超重和肥胖患病率增加 |
1.3.4 中国人T2DM的遗传易感性 |
2 糖尿病的诊断与分型 |
2.1 糖尿病的诊断 |
2.2 糖尿病的分型 |
2.2.1 胰岛β细胞功能单基因缺陷 |
2.2.2 胰岛素作用单基因缺陷 |
2.2.3 胰源性糖尿病 |
2.2.4 内分泌疾病 |
2.2.5 药物或化学品所致糖尿病 |
2.2.6 感染 |
2.2.7 不常见的免疫介导性糖尿病 |
2.2.8 其他与糖尿病相关的遗传综合征 |
2.3 各种类型糖尿病的特点 |
2.3.1 T1DM和T2DM的主要鉴别点 |
2.3.2 胰岛β细胞功能遗传性缺陷所致特殊类型糖尿病 |
2.3.3 妊娠期糖尿病 |
3 2型糖尿病的三级预防 |
3.1 2型糖尿病防治中的三级预防目标 |
3.2 一级预防的策略 |
3.3 二级预防的策略 |
3.3.1 高危人群的糖尿病筛查 |
3.3.1. 1 糖尿病筛查的年龄和频率 |
3.3.1. 2 糖尿病筛查的方法 |
3.3.2 血糖控制 |
3.3.3 血压控制、血脂控制及阿司匹林的使用 |
3.4 三级预防的策略 |
3.4.1 继续控制血糖、血压及血脂 |
3.4.2 并发症 |
4 糖尿病的筛查和评估 |
4.1 筛查 |
4.2 评估 |
4.2.1 初诊患者的评估 |
4.2.1. 1 问诊 |
4.2.1. 2 体格检查 |
4.2.1. 3 实验室检查和其他检查 |
4.2.2 复诊患者的评估 |
5 糖尿病的教育和管理 |
5.1 基本原则 |
5.2 教育和管理的目标 |
5.3 教育和管理的形式 |
5.4 教育管理的流程和框架 |
5.5 糖尿病自我管理教育和支持的实施 |
5.5.1 DSMES首要强调多学科团队 |
5.5.2 DSMES的关键时间点[78] |
5.5.3 DSMES的有效评估 |
5.6糖尿病教育的基本内容 |
5.7 糖尿病相关心理压力与应对 |
5.8 新技术在糖尿病教育管理中的应用 |
6 2型糖尿病综合控制目标和高血糖的治疗路径 |
6.1 2型糖尿病的综合控制目标 |
6.2 2型糖尿病高血糖控制的策略和治疗路径 |
7 2型糖尿病的医学营养治疗 |
7.1 医学营养治疗的目标 |
7.2 膳食营养因素 |
7.2.1 能量 |
7.2.2 脂肪 |
7.2.3 碳水化合物 |
7.2.4 蛋白质 |
7.2.5 饮酒 |
7.2.6 盐(1)食盐摄入量限制在每天5 g以内,合并高血压 |
7.2.7 微量营养素 |
7.2.8 膳食模式 |
7.3 营养教育与管理 |
8 2型糖尿病的运动治疗 |
9 戒烟 |
9.1 吸烟的危害和戒烟的获益 |
9.2 戒烟的措施及注意事项 |
1 0 高血糖的药物治疗 |
1 0.1 口服降糖药物 |
1 0.1.1 二甲双胍 |
1 0.1.2 磺脲类药物 |
1 0.1.3 格列奈类药物 |
1 0.1.4 TZD |
10.1.5α-糖苷酶抑制剂 |
1 0.1.6 DPP-4i |
1 0.1.7 SGLT2i |
1 0.2 胰岛素 |
1 0.2.1 概述 |
1 0.2.2 胰岛素的起始治疗 |
1 0.2.2. 1 起始胰岛素治疗的时机 |
1 0.2.2. 2 起始胰岛素治疗时胰岛素制剂的选择 |
1 0.2.2. 3 胰岛素的多次皮下注射和持续皮下胰岛素输注(CSII)[227-232] |
1 0.2.2. 3. 1 多次皮下注射胰岛素 |
1 0.2.2. 3. 2 CSII参见“12糖尿病相关技术”。 |
1 0.2.2. 4 短期胰岛素强化治疗[233-237] |
1 0.2.2. 5 特殊情况下胰岛素的应用 |
1 0.2.3 胰高糖素样肽-1受体激动剂 |
11 2型糖尿病患者的体重管理 |
11.1体重管理策略 |
11.1.1生活方式干预 |
11.1.2药物治疗 |
11.1.2.1具有减重作用的降糖药 |
11.1.2.2减重药 |
11.1.3手术治疗 |
11.2 2型糖尿病患者的代谢手术 |
11.2.1代谢手术的多学科协作 |
11.2.2代谢手术的适应证 |
11.2.3代谢手术的禁忌证 |
11.2.4代谢手术的术式 |
11.2.4.1胃袖状切除术 |
11.2.4.2胃旁路术 |
11.2.4.3胆胰旁路术 |
11.2.5代谢手术的疗效判定 |
11.2.6代谢手术的风险 |
11.2.7代谢手术的管理 |
11.2.7.1术前筛选及评估 |
11.2.7.2术后管理 |
12糖尿病相关技术 |
12.1血糖监测 |
12.1.1毛细血管血糖监测 |
12.1.2 HbA1c |
12.1.3 GA |
12.1.4 CGM |
12.1.5其他 |
12.2胰岛素注射装置和注射技术 |
12.3胰岛素泵 |
12.3.1胰岛素泵治疗的定义 |
12.3.2胰岛素泵简介 |
12.3.3胰岛素泵的应用人群 |
12.3.3.1 T1DM |
12.3.3.2妊娠患者 |
12.3.3.3 T2DM |
12.3.3.4 T2DM患者的短期胰岛素强化治疗 |
12.3.3.5围手术期 |
12.3.4胰岛素泵的设定 |
13糖尿病急性并发症 |
13.1糖尿病酮症酸中毒(DKA) |
13.1.1临床表现 |
13.1.2实验室及其他检查 |
13.1.3诊断 |
13.1.4治疗 |
13.1.4.1补液 |
13.1.4.2胰岛素 |
13.1.4.3纠正电解质紊乱 |
13.1.4.4纠正酸中毒 |
13.1.4.5去除诱因和治疗并发症 |
13.1.5治疗监测 |
13.1.6 DKA的预防 |
13.2高渗性高血糖状态 |
13.2.1临床表现 |
13.2.2诊断 |
13.2.3治疗 |
13.2.3.1补液 |
13.2.3.2胰岛素治疗 |
13.2.3.3补钾 |
13.2.3.4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CRRT) |
13.2.3.5其他治疗 |
14心血管疾病及危险因素管理 |
14.1概述 |
14.2筛查 |
14.3心血管危险因素控制 |
14.3.1降压治疗 |
14.3.2调脂治疗 |
14.3.3抗血小板治疗 |
14.3.3.1在低危和中危患者中的应用 |
14.3.3.2阿司匹林应用的合适剂量 |
14.3.3.3 P2Y12受体拮抗剂应用指征 |
附录本指南证据等级说明 |
(3)益气健脾消脂汤治疗新加坡非酒精性脂肪肝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
1. 现代医学(西医)有关非酒精性脂肪肝的探讨 |
1.1 NAFLD病因 |
1.2 NAFLD发病机制 |
1.3 NAFLD的诊断 |
1.4 NAFLD的治疗 |
参考文献 |
2. 中医学对NAFLD的认识 |
2.1 NAFLD相关的古代文献研究 |
2.2 现代中医对NAFLD的研究概况 |
参考文献 |
3. NAFLD中医体质相关研究 |
3.1 中医体质学说 |
3.2 NAFLD体质类型 |
3.3 中医体质学说和NAFLD治疗的相互联系 |
3.4 中医体质与NAFLD发病相关性 |
3.5 中医体质与治未病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新加坡NAFLD中医体质类型的研究 |
1. 研究目的与内容 |
2. 病例收集 |
2.1 调查样本来源的范围 |
2.2 性别分布 |
2.3 年龄分布为5个年龄段 |
2.4 学历分布 |
3. 病例选择 |
3.1 诊断标准 |
3.2 纳入标准 |
3.3 排除标准 |
4. 研究方法 |
4.1 调查表设计及内容 |
4.2 调查方法 |
4.3 中医体质判定 |
4.4 BMI的测定 |
4.5 血压的测定 |
4.6 理化指标的测定 |
4.7 脱落病例处理 |
4.8 整理资料 |
4.9 统计分析 |
5. 结果(患者情况分析) |
5.1 性别与年龄的分析 |
5.2 年龄与BMI相关性的比较 |
5.3 年龄与脂肪肝病变的轻、中、重程度相关性的分析 |
5.4 体质分型特点分析 |
5.5 体质与相关性指标的分析 |
6. 讨论 |
6.1 新加坡NAFLD患者的中医体质特点的讨论 |
6.2 新加坡NAFLD患者中医体质与一般情况相关性的讨论 |
6.3 新加坡NAFLD患者中医体质与血脂水平、肝功能指标的讨论 |
6.4 中医体质学说与NAFLD治疗的讨论 |
6.5 中医体质学说与治未病的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益气健脾消脂汤治疗新加坡NAFLD的临床研究 |
1. 研究目的与内容 |
2. 研究对象 |
2.1 病例来源 |
2.2 病例选择标准 |
2.3 纳入标准 |
2.4 排除标准 |
3. 研究方法 |
3.1 分组方法 |
3.2 治疗方法 |
3.3 疗程 |
3.4 控制偏倚因素的措施 |
3.5 观察指标 |
3.6 疗效判定标准 |
3.7 整理资料 |
3.8 统计分析 |
4. 结果 |
4.1 基线分析 |
4.2 治疗后综合疗效的比较 |
4.3 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的比较 |
4.4 治疗前后体重变化的比较 |
4.5 治疗前后肝血清转氨酶疗效的比较 |
4.6 治疗前后血脂变化的比较 |
4.7 治疗前后B超影像显示的比较 |
4.8 治疗前后中医证候各项积分的比较 |
5. 药物安全性评价及不良反应 |
6. 讨论 |
6.1 本研究的理论依据 |
6.2 益气健脾消脂汤方解分析 |
6.3 现代药理研究 |
6.4 方药疗效机理探讨 |
6.5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四部分 结语 |
1. 研究结论 |
2. 创新点 |
3. 不足之处 |
4. 展望 |
附表 |
致谢 |
个人简历 |
(4)PPARγ参与有氧运动调控chemerin改善COPD膈肌功能障碍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研究背景 |
2.研究目的意义 |
3.研究内容 |
文献综述 |
1.Chemerin及其受体 |
2.Chemerin与 COPD炎症反应 |
2.1 COPD肺内外的炎症反应 |
2.2 Chemerin对 COPD炎症的双向作用 |
2.3 Chemerin对 COPD相关炎症的影响 |
3.Chemerin与 COPD糖脂代谢 |
3.1 COPD糖脂代谢异常 |
3.2 chemerin调节COPD糖脂代谢 |
4.运动调控机体chemerin与运动防治COPD |
4.1 慢性阻塞性肺病的炎症与代谢异常 |
4.2 PPARγ-运动调节的chemerin的潜在机制 |
5.小结 |
第一部分 运动对 COPD大鼠膈肌功能障碍和对 PPARγ-chemerin/CMKLR1 通路及其下游炎性因子的影响 |
1.引言 |
2.材料与方法 |
2.1 主要仪器及试剂 |
2.1.1 主要仪器 |
2.1.2 主要试剂 |
2.1.3 主要试剂配置 |
2.2 技术路线图 |
2.3 实验对象 |
2.4 实验分组 |
2.5 模型建立方案 |
2.6 运动干预 |
2.7 大鼠体重 |
2.8 肺功能检测 |
2.9 膈肌离体肌力检测 |
2.10 取材 |
2.11 肺与膈肌组织学检测 |
2.12 Western blot |
2.12.1 蛋白抽提 |
2.12.2 蛋白浓度测定 |
2.12.3 Western blot蛋白免疫印迹 |
2.13 统计学方法 |
3.实验结果 |
3.1 CSE与运动训练影响大鼠体重 |
3.2 运动训练提升COPD大鼠肺功能 |
3.3 有氧运动提升大鼠膈肌功能 |
3.4 运动训练对COPD大鼠肺结构影响不明显 |
3.5 有氧运动影响COPD大鼠膈肌结构 |
3.6 运动影响膈肌PPARγ、chemerin/CMKLR1 的表达 |
3.7 运动抑制大鼠膈肌炎症因子的表达 |
3.8 运动调节大鼠膈肌降解与生长水平失衡 |
4.讨论分析 |
4.1 CSE及运动训练对COPD大鼠体重的影响 |
4.2 运动训练对COPD大鼠肺功能的影响 |
4.3 运动训练对COPD大鼠膈肌功能障碍的影响 |
4.4 运动训练对COPD大鼠肺与膈肌结构的影响 |
4.5 运动训练对COPD大鼠膈肌PPARγ-chemerin/CMKLR1 信号的影响 |
4.6 运动训练对COPD大鼠膈肌炎症因子的影响 |
4.7 运动训练对COPD大鼠膈肌泛素E3 连接酶的影响。 |
5.结论 |
第二部分 机械牵拉对LPS诱导炎症环境下L6细胞增殖水平及PPARγ-chemerin/CMKLR1通路及下游因子的影响 |
1.引言 |
2.材料与方法 |
2.1 主要仪器及试剂 |
2.1.1 主要仪器 |
2.1.2 主要试剂 |
2.1.3 主要试剂配置 |
2.2 技术路线图 |
2.3 实验对象 |
2.4 细胞冻存和复苏 |
2.5 适宜LPS浓度诱导L6 成肌细胞炎症环境下培养 |
2.6 细胞牵拉 |
2.7 CCK-8 检测细胞增殖水平 |
2.8 Western blot |
2.8.1 蛋白抽提 |
2.8.2 BCA蛋白浓度测定 |
2.8.3 Western blot蛋白免疫印迹 |
2.9 统计学方法 |
3.实验结果 |
3.1 不同浓度LPS对L6 细胞增殖水平的影响 |
3.2 机械牵拉促进炎症环境中L6 细胞增殖水平 |
3.3 机械牵拉影响PPARγ、chemerin/CMKLR1 信号表达 |
3.4 机械牵拉抑制L6 细胞促炎症因子的表达 |
3.5 机械牵拉影响L6 细胞蛋白降解与细胞激活情况 |
4.分析与讨论 |
4.1 LPS对L6 细胞增殖的影响 |
4.2 机械牵拉应力对LPS环境中L6 细胞活性的影响 |
4.3 机械牵拉对LPS刺激下L6 细胞PPARγ、chemerin/CMKLR1 表达的影响 |
4.4 机械牵拉对LPS刺激下L6 成肌细胞炎症水平的影响 |
4.5 机械牵拉对LPS刺激下L6 细胞蛋白降解与激活的影响 |
5.结论 |
第三部分 PPARγ在机械牵拉调控chemerin/CMKLR1 信号促LPS诱导炎症环境下L6 细胞增殖中的作用 |
1.引言 |
2.材料与方法 |
2.1 主要仪器及试剂 |
2.1.1 主要仪器 |
2.1.2 主要试剂 |
2.1.3 主要试剂配置 |
2.2 技术路线图 |
2.3 LPS诱导L6 细胞炎症培养环境 |
2.4 不同浓度GW9662 和罗格列酮对LPS环境中L6 细胞活性的影响 |
2.5 实验对象及分组 |
2.6 细胞牵拉 |
2.7 CCK-8 检测细胞增殖水平 |
2.8 Western blot |
2.9 统计学方法 |
3.实验结果 |
3.1 不同浓度GW9662 和罗格列酮对L6 细胞活性的影响 |
3.2 调控PPARγ的表达影响机械牵拉促炎症环境下L6 细胞增殖的作用 |
3.3 调控PPARγ表达影响细胞机械牵拉后chemerin/CMKLR1 信号表达 |
3.4 调控PPARγ表达影响细胞机械牵拉后炎症因子表达 |
3.5 调控PPARγ表达影响细胞机械牵拉后细胞降解与激活 |
4.分析与讨论 |
4.1 PPARγ对细胞增殖活性的影响 |
4.2 抑制或激活PPARγ后机械牵拉对细胞增殖活性的影响 |
4.3 抑制或激活PPARγ后机械牵拉对细胞PPARγ、chemerin/CMKLR1 蛋白表达的影响 |
4.4 抑制或激活PPARγ后机械牵拉对LPS环境下细胞炎症因子的影响 |
4.5 抑制或上调PPARγ后机械牵拉对肌蛋白降解、成肌细胞激活的影响 |
5.结论 |
全文总结 |
1.主要结论 |
2.研究创新点 |
3.研究不足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大学本科至研究生学习经历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学术科研成果及获奖情况 |
(5)从胃排空功能探讨玉女煎及魔芋食品调节大鼠血糖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词略表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经典方剂玉女煎治疗2型糖尿病及并发症的应用和研究进展 |
1. 中医理论对T2DM的认识 |
2. 玉女煎出处及后世评价 |
2.1 玉女煎的出处 |
2.2 玉女煎的主治病症及组方特点 |
2.3 后世医家评价及应用 |
3. 玉女煎治疗2型糖尿病及并发症的临床应用 |
3.1 单方治疗,灵活加减,药专力宏 |
3.2 合方治疗,针对性强,治疗广泛 |
4. 玉女煎治疗2型糖尿病及并发症的机制研究 |
4.1 方剂研究 |
4.1.1 抑制胰岛细胞自噬 |
4.1.2 改善胃肠紊乱,提高胃动力 |
4.2 单药研究 |
4.2.1 知母 |
4.2.2 熟地 |
4.2.3 麦冬 |
4.2.4 牛膝 |
5. 问题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魔芋膳食纤维在糖尿病防治中的研究进展 |
1. 有效成分 |
2. 临床研究 |
3. 机制研究 |
3.1 减少碳水化合物吸收 |
3.2 抑制炎症反应 |
3.3 抗氧化应激反应 |
3.4 改善肠道益生元活性 |
3.5 抑制肠道吸收 |
3.6 抑制糖异生 |
3.7 提高免疫功能 |
4. 不良反应与有效剂量 |
5. 讨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
实验一 魔芋复合膳食纤维食品及玉女煎对正常大鼠胃动力及体重控制的研究 |
1. 实验材料 |
1.1 实验动物 |
1.2 实验药物及试剂 |
1.2.1 实验试剂及耗材 |
1.2.2 实验药物备置 |
1.2.3 实验仪器 |
2. 实验方法 |
2.1 动物分组及给药 |
2.2 观测指标 |
2.1.1 记录大鼠生理指标 |
2.2.2 放射性核素单光子发射断层显像技术检测胃排空残留率和排空率 |
2.2.3 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大鼠胃Ghrelin、Gastrin含量测定 |
2.2.4 免疫荧光法检测大鼠胃窦组织Ghrelin、Gastrin含量测定 |
3. 统计分析 |
4. 实验结果 |
4.1 魔芋复合膳食纤维食品及玉女煎对各组大鼠食量和体重的影响 |
4.2 魔芋复合膳食纤维食品及玉女煎对各组大鼠核素胃排空及半排时间的影响 |
4.2.1 胃半排时间与核素胃排空率 |
4.2.2 胃排空——时间曲线图 |
4.3 各组大鼠胃窦组织Ghrelin及Gastrin表达比较 |
5. 讨论 |
实验二 魔芋复合膳食纤维食品及玉女煎对大鼠血糖及胰岛β细胞的影响 |
1. 实验材料 |
1.1 实验动物 |
1.2 实验药物及试剂 |
1.2.1 实验试剂及耗材 |
1.2.2 实验仪器 |
1.2.3 实验药物配置 |
2. 实验方法 |
2.1 T2DM大鼠模型的建立 |
2.2 大鼠分组及给药 |
2.3 样本制备 |
2.4. 观测指标 |
3. 统计分析 |
4. 实验结果 |
4.1 魔芋膳食纤维食品和玉女煎对各组大鼠一般状态及体重的影响 |
4.2 魔芋膳食纤维食品和玉女煎对各组大鼠空腹血糖水平的影响 |
4.3 魔芋膳食纤维食品和玉女煎对各组大鼠胰腺形态的影响(HE染色法) |
4.4 魔芋膳食纤维食品和玉女煎对各组大鼠胰岛素β细胞表达与形态的影响 |
4.5 磨芋膳食纤维视频和玉女煎对各组小鼠胰岛素分泌及H0MA—IR、H0MA—ISI指数的影响 |
5. 讨论 |
5.1 高脂饲料喂养联合小剂量STZ注射T2DM模型的构建 |
5.2 魔芋膳食纤维食品和玉女煎对大鼠模型一般状况,糖代谢的影响 |
5.3 魔芋膳食纤维食品和玉女煎对T2DM大鼠胰岛功能的影响 |
5.4 魔芋膳食纤维食品和玉女煎对T2DM大鼠β细胞和胰腺组织形态的影响 |
实验三 玉女煎及魔芋复合膳食纤维食品对糖尿病大鼠胃排空功能的影响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2.1 放射性核素单光子发射断层显像技术检测胃排空残留率和排空率 |
2.2 大鼠胃窦组织病理学改变观察 |
2.3 免疫组化法检测胃窦CajaL间质细胞表达 |
2.4 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大鼠血清、胃Ghrelin含量 |
2.5 实时荧光定量PCR(RT-PCR)法测定胃GHSR mRNA的表达 |
3. 统计方法 |
4. 结果 |
4.1 魔芋膳食纤维食品和玉女煎对糖尿病大鼠胃排空功能的影响 |
4.1.1 胃半排时间与核素胃排空率 |
4.1.2 胃排空——时间曲线图 |
4.2 魔芋膳食纤维食品和玉女煎对糖尿病大鼠胃窦组织病理形态改变的影响 |
4.3 魔芋膳食纤维食品和玉女煎对糖尿病大鼠胃窦Cajal细胞的影响 |
4.4 魔芋膳食纤维食品和玉女煎对糖尿病大鼠Ghrelin激素的影响 |
4.5 魔芋膳食纤维食品和玉女煎对糖尿病大鼠Ghrelin激素的影响 |
5. 讨论 |
5.1 糖尿病与胃排空功能的相互影响 |
5.2 魔芋膳食纤维食品与玉女煎对糖尿病大鼠胃排空功能的影响 |
5.3 魔芋膳食纤维食品与玉女煎对糖尿病大鼠胃窦病理改变的影响 |
5.4 魔芋膳食纤维食品与玉女煎对糖尿病大鼠胃窦Cajal间质细胞的影响 |
5.5 魔芋膳食纤维食品与玉女煎对糖尿病大鼠Ghrelin和GHRS mRNA的影响 |
结论 |
创新点与不足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1 个人简历 |
附录2 博士期间已发表论文 |
附件 |
(8)昆明市主城区基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居民慢性肾脏病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研究背景 |
1. 慢性肾脏病是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 |
2. 慢性肾脏病流行病学现状 |
3. 基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慢性病管理 |
4. 健康生态学模型及我国慢病防控 |
5. 研究基础及重要性 |
研究目的及框架 |
1. 研究目的 |
2. 研究框架 |
第一部分 社区居民中CKD宏观基本情况调查——CKD危险因素、知晓情况、社区卫生服务利用评价及居民健康素养情况调查 |
资料与方法 |
1. 研究对象 |
2. 样本量估算 |
3. 研究地点选取 |
4. 抽样框架 |
5. 诊断标准 |
6. 调查研究方法 |
7. 统计方法 |
结果 |
1. 人口学特征描述 |
2. 居民个人健康体检情况 |
3. 居民CKD危险因素分析 |
4. 居民对CKD知晓情况分析 |
5. 居民健康素养评价 |
6.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PCAT评价 |
7. 社区居民关于慢性肾脏病在社区管理意愿调查 |
讨论 |
1. 昆明市主城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调查居民基本情况 |
2. 昆明市主城区居民CKD危险因素 |
3. 昆明市社区居民CKD知晓率 |
4. 昆明市社区居民健康相关生命质量评分 |
5. 社区CKD管理可行性分析 |
结论 |
第二部分 高危人群CKD筛查——高血压、糖尿病患者中CKD流行病学调查研究 |
资料与方法 |
1. 研究对象 |
2. 样本量估算 |
3. 诊断标准 |
4. 研究方法 |
5. 统计方法 |
结果 |
1. 人口学特征描述 |
2. 社区不同慢性病人群实验室检测结果 |
3. 社区慢性病人群CKD相关影响因素分析 |
4. 慢性病人群慢性病控制情况问卷调查 |
5. 社区慢性病人群其他慢性病调查情况 |
6. 社区居民家庭支持调查及疾病指导需求调查 |
7. 慢性病患者积极度量表调查 |
讨论 |
1. 社区高血压、糖尿病患者中CKD流行病学调查分析 |
2. 社区高血压、糖尿病患者慢病控制调查分析 |
结论 |
第三部分 CKD患者基因多态性研究——PVT1基因5个位点实验研究 |
资料与方法 |
1. 研究对象 |
2 .样本量估算 |
3. 实验研究方法 |
4. 数据分析 |
结果 |
1. PVT1 5中SNPs实验图谱 |
2. 调查对象人口学资料 |
3. 基因型Hard-Weinbery平衡检验 |
4. PVT1 5个SNPs基因型在所有组间分布比较 |
5. PVT1 5个SNPs基因型在CKD和非CKD组间分布比较 |
讨论 |
结论 |
第四部分 建立CKD早期诊断预测模型——基于前期数据采用机器学习建模 |
资料与方法 |
1. 研究对象和相关资料 |
2. 统计学方法 |
3. 社区慢性肾脏病预测模型的建立 |
结果 |
1. Logistic回归建立CKD风险评估系统 |
2. SVM模型预测结果 |
3. RF模型预测结果 |
4. Naive Bayes模型预测结果 |
5. ANN模型预测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全文总结 |
1. 本研究的意义 |
2. 本研究创新性 |
3. 本研究不足及未来展望 |
4. 政策建议 |
4.1 落实《“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预防为主、做好基层CKD防控 |
4.2 结合社区慢病管理基础,针对高危人群重点防控CKD |
4.3 基于社区,建立CKD三级防控 |
4.4 基于本研究结果,具体建议和措施 |
参考文献 |
附录1 CKD调查普通居民用表 |
附录2 CKD调查高血压、糖尿病患者用表 |
综述 慢性肾脏病流行病学调查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9)八段锦结合抗阻运动对2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疗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第一节 祖国医学对糖尿病的认识 |
一、中医糖尿病的发展及病因和发病机制 |
二、中医治疗糖尿病 |
第二节 现代医学对2型糖尿病的认识 |
一、2型糖尿病的流行病学 |
二、诊断标准 |
三、2型糖尿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 |
四、现代医学对2型糖尿病的治疗 |
第三节 八段锦及抗阻运动的研究概述 |
一、八段锦的历史渊源及发展 |
二、八段锦的功法特点及各式机理 |
三、八段锦对中老年人健康效益的影响 |
四、抗阻运动的研究概况 |
五、小结 |
第二章 临床研究与数据分析 |
第一节 研究对象 |
一、研究对象的来源 |
二、纳入研究选择标准 |
第二节 研究方法 |
一、随机分组 |
二、干预方法 |
三、人员培训 |
四、意外情况的预防及处理 |
五、质量监控 |
六、观测指标与方法 |
七、统计方法 |
八、方法路线图 |
第三节 研究结果 |
一、一般资料 |
二、临床结果统计学分析 |
第四节 分析讨论 |
一、不同运动对2型糖尿病患者的调节机理 |
二、监测指标选取的依据 |
三、各指标结果讨论分析 |
四、结论 |
五、存在不足与展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附件 |
(10)社区居民膳食现况与糖尿病的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 糖尿病流行现状及膳食关系 |
2 膳食模式与糖尿病 |
3 糖尿病饮食依从性 |
4 研究目的 |
参考文献 |
研究一 社区成年居民膳食模式与糖尿病的关系研究 |
1 对象与方法 |
1.1 调查对象 |
1.2 抽样原则及方法 |
1.3 调查内容及方法 |
1.4 研究指标 |
1.5 赋值情况 |
1.6 数据处理与统计方法 |
1.7 质量控制 |
2 结果 |
2.1 调查对象社会人口学基本情况 |
2.2 调查人群食物摄入状况 |
2.3 调查人群能量及宏量营养素摄入状况 |
2.4 膳食模式对2型糖尿病发病的影响 |
2.5 膳食模式对2型糖尿病控制的影响 |
3 讨论 |
3.1 社区居民饮食摄入基本情况 |
3.2 膳食模式对糖尿病发病的影响 |
3.3 膳食模式对糖尿病血糖控制的影响 |
4 小结 |
参考文献 |
研究二 社区糖尿病患者膳食行为及影响因素研究 |
1 对象与方法 |
1.1 调查对象 |
1.2 调查内容及方法 |
1.3 赋值情况 |
1.4 数据处理与统计方法 |
1.5 调查质量控制 |
2 结果 |
2.1 糖尿病饮食行为依从性问卷检验结果 |
2.2 问卷的信效度检验 |
2.3 调查对象饮食依从性及心理测量指标情况 |
2.4 调查对象饮食依从性影响因素 |
3 讨论 |
3.1 样本人群饮食依从性基本情况 |
3.2 各种因素对糖尿病饮食依从性的影响 |
4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结论 |
创新点 |
局限性 |
附录 |
致谢 |
综述 食物、膳食模式与2型糖尿病 |
参考文献 |
四、肥胖及糖尿病防治中值得高度重视的问题(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J].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 国际内分泌代谢杂志, 2021(05)
- [2]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上)[J]. Chinese Diabetes Society;. 中国实用内科杂志, 2021(08)
- [3]益气健脾消脂汤治疗新加坡非酒精性脂肪肝的临床研究[D]. 缪文茹.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4]PPARγ参与有氧运动调控chemerin改善COPD膈肌功能障碍的机制研究[D]. 李健. 上海体育学院, 2021
- [5]从胃排空功能探讨玉女煎及魔芋食品调节大鼠血糖的实验研究[D]. 董广通.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21(02)
- [6]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J].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 中华糖尿病杂志, 2021(04)
- [7]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J].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 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 2021(04)
- [8]昆明市主城区基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居民慢性肾脏病调查研究[D]. 曾慧娟. 昆明医科大学, 2021
- [9]八段锦结合抗阻运动对2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疗效研究[D]. 李发炘.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0(06)
- [10]社区居民膳食现况与糖尿病的关系研究[D]. 谢虹. 安徽医科大学, 2020(01)
标签:糖尿病论文; 玉女煎论文; 魔芋论文; 血糖指数论文; 糖尿病的早期症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