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平川断陷盆地地热资源研究

汉平川断陷盆地地热资源研究

一、旱平川断陷盆地地热资源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刘梦云[1](2020)在《云南峡谷景观的科学价值及其旅游展示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峡谷是在地壳上升和水流下切相互协调运作时生成的一种重要的地貌形态,记载了地球表面的演化与变迁,涉及了岩石、水文、生物、断裂构造、地质运功等方面的学科知识和原理,科学研究价值极大。同时,峡谷作为一种旅游资源,在传播科学文化和展示科学内涵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云南省峡谷数量庞大,受到研究方法和手段限制,已有研究主要是单条峡谷甚至峡谷段的工作,对云南省峡谷以及峡谷景观的分布和区划也尚未有定论,难以为省级及大范围峡谷资源开发利用提供决策参考。现今随着GIS技术的发展和免费遥感资料的便捷获取,为获取大尺度范围的数据和批量处理数据提供了可行、快捷的手段。本文利用Arcgis、Google earth软件对整个云南省的峡谷数据进行提取,从宏观角度探讨了云南省峡谷的分布特征和问题,在此基础上对有科学价值的峡谷景观进行遴选,并对相应峡谷景观科学价值的展示方式进行探究。最后得出以下结论:(1)依据峡谷的叙述性定义和研究资料,厘定了提取峡谷的定量指标:峡谷的坡度条件是大于25°;峡谷的切割深度应大于30米;峡谷的长度取决于峡谷深、陡特征的有无,提取时需叠加上坡度图和切割深度图来进行辅助判断,结合云南省现有的峡谷宽度资料与信息,确定谷底的宽度不超过2千米。(2)共提取云南峡谷49036段峡谷,其特征表现为西多东少、北多南少,分布走向与河流走向基本一致,东部以南北走向为主,西部以北西向为主,多呈羽翼状;峡谷平均长度达2.5km,最长达300km;超过一半的峡谷都分布在1000-2000米的海拔范围内;75%的峡谷为浅度切割峡谷且坡度在25°—35°之间。(3)确定了大地构造、峡谷聚集特征、切割深度和地貌差异的区划原则,将峡谷划分成不同的景观单元。包括三个一级分区:云南高原峡谷区、横断山脉北段高山极高山峡谷区和横断山脉南段低山中山峡谷区。10个二级分区:滇中红层峡谷区、滇中湖盆峡谷区、滇东北高山峡谷区、滇东喀斯特高原峡谷区、南盘江流域峡谷区、滇东南喀斯特低山峡谷区、滇西中低山宽谷区、滇西南中低山峡谷区、无量山山原峡谷区和哀牢山中山峡谷区。4个三级分区:金沙江中段轻中切割峡谷区、礼社江中切割峡谷区、北部高山中深切割峡谷区和南部陷落轻中切割峡谷区。(4)云南省峡谷的分布规律:峡谷集中分布在云南的西部和北部,1000-2000米的海拔处峡谷(本文中峡谷分布的海拔层面是指峡谷的谷顶分布的海拔,下同)分布范围最广,5000米以上峡谷分布占比仅为0.01%;不同大地构造单元的峡谷分布具有差异性,有的呈环形分布,有的沿构造单元交界处分布;峡谷分布的走向与断裂带和河流走向基本一致;分布岩石以砂岩、灰岩、白云岩、泥岩、局部夹玄武岩等沉积岩类为主。(5)云南峡谷景观的科学价值开发仍有很大空间,同时在已开发的过程中存在旅游品牌建设定位不准、缺乏规划、营销手段不足、展示方式单一、缺乏文化内涵等问题。(6)峡谷景观的科学价值包括自然景观科学价值和人文景观科学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1)部分峡谷是云贵高原隆升的典型证据;(2)峡谷外部所呈现出来的形态、构造遗迹和内部蕴含的化石、生物遗迹展示了独特而复杂的构造运动和地质环境演变过程;(3)为物种迁移和人类活动提供“通道-阻隔”作用,促进了人类文化交流与,保留了文化的传统性,也杜绝了传染病的传播;(4)是形成云南地质景观多样性、生物多样性、文化多样性的关键地理单元;(5)存封了众多珍贵的区域环境演化及人类活动遗迹;(6)也保留了众多举世罕见的旅游地质资源。(7)根据峡谷景观的科学价值、文化内涵、民族风俗、空间聚集性和区位条件几个标准对云南峡谷景观进行遴选,选出8个符合要求峡谷景观区,即关河峡谷景观区、牛栏江断裂带峡谷景观区、普渡河-小江断裂带峡谷景观区、永胜-大姚红层峡谷景观区、南盘江峡谷景观区、“三江并流”峡谷景观区、南汀河断裂峡谷景观区和元江峡谷景观区。并提出了每个峡谷景观区的科学价值和展示方式。(8)在进行峡谷景观科学价值展示的过程中需要坚持生态文明建设,树立生态旅游典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以展示峡谷景观科学价值和科学内涵为主,突出地域特色,避免抄袭和雷同,造成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注重与周边景区和旅游资源的组合,丰富景区旅游类型和价值;重视旅游设施建设及提高游客旅游体验;峡谷景区安全措施、消防设施等要配备齐全,注意防范滑坡等地质灾害,保障游客的安全。

高东东[2](2011)在《“5.12”地震活动断裂水文地质特征及其对地下水系统划分的影响研究 ——以小鱼洞地区活动断层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论文以彭州市小鱼洞地区为例,通过氡气测量、直流充电法流速流向试验及渗水试验等手段,对“5.12”地震后小鱼洞活动断裂水文地质特征及活动断裂影响下的小鱼洞地区地下水流动系统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小鱼洞活动断裂带及上下两盘渗透系数及导水能力受断裂带影响均异常于原来相对均匀地下水含水(透水)介质;小鱼洞断裂及上下两盘渗透系数发生相对变化,断层的渗透系数及导水能力可能大于上下两盘,也可能小于上下两盘;小鱼洞断裂带并没有形成明显的阻水作用,上下盘之间、上下盘与断层之间、浅层地下水与深部地下水之间水力联系均较好;受小鱼洞活动断裂影响,断裂带中心位置及上下盘降雨入渗补给能力、断裂带及周围裂隙发育区地下水径流强度均发生变化;小鱼洞活动断裂改变了断裂带及其附近地下水补给、径流、排泄条件,进而改变了地下水系统的局部流场,小鱼洞断裂带起到集水廊道、导水通道的作用;“5.12”地震后,小鱼洞地下水流动系统存在区域地下水流动系统和局部地下水流动系统。区域地下水流动系统接受大气降水、灌溉水入渗垂向补给,以及山区基岩裂隙水侧向补给,然后以侧向近水平径流方式向河流运动;上游局部流动系统由降雨、灌溉水补给,在垂向入渗至含水层后,迅速运移直到小鱼洞断裂处,通过小鱼洞断裂的导水通道作用进入深部循环或者运移至下游;下游局部地下水流动系统,补给来源为大气降水和断裂带中水,运移至河流。总体来讲,小鱼洞地区地下水水系统相对完整,小鱼洞地区浅层地下水区域流动系统受地形的控制,主要由山前补给区向河流排泄区汇流,局部受断裂影响,形成新的补给与排泄通道。

许德树[3](2006)在《航磁综合解释在中石化东北新区油气勘探中的应用》文中认为该论文所依托的项目是以航磁资料处理解释为主(结合重力、电法、地面地质、钻井和少量地震资料)、以连片编图为基础、以石油勘探部署为目标的大型综合研究项目。工作地区为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东北新区,包括二连盆地北部、二连盆地南部、松辽盆地北部、松辽盆地南部、泛三江盆地五个区块勘探工作。论文所用技术系列主要包括位场定性处理、定量处理和综合地质解释三个方面。其中富有新意、使用频繁、效果显着、为本论文所独创的处理技术是:1、在重磁异常优选延拓技术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优化滤波处理技术。2、提出一种应用航磁异常半定量解释磁性体埋藏深度方法:磁异常全梯度模磁性体顶面深度标定方法。借助于以上技术系列与独创技术,本报告在对中石化东北新区内的断裂系统、基底结构、火成岩和构造单元划分等基础地质问题进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分区块对中石化东北新区进行了油气远景评价,明确指出:1、应重点突破的凹陷:莽汉凹陷、赛汗塔拉凹陷、宾县凹陷、布日墩凹陷南凹槽、昌图凹陷、四方台凹陷和挠力河凹陷等。其中,须重点关注的局部构造有:茫汉凹陷南部的沙尔好来构造、昌图凹陷北部曲家店构造、四方台凹陷中部大房身构造和宾县断陷中部的刘一斌屯北构造。2、应放弃的区块或区段:二连盆地南部尕顺凹陷西北部特默图一带、卫井凹陷与十格木凹陷之间乌尔图一带的登记区块;二连盆地北部西乌珠穆沁旗布日敦一带、巴音都兰南部一带的登记区块;松辽盆地北部、泛三江盆地的完达山褶皱带、双鸭山隆起、小兴安岭褶皱带沾河地垒、松辽盆地西部斜坡区嫩江-讷河连线以西隆起带上的登记区块;松辽盆地南部的奈曼旗西乌丹营子一带、库伦旗北额勒顺镇一带、双辽县南金宝屯镇一带、彰武县东南公主屯镇一带、通榆西高力板镇一带的登记区块或区段。3、应扩大登记范围的区块和抢先登记的区带:二连盆地南部的查干诺尔凹陷、卫井凹陷南缘、伊和乌苏凹陷、吉托勒凹陷东延部分;二连盆地北部玛拉吉勒音其格凹陷;松辽盆地南部的甘旗卡断陷北延部分、铁法市西三家子断陷、白音花北玛尼营子凹陷、道劳杜凹陷西缘、奈曼旗西南罗家沟断陷西延部分;松辽盆地北部铁力凹陷东延部分。

龙玲,王兴[4](2005)在《甘肃平川断陷地热资源赋存与开发》文中研究说明西部开发中解决水资源问题十分重要,本文试图利用部分钻探和物探资料所提供的地质信息,对甘肃平川断陷新生界热储进行分析,以其寻找到勘查、开发深层地下热水的最佳途径,为西部开发中解决水资源问题提供一定的途径。

付彩利[5](2005)在《楚雄盆地现今地温场特征分析与烃源岩热演化史恢复》文中研究指明楚雄盆地是中国南方具有良好石油地质条件的大中型中—新生代改造型沉积盆地,自晚三叠世该盆地形成以来,先后沉积了海相、海陆交互相及陆相地层。因后期改造强烈,多期次构造变形叠加,导致盆地热演化程度高、热演化史恢复难度大。 本论文采用“整体、动态、综合”的研究思路,综合应用地质、数学、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等方法,结合油气成藏研究的新方法、新思路,对楚雄盆地的现今地温场分布特征、盆地热演化史恢复及油气成藏历史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通过对楚雄盆地现在地温场的分析,认为楚雄盆地总体上地温梯度较低,分布在1.98—2.63℃/100m之间,且具有东高西低的特点,这与盆地内地壳厚度变化趋势一致。盆地现今大地热流值主要分布于70—75mW/m2之间,是一个大地热流值较高的盆地,表明盆地深部构造较活跃。楚雄盆地主体位于滇中坳陷,现今地热属于中等地温型。 通过对磷灰石裂变径迹资料的分析,认为盆地南华断裂以西的西部祥云地区三叠系达到最大古地温的时间在31.2—55.5Ma以前,约在始新世时期或更早;南华断裂以东的乌龙1井、洒芷、一平浪等盆地主体部位三叠系达到最大古地温的时间在20.0—38.1Ma之前。楚雄盆地热演化程度高,单靠沉积埋藏作用不可能达到的,表明在20.0Ma之前发生过一次构造热事件,出现过增温过程。 通过对盆地热演化史的模拟,认为盆地古地温梯度自三叠纪沉积以来总体较低,约在2.2—2.5℃/100m之间。自三叠纪地层沉积以来到古近纪早期,地层为持续升温过程,始新世晚期以后地层处于抬升降温阶段,地层最高热演化程度是在古近纪早期达到的。烃源岩的成熟度总趋势是西高东低、南高北低,随着时代的变新、埋深的增加,烃源岩的热演化程度增大。 应用储层伊利石测年法、流体包裹体测温法等方法并结合热史模拟、埋藏史,综合分析了楚雄盆地油气成藏期次。上三叠统烃源岩油气成藏期次主要分为两个大的形成阶段:第一阶段约为白垩纪沉积时期(约150—70Ma);第二阶段为晚白垩世-古近纪沉积时期(约120—20Ma)。新近纪以来主要是已形成的油气藏重新调整和破坏时期。盆地东部云龙凹陷上三叠统烃源岩油气成藏期次主要为古近纪沉积时期。

张立宽[6](2004)在《楚雄改造型盆地油气赋存条件与成藏特点》文中研究表明楚雄盆地是中国南方中新生代改造型沉积盆地,自晚三叠世该盆地形成以来,先后沉积了海相、海陆交互相及陆相地层。因后期改造强烈,多期次构造变形叠加,导致盆地油气成藏条件和成藏历史复杂,油气分布规律多变。因此,开展盆地油气赋存条件和成藏特点的研究对楚雄改造型盆地的油气勘探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次研究针对改造型盆地油气多期次聚散的特点,采用整体、综合、动态的主导思想。以盆地的形成演化为背景,在油气赋存条件研究的基础上,以流体动力演化历史为主线,探讨油气动态聚、散的期次和特点,突出最晚主要聚集期的成藏作用;最后,综合分析油气成藏的主要控制因素,总结出油气的成藏特点。 油气赋存条件研究表明:楚雄盆地以上三叠统为主力烃源岩,热演化程度高,至今多已达过成熟阶段。上三叠统砂岩储集层现今物性极差,晚成岩早期油气的注入和构造裂缝发育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储集条件。盆地盖层发育,微观封盖能力好,尤其以盆地北部和东部的高塑性膏泥岩盖层封闭性最佳。圈闭类型多样,构造圈闭为主,但喜山晚期改造强烈。 钻井实测温度和压力资料揭示,现今地温梯度较低,但大地热流值高;地层压力为常压或“负压”。然而,压实研究和流体包裹体恢复压力均表明云参1井白垩系—奥陶系在最大埋深时期发育一定幅度的超压;乌龙1、楚参1井内稳定压实段有可能与超压释放后的补充压实作用有关。 古流体动力恢复表明,盆地流体动力演化复杂,平面上表现出明显的分区性,历史演化具有阶段性。连续沉积期流体动力逐渐积累,强烈构造运动期油、气势幅度和梯度均显着降低,表明油气发生了大规模的运移。 根据不同地质时期油、气势的分布及演化,结合生烃、储层发育和圈闭形成,划分各演化阶段的油气运聚系统,并以此为基础,综合输导体的分布和演化,认为盆地西部坳陷的洒芷—猫街、三街、平川—米甸、广通——平浪、R92井—R98井和东山凹陷的R132井区、R146井—高桥、R128井—万德等地区为长期的运移指向区。 综合分析认为,楚雄改造型盆地成藏条件较好,在地质历史中发生了多期次成藏,燕山晚期和喜山早期是主要成藏期,后者为最晚主要聚集期。成藏过程具有缓慢与突发交替,油藏—油气藏—气藏逐渐过渡演化,油气(气)藏类型复杂等特点。但在油气成藏后,先后遭受了燕山晚期和喜山晚期的改造破坏,尤其是最晚主要聚集期后的喜山晚期强烈破坏,导致现今盆地内大量的地表油气显示,极大影响了楚雄盆地的油气勘探前景。

张百禄[7](2002)在《旱平川断陷盆地地热资源研究》文中认为随着地质调查的逐渐深入,发现在旱平川断陷盆地东南部有地热异常显示。经进一步勘探,在孔深1200m时,井温已达40oC以上,盆地南、北两条断层(Fl、F2)为该区地热田的控热构造,第三系杨梢组为旱平川断陷盆地的地下热水储层,其补给条件好、地下热水资源丰富,具有良好的开发前景。

二、旱平川断陷盆地地热资源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旱平川断陷盆地地热资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云南峡谷景观的科学价值及其旅游展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目的和内容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内容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第2章 云南峡谷数据的提取
    2.1 峡谷数据的提取
        2.1.1 基础数据来源
        2.1.2 SRTM DEM数据预处理
        2.1.3 峡谷数据的提取方法及过程
    2.2 数据提取结果
第3章 云南峡谷景观的分布特征与区划研究
    3.1 云南峡谷的分布特征
        3.1.1 空间分布特征
        3.1.2 峡谷的长度分布特征
        3.1.3 峡谷的海拔分布特征
        3.1.4 峡谷切割深度的分布特征
        3.1.5 峡谷坡度的分布特征
    3.2 峡谷景观的区划
        3.2.1 区划原则
        3.2.2 区划结果
第4章 云南峡谷景观发育的地学基础
    4.1 峡谷发育与大地构造的关系
    4.2 峡谷发育与断裂活动的关系
    4.3 峡谷发育与岩石的关系
    4.4 峡谷发育与海拔地势的关系
    4.5 峡谷发育与水系的关系
第5章 云南峡谷景观的科学价值研究
    5.1 部分峡谷是揭示云贵高原隆升的典型证据
    5.2 展示了独特而复杂的构造运动和地质环境演变过程
    5.3 为物种迁移及人类活动提供了特殊的“通道-阻隔”作用
    5.4 是形成云南地质景观多样性、生物多样性、文化多样性的关键地理单元
    5.5 存封了众多珍贵的区域环境演化及人类活动形迹
    5.6 保留了众多举世罕见的旅游地质资源
第6章 云南峡谷景观的开发现状
    6.1 云南峡谷景观的开发现状
    6.2 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6.2.1 旅游品牌建设存在定位不准、缺乏规划、营销手段不足等问题
        6.2.2 峡谷旅游资源丰富,但展示方式较为单一
        6.2.3 文化传播作用较弱,缺乏文化内涵
        6.2.4 缺乏与周边景区和旅游资源的联动开发
        6.2.5 其他问题
第7章 云南峡谷景观科学价值的旅游展示研究
    7.1 峡谷景观遴选
        7.1.1 遴选标准
        7.1.2 遴选结果
    7.2 峡谷景观科学价值的展示方式
        7.2.1 展示原则
        7.2.2 展示方式
        7.2.3 建议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8.1 结论
    8.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和科研成果
致谢

(2)“5.12”地震活动断裂水文地质特征及其对地下水系统划分的影响研究 ——以小鱼洞地区活动断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断裂带氡气测量研究及应用
        1.2.2 地下水流速流向测量研究及应用
        1.2.3 断裂带(断层)水文地质特征研究
        1.2.4 区域地质及水文地质相关研究
    1.3 研究内容、方法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与手段
        1.3.3 技术路线
第2章 自然地理及区域地质背景条件
    2.1 自然地理概况
        2.1.1 地理位置
        2.1.2 气象水文
        2.1.3 地形地貌
    2.2 区域地质背景条件
        2.2.1 地层岩性
        2.2.2 地质构造
        2.2.3 新构造运动与地震
第3章 区域水文地质条件
    3.1 概述
    3.2 地下水类型与含水岩组
        3.2.1 第四系松散岩类孔隙水
        3.2.2 碎屑岩类裂隙-孔隙水
        3.2.3 碳酸盐岩溶隙-裂隙水
        3.2.4 深部基岩构造裂隙水
    3.3 地下水补给、径流、排泄条件
        3.3.1 地下水补给
        3.3.2 地下水的径流和排泄
    3.4 水文地球化学特征
第4章 小鱼洞活动断裂带水文地质特征
    4.1 小鱼洞断裂带基本特征
    4.2 氡气测量
        4.2.1 测网布置
        4.2.2 测量数据统计
        4.2.3 断裂带开启性与氡气异常解释
    4.3 直流充电法地下水流速流向试验
        4.3.1 测网布置
        4.3.2 流向分析
        4.3.3 流速分析
    4.4 渗水试验
    4.5 小鱼洞断裂带水文地质特征
        4.5.1 地下水类型及含水(透水)介质特征
        4.5.2 水文地质边界条件
        4.5.3 地下水补给、径流、排泄模式
第5章 活动断裂影响下的小鱼洞地区浅层地下水流动系统
    5.1 地下水系统
    5.2 补给来源与机制
    5.3 地下水流动与边界特征
    5.4 活动断裂影响下的小鱼洞地区浅层地下水流动系统模式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附录

(3)航磁综合解释在中石化东北新区油气勘探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前言
    1.1 目标任务与选题依据
        1.1.1 中石化东北新区油气勘探选区与航磁资料处理任务
        1.1.2 重磁资料处理解释方法技术选题依据与意义
    1.2 东北新区勘探现状与航磁解释所应针对的问题
        1.2.1 二连盆地地区
        1.2.2 松辽盆地北部地区
        1.2.3 松辽盆地南部地区
        1.2.4 泛三江盆地地区
    1.3 取得的主要研究成果
第二章 航磁资料综合解释思路与技术系列
    2.1 航磁资料综合解释技术思路与工作流程
    2.2 航磁连片编图方法
        2.2.1 数据选用准则
        2.2.2 数据拼接原则
        2.2.3 拼接调平方法
        2.2.4 数据网格化
        2.2.5 等值线图与彩色图的绘制
    2.3 优选延拓
        2.3.1 优选延拓思想
        2.3.2 优选延拓算子的推导
        2.3.3 优选延拓技术的实现
        2.3.4 优选延拓的计算步骤
        2.3.5 重力异常优选向上延拓理论模型试验
    2.4 磁异常分层优化滤波
        2.4.1 磁异常优化滤波原理
        2.4.2 磁异常优化滤波模型试验效果
        2.4.3 磁异常优化滤波在湖南骑田岭 Sn、Pb、Zn、W 矿区应用
    2.5 全梯度模磁性体深度半定量估算方法
第三章 二连南、二连北区块航磁资料综合解释
    3.1 地质、地球物理特征
        3.1.1 岩石、地层磁性特征
        3.1.2 岩石、地层密度特征
        3.1.3 岩石、地层电阻率特征
    3.2 二连北区块航磁资料综合解释
        3.2.1 重、磁、电异常特征及地质意义
        3.2.2 构造单元划分
        3.2.3 火成岩分布研究
        3.2.4 典型局部异常研究
        3.2.5 油气资源分析
    3.3 二连南区块航磁资料综合解释
        3.3.1 磁、重、电异常特征及地质意义
        3.3.2 构造单元划分
        3.3.3 油气资源分析
第四章 松北、泛三江区块航磁资料综合解释
    4.1 松辽盆地北部区块地球物理特征
        4.1.1 岩石、地层磁性特征
        4.1.2 物性综合综合分析
    4.2 三江区块地球物理特征
        4.2.1 岩石、地层磁性特征
        4.2.2 物性综合综合分析
    4.3 松北、泛三江区块航磁资料综合解释
        4.3.1 磁异常特征及地质意义
        4.3.2 断裂构造推断
        4.3.3 构造单元划分与基底深度特征
        4.3.4 火成岩分布
        4.3.5 成油远景分析
第五章 松辽盆地南部重磁资料综合解释
    5.1 松南区块地质、地球物理特征
        5.1.1 岩石、地层密度特征
        5.1.2 岩石、地层磁性特征
        5.1.3 区域重力异常与剩余重力异常
    5.2 构造单元划分与沉积盆地圈定
        5.2.1 中央坳陷区
        5.2.2 西南隆起区
        5.2.3 东南隆起区
        5.2.4 西部斜坡区
        5.2.5 中朝准地台区
    5.3 油气远景分析
        5.3.1 松辽盆地南部油气地质特点
        5.3.2 松辽盆地南部油气远景评价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1、项目验收意见书
    2、论文发表
    3、个人简历

(4)甘肃平川断陷地热资源赋存与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1 地热储层特征
    1.1 地下热水成因类型
    1.2 开采热储层特征
2 地热储层地球物理特征
    2.1 储层测井参数特征
    2.2 储层工程测井
3 地热水文地质特征
4 结论及建议

(5)楚雄盆地现今地温场特征分析与烃源岩热演化史恢复(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第一章 区域地质概况
    第一节 地理位置
    第二节 区域构造特征
        一、区域构造背景
        二、基底特征
        三、盆地内主要区域断裂
        四、盆地造单元划分
    第三节 地层及其沉积特征
        一、上三叠统
        二、侏罗系
        三、白垩系
        四、第三系-第四系
    第四节 盆地的属性及形成演化阶段划分
        一、盆地的属性
        二、盆地的形成及演化阶段划分
第二章 盆地现今地温场特征分析
    第一节 楚雄盆地及邻区地壳结构
    第二节 地温梯度的计算
    第三节 大地热流值的计算
    第四节 地壳深部热结构
        一、地壳结构模型
        二、岩石圈地温分布特征
第三章 烃源岩热演化程度分布特征
    第一节 镜质体反射率剖面分布特点
    第二节 三叠系烃源岩热演化程度分布特征
    第三节 侏罗纪地层热演化程度分布特征
    第四节 火成岩侵入体对有机质成熟度的影响
    第五节 最高热演化程度形成时期
第四章 盆地热演化史分析
    第一节 裂变径迹分析资料提供的盆地热演化史信息
        一、裂变径迹法原理
        二、裂变径迹法在盆地热演化史恢复中的应用
        三、裂变径迹测试结果及其分析
    第二节 镜质体反射率Ro及古地温恢复提供的古地温演化信息
第五章 盆地热演化阶段划分及热史模拟结果
    第一节 盆地热演化阶段划分及盆地类型
    第二节 热史模型的建立及模拟结果分析
        一、Easy%Ro动力学模型恢复热史的原理及正演热史的过程
        二、热史模型的建立及模拟结果
        三、盆地热演化史恢复
    第三节 盆地热演化史的主控因素
        一、埋藏史
        二、热液和岩浆活动
        三、断裂带构造作用
第六章 油气成藏期次及典型油气藏成藏历史分析
    第一节 自生伊利石测年法原理及结果分析
    第二节 由生烃史判断油气藏形成时期
    第三节 应用储层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判断油气藏形成时期
        一、原理
        二、包裹体均一温度和石英脉绝对年龄分析
        三、包裹体成分分析
    第四节 火山岩活动提供的油气成藏信息
    第五节 油气藏形成时期综合研究
主要结论与认识
参考文献
致谢

(6)楚雄改造型盆地油气赋存条件与成藏特点(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第一章 盆地构造和沉积特征
    第一节 区域构造特征
        一、 基底特征
        二、 区域断裂
        三、 构造单元划分
    第二节 地层和沉积特征
        一、 上三叠统
        二、 侏罗系
        三、 白垩系
        四、 第三系-第四系
    第三节 盆地的属性和形成演化
        一、 盆地属性的不同认识
        二、 盆地的形成演化
第二章 油气赋存的基本地质条件
    第一节 生烃条件评价
        一、 烃源岩的基本特征
        二、 烃源岩生烃史
        三、 有利生烃范围预测
        四、 生烃条件评价的主要认识
    第二节 储集条件分析
        一、 砂岩储层的基本特征
        二、 储集层的物性特征及评价
        三、 砂岩成岩历史及孔隙演化
        四、 古生界碳酸盐岩储集条件
        五、 地层裂缝的发育特征和时空展布
        六、 储集条件分析主要认识
    第三节 盖层条件分析
        一、 盖层的空间展布及发育特点
        二、 成岩作用和构造作用对盖层封闭性的影响
        三、 盖层封闭性在空间上的变化
        四、 盖层条件分析主要认识
    第四节 圈闭条件分析
        一、 圈闭的主要类型
        二、 圈闭的分布
        三、 圈闭的形成演化
        四、 圈闭条件分析的主要认识
第三章 盆地流体动力分布、演化特征及其对油气运聚的作用
    第一节 现今流体动力分布特征
        一、 地温场特征
        二、 现今地层压力特征
        三、 云参1井异常低压成因探讨
    第二节 流体动力演化史恢复的研究方法
        一、 流体动力的涵义
        二、 古流体动力数值模拟的数学模型
        三、 数值模拟地质模型和模拟参数的确定
    第三节 古压力的求取
        一、 压实研究及古压力计算
        二、 流体包裹体研究古压力
    第四节 流体动力演化特点
        一、 上三叠统过剩压力演化特点
        二、 古流体势分析
    第五节 油气在流体动力背景下的运移聚集规律
        一、 油气运聚系统的概念及划分方法
        二、 上三叠统油、气运聚系统的分布和演化
        三、 流体输导体系的分布
        四、 油气运移方向分析
第四章 油气多期动态聚、散过程和最晚主要聚集期的成藏作用
    第一节 古油藏形成过程浅析
        一、 洒芷古油藏
        二、 大姚龙街古油藏
        三、 南华小古山古油藏
    第二节 油气聚集、散失的期次和主要特征
        一、 油气聚集的期次和主要特点
        二、 油气散失的期次和主要特点
    第三节 最晚主要聚集期的成藏作用
        一、 成藏期的地质背景
        二、 成藏过程分析
第五章 盆地油气聚集的主控因素与成藏特点
    第一节 影响盆地油气聚集的地质因素
        一、 烃源岩
        二、 储集层
        三、 盖层
        四、 生储盖组合
        五、 圈闭
    第二节 流体动力场与油气成藏的关系
        一、 地温场
        二、 压力场
        三、 构造应力场
        四、 流体动力场对油气分布的控制作用
    第三节 盆地内油气的成藏特点
        一、 成藏地质条件较好
        二、 油藏-油气藏-气藏逐渐过渡演化
        三、 多期次、缓慢与突发交替式运聚成藏
        四、 油气藏(气藏)类型复杂多样
        五、 最晚主要成藏期后的改造作用对油气藏保存不利
主要结论及存在问题
结束语
参考文献

四、旱平川断陷盆地地热资源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云南峡谷景观的科学价值及其旅游展示研究[D]. 刘梦云. 云南师范大学, 2020(01)
  • [2]“5.12”地震活动断裂水文地质特征及其对地下水系统划分的影响研究 ——以小鱼洞地区活动断层为例[D]. 高东东. 成都理工大学, 2011(04)
  • [3]航磁综合解释在中石化东北新区油气勘探中的应用[D]. 许德树.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06(08)
  • [4]甘肃平川断陷地热资源赋存与开发[J]. 龙玲,王兴. 地下水, 2005(04)
  • [5]楚雄盆地现今地温场特征分析与烃源岩热演化史恢复[D]. 付彩利. 西北大学, 2005(02)
  • [6]楚雄改造型盆地油气赋存条件与成藏特点[D]. 张立宽. 西北大学, 2004(04)
  • [7]旱平川断陷盆地地热资源研究[J]. 张百禄. 中国煤田地质, 2002(04)

标签:;  ;  ;  ;  

汉平川断陷盆地地热资源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