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管狭窄综合征的超声诊断

肝管狭窄综合征的超声诊断

一、肝管狭窄综合征的超声诊断(论文文献综述)

季润琰[1](2020)在《超声对梗阻性黄疸的临床应用价值》文中提出目的评价超声检查对梗阻性黄疸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本院2015年3月至2019年2月间资料完整及手术病理证实的82例梗阻性黄疸患者的超声检查结果及图像进行回顾性分析讨论。结果病因诊断准确率74.4%,定位诊断准确率94%,诊断准确率90.2%。结论超声检查是诊断梗阻性黄疸首选影像学方法,对梗阻性黄疸具有较大的临床应用价值,既可做定位诊断又可做定性诊断,尤其在定位诊断方面。

贺英杰[2](2020)在《肝移植术后早期门静脉并发症的危险因素分析及诊治经验》文中研究表明背景和目的随着外科手术技术提高、供者来源的扩大以及术后免疫药物应用等进步,肝移植已成为治疗多种终末期肝病的有效方法,适应症包括各种原因导致的肝硬化、符合手术标准的肝细胞癌或其他原发/继发于肝脏的肿瘤、内科保守治疗无效的肝功能衰竭、先天性代谢病、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自身免疫性肝病、多囊肝等,而血管或胆道的并发症、急慢性排斥反应、病毒感染、肿瘤的转移与复发等因素均影响肝移植术后恢复及远期预后。肝脏具有的独特血管解剖结构增加了肝脏移植的手术难度。除了与其他器官移植类似的流入(肝动脉)与流出通道(肝静脉、下腔静脉)的吻合外,还有门静脉系统的吻合,随之增加的是门静脉并发症的发生率。由于门静脉系统供血的特殊性,门静脉并发症在术后早期(90天内)即可通过影响血流扰乱肝脏正常生理功能,严重者可发生肝功能衰竭、门静脉高压等并发症,导致移植物丢失、甚至患者死亡等不良后果。因此,本研究拟通过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18年12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接受肝移植手术治疗的患者的临床资料,尝试总结肝移植术后早期发生门静脉并发症的危险因素及其诊治经验,以期在肝移植围术期做好预防,为诊治类似患者提供参考,并改善预后。资料和方法1.收集2016年1月-2018年12月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接受肝移植手术治疗的616例患者的病历资料,按照是否发生术后早期门静脉并发症分为并发症组与非并发症组,整理两组相应临床指标;2.将临床指标纳入χ2检验进行组间比较,观察两组在临床指标构成上差异是否具有统计学意义;3.将临床指标纳入单因素Logistic回归进行影响因素分析,得出肝移植术后早期发生门静脉并发症的危险因素;4.将上述单因素Logistic回归得出的危险因素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得出肝移植术后早期发生门静脉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5.整理并发症组患者诊疗过程及相关临床资料。结果1.χ2检验结果显示,受者年龄、性别、手术时间、术中无肝期时间、供肝冷缺血时间、供受者血型是否相符、术中出血量、术中输注红细胞的量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术前受者存在门静脉血栓(P<0.001,优势比0.034,95%置信区间0.008~0.138)、既往脾切除手术史(P<0.001,优势比27.765,95%置信区间6.844~112.637)、门静脉重建方式(P<0.001,优势比34.4,95%置信区间5.68~208.350)和再次肝移植(P<0.001,优势比34.400,95%置信区间5.680~208.350)是术后早期发生门静脉并发症的危险因素;受者年龄、性别、手术时间、冷缺血时间、供受者血型是否相符、无肝期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输注红细胞的量与术后早期发生门静脉并发症无关(P>0.05)。3.将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中与术后早期发生门静脉并发症相关的危险因素纳入二元logistic回归进行分析,结果显示:术前受者存在门静脉血栓(P=0.012,优势比=16.922,95%置信区间1.859~154.059)和再次肝移植(P<0.001,优势比=64.871,95%置信区间8.293~507.435)是术后早期发生门静脉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4.术后早期发生门静脉并发症的患者共9例,其中包括门静脉血栓形成6例、狭窄1例、无血栓或狭窄的血流异常(流速减慢、双向血流或无血流)2例,均由彩超和(或)CT下血管造影证实。3例肝功能正常的门静脉Ⅰ型血栓患者行口服药物抗凝治疗,3例肝功能异常的门静脉Ⅱ型血栓患者行开腹切开取栓术和经大网膜门静脉泵植入术,随访22±14.8个月门静脉血流通畅。1例门静脉狭窄患者予以门静脉球囊扩张和支架植入术,随访17个月门静脉血流通畅。2例门静脉无血栓或狭窄的血流异常患者均为再次肝移植术后,1例行手术探查,结扎分流血管,术后因多器官功能衰竭死亡;1例诊断考虑为第7天综合征,在等待再次肝移植时死亡。结论1.术前受者存在门静脉血栓、既往脾切除手术史、门静脉重建方式和再次肝移植是早期门静脉并发症的危险因素;2.受者术前存在门静脉血栓和再次肝移植是早期门静脉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3.对于肝移植术后不同类型门静脉并发症采取针对性治疗,可取得良好效果。

冯景[3](2019)在《声触诊组织成像与定量技术对胆道闭锁和婴儿肝炎综合征的鉴别诊断价值》文中指出目的:探讨声触诊组织成像与定量技术(VTIQ)对于150天内的婴儿胆道闭锁(BA)和婴儿肝炎综合征(IHS)中的鉴别诊断价值,并在此基础之上以黄疸患儿日龄作为分层因素,进一步探讨VTIQ技术对于“日龄<60天”与“日龄≥60天”的黄疸患儿鉴别诊断价值。方法:选取亳州市人民医院2016年1月至2019年6月临床拟诊为BA或IHS的病例39例,以临床随访及手术病理诊断为标准,分为BA组与IHS组,匹配同期25例健康婴儿作为对照组,对各组婴儿分别行肝脏VTIQ弹性成像检查,获取肝脏剪切波速度(SWV)值,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以曲线下面积(AUC)评估SWV值鉴别BA与IHS的诊断效能,通过最大约登指数界定最佳诊断临界值,并计算敏感性、特异性。以BA组及IHS组患儿日龄作为分层因素,进一步计算VTIQ技术测量SWV值针对不同日龄段患儿的敏感性、特异性及曲线下面积。对BA组及IHS组患儿的日龄、性别差异进行统计学比较,同时弹性成像检查由2名医师(工作年资分别为2年、8年,接受过完整厂家培训,并独立成功完成50例以上的肝脏弹性测量)分别进行,检查过程相互回避、结果互不知晓,以组间相关系数(ICC)评价不同检查医师间测量肝脏弹性的一致性,同时记录弹性成像检查的成功率。结果:1.39例临床拟诊为BA或IHS的病例中,1例患儿因哭闹剧烈无法配合而放弃检查,测量成功者38例,其中手术及病理确诊为BA者20例,余18例经实验室检查及随访证实为IHS。两组患儿的日龄、性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各组婴儿分别行肝脏VTIQ弹性成像检查后,BA组肝SWV均值为(2.64±0.29)m/s,IHS组肝SWV均值为(1.98±0.18)m/s,对照组肝SWV均值为(1.15±0.16)m/s,三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VTIQ技术测量婴儿肝SWV值的成功率为98.4%(63/64);不同操作者间重复性比较ICC为0.912。3.ROC曲线提示,利用BA与IHS肝硬度的差异性进行鉴别诊断,最佳诊断临界值为2.09m/s,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954,其诊断敏感性为92.9%、特异性为80.4%。进一步以黄疸患儿日龄作为分层因素,对于“日龄<60天”组患儿的诊断敏感性为88.7%,特异性为82.3%,AUC为0.941,对于“日龄≥60天”组患儿的诊断敏感性为94.4%,特异性为75.1%,AUC为0.937。结论:VTIQ技术通过获取婴儿肝脏硬度的量化指标,因受益于可视化的质量控制标准,其测量成功率较高,此外,由于质量控制标准易于掌握,不同年资的医师在经过简单学习后即可获得良好的操作一致性,能够更有效的避免操作者的主观因素影响。并且VTIQ技术对于鉴别诊断BA与IHS具备更优良的鉴别诊断效能,尤其对于<60天组的患儿,VTIQ技术拥有更高的敏感性、特异性,因此更适应于BA的早期鉴别诊断,有必要临床进一步深入研究推广。

丛翔[4](2014)在《超声在胎儿胆道系统中的应用研究及羊水GGT正常参照值的建立》文中提出研究背景与研究目的产前超声在胎儿时期能够显示的胆道系统异常主要包括:胆道囊性发育异常(biliary cystic malformation, BCM)、胆囊不显示(non-visualization of gallbladder, NVGB)、旦囊大小异常、胆囊腔内异常回声及胆囊位置异常。多年来国外超声研究的相关文献数量有限,不同研究所得到的结论往往差别也较大。针对东方人群的系统研究鲜见报道。我国已开展胎儿产前诊断工作十余年,在超声筛查和诊断胎儿畸形的工作中,对胎儿胆道系统异常的相关研究一直是薄弱环节。对胎儿胆道系统的超声诊断缺乏规范的研究和标准。BCM产前异常表现主要为胆管树的囊状扩张。包括囊性胆道闭锁(cystic biliary atresia, CBA)和胆总管囊肿(choledochal cyst, CC,属于先天性胆管扩张症范畴)两大类疾病。因诊断经验的差异,在产前超声检查中,易与肠系膜囊肿、肝囊肿、大胆囊,左位胆囊、十二指肠闭锁,及胎儿右上腹部的其它囊性病变相混淆。囊肿与胆囊相通或与扩张肝管相通,是产前超声判断其胆系来源的决定性征象。而在产前超声检查中,上述超声征象在BCM类疾病中常常显示不清晰。胎儿可导致NVGB的相关因素之中,胆囊收缩是最常见的原因。而临床对于胎儿胆囊收缩的规律、可能持续的时间、发生机制知之甚少。最近胎儿NVGB结合羊水中消化酶检测技术已逐渐应用于临床以辅助胆道闭锁(biliary atresia, BA)等严重疾病的产前诊断,虽然对BA的诊断特异性有限,但到目前为止,尚未发现新的可替代辅助诊断方法。东方人相对来说是BA的高发人群,因此建立国人羊水GGT的正常参考值是必要的。为了进一步了解胎儿胆道系统异常的超声表现及掌握有诊断价值的诊断征象,本论文就以下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1.如何评价现有超声征象对BCM类疾病的检出效率,及如何提高BCM的产前检出率。2.CC和CBA产前超声表现虽然相似,产前超声扫查时应如何鉴别。3.导致胎儿胆囊NVGB相关因素的深入研究。4.研究胆囊收缩在NVGB中的发生率及胎儿胆囊收缩的持续时间。5.为提高BA产前诊断水平,有必要建立我们自己的羊水GGT参考值。第一部分:胎儿囊性胆道发育不良的超声表现及具有诊断价值的超声征象筛选目的:1.从常见BCM相关超声征象中,筛选出对产前诊断BCM具有较高特异度及敏感度的征象及其组合。2.总结胎儿BCM的超声表现及临床结局。方法:1.以2009年5月至2013年11月期间,30例发生于中上及右上腹部囊性病变的胎儿作为研究对象。以产前及产后超声诊断,或手术、尸解病理结果为依据,将病例分为BCM(16例)及非BCM(NBCM,14例)两组。比较产前超声诊断BCM的相关征象在两组中的表达率。这些征象包括:囊肿位于胎儿右上腹部(A)、囊肿上端紧贴肝门下方(B)、囊肿并非胆囊(C)、囊肿内无分隔(D)、囊肿与胆囊相通(E)、囊肿与肝管相通(F)、囊肿下缘止于上腹正中、脊柱前方(G)、囊肿上端接近胆囊颈部(H)。通过诊断试验评价各征象及征象组合的诊断效能。以诊断指数作为参考依据,筛选出最有应用价值的征象及征象组合。2.总结BCM病例的产前超声表现,并总结随访病例的临床结局。结果:1.征象A、D在BCM及NBCM两组间表达无统计学差异;其余征象组间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诊断试验表明:单项征象B、F、G及19个征象组合具有诊断效能。诊断指数>1.9000的征象组合为B和H、E或F、E或G、B和D、F或G、E或F或G;后三组达到2.0000。3.共9例BCM随访至出生后,8例为CC,1例为CBA。产前超声共6例表达F征,其中4例出生后伴有阻塞性黄疸。4.CC囊肿出生前后均有不同程度增大,CC病例的胆囊大小形态正常。1例III型CBA囊肿产前超声变化不明显,而生后体积逐渐变小,胎儿胆囊显示不清。结论:1.如果胎儿肝门下方出现囊肿,在排除其为胆囊的可能性的前提下,即可考虑为胆系来源囊肿可能;而如果观察到囊肿与胆囊、肝管相通或囊肿下端逐渐向胎儿上腹中部,脊柱前方走行时可进一步明确其胆系来源可能。2.BCM病例产前超声伴有肝管扩张者,生后有可能出现阻塞性黄疸。3.产前超声表现为BCM合并NVGB或胆囊发育不良,且囊肿在出生后有减小趋势时,应考虑到CBA可能性。第二部分超声在胎儿胆囊异常的应用研究目的:1.研究胎儿胆囊异常的临床意义。2.研究胎儿胆囊收缩的持续时间。方法:1.对2009年1月~2013年12月期间,我科诊出的胎儿胆囊异常者分类,进行超声随访,结合临床及其它辅助检查手段获得病因诊断。2.32例孤立性NVGB的胎儿按固定周期进行密切产前及生后超声随访。总结并分析NVGB初诊至胆囊再度显示之间的时间间期(A-B间期)。结果:1.研究期间共检出胎儿胆囊异常者共347例,在门诊病例中的检出率约0.6%。NVGB308例,占胎儿胆囊异常病例总数的88.8%(308/347);胆囊腔内异常回声27例(其中3例产前超声继NVGB之后出现),占7.8%(27/347);胆囊位置异常15例,占4.3%(15/347),均无明显性别差异。2.在308例胎儿NVGB中,89.9%超声初诊于晚孕期。27例合并其他超声异常,占NVGB总数的8.8%(27/308)其中12例合并多发异常。随访NVGB病例215例,90.7%初诊于晚孕期。3例胎儿NVGB,最终证实病因为先天性胆道发育异常,分别为先天性无胆囊、肝小叶间胆管缺乏及III型囊性胆道闭锁(cystic biliary atresia, CBA),占随访病例的1.4%。3.胎儿胆囊腔内异常回声27例,平均孕周(35.7±2.5)周(范围29~39周)。其中3例(3.7%)合并其他结构异常,其余25例胆囊腔内异常回声均随访至消失,21例(84%)消失于生后1周内。4.胆囊位置异常15例。永久性右脐静脉(Persistent right umbilical vein, PRUV)10例,其中50%合并心脏或血管发育异常。左位胆囊2例,预后良好。内脏反位(Situs viscera inversus, SVI)3例,均引产,1例为21-三体。5.A-B间期(NVGB初诊至胆囊再度显示的时间问期)为3天~71天。28.1%(9/32)病例A-B问期≤7天,46.9%(15/32)病例A-B间期在8天~21天之间,25%(8/32)病例A-B间期>21天。产前胆囊再显示者21例。11例胎儿胆囊于产后再显示,显示实现均于生后1周以内。经随访32例由胆囊收缩所致的NVGB胎儿预后良好,A-B间期长短对胎儿预后没有明显影响。结论:1.NVGB是最常见的胎儿胆囊异常表现。2.尽管胎儿生理性胆囊收缩是孕晚期胎儿NVGB最常见原因,但仍有存在胆道系统发育异常(1.4%)及合并多发超声异常(3.9%)的可能,临床不容忽视。3.肝小叶间胆管缺乏可能是胎儿胆囊持续不显示的病因之一,其临床意义有待深入研究。4.胎儿胆囊腔内异常回声均出现于晚孕期之后(尤其是孕32周至足月),均于产前产后自行消失,84%于生后1周内消失,预后良好。5.胎儿胆囊的形态和位置异常可合并多发异常及染色体异常。因此胎儿胆囊的超声观察具有重要临床意义。6.胎儿胆囊的持续收缩多是生理现象,A-B间期的长短对胎儿预后无明显影响,其生理机制有待深入研究。第三部分:妊娠20周~24周正常胎儿羊水GGT酶值测定及价值目的:建立20周~24周胎儿羊水GGT正常值,以作为胆道闭锁产前诊断的参考值。方法:试验采用横断设计。羊水采集自2009年6月~2010年4月期间,符合羊水穿刺指征,需进行胎儿染色体检查的孕妇。同时应满足以下条件:胎儿染色体结果正常,孕妇身体健康,孕妇及配偶无染色体异常,产前超声检查无明显胎儿结构异常(包括羊水量异常),无染色体异常胎儿分娩时,或病因不明的异常孕产史。羊水标本抽取后立即送检染色体核型及GGT的定量分析。计算各孕周羊水GGT测值的x±s、1%-99%可信区间,并对LogGGT值与孕周的相关性进行Pearson检验。结果:研究期间共采集符合标准的孕20周~24周胎儿羊水110例。其中女性胎儿73例。随孕周增长GGT酶值的x、中位数、LogGGT均有随孕周逐渐减低的趋势,LogGGT值与孕周呈负相关。结论:随孕周增长GGT酶值有逐渐减低的趋势;胎儿孕20周-24周羊水GGT正常值的建立有望对进一步关于胆道闭锁的产前诊断及CC与CBA产前的鉴别诊断提供新的辅助诊断参考依据。

舒瑜[5](2014)在《术中B超联合纤维胆道镜在肝胆管结石手术的临床应用》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纤维胆道镜联合术中B超(intraoperative B ultrasonography,IOBUS)在肝胆管结石手术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8年12月~2013年12月间应用了纤维胆道镜联合术中B超协助诊断和治疗的104例肝胆管结石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并与术前B超检查、经皮肝穿刺胆管造影(percutaneous transhepatic cholangiography, PTC)进行了对照研究。本组男44例,女60例,年龄24-72岁,平均49.15±2.2岁。术前均行B超或PTC检查,诊断为单纯肝内胆管结石56例,肝内胆管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48例,既往有胆道蛔虫病史6例,18例为再次胆道手术。104例中合并有胆管炎22例,胰腺炎9例,胆道狭窄12例。结果:在术中胆道镜和术中B超协助下52例行胆总管切开/T管引流术;24例行肝部分切除加胆总管切开/T管引流术;12例行经肝实质显露和切开肝内各区段胆管取石;15例行胆肠Roux-en-Y吻合术,合并胆囊切除术36例。术中B超检查的结果:敏感性96.36%,特异性96.97%,准确率96.59%,阳性预测值98.15%,阴性预测值94.12%,与术前B超、PTC比较差异显着(P<0.05或0.01)。术中发现左肝胆管癌3例,Mirizzi综合征2例。术后2周复查,8例有残余结石,残石率为7.69%(8/104)。104例手术患者中82例获得随访3个月至1年,随访率78.85%,优良率达90.24%(74/82)。结论:52例肝胆管结石病人进行了纤维胆道镜联合术中B超,反复探查了肝内结石的分布情况,引导、监测取石。术中B超为无创性检查,简便易行,可清晰显示肝内胆管结石的超声影像,对提高肝胆结石的术中再诊断,减少结石的误诊或漏诊,降低肝胆结石术后残石率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并可在手术中协助制定合理的个体化手术方式。

赵蕊[6](2014)在《肝门胆管癌的超声特点分析》文中认为目的:探讨超声诊断对肝门胆管癌的临床诊断价值,以及其超声诊断的特色。方法: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10年3月-2013年8月收治的51例肝门胆管癌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皆经手术、CT、PCT与ERCP等检测手段证实为肝门胆管癌,对所有患者的超声诊断特点进行分析。结果:肝门胆管癌患者超声诊断其主要表现肝内胆管扩张,胆管壁增厚,伴有管腔狭窄,肝门处有肿块,经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可显示肝门血管与癌灶之间的明确关系,相较于其他诊断方法以及手术病理分析显示,超声诊断对肝门胆管癌的诊断率为100%,且对肝门胆管癌肿块检出率可达95.1%,对肝、胆囊浸润检出率为47.4%,肝门部淋巴结检出率为34.8%。结论:采取灰阶与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对肝门胆管癌进行检测,其检出率高,且检查准确性高,有利于肝门胆管癌患者的早期诊断,是临床对肝门胆管癌进行诊断的首选检查方法,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使用。

邹浩[7](2014)在《良性胆管瘢痕狭窄的临床预防与差异蛋白组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1.评价磁共振胰胆管成像(MRCP)在预防腹腔镜胆囊切除(LC)手术并发症中的价值。2.探讨三种腹腔镜胆囊切除手术入路是否增加胆管损伤的发生率。3.探讨人良性胆管瘢痕成纤维细胞的培养和鉴定方法.4.研究人良性胆管瘢痕成纤维细胞与人胚肺成纤维细胞的蛋白表达差异并鉴定差异蛋白质。5.分析TAGLN及FKBP1A在良性胆管瘢痕成纤维细胞中的功能。方法1.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至2010年6月我院收治的1079例拟行LC治疗的患者临床资料。根据不同时期行MRCP与否,分为非MRCP组(-=523)和MRCP组(n=556),对2组患者胆管损伤及胆总管结石残余情况进行比较。2.回顾性分析我院2009年1月至12月经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150例胆囊良性疾病的临床资料。3.取临床人良性胆管瘢痕组织,组织块培养法培养;绘制生长曲线、形态学观察、免疫荧光及RT-PCR检测。4.体外培养人良性胆管成纤维细胞和人胚肺成纤维细胞株,提取两种细胞的总蛋白,进行蛋白定量,通过双向凝胶电泳,图像分析,获得差异表达蛋白点,用质谱仪绘制肽质量指纹谱,通过计算机软件及网络信息鉴定差异表达的蛋白。通过western blot及免疫细胞荧光验证人良性胆管瘢痕成纤维细胞中FKBPIA、NME1以及TAGLN、Moesin的表达情况。5.构建pcDNA3.1-TAGLN真核表达质粒、筛选FKBP1A-siRNA干扰片段,转染人良性胆管瘢痕成纤维细胞,通过MTT法及流式细胞仪观察细胞的增殖及凋亡情况,通过实时定量PCR及免疫蛋白印迹检测该细胞中FKBPIA、TAGLN、 smadl、smad5在基因水平及蛋白水平的表达变化。结果1.非MRCP组患者术中、术后发现胆管损伤5例和胆总管结石残余27例,MRCP组患者术中、术后均未发现胆管损伤和胆总管结石残余,2组患者在胆管损伤和胆总管结石残余方面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MRCP组患者术前MRCP发现双胆囊1例,Mirizzi综合征8例,胆囊管变异34例,副肝管28例,胆总管结石27例,与术中结果相比,其诊断的准确性分别为87.5%、94.1%、89.3%和88.9%。2.150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三孔法46例,二孔法54例,经脐入路50例,三组病例的手术成功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术后肠功能恢复情况无差异,术后住院天数以经脐入路组(1.3±0.4d)为短(P<0.05)、术后疼痛以经脐入路组为轻(P<0.05)。三组病例出院后随访均无腹痛、黄疸、胆漏、出血、腹壁切口疝等并发症。3.原代培养5天后可见梭形细胞移出、贴壁,14天细胞连接成片,传代后生长良好,2-3天可传代,细胞生长良好;电镜可见微丝,免疫荧光和RT-PCR检测提示该细胞有波形蛋白的表达和波形蛋白mRNA。4.发现差异蛋白28种,其中人良性胆管瘢痕成纤维细胞表达上调9种,下调19种。其功能与细胞代谢、凋亡等相关;western blot及免疫细胞荧光提不FKBP1A、NME1以及TAGLN、Moesin的表达情况与差异蛋白组学分析结果一致。5.转染pcDNA3.1-TAGLN和FKBP1A-siRNA后人良性胆管瘢痕成纤维细胞的增殖均受到抑制并出现凋亡,该细胞中smadl.smad5在基因水平(P<0.05)及蛋白水平的表达均有增强,而且该细胞在经过FKBP1A-siRNA作用后TAGLN在基因水平(P<0.05)及蛋白水平的表达均有增强。结论1.LC患者术前行MRCP有利于预防胆管损伤及胆总管结石残余的发生。2.在选择病例中,三种手术入路均能安全完成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并不增加胆管损伤的发生率。3.原代培养人良性胆管瘢痕成纤维细胞成功。4.人良性胆管瘢痕成纤维细胞与人胚肺成纤维细胞KMB17的蛋白表达存在差异,其中FKBP1A、NME1以及TAGLN、Moesin可能成为临床预测胆管瘢痕狭窄形成的分子标记和治疗胆管瘢痕狭窄的分子靶点。5. TAGLN及FKBPIA在良性胆管瘢痕成纤维细胞中发挥重要作用,FKBP1A通过TGF-β/smads信号通路调控TAGLN的表达。

伍天崇[8](2014)在《复杂肝胆管结石病3D技术指导下外科综合诊疗效果的评价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背景复杂肝胆管结石病(Complicated Hepatolithiasis)的概念目前尚未统一。对于肝胆管结石病,尤其对实施再次手术处理持有不同经验者而言,对概念的认识不尽一致。目前国内外多数学者认为,复杂肝胆管结石病是指除去病人全身情况,因为其他系统疾病如心脏、肺、肾脏、糖尿病等构成胆道手术威胁外,存在以下病情者视为复杂肝胆管结石病:(1)肝胆道结石病经历一次或以上胆道手术,但肝内胆管结石残留、复发或反复胆管炎发作需再次接受手术;(2)既往接受不适当的胆道手术,如接受各类胆肠吻合术后吻合口狭窄需要再次手术者;(3)两侧肝叶均弥漫分布肝内胆管结石;(4)肝内胆管结石病合并高位胆道狭窄或Caroli病;(5)肝内胆管结石病合并胆汁性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6)肝内胆管结石病合并胆管细胞癌(梁力建,李绍强.复杂肝胆管结石诊断和治疗原则[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09;29(7):542-544.)。复杂肝胆管结石病是胆道外科中最难治疗且再手术率最高的良性疾病。复杂肝胆管结石病的基本病理改变是肝内胆管扩张与狭窄,合并胆道机械性梗阻、胆道感染和肝实质组织损害。这一病理本质贯穿于复杂肝胆管结石病病理演变的全过程,与肝胆管结石和胆道狭窄的发生发展有密切的关系。临床上有关肝胆管细胞癌的报告显示:反复多次发作的胆道感染,可能是导致胆道病变性质的改变,诱发胆管细胞癌。根据对复杂肝胆管结石病上述病理演变认识,Ong等早于1962年提出了复杂肝胆管结石病外科治疗原则:“详尽了解胆管病理改变,根除结石、狭窄及包含复发感染灶的病变肝段组织”。其方案与黄志强院士提出的“取尽结石、解除梗阻、去除病灶、通畅引流”可谓不谋而合。因为肝胆管结石病的病灶不仅是肝胆管系统内堆积的结石,往往伴有发生在肝内各级肝管中的狭窄及增生性病灶,这是治疗的核心,而外科治疗则仍是达到这一治疗目的最有效、最常用的方法。手术方案的选择必须个体化,根据肝内胆管结石的数量及分布范围、胆道狭窄的部位和程度、肝脏的病理改变、肝功能状态及患者的全身状况,制定针对性的个体化治疗方案并选择合适的手术方法。尽管在近20年来对复杂肝胆管结石病的认识和治疗有了明显的进步,但由于其复杂的病理生理过程和术中术后容易出现严重并发症的特点,复杂肝胆管结石病的诊治仍然是困扰胆道外科医生的难题。对于复杂肝内胆管结石病患者应尽量获取详尽的患者影像学资料和肝功能评估等实验室检查资料,做好充足的术前准备工作。术前对胆道系统的解剖,肝内胆管结石的位置、分布、数量,狭窄胆管的部位、形态等应有准确的诊断评估,并且要注意有无变异的肝内胆管,特别是右后叶胆管的变异,如右后叶胆管直接汇入左肝管。对于变异的右后叶胆管结石,由于汇入的角度成锐角,单凭取石钳取石或术中胆道镜取石往往很难取净结石,这是造成术后右后叶结石残留的重要解剖因素(Mori T, Sugiyama M, Atomi Y. Gallstone disease:Management of intrahepatic stones[J]. Best Pract Res Clin Gastroenterol,2006,20(6):1117-1137.)。同时,应充分了解既往手术情况、手术原因和方法,以及目前病变的具体情况极为重要,从而制订出再次手术的个体化外科治疗方案。任何匆忙决定的手术方案可能会导致更多次的手术可能,令病人遭受更大的痛苦。近年来,伴随着腹腔镜技术、内镜技术及介入技术的发展应用,多种微创性治疗手段已被广泛报道,如经皮经肝穿刺胆道镜碎石术和胆道镜联合钬激光或气压弹道碎石,对一般的肝胆管结石取得了令人瞩目的疗效,但是对于复杂肝胆管结石病其术后残石率却高达20%-50%(Cheng Y F, Lee T Y, Sheen-Chen S M, et al. Treatment of complicated hepatolithiasis with intrahepatic biliary strictureby ductal dilatation and stenting:long-term results[J]. World J Surg,2000,24(6):712-716.).上述内镜治疗技术对于复杂肝胆管结石病的治疗尚有争论,仍然缺乏大宗病例证据。目前,复杂肝胆管结石病的诊断手段主要依靠B超、CT和MR等无创性影像学检查,以明确结石的部位、大小、数量和分布情况,胆管狭窄的部位及程度,从而进行定位诊断;并结合患者肝功能状况、Oddi括约肌功能、有无肝胆管炎发作、有无梗阻性黄疸、有无肝门部胆管狭窄、有无门静脉高压症和脾肿大等综合因素制定手术方案。但由于复杂肝胆管结石病肝内胆管结石的分布广泛,同时合并不同程度的肝胆管狭窄和肝脏毁损性病变,上述各种影像学检查手段各有优势和不足,常需多种影像学检查方法的综合运用,才能做出较为全面的诊断。目前尚无一种理想的诊断方法能够同时对结石大小、数量和分布,胆管狭窄程度和长度,肝脏病理形态,以及胆管和血管的关系做出系统全面的诊断。随着计算机科学的发展,基于CT或MRI的三维重建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肝胆外科临床诊治活动中,其虚拟手术规划系统可以帮助肝胆外科医生在术前提前进行手术模拟操作,制定出个体化的手术方案,进而减少实际手术中的无意义损伤,提高实际手术的安全性。目前国内外已有多个数字化肝胆外科虚拟手术系统应用于临床的报道,其指导临床外科治疗效果满意。但是,数字医学技术应用于肝胆管结石病的临床研究仍处于早期应用阶段,相关文献报道不多,缺乏大宗病例临床评价证据。而且,针对大宗病例的复杂肝胆管结石病三维重建技术(3D技术)指导下外科诊疗效果的系统评价尚未见文献报道。基于上述问题,本课题收集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肝胆一科2008年6月至2013年12月收治的复杂肝胆管结石病患者高质量亚毫米CT数据基础上,利用具有自主研发的腹部医学图像三维可视化系统(Medical Image Three-Dimensional Visualization System, MI-3DVS)(软件专利号:2008SRl8798),构建针对具体个体的复杂肝胆管结石病程序化3D诊疗模式,系统探讨3D技术指导下外科综合诊疗模式在复杂肝胆管结石病临床应用价值和意义。一、复杂肝胆管结石病患者三维重建数据库系统的构建目的:1.优化CT数据采集方法,获取高质量复杂肝胆管结石病患者亚毫米CT数据;2.研究基于体绘制交互的分割新算法,构建活人体复杂肝胆管结石病患者模型数据库;3.利用ResMan临床试验公共管理平台构建复杂肝胆管结石病患者三维重建数据库系统4.探讨复杂肝胆管结石病患者三维重建数据库系统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1.研究对象:逐步收集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肝胆一科2008年6月至2013年12月收治的复杂肝胆管结石病患者病例资料。2.数据采集设备:(1)64排/256层螺旋CT-PHILIPS Brilliance(荷兰PHILIPS公司);双筒高压注射器及造影剂(碘比乐370mgI/ml)。(2)图像后处理工作站为PHILIPS Brilliance层螺旋CT自带的Mxview工作站;(3)南方医科大学数字医学临床中心HP刀片式服务器、高配置计算机;(4)腹部医学图像三维可视化系统;3.高质量肝胆管结石亚毫米CT数据采集方法参考(Fang C H, Liu J, Fan Y F, et al. Outcomes of hepatectomy for hepatolithiasis based on3-dimensional reconstruction technique[J]. J Am Coll Surg,2013,217(2):280-288.)。4.复杂肝胆管结石3D模型构建方法:(1)基于体绘制交互的图像分割算法:先进行体绘制重建,通过对窗宽和窗位的调节,得到所需胆道结构最清晰的三维图像,直接在体绘制图像上取得三维种子点,进行区域生长,同时在体绘制图像上显示生长的过程,当生长停止时可以通过人机交互,在体绘制三维图像上进行修补。特别对于三级以上胆管,通过局部放大,并对断续胆管进行连接,再进行分割,可以把局部小胆管提取出来。使得组织分割,特别对肝内胆管分割更精细,达到与体绘制相同的分辨率水平。当用户满意当前分割结果时可以立即将当前的分割结果保存,并进行快速的面绘制三维重建。(2)把基于体绘制交互的分割算法作为一个分割插件整合到腹部医学图像三维可视化系统(MI-3DVS)中,将DICOM格式的亚毫米CT数据导入到MI-3DVS中进行配准、分割、三维重建。①肝内胆管、胰腺等腹腔脏器重建:使用区域生长法完成分割,采用面绘制方法进行脏器三维重建。②肝内主要血管三维重建:使用基于体绘制交互的分割算法完成对亚毫米CT断层图像中的血管数据分割,采用面绘制方法进行脏器三维重建。(3)3D模型的后处理及立体结构观察分析通过MI-3DVS中的面数据图形处理工具对3D模型进行平滑和去噪,然后将肝内胆管系统3D模型在空间上组合和显示,通过放大、缩小、旋转可视化3D模型来观察、分析肝内胆管病变的分布特点。5.利用ResMan临床试验公共管理平台构建复杂肝胆管结石病患者三维重建数据库系统根据中国临床试验中心临床研究电子管理公平台(Research Manager, ResMan)指引(中国临床试验注册中心公告[J].中国循证医学杂志,2007(08):557-558.),制定复杂肝胆管结石病3D技术指导下外科综合诊疗临床试验的管理流程。利用设计好的流程,将外科诊疗过程中记录的受试者基线资料包括人口学资料和入组时影像学检查及3D基线数据、临床外科试验过程中的实施情况、结果数据等相关资料即“复杂肝胆管结石病3D技术指导下外科综合诊疗临床试验病例记录表(case record form, CRF)’’的所有内容,基于互联网在线记录并传送到中央数据库保存管理。结果:1.使用试验注射法采集的亚毫米CT数据图像质量高,胆道系统、肝胆管周围血管、胆道的病变显示清晰。2.复杂肝胆管结石病患者3D模型立体感强,可清晰地再现患者肝脏的立体形态和有无肥大和萎缩;肝内一、二、三级胆管树立体形态及狭窄或扩张胆管的长度和直径显示清晰,部分肝内胆管结石合并肝内胆管广泛扩张者,甚至四级胆管(亚肝段胆管)也可以得到显示;结石的大小、数量及其在肝内外胆管的分布,门静脉、肝静脉及肝动脉三套血管及其分支在肝内的立体分布等情况也清晰可见。3.成功建立基于ResMan临床试验公共管理平台的复杂肝胆管结石病3D技术指导下外科综合诊疗公共数据库(public accessable database)。实现试验研究者方便地保存和管理试验资料,免除使用纸张记录,减少集中录入数据的错误可能性和工作量,提高记录可靠性,利于提高临床试验质量。4.复杂肝胆管结石病3D技术指导下外科综合诊疗公共数据库(public accessable database)达到中国临床试验中心的规范要求,成功完成临床试验的注册。结论:1.采集方法优化后的64排/256层螺旋CT可以获得高质量的复杂肝胆管结石病患者亚毫米CT数据,各级胆管系统显影良好,能够区分出微细结构的影像学特征,能满足胆管三维重建分割、三维重建的要求。2.复杂肝胆管结石病患者3D模型能对肝内结石的分布,胆管狭窄程度和分布,肝脏病理形态改变作出准确系统全面的诊断。3.基于ResMan I临床试验公共管理平台的复杂肝胆管结石病3D技术指导下外科综合诊疗公共数据库提高记录可靠性,利于提高复杂肝胆管结石病3D技术指导下外科综合诊疗临床试验的评价质量。二、复杂肝胆管结石病患者3D模型在临床诊疗中的应用研究目的:1.探讨复杂肝胆管结石病患者3D模型对肝内病变诊断的应用价值。2.研究复杂肝胆管结石病患者3D模型在指导复杂肝胆管结石病外科综合治疗术前规划,术式决策的应用价值。3.研究复杂肝胆管结石病患者3D模型在指导复杂肝胆管结石病综合外科治疗的应用价值。方法:1.研究对象:通过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复杂肝胆管结石病ResMan临床试验公共管理平台(详见第一部分)提取2008年7月至2012年12月南方医科大学复杂肝胆管结石病患者131例进行回顾性研究,根据其是否施行基于3D模型指导复杂肝胆管结石病综合外科治疗,将其分为3D辅助手术组(A组)和非3D辅助手术组(B组)。病例入选标准:(1)18岁以上;(2)符合复杂肝胆管结石的定义;(3)肝功能归类为Child A或B级;(4)能耐受外科治疗。A组为施行基于3D模型指导复杂肝胆管结石病综合外科治疗,其中男30例,女47例,年龄53.1±11.2岁,病程8个月—15年;B组为施行非3D辅助外科治疗复杂肝胆管结石病组,其中男15例,女39例,年龄54.4±12.7岁,病程7个月—14年。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术前肝功能、发病部位、有无合并肝内胆管狭窄及肝脏萎缩等的一般资料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2.数据采集设备同第一部分。3.亚毫米CT数据收集方法同第一部分。4.复杂肝胆管结石3D模型建立方法同第一部分。5.根据对肝内结石分布,胆管狭窄程度和分布,肝脏病理形态改变的诊断率,比较3D模型相对于B超,CT, MRI影像检查在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优势。6.复杂肝胆管结石病患者3D模型指导术前规划,术式决策的效果评价:(1)将重建出的复杂肝胆管结石病患者3D模型导入MI-3DVS系统中,对模型及各组成部分随意进行拆分、放大、缩小、旋转、透明等操作,通过全方位、多角度、多层次地观察各组织结构解剖特点及相互关系,明确:①结石分布的范围;②结石所在肝叶或(和)段有无萎缩;③肝内外胆管有无狭窄、狭窄的部位;④有无合并胆道畸形;⑤有无合并胆道肿瘤;⑥无结石肝叶体积的估算。此外,如果病人合并肝硬化、门静脉高压、阻塞性黄疸等,还应对肝功能代偿能力作出正确的评价。然后利用力反馈设备PHANTOM和自行开发设计的虚拟手术器械对重建模型进行各种类型的仿真手术,通过多种仿真手术方式的模拟和比较确定最终个体化外科综合治疗方案,在实际手术中提供实时指导。(2)实际手术观察实际手术中所见肝内外管道解剖结构与结石分布是否与3D模型一致,以及实际手术方式与仿真手术符合情况。术中常规运用胆道镜检查是否残留结石及胆管狭窄,视病情需要放置T管或肝胆管胆道支撑管以用于术后胆道引流、胆道造影及胆道镜检查。术后常规进行胆道造影或胆道镜检查以明确是否有残留结石和胆道狭窄。7.复杂肝胆管结石病患者3D模型在指导综合外科治疗的效果评价(1)围手术期/短期疗效:实验室数据(血清转氨酶水平,血清胆红素水平,血清白蛋白水平,血清血红蛋白水平,血白细胞水平),外科手术数据(手术时间、术中失血、术中输血),结石清除率,手术并发症率和围手术期死亡率,进行评估。对潜在影响术后并发症发生的因素:性别、年龄、术前并发症,胆道手术史,肝切除术方式,胆肠吻合,术前胆红素、白蛋白水平,术前3D图像分析等,使用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统计分析。(2)远期疗效:术后随访远期肝胆管结石和胆管炎复发率使用Kaplan-Meier方法计算和比较两组间差别。利用多因素Cox回归分析对影响复杂肝胆管结石病患者术后无症状生存的可能因素进行统计分析。8.统计学处理:对于连续变量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利用t检验进行统计分析;对于计数资料,则采用X2检验或Fisher’s精确检验统计分析。对潜在影响术后并发症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性别、年龄、术前基础疾病、胆道手术史、肝切除术方式、胆肠吻合、术前胆红素、白蛋白水平、术前3D图像分析、术前胆道感染病史、术前基础疾病史,上述11个因素采用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用向前法筛选变量,引入变量的检验水准a=0.05。术后随访远期肝内胆管结石复发率和胆管炎复发率采用Log-rank检验比较两组间差别,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利用Cox风险模型对影响复杂肝胆管结石病患者术后无症状生存的多因素进行预后分析。假设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所有统计分析均采用SpSS13.0(SPSSInc.,Chicago,IL,USA)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1.复杂肝胆管结石病3D模型的临床诊断结果通过MI-3DVS软件对复杂肝胆管结石病胆道系统和肝内胆管结石的进行精确分割和重建,A组77例患者肝脏及其内部的各管道系统等三维重建图像形象逼真、立体感强,可清晰地再现患者肝脏的立体形态和有无肥大和萎缩;肝内一、二、三级胆管树立体形态及狭窄或扩张胆管的长度和直径显示清晰,部分肝内胆管结石合并肝内胆管广泛扩张者,甚至四级胆管(亚肝段胆管)也可以得到显示;结石的大小、数量及其在肝内外胆管的分布,门静脉、肝静脉及肝动脉三套血管及其分支在肝内的立体分布等情况也清晰显示。复杂肝胆管结石病3D模型对肝内胆道狭窄病变的显示率明显高于MRCP, B超、CT,(3D vs. CT,81.8%vs.31.3%, P=0.000,3D vs. MRCP,81.8%vs.58.8%,P=0.039)。在肝脏组织病变的诊断上,复杂肝胆管结石病3D模型诊断显示效果也优于MRCP和B超(3D vs. US,98.7%vs.45.4%, P=0.000,3D vs. MRI/MRCP,98.7%vs.82.4%, P=0.018).3D模型在肝内胆管结石的大小、数量及其在肝内外胆管的分布显示率与MRCP, B超、CT无明显差别。2.复杂肝胆管结石病3D模型指导术前规划,术式决策的临床结果(1)3D模型指导术前规划在MI-3DVS中,通过力反馈设备PHANTOM和虚拟手术器械可方便地对复杂肝胆管结石3D模型进行各种类型的仿真模拟手术规划,包括胆管探查取石术,肝切除术等。通过个体化肝脏分段可准确对结石及胆管狭窄进行定位,术前肝脏体积测量能准确估算肝切除术后残肝体积以规避术后肝功能衰竭发生。可视化仿真手术规划观察肝切除平面内重要血管、胆管及结石的解剖关系,通过多个手术方案的优化筛选确定最佳个体化手术方案。A组77例患者术前规划方案为:1例行胆管探查取石术(包括胆总管切开取石术、肝内胆管切开取石术、狭窄胆管整形术、胆肠吻合术),76例行肝切除术为主的外科手术(包括各种术式的肝部分切除术、肝内外胆管切开取石术、经肝断面胆管探查取石术、术中纤维胆道镜/胆道硬镜取石术、狭窄胆管整形术、胆管支撑管支持引流术、胆肠吻合术)。(2)实际手术A组77例患者中l例行胆管探查取石术(包括胆总管切开取石术、肝内胆管切开取石术、狭窄胆管整形术、胆肠吻合术),76例行肝切除术为主的外科手术(包括各种术式的肝部分切除术、肝内外胆管切开取石术、经肝断面胆管探查取石术、狭窄胆管整形术、胆管支撑管支持引流术、胆肠吻合术),与3D模型指导的术前规划相一致。3.复杂肝胆管结石病3D模型在指导综合外科治疗的评价结果1.术中手术诊疗效果评价A组与B组在手术时间、术中输血量、术中出血量和肝脏血流阻断时间的统计比较结果分别为:(269.7±83.0min vs.315.6±81.7min, P=0.002),(77.9±169.0mL vs.192.6±229.7mL, P=0.002),(411±107.9mL vs.517.2±179.4mL, P=0.015)和(12.7±3.2min vs.17.3±4.0min,P=0.001)。A组有1例患者合并肝内胆管细胞癌,与术前3D模型诊断一致。2.术后早期诊疗效果评价A组与B组在即刻残石率和最终残石率的统计比较结果分别为:(7.8%vs.38.9%,P<0.001)和(5.2%vs.18.5%,P=0.015)。两组共有25例病人发生结石残留,其中A组6例,B组21例。两组最终结石清除率分别为94.8%和81.5%。两组术后经胆道造影检查证实肝内胆管狭窄残留率分别为(7.8%vs.35.2%,P<0.001)。术后并发症方面,两组间术后常见的并发症统计比较结果为:胸腔积液(13%vs.33.3%,P=0.005),,伤口感染(7.8%vs.20.4%,P=0.035)和肝功能能障碍(2.6%vs.16.7%,P=0.004)。A组与B组术后白蛋白水平比较结果为(38.7±3.0g/L vs.36.9±4.8g/L,P=0.024)。对影响术后并发症(包括切口感染、肺部感染、胸腔积液、膈下感染、肝脓肿、胆瘘、肠瘘、上消化道出血、胆道出血和肝肾综合征等)发生的潜在相关危险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用向前法筛选变量,引入变量的检验水准α=0.05,在所有的11个考察的有关临床术后并发症发生相关因素,合并胆肠吻合术(OR=2.493,P=0.039,95%CI=1.046-5.943)为术后并发症发生的潜在危险因素;肝切除术(OR=0.629, P=0.016,95%CI=0.431-0.918),术前白蛋白水平(OR=0.926,P=0.033,95%CI=0.862-0.994),3D模型术前规划(OR=0.260, P=0.002,95%CI=0.112-0.602)术后并发症发生的潜在保护因素。3.术后远期诊疗效果评价所有病例随访中位时间为28个月,A组9(11.7%)例和B组15(27.8%)例经超声、CT或胆道造影术证实肝内胆管结石复发。两组间肝内胆管结石复发率和胆管炎复发率采用Log-rank检验,A组肝内胆管结石复发率(X2=4.121,P=0.042)和胆管炎复发率(X2=9.866,P=0.002)显着低于B组。利用Cox风险模型对影响复杂肝胆管结石病患者术后无症状生存的相关因素进行预后分析提示:3D技术进行术前规划是复杂肝胆管结石病患者术后无症状生存的有效保护因素(RR=0.348,95%CI0.185-0.657, P=0.001);但是,性别、年龄、术后并发症、术前胆红素水平、白蛋白水平等相关因素对长期无症状生存无显着性影响。随访期间A组1例术中发现合并胆管细胞癌患者,其术后出现肿瘤复发。除此之外,其余患者无一例进展为胆管细胞癌。结论:1.复杂肝胆管结石病患者3D模型真实再现了肝脏内部含有的所有结构包括:胆管、肝动脉、肝静脉、门静脉系统以及结石之间的解剖关系;明确了结石大小、形态、数量、位置及胆管走行;肝内胆管狭窄部位、狭窄程度、狭窄长度,减少术者思考上的模糊性和不稳定性,同时避免侵入性检查如ERCP、PTC等可能诱发出血、胰腺炎、胆管炎的风险。2.通过复杂肝胆管结石病患者3D模型指导术前规划,制定个体化手术方案,最大程度去除包括萎缩肝叶、肝内胆管结石、肝内胆管狭窄等在内的病灶同时尽量保护术后肝功能,减少并发症发生。A组术后残石率、肝内胆管狭窄残留率、术后结石复发率、术后胆管炎复发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和术后实验室检查指标结果均优于传统B组。3.复杂肝胆管结石病患者3D模型丰富了传统影像学诊断手段提供的个体化肝内胆管病变信息,指导术前规划,合理制定最佳手术方案,个体化针对性强,避免术中盲目探查导致的结石残留、胆管狭窄残存、正常肝组织损毁、肝内各脉管系统损伤等风险,尽可能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失血及术中输血等对病人二次打击,防止术后出现肝功能损伤。4.复杂肝胆管结石病3D模型指导综合外科诊疗模式能有效减少术后肝内胆管结石和胆管炎的复发,提高患者长期无症状生存率,有效改善复杂肝胆管结石病患者的预后。三、3D技术联合胆道硬镜外科治疗复杂肝胆管结石病的疗效评价目的:1.研究3D技术联合胆道硬镜治疗复杂肝胆管结石病的诊疗价值;2.比较3D技术联合胆道硬镜治疗模式与现有的外科治疗模式在复杂肝胆管结石病治疗中的临床效果。方法:1.研究对象:通过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复杂肝胆管结石病ResMan临床试验公共管理平台(详见第一部分)提取我院2012年2月至2013年12月期间共25例经3D技术联合术中胆道硬镜外科综合治疗的复杂肝胆管结石病患者进行研究,其中女18例,男7例,年龄31-76岁,平均54岁,定义为C组进行临床研究。同时,提取我院2011年6月至2012年1月期间共27例接受现有外科治疗模式的复杂肝胆管结石病患者资料,其中女22例,男5例,年龄30-83岁,平均53.9岁,定义为D组作为对照组。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术前肝功能、肝内胆管结石的分布、既往胆道手术史及术前胆管炎病史等的一般资料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2.CT数据的采集所用设备、参数,数据的分割,肝脏和脉管系统的三维重建方法见文献同第二部分。3.纳入标准:病例入选标准:(1)18岁以上;(2)符合复杂肝胆管结石的定义;(3)肝功能归类为Child A或B级;(4)能耐受外科治疗;(5)同意接受胆道硬镜治疗。4.评价指标:(1)3D模型指导胆道硬镜术前规划术前通过对复杂肝胆管结石病3D模型进行多角度旋转观察,利用三维可视化技术观察肝内胆管病变情况,明确结石分布的范围;结石所在肝叶或肝段损毁情况;肝内外胆管有无狭窄、狭窄的部位,狭窄的长度;排除有无合并胆道的畸形;通过反复手术演练,制定出个体化的3D技术联合术中胆道硬镜外科治疗的方案。指导制定术中胆道硬镜探查碎石取石的个体化路径。(2)外科治疗效果评价术中常规运用胆道硬镜或纤维胆道镜检查是否残留结石及胆管狭窄,视病情需要放置T管或肝胆管胆道支撑管以用于术后胆道引流、胆道造影及胆道镜检查。术后常规进行胆道造影或胆道镜检查以明确是否有残留结石和胆道狭窄。围手术期效果评价指标:平均手术时间、平均住院时间、即刻结石清除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肝功能障碍、胆汁瘘、胆道出血)。远期手术效果评价:远期无症状长期生存率、术后进一步胆道镜取石率、最终残留结石率。5.统计学处理:对于连续变量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利用t检验进行统计分析;对于计数资料,则采用X2检验或Fisher’s精确检验统计分析。假设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所有统计分析均使用采用SpSS13.0(SPSSInc.,Chicago,IL,USA)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C组与D组在即刻结石清除率、手术时间和术后住院天数的统计比较结果分别为:(88%vs.66.7%, P=0.012)、(232.4±23.2vs.309.3±87.3min, P=0.010)和(11.1±3.7vs.14.6±3.1days,P=0.001)。C组24(96%)例患者最终实现完全取尽结石,1例患者因胆汁性肝硬化肝脏损毁严重,肝内胆管双侧弥漫性结石未能完全取尽结石。C组术中合并行右肝部分切除者1例,左外叶切除者l0例。其中l例患者术中发现合并尾状叶胆管细胞癌,术后随访12个月仍存活。C组出现的围手术期并发症十分轻微。C组2例患者因术中胆道硬镜探查时损伤胆道粘膜而出现术中胆道出血,均通过胆道内注射0.08%的去甲肾上腺盐水保守治疗缓解。其中1例伴有胆汁性肝硬化患者由于术中取石时间较长,术后7天内出现肝功能异常,通过护肝保守治疗后缓解。而D组,共有7例患者因术中采用纤维胆道镜网篮取石出现胆道出血,均通过胆道内注射0.08%的去甲肾上腺盐水保守治疗得到缓解。D组最后的残石率和术后进一步胆道镜治疗率与C组统计比较结果为:(25.9%vs.4%,P=0.032)和(33.3%vs.12%,P=0.020)。D组有l例患者接受右肝部分切除术,14例患者接受左肝外叶切除术。l例患者出现术后胆瘘。D组与C组统计比较最终残石率为(25.9%vs.4%,P=0.032)。C组和D组中位随访时间分别是13个月和15个月。结论:1.3D技术联合术中胆道硬镜外科综合治疗模式有效优化术中胆道硬镜探查取石的路径,缩短手术和住院时间,明显提高复杂肝胆管结石病患者的结石清除率。2.利用3D技术进行手术规划,对个体化手术方案的制定提供详实的术前指导,能够增加手术成功率,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和术后再次手术率。

贺晓[9](2014)在《彩色多普勒超声与实时超声弹性成像在婴儿肝炎综合征和胆道闭锁诊断及鉴别诊断中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第一部分彩色多普勒超声在婴儿肝炎综合征和胆道闭锁诊断及鉴别诊断中的研究背景和目的:婴儿肝炎综合征(infantile hepatitis syndrome, IHS)和胆道闭锁(biliary atresia, BA)是两种较常见的婴儿黄疸性病变。IHS指1周岁以下婴儿出现黄疸、肝大或肝脾肿大和肝功能异常的一组症候群。BA是指肝内、外胆管的一部分或全部发生完全闭塞、萎缩或消失,胆汁排泄通道梗阻的一种疾病。分为胚胎型和围产期型,围产期型约占90%。以肝外胆管完全性闭锁最常见,分为三型:Ⅰ型(胆总管闭锁),Ⅱ型(肝管闭锁),Ⅲ型(肝门部闭锁)。BA在亚洲人群中的发病率约为1/8000,我国发病数居世界之首。由于BA患儿胆道完全梗阻,胆汁淤积,肝细胞变性、纤维化,日龄超过3个月,肝脏病变不可逆转,最终不可避免的发展成为肝硬化、肝功能衰竭。如不及时治疗,常在2岁以前死亡。因此,需早期手术治疗。手术方法包括Kasai肝—门肠吻合术和肝移植。由于移植肝源问题及移植风险和费用增加,儿童肝移植在我国尚不能广泛开展。Kasai肝—门肠吻合术通过40多年的进步,使BA患儿术后远期存活率明显提高,是目前BA的首选治疗方法。但手术时机非常重要,手术成功率随日龄增加而降低。日龄大于90d已不宜行Kasai手术,120d以后手术尚无长期存活病例,唯一的治疗方法是肝脏移植。研究表明Kasai手术越早,其预后越好,总体生存率越高。淤胆型IHS是IHS中的特殊病理类型,经内科治疗及胆总管冲洗术后可恢复正常。除此以外的IHS的治疗原则为内科保守治疗。由于IHS尤其是淤胆型IHS与BA临床表现、生化检查具有较大的交叉性,而治疗原截然不同,二者的鉴别诊断一直是临床工作的重点、难点和研究的热点。超声学检查是诊断婴儿黄疸性病变的首选方法,本课题以手术、病理及临床治疗结果为对照,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在IHS和BA诊断和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对象和方法:持续性黄疸患儿85例,男48例,女37例,日龄4-182天,平均日龄(69.54±36.17)天。其中保守治疗40例,胆道冲洗术17例,Kasai术16例,胆道探查术12例,肝组织病理检查36例。根据手术及临床诊断将其分为IHS组及BA组,IHS组进一步分为黄疸型IHS组和淤胆型IHS组。对照组36例,男22例,女14例,日龄9-120天,平均(62.07±29.26)天,年龄、性别匹配,无心肺及肝胆脾脏疾患、肝功能正常。应用日立HIVSION Preirus彩色多普勒显像仪,中频凸阵探头,频率3-5MHz,高频线阵探头,频率5~10MHz。所有患儿于治疗前空腹4小时,于睡眠状态下平卧位行超声检查。使用中频凸阵探头及高频线阵探头联合探查:(1)肝脏、脾脏的大小形态、内部回声;左右肝管、肝外胆管是否可探及,管壁是否光滑及管腔内透声情况;空腹胆囊大小形态,并于餐后0.5小时、1小时、1.5小时、2小时、2.5小时动态观察胆囊收缩情况(或至胆囊收缩率>50%),分别记录最大长径和前后径,计算胆囊收缩率;观察肝门部有无三角形纤维斑块和囊性回声。(2)测量门静脉(portal vein, PV)、脾静脉(splenic vein, SPV)左右径(A)和前后径(B),以前后径为PV及SPV最大截面直径(DPV、 DSPV);测量肝动脉(hepatic artery, HA)、脾动脉(splenic artery, SPA)前后径(DHA、 DSPA);测量PV、SPV平均流速(VPV、VSPV)、HA最大流速(VHA)、HA阻力指数(resistance index, RIHA)、SPA最大流速(VSPA)、SPA阻力指数(RISPA);计算PV、SPV血流量参数(Q)和淤血指数(congestion index, CI),计算HA/PV流速比率(A/P)。对4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病理分期依据2000年9月修订的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中慢性肝炎纤维化分期标准。使用SPSS16.0统计分析软件,以P<0.05作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标准。结果1.黄疸型IHS组32例,均为保守治疗。淤胆型IHS组25例,保守治疗8例,胆道冲洗17例,肝组织病理检查15例。BA组28例,Kasai术16例,胆道探查12例,肝组织病理检查21例。BA组患儿中Ⅱ型8例,Ⅲ型20例。2.误诊情况:5例患儿误诊,1例淤胆型IHS误诊为BA,4例Ⅱ型BA误诊为淤胆型IHS。超声检查诊断IHS及BA的准确度为94%。3.胆囊检查结果空腹胆囊大小形态:对照组、IHS组及BA组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黄疸型IHS组与淤胆型IHS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餐后胆囊收缩率>50%时间:对照组0.5~1.5h,平均(0.86±0.38)h;黄疸型IHS组0.5~2.0h,平均(1.11±0.49)h;淤胆型IHS组0.75-2.5h,平均(1.30±0.49)h。对照组与黄疸型IHS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与淤胆型IHS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黄疸型IHS组与淤胆型IHS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例淤胆型IHS组患儿至哺乳后2.5小时胆囊收缩率>50%。8例Ⅱ型BA患儿胆囊分为3种情况:①2例胆囊体积小,形态僵硬,壁毛糙。其中1例胆囊收缩率为48%,另一例餐后胆囊大小无变化。②3例空腹胆囊充盈差,形态尚正常。其中2例胆囊收缩率为100%,1例为40%。③3例胆囊大小形态尚正常,2例收缩率为40%,1例为57%。20例Ⅲ型BA患儿胆囊分为4种情况:①1例胆囊未探及。②1例胆囊呈纤维条索状高回声。③17例胆囊体积小,形态僵硬,壁厚、毛糙,部分胆囊囊腔呈缝隙状,部分囊腔闭锁。其中14例餐后胆囊大小无变化,另外3例胆囊收缩率分别为7%、21%、30%。④1例胆囊大小正常,形态僵硬,壁毛糙,哺乳后胆囊大小无变化。Ⅱ型与Ⅲ型BA患儿在胆囊收缩率≥40%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4.左右肝管及肝外胆管情况36例对照组及32例黄疸型IHS组患儿左右肝管及肝外胆管均可显示(100%);25例淤胆型IHS组患儿左右肝管及肝外胆管可显示24例(96%),1例(4%)未探及。28例BA组患儿左右肝管及肝外胆管可显示4例(14%),均为Ⅱ型BA,24例(86%)左右肝管及肝外胆管未探及。以左右肝管及肝外胆管是否可显示诊断IHS和BA的敏感度为98%,特异度为86%,准确度为94%,阳性预测值为93%,阴性预测值为96%。黄疸型IHS组与淤胆型IHS组在左右肝管及肝外胆管是否可见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黄疸型IHS组与BA组在左右肝管及肝外胆管是否可见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淤胆型IHS组与BA组在左右肝管及肝外胆管是否可见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Ⅱ型BA患儿与Ⅲ型BA患儿在左右肝管及肝外胆管是否可显示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Ⅱ型BA患儿与淤胆型IHS组患儿在左右肝管及肝外胆管是否可显示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5.肝门部囊性回声情况IHS组可见2例患儿肝门部囊性回声,均为淤胆型IHS;BA组可见5例患儿肝门部囊性回声,均为Ⅲ型BA患儿。黄疸型IHS组与淤胆型IHS组在肝门部囊性回声是否可见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黄疸型IHS组与BA组在肝门部囊性回声是否可见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淤胆型IHS组与BA组在肝门部囊性回声是否可见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Ⅱ型BA与Ⅲ型BA在肝门部囊性回声是否可见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肝门部纤维斑块情况28例BA组患儿超声检出肝门部纤维斑块24例,其中Ⅱ型4例,Ⅲ型20例;术中探及26例,其中Ⅱ型6例,Ⅲ型20例。2例Ⅱ型BA患儿肝门部较小纤维斑块超声未能检出。57例IHS组患儿超声均未探及肝门部纤维斑块。Ⅱ型BA与Ⅲ型BA在肝门部纤维斑块是否存在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肝门部纤维斑块超声显示率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肝门部纤维斑块诊断BA的灵敏度为92%,特异度为100%,准确度为86%。7.36例患儿肝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15例淤胆型IHS患儿S0期4例、S1期6例、S2期5例;21例BA患儿S2期3例、S3期8例、S4期10例。8.血流动力学情况对照组、黄疸型IHS组、淤胆型IHS组与BA组在DPV、QPV、VHA、DSPV、 VSPV、QSPV、CISPV、DSPA和VSPA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A组较对照组及黄疸型IHS组、淤胆型IHS组VPV减低、CIPV增高、DHA增宽、RIHA增高、A/P增高、RISPA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截断值分别为:0.255m/s、68.384、2.116mm、0.738、3.151、0.704。淤胆型IHS组RIHA较对照组及黄疸型IHS组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VPv与肝纤维化程度呈明显负相关(r=-0.742, P<0.05), RIHA与肝纤维化程度呈正相关(r=0.666,P<0.05)。CIPV、DHA、A/P、RISPA与肝纤维化程度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1.超声检查对IHS及BA患儿有较高的诊断价值,持续性黄疸患儿胆囊收缩率检查建议观察至餐后2.5小时。2.由于病变及超声图像特点,Ⅱ型BA易误诊为IHS。Ⅱ型BA患儿胆总管通畅是BA与IHS胆囊收缩率有交叉性的原因。3.淤胆型IHS患儿RIHA高于正常及黄疸型IHS患儿:IHS患儿PV及脾脏血流动力学无明显改变。4. DHA、RIHA、VPV、CIPV、A/P及RISPA是鉴别BA与IHS可靠的血流动力学参数。第二部分实时超声弹性成像与病理检查对婴儿肝炎综合征和胆道闭锁患儿肝纤维化的对照研究背景和目的:导致婴儿肝炎综合征(infantile hepatitis syndrome, IHS)的病毒与胆管上皮细胞有不同程度的亲和力,即病毒不仅侵犯肝细胞,还侵犯了胆管上皮细胞,但以肝细胞病变为主。因此,IHS患儿肝组织病理变化与病毒性肝炎不完全相同。主要表现为肝细胞变性、坏死为主,同时有不同程度的肝间质及汇管区炎细胞浸润、肝细胞再生和纤维组织增生,可伴有小胆管轻度增生。即IHS患儿根据病变程度的不同,存在不同程度的肝纤维化情况。胆道闭锁(biliary atresia, BA)患儿以胆道系统梗阻为病理基础,在病程早期,肝细胞和小胆管腔内胆汁淤积、汇管区水肿、胆管增生。晚期胆管管腔狭窄、闭锁,汇管区及周围出现纤维化,肝小叶破坏、假小叶及再生结节形成,最终进展成为胆汁性肝硬化。肝纤维化的病理机制为:肝内巨噬细胞能被极其微量的细菌毒素和脂多糖激活而产生大量的细胞因子,这些细胞因子进一步激活肝星状细胞产生细胞外基质,沉积于汇管区导致肝纤维化的形成。在多种因素的影响下,BA患儿肝纤维化进展速度快,明显超过成人和其他婴幼儿肝胆疾病,最终需要肝移植才能长期生存。因此肝纤维化程度的判定不仅有助于IHS与BA的鉴别诊断,对于BA患儿肝脏病变程度的评价、手术时机的把握、术后疗效的评估都有重要意义。近几年来发展起来的超声弹性成像技术是超声诊断新技术,其成像原理为:软硬度不同的人体组织受压时变形不同,根据变形前后位移量的改变形成的超声反射信号进行彩色编码,产生弹性图像。由于组织的病理结构与其软硬程度密切相关,因此可以从弹性图像上大致判断组织的病理改变情况。超声弹性成像技术具有无痛、无创、快速、方便、经济、可重复操作等优点。对乳腺、甲状腺等浅表器官病变的诊断日趋成熟,在成人肝脏病变方面也有一定的研究。对成人肝纤维化的有无及纤维化程度的判断日益受到重视。本课题以手术、病理及临床治疗结果为对照,探讨实时超声弹性成像(real-time ultrasound elastography, RTE)在IHS和BA中的应用价值。研究目的为①为婴儿RTE检查选择合适的超声切面。②RTE对IHS和BA患儿肝脏纤维化有无定性价值。③RTE对IHS和BA患儿肝脏纤维化程度的判定有无价值。对象和方法:选择年龄、性别匹配,无心肺及肝胆脾脏疾患、肝功能正常的婴儿20例作为对照组,男12例,女8例,日龄13-166天,平均(66.25±21.37)天。持续性黄疸患儿85例,男48例,女37例,日龄4-182天,平均日龄(69.54±36.17)天。其中保守治疗40例,胆道冲洗术17例,Kasai术16例,胆道探查术12例,肝组织病理检查36例。根据手术及临床诊断将其分为IHS组及BA组,IHS组进一步分为黄疸型IHS组和淤胆型IHS组。选取行肝组织病理检查患儿的资料进行研究。应用日立HIVSION Preirus彩色多普勒显像仪,使用高频线阵探头,频率5-10MHz。所有患儿空腹4小时,于睡眠状态下平卧位行超声检查。20例对照组每位患儿取右肋间肝右叶斜切面、剑下肝左叶横切面、剑下肝左叶纵切面三个切面的RTE图像,观察每个切面能否取图成功并记录。根据对照组取图情况,选择适合切面对对85例持续性黄疸患儿进行RTE检查。探测深度约20mmm,取边长为15mm的正方形为感兴趣区(region of interest, ROI),距肝表面约10mm,ROI范围约225mm2,选择无肝脏大血管通过切面。检查时,探头略朝向心脏方向,在屏幕下方出现一条随心脏规律收缩、舒张运动和平稳呼吸压迫肝脏形成的曲线,波形稳定后冻结图像,选取波谷截点图像储存。每位患儿于同一切面实时选取3幅RTE图像进行储存记录,采用双盲法由2位超声专业医师对每幅图像进行弹性评分,将评分结果综合分析后记为最终结果。RTE检查根据ROI内颜色显示不同,分为0-4分。使用SPSS16.0统计分析软件,以P<0.05作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标准。结果120例对照组右肋间肝右叶斜切面面、剑下肝左叶横切面、剑下肝左叶纵切面取图成功例数分别为2、5、18,取图不成功例数分别为18、15、2。三个切面在取图能否成功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组间两两比较右肋间肝右叶斜切面与剑下肝左叶横切面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剑下肝左叶纵切面与右肋间肝右叶斜切面之间及剑下肝左叶纵切面与剑下肝左叶横切面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对照组18例RTE评分情况:0分14例,1分3例,2分1例。315例淤胆型IHS组患儿与21例BA组患儿于术中取肝组织行病理学检查,RTE评分与肝纤维化病理分期具有较高的相关性(r=0.968,P<0.01)。4RTE评分与肝组织病理检查对淤胆型IHS组与BA组患儿肝纤维化的诊断无统计学差异(P>0.05)。5RTE诊断肝纤维化的灵敏度为97%,特异度为77%,准确度为88%,阳性预测值为86%,阴性预测值为94%。6对照组、淤胆型IHS组与BA组患儿RET评分与肝纤维化病理分期分析:无肝纤维化患儿弹性评分为:0.27±0.55,肝纤维化患儿弹性评分为:2.61±1.05。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95%CI:-2.5842~-2.0961).)。7淤胆型IHS组RTE评分为1.20±0.94,BA组患儿RTE评分为3.05±0.92,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1剑下肝左叶纵切面是婴儿RTE检查的适合切面。2RTE检查有助于婴儿肝纤维化的评价,可反应肝纤维化的程度。3RTE评分有助于IHS与BA的鉴别诊断。

雷劲松,韩兴权,万登敏,王萍,王亚萍[10](2013)在《超声对梗阻性黄疸的诊断价值》文中提出目的探讨超声对梗阻性黄疸的诊断价值。方法 15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梗阻性黄疸患者,将病理诊断与超声诊断进行对比分析,总结其声像图特征,以提高超声对梗阻性黄疸病因诊断的准确率。结果肝外胆管结石126例,超声诊断符合113例,符合率89.7%(113/126);胰头癌11例,超声诊断符合9例,符合率81.8%(9/11);肝外胆管癌6例,超声诊断符合5例,符合率83.3%(5/6);壶腹癌3例,超声诊断符合2例,符合率66.7%(2/3);肝门部胆管癌4例,超声诊断符合3例,符合率75.0%(3/4);肝外胆管囊状扩张5例,超声诊断符合5例,符合率100%(5/5)。综上,超声对梗阻性黄疸病因诊断的符合率为88.4%(137/155)。结论超声能够判断有无胆道梗阻、明确梗阻部位以及鉴别胆道梗阻的病因,是诊断梗阻性黄疸的首选方法。

二、肝管狭窄综合征的超声诊断(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肝管狭窄综合征的超声诊断(论文提纲范文)

(1)超声对梗阻性黄疸的临床应用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1.2 方法
2 结果
    2.1 数据
    2.2 声图像表现
        2.2.1 胆系扩张
        2.2.2 梗阻病因
    2.3 相关临床症状及实验室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2)肝移植术后早期门静脉并发症的危险因素分析及诊治经验(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1 引言
2 内容与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肝移植术后血管与胆道并发症及影像学诊断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致谢

(3)声触诊组织成像与定量技术对胆道闭锁和婴儿肝炎综合征的鉴别诊断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Abbreviation)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前言
2.材料与方法
3.结果
4.讨论
5.结论
6.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综述
    参考文献

(4)超声在胎儿胆道系统中的应用研究及羊水GGT正常参照值的建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先进性及创新性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胎儿囊性胆道发育不良的超声表现及具有诊断价值的超声征象筛选
    前言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附图
第二部分 超声在胎儿胆囊异常的应用研究
    前言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附图
第三部分 妊娠20周~24周正常胎儿羊水GGT酶值测定及价值
    前言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附图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附件
    外文论文(一)
    外文论文(二)

(5)术中B超联合纤维胆道镜在肝胆管结石手术的临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主要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附图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发表文章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6)肝门胆管癌的超声特点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3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3 讨论
    3.1 超声诊断假阴性、漏诊发生原因
    3.2 肿瘤部位判断
    3.3 肿瘤的浸润部位判断
    3.4 超声检查肝门胆管癌原理

(7)良性胆管瘢痕狭窄的临床预防与差异蛋白组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课题思路
引言
第一部分:临床研究
    第一节 MRCP在预防LC手术并发症中的价值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节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胆管损伤的预防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差异蛋白组学研究
    第一节 人良性胆管瘢痕成纤维细胞的体外培养和鉴定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节 人良性胆管瘢痕成纤维细胞与人胚肺成纤维细胞的差异蛋白组学研究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三节 人良性胆管瘢痕成纤维细胞中FKBP1A和TAGLN的功能分析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全文总结
课题创新点
附图
附表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研究生简历、学习及工作经历,在读期间论文发表、参编专着、科研获奖情况及本论文获基金资助情况
致谢

(8)复杂肝胆管结石病3D技术指导下外科综合诊疗效果的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 复杂肝胆管结石病患者三维重建数据库系统的构建
    引言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附图
第二部分 复杂肝胆管结石病患者3D模型在临床诊疗中的应用研究
    引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附图
    附件
第三部分 3D技术联合胆道硬镜外科治疗复杂肝胆管结石病的疗效评价
    引言
    材料与方法
    讨论
    参考文献
    附图
不足与展望
附录: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博士研究生期间发表论文
博士研究生期间参与编写的专着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统计学证明

(9)彩色多普勒超声与实时超声弹性成像在婴儿肝炎综合征和胆道闭锁诊断及鉴别诊断中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第一部分 彩色多普勒超声在婴儿肝炎综合征和胆道闭锁诊断及鉴别诊断中的研究
    前言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附图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实时超声弹性成像与病理检查对婴儿肝炎综合征和胆道闭锁患儿肝纤维化的对照研究
    前言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附图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成果
致谢

四、肝管狭窄综合征的超声诊断(论文参考文献)

  • [1]超声对梗阻性黄疸的临床应用价值[J]. 季润琰. 中国医疗设备, 2020(S1)
  • [2]肝移植术后早期门静脉并发症的危险因素分析及诊治经验[D]. 贺英杰. 郑州大学, 2020(02)
  • [3]声触诊组织成像与定量技术对胆道闭锁和婴儿肝炎综合征的鉴别诊断价值[D]. 冯景. 安徽医科大学, 2019(08)
  • [4]超声在胎儿胆道系统中的应用研究及羊水GGT正常参照值的建立[D]. 丛翔. 山东大学, 2014(04)
  • [5]术中B超联合纤维胆道镜在肝胆管结石手术的临床应用[D]. 舒瑜. 苏州大学, 2014(05)
  • [6]肝门胆管癌的超声特点分析[J]. 赵蕊. 中外医学研究, 2014(29)
  • [7]良性胆管瘢痕狭窄的临床预防与差异蛋白组学研究[D]. 邹浩. 昆明医科大学, 2014(11)
  • [8]复杂肝胆管结石病3D技术指导下外科综合诊疗效果的评价研究[D]. 伍天崇. 南方医科大学, 2014(11)
  • [9]彩色多普勒超声与实时超声弹性成像在婴儿肝炎综合征和胆道闭锁诊断及鉴别诊断中的研究[D]. 贺晓. 郑州大学, 2014(04)
  • [10]超声对梗阻性黄疸的诊断价值[J]. 雷劲松,韩兴权,万登敏,王萍,王亚萍. 中外医疗, 2013(22)

标签:;  ;  ;  ;  ;  

肝管狭窄综合征的超声诊断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