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追求自由——兼论马克思的自由观(论文文献综述)
黄金燕[1](2021)在《恩格斯《反杜林论》中的自由观探究》文中指出
徐振华[2](2021)在《马克思自由观视域下哈耶克自由理论研究》文中提出19世纪的马克思与20世纪的哈耶克,尽管身处不同时空,但均是众多人类自由问题研究论域中的两位杰出研究者。二人所形成的自由观或自由理论,实质上代表了近代以来西方两条不同进路的自由学说——社会主义与自由主义。1978年,中国开启改革开放,以马克思主义为主流意识形态的当代中国选择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马克思主义与自由主义两大思想体系不得不再次“相遇”。抛开意识形态论争不说,就如何解决新中国从“站起来”到“富起来”这一现实难题,让马克思主义与自由主义实现再次对话已势在必行。如今,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成功实践向世人有力证明,当初我们以开放的姿态和博大的胸怀接纳自由主义与社会主义对话、汲取自由主义思想精华的尝试是十分正确的。今天,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已全面开启,中国的改革不会停顿,开放也不会止步,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全面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道路上的步伐将迈得更加稳健、更加坚定,这在一定程度上为新的历史条件下推进马克思主义与自由主义对话开辟了更为广阔的可能性空间。本文即以此为背景,将有着古典自由主义传统的哈耶克自由理论置于马克思自由观视域,采用分析与综合相结合、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方法,对哈耶克自由理论的思想渊源、要素构成、历史再现、马克思自由观的要素构成以及历史演进等多个主题进行系统梳理和全方位研究。哈耶克自由理论的思想渊源与奥地利经济学派、苏格兰启蒙传统以及主观主义认识论密不可分,哈耶克所形成的自由理论至少涵括了否定性自由、个人自由、自生自发秩序等三大自由要素构件。而马克思自由观却包含了积极性自由、现实自由以及实践自由等不同于哈耶克自由观的自由要素构件。通过研究发现,马克思与哈耶克自由理论在关于人类自由的终极价值关怀上是一致的,都是谋求实现个人自由。而双方存在的诸多分歧,在很大程度上,集中呈现于两位思想家关于实现自由道路与手段维度的差异:马克思选择了社会主义,而哈耶克则选择了自由主义。我国现阶段正处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时期,亟需一个更高水平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来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保驾护航、开疆拓土。哈耶克关于市场秩序、产权保护以及法治等有关思想仍然具有极为重要的借鉴价值。因此,我们既要积极吸收哈耶克自由理论中的合理性因素,充分挖掘哈耶克自由理论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启示价值,在实践中促进我国社会主义自由的进一步发展,还要坚持和坚守马克思自由观关于社会主义自由的基本原则和根本立场。
林沈丹[3](2021)在《马克思实践观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哲学史上关于实践观的研究由来已久,从实践观的历史演变过程中,我们可以发现各个时期思维方式的不同会导致对实践思想的不同界定,从而形成不同的实践观。在古希腊时期,主要形成了苏格拉底关于善的实践思想、柏拉图的理念论实践观、亚里士多德的德性实践理论,他们都将实践视为善的行为与德性活动,实践被局限在伦理范围内,从而形成了突出的伦理道德实践观。十七世纪与十八世纪主要有培根的实验论实践观与霍布斯的功利论实践观,这一时期的哲学家们对实践的认识视域由伦理道德领域转移到实验科学领域与世俗领域,从而形成了从经验出发的旧唯物主义实践观。德国古典哲学时期的哲学家们像康德、费希特、黑格尔等都在社会领域中从主体精神出发理解与把握实践,从而形成了显着的唯心主义实践观。但总的来看,无论是伦理道德实践观还是旧唯物主义实践观抑或是唯心主义实践观,它们都在历史领域内将实践看成人的主观思维的产物,因而,实践只能沦为抽象的实践、形而上学的实践、片面的实践,我们可称其为“哲学的实践”。马克思实践观的形成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历了一个不断变化的历史发展过程。其大致经历了初步探索阶段、逐渐形成阶段、正式确立并深入推进三个主要发展阶段。在马克思实践观的形成过程中,马克思批判性继承与超越了以往哲学家的实践思想成果,特别是吸收了对马克思影响最大的黑格尔唯心主义实践观与费尔巴哈旧唯物主义实践观中的合理成分。马克思认为不能仅仅从主体方面理解对象世界,也不能仅仅从客体方面理解对象世界,而应该以实践的思维方式将主体与客体结合起来理解与把握对象世界。马克思实践观认为哲学的本真意义在于从实践出发改变世界,成功转向“实践的哲学”,创建了新唯物主义哲学也即是实践唯物主义哲学,进而实现了哲学革命。马克思科学实践观的确立标志着马克思哲学革命的完成。在马克思那里,实践是主体与客体之间对象性关系的相互作用,是规律性与目的性的统一,也是自然性与历史性的统一。从实践出发看待与理解对象世界,也即是从现实的人以及历史发展出发理解与把握对象世界。实践是马克思哲学的思维辐射轴心与“普照之光”,实践的思维方式辐射于人与世界之间关系的各个方面,其包括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历史、人与人自身之间关系的各个方面,进而形成了全新的自然观、历史观、人学观、自由观等等。在马克思实践观视域中,人与世界之间的关系被重新实践地理解与把握,从这个意义上来讲,马克思实践观实质上是具有世界观意义的科学实践观。马克思实践观作为一种全新的世界观在人与世界的各个领域实现了革命性变革,这种变革是根本性的,也是全面的、彻底的。本文旨在通过阐释马克思实践的自然观、实践的历史观、实践的人学观、实践的自由观四个方面的重要内容与重大意义来理解与把握马克思实践观,体现马克思实践观所具有的革命性意义以及马克思哲学革命的全面性与彻底性。其一,自然观是马克思实践观形成的切入点,正是基于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分析,马克思逐步确立起科学的实践观。马克思认为自然不是绝对精神的产物,也不是与人无关的自然。马克思立足于实践,从实践出发理解自然,自然实质上是与人紧密相连的人化自然,历史的自然,从而形成实践的自然观。本文通过对实践的自然观的阐述不仅可以懂得马克思自然观的革命性变革,也能从中体会到马克思实践观的重大意义。其二,历史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实践不仅产生了历史,也造就了历史,历史不过是追求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马克思认为不能单纯从客体性思维方式出发将历史看成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也不能单纯从主体性思维出发将历史看作是精神的产物。马克思实践的历史观从实践出发理解人类社会历史,历史不仅具有规律性,而且具有目的性,历史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过程,这就形成了科学的、合理的历史观。在马克思实践的历史观视域下,历史的生成、历史的发展、历史的规律无不体现着实践性特征。只有从实践出发理解历史,历史才能得到合理的解释与说明。其三,实践是人的实践,人是实践的人,马克思实践观与人学观相互作用,紧密相连。马克思不仅通过对人学思想的阐释创立了科学的实践观,同时也正是以实践为基础,从实践的思维方式出发形成了对人的正确理解。马克思之前的哲学家由于受到片面性思维方式的限制,人要么成为思辨的人,要么成为抽象的人。马克思实践的人学观从实践出发全面审视与考察人,人成为现实的人,进而形成了全新的、科学的人学观。其四,本文将马克思实践观与自由观联系起来进行阐释,因为马克思实践观与自由观不是相互分离的外在关系,而是相互包含的内在关系。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是贯穿在马克思实践观中的主线条与终极价值,同时这一最终目标的实现也不能离开实践。实践的过程也即是人类追求自由的过程,人类追求自由的活动也即是人的实践活动。将马克思实践观与自由观联系起来不仅可以理解马克思实践的自由观的革命性意义,也有利于理解马克思实践观的革命性变革。根据以上对马克思实践观的分析与解读,本文最终从其中得到些许启示或警示。首先,我们要促进实践的规范化发展;其次,我们要在实践中处理好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再次,我们要在实践中处理好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促进人与社会和谐统一;最后,我们要在实践中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促进人与人之间和谐平等,并最终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
梁潆心[4](2020)在《浪漫主义视域中青年马克思对黑格尔的超越 ——基于自由与辩证法的考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马克思与黑格尔的理论传承关系对于探究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思想渊源,分析黑格尔哲学的重要影响,确立马克思和黑格尔的哲学地位具有重要的意义,这是国内外学界长久保持关注的热门话题。今天,浪漫主义和马克思的关系正逐渐成为学界研究的基础论题,诸如维塞尔着作《马克思与浪漫派的反讽》就是这一研究热潮的代表作之一,从浪漫主义角度看待马克思和黑格尔的关系具有一定的理论新意和理论价值。本文根据浪漫主义的哲学思想对马克思和黑格尔的自由和辩证法进行了深层解读,历史和逻辑地再现了浪漫主义在马克思对黑格尔的理论超越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在简明揭示浪漫主义理论渊源的基础上,把握浪漫主义的理论特征从而抓住其与黑格尔的争论焦点。以浪漫主义和黑格尔共同面对的自由与必然性的张力为切入点,试图通过对浪漫主义自由观的不同维度的深入挖掘,从自由与必然性的关系、自然异化问题和自由的政治体现来探索它在马克思超越黑格尔自由观的过程中发挥的重要影响。继而聚焦于辩证法的主客体关系、整体观和革命性方面,在黑格尔概念辩证法和浪漫主义辩证法的理论碰撞中激活浪漫主义的重要理论因素,洞察浪漫主义辩证法与马克思实践辩证法的趋同性,得出结论即浪漫主义辩证法孕育了实践辩证法的萌芽,并在马克思对黑格尔的辩证法超越中注入了影响元素。
刘东方[5](2020)在《论马克思自由思想 ——兼评哈耶克自由思想》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马克思自由思想表现为建立在自由劳动基础上所实现的自由个性,是马克思思想体系中的核心主题,是他致力于实现人类解放和自由全面发展而终身奋斗的理想诉求。进入20世纪以来,马克思的社会主义自由思想受到了自由主义代表人物哈耶克的批评和挑战,但在哈耶克的批评中存在着对马克思的极大误解。因此,通过阐述马克思自由思想,并回应哈耶克对社会主义自由的批评与挑战来证立马克思自由思想的科学性、合理性是本文的主题。本文首先梳理了马克思自由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理论来源和发展历程。马克思生活的时代是资本主义盛行,无产阶级为了自身解放而努力挣扎的时代,这为其自由思想的形成提供了现实条件。从古希腊开始,自由就被作为哲学的中心主题,在整个哲学体系演进、发展过程中,自由成为了人们不断追寻和探索的“价值红线”。在马克思之前的哲学发展过程中,对自由概念的界定和阐释都表现为抽象性和先验性,忽略了人的主体性,马克思在继承传统自由思想基础上对他们进行了实践论颠倒,把自由从天国拉回到了现实。从马克思第一部哲学着作《博士论文》所阐述的自由对必然性的反叛和现实性出场,到《共产党宣言》中确立的个人自由与全体自由和解的问世,彰显了马克思自由思想从形成到逐渐成熟的发展历程,批判并纠正了传统自由思想的抽象性和资本主义自由的虚假性。通过对马克思经典着作的深刻分析,梳理他对传统自由思想的实践论颠倒所确立的实践哲学基础,总结出了马克思自由思想的含义及其相关规定。自由的含义是指建立在自由劳动基础之上实现的自由个性,自由劳动和个性才能是实现自由个性的双重规定。自由个性这一概念是马克思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通过考察人类社会发展的三形态理论所确立的理想社会状态。自由劳动、个性才能、自由个性彼此是相互依存关系,自由劳动是根基,个性才能是条件,自由个性是理想,三者的统一才能实现“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1)的理想状态。本文通过对马克思自由含义的分析,进一步明确了人的自由个性状态实现过程中所包含的自身条件和社会条件,自身条件是指人的全面发展,社会条件是指共同占有社会生产能力,实现这两个前提条件是自由个性得以彰显的基础。马克思通过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形态规律的揭示和研究,认为人类社会必将超越资本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这既是理论上的预设,也是现实发展过程中社会发展和实现自由个性的必然形态。本文以对比的形式对马克思自由思想与哈耶克自由思想以及资本主义自由思想之间的差异进行了梳理。首先,马克思从人的现实生活出发,分析、批判了资本主义私有制、雇佣劳动、自由竞争所导致的阶级对立状态。资本主义社会关系中的自由思想具有严格二重化特征,表现为经济自由制度和政治自由制度两重维度,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自由是满足少数人自由的形式自由,不具有普遍性,同时资本主义这种严格二重化的分立是对人的自由个性的抹杀。其次,本文通过分析马克思社会主义自由的优越性回应了哈耶克的批评与挑战,马克思社会主义自由的确立是针对世界范围内落后国家的理论指导,落后国家只有以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才能增大整体实力,进而带领人民走向自由之路实现自由个性。本文将在解读马克思原着基础上阐述马克思自由思想的理论渊源、发展历程,总结、阐释自由的含义,进而批判资本主义个人自由的弊端和局限,回应哈耶克对社会主义的批评与挑战,以此证立马克思自由思想的深刻性、科学性、合理性。
景月楼[6](2020)在《霍耐特的自由理论研究》文中认为霍耐特是当代德国着名哲学家,社会学家,也是法兰克福学派第三代核心人物。他的理论研究注重以跨学科、综合性的研究方法批判资本主义社会,处于哲学、伦理学、政治学和社会学的交叉地带,正是这一特点使得他的批判理论体现出独特的理论特色。霍耐特早期的“承认理论”开启了法兰克福学派批判理论的新视域,他以“为承认而斗争”的视角对社会历史发展进程进行重新考察,试图从政治伦理角度为理解现代社会的发展奠定理论基础,即在一种道德斗争中寻求人类历史与人类文化发展所依据的深层伦理因素,由此而重新审视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问题。随着其理论的发展,霍耐特研究的重心从早期的承认理论逐渐转向自由、正义等政治哲学领域,理论形态上则表现为从承认理论到多元正义再到近期的社会自由构想。霍耐特对自由问题的理论探索,体现了他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现实批判。霍耐特继承批判理论的理论传统,尝试以社会哲学的路径建构一套符合当下社会的基于正义伦理关怀之上的自由理论。尽管霍耐特的思想近年来被国内学界视为研究的理论重点,然而其自由思想的理论与现实价值仍有待于深入挖掘与探索。霍耐特结合现时代的社会境况,对黑格尔政治哲学进行当代复兴。他把黑格尔的法哲学置于批判理论的视域中,对其承认理论和多元正义思想进行重新解释。他借鉴黑格尔法哲学的建构思路,从主体间的交往与承认关系出发,将社会自由的实现作为社会正义原则的前提性条件。这一社会正义构思不再只是作为一种抽象的理性原则,而是建立在联结着社会结构及其社会要素的自由机制的基础之上,使得对社会正义的构思跨越了规范性和事实性之间的鸿沟。他借助于反思法定自由与道德自由在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病态及界限,通过对社会自由的含义及结构的分析,建构了一种关于社会自由的实现条件的学说。本文首先梳理霍耐特自由理论产生的理论背景及其理论来源。鉴于世界范围内的动荡等客观历史因素的影响,对人自身尊严的寻求与内在价值的肯定逐渐成为新的历史时期社会正义的内在要求。霍耐特对政治伦理与自由问题的关注,除了继承法兰克福学派的社会批判传统,还受到当代政治哲学复兴的启发,以及批判反思康德与罗尔斯形式主义的理论局限。霍耐特决心回归黑格尔法哲学的理论路径,为探讨实现社会自由的条件和机制问题提供符合时代要求的理论解答。通过对霍耐特新视域下自由理论建构路径的考察,从霍耐特所关注的批判主题及其理论形态的变化入手,探讨基于承认范式建构具有规范内容的自由理论,进而对社会自由理论的内容、结构进行深入研究,最终在霍耐特对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超越的基础上,对其历史地位与现实意义进行评价。当代社会知识经济急速发展,文化软实力已经成为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霍耐特秉持文化传承与思维创新并重的理论建设思路,通过对黑格尔法哲学进行正义角度的解读,从中汲取当今社会重构个人自由的价值理念,从而在反思时代问题的过程中推动社会批判理论的不断发展。霍耐特对自由理论的研究不仅是对法兰克福学派社会批判理论政治伦理转向的完成,而且使自由理论的研究社会哲学化,开启了一种以社会哲学视角对自由理论进行研究的理论模式。虽然霍耐特的理论中仍存在诸多局限,但他对批判理论的承认范式转换和社会自由理论的独特研究视角,对当代社会人的自由问题和社会伦理生活建构的探讨,无论在理论上还是现实中都有着值得思考的借鉴意义。
唐学琴[7](2020)在《马克思《资本论》中的自由观探析》文中研究表明《资本论》全称《资本论:政治经济学批判》,是马克思思想宝库中的代表作之一,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哲学等多个领域。而本文拟从哲学视域切入,遵循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思想方法,探究马克思在《资本论》中的自由观。《资本论》运用历史唯物主义,以剩余价值为中心,在探索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规律过程中,对资本主义私有制及残酷地剥削、压迫工人进行了无情地揭露和强有力地批判,揭开了资本主义剥夺人的自由以及掩没人的主体地位的思想之谜。《资本论》揭露与批判了劳动力在异化劳动中被迫成为商品,资产阶级在交换价值的掩盖下,为了剩余价值压迫和摧残劳动者的社会现实。劳动者为资本家进行生产却不占有产品,私有制下谁占据了资本谁就拥有自由,而广大劳动者却在为他人作嫁衣,不断的丧失自由,丧失生而为人的权利。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中,资本是一切社会权力的主导,支配着资本家和工人的活动行为,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也由此不断加深。马克思写作《资本论》旨在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剖析和批判,改变资产阶级压迫和剥削无产阶级的现状,为实现人类的自由解放提供理论指导。马克思指出,自由的内在主旨是实现人的本质的复归、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以及自由个性的实现,自由的实现须建立在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以获得物质产品的丰富,废除异化劳动以达到人的本质复归的基础之上,最终实现由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跃。探究《资本论》中的自由观,对当下社会多元价值观念并存条件下,人们如何科学地理解自由概念和正确地追求自由生活,以及面对国际形势复杂多变,全球文化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加剧的情况下,寻求良好的国际合作和文化交流,实现互利共赢,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具有不可替代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赵敏[8](2020)在《马克思对德国古典哲学自由观的继承、批判与超越》文中研究表明自由是德国古典哲学的思想精髓,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概念之一。德国古典哲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以往学界在阐述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德国古典哲学的关系时,往往强调马克思主义哲学对黑格尔唯心辩证法的继承改造和对费尔巴哈唯物论的吸取发展,但很少涉及马克思与德国古典哲学自由观之间的关系。为此,本文以马克思对德国古典哲学自由观的继承、批判与超越为题,探究马克思与德国古典哲学自由观之间的关系。第一部分:引言部分。阐明本文的选题背景和选题意义、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案等基本问题,梳理国内外学术界关于马克思自由观和德国古典哲学关系的现有成果,提出本文研究的重点、难点和创新之处。第二部分:德国古典哲学自由观。厘清康德实践理性自由观、黑格尔绝对理念自由观、费尔巴哈爱的宗教自由观和青年黑格尔派自由观的基本内涵。第三部分:马克思对德国古典哲学自由观的继承与批判。马克思对德国古典哲学自由观的理解,是在继承德国古典哲学自由观的合理内核的基础上,批判德国古典哲学自由观的抽象意识形态和唯心史观。第四部分:马克思对德国古典哲学自由观的超越。马克思自由观属于唯物主义范畴,与德国古典哲学唯心主义自由观以观念为出发点不同,唯物主义自由观的出发点是从事实践活动的现实个人。马克思唯物主义自由观之所以能超越德国古典哲学唯心主义自由观,实现自由的历史性转变,就在于马克思唯物主义自由观以唯物史观为理论基石,以从事实践活动的“现实的个人”为考察对象,从现实的社会生活探究自由问题。因此,马克思唯物主义自由观超越了德国古典哲学自由观,具有了社会现实性、历史具体性、实践全面性的特质。结语部分:阐明马克思自由观在继承、批判和超越中最终形成。从历史和逻辑相统一的维度,整体阐述马克思自由观最终成为完全科学的自由理论。
赵彤[9](2019)在《马克思自由观的三个发展阶段及其内在联系》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马克思关于自由的思想经历了从理性主义自由观到劳动自由观再到共产主义自由观的变化过程,在这一过程中,马克思的自由思想实现了不断的批判和超越、重构与创造。以马克思的着作为标志来划分各个阶段,从《博士论文》到《莱茵报》时期为理性主义自由观阶段;从《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到《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为劳动自由观阶段;从《费尔巴哈提纲》到《德意志意识形态》及以后为共产主义自由观。在第一阶段,马克思基本上是承袭了青年黑格尔派的自我意识、意志自由思想,将自我意识视为自由的主体,强调意志自由,并从理性原则出发,主张自由的实现依靠法和国家,因为法和国家代表着利益的普遍性。马克思此时虽然看到现实与理性的矛盾,并对理性产生质疑,但他还是相信理性,将普遍理性作为实现自由的途径,他呼吁新闻出版自由即以法和国家理性为基础。在第二阶段,马克思先在批判黑格尔国家观的基础上,将自由的根基从国家普遍理性回溯到市民社会,提出异化劳动与分工是市民社会异化人的本质的基础,只有消除异化劳动与分工,扬弃私有制,才能实现人的自由。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开始从物质利益关系出发研究自由问题。虽然此时马克思认为的人的类本质自由是抽象的,但他的自由观已经与黑格尔理性自由有了本质区别,不再从普遍理性出发追求观念自由,而是将人的本质与自由相结合,主张劳动自由基础上的人的类本质自由。在第三阶段,马克思认为实现自由的最根本活动是物质生产实践活动,而人对物质生产资料的占有程度与自由的实现程度成正比。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之下,自由只是资本的自由,只有消灭私有制,形成社会占有,建立“自由人联合体”,才能实现每个主体自主活动的自由。这一阶段马克思的自由观实现了对黑格尔理性主义自由观及费尔巴哈人本主义哲学的超越,是谓共产主义自由观。马克思自由观发展的三个阶段之间并非完全割裂,而是有其内在的联系。第一,马克思的理性主义自由观本身并没有局限于自我意识的绝对化,而是强调自我意识与外部世界的统一,主张哲学的现实性。《莱茵报》时期马克思积极参与社会政治活动,在反思了大量的社会现实问题,特别是发现物质利益问题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后,马克思将自由的探求置于对市民社会的当中,开始批判黑格尔的理性主义自由观,揭示了人的自由本质的异化以及消除异化根基的必然性。第二,马克思共产主义自由观阶段所论证的实践观点,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已经有了萌芽,虽然将实践认为是人改造外部世界的对象性活动这一观点依然具有抽象性,但它指明了实践的基本内容、实践活动的客观性、主体性和创造性等特征促成了后来实践观点的形成。第三,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虽然并没有找到消除分工的方式,但是马克思后期对于分工与异化以及私有制的关系的研究正是对前期遗留问题的深入研究。马克思自由观的转变本质上是马克思关于自由内核理解的转变。无论是的理性自由还是劳动自由都属于形式自由,在历史唯物主义的指导下,马克思找到了实质自由的实现途径,完成了其自由思想的创新。共产主义自由观才是马克思主义的自由观,不能将理性主义自由观和劳动自由观视为马克思主义的自由思想,尤其是不能因为马克思曾经主张过理性主义自由观而相应把这一时期的自由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的自由思想并以此来评价当今的自由问题。
张传忠[10](2018)在《马克思自由观及其当代价值研究》文中指出自由是马克思理论的重要内容之一。马克思把人类的解放当作他毕生追求的目标,而人类解放是唯物史观视野下自由的基本内容。马克思本人的哲学和革命立场经历了从唯心主义者向唯物主义者、从革命民主主义者向共产主义者的转变,其自由思想也经历了一个萌芽和发展的过程。随着马克思唯物史观的成熟,马克思自由观也得以确立。马克思自由观是对马克思自由思想在实践和唯物史观上的总结和升华,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论贯穿其中。马克思自由观吸收了法国启蒙哲学、德国古典哲学和空想社会主义的合理成分,以现实的物质生产关系为出发点,从实践的角度阐述了自由所涉及的内容。马克思自由观认为,自由不仅是客观的现实的,而且是为每一个社会成员所享有的,绝不能成为某一个或某一部分人的特权。人民群众不应该期盼自由从天而降,而应该通过实践和阶级斗争主动去争取自由。马克思自由观的确立为国际工人运动指明了方向,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扫清了理论障碍,也为应对自由主义思潮的侵蚀提供了武器。论文共分五个部分。第一章主要阐明本论文选题的理论和现实意义、论文的创新及不足之处,通过评述国内外对自由问题研究的现状,指出自由领域存在的一些认识误区及其带来的危害,说明通过马克思自由观厘清理论困惑、指导实际行动的重要性。第二章梳理了马克思自由观的确立过程,主要论述马克思自由思想的理论来源及其转变过程,具体阐述了十八世纪法国哲学的启蒙思想和唯物主义、德国古典哲学的理性主义、空想社会主义的实践探索对马克思自由思想的影响,并结合马克思的成长环境以及他从少年到青年的成长经历,回顾和评价了马克思自由思想的发展历程。马克思早期自由思想受法国启蒙哲学和德国古典哲学影响很深,所以,青年时期马克思的自由思想蕴含着一定的理想主义色彩和唯心主义成分。在唯物史观创立以后,马克思抛却了法国启蒙哲学自由思想的浪漫主义情怀,否定了黑格尔自由思想的唯心主义立场,从实践、唯物史观的角度对自由做了深刻的分析,由此形成了马克思自由观。可见,马克思自由观与西方自由思想有历史渊源,但马克思自由观绝不是对西方自由思想的全盘接纳,它们有着根本的区别。第三章阐述了马克思自由观的内容。马克思自由观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它由自由的主体、自由的内容、自由的目标、自由实现的条件和方式等诸方面的内容构成。马克思主义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意义在马克思自由观中国化的过程当中体现得非常具体。马克思自由观认为,自由的主体是现实的人,单个人或某一群体的自由不是马克思所追求的自由。社会主义中国的无产阶级专政保证了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自由主体的地位。自由以人的全面发展为内容,能否实现人的全面的发展成为衡量自由的重要标准。中国不同时期的领导集体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新发展理念”等思想就是对马克思自由观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的回应。马克思自由观以实现向自由王国的飞跃为目标,以生产力的高度发达和对“生产力总和”的全面占有为实现条件。马克思告诫工人阶级,自由从来都不能依靠神的恩赐或资产阶级虚伪的民主政治而获得,自由从来都是工人阶级通过实践和阶级斗争去争取的。一句话,自由的获得不是靠祈盼和等待,而是靠实践和阶级斗争。第四章论述了马克思自由观的特征。实践是马克思自由观的根本特征,也是认识马克思自由观的基础,而唯物辩证法则是马克思自由观的方法论特征。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实践不仅充分说明了人类追求自由的原因和动力,而且为人类开辟出人化自然、人类社会和人类主观世界诸领域,这些领域随着人的实践活动还在不断拓展。这样人们在实现自由的同时,又被激起在新领域新的自由诉求。从实践的角度来看,自由不是一个静止的结果,而是一个不断发展的状态。因此实践是马克思自由观的根本特征。马克思自由观充满了辩证法的奥妙,从辩证唯物主义的三大规律解读自由,能够充分理解不同的阶段不同领域唯物史观视野下自由的表现形式、自由获得的方式与西方自由主义的区别。这些区别为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如何应对西方自由主义思潮的侵蚀提供了理论依据。第五章阐明了马克思自由观的当代价值。历史是人类最好的老师。马克思自由观从它确立之日起就与西方自由主义思想展开了积极的斗争。从自由的哲学基础的党性之争到国际工人运动的道路之选,马克思运用其自由观的实践性和方法论特征,与资产阶级自由思想在理论和实践层面都展开过正面的交锋,历史证明了马克思自由观的科学性和革命性。回顾这段斗争的历史有利于澄清我国当前理论领域的思想困惑,树立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信心和勇气。新中国建立以来,西方世界企图以自由主义思潮实现对社会主义制度的“和平演变”,中国共产党的一代又一代领导集体将马克思自由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紧密结合,粉碎了敌对势力扼杀社会主义的幻想。社会主义中国与西方自由思想的斗争经历了一个由“反对自由主义”、“抵制资产阶级自由化”到践行“科学发展观”再到倡导“新发展理念”的过程。在这一斗争过程中,社会主义中国的自由观念也经历了一个从建国初期的被动防守,到本世纪初的提升自我,再到当前的主动出击、走向世界的转变过程。造成这样一个转变过程的根本原因就是社会主义中国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引下,坚持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取得了社会主义建设的辉煌成就,而这些成就铸就了社会主义中国在自由观上的坚强自信。在哲学领域,自由从来都是一个歧义丛生的概念。有趣的是,哲学家对认识自由分歧的扩大,并没能阻遏人类对自由的渴望。相反,人类对自由渴望之迫切,恰恰说明人类的实践活动需要由科学的自由观来引领。当今世界,社会主义制度与资本主义制度彼此共存又彼此对立,在各自意识形态领域占据主导地位的马克思自由观和资产阶级自由思想从来没有停止过在国际舞台上的相互征伐。在社会主义建设取得辉煌成绩的今天,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有责任也有信心高举马克思自由观的旗帜,跟随中国融入到国际经济合作的步伐,在思想领域扩大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影响,引领世界无产阶级争取自身的解放。
二、追求自由——兼论马克思的自由观(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追求自由——兼论马克思的自由观(论文提纲范文)
(2)马克思自由观视域下哈耶克自由理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哈耶克自由理论研究状况述评 |
1.1.1 国外学者研究状况述评 |
1.1.2 国内学者研究状况述评 |
1.2 马克思自由思想研究状况述评 |
1.2.1 国外学者研究状况述评 |
1.2.2 国内学者研究状况述评 |
1.3 论文研究方法 |
1.3.1 分析与综合相结合的方法 |
1.3.2 历史与逻辑辩证统一的方法 |
第2章 哈耶克自由理论的思想渊源 |
2.1 奥地利经济学派 |
2.1.1 卡尔·门格尔的“边际效用价值论”及“门格尔难题” |
2.1.2 米瑟斯的“社会主义计算大论战”及“个人主观主义方法论” |
2.2 苏格兰启蒙传统 |
2.2.1 亚当·斯密的“看不见的手” |
2.2.2 大卫·休谟的人性论及“不可知论” |
2.3 主观主义认识论 |
2.3.1 恩斯特·马赫的感觉经验认识论 |
2.3.2 伊曼努尔·康德的知识论 |
第3章 哈耶克自由理论的要素分析 |
3.1 否定性自由 |
3.1.1 免受强制的状态 |
3.1.2 人与人的关系 |
3.1.3 消极自由 |
3.2 个人自由 |
3.2.1 个人自由与“政治自由” |
3.2.2 个人自由与“内在自由” |
3.2.3 个人自由与“力量自由” |
3.3 自生自发秩序 |
3.3.1 必然无知 |
3.3.2 理性不及 |
3.3.3 扩展秩序 |
第4章 哈耶克自由理论的历史再现 |
4.1 否定性自由要素的历史再现 |
4.1.1 否定“原子论个人主义” |
4.1.2 批判“建构论理性主义” |
4.2 个人自由要素的历史再现 |
4.2.1 对理性戕害个人自由的警惕 |
4.2.2 对“自由作为重要价值”的理论论辩 |
4.3 自生自发秩序要素的历史再现 |
4.3.1 自生自发秩序发轫:“曼德维尔悖论” |
4.3.2 自生自发秩序萌芽:批判国家干预主义 |
4.3.3 自生自发秩序生成:社会秩序规则二元论 |
第5章 马克思自由观的要素分析 |
5.1 积极性自由 |
5.1.1 有别于“积极自由” |
5.1.2 能动的“积极力量” |
5.2 现实自由 |
5.2.1 现实的人 |
5.2.2 现实的社会关系 |
5.3 实践自由 |
5.3.1 劳动自由 |
5.3.2 扬弃私有财产 |
5.3.3 走向共产主义 |
第6章 马克思自由观的历史演进 |
6.1 作为精神本性的自由:自由意识 |
6.1.1 自由的思想移居:古希腊城邦民主制的消失 |
6.1.2 自由意识的觉醒:原子偏斜 |
6.1.3 精神与现实的碰撞:定在中的自由 |
6.2 作为人的类本质的自由:自由自觉的活动 |
6.2.1 人的类本质的设定 |
6.2.2 人的类本质的异化 |
6.2.3 积极扬弃异化 |
6.3 作为人的全面发展的自由:自由个性 |
6.3.1 走向科学自由观的前奏——创立唯物史观 |
6.3.2 自由个性的生成 |
6.3.3 自由个性的实现 |
第7章 马克思自由观视域下哈耶克自由理论审视 |
7.1 马克思与哈耶克自由观的内在关联 |
7.1.1 肯定个人自由的价值 |
7.1.2 尊重社会发展内在规律 |
7.1.3 法治保障之下的自由 |
7.2 马克思自由观与哈耶克自由理论的关键分歧 |
7.2.1 人类理性的分歧:有限理性与实践理性 |
7.2.2 自由秩序的分歧:自发秩序与建构秩序 |
7.2.3 自由道路的分歧:自由主义与社会主义 |
7.3 哈耶克自由理论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借鉴启示 |
7.3.1 进一步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
7.3.2 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 |
7.3.3 规范约束政府权力建成法治政府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出版专着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
(3)马克思实践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
1、研究目的 |
2、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1、国外研究现状 |
2、国内研究现状 |
三、研究方法 |
四、研究思路 |
第一章 实践观的历史考察 |
第一节 古希腊时代的实践观 |
一、苏格拉底的善即实践 |
二、柏拉图的理念论实践观 |
三、亚里士多德的德性实践观 |
第二节 十七、十八世纪旧唯物主义实践观 |
一、培根的“实验”实践观 |
二、霍布斯的功利实践观 |
第三节 德国古典哲学时期的实践观 |
一、康德的实践观 |
二、费希特的实践观 |
三、黑格尔的实践观 |
四、费尔巴哈的实践观 |
第二章 马克思实践观的发展历程 |
第一节 马克思实践观的初步探索阶段 |
一、《博士论文》初步探讨哲学与世界的关系问题 |
二、《莱茵报》时期开始关注物质利益与现实问题 |
第二节 马克思实践观的逐步形成阶段 |
一、《德法年鉴》时期的革命实践与解放全人类思想 |
二、《手稿》建立起实践思想雏形 |
第三节 马克思实践观的最终确立阶段 |
一、《神圣家族》中实践观确立的准备阶段 |
二、《提纲》中实践观的正式确立 |
三、《形态》中实践观的深入发展 |
第三章 马克思实践观的科学内涵与重要特征 |
第一节 马克思哲学的多重解读 |
一、历史唯物主义解读模式 |
二、辨证唯物主义解读模式 |
三、实践唯物主义解读模式 |
四、三种解读模式之间的关系 |
第二节 马克思实践观对旧哲学实践观的批判与超越 |
一、马克思实践观对唯心主义实践观的批判与超越 |
二、马克思实践观对旧唯物主义实践观的批判与超越 |
三、马克思实践观革命是一场世界观革命 |
第三节 马克思实践观的本质内涵 |
一、实践是主体与客体的相互作用 |
二、实践是主观和客观的相互作用 |
三、实践是自在世界与人类世界的相互作用 |
第四节 马克思实践观的重要特征 |
一、实践的自然性 |
二、实践的社会性 |
三、实践的目的性 |
四、实践的规律性 |
五、实践的历史性 |
第四章 实践的自然观 |
第一节 马克思实践的自然观对两种片面性自然观的批判与超越 |
一、马克思对黑格尔唯心主义自然观的批判与超越 |
二、马克思对费尔巴哈旧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批判与超越 |
第二节 劳动实践是生成人与自然关系的的基础 |
一、劳动实践形成人与自然之间最基本的关系 |
二、人与自然之间本质上是一种对象性关系 |
三、劳动实践生成人与自然的对立统一关系 |
第三节 自在自然与人化自然 |
一、自在自然 |
二、人化自然 |
三、构建自在自然与人化自然之间的对象性统一关系 |
第四节 自然的历史与历史的自然 |
一、自然的历史 |
二、历史的自然 |
三、自然的历史与历史的自然的统一 |
第五节 马克思实践的自然观的重要意义 |
一、马克思实践的自然观的理论意义 |
二、马克思实践的自然观的现实意义 |
第五章 实践的历史观 |
第一节 片面的历史观与实践的历史观 |
一、纯客体性思维方式下的历史观 |
二、纯主体性思维方式下的历史观 |
三、实践的历史观的合理性 |
第二节 历史的实践性 |
一、历史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
二、历史生成的实践性 |
三、历史发展的实践性 |
四、历史规律的实践性 |
第三节 实践与唯物主义历史观 |
一、劳动实践是理解唯物主义历史观的逻辑起点 |
二、实践是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出发点 |
三、实践观是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理论基础 |
第四节 马克思实践的历史观的重大意义 |
一、马克思实践的历史观的理论意义 |
二、马克思实践的历史观的现实意义 |
第六章 实践的人学观 |
第一节 马克思实践的人学观与旧哲学人学观 |
一、从思辨的人到抽象的人 |
二、从抽象的人到现实的人 |
第二节 马克思实践的人学观的主要内容 |
一、从实践出发理解人的存在 |
二、从实践出发理解人的本质 |
三、从实践出发理解人的发展 |
第三节 实践与人的对应关系 |
一、自在实践与自在的人 |
二、异化实践与异化的人 |
三、自由自觉的实践与全面发展的人 |
第四节 马克思实践的人学观的重大意义 |
一、马克思实践的人学观的理论意义 |
二、马克思实践的人学观的现实意义 |
第七章 实践的自由观 |
第一节 旧哲学自由观与实践的自由观 |
一、唯心主义哲学自由观 |
二、旧唯物主义哲学自由观 |
三、实践唯物主义哲学自由观 |
第二节 马克思实践的自由观的主要内容 |
一、劳动与自由 |
二、实践是人的自由发展的动力 |
三、自由是自由主客体之间的互动性统一 |
四、从实践出发理解人的自由的历史发展 |
第三节 马克思实践的自由观的当代意义 |
一、从根本上为实现人类自由与解放指明了现实道路 |
二、有利于抵制资本主义自由主义错误思潮 |
三、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正确的价值导向 |
第八章 马克思实践观的当代启示 |
第一节 促进实践的规范化发展 |
一、实践的双重效应 |
二、处理好实践中的复杂关系 |
三、树立实践的整体性观念 |
四、要建立起反映实践需求的价值观念体系 |
第二节 对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启示 |
一、要扬弃人类中心论立场 |
二、要扬弃自然中心论立场 |
第三节 对处理人与社会关系的启示 |
一、建设符合世界历史发展趋势的社会主义现代化 |
二、建构具有全球化意义的人类命运共同体 |
第四节 对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启示 |
一、促进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平等 |
二、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
参考文献 |
结语 |
后记 |
(4)浪漫主义视域中青年马克思对黑格尔的超越 ——基于自由与辩证法的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三、本文研究思路及其意义 |
第一章 浪漫主义——现代性的第一次自我批判 |
一、浪漫主义的缘起与特征 |
(一)对启蒙运动的反思 |
(二)浪漫主义的哲学特征 |
二、德国浪漫主义的哲学基础 |
(一)“非辩证性”批判 |
(二)“自我”的彰显 |
(三)“绝对同一”的延续 |
三、黑格尔对浪漫主义的回应 |
(一)基于艺术和哲学关系的争论 |
(二)对浪漫主义形而上学的批判 |
第二章 从浪漫主义自由观看马克思对黑格尔的超越 |
一、自由与必然性关系的浪漫主义视角重审 |
(一)黑格尔和浪漫主义的困境 |
(二)自由是对必然性的认识 |
(三)哲学与改造世界的斗争的结合 |
二、浪漫主义的自然异化观切入 |
(一)绝对理念将自然统一于精神的虚假性 |
(二)浪漫主义和黑格尔自然观的区别 |
(三)马克思和浪漫主义自然观的趋同 |
三、浪漫主义自由的政治维度审视 |
(一)浪漫主义是怎样认识个人和国家的有机统一的 |
(二)不抛弃历史是贯穿浪漫主义和马克思的基本思想 |
(三)浪漫主义和马克思反对个人对国家的任性建构 |
第三章 从浪漫主义辩证法考察实践辩证法对概念辩证法的超越 |
一、浪漫主义辩证法的基本思想 |
(一)弥合主客体分裂的使命 |
(二)有机整体观的呈现 |
(三)反讽是对现存矛盾的爆发式抨击 |
二、概念辩证法和浪漫主义辩证法的碰撞 |
(一)黑格尔对主客体对立的理想式跨越 |
(二)浪漫主义有机整体观和黑格尔简单整体观的对立 |
(三)概念辩证法的否定性是进步的动力和源泉 |
三、浪漫主义辩证法孕育了实践辩证法的萌芽 |
(一)马克思的主体性呈现了浪漫主义的反讽维度 |
(二)浪漫主义有机整体观对马克思总体性的影响 |
(三)浪漫主义辩证法和实践辩证法的革命性指向 |
参考文献 |
后记 |
(5)论马克思自由思想 ——兼评哈耶克自由思想(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的价值与意义 |
1.2 选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3 本文的研究方法和创新点 |
第2章 马克思自由思想的时代背景、理论来源和发展历程 |
2.1 马克思自由思想的时代背景 |
2.2 马克思自由思想的理论来源 |
2.2.1 伊壁鸠鲁哲学的自由思想 |
2.2.2 康德道德法则原理下的自由行为 |
2.2.3 黑格尔辩证理性中的精神自由 |
2.2.4 费尔巴哈感性自由的唯物论倾向 |
2.3 马克思自由思想的发展历程 |
2.3.1 《博士论文》中自由对绝对必然性的反叛 |
2.3.2 《论犹太人问题》明确了政治自由与人的自由的界线 |
2.3.3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通过人的自由自觉活动实现的自由 |
2.3.4 《德意志意识形态》《共产党宣言》中通过改变社会关系达到的自由 |
第3章 马克思自由思想的基本内涵 |
3.1 实践是马克思超越传统自由思想的哲学基础 |
3.1.1 马克思对康德实践理性观的超越 |
3.1.2 马克思对黑格尔精神自由的实践论颠倒 |
3.1.3 马克思对费尔巴哈人的本质的肯定与超越 |
3.2 马克思自由思想的含义及其相关规定 |
3.2.1 自由是自由劳动基础上所实现的自由个性 |
3.2.2 自由劳动是发挥人的个性才能的普遍途径 |
3.2.3 自由劳动是人本身生活的第一需要 |
3.3 自由个性得以实现的条件 |
3.3.1 自身条件:人的全面发展 |
3.3.2 社会条件:共同占有全部社会生产能力 |
3.4 自由个性实现的必然形态: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 |
第4章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关系的批判以实现自由 |
4.1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自由经济制度的批判 |
4.1.1 对资本主义私有制的批判 |
4.1.2 对资本主义雇佣劳动制度的批判 |
4.1.3 对自由竞争下市场经济制度的批判 |
4.2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和法律制度的批判 |
4.2.1 从抽象的政治自由到现实的人的自由 |
4.2.2 从抽象的法权自由到具体的人的自由 |
第5章 回应哈耶克对马克思主义的批评与挑战 |
5.1 回应哈耶克自由思想的当代意义 |
5.2 哈耶克的自由思想及其对马克思主义的批评与挑战 |
5.2.1 哈耶克自由思想的含义 |
5.2.2 哈耶克认为社会主义是通往奴役之路 |
5.3 对哈耶克批评与挑战的回应 |
5.3.1 马克思自由思想比哈耶克自由思想的优越性表现 |
5.3.2 对哈耶克社会主义批判的回应 |
5.3.3 社会主义是通往自由之路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
(6)霍耐特的自由理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的价值与意义 |
1.2 选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本文的研究方法和理论创新 |
1.3.1 研究方法 |
1.3.2 理论创新 |
第2章 霍耐特自由理论产生的理论背景及其理论来源 |
2.1 霍耐特自由理论产生的理论背景 |
2.1.1 传统社会批判理论受到质疑 |
2.1.2 当代政治哲学的全面复兴 |
2.2 霍耐特自由理论的主要理论来源 |
2.2.1 对黑格尔自由思想的批判继承 |
2.2.2 对马克思自由思想的继承发展 |
2.2.3 哈贝马斯政治哲学思想的影响 |
2.2.4 来自米德社会心理思想的启示 |
2.2.5 对盖伦社会自由思想的批判 |
第3章 霍耐特新视域下自由理论的建构路径 |
3.1 霍耐特对法兰克福学派批判范式的发展 |
3.1.1 早期社会批判理论的基本研究范式 |
3.1.2 哈贝马斯基于商谈伦理的交往理论范式 |
3.1.3 霍耐特基于“政治伦理转向”的承认理论范式 |
3.2 霍耐特自由理论的建构路径 |
3.2.1 以承认理论为基础的自由正义观的确立 |
3.2.2 对资本主义社会自由模式的时代诊断 |
3.2.3 以社会分析为基础的“规范性重构” |
第4章 霍耐特自由理论的主要内容 |
4.1 霍耐特自由概念内涵解析 |
4.1.1 个人自由作为现代伦理价值的分析起点 |
4.1.2 自由与正义在伦理意义上的理论融合 |
4.1.3 社会自由对自由实现的机制化探寻 |
4.2 对当代自由机制的规范性思考 |
4.2.1 法定自由的界限及其社会病态 |
4.2.2 道德自由的界限及其社会病态 |
4.2.3 社会自由状态下的主体互动机制 |
4.3 对社会自由各领域的规范性重构 |
4.3.1 个人关系中的自由 |
4.3.2 市场关系中的自由 |
4.3.3 民主决策中的自由 |
4.4 社会自由与社会主义的内在相关性 |
4.4.1 社会自由作为社会主义的核心理念 |
4.4.2 社会自由促进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完善 |
第5章 对霍耐特自由理论的评价 |
5.1 霍耐特自由理论的理论意义 |
5.1.1 为社会批判理论的发展作出贡献 |
5.1.2 开启了自由理论的社会学研究新范式 |
5.1.3 拓展了正义理论的现实性路径 |
5.1.4 努力探寻社会各领域自由机制的实现 |
5.1.5 对马克思主义批判精神的发展 |
5.2 霍耐特自由理论对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现实意义 |
5.2.1 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具有启示意义 |
5.2.2 对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具有借鉴意义 |
5.2.3 有助于建构一种承认意蕴的人类命运共同体 |
5.3 霍耐特自由理论的局限性 |
5.3.1 对社会自由各领域的划分缺乏全面思考 |
5.3.2 对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诊断仍需进一步深化 |
5.3.3 找不到实现社会自由的现实途径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
(7)马克思《资本论》中的自由观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绪论 |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析 |
1.3 研究思路与主要内容 |
1.4 研究方法 |
1.5 课题的创新性 |
2.马克思自由观的理论演进与《资本论》自由观的形成 |
2.1 马克思自由观的理论演进 |
2.1.1 康德“实践理性”的继承与发展 |
2.1.2 黑格尔“精神自由”的变革 |
2.1.3 《博士论文》中的‘自我意识’自由 |
2.1.4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向现实自由的转向 |
2.2 《资本论》中马克思自由观的形成 |
2.2.1 《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人的类本质自由 |
2.2.2 《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对自由实现路径的分析 |
2.2.3 《经济学手稿(1857-1858)》中对自由的科学界定 |
3.《资本论》中马克思自由观的主要内容 |
3.1 《资本论》当中马克思对于资产阶级自由实质的剖析 |
3.1.1 交换自由的本质 |
3.1.2 资产阶级自由的实质 |
3.1.3 资本主义财产权的本质 |
3.2 《资本论》中马克思自由观的理论旨归 |
3.2.1 人的本质的复归 |
3.2.2 人的全面发展 |
3.2.3 自由个性的实现 |
3.3 《资本论》中马克思自由观的实现路径 |
3.3.1 自由实现的物质基础——生产力的发展 |
3.3.2 自由实现的必然要求——重建个人所有制 |
3.3.3 自由实现的最终目标——向自由王国的飞跃 |
4.《资本论》中马克思自由观的历史地位及当代启示 |
4.1 《资本论》中马克思自由观的历史地位 |
4.1.1 《资本论》中的自由观标志着马克思自由思想体系的成熟 |
4.1.2 《资本论》中的自由观是关于人类自由解放的新世界观 |
4.2 《资本论》中马克思自由观的当代启示 |
4.2.1 引导对自由的新的理解 |
4.2.2 “自由人联合体”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启发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马克思对德国古典哲学自由观的继承、批判与超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三、研究内容和方法 |
四、研究重点难点和创新之处 |
第一章 德国古典哲学自由观 |
第一节 康德:实践理性自由观 |
一、康德实践理性自由观的基本内容 |
二、康德实践理性自由观的理论缺陷 |
第二节 黑格尔:绝对理念自由观 |
一、黑格尔绝对理念自由观的基本内容 |
二、黑格尔对康德实践理性自由观的批判 |
三、黑格尔绝对理念自由观的理论缺陷 |
第三节 费尔巴哈:爱的宗教自由观 |
第四节 青年黑格尔派:自由是自我意识的抽象扩展 |
一、鲍威尔:自由是自我意识的哲学 |
二、赫斯:自由是“精神的行为自由” |
三、施蒂纳:自由属于“唯一者” |
第二章 马克思对德国古典哲学自由观的继承与批判 |
第一节 马克思对康德实践理性自由观的继承与批判 |
第二节 马克思对黑格尔绝对理念自由观的继承与批判 |
一、自由的实现是一个历史过程 |
二、必然与自由 |
三、对象性劳动与自由 |
第三节 马克思对费尔巴哈爱的宗教自由观的继承与批判 |
第四节 马克思对青年黑格尔派自我意识自由观的继承与批判 |
第三章 马克思对德国古典哲学自由观的超越 |
第一节 自由的社会现实性超越 |
一、“现实的个人”与现实的自由 |
二、自由的社会关系性 |
三、自由与物质生产的此岸性 |
四、从必然王国到自由王国 |
第二节 自由的历史具体性超越 |
一、“人的依赖关系”社会与人的自由 |
二、“物的依赖关系”社会与人的自由 |
三、“自由个性”社会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
第三节 自由的实践全面性超越 |
一、生产实践:自由实现的基础 |
二、改造社会关系的实践:“现实的个人”的自由和发展的前提 |
三、创造科学文化的实践:剩余价值规律与可自由支配的时间 |
结语 马克思自由观:在继承、批判和超越中最终形成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9)马克思自由观的三个发展阶段及其内在联系(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选题意义 |
1.2 研究现状及问题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2.3 国内外研究存在的问题 |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重点、难点和创新点 |
1.4.1 研究重点、难点 |
1.4.2 研究创新点 |
第二章 信仰与遵循:马克思的意志自由思想与理性主义自由观 |
2.1 马克思《博士论文》中的意志自由思想 |
2.1.1 马克思《博士论文》中对伊壁鸠鲁意志自由思想的肯定 |
2.1.2 马克思《博士论文》中对自由本质的探讨 |
2.2 马克思的理性主义自由观 |
2.2.1 虚伪的自由现状与新闻出版自由的意义 |
2.2.2 自由的保障在于法的理性精神 |
2.2.3 自由的根基在于理性国家 |
第三章 反思与批判:马克思的劳动自由观 |
3.1 自由的现实根基在于市民社会 |
3.1.1 黑格尔理性主义自由观的根基 |
3.1.2 马克思对黑格尔颠倒自由根基的批判 |
3.1.3 马克思对自由与市民社会的关系的论述 |
3.2 自由与人的本质的同一性 |
3.2.1 自由本质的异化 |
3.2.2 自由的类本质回归 |
3.3 与前一阶段自由观的内在联系 |
第四章 创新与重构:马克思共产主义自由观的形成 |
4.1 自由的现实基点在于实践 |
4.1.1 马克思对费尔巴哈哲学的批判及其实践观点的确立 |
4.1.2 自由的实现过程与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过程的统一性 |
4.2 共产主义自由观的主要内容 |
4.2.1 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
4.2.2 马克思的“自由人联合体”思想 |
4.2.3 “自由人联合体”建立的条件 |
4.3 共产主义自由观与前两个阶段自由观的内在联系 |
4.3.1 共产主义自由观与前一阶段自由观的内在联系 |
4.3.2 马克思自由观三个阶段的内在联系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及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致谢 |
(10)马克思自由观及其当代价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
第二节 国内外对马克思自由观的研究 |
一、国内对马克思自由观的研究 |
二、国外对马克思自由观的研究 |
三、对马克思自由观研究的简评 |
第三节 选题的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实践意义 |
第四节 论文的创新与不足 |
一、论文的创新之处 |
二、论文的研究方法 |
三、论文的不足之处 |
第二章 马克思自由观的确立 |
第一节 马克思自由观的理论渊源 |
一、近代西方哲学中的自由思想 |
(一) 法国启蒙哲学的自由思想 |
(二) 德国古典哲学的自由思想 |
二、近代西方哲学中的唯物主义思想 |
(一) 十八世纪法国唯物主义者对宗教和唯心主义的批判 |
(二) 费尔巴哈人本学的唯物主义立场 |
三、空想社会主义者对未来社会人的发展的构想 |
(一) 尊重人的主体性 |
(二) 注重人的全面发展 |
第二节 马克思自由思想的形成过程 |
一、早期生活环境对马克思自由思想的影响 |
二、青年黑格尔派对马克思自由思想的影响 |
三、两个转变对马克思自由思想的影响 |
四、马克思自由观的确立 |
(一) 对自由概念的分析 |
(二) 马克思唯物史观视野下的自由概念 |
第三章 马克思自由观的基本内容 |
第一节 自由的主体:现实的人 |
一、个体自由 |
二、人类自由 |
三、个体自由和人类自由的统一 |
第二节 自由的内容:人的全面的发展 |
一、人的发展 |
二、全面的发展 |
第三节 自由的目标:实现向自由王国的飞跃 |
一、自由王国与必然王国 |
二、人的发展的三种形态理论 |
三、自由时间是衡量自由的主要标志 |
第四节 实现自由的条件:生产力的发展和对生产资料的共同占有 |
一、实现自由的物质保障 |
二、实现自由的制度保障 |
第五节 自由实现的手段:阶级斗争和实践 |
第四章 马克思自由观的特征 |
第一节 实践性是马克思自由观的根本特征 |
一、意识的产生是自由观念形成的必要条件 |
(一) 无意识状态下人类分享属于兽类的“自由” |
(二) 只有被意识到的自由才是真正的自由 |
(三) 人类只有通过实践才能获得自由 |
二、实践是人对必然性的认识和利用 |
(一) 自由与必然性的关系 |
(二) 自由是有条件的 |
第二节 唯物辩证法是马克思自由观的方法论特征 |
一、马克思自由观与唯物辩证法 |
二、自由与不自由的对立统一 |
(一) 不自由成为一种现实 |
(二) 自由与不自由的辩证关系 |
三、自由的否定之否定规律 |
(一) 从异化劳动到自由劳动 |
(二) 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回归 |
四、从必然王国到自由王国的质量互变规律 |
(一) 从必然王国到自由王国的量变质变 |
(二) 必然王国和自由王国的界限 |
第五章 马克思自由观的当代价值 |
第一节 马克思自由观与西方自由思想斗争的当代镜鉴 |
一、西方自由思想概述 |
二、马克思自由观与西方自由思想的斗争 |
(一) 马克思自由观与西方自由思想哲学立场的党性之争 |
(二) 马克思对西方自由思想误导国际工人运动的理论纠正 |
三、马克思自由观与西方自由思想斗争经验的借鉴意义 |
(一) 自由是客观的而非主观的 |
(二) 自由是现实的而非抽象的 |
(三) 自由的获得需要斗争而非期望和等待 |
第二节 马克思自由观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指导意义 |
一、马克思自由观与资产阶级自由思想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对决 |
(一) 毛泽东反对自由主义思想的现实意义 |
(二) 邓小平抵制资产阶级自由化的伟大功绩 |
(三) 新时期马克思自由观对新自由主义消解 |
二、马克思自由观在中国的发展深化 |
(一)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科学发展观中的自由思想 |
(二)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凸显自由的时代意义 |
(三) 新发展理念彰显马克思自由观的理论自信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追求自由——兼论马克思的自由观(论文参考文献)
- [1]恩格斯《反杜林论》中的自由观探究[D]. 黄金燕. 广西大学, 2021
- [2]马克思自由观视域下哈耶克自由理论研究[D]. 徐振华. 辽宁大学, 2021(02)
- [3]马克思实践观研究[D]. 林沈丹. 华中师范大学, 2021(02)
- [4]浪漫主义视域中青年马克思对黑格尔的超越 ——基于自由与辩证法的考察[D]. 梁潆心. 华东师范大学, 2020(10)
- [5]论马克思自由思想 ——兼评哈耶克自由思想[D]. 刘东方. 辽宁大学, 2020(01)
- [6]霍耐特的自由理论研究[D]. 景月楼. 辽宁大学, 2020(01)
- [7]马克思《资本论》中的自由观探析[D]. 唐学琴. 四川师范大学, 2020(08)
- [8]马克思对德国古典哲学自由观的继承、批判与超越[D]. 赵敏. 浙江工商大学, 2020(05)
- [9]马克思自由观的三个发展阶段及其内在联系[D]. 赵彤. 天津商业大学, 2019(09)
- [10]马克思自由观及其当代价值研究[D]. 张传忠. 湖北大学, 2018(06)
标签:德国古典哲学论文; 哈耶克论文;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论文; 黑格尔哲学论文; 黑格尔辩证法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