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细辛栽培技术要点(论文文献综述)
宋青,秦绪霞,刘升明,徐立军[1](2021)在《浅谈细辛及其栽培技术要点框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细辛属多年生草本植物,不仅祛阴寒,还能止痛、止咳,具有不错的药用价值。其广泛分布小兴安岭,喜阴湿、冷凉,多生长林下隐蔽或山沟腐质处。总结多年种植经验,从选好地、整好地、细辛的繁殖方式、改进农田农艺措施、采收技术和加工管理、做好病虫害防治工作等几个方面,就细辛栽培技术作要点概述,为高产优产提供技术指导和理论借鉴。
荣光琳[2](2021)在《南芬区道地中草药材栽培技术要点》文中指出为了推动本溪市南芬区中草药种植产业的进一步发展,该文就南芬区自然资源情况,因地适宜选择道地种类和品种发展种植中药材,适宜南芬区种植的道地药材主要有人参(包括圆膀圆芦、长脖、二马牙等品种)、辽细辛、刺五加(刺五加、短梗五加)等。并论述道地中草药材栽培技术,充分发挥森林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杜丽[3](2020)在《基于“毒-效-证”相关性的乌头用药规律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厘清川乌头与草乌头分化应用的时间节点及毒、效特点,搜集历代乌头方剂,构建方药数据库,对炮制、用量、用法、剂型、配伍药物、主治病证等进行数据挖掘,探讨乌头增效减毒的用药规律,以期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分析法、比较研究法和归纳法梳理中医历代文献方药资料,探讨乌头的毒效特征及影响毒效的相关因素,考辨川、草乌分化应用的由来;运用数据挖掘技术,通过频数统计、聚类分析等方法,探讨乌头的增效减毒方法及其与主治病证相关的用药配伍规律。结果:1.川乌头与草乌头分化应用的时间节点至少在唐朝后期,已早于宋代本草记述而先于临床应用。2.川、草乌的毒效特点为疏利迅速、开通关腠,大辛大热、祛风逐寒,毒紧性烈、善起沉疴,引经报使、直达病所;影响乌头毒、效的相关因素,包括剂型、炮制、用法、用量、病证、配伍、体质等。3.通过合理配伍可增效减毒,常用方法有:配伍辛味之品以祛邪,诸辛并用,祛风湿邪,辛温同用,祛瘀止痛;配伍辛香之品以行气活血;配伍苦咸寒之品以疗痈疡;配伍息风止痉药以疏风;配伍温里之品以温脏祛寒;配伍有毒药物以毒攻毒。配伍甘味之品以缓毒;配伍益气补脾之品以扶正克毒;配伍酸敛药物以制辛烈;配伍滋阴之品以防伤阴;配伍寒凉药以制热毒。4.川乌最常配伍温里、祛风寒湿、补虚、息风止痉、祛痰、活血化瘀等药物,如肉桂、防风、当归、天麻、天南星、川芎等,主要治疗痹证、中风、痛症、疮疡病类、头痛等疾病,常见证候有寒痛证、虚寒证、风寒湿证、痰瘀互结证、寒凝气滞证等。草乌最常配伍祛风湿、祛痰、活血化瘀、息风止痉、补虚、温里等药物,如羌活、半夏、乳香、天麻、甘草、干姜等,主要治疗疮疡病类、痹证、痛症、骨伤科等疾病,常见证候有寒痛证、风寒湿证、热毒证、风寒冷毒证等。结论:1.乌头毒效一体,其祛风逐寒、温经止痛之效与辛烈温燥之毒,皆源于其味之辛、性之热。2.川乌、草乌二者的主要功效为祛风除湿,温经逐寒,通痹止痛,其主要中毒机制为倾损中和、泄人真元、燥热耗阴、损伤胎元,草乌的药力更强、毒性更大,川乌毒性稍缓、兼有温补之功。3.古代乌头多以炮制品入药。川乌、草乌多配伍辛、温,归肝经、脾经的药物。4.性味既是乌头毒、效之源,亦是影响毒效发挥的关键。合理调整乌头剂量,可控毒减毒,结合给药途径、剂型、主治病证、年龄、体质等因素,酌情施药,是保证乌头临床安全用药的有效方法。
李新江,胡延生[4](2014)在《不同遮荫处理对华细辛中细辛脂素含量的影响》文中认为以3a生华细辛的移栽苗为试材,移栽后采用50%、70%、90%的遮荫度对其进行遮荫处理,比较不同遮荫度对华细辛根茎中主要药效成分细辛脂素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同一遮荫处理不同时间细辛脂素含量差异不显着,相同时间不同遮荫处理细辛脂素含量差异极显着,以90%遮荫处理的细辛脂素含量最高,50%遮荫处理的细辛脂素含量最低。
邱爽[5](2012)在《北细辛的化学成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细辛Asarum Herba作为中药首载于《神农本草经》,具有温肺化饮,通窍止痛及祛风散寒。近年来的药理学研究表明细辛的非挥发油成分具有抗心血管疾病的作用。在2010版《中国药典》中规定细辛的来源植物为马兜铃科植物辽细辛Asarum heterotropoides Fr. Schmidt var mandshuricum (Maxin.)Kitaga、汉城细辛Asarum sieboldii Mip.var.seoulense Nakai和华细辛Asarum sieboldii Mip的根及根茎,其中前两者习称为“北细辛”。细辛生长于山坡林下及灌木丛中的阴凉潮湿处,主要产地位于东北三省。长白山区辽细辛和汉城细辛的分布很广泛,蕴藏量也大,是值得开发利用的一味中药材。为了更深入地开发长白山区道地药材细辛的多方位的生理活性靶点,本实验对长白山产辽细辛的化学成分进行了研究。本实验对辽细辛[Asarum heterotropoides Fr. Schmidt var mandshuricum (Maxin.)Kitaga.]的干燥药材用乙醇进行提取,减压浓缩后得到干燥的乙醇提取物,将乙醇提取物加水溶解,然后依次用等体积的石油醚、二氯甲烷、乙酸乙酯进行萃取,得到石油醚层,二氯甲烷层、乙酸乙酯层及水层四个萃取层。利用各种分离方法(正相硅胶柱层析,反相硅胶柱层析,葡聚糖凝胶柱等)对其进行分离。从细辛中分离得到16个化合物,通过对其波谱分析鉴定出6化合物的结构依次为:甲基丁香酚(methyleugenol)Ⅰ,细辛脂素Ⅱ,β-谷甾醇(β-sitosterol)Ⅲ,胡萝卜苷Ⅳ,山奈酚V,山奈酚-3-葡萄糖苷Ⅵ。
李媛[6](2011)在《北细辛(Asarum heterotropoides)生殖生物学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北细辛是东北地区重要的中草药,有效成分甲基丁香酚主要存在于根及根状茎中,其上芽的发育与分化状况影响着有效成分的积累。本研究通过野外实地观察、实体解剖镜、光学显微镜、扫描电镜等技术,对北细辛芽特性与分化及大小孢子发生、雌雄配子体发育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如下:1.根据芽内产生真叶数目将北细辛芽分为胚芽(无真叶)、叶芽(具1枚真叶)和混合芽(基本2枚真叶)3种类型。2.花芽分化从6月末开始至8月初结束,历时一个月,属夏秋分化类型。整个花芽分化过程包括未分化期、分化始期、花被原基分化期、雄蕊原基分化期、雌蕊原基分化期5个时期。3.在北细辛花芽分化过程中ABA含量的降低抑制花芽分化,GA和IAA含量的升高对花芽分化有促进作用,ABA/IAA和ABA/GA值的降低不利于花芽分化的进行。4.北细辛具12枚雄蕊,上下两轮各6枚,相间排列。小孢子母细胞减数分裂属于同时型,小孢子在四分体中的排列方式多数为四面体形,少数为十字交叉形。花药壁的发育方式为基本型,腺质绒毡层,在单核花粉粒发育阶段,绒毡层的内切向壁上有大量圆球状的乌氏体。成熟花粉粒为2-细胞型,扁球形,无明显萌发孔,外壁表面呈网纹状,具瘤状突起。5.雌蕊6枚,心皮6,子房6室,中轴胎座,柱头鸡冠状,中空花柱,胚珠着生于心皮腹线上,为具双珠被的倒生胚珠,厚珠心,珠孔明显。胚囊发育类型为蓼型,承珠盘结构保留到种子成熟。6. 6月中下旬果实成熟,成熟种子种皮的凹面处有黑色粘稠状附属物质覆盖,此时种子内胚未分化完全,发育至原胚阶段。胚乳发育属于核型,种子播种后约50d内,种胚经过球形胚、心形胚、鱼雷型胚直至发育成具有完整子叶的成熟胚。7. 300ppm赤霉素(GA)可明显提高种子发芽率,并使下胚轴提前8d冲破种皮;而细胞分裂素(6-BA)作用不明显,6-BA与GA联合使用后效果一般;经过GA和4℃低温共同处理后的子叶于播种后87d出土;未经处理的子叶当年不出土。
韩继堂,黄瑞贤,李世荣,夏培琦,张守霞,黄杰,李杰[7](2011)在《五味子与细辛间作立体栽培技术》文中研究说明五味子与细辛都是吉林省东部山区的道地药材,近年来由于市场需求拉动,野生资源难以满足供应,人工栽培迅速发展起来。五味子与细辛人工栽培要求环境条件基本相似,在同一块地栽培,既满足了五味子加大间距栽培对光照、通风透光的要求,又提高了
李耀利,俞捷,曹晨,谢百波,张翠英,刘忠,尚明英,王璇,蔡少青[8](2010)在《细辛类药材原植物资源和市场品种调查》文中指出目的:摸清近几年我国细辛的资源分布和市售品种情况,为细辛类药材的资源保护和品种整理等研究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实地调查、委托调查和访问调查等相结合的方法。结果:由于生态环境破坏和过度采挖,《中国药典》规定的正品细辛和非正品细辛野生资源量均在减少,尤其是一些分布狭窄的非正品细辛如南川细辛和鼎湖细辛等有灭绝的危险。全国除个别地区外,北细辛均为市场主流品种。华细辛和非正品细辛如单叶细辛、短尾细辛、小叶马蹄香和金耳环等多在当地入药。结论:应大力发展华细辛栽培技术,并保护非正品细辛的种质资源。
张倩,杜跃中,赵岩,许永华,刘玲[9](2008)在《北细辛栽培技术》文中指出介绍了细辛的植物学特性和生长习性。从整地、繁殖和田间管理,论述了细辛的栽培技术。
张亚玉,王英平,赵兰坡[10](2004)在《北细辛的研究现状》文中研究表明综述了国内北细辛栽培、加工、药理、有效成分等研究概况,为北细辛的深入研究提出了建议。
二、细辛栽培技术要点(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细辛栽培技术要点(论文提纲范文)
(1)浅谈细辛及其栽培技术要点框架(论文提纲范文)
1 选好地、整好地 |
2 细辛的繁殖方式 |
3 改进农田农艺措施 |
3.1 重视苗期管理 |
3.2 注意松土除草 |
3.3 适时适期调整林间光照 |
3.4 加强生长期水肥管理 |
3.5 其他林间农艺技术优化 |
4 采收技术和加工管理 |
4.1 采收技术 |
4.2 加工管理 |
5 做好病虫害防治工作 |
5.1 菌核病 |
5.2 立枯病 |
5.3 叶枯病 |
5.4 辛锈病 |
5.5 黑毛虫病 |
5.6 小地老虎 |
6 结语 |
(2)南芬区道地中草药材栽培技术要点(论文提纲范文)
1 南芬区自然概况及中草药材种植情况 |
1.1 自然概况 |
1.2 中草药材种植情况 |
2 南芬区适宜发展的中药材种类与品种 |
3 南芬区中草药栽培技术要点 |
3.1 人参 |
3.2 辽细辛 |
3.3 刺五加 |
4 效益分析 |
(3)基于“毒-效-证”相关性的乌头用药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乌头相关文献研究 |
一、乌头名称衍变及川乌、草乌分化考辨 |
二、乌头产地及基原考证 |
(一) 产地考证 |
(二) 基原考证 |
三、乌头之毒 |
(一) 毒性源流 |
(二) 中毒机制 |
(三) 中毒表现 |
(四) 中毒解救 |
(五) 使用禁忌 |
(六) 配伍禁忌 |
(七) 炮制减毒 |
(八) 配伍减毒 |
四、乌头性效 |
(一) 性味归经 |
(二) 功效主治 |
(三) 性效特点 |
五、影响乌头毒、效的相关因素 |
(一) 药材品质 |
(二) 用量 |
(三) 用法 |
(四) 剂型 |
(五) 配伍 |
(六) 煎煮时间 |
(七) 病证 |
第二部分 乌头减毒增效用药规律研究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内容 |
(一) 数据库选择标准 |
(二) 乌头方信息数据库构建 |
三、研究方法 |
(一) 数据挖掘技术 |
(二) 数据标准化处理 |
(三) 统计学方法 |
四、研究结果 |
(一) 历代含乌头方剂基本情况分析 |
(二) 给药途径分析 |
(三) 炮制分析 |
(四) 剂型分析 |
(五) 其它毒效相关因素分析 |
(六) 量效关系研究 |
(七) 乌头方配伍规律分析 |
第三部分 讨论 |
一、乌头毒效的辩证关系 |
(一) 毒效一体 |
(二) 毒效两面性 |
二、影响乌头毒效的相关因素分析 |
(一) 炮制 |
(二) 剂型 |
(三) 单复方及是否含酒 |
(四) 用量 |
(五) 给药途径 |
(六) 配伍方法 |
三、乌头主治病证用药规律分析 |
(一) 痹证 |
(二) 痛症 |
(三) 寒痛证 |
(四) 风寒湿证 |
(五) 中风病 |
(六) 疮疡病类 |
(七) 虚寒证 |
(八) 热毒证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查新报告 |
发表论文 |
(4)不同遮荫处理对华细辛中细辛脂素含量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试验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不同遮荫度华细辛中细辛脂素液相色谱分析 |
2.2 不同遮荫度对华细辛中细辛脂素含量的影响 |
3 结论 |
(5)北细辛的化学成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二章 实验内容 |
2.1 实验材料 |
2.1.1 实验仪器 |
2.1.2 实验试剂 |
2.1.3 实验材料 |
2.2 细辛的提取与分离 |
2.2.1 细辛的提取与萃取 |
2.2.2 细辛二氯甲烷层的分离 |
2.2.3 细辛乙酸乙酯层的分离 |
2.2.4 化合物Ⅰ的分离 |
2.2.5 化合物Ⅱ的分离 |
2.2.6 化合物Ⅲ的分离 |
2.2.7 化合物Ⅳ的分离 |
2.2.8 化合物Ⅴ的分离 |
2.2.9 化合物Ⅵ的分离 |
2.2.10 化合物7-16的分离 |
第三章 结果与讨论 |
3.1 化合物Ⅰ结构鉴定 |
3.2 化合物Ⅱ结构鉴定 |
3.3 化合物Ⅲ结构鉴定 |
3.4 化合物Ⅳ结构鉴定 |
3.5 化合物Ⅴ结构鉴定 |
3.6 化合物Ⅵ结构鉴定 |
第四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图 |
综述 |
参考文献 |
(6)北细辛(Asarum heterotropoides)生殖生物学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英文摘要 |
1 引言 |
1.1 细辛属植物的研究概况 |
1.1.1 分类地位 |
1.1.2 亲缘关系 |
1.1.3 解剖学研究 |
1.1.4 孢粉学研究 |
1.1.5 胚胎学研究 |
1.1.6 繁殖技术研究 |
1.1.7 核型分析 |
1.1.8 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 |
1.1.9 发展前景 |
1.2 植物生殖生物学的研究进展 |
1.2.1 植物生殖生物学的发展进程 |
1.2.2 花芽分化 |
1.2.3 胚胎学在我国的发展 |
1.2.4 种子休眠 |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2 材料与方法 |
2.1 芽特性的研究 |
2.1.1 试验材料 |
2.1.2 试验方法 |
2.2 物候学的研究 |
2.2.1 试验材料 |
2.2.2 试验方法 |
2.3 花芽分化的研究 |
2.3.1 试验材料 |
2.3.2 试验方法 |
2.4 雄蕊及雌蕊发育的研究 |
2.4.1 试验材料 |
2.4.2 试验方法 |
2.5 种子形成的研究 |
2.5.1 试验材料 |
2.5.2 试验方法 |
2.6 种子繁殖试验 |
2.6.1 试验材料 |
2.6.2 试验方法 |
3 结果与分析 |
3.1 芽的特性 |
3.1.1 芽的类型 |
3.1.2 不同发育时期芽的特点 |
3.1.3 开花类型 |
3.1.4 开花时花被及雄蕊位置的变化规律 |
3.1.5 芽、植株与个体发育的相关性 |
3.2 北细辛物候学特点 |
3.2.1 物候期的观测 |
3.2.2 温度对物候期的影响 |
3.3 花芽分化的研究 |
3.3.1 花芽形态分化的研究 |
3.3.2 花芽分化期三种内源激素含量的变化 |
3.4 雄蕊和雌蕊发育的研究 |
3.4.1 小孢子发生及雄配子体发育 |
3.4.2 大孢子发生及雌配子的发育 |
3.4.3 双受精 |
3.5 种子的形成 |
3.5.1 种子发育过程中胚珠外部形态的变化 |
3.5.2 胚及胚乳的发育 |
3.5.3 种皮的发育 |
3.6 种子繁殖试验 |
3.6.1 激素对种子萌发的影响 |
3.6.2 GA 和温度对子叶出土的影响 |
4 讨论 |
4.1 北细辛的生长特性 |
4.1.1 芽的作用 |
4.1.2 芽的类型 |
4.1.3 光照和温度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 |
4.2 花芽分化 |
4.2.1 花芽分化与实际生产的关系 |
4.2.2 花芽分化期间内源激素的变化 |
4.3 胚胎学特征 |
4.3.1 雄蕊的发育 |
4.3.2 花粉的系统学意义 |
4.3.3 合蕊柱的形态特征及意义 |
4.3.4 雌蕊的发育 |
4.4 种子休眠 |
4.4.1 药用植物种子休眠的类型及解除方法 |
4.4.2 解除种子休眠的生产意义 |
5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图版说明 |
图版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7)五味子与细辛间作立体栽培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 模式与效益分析 |
2 细辛栽培技术要点 |
2.1 整地做床 |
2.2 移栽选择 |
2.3 田间管理 |
2.3.1 床面消毒 |
2.3.2 光照水分调节 |
2.3.3 松土除草 |
2.3.4 施肥 |
2.3.5 病害防治 |
3 五味子栽培技术要点 |
3.1 整地做床 |
3.2 架柱、架线 |
3.3 苗木定植 |
3.3.1 定植时期 |
3.3.2 苗木浸水 |
3.3.3 密度 |
3.3.4 定植方法 |
3.3.5 覆膜 |
3.4 田间管理 |
3.4.1 施肥 |
3.4.2 除草 |
3.4.3 修剪 |
3.4.3. 1 培养主蔓 |
3.4.3. 2 控制基生枝 |
3.4.3. 3 剪除多年生的短果枝 |
3.4.3. 4 对中果枝、长果枝进行掐尖和疏剪 |
3.4.3. 5 对过密枝、衰弱枝、老化枝、病害枝、枯枝应全部剪掉。 |
3.4.3. 6 夏季架面管理 |
3.4.3. 7 定向诱导雌花分化可提高结实率 |
3.4.3. 8 喷施抗寒剂, 预防倒春寒 |
3.5 病虫害防治 |
3.5.1 病害 |
3.5.1. 1 立枯病的防治 |
3.5.1. 2 白粉病防治 |
3.5.1. 3 叶枯病防治 |
3.5.1. 4 根腐病防治 |
3.5.1. 5 五味子黑斑病 |
3.5.2 虫害 |
(8)细辛类药材原植物资源和市场品种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1 中国药典规定的正品细辛资源 |
1.1 华细辛 |
1.2 北细辛 |
2 非药典品种细辛资源 |
2.1 资源情况 |
2.2 细辛属植物形态特征补充 |
2.3 其他 |
2.3.1 细辛的其他用途 |
2.3.2 细辛的民间功效 |
3 市场商品品种及鉴别要点 |
4 讨论 |
(10)北细辛的研究现状(论文提纲范文)
1 栽培技术研究 |
1.1 栽种方法 |
1.2 繁殖方法 |
1.3 田间管理 |
1.4 收获加工 |
2 药理作用研究 |
2.1 抗菌作用 |
2.2 解热作用 |
2.3 催眠、镇静、镇痛作用 |
2.4 局部麻醉作用 |
2.5 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 |
2.6 提高机体新陈代谢功能 |
2.7 对呼吸系统的作用 |
2.8 其它药理作用 |
2.9 毒副作用 |
2.10 在工业品原料及保健品上的应用 |
3 有效成分研究 |
3.1 挥发油的分析测试研究 |
3.2 非挥发性成分的研究 |
4 其它方面的研究 |
5 研究展望 |
四、细辛栽培技术要点(论文参考文献)
- [1]浅谈细辛及其栽培技术要点框架[J]. 宋青,秦绪霞,刘升明,徐立军. 农业开发与装备, 2021(10)
- [2]南芬区道地中草药材栽培技术要点[J]. 荣光琳. 辽宁林业科技, 2021(04)
- [3]基于“毒-效-证”相关性的乌头用药规律研究[D]. 杜丽.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20(01)
- [4]不同遮荫处理对华细辛中细辛脂素含量的影响[J]. 李新江,胡延生. 北方园艺, 2014(04)
- [5]北细辛的化学成分研究[D]. 邱爽. 延边大学, 2012(03)
- [6]北细辛(Asarum heterotropoides)生殖生物学的研究[D]. 李媛. 东北农业大学, 2011(04)
- [7]五味子与细辛间作立体栽培技术[J]. 韩继堂,黄瑞贤,李世荣,夏培琦,张守霞,黄杰,李杰. 人参研究, 2011(01)
- [8]细辛类药材原植物资源和市场品种调查[J]. 李耀利,俞捷,曹晨,谢百波,张翠英,刘忠,尚明英,王璇,蔡少青. 中国中药杂志, 2010(24)
- [9]北细辛栽培技术[J]. 张倩,杜跃中,赵岩,许永华,刘玲. 人参研究, 2008(03)
- [10]北细辛的研究现状[J]. 张亚玉,王英平,赵兰坡. 特产研究, 200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