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建立科学合理的交通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的探索(论文文献综述)
牧晓阳[1](2021)在《智慧交通警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路径探讨》文中认为我国智慧交通建设事业的迅速发展对新时代道路交通警务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要求。交通运输类一级学科下已新增智慧交通专业。智慧交通警务专业人才指具备从事智慧交通时代道路交通管理工作,及相关技术领域的设计、管理、应用、创新等工作的高素质复合型公安专门人才,应当具备公安道路执法勤务能力、道路交通工程技术能力和现代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为了达到这个培养目标,我们应重塑人才培养要求,构建科学的课程体系,强化实践教学和师资队伍建设。
倪颖,孙剑,惠英[2](2021)在《交通工程“三全协同”虚拟实验教学体系建设》文中指出针对交通工程现有虚拟实验主要依托基本交通宏、微观仿真软件工具独立开展,难以支撑交通系统多要素和全过程分析,现有实验场景库匮乏难以支撑学生多层次多样化任务需求,以及现有主干课程体系贯通性不足等问题,构筑了交通工程"三全协同"虚拟实验教学体系,即全过程实验工具链、全场景柔性场景库-全贯通主干课程体系,体系要素紧密关联、协同耦合,在支撑学生多层次实验和创新实践,满足学生多样化任务需求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易富,葛丽娜,姜明阳,周军霞[3](2021)在《交通工程专业定制式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文中指出作者从新工科背景下社会对人才的能力要求和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出发,在辽宁工程技术大学交通工程专业本科生中探索实行定制式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应用型培养和学术型培养的适用性和实施方法,并将该模式应用于交通工程专业本科生培养的整个过程中,逐步实现了专业育人目标与社会人才需求的有效对接。
王岩,胡鹏,周定平[4](2021)在《交通工程与控制课程群导师制大学生创新实践团队探索》文中研究指明交通管理工程专业定位工学大类,同时又具有从属公安行业的特殊职业属性,造成了专业对创新和实践两个人才培养属性都有要求。交通工程与控制是交通管理工程专业重要的专业方向之一。交通工程与控制课程群明确以后,通过整合资源,以实践教学为研究对象,进一步构建基于导师制的实践创新教学团队教学改革,并从教学平台、课程群界定、导师制培养模式、学生团队构建机制、导师制+实践创新团队人才培养模式的流程设计等方面进行了教学模式研究。本研究的方法和技术路线可以进一步推广到相近专业、类似课程群的创新团队。
韦璐,吴德义,陶明霞,石贤增,周宇[5](2020)在《工程教育认证背景下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构建研究——以安徽建筑大学交通工程专业为例》文中认为教学质量监控是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目标,同时也是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重要内容,对教学质量的改进和提高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视角出发,以安徽建筑大学交通工程专业为研究对象,遵循全员性、全过程、全方位和持续性构建原则,建立健全教学质量监控组织架构,构建以PDCA循环教学督导监控为主导,由全程监控、定点监控、定期监控、校外监控构成的教学运行监控为主体的质量监控体系。
张占军,陈诗伟,王利华[6](2020)在《交通强国背景下高等工程人才培养体系研究与对策》文中指出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进程中,"交通强国"具有基础性的地位和作用,它对高等交通工程人才的需求更大、要求更高。从培养目标、培养内容、培养方式3个关键指标分析,当前,交通行业高校在高等交通工程人才培养体系方面还面临着一些挑战和掣肘,需要构建更科学、更完善、更系统的人才培养体系。核心是完善面向社会需求的专业知识培养体系、健全符合时代要求的综合素质培养体系、探索更加科学更加全面的考核评价体系和构建交通工程人才培养的支持保障体系,从而保障人才培养质量,为"交通强国"提供有力、有效的支撑。
梁岩,冯红艳,杜进华[7](2020)在《以学生为中心的交通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以郑州大学交通工程专业为例》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随着交通行业的快速发展,社会对交通工程专业人才的需求不仅数量大大增加,而且对专业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而教育方法和教育模式对人才的培养至关重要,现有的高校教育培养模式不能很好地满足社会对交通工程专业人才大量、高质量的需求。本文以郑州大学交通工程专业为例,基于以学生为中心,探讨并提出制定新的交通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时所需考虑的因素。
刘奕[8](2020)在《5G网络技术对提升4G网络性能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设备接入到移动网络,新的服务与应用层出不穷,对移动网络的容量、传输速率、延时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5G技术的出现,使得满足这些要求成为了可能。而在5G全面实施之前,提高现有网络的性能及用户感知成为亟需解决的问题。本文从5G应用场景及目标入手,介绍了现网改善网络性能的处理办法,并针对当前5G关键技术 Massive MIMO 技术、MEC 技术、超密集组网、极简载波技术等作用开展探讨,为5G技术对4G 网络质量提升给以了有效参考。
姚佼,戴亚轩,韩印,严凌,王嘉文,万文文,许凯[9](2019)在《新工科背景下多学科交叉融合的交通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文中认为新工科面临创新引领、交叉融合、跨界发展等问题,大量全新和未知的问题,需要不同学科间的融合以及产学研结合,在实践过程中积极探索,找到解决问题的思路、途径和方式,保证新工科人才培养的质量。文章以上海理工大学交通工程专业为研究对象,首先,结合学校现状的机构设置,以及办学优势和特色专业集群,探索多学科交叉的组织结构模式及合作机制;其次,从跨学科课程设置和教学模式两个角度对面向复杂交通工程问题的课程体系进行了分析;最后,通过评价标准和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确立了交通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监控。
周天松[10](2019)在《高等职业教育战略联盟协同绩效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高等职业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国家经济发展模式转型升级的重要力量。近年来高等职业教育开启了以职教集团为代表的职业教育联盟化发展的新模式,作为实现教育资源优势互补和共享的战略联盟,已成为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模式的一次积极探索。2019年《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中提出,将职业教育向社会多元办学格局转变,要充分体现专业特色。因此,在新的历史背景下,如何提升高等职业教育战略联盟协同绩效水平,成为高等职业教育发展面临的新挑战。世界第一个高等教育联盟——美国大学协会成立于1900年,后来相继成立了常青藤联盟、英国罗素大学集团、澳大利亚八校联盟等高等教育联盟,为世界高等教育联盟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高等职业教育战略联盟是由“高等职业院校-政府部门-企业-行业协会”参与的,通过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来达到促进区域经济转型发展的战略联盟。然而,目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战略联盟普遍存在“联盟成员之间战略协同绩效满意度不高、战略联盟资源协同贡献度不足、战略联盟协同绩效提升路径不明晰”的问题,一定程度上抑制了高等职业教育战略联盟协同绩效的提升。本文围绕高等职业教育战略联盟的协同绩效展开研究,通过对高等职业教育战略联盟的协同特征进行分析,以战略协同理论、资源配置理论、业务流程再造理论为理论基础,探索高等职业教育战略联盟发展的内在关系和规律,并运用定性与定量、规范研究与实证研究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通过战略协同绩效满意度和资源协同绩效贡献度两个维度来对高等职业教育战略联盟协同绩效进行研究,构建战略联盟协同绩效测度模型,通过业务协同绩效提升仿真模型,定位提升战略联盟协同绩效的路径,对科学指导提升战略联盟协同绩效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本文沿着“战略联盟协同机理分析”→“协同绩效驱动要素分析”→“协同绩效指标体系设计”→“协同绩效测度模型构建”→“协同绩效提升仿真模型构建”→“实证分析”的思路进行研究,主要研究以下五个方面的内容:第一,对高等职业教育战略联盟的协同机理进行分析。从高等职业教育战略联盟的协同特征和相关理论入手,剖析了战略联盟的协同机制。第二,设计战略联盟协同绩效指标体系。通过对战略联盟协同绩效序参量的识别和驱动要素分析,最终基于扎根理论构建协同绩效指标体系。第三,构建了战略联盟协同绩效测度模型。通过战略协同绩效满意度指标体系和资源协同绩效贡献度指标体系,构建出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的战略协同绩效满意度测度模型和基于超效率DEA的资源协同绩效贡献度测度模型。第四,设计战略联盟协同绩效提升仿真模型。通过构建基于系统动力学的业务协同绩效提升仿真模型,对影响战略协同绩效满意度和资源协同绩效贡献度的关键路径进行定位,为制定协同绩效提升的具体策略提供依据。第五,进行了高等职业教育战略联盟协同绩效测度以及仿真的实证分析。以广西14个职业教育集团为例进行实证分析,验证本研究构建的高等职业教育战略联盟协同绩效测度模型及绩效提升仿真的科学性和有效性。通过以上五个方面的详细分析,基于本文的研究目标,充分运用研究中已经构建的模型和方法,本文试图在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探索性研究:(1)针对联盟成员之间战略协同绩效满意度不高的问题,本文通过构建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的战略协同绩效满意度测度模型,以问卷调查的方式对影响战略协同绩效满意度的数据进行收集,通过构建战略协同绩效满意度指标体系,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对战略协同绩效满意度进行测度。(2)针对战略联盟资源协同贡献度不足的问题,本文构建基于超效率DEA的资源协同绩效贡献度测度模型。运用主成分分析和粗糙集约简遴选出影响资源协同绩效贡献度的核心指标,通过超效率DEA模型对资源协同绩效贡献度进行测度。(3)针对战略联盟协同绩效提升路径不明晰的问题,通过构建业务协同绩效提升仿真模型,运用系统动力学的仿真原理,对影响战略协同绩效满意度和资源协同绩效贡献度的关键路径进行定位,进而制定出提升战略联盟协同绩效的具体策略。
二、建立科学合理的交通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的探索(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建立科学合理的交通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的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1)智慧交通警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路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一、现实需求:智慧交通的发展需要更专业的人才 |
(一)智慧交通的特征 |
1. 智慧性 |
2. 高技术性 |
3. 开放性 |
4. 规范性 |
(二)智慧交通对道路交通警务工作的影响 |
(三)智慧交通对道路交通警务人才培养的影响 |
二、目标定位:智慧交通警务专业人才规格 |
三、路径探析:智慧交通警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
(一)重塑人才培养要求 |
1. 知识方面 |
2. 能力方面 |
3. 素质方面 |
(二)构建科学的课程体系 |
1. 课程体系的构建原则 |
2. 课程体系的架构 |
(三)强化实践教学建设 |
1. 交通虚拟仿真实验室 |
2. 室外交通管理与控制实验室 |
3. 交通事故处理实验室 |
4. 安全驾驶行为研究实验室 |
5. 道路交通警务指挥中心 |
(四)完善师资队伍建设 |
1. 强化“内培外引”,确保教师数量充足 |
2. 立足学科融合,优化师资队伍的专业结构 |
3. 建立健全师资队伍的培养与管理体制机制 |
4. 注重能力多元培养,建设“双师型”专业教师队伍 |
(2)交通工程“三全协同”虚拟实验教学体系建设(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
二、交通工程虚拟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 |
(一)实验工具少、实验场景单一 |
(二)主干课程实验独立,导致学生知识体系难以贯通 |
(三)学生被动接受,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不足 |
三、建设思路 |
四、建设内容 |
(一)全过程实验工具链 |
(二)全要素柔性场景库 |
(三)全贯通主干课程体系 |
四、结语 |
(3)交通工程专业定制式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一、优化人才培养方案 |
(一)分方向确定培养目标 |
(二)分方向优化课程体系 |
(三)强化实践性教学环节,实行分类培养 |
(四)引导和强化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 |
(五)加强能提升学生培养效果的过程性评价 |
二、优化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 |
(一)分层优化教学内容 |
(二)以多种形式改革教学方法 |
三、多渠道增强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 |
(一)强化学生的专业技能训练 |
(二)引导学生构建专业知识结构体系 |
四、多方面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
(一)注重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
(二)注重在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
(三)注重在毕业设计环节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
(四)注重在科技竞赛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
(4)交通工程与控制课程群导师制大学生创新实践团队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一、背景 |
二、课程群导师制实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提出 |
(一)理论意义 |
(二)现实意义 |
1. 适应高等教育改革加强职业化人才培养的需求。 |
2. 适应交通管理工程专业人才培养定位的需求。 |
3. 适应高等学校课程改革建设需求。 |
4. 适应构建专业协同育人机制的需求。 |
(三)核心研究目标 |
三、“实战+创新”双教学平台依托 |
四、交通工程与控制课程群界定 |
(一)课程群的概念 |
(二)课程群的核心课程及从属课程 |
(三)专业课程内在逻辑的梳理方法 |
(四)课程群的构建方法 |
五、导师制的培养模式要素 |
(一)导师制培养模式的总体定位 |
(二)导师制和现有人才培养模式的关系 |
(三)导师队伍的遴选和培养 |
(四)导师和团队的组合 |
(五)导师制的专业跨度选择 |
(六)导师制培养的时间跨度 |
六、学生团队的培养机制设计 |
(一)学生团队稳定机制 |
(二)团队研究方向筛选 |
1. 以导师自身专业特长、研究方向和兴趣点为团队主要研究方向,同时也是学生进行选择的主要参考之一。 |
2. 与公安交通管理广阔的实践背景相结合。 |
(三)团队的运作模式 |
七、导师制+实践创新团队人才培养模式的流程设计 |
(一)第一学年 |
(二)第二学年以及第三学年第一学期 |
(三)三年级第二学期 |
八、结束语 |
(5)工程教育认证背景下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构建研究——以安徽建筑大学交通工程专业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1 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构建的原则 |
1.1 全员性原则 |
1.2 全过程原则 |
1.3 全方位原则 |
1.4 持续性原则 |
2 健全教学质量监控组织架构 |
3 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制度 |
4 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构建与实施 |
4.1 教学督导质量监控 |
4.2 教学运行质量监控 |
(1)全程监控。 |
(2)定点监控。 |
(3)定期监控。 |
(4)校外监控。 |
4.3 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实施 |
(6)交通强国背景下高等工程人才培养体系研究与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交通强国”对高等工程人才的要求与期盼 |
1.1“交通强国”的内涵 |
1.2“交通强国”对高等工程人才的要求 |
2 交通类高等工程人才培养面临的挑战与掣肘 |
2.1 专业知识培养体系较为陈旧 |
2.2 综合素质培养体系尚未健全 |
2.3 考核评价体系不够科学全面 |
3 构建高等交通工程人才培养体系的探索与建议 |
3.1 完善面向社会需求的专业知识培养体系 |
3.2 健全符合时代要求的综合素质培养体系 |
3.3 探索更加科学更加全面的考核评价体系 |
3.4 构建交通工程人才培养的支持保障体系 |
4 结论 |
(7)以学生为中心的交通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以郑州大学交通工程专业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0 引 言 |
1 交通工程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1.1 现状 |
1.2 问题 |
1.2.1 以教师为中心 |
1.2.2 课程规划不合理 |
1.2.3 实践教学不足 |
2 以学生为中心的交通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思路和策略 |
2.1 培养思路 |
2.2 策略 |
2.2.1 以学生为中心的课程体系 |
2.2.2 加强实践 |
2.2.3 能力要求与评价体系 |
3 结束语 |
(8)5G网络技术对提升4G网络性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1 4G网络现处理办法 |
2 4G网络可应用的5G关键技术 |
2.1 Msssive MIMO技术 |
2.2 极简载波技术 |
2.3 超密集组网 |
2.4 MEC技术 |
3 总结 |
(9)新工科背景下多学科交叉融合的交通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多学科融合的新工科交通工程人才培养组织结构 |
2 复杂问题导向的交通工程专业课程体系 |
2.1 面向复杂交通工程问题的专业课程设置 |
2.2 面向复杂交通工程问题的跨学科教学模式 |
3 新工科背景下交通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监控体系 |
3.1 交通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评价标准 |
3.2 交通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评价指标体系 |
4 结论 |
(10)高等职业教育战略联盟协同绩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导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高等职业教育研究现状 |
1.3.2 高等职业教育战略联盟研究现状 |
1.3.3 高等职业教育战略联盟协同绩效研究现状 |
1.3.4 研究述评 |
1.4 核心概念界定 |
1.4.1 高等职业教育 |
1.4.2 高等职业教育战略联盟 |
1.4.3 高等职业教育战略联盟协同绩效 |
1.5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5.1 研究内容 |
1.5.2 研究方法 |
第2章 高等职业教育战略联盟协同机理分析 |
2.1 高等职业教育战略联盟协同理论分析 |
2.1.1 高等职业教育战略联盟协同特征 |
2.1.2 战略协同理论 |
2.1.3 资源配置理论 |
2.1.4 业务流程再造理论 |
2.2 基于战略协同理论的战略协同机制分析 |
2.2.1 “校-政”战略协同机制 |
2.2.2 “校-企”战略协同机制 |
2.2.3 “校-协”战略协同机制 |
2.3 基于资源配置理论的资源协同机制分析 |
2.3.1 资源协同集聚机制 |
2.3.2 资源协同识别机制 |
2.3.3 资源协同组合机制 |
2.4 基于业务流程再造理论的业务协同机制分析 |
2.4.1 基于业务流程仿真的循序渐进改造机制 |
2.4.2 基于业务流程仿真的全新设计改造机制 |
本章小结 |
第3章 战略联盟协同绩效模型及其指标体系设计 |
3.1 战略联盟协同绩效模型设计关键要素及思路 |
3.1.1 战略联盟协同绩效模型设计关键要素 |
3.1.2 战略联盟协同绩效模型设计思路 |
3.2 战略联盟协同绩效序参量识别与分析 |
3.2.1 战略联盟协同绩效序参量识别 |
3.2.2 战略协同绩效序参量分析 |
3.2.3 资源协同绩效序参量分析 |
3.2.4 业务协同绩效序参量分析 |
3.3 战略联盟协同绩效驱动要素解析 |
3.3.1 战略协同绩效驱动要素分析 |
3.3.2 资源协同绩效驱动要素分析 |
3.3.3 业务协同绩效驱动要素分析 |
3.4 战略联盟协同绩效指标体系设计 |
3.4.1 战略联盟协同绩效指标体系设计思路 |
3.4.2 基于扎根理论的协同绩效指标遴选 |
3.5 战略联盟协同绩效模型设计 |
3.5.1 战略联盟协同绩效模型流程设计 |
3.5.2 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的战略协同绩效满意度测度模型 |
3.5.3 基于超效率DEA的资源协同绩效贡献度测度模型 |
3.5.4 基于系统动力学的业务协同绩效提升仿真模型 |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的战略协同绩效满意度测度模型 |
4.1 战略协同绩效满意度测度流程设计 |
4.1.1 战略协同绩效贡献度测度流程设计原则 |
4.1.2 战略协同绩效满意度测度流程设计思路 |
4.2 战略协同绩效满意度指标体系设计 |
4.2.1 战略协同绩效满意度要素解析 |
4.2.2 战略协同绩效满意度指标选取 |
4.3 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的战略协同绩效满意度测度模型构建 |
4.3.1 问卷调研与数据收集 |
4.3.2 信度与效度检验 |
4.3.3 结构方程概念模型 |
4.3.4 战略协同绩效满意度的结构方程模型构建 |
4.3.5 战略协同绩效满意度的结构方程模型检验 |
4.4 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的战略协同绩效满意度分析 |
本章小结 |
第5章 基于超效率DEA的资源协同绩效贡献度测度模型 |
5.1 资源协同绩效贡献度测度流程设计 |
5.1.1 资源协同绩效贡献度测度流程设计原则 |
5.1.2 资源协同绩效贡献度测度流程设计思路 |
5.2 资源协同绩效贡献度指标体系设计 |
5.2.1 资源协同绩效贡献度指标体系结构 |
5.2.2 资源协同绩效贡献度产出指标设计 |
5.2.3 资源协同绩效贡献度投入指标设计 |
5.2.4 资源协同绩效贡献度核心指标遴选 |
5.3 基于超效率DEA的资源协同绩效贡献度测度模型构建 |
5.3.1 超效率DEA特征分析 |
5.3.2 超效率DEA模型构建 |
5.3.3 基于超效率DEA的超效率测度 |
5.4 基于超效率DEA的资源协同绩效贡献度分析 |
5.4.1 资源协同绩效贡献度整体分析 |
5.4.2 投入冗余分析 |
5.4.3 产出不足分析 |
本章小结 |
第6章 基于系统动力学的业务协同绩效提升仿真 |
6.1 战略联盟业务协同绩效提升仿真原理 |
6.1.1 业务协同绩效仿真流程 |
6.1.2 业务协同绩效仿真假设 |
6.2 战略联盟业务协同绩效提升仿真因果分析 |
6.2.1 战略协同绩效满意度提升仿真因果分析 |
6.2.2 资源协同绩效贡献度提升仿真因果分析 |
6.3 基于系统动力学的业务协同绩效提升路径仿真模型构建 |
6.3.1 战略协同绩效满意度提升路径仿真模型构建 |
6.3.2 资源协同绩效贡献度提升路径仿真模型构建 |
本章小结 |
第7章 实证分析 |
7.1 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 |
7.1.1 样本选取 |
7.1.2 数据来源 |
7.2 描述性统计 |
7.2.1 战略协同绩效满意度描述性统计 |
7.2.2 资源协同绩效贡献度描述性统计 |
7.3 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的战略协同绩效满意度测度 |
7.3.1 信度与效度检验 |
7.3.2 结构方程模型的参数估计 |
7.3.3 路径系数测度与假设检验 |
7.3.4 模型适配度检验 |
7.3.5 战略协同绩效满意度的测度与分析 |
7.4 基于超效率DEA的资源协同绩效贡献度测度 |
7.4.1 资源协同绩效贡献度产出绩效评价 |
7.4.2 资源协同绩效贡献度核心指标遴选 |
7.4.3 资源协同绩效贡献度测度及分析 |
7.5 战略联盟业务协同绩效提升仿真及提升策略 |
7.5.1 战略协同绩效满意度提升仿真及提升策略 |
7.5.2 资源协同绩效贡献度提升仿真及提升策略 |
本章小结 |
第8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
8.1 全文总结 |
8.2 主要创新点 |
8.3 研究不足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论文与参研项目 |
附录 A 广西高等职业教育战略联盟访谈提纲 |
附录 B 高等职业教育战略联盟协同绩效要素调查问卷 |
附录 C 广西高等职业教育战略联盟人力投入指标原始值 |
附录 D 广西高等职业教育战略联盟财力投入指标原始值 |
附录 E 广西高等职业教育战略联盟物力投入指标原始值 |
附录 F 广西高等职业教育战略联盟投入指标标准化值 |
附录 G 广西高等职业教育战略联盟人才培养产出指标原始值 |
附录 H 广西高等职业教育战略联盟科学研究产出指标标值 |
附录 I 广西高等职业教育战略联盟社会服务指标标准化值 |
附录 J 广西高等职业教育战略联盟产出指标标准化值 |
附录 K 广西高等职业教育战略联盟投入指标离散化表 |
附录 L 广西高等职业教育战略联盟产出指标离散化表 |
附录 M DEAP2.1中BCC输出导向模型的效率分数计算过程 |
附录 N EMS1.3 中超效率模型的效率分数计算过程 |
附录 O VENSIM软件仿真设计流程 |
四、建立科学合理的交通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的探索(论文参考文献)
- [1]智慧交通警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路径探讨[J]. 牧晓阳. 铁道警察学院学报, 2021(05)
- [2]交通工程“三全协同”虚拟实验教学体系建设[J]. 倪颖,孙剑,惠英. 教育教学论坛, 2021(36)
- [3]交通工程专业定制式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J]. 易富,葛丽娜,姜明阳,周军霞. 大学教育, 2021(09)
- [4]交通工程与控制课程群导师制大学生创新实践团队探索[J]. 王岩,胡鹏,周定平. 高教学刊, 2021(19)
- [5]工程教育认证背景下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构建研究——以安徽建筑大学交通工程专业为例[J]. 韦璐,吴德义,陶明霞,石贤增,周宇. 合肥学院学报(综合版), 2020(06)
- [6]交通强国背景下高等工程人才培养体系研究与对策[J]. 张占军,陈诗伟,王利华. 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0(04)
- [7]以学生为中心的交通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以郑州大学交通工程专业为例[J]. 梁岩,冯红艳,杜进华. 工程与建设, 2020(06)
- [8]5G网络技术对提升4G网络性能的研究[J]. 刘奕. 数码世界, 2020(04)
- [9]新工科背景下多学科交叉融合的交通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 姚佼,戴亚轩,韩印,严凌,王嘉文,万文文,许凯. 物流科技, 2019(10)
- [10]高等职业教育战略联盟协同绩效研究[D]. 周天松. 武汉理工大学, 20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