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计量、质量和标准的关系

论计量、质量和标准的关系

一、论计量、质量与标准三者关系(论文文献综述)

肖舒雅[1](2021)在《省级法定计量检定机构检测服务中的问题研究 ——以H省计量科学研究院为例》文中研究说明

赵世秀[2](2021)在《黑龙江垦区农业机械化与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综合评价研究》文中指出面对经济新常态的挑战,中央提出了供给侧、需求侧双向改革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思路,制定了新型城镇化战略以及乡村振兴战略。其根本目的是提高社会生产力水平,优化资源要素配置,落实好以人为本的发展思想,积极提升发展质量,全面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但“三农”问题和新型城镇化存在区域复杂性和差异性,黑龙江垦区作为中国最大的垦区,现代化大农业示范效应显着,农业占比高,城镇化过程具有特殊性。农业机械化和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关系到粮食安全,供、需双向改革,区域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战略的有利实现。因此,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本文按照理论联系实际的思路,综合农业系统工程、协同论、计量经济学、发展经济学、统计学、管理学等多学科理论,定性与定量分析方法相结合,对黑龙江垦区农业机械化与新型城镇化互动协调发展问题进行了较深入研究。(1)建立黑龙江垦区农业机械化和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关系研究模型。在界定农业机械化与新型城镇化内涵的基础上,按时序分析了黑龙江垦区农业机械化、新型城镇化的发展历程,影响因素及存在的问题。运用新经济增长理论、系统论等,结合黑龙江垦区的实际情况,借鉴发达国家经验,梳理了农业机械化与新型城镇化互动发展机理,建立了农机化和新型城镇化两变量的向量自回归模型和系统耦合度模型。(2)综合评价黑龙江垦区农机化和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基于DPSIR概念模型,从驱动力、压力、状态、影响、响应五个维度,分别建立黑龙江垦区农业机械化、新型城镇化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加权平均法计算的线性模型得出黑龙江垦区农业机械化综合评价值从2004年的0.2增长到2018年的6.21,新型城镇化综合评价值从2004年的0.19增长到2018年的1,两系统综合发展水平均呈现不断提升趋势,经济收入、农机动力、劳动生产率、人的文化素养等主要因素对各系统影响明显。在评价过程中,运用层次分析法计算主观权重,粒子群算法优化的投影寻踪模型计算客观权重,进而求得综合权重进行综合评价,使评价更高效、准确。(3)实证研究黑龙江垦区农机化和新型城镇化动态发展关系。运用系统耦合协调度模型、VAR模型和生产函数模型,采用时间序列统计分析方法测算了农机化与新型城镇化的协调度、动态影响关系和贡献率。耦合协调度模型测算结果显示:2018年垦区农业机械化与新型城镇化的协调度达到优秀协调水平,两者间有着非常明显的互相影响关系,但耦合协调度显示,2004-2015年期间,农业机械化长期滞后于新型城镇化发展;2016-2018年,农业机械化出现加速发展,城镇化发展相对滞后;2018年时,农机化和新型城镇化近乎实现同步协调发展,但此时新型城镇化滞后于农机化发展。VAR模型实证得出:2004-2018年间,农机化对城镇化的平均贡献率为38.76%,城镇化对农机化的平均贡献率为53.77%。基于CD生产函数测算的2004年-2018年黑龙江垦区农业机械化对经济增长贡献率的平均值为28.78%。通过农机贡献率值和各投入要素的产出弹性可以看出,近些年来黑龙江垦区经济增长速度较快,与劳动力资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农业机械总动力,环保投入,基础设施投入要素有关,其中农业机械化的贡献最为明显。因此,为促进两系统优化协调发展,应在不断提升农机化发展层次的同时,重视新型城镇化的发展。(4)根据区情提出促进农机化和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的对策。为使农机化与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至2035年全面实现现代化,应在政策制度、社会经济发展、科技人才三方面制定有效策略。政策制度层面,建立健全产业支撑和社会服务管理制度,建立起与黑龙江垦区改革相适应的农业现代化产业支撑金融、服务、管理政策体系,发挥政府部门社会管理职能的优势,提高城镇治理水平和社会保障服务水平。社会经济发展方面,继续坚持发展现代化农业,发挥现代企业经管优势,促进农机智慧化升级发展,延展产业链推动农机制造业、服务业发展;不断优化升级产业结构,发挥特色城镇化集聚效应,加强城镇吸引力,促进城镇经济繁荣,发挥市场作用,促进资源的进一步优化配置。科技创新和人才育成方面,鼓励研发和创新,提升农机化高科技水平;培养具备现代农机技术的职业农民和引进高质素农机智慧化专业人才,形成人力资源、资金运用和产业发展进一步优化协调的城乡融合发展新局面。

叶继元[3](2021)在《学术“全评价”体系与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评价体系的构建与完善》文中指出[目的/意义]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评价体系是一个科学的问题,需要运用科学的研究方法和恰当的路径来研究。应采用概念分析法、案例分析法、比较分析法、抽象思维法、信息法、系统法等多种研究方法,沿着厘清问题、调查现状、提出体系框架、论证检验、推广运用的路径,来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评价体系。[过程/方法]"中国特色"的本质特征是导向性、民族性、原创性和学理性,与"国际性"并非截然对立而应相辅相成。11年前构建的学术"全评价"体系由六大要素、三个维度、八项推论等构成,以唯物史观的价值论为指导,强调学术共同体和实践、历史在价值判断中的独特地位,能够合理解释目前评价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科学提出解决方案。[结果/结论]该体系的研究过程、成果及其影响是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评价体系的一次系统探索,在研究方法和路径等方面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不断完善。

刘宇[4](2021)在《基于Benford-Boosting方法的统计数据准确性检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数据采集与存储技术的发展,数据规模量急剧增长的同时,不可避免地会存在大量的异常数据,数据的准确性问题严重制约着大数据时代的决策质量,统计数据的准确性检验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问题。文献研究发现,应用了几十年的Benford法则,存在着一定的问题。本文在综述了国内外数据质量准确性检验方法与大数据技术算法的基础上,归纳分析了Benford法则优势和局限性,引入Boosting算法与Benford法则相结合,提出了检验统计数据准确性的组合算法,解决了传统Benford法则只能定位于数据首位数字的问题,改进了统计数据准确性检验方法。研究内容、结论与创新主要表现在:(1)研读了Benford法则及其应用的相关文献,发现使用Benford法则可能出现“与数据规模要求不成比例,仅能筛选出异常数据范围,对数据集增减变动敏感,以及难以适应新时代人们对异常数据的具体时点以及整体规律性要求”等问题。需进一步完善Benford法则,以使其适应统计数据准确性的检验研究。(2)为克服Benford法则的局限性,提出了统计数据准确性检验的Benford-Boosting算法模型。首先将数据整理成含有时间和地区的面板数据;其次通过相关系数比较筛选出存在问题的指标,建立异常数据池;三是对异常数据池采用逐步剔除的方法找到问题指标的时间点,并利用距离占比定位问题指标的具体地区,进而筛选出异常数据点,其他数据点设为正常数据点;四是利用随机森林算法对存在问题指标的相关指标进行重要指标选择,形成含有正常数据点和异常数据点的数据集;最后利用Boosting方法进行数据质量检验的分类学习。(3)选择2010-2017年《中国工业经济统计年鉴》的工业销售产值、资产总计、流动资产合计、负债合计、流动负债合计、所有者权益合计、主营业务收入、主营业务成本、销售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营业利润、利润总额等13项财务指标数据,利用Benford-Boosting算法进行实证研究。首先将数据整理成“特征指标×时间维度”的面板数据,利用相关系数法判断“营业利润”指标可能是问题指标;其次采用逐步剔除法和距离占比定位进行异常数据点筛选,研究发现,2012-2017年的营业利润指标中首位数字为2、3、4、6的地区出现问题,将这些数据判定为异常数据点,标识为1,其他时期和地区的数据设定为正常数据点,标识为为-1,形成含有13个财务指标的数据集(1);三是利用随机森林算法进行指标重要性排序,依次为利润总额、营业利润、主营业务收入、主营业务成本、工业销售产值、负债合计、财务费用、流动资产合计、销售费用等,形成含有这9个财务指标的数据集(2);四是利用本文构建的Benford-Boosting模型和文献中常用的Benford-决策树模型,针对数据集(2)和数据集(1)进行分类学习,得到的模型准确率分别为93.8%、87.5%和79.1%、60.4%,验证了Benford-Boosting模型的有效性。总之,本文构建的Benford-Boosting模型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对完善统计数据质量检验方法具有较强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

韩国珍[5](2020)在《本科计量经济学的教学效果及其影响因素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计量经济学是经济学类各专业本科生必修的核心课程之一,难教、难学,研究该课程的教学效果及其影响因素,对于提高教学水平和提升本科生培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该文以兰州大学经济学院1000多名本科生为样本,以计量经济学期末成绩为指标,分析了该课程的教学效果,发现本科计量经济学的教学效果不佳。以此为基础,深入论证了学生对先修课程的知识储备、教师的教学能力和学生对课程的投入度等因素对计量经济学教学效果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

金恩焘[6](2020)在《数字乡村战略下农产品流通体系创新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及“数字乡村”这一新的理念;2019年,中央又进一步制定“实施数字乡村战略助推乡村振兴的计划”。数字乡村是伴随网络化、信息化和数字化进程在农业发展及农村经济社会中的应用,是为提高农民现代信息技能而内生的现代化转型发展路径。实施数字乡村战略,使农业规模化、生态环保、生鲜电商、自媒体公众参与、用户消费体验等市场要素发生根本性变化,对农产品生产端、流通端、消费端对传统农产品流通体系提出了更高要求和新的挑战。现代农产品流通体系的创新,涉及流通市场主体、流通商业模式、流通基础设施、品质溯源监督以及流通技术手段等多个维度,是实施数字乡村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创新构建适应我国未来农业发展趋势的现代农产品流通体系,保障人民群众健康生活的需求,成为本课题的重要研究目标。我国现有农产品流通体系是以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为中枢的分散-集中-分散模式,主要以线下面对面大宗交易、极低冷链率的常温存储运输为主,存在流通环节过多、流通效率低、成本高、腐损高以及信息不对称等弊端,导致农户手上新鲜优质农产品售价低与居民采购价格高、质量差的矛盾。结合理论学习和文献综述,通过对江西省农产品流通体系的考察与实践,本论文从农业生态包容、农业生产效率、城乡福祉差距、公众网络参与等视角,分析现代农产品流通体系创新的外部环境演变情况,并在此基础上,紧扣农产品流通效率和流通质量两个核心维度,构建新型农产品流通体系创新模型;引入自媒体舆情分析、监控、引导等新方法,探讨农产品安全治理的营销引导动力机制;以农村电商模式创新为提升流通效率起点,以冷链物流体系创新为提升流通质量突破口,运用系统动力学分析工具,完成生鲜电商平台设计与实践,探索构建新时代新型农产品流通体系。主要研究内容如下:第一、通过实地考察与文献综述确定研究问题和研究路线。历经四年时间对国内多个省份及江西省内60多个县的农产品生产、流通、销售企业实地考察,深入掌握传统农产品流通弊端以及创新升级的紧迫性和必要性。利用文献计量方法对农产品流通领域相关文献进行统计分析,采用CiteSpace对农产品流通研究领域绘制知识图谱,数据显示农产品电商、冷链物流、农产品供应链、农产品流通体系创新、流通效率和流通成本是当前农产品流通研究领域的热点。通过文献检索分析对知识结构进行了补充和梳理,为系统了解农产品流通领域实情捕捉可靠数据,避免了传统归纳文献方法的主观性。在实地考察与文献综述基础上,进一步明确围绕提升农产品流通效率和流通质量两个研究突破口,设计了以网络舆情为农产品流通安全治理的营销引导动力机制,以农村电商、生鲜电商企业商业模式创新为农产品流通效率提升的途径,以冷链物流为骨干的农产品流通基础设施建设为农产品流通质量提升的平台,构建实施数字乡村战略中新型农产品流通体系创新的研究路线。第二、通过宏观环境演变格局的多视角分析,创新构建现代农产品流通体系价值导向概念模型。现代农产品流通体系创新,必须宏观把握流通两端的外部环境演变格局。本论文重点从农业生产端的农业生态包容、农业生产效率和城乡需求端的城乡福祉差距、公众网络参与等环境要素入手,创新构建了现代农产品流通体系的价值导向概念模型。在农业生产端,以粮食生产区为例研究我国粮食安全与生态安全的空间包容性,确定了优化生态安全屏障体系支撑下实现新的粮食安全战略价值导向;分析农业生产效率区域差异演变及驱动因素,发现在农业规模化、土地托管、农业合作社、农业专业化、资本化等三农政策持续推动下,我国农业综合生产效率提升迅速、区域差异演变加快,但农业规模效率提升明显高于农业技术效率提升,这种失衡的演变规律暴露出比较严重的农产品安全问题,如农药残留导致的土地板结严重及催熟剂、增甜剂滥用等。这些问题的重要根源之一在于消费端对农产品安全的迫切需求和监督权,无法通过现有的流通体系传导到生产端。在城乡需求端,通过城乡福祉差异时空分异与政策研究,发现城乡居民福祉差距持续缩小,对健康食品、优质食品、特色食品的需求不断提升。通过对新媒体食品安全舆情事件研究,分析网络典型案例发生发酵及平息发展过程,以及与意见领袖深度访谈,提出两个舆论场及话语融合平衡模型,探究了消费者需求意见更广泛、低成本和较迅速的表达方式,推进公众对农产品安全的有效社会监督。第三、通过农村电商商业模式迭代创新过程,探究农产品电商企业组织体系创新。在对农村电商发展现状、问题、对策梳理的基础上,采用扎根理论质性研究方法,对案例企业四年的跟踪研究,案例企业通过混合制改革创新商业模式并搭建农村电商平台,实现效率机制和合法性机制耦合,带动农产品销售额、减少农产品流通环节、提高农产品流通效率。经过混合制改革后线上线下融合发展的“X+1”农村电商商业模式,聚焦整合工业品服务下行、农业生产资料下行的最后一公里和农产品上行的最先一公里的仓、运、网点等综合城乡共同配送资源,不仅保留了企业商业模式原有驱动因素,还获得了企业合法性和与国有企业资源优势融合的驱动因素,补充了商业模式创新的驱动因素理论,丰富农产品电商企业组织体系混合所有制改革创新的研究视角,为现代农产品流通环节中电商企业组织体系创新提供了实践样板。第四、通过推动政策实施为导向构建冷链物流骨干网建设,创新农产品流通质量体系。冷链物流是我国农业产业中的一个硬短板,中央政治局会议将冷链物流体系建设列入补短板工程。在整个农产品流通体系中,冷链物流基础设施的整体提升是真正解决农产品流通质量问题的根本和关键所在。以推动政策实施为导向,从政策顶层设计、行业总体规划的视角,在第四方物流和农村电商商业模式创新的基础上,以江西为例,依托供销合作社构建全省冷链骨干网,以图改善、解决冷链流通率较低、流通方式落后,体系不健全、冷链物流基础设施薄弱以及规模偏小、冷链物流没有形成网络等现实问题,为实现农产品高质量流通提供保障,提升农产品流通质量、缩短了农产品流通周期,从政策实践上推动了 115亿元的冷链流通体系的建设。第五、通过引入舆情处理机制,探索数字乡村战略下新媒体舆情与农产品流通体系创新研究。数字乡村战略使农业农村生产生活日益趋向于网络化、信息化、数字化,新媒体的崛起,也使得农产品安全更易受到舆论的监督。构建大数据舆情衍生规律模型,利用食品安全舆情倒逼农产品流通体系做出自我革新、自我完善。提升食品安全治理效率,通过用户反馈,寻找整个流通体系的问题症结,倒逼企业不断完善流通体系。针对网络舆情中网民行为分析,基于社会网络下新媒体舆情用户行为特征研究,发现微博大V等新媒体代表人士,对于推动网络舆情的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采用Pajek软件,根据大数据环境下意见领袖相关特征对用户进行聚类分析,以此识别不同类型的新媒体代表人物。新媒体舆情的宏观环境演变为现代农产品流通营销引导体系提供了全新的研究视角,为农产品流通电商平台和信息化系统开发提供了重要依据。第六、通过前期理论研究,指导完成创新农产品流通体系生鲜电商平台的建设实践。综合考虑现代农产品流通体系的价值导向,基于流通效率和流通质量提升、商业模式创新、冷链流通基础设施、舆情监督与溯源体系等综合设计理念,采取系统动力学方法,构建四点一面设计模型,完成生鲜电商平台系统要素分析、流率基本入树模型、系统反馈基摸分析等,并在此基础上设计实现符合现代农产品流通体系的生鲜电商平台,并跟踪平台运营一年以上,初步实现预期效果。综上所述,新型农产品流通体系具有流通中间环节少、流通效率高的特点,通过线上线下融合发展的农村电商商业模式以及冷链物流骨干网创新,避免了传统农产品流通体系弊端,提升了农产品流通效率、降低了农产品流通损耗、减少食品安全事件的发生,给消费者带来更多的福祉,对数字乡村战略下推进现代化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具有较强实践意义。在数字乡村战略背景下,从生产端、流通端、消费端三个外部宏观环境演变格局视角,构建现代农产品流通体系,引入农产品电商商业模式迭代创新、冷链物流骨干网建设、自媒体网络舆情引导机制等创新要素,围绕流通质量和流通效率创新设计新型农产品流通生鲜电商平台,对农产品流通体系创新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贡献和创新价值。整个研究过程中,分别采取了扎根理论、系统动力学、社会网络分析、文献计量分析等方法,工具上采用了 Citespace、Noteexpress、Pajek、Vensim、Xmind等,较好地将研究方法、研究工具有效应用于农产品流通体系创新问题研究中,对该领域其他研究者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本研究累计发表了一篇一区SCI、四篇CSSCI和一篇中文核心,两份对策性建议报告获得省领导批示,获得十项企业联合研发的软件着作权。研究不足在于相关内容选择跨度较大,对多维度有机融合的整体性研究,还有较大提升空间。未来研究可以将冷链物流、农产品电商、网络舆情压力传导机制等多维度深度融合,作为进一步研究的方向,深入推动农产品流通体系的升级建设。

刘君华[7](2020)在《地方GDP数据质量管理对策研究 ——以河北省S市为例》文中研究指明政府统计数据是衡量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重要评价工具,GDP则是政府统计监测体系中最为核心、最为重要的政府统计指标,与当地政府制定的经济政策关系密切,政府决策者分析研判当前经济发展情况在某种程度上深受GDP数据质量结果的影响。2019年国家统计局为加强GDP数据质量,在全国上下推行了GDP统一核算改革,河北省S市也按照国家、省统计局的要求,认真开展GDP统一核算工作,推动S市GDP数据质量提升。鉴于此,本文研究思路为:从S市政府统计GDP核算的人员状况,GDP核算的工作流程,S市GDP数据质量评价措施等角度出发,分析S市GDP数据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剖析产生这些问题的根本原因,尝试提出一些提高S市GDP数据质量管理的思路和对策。本文主要选取了S市统计部门、部分县区统计部门和作为报表单位的企业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查阅历史资料,访谈政府统计部门、企业工作人员等方式,发现S市GDP数据质量管理仍存在以下三点问题:一是GDP数据高估情况严重,从统计方法制度和数据质量两个角度的分析,我们发现地方GDP在快报测算时有高估的问题,尤其是工业和贸易这两个行业高估问题严重。二是GDP数据的衔接性差、差异性不强。S市各县区汇总数据与S市数据有一定的差额,存在市县不衔接的问题。也存在各县区行业增加值的差异性无法通过统计数据具体体现的问题。三是GDP的独立性不强,从组织角度观察发现GDP数据受到地方政府领导很大影响,是造成GDP数据质量不高的主要原因。仔细分析上述问题,发现造成问题的原因有以下五点:第一,统计相关法律法规宣传落实不到位,统计执法弱势。第二,干部考核方法有所偏颇。第三,地方统计组织结构的独立性不强。第四,基层统计工作开展不扎实,基层统计工作无论在硬件方面还是在软件方面都存在薄弱环节,企业报表人员统计意识不强。第五,地方GDP的核算方法尚有欠缺,分级核算制度存在缺陷,行业核算依据的相关指标差异性不足。这些问题从某种程度上讲都在影响着S市GDP数据质量管理的进一步发展。通过对S市GDP数据质量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后,本文继而提出了改善S市GDP数据质量管理的对策思路:完善统计的相关法律法规,进一步加强统计执法。创立科学合理的干部考核机制,破除唯GDP论的陈旧干部考核思想。优化统计组织管理,保障统计的独立性。从源头抓起,提高企业上报准确性,提升部门统计能力。加大对GDP数据的宣传力度,提升GDP核算工作的透明度,建立良好的统计舆论氛围,保证GDP数据的权威性。本着经济性、科学性的原则加快GDP核算方法改革步伐,从GDP核算方法上确保GDP数据质量的提升。

彭宸[8](2020)在《联建光电并购的商誉减值风险与防范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自2014年以来,在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深入发展,以及经济发展速度开始放缓的大背景下,众多企业开始跨界并购,寻求外延式发展,由此开始了轰轰烈烈的并购热潮。并购交易事件中形成的合并商誉,往往是对标的企业的高估值带来的,可以在并购当期甚至是之后的几年,在企业年报中为公司的资产和利润数额“增光添彩”。然而,商誉一旦发生减值,就会使企业利润缩减;如若一次性计提商誉减值金额过大,会给企业带来业绩缩水,利润下滑,公司总市值大幅缩水的不利影响,严重的话可能还会引发退市风险。因此,研究合并商誉减值风险,并分析其原因,从而提出防范商誉风险的普适性建议,是现在亟需解决的实际问题。本文基于合并商誉减值的视角,首先,对商誉的相关进行了梳理,以信息不对称理论、盈余管理理论、风险管理理论等为理论基础。其次,本文以联建光电公司,为案例研究对象,并梳理其商誉初始确认时与后续计量时的状况对商誉金额虚高风险、评估不当风险、减值测试过程不清晰风险三个方面进行了分析,究其原因包括以下几点:业绩承诺指标设置过高;公司虚增利润,财务造假,企业管理层存在盈余管理行为;极端控制人导致公司内部管理失衡;第三方审计机构监管不力等,导致了商誉巨额减值的情况。经过上述分析,本文针对联建光电在并购的商誉减值过程中出现的风险,对其出现的原因进行了分析,试图提出能够广泛使用的有效风险防范措施。首先,企业作为并购的主体,应规范商誉初始计量,将商誉减值过程更透明化,实事求是,理性选择标的企业进行并购,做好后续整合工作,完善并购的持续整合与协同效应;其次,监管部门应强化商誉减值监督,从源头开始,完善相关准则规定,加大违规行为惩罚力度等;再有,第三方评估机构应保持其独立性与专业性,在工作过程中及时发现相关问题;最后,作为投资者,我们应该理性思考,避免盲目跟风的投资,从而避免对上市公司抱有不合理的高预期而遭受巨大的投资损失。

房建磊[9](2020)在《重点国有林区森林旅游产业绩效提升策略研究 ——基于产业效率与竞争力测度视角》文中认为天然林砍伐过度使得以木材采伐为支柱产业的重点国有林区陷入资源与经济的双重困境,森林旅游产业成为林区产业转型和摆脱资源、经济“两危”困境的战略重点。但由于受历史、现状、体制、人才等多重因素影响,出现森林公园数量增加而经济效益不明显的现象。本文以重点国有林区森林旅游产业为研究对象,对重点国有林区森林旅游产业效率及产业竞争力进行测度,探究重点国有林区森林旅游产业绩效提升策略。并以此为基础,从提升产业效率和产业竞争力两个角度,为提升重点国有林区森林旅游产业绩效提出针对性建议,以促进重点国有林区森林旅游产业的发展。首先,对重点国有林区森林旅游产业相关数据进行收集和整理,并系统梳理了森林旅游产业效率、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及重点国有林区的相关研究文献,在对重点国有林区发展历程进行大致了解的基础上,结合对重点国有林区森林旅游产业发展现状及其发展环境的分析,包括重点国有林区森林旅游产业基础建设、经济社会效益、产业依存度、产业贡献度及其内外部发展环境状况的度量,以对重点国有林区森林旅游产业发展的总体概况进行深入分析。其次,对重点国有林区森林旅游产业效率和产业竞争力状况进行分析。一方面运用随机前沿分析对重点国有林区森林旅游产业效率进行测度,以评估重点国有林区森林旅游产业在全国范围内的效率状况,并分析影响重点国有林区森林旅游产业效率的重要因素。另一方面,运用综合赋权方法对重点国有林区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进行测度,以评估重点国有林区各森工集团森林旅游产业的竞争力状况,并分析影响其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的关键要素。研究结果表明,从产业效率上看,重点国有林区森林旅游产业运营效率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处于较为靠后的位置。其产业效率与资本投入(0.2471)、劳动力投入(0.8081)、森林旅游资源质量(0.3384)和基础设施状况(0.1758)均呈正相关关系。从产业竞争力上看,产业水平、产业基础、产业资源、产业能力和产业环境五个维度对重点国有林区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影响重要度排名为:产业能力(0.3268)>产业环境(0.2446)>产业资源(0.2267)>产业基础(0.1594)>产业水平(0.0425),并且重点国有林区各森工集团在综合竞争力和单维度产业竞争力上的表现具有较大差异。最后,从提升重点国有林区森林旅游产业效率和产业竞争力两个角度就提升重点国有林区产业绩效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提升产业效率方面建议建议加强旅游资源规划、统筹人才队伍建设、完善旅游设施建设、创新林区管理体制。增强产业竞争力方面建议注重产品和科技创新、加大政府的支持引导、补足各林区发展短板、加强林区间互补协作。

任玥[10](2020)在《面向研发设计的信息交互能力对企业竞争优势的影响研究》文中提出随着互联网信息时代的高速发展,现代企业获取信息的来源和方式发生了转变,加之面临着更激烈的市场竞争和更复杂多变的组织外部环境,企业可以通过提升自身的信息交互以增强竞争优势,特别是在技术和市场高度动荡的环境下,面向研发设计的信息交互能力决定着企业能否做出适应市场需求的新产品、新服务。因此,企业面向研发设计的信息交互能力对提升竞争优势的作用显得尤为重要,但是,企业往往会因为完成短期战略目标而产生一定的成功经验和工作惯例,从而对获取信息以及学习知识的渠道产生依赖性,长期以往会产生企业的学习惰性,影响企业的组织学习能力,从而对企业获取竞争优势会产生负向影响。以往学者分别对企业信息交互能力与学习惰性都展开了研究并取得了一定进展,但没有对二者的关系以及对企业竞争优势的影响展开探索,本研究通过文献回顾与梳理,在资源基础理论、组织学习理论、权变理论的研究基础上,考虑环境动荡性背景下面向研发设计的信息交互能力、学习惰性与企业竞争优势之间的作用关系,探究三者之间的具体影响关系,丰富相关理论研究,并为企业更好的获取竞争优势提供理论依据。本文采用实证检验的研究方法,探讨了面向研发设计的信息交互能力、学习惰性和企业竞争优势之间的关系,验证了学习惰性在面向研发设计的信息交互能力以及竞争的优势之间的中介作用,检验了市场动荡性和技术动荡性对面向研发设计的信息交互能力与学习惰性间关系的调节作用。通过对156家企业的中高层管理人员的问卷调查的数据分析,运用SPSS 23.0软件对理论研究假设进行层次回归分析,主要的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第一,通过层次回归分析,研究检验了学习惰性在面向研发设计的信息交互能力与企业竞争优势之间的中介作用,结果表明,面向研发设计的信息交互能力对企业竞争优势具有显着的正向影响,面向研发设计的信息交互能力对学习惰性有显着的负向影响,学习惰性对企业竞争优势有显着的负向影响,并且学习惰性在面向研发设计的信息交互能力与企业竞争优势之间有显着的部分中介作用。第二,通过逐步回归分析,研究检验了环境动荡性在面向研发设计的信息交互能力与学习惰性间关系的调节作用,结果表明,环境动荡性正向调节了二者关系,市场动荡性与技术动荡性越高,面向研发设计的信息交互能力对学习惰性的负向作用越明显。第三,最后,研究进行了结论与讨论,指出了研究贡献,提出了相应的企业管理启示,并依据研究局限和不足提出了未来研究可能进一步深化的方向。

二、论计量、质量与标准三者关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论计量、质量与标准三者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2)黑龙江垦区农业机械化与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综合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1.1 研究目的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存在的问题
    1.4 主要研究内容
        1.4.1 研究目标
        1.4.2 研究内容
        1.4.3 技术路线
2 黑龙江垦区农业机械化与新型城镇化发展进程分析
    2.1 黑龙江垦区概况及特点
        2.1.1 黑龙江垦区概况
        2.1.2 黑龙江垦区特点
    2.2 黑龙江垦区农业机械化发展进程分析
        2.2.1 黑龙江垦区农业机械化发展历程
        2.2.2 黑龙江垦区农业机械化发展影响因素
        2.2.3 黑龙江垦区农业机械化存在的问题
    2.3 黑龙江垦区新型城镇化发展进程分析
        2.3.1 黑龙江垦区新型城镇化发展历程
        2.3.2 黑龙江垦区新型城镇化发展影响因素
        2.3.3 黑龙江垦区新型城镇化存在的问题
    2.4 黑龙江垦区农业机械化与新型城镇化互动机理
        2.4.1 发达国家农业机械化与城镇化互动经验借鉴
        2.4.2 黑龙江垦区农业机械化与新型城镇化互动过程
        2.4.3 黑龙江垦区农业机械化-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系统模型
    2.5 本章小结
3 黑龙江垦区农业机械化与新型城镇化综合评价
    3.1 评价模型
        3.1.1 DPSIR概念模型
        3.1.2 DPSIR模型逻辑关系分析
    3.2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3.2.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3.2.2 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框架
        3.2.3 评价指标体系
    3.3 权重的计算方法
        3.3.1 主观权重的确定
        3.3.2 客观权重的确定
        3.3.3 综合权重计算
    3.4 黑龙江垦区农业机械化发展综合评价
        3.4.1 评价指标有效性分析
        3.4.2 计算权重
        3.4.3 黑龙江垦区农机化发展状态评价
    3.5 黑龙江垦区新型城镇化发展综合评价
        3.5.1 评价指标有效性分析
        3.5.2 计算权重
        3.5.3 黑龙江垦区新型城镇化发展状态评价
    3.6 本章小结
4 黑龙江垦区农业机械化与新型城镇化协调度测评及影响关系分析
    4.1 黑龙江垦区农业机械化与新型城镇化协调度测评
        4.1.1 黑龙江垦区农业机械化与新型城镇化耦合协调度测算
        4.1.2 农业机械化与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
    4.2 黑龙江垦区农业机械化与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关系实证
        4.2.1 计量模型说明
        4.2.2 黑龙江垦区农业机械化与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实证
    4.3 黑龙江垦区农业机械化对新型城镇化增量贡献测评
        4.3.1 农业机械化对新型城镇化增量贡献理论基础
        4.3.2 黑龙江省垦区农业机械化对新型城镇化增量贡献实证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黑龙江垦区农业机械化与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策略
    5.1 制度机制改革策略
        5.1.1 完善城乡一体化各项管理制度
        5.1.2 改革优化相关主体职能
        5.1.3 深化农垦改革落实产业发展政策
    5.2 社会经济发展策略
        5.2.1 发展垦区特色新型城镇化策略
        5.2.2 差异化可持续发展农业机械化
        5.2.3 优化产业结构升级
    5.3 科技人才策略
        5.3.1 注重人才培养与引进
        5.3.2 加快农机化技术创新应用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个人简历

(3)学术“全评价”体系与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评价体系的构建与完善(论文提纲范文)

1 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评价体系与学术“全评价”体系的关联
2 学术“全评价”体系构建的过程与成果回顾
    2.1 研究方法
        2.1.1 概念分析法
        2.1.2 案例分析法
        2.1.3 比较研究法
        2.1.4 抽象思维法
        2.1.5 信息方法
    2.2 研究路径
    2.3 研究过程
    2.4 核心内容
    2.5 应用状况
3 学术“全评价”体系对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评价体系的价值
    3.2 学术“全评价”体系为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评价体系提供了宝贵经验
    3.3 大力推广应用“全评价”体系助力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评价体系
4 结语

(4)基于Benford-Boosting方法的统计数据准确性检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关于统计数据质量内涵的研究
        1.2.2 关于统计数据准确性检验方法的研究
        1.2.3 关于Benford法则检验数据质量的研究
        1.2.4 关于大数据技术在统计数据质量诊断方面的应用研究
        1.2.5 简要评述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创新点
第2章 相关算法的理论与分析
    2.1 Benford法则的定义
    2.2 Benford法则的局限性
    2.3 Boosting算法
    2.4 随机森林算法
    小结
第3章 统计数据检验的Benford-Boosting模型构建
    3.1 模型总况
        3.1.1 构建BB模型的基本思路
        3.1.2 BB模型算法流程
    3.2 BB模型基本处理步骤
        3.2.1 数据预处理
        3.2.2 异常数据池的构建
        3.2.3 异常数据点筛选
        3.2.4 异常数据点相关指标选择与检验
        3.2.5 异常数据点的检验
    3.3 BB模型的特点
    小结
第4章 基于Benford-Boosting模型的实证分析
    4.1 数据收集与处理
    4.2 数据异常池的构建
    4.3 异常数据点的筛选
        4.3.1 时间维度检验
        4.3.2 空间维度检验
    4.4 异常点数据点相关指标选择与检验
    4.5 异常数据点检验
    4.6 BB模型的有效性比较
    小结
第5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5.1 研究结论
    5.2 参考建议
    5.3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5)本科计量经济学的教学效果及其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本科计量经济学教学效果分析
2 影响本科计量经济学教学效果的因素及其作用机制
    2.1 学生对先修课程的知识储备
    2.2 教师的教学能力
    2.3 学生对课程的投入度
3 结束语

(6)数字乡村战略下农产品流通体系创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实践背景
        1.1.2 学术背景
        1.1.3 团队背景
    1.2 问题界定、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1.2.1 问题界定
        1.2.2 研究目的
        1.2.3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与拟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
        1.3.1 研究内容与框架
        1.3.2 拟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
        1.3.3 研究难点、重点及拟解决的办法
    1.4 研究思路、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图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4.3 技术路线图
    1.5 创新点
    1.6 本章小结
第2章 数字乡村战略下农产品流通体系的理论基础
    2.1 相关研究文献的计量分析
        2.1.1 农产品流通领域的文献数量分析
        2.1.2 农产品流通领域的研究热点分析
        2.1.3 农产品流通领域的核心作者、核心期刊与研究机构分析
        2.1.4 农产品流通研究的理论基础分析
        2.1.5 农产品流通领域的研究演化路径分析
        2.1.6 研究启示
    2.2 相关基本理论
        2.2.1 网络舆情衍生规律研究
        2.2.2 大数据与舆情治理研究范畴
        2.2.3 农业生产效率
        2.2.4 城乡福祉差距
        2.2.5 农村电商
        2.2.6 数字乡村战略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多视角下农产品流通体系创新的外部环境演变分析
    3.1 农产品流通体系外部宏观环境供需两端现状分析
    3.2 农业生产端对农产品流通体系的驱动因素
        3.2.1 研究方法
        3.2.2 结果分析
        3.2.3 主要结论
    3.3 城乡消费端对农产品流通体系的驱动因素
        3.3.1 研究方法
        3.3.2 结果分析
        3.3.3 主要结论
    3.4 农产品流通体系创新价值导向概念模型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数字乡村战略下农产品电商商业模式与组织体系创新研究
    4.1 我国农村电商发展现状五维模型分析
    4.2 我国农村电商发展的关键问题分析
    4.3 我国农村电商治理对策:机制、模式、路径
    4.4 基于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农村电商模式迭代创新的实证研究
        4.4.1 研究设计和数据来源
        4.4.2 案例分析
        4.4.3 研究发现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数字乡村战略下现代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创新研究
    5.1 江西省冷链物流体系现状分析
        5.1.1 冷链物流服务的重要意义
        5.1.2 冷链物流体系构建的积极因素
    5.2 江西省冷链物流体系关键问题分析
    5.3 科学构建江西省现代冷链物流体系
        5.3.1 总体空间布局构建
        5.3.2 详细建设方案设计
    5.4 江西省现代冷链物流体系运营效益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数字乡村战略下新媒体舆情与农产品流通体系创新
    6.1 两个舆论场的提出
    6.2 两个舆论场新平衡背景下农产品安全治理困境分析
    6.3 新媒体环境下关键节点代表人士识别与治理研究
        6.3.1 分析方法和数据来源——以江西为例
        6.3.2 数据处理与分析结果
        6.3.3 基于新媒体舆情治理策略
    6.4 基于扎根理论构建大数据舆情衍生规律模型分析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基于农产品流通体系创新的生鲜电商平台设计与实践
    7.1 现状简述
    7.2 “四点一面”模式的系统要素分析
    7.3 基于实际调研确定流位流率系
    7.4 “四点一面”战略模式的流率基本入树模型
    7.5 “四点一面”模式的系统反基模以及反馈环分析
    7.6 “四点一面”战略模式的系统反基模分析
        7.6.1 公司销售额与其它因素的相互制约发展基模
        7.6.2 客户数与其他因素之间的相互增强关系
        7.6.3 农产品供给量与好评率的相互制约关系
        7.6.4 投资量与好评率的相互增强关系
    7.7 系统设计部分
        7.7.1 系统分析
        7.7.2 系统设计
        7.7.3 关键技术
        7.7.4 系统实现和运营效果
    7.8 本章小结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8.1 研究结论
    8.2 未来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7)地方GDP数据质量管理对策研究 ——以河北省S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1.研究背景
        2.研究目的及意义
    (二)国内外文献综述
        1.国内研究现状
        2.国外研究现状
        3.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三)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1.研究内容
        2.研究方法
    (四)本文的创新与不足
        1.本文创新点
        2.本文不足点
一、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一)相关概念
        1.地方GDP
        2.数据质量
    (二)理论基础
        1.利益相关者理论
        2.公共选择理论
    (三)GDP核算的基础方法
        1.地方政府GDP的基本计算方法
        2.地方政府年度GDP核算方法
        3.地方GDP季度核算方法
二、S市 GDP数据质量管理现状
    (一)S市 GDP核算的人员状况及工作流程
        1.S市GDP核算的人员状况
        2.S市GDP核算的工作流程
    (二)S市 GDP数据质量管理措施
        1.完善统计执法检查制度
        2.加强基层统计建设
        3.推动GDP核算方法改革
        4.加强部门联系
三、S市 GDP数据质量管理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S市 GDP数据质量管理存在的问题
        1.GDP数据高估情况严重
        2.GDP数据的衔接性不强、差异性弱
        3.GDP数据独立性不强
    (二)影响GDP数据数据质量的原因分析
        1.统计的法制建设不完善
        2.政绩考核导向有所偏颇
        3.统计组织机构缺乏独立性
        4.基层统计工作不扎实
        5.GDP核算的方法有缺陷
四、国内外GDP数据质量管理经验
    (一)国内部分城市GDP数据质量管理经验
        1.江苏省GDP数据质量管理经验
        2.吉林省统计垂管经验
        3.北京西城区加强基层统计力量经验
    (二)国外GDP数据质量管理先进经验
        1.美国:GDP核算以投入产出表为基准
        2.日本:统计机构分散且独立
        3.德国:GDP修订次数多,价格统计体系详细
        4.加拿大:可进行月度GDP核算
五、优化地方政府统计GDP核算的对策与建议
    (一)完善统计的法律法规,加强执法监督
    (二)科学合理制定政绩考核标准
    (三)组织管理体制的优化
    (四)加强基层基础建设
    (五)改革核算制度,统一核算标准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A 统计机构工作人员访谈提纲
附录B 联网直报企业统计人员访谈提纲
后记

(8)联建光电并购的商誉减值风险与防范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内容
    1.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方法
        1.3.2 技术路线
    1.4 论文创新点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国内外研究综述
    2.1 理论基础
        2.1.1 会计目标理论
        2.1.2 超额收益理论
        2.1.3 信息不对称理论
        2.1.4 盈余管理理论
        2.1.5 全面风险管理理论
    2.2 国内外文献综述
        2.2.1 商誉的本质
        2.2.2 商誉的初始确认与计量
        2.2.3 商誉的后续计量与经济后果
        2.2.4 商誉减值的原因
        2.2.5 商誉减值风险及防范措施
    2.3 文献述评
第三章 案例介绍
    3.1 并购交易介绍
        3.1.1 并购方-联建光电
        3.1.2 并购过程描述
    3.2 联建光电并购商誉的确认与计量
        3.2.1 联建光电合并商誉初始计量
        3.2.2 联建光电合并商誉减值情况
    3.3 联建光电合并商誉减值后经营状况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联建光电并购的商誉减值风险及原因分析
    4.1 联建光电并购的商誉减值风险
        4.1.1 商誉金额虚高风险
        4.1.2 商誉评估不当风险
        4.1.3 商誉计量存在风险
    4.2 商誉减值风险产生的原因分析
        4.2.1 业绩承诺指标设置过高
        4.2.2 公司存在盈余管理动机
        4.2.3 极端内部控制人导致内部管理失衡
        4.2.4 商誉减值信息披露不完全
        4.2.5 第三方审计机构监管不到位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联建光电商誉减值风险防范策略
    5.1 企业自身层面
        5.1.1 合理估值避免商誉虚高
        5.1.2 减值测试过程更透明化
        5.1.3 做好并购后的整合工作
        5.1.4 完善公司内部制衡机制
    5.2 市场监管者层面
        5.2.1 完善商誉相关会计准则
        5.2.2 加强监管并强制信息披露
        5.2.3 第三方机构应强化自身责任
    5.3 投资者层面
    5.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9)重点国有林区森林旅游产业绩效提升策略研究 ——基于产业效率与竞争力测度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4.1 国内森林旅游产业研究现状
        1.4.2 国外森林旅游产业研究现状
        1.4.3 国内外相关研究述评及发展趋势
    1.5 研究技术路线
2 相关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重点国有林区
        2.1.2 森林旅游
        2.1.3 森林旅游产业
        2.1.4 产业绩效
        2.1.5 产业效率
        2.1.6 产业竞争力
    2.2 相关理论基础
        2.2.1 产业组织理论
        2.2.2 产业关联理论
        2.2.3 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理论
        2.2.4 资源基础理论
    2.3 产业绩效与产业效率、产业竞争力关联性分析
    2.4 本章小结
3 重点国有林区森林旅游产业发展概况
    3.1 重点国有林区森林旅游产业发展现状
        3.1.1 重点国有林区森林旅游产业基础建设状况
        3.1.2 重点国有林区森林旅游产业经济社会效益状况
        3.1.3 重点国有林区森林旅游产业依存度状况
        3.1.4 重点国有林区森林旅游产业贡献度状况
    3.2 重点国有林区森林旅游产业发展环境分析
        3.2.1 外部环境分析
        3.2.2 内部资源分析
    3.3 本章小结
4 重点国有林区森林旅游产业效率的测度与分析
    4.1 重点国有林区森林旅游产业效率的测度
        4.1.1 理论分析及指标筛选
        4.1.2 测度方法及模型构建
        4.1.3 样本数据
    4.2 研究结果与分析
        4.2.1 模型估计结果及分析
        4.2.2 产业效率估计结果及分析
    4.3 本章小结
5 重点国有林区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的测度和分析
    5.1 产业竞争力的测度
        5.1.1 理论分析
        5.1.2 测度方法及步骤
        5.1.3 产业竞争力评价体系的构建
        5.1.4 数据来源
    5.2 研究结果与分析
        5.2.1 单维度竞争力指数分析结果
        5.2.2 综合竞争力指数分析结果
        5.2.3 结果分析
    5.3 本章小结
6 重点国有林区森林旅游产业绩效的提升对策与建议
    6.1 产业效率的提升对策与建议
        6.1.1 加强旅游资源规划,提升旅游文化体验
        6.1.2 统筹人才队伍建设,促进旅游加速发展
        6.1.3 完善旅游设施建设,夯实旅游产业基础
        6.1.4 创新林区管理体制,提高旅游管理水平
    6.2 产业竞争力的提升对策与建议
        6.2.1 注重产品和科技创新,提升林区旅游产业能力
        6.2.2 加大政府的支持引导,改善林区旅游产业环境
        6.2.3 补足各林区发展短板,突破林区旅游产业限制
        6.2.4 加强林区间互补协作,实现林区旅游产业共赢
    6.3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评价体系指标重要性专家意见征询问卷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10)面向研发设计的信息交互能力对企业竞争优势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1.1 现实背景
        1.1.2 理论背景
        1.1.3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图
2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2.1 理论基础
        2.1.1 资源基础理论
        2.1.2 组织学习理论
    2.2 信息交互能力
        2.2.1 信息交互的文献梳理
        2.2.2 信息技术能力的文献梳理
        2.2.3 面向研发设计的信息交互能力的文献梳理
    2.3 学习惰性的文献梳理
    2.4 企业竞争优势的文献梳理
3 理论模型与研究假设
    3.1 理论模型的构建
    3.2 研究假设
        3.2.1 面向研发设计的信息交互能力与企业竞争优势的关系假设
        3.2.2 面向研发设计的信息交互能力与学习惰性的关系假设
        3.2.3 学习惰性与企业竞争优势的关系模型
        3.2.4 学习惰性的中介作用
        3.2.5 环境动荡性的调节作用
4 实证研究设计
    4.1 变量测量与问卷设计
        4.1.1 变量的定义与测量
        4.1.2 问卷设计
5 实证样本与分析
    5.1 样本收集与数据分析
        5.1.1 数据收集
        5.1.2 样本特征
    5.2 样本的信度分析
    5.3 样本的效度分析
    5.4 相关关系分析
    5.5 回归分析
        5.5.1 主效应检验
        5.5.2 中介效应检验
        5.5.3 调节效应检验
    5.6 检验结果
6 研究结论
    6.1 主要研究结论
        6.1.1 面向研发设计的信息交互能力对企业竞争优势的影响
        6.1.2 面向研发设计的信息交互能力对企业员工学习惰性的影响
        6.1.3 企业员工的学习惰性对企业竞争优势的影响
        6.1.4 学习惰性的中介作用
        6.1.5 环境动荡性的调节作用
    6.2 企业实践启示
    6.3 研究贡献
    6.4 研究局限及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取得的研究成果

四、论计量、质量与标准三者关系(论文参考文献)

  • [1]省级法定计量检定机构检测服务中的问题研究 ——以H省计量科学研究院为例[D]. 肖舒雅. 河南大学, 2021
  • [2]黑龙江垦区农业机械化与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综合评价研究[D]. 赵世秀.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 2021(01)
  • [3]学术“全评价”体系与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评价体系的构建与完善[J]. 叶继元. 情报资料工作, 2021(03)
  • [4]基于Benford-Boosting方法的统计数据准确性检验研究[D]. 刘宇. 山东财经大学, 2021(12)
  • [5]本科计量经济学的教学效果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 韩国珍. 海峡科学, 2020(07)
  • [6]数字乡村战略下农产品流通体系创新研究[D]. 金恩焘. 南昌大学, 2020(01)
  • [7]地方GDP数据质量管理对策研究 ——以河北省S市为例[D]. 刘君华. 河北师范大学, 2020(07)
  • [8]联建光电并购的商誉减值风险与防范策略研究[D]. 彭宸. 广东工业大学, 2020(02)
  • [9]重点国有林区森林旅游产业绩效提升策略研究 ——基于产业效率与竞争力测度视角[D]. 房建磊. 东北林业大学, 2020(02)
  • [10]面向研发设计的信息交互能力对企业竞争优势的影响研究[D]. 任玥. 重庆理工大学, 2020(08)

标签:;  ;  ;  ;  ;  

论计量、质量和标准的关系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