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国农机工业的脊梁——2002年农机优势企业(论文文献综述)
赵世秀[1](2021)在《黑龙江垦区农业机械化与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综合评价研究》文中指出面对经济新常态的挑战,中央提出了供给侧、需求侧双向改革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思路,制定了新型城镇化战略以及乡村振兴战略。其根本目的是提高社会生产力水平,优化资源要素配置,落实好以人为本的发展思想,积极提升发展质量,全面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但“三农”问题和新型城镇化存在区域复杂性和差异性,黑龙江垦区作为中国最大的垦区,现代化大农业示范效应显着,农业占比高,城镇化过程具有特殊性。农业机械化和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关系到粮食安全,供、需双向改革,区域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战略的有利实现。因此,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本文按照理论联系实际的思路,综合农业系统工程、协同论、计量经济学、发展经济学、统计学、管理学等多学科理论,定性与定量分析方法相结合,对黑龙江垦区农业机械化与新型城镇化互动协调发展问题进行了较深入研究。(1)建立黑龙江垦区农业机械化和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关系研究模型。在界定农业机械化与新型城镇化内涵的基础上,按时序分析了黑龙江垦区农业机械化、新型城镇化的发展历程,影响因素及存在的问题。运用新经济增长理论、系统论等,结合黑龙江垦区的实际情况,借鉴发达国家经验,梳理了农业机械化与新型城镇化互动发展机理,建立了农机化和新型城镇化两变量的向量自回归模型和系统耦合度模型。(2)综合评价黑龙江垦区农机化和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基于DPSIR概念模型,从驱动力、压力、状态、影响、响应五个维度,分别建立黑龙江垦区农业机械化、新型城镇化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加权平均法计算的线性模型得出黑龙江垦区农业机械化综合评价值从2004年的0.2增长到2018年的6.21,新型城镇化综合评价值从2004年的0.19增长到2018年的1,两系统综合发展水平均呈现不断提升趋势,经济收入、农机动力、劳动生产率、人的文化素养等主要因素对各系统影响明显。在评价过程中,运用层次分析法计算主观权重,粒子群算法优化的投影寻踪模型计算客观权重,进而求得综合权重进行综合评价,使评价更高效、准确。(3)实证研究黑龙江垦区农机化和新型城镇化动态发展关系。运用系统耦合协调度模型、VAR模型和生产函数模型,采用时间序列统计分析方法测算了农机化与新型城镇化的协调度、动态影响关系和贡献率。耦合协调度模型测算结果显示:2018年垦区农业机械化与新型城镇化的协调度达到优秀协调水平,两者间有着非常明显的互相影响关系,但耦合协调度显示,2004-2015年期间,农业机械化长期滞后于新型城镇化发展;2016-2018年,农业机械化出现加速发展,城镇化发展相对滞后;2018年时,农机化和新型城镇化近乎实现同步协调发展,但此时新型城镇化滞后于农机化发展。VAR模型实证得出:2004-2018年间,农机化对城镇化的平均贡献率为38.76%,城镇化对农机化的平均贡献率为53.77%。基于CD生产函数测算的2004年-2018年黑龙江垦区农业机械化对经济增长贡献率的平均值为28.78%。通过农机贡献率值和各投入要素的产出弹性可以看出,近些年来黑龙江垦区经济增长速度较快,与劳动力资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农业机械总动力,环保投入,基础设施投入要素有关,其中农业机械化的贡献最为明显。因此,为促进两系统优化协调发展,应在不断提升农机化发展层次的同时,重视新型城镇化的发展。(4)根据区情提出促进农机化和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的对策。为使农机化与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至2035年全面实现现代化,应在政策制度、社会经济发展、科技人才三方面制定有效策略。政策制度层面,建立健全产业支撑和社会服务管理制度,建立起与黑龙江垦区改革相适应的农业现代化产业支撑金融、服务、管理政策体系,发挥政府部门社会管理职能的优势,提高城镇治理水平和社会保障服务水平。社会经济发展方面,继续坚持发展现代化农业,发挥现代企业经管优势,促进农机智慧化升级发展,延展产业链推动农机制造业、服务业发展;不断优化升级产业结构,发挥特色城镇化集聚效应,加强城镇吸引力,促进城镇经济繁荣,发挥市场作用,促进资源的进一步优化配置。科技创新和人才育成方面,鼓励研发和创新,提升农机化高科技水平;培养具备现代农机技术的职业农民和引进高质素农机智慧化专业人才,形成人力资源、资金运用和产业发展进一步优化协调的城乡融合发展新局面。
陈旭[2](2020)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吉林省农机需求影响因素与趋势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做出的一项重要战略部署,是推动我国由农业大国转向农业强国的重要举措。乡村振兴战略最终将实现乡村的“产业兴旺、治理有效、乡风文明、生态宜居、生活富裕”,其中产业兴旺是动力,对战略愿景的实现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而农业机械化是实现产业兴旺的关键路径之一,是农业现代化发展的物质条件和重要基础,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加速了乡村振兴的步伐,引领农业进入现代化、智能化和网络化的新格局。没有机械化就没有农业现代化,更不会有产业兴旺,而农机需求的改变是研判农业机械化发展方向和进程的重要依据。因此,在乡村振兴背景下研判农机需求的影响因素和结构性变化对于推动农业机械化发展和产业振兴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吉林省作为农业大省,农业机械化是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和乡村振兴的重要物质基础。基于此,本文以乡村振兴战略为背景,以农机需求作为研究标的,在梳理国内外研究文献以及实地田野调查的基础上,运用系统理论、生产要素理论、规模经济理论、诱致性技术选择理论,采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法、回归分析、Logit模型、组合预测模型及动态仿真模型对吉林省农机需求影响因素及趋势进行综合研究,以期为吉林省农机装备产业和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提供政策建议。主要研究工作和结论如下:(1)乡村振兴战略与农机需求的关系。运用系统理论,参考战略管理“HCD”模型的核心理念,设计了乡村振兴战略与农机需求系统的“ISRS”模型,从智能子系统(I)、服务子系统(S)、配套子系统(R)、生存子系统(S)四个方面对照乡村振兴战略的五个目标,分析二者的联动机理。认为,产业振兴是实现乡村振兴的根本途径,农业机械化是实现产业兴旺的基本保证、农机需求是实现农业机械化的主要动力。(2)我国农机需求影响因素。基于2004-2018年统计数据,从宏观层面以农机总动力为因变量,农机购置补贴、农机价格、农机作业服务价格、农户收入、农产品价格、农业劳动力数量、农作物播种总面积为自变量,分别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及线性回归分析法,探究我国农机需求的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我国农机需求主要作用因素的影响力从大到小依次为:农业劳动力数量(0.471)、农户收入(0.462)、农机购置补贴(0.025)、农机价格(-0.004),两模型结果相互吻合,说明全国农机装备需求受以上四个因素的影响较大。(3)吉林省农户农机需求的影响因素。根据田野调查的微观数据,借鉴前文宏观层面的影响因素,对吉林省农户农机需求情况进行归纳总结,从不同生产环节(耕地环节、播种环节、收获环节)、不同类型农户(以农为主农户、以农为辅农户)两个层面,利用二元Logit模型,对农户农机需求水平进行影响因素分析。结果表明,从生产环节来看,耕地环节农机需求受到农机拥有量(-1.1462)、农机购置补贴(0.8623)、道路情况(0.7371)、年龄(-0.7323)、地貌特征(0.4218)、性别(-0.235)、农户人均收入(0.0127)、农业劳动力(0.0061)的影响;播种环节农机需求受到农机拥有量(-0.3417)、农业劳动力(0.0176)、农户人居收入(0.0123)、年龄(-0.1355)、地貌特征(0.7321)的影响;收获环节农机需求受到农机拥有量(-0.5264)、道路情况(0.5758)和地貌特征(0.7326)的影响。从农户类型分析,以农为主农户农机需求受劳动力数量、农机购置补贴、农机拥有量、年龄、受教育程度、道路情况、地形特征影响,结果分别是0.1364、0.2564、-0.6314、-1.2645、0.1453、0.3672、-0.9471;以农为辅农户农机需求受农机购置补贴、年龄、地形特征的影响,结果分别是0.2315、-0.1465、-1.0421。作者认为农机拥有量、农机购置补贴、地形特征、道路情况是影响吉林省农户农机需求的关键因素,以上指标分别代表吉林省农机基础、自然禀赋、政府行为及基础设施,在乡村振兴过程中,政府行为和基础设施将不断优化,未来农机需求将有所调整和改善。(4)吉林省农机作业服务主体需求的影响因素。本文根据农机具原值将吉林省农机作业服务主体分为农机户、I类农机服务组织、II类农机服务组织,并以此构建服务组织农机需求的影响因素模型,基于Logistic进行回归分析。结果表明,这三类服务组织在农机需求方面具有不同的特征,其中影响农机户农机需求的因素包括耕地块数、耕地转入情况、劳动力数量、农机购置补贴、性别、健康状态、兼职情况以及耕地地貌,结果分别为-0.2543、2.3533、-1.7543、0.8473、0.5433、1.3523、0.0632、-0.2364;I类农机服务组织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最大块耕地面积、农业收入比例、劳动力数量、农机经营性收入比例、当地劳动力价格、农机购置补贴、年龄、性别、健康状态,系数分别为0.2846、1.3743、-1.3542、1.1263、0.6423、0.4324、-0.0357、0.5724、1.4164;II类农机服务组织的影响因素分别为最大块耕地面积、农业收入比例、农机现值、当地劳动力价格、农机购置补贴、年龄、性别、健康状态、耕地地貌,系数分别为0.2746、1.4235、0.7385、-0.3635、0.3432、-0.0264、0.5913、1.4935、-0.1925。结果表明,农业收入比例、劳动力数量、农机购置补贴、健康状态对三类农机服务组织影响较大,可见除政府行为外,农机作业服务组织对市场化要求更高。而随着农机作业服务组织规模扩大,自然禀赋的限制日益减少,这一趋势与未来乡村振兴战略土地集约化、农业产业市场化的发展方向具有一致性,乡村振兴战略的政策具有良好的辐射性。(5)吉林省农机需求趋势预测。基于吉林省2004-2018年农机装备使用情况构建吉林省农机需求水平指标体系,利用组合预测模型,对2019-2023年的农业机械装备水平、作业水平和服务水平进行趋势预测。进一步依据《吉林省乡村振兴规划(2018-2022)》指标中农业劳动生产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两项指标的目标值添加政策实施水平变量,分别按照1%、3%、5%的增长率构建吉林省农机需求政策效应动态仿真模型。回归结果表明,控制劳动生产率按照每年1%,3%,5%的增长,农机总动力的年均增长分别为4.7%、7.5%、12.7%,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年均增长为4.9%、5.9%以及7%,机耕水平的年均增长为0.9%、1.1%、1.3%。利用动态仿真模型控制粮食综合生产率按照每年1%,3%,5%的增长,农机总动力的年均增长分别为4.8%、7.6%、9.3%,农业劳动生产率的年均增长为1.36%、3.14%以及6.23%,机耕水平的年均增长为0.93%、1.09%、1.28%。结果表明,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对吉林省农机需求发展是有极强的推动作用,政策的实施有利于提高吉林省农机需求水平。(6)发达国家农业机械化发展经验的借鉴。对日本和美国农业机械化发展过程进行分析,借鉴日美地少人多、地广人稀的两种农业模式,针对我国及吉林省农业地貌复杂的实际情况提出发展农业机械化的建议:加大政府的扶持力度、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重视科研创新体系。综上,基于前文从宏观层面影响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因素研究,微观层面影响吉林省农户农机需求、农机作业服务组织农机需求的因素研究,研判乡村振兴背景下吉林省农机需求的发展趋势,同时借鉴日美农业机械化发展经验,作者针对吉林省乡村振兴背景下农业产业发展提出应加大力度培养新农人、着力解决谁来种地的问题;完善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引导农村生产方式转变;积极推进农机服务体系建设,打造全程机械化作业服务组织;推进农村生产性基础建设,保障农机化生产外部环境;强化农业机械安全监管,稳定农机装备市场平衡;加快农业机械科技创新,推进全面全程高质高效农业机械化发展等政策建议。
赵军海[3](2019)在《江阳区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实施问题及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农机购置补贴政策是国家强农惠农政策之一。四川省泸州市江阳区自2004年实施农机购置补贴政策以来,带动了农民使用先进适用的农机,提升了农业机械化水平,增加了农民收入,但是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在实施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本文通过对泸州市江阳区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实施现状和效益进行研究,分析存在问题及原因,并提出一些优化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实施的建议,希望能为相关部门实施农机购置补贴政策提供一定指导作用。泸州市江阳区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包括使用补贴资金比例较低、补贴农业机械品目较少、农民盲目购买农业机械、补贴政策实施时间滞后、补贴农机销售价格偏高、燃油补贴政策不够完善。本文认为江阳区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应从以下几方面优化:增加补贴资金比例,扩大农机补贴品目;加大政策宣传力度,延长政策实施时间;公示补贴农机价格,简化燃油补贴程序。
刘欣[4](2019)在《江西省农机购置补贴及配套政策实施效果分析与思考》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农业机械购置补贴政策实施有效助推了我国主要粮食作物耕种收环节的农业机械化普及。但与此同时,农业机械化在南北地区、不同农作物、不同环节发展不均衡现象日益凸显。近两年来,部分丘陵山区县(市)农机购补资金使用量呈断崖式下跌,农机“产品少、住房少、行路难、看病难”的问题依然困扰着丘陵山区农机化发展,这些问题都对农机管理部门和生产行业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必须推进“农机农艺相结合、机械化与信息化相融合、农机社会化服务与适度规模经营相适应、机械化作业与农田设施建设相统一”的转型升级改革,及时调整农机配套政策,着力调优农机装备结构,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和农机装备产业转型升级,主动适应农业机械化环保、高效、舒适的新要求,针对不同地区的地理气候特点、生产作业习惯等精准施策。基于此,本文以江西省为研究对象,通过回顾江西省2008年以来农机购置补贴及相关配套扶持政策的改革进程,梳理农机购置补贴相关数据,并在对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实施效果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得出“江西省农业机械化由高速发展阶段正式迈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需要适时改革调整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结论。同时,选取江西省具有典型代表性的样本县——安福县、丰城市进行调研,收集整理两县实施农机购置补贴政策以来的统计年鉴、实施方案、工作总结和典型案例材料等资料,尝试分析配套扶持政策等因素对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影响。通过走访农机大户、农机合作社、乡镇农机站开展座谈方式,收集基层当前在推进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实施过程存在的问题,在总结国外先进经验基础上,提出发展农机工业、精简操作流程、鼓励交流创新、加强源头管理、完善配套政策、强化行业管理、引导规模经营等政策建议,为相关地区农机化政策的改革调整提供参考。
李庄飞[5](2019)在《新研股份跨界并购的绩效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经济新常态和供给侧改革的大环境下,产业结构落后、业务模式单一、研发力量不足等局限性,迫使企业转型升级。通常来说,跨界并购是企业快速转型的有效途径之一,通过并购其他有潜力的企业,企业能在短时间内优化产业结构、拓宽销售渠道、引进先进技术和人才。跨界并购的大行其道,为双主业结构模式的形成提供了有力支持。新研股份并购明日宇航是我国农机行业公司进入军工领域从而成为双主业上市公司的典型代表,因此本文选取这个案例开展研究。本文在文献回顾和跨界并购理论基础上,先从分析案例公司背景出发,分析此次并购的动因,再研究跨界并购前后的绩效变化。短期市场绩效考察短期股票市场反应,采用事件研究法的市场调整模型,以并购的首次公告日为0日,前后30日为事件窗口期,计算出超额收益率,从而得到累计超额收益率。再选择会计研究法中的杜邦分析法考察中长期财务绩效,最后从非财务绩效的角度,阐述此次跨界并购在客户资源、技术与人才、经营战略方面的意义。研究发现:(1)从短期股东财富角度来说,通过对事件窗口期累计超额收益率计算,得出结果为99.65%,说明此次跨界并购在短期内给企业股票市场绩效带来显着的正面效应。(2)从中长期财务绩效来看,跨界并购给企业财务绩效带来的影响不明显。(3)从非财务绩效上看,新研股份成功完成战略转型,获得了航天军工零部件制造行业入场券,战略意义大于现实意义。新研股份通过跨界并购明日宇航进入军工航天这一新兴领域,是一次大胆的尝试。此次并购改变了业务结构,分散了经营风险,开辟了新的盈利增长点。本文认为对于原有主营行业进入发展瓶颈期的企业来说,本文所研究的跨界并购经验可以对这些企业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王许沁[6](2019)在《农机购置补贴对农机保有量和农机化水平的影响 ——基于激励效应与挤出效应的研究》文中提出随着农业劳动力的持续转移,我国农业劳动力一方面在数量上大幅度减少,另一方面在结构上出现明显的老龄化与女性化趋势。这可能导致耕地撂荒和农业生产效率下降,影响中国粮食安全。为了弥补农业劳动力数量和结构变化带来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下降,加快农业机械化发展是必然选择。为此,2004年,国家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机械化促进法》,并出台了农机购置补贴政策。这一政策实施以来,年补贴规模从2004年的7000万元增加至2016年的237.5亿元,2017年又下降到186亿元,14年来累计补贴1872亿元。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主要目标之一是提升农户的农机购置能力,提高全社会农机保有量;主要目标之二是满足农业生产对农机装备的需求,提高农机化水平。通过对现有文献的梳理,可以发现,多数学者对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做出了肯定性评价,但也有学者认为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效果并不显着,两种观点存在矛盾之处。那么,自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实施以来,其对农机保有量和农机化水平的实际影响累计效果如何?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边际影响是否有所变化?为回答上述问题,本文将基于激励效应和挤出效应视角,研究农机购置补贴对农机保有量和农机化水平的累计影响效果,并进一步研究其边际影响随时间的变化情况,为最高限度发挥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效果提供科学依据,弥补已有文献在研究农机购置补贴对农机保有量和农机化水平的影响方面的不足或缺失。本文主要基于诱致性技术创新理论和公共经济学、福利经济学理论,探讨2008~2015年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对农机保有量和农机化水平的影响及其边际影响。在理论分析其影响机制的基础上,利用全国及31个省(区、市)层面的宏观面板数据,首先测度农机购置补贴、农机保有量和农机化水平,其次构建变系数模型,采用面板校正标准误差(PCSE)方法进行了实证检验,并对模型做了稳健性检验。研究发现:第一,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对于农机保有量和农机化水平的影响可能会出现在政策实施前期正向影响效果明显,而这一正向影响在政策实施后期逐步下降进而不显着的情况;第二,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实施以来,我国2008~2015年单位耕地面积农机总动力整体呈上升趋势,仅2009年下降,农业综合机械化水平同比增长1.5~3个百分点;第三,农机购置补贴对农机保有量有显着的正向影响,但年度边际贡献持续下降,2008~2015年间对农机保有量增量的贡献率达40.41%,农机购置补贴资金每增加1万元/公顷,农机保有量增量由17.33千瓦/公顷减少到6.49千瓦/公顷;第四,农机购置补贴对农机化水平有显着的正向影响,年度边际贡献也持续下降,2008~2015年间对农机化水平增量的贡献率达18.27%,农机购置补贴资金每增加100元/公顷,农机化水平的增幅从1.05个百分点减少到0.18个百分点。基于上述研究结论,本文提出以下政策建议:第一,尽快在全国范围内实施“缩范围、降定额、促敞开”的既定相关政策;第二,确保农机购置补贴政策信息公开透明化;第三,政府部门携手金融机构,提供金融信贷支持;第四,设置农户享受大型农机购置补贴的土地经营面积门槛。
潘经韬[7](2019)在《农业机械化服务对粮食生产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伴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大量农村青壮年劳动力流向城镇和非农产业,农村人口老龄化和空心化现象日益凸显,由此引发的农业劳动力弱质化和结构性短缺等问题给农业生产带了巨大压力。农业劳动力的结构性短缺和非农工资的上涨也推动了农业劳动力成本的持续上涨,诱发了农业生产者对机械化作业的强烈需求。通常来讲,农业经营主体可以通过两种途径实现机械化作业:一是自主购机作业,二是购买农业机械化服务。但是整体购机能力不足和耕地小规模分散经营的现实情况,决定了不可能每家每户都通过自主购机实现机械化作业。在此背景下,农业机械化服务应运而生,有效缓解了“小规模经营”与“大规模作业”、“买不起”与“需求强”等矛盾,打破了资金和技术因素对农户使用农机的约束,以低成本和高效率的方式推进了农业机械化。越来越多的农业经营主体开始通过购买农业机械化服务来实现机械化作业。在市场需求与政策扶持的共同推动下,以农机作业服务为代表的农业机械化服务取得了快速发展。据统计,2017年我国农机专业户超过500万个,乡村农机从业人员5128万人。农机作业服务组织18.7万个,比2013年增长1.9万个,全国农机社会化服务面积超过42亿亩次。伴随着农业机械化服务的发展与完善,我国农业机械化也取得了快速发展,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从2004年的34%提高到了2017年的66%。农业机械化服务的快速发展也为促进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发挥了重要作用。鉴于农业机械化服务的重要性,2019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加快培育各类社会化服务组织,为一家一户提供全程社会化服务”。农业机械是粮食生产过程中重要的投入要素。2014-2018年,我国粮食总产量从46946.95万吨增加到65789万吨。大量研究表明,农机装备的广泛应用对于实现粮食增产发挥了巨大作用。购买机械化服务是粮食生产者实现机械化作业的途径之一。农业机械化服务的本质是农业生产者将机械作业环节外包给专业化的农机服务主体,从而在粮食生产环节实现分工经济。那么,粮食生产为什么需要农业机械化服务?这种社会分工形成的农业机械化服务对粮食生产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是否会影响粮食生产的要素投入?是否会影响粮食生产能力?是否有利于提升粮食生产效率?回答这些问题都需要进行细致的理论分析和严谨的实证研究。鉴于此,本研究将在分析粮食生产和农业机械化服务的基本现状的基础上,系统构建农业机械化服务对粮食生产影响的理论分析框架,从农户层面阐释粮食生产对农业机械化服务需求的理论逻辑,分析农业机械化服务对粮食生产要素投入、粮食生产能力和粮食生产效率的作用机制,并利用相关数据围绕“农户对粮食生产机械化服务的选择行为”、“农业机械化服务对粮食生产要素投入的影响”、“农业机械化服务对粮食生产能力的影响”和“农业机械化服务对粮食生产效率的影响”等4个议题进行实证研究,以期发现相关研究结论,为完善农业机械化服务、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提供参考借鉴。本研究总共由九部分组成,分别简述如下:导论部分介绍研究背景及意义,梳理国内外相关文献,说明研究目标与内容、研究方法与数据,并指出可能的创新点和不足之处。第一章对农业机械化服务、粮食生产要素、粮食生产能力和粮食生产效率等核心概念进行界定,并介绍分工理论、交易成本理论、农户行为理论、诱致性技术变迁理论和生产效率理论等基础性理论。第二章从粮食生产能力和粮食生产要素投入两个方面分析我国粮食生产的基本现状,同时总结我国农业机械化服务的发展历程和发展趋势,并比较了各类农业机械化服务主体的制度优势。第三章系统构建农业机械化服务对粮食生产影响的理论分析框架,从种粮农户角度阐释粮食生产对农业机械化服务需求与选择的理论逻辑,并厘清农业机械化服务对粮食生产要素投入、粮食生产能力和粮食生产效率的作用机制。第四章利用CLDS2014微观数据实证考察种粮农户机械化服务选择的影响因素,并分别利用全国省级面板数据和湖北县级面板数据实证分析农户粮食生产机械化服务支出的时空演变与驱动因素。第五章分别利用稻谷、小麦和玉米的主产区面板数据实证检验农业机械化服务供给水平对3种粮食作物生产过程中机械投入、人工投入和化肥投入的影响。第六章分别利用全国省级面板数据和湖北省县级面板数据实证研究农业机械化服务对粮食总产能力的影响,同时利用稻谷、小麦和玉米的主产区面板数据实证研究农业机械化服务对粮食单产能力的影响。第七章采用面板随机前沿模型测算稻谷、小麦和玉米的生产效率,运用Tobit模型从供给水平和利用水平两个维度来实证分析农业机械化服务对稻谷、小麦和玉米3种粮食作物生产效率的影响。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部分总结了全文的研究发现,并提出合理的对策建议。本研究在借鉴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围绕研究目标展开研究,主要创新点有:第一,系统构建了农业机械化服务对粮食生产影响的理论分析框架,从种粮农户视角阐释了粮食生产对农业机械化服务需求与选择的理论逻辑,并厘清了农业机械化服务对粮食生产要素投入、粮食生产能力和粮食生产效率的影响机理。第二,关于农业机械化服务需求与选择的文献大多侧重于农户是否选择农业机械化服务,且多利用微观调研的截面数据从静态角度来进行实证研究,缺乏时空维度的分析。本研究利用全国省级面板数据和湖北县级面板数据实证分析了农户粮食生产机械化服务支出的时空演变与驱动因素。第三,目前鲜有文献实证研究农业机械化服务对粮食生产要素投入的影响,本文利用稻谷、小麦和玉米的主产区面板数据实证分析了农业机械化服务的供给水平对3种粮食作物的人工、机械和化肥等生产要素投入的影响。第四,关于农业机械化服务对粮食生产效率影响的相关文献侧重于农业机械化服务的利用水平,且主要集中探讨水稻生产效率。本研究利用稻谷、小麦和玉米的主产区面板数据,分别从供给水平和利用水平两个维度实证分析农业机械化服务对稻谷、小麦和玉米3粮食作物生产效率的影响。由于笔者研究能力不足和研究数据的限制,本研究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需要在今后的研究中进一步拓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在实证研究农户对粮食生产机械化服务的选择行为时,由于数据受限没有考虑机械化服务价格因素的影响。第二,本研究主要从要素投入、生产能力和生产效率三个方面来探讨农业机械化服务对粮食生产的影响,没有考虑农业机械化服务对粮食种植结构、粮食种植规模的影响。第三,本研究在实证分析农业机械化服务对粮食生产要素投入、生产能力和生产效率的影响时,主要使用的是宏观层面的数据,由于数据限制缺乏微观层面的考察。第四,没有考虑不同环节的机械化服务、不同主体提供的机械化服务对粮食生产(要素投入、生产能力和生产效率)影响的差异。
陈星宇[8](2019)在《农机购置补贴对农业机械化水平的影响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农机购置补贴是我国财政支农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补贴的实行能够提高农业机械化生产水平,从而促进农业的发展。农业机械化的发展能够促进农业现代化的实现,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型。农机购置补贴在这一过程中扮演者重要的角色。因此推动农业机械化发展,完善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受到了党中央的高度重视。以往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农机购置补贴在全国范围或者某些地区的政策效果,缺乏农机购置补贴对农业机械化水平影响变化的研究以及地区之间的比较。本文基于收入效应、替代效应以及挤出效应,构建面板模型,引入时间与农机购置补贴的交互项,研究了农机购置补贴对农业机械化水平的影响,探讨了影响的变化情况,并进一步分析了粮食主产区和非主产区农机购置补贴对农业机械化水平的影响有何不同。文章共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理论分析,包括导论、第一章和第二章。导论,包括研究的背景与意义、文献综述、研究方法和内容、研究思路以及可能的创新和不足。第一章为农机购置补贴与农业机械化水平的理论分析。首先对农机总动力、农业机械化水平以及农机购置补贴政策进行界定,指出了实行农机购置补贴的理论依据,梳理了补贴对农业机械化水平的影响机理。根据分析提出了假设1:农机购置补贴对农机总动力及农业机械化水平具有正向影响;假设2:农机购置补贴对农机总动力及农业机械化水平的影响正在逐渐减弱;提出了问题:农机购置补贴的影响在粮食主产区和非主产区之间有何差异。第二章论述农机购置补贴与农业机械化水平的现状,介绍了农机购置补贴的发展历程和农机购置补贴的现状,对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进行了评估,得出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在范围、规模、程序以及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第二部分是实证分析。建立面板模型,分析全国、粮食主产区以及非粮食主产区农机购置补贴对农业机械化水平的影响及影响的变化情况。根据实证结果,得出以下结论:第一,补贴对农机总动力以及农业机械化水平具有正向影响。第二,农机购置补贴对两者的影响在逐渐减弱,即从政策实施开始,补贴对农机总动力以及农业机械化水平影响的边际效率递减。第三,补贴对非主产区农机化水平影响较为显着,验证了假设并回答了相关问题。第三部分是政策建议,从优化补贴的范围、结构以及规范政策的实施等方面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为完善我国农机购置补贴政策提供了一定参考。
李晨蕾[9](2019)在《农机购置补贴效率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科技的进步,在农业转型升级这一过程中,以人力、畜力劳作的传统农业慢慢被以大规模的机械化耕作为主的现代化农业所替代,这也是我国加快实现农业现代化国家的必然之举。农业现代化的推进需要现代农业大规模的机械化作为助力,作为现代农业化的重要武器,农业机械化的实现承担了必不可少的角色。在农业生产活动中,大规模推广先进的农业机械可以大大提高农民劳动生产率、土地农作物产出率以及改善农民生产运输条件。为使农业机械化的推进事业得到更好的发展,国家自2004年起在全国范围内实施了农机购置补贴政策,自实施以来,农机购置补贴政策持续受到高度重视,并被党中央列入了政府强农、惠农政策的核心内容之一。在农机购置补贴的实施对农业机械化的推进作用效果显着,但是经过本文研究发现,该政策在实施过程中还存在许多亟待完善的地方。因此,对它的实施效率进行研究仍然有着很大的必要性。本文梳理了国内外有关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学术成果,以此为基础,根据我国农业生产活动和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特点,从投入和产出两方面选取了相关的效率评价指标,同时,以影响农机购置补贴效率的因素为出发点选取了环境变量,将这些影响因素分为经济环境因素、政治环境因素、社会文化环境因素和自然环境因素。本文选取了2012-2016年全国31个省市的农机购置补贴资金投入产出以及影响因素的数据,使用三阶段DEA-Malmquist模型计算得到了我国2012-2016年全国各省市的农机购置补贴真实的效率值,通过静态和动态分析得出结论:第一、我国农机购置补贴总体效率有待提升;第二、农机购置补贴效率区域差距明显;第三、农机购置补贴效率受众多因素影响,如自然环境因素、受教育程度和产业结构等。根据以上分析,为进一步提高农机购置补贴效率,提升我国的农业机械化水平,建设农业现代化国家,提出以下政策建议:首先,要充分保障农机购置补贴政策贯彻落实。其次,需增强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力度。最后,要调整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结构。和其他的研究文献相比,本文的创新之处主要在于:使用三阶段DEA-Malmquist方法,剔除了环境变量和随机因素的干扰,从静态和动态两个方面对农机购置补贴效率水平进行了研究,保证了测算结果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章淑颖[10](2019)在《农机购置补贴对农机产业出口竞争力的影响》文中提出农业机械化发展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推动力。自2004年以来,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已实施十余年,对农民增收、农业生产和农机工业发展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尤其在补贴政策实施期间,农机产业经历了“黄金十年”的繁荣发展,农业机械产品出口额呈现数十倍的增长,出口产品种类更加多样化,出口地域流向更加多元化。在此情形下,研究农机购置补贴对农机产业出口竞争力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国内外对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研究主要局限于对农民和农业发展等领域,集中于考察补贴政策所产生的收入效应和产出效应。然而,在农业机械化发展的价值链中,农机产业始终占据着十分关键的地位,将研究的切入点转向农机产业更具有理论意义。与一般性的补贴政策相比,农机购置补贴属于直接补贴,补贴的对象是农民,但由于补贴资金直接影响了购机有效需求进而影响了市场供求平衡,因此补贴对农机企业的生产和研发行为必然产生影响,从而影响到该企业的国际国内竞争力,而微观企业竞争力的影响必然叠加上升至整个产业。随着农机工业产值的提高,其出口金额和出口数量也呈现出相应的变化。基于此,本文以农机产业为研究对象,以农机企业为着眼点,考察农机购置补贴政策是否对我国的农机产业出口竞争力产生显着作用,并在此基础上分析这种作用是否随着时间发生改变。本研究主要基于比较优势理论和国家竞争优势理论等相关观点,深入探讨农机购置补贴政策是否影响了农机产业出口竞争力。在理论分析其内在传导机制的基础上,利用1998-2013年《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的微观企业数据,通过衡量微观企业的整体状况来考察产业出口竞争力,运用面板Tobit回归分析方法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发现,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对农机产业出口竞争力具有明显的负向影响,但这一负向影响会随着时间的增长而不断缓解,其真实效应呈现U型变化趋势。在考虑了不同的被解释变量和不同的样本之后,这一结果依然具有稳健性。因此,在企业方面,我国本土农机企业应树立竞争意识,积极走出去,不能固守国内市场;在补贴政策方面,应及时调整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尤其要对特定技术水平的农机展开补贴,以促进竞争力提高;在创新方面,应鼓励产学研结合,让科研人员对科研成果享受更大的支配权和权益享受权;在外资投资方面,应积极改善投资环境,鼓励一些欧洲国家的农机制造企业来华投资建厂。
二、中国农机工业的脊梁——2002年农机优势企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国农机工业的脊梁——2002年农机优势企业(论文提纲范文)
(1)黑龙江垦区农业机械化与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综合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1.1 研究目的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存在的问题 |
1.4 主要研究内容 |
1.4.1 研究目标 |
1.4.2 研究内容 |
1.4.3 技术路线 |
2 黑龙江垦区农业机械化与新型城镇化发展进程分析 |
2.1 黑龙江垦区概况及特点 |
2.1.1 黑龙江垦区概况 |
2.1.2 黑龙江垦区特点 |
2.2 黑龙江垦区农业机械化发展进程分析 |
2.2.1 黑龙江垦区农业机械化发展历程 |
2.2.2 黑龙江垦区农业机械化发展影响因素 |
2.2.3 黑龙江垦区农业机械化存在的问题 |
2.3 黑龙江垦区新型城镇化发展进程分析 |
2.3.1 黑龙江垦区新型城镇化发展历程 |
2.3.2 黑龙江垦区新型城镇化发展影响因素 |
2.3.3 黑龙江垦区新型城镇化存在的问题 |
2.4 黑龙江垦区农业机械化与新型城镇化互动机理 |
2.4.1 发达国家农业机械化与城镇化互动经验借鉴 |
2.4.2 黑龙江垦区农业机械化与新型城镇化互动过程 |
2.4.3 黑龙江垦区农业机械化-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系统模型 |
2.5 本章小结 |
3 黑龙江垦区农业机械化与新型城镇化综合评价 |
3.1 评价模型 |
3.1.1 DPSIR概念模型 |
3.1.2 DPSIR模型逻辑关系分析 |
3.2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3.2.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
3.2.2 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框架 |
3.2.3 评价指标体系 |
3.3 权重的计算方法 |
3.3.1 主观权重的确定 |
3.3.2 客观权重的确定 |
3.3.3 综合权重计算 |
3.4 黑龙江垦区农业机械化发展综合评价 |
3.4.1 评价指标有效性分析 |
3.4.2 计算权重 |
3.4.3 黑龙江垦区农机化发展状态评价 |
3.5 黑龙江垦区新型城镇化发展综合评价 |
3.5.1 评价指标有效性分析 |
3.5.2 计算权重 |
3.5.3 黑龙江垦区新型城镇化发展状态评价 |
3.6 本章小结 |
4 黑龙江垦区农业机械化与新型城镇化协调度测评及影响关系分析 |
4.1 黑龙江垦区农业机械化与新型城镇化协调度测评 |
4.1.1 黑龙江垦区农业机械化与新型城镇化耦合协调度测算 |
4.1.2 农业机械化与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 |
4.2 黑龙江垦区农业机械化与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关系实证 |
4.2.1 计量模型说明 |
4.2.2 黑龙江垦区农业机械化与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实证 |
4.3 黑龙江垦区农业机械化对新型城镇化增量贡献测评 |
4.3.1 农业机械化对新型城镇化增量贡献理论基础 |
4.3.2 黑龙江省垦区农业机械化对新型城镇化增量贡献实证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5 黑龙江垦区农业机械化与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策略 |
5.1 制度机制改革策略 |
5.1.1 完善城乡一体化各项管理制度 |
5.1.2 改革优化相关主体职能 |
5.1.3 深化农垦改革落实产业发展政策 |
5.2 社会经济发展策略 |
5.2.1 发展垦区特色新型城镇化策略 |
5.2.2 差异化可持续发展农业机械化 |
5.2.3 优化产业结构升级 |
5.3 科技人才策略 |
5.3.1 注重人才培养与引进 |
5.3.2 加快农机化技术创新应用 |
5.4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创新点 |
6.3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个人简历 |
(2)乡村振兴背景下吉林省农机需求影响因素与趋势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文献综述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3.3 文献评述 |
1.4 研究目标与内容 |
1.4.1 研究目标 |
1.4.2 研究内容 |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5.1 研究方法 |
1.5.2 技术路线 |
1.6 研究的主要创新点 |
1.7 本章小结 |
第2章 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农户 |
2.1.2 农机服务组织 |
2.1.3 农机户 |
2.1.4 农机需求 |
2.2 理论基础 |
2.2.1 系统理论 |
2.2.2 生产要素理论 |
2.2.3 农户行为理论 |
2.2.4 规模经济理论 |
2.2.5 诱致性技术选择理论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乡村振兴战略与农机需求的关系研究 |
3.1 乡村振兴与农机需求的逻辑关系分析 |
3.1.1 产业兴旺是实现乡村振兴的根本途径 |
3.1.2 农业机械化是实现产业兴旺的基本保证 |
3.1.3 农机需求是实现农业机械化的主要动力 |
3.2 乡村振兴与农机需求的系统分析 |
3.2.1 乡村振兴的系统分析 |
3.2.2 农机需求的系统分析 |
3.2.3 乡村振兴与农机需求的系统耦合 |
3.3 乡村振兴与农机需求的联动机制 |
3.3.1 HCD模型原理 |
3.3.2 乡村振兴战略与农机需求系统“ISRS”模型 |
3.3.3 乡村振兴战略与农机需求的联动机理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我国农机需求状况的宏观视角分析 |
4.1 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历史脉络、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4.1.1 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历史脉络 |
4.1.2 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现状 |
4.1.3 我国农业机械化存在的问题 |
4.2 农机需求主导影响因素的确定 |
4.2.1 灰色关联分析法介绍 |
4.2.2 变量选择与数据处理 |
4.2.3 数据描述性分析及预处理 |
4.2.4 农机需求影响因素关联度排名 |
4.3 我国农机需求影响因素的回归分析 |
4.3.1 计量模型构建 |
4.3.2 数据检验 |
4.3.3 回归结果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吉林省农户农机需求影响因素研究 |
5.1 吉林省乡村振兴发展现状 |
5.2 吉林省农户农机使用现状及需求特征 |
5.2.1 吉林省农户农机使用现状 |
5.2.2 吉林省农户农机需求特征 |
5.3 农户农机需求分析 |
5.3.1 样本描述 |
5.3.2 农户农机需求描述性统计 |
5.4 农业生产环节对农机需求的影响 |
5.4.1 研究假设 |
5.4.2 模型构建 |
5.4.3 回归结果分析 |
5.5 农户农机需求影响因素比较分析 |
5.6 本章小结 |
第6章 吉林省农机作业服务主体的农机需求影响因素研究 |
6.1 吉林省农机作业服务主体发展现状 |
6.2 吉林省农机作业服务主体农机需求特征 |
6.3 农机作业服务主体农机需求的影响因素分析 |
6.3.1 数据样本描述 |
6.3.2 模型构建 |
6.3.3 计量方法介绍 |
6.3.4 回归结果分析 |
6.4 本章小结 |
第7章 乡村振兴背景下吉林省农机需求趋势的预测研究 |
7.1 吉林省农机需求预测指标体系构建 |
7.1.1 农机需求水平指标体系设计原则 |
7.1.2 农机需求水平指标体系设计 |
7.2 吉林省农机需求预测模型构建 |
7.2.1 组合预测原理 |
7.2.2 组合预测确定最优权重 |
7.2.3 单一预测模型介绍 |
7.3 吉林省农机需求水平预测 |
7.3.1 农业机械装备需求体量预测 |
7.3.2 农业机械化作业水平预测 |
7.3.3 农业机械化服务的专业化程度预测 |
7.4 吉林省农机需求政策效应动态仿真模拟 |
7.4.1 吉林省农机需求动态仿真模型构建 |
7.4.2 农机需求政策效应动态仿真模型的参数评估 |
7.4.3 吉林省农机需求政策效应动态仿真分析的情景分析 |
7.5 吉林省农机需求趋势分析 |
7.6 小结 |
第8章 发达国家农业机械化发展经验及启示 |
8.1 发达国家农业机械化的发展经验 |
8.1.1 日本农业机械化发展经验 |
8.1.2 美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经验 |
8.2 发达国家农业机械化经验的启示 |
8.2.1 对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启示 |
8.2.2 对乡村振兴背景下吉林省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启示 |
8.3 本章小结 |
第9章 结论及政策建议 |
9.1 研究结论 |
9.2 政策建议 |
9.2.1 加大力度培养新农人,着力解决谁来种地的问题 |
9.2.2 完善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引导农村生产方式转变 |
9.2.3 推进农机服务体系建设,打造全程机械化作业服务组织 |
9.2.4 推进农村生产性基础建设,保障农机化生产外部环境 |
9.2.5 强化农业机械安全监管,稳定农机装备市场平衡 |
9.2.6 加快农机科技创新,推进全面全程高质高效农机化发展 |
9.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作者简介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
导师简介 |
致谢 |
(3)江阳区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实施问题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1.2.1 农业政策与农业补贴政策 |
1.2.2 农机购置补贴政策 |
1.2.3 农业多功能性理论 |
1.2.4 公共财政理论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4.3 技术路线 |
2 江阳区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实施现状及效果分析 |
2.1 江阳区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实施现状 |
2.1.1 农机购置补贴实施方案 |
2.1.2 农机购置补贴工作措施 |
2.1.3 农机购置补贴实施情况 |
2.2 江阳区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实施效果 |
2.2.1 提高了农作物综合机械化率 |
2.2.2 增加了农业机械总动力 |
2.2.3 促进了农民增加农业收入 |
2.2.4 带动了农业生产方式转变 |
3 江阳区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实施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3.1 使用补贴资金比例较低 |
3.2 补贴农业机械品目较少 |
3.3 农民盲目购买农业机械 |
3.4 补贴政策实施时间滞后 |
3.5 补贴农机销售价格偏高 |
3.6 燃油补贴政策不够完善 |
4 优化江阳区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建议 |
4.1 增加补贴资金比例,扩大农机补贴品目 |
4.2 加大政策宣传力度,延长政策实施时间 |
4.3 公示补贴农机价格,简化燃油补贴程序 |
5 总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4)江西省农机购置补贴及配套政策实施效果分析与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新时代农业机械化发展的社会背景 |
1.1.2 农机购置补贴实施的政策背景 |
1.1.3 南方农机化现实背景 |
1.2 国内外文献研究综述 |
1.2.1 农机化发展及政策选择研究综述 |
1.2.2 农机购置补贴政策成效研究综述 |
1.3 研究意义及方法 |
1.3.1 选题意义 |
1.3.2 研究方法 |
2 国外农机化政策实施情况及经验 |
2.1 发达国家农业机械化现状及政策 |
2.1.1 韩国农业机械化扶持政策 |
2.1.2 美国农业机械化扶持政策 |
2.1.3 日本农业机械化扶持政策 |
2.1.4 德国农业机械化扶持政策 |
2.2 发达国家农机化发展经验借鉴 |
2.2.1 发展农机工业是实现农业机械化的基础 |
2.2.2 适度规模经营是发展农业机械化的路径 |
2.2.3 多元扶持政策是助推农业机械化的动力 |
2.2.4 完备法律体系是护航农业机械化的保障 |
3 江西省农机购置补贴实施方式与成效 |
3.1 江西省农机化发展情况 |
3.2 江西省农机购置补贴及配套政策实施方式 |
3.2.1 2008年以前江西农机购置补贴实施方式 |
3.2.2 2009年~2012年“差价购机”模式 |
3.2.3 2013年“全价购机”模式 |
3.2.4 2014年“自主购机”模式 |
3.2.5 2015~2017年“双补贴”模式 |
3.2.6 2018年“三合一”补贴模式 |
3.3 江西省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实施情况 |
3.3.1 资金使用情况及分析 |
3.3.2 补贴资金地域分布 |
3.3.3 补贴机具类型分布 |
3.3.4 补贴产品企业分布 |
3.4 江西省农机购置补贴典型案例分析 |
3.4.1 安福县农机购置补贴实施情况分析 |
3.4.2 丰城市农机购置补贴实施情况分析 |
3.5 小结 |
4 江西省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存在的问题分析 |
4.1 政策实施层面上的问题分析 |
4.1.1 流程复杂制约政策高效实施 |
4.1.2 配套政策可操作性有待提升 |
4.1.3 队伍薄弱影响农机部门履职 |
4.2 农机市场层面上的问题分析 |
4.2.1 耕收环节市场趋于饱和 |
4.2.2 消费需求发生显着变化 |
4.2.3 恶性竞争导致市场畸形 |
4.3 技术推广层面上的问题分析 |
4.3.1 机插秧推广成效有限 |
4.3.2 合作社发挥作用不足 |
5 完善江西省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建议 |
5.1 精简操作流程,努力提升政策可操作性 |
5.2 振兴农机工业,积极推广环保机具应用 |
5.3 强化行业自律,促进农机市场有序竞争 |
5.4 多元政策支持,重点扶持农机合作组织 |
6 总结与不足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新研股份跨界并购的绩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主要研究文献综述 |
1.3.1 国内外文献综述 |
1.3.2 文献评述 |
1.4 研究内容 |
1.5 研究方法 |
第2章 跨界并购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
2.1 跨界并购相关概念界定 |
2.1.1 并购 |
2.1.2 跨界并购 |
2.1.3 并购绩效 |
2.2 跨界并购的理论基础 |
2.2.1 效率理论 |
2.2.2 委托代理理论 |
2.2.3 管理者过度自信理论 |
2.2.4 企业生命周期理论 |
2.3 企业并购绩效的评价方法 |
2.3.1 事件研究法 |
2.3.2 会计指标法 |
第3章 新研股份跨界并购案简介 |
3.1 案例背景 |
3.1.1 并购前新研股份概况 |
3.1.2 并购前明日宇航概况 |
3.2 并购动因分析 |
3.2.1 受益政策推动 |
3.2.2 主业增长缓慢,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 |
3.2.3 进行市值管理 |
3.3 并购过程简介 |
3.3.1 并购方案 |
3.3.2 并购时间节点 |
3.3.3 并购特点 |
第4章 新研股份跨界并购的绩效分析 |
4.1 短期股票市场财富效应 |
4.2 财务绩效分析 |
4.2.1 并购前后主营业务经营情况分析 |
4.2.2 并购前后财务情况分析-杜邦分解 |
4.3 非财务绩效分析 |
4.4 业绩承诺完成情况 |
第5章 跨界并购后财务绩效不佳的原因及提升对策 |
5.1 跨界并购后财务绩效不佳的原因 |
5.1.1 农机行业不景气,产能过剩 |
5.1.2 期间费用过高,影响净利润水平 |
5.1.3 应收账款管理不善,降低了总资产周转效率 |
5.2 提升财务绩效的对策 |
5.2.1 短期对策 |
5.2.2 长期对策 |
第6章 论文结论、启示及不足 |
6.1 新研股份跨界并购案的绩效评价 |
6.2 新研股份跨界并购案的经验总结 |
6.3 论文的不足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6)农机购置补贴对农机保有量和农机化水平的影响 ——基于激励效应与挤出效应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依据 |
1.1.1 研究背景与问题提出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目标 |
1.3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
1.3.1 数据来源 |
1.3.2 研究方法 |
1.4 论文结构 |
1.5 技术路线图 |
1.6 可能的创新与不足 |
1.6.1 可能的创新 |
1.6.2 可能的不足 |
第二章 理论分析与文献综述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农机购置补贴 |
2.1.2 农业机械和农机保有量 |
2.1.3 农业机械化和农机化水平 |
2.2 理论基础 |
2.2.1 诱致性技术创新理论 |
2.2.2 公共经济学和福利经济学理论 |
2.3 文献综述 |
2.3.1 关于农机装备优化配备 |
2.3.2 关于农机总动力和农业机械化 |
2.3.3 关于农机购置补贴 |
2.3.4 文献评述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农机购置补贴对农机保有量和农机化水平的影响机制分析 |
3.1 理论机制分析 |
3.1.1 农户行为分析 |
3.1.2 农机购置补贴对农机保有量和农机化水平的影响机制 |
3.2 研究假说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农机购置补贴、农机保有量和农机化水平及其测度 |
4.1 农机购置补贴 |
4.1.1 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发展 |
4.1.2 测度方法 |
4.1.3 计算结果及分析 |
4.2 农机保有量和农机化水平 |
4.2.1 农机和农机化的发展 |
4.2.2 测度方法 |
4.2.3 计算结果及分析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农机购置补贴对农机保有量和农机化水平的影响分析 |
5.1 模型设定 |
5.2 变量选择及计算方法 |
5.3 数据来源与变量描述性统计 |
5.4 实证检验结果及分析 |
5.4.1 农机购置补贴对农机保有量的影响分析 |
5.4.2 农机购置补贴对农机化水平的影响分析 |
5.5 稳健性检验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及政策建议 |
6.1 主要结论 |
6.2 政策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目录 |
(7)农业机械化服务对粮食生产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二、文献综述 |
三、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
四、研究方法与数据说明 |
五、可能的创新点与研究不足 |
第一章 核心概念与理论基础 |
第一节 核心概念 |
一、农业机械化服务 |
二、粮食生产要素 |
三、粮食生产能力 |
四、粮食生产效率 |
第二节 理论基础 |
一、分工理论 |
二、交易成本理论 |
三、诱致性技术变迁理论 |
四、农户行为理论 |
五、生产效率理论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我国粮食生产和农业机械化服务的基本现状 |
第一节 我国粮食生产的基本现状 |
一、粮食生产能力的基本现状 |
二、粮食生产要素投入的基本现状 |
第二节 我国农业机械化服务的发展历程 |
一、萌芽起步阶段(1978-1986 年) |
二、初级发展阶段(1987-1995 年) |
三、快速发展阶段(1996-2003 年) |
四、全面发展阶段(2004-2012 年) |
五、深化发展阶段(2013 年至今) |
第三节 农业机械化服务发展的整体态势 |
一、服务主体组织化 |
二、服务内容综合化 |
三、服务模式多样化 |
第四节 农业机械化服务的供给主体分析 |
一、农业机械化服务供给主体的主要类型 |
二、农业机械化服务供给主体的制度优势比较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农业机械化服务对粮食生产影响的理论分析框架 |
第一节 粮食生产对机械化服务需求与选择的理论分析:基于种粮农户视角 |
一、种粮农户对机械化服务需求与选择的理论分析 |
二、农户粮食生产机械化服务支出的理论分析 |
第二节 农业机械化服务对粮食生产的影响机制 |
一、农业机械化服务对粮食生产要素投入的影响机理 |
二、农业机械化服务对粮食生产能力的影响机理 |
三、农业机械化服务对粮食生产效率的影响机理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农户对粮食生产机械化服务选择的实证研究:微观证据与宏观识别 |
第一节 种粮农户选择机械化服务的影响因素研究——来自CLDS2014 的证据 |
一、数据来源与样本描述 |
二、模型设计与变量选择 |
三、实证结果分析与讨论 |
第二节 农户粮食生产机械化服务支出的时空演变与驱动因素 |
一、基于2004-2016 年全国省级面板的实证 |
二、基于2004-2016 年湖北县级面板的实证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农业机械化服务对粮食生产要素投入影响的实证研究——以稻谷、小麦和玉米为例 |
第一节 农业机械化服务对稻谷生产要素投入影响的实证研究 |
一、模型构建与变量说明 |
二、实证结果分析与讨论 |
第二节 农业机械化服务对小麦生产要素投入影响的实证研究 |
一、模型构建与变量说明 |
二、实证结果分析与讨论 |
第三节 农业机械化服务对玉米生产要素投入影响的实证研究 |
一、模型构建与变量说明 |
二、实证结果分析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农业机械化服务对粮食生产能力影响的实证研究 |
第一节 农业机械化服务对粮食总产能力的影响:基于全国省级面板数据和湖北县级面板数据的实证 |
一、基于全国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 |
二、基于湖北县级面板数据的实证 |
第二节 农业机械化服务对粮食单产能力的影响:基于稻谷、玉米和小麦的分类考察 |
一、农业机械化服务对稻谷单产能力影响的实证研究 |
二、农业机械化服务对小麦单产能力影响的实证研究 |
三、农业机械化服务对玉米单产能力影响的实证研究 |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农业机械化服务对粮食生产效率影响的实证研究——以稻谷、玉米和小麦为例 |
第一节 粮食生产效率的测度与分析 |
一、粮食生产效率的测度模型构建 |
二、稻谷生产效率的测度结果与分析 |
三、小麦生产效率的测度结果与分析 |
四、玉米生产效率的测度结果与分析 |
第二节 农业机械化服务对稻谷生产效率的影响——基于全国23个稻谷主产区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 |
一、模型构建与变量说明 |
二、实证结果分析与讨论 |
第三节 农业机械化服务对小麦生产效率的影响——基于全国15个小麦主产区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 |
一、模型构建与变量说明 |
二、实证结果分析与讨论 |
第四节 农业机械化服务对玉米生产效率的影响——基于全国19个玉米主产区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 |
一、模型构建与变量说明 |
二、实证结果分析与讨论 |
本章小结 |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
一、研究结论 |
二、政策建议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
致谢 |
(8)农机购置补贴对农业机械化水平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二、文献综述 |
三、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 |
四、研究思路 |
五、研究的创新和不足 |
第一章 农机购置补贴与农业机械化水平关联性的理论分析 |
第一节 相关概念界定 |
一、农业机械总动力 |
二、农业机械化水平 |
三、农机购置补贴政策 |
第二节 实行农机购置补贴的理论依据 |
一、农业的基础地位 |
二、农业弱质理论 |
三、规模经济理论 |
四、外部性理论 |
第三节 补贴对农业机械化水平的影响机理 |
一、替代效应 |
二、收入效应 |
三、挤出效应 |
第二章 农机购置补贴及农业机械化水平现状分析 |
第一节 农机购置补贴的历史沿革 |
一、我国农机补贴发展的初级阶段 |
二、农机购置补贴试点阶段 |
三、农机购置补贴的全面推行阶段 |
第二节 农机购置补贴的现状 |
一、补贴的目标 |
二、补贴的对象和标准 |
三、补贴范围 |
四、补贴的方式 |
五、补贴的金额及资金的分配 |
第三节 农业机械化发展现状评估 |
一、农机总动力快速增长,部分地区存在饱和 |
二、农业机械化水平不断提高,发展水平不均衡 |
三、社会服务组织不断壮大,规模化水平较低 |
四、装备结构优化升级,大型化趋势明显 |
第四节 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存在的问题 |
一、补贴的范围有待优化,规模存在不足 |
二、补贴资金兑付滞后,流程有待简化 |
三、补贴政策执行不规范,缺乏法律约束 |
第三章 农机购置补贴对农机化水平影响的实证分析 |
第一节 模型的构建与变量的选择 |
一、变量的选取 |
二、模型的构建 |
第二节 数据来源与描述性统计 |
第三节 实证结果与分析 |
一、全国为样本的实证结果 |
二、粮食主产区为样本的实证结果 |
三、非粮食主产区为样本的实证结果 |
四、研究结论 |
第四章 完善农机购置补贴的政策建议 |
第一节 调整农机购置补贴的范围 |
一、敞开对高效绿色农机具的补贴 |
三、根据地区间的差异确定补贴机具 |
第二节 合理分配农机购置补贴资金 |
一、加大对非粮食主产区的补贴力度 |
二、控制粮食主产区的补贴规模 |
三、补贴向农机作业服务组织倾斜 |
第三节 规范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实施 |
一、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体系 |
二、加大对农机购置补贴的宣传力度 |
三、及时兑付补贴资金 |
参考文献 |
(9)农机购置补贴效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三、国内外文献综述 |
四、研究内容及方法 |
五、可能的创新及不足 |
第一章 农机购置补贴效率的理论分析 |
第一节 相关概念界定 |
一、农机购置补贴 |
二、农业机械化 |
第二节 农机购置补贴效率研究理论基础 |
一、公共产品理论 |
二、规模经济理论 |
三、工业反哺农业理论 |
第三节 农机购置补贴效率的内在逻辑 |
一、农机购置补贴效率研究内涵 |
二、农机购置补贴效率研究标准 |
三、农机购置补贴效率研究逻辑框架 |
第二章 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发展状况分析 |
第一节 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变迁 |
一、补贴试点阶段 |
二、差价购机阶段 |
三、全价购机阶段 |
第二节 农机购置补贴资金投入分析 |
一、农机购置补贴投入规模分析 |
二、农机购置补贴投入结构分析 |
第三节 农机购置补贴政策产出分析 |
一、增加农机装备总量 |
二、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 |
三、加快农机服务组织建设 |
第四节 农机购置补贴存在的问题 |
一、农机购置补贴程序有待优化 |
二、农机购置补贴力度有待加强 |
三、农机购置补贴结构不合理 |
第三章 农机购置补贴效率的实证分析 |
第一节 农机购置补贴效率模型的构建 |
一、评价方法 |
二、评价指标 |
第二节 农机购置补贴效率测度 |
一、传统DEA模型分析 |
二、SFA回归分析结果 |
三、调整后的DEA实证结果 |
四、三阶段效率对比分析 |
第三节 Malmquist生产率指数分析 |
一、MALMQUIST函数模型 |
二、基于时间跨度的MALMQUIST指数分析 |
三、基于不同地区的MALMQUIST指数分析 |
第四节 农机购置补贴效率评估结论 |
一、农机购置补贴总体效率有待提升 |
二、农机购置补贴效率区域差距明显 |
三、农机购置补贴效率受众多因素影响 |
第四章 提升农机购置补贴效率的政策建议 |
第一节 保障农机购置补贴政策执行 |
一、规范简化农机购置补贴流程 |
二、建立补贴机具价格管控机制 |
三、构建农民购机贷款扶持机制 |
第二节 增强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力度 |
一、增加落后地区农机购置补贴投入力度 |
二、强化农机购置补贴监管力度 |
三、加大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宣传力度 |
第三节 调整农机购置补贴结构 |
一、完善农机购置补贴资金结构 |
二、优化农机购置补贴地域结构 |
三、扩大农机购置补贴对象范围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农机购置补贴对农机产业出口竞争力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问题提出 |
1.2 文献综述 |
1.2.1 关于农机购置补贴的相关研究 |
1.2.2 关于产业出口竞争力的相关研究 |
1.2.3 关于农机产业出口竞争力的相关研究 |
1.2.4 简要评述 |
1.3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1.3.1 研究方法 |
1.3.2 技术路线 |
1.4 创新之处 |
第2章 理论基础 |
2.1 农机购置补贴 |
2.1.1 政策概述 |
2.1.2 发展阶段 |
2.2 出口竞争力 |
2.2.1 基本概念 |
2.2.2 理论来源 |
2.2.3 指标测度和选择 |
2.3 农机购置补贴影响农机产业出口竞争力的机理分析 |
2.3.1 市场容量扩大,新势力未进入,量价双升 |
2.3.2 国内外竞争对手进入,竞争加剧 |
第3章 农业机械出口现状及竞争力分析 |
3.1 中国农业机械出口产品现状及竞争力分析 |
3.1.1 中国农机产品出口的总体状况 |
3.1.2 中国出口主要农机产品的比较 |
3.1.3 中国农业机械出口的地理流向 |
3.1.4 拖拉机市场和收获机市场的出口竞争力分析 |
3.2 世界农业机械出口现状、趋势和竞争力分析 |
3.2.1 世界农业机械出口的总体状况及特征 |
3.2.2 世界主要农机产品出口的发展趋势 |
3.2.3 世界主要农机出口国的竞争力分析 |
第4章 农机产业出口竞争力实证分析 |
4.1 数据来源及描述统计 |
4.2 指标选取与数据说明 |
4.2.1 被解释变量 |
4.2.2 核心解释变量 |
4.2.3 其他控制变量 |
4.3 模型设定与实证检验 |
4.3.1 Tobit回归分析 |
4.3.2 政策效应分析 |
4.3.3 稳健性检验 |
第5章 结论建议 |
5.1 研究结论 |
5.2 政策建议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致谢 |
四、中国农机工业的脊梁——2002年农机优势企业(论文参考文献)
- [1]黑龙江垦区农业机械化与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综合评价研究[D]. 赵世秀.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 2021(01)
- [2]乡村振兴背景下吉林省农机需求影响因素与趋势研究[D]. 陈旭. 吉林大学, 2020(03)
- [3]江阳区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实施问题及分析[D]. 赵军海. 四川农业大学, 2019(06)
- [4]江西省农机购置补贴及配套政策实施效果分析与思考[D]. 刘欣. 江西农业大学, 2019(07)
- [5]新研股份跨界并购的绩效研究[D]. 李庄飞. 湘潭大学, 2019(02)
- [6]农机购置补贴对农机保有量和农机化水平的影响 ——基于激励效应与挤出效应的研究[D]. 王许沁. 南京农业大学, 2019(08)
- [7]农业机械化服务对粮食生产的影响研究[D]. 潘经韬.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2019(08)
- [8]农机购置补贴对农业机械化水平的影响研究[D]. 陈星宇.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2019(09)
- [9]农机购置补贴效率研究[D]. 李晨蕾.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2019(09)
- [10]农机购置补贴对农机产业出口竞争力的影响[D]. 章淑颖. 南京师范大学, 201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