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入世”与企业管理(论文文献综述)
武亚军,葛明磊[1](2020)在《以史为镜,吾道不孤——“入世式学术”生产本土管理知识的回顾与前瞻》文中指出"入世式学术"倡导管理学学者以回应和解决现实复杂问题为研究出发点,在研究过程中与实践者、多学科学者、政策制定者等多元利益相关者保持密切合作,是一种旨在满足切题性、严谨性、影响力等多重标准的知识生产方式。本文以入世式学术是本土管理知识生产的建设性方法论为出发点,详细阐述了入世式学术四种范式的特点,围绕世界管理学近80年发展史上的经典案例——包括美国通用汽车(GM)和中国华为公司以及Tushman的典范性学术成果,论述入世式学术可以对本土及世界管理知识生产和理论发展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以此为基础,本文倡导新时代的中国本土管理知识生产要以史为镜,充分学习和吸收入世式学术的方法论精髓,植根本土企业管理实践,在中国学术主体性哲学精神的指导下走出一条中西融合、理论与实践融合的创新发展之路。
刘雅娟[2](2020)在《中间品进口自由化、管理者需求与企业管理效率》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积极促进对外出口的同时,不断开放国内市场,推行进口贸易自由化政策,关税水平逐步降低,特别是中国于2001年12月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之后,迅速转变角色并进入新一轮的贸易自由化阶段。与此同时,我国部分企业虽历久而未弥新,依然面临大而不强、效率不高的问题。尤其是随着经济进入新常态,经济增势逐渐减弱,单纯依靠规模扩张的传统企业发展模式早已难以为继,保持经济长期增长潜力的关键着力点应转向解决企业管理效率低下问题。那么,进口贸易自由化政策能否惠及企业管理效率以及究竟会如何影响?在此基础上,本文试图采用企业面板数据考察中间品进口自由化对企业管理效率的影响及作用机制。首先,本文在对有关中间品进口自由化和企业管理效率等文献进行梳理的基础上进行理论分析,认为中间品进口自由化可能通过“技术溢出效应”和“人力资本选择效应”对管理者需求产生影响,进而影响管理效率。其次,本文依据贸易自由化政策冲击条件下,一般进口企业与加工进口企业面临关税税率变化的显着差异化现象,设定“准自然实验”,并运用双重差分法(Differences-inDifferences,DID)实证考察了中间品进口自由化对企业管理效率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最后,在理论分析和实证分析的基础上得到本文的核心结论,即中间品进口自由化显着提高了企业管理效率。经过一系列稳健性分析后,该结论仍然稳健成立,通过异质性分析我们又发现该促进作用在面临融资约束程度较大、中间品进口密集度较高、地区分布为中西部地区的企业样本中效果会更加明显。进一步地,机制检验结果表明管理者需求为中间品进口自由化影响企业管理效率的一个重要中介渠道。本文的政策含义是:一方面,政府需要继续推进和深化中间品贸易自由化改革,促进加工贸易企业转型升级;另一方面,企业在不断深化国际合作的进程中,还需要加大对具有优质人力资本的管理者的引进,进而提高管理效率水平。
李洋[3](2019)在《全球化背景下国有企业改革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对国有企业改革的讨论旨在破除全球化时代新自由主义经济学对国有体制发展前景的质疑。“公有制必然不如私有制”的论调是站不住脚的。把国有企业的存在和发展视为中国经济的枷锁是很危险的,也是不公正的。本文通过对我国国有经济发展历史的回顾,以及与全世界范围内其他经济体国有企业成功案例的对比分析,寻找出我国坚持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做强做大国有企业的理论依据和实践路径。国有企业不仅存在于具有社会主义传统的欧洲国家,连私有化至上的美国也并非没有国有企业。学界常有观点认为西方国有经济的比例比中国低很多,但是以新加坡为例的不少完全市场经济体也拥有着很高的国有经济比例。这些国家的国有企业可以说涉及国民经济的方方面面,但为何也能够实现经济成功呢?这些都是简单支持私有化的理论无法解释的问题。所以说,草率的把所有的经济问题归咎于国有体制是不负责任的。回顾历史,那些不立足本国国情就接受了新自由主义经济理论,试图通过激进的私有化实现经济发展的失败案例比比皆是。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拉美国家、菲律宾等经济体陷入长久的“中等收入陷阱”就是例证。而这些国家也基本失去了实现工业化的机会。反观同时期有着更高国有企业比例的新兴工业化国家(如韩国等)却完成了脱贫和赶超。国有企业存在的很多问题是与所有制无直接关系的。很多国有企业存在的问题在私有企业,尤其是在股权分散的大型私有企业里一个都不会少。如此可见,简单的改变企业的所有制对于解决这些问题并没有帮助。从西方成功的国有企业经验中可以看到,如果能够在国有企业中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减少政府对企业的干预,按照市场规则有效治理国有企业,所有这些问题都能够得到很好的管控和规避,完全不会比私有企业做的差。从对法国国有经济的分析中我们看到,在承认国有企业贡献和地位的同时,法国政府不推行激进私有化,而是通过积极改革保持企业竞争力,使其成为国家核心技术的掌握者。德国的国有企业也在战后恢复经济,实现国家工业化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巨大作用。而且在经历了几轮私有化后,近年来德国在电力等行业开始出现重新国有化的呼声。而北欧国家的国有企业则是支撑其高福利经济的重要部分,且在创新能力上走在世界前列。亚洲的新加坡和韩国则更加是利用国有企业实现经济腾飞,完成工业化的典型案例。甚至在完全信奉私有化的美国也有着数量可观的国有企业,除了在公共事业部门外,也不乏涉足军工、金融、地产等行业。这些都说明了国有企业存在的合理性和必要性。国有企业改革虽不是新问题,但目前大部分研究都只停留在企业微观治理的层面,并没有从全球化内外联动的视角,以及历史发展规律的角度直面指出坚定做大做强国有经济的理论基础和信心来源。只有跳出西方经济学范式的框架,从例证分析的角度才能更好找到我国国有企业发展的方向。本文在绪论中阐述了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研究动态及论文研究方法、基本框架与创新点;第一章对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历程进行了回顾,客观总结了国有企业在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做出的历史贡献。同时回顾了西方新自由主义经济学诞生及推广的原因和过程,阐明了这一趋势对我国经济在逐渐融入全球体系后的影响。为了解释这一影响,本文在第一章第二节阐述了工业化与现代化的关系。第二章首先总结和分析了质疑国有企业运行效率的一些理论,包括“委托-代理”“搭便车”“预算软约束”等问题,揭示了这些问题的存在与否与企业的产权归属公有或私有并无关联。随后,本文对推行私有化过程中存在的诸多“陷阱”进行了梳理。最后,本章指出了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和私有化改革在本质上的不同之处。在第三章,本文通过对法国、德国、北欧国家、美国等经济体的国有企业发展历史的分析和对比,总结出我国国有企业改革值得借鉴的地方。第四章则主要分析了与中国更为接近的韩国、新加坡等经济体的国有经济成分和私有化改革的尝试,试图找到可供我国采用的改革路径。本文的第五章、第六章和第七章就当前全球化形势下我国的国有企业改革面临的挑战和可能的应对举措进行了研究和分析。第八章则是对全文的总结,以及对未来国有企业发展的展望。
王火灿[4](2015)在《中国企业国际化与WTO之强耦合及其战略适配研究》文中指出本论文围绕中国企业国际化与WTO之间的强耦合关系这一中心论题展开研究,旨在揭示此种耦合关系的现实表征并加以实证分析,进而探究其内在机理与理论根源,在此基础上指出中国企业在其国际化进程中针对WTO所建构的生态竞争环境需进行的相应战略调整与适配。在当代,所谓企业国际化即是在以WTO多边贸易体制为核心的国际游戏规则体系下,企业从事进出口贸易与内外向国际直接投资等跨国经营业务和活动以及相应的国际化管理实践的过程。多边贸易体制(GATT/WTO)是在以企业国际化为载体的经济全球化的历史发展进程中产生和发展的,作为一整套国际游戏规则,它又是在“WTO-政府-企业”三者之间的“双层博弈”中逐步建立和完善起来的。这一博弈模式界定了企业参与多边贸易谈判和体制实践的方式与途径。现有的WTO多边规则体系和制度框架结构,对企业国际化产生保障公平竞争、稳定商业预期、降低交易费用等主要效应或功能。本论文在梳理相关理论的基础上,结合耦合理论在经济管理中的机理与内涵,并从企业国际化的两大核心要素——企业国际竞争战略与企业国际竞争力出发,论述了企业国际化与WTO的耦合协调系统,构建了企业国际化与WTO的耦合评价模型。中国与GATT/WTO多边贸易体制的历史关系十分独特。在19482014年的67年中,以1979年中国开始改革开放为界,可分为两大阶段,即前32年——从短暂“原始缔约国”期到之后漫长的“失联期”;后35年则为复合期。在中国确立改革开放基本国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型目标之后,中国企业国际化的发展进程、中国复关/入世谈判进程与WTO多边贸易体制创建进程“三江并流”,并与新一轮经济全球化大潮历史性汇合,终于在时机、理念和战略的“三重契合”下,于最近20多年中,造就了中国企业国际化与WTO多边贸易体制之间的强耦合关系,并在贸易、投资、制度和观念等四大维度上产生了强大的“四维共振”效应。不过,目前这种双向的强共振效应尚具有不对称性,主要表现为WTO对中国企业国际化的“四维”皆强格局,而中国企业国际化对WTO的影响在制度和观念两大维度上则相对较弱;在贸易和对外直接投资(FDI)这两大维度上,WTO推动了中国对外贸易和投资的快速崛起,而中国企业国际化的这种快速崛起也对世界经贸的原有格局以及其他主要WTO成员(中国的主要贸易伙伴)的对外经贸格局产生了“破格局性”的重大影响。中国为加入WTO和履行入世承诺,在短期内对贸易、投资和知识产权保护等与WTO和中国企业国际化直接相关的国际化制度体系进行了大规模的快速调整,在入世前后国内出现了罕见的“WTO热”等现象,均充分显示出WTO对于中国企业国际化制度和观念层面的巨大影响力。相反,作为长期游离于多边贸易体制之外、正处于转型中的后起的发展中大国,中国对于WTO的制度建设和理念贡献尚十分有限。格兰杰(Granger)因果关系模型检验结果表明,中国企业国际化与WTO存在单向因果关系,即WTO是中国企业国际化的Granger原因。利用耦合协调评价模型的实证结果表明,耦合度指标反映出中国企业国际化与WTO基本上已处于高度耦合状态;耦合协调度指标则反映出两者基本上处于中度及以上强度的耦合协调状态。本论文尝试提出中国企业国际化“异质性”理论,旨在更好地理解和解释中国企业国际化与WTO之间的强耦合关系。该理论指出中国企业国际化的“异质性”由制度异质性、体制转型性、大国规模性、发展后起性、快速崛起性和国企主导性等六个方面组成,前三者与后三者分别构成中国企业国际化的“外生异质性”和“内生异质性”。它们共同刻画了中国企业国际化面临的特殊外部和内部环境或属性。这六个方面相互关联、相互影响,而且与WTO之间也存在密切的互动影响关系。由于基本社会政治制度的异质性、基本经济制度——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矛盾性与趋同性以及作为后发性大国的快速崛起特性,决定了中国入世谈判和入世协议签订所遇到的前所未有的复杂性,同时也决定了入世以后中国企业国际化的快速崛起以及与WTO多边贸易体制之间的强共振效应。WTO的动态发展趋势和一些新兴重大议题的谈判进展表明,包括贸易与环境、投资、竞争政策、政府采购、“超TRIPS”规则以及竞争中立、TPP等,可能对中国企业国际化的未来发展带来重大挑战和机遇。论文利用传统的“SWTO”(优势、劣势、威胁和机遇)分析法,从异质性和WTO体制两大视角,剖析了中国企业国际化当前面临的重大战略环境因素,以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环境资源、体制深化、内向与外向国际化的不平衡、低度化陷阱、技术创新乏力、贸易保护和转型升级等。最后,本论文从中国企业国际化与WTO多边贸易体制强耦合关系出发,就中国企业国际化崛起进程中的“WTO战略”的原则、目标、实施路径等提出了看法和建议:即战略原则应是多边主义;核心战略目标是维护和推进WTO多边贸易体制更有效运行,以实现强化和确保中国企业国际化与WTO多边贸易体制之间强耦合效应更充分、更有效地发挥;为此,选择“学以致用”和“有效参与”两大战略路径,通过提高参与能力、改善和发挥行业协会功能与作用以及强化政企有效合作等来实施战略。本论文对中国企业国际化与WTO强耦合关系存在性的内在成因开展了理论探析,进行了实证分析,提出了战略适配建议,有助于丰富WTO与中国企业国际化问题的认识与理解,也能为政府和企业参与多边化和国际化进程提供参考和借鉴。
韩立余[5](2010)在《从中美出版物案看中国几世对中国外商投资法律制度的影响》文中认为中美出版物案中,中国有关出版物进口和经销的相关法规被WTO争端解决机构裁决违反了相关WTO规则及中国入世承诺。虽然中国为应对入世已经修改了外商投资法律制度,但本案表明,中国政府对于中国外商投资法律制度受到国际义务限制的范围和程度还缺乏充分的、深入的认识,在具体做法方面还存在欠妥之处,因而有必要进行进一步的清理与调整。
马方方[6](2010)在《新时期中国经济民主进程中的美国因素》文中指出经济民主问题一直是影响美国对华经贸政策的重要因素。中美建交以来,美国国内围绕中国最惠国待遇的年度审议以及长达数十年之久的中美WTO谈判,乃至当前美国对中国市场经济地位的否认,其主要根源之一即在美国认为中国“经济民主水平”不达标。在美国看来,建立在生产资料公有制基础上的中国社会主义经济民主,不符合其所倡导的以私有化和自由化为核心的新自由主义经济模式。借助经济民主问题影响对华经贸政策,已成为美国对华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旨在深入剖析经济民主问题的实质及美国对华经贸政策的走向,就美国因素与中国经济民主进程进行关联性分析,并对中国新时期经济民主建设过程中如何应对美国的挑战提出政策性思考。论文共分六章。第一章在明确界定经济民主内涵的前提下,总结回顾了西方学者对经济民主的理论探索,他们提出的“工人参与企业管理、突出民主原则在社会经济制度构筑中的重要性”等一些基本理念对于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完善具有借鉴和参考价值。但西方经济民主理论因始终未脱离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窠臼,并与社会实践相脱离,作为一种纯理论主张,显然具有一定空想性。以此为铺垫,本文深入探讨了指导新时期中国经济民主建设的理论航标——邓小平经济民主思想,并概括总结了新的领导集体对邓小平经济民主思想的继承、丰富和发展。第二章分析了邓小平经济民主思想与新时期中国经济民主进程的密切关联,以及对于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大作用。在此基础上,归纳概括了新时期中国经济民主建设所取得的成就及存在的问题。其中成就包括:实现了经济管理体制和管理方式的民主变革,具体表现在生产管理的民主化、价格管理的民主化、贸易体制管理的民主化、国有企业管理的民主化;通过三次修宪和《物权法》、《反垄断法》、《劳动合同法》等相关法律的颁布实施,确立了各种市场主体的平等地位,经济民主法律保障体系基本建立起来;经济民主所内含的自由、平等和参与意识逐渐深入人心,公众民主意识大幅度提升。问题主要有:政府职能与经济民主发展新阶段的要求还存在一定差距;垄断领域改革的相对滞后;社会信用体系的残缺不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传统观念和行为方式仍然有着较强的惯性等,这些都对经济民主的发展造成巨大阻力。从发展的角度来讲,中国经济民主进程的全面完成是一个综合性的工程。从改革的角度来讲,建设经济民主仍然是一个艰巨的任务。任何实践成果都是一定历史条件和现实条件的产物,离不开相应的时代背景。中国经济民主进程不仅受制于国内因素,也与国际环境息息相关。其中,美国——当今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是对中国经济民主进程影响最直接和最大的外部因素。以推进西方民主为全球战略目标的美国,一直以来对中国民主现状存在偏见;随着中美经贸关系的日趋紧密,主张新自由主义经济模式的美国更是对中国的经济民主现状屡屡发出微词,以实现其与中国进行经贸往来时的利益最大化。在这种错误理念的暗示下,美国各阶层虽然可以部分认识到中国经济民主建设所取得的进步,但更大程度上他们关注的是中国经济民主所存在的问题,并将这些问题扩大化,进而对中国经济民主现状形成种种错误的认知。此为论文第三章所要研究的主要内容。在总结美国对华经济民主状况认知的基础上,论文第四章从政治、文化、经济、战略等几大层面分析了美国介入中国经济民主进程的深层次根源。在此基础上,论文第五章归纳概括了美国给中国经济民主进程所带来的正负影响:一方面,在意识形态差异和主导权之争的双重作用下,美国通过对华输出民主和鼓吹新自由主义,给中国经济民主进程带来了极大的消极影响。另一方面,美国在政府经济管理体制、企业管理文化、反垄断立法等相关领域的经验却非常值得中国借鉴,加之新时期中美经济的相互开放和彼此渗透又有助于增强中国市场主体的经济民主意识,这对于加速推进中国的经济民主进程意义重大,可称之为美国所带来的积极影响。此外,本章结合中美WTO谈判,重点分析了美国因素在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过程中的作用。以此作为案例,主要是因为中国的整个入世过程其实也是经济民主建设取得飞速进展的过程,而中美双方在谈判过程中的讨价还价也正是美国对中国经济民主进程施加影响的一个折射。第六章,中国经济民主进程中的对美战略。美国对中国经济民主进程所产生的正负双重影响,使其不可避免地成为最重要的外部因素。如何应对新时期美国对中国经济民主进程的介入及影响,是本章讨论的核心议题。结论,论文在总结以上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概括分析了经济民主问题对未来中美经贸关系的影响,并对中美在中国经济民主建设上的合作潜力及限度进行了展望,为中国如何利用美国的积极影响、化解消极影响及促进中国经济民主建设与中美经贸关系的良性互动提供了一些政策性建议:如继续坚持走中国特色的经济民主之路;积极开展对美经济外交,促进中美经济良性互动;利用美国对华经贸政策中的积极因素,力促中美经贸关系走向机制化等。唯有如此,才能为中国的经济民主建设创造一个有利的外部环境,抓住机遇,以推进中国的经济民主进程更好更快地发展。
苏勇,于保平[7](2009)在《东方管理研究:理论回顾与发展方向》文中研究说明在对CSSC I期刊104篇论文分析的基础上,回顾了东方管理研究自19942008的成果和理论发展情况,总结了东方管理在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上存在的主要问题,阐明了东方管理研究面临的挑战。东方管理的研究需要从科学性、艺术性和道德性3个层面,重点研究东方人文社会情景下的"人"和"组织"的问题,重视规范的实证和案例研究,加强国际化交流,构成东方管理对普世管理学的贡献。
郑英隆[8](2008)在《改革开放30年来的管理转型问题研究》文中提出改革开放特别是加入WTO以来,我国经济主体参与世界竞争的活动越来越多,施展的空间越来越大,外部世界变化对中国经济主体的效率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基于效率目标的追求,当效率所依赖的决定性因素发生变化时,管理本身就要通过转型来实现它的新使命。管理转型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发展转型而提出来的话题,改革开放的范围在扩大,管理者在确定边界内对管理对象实施资源组织、配置、协调、激励等的效率活动也越来越具有挑战性。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型仍在进行着,管理转型也在探索中。成功的管理转型需要获得科学的管理转型理论的支持。
徐战菊[9](2009)在《技术性贸易壁垒对出口企业成长的影响及对策研究》文中提出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企业的发展越来越依赖于国际市场,也越来越受到国际经济、贸易规则的限制。随着关税措施被弱化,其他非关税措施的应用不断受到约束,对进口的限制作用逐步减弱,而技术性贸易壁垒则因其自身特点,越来越多的为各进口国选用。据调查显示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垒已成为我国产品出口的第一大障碍。因此,分析技术性贸易壁垒对企业成长的影响,进行应对研究,对于提高我国相关产业的科技水平和产品质量,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加强我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扩大出口,帮助企业做大做强,减少对外贸易损失,保持我国社会经济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对国内外技术性贸易壁垒及企业成长理论进行认真总结和客观评价的基础上,论文首先就近年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垒的特点和新趋势进行了阐述,继而导出对我国及我国企业的启示。其次,论文对我国出口企业及其成长概况进行了回顾,接着从现行和未来技术性贸易壁垒两方面入手对发达国家主要技术性贸易壁垒对我国出口企业的影响进行了理论探讨和实证分析。再根据我国企业遭遇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垒的调查情况,从出口企业遭遇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具体情况和不同技术性贸易壁垒对出口企业的影响两个方面加以分析,并从四个方面(国外、企业自身、政府相关部门、宏观环境原因)对出口企业屡遭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垒限制的根源进行了探讨,指出了解其根源是规避此类壁垒以及减少相应损失的前提和基础。第三,论文就出口企业成长影响因素进行探讨,包括:影响出口企业成长的外因、内因,特别是技术因素对出口企业成长的机理分析,并结合企业成长的生命周期理论分析了出口企业成长的特征。论文并对技术性贸易壁垒对出口企业成长的影响进行机理分析,包括技术性贸易壁垒对出口企业成长的正、负推动作用,及其对处于生命周期不同阶段企业的影响。第四,论文研究了我国出口企业的技术性贸易壁垒预警体系,结合我国出口企业所面临的技术性贸易壁垒实际情况,根据系统输入要素、转换要素、输出要素设计了由2个一级指标、7个二级指标、26个三级指标构成的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了模糊神经网络技术性贸易壁垒预警模型,对我国出口企业的技术性贸易壁垒预警进行了应用评价。最后,论文在前期理论研究、调查和机理分析,以及实证研究的基础上进行出口企业微观层面、政府和社会宏观层面的对策研究。企业对策研究首先从法律基础和社会基础两个层面提出利用社会资本,成功应对技术性贸易壁垒,并辅以案例说明,接着探讨了出口企业应对技术性贸易壁垒的成长路径(包括:出口企业应对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原则、应对现行和未来技术性贸易壁垒),结合生命周期理论,提出处于不同成长阶段的企业对策,最后就企业在成长中应对技术性贸易壁垒进行了阐述,包括:企业发展与企业社会责任,改进管理方法,解决质量问题,和发展技术创新,解决技术问题等内容。政府和社会宏观层面的对策研究:在对我国技术性贸易措施应对工作的现状,我国技术性贸易措施体系的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行阐述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技术性贸易措施的政府及社会支持应对对策,指出建立整合各方资源,统筹兼顾的支撑体系,是我国宏观主体(政府及中介组织)的应对之道。
师华[10](2007)在《入世过渡期后我国建筑服务贸易法律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2001年12月11日我国正式成为WTO成员方,在这五年的过渡期内,我国建筑业市场逐渐对外开放,外商投资建筑业企业大量地进入我国承揽工程和承包项目。我国按照入世时在建筑业领域的承诺以及WTO关于《服务贸易总协定》等规则的精神,在政府、企业、行业等各个层面采取了相应的措施使建筑业管理制度逐渐完善。尽管如此,在建筑业国际化的过程中仍然存在许多的问题。本文在分析WTO与建筑服务贸易相关规则和我国入世以来建筑业管理制度特别是建筑服务贸易法律制度以及借鉴WTO成员方建筑市场准入技术性壁垒经验的基础上,提出过渡期后我国建筑服务贸易的法律对策。 我国建筑市场对外开放的管理制度是伴随着我国建筑市场的对外开放而产生和建立的。在建筑业对外开放中,政府的管理体现为从政府主导型到政府主导与其他利益相关者驱动型相结合的方式;企业改制逐渐规范化法制化,建筑企业的管理正在向科学化、现代化和国际通行的模式转变;行业组织和中介组织等服务机构得到进一步培育和规范,中介服务功能得到进一步发挥。在这种多层次的管理中,法制管理是最高层次的管理,建筑业对外开放主要是通过建筑服务贸易法律制度加以规范的。 本文的研究工作主要有以下内容: 1、研究了WTO主要成员方在建筑服务贸易领域的承诺,特别是其实施建筑服务贸易市场准入技术性壁垒的经验,为过渡期后我国建筑服务贸易法律制度的建立、健全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2、论述了建筑服务贸易法律制度的理论基础——制度经济学理论、法理学理论和政府规制理论。为进一步研究建筑服务贸易法律制度及其完善奠定了理论基础。 3、在研究服务贸易、建筑服务贸易的内涵、特征、发展特点的基础上,重点分析了我国入世时在建筑服务贸易方面的承诺和过渡期建筑服务贸易领域的主要法律规范,指出在建筑服务贸易法制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为过渡期后健全、完善建筑服务贸易法律制度指明了方向。4、分析了WTO规则——这一国际社会成员国政府共同规范国际贸易行为的规则,特别是与建筑服务贸易相关的一系列规则,为过渡期后建筑服务贸易法律制度的制定提供了必须遵循的法律依据 5、探讨了过渡期后我国建筑服务贸易法律对策:以WTO规则为依据,既要对我国建筑产业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又要促进建筑业的对外开放,这也是我国建筑业走向国际市场的前提条件。 6、结合上海2010年世博会中外双方共同建设场馆的特点,分析了世博会场馆建设中的建筑服务贸易法律问题,着重研究了世博会建设中外国承包商市场准入中的主体资格法律问题。 7、在对本文研究内容总结的基础上,提出以后研究工作的方向。
二、“入世”与企业管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入世”与企业管理(论文提纲范文)
(1)以史为镜,吾道不孤——“入世式学术”生产本土管理知识的回顾与前瞻(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
二、本土管理知识生产的必要性 |
(一)管理知识的不同类型 |
(二)本土情境的复杂性、时代要求与本土管理知识生产 |
三、入世式学术作为一种管理知识生产方式 |
四、管理学历史上的入世式学术:示例性回顾 |
(一)围绕GM的入世式学术:20世纪40—60年代 |
(二)Tushman的双元组织与创新研究:20世纪80年代至今 |
(三)围绕华为实践的入世式管理学术:20世纪90年代至今 |
五、总结与展望 |
(一)入世式学术对中国本土管理知识生产具有重大价值 |
(二)入世式本土管理研究的新机遇与要求 |
(三)走向新时代的本土管理学术发展倡议 |
(2)中间品进口自由化、管理者需求与企业管理效率(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导论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方法与研究内容 |
1.2.1 研究方法 |
1.2.2 研究内容 |
1.3 可能的创新点与不足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中间品进口自由化的文献综述 |
2.1.1 中间品进口自由化的经济效应 |
2.1.2 中间品进口自由化的测度 |
2.2 企业管理效率的文献综述 |
2.2.1 企业管理效率的影响因素 |
2.2.2 企业管理效率的测度 |
2.3 文献评述 |
第3章 中间品进口自由化对企业管理效率影响的理论分析 |
3.1 中间品进口自由化对管理者需求的影响 |
3.2 管理者需求对企业管理效率的影响 |
第4章 中间品进口自由化对企业管理效率影响的计量模型与指标测度 |
4.1 计量模型设定 |
4.2 主要指标测度 |
4.2.1 中间品进口自由化 |
4.2.2 企业管理效率 |
4.2.3 控制变量 |
4.3 数据说明 |
第5章 中间品进口自由化对企业管理效率影响的实证结果分析 |
5.1 基准回归结果 |
5.2 稳健性分析 |
5.2.1 安慰剂检验 |
5.2.2 两期双重差分法 |
5.2.3 考虑政策当年效果 |
5.2.4 使用固定权重的企业中间品进口关税 |
5.2.5 控制行业最终品关税 |
5.2.6 倾向得分匹配双重差分法 |
5.3 异质性分析 |
5.3.1 融资约束异质性 |
5.3.2 企业中间品进口密集度异质性 |
5.3.3 地区分布异质性 |
5.4 机制检验 |
第6章 结论及政策含义 |
6.1 结论 |
6.2 政策含义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后记 |
(3)全球化背景下国有企业改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背景及意义 |
一、选题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相关理论及研究动态 |
一、经济全球化相关理论综述 |
二、“华盛顿共识”的含义及影响 |
三、国有企业私有化的相关理论综述 |
四、发达国家(地区)国有企业改革相关理论及案例综述 |
第三节 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
一、研究方法 |
二、创新与不足 |
第一章 国有企业改革历史回顾及全球化对国有企业改革的影响 |
第一节 国有企业改革的历史回顾 |
一、改革开放后国有企业改革的路径分析 |
二、国有企业改革的历史贡献 |
第二节 全球化对国有企业改革的影响 |
一、新自由主义推广下的经济全球化 |
二、全球化对不同阶段国有企业改革的影响 |
三、西方国家的“逆全球化”倾向及其影响 |
第二章 国有企业改革的认识误区 |
第一节 “国企病”不专属于国有企业 |
一、委托-代理问题 |
二、搭便车问题 |
三、软预算约束问题 |
第二节 国有企业私有化的“陷阱” |
一、陷阱一:行业的选择 |
二、陷阱二:企业的定价 |
三、陷阱三:合适的收购者 |
四、陷阱四:腐败的问题 |
第三节 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不等同于私有化 |
一、“混合所有制”概念的提出 |
二、“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实践 |
第四节 发展国有企业不代表“民营经济离场” |
一、发展民营经济的现实依据 |
二、发展民营经济的理论依据 |
三、发展民营经济的历史依据 |
第三章 欧美国有企业的发展历史与借鉴意义 |
第一节 法国:社会主义文化土壤下走出的全球性国有企业 |
一、法国国有企业的发展历程 |
二、法国的国有企业改革 |
三、法国对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借鉴意义 |
第二节 德国国有企业:经济国家主义的有效实践 |
一、工业化中功不可没的德国国有企业 |
二、德国的国有企业改革 |
三、德国对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借鉴意义 |
第三节 芬兰国有企业:推进国有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楷模 |
一、“红色政权”下的芬兰国有企业 |
二、芬兰国有企业的公司治理和改革 |
三、芬兰对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借鉴意义 |
第四节 美国国有企业:美国“无国企”的真相 |
一、美国国有企业的分类及特点 |
二、美国对国有企业的管理 |
三、美国经验对中国国有企业改革的借鉴和思考 |
第四章 亚洲国有企业的发展历史与借鉴意义 |
第一节 韩国:经济起飞依靠集权政府下的国有企业 |
一、韩国国有企业的发展历程 |
二、韩国的国有企业治理与改革 |
三、集权政府下的经济起飞 |
四、韩国国有企业私有化改革的反思 |
第二节 新加坡:国有企业治理的成功案例 |
一、新加坡国有企业的发展历程 |
二、新加坡的国有企业治理模式 |
三、淡马锡模式的成功和借鉴意义 |
第五章 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国有企业改革的实践及评估 |
第一节 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国有企业改革的实践 |
一、《指导意见》的改革思路 |
二、经济全球化与国有企业的改革实践 |
第二节 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国有企业改革的不足 |
一、管资产到管资本的转型问题 |
二、实行有效监督的问题 |
三、选人用人的问题 |
四、混合所有制改革的难点 |
五、党的领导与现代企业治理有机统一 |
第六章 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国有企业改革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
第一节 “前全球化”时代的国有企业改革 |
一、“前全球化”时代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目标 |
二、“前全球化”时代国有企业改革的历史实践 |
第二节 全球化时代国有企业改革面临的挑战 |
一、全球化带来新挑战的原因 |
二、全球化给我国国有企业带来的新挑战 |
第三节 全球化时代国有企业改革的机遇 |
一、政策机遇 |
二、改革叠加期机遇 |
三、“逆全球化”倒逼机遇 |
第七章 全球化背景下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对策建议 |
第一节 国有企业适应全球化趋势改革的基本路径 |
一、党的领导 |
二、法人治理结构 |
三、混合所有制改革 |
四、国有企业走出去 |
五、国有企业道路自信 |
第二节 应对全球化挑战的主要改革对策 |
一、应对政府经济管理功能相对弱化的改革对策 |
二、应对生产要素不对等流动的改革对策 |
第八章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后记 |
(4)中国企业国际化与WTO之强耦合及其战略适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1章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
1.1.1 问题的提出 |
1.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文献综述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技术路线及方法 |
1.3.1 研究的核心内容与总体思路 |
1.3.2 研究的技术路线 |
1.3.3 研究方法 |
1.4 研究的框架结构和创新点 |
1.4.1 框架结构安排 |
1.4.2 研究的创新点 |
第2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综述 |
2.1 企业国际化理论 |
2.1.1 企业国际化的概念与内涵 |
2.1.2 企业国际化理论体系概述 |
2.1.3 企业国际化的内外共生条件 |
2.2 多边贸易体制的理论与实践 |
2.2.1 企业国际化与多边贸易体制的历史耦合 |
2.2.2 多边规则的形成机制与企业的参与机理 |
2.2.3 WTO 对企业国际化的影响与作用机理 |
2.3 耦合理论与耦合评价模型 |
2.3.1 耦合的内涵与机理 |
2.3.2 企业国际化与 WTO 的耦合协调系统 |
2.3.3 企业国际化与 WTO 耦合评价模型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中国企业国际化与 WTO 之间强耦合的现实表征 |
3.1 中国企业国际化与 WTO 的历史契合 |
3.1.1 中国与 GATT/WTO 多边贸易体制的历史关系 |
3.1.2 中国企业国际化发展的历史进程 |
3.1.3 中国企业国际化与 WTO 多边贸易体制的三重契合 |
3.2 WTO 对中国企业国际化的强共振效应 |
3.2.1 贸易维度的强共振效应 |
3.2.2 投资维度的强共振效应 |
3.2.3 制度维度的强共振效应 |
3.2.4 观念维度的强共振效应 |
3.3 中国企业国际化对 WTO 的共振效应 |
3.3.1 中国企业国际化快速崛起与全球经贸格局的裂变 |
3.3.2 中国企业国际化快速崛起对 WTO 其他成员经贸格局产生的影响 |
3.3.3 中国入世对 WTO 体制与观念的影响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中国企业国际化与 WTO 耦合的实证分析 |
4.1 中国企业国际化与 WTO 耦合的因果关系分析 |
4.1.1 指标选择 |
4.1.2 检验过程及其解释 |
4.2 中国企业国际化与 WTO 耦合的实证分析 |
4.2.1 基于宏观层面数据的耦合关系实证 |
4.2.2 基于企业微观层面数据的耦合关系实证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中国企业国际化与 WTO 强耦合的成因探析 |
5.1 中国企业国际化异质性的概念与内涵 |
5.2 中国企业国际化“异质性”之间的相互关系 |
5.3 从异质性看中国企业国际化与 WTO 的强耦合关系 |
5.3.1 中国企业国际化异质性与 WTO 之间的互动关系 |
5.3.2 从异质性看中国企业国际化与 WTO 的强耦合关系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WTO 生态下中国企业国际化的战略环境分析 |
6.1 WTO 的动态发展趋势及其对中国企业国际化的潜在影响分析 |
6.1.1 WTO 的动态发展趋势:从后乌拉圭回合到多哈回合 |
6.1.2 WTO 视野下影响中国企业国际化未来进程的重大议题 |
6.2 强耦合与异质性视角下中国企业国际化的 SWTO 分析 |
6.2.1 强耦合视角下中国企业国际化的 SWTO 分析 |
6.2.2 异质性视角下中国企业国际化的 SWTO 分析 |
6.3 中国企业国际化未来进程中的重大战略环境因素分析 |
6.4 本章小结 |
第7章 WTO 生态下中国企业国际化的战略思考与策略选择 |
7.1 中国企业国际化进程中的“WTO 总体战略” |
7.1.1 战略原则与战略目标 |
7.1.2 战略选择 |
7.1.3 战略实施 |
7.2 中国企业国际化进程中的“WTO 部门战略” |
7.2.1 贸易救济战略 |
7.2.2 破壁跨垒战略 |
7.2.3 TRIPS 战略 |
7.2.4 服务贸易战略 |
7.2.5 投资战略 |
7.2.6 国企战略 |
7.3 本章小结 |
第8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8.1 主要结论 |
8.2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科研情况 |
致谢 |
(5)从中美出版物案看中国几世对中国外商投资法律制度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一、中国的被诉措施及裁决 |
(一)与贸易权承诺相关的措施 |
(二)服务贸易具体承诺减让表及相关措施 |
二、中国应对入世外商投资法制的修改 |
(一)世界贸易组织的投资规则 |
(二)中国应对入世的外商投资立法修改 |
(三)产业政策指导目录的修订 |
三、中美出版物案进一步凸显的外商投资法制问题 |
(一)造成中国措施违反规则的深层次原因 |
(二)中国外资法制定及修改方面暴露出的问题 |
(三)中美出版物案暴露的潜在问题 |
(四)需要解决的一些具体问题 |
(6)新时期中国经济民主进程中的美国因素(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选题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四、研究方法 |
五、论文创新之处及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第一章 经济民主概论 |
第一节 经济民主概念的界定 |
一、“民主”词义辨析 |
二、经济民主的起源和内涵 |
第二节 西方经济民主理论概述 |
一、近代社会的“工业民主”和“改良主义”——西方经济民主理论的产生 |
二、现代社会的“学术争鸣”——西方经济民主理论的发展 |
第三节 中国思想界的经济民主思潮 |
第四节 独具中国特色的邓小平经济民主思想及其丰富发展 |
一、邓小平经济民主思想形成的历史背景及理论渊源 |
二、邓小平经济民主思想的中国特色及其当代价值 |
三、新的领导集体对邓小平经济民主思想的发展 |
第二章 新时期中国经济民主发展进程及现况 |
第一节 新时期中国经济民主建设的时代背景分析 |
一、经济市场化的全球效应 |
二、中国经济市场化的必然性 |
三、经济市场化背景下的经济民主诉求 |
第二节 新时期中国建设经济民主的必要性分析 |
一、社会主义经济关系的和谐离不开经济民主的发扬 |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机制的运行离不开经济民主的支持 |
三、经济民主有助于社会主义经济法制的完善 |
四、经济民主的发展有助于政治民主、社会民主等多领域的民主发展 |
第三节 中国经济民主进程的阶段性分析 |
第四节 新时期中国经济民主建设取得的主要成果 |
一、管理层面——经济管理体制和方式的民主变革 |
二、法制层面——市场经济法律体系的逐步建立 |
三、观念层面——公众民主意识的大大增强 |
第五节 当前中国经济民主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前景 |
第三章 新时期美国国内对华经济民主状况的认知及其生成机制 |
第一节 新时期美国行政当局对华经济民主状况的认知 |
一、行政当局与美国对华政策 |
二、行政当局对华经济民主状况的认知分化 |
第二节 新时期美国国会对华经济民主状况的认知 |
一、国会与美国对华政策 |
二、国会议员对中国经济民主形象的总体建构 |
第三节 新时期美国思想库对华经济民主状况的认知 |
一、思想库与美国对华政策 |
二、思想库对华经济民主状况的双向评估 |
第四节 涉华利益集团对华经济民主状况的认知 |
一、涉华利益集团与美国对华政策 |
二、涉华利益集团对华经济民主状况的认知分化 |
第五节 新时期美国媒体对华经济民主状况的认知 |
一、媒体与美国对华政策 |
二、媒体对华经济民主状况的负面报道 |
第六节 新时期美国国内对华经济民主认知的生成机制 |
一、国际环境因素 |
二、美国国内政治因素 |
第四章 新时期美国介入中国经济民主进程的根源 |
第一节 政治文化根源:宗教文化传统与冷战思维 |
一、宗教文化传统的渊源与“天定使命论” |
二、冷战思维的延续与“中国威胁论” |
第二节 经济根源:“经济民主”与新时期美国对华经贸政策的调整 |
一、新时期美国对华经贸政策的演变 |
二、新时期美国制定对华经贸政策的政治经济学分析 |
三、经济民主问题成为新时期美国调整对华经贸政策的主要动因之一 |
第三节 战略根源:“经济民主”与美国对华民主输出战略 |
一、新时期美国对华进行民主输出的战略内涵 |
二、新自由主义:美国实现对华民主输出战略目标的重要手段 |
第五章 新时期美国对中国经济民主建设的影响分析 |
第一节 新时期美国对中国经济民主建设的正面影响 |
一、宏观层面 |
二、中观层面 |
三、微观层面 |
第二节 新时期美国对中国经济民主建设的负面影响 |
一、中国经济安全的干扰源 |
二、对国际环境的巨大影响力——以中国争取市场经济地位为例 |
三、意识形态与民主输出战略的压力 |
第三节 中美WTO 谈判:美国角色的个案分析 |
一、中美 WTO 谈判进程概述 |
二、加入 WTO 将推动中国经济民主进程 |
三、中美 WTO 谈判的相关议题及其对中国经济民主进程的影响 |
第六章 中国经济民主进程中的对美战略 |
第一节 中国国家利益:中国对美战略的基本依据之一 |
一、新时期中国国家利益的构成 |
二、国际体系中的中国国家利益与对美战略 |
第二节 国际新秩序:中国对美战略的基本依据之二 |
一、单极与多极并存的当代国际政治秩序 |
二、公平与不公平共存的当代国际经济秩序 |
三、一强多元的当代国际文化秩序 |
第三节 经济民主的国际诉求及中国对美战略的主要目标 |
一、经济民主的国际诉求与中国的战略抉择 |
二、营造有利于经济民主建设的国际环境——对美战略目标之一 |
三、超越“冷战思维”,避免中美走向对抗——对美战略目标之二 |
第四节 中国对美战略的基本框架与路径选择 |
一、走中国特色的经济民主之路,科学应对美国的对华民主输出战略 |
二、积极开展对美经济外交,促进中美经济良性互动 |
三、利用美国对华战略中的积极因素,力促中美关系走向机制化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后记 |
(7)东方管理研究:理论回顾与发展方向(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背景与目的 |
2 研究方法 |
2.1 期刊范围 |
2.2 论文样本选择 |
3 研究发现与讨论 |
3.1 期刊论文特征 |
(1) 检索论文逐年增多 |
(2) 论文类型方面有巨大差异 |
(3) 研究视角与研究方法 |
3.2 研究主题中的观点与争论 |
(1) 东方管理理念与范畴 |
(2) 中国管理实践 |
(3) 东方传统文化与企业管理 |
(4) 中国管理学科建设 |
(5) 中国式管理与中国管理学派 |
4 总结与发展方向 |
4.1 东方管理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
(1) 文化路径依赖的问题非常突出 |
(2) 研究方法和研究手段的落后 |
(3) 缺乏问题意识 |
4.2 东方管理研究的方向 |
(1) 东方管理研究内容 |
(2) 东方管理研究方法 |
4.3 东方管理发展面临的挑战 |
(8)改革开放30年来的管理转型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
二、管理转型的阶段性演进 |
三、管理转型的内生动力与外在推力 |
四、有关管理转型的启示与思考 |
(9)技术性贸易壁垒对出口企业成长的影响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
1.1 论文选题的背景、目的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外对"技术性贸易壁垒"的研究现状 |
1.2.2 国内外对企业成长的研究现状 |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
1.3 论文的写作思路、研究内容和方法 |
1.3.1 论文的写作思路与研究内容 |
1.3.2 论文的研究方法 |
1.4 论文的创新之处 第2章 论文相关基本理论 |
2.1 技术性贸易壁垒理论 |
2.1.1 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定义 |
2.1.2 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分类 |
2.1.3 技术性贸易壁垒的特质 |
2.1.4 技术性贸易壁垒三要素 |
2.2 WTO/TBT协定与SPS协定 |
2.2.1 TBT协定综述 |
2.2.2 SPS协定综述 |
2.3 企业成长理论综述 |
2.3.1 企业成长的定义 |
2.3.2 企业生命周期理论 |
2.3.3 企业成长环境理论 |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垒及对我国企业的启示 |
3.1 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垒特点 |
3.2 技术性贸易壁垒发展的新趋势 |
3.2.1 通报数量越来越多 |
3.2.2 覆盖范围越来越广 |
3.2.3 技术要求越来越高 |
3.2.4 对安全、环保和能效的要求与关注越来越强 |
3.3 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垒对我国的启示 |
3.3.1 对我国政府及社会支持的启示 |
3.3.2 对我国出口企业的启示 |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技术性贸易壁垒对我国出口企业影响的现状及问题分析 |
4.1 我国出口企业及其成长状况 |
4.2 发达国家主要技术性贸易壁垒对我国出口产品的影响 |
4.2.1 现行技术性贸易壁垒 |
4.2.2 未来技术性贸易壁垒 |
4.2.3 以玩具为例进行分析 |
4.3 出口企业遭遇技术性贸易壁垒的情况分析 |
4.3.1 出口企业遭遇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国别分析 |
4.3.2 出口企业遭遇技术性贸易壁垒的损失分析 |
4.4 不同技术性贸易壁垒对出口企业影响分析 |
4.5 出口企业屡受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垒限制的根源 |
4.5.1 国外原因 |
4.5.2 企业自身原因 |
4.5.3 政府相关部门原因 |
4.5.4 宏观环境原因 |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技术性贸易壁垒对出口企业成长影响的机理分析 |
5.1 出口企业成长影响因素分析 |
5.1.1·出口企业与出口企业成长的特征 |
5.1.2 影响出口企业成长的外因 |
5.1.3 影响出口企业成长的内因 |
5.1.4 技术因素对出口企业成长的机理分析 |
5.2 技术性贸易壁垒对出口企业成长的影响效应 |
5.2.1 技术性贸易壁垒对出口企业成长的正面推动 |
5.2.2 技术性贸易壁垒对出口企业成长的负面推动 |
5.2.3 技术性贸易壁垒对处于生命周期不同阶段企业的影响 |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出口企业成长中的技术性贸易壁垒预警体系构建 |
6.1 建立技术性贸易壁垒预警体系的必要性 |
6.1.1 解决我国出口企业成长过程中"信息不灵"的问题 |
6.1.2 国际贸易壁垒的发展趋势要求我国出口企业必须建立技术性贸易壁垒预警体系 |
6.2 技术性贸易壁垒预警体系的目标和主要内容 |
6.2.1 技术性贸易壁垒预警体系的目标 |
6.2.2 技术性贸易壁垒预警体系的一般流程 |
6.2.3 技术性贸易壁垒预警体系的实施步骤 |
6.3 出口企业技术性贸易壁垒预警指标体系构建 |
6.3.1 出口企业应对技术性贸易壁垒预警指标的设计原则 |
6.3.2 技术性贸易壁垒预警评价体系的建立 |
6.3.3 出口企业技术性贸易壁垒的预警警度确定 |
6.4 我国出口企业的技术性贸易壁垒预警评价 |
6.4.1 评价模型的选择 |
6.4.2 模糊神经网络的基本原理 |
6.4.3 模糊神经网络数据的归一化处理 |
6.4.4 运用神经网络学习算法训练网络并实现评价功能 |
6.4.5 对某出口企业的技术性贸易壁垒实证分析 |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出口企业应对技术性贸易壁垒策略 |
7.1 利用社会资本,成功应对技术性贸易壁垒 |
7.1.1 加强法律意识 |
7.1.2 充分利用社会资源 |
7.1.3 案例 |
7.2 出口企业应对技术性贸易壁垒的成长路径 |
7.2.1 出口企业应对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原则 |
7.2.2 出口企业应对现行技术性贸易壁垒 |
7.2.3 出口企业应对未来技术性贸易壁垒 |
7.2.4 企业在应对中的成长路径 |
7.3 出口企业不同成长阶段的对策 |
7.3.1 创业期企业对策 |
7.3.2 成长期企业对策 |
7.3.3 成熟期企业对策 |
7.3.4 蜕变期企业对策 |
7.4 在成长中应对技术性贸易壁垒 |
7.4.1 企业成长与企业社会责任 |
7.4.2 改进管理方法 |
7.4.3 发展技术创新 |
7.4.4 参与国际标准制定 |
7.5 本章小结 第8章 出口企业应对技术性贸易壁垒过程中的政府及社会支持对策 |
8.1 我国技术性贸易措施应对工作的现状 |
8.1.1 技术性贸易壁垒信息的收集与发布 |
8.1.2 技术性贸易壁垒的预警与快速反应 |
8.1.3 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应对 |
8.2 我国技术性贸易措施体系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
8.2.1 我国技术性贸易措施体系的现状 |
8.2.2 我国技术性贸易措施体系存在的问题 |
8.3 基于技术性贸易措施的政府及社会支持应对对策 |
8.3.1 利用国际贸易规则,积极参加相关领域的国际活动 |
8.3.2 完善我国的技术性贸易措施体系 |
8.3.3 加大基础性投入 |
8.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
(10)入世过渡期后我国建筑服务贸易法律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和选题依据 |
1.1.1 研究背景 |
1.1.2 选题依据 |
1.2 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1.3.1 研究的主要内容 |
1.3.2 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
1.4 论文的主要创新点 |
第2章 文献综述—国内外建筑服务贸易法律制度研究 |
2.1 国外研究状况 |
2.1.1 关于“承诺” |
2.1.2 关于建筑市场准入的“技术性壁垒” |
2.2 国内研究现状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建筑服务贸易法律的理论基础 |
3.1 制度经济学关于制度的理论 |
3.1.1 制度的内涵 |
3.1.2 制度的构成 |
3.1.3 制度的变迁 |
3.1.4 法律制度在制度变迁中的地位、需求和供给 |
3.2 法理学关于法的理论 |
3.2.1 法的功能 |
3.2.2 法的作用 |
3.2.3 法的功能和法的作用的关系 |
3.3 政府规制理论 |
3.3.1 政府规制的概念、产生原因 |
3.3.2 政府规制失效及优化 |
3.3.3 入世与政府规制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入世过渡期我国建筑服务贸易法律现状分析 |
4.1 服务贸易与建筑服务贸易 |
4.1.1 服务贸易—国际贸易新的增长点 |
4.1.2 建筑服务贸易 |
4.2 我国建筑服务贸易法律现状分析 |
4.2.1 我国入世时在建筑服务贸易领域的承诺 |
4.2.2 我国入世承诺的履行 |
4.2.3 入世过渡期建筑服务贸易法律制度评析 |
4.2.4 现行法律存在的问题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WTO与建筑服务贸易相关的规则分析 |
5.1 WTO法律框架及规则 |
5.2 WTO与建筑服务贸易相关的规则 |
5.2.1 《货物贸易多边协定》与建筑服务贸易相关的原则 |
5.2.2 《服务贸易总协定》与建筑服务贸易相关的原则 |
5.2.3 与建筑服务贸易相关的知识产权规则 |
5.2.4 与建筑服务贸易相关的政府采购规则 |
5.2.5 与建筑服务贸易相关的争端解决规则 |
5.3 本章小结 |
第6章 过渡期后我国建筑服务贸易法律对策 |
6.1 坚持 WTO规则的前提下,完善建筑服务贸易法律 |
6.1.1 加强建筑服务贸易市场准入技术性壁垒的研究 |
6.1.2 学会利用WTO规则的弹性空间和例外条款 |
6.1.3 以《政府采购协定》引导我国建筑服务贸易法律的制定 |
6.2 实施建筑业担保、保险制度,防范建筑工程风险 |
6.2.1 工程保证担保与建筑工程领域风险的防范 |
6.2.2 工程保险和建筑工程领域风险的防范 |
6.2.3 工程保证担保与工程保险在防范建筑工程风险方面的区别 |
6.2.4 运用国际工程保证担保和国际工程保险化解建筑工程风险的对策 |
6.3 建立建筑行业国际执业资格制度,促进建筑业的对外开放 |
6.3.1 国外建筑行业执业资格制度的比较分析 |
6.3.2 我国建筑行业执业资格制度建立的进展情况及特点 |
6.3.3 我国建筑行业执业资格制度的发展建议 |
6.4 本章小结 |
第7章 案例分析—世博会建设中建筑服务贸易法律问题 |
7.1 世博会场馆建设中承包主体资格的法律问题 |
7.1.1 我国建筑企业承揽世博场馆项目工程的主体资格条件 |
7.1.2 外商投资建筑企业承揽世博场馆项目工程的主体资格条件 |
7.1.3 外国承包商承揽世博场馆项目建设的主体资格条件 |
7.2 外国承包商承接世博场馆建设项目的工程总承包问题 |
7.3 本章小结 |
第8章 结束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成果 |
个人简历: |
已发表论文: |
研究项目: |
四、“入世”与企业管理(论文参考文献)
- [1]以史为镜,吾道不孤——“入世式学术”生产本土管理知识的回顾与前瞻[J]. 武亚军,葛明磊. 外国经济与管理, 2020(08)
- [2]中间品进口自由化、管理者需求与企业管理效率[D]. 刘雅娟. 天津财经大学, 2020(07)
- [3]全球化背景下国有企业改革研究[D]. 李洋. 中共中央党校, 2019(04)
- [4]中国企业国际化与WTO之强耦合及其战略适配研究[D]. 王火灿. 东华大学, 2015(11)
- [5]从中美出版物案看中国几世对中国外商投资法律制度的影响[J]. 韩立余. 国际经济法学刊, 2010(02)
- [6]新时期中国经济民主进程中的美国因素[D]. 马方方. 中共中央党校, 2010(10)
- [7]东方管理研究:理论回顾与发展方向[J]. 苏勇,于保平. 管理学报, 2009(12)
- [8]改革开放30年来的管理转型问题研究[J]. 郑英隆.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8(12)
- [9]技术性贸易壁垒对出口企业成长的影响及对策研究[D]. 徐战菊.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09(06)
- [10]入世过渡期后我国建筑服务贸易法律对策研究[D]. 师华. 同济大学, 200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