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态危机”:不是问题的问题(论文文献综述)
孟月伟[1](2021)在《詹姆斯·奥康纳资本主义技术批判理论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以当代西方着名的生态学马克思主义代表人物詹姆斯·奥康纳的技术思想为研究对象,以其代表作《自然的理由》为文本依据,以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为研究立场,以文献研究法、比较研究法、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研究方法为主要方法,以“资本主义技术”这一主要线索为出发点展开论述,对奥康纳资本主义技术批判理论进行系统的梳理总结和阐释论证。首先,考察了奥康纳资本主义技术批判理论出现现实背景和理论来源。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地区化向全球化发展进程加快,全球生态问题日趋严重。在此现实背景之下,奥康纳借鉴了马克思对资本主义技术的批判;法兰克福学派通过对资源、生态及人类本性的破坏作用进行分析,对资本主义技术理性、技术异化进行批判;以及生态学马克思主义者,对技术与生态问题的研究等,都为他研究资本主义技术批判理论提供了理论来源,以期解决生态危机。其次,阐述了奥康纳资本主义技术批判的基本内容:技术是文化的又是自然的,在资本主义社会,技术被资本主义制度所控制,技术异化使得劳动者成为技术的“奴役”,劳动者在劳动异化中遭受压榨,在消费异化中得到安慰,最终导致自然的异化反过来危害人类。从技术与生态危机的解决之途径分析,奥康纳认为解决生态危机可以从两方面进行,一方面靠技术:追求“好的技术”反对“坏的技术”;另一方面靠制度,表现在政治制度与技术的联合发展,发挥技术的关键作用,实现“分配型正义”向“生产性正义”的社会转型,进行生态社会主义革命。最后,本文对奥康纳资本主义技术理论批判进行价值评析,它不仅拓展了马克思主义技术的批判新视角,而且丰富了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技术理论。但是生态危机解决具有不彻底性,生态社会主义的实践具有空想性。根据生态危机和资本主义技术的关系,我们探索出奥康纳提出的有利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技术观,对我们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具有一定的实践和现实意义,能够更好地诠释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对我们今天建设美丽中国也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耿帅[2](2020)在《威廉·莱易斯“控制自然”生态观探析》文中研究表明当今人类面临的最为严峻的问题之一就是生态问题。自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这一问题就引起了中西方学者的广泛关注。其中加拿大学者威廉·莱易斯(William Leiss),是当代生态学马克思主义领域最杰出的代表之一。威廉·莱易斯对人类“控制自然”的观念提出了批判,对科学技术进行了辩证分析,还对资本主义的社会制度进行了深入研究。威廉·莱易斯生态学思想的核心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实现人类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统一。他指出,人类“控制自然”的观念,导致生态危机,而生态危机的实质,就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危机。因此,解决环境危机,一方面需要人们控制欲望,另一方面需要构建新的社会制度。要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改革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消费方式,实现生态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本文主要通过四个部分的内容,对威廉?莱易斯“控制自然”生态观进行了探析。第一部分:威廉·莱易斯“控制自然”生态观的形成和变化。首先,从生态危机的凸显、绿色运动的发展及苏东模式的弊端三个方面阐述了其理论形成的时代背景;其次,阐明这一思想形成的三个理论来源,分别是马克思思想中自然和人的关系的理论、法兰克福学派中自然解放的理论,还有生态学的理论;再次,具体阐述了其理论的变化过程。第二部分:威廉·莱易斯“控制自然”生态观的理论主张及特点。威廉·莱易斯认为,正是因为人类妄想“控制自然”,才导致了环境危机的出现。人类就是为了满足自己无限的私欲,才试图去控制自然。然而,自然满足人类欲望是有限度的。同样,人类对自然的控制能力,也是有限度的。解决这一困境的方法,首先就是要通过科学技术的进步,与伦理的进步,制约人类无限的欲望;其次,要通过构建“易于生存的社会”制度,实现人与人、人和自然的和谐。以及,以社会意识为视角,分析生态危机,以人的伦理道德为视角,探寻生态危机出路。第三部分:威廉·莱易斯“控制自然”生态观评析。威廉?莱易斯揭示了“控制自然”的本质,深刻认识到了在生态环境中,科学技术起着重要的作用。此外,莱易斯力图从精神层面、制度层面寻求解决生态危机的途径,提出重视伦理道德,构建“易于生存的社会”制度。但是,莱易斯的生态思想也存在局限,认为道德伦理的进步可以解决生态危机,其在探讨具体的变革方案时,只注重对主体欲望的限制,而对制度建设方面考虑较少,具有一定的片面性。第四部分:威廉·莱易斯“控制自然”生态观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通过对威廉·莱易斯生态学马克思主义中有益成分的借鉴,探索其在生态理念、生态红线、生态技术、生态消费、生态生活等方面的启示,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一定的启示。
孙秀梅[3](2020)在《佩珀生态社会主义思想研究 ——对《生态社会主义:从深生态学到社会正义》的解读》文中提出全球新冠疫情的肆虐、生态危机的频发迭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持续推进与资本主义生态帝国主义战略的实施,以及等等错综复杂的力量对峙与文明冲突,一方面凸显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对助力现代性发展与人类性文明贡献出的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一方面力证了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要努力加强“当代世界马克思主义思潮”的研究,“这些观点有助于我们正确认识资本主义发展的趋势和命运,准确把握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新特征,加深对当代资本主义变化趋势的理解”的科学性与紧迫性。本文以英国着名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佩珀为研究对象,以《生态社会主义:从深生态学到社会正义》为文本依据,以反思国内理论界对佩珀生态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为思想前提,以该书对历史唯物主义的生态意蕴的挖掘、对生态中心主义的批判、对生态社会主义的建构为思想基础,努力完成与实现两个目的:一是通过对佩珀着作的深度耕厘,结合其思想的各种表达,为其思想搭建与之相符合的思想理论框架、澄明其理论蕴涵、彰明其理论方法、揭示其思想特质、展现其实践进路、反思其理论得失;二是在深入理解生态中心主义、生态社会主义、人类中心主义和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等思想概念的基础上,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观点和方法加以历史唯物主义的现代性解读,将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思想光辉的现代性效应呈显出来,以助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对佩珀生态社会主义思想的生成逻辑进行历史性梳理与思想性把握构成研究的前提与基础。这一历史脉络肇端于20世纪80年代,历经90年代的成熟发展,在21世纪以后走向深化。它通过对生态危机全球性扩张的时间绵延分析、对作为典型社会危机的生态危机的空间侵占批判、对生态运动发展及其红绿转向的实践检视,援引社会生态学、生态学马克思主义、人类中心主义、马克思主义等理论资源,逐渐明晰了生态社会主义应当吸收的理论营养,坚定秉持的人类中心主义理论基调与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方向引领。通过对佩珀生态社会主义思想的生成逻辑把捏而努力挖掘其思想的理论逻辑,有助于我们更加合理准确地理解其生态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蕴涵、主要论题与理论方法。佩珀尝试对马克思主义生态意蕴的开掘、对生态中心主义与无政府主义的深度辨识和有力揭批,以及对生态社会主义的理论建构,构筑起其思想的主要理论意涵。在这一理论建构过程中,对历史分析法、阶级分析法与辩证唯物主义的运用使其逐渐确立了四个主要论题,即生态社会主义研究需要展开对无政府主义和技术中心主义的政治哲学批判,需要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下进行深入阐发,需要坚持社会主义与生态学相结合的有效方案,以实现从社会正义到生态正义的价值路向。对佩珀生态社会主义思想蕴涵的揭示使其理论特质更加清晰地呈现出来。佩珀作为典型的生态学者,既呈现出与其他生态中心主义者、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家的同,又展示出自身与众不同的异,并将这些继承与创新彰显于对马克思主义思想的理解与资源撷取的不同之中,对人类中心主义的“弱”化改造与发展之中,以及对生态社会主义的别样理解与独特建构之中。可以说,独到的理论特质使佩珀成为不同于欧洲大陆与北美风格的典型英国当代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代表。佩珀对生态社会主义的实践建构有其独特之处,这种独特既在于他选择性的批判吸收了其他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家的思想资源,对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做了新的解释与运用,更在于他的实践方案努力完成三重变革与转换,即佩珀试图通过从乌托邦式理论到生态现实主义的阶级创建、从“激进变革”到“社会变革”的快速转换、从“红绿对峙”到“红绿联盟”的有效跨越,来完成生态社会主义的逐步推进。这些实践方案是从他所处的时代环境出发形成的新的判断,是从变化了的生态危机中找寻出路的积极尝试与探索实践。总体来看,佩珀生态社会主义思想正朝着更加成熟、更加深化的方向发展。他的思想既有显着的理论创新,也有值得引人深思的缺陷不足。佩珀关于生态社会主义的思考展示出了对人类中心主义的新观点,超越了生态中心主义的无政府主义本质与乌托邦理论倾向,拓宽了马克思主义的生态视域,但也出现了对马克思主义的折中主义的误读与运用,对传统社会主义模式的偏激武断的认识,以及对生态问题的过度重视而忽视对经济生产等问题的分析。这些理论不足又暗地里挫败了其实践方案的力度与可操作性,这就难免滑向乌托邦的理论困局。所以,认真检视与合理反思佩珀生态社会主义思想对生态危机的现代性批判,既有助于我们参照其生态批评的理论资源,又有益于我们坚定阐发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超越与贡献。
王吉宇[4](2020)在《高兹政治生态学思想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政治生态学思想作为高兹的代表性理论思想,对于理解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文明理论,分析在资本主义后工业时代的生态危机,深思后现代处境下的人的存在方式,都是重要的文化焦点与理论窗口。高兹思想理论渊源的丰富性与多样性,其对于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独特性与坚定性,在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上的继承性与发展性,都显示出研究其政治生态学思想的重要理论意义与现实价值。高兹政治生态学思想的形成既与其存在主义的哲学根基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更与其所处时代生态科学的发展、生态危机的加重有着重要关系。所以从萨特那里继承来的存在主义观点构成其政治生态学思想的理论积淀,环境污染问题所带来的全球性生态危机与生态科学的勃兴又成为高兹政治生态学思想的现实之维。申言之,二战以后弥漫于社会之中的存在主义焦虑使高兹看到了“后工业社会”需求幻象下的存在危机与虚假欲望下分裂且异化的存在方式,所以他力求在存在主义的逻辑下对时代问题进行原初意义上的回应,以便为处于生态危机之中的人们如何更好地生活,成为更有意义的存在找寻出路。基于此,生态学就不得不进入并成为高兹重要的理论视野。在面对这样充满焦虑的生存处境并反思日益严重的生态危机时,高兹一方面坚持与继承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传统,将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进行了吸收与创新;另一方面又在萨特的影响下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与方法,坚持用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武器分析资本主义生态危机,探索实现人的自由发展的现实路径,构筑理想化的生态社会主义图景。可见,高兹政治生态学思想的理论逻辑是从存在主义、生态学与马克思主义的共同交织中勾勒出来的。沿着这样的理论逻辑进发,高兹政治生态学思想的理论蕴涵逐渐丰富与显现出来。他将经济理性、科技理性与生态理性作为自身的批判靶向与理论焦点,逐渐完整地建构起政治生态学思想的理论内涵。其将经济理性的全面批揭作为自身的批判基点,深刻澄清了经济理性统治下人的存在变成了单向度的、无法完整发展的“经济人”;将不断被赋予意识形态功能的科学技术视为政治座架,揭示了科技在执行意识形态的宰制功能与同质化手段时所释放出的政治导向力与“法西斯主义”性质。基于此,高兹指出,只有合理利用政治学的分析视角,重筑生态理性的社会基石,才能具有走向生态社会主义的希望与可能。高兹政治生态学思想具有鲜明的理论特质,即对作为生态发展的自由政治权利的关注、对生态危机的政治经济学诱因分析以及对救赎生态危机的政治主体的重新判定。从对资本主义自由不自由的批判来看,高兹分析了资本逻辑与逐利本性使其走向了发展道路的自我背反;发现了通过“他治”到“自治”,能够实现生态政治社会管理的新转变;明细了将“自给自足”引向“自我设限”,将是治理生态政治方案的新谋划。从资本主义生态危机的发生诱因来看,高兹强调它从生产领域快速转移到消费一段,这与“制造匮乏”、“丰裕的贫困”、“受控”、“消费异化”等行为现象是紧密相关的。从对重新判定生态危机的社会主体来看,高兹认为工人阶级即将告别历史舞台而退场,新的“非阶级—非主体”正在成为建设生态社会主义的最佳选择。面对这样的存在处境与主体消亡困境,高兹提出实现生态社会主义的战略蓝图与实践构想。支撑这一蓝图的是劳工战略、教育变革与生态理性重塑。高兹试图将陷于劳动与科技宰制的工人解救出来,尝试对资本主义异化教育与生活世界殖民化加以重塑,提醒工人的教育应当进行激烈变革,敞开自由全面的实践,最终在生态理性的构筑与高扬中建构起生态社会主义。高兹政治生态学思想既有一定的研究价值,也暴露出理论局限。一方面,高兹以政治视角分析了作为社会问题的生态问题,以对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坚持在生态学马克思主义阵营中开辟出独特的生态危机分析路向;一方面其关于马克思主义经济危机理论的误读导致其没有很好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分析与阶级分析方法,不可避免地带有西方马克思主义脱离实践、“高开低走”的理论作风。在此意义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以其高远的顶层设计、深刻全面的社会实践以及具有人类性、时代性、现代性的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完成了对高兹政治生态学思想的现实超越。
赵晓丹[5](2020)在《生态批判与图景构建 ——当代西方生态社会主义思想研究》文中提出近代以来延续200多年的工业化进程,在创造大量财富的同时,也严重破坏了生态平衡和人类的生存环境。随着工业化、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生态环境的危机日益凸显并逐渐向全球蔓延,成为威胁人类生存发展的最严重最棘手的问题。突破发展极限,探索经济、社会、生态环境协调可持续的发展道路成为全人类的共识。以绿色运动为起点,西方社会一些致力于生态环境保护的学者和有识之士不断探索解决生态危机的途径,生态社会主义思想应运而生。生态社会主义思想以法兰克福学派对资本主义的批判思想为基础,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和方法论以及西方自然科学的相关理论,从根本上探索和研究生态危机的解决之道。通过对资本主义生态危机进行深入分析,生态社会主义学者指出资本主义制度下生产资料由少数资本家占有,资本家的贪婪本性决定了社会生产的目的是为了获得源源不断的利润,因此资本家不断扩大生产规模,加重对工人的剥削,操控科学技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通过各种手段刺激劳动者进行不必要的消费,采取污染输出、资源掠夺等方式对发展中国家进行生态侵略,不仅破坏了本国生态环境的平衡,还导致生态危机全球性蔓延。生态社会主义学者由此指出资本主义生态危机的元凶是资本主义制度,由此产生的技术异化、消费异化都是加重生态危机的帮凶,而生态帝国主义则是生态危机全球化的根源所在。通过对资本主义制度进行改良的方式来解决生态危机是不现实的:自由市场理论主张通过征收生态税和许可证制度的方式内化资本主义的环境成本,其实质是将自然环境商品化了,使得大企业囤积购买排放许可,低减排的企业却得不到发展,最终导致减排达到上限;绿色经济青睐于小规模的生产和小型独立资本,但这并不符合资本主义生产扩张的本性;新型技术如核能、生物燃料、太阳能、风能等在生态实现上都存在着诸如资金消耗大、效率低、清洁性差等弊端,即便资源使用效率提高,资本家却会因此而扩大生产规模,从而导致消耗的增大;人口的增长与个人生活方式并不是造成生态危机的根源,同时人口减少的政策也不具有可行性。因此根除生态危机的关键在于推翻资本主义制度。生态危机的解决要求人们正确处理自身与自然的关系。在这一问题上,早期的生态社会主义学者大多持生态中心主义的观点,但是到了20世纪90年代,生态社会主义学者发现以生态中心主义为代表的非人类中心主义存在理论上的弊端,非人类中心主义站在自然角度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赋予非人存在物与人类相同的道德关怀,其实质是反人类的。完全的自然角度也是不存在的,必须要通过人类进行表达,因此无可避免地受到人类文化和历史背景的影响,他们因此回归人类中心主义的立场。但是传统的人类中心主义过度强调人类的主体地位,忽视自然规律,肆意破坏自然,加剧了人与自然的矛盾。在对这两种思想进行批判的基础上,他们以马克思主义“控制自然”的理论为基础提出了现代人类中心主义的理论,在遵循自然规律的前提下坚持人类的主体地位,认为从人类的角度出发有效地“控制自然”能够达到保护生态环境的目的,从而最终实现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解。生态危机的最终解决需要建立起一种生态友好型的社会主义制度。生态社会主义学者对未来社会提出了具体的构想,他们主张未来社会的构建应该遵循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实现充分民主以及社会公平正义,并在此基础上建立起一系列具有生态关怀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制度。在经济上主张实行真正的生产资料公有,采取将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的经济体制,实行经济的适度增长;在政治上重视生态环境,反对官僚化,实现真正的民主,在全球范围内解决生态问题;在文化上遵循生态价值标准,发挥教育在生态文化重建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使人们树立全新的价值观;在发展模式上主张实行包括经济、社会和人在内的全面的可持续的发展。在实现生态社会主义所依靠的主体力量的问题上,生态社会主义学者大都放弃了无产阶级的领导地位,在实现方式上,他们主张通过非暴力的方式对资本主义制度进行内部的变革。虽然生态社会主义思想也声称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基础上来建立社会主义,并且反对资本主义制度,倡导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但是本质上其与科学社会主义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二者无论在理论基础、社会变革方式上,还是在对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认识以及对未来社会的构想上都具有根本的区别。生态社会主义对马克思主义的坚持不够彻底,因此无法正确认识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批判也不够彻底,这就决定了生态社会主义思想的乌托邦性质。在经济危机全球性蔓延的国际背景下,全面而准确地评价生态社会主义对于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生态社会主义思想具有积极的贡献,它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进行揭露和批判,提出了全新的生态政治理论、经济发展模式以及社会主义存在方式,对于中国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在全球生态环境恶化的国际背景下,任何国家都无法独善其身。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由于建国以来以及改革开放初期所采取的粗放式经济发展方式造成了生态环境的恶化,随着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生态文明建设成为实现人们美好生活的重要内容,因此解决生态环境问题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中之重。本文以当代西方生态社会主义思想为研究对象,希望通过对这一理论系统而全面地研究,找寻其中对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有益启示。文章由七个章节构成:第一章为绪论,主要对文章的选题背景、研究意义、研究现状、思路方法以及创新和不足进行概述;第二章对生态社会主义的概念进行阐释,并总结其产生背景、理论来源以及发展脉络;第三章揭露资本主义生态危机产生的根源并指出改良资本主义的虚幻性,以奥康纳的“双重危机”理论为例来系统论述生态社会主义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批判,在对资本主义制度进行批判的生态社会主义思想中,奥康纳的“双重危机”理论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基础对资本主义进行系统、全面地批判,更具有代表性;第四章在否定非人类中心主义和传统人类中心主义的基础上提出了现代人类中心主义理论,并以佩珀对人类中心主义的重构为例来阐述20世纪90年代后生态社会主义学者在处理人与自然关系问题上的主流观点,佩珀的人类中心主义理论是在继承格伦德曼思想的基础上的进一步发展,对于人与自然关系的论述更加具体和深刻;第五章总结生态社会主义的基本构想以及实现路径,并以科威尔的生态社会主义构建思想为例来展示未来社会的完整图式,科威尔对于生态社会主义的构想包括构建原则、政党建立以及实现过程,是提出最早的具体的生态社会主义构建思想;第六章通过生态社会主义与科学社会主义的比较,揭示生态社会主义的本质;第七章对生态社会主义思想的积极意义和局限性进行全面总结,并探索其对当下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有益借鉴和启示。新时代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应该充分借鉴生态社会主义思想的有益成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保障社会的公平正义,在全社会范围内树立生态文明观念,充分发挥科学技术的生态价值,坚决抵制生态帝国主义的入侵,加强生态环境的治理,最终取得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全面胜利。
李宁[6](2020)在《本·阿格尔异化消费理论对美丽中国建设的启示》文中提出美丽中国是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提出的全新概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总体布局的高度来论述,表明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认识的深化,也彰显了中华民族对子孙后代、对世界负责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精神。本·阿格尔(Agger Ben,1952-,美国德克萨斯大学社会学教授,以下简称阿格尔)作为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重要代表人物,在其1979年出版的《西方马克思主义概论》一书中,通过阐释异化消费的概念、本质和危害,预言异化消费直接导致生态危机并最终威胁到人类生存,并且为人类指出一条构建生态社会主义的出路。阿格尔异化消费理论不仅有助于我们全面把握异化消费的本质和当代资本主义的发展趋势,而且对于认识和解决中国异化消费现象带来的生态危机,实现美丽中国建设的宏伟目标具有启示意义。诚然,阿格尔提出的方案具有乌托邦性质,但是他对异化消费本质的批判、后果的揭示以及构建生态消费社会的深刻思考与理论贡献,为新时代美丽中国的建设提供可循之迹。论文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在阅读原着与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对阿格尔异化消费理论进行了系统梳理和阐述,包括他对异化消费的内涵、本质、后果及解决对策等方面的理论贡献和研究成果,并且对其局限性进行了批判。运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分析凝练出阿格尔对于美丽中国建设的启示。主要有四个方面。首先,拓展并深化了我们对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认识和理解。论文从阿格尔异化消费理论作为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核心议题的地位、其超越其他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同行的理论高度以及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继承和发展等方面,把握了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实质和价值;第二,警醒并提升了我们对中国异化消费问题的认识。在考察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异化消费的表现、特点及后果基础上,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及危害,从“资本与异化消费”、“技术与异化消费”、“文化与异化消费”以及“劳动与异化消费”四个方面进一步把握异化消费产生、发展、消亡的历史规律;第三,佐证并深化了对美丽中国建设的认识。通过对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提出的“绿色发展”目标、“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生态红线”警示制度等三个方面分析,阐述了阿格尔异化消费理论的贡献对美丽中国建设的借鉴价值;最后,促进并强化了生态人格的构建与培育。从生态人格目标,生态人格构建以及生态人格培育三个方面,阐述了阿格尔异化消费理论对中国社会主义生态人格培育这一美丽中国建设长久保障机制的启示。以上四个方面从理论借鉴、现实问题、目标解读、实现机制等维度阐释了阿格尔异化消费理论对美丽中国建设的启示,彰显了生态命运共同体的全球性本质。
于宜含[7](2020)在《安德烈·高兹的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思想研究》文中认为安德烈·高兹(Andre Gorz 1924—2007)是法国着名的左翼思想家,作为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在对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学进行深刻反思的基础上,他从生态学出发对资本主义进行全面系统的批判,开辟了政治生态批判的独特视角。在高兹看来,资本家在经济理性的支配下追求财富的最大化,对利润的盲目追求导致了日益严重的生态问题,而生态危机是资本主义社会其他一切危机的根源。可以说,高兹认为资本主义生态危机是人与自然、人与人以及人与社会之间矛盾激化的原因和反映。摆脱生态危机,需要改变资本主义以利润为唯一追求的生产生活方式,在遵循生态理性的基础上,通过联合性的社会合作组织实现自我管理、自我设限,实现生态社会主义对资本主义的超越。高兹根据设想的社会主义生态标准批判资本主义的经济理性,主张通过对经济理性设限彻底扭转资本主义社会对利润最大化的追求,因为把社会主义革命转向一种生态文化革命而具有明显的乌托邦色彩。正确把握高兹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价值与局限,对推进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论文共7章:第1章是绪论部分;第2章交代了高兹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思想形成的现实背景和理论渊源;第3章、第4章和第5章是论文的主体部分,分析了高兹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思想形成的前提、主题和旨趣;第6章和第7章是论文主体部分的延伸,进一步探讨了高兹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价值和局限;结论总结了论文的核心观点。第1章,绪论对研究背景及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等问题进行了介绍。第2章,交代了高兹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思想形成的现实背景和理论渊源。就现实背景而言,包括高兹本人的生活经历和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现实两部分。就理论渊源而言,高兹批判地继承了包括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法兰克福学派思想以及列斐伏尔日常生活理论在内的各种社会批判理论,为实现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生态批判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第3章,阐述了高兹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思想形成的前提。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的批判是依托其政治经济学实现的,高兹在此基础上,从生态学的视角对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学进行了新的解读:其一,高兹理清了劳动内涵的新变化,对现代工业社会异化劳动的内涵做出判断之后,提出真劳动的内涵,形成了劳动解放的新观点;其二,高兹分析了现代工业社会工人阶级力量的变化,强调只有能够实现自然和人类社会和谐相处的“非工人非阶级”才是真正的革命动力和历史主体,指出非工人的非阶级的革命任务发生变化;其三,在指明生态危机取代经济危机的前提下,提出重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原则,实现社会主义生态转向。第4章,提出了高兹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主题。对资本主义进行生态学批判:高兹首先揭示了经济理性支配下导致生态危机的必然性;其次,高兹对实现经济理性的科学技术进行了批判,揭示了本该中立的科学技术沦为资产阶级意识形态,成为阶级统治工具的事实;最后,高兹论证了经济理性和科技理性造成的劳动分工是资本主义社会一切异化的根源。第5章,揭示了高兹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旨趣。高兹批判资本主义经济理性、技术理性和劳动分工,表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生态环境之间的冲突,而保护环境的最佳制度选择是更为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与奉行经济理性的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不同,高兹主张的是生态社会主义,即以社会主义的生产方式为依托,使经济理性服从于生态理性,对资本主义工业体系进行生态重构,实现生态社会主义的现代化。第6章,评价了高兹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思想。高兹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思想既有其理论价值,也有其历史局限性。理论价值主要体现在:开辟了政治生态批判的独特视角;对生产、消费和现代性进行了重新思考;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等。历史局限性表现为:对生态危机矫枉过正;具有鲜明的技术决定论倾向;对未来社会的设想具有乌托邦色彩。第7章,分析了高兹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思想对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影响。在推进生态政治建设方面:有利于发挥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开拓生态建设的政治思维;在推进生态经济建设方面:有利于推动以生态为尺度的“新常态”经济转型,建设以生态为导向的新型现代化;在推进生态文化建设方面:有利于构建意识形态的生态话语权,倡导生态文明理念。结语,研究高兹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思想形成的结论:其一,高兹通过从生态学视角对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学分析发现,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方式必然导致资本主义生态危机;其二,指导资本主义的经济理性是造成资本主义生态危机的根本原因,而生态危机是资本主义其他一切危机的根源;其三,为了实现人与自然以及人与人的和谐,必须用生态理性取代经济理性,用生态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其四,高兹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思想虽然有其历史局限性,但其生态社会主义构想中蕴含的理论价值对当今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刘金[8](2020)在《《自然辩证法》中生态哲学思想及其当代价值研究》文中提出本文以恩格斯《自然辩证法》中生态哲学思想为研究对象,旨在从本体论、认识论、价值观和实践论四个层面阐述针对生态问题的哲学思考,运用逻辑与历史相辩证统一的研究方法,注重追溯恩格斯《自然辩证法》中生态哲学思想的历史背景和理论渊源与论证其主要内容特别是内在逻辑相统一,力图为当下生态危机的治理应对提供必要的理论依据与有效的实践指导。恩格斯《自然辩证法》中生态哲学思想不是躲在书斋中的创新,而是具有广泛的现实基础和深刻的理论渊源,蕴含着丰富的内容和严谨的逻辑,主要体现在四个层面:本体论层面,生态问题的本质就是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生态危机的出现意味着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发生异化;认识论层面,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异化的本质在于社会生产方式的异化,即是在资本逐利本性驱使下,资本家对剩余价值的无穷无尽追求是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的根源;价值观层面,注重运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逻辑制约单纯追求利益最大的资本逻辑;实践论层面,主张通过变革生活生产方式从而彻底实现人与自然界之间永久性地和谐统一,即用科学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本文认为恩格斯《自然辩证法》中生态哲学思想没有终止,随着社会历史条件发生变化,在西方以卢卡奇和葛兰西为代表的早期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包括霍克海默和阿多诺、马尔库塞以及施密特在内的法兰克福学派和生态学马克思主义者都对其进行了批判的继承与发展;在我国,《自然辩证法》中生态哲学思想的理论意蕴与实践价值,集中体现为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指导与实践启示。
李成祥[9](2020)在《马克思生态文明思想及其当代意蕴》文中研究指明新冠病毒肺炎疫情的爆发暴露了生态文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使我们意识到生态文明建设依然任重道远。当前,环境污染、生物多样性减少、水土流失、资源效率低下等生态环境风险仍然制约着我国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阻碍了我国广大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面对这些现实的生态问题,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到“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之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绿色发展”、“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人类命运共同体”等重要论断,强调“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同全世界人民一起“构建清洁美丽的世界”。研究马克思生态文明思想及其当代意蕴,不仅可以为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创新与实践策略提供支持,还可以为解决现代性生态危机提供中国方案。本文以现代性生态危机这个现实问题为导向,深入挖掘了马克思经典文本中的生态文明思想,结合中国生态实践,探寻新时代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内涵和实践路径。在总结归纳国内外学者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本文采用文献研究、理论联系实际、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等研究方法,从四个方面展开研究。首先,揭示了马克思生态文明思想形成的历史背景、理论基础和发展轨迹。马克思所处的工业大革命的历史背景,导致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矛盾,促使马克思思考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正确的相处方式。通过对古希腊朴素唯物自然观、黑格尔自然辩证法思想、费尔巴哈感性唯物自然观的批判继承,马克思逐步形成了历史唯物主义视域下的生态文明思想,并在《资本论》中将其延伸到政治经济领域,使其生态文明思想得到了巨大的飞跃。其次,明确了马克思生态文明思想的主要内容。基于对马克思经典文本的研究,本文认为马克思生态文明思想的主要内容包括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认知、生态危机根源的探究以及生态危机的化解思路。在马克思看来,人与自然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和谐共生的关系,但是人处于价值主体地位。马克思不仅发现异化消费、异化科技导致了生态问题,更深究到资本主义是生态危机爆发的制度根源。基于对人与自然关系和生态危机根源的认识,马克思提出转变观念、发展科技、革新制度的化解生态危机的思路。再次,梳理了马克思生态文明思想的当代发展历程。马克思生态文明思想在西方的主要继承者是生态学马克思主义,他们认为资本主义制度具有反生态性,主张变革资本主义制度,实现生态学社会主义。然而,他们试图以生态危机取代经济危机、夸大了消费和科技的生态影响力,使得他们的思想难以付诸实践。作为社会主义国家,中国自觉地将马克思生态文明思想与中国的具体实践结合,在实践中推进马克思生态文明思想的中国化进程,并形成了符合时代特色和实践要求的最新理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习近平提出了“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绿色发展”、“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人类命运共同体”等重要论断,是在新时代对马克思生态文明思想的创新发展。最后,分析了新时代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现状,并针对性地提出了实践路径。进入新时代后,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指导下,我国生态环境得到极大改善、生态文明法制实践日益推进、经济结构不断转型升级。但仍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技术创新能力有待提高、公众生态意识有待加强、生态文明制度有待完备等。因此,我国仍然需要以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的最新成果——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构建绿色文化宣教体系、绿色科技支撑体系、完善绿色制度体系建设,与世界人民携手构建清洁美丽的世界,不断开拓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新境界。
王绚灏[10](2020)在《威廉姆斯的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及其当代价值研究》文中指出威廉姆斯是美国新一代成长起来的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学者,他在继承前一代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学者,如伯克特,福斯特等人的理论基础之上,又根据当代西方国家所遇到的生态危机提出了自己新的理论。他重新探讨了生态危机是否危及人类社会发展存在自然上限的问题,总结了西方国家在环境问题上的成败得失,回顾了苏联所走过的生态治理路线中的波折与教训,展望了未来生态运动应该秉持的方向等等,他的理论是对当下生态问题中的热点予以回应,并相应地承接了以往生态学马克思主义中所隐含的世界观与方法论。威廉姆斯的生态学马克思主义,首先以全球生态危机为切入点,比如全球气温上升及其危害、人口过剩引起生态退化的担忧等。其次,威廉姆斯对资本主义社会展开了生态学批判。他的批判主要是从二个方面展开:一是从资本主义制度出发,他认为资本主义制度是生态危机无法解决的根源。二是从资本主义解决生态危机的办法出发,他认为资本主义在解决生态危机的办法上是虚假的而非真心实意的去解决。再次,威廉姆斯肯定了马克思的生态观,认为人类应当与自然和解,而马克思恩格斯就是此这样观点;西方资本主义将马克思归于普罗米修斯主义是不正确的。最后,威廉姆斯对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社会主义进行了构想。他从两个方面论述了这一构想:一是对未来社会进行了绿色构想,即如何让未来社会更加绿色环保。二是对社会生态运动进行了设想,即他意图通过一种人类社会运动的方式来实现世界的生态化。威廉姆斯的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既有重要的当代价值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就其当代价值来说,它拓宽了马克思生态观的理论维度和现实意义,推动了21世纪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发展新的可能,同时也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理论参考。尽管威廉姆斯提出的生态危机的解决方案仅仅是一种理论构想,既不成熟也缺乏现实依据,受社会历史条件所限,威廉姆斯的生态社会主义社会的设想不仅对全球生态政治、生态社会正义、可持续环保社会等方面具有丰富的理论价值,并且在探究生态危机的深层次原因、探索生态社会主义基本发展方向、如何建构生态社会、全球生态危机治理等方面具有详实的实践智慧和丰富的现实意义。就其局限性来说,笔者认为威廉姆斯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在一定的程度上具有绿色乌托邦的色彩,其理论的系统建构性也尚有不足。总之,威廉姆斯的生态学马克思主义为我们当代把握生态正义,重新理解人在自然中的定位是非常重要的。但也需要指出的是,他的理论仍然具有理论论证模糊,建构不足以及乌托邦色彩等局限性,这是需要我们注意的。
二、“生态危机”:不是问题的问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生态危机”:不是问题的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1)詹姆斯·奥康纳资本主义技术批判理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选题目的和意义 |
(一)选题目的 |
(二)选题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一)国内研究现状综述 |
(二)国外研究现状综述 |
三、研究方法和研究创新点 |
(一)研究方法 |
(三)研究创新点 |
四、詹姆斯·奥康纳及其着作简介 |
本章小结 |
注释 |
第二章 奥康纳资本主义技术批判理论的现实背景和思想来源 |
一、奥康纳资本主义技术批判理论的现实背景 |
(一)三种“古典模式管理模式”的瓦解 |
(二)“资本的地区化和全球化”及“新自由主义思想的传播” |
(三)新社会及工人运动向新生活领域的扩展 |
二、奥康纳资本主义批判理论的思想渊源 |
(一)马克思主义技术批判理论 |
(二)法兰克福学派的技术批判理论 |
(三)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技术批判理论 |
本章小结 |
注释 |
第三章 奥康纳资本主义技术批判理论的主要内容 |
一、技术的属性认识分析 |
(一)技术乐观主义的批判 |
(二)技术悲观主义的批判 |
(三)技术是文化的又是自然的 |
二、技术与资本主义社会之关系分析 |
(一)技术的原则是追求利润至上性 |
(二)技术的背后是“权力” |
(三)技术与“异化劳动”和“异化消费” |
三、技术与生态危机之关联分析 |
(一)技术是加剧生态危机的工具 |
(二)生态危机刺激技术不断革新 |
本章小结 |
注释 |
第四章 技术与生态危机的解决之途径分析 |
一、解决生态危机的途径在于技术的选择 |
(一)反对“坏的技术” |
(二)追求“好的技术” |
二、解决生态危机的途径在于变革社会制度 |
(一)政治制度与技术的联合发展 |
(二)技术服务于社会的生产性正义 |
(三)技术的选择与生态社会主义的革命 |
本章小结 |
注释 |
第五章 奥康纳资本主义技术批判理论的价值评述 |
一、奥康纳资本主义技术批判的理论意义 |
(一)拓展了马克思主义技术批判的新视角 |
(二)丰富了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技术批判理论 |
二、奥康纳资本主义技术批判的局限性 |
(一)技术解决生态危机的空想性 |
(二)解决生态危机的途径缺乏具体技术策略 |
三、奥康纳资本主义技术批判对中国的现实启示 |
(一)重视技术在生态建设中的作用 |
(二)发扬制度优势,正确使用技术 |
(三)鼓励科技创新,推动绿色发展 |
本章小结 |
注释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2)威廉·莱易斯“控制自然”生态观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 研究背景及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三 研究路径与研究方法 |
(一)研究路径 |
(二)研究方法 |
第一章 威廉·莱易斯“控制自然”生态观的形成和变化 |
第一节 “控制自然”生态观形成的的时代背景 |
一 生态危机日益凸显 |
二 绿色运动蓬勃发展 |
三 苏东模式弊端暴露 |
第二节 “控制自然”生态观形成的的思想渊源 |
一 马克思主义人和自然关系理论 |
二 法兰克福学派的自然解放理论 |
三 生态学理论 |
第三节 “控制自然”生态观的变化过程 |
一 萌芽时期(1956 年到1969 年) |
二 创立时期(1969 年到1976 年) |
三 成熟时期(1976 年至今) |
第二章 威廉·莱易斯“控制自然”生态观的理论主张及特点 |
第一节 理论主张 |
一 “控制自然”的目的 |
二 “控制自然”的实质 |
三 “控制自然”的工具 |
四 “解放自然”的途径 |
第二节 主要特点 |
一 从社会意识角度分析生态危机 |
二 从人的伦理道德角度探寻生态危机出路 |
第三章 威廉·莱易斯“控制自然”生态观评述 |
第一节 “控制自然”生态观的理论价值 |
一 揭示“控制自然”本质 |
二 巩固科学技术的地位 |
三 重视社会制度的作用 |
第二节 “控制自然”生态观的局限性 |
一 生态危机解决方案具有乌托邦色彩 |
二 对马克思实践的人化自然观存在认识偏差 |
第四章 威廉·莱易斯“控制自然”生态观的当代价值 |
第一节 提升全民生态意识 |
一 注重人和自然的统一 |
二 重视生态保护意识的教育 |
第二节 树立正确的科技观 |
一 合理的使用科学技术 |
二 加快科学技术的创新 |
第三节 发展要满足人们的真实需要 |
一 引导人们全面地满足自己的需要 |
二 打破传统的物质消费原则 |
第四节 推进生产方式和产业结构调整 |
一 推进生产方式调整 |
二 推进产业结构调整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佩珀生态社会主义思想研究 ——对《生态社会主义:从深生态学到社会正义》的解读(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
二、研究现状与研究综述 |
(一)研究现状 |
(二)研究综述 |
三、研究方法与创新 |
第一章 佩珀生态社会主义思想的历史生成 |
一、佩珀生态社会主义思想的社会历史根源 |
(一)时间的绵延:生态危机的全球性扩张 |
(二)空间的侵占:作为典型社会危机的生态危机 |
(三)实践的发展:生态运动的发展及其红绿转向 |
二、佩珀生态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源流 |
(一)人类中心主义:在与生态中心主义甄选中确立起的理论基调 |
(二)马克思主义:生态社会主义思想的历史唯物主义指引 |
(三)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生态社会主义不断汲取的思想给养 |
(四)社会生态学:生态社会主义不可或缺的理论来源 |
三、佩珀生态社会主义思想的演进路向 |
(一)思想的萌芽:地理学研究中展示出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身影 |
(二)思想的成熟:从地理学研究向生态社会主义研究的彻底性转变 |
(三)思想的深化:21世纪以来佩珀理论的发展与推进 |
第二章 佩珀生态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逻辑 |
一、佩珀生态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蕴涵 |
(一)马克思主义生态意蕴的积极开掘与合理呈显 |
(二)无政府主义的深度辨识与有效批揭 |
(三)生态社会主义的理论勾勒与实践建构 |
二、佩珀生态社会主义思想的主要论题 |
(一)关于无政府主义和技术中心主义的政治哲学批判 |
(二)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地位的深入阐发 |
(三)关于社会主义与生态学相结合的方案论析 |
(四)关于从社会正义到环境正义的价值路向确立 |
三、佩珀生态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方法 |
(一)用历史分析方法剖析生态危机困境 |
(二)用唯物辩证法解决社会和自然的关系问题 |
(三)用阶级分析方法研判生态建设主体 |
第三章 佩珀生态社会主义思想的思想特质 |
一、以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为主题支撑 |
(一)深入阐发历史唯物主义的生态价值 |
(二)以唯物辩证法分析社会—自然的共生共存 |
(三)以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思想为现代性立论 |
二、以人类中心主义的生态观为价值引领 |
(一)融涵马克思辩证法与历史观的人类中心主义 |
(二)传承西方马克思主义人类中心主义的思想文脉 |
(三)呈现自身独特的人类中心主义生态价值观 |
三、以努力通达生态健康的社会主义为目的归宿 |
(一)厘清生态社会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关系 |
(二)彰显作为社会主义核心的社会正义 |
(三)建构与众不同的社会主义生态图景 |
第四章 佩珀生态社会主义思想的实践方案 |
一、阐明构建原则:生态社会主义的建设遵循 |
(一)生态社会主义保持经济可持续发展 |
(二)生态社会主义努力实现社会正义 |
(三)生态社会主义坚持人类中心主义 |
(四)生态社会主义倡导环境友好关系 |
二、实践路径之一:从告别乌托邦理论到创建生态现实主义 |
(一)告别乌托邦式理论与走向生态现实主义 |
(二)工人阶级作为主体力量的历史性地位 |
(三)劳动分工的实施与开启工人阶级教育 |
(四)阶级斗争的推进与非暴力方式的融合 |
三、实践路径之二:从“激进变革”到“社会变革”的转换 |
(一)现实困境发生导致激进变革方案流产 |
(二)社会变革的推进力证其何以成为可能 |
(三)革命性社会变革与生态社会主义建构 |
四、实践路径之三:从“红绿对峙”到“红绿联盟”的跨越 |
(一)“红绿对抗”局面的结束与历史性退场 |
(二)“红绿联盟”从停滞到开启的可行性分析 |
(三)“红绿联盟”走向生态社会主义的战略推进 |
第五章 佩珀生态社会主义思想的反思评价 |
一、佩珀生态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意义 |
(一)展示了马克思主义的生态视域 |
(二)超越了生态中心主义 |
(三)批判资本主义与建构社会主义并举 |
(四)积极呈现社会主义与人类中心主义 |
二、佩珀生态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局限 |
(一)以折中主义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 |
(二)生态社会主义构想逃不出乌托邦困境 |
(三)对传统社会主义模式存有认识误区 |
(四)将生态问题的决定作用过分凸显 |
三、佩珀生态社会主义思想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
(一)生态危机困境更显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任重而道远 |
(二)佩珀生态社会主义思想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
(三)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对佩珀生态社会主义思想的超越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后记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 |
(4)高兹政治生态学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 研究背景与意义 |
(一) 理论背景 |
(二) 现实背景 |
(三) 研究意义 |
二、 研究现状与综述 |
(一) 国内研究综述 |
(二) 国外研究综述 |
三、 研究方法及可能创新 |
(一) 研究方法 |
(二) 研究不足 |
(三) 可能创新 |
第一章 高兹政治生态学思想的理论逻辑 |
一、 高兹政治生态学思想产生的时代反思:存在主义的焦虑 |
(一) “后工业社会”需求幻象下的存在危机 |
(二) 存在主义逻辑下对时代问题的原初回应 |
(三) 虚假欲望下分裂且异化的存在方式 |
二、 高兹政治生态学思想的现实参照:生态学方案与政治学分析的视域融合 |
(一) 生态危机的频繁发生与生态政治运动勃兴 |
(二) 西方马克思主义对生态问题的反思与探索 |
(三) 高兹对生态危机批判性发展的政治学视角 |
三、 高兹政治生态学思想的基本立场:马克思主义思路及方法 |
(一) 政治经济学批判的思想方法 |
(二) 人的自由与全面发展的现实诉求 |
(三) 生态社会主义的构想与向往 |
第二章 高兹政治生态学思想的思想内涵 |
一、 批判基点:经济理性与生态危机的全面批揭 |
(一) 启蒙的自我背反:理性神话的降临与自然生态的退场 |
(二) 理性神话的坍塌:经济理性走入穷途与生态灾难发生 |
(三) “单向度的人”:经济理性统治下人与自然双重异化 |
二、 重构基石:在政治学话语中出场的生态理性 |
(一) 生态文明的前提反思:现代化进程的再度审查 |
(二) 生态问题的深入探讨:何以成为一种政治问题 |
(三) 生态文明的重要出路:生态理性的政治化重建 |
三、 型塑基架:科学技术意识形态功能与生态危机社会化 |
(一) 软技术还是硬技术:科学技术的意识形态功能 |
(二) 科技运用带来生态危机的“新法西斯主义”倾向 |
(三) 科技意识形态功能执行与生态危机的政治学再释 |
第三章 高兹政治生态学思想的理论特质 |
一、 生态危机的政治权利审思:资本主义自由背反的解救道路 |
(一) 从不自由到自由:政治生态社会的自由解放之路 |
(二) 从“他治”到“自治”:政治生态社会的管理转变 |
(三) 从“自给自足”到“自我设限”:政治生态方案的治理谋划 |
二、 生态危机的政治经济学诱因剖视:从生产批评导向消费批判 |
(一) 从制造“匮乏”到消费异化 |
(二) “丰裕的贫困”与虚假的需求 |
(三) “受控”的消费何以造成生态危机 |
三、 生态危机的政治主体研判:从告别工人阶级到“非工人—非阶级” |
(一) “更多”神话的发生与主体的迷失跌落 |
(二) 旧主体的黯然退场:工人阶级的告别 |
(三) 新主体的诞生:“非工人—非阶级”的历史出场 |
第四章 高兹政治生态学思想的实现路径 |
一、 政治生态主体的重塑:关于劳动战略的再度探索 |
(一) 劳动分工与“工人”异化 |
(二) 科技发展与“劳动”异化 |
(三) 政治生态学思想中的“劳工战略” |
二、 政治生态思想的变革:从教育反思到自由实践 |
(一) 沉思资本逻辑下的异化教育 |
(二) 走出生活世界殖民化的牢笼 |
(三) 完成个体自由实践的解放 |
三、 政治生态生活的解放:扭转系统化的日常生活 |
(一) 从经济理性的规制中释放出闲暇劳动 |
(二) 经济理性服从于生态理性的道德设想 |
(三) 政治生态生活是一场文化性社会运动 |
第五章 高兹政治生态学思想的思想效应及研判 |
一、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生态思想 |
(一)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生态思想的主要论题与内容 |
(二) 高兹政治生态学思想的深入思考与再度检省 |
(三) 高兹政治生态学思想在生态学马克思主义中的地位 |
二、 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主要内容与超越意义 |
(一) 马克思主义生态学思想的主要内容 |
(二) 马克思主义视域下高兹政治生态学思想的深入检视 |
(三) 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对高兹政治生态学思想的超越 |
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超越与引领 |
(一) 新时代条件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愈显任重而道远 |
(二) 高兹政治生态学思想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参照 |
(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对高兹政治生态学思想的超越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后记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
(5)生态批判与图景构建 ——当代西方生态社会主义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创新之处与不足 |
1.4.1 创新之处 |
1.4.2 不足之处 |
第2章 当代西方生态社会主义思想缘起与发展 |
2.1 生态社会主义的概念阐释 |
2.1.1 国外关于生态社会主义的阐述 |
2.1.2 国内关于生态社会主义的界定 |
2.2 生态社会主义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 |
2.2.1 资本主义国家生态危机爆发频繁 |
2.2.2 对传统社会主义国家生态问题的反思 |
2.2.3 西方社会生态运动的蓬勃发展 |
2.3 生态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渊源 |
2.3.1 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思想 |
2.3.2 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生态理论 |
2.3.3 西方自然科学的生态理论思潮 |
2.4 生态社会主义思想的发展脉络 |
2.4.1 基本形成阶段 |
2.4.2 蓬勃发展阶段 |
2.4.3 成熟完善阶段 |
2.4.4 与时俱进阶段 |
第3章 资本主义:生态危机的“罪魁祸首” |
3.1 生态危机的根源 |
3.1.1 资本主义制度是生态危机的根本原因 |
3.1.2 技术异化是造成生态危机的直接原因 |
3.1.3 消费异化是加剧生态危机的重要原因 |
3.1.4 生态帝国主义导致全球性经济危机 |
3.2 生态资本主义的虚幻性 |
3.2.1 自由市场无法解决生态危机 |
3.2.2 绿色经济无法解决生态危机 |
3.2.3 技术改良主义无法解决生态危机 |
3.2.4 人口政策无法解决生态危机 |
3.3 奥康纳:资本主义“双重危机”理论 |
3.3.1 资本主义“第二重矛盾”的构建 |
3.3.2 资本主义“双重危机”的阐释 |
3.3.3 资本主义生态危机根源的探寻 |
3.3.4 资本主义可持续性的否定 |
第4章 现代人类中心主义: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解 |
4.1 对于非人类中心主义的否定 |
4.1.1 非人类中心主义的基本立场 |
4.1.2 非人类中心主义的典型表现 |
4.1.3 非人类中心主义的生态社会主义批判 |
4.2 人类中心主义的回归 |
4.2.1 对传统人类中心主义的批判 |
4.2.2 建立现代人类中心主义理论 |
4.3 佩珀:人类中心主义的重构 |
4.3.1 对格伦德曼人类中心主义的继承 |
4.3.2 对生态中心论的马克思主义批判 |
4.3.3 对人类中心主义的重构 |
第5章 生态社会主义:解决生态危机的构想 |
5.1 生态社会主义的基本构想 |
5.1.1 生态社会主义的构建原则 |
5.1.2 生态社会主义的基本模式 |
5.2 生态社会主义的实现路径 |
5.2.1 生态社会主义实现的主体 |
5.2.2 生态社会主义实现的方式 |
5.2.3 生态社会主义的实践尝试 |
5.3 科威尔:生态社会主义的全面构建 |
5.3.1 对于实存生态政治的批判 |
5.3.2 生态社会主义的未来图景 |
5.3.3 生态社会主义的实现过程 |
第6章 乌托邦式的幻景:生态社会主义的实质 |
6.1 生态社会主义与科学社会主义的相似之处 |
6.1.1 二者皆以马克思主义为立论导向 |
6.1.2 二者皆反对资本主义制度 |
6.1.3 二者皆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
6.2 生态社会主义与科学社会主义的本质区别 |
6.2.1 理论基础不同 |
6.2.2 对社会变革方式的认识不同 |
6.2.3 对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认识不同 |
6.2.4 对未来社会的构想不同 |
第7章 价值意蕴与现实意义:生态社会主义的思想评析及启示 |
7.1 生态社会主义思想的评价 |
7.1.1 生态社会主义思想的积极贡献 |
7.1.2 生态社会主义思想的局限性 |
7.2 对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
7.2.1 大力发展生态经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
7.2.2 加强民主政治建设,保障社会公平正义 |
7.2.3 实施生态伦理和生态道德教育系统工程,构建正确的生态价值观 |
7.2.4 克服技术社会“异化”,彰显科技生态价值 |
7.2.5 严防生态帝国主义的侵略和控制 |
7.2.6 加快生态环境治理,着力建设美好家园 |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攻读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6)本·阿格尔异化消费理论对美丽中国建设的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基本概念 |
1.1.2 选题依据 |
1.1.3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相关工作研究进展 |
1.2.1 国内研究现状及评价 |
1.2.2 国外研究现状及评价 |
1.3 主要研究思路和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2 阿格尔异化消费理论的基本内容和主要特点 |
2.1 阿格尔生平及主要思想 |
2.1.1 阿格尔生平 |
2.1.2 阿格尔主要思想及形成 |
2.1.3 阿格尔异化消费理论源起 |
2.2 阿格尔异化消费理论的基本内容 |
2.2.1 异化消费是“商品补偿”现象 |
2.2.2 异化消费的本质在于异化劳动 |
2.2.3 异化消费的后果威胁人类生存 |
2.2.4 异化消费的克服在于建立生态社会主义 |
2.3 阿格尔异化消费理论的贡献与局限 |
2.3.1 揭露异化消费的本质与夸大异化消费的社会作用 |
2.3.2 开辟生态社会主义道路与革命方式过于人道主义 |
2.3.3 重构生产和消费理念与“稳态经济”模式的乌托邦主义 |
2.3.4 揭露资本主义制度缺陷与对生态危机的根源认识不彻底 |
3 阿格尔异化消费理论拓展并深化了对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认识和理解 |
3.1 阿格尔异化消费理论确立了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核心议题 |
3.1.1 异化消费批判 |
3.1.2 异化消费根源 |
3.1.3 异化消费后果 |
3.1.4 异化消费应对 |
3.2 阿格尔异化消费理论对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同行的超越 |
3.2.1 “消费的生态批判”超越马尔库塞“消费的文化价值批判” |
3.2.2 “生态社会主义”理想超越弗洛姆“人性解放” |
3.2.3 “异化生产”超越莱斯“技术异化” |
3.3 阿格尔异化消费理论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和发展 |
3.3.1 坚持了马克思人在与自然关系上的基本立场 |
3.3.2 把握了马克思主义异化理论的精髓 |
3.3.3 拓展了马克思主义异化理论的视野 |
4 阿格尔异化消费理论警醒并提升了中国对异化消费问题的认识 |
4.1 重视异化消费现象 |
4.1.1 国内异化消费的现实表现 |
4.1.2 国内异化消费的主要特点 |
4.1.3 国内异化消费的已有后果 |
4.2 省察异化消费的原因 |
4.2.1 经济市场化为根本原因 |
4.2.2 信息网络化为诱发原因 |
4.2.3 价值多元化为主观原因 |
4.2.4 生活方式多样化为直接原因 |
4.3 把握异化消费规律 |
4.3.1 资本与异化消费 |
4.3.2 技术与异化消费 |
4.3.3 文化与异化消费 |
4.3.4 劳动与异化消费 |
5 阿格尔异化消费理论佐证并深化了对美丽中国建设的认识 |
5.1 “绿色发展”的目标 |
5.1.1 “多不一定好”与“绿色发展模式” |
5.1.2 “简朴生活”与“简约适度” |
5.1.3 “生产满足”与“劳动幸福” |
5.2 “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 |
5.2.1 “生态社会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
5.2.2 “生态完整性”与“生命共同体” |
5.2.3 “生态变革”与“金山银山”理念 |
5.3 “生态红线”的警示制度 |
5.3.1 避免浪费性生产的生态功能保障基线 |
5.3.2 保护环境不受破坏的环境质量安全底线 |
5.3.3 节约资源的生态资源利用上线 |
6 阿格尔异化消费理论促进并强化了美丽中国生态人格的构建与培育 |
6.1 生态人格目标 |
6.1.1 人与自然关系和谐 |
6.1.2 人的自由发展 |
6.1.3 人的平等合作 |
6.2 生态人格构建 |
6.2.1 生态道德观 |
6.2.2 生态责任感 |
6.2.3 生态消费方式 |
6.3 生态人格培育 |
6.3.1 强化学校生态哲学教育 |
6.3.2 注重家庭消费习惯养成 |
6.3.3 加强社会消费方式引导 |
7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创新点 |
7.3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项目及科研成果 |
致谢 |
作者简介 |
(7)安德烈·高兹的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国内研究综述 |
1.2.2 国外研究综述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
1.4.1 创新点 |
1.4.2 不足之处 |
第2章 高兹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思想的背景考察和理论渊源 |
2.1 高兹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思想的背景考察 |
2.1.1 高兹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思想形成的轨迹考察 |
2.1.2 高兹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思想形成的社会背景 |
2.2 高兹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思想的理论渊源 |
2.2.1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批判理论 |
2.2.2 法兰克福学派的社会批判理论 |
2.2.3 列斐伏尔日常生活批判理论 |
第3章 高兹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前提:政治经济学批判的新路径 |
3.1 对劳动的再认识 |
3.1.1 “异化劳动”新解 |
3.1.2 劳动的现代性内涵 |
3.1.3 劳动解放与时间自由 |
3.2 对革命主体的再认识 |
3.2.1 “非工人的非阶级”的产生 |
3.2.2 “非工人的非阶级”的内涵 |
3.2.3 “非工人的非阶级”的出路 |
3.3 对政治经济学的生态改革 |
3.3.1 生态危机取代经济危机 |
3.3.2 政治经济学原则的生态重建 |
3.3.3 社会主义的生态转向 |
第4章 高兹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主题:对资本主义的生态批判 |
4.1 对经济理性的生态批判 |
4.1.1 经济理性的非理性动机 |
4.1.2 经济理性导引下的异化普遍化 |
4.1.3 超越经济理性的藩篱 |
4.2 对科学技术的生态批判 |
4.2.1 “技术法西斯主义” |
4.2.2 科学技术的意识形态属性 |
4.2.3 生态、资本与技术的反思 |
4.3 对劳动分工的生态批判 |
4.3.1 劳动分工与劳动异化 |
4.3.2 异化劳动与异化消费 |
4.3.3 异化消费与“丰裕的贫困” |
第5章 高兹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旨趣:“生态社会主义”的建构 |
5.1 生态社会主义的提出 |
5.1.1 批判传统社会主义 |
5.1.2 批判改良资本主义 |
5.1.3 重新定义社会主义 |
5.2 生态社会主义的内核 |
5.2.1 生态自我 |
5.2.2 生态理性 |
5.2.3 生态劳动 |
5.3 生态社会主义的构建 |
5.3.1 建立社会主义的生产方式 |
5.3.2 生态社会主义现代化 |
5.3.3 生态社会主义的“文化革命” |
第6章 高兹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思想的评价 |
6.1 高兹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贡献 |
6.1.1 开辟了政治生态批判的独特视角 |
6.1.2 对生产、消费以及现代性的重新思考 |
6.1.3 丰富和发展了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 |
6.2 高兹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局限性 |
6.2.1 对生态危机的矫枉过正 |
6.2.2 鲜明的技术决定论倾向 |
6.2.3 对未来社会的设想具有乌托邦色彩 |
第7章 高兹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思想对中国的启示 |
7.1 推进生态政治建设 |
7.1.1 发挥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 |
7.1.2 开拓生态建设的政治思维 |
7.2 推进生态经济建设 |
7.2.1 以生态为尺度的“新常态”经济转型 |
7.2.2 以生态为导向的新型现代化 |
7.3 推进生态文化建设 |
7.3.1 建构意识形态的生态话语权 |
7.3.2 倡导生态文明信仰 |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8)《自然辩证法》中生态哲学思想及其当代价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立论依据 |
(一)选题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
二、研究方案 |
(一)本文研究的特色与创新之处 |
(二)研究目标、研究内容 |
(三)采取的研究方法 |
第一章 《自然辩证法》中生态哲学思想的历史背景 |
第一节 《自然辩证法》中生态哲学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 |
一、科学技术:近代自然科学日新月异的发展 |
二、经济发展:资本主义工业革命的迅猛发展 |
三、政治背景: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矛盾加剧 |
四、生态环境:生产生活环境污染的日益恶化 |
第二节 《自然辩证法》中生态哲学思想产生的理论基础 |
一、对西方古代朴素自然观的借鉴 |
二、对近代机械自然观的批判 |
三、对德国古典哲学自然观的扬弃 |
四、对马克思生态文明思想的继承 |
第二章 《自然辩证法》中生态哲学思想的主要内容 |
第一节 逻辑前提:自然界的演化 |
一、天体观和生命观 |
二、物质观和意识观 |
三、运动观和时空观 |
第二节 《自然辩证法》中生态哲学思想的内在逻辑 |
一、本体论——人与自然的本质关系 |
二、认识论——人与自然的关系异化 |
三、实践论——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
第三章 西方对《自然辩证法》中生态哲学思想的批判与继承 |
第一节 早期西方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 |
一、卢卡奇的自然观 |
二、葛兰西的自然观 |
第二节 法兰克福学派自然观 |
一、霍克海默和阿多诺的自然观 |
二、马尔库塞的自然观 |
三、施密特的自然观 |
第三节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生态观 |
一、生态危机的产生原因 |
二、生态危机的基本类型 |
三、生态危机的解决路径 |
四、生态社会主义的设想 |
第四章 《自然辩证法》中生态哲学思想的当代价值 |
第一节 《自然辩证法》中生态哲学思想的理论意义 |
一、生态危机促使认识论转变 |
二、生态危机促使生态价值出场 |
第二节 《自然辩证法》中生态哲学思想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
一、生态文明建设内涵于社会主义制度建设中 |
二、恩格斯《自然辩证法》中生态哲学思想的实践意义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9)马克思生态文明思想及其当代意蕴(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和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
一、国外研究现状述评 |
二、国内研究现状述评 |
第三节 研究思路框架和方法 |
一、研究思路框架 |
二、研究方法 |
第四节 创新与不足 |
第一章 马克思生态文明思想的理论渊源与发展轨迹 |
第一节 马克思生态文明思想形成的历史背景 |
一、资本主义发展造成人与自然关系的恶化 |
二、资本主义发展加剧人与人之间的矛盾 |
第二节 马克思生态文明思想形成的理论基础 |
一、古希腊朴素的唯物自然观 |
二、德国古典哲学中的自然观 |
三、近代自然科学提供的认知基础 |
第三节 马克思生态文明思想的形成轨迹 |
一、萌芽阶段: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初步确立 |
二、形成阶段:历史唯物主义视域下生态文明思想的形成 |
三、发展阶段:生态文明思想的政治经济延伸 |
第二章 马克思生态文明思想的主要内容 |
第一节 马克思关于人与自然应然关系的认知 |
一、人与自然的辩证统一 |
二、人在人与自然关系中的价值主体地位 |
三、自然、社会与人的协调发展 |
第二节 马克思关于生态危机根源的探究 |
一、文化因素:异化的消费方式 |
二、科技因素:科学技术的资本主义使用 |
三、制度因素:资本主义制度 |
第三节 马克思关于生态危机化解的基本思路 |
一、转变观念:人与自然共存共荣的价值取向 |
二、发展科技: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有力支撑 |
三、革新制度:人与自然矛盾化解的有效路径 |
第三章 马克思生态文明思想的理论进展 |
第一节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 |
一、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主要内容 |
二、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局限 |
第二节 马克思生态文明思想的中国化进程 |
一、初步探索:统筹兼顾的生态保护 |
二、理论发展:环境保护的基本国策 |
三、全面深化:“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 |
第三节 马克思生态文明思想中国化的最新进展 |
一、从“自然是人的无机的身体”到“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 |
二、从“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到“绿色发展” |
三、从“自然是物质财富来源”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
四、从“自由人联合体”到“人类命运共同体” |
第四章 马克思生态文明思想的新时代实践 |
第一节 新时代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成就与问题 |
一、新时代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成就 |
二、新时代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问题 |
第二节 新时代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选择 |
一、构建绿色文化宣教体系 |
二、构建绿色科技支撑体系 |
三、完善绿色制度体系建设 |
四、构建清洁美丽的世界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及在学期间发表的成果 |
(10)威廉姆斯的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及其当代价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选题缘由 |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
1.理论意义 |
2.现实价值 |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1.国内研究现状 |
2.国外研究现状 |
(四)论文研究方法与思路 |
1.研究方法 |
2.研究思路 |
3.论文研究创新点 |
4.论文研究重点及难点 |
一、威廉姆斯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切入点:当前全球生态危机 |
(一)气温上升及危害 |
(二)人口过剩引发生态退化的担忧 |
二、威廉姆斯对现实资本主义的生态学批判 |
(一)资本主义制度是生态危机无法解决的根源 |
1.传统能源结构的积重难返 |
2.西方政府的生态无作为 |
3.环境利益背后的地缘政治 |
4.新能源革命的盲区 |
(二)资本主义解决生态危机的办法虚假 |
1.资本主义国家对生态危机的推诿 |
2.生态与政治利益集团的博弈 |
3.资本主义制度内的局部修正无效 |
4.生态政策商业化运作的衍生问题 |
5.生态治理与能源发展的内在纠葛 |
三、肯定马克思生态观及对苏联生态社会主义模式分析 |
(一)肯定马克思生态观 |
1.驳斥将马克思归于普罗米修斯主义 |
2.肯定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同自然和解的观点 |
(二)对苏联社会主义生态实践分析 |
1.列宁时期生态政策的优越表现 |
2.斯大林模式下疯狂经济政策的生态失误 |
四、威廉姆斯对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社会主义构想 |
(一)威廉姆斯对未来社会的绿色构想 |
1.全球治理是实现生态社会主义的真正动力 |
2.新能源科技是实现生态社会主义的可行途径 |
3.生态价值观是构建生态社会主义的思想准备 |
4.简单生活是实现生态社会主义的基本做法 |
(二)威廉姆斯的社会生态运动设想 |
1.摒弃生态市场化 |
2.建设稳态可持续经济 |
3.渐进推翻资本主义经济制度 |
五、威廉姆斯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及局限性 |
(一)威廉姆斯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 |
1.拓宽了马克思生态观的理论维度和现实意义 |
2.推动了21世纪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发展新的可能 |
3.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理论参考 |
(二)威廉姆斯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局限性 |
1.浓郁的绿色乌托邦色彩 |
2.理论的系统建构性不足 |
六、结语 |
注释 |
主要参考文献 |
硕士期间科研成果 |
致谢 |
四、“生态危机”:不是问题的问题(论文参考文献)
- [1]詹姆斯·奥康纳资本主义技术批判理论研究[D]. 孟月伟.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1(09)
- [2]威廉·莱易斯“控制自然”生态观探析[D]. 耿帅. 上海师范大学, 2020(07)
- [3]佩珀生态社会主义思想研究 ——对《生态社会主义:从深生态学到社会正义》的解读[D]. 孙秀梅. 东北师范大学, 2020(06)
- [4]高兹政治生态学思想研究[D]. 王吉宇. 东北师范大学, 2020(06)
- [5]生态批判与图景构建 ——当代西方生态社会主义思想研究[D]. 赵晓丹. 吉林大学, 2020(01)
- [6]本·阿格尔异化消费理论对美丽中国建设的启示[D]. 李宁. 大连理工大学, 2020
- [7]安德烈·高兹的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思想研究[D]. 于宜含. 吉林大学, 2020(08)
- [8]《自然辩证法》中生态哲学思想及其当代价值研究[D]. 刘金. 贵州师范大学, 2020(12)
- [9]马克思生态文明思想及其当代意蕴[D]. 李成祥. 上海财经大学, 2020(04)
- [10]威廉姆斯的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及其当代价值研究[D]. 王绚灏. 广西师范大学, 20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