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溃疡性结肠炎复发具有预测价值的临床、生物学和组织学参数

对溃疡性结肠炎复发具有预测价值的临床、生物学和组织学参数

一、对溃疡性结肠炎复发有预测价值的临床、生物学、组织学参数(论文文献综述)

黄桃,刘勇[1](2019)在《第三十届欧洲病理学大会纪要——肺病理学》文中指出呼吸系统疾病虽在日常工作中较为常见,但偶尔也会遇到比较困惑的病例。且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对肺肿瘤的靶向治疗也越来越深入。该文简要回顾第三十届欧洲病理学会议的肺部疾病相关病理,主要包括肺非肿瘤性病变、肿瘤性病变、相关分子学研究及活检技术等,其内容丰富且研究方向比较前沿。

孟丽丽,吴战军[2](2014)在《中性粒细胞源性粪便标志物在炎症性肠病活动度评估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表明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是一组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疾病,具有反复发作的特点,及时、准确地判断疾病活动性对于指导治疗具有重要意义.活检组织中中性粒细胞数目变化与IBD疾病活动性密切相关,本文就中性粒细胞源性粪便标志物在IBD活动度评价中的应用作一综述.

马沛荣[3](2010)在《中医药分期论治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研究》文中指出1研究目的观察中医药分期论治对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的临床疗效、抗复发情况及生存质量的影响。探讨中医药分期论治溃疡性结肠炎的新思路与方法。2研究方法本课题依据相关标准,进行严格的临床研究设计,结合具体实际,采用随机对照的方法,选择溃疡性结肠炎初发型、慢性复发型、慢性持续型活动期患者,其中治疗组48例,对照组46例。治疗组给予分期论治方加减治疗,水煎,每日一剂,早晚分服。对照组予柳氮磺胺吡啶(SASP)(4~6g/d)治疗。两组分别配合使用局部治疗方法。疗程均为3个月,对完全缓解及有效的病例随访6个月。主要观察:临床综合疗效、中医症状总积分、主要临床症状积分、临床活动指数、内镜指数、内镜分级及组织病理、血小板计数、不良反应率的变化。并观察随访病例的中医症状总积分、复发率及生存质量的变化。3结果3.1临床疗效①两组临床综合疗效有极限着统计学差异(P<0.001);两组完全缓解率(68.75%vs 34.78%)和总有效率(97.92%vs 76.09%)亦经统计学检验,存在显着差异(P<0.05),治疗组临床综合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②治疗后两组患者中医症状总积分和主要临床症状积分分别比治疗前有显着性降低(P<0.001),治疗组两积分的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01)。③治疗后两组患者临床活动指数和内镜指数比治疗前有显着性降低(P<0.001),治疗组临床活动指数和内镜指数的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01)。④治疗后治疗组肠粘膜疗效、粘膜组织病理疗效均优于对照组(P<0.05)。⑤治疗后两组患者血小板计数比治疗前有显着性降低(P<0.001),治疗组血小板计数明显低于对照组(P<0.001)。⑥治疗组在3个月的疗程中不良反应率为0,明显低于对照组(17.39%)。统计学检验有显着差异(P<0.05)。3.2临床远期疗效①治疗组中医症状总积分的近期及远期改善均优于对照组(P<0.01)。②治疗组在随访期间的复发率(6.38%),明显低于对照组(54.29%),统计学检验有显着差异(P<0.001)。3.3生存质量的评价治疗组和对照组在改善患者情感能力和社会能力维度上,近期评分相当(P>0.05),而随访评分治疗组高于对照组(P<0.05)。在肠道症状和全身症状维度上,治疗组近期评分及随访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4结论中医药分期论治溃疡性结肠炎在治疗后及远期随访时均取得了满意的疗效,效果明显优于柳氮磺胺吡啶组。尤其在中医症状总积分、内镜指数、临床活动指数、内镜分级及粘膜组织病理等方面,显示出中医药在治疗本病上的巨大优势。而且与西药相比,中医药治疗过程未见毒副反应,复发率低,患者容易接受长期治疗。中医药分期论治也使UC患者的生存质量得到了明显改善,减少了患者的痛苦,从而达到治愈UC和减少复发的目的。

安贺军[4](2008)在《益气活血解毒法抗溃疡性结肠炎复发的微血管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1研究目的基于大量临床实践及前期研究成果,以益气活血解毒立法的中药溃结复发方为干预手段,对其进行临床综合疗效、临床远期疗效、不良反应的临床疗效评价;并通过临床及动物实验,从血小板活化、黏附分子两方面探讨其抗溃疡性结肠炎复发的微血管作用机制,并从肠道能量代谢及多药耐药方面探讨其抗复发的微血管效应机制。2研究方法2.1抗溃疡性结肠炎复发的临床疗效评价依据2000年成都全国炎症性肠病学术研讨会制定的溃疡性结肠炎的诊断标准,选择溃疡性结肠炎慢性复发型活动期和慢性持续型病例属脾胃虚弱,湿热瘀阻证型90例,治疗组给予益气活血解毒立法的中药溃结复发方为主治疗,对照组给予柳氮磺胺吡啶(SASP)(4-6g/d)治疗。疗程均为3个月,对完全缓解和有效病例随访6个月,进行临床综合疗效、临床远期疗效及不良反应观察。2.2抗溃疡性结肠炎复发的微血管机制研究通过临床及动物实验,探讨益气活血解毒法抗溃结复发的微血管作用及效应机制。主要观测指标有:人及大鼠血浆及结肠组织P-选择素(P-selectin)、血浆血栓烷B2、6-酮前列腺素F1α(TXB2、6-Keto-PGF1α)、结肠组织过氧化物酶增生激活受体(PPAR-γ)、结肠组织P-糖蛋白(P-gp)及大鼠结肠组织ICAM-1mRNA表达水平变化。3结果3.1临床疗效及复发情况观察结果(1)临床综合疗效治疗3个月后,治疗组临床综合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完全缓解率(67.44%vs42.86%)及总有效率(90.70%vs76.20%)经统计学检验,存在显着差异(P<0.05)。(2)临床远期疗效6个月随访时,治疗组在降低复发率、中医证候积分、内镜指数、病理形态学及组织学严重程度分级改善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3)不良反应比较治疗组在3个月的疗程中不良反应率为0,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3.2抗复发微血管机制研究结果3.2.1抗复发微血管机制临床研究结果①血浆及结肠组织P-选择素:UC患者血浆和结肠组织P-选择素水平明显高于正常组(P<0.01),复发组水平明显高于未复发组(P<0.01),治疗后及随访时治疗组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vsP<0.01)。②血浆TXB2、6-keto-PGF1α及TXB2/6-Keto-PGF1α比值:UC患者血浆TXB2、6-keto-PGF1α含量及TXB2/6-Keto-PGF1α比值明显高于正常组(P<0.01),复发组明显高于未复发组(P<0.01vsP<0.05),治疗组在治疗后、随访时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vs P<0.05)。③结肠组织PPAR-γ:UC患者结肠组织PPAR-γ表达明显低于正常组(P<0.01),复发组明显低于未复发组(P<0.01),治疗后治疗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随访时治疗组虽高于对照组,但两组相比无显着差异(P>0.05)。④结肠组织P-糖蛋白:UC患者结肠组织P-糖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高于正常组(P<0.01),复发组明显高于未复发组(P<0.01),治疗后及随访时,治疗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3.2.2抗复发微血管机制动物实验研究结果3.2.2.1一般情况及体重变化在改善UC模型大鼠一般情况及体重方面,中药组、西药组均优于模型组;在体重方面治疗组和对照组在各时期相比未见显着差异(P>0.05)。3.2.2.2病理形态学改变在抑制局部黏膜损伤及促进黏膜修复方面,中药抑制急性损伤效果较西药组略差,在中期、缓解期促进肉芽组织增生和肉芽肿形成方面优于西药组。3.2.2.3动物实验免疫学指标检测结果①血浆及结肠组织P-选择素:在治疗10天时,两治疗组皆可降低血浆及结肠组织P-选择素水平,西药组水平明显低于中药组(P<0.05);治疗30天时中药组与西药组相比无显着差异(P>0.05);停药10天时,中药组明显低于西药组(P<0.01vsP<0.05)。②血浆TXB2、6-keto-PGF1α及TXB2/6-Keto-PGF1α比值:在治疗10天时,两治疗组皆可降低血浆TXB2含量,两组之间相比无显着差异(P>0.05);治疗30天时,西药组含量明显低于中药组(P<0.01);停药10天时,中药组与治疗30天相比下降明显(P<0.05),与西药组相比无显着差异(P>0.05)。在治疗10天时,两治疗组皆可升高血浆6-keto-PGF1α含量,治疗30天时,中药组含量继续升高而西药组下降,停药10天时,两组含量均有所下降,在各时期两组之间相比无显着差异(P>0.05)。在治疗10天时,两治疗组皆可降低血浆TXB22/6-Keto-PGF1α比值,两组之间相比无显着差异(P>0.05);治疗30天时,西药组比值明显低于中药组(P<0.05);停药10天时,中药组比值明显低于西药组(P<0.05)。③结肠组织PPAR-γ:治疗10天时,两治疗组均可提高结肠组织PPAR-γ的表达水平,但两组之间相比无显着差异(P>0.05);治疗30天时,西药组水平明显高于中药组(P<0.05);停药10天时,中药组水平较治疗30天明显升高(P<0.01),但两组之间相比无显着差异(P>0.05)。④结肠组织ICAM-1mRNA:治疗10天时,西药组水平明显低于中药组(P<0.05);治疗30天时,中药组水平下降而西药组水平升高,但两组之间相比无显着差异(P>0.05);停药10天时,中药组水平明显低于西药组(P<0.05)。⑤结肠组织P-糖蛋白:在治疗10天时,两治疗组皆可降低结肠组织P-糖蛋白水平,但两组之间相比无显着差异(P>0.05);治疗30天时,中药组水平未见明显变化而西药组水平升高,但两组之间相比无显着差异(P>0.05);停药10天时,西药组水平明显高于中药组(P<0.01)。4结论以益气活血解毒立法的中药溃结复发方,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慢性复发型活动期和慢性持续型属脾胃虚弱、湿热瘀阻证型患者,与西药对照组相比,取得了满意的临床综合疗效;在临床远期疗效观察中,本方有效地降低了复发率,在改善中医证候积分、内镜指数、病理形态及组织学严重程度分级等方面优于后者,且未出现明显的毒副作用。通过临床及动物实验,其抗复发作用机制可能是:①抑制血小板及内皮细胞活化,从而抑制中性粒细胞向炎症部位聚集,减轻黏膜局部炎性浸润,改善微循环高凝状态,促进溃疡愈合;②抑制黏附分子表达,从而减少白细胞与内皮细胞间的黏附,减轻炎症程度;③拮抗多药耐药基因P-糖蛋白表达,提高药物的治疗效果从而降低复发率。

林芳冰[5](2007)在《中医药抗溃疡性结肠炎复发的临床研究》文中提出1研究目的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又称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原因不明的慢性直肠和结肠炎性疾病。因其治愈难度大、病程长,且与结肠癌的发病有关,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现代难治病之一。西医目前无特效治疗药物,且停药后易复发,长期应用副反应多,对顽固性病例疗效不理想。中医药治疗本病有明显的优势,主要表现在降低复发率、改善生活质量及安全性等方面,总体疗效优于西药治疗。本课题从调节细胞免疫功能、抑制炎症损伤反应、改善微循环状态等方面,深入探讨UC复发的病理机制,并以健脾益气活血、清热化湿解毒的中药复方进行干预,对其预防本病复发的疗效进行客观评价,寻找中医药作用的靶点,进一步明确其抗UC复发的作用机制,确立中药抗UC复发治疗的新思路和方法,为中药抗UC复发寻找理论根据。2研究方法本课题以《中药新药临床指导原则》(2002年,试行)中药新药治疗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为具体参照标准,进行严格的临床研究设计,结合具体临床实际,采用随机、阳性对照的方法,以东直门医院、301医院、306医院的门诊和住院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2000年成都全国炎症性肠病学术研讨会制定的溃疡性结肠炎的诊断标准,选择溃疡性结肠炎慢性复发型活动期的病例87例,治疗组予健脾益气活血、清热化湿解毒的中药汤剂(生炙黄芪各15g炒白术15g茯苓15g赤白芍各10g当归10g三七粉(冲)3g生蒲黄(包)10g炒五灵脂10g黄连10g黄柏10g煨木香10g焦槟榔10g连翘10g公英10g)加减治疗,对照组予柳氮磺胺吡啶(SASP)(4~6g/d)治疗。疗程均为3个月,对部分病例随访6个月,主要观察:(1)疗效观察,包括临床综合疗效,复发率,中医证候疗效,内镜黏膜疗效,临床活动指数、内镜指数的变化,以及生活质量评价的变化。(2)两组治疗前后及随访时的指标变化:外周血CD4+/CD8+/CD3+细胞,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血浆血栓烷素B2(TXB2)、6-酮前列腺素1α(6-Keto-PGF1α)、及TXB2/6-Keto-PGF1α比值。其中TNF-α、TXB2、6-Keto-PGF1α同时检测正常人20例作为正常对照。3结果3.1疗效观察结果(1)治疗组临床综合疗效优于对照组(P<0.001);两组完全缓解率(68.18% vs41.86%)和总有效率(95.45% vs 74.42%)比较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2)两组半年内复发率(治疗组6.67%,对照组50.00%),经统计学检验,有统计学意义(P<0.001),表明中药抗复发作用明显优于柳氮磺胺吡啶。(3)治疗组的中医证候积分远期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01)。(4)治疗组临床活动指数和内镜指数治疗后较对照组明显下降(均P<0.05),治疗组远期改善亦优于对照组(P<0.001)。(5)治疗组未出现显着的不良反应,而对照组则出现了3例不良反应,1例因不良反应停药。(6)治疗后6个月,治疗组的病理分级与内镜分级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01)。(7)治疗后6个月,治疗组的生活质量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0.001)。3. 2免疫学指标变化(1)活动期UC患者外周血CD3+细胞计数、CD8+细胞计数、CD8+细胞百分比均明显高于正常参考值,CD4+/CD8+比值、CD4+百分比明显低于正常参考值。未发现UC患者外周血CD4+细胞绝对计数与正常参考值的差别。UC复发患者CD3+细胞绝对计数、CD8+细胞绝对计数与百分比均显着高于未复发患者,CD4+/CD8+比值、CD4+细胞百分比显着低于未复发患者。治疗后、随访时及二者差值:治疗组外周血CD3+细胞绝对计数、CD8+细胞绝对计数及百分比均显着低于对照组,CD4+/CD8+比值、CD4+细胞百分比显着高于对照组。治疗组随访值与治疗后检测值比较,CD3+细胞绝对计数、CD8+细胞绝对计数及百分比、CD4+/CD8+比值、CD4+细胞百分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随访值与治疗后检测值比较,CD3+细胞绝对计数、CD4+细胞绝对计数与CD8+细胞绝对计数及百分比有显着差异(P<0.05)。(2)治疗前,UC患者血清TNF-α水平均高于正常值(P<0.001);复发UC患者的血清TNF-α含量明显高于未复发患者。治疗后治疗组血清TNF-α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01)。随访时治疗组血清TNF-α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01),与治疗后检测值比较治疗组无统计学意义,而对照组差异显着(P<0.001)。(3)治疗前,UC患者血浆TXB2、6-Keto-PGF1α含量,TXB2/6-Keto-PGF1α比值均高于正常值(P<0.001);复发UC患者的血浆TXB2、6-Keto-PGF1α含量,TXB2/6-Keto-PGF1α比值明显高于未复发患者。治疗后治疗组血浆TXB2、6-Keto-PGF1α含量,TXB2/6-Keto-PGF1α比值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01)。随访时治疗组血浆TXB2、6-Keto-PGF1α含量,TXB2/6-Keto-PGF1α比值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01),与治疗后检测值比较治疗组无统计学意义,而对照组差异显着(P<0.001)。4结论中医辨证论治治疗溃疡性结肠炎取得了满意的疗效,抗复发效果明显优于柳氮磺胺吡啶。尤其在中医证候学、内镜指数、病理状态方面,显示出中医药在改善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生活质量方面具有巨大优势,而且与西药相比无明显毒副作用。可能的作用机制是:①抑制T淋巴细胞亚群的过度增殖,调节亢进的细胞免疫功能;调节T淋巴细胞亚群比例的失衡,改善全身细胞免疫状态;②抑制炎性介质TNF-α的大量表达,阻止炎性细胞的聚集;③改善微循环高凝状态,促进溃疡愈合。④改善患者生活质量,从整体调整患者身心状态,达到治愈UC和减少复发的目的。综上所述,中医药主要通过以上方面,阻断免疫损伤过程,抑制黏膜损伤,促进黏膜愈合,并阻抑愈合后复发。

张玉英[6](2001)在《对溃疡性结肠炎复发有预测价值的临床、生物学、组织学参数》文中研究指明迄今对溃疡性结肠炎(UC)复发还未有可靠的预测参数。本研究目的是探讨临床、生物学和组织学参数是否可预见非活动性UC的复发。方法 研究对象为非活动性UC病人74(男32、女42)例。每3个月随访1次,持续1年。如果复发,则随访期缩短。分别在研究开

二、对溃疡性结肠炎复发有预测价值的临床、生物学、组织学参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对溃疡性结肠炎复发有预测价值的临床、生物学、组织学参数(论文提纲范文)

(1)第三十届欧洲病理学大会纪要——肺病理学(论文提纲范文)

1 肺非肿瘤性病变
2 肺常见肿瘤性病变
    2.1 腺癌
    2.2 鳞状细胞癌
3 肺少见肿瘤性病变
    3.1 上皮样血管内皮瘤(epitheloid hemangioendothelioma, EHE)
    3.2 滤泡树突状细胞肿瘤(follicular dendritic cell tumour, FDCT)
    3.3 原发性肺涎腺类型肿瘤(primary pulmonary salivary gland-type tumours, SGT)
    3.4 NUT癌(NUT carcinoma, NC)
    3.5 妊娠滋养细胞肿瘤(gestational trophoblastic neoplasia,GTN)
4 胸膜肿瘤性病变
5 肺肿瘤的分子遗传学研究
    5.1 PD-L1
    5.2 EGFR
    5.3 ALK
    5.4 KRAS
    5.5 ROS1
    5.6 活检技术与病理技术
6 结语

(2)中性粒细胞源性粪便标志物在炎症性肠病活动度评估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0引言
1 IBD发病机制及病理生理学特点
2中性粒细胞源性粪便标志物与IBD活动性
3讨论

(3)中医药分期论治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祖国医学对溃疡性结肠炎的认识
        中医综述文献
    综述二 现代医学对溃疡性结肠炎的认识
        西医综述文献
第二部分 王新月教授论治溃疡性结肠炎的学术思想
    一、病名归属
    二、病机探析
    三、分期特点及治疗
    四、抗复发研究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临床研究
    前言
    临床资料
    研究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附表
附图

(4)益气活血解毒法抗溃疡性结肠炎复发的微血管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祖国医学对溃疡性结肠炎的认识
    综述二 溃疡性结肠炎现代研究进展
第二部分 王新月教授抗溃疡性结肠炎复发思想初探
    1 溃疡性结肠炎反复发作的病理机制
    2 抗溃疡性结肠炎复发的治疗
    3 抗溃疡性结肠炎复发的调护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益气活血解毒法抗溃疡性结肠炎复发的临床疗效评价
    前言
    研究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第四部分 益气活血解毒法抗溃疡性结肠炎复发的微血管机制研究
    前言
    第一章 益气活血解毒法抗溃疡性结肠炎复发的微血管机制临床研究
        前言
        研究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章 益气活血解毒法抗溃疡性结肠炎复发的微血管机制动物实验研究
        前言
        实验一 益气活血解毒法对 UC 模型大鼠一般状况及体重的影响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实验二 益气活血解毒法对 UC 模型大鼠结肠黏膜形态的影响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实验三 益气活血解毒法对 UC 模型大鼠血浆及结肠组织 P-选择素的影响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实验四 益气活血解毒法对UC模型大鼠血浆TX82、6-Keto-PGF1α含量影响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实验五 益气活血解毒法对 UC 模型大鼠结肠组织 ICAM-1mRNA 的影响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实验六 益气活血解毒法对 UC 模型大鼠结肠组织 PPAR-γ、P-糖蛋白影响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附图

(5)中医药抗溃疡性结肠炎复发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上篇 文献综述
    综述 1 古代医家对溃疡性结肠炎的认识
    综述 2 现代医家对溃疡性结肠炎的研究概况
    综述 3 西医学对溃疡性结肠炎的研究概况
中篇
    王新月教授关于溃疡性结肠炎的中医认识及辩证思路
下篇
    中医药抗溃疡性结肠炎复发的临床研究
        前言
        研究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致谢
个人简历
附图
SF-36 生活质量调查问卷

四、对溃疡性结肠炎复发有预测价值的临床、生物学、组织学参数(论文参考文献)

  • [1]第三十届欧洲病理学大会纪要——肺病理学[J]. 黄桃,刘勇.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2019(11)
  • [2]中性粒细胞源性粪便标志物在炎症性肠病活动度评估中的应用[J]. 孟丽丽,吴战军.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2014(35)
  • [3]中医药分期论治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研究[D]. 马沛荣.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0(12)
  • [4]益气活血解毒法抗溃疡性结肠炎复发的微血管机制研究[D]. 安贺军.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08(12)
  • [5]中医药抗溃疡性结肠炎复发的临床研究[D]. 林芳冰.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07(02)
  • [6]对溃疡性结肠炎复发有预测价值的临床、生物学、组织学参数[J]. 张玉英. 国外医学(内科学分册), 2001(12)

标签:;  ;  ;  ;  ;  

对溃疡性结肠炎复发具有预测价值的临床、生物学和组织学参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