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三磷酸胞苷综合治疗重度颅脑损伤80例临床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习书晗[1](2021)在《颅脑损伤患者的疾病特征分析及针刺疗效评估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根据广东三九脑科医院住院治疗的颅脑损伤患者的临床回顾性资料研究,分析患者的一般特征、受伤原因、损伤类型等临床数据,以期为总结颅脑损伤的发生类别及提高颅脑损伤患者的救治提供参考。明确针刺结合现代医学、现代康复等治疗方法对颅脑损伤患者的治疗作用,判断针刺对颅脑损伤后急性期昏迷患者促醒的具体改善情况,为针刺运用于该类疾病的救治提供客观依据。方法:1.针刺治疗颅脑损伤后昏迷患者临床疗效的Meta分析采用Meta分析的方法,以针刺治疗颅脑损伤后昏迷患者的随机对照试验为研究对象,其中治疗组采用针刺疗法加常规西医治疗,不限定选穴、补泻手法、留针时间及疗程,对照组采用常规西医治疗。检索中英文数据库,依照纳入、排除标准筛选文献,最后对纳入文献进行资料提取,内容包括样本量、随机方法、治疗方案、结局指标、治疗时间、病程、随访等,采用Cochrane协作网提供的.RevMan5.4版软件进行Meta分析。2.2376例颅脑损伤住院患者的疾病特征分析及量表评分分析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收集广东三九脑科医院近5年来颅脑损伤患者的病历资料。记录患者的基本资料(性别、年龄、文化程度、职业等)、受伤原因、主要诊断、入院后治疗方式、治疗前后各量表评分等信息。使用SAS9.4统计分析软件进行数据分析。3.针刺对颅脑损伤后急性期昏迷患者促醒作用的临床研究采用临床研究,以颅脑损伤后急性期昏迷患者为研究对象,选择符合纳入标准的63例患者,对照组(32例)采用常规西医治疗,试验组(31例)采用醒脑开窍针法加常规西医治疗,针刺方案为针刺内关、人中、三阴交、极泉、尺泽、委中。取穴操作参照石学敏院士的醒脑开窍针刺法,实施手法后,留针30min。每天1次,每周6次,治疗周期为4周一疗程,治疗一疗程后以GCS评分为主要结局指标,CRS-R评分、苏醒率、苏醒时间为次要指标,评价两组的治疗疗效及安全性,3个月后,以有效率评价两组的治疗疗效。采用SPSS 22.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分析比较两组结果。结果:1.Meta分析结果初步检索得到文献894篇,排除不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最终纳入13篇随机对照研究,共861例颅脑损伤后昏迷患者。Meta结果显示:针刺结合常规西医治疗的临床总有效率、GCS评分、苏醒率均优于单纯常规西医治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疾病特征分析及量表评分分析结果疾病特征分析结果:共纳入2376例颅脑损伤患者,男性患者约为女性患者的4.2倍,其中青春期至青年晚期患者(14岁~45岁)所占比例最高(52.9%)。职业方面,工人最多,所占比例为49.62%;文化程度方面,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患者最多,所占比例为79.5%;受伤原因以车祸为主,所占比例为91.16%。损伤类型方面,占位性血肿占比最高,为37.3%,其次是脑挫裂伤、蛛网膜下腔出血、弥漫性轴索损伤、颅骨骨折等;接近50%的患者同时存在两种及两种以上的损伤类型。在急性期,有42.5%的患者接受过神经外科手术,44.2%的患者曾行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术,63%的患者曾行胃管插管,48.4%的患者曾行尿管插管。出院时,超过86.48%的患者出院时情况好转,13.51%的患者未愈。2376例颅脑损伤患者入院时各量表评分分析结果:不同性别的颅脑损伤患者在“起立-行走”计时测试评分、Holden步行功能分级评分、脑卒中患者姿势评定量表(PASS)评分、Berg平衡量表(BBS)评分和简易智力状态检查量表(MMSE)评分上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不同年龄的颅脑损伤患者在Barthel指数评定量表(BI)评分、“起立-行走”计时测试评分、Holden步行功能分级评分、脑卒中患者姿势评定量表(PASS)评分、Berg平衡量表(BBS)评分和简易智力状态检查量表(MMSE)评分上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不同职业的颅脑损伤患者所有量表评分均不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不同外伤原因的颅脑损伤患者在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睁眼反应评分、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运动反应评分、格拉斯哥昏迷量表评分、Barthel指数评定量表(BI)评分、Holden步行功能分级评分、脑卒中患者姿势评定量表(PASS)评分、Berg平衡量表(BBS)评分、简易智力状态检查量表(MMSE)评分上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不同文化程度的颅脑损伤患者在脑卒中患者姿势评定量表(PASS)评分和简易智力状态检查量表(MMSE)评分上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不同病程的颅脑损伤患者在所有量表评分上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1084例颅脑损伤住院患者治疗前后各类量表评分差值分析:颅脑损伤住院患者治疗前后各量表差值对比分析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不同性别、不同职业、不同文化程度的颅脑损伤住院患者治疗前后各量表评分差值上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年龄的颅脑损伤住院患者治疗前后在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言语反应评分、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运动反应评分、Barthel指数评定量表(BI)评分、简易智力状态检查量表(MMSE)评分的差值上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外伤原因的颅脑损伤住院患者治疗前后在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言语反应评分、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运动反应评分、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的差值上有统计学意义(P<0.05)。832例颅脑损伤后意识障碍住院患者治疗前后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分析:颅脑损伤后意识障碍患者进行治疗前后在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各项评分上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轻、中、重型颅脑损伤后意识障碍患者治疗前后在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各项评分上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3.临床研究结果临床研究显示:1.治疗前,试验组与对照组的基本数据比较(年龄、性别、病程等)各项对比均没有明显差异(P>0.05),基线一致,具有可比性。2.试验组和对照组经过治疗后,两组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和有效率在治疗前后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两组经过治疗后,意识恢复量表(CRS-R)评分在治疗前后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和对照组的组间比较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两组经过治疗后,试验组的苏醒率高于对照组,但两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的苏醒时间小于对照组,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广东三九脑科医院住院资料显示:治疗的颅脑损伤患者以男性居多,以处于青春期至青年晚期的中青年患者为主,职业以工人为主,文化程度以初中以下为主,受伤原因以车祸为主。因此,应加大对文化程度为初中以下的中青年男性群体的道路安全宣传。住院治疗的颅脑损伤患者合并症较多,急性期临床表现比较严重。2.针刺不仅能够治疗颅脑损伤后肢体功能障碍、认知障碍等方面的后遗症,还对颅脑损伤后昏迷患者具有一定的促醒作用。3.针刺能够提高颅脑损伤后急性期昏迷患者苏醒的临床疗效,提高患者的生存率,降低并发症,提高生活质量,且没有明显的副作用,具有较好的临床推广使用价值。
任非非[2](2021)在《基于AMPK/SIRT1/PGC-1α通路研究醒脾解郁方对抑郁大鼠海马神经元突触重塑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观察AMPK/SIRT1/PGC-1α信号通路介导的线粒体生物合成对抑郁大鼠海马神经元突触可塑性的影响及醒脾解郁方干预效应。方法:实验研究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14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CON)、模型组(MOD)、醒脾解郁方组(XPJYF)、草酸艾司西酞普兰组(EOT)、醒脾解郁方联合草酸艾司西酞普兰组(XPJYF+EOT)。每组根据应激时间各分为3w、6w组。除CON外,其余各组采用慢性束缚应激(CRS)造模,共21d。各组造模的同时给予相应药物干预。造模前及造模第3 w、6 w时进行行为学观察。造模3 w时评价脾虚程度,结合行为学实验,评价模型成功与否。取材后以HE染色和尼氏染色观察海马CA1区神经元病理变化及XPJYF干预效应。第二部分:大鼠分组及干预同研究一。取材后观察海马CA1区神经元突触及线粒体超微结构;分析线粒体及神经元突触体视学指标;高尔基染色观察神经元轴树突分支变化;提取海马突触体,免疫荧光染色观察突触重塑蛋白表达;Western blot检测线粒体合成蛋白含量;检测海马线粒体呼吸链酶复合物Ⅰ~Ⅳ及线粒体酶活性。第三部分:制备XPJYF低、中、高剂量组含药血清;体外分离、培养原代海马神经元细胞并鉴定;采用CCK8法进行XPJYF细胞毒性实验;建立皮质酮(CORT)诱导海马神经元损伤模型,分为 CON、CORT、CORT+X(H)、(M)、(L)、CORT+E、CORT+E+X(H)、(M)、(L)共9组。以细胞免疫荧光观察SYN、PSD-95表达及海马神经元线粒体成像;Western blot检测线粒体生物合成及突触重塑蛋白表达;ELISA及RT-PCR检测5-HT、DA及其受体情况。第四部分:大鼠分组及干预同研究一。取材后以免疫荧光三标染色观察海马CA1区NeuN/CD31/GFAP表达;RT-PCR检测海马AMPK/SIRT1/PGC-1α通路基因表达;免疫组化及 Western blot 检测 NeuN、GFAP、VEGF、Collagen Ⅳ蛋白表达。结果:1.第一部分1.1宏观表征:造模前大鼠状态良好,反应灵敏,活动自如。造模3 w后,反应降低,神态倦怠,活动减少,毛发干枯或发黄,粪便逐渐变稀,至6 w时表现更明显,各用药组较模型组有改善。1.2体质量变化:模型各组大鼠体重较空白组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各用药组体重增加(P<0.01,P<0.05)。与中药组比较,西药3 w、联合各组体重增加(P<0.01,P<0.05),西药6 w组降低(P<0.05)。联合各组体重较西药组增加(P<0.01,P<0.05)。1.3行为学:模型各组糖水偏好率(SPT)较空白组降低(P<0.01),强迫游泳不动时间(FST)延长(P<0.01)。与模型组比较,西药、联合各3 w及各用药6w组SPT升高,FST缩短(P<0.01,P<0.05)。联合各组SPT较中药、西药组升高(P<0.01,P<0.05),FST缩短(P<0.01,P<0.05)。与同组别基线比较,各组各时间点SPT降低(P<0.01),模型各组及中药、西药各6 w组FST延长(P<0.01,P<0.05)。1.4血清淀粉酶、尿D-木糖排泄率比较:造模3 w后血清淀粉酶和尿D-木糖排泄率均降低(P<0.01),至造模6周时更低(P<0.01)。1.5海马CA1区病理改变:HE染色:空白组海马CA1区神经元数量、分布、形态均无异常,圆形胞核清晰居中。模型3w组神经元数量减少,排列及形态不规则,细胞大小不一,部分呈三角形,细胞核深染、固缩,核仁显示不清;至6w时损伤进一步加重。各用药组有不同程度改善,以中药6 w组和联合组较为明显。尼氏染色:空白组海马CA1区神经元正常分布,胞质内可见丰富的尼氏小体,近胞核处呈“虎斑样”,远端呈细颗粒样,核仁清晰。模型3 w组细胞排列散乱,胞质内尼氏小体减少。至6w时,损伤加重,细胞皱缩明显,部分细胞尼氏体减少,并可见中央性染色质溶解现象。各用药组损伤逐渐恢复,以西药3 w组及中药6 w组明显。2.第二部分2.1神经元超微结构:正常组神经元突起较多,线粒体正常,突触结构完整,突触小泡较多。造模3 w后,线粒体肿胀,嵴断裂,突触小泡数量减少。至造模6 w,损伤加重,突触间隙显示不清,突触小泡减少,聚集分布,线粒体膜破坏,嵴断裂,基质空泡样变。各用药组上述损伤减轻。2.2线粒体体视学:模型各组Vvm较空白组升高(P<0.01),NM、δ、δm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各给药组Vvm降低(P<0.01,P<0.05),各6 w组NM升高(P<0.01),中药、联合各组及西药6 w组δ、δm升高(P<0.01,P<0.05)。较中药组,西药6 w组δ、联合6 w组Vvm降低(P<0.01),联合各组δm升高(P<0.01,P<0.05)。2.3突触体视学:模型各组数密度(Nv)、面密度(Sv)、突触小泡面数密度(NS)均较空白组降低(P<0.01)。中药、联合各6 w组Nv、Sv、Ns较模型组升高(P<0.01,P<0.05)。2.4高尔基染色:模型各组Sholl交点数及树突棘较空白组减少(P<0.01)。中药、联合各组Sholl交点数较模型组增多(P<0.01,P<0.05),中药、西药各6 w组及联合各组树突棘密度升高(P<0.01,P<0.05),且联合6 w组较中药、西药各6w组升高(P<0.05)。2.5突触体突触重塑蛋白:与空白组比较,模型3 w组GAP-43、PSD-95增加(P<0.01),6w组降低(P<0.05),各组SYN、syntaxin 1均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中药、联合各组及西药3 w组GAP-43、PSD-95增加(P<0.01,P<0.05),中药、联合各组SYN升高(P<0.01),中药、西药及联合各6 w组syntaxin 1升高(P<0.01,P<0.05)。与中药组比较,西药6 w组SYN降低(P<0.05),联合6 w组GAP-43增加(P<0.01)。2.6线粒体生物合成蛋白:模型各组SIRT1、PGC-1α、AMPK-α1、Tfam、NRF1较空白组均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西药3 w组SIRT1和AMPK-α1、联合各组SIRT1、PGC-1α、Tfam升高(P<0.01,P<0.05)。与中药组比较,联合3 w组AMPK-α1、6w组PGC-1α表达升高(P<0.01)。3.第三部分3.1细胞毒性实验:经免疫荧光鉴定,培养的海马神经元符合神经元细胞特征。经CCK8实验,确定醒脾解郁方含药血清浓度为高剂量组10%、中剂量组10%和低剂量组20%,作用时间确定为24h。3.2线粒体生物合成蛋白表达:与CON组比较,CORT组、CORT+E组SIRT1、PGC-1α、NRF1、Tfam 降低(P<0.01)。与 CORT 组比较,CORT+X 的 H、M 组 SIRT1、NRF1、Tfam 升高(P<0.01),CORT+E 组 SIRT1 降低(P<0.05),CORT+X(H)组PGC-1α 升高(P<0.01)。与 CORT+E 组比较,CORT+E+X(H)组 PGC-1α、Tfam 升高(P<0.05),CORT+E+X(M)组 NRF1、Tfam 升高(P<0.01)。3.3突触重塑蛋白表达:与CON组比较,CORT组、CORT+E组GAP-43、SYN、PSD-95 降低(P<0.01)。与 CORT 组比较,CORT+X 的 H、M 各组 GAP-43、SYN 升高(P<0.01),CORT+X(H)组 PSD-95 升高(P<0.01)。与 CORT+E 组比较,CORT+E+XPJYF 的 H、M、L 组 GAP-43、SYN、PSD-95 升高(P<0.01,P<0.05)。3.4 5-HT、DA及其受体mRNA含量:与CON组比较,CORT组、CORT+E组5-HT、DA、5-HT1AR mRNA、DRD1 mRNA 降低(P<0.01)。与 CORT 组比较,CORT+X(H)组 5-HT、DA 升高(P<0.05),CORT+E 组 5-HT 降低(P<0.05),CORT+X 的 H、M组 5-HT1AR mRNA、DRD1 mRNA 升高(P<0.01)。与 CORT1+E 组比较,CORT+E+X(H)组 5-HT 升高(P<0.05),CORT+E+XPJYF 的 H、M、L 组 5-HT1AR mRNA、DRD1 mRNA 升高(P<0.01,P<0.05)。4.第四部分4.1线粒体合成基因表达:模型各组SIRT1 mRNA、PGC-1α mRNA较空白组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各给药组 SIRT1 mRNA、PGC-1αmRNA、AMPK-α1 mRNA 均升高(P<0.01),中药6w组、西药及联合各组NRF1 mRNA升高(P<0.01),西药3 w组、中药及联合各组Tfam mRNA表达均升高(P<0.01,P<0.05)。与中药组比较,联合各组SIRT1 mRNA、PGC-1α mRNA、NRF1 mRNA 均升高(P<0.01),西药 3 w 组 SIRT1 mRNA升高(P<0.01)。4.2突触微环境蛋白表达:模型各组NeuN、GFAP、VEGF较空白组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中药及联合各组NeuN、GFAP、VEGF均升高(P<0.01,P<0.05),西药各组GFAP升高(P<0.01),西药3 w组VEGF升高(P<0.01)。与中药组比较,西药各组GFAP 降低(P<0.05),联合各组 GFAP 升高(P<0.01),联合 3 w 组 VEGF 升高(P<0.05)。结论:1.慢性束缚应激3周时,动物模型符合肝郁脾虚型抑郁症标准,脑内海马CA1区神经元损伤,且随应激时间延长,损伤程度加重。中药醒脾解郁方和西药草酸艾司西酞普兰均可不同程度减轻神经元损伤,改善抑郁样行为,中药的远期保护优势较西药明显,且以两者联合应用作用更为显着;2.抑郁模型大鼠脑内海马CA1区神经元突触超微结构破坏,线粒体损伤,突触重塑功能降低,与AMPK/SIRT1/PGC-1α信号通路介导的线粒体生物合成减少直接相关。中药醒脾解郁方和西药草酸艾司西酞普兰均可动态调控该信号通路,促进海马神经元突触重塑,但二者作用的优势环节不同,西药在调节神经递质方面更具优势,而中药在改善线粒体功能方面更为明显,且中药的远期作用效果优于西药。3.抑郁症海马神经元突触微环境中星形胶质细胞、微血管内皮细胞及微血管基底膜损伤,与神经元突触重塑相关。中药醒脾解郁方可通过调控AMPK/SIRT1/PGC-1α信号通路增加线粒体生物合成,保护突触微环境,促进抑郁症神经重塑,作用较西药草酸艾司西酞普兰更具优势,且中西药联合应用效果显着。
庄静[3](2020)在《曲克芦丁脑蛋白水解物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中HMGB1的变化》文中认为背景: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Neonatal hypoxic-ischemic encephalopathy,NHIE)是一种新生儿脑病,由急性围产期或产时事件引起的全身性低氧血症或脑血流量减少,这是一种可导致严重死亡和长期发病的疾病。NHIE的病理生理机制包括能量衰竭、钙离子超载以及一系列炎症因子的损伤等。高迁移率族蛋白B1(High mobility group box 1,HMGB1)是由多种内源性损伤所产生的内源性炎症反应诱导剂。HMGB1在促进脑缺氧缺血中的炎症和凋亡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也是敏感性较高的生物标志物。在脑损伤时曲克芦丁脑蛋白水解物可以起到神经和血管协同保护作用。因此本研究关注NHIE患儿中HMGB1的浓度情况以及NHIE患儿给予曲克芦丁脑蛋白水解物治疗前后HMGB1浓度的变化情况。目的:本研究探讨曲克芦丁脑蛋白水解物治疗前后病例组与正常健康组新生儿的血浆HMGB1浓度变化,不同病情程度的NHIE在曲克芦丁脑蛋白水解物治疗前后患儿血浆HMGB1浓度变化的情况,以及不同病情程度的NHIE患儿血浆HMGB1浓度的变化。方法:本研究采用病例对照研究,选择2018年06月到2019年12月在湖北医药学院附属东风医院确诊为NHIE患儿30例和正常健康新生儿30例作为研究对象,两组均收集性别、出生体重和胎龄等基本情况,病例组也收集颅脑磁共振成像检查。病例组还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分为轻度组和中重度组。采集正常健康组的外周动脉血标本,曲克芦丁脑蛋白水解物治疗的病例组分别于入院时、第3天和第5天采集外周动脉血标本,通过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检测HMGB1浓度。结果1、正常健康组和入院时、曲克芦丁脑蛋白水解物治疗第3天时病例组、轻度组和中重度组的平均血浆HMGB1的浓度比较,P<0.001,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曲克芦丁脑蛋白水解物治疗第5天时,与轻度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同其他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在入院时、曲克芦丁脑蛋白水解物治疗第3天和第5天时,在病例组总体、轻度组和中重度组中均将曲克芦丁脑蛋白水解物治疗前后HMGB1浓度两两比较,P值均小于0.001,提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并且病例组总体、轻度组和中重度组的NHIE患儿的血浆HMGB1浓度变化均呈下降趋势。3、在入院时、曲克芦丁脑蛋白水解物治疗第3天和第5天时,分别将轻度组和中重度组HMGB1浓度比较,P值均小于0.001,提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在入院时、第3天和第5天时均随着病情程度的加重血浆HMGB1浓度逐渐升高。4、曲克芦丁脑蛋白水解物治疗的病例组所有NHIE患儿临床表现均好转。结论1、病例组NHIE患儿血浆HMGB1浓度较正常健康组升高,证实了HMGB1是NHIE的潜在生物标志物。2、曲克芦丁脑蛋白水解物治疗NHIE过程中,治疗前后血浆HMGB1的浓度有显着差异,且在治疗过程中不同病情程度的NHIE患儿血浆HMGB1的浓度均逐渐降低,证实HMGB1在曲克芦丁脑蛋白水解物治疗NHIE疗效评估方面具有临床意义。3、在不同时间点NHIE患儿血浆HMGB1浓度均随着病情程度加重呈现升高趋势,由此为NHIE患儿通过HMGB1评估其病情程度提供了依据。
李伟,徐增良[4](2004)在《三磷酸胞苷综合治疗重度颅脑损伤80例临床分析》文中研究表明
朱军,刘清军,付爱军,刘刚,陈通,孙泽林,张利民[5](2004)在《三磷酸胞苷二钠在重型颅脑损伤中的应用》文中提出目的 探讨三磷酸胞苷二钠对重型颅脑损伤的治疗效果。方法 选择重型颅脑损伤患者 12 0例 ,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给予三磷酸胞苷二钠治疗 10~ 14d ,其他治疗同对照组。观察 14d内哥拉斯哥昏迷评分、血尿素氮、血肌酐、消化道出血及治疗 3个月的效果。结果 治疗组哥拉斯哥昏迷评分较对照组明显改善 ,消化道出血及肾功能损害减少 ,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 三磷酸胞苷二钠能够改善颅脑损伤患者意识状态 ,保护肾脏 ,减少应激性溃疡的发生 ,改善预后。
张舒岩,雷宇,及志勇,姜晓明,张舒石[6](2009)在《三磷酸胞苷二钠治疗重症颅脑损伤的临床分析》文中研究表明
郭媛,郭方,潘玲,蔡华琦[7](2001)在《《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杂志2001年第13卷关键词索引(按首字汉语拼音音节及论文发表顺序为序)》文中研究说明
李威[8](2021)在《下丘脑多巴胺受体参与手十二井穴刺络放血促进重型颅脑创伤大鼠苏醒的作用和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颅脑创伤(Traumatic brain injury,TBI)后昏迷是神经外科常见急危重症,具有高致残死率的特点。TBI后昏迷患者能否尽快苏醒是影响临床预后的重要因素,且如何促醒是国内外神经科学界研究的热点和难点。手十二井穴刺络放血(简称井穴放血)是中医传统的急救促醒技术,本团队应用该法治疗中枢神经损伤开展多个临床试验证实井穴放血法可安全、有效改善TBI、中风及一氧化碳中毒患者急性期的意识水平,但其促醒机制尚未阐明,限制了该疗法的临床应用与推广。课题组前期研究基于井穴放血对TBI后昏迷大鼠有效促醒效应,发现该法可上调TBI后昏迷大鼠腹侧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ventral Periaqueductal gray,v PAG)的P2RX7神经元表达、P2RX7和多巴胺(Dopamine,DA)神经元的兴奋性;通过脑室内注射拮抗剂发现脑内神经投射受体P2RX7、P2RX3及TRPV1介导手十二井穴放血促醒。本研究围绕v PAG的P2RX7受体及多巴胺神经元向下丘脑投射的多巴胺受体进一步阐释井穴放血促进TBI后昏迷大鼠苏醒的生物学机制。方法:1.复制井穴放血改善TBI后昏迷大鼠意识水平的效应平台(1)复制重型TBI后昏迷大鼠平台:筛选32只健康成年(8周)雄性(Sprague Dawley,SD)大鼠随机分成假手术组(Sham组)、模型组(TBI组)、TBI+井穴放血组(Hand Acu组),假手术组+井穴放血组(Sham+Hand Acu组),样本量每组8只。Sham组仅打开颅窗而不进行撞击;TBI组则是打开颅窗后利用电子控制性脑皮质撞击仪(electricity Controlled cortical impact,e CCI)制备重型TBI大鼠模型。根据I-VI级意识状态分级量表进行评级,把符合V、VI级昏迷意识状态TBI大鼠纳入实验;Sham组和TBI组均不给予井穴放血治疗,Hand Acu组、Sham+Hand Acu组在相应造模成功基础上立即给予手十二井穴放血干预治疗,疗效评价主要指标是实时观察实验大鼠的昏迷时程。(2)引入脑电监测技术初步探索基于脑电监测评价井穴放血改善TBI后昏迷大鼠意识水平的效应:筛选6只健康成年(8周)雄性SD大鼠随机分成TBI组、Hand Acu组,样本量每组3只。造模成功后给予安装脑电监测电极连接到Power Lab生物信号采集系统上进行实时脑电监测。利用Mathlab软件提取Alpha、Beta、Delta、Theta波的相对频带能量,并计算Alpha/Theta波相对频带能量的比值来量化井穴放血促醒效应。2.腹侧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P2RX7受体介导井穴放血促醒的研究前期结果发现井穴放血可提高造模后1 h v PAG部位的P2RX7的表达及其兴奋性。故本实验进一步探讨v PAG核团注射P2RX7拮抗剂后观察井穴放血的促醒效应是否消失,以明确v PAG核团的P2RX7受体是否介导井穴放血促醒。实验动物分为4组(n=6只/组):TBI+DMSO组、Hand Acu+DMSO组、TBI+P2RX7拮抗剂组、Hand Acu+P2RX7拮抗剂组,所有分组均在v PAG核团注射30min后进行造模,其中,Hand Acu+DMSO组、Hand Acu+P2RX7拮抗剂组在行v PAG核团注射及造模成功的基础上进行井穴放血干预。疗效评价指标为实时观察实验大鼠的昏迷时程和改良神经功能缺损评分(modified Neurological severity scores,m NSS),评估造模后6h大鼠神经功能缺损情况。3.井穴放血对下丘脑多巴胺受体表达的影响研究实验二明确了v PAG脑区P2RX7受体介导井穴放血促醒。课题组前期研究发现v PAG脑区DA神经元表达P2RX7受体,且井穴放血可提高v PAG脑区DA神经元、P2RX7神经元的兴奋性。既往文献报道v PAG的DA神经元可直接投射到下丘脑外侧区(lateral hypothalamus,LH)的食欲素(orexin,ORX)神经元以维持觉醒,下丘脑乳头结节核脑区(tuberomammillary nucleus,TMN)组胺神经元(Histamine,HA)接受多巴胺调节在调控睡眠觉醒中发挥重要作用。因此,本研究进一步探讨井穴放血对下丘脑外侧区及乳头结节核脑区多巴胺受体表达量的影响。采用RT-q PCR技术检测造模及井穴放血干预后1h下丘脑多巴胺受体D1(Dopamine receptor D1,DRD1)、多巴胺受体D2(Dopamine receptor D2,DRD2)、多巴胺受体D3(Dopamine receptor D3,DRD3)的基因含量;采用免疫荧光染色方法,DRD1/DRD2/DRD3+DAPI共染,分别检测下丘脑部位LH及TMN核团多巴胺受体的表达情况。4.井穴放血对下丘脑外侧区及乳头结节核区多巴胺受体D2神经元兴奋性的调控研究本实验探讨了井穴放血对下丘脑LH及TMN区的DRD2神经元的调控作用。采用Sham组、TBI组、Hand Acu组分组设置,采用多重免疫荧光染色方法检测DRD2+cFos+DAPI共染情况,样本量每组n=4,观察井穴放血干预后下丘脑LH及TMN区DRD2表达情况;同时应用Image J检测LH及TMN区的DRD2神经元的兴奋性。另外,选取Hand Acu组样本进行Orexin+DRD2+DAPI、Orexin+c-Fos+DAPI共染,明确下丘脑LH脑区ORX神经元是否表达DRD2受体及井穴放血是否可激活ORX神经元表达c-Fos蛋白。为进一步明确井穴放血是否可激活ORX神经元,选取Sham组、TBI组、Hand Acu组样本(n=4)进行Orexin+c-Fos+DAPI共染。此外,选取Sham组、TBI组、Hand Acu组样本(n=4)进行组胺神经元免疫组化染色,观察井穴放血疗法对TMN脑组胺神经元的影响。结果:1.井穴放血可缩短重型颅脑创伤后昏迷大鼠的昏迷时间本实验观察井穴放血对TBI大鼠昏迷时程的影响,结果发现:(1)假手术+井穴放血组与假手术组相比,昏迷时程无明显变化,提示井穴放血对水合氯醛所致昏迷无促醒作用。大鼠TBI造模,TBI组的昏迷时程与假手术组相比明显升高,提示TBI大鼠模型复制成功。井穴放血干预后,昏迷时程缩短。以上结果说明井穴放血可促进TBI后昏迷大鼠苏醒。(2)脑电图显示,大鼠在昏迷时期脑电呈慢波、波幅高为特点;清醒时期脑电波频率较昏迷时期快、波幅较昏迷时期低为特点。脑电数据分析显示,TBI造模及井穴放血干预后30-40min,TBI组与井穴放血组脑电Alpha/Theta波相对频带能量的比值变化不明显。TBI组造模后40min开始到100min大鼠Alpha/Theta波相对频带能量的比值持续低平。井穴放血干预后40-100min,Alpha/Theta波相对频带能量比值均较TBI组高(升高8.73~19.47%)。以上结果提示井穴放血可一定程度改善TBI后昏迷大鼠的意识。2.腹侧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P2RX7受体介导井穴放血促醒TBI组与TBI+P2RX7拮抗剂组相比,昏迷时程无明显变化,提示P2RX7拮抗剂对TBI大鼠昏迷时程无明显影响。井穴放血组与TBI组相比,井穴放血干预后可明显缩短TBI大鼠昏迷时间且有统计学意义;其与TBI+P2RX7拮抗剂组相比,也可明显缩短TBI大鼠昏迷时间且有统计学意义。井穴放血+P2RX7拮抗剂组与井穴放血组相比,大鼠昏迷时程升高有统计学意义;井穴放血+P2RX7拮抗剂组与TBI组及TBI+P2RX7拮抗剂组相比,昏迷时间均无统计学意义。在m NSS评分方面:井穴放血组与TBI组及TBI+P2RX7拮抗剂组相比,6h m NSS评分得到改善。井穴放血+P2RX7拮抗剂组与井穴放血组相比,m NSS评分有一定升高,但无统计学差异。井穴放血+P2RX7拮抗剂组与TBI组、TBI+P2RX7拮抗剂组相比,m NSS评分有一定下降,但无统计学差异。以上实验结果提示,v PAG的P2RX7受体信号通路可能介导井穴放血的促醒效应。3.井穴放血可提高下丘脑LH及TMN脑区DRD2的表达量下丘脑多巴胺受体基因含量检测结果显示,井穴放血干预后1h下丘脑DRD1、DRD2、DRD3基因含量均明显升高且有统计学意义。免疫荧光染色结果显示,井穴放血干预后1h在下丘脑LH及TMN区DRD2有大量表达,DRD1、DRD3无表达。荧光定量结果显示,在下丘脑LH区,与假手术组相比,造模后TBI组DRD2下降有统计学意义;井穴放血组与TBI组相比,井穴放血干预后DRD2升高有统计学意义;井穴放血组与假手术组相比,DRD2升高有统计学意义。在TMN区,TBI组与假手术组相比,造模后DRD2下降不明显;井穴放血干预后,与TBI组相比,井穴放血组DRD2升高有统计学意义;井穴放血组与假手术组相比,DRD2升高29.36%,但无统计学差异。实验结果表明,井穴放血可上调下丘脑LH及TMN脑区DRD2的表达量。4.井穴放血可提高下丘脑LH及TMN区DRD2神经元兴奋性下丘脑LH及TMN区多重免疫荧光染色结果分析显示:井穴放血干预后,TBI后昏迷大鼠下丘脑LH及TMN区DRD2神经元兴奋性明显升高且有统计学意义。共染结果发现LH区ORX神经元表达DRD2,井穴放血使LH区ORX神经元与c-Fos共染率达81.6%的(0.816±0.020);且井穴放血可显着上调下丘脑LH区ORX神经元的表达量。下丘脑TMN的组胺组化结果显示,与假手术组比,TBI组造模后1h下丘脑TMN区组胺神经元表达增多;与TBI组比,井穴放血干预后,可显着下调1h下丘脑TMN区组胺神经元的表达量。以上实验结果表明井穴放血可增加下丘脑LH及TMN核团DRD2神经元兴奋性;LH核团食欲素神经元表达DRD2,井穴放血可上调LH核团ORX神经元表达,并兴奋ORX神经元;井穴放血可下调放血干预后1h下丘脑TMN区组胺神经元表达。结论:1.腹侧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P2RX7受体介导手十二井穴放血促醒作用。2.手十二井穴放血可增加下丘脑外侧区及乳头结节核区多巴胺受体D2表达及其神经元兴奋性,可能是井穴放血促醒的作用环节之一。3.井穴放血可上调下丘脑外侧区食欲素神经元数量,抑制下丘脑乳头结节核区组胺神经元数量;但其介导井穴放血促醒机制尚需进一步验证。
喻绪恩[9](2020)在《青霉胺联合硫辛酸对Wilson病脑神经元线粒体损伤的保护作用》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脑型WD患者的神经症状加重,致死致残率高的困境是临床医师急切需要解决的难题,从研究WD脑神经元的线粒体损伤和青霉胺联合硫辛酸保护治疗的疗效为切入点,通过临床病例、动物实验和细胞实验的研究,探索WD脑神经元线粒体损伤机制,尝试利用青霉胺联合硫辛酸保护治疗来研究脑神经元的线粒体损伤相关蛋白变化及调控机制,在亚细胞器水平调控细胞损伤,修复线粒体功能,为临床脑型WD的治疗提供新思路。方法1脑型WD影像学分析和临床初步研究1.1 WD脑线粒体损伤的临床及影像学研究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7年12月临床确诊的364例脑型WD患者颅脑影像学损伤特点,选择2018年1月至2018年12月临床确诊的且疗效不佳的58例脑型WD患者的临床资料、颅脑MRS及血乳酸等生化指标进行研究,同时选择年龄相匹配的63例非WD患者的颅脑MRS及血乳酸等检查作为对照组,从临床方面发现脑型WD患者的脑神经元存在线粒体损伤的证据。1.2 PCA联合LA治疗脑型WD患者的回顾性分析随机选择临床PCA联合LA治疗脑型WD,与单用PCA治疗脑型WD,比较两组在治疗一个月后,发生神经症状加重的病例数。2青霉胺联合硫辛酸治疗对铜负荷SD大鼠/TX乳鼠脑神经元线粒体损伤的影响2.1动物实验,铜负荷SD大鼠脑神经元线粒体损伤及青霉胺联合硫辛酸保护治疗的研究方法选择铜负荷SD大鼠作为本研究的WD动物模型,造模成功后,分为五组进行研究,分别为对照组,铜负荷模型组,PCA治疗组,LA治疗组和PCA联合LA治疗组,检测各组实验鼠的血铜生化指标及AAS法检测脑组织的铜等含量,研究各组脑神经元的线粒体电镜结构,免疫组化法和Western blot法检测铜负荷SD大鼠各组脑神经元的LC3、Cyt C、XIAP和ERK1/2蛋白表达水平。从动物实验水平寻找铜负荷对脑神经元线粒体损伤的证据及证实青霉胺联合硫辛酸保护治疗是其神经元修复的最佳治疗方案。2.2细胞实验,TX乳鼠脑神经元线粒体损伤及青霉胺联合硫辛酸保护治疗的研究方法使用原代TX模型鼠神经细胞培养技术,培养成功后,分为五组进行研究,分别为DL对照组,TX乳鼠模型组,PCA治疗组,LA治疗组和PCA联合LA治疗组,拟用差速离心法获得WD遗传模型-TX小鼠脑组织线粒体,流式细胞术检测ROS和线粒体膜电位,利用光谱学和酶标仪检测线粒体复合物、关键酶活性,Western blot检测LC-3、Cyt-C、XIAP和ERK1/2蛋白表达水平。从细胞水平验证其脑神经元线粒体损伤及青霉胺联合硫辛酸保护治疗是其神经元修复的最佳治疗方案。结果1脑型WD影像学分析和临床初步研究1.1 364例脑型WD的颅脑MRI研究结果:回顾性分析临床资料中364例WD患者均有明确的WD神经症状诊断,颅脑MRI检查发现至少存在一个检查大脑区域异常,壳核异常最常见,其次是脑桥异常和丘脑异常等。无论脑型WD患者临床存在哪种神经症状,壳核都是最常受损的大脑区域;小于10岁以下的脑型WD患者脑损伤显示仅仅在壳核;病程短的脑型WD患者脑损伤绝大数是壳核异常,随着病程延长,脑损伤部位逐渐广泛。1.2选择58例脑型WD的颅脑MRI、MRS及血乳酸等指标研究结果:58例脑型WD患者颅脑损伤部位异常率,除小脑部位(P=0.228)外,均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颅脑的颞叶部位MRS检测发现Las峰异常出现率和NAA下降异常率显着高于健康对照组(P<0.001),同时发现本组资料中WD患者静止状态血乳酸和乳酸/丙酮酸的比值要显着高于健康对照组(P<0.001)。1.3 PCA联合LA治疗脑型WD患者的初步结果:PCA联合LA治疗的23例脑型WD患者中,仅有1(4.3%)例出现神经症状加重,而单用PCA治疗的21例脑型患者中,有6(28.6%)例出现神经症状加重,两者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42),即PCA联合LA治疗要优于单用PCA治疗。2青霉胺联合硫辛酸治疗对铜负荷SD大鼠/TX乳鼠脑神经元线粒体损伤的影响2.1动物实验结果2.1.1铜负荷SD大鼠的血铜生化及AAS检测脑组织铜等含量的结果:本组资料中铜负荷SD大鼠存在肝功能损伤,血清铜、CP含量降低,符合Wilson病患者的肝功能和铜代谢特点,证实用铜负荷SD大鼠作为研究WD的动物模型准确可靠。同时本研究中检测铜负荷大鼠的脑组织铜含量增高及实验过程中出现行走不稳等症状,与脑型WD患者类似。2.1.2铜负荷SD大鼠各组脑神经元的电镜结构的结果:显示铜负荷模型组大鼠脑神经元线粒体损伤较对照组明显,PCA联合LA治疗组大鼠的脑神经元线粒体结构较铜负荷模型组及PCA治疗组、LA治疗组均有改善。2.1.3铜负荷SD大鼠各组脑神经元的免疫组化和Western blot法检测结果:TX乳鼠模型组的LC3,Cyt C蛋白表达较DL对照组明显上调(P<0.01),经过治疗后PCA联合LA治疗组大鼠(n=7)的脑神经元LC3,Cyt C蛋白表达水平较TX乳鼠模型组(n=7)及PCA治疗组、LA治疗组(n=7)均有下调(P<0.01);ERK1/2和XIAP蛋白表达较DL对照组明显下调(P<0.01),经过治疗后PCA联合LA治疗组大鼠(n=7)的脑神经元ERK1/2和XIAP蛋白表达水平较TX乳鼠模型组(n=7)及PCA治疗组、LA治疗组组(n=7)均有上调(P<0.01)。2.2细胞实验结果2.2.1流式细胞学检测各组TX/DL乳鼠神经元细胞ROS和JC-1结果:发现TX小鼠神经元内ROS释放量增加,存在氧化应激损伤,PCA联合LA治疗组能显着降低神经元内ROS的产生,减轻氧化应激损伤。检测线粒体膜电位,发现神经元线粒体膜电位水平显着下降,加入LA和PCA后,JC-1主要呈聚合物状态,细胞线粒体膜电位上升,与TX乳鼠模型组相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PCA联合LA治疗组JC-1的荧光强度显着高于PCA治疗组或LA治疗组。2.2.2利用光谱学和酶标仪检测各组TX/DL乳鼠神经元细胞的线粒体复合物及关键酶活性的结果:通过测定TX乳鼠神经元线粒体复合体Ⅰ-Ⅳ活性,结果发现TX乳鼠神经元线粒体复合体Ⅰ-Ⅳ活性均降低,其中复合体Ⅰ活性降低最明显。通过检测TX乳鼠神经元线粒体内重要脱氢酶:苹果酸脱氢酶(NAD-MDH)、丙酮酸脱氢酶复合体(PDH)、顺乌头酸酶(Aco)活性,发现TX乳鼠神经元线粒体NAD-MDH、PDH、Aco活性均降低;PCA联合LA治疗组可提高TX乳鼠神经元NAD-MDH、PDH、Aco活性,与TX乳鼠模型组比较,线粒体内重要脱氢酶如NAD-MDH、PDH、Aco活性的提高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2.2.3 Western blot检测各组TX/DL乳鼠神经元细胞线粒体相关蛋白的结果:TX乳鼠模型组乳鼠神经元内LC3和Cyt C蛋白含量显着升高、XIAP和ERK1/2蛋白显着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经治疗后,与TX乳鼠模型组相比:PCA联合LA治疗组的LC3和Cyt C蛋白表达显着下降,XIAP和ERK1/2蛋白显着升高(P<0.01)。结论1.脑型WD患者的脑损伤最常见、最先累及的部位是壳核,通过颅脑MRS和血乳酸检测发现其存在神经元线粒体损伤。2.脑型WD患者首次就诊,选择PCA联合LA治疗,极少出现神经症状加重。3.铜负荷SD大鼠的脑神经元线粒体损伤不仅体现在线粒体结构异常,而且与线粒体损伤相关蛋白,如LC3、Cyt C和XIAP等表达均存在异常,经过青霉胺联合硫辛酸保护治疗后,与对照组,与模型组比较,各项线粒体损伤指标均有明显改善。4.TX乳鼠皮层神经元培养后检测线粒体相关指标,如ROS,JC-1,线粒体复合物,线粒体关键酶及LC3、Cyt C和XIAP等均存在明显异常,经过青霉胺联合硫辛酸保护治疗后,与对照组,与模型组比较,各项线粒体损伤指标均有明显改善。5.脑型WD的治疗新思路是青霉胺联合硫辛酸保护治疗,是预防其神经症状加重,减少致死致残率的有效方法。
张容超[10](2020)在《基于PI3K/AKT信号通路研究电针对TBI大鼠脑神经细胞凋亡的调控机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本研究以颅脑损伤(traumatic brain injury,TBI)大鼠模型为研究对象,以电针治疗为干预手段,研究电针治疗对TBI大鼠模型脑神经细胞凋亡的调控效应,以及该效应与PI3K/AKT信号通路之间的关联,以期揭示电针治疗TBI的部分效应机制,为TBI的电针治疗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用160只SD大鼠(SPF级),随机(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空白组(10只)、假手术组(30只)、模型组(30只)、阻断剂组(30只)、电针+阻断组(30只)、电针组(30只)。在阻断剂组、电针+阻断组应用PI3K/AKT通路抑制剂LY294002,于造模(自由落体撞击法)术后24 h开始电针治疗(电针组、电针+阻断组),选穴:“百会、水沟、曲池、内关、足三里、涌泉”,每天1次,共治疗14 d。(1)对造模前1 d、电针治疗后3 d、7 d、14 d大鼠的行为学功能进行评价(平衡、行走、及神经功能等),对各评价时间点大鼠损伤脑组织的病理形态学(HE染色)改变和脑细胞凋亡情况(TUNEL法)进行观测,对各时间点大鼠血清中NSE(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浓度进行观测,评价电针对TBI大鼠的治疗效应。(2)运用免疫荧光、Western-blot实验技术通过一系列实验从不同层次和角度,对经电针治疗后TBI大鼠损伤脑组织中细胞凋亡因子(促凋亡:Bad、bak、bax;抗凋亡:bcl-xl、NF-k B、Bcl-2)的表达情况进行观测,探讨电针治疗对TBI大鼠脑神经细胞凋亡因子的调节作用,及该效应与PI3K/AKT通路与之间的关联。(3)运用免疫荧光、Western-blot、Real-time PCR实验技术通过一系列实验从不同层次和角度,对电针治疗后TBI大鼠损伤脑组织中PI3K/AKT通路关键蛋白PI3K、PDK1、AKT、p-AKT及其m RNA的表达情况进行检测,分析该通路关键蛋白表达量的变化与通路阻断剂(LY294002)及电针干预之间的关联。结果(1)行为学评价:造模前各组大鼠行为学功能评分之间比较,P>0.05;治疗后3 d、7 d、14 d相应评价时间点行为学功能评分,假手术组与空白组之间,P>0.05;在3个相应评价时间点,假手术组行为学功能评分结果优于模型组(P<0.01),而模型组结果优于阻断剂组(P<0.05);治疗后3 d,电针组大鼠的平衡、行走功能评价结果与模型组相比,P>0.05,而两组间其他行为学评价结果(神经功能、肢体回缩力)分别进行比较,P<0.05;治疗后7 d、14 d电针组大鼠的行为学功能评价结果均优于模型组(P<0.05);治疗后3个评价时间点,电针组评价结果均优于电针+阻断组(P<0.05);电针+阻断组与阻断剂组之间相比,在治疗后3 d、7 d,P>0.05,14 d时,P<0.05。(2)病理形态学:TBI大鼠损伤脑组织病理切片HE染色结果:治疗后3 d、7 d、14 d假手术组和空白组之间相比差异不明显,且结构正常;治疗后3 d:模型组大鼠的损伤脑组织炎症、水肿、核固缩现象较为明显;阻断剂组大鼠的损伤脑组织病理形态结构改变最为明显,受损部位有炎性细胞浸润、渗出较多、间质出血及水肿严重,组织空泡样改变明显,且出现坏死区域,坏死区细胞正常形态消失、不规则排列,核固缩及裂解明显;电针组大鼠的脑组织形态结构表现与模型组之间差异不明显,但优于电针+阻断组;阻断剂组与电针+阻断组之间差异不明显;治疗后7 d、14 d:模型组大鼠的损伤脑组织炎症、水肿较前减轻,核固缩现象明显;阻断剂组大鼠的损伤脑组织病理形态结构改变最为明显,受损部位炎性细胞浸润较前增加、渗出较前减少、间质水肿严重,组织空泡样改变较前明显,坏死区域变大,且坏死区细胞正常形态消失,核固缩及裂解较前增加;电针组大鼠脑组织形态结构表现明显优于模型组、电针+阻断组,阻断剂组与电针+阻断组之间可见差异。(3)血清中NSE的浓度:ELISA检测大鼠血清中NSE(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浓度:治疗后3 d、7 d、14 d,假手术组与空白组间相比,P>0.05,模型组浓度均高于假手术组(P<0.01),阻断剂组浓度高于模型组(P<0.05);治疗后3 d电针组与模型组相比,P>0.05;治疗后7 d、14 d电针组浓度低于模型组,P<0.01;治疗后的3个检测时间点,电针组浓度均低于电针+阻断组(P<0.01);阻断剂组与阻断+电针组相比较(治疗后3 d、7 d:P>0.05,14 d:P<0.05)。(4)脑细胞凋亡情况:TUNEL法凋亡检测结果(以凋亡检测荧光图像平均光密度值高低表示):治疗后3 d、7 d、14 d,假手术组与空白组相比,P>0.05,模型组高于假手术组(P<0.01),阻断剂组高于模型组(P<0.01);治疗后3 d,电针组与模型组相比,P>0.05,电针组低于电针+阻断组(P<0.05);治疗后7 d、14 d电针组低于模型组(P<0.01),且低于电针+阻断组(P<0.05);在治疗后各时间点阻断剂组与电针+阻断组间比较,P>0.05。(5)促细胞凋亡蛋白的变化:免疫荧光(IF)、Western-blot检测TBI大鼠损伤脑组织中Bad、bak、bax的表达情况(以IF图像平均光密度值高低表示):治疗后3 d、7 d、14 d的各相应时间点,假手术组与空白组间相比,P>0.05;模型组高于假手术组(P<0.05),模型组低于阻断剂组(P<0.05);在治疗后3 d,电针组与模型组间相比,P>0.05,而电针组低于电针+阻断组(P<0.05);在治疗后7 d、14 d的各相应时间点,电针组低于模型组(P<0.05),且低于电针+阻断组(P<0.05);阻断剂组与电针+阻断组相比较,在治疗后3 d时,Bad、bak、bax检测结果P>0.05,在治疗后7 d时Bad、bak检测结果P>0.05,bax检测结果P<0.05,在治疗后14 d时,Bad、bak、bax检测结果P<0.05。(6)抗细胞凋亡蛋白的变化:IF、Western-blot检测TBI大鼠损伤脑组织中bcl-2、NF-k B、bcl-xl的表达情况(以IF图像平均光密度值高低表示):在治疗后3 d、7 d、14 d的各相应检测时间点,假手术组与空白组之间相比,P>0.05,模型组与假手术组之间相比,P<0.05,模型组高于阻断剂组(P<0.05);在治疗后3 d,电针组与模型组之间相比,P>0.05,而电针组高于电针+阻断组(P<0.05);在治疗后7 d、14 d的各相应时间点,电针组高于模型组(P<0.05),且高于电针+阻断组(P<0.01);阻断剂组与电针+阻断组相比较,bcl-xl在治疗后3个相应检测时间点,P>0.05,而bcl-2、NF-k B在治疗后3 d、7 d时,P>0.05,14 d时,P<0.05。(7)PI3K、PDK1、AKT、p-AKT的变化IF检测:IF检测TBI大鼠损伤脑组织中PI3K/AKT通路关键蛋白的表达情况(以IF图像平均光密度值高低表示):治疗后3 d、7 d、14 d相应时间点,假手术组各指标与空白组之间相比,P>0.05,模型组各指标与假手术组之间相比,P<0.05,模型组与阻断剂组之间相比,P<0.05;治疗后3 d电针组PI3K、PDK1、AKT的表达量与模型组相比,P>0.05;治疗后7 d、14 d电针组PI3K、PDK1、AKT的表达量高于模型组(P<0.05);治疗后的3个相应检测时间点,电针组PI3K、PDK1、AKT的表达量高于电针+阻断组(P<0.01),阻断剂组与电针+阻断组之间相比,P>0.05。在各相应检测时间点,电针组AKT的磷酸化水平(p-AKT)表达量高于模型组(P<0.05),且高于电针+阻断组(P<0.01),此外,阻断剂组与电针+阻断组之间相比,P>0.05。(8)PI3K、PDK1、AKT、p-AKT的变化Western-blot(W-b)检测:Wb检测TBI大鼠损伤脑组织中PI3K/AKT通路关键蛋白的表达情况:治疗后3 d、7 d、14 d相应时间点,假手术组各指标与空白组之间相比,P>0.05,模型组各指标的表达量与假手术组之间相比,P<0.05,模型组与阻断剂组之间相比,P<0.05;治疗后3 d,电针组PI3K、PDK1的表达量与模型组相比,P>0.05,电针组AKT的表达量高于模型组(P<0.05);治疗后7 d电针组PI3K、PDK1、AKT的表达量高于模型组相比(P<0.05);治疗后14 d,电针组PI3K、PDK1的表达量高于模型组(P<0.05),电针组AKT的表达量与模型组相比P>0.05;在3个相应检测时间点,电针组PI3K、PDK1、AKT的表达量高于电针+阻断组(P<0.01),阻断剂组与电针+阻断组之间相比,P>0.05;在电针后各相应检测时间点,电针组AKT的磷酸化水平(p-AKT)表达量高于模型组(P<0.05),且高于电针+阻断组(P<0.01),此外,阻断剂组与电针+阻断组之间相比,P>0.05。(9)PI3K、PDK1、AKT m RNA的变化Real-time PCR检测:Real-time PCR检测TBI大鼠损伤脑组织中PI3K/AKT通路关键蛋白m RNA的表达情况:治疗后3 d、7 d、14 d相应时间点,假手术组各指标与空白组之间相比,P>0.05,模型组与假手术组之间相比,P<0.05,模型组与阻断剂组之间相比,P<0.05;治疗后3 d,电针组PI3K、PDK1的m RNA表达量与模型组相比,P>0.05,电针组AKT m RNA的表达量高于模型组(P<0.05);治疗后7 d、14 d电针组PI3K、PDK1、AKT的m RNA的表达量高于模型组(P<0.05);在3个相应检测时间点,电针组PI3K、PDK1、AKT的m RNA的表达量高于电针+阻断组(P<0.01),阻断剂组与电针+阻断组之间相比,P>0.05。结论(1)电针可有效改善TBI大鼠的行为学功能,减轻损伤脑组织的渗出、炎症、水肿,降低TBI大鼠血清中NSE的浓度,促进TBI的恢复。(2)电针干预可下调TBI大鼠损伤脑组织中Bad、bak、bax蛋白的表达,上调Bcl-2、NF-k B、bcl-xl蛋白的表达,从而抑制脑神经细胞的凋亡。(3)电针干预可上调TBI大鼠损伤脑组织中PI3K、PDK1、AKT、p-AKT及其m RNA的表达,且该效应受抑制剂LY294002的影响。(4)电针干预对TBI大鼠行为学功能和病理形态学的改善,以及对TBI大鼠脑神经细胞凋亡的抑制而发挥的治疗效应与PI3K/AKT信号通路相关。
二、三磷酸胞苷综合治疗重度颅脑损伤80例临床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三磷酸胞苷综合治疗重度颅脑损伤80例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颅脑损伤患者的疾病特征分析及针刺疗效评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第一节 现代医学对颅脑损伤的认识 |
一、颅脑损伤的流行病学研究 |
二、颅脑损伤的病因研究 |
三、颅脑损伤的病理生理学机制 |
四、颅脑损伤的临床表现 |
五、颅脑损伤的诊断标准 |
六、现代医学对颅脑损伤的治疗 |
第二节 祖国医学对颅脑损伤的认识 |
一、颅脑损伤的病因病机 |
二、颅脑损伤的辨证分型 |
三、颅脑损伤的中药治疗 |
四、颅脑损伤的针刺治疗 |
五、颅脑损伤的其他针灸治疗 |
第二章 针刺治疗颅脑损伤后昏迷患者临床疗效的Meta分析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和目的 |
第二节 资料与方法 |
一、文献纳入与排除标准 |
二、研究对象 |
三、干预措施 |
四、文献检索 |
五、检索方法 |
六、数据收集与提取 |
七、统计分析方法 |
第三节 结果 |
一、文献检索流程与结果 |
二、纳入文献的基本特征 |
三、纳入文献的质量评价 |
四、临床疗效及安全性评价 |
第四节 讨论 |
一、结果分析 |
二、存在问题 |
三、展望 |
第三章 疾病特征及量表评分分析研究 |
第一节 2376例颅脑损伤患者的疾病特征分析 |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
二、结果 |
三、讨论 |
第二节 2376例颅脑损伤患者入院时各量表评分分析 |
一、各量表基本描述 |
二、不同性别量表分析 |
三、不同年龄量表分析 |
四、不同职业量表分析 |
五、不同外伤原因量表分析 |
六、不同文化程度量表分析 |
七、不同病程量表分析 |
八、讨论 |
第三节 1084例颅脑损伤患者治疗前后各类量表评分差值分析 |
一、综合治疗前后各量表的差值对比分析 |
二、不同性别综合治疗前后量表评分差值分析 |
三、不同年龄治疗前后量表评分差值分析 |
四、不同职业治疗前后量表评分差值分析 |
五、不同文化程度治疗前后量表评分差值分析 |
六、不同外伤原因治疗前后量表评分差值分析 |
七、讨论 |
第四节 832例颅脑损伤后意识障碍患者治疗前后GCS评分分析 |
第四章 醒脑开窍针法治疗重型颅脑损伤后昏迷患者的临床研究 |
第一节 研究对象 |
一、病例来源 |
二、诊断标准 |
三、纳入标准 |
四、排除标准 |
五、剔除或脱落标准 |
第二节 研究方法 |
一、样本量估算 |
二、分组方案 |
三、盲法实施 |
四、治疗方案 |
五、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
六、研究流程图 |
七、统计学方法 |
第三节 研究结果 |
一、一般资料比较 |
二、两组患者治疗前后GCS评分比较 |
三、两组患者治疗前后CRS-R评分比较 |
四、两组患者治疗后苏醒率及苏醒时间的比较 |
五、有效率 |
六、不良事件及安全性报告 |
七、脱落报道 |
第四节 讨论 |
一、针刺治疗颅脑损伤后昏迷的可能机制 |
二、醒脑开窍针法的选取 |
三、醒脑开窍针法应用于颅脑损伤后昏迷的治疗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参与课题与获奖情况 |
致谢 |
统计学审核证明 |
(2)基于AMPK/SIRT1/PGC-1α通路研究醒脾解郁方对抑郁大鼠海马神经元突触重塑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抑郁症现代医学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抑郁症中医药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
前言 |
1. 抑郁症病理机制中的线粒体损伤 |
2. 线粒体能量代谢障碍与突触可塑性损伤 |
3. 线粒体生物合成异常与抑郁症神经元突触重塑 |
4. 从“脾”论治抑郁症或成为中医治疗的新途径 |
参考文献 |
实验一 醒脾解郁方对肝郁脾虚抑郁大鼠行为学及海马神经元损伤的保护作用研究 |
概述 |
1. 材料 |
2. 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实验二 基于AMPK/SIRT1/PGC-1α介导的线粒体生物合成研究醒脾解郁方对抑郁大鼠海马神经元突触重塑的影响 |
概述 |
1. 材料 |
2. 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实验三 基于AMPK/SIRT1/PGC-1α信号通路探讨醒脾解郁方含药血清对皮质酮诱导海马神经元损伤突触重塑的影响 |
概述 |
1. 材料 |
2. 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实验四 基于AMPK/SIRT1/PGC-1α信号通路探讨突触微环境对抑郁大鼠海马神经元突触重塑的影响及醒脾解郁方干预效应 |
概述 |
1. 材料 |
2. 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结语 |
一、研究总结 |
二、初步结论 |
三、存在不足 |
四、创新点 |
五、展望 |
第四部分 附录 |
附录1: 致谢 |
附录2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参与课题情况 |
附录3 个人简历 |
(3)曲克芦丁脑蛋白水解物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中HMGB1的变化(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一、引言 |
二、材料和方法 |
三、结果 |
四、讨论 |
五、结论 |
六、参考文献 |
七、综述 |
参考文献 |
八、致谢 |
(5)三磷酸胞苷二钠在重型颅脑损伤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3 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3 讨论 |
(6)三磷酸胞苷二钠治疗重症颅脑损伤的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治疗方法 |
1.3 统计学处理 |
2 结 果 |
3 讨 论 |
(8)下丘脑多巴胺受体参与手十二井穴刺络放血促进重型颅脑创伤大鼠苏醒的作用和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实验一 复制井穴放血改善TBI后昏迷大鼠意识水平的效应平台 |
1 材料与方法 |
2 实验结果 |
3 小结 |
实验二 腹侧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P2RX7 受体介导井穴放血促醒研究 |
1 材料和方法 |
2 实验结果 |
3 小结 |
实验三 井穴放血对下丘脑多巴胺受体表达的影响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2 实验结果 |
3 小结 |
实验四 井穴放血对下丘脑外侧区及乳头结节核区多巴胺受体D2 神经元兴奋性的调控研究 |
1 材料和方法 |
2 实验结果 |
3 小结 |
讨论 |
结论 |
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 针刺促进急性中枢神经损伤后昏迷苏醒机制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9)青霉胺联合硫辛酸对Wilson病脑神经元线粒体损伤的保护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脑型WD影像学分析和临床初步研究 |
1.引言 |
2.资料和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2.1 诊断及入组标准 |
2.2.2 研究措施及分组分析 |
2.3 统计学分析 |
3.结果 |
3.1 364例脑型WD患者颅脑MRI扫描结果 |
3.1.1 一般资料结果 |
3.1.2 颅脑MRI结果 |
3.1.3 发病年龄与颅脑MRI结果 |
3.1.4 病程与颅脑MRI结果 |
3.2 58例脑型WD患者颅脑MRI、MRS和血乳酸等结果…… |
3.2.1 临床与人口学结果 |
3.2.2 颅脑MRI、MRS和血乳酸等结果 |
3.2.3 脑型WD患者脑损伤的危险因素 |
3.3 PCA联合LA治疗脑型WD患者的初步结果 |
第二部分 青霉胺联合硫辛酸治疗对铜负荷SD大鼠/TX乳鼠脑神经元线粒体损伤的影响 |
1.引言 |
2.材料与方法 |
2.1 动物实验材料与方法 |
2.1.1 实验动物 |
2.1.2 实验试剂 |
2.1.3 实验仪器 |
2.1.4 实验技术路线 |
2.1.5 WD铜负荷大鼠模型的建立及实验分组 |
2.1.6 免疫组化法检测LC3、Cyt C、ERK1/2和XIAP蛋白表达水平 |
2.1.7 Western blot法检测LC3、Cyt C、ERK1/2和XIAP蛋白表达水平 |
2.2 细胞实验材料与方法 |
2.2.1 实验对象 |
2.2.2 细胞实验技术路线 |
2.2.3 TX乳鼠神经元培养及实验分组 |
2.2.4 TX乳鼠脑神经元线粒体损伤及青霉胺联合硫辛酸保护治疗的检测 |
2.3 统计学分析 |
3.结果 |
3.1 动物实验结果 |
3.1.1 铜负荷SD大鼠血Cu、CP和 SCO等指标的检测结果 |
3.1.2 AAS检测铜负荷大鼠脑组织铜、铁和锌的含量 |
3.1.3 铜负荷SD大鼠各组脑神经元的电镜结果 |
3.1.4 铜负荷SD大鼠各组脑神经元的HE染色 |
3.1.5 免疫组化法检测铜负荷SD大鼠各组脑神经元的LC3,Cyt C,ERK1/2和XIAP蛋白表达水平 |
3.1.6 Western Blot法检测铜负荷大鼠LC3,Cyt C,ERK1/2和XIAP蛋白表达水平 |
3.2 细胞实验结果 |
3.2.1 TX乳鼠神经元特异性 |
3.2.2 PCA和LA作用浓度和时间筛选结果 |
3.2.3 TX/DL乳鼠神经元内铜、锌、铁含量的测定结果 |
3.2.4 TX/DL乳鼠神经元中ROS的变化结果 |
3.2.5 TX/DL乳鼠神经元JC-1 染色强度的变化结果 |
3.2.6 TX/DL乳鼠神经元线粒体氧化磷酸化复合体Ⅰ-Ⅳ活性的测定结果 |
3.2.7 TX/DL乳鼠神经元线粒体内NAD-MDH、PDH、Aco活性的测定结果 |
3.2.8 Western Blot法检测TX/DL乳鼠神经元LC3、Cyt C、ERK1/2和XIAP蛋白表达水平 |
讨论 |
结论 |
创新点 |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综述 Wilson病患者神经损伤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10)基于PI3K/AKT信号通路研究电针对TBI大鼠脑神经细胞凋亡的调控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语对照表 |
引言 |
1 研究背景 |
2 研究内容及方法 |
3 研究技术路线 |
第一部分 电针对TBI大鼠行为学及病理形态学的影响 |
1 实验材料 |
1.1 实验动物 |
1.2 主要试剂 |
1.3 主要仪器及耗材 |
2 实验方法 |
2.1 动物分组及训练 |
2.2 TBI模型制备及PI3K/AKT通路的阻断 |
2.3 模型评价 |
2.4 电针治疗方案 |
2.5 实验取材 |
2.6 ELISA法检测血清中NSE含量变化 |
2.7 病理切片及HE染色 |
2.8 细胞凋亡检测(TUNEL一步法) |
2.9 数据统计与图像分析 |
3 结果与分析 |
3.1 大鼠生命体征情况 |
3.2 行为学评价 |
3.3 脑组织病理形态学变化 |
3.4 血清中NSE变化 |
3.5 细胞凋亡变化的检测 |
4 小结 |
第二部分 电针对TBI大鼠脑细胞凋亡相关蛋白的影响 |
1 实验材料 |
1.1 实验动物 |
1.2 主要试剂 |
1.3 主要仪器 |
2 实验方法 |
2.1 动物分组及训练 |
2.2 TBI大鼠模型制备及评价 |
2.3 针刺治疗方案及动物取材 |
2.5 免疫荧光检测 |
2.6 Western-blot检测 |
2.7 图像处理与数据分析 |
3 结果与分析 |
3.1 电针对TBI大鼠脑组织中促凋亡因子的影响 |
3.2 电针对TBI大鼠脑组织中抗凋亡因子的影响 |
4 小结 |
第三部分 电针对TBI大鼠损伤脑组织中PI3K/AKT通路关键蛋白的影响 |
1 实验材料 |
1.1 实验动物 |
1.2 主要试剂 |
1.3 主要仪器 |
2 实验方法 |
2.1 动物分组及训练 |
2.2 TBI模型制备及PI3K/AKT通路的阻断 |
2.3 电针治疗方案 |
2.4 实验取材 |
2.5 免疫荧光检测 |
2.6 Western-blot检测 |
2.8 实时定量PCR检测 |
2.9 图像处理与数据分析 |
3 结果与分析 |
3.1 电针对TBI大鼠模型脑组织中PI3K表达的影响 |
3.2 电针对TBI大鼠模型脑组织中PDK1 表达的影响 |
3.3 电针对TBI大鼠模型脑组织中AKT表达的影响 |
3.4 电针对TBI大鼠模型脑组织中p-AKT表达的影响 |
4 小结 |
讨论 |
1 颅脑损伤的研究 |
2 电针对TBI大鼠的治疗效应 |
3.电针对脑神经细胞凋亡相关蛋白的调控 |
4 电针对PI3K/AKT信号通路的影响 |
结论 |
创新点 |
问题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件1:综述一 PI3K/AKT信号通路介导细胞凋亡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件2:综述二 电针治疗颅脑损伤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件3:TBI大鼠造模及治疗情况评估记录表 |
附件4: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论着及所获课题科研成果 |
四、三磷酸胞苷综合治疗重度颅脑损伤80例临床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颅脑损伤患者的疾病特征分析及针刺疗效评估研究[D]. 习书晗.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1(02)
- [2]基于AMPK/SIRT1/PGC-1α通路研究醒脾解郁方对抑郁大鼠海马神经元突触重塑的影响[D]. 任非非.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3]曲克芦丁脑蛋白水解物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中HMGB1的变化[D]. 庄静. 湖北医药学院, 2020(05)
- [4]三磷酸胞苷综合治疗重度颅脑损伤80例临床分析[J]. 李伟,徐增良. 潍坊医学院学报, 2004(06)
- [5]三磷酸胞苷二钠在重型颅脑损伤中的应用[J]. 朱军,刘清军,付爱军,刘刚,陈通,孙泽林,张利民. 中国综合临床, 2004(11)
- [6]三磷酸胞苷二钠治疗重症颅脑损伤的临床分析[J]. 张舒岩,雷宇,及志勇,姜晓明,张舒石. 中国老年学杂志, 2009(18)
- [7]《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杂志2001年第13卷关键词索引(按首字汉语拼音音节及论文发表顺序为序)[J]. 郭媛,郭方,潘玲,蔡华琦. 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 2001(12)
- [8]下丘脑多巴胺受体参与手十二井穴刺络放血促进重型颅脑创伤大鼠苏醒的作用和机制研究[D]. 李威.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21(01)
- [9]青霉胺联合硫辛酸对Wilson病脑神经元线粒体损伤的保护作用[D]. 喻绪恩. 安徽医科大学, 2020(01)
- [10]基于PI3K/AKT信号通路研究电针对TBI大鼠脑神经细胞凋亡的调控机制[D]. 张容超.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