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湖北地区燃料采制化设备现状及改进建议(论文文献综述)
朱俊[1](2021)在《基于价值链理论的V热电联产企业的成本控制研究》文中提出
林放[2](2021)在《基于改进鲸群算法的微网优化调度研究》文中指出
龙祖豪[3](2021)在《HN伊春热电有限公司发展战略研究》文中提出
程志韬[4](2021)在《基于天然气动态模型与碳交易机制的电-气综合能源系统优化调度》文中研究说明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能源短缺与化石燃料燃烧造成的碳排放等环境问题日益加重,传统相互独立的能源系统不能使能源实现梯级利用,能源利用效率较低。电-气综合能源系统作为一种能源结构转型与能源低碳高效利用的重要途径,可缓解弃风、弃光等可再生能源消纳问题,实现能源高效利用,有效缓解了能源与环境压力,是未来主流能源系统运营模式之一。研究电-气综合能源系统的优化调度,将更进一步提高电-气综合能源系统的能源利用效率和经济性,针对该研究目前存在的一些尚未解决的问题,本文进行研究如下:首先,针对在以往的电-气综合能源系统优化调度中,均未考虑天然气的动态过程,为此针对天然气在管网中的流动特性,建立了天然气动态数学模型,利用特征线法对模型中的非线性双曲型偏微分方程组进行线性化处理,推导出方便求解的线性节点参数关系方程。采用真实数据算例仿真验证了动态模型更能真实反映天然气流动的过程。其次,针对微型燃气轮机与电转气设备双向流动耦合的灵活运行模式,建立了基于天然气动态特性的电-气综合能源系统经济优化调度模型。以系统购电、购气成本、运行成本与弃风弃光惩罚成本最小为目标,在满足约束的条件下,根据电、气、热、冷负荷数据通过粒子群算法对各个设备进行出力优化与分析。最后,在以上研究的基础上考虑碳排放对环境的影响问题,为了快速有效地减少系统的碳排放,一方面采用碳捕集系统对发电产生的二氧化碳进行处理为电转气设备提供,另一方面引入碳交易机制,提出了一种低碳经济型优化调度模型,并通过设置3种情景运行模式,算例仿真对比验证了所提出模型的低碳经济性。
王鹏飞[5](2021)在《中国洗涤技术发展研究 ——以中国日用化学工业研究院为中心》文中研究说明洗涤在人类文明进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洗涤技术是人类保持健康、维持生存的必然选择,同时也是追求美好生活、展示精神风貌的重要方式。人类洗涤的历史与文明史一样悠久绵长,从4000多年前的两河流域到我国的先秦,无不昭示着洗涤与洗涤技术的古老。但现代意义上的洗涤及其技术,是以表面活性剂的开发利用为标志的,在西方出现于19世纪末,在我国则更是迟至新中国成立以后。前身可追溯至1930年成立的中央工业试验所的中国日用化学工业研究院是我国日化工业特别是洗涤工业发展史上最重要的专业技术研究机构,是新中国洗涤技术研发的核心和龙头。以之为研究对象和视角,有助于系统梳理我国洗涤技术的发展全貌。迄今国内外关于我国洗涤技术发展的研究,仅局限于相关成果的介绍或者是某一时段前沿的综述,且多为专业人员编写,相对缺乏科学社会学如动因、特征与影响等科技与社会的互动讨论;同时,关于中国日用化学工业研究院的系统学术研究也基本处于空白阶段。基于丰富一手的中国日用化学工业研究院的院史档案,本文从该院70年洗涤技术研发的发掘、梳理中透视中国洗涤技术发展的历程、动因、特征、影响及其当代启示,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和现实价值。在对档案资料进行初步分类、整理时,笔者提炼出一些问题,如:为何我国50年代末才决定发展此项无任何研发究经验的工业生产技术?在薄弱的基础上技术是如何起步的?各项具体的技术研发经历了怎样的过程?究竟哪些关键技术的突破带动了整体工业生产水平的提升?在技术与社会交互上,哪些因素对技术发展路径产生深刻影响?洗涤技术研发的模式和机制是如何形成和演变的?技术的发展又如何重塑了人们的洗涤、生活习惯?研究主体上,作为核心研究机构的中国日用化学工业研究院在我国洗涤技术发展中起了怎样的作用?其体制的不断变化对技术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其曲折发展史对我国今天日用化工的研发与应用走向大国和强国有哪些深刻的启示?……为了回答以上问题,本文以国内外洗涤技术的发展为大背景,分别从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其它离子型(非离子、阳离子、两性离子)表面活性剂、助剂及产品、合成脂肪酸等四大洗涤生产技术入手,以关键生产工艺的突破和关键产品研发为主线,重点分析各项技术研究中的重点难点和突破过程,以及具体技术研发之间的逻辑关系,阐明究竟是哪些关键工艺开发引起了工业生产和产品使用的巨大变化;同时,注重对相关技术的研发缘由、研究背景和社会影响等进行具体探讨,分析不同时期的社会因素如何影响技术的发展。经过案例分析,本文得到若干重要发现,譬如表面活性剂和合成洗涤剂技术是当时社会急切需求的产物,因此开发呈现出研究、运用、生产“倒置”的情形,即在初步完成技术开发后就立刻组织生产,再回头对技术进行规范化和深化研究;又如,改革开放后市场对多元洗涤产品的需求是洗涤技术由单一向多元转型的重要动因。以上两个典型,生动反映出改革开放前后社会因素对技术研发的内在导向。经过“分进合击”式的案例具体研究,本文从历史特征、发展动因和研发机制三个方面对我国洗涤技术的发展进行了总结,认为:我国洗涤技术整体上经历了初创期、过渡期、全面发展期和创新发展期四个阶段,而这正契合了我国技术研发从无到有、从有到精、从精到新不断发展演进的历史过程;以技术与社会的视角分析洗涤技术的发展动因,反映出社会需求、政策导向、技术引进与自主创新、环保要素在不同时代、不同侧面和不同程度共塑了技术发展的路径和走向;伴随洗涤领域中市场在研究资源配置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我国洗涤技术的研发机制逐渐由国家主导型向市场主导型过度和转化。本文仍有一系列问题值得进一步深入挖掘和全面拓展,如全球视野中我国洗涤技术的地位以及中外洗涤技术发展的比较、市场经济环境下中国日用化学工业研究院核心力量的潜力发挥等。
王珂珂[6](2021)在《计及新能源的电力现货市场交易优化研究》文中认为能源是社会进步和人类生存的物质基础,随着能源资源约束日益加剧,绿色低碳发展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途径,我国亟需加快建设以可再生能源为主导的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实现“30·60”双碳目标。电力工业在现代能源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在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应加大力度发展以风电、太阳能为代表的绿色电力。但由于中国风能、光能富集区与需求区逆向分布,市场在优化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发挥不够充分,亟需完善新能源参与的电力现货市场交易机制,构建高比例新能渗透的电力现货市场交易决策支持方法,以实现资源有效配置,促进新能源消纳。鉴于以上考虑,本文从新能源参与对电力现货市场影响、新能源发电功率预测与电力现货市场电价预测、计及新能源的中长期合约与现货日前市场的衔接与出清机制、电力现货市场各阶段市场的衔接与出清机制、碳交易权市场与电力现货市场的耦合机制等多个方面展开研究。本文主要研究成果与创新如下:(1)对新能源参与对电力现货市场的影响进行研究,基于电力现货市场价格信号的复杂性,构建由三个模块构成的新能源对电力现货市场影响分析模型,包括基于数据统计的相关性分析、基于小波变换与分形理论的全部特征值分析与基于关键因素提取的相关性分析。以丹麦两地区现货市场的历史数据进行验证,证实新能源发电对于电价影响高于常规历史数据;基于小波变换分析与分形理论求得全部特征值方法,计算两地区分类准确率为分别为80.35%,82.30%,分类结果表明负荷、新能源发电量序列与新能源发电量占比分类错误率较高;通过关键特征提取的相关性分析结果,重要程度位于前三的因素均存在新能源发电相关因素。因此研究中仅考虑负荷等常规因素不足以支撑电力现货市场电价预测、交易匹配与出清问题的研究。(2)对电力现货市场中新能源发电功率与电价预测进行研究,构建基于完全集成经验模态分解(complementary ensemble empirical mode decomposition,CEEMD)与样本熵(sample entropy,SE)的数据预处理策略,基于和声搜索(harmony searchm,HS)算法优化的核极限学习机(kernel extreme learning machine,KELM)的混合新能源发电功率预测模型,基于相似日筛选与长短期记忆模型(long short-term memory,LSTM)的电力现货市场电价预测模型。针对非线性、非稳态的短期新能源发电功率预测,首先通过皮尔森相关系数筛选模型输入数据,减少数据冗余;而后,采用CEEMD-SE的组合数据预处理策略,对发电功率时间序列进行分解和重构,消除数据噪声,减少模型计算量;其次,采用HS-KELM模型对重构后的多个子序列进行建模预测,集成处理后得到最终的新能源发电功率预测值。基于CEEMD-SE-HS-KELM新能源发电功率预测模型具有更高的预测精度。针对电力现货市场电价预测,将新能源出力指标纳入电力现货市场电价预测中,首先采用CEEMD-SE对电价序列进行分解与重构;而后,构建基于随机森林(random forest,RF)与改进灰色理想值逼近(improved approximation ofgrey ideal values,IAGIV)的新能源出力影响量化模型,筛选出与待预测天数关联性较强的历史天作为输入集;其次,采用LSTM模型对重构后的多个子序列分别进行预测,基于CEEMD-SE-RF-IAGIV-LSTM预测模型对于电价序列的拟合效果较好,可为电力现货市场参与主体制定交易策略、现货市场出清撮合提供支撑,降低电力现货市场中的风险。(3)对计及新能源与中长期市场影响的现货日前电力市场优化模型进行研究。本文提出计及中长期合约电量分解与新能源参与的日前电力市场交易优化模型,首先构建考虑火电厂合约电量完成进度偏差的中长期合约电力分解模型,将分解得到的每日中长期合约电量作为约束引入日前市场的优化模型中,保证中长期合约电量物理执行;针对系统不确定性进行建模,在电力现货市场价格模拟中加入新能源渗透率,更精准地刻画能源参与对于电力现货市场的影响;构建新能源参与的日前市场多目标出清优化模型,利用模糊优选方法对多目标进行转换,较好地平衡经济性与节能减排目标;最后采用基于GA-PSO组合优化模型对构建模型进行求解。模型求解结果表明,本文构建的多目标优化函数能够在保证系统运行经济效益的基础上,实现环境效益最大化,达到节能减排的效果;同时随着新能源渗透率的增加,系统不确定性增加,常规机组的成交电量有所下降。(4)对计及新能源的日前市场与日内市场的衔接机制进行分析,并构建相应的出清优化模型。在日前市场与实时市场之间增加日内市场,以减少系统辅助服务成本、降低用于平衡间歇性、波动性新能源的化石燃料容量、灵活性资源配置与储能成本,以提高现货市场效率,更好的发挥市场对资源优化配置的作用。采用基于模型预测结果与误差分布函数结合的不确定性刻画模型,而后构建了基于拉丁超立方采样进行场景集生成法与改进谱聚类分析的场景集削减策略,能够选择出最具代表性的场景集。基于电力现货市场出清流程,将含有新能源较多的系统将引入日内市场,以减小实时市场的功率偏差,提高系统运行的经济性和稳定性,采用预测模型对新能源出力、电力负荷进行预测,结合预测误差分布函数刻画系统不确定性;构建日前市场和模拟日内市场联合出清优化模型,在各个日内市场考虑对应实时市场新能源偏差功率的不确定性、电价不确定性,建立各日内市场和模拟实时市场联合优化模型。(5)考虑到中国“30·60”双碳目标与宏观发展规划,本文构建一个基于STIRPAT模型碳排放影响因素分析与改进烟花算法(improved fireworks algorithm,IFWA)优化的广义回归神经网络(general regression neural network,GRNN)预测模型。基于不同的社会环境与政策环境,对碳排放影响因素进行模拟并设定,预测结果表示中国的碳排放总量将于2031年达到峰值。以此为基础分析现行政策下中国的碳减排压力,并进行相应的建设全国统一的碳交易权市场必要性分析。而后,基于电力市场和碳市场的建设现状,利用系统动力学模型进行碳交易对电力现货市场的影响分析,系统动力学模型分析结果证实电力市场价格与碳交易价格呈现正相关关系;最后,基于对于碳交易对电力市场作用机理的分析,提出碳交易机制与电力现货市场机制协同建设建议。
张震[7](2021)在《砖瓦隧道窑内气流组织与烟气含氧量调控策略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砖瓦行业是我国的传统产业,也是我国建筑材料行业的基础产业之一,随着国家对非电行业推行节能减排政策,砖瓦工业的环保标准日益严格,制砖隧道窑在近年来得到了快速发展,其作为一种自动化程度高、产量高、劳动条件好的工业炉窑,广泛应用于砖瓦、耐火材料、陶瓷等行业。但是隧道窑的热效率低、烟气含氧量高等问题严重制约了隧道窑的发展。目前烟热分离系统在控制隧道窑烟气含氧量具有显着效果。本文以年产6000万块的制砖隧道窑为研究对象,采用数值模拟的方法对制砖隧道窑进行了数值模拟分析,通过现场实测对数值模拟可靠性进行了验证,通过无烟热分离隧道窑与烟热分离系统隧道窑的数值模拟结果对比分析了烟热分离系统的控制效果,对烟热分离系统各个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在此基础上通过正交试验得到了烟热分离系统各个影响因素的影响权重,并在正交试验的基础上,提出了烟热分离系统的控制方法,进行了现场运行测试。本文研究得出的主要结论有:(1)结合国家产业政策推荐的砖瓦烧结炉窑类型(隧道窑)进行了论述,阐述隧道窑的基本结构、工作原理、工艺流程等。结合《砖瓦工业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编制说明分析了目前砖瓦企业污染物排放超标的原因,分析了控制烟气含氧量的必要性和控制方法。根据对国内外隧道窑的研究现状的分析,确定了本文采用数值模拟的研究方法,并根据制砖生产工艺对烟热分离可行性进行分析验证,提出了烟热分离系统的评价指标。(2)根据制砖隧道窑的实际情况对窑内砖垛采用等效阻力系数法将砖垛简化为多孔介质区域,通过达西定律确定了砖垛的多孔介质参数,并对多孔介质参数进行了修正。(3)通过现场测试对隧道窑烟热分离系统数值模拟方法进行了验证,对现场测试数据进行数值模拟,数值模拟结果与现场测试具有良好的一致性,数值模拟结果与现场测试数据对比排烟风量负偏差14.12%,温度负偏差0.48%,余热抽出风量正偏差12.38%,温度正偏差2.14%,为正交试验确定调控策略奠定了基础。对无烟热分离隧道窑及烟热分离系统隧道窑排烟系统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烟热分离系统可降低约50%的排烟风量,与工程实践结果基本一致,且烟热分离系统降低7.74×105k Cal·h-1的排烟热损失,对控制烟气含氧量和提高砖瓦企业整体热效率具有指导意义。(4)通过对烟热分离系统的影响因素:排烟风机、余热风机、急冷风机及冷却风机进行单因素数值模拟试验,对试验结果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降低排烟风机压力有利于降低烟气含氧量、提高余热抽出热量;提高余热风机压力有利于提高余热抽出量、降低烟气含氧量;提高急冷风机风量有利于提高余热抽出热量,不利于降低烟气含氧量;提高冷却风机风量有利于提高余热抽出热量,不利于降低烟气含氧量。(5)设计了四因素五水平正交试验,得到了各个影响因素对排烟风量及余热抽出热量的影响显着性及最优运行参数方案,以此为基础制定了隧道窑烟气含氧量调控策略,并进行了现场运行测试,研究结果表明:对排烟风量的影响权重因子顺序为A>C>B>D,即排烟风机压力影响权重因子最大为0.58;4个因素对余热抽出热量的影响权重因子顺序为C>D>A>B,即急冷风机风量影响权重因子最大为0.75;各个影响因素最优运行方案为试验序号5即试验方案为A1B5C5D5;制定了在保证隧道窑正常生产的同时仅调整对烟气含氧量影响显着的因素,将烟气含氧量控制在较低水平的调控策略,调控策略现场运行情况为烟气含氧量由调控前18.24%降低至16.57%~17.12%,烟气量由24000 Nm3?h-1降至19000 Nm3?h-1~20000Nm3?h-1。在该隧道窑排烟风机运行状态优化调整后,隧道窑已稳定运行6个月,烟气含氧量稳定控制在16%~17%,大气污染物控制水平达到了国内同行业先进水平。
侯方圆[8](2021)在《碳中和背景下的火电企业精益成本管理研究》文中认为近年来,随着电力体制改革的深化、新能源发电装机容量的增长以及西电东送等政策的影响,传统火力发电行业受到大幅度冲击。2020年9月,习总书记在第75届联合国大会上首次提出“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意味着能源清洁替代步伐提速,以高碳为特征的火电行业未来发展空间被加速挤压,系统性风险和经营业绩不确定性显着增加。但由于清洁能源的不稳定性等技术限制,传统火电目前仍发挥基础性作用,为保障电力安全供应兜底。因此,在利用小时不断下滑、收入大幅下降的严峻形势下,存量火电机组亟需向内挖潜、降本增效,做好“节流”这篇文章,在夹缝中求得生存空间。HM电厂作为典型的传统火电企业,近年来也面临着营业收入不断下降、环保压力剧增的局面。本论文通过研究精益成本管理在HM电厂的实施,找到提升电厂经济效益的一种方法。论文首先运用文献研究法,对国内外精益管理的理论基础和研究动态进行综述,探索“精益思维”应用于火电企业成本管理的可行性。其次,以HM电厂为研究对象,采用案例分析的方法,阐述电厂目前成本管理存在员工成本管控意识较差、缺乏系统性的制度引领、对生产经营作业流程的规定不够细致、成本控制效果缺乏有效反馈等问题,并分析问题成因。再次,针对问题,重点对占比较大或性质较重要的燃料成本、电力生产费用、资本成本、环保成本四大成本项目进行精益管理方案设计,每个成本项目的方案都从计划、实施、评价、优化、实施效果五个方面进行细致说明,构建一套系统的精益成本管理体系,为HM电厂今后的成本管理提供借鉴,对同类型企业也有一定的推广价值。
冯嘉晖[9](2021)在《太阳能冷热电联供系统的设备选型与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全球各国能源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深入,提高能源利用率和保护地球环境等问题日益突出,如何有效的解决能源环境问题成为了人类发展所必须面对的关键问题。冷热电联供系统作为一种能效高、能量损耗小、污染少、运用灵活、经济性好的能源利用形式而受到关注。在全球碳中和的大背景下,可再生能源因其清洁、无污染的特性被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其中太阳能更具有储量巨大、易获取等优点,十分适合用于发电与集热,将可再生能源太阳能与冷热电联供系统相结合,可以进一步节约化石能源与降低污染物排放,是未来能源发展的重要方向,其中如何合理优化系统设备配置与运行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联供系统的综合性能,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工程应用价值。本文将太阳能发电、集热系统与传统冷热电联供系统相结合,瞄准目前联供系统设计复杂、耗时较长等问题,建立了一个自带设备数据库的太阳能冷热电联供选型系统,可以快速的为具体案例进行设备选型与性能分析,实现能量的梯级利用,同时达到节能减排、降本提效的目的。首先对我国太阳能资源进行了分析,建立了任意倾角下太阳能组件表面的逐时辐射量模型,确定了太阳能设备的最佳安装倾角及相对应的间距、朝向。对太阳能冷热电联供系统各部件建模,同时对比分析了传统分供系统、不使用可再生能源的常规冷热电联供系统以及太阳能冷热电联供系统的结构与运行原理。之后对系统的优化算法进行了设计,建立了太阳能冷热电联供系统的冷、热、电以及设备间的平衡方程,确立了以总年化费用最低为系统的优化目标并使用混合整数线性规划算法进行求解,定义了系统的能源、排放和经济评价指标。以麻城市人民医院的逐时冷、热、电负荷以及太阳辐射数据为研究对象,对太阳能冷热电联供系统进行设备优化选型与性能分析,并将其与分供系统、常规冷热电联供系统等进行对比,设计出的太阳能冷热电联供系统在污染物排放、总年化费用、化石能源节约率等方面具有优势,证明了优化算法的可靠性。在麻城案例研究的基础上,本文进一步分析了能源价格、设备折现率以及太阳能波动对于太阳能冷热电联供系统设备选型和评价指标的影响,有效提升了优化算法的实用性,为后期的实际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与参考。
熊楚超[10](2021)在《轻烃制气过程配置参数和流动特性分析研究》文中指出轻烃燃气是以液态轻烃为原料,通过轻烃燃气制气设备制成的一种清洁的混空燃气。通过局域管道送到用户终端,能较好解决用户的用热问题,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轻烃气化过程是一种复杂的气液两相流动过程,影响制气过程的因素较多。目前,对于制气过程来说仍然存在设备制气效率不高、设备尺寸较大等问题。本文以制气设备结构的设计优化为出发点,对设备内部气液两相流动特性开展分析研究。在轻烃制气过程中,由于轻烃燃气的组分较多,不同制气条件下轻烃燃气的特性参数会发生改变,例如露点温度、燃气热值等。本文,首先通过使用Aspen Plus平台,建立了轻烃制气过程的模拟流程。分析了不同轻烃成分、不同压力、温度和混空比条件下,对轻烃燃气的露点、热值的影响情况,得出混空比的影响显着性最强。进一步通过响应曲面分析方法,分析了不同露点温度时的制气参数组合。在制气配置参数分析的基础上,开展制气混空过程的气液两相流动分析。对于两相流动问题,使用数值模拟方法能够为设备的设计和优化提供有效的参考。本文采用双流体模型和群体平衡模型的方法,对制气设备不同结构参数下的流动特性进行数值模拟。首先分析了制气设备有无筛板时的流动特性,结果表明,筛板使得气相径向分布更加均匀,并且筛板增加了气泡之间的破碎作用,有利于增强气液传质效果。然后分析了正三角形和环形筛板结构下,制气设备气含率、气相液相速度以及气泡的分布情况。最后分析了采用不同空气分布器时制气设备内部的流动特性。结果表明,采用空气分布器时有利于改善设备内部流动情况,采用环形分布器和直管分布器的性能均优于单孔分布器。对于不同设备结构的气液相接触面积来说,环形分布器的具有更好的分布特性,工程放大特性更好。通过上述的分析和研究,得到了一些结果,以期为轻烃制气设备的设计提供参考。
二、湖北地区燃料采制化设备现状及改进建议(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湖北地区燃料采制化设备现状及改进建议(论文提纲范文)
(4)基于天然气动态模型与碳交易机制的电-气综合能源系统优化调度(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电-气综合能源系统研究现状 |
1.2.2 电-气综合能源系统优化调度研究现状 |
1.2.3 电-气综合能源系统低碳经济优化研究现状 |
1.3 电-气综合能源技术研究存在不足 |
1.4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2 天然气管网动态与稳态分析 |
2.1 天然气管网动态分析 |
2.1.1 天然气动态数学模型 |
2.1.2 模型的改进处理 |
2.1.3 模型的求解 |
2.2 天然气稳态数学模型 |
2.3 算例仿真对比分析 |
2.3.1 天然气数学模型参数设置 |
2.3.2 算例仿真结果对比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3 电-气综合能源系统模型 |
3.1 可再生能源发电 |
3.2 燃烧后碳捕集系统 |
3.3 电转气设备的数学模型 |
3.4 微型燃气轮机模型 |
3.5 制冷设备的数学模型 |
3.6 制热设备的数学模型 |
3.7 储能设备的数学模型 |
3.8 本章小结 |
4 考虑天然气动态特性的电-气综合能源系统经济优化 |
4.1 目标函数 |
4.2 约束条件 |
4.2.1 可再生能源发电约束 |
4.2.2 储能设备约束 |
4.2.3 耦合设备的约束 |
4.2.4 天然气约束 |
4.2.5 系统的能量平衡约束 |
4.3 模型求解步骤 |
4.4 算例仿真设置 |
4.4.1 算例结构设置 |
4.4.2 算例参数设置 |
4.5 算例仿真结果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5 电-气综合能源系统低碳经济优化 |
5.1 目标函数 |
5.2 约束条件 |
5.2.1 可再生能源发电约束 |
5.2.2 储能设备约束 |
5.2.3 耦合设备的约束 |
5.2.4 天然气约束 |
5.2.5 系统的能量平衡约束 |
5.3 算例仿真设置 |
5.3.1 算例结构参数设置 |
5.4 算例仿真结果分析 |
5.5 方案对比分析 |
5.6 本章小结 |
6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5)中国洗涤技术发展研究 ——以中国日用化学工业研究院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0.1 研究缘起与研究意义 |
0.2 研究现状与文献综述 |
0.3 研究思路与主要内容 |
0.4 创新之处与主要不足 |
第一章 中外洗涤技术发展概述 |
1.1 洗涤技术的相关概念 |
1.1.1 洗涤、洗涤技术及洗涤剂 |
1.1.2 表面活性剂界定、分类及去污原理 |
1.1.3 助剂、添加剂、填充剂及其主要作用 |
1.1.4 合成脂肪酸及其特殊效用 |
1.2 国外洗涤技术的发展概述 |
1.2.1 从偶然发现到商品——肥皂生产技术的萌芽与发展 |
1.2.2 科学技术的驱动——肥皂工业化生产及其去污原理 |
1.2.3 弥补肥皂功能的缺陷——合成洗涤剂的出现与发展 |
1.2.4 新影响因素——洗涤技术的转型 |
1.2.5 绿色化、多元化和功能化——洗涤技术发展新趋势 |
1.3 中国洗涤技术发展概述 |
1.3.1 取自天然,施以人工——我国古代洗涤用品及技术 |
1.3.2 被动引进,艰难转型——民国时期肥皂工业及技术 |
1.3.3 跟跑、并跑到领跑——新中国洗涤技术的发展历程 |
1.4 中国日用化学工业研究院的发展沿革 |
1.4.1 民国时期的中央工业试验所 |
1.4.2 建国初期组织机构调整 |
1.4.3 轻工业部日用化学工业科学研究所的筹建 |
1.4.4 轻工业部日用化学工业科学研究所的壮大 |
1.4.5 中国日用化学工业研究院的转制和发展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生产技术的发展 |
2.1 我国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生产技术的开端(1957-1959) |
2.2.1 早期技术研究与第一批合成洗涤剂产品的面世 |
2.2.2 早期技术发展特征分析 |
2.2 以烷基苯磺酸钠为主体的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的开发(1960-1984) |
2.2.1 生产工艺的连续化研究及石油生产原料的拓展 |
2.2.2 烷基苯新生产工艺的初步探索 |
2.2.3 长链烷烃脱氢制烷基苯的技术突破及其它生产工艺的改进 |
2.2.4 技术发展特征及研究机制分析 |
2.3 新型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的开发与研究(1985-1999) |
2.3.1 磺化技术的进步与脂肪醇聚氧乙烯醚硫酸盐、α-烯基磺酸盐的开发 |
2.3.2 醇(酚)醚衍生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的开发 |
2.3.3 脂肪酸甲酯磺酸盐的研究 |
2.3.4 烷基苯磺酸钠生产技术的进一步发展 |
2.3.5 技术转型的方式及动力分析 |
2.4 阴离子表面活性剂技术的全面产业化及升级发展(2000 年后) |
2.4.1 三氧化硫磺化技术的产业化发展 |
2.4.2 主要阴离子表面活性剂技术的产业化 |
2.4.3 油脂基绿色化、功能性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的开发 |
2.4.4 新世纪技术发展特征及趋势分析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其它离子型表面活性剂生产技术的发展 |
3.1 其它离子型表面活性剂技术的初步发展(1958-1980) |
3.2 其它离子型表面活性剂技术的迅速崛起(1981-2000) |
3.2.1 生产原料的研究 |
3.2.2 咪唑啉型两性表面活性剂的开发 |
3.2.3 叔胺的制备技术的突破与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开发 |
3.2.4 非离子表面活性剂的技术更新及新品种的开发 |
3.2.5 技术发展特征及动力分析 |
3.3 其它离子型表面活性剂绿色化品种的开发(2000 年后) |
3.3.1 脂肪酸甲酯乙氧基化物的开发及乙氧基化技术的利用 |
3.3.2 糖基非离子表面活性剂的开发 |
3.3.3 季铵盐型阳离子表面活性剂的进一步发展 |
3.3.4 技术新发展趋势分析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助剂及产品生产技术的发展 |
4.1 从三聚磷酸钠至4A沸石——助剂生产技术的开发与运用 |
4.1.1 三聚磷酸钠的技术开发与运用(1965-2000) |
4.1.2 4 A沸石的技术开发与运用(1980 年后) |
4.1.3 我国助剂转型发展过程及社会因素分析 |
4.2 从洗衣粉至多类型产品——洗涤产品生产技术的开发 |
4.2.1 洗涤产品生产技术的初步开发(1957-1980) |
4.2.2 洗涤产品生产技术的全面发展(1981-2000) |
4.2.3 新世纪洗涤产品生产技术发展趋势(2000 年后) |
4.2.4 洗涤产品生产技术的发展动力与影响分析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合成脂肪酸生产技术的发展 |
5.1 合成脂肪酸的生产原理及技术发展 |
5.1.1 合成脂肪酸的生产原理 |
5.1.2 合成脂肪酸生产技术的发展历史 |
5.1.3 合成脂肪酸生产技术研发路线的选择性分析 |
5.2 我国合成脂肪酸生产技术的初创(1954-1961) |
5.2.1 技术初步试探与生产工艺突破 |
5.2.2 工业生产的初步实现 |
5.3 合成脂肪酸生产技术的快速发展与工业化(1962-1980) |
5.3.1 为解决实际生产问题开展的技术研究 |
5.3.2 为提升生产综合效益开展的技术研究 |
5.4 合成脂肪酸生产的困境与衰落(1981-90 年代初期) |
5.5 合成脂肪酸生产技术的历史反思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我国洗涤技术历史特征、发展动因、研发机制考察 |
6.1 我国洗涤技术的整体发展历程及特征 |
6.1.1 洗涤技术内史视野下“发展”的涵义与逻辑 |
6.1.2 我国洗涤技术的历史演进 |
6.1.3 我国洗涤技术的发展特征 |
6.2 我国洗涤技术的发展动因 |
6.2.1 社会需求是技术发展的根本推动力 |
6.2.2 政策导向是技术发展的重要支撑 |
6.2.3 技术引进与自主研发是驱动的双轮 |
6.2.4 环保要求是技术发展不可忽视的要素 |
6.3 我国洗涤技术研发机制的变迁 |
6.3.1 国家主导下的技术研发机制 |
6.3.2 国家主导向市场引导转化下的技术研发机制 |
6.3.3 市场经济主导下的技术研发机制 |
本章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
(6)计及新能源的电力现货市场交易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新能源对电力现货市场的影响研究 |
1.2.2 新能源发电功率预测研究 |
1.2.3 电力现货市场电价预测研究 |
1.2.4 新能源参与电力现货市场交易研究 |
1.2.5 计及碳交易的电力现货市场研究 |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技术路线 |
1.3.3 主要创新点 |
1.4 本章小结 |
第2章 电力现货市场交易优化相关理论基础 |
2.1 典型国家电力现货市场发展概述 |
2.1.1 美国电力现货市场 |
2.1.2 英国电力现货市场 |
2.1.3 北欧电力现货市场 |
2.2 中国电力现货市场发展概述 |
2.2.1 能源电力现状分析 |
2.2.2 电力现货市场现状分析 |
2.2.3 建设基本原则 |
2.2.4 建设关键问题 |
2.2.5 未来发展方向 |
2.3 电力预测理论基础 |
2.3.1 经典预测方法 |
2.3.2 机器学习预测方法 |
2.3.3 深度学习预测方法 |
2.4 系统优化理论基础 |
2.4.1 模糊规划 |
2.4.2 鲁棒优化 |
2.4.3 随机规划模型 |
2.5 SD模型及其应用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新能源对电力现货市场的影响分析 |
3.1 新能源对电力现货市场的影响分析模型 |
3.1.1 基于统计数据的影响分析 |
3.1.2 基于小波变换与分形理论的特征表示 |
3.1.3 基于SVM的特征因素分类 |
3.1.4 基于因子分析的特征提取 |
3.1.5 影响分析模型框架与流程 |
3.2 新能源对现货市场电价影响的实证分析 |
3.2.1 数据收集 |
3.2.2 基于统计数据的影响实证分析 |
3.2.3 基于全部特征的影响实证分析 |
3.2.4 基于关键特征的影响实证分析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电力现货市场中新能源发电功率预测与电价预测 |
4.1 基于CEEMD-SE-HS-KELM的新能源发电功率预测模型 |
4.1.1 CEEMD-SE模型 |
4.1.2 HS-KELM模型 |
4.1.3 CEEMD-SE-HS-KELM |
4.1.4 实例分析 |
4.2 基于相似日筛选与LSTM的现货市场电价预测模型 |
4.2.1 电价影响因素初选 |
4.2.2 基于RF的新能源影响量化 |
4.2.3 基于改进灰色关联的相似日筛选 |
4.2.4 RF-IAGIV-CEEMD-SE-LSTM模型 |
4.2.5 实例分析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计及新能源与中长期市场影响的现货日前市场交易优化 |
5.1 计及新能源与中长期市场的日前市场交易模式 |
5.2 中长期合约电量分解模型 |
5.2.1 目标函数 |
5.2.2 约束条件 |
5.3 系统不确定性分析及建模 |
5.3.1 新能源出力不确定性 |
5.3.2 电力现货价格不确定性 |
5.4 计及新能源与中长期合约电量分解的现货日前市场出清模型 |
5.4.1 目标函数与约束条件的建立 |
5.4.2 多目标函数的模糊优选处理 |
5.4.3 基于GA-PSO的优化模型求解算法 |
5.5 实例分析 |
5.5.1 算例设置 |
5.5.2 中长期合约电量分解结果 |
5.5.3 系统不确定性求解 |
5.5.4 现货日前电力市场出清结果 |
5.5.5 惩罚系数对多目标优化结果的影响 |
5.5.6 新能源渗透率对多目标优化结果的影响 |
5.6 本章小结 |
第6章 计及新能源的现货日前与日内、日内与实时市场交易优化 |
6.1 现货日前、日内与实时市场的组合及及关联分析 |
6.2 系统不确定性建模 |
6.2.1 系统不确定性模拟 |
6.2.2 拉丁超立方生成场景集 |
6.2.3 基于改进谱聚类算法的场景削减策略 |
6.3 计及新能源的电力现货市场两阶段交易优化模型 |
6.3.1 计及新能源的日前与日内市场联合优化模型 |
6.3.2 计及新能源的日内与实时市场联合优化模型 |
6.4 实例分析 |
6.4.1 算例设置 |
6.4.2 场景集生成与削减 |
6.4.3 日前与日内市场联合优化出清结果 |
6.4.4 日内与实时市场联合优化出清结果 |
6.5 本章小结 |
第7章 计及碳市场影响的电力现货市场建设路径分析 |
7.1 碳排放相关政策梳理 |
7.2 现行政策下碳排放压力分析 |
7.2.1 碳排放预测模型 |
7.2.2 碳排放预测效果检验 |
7.2.3 碳排放总量及碳排放强度预测 |
7.2.4 基于碳排放预测结果的政策建议 |
7.2.5 碳排放市场建设必要性分析 |
7.3 碳交易实施对电力现货市场的影响分析 |
7.3.1 碳交易市场现状 |
7.3.2 碳交易对电力现货市场的影响分析 |
7.4 碳交易与电力现货市场的协同建设建议 |
7.5 本章小结 |
第8章 研究成果与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工作 |
致谢 |
作者简介 |
(7)砖瓦隧道窑内气流组织与烟气含氧量调控策略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隧道窑系统概述 |
1.1.1 隧道窑的分类 |
1.1.2 主要结构 |
1.1.3 主要工作系统及工艺流程 |
1.1.4 工作原理 |
1.2 国内外隧道窑的研究现状 |
1.3 控制烟气含氧量的必要性及控制方法 |
1.4 研究的主要内容 |
1.5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1.6 本章小结 |
2 隧道窑烟热分离系统数值模拟方法 |
2.1 隧道窑烟热分离系统分析 |
2.1.1 烟热分离技术可行性分析 |
2.1.2 烟热分离系统构成 |
2.1.3 烟热分离系统影响因素 |
2.1.4 烟热分离系统评价指标 |
2.2 隧道窑烟热分离系统数值模拟过程 |
2.2.1 控制方程 |
2.2.2 建立几何模型 |
2.2.3 网格划分 |
2.2.4 边界条件的确定 |
2.2.5 材料物性的设置 |
2.3 多孔介质理论 |
2.3.1 多孔介质定义 |
2.3.2 多孔介质参数 |
2.3.3 多孔介质参数计算 |
2.4 本章小结 |
3 隧道窑现场测试及数值模拟验证 |
3.1 隧道烧结窑概况 |
3.2 现场测试内容 |
3.2.1 测试断面位置选择 |
3.2.2 测试断面采样点设置 |
3.2.3 测试数据 |
3.3 基于实测数据的数值模拟验证 |
3.3.1 数值模拟过程 |
3.3.2 数值模拟结果分析 |
3.4 烟热分离系统效果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4 烟热分离系统影响因素研究 |
4.1 排烟风机对烟热分离系统影响 |
4.2 余热风机对烟热分离系统影响 |
4.3 急冷风机对烟热分离系统影响 |
4.4 冷却风机对烟热分离系统影响 |
4.5 本章小结 |
5 烟热分离系统调控策略及现场运行情况 |
5.1 各个影响因素的正交试验分析 |
5.1.1 正交试验安排 |
5.1.2 影响因素重要性分析 |
5.2 砖瓦隧道窑烟气含氧量调控策略 |
5.3 砖瓦隧道窑烟气含氧量调控策略现场运行情况 |
5.4 隧道窑最大产量预测 |
5.5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研究成果及参与科研项目 |
(8)碳中和背景下的火电企业精益成本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论文的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主要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第2章 理论基础 |
2.1 精益管理理论 |
2.2 成本管理 |
2.3 P-D-C-A循环 |
第3章 HM电厂案例分析 |
3.1 HM电厂基本情况介绍 |
3.2 HM电厂成本划分简述 |
3.3 HM电厂成本管理存在问题 |
3.4 HM电厂成本管理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3.5 HM电厂精益成本管理的必要性 |
第4章 HM电厂节能减碳背景下的精益成本管理方案设计 |
4.1 方案设计总框架 |
4.2 燃料成本精益管理方案设计 |
4.3 电力生产费用精益管理方案设计 |
4.4 资本成本精益管理方案设计 |
4.5 环保成本精益管理方案设计 |
第5章 结论 |
5.1 主要研究成果 |
5.2 研究不足及未来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9)太阳能冷热电联供系统的设备选型与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太阳能应用技术研究 |
1.2.1 太阳能光伏发电技术 |
1.2.2 太阳能热利用技术 |
1.3 国内外冷热电联供系统研究 |
1.3.1 设备选型研究 |
1.3.2 优化算法研究 |
1.3.3 评价指标研究 |
1.3.4 太阳能冷热电联供系统研究 |
1.4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太阳能冷热电联供系统建模 |
2.1 太阳能相关参数计算 |
2.1.1 太阳能资源及辐射分析 |
2.1.2 倾斜面上太阳能辐射量 |
2.1.3 太阳能设备的最佳安装倾角与安装间距 |
2.2 太阳能子系统建模 |
2.2.1 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 |
2.2.2 太阳能供热采暖系统 |
2.3 其他系统设备建模 |
2.3.1 燃气内燃机 |
2.3.2 溴化锂吸收式冷热水机组 |
2.3.3 燃气锅炉 |
2.3.4 冷水机组 |
2.4 系统分析 |
2.4.1 分供系统 |
2.4.2 常规冷热电联供系统 |
2.4.3 太阳能冷热电联供系统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联供系统优化配置算法研究 |
3.1 系统算法与优化目标 |
3.1.1 系统算法与运行流程 |
3.1.2 系统优化目标 |
3.2 系统约束与限制条件 |
3.2.1 电能平衡约束 |
3.2.2 冷能平衡约束 |
3.2.3 热能平衡约束 |
3.2.4 系统设备约束条件 |
3.3 评价指标 |
3.3.1 能源评价指标 |
3.3.2 排放评价指标 |
3.3.3 经济评价指标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优化选型与性能分析 |
4.1 优化案例具体情况 |
4.2 系统选型及性能分析 |
4.2.1 待选设备数据库及选型结果 |
4.2.2 太阳能系统设计 |
4.2.3 系统运行状况分析 |
4.2.4 系统性能评价及分析 |
4.3 不同类型系统选型对比 |
4.3.1 能源效益对比 |
4.3.2 排放效益对比 |
4.3.3 经济效益对比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联供系统影响因素分析 |
5.1 能源价格影响分析 |
5.1.1 电价模式 |
5.1.2 电价与气价 |
5.1.3 冷价与热价 |
5.2 折现率影响分析 |
5.3 太阳能波动影响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与不足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和参加的科研项目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10)轻烃制气过程配置参数和流动特性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轻烃燃气应用的研究现状 |
1.2.2 鼓泡过程两相流动的研究现状 |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论文框架 |
第2章 轻烃制气过程的配置参数分析 |
2.1 轻烃燃气供热系统 |
2.2 制气系统的特性参数 |
2.2.1 混空比 |
2.2.2 露点温度 |
2.2.3 燃气热值 |
2.2.4 爆炸极限 |
2.3 制气过程的参数选取 |
2.3.1 模拟软件介绍 |
2.3.2 模拟流程介绍 |
2.3.3 模型的建立 |
2.4 单影响因素对制气过程的影响 |
2.5 多影响因素对制气过程的影响 |
2.5.1 响应曲面法的基本原理 |
2.5.2 制气参数的响应曲面设计 |
2.5.3 制气参数的响应曲面参数分析 |
2.5.4 配置参数的组合分析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制气设备流动特性数值模拟的理论基础 |
3.1 轻烃制气过程的介绍 |
3.2 制气过程的流动与传质理论分析 |
3.3 两相流动过程的基本控制方程 |
3.3.1 气液两相流的模拟方法 |
3.3.2 双流体模型 |
3.4 湍流模型 |
3.5 群体平衡模型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制气设备流动过程的数值模拟分析 |
4.1 两相流动数值模拟的基本思想 |
4.1.1 数值模拟的基本流程 |
4.1.2 控制方程的离散 |
4.1.3 计算软件的介绍 |
4.2 制气设备的物理模型 |
4.3 网格划分及求解参数设定 |
4.3.1 网格划分 |
4.3.2 边界条件和初始条件 |
4.3.3 求解设置 |
4.3.4 计算结果收敛性分析 |
4.4 网格无关性验证 |
4.5 模拟结果分析 |
4.5.1 气含率的模拟结果 |
4.5.2 气液相流动的模拟结果 |
4.5.3 气泡分布的模拟结果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制气设备不同结构下的流动特性分析 |
5.1 设备的不同结构参数设置 |
5.2 不同筛板结构的流动特性分析 |
5.2.1 筛板结构对气含率的影响 |
5.2.2 筛板结构对气液相流动的影响 |
5.2.3 筛板结构对气泡分布的影响 |
5.3 不同空气分布器的流动特性 |
5.3.1 空气分布器对气含率的影响 |
5.3.2 空气分布器对气液相流动的影响 |
5.3.3 空气分布器对气泡分布的影响 |
5.4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四、湖北地区燃料采制化设备现状及改进建议(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价值链理论的V热电联产企业的成本控制研究[D]. 朱俊. 广西大学, 2021
- [2]基于改进鲸群算法的微网优化调度研究[D]. 林放. 湖北工业大学, 2021
- [3]HN伊春热电有限公司发展战略研究[D]. 龙祖豪.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21
- [4]基于天然气动态模型与碳交易机制的电-气综合能源系统优化调度[D]. 程志韬. 西安理工大学, 2021
- [5]中国洗涤技术发展研究 ——以中国日用化学工业研究院为中心[D]. 王鹏飞. 山西大学, 2021(01)
- [6]计及新能源的电力现货市场交易优化研究[D]. 王珂珂.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21(01)
- [7]砖瓦隧道窑内气流组织与烟气含氧量调控策略应用研究[D]. 张震.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1(01)
- [8]碳中和背景下的火电企业精益成本管理研究[D]. 侯方圆. 中山大学, 2021
- [9]太阳能冷热电联供系统的设备选型与性能研究[D]. 冯嘉晖. 山东大学, 2021(12)
- [10]轻烃制气过程配置参数和流动特性分析研究[D]. 熊楚超. 河北工程大学, 202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