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动脉体瘤的DSA诊断

颈动脉体瘤的DSA诊断

一、颈动脉体瘤的DSA诊断(论文文献综述)

黄亚波,周鹏,韩庆东,陆晓诚,惠品晶,颜艳红,张世明,王中,刘济生[1](2020)在《颈动脉体瘤无血手术切除技术探讨(附12例报告)》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应用显微神经外科技术实现无血手术切除颈动脉体瘤的手术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9年8月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12例颈动脉体瘤患者的临床资料。12例患者均为单侧病变(左侧7例,右侧5例)。肿瘤体积最小为4.2 cm×3.0 cm×3.0 cm,最大为8.0 cm×6.5 cm×4.0 cm。12例患者中,肿瘤血供来源于颈外动脉及其分支9例,来源于颈动脉和颈内动脉2例,来源于椎动脉1例。其中,影像学Shamblin分级为Ⅱ级者7例,Ⅲ级5例。1例患者术前行选择性肿瘤供血动脉(椎动脉的肌椎动脉)栓塞术。12例患者均于显微镜下行颈动脉体瘤切除术,术后复查头颅CT、MRI观察有无脑出血、脑梗死等并发症,行颈动脉超声检查评估血管有无闭塞、狭窄。出院后门诊随访行颈动脉超声和CT血管成像(CTA)检查,评估有无肿瘤复发、血管狭窄及卒中事件发生等。结果 12例患者均成功切除颈动脉体瘤,手术时间为(95±25)min(60~180 min)。1例Shamblin Ⅲ级患者术中出现两处颈动脉破裂,采用缝合止血,出血量为150 ml;其余11例术中出血量为(30±12)ml(20~50 ml)。术中均无输血。12例患者的病理学结果均为副神经节瘤。围手术期无死亡病例,12例患者中,出现暂时性舌下神经损伤1例,1例复查CTA可见颈动脉缝合处管腔轻度狭窄,无脑梗死等并发症。所有患者均完成随访,随访时间为(18±8)个月(6~36个月)。至末次随访,12例患者均未见肿瘤复发、脑梗死等,未出现死亡病例。1例暂时性舌下神经损伤患者术后6个月时伸舌偏斜、吞咽困难症状缓解。结论应用显微神经外科技术,在阻断颈动脉体瘤主要血供后,沿动脉外膜-瘤体包膜界面锐性分离,在干净无血的术野内操作,保护好周围脑神经,最大程度地切除肿瘤,可以实现安全、无血地切除颈动脉体瘤。

刘世程[2](2019)在《颈动脉体瘤外科治疗的疗效分析》文中认为目的总结并探讨颈动脉体瘤(carotid body tumor,CBT)的有效诊断、治疗方式,及其术后并发症的防治。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从2010年7月到2018年12月期间收治的14例CBT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术前诊断方式、术前各项准备、手术治疗方式、术后并发症及患者恢复情况。结果14例患者均先经彩超行初步诊断,并进一步行CTA明确诊断,术前均行压颈试验,每天由3-5分钟开始,增加至30分钟。14例患者共行15次手术(其中一位患者为双侧瘤体,分期行两次手术),手术均成功完成,单纯切除瘤体2例,切除瘤体及颈外动脉(ECA)12例,一并切除瘤体、颈内动脉(ICA)及颈外动脉,同时行取自体大隐静脉血管重建术1例。1例患者术后出现口角轻度歪斜,伸舌左偏并感麻木,1例患者出现吞咽困难,均经积极治疗后症状好转。术后12例患者进行了随访,采用颈部彩超进行检查,随访率85.71%,随访时间6-60个月,随访期间无复发及死亡病例。结论1、彩超因其无创性以及便捷快速的特点成为筛查CBT以及术后随访非常有效的手段,而DSA、CTA、MRA在确诊CBT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2、术前充分的准备对手术成功与否意义重大;3、手术切除肿瘤依旧是治疗CBT的最有效手段,无论是术者还是麻醉师,应通力合作,相互配合,对脑的保护贯穿手术全程,瘤体过大或侵扰颈内、外动脉严重者,血管重建可以起到良好的治疗效果。

郭元星,郝晓东,曾小涛,李汝锐,陈莹[3](2016)在《双源64层双能量CT在诊断颈动脉体瘤中的应用价值》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双能量CT血管造影(dual-energy 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DECTA)在颈动脉体瘤(carotid body tumor,CBT)诊治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9年2月2016年3月8例疑有颈动脉体瘤颈部血管CTA血管成像检查资料。根据临床体征及影像学检查确定肿瘤的性质及其与颈动脉的关系,评估手术的风险及可行性。结果 CT平扫瘤体直径范围约为46cm,形态不规则、边缘较清楚,无钙化,咽旁间隙受压、变形;动脉期肿块呈斑片状明显强化,可见迂曲的肿瘤血管影;静脉期瘤体呈不均匀强化,强化程度明显高于动脉期。CTA表现颈动脉体瘤位于颈动脉分叉处,颈内、外动脉移位,分离、分叉角增大。所有病例形成"抱球状"或"高脚杯"状改变。3例可见颈外动脉异常小分支的肿瘤供血血管。结论 DECTA具有检查方便、迅速无创的优点,能多方位显示颈动脉体瘤大小及其血管、血供情况,而且可以不受下颌骨及椎骨伪影的影响,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对颈动脉体瘤的诊断具有肯定价值和明显优势,可做为临床颈动脉体瘤首选筛选方法。

谭颖徽,王建华,张纲,项钊,胡超,吴小波,蔡俊,周政,刘俊[4](2011)在《颈动脉肿瘤术前大脑Willis环状况判定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 探讨颈动脉瘤和颈动脉体瘤手术治疗前大脑Willis动脉环侧支循环状况判定的方法和标准, 评价DSA全脑血管造影方法判定一侧颈动脉(颈内动脉)术中永久性阻断的安全性。方法: 本组颈动脉瘤和颈动脉体瘤患者共14例, 均行CT平扫、CT增强扫描和CTA血管成像三维重建, 9例行DSA全脑血管造影检查。8例行手术治疗, 3例保留颈总动脉和颈内动脉剥除肿瘤、5例颈总动脉(颈内动脉)连同肿瘤一并切除;4例术中同步行脑电图监测。分析术前颈动脉压迫训练后DSA全脑血管造影、术中脑电图监测等方法评价大脑侧支循环的可行性和可靠性。结果: 8例手术患者中, 无死亡病例, 切口均一期愈合。术后均获随访3月~5 a, 肿瘤相关症状消失, 无肿瘤复发, 其中1例术后出现偏瘫、失语, 半年后康复。结论: DSA全脑血管造影检查是颈动脉肿瘤术前判断大脑Willis环侧支循环状况的重要方法, 但不能作为判定一侧颈动脉结扎、切除安全性的"金标准"。

郝大鹏,满凤媛,王振常,徐文坚,梁熙虹,崔久法,陈光利,杨本涛[5](2010)在《颈动脉间隙内颈动脉体瘤和神经鞘瘤的影像学鉴别诊断》文中指出目的探讨位于颈动脉间隙的颈动脉体瘤和神经鞘瘤的影像学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6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发生于颈动脉间隙的颈动脉体瘤和神经鞘瘤的CT、MRI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表现。其中颈动脉体瘤8例,神经鞘瘤8例。6例颈动脉体瘤和5例神经鞘瘤患者接受CT平扫;所有患者均接受MR平扫和增强扫描;4例颈动脉体瘤和2例神经鞘瘤患者接受DSA检查。结果CT表现:①6例颈动脉体瘤为分叶状软组织肿块影,呈与周围肌肉组织等密度改变;2例累及颈静脉孔者可见颈静脉孔扩大,边缘不规则、虫蚀状骨质破坏。②5例神经鞘瘤为卵圆形或梭形软组织肿块影,呈与周围肌肉组织等或低混杂密度改变;2例累及颈静脉孔者可见颈静脉孔扩大,边缘光整,无骨质破坏。MRI表现:8例颈动脉体瘤呈分叶状,边界清楚,纵向生长,有特征性血管流空信号,分离并包绕颈内、外动脉,动脉管径正常,增强扫描明显强化。8例神经鞘瘤呈梭形或卵圆形,边界清楚,纵向生长,呈混杂信号,分离颈动、静脉,血管管径变窄,增强扫描呈不均匀强化。DSA表现:4例颈动脉体瘤呈明显肿瘤染色,2例神经鞘瘤呈轻度肿瘤染色。结论根据颈动脉间隙内颈动脉体瘤和神经鞘瘤的特征性影像学表现可对二者进行准确鉴别。

荀文兴,邹敬才,杜娟,王燕,曲晓莉,杨香菊,肖光裕[6](2009)在《头颈部副神经节瘤64-MSCT、CTA及DSA诊断和手术治疗》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对10例头颈部副神经节瘤患者诊断及治疗回顾性分析,探讨64排螺旋CT(64-MSCT)、CT血管造影(CTA)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在头颈部副神经节瘤诊治中的作用及手术过程。方法:自2003年1月至2007年12月我科收治的10例头颈部副神经节瘤患者,其中6例为颈动脉体瘤,3例为颈静脉球瘤,1例为迷走神经副神经节瘤,对其分别进行了64-MSCT、CTA或DSA检查,对其影像学进行分析,对于手术情况进行总结。结果:64-MSCT、CTA及DSA图像清楚显示头颈部副神经节瘤的位置、大小、边界、肿瘤特征性表现及与颈动脉的关系,可为手术提供重要的信息。64-MSCTA重建图像清晰,可直观、立体、多角度的显示肿瘤与颈动脉的关系。对10例患者成功地实施了手术,除1例患者偶有头晕,1例患者术后偶有呛咳外,其他8例患者恢复良好。结论:64-MSCT、CTA及DSA影像可为头颈部副神经节瘤的诊断、术前准备、危险性评价及手术提供重要的信息。术前准备完善、术中操作严谨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张练平,孙峥[7](2009)在《颈动脉体瘤与颈动脉三角区神经鞘瘤的鉴别诊断》文中指出目的:比较颈动脉体瘤与颈动脉三角区神经鞘瘤的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和多层螺旋CT(MSCT)增强扫描的影像学特征,为两者的鉴别诊断提供经验和教训。方法:回顾性分析颈动脉体瘤与颈动脉三角区神经鞘瘤各4例,总结各自的DSA、MSA、MSCT增强扫描影像学特征,分析误诊原因。结果:颈动脉体瘤区别于神经鞘瘤的DSA特征为:瘤体染色早,旦迅速浓染;增强MSCT特征为:瘤体迅速显着强化。神经鞘瘤区别于颈动脉体瘤的DSA特征为:瘤体染色晚,在静脉期,且染色淡,或几乎不染色;增强MSCT特征为:瘤体强化不明显,且呈"斑驳"样改变。本组1例来源于颈交感干的神经鞘瘤,术前DSA误诊为颈动脉体瘤,误诊的原因为:仅注意瘤体的部位、颈内、外动脉移位特征,而忽视了瘤体的血供、染色、强化等主要特征。结论:颈动脉体瘤与颈动脉三角区神经鞘瘤的DSA、MSCT增强扫描影像学特征明显不同,对两者的鉴别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荀文兴,邹敬才,杜娟,王燕,曲晓莉[8](2008)在《64排CT、CTA及DSA在颈动脉体瘤诊治中的价值》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影像学分析,探讨64排CT、CTA及DSA在颈动脉体瘤诊治中的作用。方法:自1998年以来我科收治的13例颈动脉体瘤患者,8例行DSA检查确诊,5例经64排CT及CTA检查确诊。9例在术前行DSA颈动脉及脑血管造影,观察并分析大脑动脉环及大脑侧支循环建立情况,6例在术前进行肿瘤滋养血管栓塞。结果:64排CT、CTA及DSA图像均显示颈动脉体瘤的特征性表现。64排CTA重建图像清晰,可直观、立体、多角度的显示肿瘤与颈内、外动脉的关系。而在球囊阻断患侧颈动脉,以观察颅内血管侧枝循环建立情况及栓塞肿瘤滋养血管方面DSA起着不可代替的作用。结论:64排CT、CTA及DSA诊治颈动脉体瘤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可根据不同目的,选择不同的影像学检查方法。

董其龙,刘辉,陈代文,陈自谦[9](2008)在《颈动脉体瘤的影像学诊断》文中指出目的:探讨比较颈动脉体瘤的超声、CT、MRI、DSA的影像学表现,提高术前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手术病理证实的14例颈动脉体瘤的各种影像学表现及特征。结果:各种检查均可显示肿瘤部位、大小及形态,颈动脉体瘤的彩色多普勒特点为中等偏低实质回声,境界清楚,大于3.0cm的肿瘤可见管道结构,但肿瘤上缘观察欠清,14例行彩色多普勒超声其中9例可显示瘤内网状血管,有1例神经鞘瘤误诊为颈动脉体瘤,诊断符合率为93%(14/15)。14例均行CT平扫加增强,CT增强显示为富血管肿瘤,其中12例肿瘤均匀强化,2例呈明显不均匀强化,CT值150~180HU,颈内、外动脉密度与瘤体等同难以分辨,术前CT诊断符合率为100%(14/14)。11例患者行MRI及MRA检查,MRI平扫特点为瘤内见流空的血管影像,明确显示颈内、外动脉分离和紧贴或镶嵌在肿瘤后外缘及前外缘,MRA能良好显示肿瘤与颈总动脉及其分叉的关系,术前MRI诊断符合率为100%(11/11)。其中8例同时行DSA血管造影,除能明确诊断和显示供血动脉外,DSA能清晰显示其血供及与颈内、外动脉的关系,术前DSA诊断符合率为100%(8/8)。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CT和MRI对颈动脉体瘤均有很高的诊断价值,差异无显着性意义。

曹代荣,游瑞雄,李银官,王弘岩,陈济铭[10](2007)在《多层螺旋CT及CTA诊断颈动脉体瘤的价值》文中提出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及CTA诊断颈动脉体瘤的价值。材料和方法:回顾性分析7例经病理证实的颈动脉体瘤多层螺旋CT平扫、增强扫描和CTA及3例DSA的影像资料。结果:7例共9个肿块(双侧2例),平扫肿块密度与肌肉相类似,增强扫描所有肿块均显着增强,薄层横断面图像能清晰显示被推移或包绕的颈内外动脉以及增宽的颈内、外动脉间距。8个肿块外周可见多发扩张的滋养动脉影。颈部CTA清晰显示7例9个肿块与颈总、颈内及颈外动脉的关系,其中7个肿块侧的颈动脉分叉呈杯口状扩大。3例CTA结果与DSA检查完全一致。结论:多层螺旋CT结合CTA可以替代DSA作为确诊颈动脉体瘤的最佳诊断方法。

二、颈动脉体瘤的DSA诊断(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颈动脉体瘤的DSA诊断(论文提纲范文)

(2)颈动脉体瘤外科治疗的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图
致谢
附录A 中英文略缩词对照表
附录B
附录C 综述
    参考文献

(3)双源64层双能量CT在诊断颈动脉体瘤中的应用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1.2 检查方法
    1.3 颈部血管DSA检查
2 结果
3 讨论
    3.1 双能量CTA在头颈部血管疾病中的应用具有以下特点[7]
    3.2 CBT各种影像检查的比较
    3.3 DECTA诊断CBT的影像学特点
    3.4 DECTA诊断CBT的优势
    3.5 颈动脉体瘤的鉴别诊断

(5)颈动脉间隙内颈动脉体瘤和神经鞘瘤的影像学鉴别诊断(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影像学检查
        1.2.1 CT检查
        1.2.2 MR检查
        1.2.3 DSA检查
2 结果
    2.1 CT表现
    2.2 MRI表现
    2.3 DSA表现
3 讨论

(10)多层螺旋CT及CTA诊断颈动脉体瘤的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和方法
    1.1 临床资料
    1.2 CT检查方法
    1.3 图像后处理
    1.4 DSA检查
2 结果
    2.1 CT表现
    2.2 CTA表现
    2.3 DSA表现
3 讨论
    3.1 颈动脉体的正常解剖结构
    3.2 病因
    3.3 肿瘤形态分类及其意义
    3.4 CT表现
    3.5 CTA检查技术及诊断价值
    3.6 CTA与DSA对照研究
    3.7 CTA的优缺点

四、颈动脉体瘤的DSA诊断(论文参考文献)

  • [1]颈动脉体瘤无血手术切除技术探讨(附12例报告)[J]. 黄亚波,周鹏,韩庆东,陆晓诚,惠品晶,颜艳红,张世明,王中,刘济生.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2020(08)
  • [2]颈动脉体瘤外科治疗的疗效分析[D]. 刘世程. 蚌埠医学院, 2019(01)
  • [3]双源64层双能量CT在诊断颈动脉体瘤中的应用价值[J]. 郭元星,郝晓东,曾小涛,李汝锐,陈莹.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6(12)
  • [4]颈动脉肿瘤术前大脑Willis环状况判定的临床研究[J]. 谭颖徽,王建华,张纲,项钊,胡超,吴小波,蔡俊,周政,刘俊. 解剖与临床, 2011(05)
  • [5]颈动脉间隙内颈动脉体瘤和神经鞘瘤的影像学鉴别诊断[J]. 郝大鹏,满凤媛,王振常,徐文坚,梁熙虹,崔久法,陈光利,杨本涛.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2010(02)
  • [6]头颈部副神经节瘤64-MSCT、CTA及DSA诊断和手术治疗[J]. 荀文兴,邹敬才,杜娟,王燕,曲晓莉,杨香菊,肖光裕. 口腔医学研究, 2009(03)
  • [7]颈动脉体瘤与颈动脉三角区神经鞘瘤的鉴别诊断[J]. 张练平,孙峥. 临床医药实践, 2009(01)
  • [8]64排CT、CTA及DSA在颈动脉体瘤诊治中的价值[J]. 荀文兴,邹敬才,杜娟,王燕,曲晓莉. 口腔医学研究, 2008(06)
  • [9]颈动脉体瘤的影像学诊断[J]. 董其龙,刘辉,陈代文,陈自谦. 放射学实践, 2008(06)
  • [10]多层螺旋CT及CTA诊断颈动脉体瘤的价值[J]. 曹代荣,游瑞雄,李银官,王弘岩,陈济铭.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2007(05)

标签:;  ;  ;  ;  ;  

颈动脉体瘤的DSA诊断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