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应发展转基因农业

中国应发展转基因农业

一、中国应该发展转基因农业(论文文献综述)

周玲[1](2021)在《转基因事件对农业上市公司股价波动的影响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国内现有文献关于资本市场的研究中,农业上市公司由于其在资本市场总市值占比小、数量少、业绩不突出等特点,在资本市场上很难引起众多投资者的青睐。我国作为农业大国,自古以来农业发展历史悠久。时下,“三农”问题受到国家高度重视,资本市场上的农业上市公司在“产业兴旺”、“乡村振兴”背景下显得格外瞩目。但近年来,农业上市公司的负面事件屡见不鲜,有代表性的如2014年在“獐子岛事件”爆发的短时间内,投资者纷纷减持该公司股票,造成公司股价持续下跌,严重影响了公司的运营;国内种业巨头登海种业在2016年因违规种植“转基因玉米”,致其股价跌幅超过4%等。这些负面事件,会对所在公司、公司所在行业的股价产生波动。“转基因”生物技术作为“人类历史发展中应用最为迅速的重大技术之一”,在现有文献研究中以“转基因”为视角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生物种植与推广领域以及安全性争论等层面,而以转基因事件为研究视角对农业上市公司股票价格波动的研究鲜有提及。基于此,论文运用事件研究法定量分析和度量历次“转基因”事件对农业上市公司、“涉转基因”、“非转基因”农业上市公司市场价值的影响,以期更好发挥农业上市公司在资本市场融资效率从而提高自身应对资本市场风险的能力。首先,基于申银万国二级行业分类标准的投资性、现实性、互通性作为农业上市公司研究样本来源。其次,以“百度指数”平台作为“转基因事件”素材来源的获取渠道,基于“转基因”、“崔永元”二者关键词的关联性,选取了四个与新闻当事人“崔永元”高度关联、社会公众关注度极高、社会影响极其深远的转基因负面事件和一个转基因正面事件作对比分析。最后,运用事件研究法构建市场模型来分析“转基因事件”对农业上市公司股价波动的影响程度。研究结果发现:第一,转基因负面事件对整体农业上市公司的股价造成了显着的冲击,对农业上市公司带来了负面影响。第二,转基因负面事件造成“涉转基因”农业上市公司股价下跌,“非转基因”农业上市公司股价上涨,资本市场上与“涉转基因”农业上市公司利益相关的投资者会降低对“涉转基因”农业上市公司的评价,减持对“涉转基因”农业上市公司的股票,故而选择“非转基因”农业上市公司股票来代替“涉转基因”农业上市公司股票来规避市场舆论风险。因此,“涉转基因”农业上市公司产生“传染效应”,“非转基因”农业上市公司产生“竞争效应”。第三,转基因正面事件对“涉转基因”农业上市公司产生显着的竞争效应,进而对整体农业上市公司带来正面影响,有关“转基因食品安全”的正面信息,使得资本市场上“涉转基因”概念的农业股票受到追捧,股价上涨,市场份额增加,产生“竞争效应”。

刘文真[2](2021)在《转基因农业的发展和现状》文中提出从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开始,转基因技术的问世开启了农业发展新旅程,对改善农作物品种及促进物种发展的多样性作用显着,并作为我国的重点科研项目,转基因农业发展有着几十年的发展积累,并取得了丰硕成果,对进一步缓解我国农业生产中的先天不足问题意义非凡。但是在此过程中,由于转基因农业的安全性争议不断,人们多处于观望态度,甚至部分存有恐慌心理,未来发展仍旧面临着重重障碍,相关方面的课题研究备受关注。本文基于对转基因农业发展必要性的剖读,分析了其在我国当前阶段的现状,并就其未来进行了展望。

庞祯敬[3](2020)在《基于体制性信任的风险技术公众态度形成路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转基因技术是一种典型的风险技术,其意涵已超越“科学的域场”,信任的“塔西佗陷阱”已赋予了转基因技术太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敏感想象,在转基因技术议题框架下,公众对转基因技术认知的争议和“错位”,并非是单纯的转基因“风险”“利益”认知或风险治理策略“解方”上的对立,其实质是看待转基因问题的价值规范体系的“源头”差异,也即问题的“框架前提”的差异,其中“信任”的作用逐渐凸显,从而形成了一个特殊的“信任-感知-态度”场域,成为转基因技术公众态度形成的“路径依赖”。而对政府这一核心利益相关的信任,在公众对转基因技术的态度形成中扮演者主要“戏份”,换言之,体制性信任已成为转基因技术公众态度形成的重要前置因素。因此,有必要从信任视角探究转基因风险技术公众态度的形成过程并提出针对性的因应策略,以达到实现转基因论争中的良性风险沟通。研究认为,转基因技术公众态度形成模型经历了一个从理性行为理论、计划行为理论、技术接受模型、Bredahl模型、总体性模型框架的源起、改进、创新、拓展的过程,在转基因技术公众态度形成模型的总体性框架下,社会分层机制、客观认知系统、信息的作用皆因其自身缺点而存在转基因技术公众态度预测失真的问题,而转基因技术风险的社会建构性特征决定了主观价值与规范体系在转基因技术公众态度形成居于主导地位,其中,信任与价值的互动又使得转基因技术公众态度的形成成为了一个信任的“域场”,在这个域场下,公众与利益相关者的信任链接是转基因技术风险沟通的关键,而体制性信任在整个转基因技术信任“图谱”中居于核心地位。虽然体制性信任在转基因技术公众态度形成中扮演重要“戏份”已有初步共识,但现有研究的讨论主要集中政府管理能力、意愿层面等层面,不足以反映体制性信任结构维度及其对转基因技术公众态度影响路径具有层次性和复杂性。因此,研究采用扎根理论分析方法,以互联网平台(微博)上热点“转基因”主题文章的关涉政府的评论观点为原始资料,全面解构了体制性信任结构及其对转基因技术公众态度影响路径的“全貌”。研究发现,研究发现,转基因技术公众态度形成中的体制性信任结构表现为以政府能力、政府价值、公众参与、信息公开、官员表现、规制公正性、规制完善性为代表的7大主范畴,进一步凝练可归结为契约型信任、互动型信任和规制型信任三种形式,三种信任形式分别服从为“宏观-中观-微观”的层次衔接,具有不同的背景和内涵,能敏感作用于以感知利益和感知风险为基础的“理性决策过程”,从而在情绪聚焦和问题聚焦两方面形成公众态度外显表达,或可对转基因议题下的公民行为具有预测作用。紧接着,研究在研究假设、预置模型、问卷设计、数据收集、信度效度分析的基础上,利用描述性统计分析、相关性分析、回归分析、结构方程模型探索了体制性信任视角下转基因技术公众态度的形成路径,研究发现,公众对政府在科技风险治理中的契约型信任、互动型信任、规制型信任表现出较为谨慎中立的态度,对转基因技术利益的感知表现出较为谨慎中立的态度,对转基因技术的风险感知和公众态度均表现出相对消极的态度,但并未出现过分夸大的现象,且个体差异较大;而公众对政府在科技风险治理中的契约型信任、互动型信任、规制型信任,通过作用于以感知利益和感知风险为基础的理性决策机制,从而影响转基因技术公众态度,其中,互动型信任在体制性信任结构中居于核心地位,而基于“感知风险”和“感知利益”的个体理性决策框架在转基因技术公众态度形成中具有很好的预测作用。进一步理论思考认为,科学理性内部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责任伦理与信念伦理的“断裂”是转基因技术风险治理中体制性信任缺失的根源,而科学理性、社会理性、生态理性间的“框架前提”差异与体制性信任的互动是公众对转基因技术风险-利益认知差异的“成因”,转基因技术风险良性沟通的实现需摒弃“缺失模型”下的“公众理解科学范式”,走向“内省模型”下的“科学与社会范式”。未来为实现转基因技术公众态度的有效引导,政府需确立科学不确定性情势下的中立立场和良善价值,需要建立转基因技术议题下的知识型政府形象,需确立公众参与中的“参与式决策”原则,需建立完善的转基因技术信息公开机制以保障公众的知情权,需巩固固转基因技术的政策、制度、法律“防线”,需要建立适合国情的转基因产品“标识”制度。

庞祯敬,叶子荣[4](2019)在《公众对转基因农业技术态度形成中体制性信任的结构维度——基于微博平台互动评论的质性研究》文中提出本文采用扎根理论的方法,以微博上热点"转基因"主题文章的关涉政府的评论观点为原始资料,全面解构公众对转基因农业技术态度形成中体制性信任的结构维度。研究发现,公众对转基因农业技术态度形成中的体制性信任结构表现为以政府能力、政府价值、公众参与、信息公开、官员表现、规制公正性和规制完善性为代表的7大主范畴,可归结为契约型信任、互动型信任和规制型信任三种核心范畴,这三种信任形式分别服从宏观—中观—微观的层次衔接,能敏感作用于转基因农业技术的公众态度。

韦艳顺[5](2019)在《农业转基因技术的负责任创新研究》文中指出现今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人类在体验到技术的益处,却也担心忧虑技术创新带来的负面影响,技术创新与社会价值之间的矛盾,促使“负责任创新”(responsible research and innovation)这一新理念被提出。负责任创新是西方近期热点讨论的理念,是技术与社会、责任原理、伦理与价值等多个领域的前沿话题,负责任创新的本质是多学科交叉、跨领域合作的,在对其进行深入剖析时,往往会容纳多种分析手法。“负责任创新”的理念包括“责任”与“创新”,其不仅仅是理念,更是技术内在属性与技术实践的基本路径,围绕预测、自省、包容、响应的四维分析框架展开。负责任创新提供了农业转基因技术的新模式,将责任嵌入技术创新的全过程,包括预测、自省、包容和响应四个维度,形成完整的行动框架,弥补传统创新的不足,以农业转基因技术为研究对象,运用负责任创新的理念进行研究。从农业转基因技术的概况着手,分析了农业转基因技术的发展历程。根据农业转基因技术存在的风险,即实验室风险、市场投入风险、食品安全风险、社会舆论风险、生态环境风险以及其他未知风险具体分析介绍了农业转基因技术是不稳定的。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农业转基因技术风险的成因,主要是因为农业转基因技术的非自然性与不确定性。农业转基因技术的发展需要负责任创新,继而提出了农业转基因技术负责任创新的价值诉求,将价值纳入农业转基因技术的考量中,解释农业转基因技术负责任创新的实施内容,依据负责任创新的四维框架,从预测、自省、包容以及响应四个维度进行具体阐述,制定农业转基因技术负责任创新的具体路径,依据责任主体对象,从国家层面、投资集团、科学共同体以及公众多方进行分析。农业转基因技术负责任创新的的具体实践路径,即提升科学共同体的责任意识与责任担当,重视与社会公众的交流以及舆论引导,加强技术管控等举措,促进农业转基因技术的长远发展。通过行动框架实现前瞻式治理、审视技术治理的过程、达成技术共识以及实现技术的开放等内容,更需要国家政府、投资集团科学共同体以及社会大众共同承担技术创新的责任,构建国家层面、科学共同体层面、投资集团层面以及社会大众层面的多元责任体系,实现农业转基因技术的负责任创新。

高原[6](2017)在《从转基因农产品之争看新自由主义贸易秩序的实质》文中研究说明自1994年首例转基因农作物在美国被商业化推广以来,转基因农产品在国际贸易中发展迅速。在短短三十年内便诞生了多种双边、多边的国家和地区贸易规则制度,并逐渐形成自由开放的贸易发展趋势。但是这种自由贸易趋势发展却极其不平衡,而且有人也怀疑转基因农产品对人体健康和资源环境存在着尚不明朗的潜在风险。因此,转基因农产品在受到市场自由化力量推广的同时,也遭受了社会监管性反制措施的强力约束。笔者就是针对转基因农产品开放贸易的赞成与反对力量,通过展开具体的实证分析来探究这些力量发展变化的内在逻辑,并认清以转基因农产品贸易为代表的新自由主义经济秩序的实质。首先,笔者通过实证数据的分析,总结在新自由主义国际经济秩序下,转基因农产品开放式贸易制度的发展趋势。然而在这种开放的贸易发展趋势下,各国、各地区之间的转基因农业的发展程度并不平衡。笔者通过实证调查转基因农产品生产者的具体生产数据与其物质实力、以及转基因农产品贸易给社会与经济所带来的影响,来分析相关贸易参与方对开放的转基因农产品贸易制度持赞成或反对态度的具体原因。其次,笔者对赞成与反对转基因农产品开放贸易的力量所援引的各类国际、国内贸易的法律制度规范展开实证调研,并对当前这些支持与反对力量的具体表现形式进行总结和归纳。某些贸易参与国及其法律制度规范因为在实践层面具有普遍的影响力和突出的代表性,因而具有“典型类型”(Ideal Types)的案例特征。笔者就试图确定某些转基因农产品开放贸易中的赞成与反对的典型案例,从宏观与微观双重视角来探析当前这种赞成与反对力量在全球、国家及国家内部层面的博弈现状。最后,笔者针对转基因农产品这种市场扩张趋势和抵制自由化的反制措施之间的冲突现象,运用政治经济学的理论框架对其展开学理分析,并由此探究当前新自由主义贸易秩序的实质。转基因农业技术是对传统农业生产技术的一种突破,但是这种技术突破却饱受争议,在现实生活中的体现就是转基因农产品各贸易参与方对开放贸易制度的赞成与反对之争。在当前的新自由主义世界经济秩序之下,开放的转基因农产品贸易虽然促进了农业生产力的发展,但是这一贸易制度却导致了收益分配的两极分化,牺牲了包括公平正义在内的社会价值。以转基因农产品开放贸易为代表的新自由主义贸易秩序具有明显的时代局限性。因此,对当今的新自由主义贸易秩序应当以一个理性的姿态来对待,审慎地对其进行改良和调整。这一结论也为对转基因农产品事业持折衷态度的国家(例如中国)提供了相应的启示与指导作用。

陈薇琼[7](2016)在《专项投资对转基因技术成果产出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转基因农业生物技术迅速发展,对全球农产品价格及食物安全性产生了重要影响,并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转基因生物技术是在现有资源条件下,解决人类粮食短缺,提高农产品质量的重要途径。为发展转基因农业生物技术,2008年我国启动了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科技重大专项(转基因专项),该专项计划投入资金240亿元。本文的目标是通过对比“863计划”,“973”计划和转基因专项对转基因技术研发成果产出的影响,分析目前我国的转基因专项改革是否有更高的产出效率,为政府制定我国转基因农业生物技术的发展战略提供科学的依据。为达到上述研究目标,本文以转基因专项承担单位为研究对象,利用2010年对转基因专项承担单位的调研数据(包含研发投入和论文产出)及德温特专利数据库中的专利产出数量,通过负二项回归模型的实证分析,对比“863计划”、“973计划”,研究转基因专项改革对转基因生物技术成果产出的影响。本文的研究得出以下几点结论:(1)专项投资显着提高了我国转基因技术研发成果产出效率。(2)科技项目的考核评价标准对科技成果产出具有重要导向性作用。(3)人力资本特别是人员质量对科技成果产出为显着的正影响。(4)科研单位的知识积累是影响专利产出的重要因素之一。根据上述研究结论,本文提出几点主要政策建议:(1)坚持以专项投资为导向的科技投资模式,为科研人员提供稳定的经费来源。(2)根据不同重大专项的性质设立政策导向,转基因重大专项应以产业为导向。(3)国家应注重人才培养和人才引进,加强农业生物技术研发人才团队建设。(4)完善制度建设,建立转基因专项知识产权事务部为转基因技术产业的健康发展提供知识和技术政策保障。

邓昕,徐振伟[8](2016)在《转基因知识产权的南北博弈》文中研究表明本文通过对转基因技术及知识产权现状的介绍,结合国际法中有关知识产权、生物多样性及粮食保障的有关内容,以印度等发展中国家为例,分析发达国家和跨国公司在粮食安全事务当中对发展中国家施加的影响以及由此形成的南北关系。与此同时,结合我国当前转基因技术发展现状,提出一些有关转基因农业方面我国应当采取的内部规制和外交措施的建议。

刘婷[9](2016)在《国际贸易中的转基因食品标识问题研究 ——以美欧转基因食品贸易争端为切入点》文中认为本文以美国和欧盟的转基因食品贸易争端为切入点,提出国际贸易中转基因食品标识制度差异问题。美国法对转基因食品标识的规定与欧盟法的规定有显着不同,这些差异已经突破国内法的层面,上升并演变为国际法问题。因此,本文对美国倡导的自愿标识制度和欧盟倡导的强制标识制度进行了多方面、深层次的剖析并进一步揭示出转基因食品标识制度差异导致的严重问题。转基因食品标识制度差异不仅使得有关转基因食品贸易的国际争端凸显,非关税壁垒增加;还导致地理标志失去其原有的意义,影响消费者的选择与判断;更严重影响了经济自由化和贸易的公平性。基于国际贸易中现有的转基因食品标识问题,本文通过对美国的转基因食品监管路径的历史演变进行梳理,以及对美国转基因食品规制的现状的分析,进而揭示出美国自愿标识制度的理论基础和特点,最后对美国转基因食品标识制度进行了深层的总结与剖析。与美国不同,欧盟的转基因食品强制标识制度建立在欧盟的转基因生物监管框架下,强制标识制度的形成有着多方面的深刻原因,制度本身特点鲜明。目前,国际贸易中转基因食品标识的国际协调存在着一些棘手的问题。在WTO框架下,转基因食品标识问题的解决仍然存在着很多障碍,诸如同类产品的认定问题、WTO规则与多边环境协议的优先性问题和SPS协议与《生物安全议定书》的适用问题。虽然国际协调乏力,但是多种规则的协同与差异还是为转基因食品标识问题解决留有一定的商榷空间。WTO的法律制度为国际贸易中的食品标识问题的解决提供了可能性。无论是限定地理标志,还是基于SPS协议建立一套新的监管评级制度,都是力求通过完善WTO规则来解决问题。2015年TPP协议达成,TPP协议中对于SPS措施的规定,为WTO的SPS协议的完善带来了一些新的思考。从目前各国对转基因食品的标识与监管中,可以看出尽管各国对转基因食品标识的立法和规则并不相同,但总体来说,无论是美国还是欧盟,他们在转基因食品的监管问题上都持有谨慎态度。我国的转基因食品标识立法并不完善,转基因食品发展中也存在着较多问题。因此,完善我国的转基因食品标识制度,建立可追溯的监管机制势在必行。

齐文涛[10](2015)在《转基因农业为何闯至人前?》文中提出转基因农业自诞生起就伴随争论,而它却决然地冲破重重反对闯至人前,其间缘由诸覆未发。转基因农业在人体健康、生态和谐、国家安全等方面都有潜在风险,未必能带来高产和弥补现代农业的缺陷,并不具备充分的可行性与必要性,其推广并非是经过严密论证的理性选择。它的到场与隐居幕后的多种力量密切相关,资本的增殖强力、技术的自主发展与人对自然的意愿贯彻,这三方面联手助推,使转基因农业如期而至。从更深层次上讲,转基因农业是人类社会欲望之流激起的新浪花,人们企图获得更多物质财富的占有欲、过分追求安逸闲适生活的享乐欲、思想观念中对自然的控制欲,任由其行于当世。

二、中国应该发展转基因农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国应该发展转基因农业(论文提纲范文)

(1)转基因事件对农业上市公司股价波动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和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概念界定与理论分析
        1.2.1 概念界定
        1.2.2 理论分析
    1.3 研究内容、方法与技术路线图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图
2 文献综述
    2.1 国外研究现状
        2.1.1 负面事件对消费终端市场的影响
        2.1.2 负面事件对企业自身的影响
    2.2 国内研究现状
        2.2.1 针对农业上市公司股价的相关研究
        2.2.2 非农业领域运用事件研究法的相关研究
        2.2.3 农业领域运用事件研究法的相关研究
        2.2.4 基于“转基因”事件的相关研究
3 转基因与农业
    3.1 转基因生物技术
    3.2 全球转基因种植现状
    3.3 我国转基因种植现状
    3.4 严格谨慎的转基因政策
4 研究设计与数据处理
    4.1 定义“转基因事件”事件日、估计窗、事件窗
    4.2 样本选取
        4.2.1 样本界定
        4.2.2 样本筛选
    4.3 正常收益率的计算
        4.3.1 市场模型
        4.3.2 经济模型
    4.4 异常收益、累计异常收益的估计
        4.4.1 异常收益的计算
        4.4.2 累计异常收益率
    4.5 统计检验
5 实证结果分析
    5.1 历次转基因事件的溢出效应分析
        5.1.1 转基因事件一全样本与子样本实证结果分析
        5.1.2 转基因事件二全样本与子样本实证结果分析
        5.1.3 转基因事件三全样本与子样本实证结果分析
        5.1.4 转基因事件四全样本与子样本实证结果分析
        5.1.5 转基因事件五全样本与子样本实证结果分析
        5.1.6 历次转基因实证结果对比分析
    5.2 转基因事件溢出效应的回归分析
        5.2.1 变量定义
        5.2.2 模型建立
        5.2.3 变量的描述统计分析
        5.2.4 转基因事件回归结果分析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启示与建议
    6.3 研究局限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2)转基因农业的发展和现状(论文提纲范文)

1 转基因农业发展现状
2 转基因农业发展未来
    2.1 加大宣传力度
    2.2 支持科研创新
3 结语

(3)基于体制性信任的风险技术公众态度形成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关于信任概念的研究
        1.3.2 风险社会视域下的信任研究
        1.3.3 关于体制性信任的研究
        1.3.4 体制性信任与社会风险感知关系的研究
        1.3.5 关于转基因技术公众态度的研究
        1.3.6 关于体制性信任与转基因技术公众态度关系研究
        1.3.7 文献评述
    1.4 研究思路、目标、方法及技术路线图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目标
        1.4.3 研究方法
        1.4.4 技术路线图
    1.5 创新点及展望
        1.5.1 创新点
        1.5.2 展望
第2章 理论基础与分析框架
    2.1 转基因技术公众态度形成模型的源起、改进、创新与拓展
        2.1.1 转基因技术公众态度形成模型的源起
        2.1.2 转基因技术公众态度形成模型的改进
        2.1.3 转基因技术公众态度形成模型的创新
        2.1.4 转基因技术公众态度形成模型的拓展
    2.2 转基因技术公众态度形成模型的总体性框架与病理辨识
        2.2.1 转基因技术公众态度形成模型的总体性框架
        2.2.2 转基因技术公众态度形成模型总体性框架的病理辨识
    2.3 体制性信任视角下转基因技术公众态度形成路径的确定性研判
        2.3.1 转基因技术风险具有“社会建构性”特征
        2.3.2 主观价值和规范体系在转基因技术公众态度形成中居于主导地位
        2.3.3 转基因技术公众态度形成是一个信任与价值互动的域场
        2.3.4 公众与利益相关者的信任链接是转基因技术风险沟通的关键
        2.3.5 体制性信任在转基因技术信任“图谱”中居于核心地位
    2.4 核心概念与分析框架
        2.4.1 核心概念界定
        2.4.2 分析框架
第3章 体制性信任结构维度及其对转基因技术公众态度的影响路径
    3.1 研究方法
    3.2 资料收集
    3.3 资料挖掘与凝练
        3.3.1 现象定义
        3.3.2 概念化与范畴凝练
        3.3.3 核心范畴挖掘
    3.4 模型阐释
        3.4.1 宏观:“契约型信任—风险/利益感知—公众态度”路径
        3.4.2 微观:“互动型信任—风险/利益感知—公众态度”路径
        3.4.3 中观:“规制型信任—风险/利益感知—公众态度”路径
    3.5 理论饱和度检验
    3.6 结论
第4章 模型构建与研究设计
    4.1 概念模型
    4.2 研究假设
        4.2.1 契约型信任、互动型信任、规制型信任相互间关系的研究假设
        4.2.2 体制性信任与感知收益、感知风险关系的研究假设
        4.2.3 感知利益、感知风险与公众态度关系的研究假设
    4.3 变量测量
        4.3.1 问卷设计:原则和过程
        4.3.2 变量测量:题项设计
    4.4 数据收集与分析方法
        4.4.1 抽样对象的选择
        4.4.2 问卷发放与数据整理
    4.5 统计检验
        4.5.1 信度检验
        4.5.2 效度检验
第5章 体制性信任视角下转基因技术公众态度形成路径分析
    5.1 描述性统计分析
        5.1.1 样本描述性统计分析
        5.1.2 变量描述性统计分析
    5.2 相关性分析
    5.3 方差分析
    5.4 多元回归分析
    5.5 结构方程分析
        5.5.1 感知风险、感知利益与公众态度关系的假设验证
        5.5.2 体制性信任与感知风险、感知利益关系的假设验证
        5.5.3 互动型信任与契约型信任、规制型信任关系的假设验证
    5.6 小结
第6章 理论思考与管理启示
    6.1 理论思考
        6.1.1 转基因技术体制性信任缺失的根源
        6.1.2 转基因技术风险与利益认知差异的成因
        6.1.3 转基因技术风险沟通的关键
    6.2 管理含义
        6.2.1 中立立场和良善价值
        6.2.2 构建知识型政府形象
        6.2.3 确立参与式决策原则
        6.2.4 完善信息发布机制
        6.2.5 巩固规制的监督防线
        6.2.6 建立适当的标识制度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博士研究生期间的科研情况
附件 转基因技术调查问卷

(4)公众对转基因农业技术态度形成中体制性信任的结构维度——基于微博平台互动评论的质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文献回顾
2 研究设计
    2.1 研究方法
    2.2 资料来源
3 资料挖掘与凝练
    3.1 现象定义
    3.2 概念化及范畴凝练
    3.3 核心范畴挖掘
4 结构阐释
    4.1 宏观:契约型信任—公众态度路径
    4.2 微观:“互动型信任—公众态度”路径
    4.3 中观:“规制型信任—公众态度”路径
5 结论与管理启示
    5.1 结论与展望
    5.2 管理启示

(5)农业转基因技术的负责任创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目的及研究意义
    第二节国内外研究动态
    第三节 研究内容与创新之处
    第四节 技术路线与研究方法
第一章 负责任创新的概况
    第一节 负责任创新的内涵辨析
        一、创新及创新存在的风险
        二、责任及责任的主体
    第二节 负责任创新理念的发展历程
    第三节 负责任创新的行动框架
        一、预测维度
        二、自省维度
        三、包容维度
        四、响应维度
第二章 农业转基因技术负责任创新的缘由
    第一节 农业转基因技术的概况
    第二节 农业转基因技术存在的风险
    第三节 农业转基因技术风险的成因探析
    第四节 农业转基因技术负责任创新的价值诉求
第三章 农业转基因技术负责任创新的实施内容
    第一节 预测:前瞻式治理
    第二节 自省:审视技术发展
    第三节 包容:实现技术交流
    第四节 响应:达成技术共识
第四章 农业转基因技术实现负责任创新的路径
    第一节 国家层面:负责任创新规范的制定与监督者
    第二节 投资集团层面:负责任创新的推动者
    第三节 科学共同体层面:负责任创新的实施者
    第四节 公众个体层面:负责任创新的反馈与参与者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6)从转基因农产品之争看新自由主义贸易秩序的实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问题的缘起与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一) 问题的缘起
        (二) 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二、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一) 研究思路
        (二) 研究方法
    三、研究评价
        (一) 研究的创新之处
        (二) 研究的不足之处
第一章 转基因农产品国际贸易秩序的现状
    一、转基因农产品贸易的开放趋势
    二、转基因农产品国际贸易存在的壁垒障碍
第二章 支持转基因农产品开放的力量
    一、支持开放贸易的国家力量
    二、原因初步探析
    三、开放贸易下利润积累的制度规范
第三章 反对转基因农产品开放的力量
    一、反对开放的国家与非政府组织力量
    二、原因的初步归纳
    三、反对力量所援引的规则与制度
第四章 采取折衷政策的国家
    一、欧盟对转基因生物技术的两面性
    二、印度的艰难转型
第五章 新自由主义贸易秩序存在的缺限
    一、转基因农产品贸易自由化的实质
        (一) 将转基因农产品等同于传统农产品以拓宽市场
        (二) 利用技术话语权降低现有贸易制度的安全阀效用
        (三) 通过知识产权保护获得超额利润
    二、开放的转基因农产品贸易所带来的后果
        (一) 冲击传统农业生产
        (二) 利益分配格局的重新调整
        (三) 共享式发展的缺失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启示
    一、研究的结论
    二、对中国的启示
        (一) 中国转基因农业发展的现状及所遇问题
        (二) 中国发展转基因技术的优势与劣势
参考文献
附录: 论文中的图表信息
致谢

(7)专项投资对转基因技术成果产出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研究目标
    1.3 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图
第二章 国内外研究概况
    2.1 农业生物技术研发体制概况
    2.2 农业生物技术研发投入对研发产出的影响
        2.2.1 国外研发投入对研发产出的影响
        2.2.2 国内研发投入对研发产出的影响
第三章 数据来源与计量模型
    3.1 理论框架
    3.2 数据来源
    3.3 计量模型
第四章 转基因专项承担单位研发投入
    4.1 研究单位特征及人员描述性分析
    4.2 研究单位农业生物技术研发投资描述性分析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转基因专项承担单位成果产出
    5.1 中国农业生物技术专利产出
    5.2 研究单位农业生物技术研发专利产出
    5.3 研究单位农业生物技术研发论文产出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专项投资对转基因成果产出影响的实证分析
    6.1 基本模型选取
    6.2 变量的描述统计分析
    6.3 研发投资对专利申请产出影响的实证分析
    6.4 研发投资对专利授权产出影响的实证分析
    6.5 研发投资对论文产出影响的实证分析
    6.6 本章小结
结论
    1、研究结论
    2、政策建议
    3、论文的创新点及不足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与研究成果清单
致谢

(8)转基因知识产权的南北博弈(论文提纲范文)

一、转基因技术及知识产权
    (一)转基因技术及现状
    (二)转基因知识产权
        1. 转基因为何能成为知识产权
        2. 保护的范围
二、南北之间有关转基因农业产业的博弈
    (一)国际公约———各方利益博弈
        1. 知识产权进入农业领域———TRIPs协定
        2. 为保护生物的未来———生物多样性协议(CBD)
        3. 植物品种成为知识产权———国际植物新品种保护公约(UPOV)
    (二)跨国公司的利益诉求
    (三)转基因农业知识产权下的南北关系
        1. 发达国家转基因农业发展概况———以美国为例
        2. 发展中国家的粮食产业发展及南北关系———以印度为例
三、转基因农业产业发展中的中国对外关系
四、结语

(9)国际贸易中的转基因食品标识问题研究 ——以美欧转基因食品贸易争端为切入点(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缩略语与专有名词对照表
导论
    一、本文的研究背景
    二、研究现状
    三、本文的研究内容与方法
第一章 国际贸易中的转基因食品标识问题——影响与成因
    第一节 国际贸易中转基因食品标识问题的影响:争端与壁垒
        一、国际贸易争端凸显
        二、非关税壁垒的增加
    第二节 国际贸易中转基因食品标识问题的成因
        一、农业贸易政策的分歧
        二、对待转基因食品的立场分歧
        三、复杂的农产品贸易关系
    第三节 转基因食品的国内法标识:自愿与强制
        一、自愿标识制度
        二、强制标识制度
        三、制度差异协调乏力
第二章 国际贸易中转基因食品标识问题的国际协调——WTO规则与《生物安全议定书》的协同与差异
    第一节 WTO框架下的转基因食品标识问题的解决
        一、问题解决的障碍之同类产品认定
        二、问题解决的障碍之WTO与 MEA的优先适用
        三、SPS协议的适用
    第二节 《生物安全议定书》框架下转基因食品标识问题的解决
        一、问题解决的障碍性——《生物安全议定书》的适用范围
        二、问题解决的可能性
    第三节 多种国际规则的协同与差异
        一、《生物安全议定书》与WTO规则的差异点
        二、《生物安全议定书》与WTO规则的相同点
        三、《生物安全议定书》与WTO规则的优先性
        四、多种规则与转基因食品标识问题的解决
第三章 自愿标识的倡导—美国的侵权保障与联邦法制
    第一节 美国的转基因食品监管路径演进:从过程到产品
        一、美国对转基因产品规制的早期:EPA主导下的基于过程的监管
        二、美国对转基因产品规制的中期:OSTP下基于产品的监管
        三、美国对转基因食品规制的近期:FDA的主要权责
    第二节 美国的转基因食品标识制度:从自愿标识到强制标识
        一、美国的转基因食品标识制度的理论基础
        二、《联邦食品、药品、化妆品法案》与自愿标识制度的特点剖析
        三、美国转基因食品标识制度的综合评述
    第三节 美国的转基因食品标识制度:侵权保障与联邦法律
        一、侵权保障
        二、联邦法制
第四章 强制标识的代表—欧盟的层级监管与政治考量
    第一节 欧盟对于GMO的安全立法框架
        一、初期监管
        二、中期监管
        三、公约义务
    第二节 欧盟的转基因食品标识制度分析
        一、欧盟的转基因食品管制的理论基础
        二、强制标识制度与1829/2003 条例
        三、强制标识制度与1830/2003 条例
    第三节 欧盟的转基因食品强制标识制度特点评析
        一、标识的性质
        二、标识的特点
        三、链条式监管
    第四节 欧盟的转基因食品标识制度:层级监管的政治考量
        一、层级监管
        二、政治考量
第五章 国际贸易中转基因食品标识问题解决——WTO框架下的可行性方案探讨
    第一节 地理标志的限定
        一、地理标志在国际贸易中的意义
        二、地理标志与转基因食品
        三、地理标志的限定与转基因食品标识问题的解决
    第二节 SPS协议框架下的转基因食品监管评级
        一、转基因食品监管评级制度构建概述
        二、转基因食品监管评级制度构建的目标和标准
        三、转基因食品监管评级制度的基本内容
    第三节 TPP协议带来的新思考
        一、TPP卫生和植物检疫措施文本解读
        二、TPP的 SPS措施与欧盟转基因案
        三、TPP对 SPS协议的发展是否适用于转基因食品?
第六章 国际贸易中转基因食品标识的问题解决与中国路径
    第一节 我国的转基因食品立法与问题
        一、我国的转基因食品发展存在的问题
        二、我国关于GMO的立法框架
        三、我国的转基因食品标识制度
        四、我国GMO立法与标识制度的特点与缺憾
    第二节 国际贸易中转基因食品标识问题对中国的启示
        一、各国对转基因食品及标识管制严格
        二、各国对转基因食品标识管制差异明显
        三、三种模式与中国选择
    第三节 中国路径
        一、我国转基因食品标识立法完善的基本思路
        二、我国转基因食品标识制度的完善
        三、我国转基因食品标识制度的法律保障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四、中国应该发展转基因农业(论文参考文献)

  • [1]转基因事件对农业上市公司股价波动的影响研究[D]. 周玲. 成都大学, 2021(07)
  • [2]转基因农业的发展和现状[J]. 刘文真. 现代农业, 2021(02)
  • [3]基于体制性信任的风险技术公众态度形成路径研究[D]. 庞祯敬. 西南交通大学, 2020(06)
  • [4]公众对转基因农业技术态度形成中体制性信任的结构维度——基于微博平台互动评论的质性研究[J]. 庞祯敬,叶子荣. 中国科技论坛, 2019(08)
  • [5]农业转基因技术的负责任创新研究[D]. 韦艳顺. 南京农业大学, 2019(08)
  • [6]从转基因农产品之争看新自由主义贸易秩序的实质[D]. 高原. 南京大学, 2017(05)
  • [7]专项投资对转基因技术成果产出的影响[D]. 陈薇琼. 北京理工大学, 2016(03)
  • [8]转基因知识产权的南北博弈[J]. 邓昕,徐振伟. 鲁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6(03)
  • [9]国际贸易中的转基因食品标识问题研究 ——以美欧转基因食品贸易争端为切入点[D]. 刘婷. 上海交通大学, 2016(03)
  • [10]转基因农业为何闯至人前?[J]. 齐文涛. 科学文化评论, 2015(06)

标签:;  ;  ;  ;  ;  

中国应发展转基因农业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