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冬季施工的消防管理(论文文献综述)
张静雅[1](2021)在《基于硕博士论文统计分析的陕西省当代建筑理论研究成果梳理》文中认为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的建筑大环境进入转型性发展阶段,陕西省作为历史文化发祥地,其所继承下来的建筑本土原生风格受到了强烈的冲击,面临建筑系统的重新构成。随着国内外交流的日益增多,国外建筑思潮不断冲击影响着陕西省本土建筑风格,建筑市场一度呈现“西方化”与“国际化”。但对于陕西省本土文脉的建筑思想还未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就盲目接受国外建筑理论,使得建筑实践脱离建筑理论,建筑实践的繁荣景象与建筑理论的极度匮乏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造成这种结果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缺乏对陕西省现有的建筑理论系统性的总结、提炼和研究,导致建筑理论远远落后于建筑实践。本课题研究以论题的方式展开,采用文献计量法与内容分析法,对能够体现陕西省当代建筑思想的基础资料进行了基本统计分析。基础资料包括:陕西省建筑师在建筑领域进行的探索、建筑期刊及会议论文、专业着作、陕西省高等院校建筑类硕博士论文和陕西省当代建筑作品等。在本课题组,已有人进行建筑期刊及会议论文、陕西省建筑思想的建筑师和陕西省当代建筑作品的研究。本论文则透过陕西省高校建筑学硕博士论文来看陕西省当代建筑理论的发展。统计分析的时间段均控制在1949年至今,其中因所收集到的陕西省建筑学硕博士论文的发表是在1980年之后,所以本篇文章主要研究发表硕博士论文之后的时间。首先,本文以时间为纵轴,运用文献计量法统计分析了1984-1989年段、1990-1999年段、2000-2009年段和2010-2020年段四个历史时段的建筑学硕博士论文;其次,从统计分析的结果出发,梳理了不同时期的研究热点,并从数据特征、理论特征和关键词特征三个方面对硕博士论文进行分析。随后,提出陕西省当代建筑理论由原创思想与引进思想两部分组成,对这两部分分别进行了归纳和总结;最终,笔者对陕西省当代建筑理论在建筑学硕博士论文方向的发展进行了梳理探讨。
王迪芳[2](2021)在《绿色住宅建筑空间设计研究 ——以安徽六安远大雍华府项目为例》文中研究说明随着全球气候变化、人口的持续增长、城市环境的恶化以及能源短缺问题的日益严重,“绿色”和“可持续”已成为世界公认的新发展理念。绿色建筑是建筑业发展的大趋势,而绿色建筑评价标准通过引导和评价,能够有效的从各方面推动了绿色建筑的发展。住宅是人居环境的科学层次之一,也是组成城市的基础性环节。它能够将宏观的生态城市与微观层面的绿色建筑联系起来,组建人类聚居栖息地,具有减少居住建筑的能量使用层级、提高社区的居住环境品质、保障城市的绿色发展的作用。绿色住宅建筑发展的同时应注意住宅空间的设计,它可以更好地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住宅空间的设计包含:室外空间设计,即室外环境设计;室内空间设计。在进行空间设计时,强调人、建筑与自然的整体效果,不仅应关注空间的合理使用,更要关注声、光、风等因素对室内外空间设计的影响,通过对环境的模拟分析,更加科学的设计出舒适的居住环境。本文以实际项目六安远大·雍华府规划建筑设计为研究对象。首先,阐述了国内外绿色建筑的研究现状。其次,对绿色住宅相关理论及绿色住宅空间设计理念进行概述,简述了国内外绿色建筑的评级体系,并对现行《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19进行了解读。之后,以六安市远大·雍华府工程项目为研究案例,对住宅室外及室内空间进行光环境、声环境和风环境等方面的软件模拟,指出项目中绿色建筑技术策略。最后,针对性地给出了绿色住宅建筑空间设计的策略方法。图[33]表[18]参[60]
迟靖[3](2021)在《J社区棚改项目进度管理研究》文中指出十八大以来,作为重要民生工程的棚户区改造成为各级政府的工作重点。棚改项目能够起到调整经济结构、促进经济发展、减少社会矛盾、改善居民生活条件等积极作用,因此威海市政府将其作为头号民生工程,分期分批推进棚改项目。因为由政府层面牵头组织实施,相比于普通商品性住宅项目,棚改项目受社会各界关注度较高,具有极易引发舆情、工期紧张、质量要求高等特点,这就要求基层政府担起“第一责任人”职责,统筹做好前期立项和手续办理工作、严把施工质量、加强过程监督,尤其要确保棚改项目按时交付。这就对组织棚改工程项目的团队提出很高要求,特别是进度管理能力。本文通过查阅大量进度管理与棚改项目的相关数据、资料,对工程项目进度管理的认识较为全面,对棚改项目的特点认识较为清晰。在此基础上选取J社区棚改项目作为研究对象,将工程项目进度管理的理论和方法应用到棚改项目进度管理中,保障拆迁群众及相关各方的利益,确保棚改项目按期完工并尽快产生预期的社会效益。本文首先全面了解了J社区棚改项目基本情况,对项目组有关专家进行了走访调查,在此基础上编制项目进度计划。在编制的过程中运用工作结构分解法,将棚改项目立项及手续办理阶段、施工阶段、验收回迁阶段的每一项工作进行分解,并对每项工作持续时间进行科学估算,并利用六时参数识别关键路径,利用关键路径对项目进度进行了优化调整。其次,本文通过实施棚改项目进度计划,发现因新冠肺炎疫情、技术不佳等原因造成实际工期滞后,需要采取压缩关键任务工期、调整资源强度较小任务的工期等一系列手段调整进度计划,并提出复产复工、技术、组织、资源等进度保障措施。最后,根据J社区棚改项目进度管理情况总结出经验启示,为同类棚改项目进度管理提供有价值的意见建议。本文的研究结论能够为政府层面推进棚改项目积累工作经验,同时对同类棚改工程项目进度管理具有借鉴意义,不仅能够保障棚改项目按期完工,也能对维护社会稳定、促进和谐发展做出贡献。
张腾[4](2021)在《W市地铁1号线火灾自动报警系统项目质量管理研究》文中提出随着近年来城市轨道交通的迅速发展,地铁以其安全、快捷等优点逐渐成为居民出行的首选。但是,由于地铁车站的结构一般处于地面以下,人流密度高,运营线路长,一旦发生火灾,将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地铁车站的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可在发生火灾前期时进行报警,启动轨道交通的消防设备,及时控制或扑灭火灾,指导车站人员进行疏散和撤离,保证站内人员的生命安全,将火灾造成的损失降至最低。但是地铁火灾报警系统涉及的专业繁多,组成的设备繁杂,给项目质量管理带来的巨大的挑战。如何有效提高地铁火灾自动报警系统项目的质量管理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以W市地铁1号线火灾自动报警系统项目为研究对象,从项目质量管理的角度出发,对项目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研究探讨。在论文开篇,通过对工程项目现场实地调研、收集资料、参与项目质量管理等过程,结合项目特点,总结出本项目中在人员、机械、材料、技术方法和施工环境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为论文的研究分析提供现实基础依据。其次,结合项目实际情况,对已存在问题进行科学分析,在归纳出问题原因的基础上提出项目质量管理的优化目标,从组织、经济和技术的角度出发编制优化措施,针对本项目各阶段的管理问题制定优化方案。最后,以W市地铁1号线南段为例,作为1号线第二阶段进行的南段工程,在项目质量管理的过程中实施优化方案,为了论证优化方案的可行性和有效性,先从人员、机械、材料、技术方法、施工环境管理的角度把方案实施的效果与优化前的进行对比,再从整体角度分析优化方案的结果。本文的研究成果解决了W市1号线地铁火灾自动报警系统项目质量管理问题,形成一个完整的工程项目质量管理模式,对工程项目质量管理水平的提高有一定的启示与借鉴意义。
王雨婷[5](2021)在《太原市近现代历史建筑性能评价及改造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历史建筑在经历了数十年的时间洗礼后,沉淀为城市传统瑰宝,对人类文明影响重大。它还承载着社会变迁、人文文化、经济发展和人类的情感等多方面的价值,是重要的物质文化遗产。它的永续存在是城市文化发展的有利因素,对青年的未来具有传统文化的教育意义。山西省历史悠久,太原市作为其省会也遗留保存下来众多历史文物建筑。由于经历了时间的冲刷,许多历史建筑逐渐被风化侵蚀、结构出现安全隐患、设备设施也不能满足现在社会的需要。最初,在国家对历史建筑的相关保护工作较为薄弱,自从2008年开始,在国务院的领导下,各城市相继出台以历史建筑为主要对象的保护办法。太原市在2009年公布了本市首批历史建筑名单,并出台了专项规划。到2017年,又追加了保护工作文件。但在保护实践中发现,历史建筑类型众多、建筑质量良莠不齐、使用现状也情况各异,使得历史建筑的更新面临重大挑战。因此如何采取合理有效的保护措施,进而更加科学地指导历史建筑的保护,成为一项重要的研究课题。本文首先简述了历史建筑的价值内涵与保护更新意义,并明确了本文的主要研究对象。其次,在充分查阅历史建筑相关的国内外制度规范、评价标准、更新方法以及实际更新案例的基础上进行总结概述,明确历史建筑在保护更新中评价内容和改造手段的重要性。通过文献搜集阅读与实地调研互相补充的方式,对太原市内的近现代历史文化建筑所存在的问题进行梳理与归纳总结。为了避免出现无目的性的保护修缮和不适宜的改造再利用措施,而是采用有针对性、有科学性的历史建筑改造再利用策略,本文建立了太原市近现代历史建筑综合性能评价体系。综合整理现有的资料,对评价体系中的逐个指标进行量化分析和定性分析,采用层次分析计算方法,明确各个评价指标的权重,进而搭建评价模型,得到太原市近现代历史建筑性能等各个方面的量化评价结果。通过对评价结果的分析最终得出太原市近现代历史建筑的保护和修缮的重点内容,为历史建筑的保护与修缮技术和策略的运用提供了支撑。针对评价结果的分析和研究,本文提出相应的太原市近现代历史建筑的改造技术运用,从外部环境规划、建筑功能、建筑结构、建筑设备、社会综合效益五大层面详细分析了历史建筑修缮改造技术特征,并对相应的改造方法进行总结。最后以实际的历史建筑改造更新项目作为研究案例,分析太原市近现代历史建筑在改造和更新中可使用到的技术策略在具体项目中的应用并进行总结。本文希望通过上述研究,增加历史建筑的保护评价工作中的分析样本。帮助近现代历史建筑改造再利用的决策者、管理者以及相关设计人员对改造问题有一个更加清楚和系统的了解,为太原市乃至全国近现代的历史建筑保护、修缮和更新太原市再利用提供更加科学的依据,也为山西省的城市建设增添一份力量。
占林[6](2021)在《涉冬奥高速公路运营安全风险评价与应急管理研究 ——以张承高速张家口段为例》文中提出近年来,高速公路已成为国民经济赖以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在高速公路运营过程中,生产安全事故、突发事件日益增加。高速公路运营管理者应运用科学的方法,辨识各类运营安全风险,开展安全风险评价,建立完善的高速公路应急体系,制定科学可行的应急预案,有效减少生产安全事故、突发事件的发生,并降低事故影响。2022年冬奥会即将在北京-崇礼召开。研究在涉奥背景下高速公路运营安全风险评价与应急管理,对提升高速公路运营安全风险管理水平,保障高速公路安全运营,从而保障冬奥会的胜利召开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政治意义。本文以高速公路运营安全风险管理与应急管理理论为基础,首先介绍了国内外相关领域研究现状、研究方法以及实践。针对冬奥背景下的张承高速张家口段,基于当前运营现状,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该路段运营安全风险进行评价,从收费站安全风险、服务区安全风险、工区安全风险、宿办生活区安全风险、养护作业安全风险、路域环境管理风险等六个环节,全面分析运营安全风险因素,综合考量服务区域内车辆管理、加油站运营、养护作业管理、恶劣天气应对、车辆拥堵应对等34项风险的影响程度,建立风险评价指标体系,明确各指标权重,建立模糊评价矩阵,进而对运营安全开展风险评价。根据评价结果,结合张承高速张家口段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从政策、管理、技术等方面对冬奥期间张承高速张家口段的应急管理提出建议,包括建立专项法律,建立健全预案体系,完善应急保障机制,加强应急管理措施等。
王树超[7](2021)在《兰州市供热服务质量绩效评价研究》文中提出供热服务是我国北方地区一项基本公共服务,兰州市作为我国发展集中供热起步较早、集中供热率较高的一座省会城市,近年来,政府不断加大对供热保障工作的投入,但供热投诉量仍不断上升,热用户满意度提升不明显,供热企业管理成效不突出,行业发展面临诸多问题,迫切需要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的兰州市供热服务质量绩效评价体系,通过考核评价,找出问题关键,提升服务质量和用户满意度水平。本研究基于公共服务质量的概念界定、特质属性、管理现状和政府绩效评价相关理论,结合兰州市供热行业管理人员工作经验和理论专家研究结果,对兰州市供热服务质量绩效评价及公共服务绩效评价及公共服务质量评价的研究现状进行梳理,得到指标体系建立的理论基础、框架工具和基础指标库。运用德尔菲法完成对基础指标的筛选,形成安全规范、服务质量、服务态度、响应能力、持续服务5个维度的一级指标,包括安全环保、从业资质、供热质量达标率、满意度评价情况等指标在内的14个维度的二级指标,以及46项三级指标的指标体系。构建指标判断矩阵,对指标的权重进行判定,构建兰州市供热服务质量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并选取兰州市城区某集中供热单位为代表供热单位进行服务质量绩效评价。通过专家现场核查打分、查阅资料档案、发放居民调查问卷、专家咨询等方式对照评价指标体系中的全部46项指标逐个对该供热单位进行评价打分,评价结果为代表供热单位整体绩效评级为C(中等),并对评价结果进行逐项分析,从中找到绩效评价结果反映出的四项主要问题,并根据存在的问题提出兰州市城区集中供热单位服务质量绩效提升的对策及建议。本研究为兰州市供热服务单位绩效评价工作建立科学基础,也为我国北方冬季供热服务单位绩效评价工作开展提供参考。
张磊[8](2020)在《绿色技术在阜阳住区中的应用研究》文中认为中国共产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强调要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坚持以人为本,绿色为先,全力贯彻绿色发展理念,加快绿色建设步伐,改善居住环境生态化、健康化、持续化。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坚决打好绿色发展攻坚战。绿色建筑发展是历史延续的产物和需要。中国区域广阔,南北气候差别大,各地方的绿色建筑发展应结合各地方的地理、气候、人文等条件,落实绿色建筑理念地方化。本论文贯彻落实绿色发展理念,打造阜阳地区绿色生态宜居城市,建设阜阳绿色生态城区,加快生态文明建设,聚焦区域规划、建设、运营全过程,落实绿色、生态、低碳要求。以阜阳市颍州区某一拟建小区为例,对绿色建筑设计及绿色建筑施工进行分析研究。本论文从三个方面进行了主要研究。第一方面:阜阳住区绿色建筑工程概况,主要论述了阜阳地区绿色建筑设计有关的国家、地方及行业的相关规范及标准。对阜阳地区绿色建筑的气候及地理状况进行分析,合理规划总平面布置,把“海绵城市”理念引入总体规划中,完善绿色建筑设计统一性。第二方面:阜阳住区绿色建筑设计,主要从建筑的安全耐久性、健康舒适性、生活便利性、资源节约、环境宜居五个方面进行优化设计,营造一个绿色环保的生态住区。第三方面:阜阳住区绿色建筑施工,主要论述了阜阳住区绿色建筑施工的编制依据、绿色施工管理体系、绿色施工管理责任,并对对绿色施工的各项管控条件进行规范及优化。绿色建筑是一个宏观的系统,不应仅仅着眼于它的单体建筑上,还应该结合城市的综合规划,进行全盘考虑;特别是在绿色建筑设计的时候,需要多专业进行结合,把建筑、结构、水、电、暖等各专业有效的结合起来,进行统一设计。本论文主要对阜阳住区绿色建筑设计、施工过程进行比较深入的研究,限于时间的关系,对于绿色建筑后期的管理维护没有系统的研究。因此,在后续研究中,还应注重对阜阳住区绿色建筑后期运营管理的研究。图41表9参60
鱼文宏[9](2020)在《西安市绿色生态居住小区规划设计策略研究 ——以心语花园、金域东郡和卓越坊为例》文中提出随着我国城市化不断推进,人居环境的生态建设逐渐得到重视,绿色生态住区成为未来城镇住区建设的发展趋势。国内绿色住区发展始于20世纪90年代,起步较晚,规划设计主体较为单一。随着时代的发展,以改善及提高人的生态环境为出发点和终极目标的绿色生态居住小区成为当今时代的重要课题之一。西安市作为最早探索绿色生态居住小区建设的城市之一,加之地处西北,其生态住区的建设及发展具有一定的示范意义。本文以西安市绿色生态居住小区为研究对象,首先梳理了现阶段绿色生态居住小区的研究理论(理论着作、相关会议、评价体系等)和实践案例,通过对2019年2月1日正式实行的最新版《陕西省绿色生态居住小区建设评价标准》的解读,建立了基于节地与室外环境、能源与环境、住区水环境、材料与资源四个层面的评价体系。并依据此评价体系对西安市三个绿色生态居住小区实际案例进行研究分析,评价其各方面的落地情况、综合效益与推广价值,提出绿色生态居住小区未来建设的发展方向与重点难点。最后综合理论分析与案例研究,从地域特征、气候条件和时代背景三方面探究西安市绿色生态居住小区的规划设计策略,在结论中结合园区规划、建筑设计、景观设计和新技术应用四个方面提出具体设计要点,涵盖小区选址、交通配套、场地利用、采光通风、生态绿化、资源节约、装配技术等多个方面。此外,本文对后疫情时代的住区空间进行了研究改进,提出了基于室内室外健康环境、无接触归家的设计策略,丰富了绿色生态居住小区在时代背景下的新内涵。本篇论文总结研究西安地域条件下的绿色生态居住小区规划设计策略,为建筑师、开发商以及相关人员提供未来绿色生态居住小区规划设计思路,有较强的现实意义;并推动国内绿色生态居住小区的研究进程,进一步完善充实了绿色生态居住小区规划设计的理论基础。
田雨[10](2020)在《绿色建筑技术在汕头市小公园开埠区历史建筑保护利用中的应用策略研究》文中指出汕头市小公园开埠区彰显了汕头市新旧文化碰撞的重要历史阶段,是历史建筑保护利用、建筑改造中的重中之重,更是汕头建筑文化遗产的不可或缺的魅力所在。近年小公园片区受到了各界的高度重视,且已经开展了一定修复保护工作,保留其社会文化记忆,是使汕头建筑文化遗产复活不可替代的使命所在。同时绿色建筑技术是解决当前环境能源问题的新技术,因此将其运用于小公园片区历史建筑保护利用中,既符合绿建技术发展趋势,又可以为该地段发展带来新的动能。本研究从三个方面探究如何将绿色建筑技术运用于历史建筑保护中,即“是否可用”、“如何用”及“使用效果”:首先探索在历史建筑中使用绿色建筑技术的适用性。在对国外的相关文献进行阅读和收集以及系统比对研究的基础上,以汕头市小公园的建造历史、建筑、环境和文化的综合理论作为支撑,探究绿色建筑技术在小公园历史建筑保护利用中的可能性;结合既有绿色建筑技术的原则,以及当代社会发展对历史建筑保护利用的要求,提出动态性原则、整体性原则及环境友好原则,并通过将绿色建筑技术与传统历史建筑保护方法进行对比,总结出实施过程、技术策略、技术要素的适用性整合。随后,借鉴国内外优秀案例的实践经验,结合汕头历史建筑特色,提出适合有效的保护修复措施和绿色改造技术策略及改造范围。在适用性的基础上,本文对适应性绿色建筑技术设计方法进行了总结和应用。对应用策略流程进行提炼,包括适用的绿色建筑技术设计方法的早期介入,有利于历史建筑保护利用的整体方案实施,便于各个专业工种的相互协调。根据针对各项策略的具体分析,总结历史建筑应用绿色建筑技术改造的适用性策略。最后,以小公园国平路建筑保护与利用项目为例,提出了总体改造要求和绿色技术目标,制定了改造策略。提出改造方案后运用计算软件进行绿色改造效果的模拟分析与评估,验证了绿色建筑技术的使用效果。
二、冬季施工的消防管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冬季施工的消防管理(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硕博士论文统计分析的陕西省当代建筑理论研究成果梳理(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中国当代建筑理论研究 |
1.3.2 陕西省当代建筑理论发展 |
1.4 研究方法 |
1.5 研究框架 |
1.6 论文创新点 |
2 陕西当代建筑理论研究对象的确立与分析 |
2.1 相关概念的限定 |
2.1.1 当代 |
2.1.2 建筑学 |
2.1.3 建筑理论 |
2.1.4 陕西当代建筑理论 |
2.2 硕博士论文的收集 |
2.2.1 确定高校研究范围 |
2.2.2 论文收集的网上整理 |
2.2.3 论文收集的实地调查 |
2.3 硕博士论文的层次分析 |
2.3.1 四所高校论文的统计分析 |
2.3.2 陕西建筑思想流派倾向 |
2.3.3 国外建筑思想的冲击 |
2.4 本章小结 |
3 陕西省建筑学硕博士论文统计分析 |
3.1 统计分析的基本范围和建筑理论框架 |
3.1.1 基本范围 |
3.1.2 建筑理论框架 |
3.1.3 纵向时间段划分 |
3.2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硕博士论文梳理 |
3.2.1 硕士论文数量统计分析 |
3.2.2 硕士论文建筑理论统计分析 |
3.2.3 硕士论文关键词统计分析 |
3.2.4 博士论文数量统计分析 |
3.2.5 博士论文建筑理论统计分析 |
3.2.6 博士论文关键词统计分析 |
3.3 长安大学建筑理论硕士论文梳理 |
3.3.1 硕士论文数量统计分析 |
3.3.2 硕士论文建筑理论统计分析 |
3.3.3 硕士论文关键词统计分析 |
3.4 西安交通大学建筑理论硕士论文梳理 |
3.4.1 硕士论文数量统计分析 |
3.4.2 硕士论文建筑理论统计分析 |
3.4.3 硕士论文关键词统计分析 |
3.5 西北工业大学建筑理论硕士论文梳理 |
3.5.1 硕士论文数量统计分析 |
3.5.2 硕士论文建筑理论统计分析 |
3.5.3 硕士论文关键词统计分析 |
3.6 本章小结 |
4 硕博士论文统计分析的总结呈现与解析 |
4.1 陕西省四所高校建筑理论硕士论文分类汇总 |
4.1.1 硕博士论文数量统计分析 |
4.1.2 硕博士论文建筑理论统计分析 |
4.1.3 硕博士论文关键词统计分析 |
4.1.4 高校导师代表硕博士论文统计分析 |
4.1.5 硕博士论文特征总结 |
4.2 陕西省四所高校硕士论文选题的共同点 |
4.2.1 建筑创作论 |
4.2.2 居住建筑 |
4.2.3 生态建筑学 |
4.2.4 建筑评价理论 |
4.3 陕西建筑思想流派倾向的硕博士论文分析 |
4.3.1 建筑方针 |
4.3.2 民族性的现代化演绎 |
4.3.3 地域性建筑的新作为 |
4.3.4 可持续发展(园林景观——城市环境意识) |
4.4 本章小结 |
5 国外建筑思想的引进 |
5.1 引进建筑思想的硕博士论文统计 |
5.1.1 硕博士论文统计分析 |
5.1.2 高校导师代表硕博士论文统计分析 |
5.2 国外建筑思潮的发展 |
5.2.1 经典现代主义建筑思潮 |
5.2.2 现代主义之后的建筑思潮 |
5.3 国外建筑理论引进的热点问题 |
5.3.1 经典现代与先锋流派引进的统计分析 |
5.3.2 国外建筑师及其设计理念引进的统计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6 结论 |
6.1 研究结论 |
6.2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图表目录 |
图录 |
表录 |
附录 |
致谢 |
(2)绿色住宅建筑空间设计研究 ——以安徽六安远大雍华府项目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4 研究内容及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2 相关概念和理论解析 |
2.1 绿色建筑 |
2.2 绿色住宅 |
2.2.1 绿色住宅的概念 |
2.2.2 绿色住宅建筑设计核心理念 |
2.2.3 绿色住宅建筑空间的设计理念 |
2.3 绿色建筑评价体系概述 |
2.3.1 国外绿色建筑评价体系 |
2.3.2 我国绿色建筑评价体系 |
2.4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19解读 |
2.4.1 评价阶段 |
2.4.2 评价指标体系 |
2.4.3 评价定级方法 |
3 案例分析 |
3.1 项目概况 |
3.2 项目绿色建筑技术策略 |
3.2.1 规划设计 |
3.2.2 建筑单体设计 |
3.2.3 结构设计 |
3.2.4 给排水设计 |
3.2.5 暖通设计 |
3.2.6 电气设计 |
3.2.7 可再生能源利用——太阳能热水系统设计 |
3.2.8 景观环境设计 |
4 绿色住宅建筑空间设计的策略方法 |
4.1 空间规划设计 |
4.2 室外环境设计 |
4.3 水资源系统设计 |
4.4 室内空间设计 |
5 总结与展望 |
5.1 总结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3)J社区棚改项目进度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文献综述 |
1.3 论文的主要内容与研究方法 |
1.3.1 论文的主要内容 |
1.3.2 论文的研究方法 |
1.3.3 论文技术路线 |
1.4 创新之处与研究不足 |
1.4.1 创新之处 |
1.4.2 研究不足 |
第2章 基本概念与理论基础 |
2.1 棚户区改造的概念及模式 |
2.1.1 棚户区及棚户区改造相关概念 |
2.1.2 棚户区改造的历史沿革 |
2.1.3 棚户区改造模式 |
2.2 项目进度管理的概念及相关理论 |
2.2.1 项目管理 |
2.2.2 项目进度管理 |
2.2.3 项目进度控制 |
第3章 J社区棚改项目概况及特征分析 |
3.1 J社区棚改项目概况 |
3.1.1 棚改规模及模式 |
3.1.2 棚改各阶段工作概况 |
3.1.3 建筑施工概况 |
3.1.4 承办单位概况 |
3.2 J社区棚改项目特征分析 |
3.2.1 J社区棚改项目特点分析 |
3.2.2 J社区棚改项目进度影响因素 |
第4章 J社区棚改项目进度计划编制与优化 |
4.1 J社区棚改项目进度计划编制目标 |
4.2 J社区棚改项目进度计划编制 |
4.2.1 J社区棚改项目进度计划编制的依据与原则 |
4.2.2 J社区棚改项目WBS工作分解 |
4.2.3 项目组织架构及工作责任分配 |
4.2.4 J社区棚改项目各工作任务逻辑关系及工作时间估算 |
4.2.5 J社区棚改项目进度计划横道图绘制 |
4.3 J社区棚改项目进度计划优化 |
4.3.1 进度计划优化思路 |
4.3.2 基于关键路径法(CPM)的进度计划优化 |
4.3.3 进度计划优化结果 |
第5章 J社区棚改项目进度计划实施与控制 |
5.1 J社区棚改项目进度计划实施与监测 |
5.1.1 J社区棚改项目进度计划实施 |
5.1.2 J社区棚改项目进度计划跟踪监测 |
5.2 J社区棚改项目进度管理问题及原因分析 |
5.2.1 J社区棚改项目项目进度计划制定中存在的问题 |
5.2.2 J社区棚改项目进度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
5.2.3 J社区棚改项目进度滞后原因分析 |
5.3 J社区棚改项目进度计划调整 |
5.3.1 压缩关键路径项目工期 |
5.3.2 工期/资源优化法压缩工期 |
5.3.3 调整关键路径上资源强度较小工序的工期 |
5.3.4 调整非关键路径上的工作 |
5.4 J社区棚改项目进度保障措施 |
5.4.1 复产复工保障 |
5.4.2 组织保障 |
5.4.3 技术保障 |
5.4.4 资源保障 |
5.5 J社区棚改项目进度管理实施效果 |
第6章 J社区棚改项目进度管理经验启示 |
6.1 完善的管理体系是基础 |
6.1.1 加强组织管理 |
6.1.2 加强工作协调 |
6.1.3 推进棚改项目“政府+市场”协作机制 |
6.2 科学的进度计划是前提 |
6.2.1 做好计划编制前准备工作 |
6.2.2 科学编制项目进度计划 |
6.3 有效的进度控制是关键 |
6.3.1 加强制度建设 |
6.3.2 加强过程控制 |
6.3.3 加强经济保障 |
6.3.4 确保工程质量 |
6.4 完善的居民保障是重点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4)W市地铁1号线火灾自动报警系统项目质量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目标与内容 |
1.3.1 研究目标 |
1.3.2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 |
2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2.1 项目质量管理相关概念 |
2.1.1 项目质量管理原则 |
2.1.2 项目质量管理思想 |
2.1.3 项目质量管理方法 |
2.1.4 项目质量影响因素 |
2.2 火灾自动报警系统项目管理概述 |
2.2.1 火灾自动报警系统项目管理内容 |
2.2.2 火灾自动报警系统项目管理要点 |
2.3 本章小结 |
3 W市地铁1 号线火灾自动报警系统项目质量管理现状分析 |
3.1 项目介绍 |
3.1.1 工程概况 |
3.1.2 工程难点 |
3.2 项目质量管理思路 |
3.3 项目质量管理现状与存在问题 |
3.3.1 人员管理现状与问题 |
3.3.2 机械管理现状与问题 |
3.3.3 材料管理现状与问题 |
3.3.4 技术方法管理现状与问题 |
3.3.5 施工环境管理现状与问题 |
3.4 项目质量管理问题分析 |
3.4.1 人员管理问题分析 |
3.4.2 机械管理问题分析 |
3.4.3 材料管理问题分析 |
3.4.4 技术方法管理问题分析 |
3.4.5 施工环境管理问题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4 W市地铁1 号线火灾自动报警系统项目质量管理优化研究 |
4.1 基于PDCA循环的质量管理优化目标 |
4.2 基于PDCA循环的质量管理优化方案 |
4.2.1 人员管理优化 |
4.2.2 机械管理优化 |
4.2.3 材料管理优化 |
4.2.4 技术方法管理优化 |
4.2.5 施工环境管理优化 |
4.3 基于PDCA循环的实施优化方案保障措施 |
4.3.1 组织措施 |
4.3.2 经济措施 |
4.3.3 技术措施 |
4.3.4 合同措施 |
4.4 本章小结 |
5 优化方案结果分析—以W市地铁1 号线南段项目为例 |
5.1 基于PDCA循环的项目质量管理体系(P阶段) |
5.2 基于PDCA循环的项目质量管理方案应用(D阶段) |
5.3 基于PDCA循环的项目质量管理优化结果(C阶段) |
5.3.1 人员管理优化结果 |
5.3.2 机械管理优化结果 |
5.3.3 材料管理优化结果 |
5.3.4 技术方法管理优化结果 |
5.3.5 施工环境管理优化结果 |
5.4 基于PDCA循环的方案整体结果分析(A阶段) |
5.5 本章小结 |
6 结论 |
6.1 全文总结 |
6.2 待完善工作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5)太原市近现代历史建筑性能评价及改造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 相关概念及研究对象 |
1.3.1 历史建筑 |
1.3.2 建筑性能评价 |
1.3.3 历史建筑保护 |
1.3.4 研究对象 |
1.4 研究内容及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论文框架 |
1.4.3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国内外相关理论及实践研究 |
2.1 国外相关理论及实践研究 |
2.1.1 历史建筑保护相关理论及原则 |
2.1.2 历史建筑评价相关研究 |
2.1.3 历史建筑改造实践 |
2.2 国内相关理论及实践研究 |
2.2.1 历史建筑保护相关理论及概述 |
2.2.2 历史建筑评价 |
2.2.3 历史建筑改造实践 |
2.3 研究问题总结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太原市历史建筑现状研究 |
3.1 太原市近现代历史建筑概况 |
3.2 太原市历史建筑现状概况 |
3.2.1 外部空间与规划 |
3.2.2 建筑环境及使用 |
3.2.3 结构安全 |
3.2.4 设备设施 |
3.2.5 社会综合效益 |
3.3 太原市历史建筑调研问题总结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太原市历史建筑性能评价体系的构建 |
4.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依据和原则 |
4.1.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基本原则 |
4.1.2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依据 |
4.2 构建太原市历史建筑性能评价体系框架 |
4.2.1 指标体系的具体构成 |
4.2.2 指标的解释说明 |
4.2.3 太原历史建筑性能评价指标分值及评分标准的确定 |
4.3 评价指标体系权重的确定 |
4.3.1 确定权重的方法 |
4.3.2 构建判断矩阵 |
4.3.3 运用决策软件确定权重 |
4.4 评价模型的构建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太原市历史建筑改造技术策略研究 |
5.1 外部环境规划改造技术策略 |
5.1.1 场地布局规划 |
5.1.2 服务配套设施 |
5.1.3 场地景观 |
5.2 建筑空间改造技术策略 |
5.2.1 建筑室内功能空间组织 |
5.2.2 室内环境舒适度 |
5.2.3 无障碍设计 |
5.3 建筑结构改造技术策略 |
5.3.1 砖混结构的改造加固 |
5.3.2 框架结构的改造加固 |
5.4 建筑设备改造技术策略 |
5.4.1 给排水系统 |
5.4.2 空调采暖系统 |
5.4.3 电气系统 |
5.4.4 消防系统 |
5.5 建筑社会综合效益提升策略 |
5.5.1 历史信息保留 |
5.5.2 历史文脉延续与文化传承 |
5.5.3 公众参与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太原市近现代历史建筑改造案例分析 |
6.1 案例选取依据 |
6.2 项目概况及改造目标 |
6.2.1 项目概况介绍 |
6.2.2 项目改造目标 |
6.3 项目评价 |
6.3.1 项目评价 |
6.3.2 项目评价结果 |
6.4 项目改造技术策略分析 |
6.4.1 外部环境改造 |
6.4.2 建筑功能改造 |
6.4.3 建筑结构改造 |
6.4.4 建筑设备改造 |
6.4.5 社会综合效益提升 |
6.5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历史建筑综合性能评价指标权重调查问卷 |
附录 B 历史建筑使用性能及建议调研问卷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6)涉冬奥高速公路运营安全风险评价与应急管理研究 ——以张承高速张家口段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4 研究内容 |
1.5 创新点 |
1.6 技术路线图 |
2 相关理论研究 |
2.1 安全风险管理 |
2.1.1 安全风险 |
2.1.2 安全风险管理 |
2.2 应急管理 |
2.2.1 应急管理理论 |
2.2.2 高速公路运营应急管理原则 |
2.3 研究方法 |
2.3.1 项目风险评价常用方法介绍 |
2.3.2 模糊综合评价法 |
3 张承高速张家口段项目运营现状分析 |
3.1 项目概况 |
3.1.1 运营范围内高速公路基本情况 |
3.1.2 区域地质状况 |
3.1.3 气候与水文 |
3.2 涉奥期间交通服务情况 |
3.2.1 涉奥相关介绍 |
3.2.2 涉奥期间交通服务情况 |
3.3 张承高速张家口段运营管理情况 |
3.3.1 运营期高速公路基本情况 |
3.3.2 张承高速张家口段运营管理存在的问题 |
4 张承高速张家口段运营安全风险评价 |
4.1 张承高速张家口段运营安全风险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4.1.1 安全风险评价的原则 |
4.1.2 张承高速张家口段运营安全风险分析 |
4.1.3 指标体系构建流程 |
4.1.4 建立指标体系 |
4.2 张承高速张家口段运营安全风险评价 |
4.2.1 确定评价对象及因素集 |
4.2.2 确定评价集 |
4.2.3 计算风险因素权重 |
4.2.4 建立模糊关系矩阵 |
4.2.5 评价结果分析 |
5 张承高速张家口段运营安全风险应急管理 |
5.1 政策层面 |
5.1.1 强化顶层设计,建立专项法律 |
5.1.2 健全完善风险隐患排查机制 |
5.1.3 健全、统一安全风险应急预案体系 |
5.1.4 建立多方联动机制 |
5.1.5 完善应急保障机制 |
5.2 管理层面 |
5.2.1 政府层面管理措施 |
5.2.2 企业层面管理措施 |
5.3 技术层面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作者简历 |
致谢 |
(7)兰州市供热服务质量绩效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问题及意义 |
1.1.1 研究问题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研究评述 |
1.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思路及方法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1.4.3 技术路线图 |
1.5 创新之处 |
第二章 核心概念及理论基础 |
2.1 核心概念 |
2.1.1 供热服务质量 |
2.1.2 绩效评价 |
2.1.3 供热服务质量绩效评价 |
2.2 理论基础 |
2.2.1 公共服务质量管理理论 |
2.2.2 新公共服务理论 |
2.2.3 公众满意度理论 |
2.2.4 绩效管理理论 |
第三章 兰州市供热服务发展历程、现状和挑战 |
3.1 兰州市供热服务发展历程 |
3.2 兰州市供热服务现状 |
3.2.1 热源热网现状 |
3.2.2 供热监管现状 |
3.2.3 供热服务质量评价现状 |
3.3 兰州市供热服务面临的挑战 |
3.3.1 供热站点分散,管理规范程度较低 |
3.3.2 供热投诉量持续上升,群众满意度不高 |
3.3.3 供热老旧楼院较多,供热质量受影响较大 |
3.3.4 政策支撑不足,考核评价机制缺位 |
3.3.5 城市能源结构单一,供热稳定性不足 |
第四章 兰州市供热服务质量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4.1 体系构建准备 |
4.1.1 评价目标 |
4.1.2 评价方法和工具的确定 |
4.2 兰州市供热服务质量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设定 |
4.3 兰州市供热服务质量绩效评价指标权重分配 |
4.3.1 构建判断矩阵 |
4.3.2 层次单排序和一致性检验 |
第五章 兰州市城区集中供热单位服务质量绩效评价 |
5.1 数据获取及处理 |
5.1.1 数据的获取 |
5.1.2 数据处理与分析 |
5.2 评价方法与标准 |
5.3 安全规范维度分析 |
5.3.1 安全环保 |
5.3.2 能源储备 |
5.3.3 热费收缴 |
5.3.4 从业资质 |
5.3.5 制度落实 |
5.3.6 安全规范维度评价结果 |
5.4 服务质量维度分析 |
5.4.1 供热质量达标率 |
5.4.2 满意度评价 |
5.4.3 服务质量维度评价结果 |
5.5 服务态度维度分析 |
5.5.1 投诉办理 |
5.5.2 服务标准 |
5.5.3 服务态度维度评价结果 |
5.6 响应能力维度分析 |
5.6.1 故障次数 |
5.6.2 故障恢复 |
5.6.3 响应能力维度评价结果 |
5.7 持续服务维度分析 |
5.7.1 更新改造 |
5.7.2 开放包容 |
5.7.3 协作配合 |
5.7.4 持续服务维度评价结果 |
5.8 总体分析 |
5.9 评价结论 |
第六章 兰州市供热服务质量绩效评价发现的问题及原因 |
6.1 政策法规不完善,服务标准和监管界限不清晰 |
6.2 缺少服务质量评价,供热企业改进意愿不足 |
6.3 供热企业评价中公众参与不足,群众意见反映渠道不完善 |
6.4 对供热企业的评价结果运行不足,评价效果发挥不充分 |
6.5 供热企业数量过多,服务质量和服务标准不统一 |
第七章 兰州市城区集中供热单位服务质量的改进对策及建议 |
7.1 健全和完善供热行业管理政策法规 |
7.1.1 制定并出台地方性供热法规 |
7.1.2 制定并出台兰州市供热服务规范标准 |
7.2 建立兰州市供热服务质量绩效评价体系 |
7.2.1 在评价考核中提高公众参与度和公众满意度指标权重 |
7.2.2 建立健全绩效评价考核制度、机构、程序 |
7.2.3 加强绩效评价考核结果在供热监管及企业内部的应用 |
7.3 推动供热企业整合发展 |
7.3.1 推行经营许可制度提高行业准入条件 |
7.3.2 整合兼并小型供热企业提高供热服务能力 |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
8.1 研究结论 |
8.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兰州市城市供热质量调查问卷 |
附录B 兰州市城市供热单位基本情况专家调查表 |
致谢 |
作者简历 |
(8)绿色技术在阜阳住区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 研究方法 |
1.5 研究内容及研究技术路线 |
2 阜阳住区绿色建筑工程概况 |
2.1 阜阳住区绿色建筑设计依据 |
2.2 阜阳住区气候和地理位置分析 |
2.2.1 气候分析 |
2.2.2 地理位置分析 |
2.3 阜阳地区拟建小区总平面图分析 |
2.3.1 总平面布置 |
2.3.2 经济技术指标 |
2.3.3 景观功能分析 |
2.3.4 交通流线及停车流线分析 |
2.3.5 消防流线分析 |
2.4 阜阳住区室外雨水开发利用 |
2.4.1 设计依据 |
2.4.2 设计意义 |
2.4.3 设计原则 |
2.4.4 雨水处理工艺 |
2.4.5 透水路面铺装 |
2.4.6 下沉式绿地 |
2.5 本章小结 |
3 阜阳住区绿色建筑设计 |
3.1 安全耐久 |
3.1.1 安全性 |
3.1.2 耐久性 |
3.2 健康舒适 |
3.2.1 室内空气品质 |
3.2.2 水质 |
3.2.3 光环境与声环境 |
3.2.4 室内环境 |
3.3 生活便利 |
3.3.1 出行与无障碍 |
3.3.2 服务设施 |
3.3.3 智慧运行 |
3.3.4 物业管理 |
3.4 资源节约 |
3.4.1 节地与土地利用 |
3.4.2 节能与能源利用 |
3.4.3 节水与水资源利用 |
3.4.4 节材与绿色建材 |
3.5 环境宜居 |
3.5.1 场地生态与景观 |
3.5.2 室外物理环境 |
3.6 阜阳住区绿色建筑主要结构做法的利弊与效果图展现 |
3.6.1 绿色建筑主要结构做法的利弊分析 |
3.6.2 效果图展现 |
3.7 本章小结 |
4 阜阳住区绿色建筑施工 |
4.1 阜阳住区绿色建筑施工编制依据及编制范围 |
4.1.1 编制依据 |
4.1.2 编制范围 |
4.2 阜阳住区绿色建筑施工管理体系及目标 |
4.2.1 绿色建筑施工管理机构及管理责任 |
4.2.2 绿色建筑施工目标 |
4.2.3 绿色建筑施工框架 |
4.3 阜阳住区绿色建筑施工管理 |
4.3.1 智慧工地 |
4.3.2 环境影响控制 |
4.3.3 扬尘污染管理 |
4.3.4 有害气体排放管理 |
4.3.5 施工固体废弃物控制管理 |
4.3.6 光污染管理 |
4.3.7 噪声污染管理 |
4.3.8 节约材料与资源利用 |
4.3.9 节水管理 |
4.3.10 节能管理 |
4.3.11 设施、设备安全管理 |
4.3.12 用电安全 |
4.3.13 节约土地管理 |
4.3.14 人力资源节约与保护 |
4.4 本章小结 |
5 结论与展望 |
5.1 研究结论 |
5.2 研究不足及后续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9)西安市绿色生态居住小区规划设计策略研究 ——以心语花园、金域东郡和卓越坊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1.1 绿色生态理念的起源与发展 |
1.1.2 我国绿色住区的发展概况 |
1.1.3 建设绿色生态居住小区的重要性 |
1.1.4 陕西省绿色生态住宅建设管理的发展变迁 |
1.2 研究概念辨析 |
1.2.1 生态社区与绿色生态居住小区 |
1.2.2 绿色生态居住小区与绿色建筑 |
1.3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意义 |
1.4 研究对象 |
1.5 研究内容 |
1.6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6.1 国外研究现状 |
1.6.2 国内研究现状 |
1.6.3 小结 |
1.7 研究方案 |
1.7.1 研究方法 |
1.7.2 研究框架 |
2 理论基础与分析框架 |
2.1 概述 |
2.2 理论依据 |
2.2.1 可持续发展理论 |
2.2.2 自组织理论 |
2.2.3 全周期理论 |
2.3 评价体系与评价方法研究 |
2.3.1 国外评价体系 |
2.3.2 国内评价体系 |
2.3.3 2019 版《陕西省绿色生态居住小区建设评价标准》文件解读 |
2.4 本章小结 |
3 西安市绿色生态居住小区案例解读 |
3.1 西安市绿色生态居住小区建设整体情况 |
3.2 西安保利心语花园 |
3.2.1 项目概况 |
3.2.2 设计目标与设计要点 |
3.2.3 项目创新点与推广价值 |
3.2.4 项目不完善及不足之处 |
3.2.5 小结 |
3.3 西安万科金域东郡 |
3.3.1 项目概况 |
3.3.2 设计目标与设计要点 |
3.3.3 项目创新点与推广价值 |
3.3.4 项目不完善及不足之处 |
3.3.5 小结 |
3.4 西安卓越坊 |
3.4.1 项目概况 |
3.4.2 设计目标与设计要点 |
3.4.3 项目创新点与推广价值 |
3.4.4 项目不完善及不足之处 |
3.4.5 小结 |
3.5 现有实践案例评析 |
3.5.1 现有实践案例设计要点落地情况 |
3.5.2 现有实践案例可借鉴之处 |
3.5.3 现有实践案例不足之处 |
3.6 本章小结 |
4 西安市绿色生态居住小区规划设计策略 |
4.1 研究背景与依据 |
4.2 基于地域特征的园区规划 |
4.2.1 科学的项目选址 |
4.2.2 完善的周边配套 |
4.2.3 高效的交通组织 |
4.2.4 集约的场地利用 |
4.3 基于气候条件的建筑设计 |
4.3.1 建筑布局 |
4.3.2 自然采光 |
4.3.3 自然通风 |
4.4 基于能源利用的景观设计 |
4.4.1 绿化布局优化 |
4.4.2 水资源利用优化 |
4.4.3 生物多样性优化 |
4.5 基于时代背景的新技术运用 |
4.5.1 装配式技术下的绿色生态居住小区 |
4.5.2 BIM全周期运营管理下的绿色生态居住小区 |
4.5.3 智慧化技术下的绿色生态居住小区 |
4.6 后疫情时代下绿色生态居住小区的安全防疫策略 |
4.6.1 室内健康环境 |
4.6.2 室外健康环境 |
4.6.3 无接触场景设计 |
4.7 绿色生态居住小区与时俱进创新发展的建议与对策 |
4.7.1 改变以商业利益为导向的开发模式 |
4.7.2 绿色生态居住小区与绿色建筑协同发展 |
4.7.3 普及推广绿色生态节能技术 |
4.7.4 加强社会生态节能共识 |
4.8 本章小结 |
5 结论与展望 |
5.1 研究结论 |
5.1.1 《评价标准》解析与设计目标提炼 |
5.1.2 典型案例演绎与设计要点落地情况解析 |
5.1.3 设计策略研究 |
5.1.4 后疫情对《评价标准》的反思 |
5.2 研究不足与研究展望 |
5.2.1 研究不足 |
5.2.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Ⅰ 读研期间研究成果 |
附录-Ⅱ 图片索引 |
附录-Ⅲ 表格索引 |
致谢 |
(10)绿色建筑技术在汕头市小公园开埠区历史建筑保护利用中的应用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范围 |
1.4 概念界定 |
1.5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6 研究内容和方法 |
1.7 本章小结 |
第2章 绿色建筑技术在历史建筑保护利用中的适用性 |
2.1 历史建筑的保护价值评估 |
2.2 历史建筑保护利用中的绿色建筑技术的应用原则 |
2.3 历史建筑保护利用中的建造标志特征 |
2.4 历史建筑保护利用中的传统方法 |
2.5 绿色建筑技术与传统保护方式的比较 |
2.6 当前历史建筑保护利用中应用绿色建筑技术的阻碍 |
2.7 历史建筑保护利用中的绿色建筑技术适用性分析 |
2.8 本章小结 |
第3章 绿色建筑技术在历史建筑保护利用中的应用策略 |
3.1 应用流程 |
3.2 资源节约策略 |
3.3 健康舒适策略 |
3.4 环境宜居与生活便利策略 |
3.5 提高与创新策略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汕头市小公园片区历史建筑保护与利用的实践 |
4.1 小公园国平路建筑保护与利用项目概况 |
4.2 项目绿建技术策略应用与影响分析 |
4.3 绿色建筑设计与评估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不足与展望 |
图目录 |
表目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冬季施工的消防管理(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硕博士论文统计分析的陕西省当代建筑理论研究成果梳理[D]. 张静雅.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1(01)
- [2]绿色住宅建筑空间设计研究 ——以安徽六安远大雍华府项目为例[D]. 王迪芳. 安徽理工大学, 2021(02)
- [3]J社区棚改项目进度管理研究[D]. 迟靖. 山东大学, 2021(12)
- [4]W市地铁1号线火灾自动报警系统项目质量管理研究[D]. 张腾. 北京交通大学, 2021(02)
- [5]太原市近现代历史建筑性能评价及改造技术研究[D]. 王雨婷. 太原理工大学, 2021(01)
- [6]涉冬奥高速公路运营安全风险评价与应急管理研究 ——以张承高速张家口段为例[D]. 占林. 河北经贸大学, 2021(09)
- [7]兰州市供热服务质量绩效评价研究[D]. 王树超. 兰州大学, 2021(02)
- [8]绿色技术在阜阳住区中的应用研究[D]. 张磊. 安徽理工大学, 2020(07)
- [9]西安市绿色生态居住小区规划设计策略研究 ——以心语花园、金域东郡和卓越坊为例[D]. 鱼文宏.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0(01)
- [10]绿色建筑技术在汕头市小公园开埠区历史建筑保护利用中的应用策略研究[D]. 田雨. 汕头大学, 20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