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一种分离提纯眼镜蛇(Naja naja atra)神经毒素的简便方法(论文文献综述)
袁娜,支慧,卢林明[1](2020)在《蛇毒治疗乳腺癌的研究进展》文中认为近年来,蛇毒作为天然药用资源成为研究热点。乳腺癌是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严重危害女性健康。研究发现不同的蛇毒组分有抗肿瘤、抗血栓、降压、抗炎和镇痛等功能。本文将从蛇毒对乳腺癌细胞的作用及术后止血等几个方面展开论述。
蒋华晓[2](2019)在《非抗蛇毒血清综合治疗眼镜蛇咬伤患者疗效回顾性分析》文中认为目的:探讨非抗蛇毒血清综合治疗眼镜蛇咬伤对患者预后的影响及意义。方法:选取湖南省衡阳市南华大学附属南华医院急诊科住院2006年1月至2018年11月收治的眼镜蛇咬伤患者。选取病例资料完整,按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收治的眼镜蛇咬伤患者共120例,并按是否使用抗蛇毒血清分成两大组:非抗蛇毒血清综合治疗组(简称非血清组)和抗蛇毒血清综合治疗组(简称血清组)。我科眼镜蛇咬伤除使用抗蛇毒血清治疗外,余综合治疗包括拔罐、清创引流、硫酸镁湿敷、季德胜蛇药片、异丙嗪、甘露醇、呋塞米、还原性谷胱甘肽、血塞通等治疗。在上述两大组再细分:按院前患者是否绑扎分为非绑扎组及绑扎组;按是否切开患肢分组,分为非切开组与切开组;按眼镜蛇咬伤后就诊时间分组,分为A组(<8h)、B组(8h-24h);按不同中毒严重程度评分(PSS)标准分组分为轻度组(1分)、中度组(2分)、重度组(3分)。统计记录患者一般资料及治疗前及治疗后第3天CK、CKMB、Cr值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1、非血清组的年龄、性别、就诊时间A组和B组、非绑扎组和绑扎组、非切开组和切开组、住院天数与血清组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轻度及中度组非抗蛇毒血清综合治疗后第3天CK、CKMB及Cr较血清组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重度组非抗蛇毒血清综合治疗后CK较血清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CKMB含量较血清组明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5<0.05);且Cr亦较血清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5<0.05)。4、轻度、中度、重度组眼镜蛇咬伤患者非血清组治疗需植皮数结果与血清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轻度、中度、重度组眼镜蛇咬伤患者非血清组治疗住院天数与血清组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轻、中度眼镜蛇伤患者非血清综合治疗与血清综合治疗相比疗效无明显差异,在缺乏抗蛇毒血清的状况下,可用非血清综合治疗替代;2、重度眼镜蛇伤患者使用非血清综合治疗在减少局部肌肉坏死及肾损伤程度上不如抗蛇毒血清综合治疗。
盛欢[3](2019)在《毒蛇咬伤后心肌酶和肝功能指标动态变化用于预后判断的价值评估》文中认为目的本研究通过回顾性分析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急诊科收治的蝮蛇咬伤患者225例,对其住院期间的临床资料进行整理与统计学分析,动态观察蝮蛇咬伤患者心肌酶及肝功能指标,得出每个时间截断点上影响患者预后的因素,进行分析对比,从而有利于对疾病及早干预和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急诊科2013年3月到2017年11月收治的225位蝮蛇咬伤患者的临床资料,且入选病例参照本研究的纳入标准、剔除标准。首先采集患者的姓名、性别、年龄、咬伤部位、职业分布、咬伤至入院时间、住院天数、住院总费用、是否口服中药等一般资料,根据抽血送检的实验室指标,主要收集并动态观察的指标为白细胞计数(WBC)、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乳酸脱氢酶(LDH)、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总胆红素(TBIL)、尿素氮(UREA)、血肌酐(SCR)、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其中心肌酶3项指标为CK、CK-MB、LDH,肝功能3项指标为ALT、AST、TBIL。3次指标送检及观察时间分别为入院后24小时内、住院第3天、住院第5天。根据住院第5天患者咬伤后临床表现及复查的WBC、HS-CRP、CK、CK-MB、LDH、ALT、AST、TBIL、UREA、SCR、PT、APTT检测指标,将患者分为痊愈组和好转组。运用SPSS 21.0软件,对一般资料及两组患者入院后24小时内、住院第3天、住院第5天的心肌酶及肝功能指标分别进行正态性检验和方差分析,对符合正态分布及方差齐性的计量资料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对非正态分布及方差不齐数据采用两独立样本秩和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数据用均数±标准差(sx±)表示,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显着性水平是P﹤0.05。结果1.好转组住院总费用及天数均高于痊愈组,住院天数(z=7.427,P﹤0.01)、住院总费用(z=6.794,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患者入院后予我院协定方蛇伤冲剂口服,其口服中药痊愈率占33.33%,未口服中药痊愈率占12%。χ2=11.762,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入院后24小时内,两组中肌酸激酶(z=5.795,p﹤0.01)、肌酸激酶同工酶(z=4.280,p﹤0.01)、乳酸脱氢酶(z=3.287,p=0.001)、丙氨酸氨基转移酶(z=4.429,p﹤0.01)、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z=4.354,p﹤0.01)、总胆红素(z=2.265,p=0.02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住院第3天,两组中肌酸激酶(z=1.849,p=0.064)、肌酸激酶同工酶(z=1.270,p=0.204)、乳酸脱氢酶(z=1.587,p=0.113)、丙氨酸氨基转移酶(z=1.707,p=0.088)、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z=1.761,p=0.078)、总胆红素(z=0.894,p=0.37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大于0.05);5.住院第5天,两组中肌酸激酶(z=5.222,p﹤0.01)、乳酸脱氢酶(z=5.084,p﹤0.01)、丙氨酸氨基转移酶(z=3.744,p﹤0.01)、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z=5.019,p﹤0.01)、总胆红素(z=2.641,p=0.00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肌酸激酶同工酶(z=0.971,p=0.33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1)痊愈组的住院总费用及天数均少于好转组(但好转组患者均最终痊愈出院);2)经口服蛇伤冲剂(院内协定方)后,可明显改善患者临床症状;3)建议观察并监测入院后24小时内CK、CK-MB、LDH、ALT、AST、TBIL及除外CK-MB的第5天CK、LDH、ALT、AST、TBIL指标,可不监测住院第3天的心肌酶及肝功能指标,即可有效评估患者预后,减少住院花费。
俞玲[4](2019)在《皖南眼镜蛇毒镇痛组分外用镇痛效应初步研究》文中提出目的:选取皖南地区眼镜蛇蛇毒粗毒冻干粉,从中分离提纯得到镇痛活性组分(cobra venom analgesic factor,CVAF)探讨其外用镇痛的效应及可能的作用机制,并对CVAF镇痛的时间--效应关系、剂量--效应关系和CVAF用药的耐受性及成瘾性进行初步研究。方法:1.CVAF的分离纯化及分子量测定:采用SP-SephadexC-50阳离子交换层析技术和SephadexG-50分子排阻色谱分离提纯出CVAF,以SDS-PAGE凝胶电泳法进行分子量测定。2.外用凝胶制备:将提纯冻干的CVAF冻干粉,与凝胶基质和防腐处理剂配制成调节酸碱度在6.5-7.0之间的外用凝胶制剂。3.CVAF的镇痛效应实验:用完全弗氏佐剂对40只SD大鼠进行炎症模型造模,将实验分组分为5组:(1)生理盐水对照组(NS组)、(2)完全弗氏佐剂炎痛组(CFA组)、(3)双氯芬酸钠镇痛阳性对照组(CFA+SL组)、(4)氟比洛芬镇痛阳性对照组(CFA+FB组)、(5)CVAF镇痛实验组(CFA+CVAF组),分别采用热刺痛仪和机械压痛仪测定各组大鼠在用药处理后每日的热痛反应时间和压痛反应所承受的重量,比较观察眼镜蛇毒活性组分CVAF凝胶局部外用处理后对各组大鼠热痛和机械痛的影响。ELISA法检测各组大鼠脊髓匀浆中IL-1、TNF-α的含量,HE染色法观察大鼠足趾组织病理变化。4.CVAF的时间--效应实验:20只小鼠分为两组;CVAF组和NS组,测定给药前和给药后30min、1h、2h、4h、6h、8h、12h的热痛反应时间,观察CVAF时间效应关系。5.CVAF的剂量--效应实验:小鼠50只,分为5组。以LD50实验证明的药物安全用药剂量范围为依据分别取1/8、1/6、1/4、1/3、1/2LD50五个剂量;即为0.08mg/Kg、0.1 mg/Kg、0.16mg/Kg、0.2mg/Kg、0.3mg/Kg,测定各组小鼠给药前及给药后2h的热痛反应时间,观察CVAF的剂量效应关系。6.CVAF的用药耐受性实验:30只小鼠,每组10只,随机分为3组,:CVAF组(0.3mg/Kg)、吗啡组(5mg/Kg)、NS(0.2ml/10g)组,选相同时间连续8天测定大鼠给药前和给药后2h后的热痛反应时间,观察其对药物的耐受性。7.CVAF用药的成瘾性实验:24只小鼠,随机分为3组,每组8只,CVAF组、吗啡组、生理盐水组,每天给药2次(9:30、14:30),共3天。CVAF组腹腔注射6次剂量为0.1、0.2、0.2、0.3、0.3、0.4mg/Kg,总剂量为1.5mg/Kg,吗啡组腹腔注射6次,6次的剂量依次为5、10、10、15、15和20mg/kg,总剂量为75mg/kg;生理盐水组:腹腔注射生理盐水,6次均为0.2ml/10g。最后一次给药后2小时腹腔注射纳洛酮6mg/kg,记录各组出现戒断症状的小鼠数量。结果:1.经SP-SephadexC-50阳离子交换层析技术和SephadexG-50分子排阻色谱两次分离后,冻干后得到皖南眼镜蛇毒镇痛活性组分干粉,SDS-PAGE电泳测定的CVAF分子量为6.5KDa。2.以CVAF制成的凝胶制剂为透明胶状物,PH为在6.5-7.0之间。3.在镇痛效应实验中,对比各组大鼠体重发现CFA组大鼠体重增长最为缓慢,NS组体重增长较稳定,而与CFA组比较CVAF镇痛组大鼠在给药后的第7日和第14日的体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从热刺痛和机械压痛实验中发现;从用药的第4天起,CVAF镇痛组的热痛阈明显高于CF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CVAF组大鼠的机械压痛阈与各组相比都有所提高,并明显高于CFA组(P<0.01);检测脊髓匀浆中IL-1、TNF-α的浓度与CFA组相比浓度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HE染色中,CFA组大鼠的炎痛爪组织水肿明显,显微镜下观察可见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巨噬细胞浸润,而CVAF组大鼠足趾组织水肿明显减轻,炎性浸润相对不显着。4.测定不同时间点的热痛反应时间比较发现,CVAF从给药0.5h后开始起效(P<0.05),镇痛作用一直延续到4h(P<0.05),2h后热痛反应时间延长最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5.测定不同剂量在2小时后的热痛反应时间,其中0.1mg/Kg、0.2mg/Kg剂量组的热痛反应时间与基础热痛反应时间相比均有所减少(P<0.05),0.3mg/Kg剂量组与基础热痛反应相比差异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1)。6.在耐受性实验中发现通过连续八天测得不同分组中各小鼠基础痛阈发现,与NS组相比较,CVAF镇痛组的基础痛阈在连续用药的第4、6、7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7.成瘾性实验中发现吗啡用药组8只小鼠都出现了戒断症状及竖尾反应,而NS组和CVAF组小鼠均未出现上述反应。结论:皖南地区眼镜蛇毒活性组分CVAF相对分子量为6500Da,用其冻干粉制成的外用凝胶制剂,局部外用凝胶局部外用可提高炎痛大鼠热痛阈和机械压痛阈,其机制可能与减少炎症介质释放,抑制炎症反应有关。CVAF小鼠腹腔注射最佳剂量为0.3mg/Kg,作用2小时镇痛效果最佳,连续7天用药后未发现耐受性,连续6次给药未发现成瘾性。
陈柳[5](2018)在《MT-12对膀胱癌细胞增殖及转移影响的初步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本研究通过体外实验探索中华眼镜蛇膜毒素MT-12对膀胱癌细胞系(RT4、T24)增殖、凋亡、迁移、黏附能力的影响。[方法]1.利用CCK8法检测不同浓度的MT-12(0,0.25和0.5 μg/mL)处理膀胱癌RT4、T24细胞1,2,3,4,5d后,对膀胱癌RT4、T24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对照组加入等量不含MT-12的PSA。2.利用流式细胞术检测MT-12(0,0.5 μg/mL)处理膀胱癌RT4、T24细胞(6,24h)后,对膀胱癌RT4、T24细胞凋亡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凋亡细胞率,观察在凋亡方面的改变。3.采用细胞划痕实验检测MT-12对膀胱癌RT4、T24细胞迁移能力的影响,0,0.25和0.5 μg/mL的MT-12处理膀胱癌RT4、T24细胞24h后,通过细胞的划痕距离的变化检测细胞的迁移能力。4.黏附实验通过不同浓度MT-12(0,0.25和0.5μg/mL)处理膀胱癌RT4、T24细胞24h后,检测OD值来判断MT-12对膀胱癌RT4、T24细胞的黏附能力的影响。[结果]1.CCK8检测结果显示,不同浓度MT-12(0,0.25和0.5μg/mL)处理膀胱癌RT4、T24细胞1,2,3,4,5d后,发现MT-12可以显着抑制膀胱癌RT4、T24细胞增殖能力。2.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的结果显示,两种浓度的MT-12(0,0.5 μ g/mL)膀胱癌RT4、T24细胞6、24小时后,实验组可以显着增加凋亡细胞的比例细胞。3.细胞划痕实验结果显示,不同浓度MT-12(0,0.25和0.5μg/mL)处理膀胱癌RT4、T24细胞24h后,实验组可以显着抑制细胞的迁移能力。4.黏附实验结果显示,不同浓度MT-12(0,0.25和0.5μg/mL)处理膀胱癌RT4、T24细胞24h后,实验组可以明显抑制膀胱癌细胞的黏附能力。[结论]中华眼镜蛇毒膜毒素以浓度一时间依赖的方式抑制膀胱癌RT4、T24细胞系的增殖能力,并诱导其调亡,同时抑制了膀胱癌RT4、T24细胞系的迁移、黏附能力。
付四海,冯梅,熊燕[6](2017)在《蛇毒多肽的新药研发进展》文中研究指明蛇毒活性肽在临床上的应用价值已被人们所重视,尤其是将蛇毒多肽开发成抗肿瘤、抗炎、抗血栓、镇痛和降压等新药已成为当今热点。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蛇毒的作用机制也逐渐被阐明。大量研究发现:蛇毒多肽成分主要通过调控离子通道、调控细胞增殖与凋亡、调控细胞内信号通路、调控细胞因子表达和与相关活性位点或受体结合等发挥药理作用。
孙林[7](2017)在《广西眼镜蛇毒细胞毒素-4N的分离纯化及其对HSC-T6细胞ERK信号通路的影响》文中认为目的:为了获得高纯度的眼镜蛇毒细胞毒素-4N(Cytotoxin-4N,CTX-4N),探索眼镜蛇毒中细胞毒素-4N对大鼠肝星状细胞(hepatic stellate cells,HSC-T6)的增殖抑制作用和CTX-4N通过ERK信号通路对HSC-T6细胞凋亡的影响,从而阐明CTX-4N通过ERK信号通路诱导肝星状细胞凋亡的机制。方法:采用DEAE-SepharoseCL-6B阴离子交换柱、SpehadexG-50凝胶层析柱、Macro-prep High S阳离子交换柱结合的方法对眼镜蛇毒蛋白进行分离纯化。采用HSC-T6增殖抑制实验对每一步分离后的各峰蛋白CTX-4N进行活性检测。收集活性最强的蛋白峰,在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鉴定其纯度。采用蛋白质谱法鉴定其成分及分子量大小。用CCK-8方法检测不同浓度的CTX-4N对HSC-T6的增殖抑制作用。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CTX-4N对HSC-T6细胞凋亡的影响。采用Western-Blot检测CTX4-N作用HSC-T6细胞不同时间后,ERK信号通路中ERK1/2的磷酸化水平的变化;以及在加入抑制剂PD98059处理HSC-T6细胞后,ERK信号通路中ERK1/2磷酸化水平的变化。抑制剂实验分组:空白对照组、CTX-4N组、抑制剂组和CTX-4N+抑制剂组。结果:通过DEAE-SepharoseCL-6B阴离子交换柱、SpehadexG-50凝胶层析柱、Macro-prep High S阳离子交换柱分离纯化后得到一个电泳纯度的蛋白,蛋白质谱鉴定为CTX-4N,分子量约为9.605 KDa。不同浓度的CTX-4N对HSC-T6细胞具有增殖抑制作用,随着浓度的增加而增强,最小抑制浓度为2μg/mL,呈剂量-效应关系,IC50为(12.836±0.045)μg/mL。不同浓度的CTX-4N对HSC-T6细胞的凋亡作用随着浓度的增加而增强,且诱导HSC-T6凋亡的最小浓度为4μg/mL。以4μg/mL的CTX-4N作用HSC-T6不同时间后,各时间点的ERK1/2蛋白表达没有变化,而磷酸化ERK1/2蛋白的表达一开始是随着作用时间的延长而表达增加,作用10min后磷酸化ERK1/2表达水平最高,随后就开始降低,到60min后其表达低于对照组(P﹤0.05)。以10μmol/L的PD98059和4μg/mL的CTX-4N作用HSC-T6细胞后,ERK1/2蛋白的表达没有发生改变,而可以显着的抑制磷酸化ERK1/2的表达。结论:广西眼镜蛇毒通过DEAE-SepharoseCL-6B阴离子交换柱、SpehadexG-50凝胶层析柱、Macro-prep High S阳离子交换柱分离纯化获得电泳纯度的CTX-4N。CTX-4N能使HSC-T6细胞发生凋亡作用,对ERK信号通路中的磷酸化ERK1/2表达具有抑制作用,因此,CTX-4N可能通过ERK信号通路诱导HSC-T6凋亡,来干预肝纤维化的发生和发展。
方菲[8](2016)在《光响应蛇神经毒素纳米囊的制备及其镇痛机制》文中认为蛇毒神经毒素,是自蛇毒中分离的蛋白组分,具有中枢镇痛活性。由于其种类众多,不同种类的神经毒素具有不同的机体作用机制,同时由于其无法透过血脑屏障,导致中枢镇痛效果不佳。本实验以江西产中华眼镜蛇粗毒为原料,分离纯化获得神经毒素,并对其进行了镇痛作用机制和制剂学的研究,主要研究方法和结果如下:(1)通过CM-琼脂糖凝胶CL-6B阳离子交换柱和Sephadex G-50凝胶过滤两次柱层析分离提纯粗毒,用HPLC法跟踪鉴定目标产物,获得较高纯度的神经毒素,并计算蛇毒神经毒素的总提取率为9.5%。该步骤操作过程简单,重现性好。(2)利用分离纯化获得的神经毒素,进一步通过小鼠脊髓损伤模型,研究其缓解神经病理性疼痛的可能分子机制。实验以小鼠脊髓损伤模型为中枢神经病理性疼痛模型,利用试剂盒研究相关信号分子的含量变化,以及利用Western bloting法验证其受体和通路假说。由实验结果可以看出,脑组织中ATP含量、ROS含量及MAPK ERK1/2酶的表达水平均有明显变化,表明神经毒素可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通相关酶或者信号分子的表达。结合现有研究成果,神经毒素能够发挥一定程度的镇痛作用,极有可能与脑内常见的腺苷受体相关联,达到协同镇痛的效果。(3)以溶菌酶为模型药物,探索光响应纳米微囊及脂质体的制备较优条件。将分离纯化获得的神经毒素制备出光响应蛇神经毒素PLGA和PEG-PLGA纳米微囊,包封率分别为25.1%和22.3%,载药量分别为3.30%和3.09%,粒径为8001200 nm。650 nm光照30 min的体外释放曲线表明其具有较好的光控释放性能和缓控释性。另外,将神经毒素制备出光响应蛇神经毒素脂质体,包封率25.5%,载药量为3.8%,粒径为225.59±0.49 nm,电位为-53.50±3.25 mV。此方法制备出的脂质体具有良好的重新性和稳定性。在热板法镇痛实验中,与原料药的镇痛效果相比,该脂质体显示良好的光控释放药物性能,显着改善药物的镇痛效果。本论文创新地提出了蛇毒神经毒素作用于腺苷受体途径,并制备了红光光响应纳米制剂,实现了蛇毒神经毒素的光控释。
张云捷[9](2016)在《不同产地乌苏里蝮Gloydius ussuriensis头部形态结构及蛇毒差异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乌苏里蝮分布于中国东北地区的大部分山区,主要在长白山脉,大、小兴安岭,张广才岭,老爷岭等地区,分布广泛。不同地区的乌苏里蝮在地理隔离的条件下渐渐分化出各自的差异。文内研究者选取了辽宁清原、吉林临江、黑龙江孙吴三个地区的乌苏里蝮蛇为样本。进行野外、室内的采毒饲养试验;对产毒量的湿毒量、干毒量、含水率进行分析;对蛇毒进行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对比电泳图谱条带,分析蛋白组分和其含量的差异;对乌苏里蝮的头部结构进行解剖测量,分析不同产地的乌苏里蝮在形态结构、产毒量和蛇毒蛋白组分及含量的差异。得到结果如下:不同产地的乌苏里蝮蛇头部形态结构存在差异。不同产地乌苏里蝮头部外部形态结构中,前吻长差异显着。前吻长,孙吴与临江无差异,清原与临江、孙吴差异显着。这种结构差异,实际上是毒牙距离吻端相对位置的差异,最终表现为吻部毒牙位置的咬合力大小上,即在毒牙位置的咬合力孙吴>临江>清原。不同产地乌苏里蝮头部骨骼和其他结构中,毒牙长、咬肌附着点到下颌骨末端的距离(B)、眶骨后缘到吻端长度(C)、F和毒腺大小差异显着。其中,毒牙长,临江显着大于清原,临江与孙吴,孙吴与清原差异不显着;B,清原显着大于临江、孙吴;C,清原显着大于临江、孙吴;F,孙吴显着大于临江、清原;毒腺大小,清原显着大于临江、孙吴。不同产地的乌苏里蝮蛇毒的湿毒量、干毒量、含水率存在差异。湿毒量、干毒量在不同产地乌苏里蝮种群之间差异显着,含水率差异不显着。湿毒量、干毒量在三个产地种群之间均差异显着,清原>临江>孙吴。毒腺大小的差异决定了湿毒量的差异。不同产地乌苏里蝮蛇毒蛋白组分存在差异。还原样品处理电泳的条带分带无差异,但有数条条带的灰度差异显着,表明不同蛋白组分的含量有差异,它们分别是L-氨基酸氧化酶(清原>临江>孙吴)、白眉蝮类凝血酶(孙吴>临江>清原),抑制血小板活性的金属蛋白酶(孙吴>临江>清原),分子量在26.127kDa左右的未知蛋白(临江>孙吴>清原),Gln49磷脂酶A2(清原>临江>孙吴),分子量在12.224kDa左右的未知蛋白(清原>临江>孙吴),分子量在11.517kDa左右的未知蛋白(孙吴>清原>临江),分子量在10.448kDa左右的未知蛋白(清原>临江>孙吴)。非还原样品处理的电泳条带结果表明,在分子量约为15.833kDa的条带,清原产地的蛇毒蛋白组分中缺失,临江和孙吴产地的存在。这些头部形态结构的差异,表现出对不同地区生境的适应。较温暖地区的乌苏里蝮蛇毒中,神经毒素组分含量比例较大,较寒冷地区的乌苏里蝮蛇毒中,血液毒素的组分含量比例较大。应对不同地区的乌苏里蝮加大保护力度,合理开发利用。
贺宜龙[10](2014)在《眼镜蛇毒酶解后所得镇痛小肽的分离纯化及鉴定》文中研究指明蛇毒中含有多种具有药理作用的多肽及蛋白质,三指蛋白属于其蛋白家族中的一种。近年来,三指蛋白止痛无成瘾性、无依赖性,用量少,镇痛作用时间长等优点已不断引起人们的关注,揭示其镇痛机制,从而开发出选择性高、安全性好、副作用小的镇痛药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旨在探寻基于蛇毒三指蛋白的镇痛小肽并研究其镇痛作用,将眼镜蛇毒进行胃蛋白酶水解后分离纯化,寻找可口服并能快速起效的镇痛小肽,为研究三指蛋白的镇痛机制奠定一定基础并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依据。本实验首先将眼镜蛇蛇毒进行沸水浴处理以获得含有三指蛋白在内的热稳定性高的碱性蛋白混合物,再模拟胃部条件不同时间梯度水解眼镜蛇蛇毒,用热板法检测不同水解时长的产物的镇痛活性;采用高效液相色谱对水解产物进行分离纯化以及纯度鉴定;用热板法观察所得小肽的镇痛作用。结果表明眼镜蛇蛇毒经胃蛋白酶适当水解后灌胃有显着镇痛效果,并且水解6 h后对小鼠灌胃的镇痛效果最好,10 min即可起效并且药效稳定维持至48h以上;腹腔注射组与灌胃组结果相反,随着水解程度的加深至彻底水解,腹腔注射水解混合小肽基本无镇痛效应。HPLC分离纯化后在12 min左右收集的组分经热板法验证与之前结果较一致,经纯化后进行MALDI-TOF鉴定,其分子量约为1267.727,比对数据库确定其氨基酸序列为KDHRGTRIER,合成此段小肽,通过对小鼠灌胃的镇痛实验效果来看,10 min即观察到明显痛阈提高,镇痛持续时间较长,可维持48 h,小鼠痛阈值可提高60%左右,与之前的结果较一致。初步认为我们已获得快速起效、镇痛药效时间长且可口服的镇痛小肽,其镇痛机制尚待进一步研究。
二、一种分离提纯眼镜蛇(Naja naja atra)神经毒素的简便方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一种分离提纯眼镜蛇(Naja naja atra)神经毒素的简便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1)蛇毒治疗乳腺癌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蛇毒的组成 |
2 蛇毒对乳腺癌细胞的作用 |
2.1 蛇毒对乳腺癌细胞的促凋亡作用 |
2.2 蛇毒对乳腺癌细胞迁移的抑制作用 |
3 蛇毒的手术止血作用 |
4 蛇毒的镇痛作用 |
(2)非抗蛇毒血清综合治疗眼镜蛇咬伤患者疗效回顾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第1章 前言 |
第2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
1 研究对象 |
1.1 资料来源 |
1.2 纳入标准 |
1.3 排除标准 |
1.4 分组方法 |
2 研究方法 |
2.1 一般资料 |
2.2 生化指标 |
2.3 PSS评分标准 |
3 统计学方法 |
第3章 结果 |
第4章 讨论 |
第5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综述 |
参考文献 |
研究生学习期间发表论文及获奖情况 |
致谢 |
(3)毒蛇咬伤后心肌酶和肝功能指标动态变化用于预后判断的价值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1.前言 |
1.1 中医学与毒蛇咬伤 |
1.2 西医学与毒蛇咬伤 |
1.3 本文研究的意义 |
2.临床研究 |
2.1 资料与方法 |
2.2 研究方法 |
3 研究结果 |
3.1 一般资料 |
3.2 结果 |
4 结论 |
5 讨论 |
5.1 蝮蛇流行病学现状 |
5.2 研究结果分析 |
6 问题与优势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致谢 |
(4)皖南眼镜蛇毒镇痛组分外用镇痛效应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眼镜蛇毒镇痛活性组分的分离纯化及外用镇痛实验 |
1.材料 |
1.1 主要仪器 |
1.2 主要试剂与药品 |
1.3 实验动物 |
2.方法 |
2.1 眼镜蛇毒镇痛组分的分离与纯化 |
2.2 SDS-PAGE凝胶电泳测定分子量 |
2.3 制备外用CVAF镇痛凝胶 |
2.4 实验造模 |
2.5 实验分组及给药 |
2.6 指标监测 |
2.7 数据分析处理 |
3.结果 |
1.眼镜蛇毒镇痛组分的分离与纯化 |
2.SDS-PAGE凝胶电泳 |
3.实验造模后大鼠足部外观 |
4.各组大鼠14d的体重变化情况 |
5.CVAF对大鼠热刺痛反应时间的影响 |
6.CVAF对大鼠机械压痛痛阈的影响 |
7.CVAF对各组大鼠脊髓匀浆中IL-1、TNF-α浓度的影响 |
8.CVAF炎痛大鼠足趾病理变化的影响 |
4.讨论 |
第二部分 眼镜蛇毒镇痛活性组分的镇痛效应研究 |
1.主要仪器与药品 |
2.实验动物 |
3.方法 |
3.1 小鼠热板法测定CVAF镇痛的时间-效应关系和剂量效应关系 |
3.1.1 时间-效应关系 |
3.1.2 剂量-效应关系 |
3.2 CVAF镇痛的耐受性和成瘾性测定 |
3.2.1 CVAF镇痛的耐受性测定 |
3.3 CVAF镇痛的成瘾性测定 |
4.结果 |
1.CVAF镇痛的时间——效应关系 |
2.CVAF镇痛的剂量——效应关系 |
3.CVAF镇痛的耐受性 |
3.1 基础热痛反应时间 |
3.2 用药2小时后热痛反应时间 |
3.3 CVAF镇痛的成瘾性 |
5.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蛇毒抗炎镇痛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致谢 |
(5)MT-12对膀胱癌细胞增殖及转移影响的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部分 MT-12对膀胱癌RT4、T24细胞增殖、凋亡影响的研究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MT-12对RT4、T24细胞运动能力影响的研究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全文总结 |
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6)蛇毒多肽的新药研发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蛇毒的组分 |
2 蛇毒多肽与新药研发 |
2.1 蛇毒多肽与抗肿瘤药物 |
2.2 蛇毒多肽与抗炎药物 |
2.3 蛇毒多肽与镇痛药物 |
2.4 蛇毒多肽与抗血栓药物 |
2.5 蛇毒多肽与凝血药物 |
2.6 蛇毒多肽与降压药物 |
3 蛇毒多肽的药理作用机制 |
3.1 调控离子通道 |
3.2 与相关活性位点或受体的结合 |
3.3 调控细胞内信号通路 |
3.4 调控细胞因子的表达 |
3.5 调控细胞增殖及凋亡 |
4 展望 |
(7)广西眼镜蛇毒细胞毒素-4N的分离纯化及其对HSC-T6细胞ERK信号通路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个人简历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广西眼镜蛇毒细胞毒素-4N分离纯化的研究 |
1 材料和方法 |
2 实验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二部分 广西眼镜蛇毒CTX-4N对HSC-T6细胞ERK信号通路磷酸化蛋白表达的影响 |
1 材料和方法 |
2 实验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主要缩略词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8)光响应蛇神经毒素纳米囊的制备及其镇痛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疼痛的研究概况 |
1.1.1 痛觉调节机制 |
1.1.2 神经病理性疼痛及其动物模型 |
1.1.3 中枢镇痛药的作用靶点 |
1.2 蛇毒镇痛多肽 |
1.2.1 蛇毒组成成分 |
1.2.2 蛇毒神经毒素 |
1.3 神经毒素的镇痛机制 |
1.3.1 神经毒素的作用特点 |
1.3.2 腺苷受体与疼痛调节 |
1.3.3 疼痛相关通路 |
1.3.4 蛇毒镇痛与腺苷受体和MAPK ERK1/2 信号通路假设 |
1.4 血脑屏障与刺激响应药物传递系统 |
1.4.1 血脑屏障 |
1.4.2 刺激响应药物传递系统 |
1.4.3 光响应药物传递系统 |
1.5 本课题研究意义及研究内容 |
1.5.1 研究意义 |
1.5.2 创新性 |
1.5.3 研究内容与思路 |
第二章 中华眼镜蛇毒神经毒素的分离纯化 |
2.1 引言 |
2.2 实验药品与仪器 |
2.2.1 药品 |
2.2.2 仪器 |
2.3 实验步骤 |
2.3.1 阳离子交换柱层析 |
2.3.2 Sephadex G-50凝胶过滤层析和脱盐 |
2.3.3 HPLC监控收集蛋白峰 |
2.3.4 SDS-PAGE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监控目标产物 |
2.3.5 产物鉴定试验 |
2.3.6 产率测定 |
2.4 结果与讨论 |
2.4.1 阳离子交换柱层析及HPLC跟踪监测 |
2.4.2 SDS-PAGE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及分子量测定 |
2.4.3 Sephadex G-50分离、脱盐及HPLC法跟踪目标产物 |
2.4.4 产物鉴定 |
2.4.5 产率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中华眼镜蛇神经毒素与腺苷受体及其上下游信号的调节作用机制 |
3.1 引言 |
3.2 实验材料与仪器 |
3.2.1 实验动物 |
3.2.2 药品与试剂 |
3.2.3 仪器 |
3.3 实验步骤 |
3.3.1 小鼠脊髓损伤模型的制备 |
3.3.2 脊髓损伤模型小鼠恢复情况的行为学评价方法 |
3.3.3 实验分组及给药方式 |
3.3.4 组织样品的制备 |
3.3.5 BCA法测定蛋白含量 |
3.3.6 ROS的测定 |
3.3.7 ATP的测定 |
3.3.8 免疫印迹法检测MAPK ERK1/2 磷酸化水平 |
3.4 数据统计方法 |
3.5 结果与讨论 |
3.5.1 脊髓损伤模型的行为学评价 |
3.5.2 ROS、ATP含量变化及MAPK ERK1/2 磷酸化 |
3.6 镇痛机理探讨 |
第四章 光响应PLGA和PEG-PLGA纳米微囊的制备及表征 |
4.1 引言 |
4.2 实验药品与仪器 |
4.2.1 药品 |
4.2.2 仪器 |
4.3 脱镁叶绿酸性能测定 |
4.4 复乳法制备光响应PLGA和PEG-PLGA纳米微囊 |
4.4.1 包封率测定方法的建立 |
4.4.2 制备过程 |
4.4.3 单因素考察 |
4.5 光响应PLGA和PEG-PLGA纳米微囊的表征 |
4.5.1 粒径与电位测定 |
4.5.2 荧光显微镜测定形貌 |
4.5.3 差示量热扫描 |
4.5.4 体外释放 |
4.6 光响应神经毒素PLGA和PEG-PLGA纳米微囊 |
4.7 结果与讨论 |
4.7.1 脱镁叶绿酸的性能 |
4.7.2 单因素考察分析 |
4.7.3 荧光显微镜测定形貌 |
4.7.4 差示量热扫描 |
4.7.5 体外释放 |
4.8 光响应蛇神经毒素PLGA和PEG-PLGA纳米微囊 |
4.9 光响应PLGA和PEG-PLGA纳米微囊的光促释放机理 |
4.10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光响应蛇神经毒素脂质体的制备与表征 |
5.1 引言 |
5.2 实验准备 |
5.2.1 实验动物 |
5.2.2 药品 |
5.2.3 仪器 |
5.3 光响应脂质体的制备及表征 |
5.3.1 包封率测定方法的建立 |
5.3.2 制备过程 |
5.4 表征方法 |
5.4.1 粒径与电位测定 |
5.4.2 差示量热扫描 |
5.5 光响应蛇神经毒素脂质体的制备与表征 |
5.5.1 体外释放研究方法 |
5.5.2 小鼠热板法镇痛实验 |
5.6 结果与讨论 |
5.6.1 包封率测定方法 |
5.6.2 因素分析 |
5.6.3 差示量热扫描 |
5.7 光响应蛇神经多肽脂质体的表征分析 |
5.7.1 包封率、粒径及电位 |
5.7.2 体外释放曲线 |
5.7.3 热板法镇痛效果 |
5.8 光响应脂质体的光促药物释放的机理 |
5.9 本章小结 |
总结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附件 |
(9)不同产地乌苏里蝮Gloydius ussuriensis头部形态结构及蛇毒差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一、研究背景 |
1. 亚洲蝮属蝮蛇毒蛋白分离的研究背景 |
2. 其他蛇类的不同产地蛇毒差异的研究背景 |
二、乌苏里蝮蛇毒腺形态结构 |
三、乌苏里蝮蛇毒蛋白组分及其科研、药用价值 |
1. 类凝血酶 |
2. 透明质酸酶 |
3. Gln49磷脂酶A_2 |
4. 5'-核苷酸酶 |
5. 抑制血小板活性的金属蛋白酶 |
6. C型凝集素 |
7. L-氨基酸氧化酶 |
8. 其他成分 |
四、影响蛇毒性质的因素 |
1. 个体差异 |
2. 种群差异(产地差异) |
3. 环境差异 |
4. 人为因素 |
第二章 样本采集与试验方法 |
一、样本采集 |
1. 样本采集地点 |
2. 样本采集点生境 |
3. 采样方法 |
二、蝮蛇室内饲养及采毒 |
1. 饲养环境: |
2. 温度、饮水、喂食 |
3. 采毒 |
三、试验方法 |
1. 蛇毒干燥与保存 |
2. 蛋白质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
3. 电泳条带分析 |
第三章 结果 |
一、乌苏里蝮头部形态结构 |
1. 乌苏里蝮头部外部形态结构 |
2. 不同产地乌苏里蝮头部外部形态结构差异 |
3. 乌苏里蝮头骨排毒相关骨骼结构与毒腺 |
4. 不同产地乌苏里蝮头骨骨骼结构与毒腺差异 |
5. 乌苏里蝮头骨多轴复合杠杆结构模型 |
二、乌苏里蝮蛇毒物理性质 |
1. 蛇毒物理性质指标:湿毒量、干毒量、含水量、含水率 |
2. 乌苏里蝮不同产地种群蛇毒物理性质的差异 |
3. 差异来源 |
4. 蛇毒物理性质指标之间的相关性 |
三、乌苏里蝮蛇毒蛋白组分 |
1. 乌苏里蝮蛇毒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凝胶图像 |
2. 乌苏里蝮蛇毒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条带分析 |
3. 不同产地乌苏里蝮蛇毒电泳条带差异 |
第四章 讨论 |
一、乌苏里蝮不同产地种群个体头部形态结构、排毒量两者的关系及二者在不同产地生境的适应意义 |
1. 不同产地乌苏里蝮的头部形态结构与生境的环境压力 |
2. 不同产地乌苏里蝮排毒量(湿毒量、干毒量)与头部形态结构 |
3. 乌苏里蝮排毒量、毒腺大小、体型大小的反“伯格曼法则”现象 |
二、不同产地乌苏里蝮蛇毒蛋白组分差异在产地生境的适应意义 |
三、孙吴地区乌苏里蝮的种内斗争 |
1. 孙吴地区乌苏里蝮个体之间相互吞食行为以及个体之间毒液不耐受现象 |
2. 种群内选择以及在环境的适应意义 |
四、乌苏里蝮蛇资源现状、保护和利用 |
1. 乌苏里蝮资源现状 |
2. 乌苏里蝮毒液利用 |
3. 乌苏里蝮的生态作用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表 |
(10)眼镜蛇毒酶解后所得镇痛小肽的分离纯化及鉴定(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疼痛疾病 |
1.2 疼痛产生的机制 |
1.3 镇痛药 |
1.4 镇痛毒素 |
1.4.1 蛇毒(Snake venom,SV) |
1.4.1.1 蛇毒的镇痛机制 |
1.4.1.2 蛇毒类药物的应用 |
1.4.2 芋螺毒素(Conotoxin,CTX) |
1.4.3 河豚毒素(Tetrodotoxin, TTX) |
1.4.4 蜘蛛毒素(Spider toxin, ST) |
1.4.5 蝎毒素(Scorpion venom,SV) |
1.5 蛇毒三指蛋白(three-finger protein) |
1.5.1 蛇毒三指蛋白的结构多样性 |
1.5.1.1 额外的二硫键 |
1.5.1.2 N末端以及C末端的延伸 |
1.5.1.3 Bulongin以及相关毒素 |
1.5.1.4 三指蛋白的糖基化 |
1.5.1.5 非共价二聚物 |
1.5.1.6 共价二聚体 |
1.5.1.7 协同毒素 |
1.5.2 蛇毒三指蛋白的分类 |
1.5.3 蛇毒三指蛋白的功能位点 |
1.5.4 蛇毒三指蛋白的理化性质 |
1.5.5 蛇毒三指蛋白的应用 |
1.5.5.1 在镇痛方面的应用 |
1.5.5.2 在其他领域的应用 |
1.6 三指蛋白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1.7 研究的主要内容 |
1.8 本研究的技术路线 |
第二章 眼镜蛇毒酶解后所得镇痛小肽的分离纯化 |
2.1 前言 |
2.2 材料与仪器 |
2.2.1 材料 |
2.2.2 主要仪器 |
2.2.3 实验动物 |
2.3 实验方法 |
2.3.1 获取蛇毒三指蛋白 |
2.3.2 胃蛋白酶水解 |
2.3.3 给药方式 |
2.3.4 镇痛活性测定 |
2.3.5 HPLC法分离纯化 |
2.4 结果与分析 |
2.4.1 蛇毒酶解液对小鼠进行腹腔注射及灌胃给药的影响 |
2.4.2 镇痛小肽的分离纯化 |
2.4.3 收集组分的镇痛活性 |
2.4.4 有效组分的纯化 |
2.5 讨论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活性肽的鉴定与合成 |
3.1 前言 |
3.2 材料与仪器 |
3.2.1 材料 |
3.2.2 主要仪器 |
3.2.3 实验动物 |
3.3 实验方法 |
3.3.1 活性肽的鉴定 |
3.3.1.1 肽段纯化 |
3.3.1.2 质谱检测 |
3.3.1.3 查询条件 |
3.3.2 活性肽的合成 |
3.3.3 合成肽的镇痛活性测定 |
3.3.4 合成肽的HPLC |
3.4 结果与分析 |
3.4.1 活性肽的分子量及氨基酸序列 |
3.4.2 活性肽的合成 |
3.4.3 合成肽的镇痛活性 |
3.4.4 合成肽与活性肽的液相色谱对比 |
3.5 讨论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结论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A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
四、一种分离提纯眼镜蛇(Naja naja atra)神经毒素的简便方法(论文参考文献)
- [1]蛇毒治疗乳腺癌的研究进展[J]. 袁娜,支慧,卢林明. 沈阳医学院学报, 2020(02)
- [2]非抗蛇毒血清综合治疗眼镜蛇咬伤患者疗效回顾性分析[D]. 蒋华晓. 南华大学, 2019(01)
- [3]毒蛇咬伤后心肌酶和肝功能指标动态变化用于预后判断的价值评估[D]. 盛欢. 安徽中医药大学, 2019(02)
- [4]皖南眼镜蛇毒镇痛组分外用镇痛效应初步研究[D]. 俞玲. 皖南医学院, 2019(12)
- [5]MT-12对膀胱癌细胞增殖及转移影响的初步研究[D]. 陈柳. 昆明医科大学, 2018(01)
- [6]蛇毒多肽的新药研发进展[J]. 付四海,冯梅,熊燕.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7(11)
- [7]广西眼镜蛇毒细胞毒素-4N的分离纯化及其对HSC-T6细胞ERK信号通路的影响[D]. 孙林. 广西医科大学, 2017(08)
- [8]光响应蛇神经毒素纳米囊的制备及其镇痛机制[D]. 方菲. 华南理工大学, 2016(02)
- [9]不同产地乌苏里蝮Gloydius ussuriensis头部形态结构及蛇毒差异研究[D]. 张云捷. 沈阳师范大学, 2016(09)
- [10]眼镜蛇毒酶解后所得镇痛小肽的分离纯化及鉴定[D]. 贺宜龙. 昆明理工大学, 201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