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床亚低温治疗颅脑外伤的护理对照研究

冷床亚低温治疗颅脑外伤的护理对照研究

一、降温床用于颅脑外伤亚低温治疗的护理对照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张静,徐伟才,徐叶萍,焦薇[1](2021)在《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术联合亚低温治疗对重型颅脑外伤的患者疗效、免疫功能及预后的影响》文中提出目的:分析重型颅脑外伤应用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术联合亚低温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10月收治的重型颅脑外伤患者8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组,对照组采用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术治疗,研究组在此基础上加用亚低温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研究组治疗后总有效率(95%)高于对照组(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CD4+、CD8+、CD4+/CD8+指标均有改善,研究组情况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IL-6、TNF-α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7.50%,低于对照组的27.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术治疗的同时应用亚低温治疗,能够有效提升患者治疗效果,降低患者炎症因子水平,改善患者免疫功能,降低患者并发症风险,从而改善患者预后。

郭艳芳[2](2020)在《亚低温疗法在重度颅脑外伤患者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分析亚低温疗法在重度颅脑外伤患者中的应用及实时监测颅内压和脑组织氧分压的意义。方法选取笔者所在医院重度颅脑外伤患者68例,随机分为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给予常规治疗+亚低温疗法,两组各34例。比较两组患者不同时间颅内压和脑组织氧分压的差异,并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后6个月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的差异。结果治疗后观察组颅内压较治疗前显着下降,且较对照组治疗后显着下降(P<0.05)。治疗后观察组脑组织氧分压较治疗前显着升高,且较对照组治疗后显着升高(P<0.05)。治疗后6个月,两组患者GOS评分显着升高,且观察组治疗后评分较对照组显着升高(P<0.05)。结论亚低温疗法不仅可有效降低重度颅脑外伤患者颅内压水平,提高脑组织氧分压水平,而且可有效改善患者的预后状况,有助于提高患者生存和生活质量。

刘喆滢[3](2020)在《重症中暑患者90天预后相关早期危险因素分析的病例对照研究》文中指出目的:通过回顾性分析我院重症医学科(Itensive care unit,ICU)近5年收治的重症中暑患者临床资料,探讨入院早期影响90天死亡的相关独立危险因素,并进一步对存活患者神经系统后遗症的相关亚组分析,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回顾性分析南部战区总医院ICU 2014年4月至2019年5月收治的重症中暑患者的临床资料,收集其24小时内的各器官功能参数及治疗措施等资料,分析影响患者发病后90天死亡危险因素,根据是否有神经系统后遗症在存活组中分痊愈组与后遗症组进行亚组分析。计数资料比较使用多个独立样本非参数Kruskal-Wallis H检验,两组计量资料比较使用非参数Mann-Whitney U检验,多组计量资料比较如呈正态分布则使用单因素方差的LSD分析比较均数,如呈偏态分布则使用Kruskal-Wallis H检验。P<0.05视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生存曲线采用Kaplan-Meier方法绘制。采用单因素分析有意义的指标,将P<0.1的指标纳入多因素COX回归模型,采用向前条件(forward LR)逐步剔除,分析各指标对预后的影响程度,筛选预后危险因素。以非参数法构建各指标ROC曲线,计算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e,AUC),并确定最佳诊断临界点。结果:共纳入117例患者,均为男性,发病年龄9-69岁,中位年龄21.0(19.0,27.0)岁,ICU住院时间为1-49天,其中生存组为8.1 ±7.1天,中位住院时间5天,死亡组为11.8±10.6天,中位生存时间9天。23例(19.7%)出现低血压(MAP<65mmHg);31 例(26.5%)意识障碍持续时间>24h;14 例(12%)出现DIC;其中2例因中枢神经系统病变死亡,1例因肝功能衰竭死亡,余10例因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死亡。存活与死亡组相比,低血压和意识障碍持续时间>24h发生率、核心体温降至低于38.5℃时间、心率、CT/MRI异常率、脏器功能指标均较好、DIC发生率均较低(p<0.05);亚组分析显示在年龄、持续昏迷时间、核心体温降至低于38.5℃时间、降钙素原等方面痊愈组小于后遗症组,GCS则高于后者(p<0.05);多因素COX风险回归模型显示降温时间(HR4.87;95%CI:2.2-15.3;p<0.001)、心率(HR 1.04;95%CI:1.01-1.09;p=0.02)、序贯器官衰竭评分(HR 1.41;95%CI:1.31-2.02;p<0.001)是影响患者生存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K-M曲线显示降温时间≤2h,心率≤120次/分,SOFA≤2分的患者生存率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降温时间、心率、APACHE II联合预测重症中暑死亡的ROC曲线下面积为98.1%(95%CI 0.957-1.000,p=0.000),敏感度为96.2%,特异度为92.3%。结论:相对单独指标,联合指标预测重症中暑发病后90天死亡预后时敏感度和特异度最佳。采取早期综合针对脏器支持保护措施,缩短降温时间及意识障碍持续时间,减慢心率可能减少重症中暑发病后90天后的死亡率。在ICU治疗期间,中暑脑损伤涉及中枢多个部位,但患者早期的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磁共振成像(CT/MRI)影像学异常表现不能反映其90天后的脑损伤程度。

苏海波,张玲琼,史瑞萍,齐辉[4](2020)在《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术联合亚低温治疗重型颅脑外伤的疗效及免疫学分析》文中认为目的探讨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术联合亚低温治疗重型颅脑外伤的疗效,并进行免疫学分析。方法选取2017年2月至2019年6月北京大学深圳医院收治的重型颅脑外伤患者84例,采用随机数表法均分为两组,观察组(42例)采用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术联合亚低温治疗,对照组(42例)采用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术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疗效、预后、免疫功能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疗效等级、颅内压下降情况均明显优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的血糖及血乳酸、S-100β蛋白及髓鞘碱性蛋白含量均明显低于对照组,观察组免疫学指标及并发症的总发生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显着性(P<0.05)。结论相对于传统治疗,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术联合亚低温治疗重型颅脑外伤可有效提升临床治疗及预后效果,保护免疫功能,较少并发症的产生,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张学磊,田达,李湖广,杜庆华,朱缙伟,孙顺进[5](2017)在《颅内压监测下亚低温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临床研究》文中提出目的研究颅内压监测下亚低温治疗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将100例重型颅脑损伤(sTBI)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亚低温组,每组各50例。两组患者入院后均予以常规对症治疗;亚低温组患者加用亚低温治疗,控制直肠温度(RT)为32℃34℃;对照组患者控制RT在36℃37℃;均监测患者的脑组织氧分压(PbtO2)和颅内压(ICP)。比较两组患者入院时、入院24 h、48 h、72 h、96 h的ICP、脑组织PbtO2及血乳酸、脑源性神经细胞营养因子(BDNF)水平的变化;治疗前、后给患者进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格拉斯哥预后量表(GOS)评分;统计两组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1)入院时,两组ICP、PbtO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入院24 h、48 h、72 h、96 h,两组ICP均降低、PbtO2均升高,亚低温组入院不同时间点ICP均低于、PbtO2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2)入院时,两组血乳酸、BDNF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入院24 h、48 h、72 h、96 h,两组的血乳酸水平降低,BDNF水平上升;亚低温组入院后各时间点血乳酸水平低于、BDNF水平高于对照组(均P<0.05)。(3)治疗前,两组NIHSS、GOS评分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3个月时,两组的NIHSS评分均降低,GOS评分均上升,但亚低温组的NIHSS评分低于、GOS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4)亚低温组的并发症发生率略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ICP监测下亚低温治疗重型颅脑损伤可快速降低患者的ICP,改善其神经功能及预后。

王中礼[6](2017)在《颅内压监测下亚低温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分析颅内压监测下亚低温治疗重型颅脑损伤(s TBI)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013年7月至2016年7月南阳市唐河县人民医院重症监护病房(ICU)收治的100例s TBI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50例,入院后均进行对症处理,观察组加用亚低温治疗,控制直肠温度(RT)为3234℃,对照组控制RT为3637℃,均监测患者脑组织氧分压(PbtO2)与颅内压(ICP),结果:入院时,两组ICP、PbtO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入院24 h、48 h、72 h、96 h,两组ICP、PbtO2均降低,观察组入院不同时间点ICP、PbtO2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ICP监测下亚低温治疗s TBI可快速降低患者ICP,改善其神经功能及预后。

张婉,杨星,李功波[7](2016)在《脑室出血患者发热原因分析及治疗护理》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总结分析脑室出血患者发热的原因及治疗护理。方法对该院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收治的48例脑室出血发热患者采用简易有效的大血管区搁置冰霜袋、额面部湿敷、低温液体输注的物理降温和低不良反应的安宫牛黄丸、痰热清注射液、热毒宁注射液、氯丙嗪注射液的药物降温方法,配合抗炎治疗高热。结果在1个月的观察期内,48例脑室出血发热患者中,33例在1周内,11例在2周内,4例在3周内,体温被稳定控制在37℃左右,降温效果良好,全身病情稳定。结论综合使用简易有效的物理降温联合合理低不良反应的药物降温方法治疗脑室出血患者的发热,效果明显,病情稳定。

郑海军,曾上飞[8](2016)在《亚低温辅助治疗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颅内压及预后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采用亚低温辅助治疗对其颅内压及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4年10月至2015年10月70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临床治疗情况。其中以手术、脱水治疗、吸氧等基础治疗35例为对照组;另35例则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实施亚低温治疗为观察组。采用颅内压监护仪动态监测患者入院时、治疗第1、3、5、7天颅内动态压变化;统计两组患者预后情况。结果两组患者颅内压随着时间的延长而不断下降,第1、3、5、7天颅内压与入院时比较,然观察组变化程度较对照组显着,P<0.05;观察组恢复良好率为54.3%明显高于对照组28.6%,而死亡率8.6%明显低于对照组31.4%,P<0.05。结论亚低温辅助治疗重型颅脑损伤有利于降低患者颅内压,改善其预后。

黄锦丰,凌国源,玉石,陈文斗[9](2016)在《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术联合亚低温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分析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术联合亚低温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104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分别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术联合亚低温治疗和仅采用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术后预后情况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术后1个月较对照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显着降低,观察组患者预后情况优于对照组患者,观察组患者30例预后良好,仅有2例死亡,而对照组患者仅15例预后良好,6例死亡,观察组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为11.54%较对照组患者的26.92%显着降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术联合亚低温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疗效确切,改善患者的预后,促进患者术后神经功能的康复,降低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值得进一步在临床上应用。

孟云,周宏斌,朱言亮[10](2015)在《亚低温联合脑脊液置换对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介入术后继发性脑血管痉挛及脑积水的影响》文中指出目的探讨蛛网膜下腔出血(SAH)介入术后患者使用亚低温联合脑脊液置换治疗及术后脑保护作用机制。方法蛛网膜下腔出血颅内动脉瘤填塞术后5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采用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进行亚低温治疗及脑脊液置换治疗,对照组仅采用常规治疗。检测两组入院时及治疗7 d、14 d脑脊液和血浆内皮素(ET)、降气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水平,比较两组脑血管痉挛及脑积水的发病情况。结果脑脊液、血浆ET水平治疗7 d时治疗组较对照组显着降低(P<0.05);14 d时差异更明显(P<0.01);两组CGRP水平治疗7 d时降至最低,后渐升高,治疗组较对照组变化幅度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脑血管痉挛发病率为8%,较对照组的28%减少,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组脑积水发病率为8%,较对照组的32%明显减少(P<0.05)。结论亚低温治疗联合脑脊液置换治疗减少了SAH患者脑脊液和血浆中ET水平上升幅度及CGRP水平下降幅度,降低脑血管痉挛发生率。降低脑积水的发生率,改善患者预后。

二、降温床用于颅脑外伤亚低温治疗的护理对照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降温床用于颅脑外伤亚低温治疗的护理对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术联合亚低温治疗对重型颅脑外伤的患者疗效、免疫功能及预后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1.2 方法
    1.3 观察指标
    1.4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
    2.2 免疫功能
    2.3 炎症因子水平
    2.4 并发症情况
3 讨论

(2)亚低温疗法在重度颅脑外伤患者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治疗方法
    1.3 观察指标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不同时间颅内压变化情况的比较
    2.2 两组患者不同时间脑组织氧分压变化情况的比较
    2.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GOS评分的比较
3 讨论

(3)重症中暑患者90天预后相关早期危险因素分析的病例对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1.1 流行病学
    1.2 重症中暑救治关键点理论及可疑预后影响因素
    1.3 重症中暑神经系统后遗症及脑损害临床表现
第二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记录起病后一般情况及合并重要脏器损害情况
        2.2.2 重症中暑患者死亡预后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2.2.3 记录存活患发病90天后神经系统后遗症情况
    2.3 统计学处理
    2.4 相关定义
第三章 结果
    3.1 流行病学资料
    3.2 临床资料描述
    3.3 分组差异比较
        3.3.1 存活组与死亡组临床资料差异比较
        3.3.2 存活组中痊愈组与后遗症组临床资料差异比较(亚组分析)
        3.3.3 脑部影像学检查结果
        3.3.4 单因素Cox比例回归模型分析与重症中暑患者发病90天预后相关的危险因素
        3.3.5 多因素Cox比例回归模型分析与重症中暑患者发病90天预后相关的独立危险因素
        3.3.6 以重症中暑患者发病90天预后相关的独立危险因素分组作生存分析
        3.3.7 重症中暑患者发病90天预后相关的独立危险因素对预后评估的准确性分析
第四章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成果
致谢

(4)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术联合亚低温治疗重型颅脑外伤的疗效及免疫学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1.3 方法
        1.3.1 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术
        1.3.2 亚低温治疗
    1.4 观察指标
    1.5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疗效的比较
        2.1.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NIHSS评分的比较
        2.1.2 两组患者治疗后疗效比较
        2.1.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颅内压比较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预后指标的比较
        2.2.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糖、血乳酸变化比较
        2.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S-100β、MBP比较
    2.3 两组患者免疫功能指标比较
    2.4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3 讨论
    3.1 重型颅脑外伤的治疗难点
    3.2 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术联合亚低温治疗的优势
    3.3 免疫学分析
    3.4 并发症分析

(5)颅内压监测下亚低温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3 观察指标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两组不同时间点的ICP比较
    2.2 两组不同时间点的脑组织Pbt O2比较
    2.3 两组不同时间点血乳酸、BDNF水平比较
    2.4 两组治疗前、治疗3个月时NIHSS及GCS评分比较
    2.5 两组治疗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3 讨论

(6)颅内压监测下亚低温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3 观察指标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不同时间ICP比较
    2.2 两组患者治疗不同时间Pbt O2变化比较
3 讨论

(7)脑室出血患者发热原因分析及治疗护理(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2.1 物理降温
        1.2.2 短疗程药物降温
        1.2.3 腰大池置管引流降温
        1.2.4 临时药物降温
2 结果
3 讨论

(9)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术联合亚低温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1.2 手术方法
    1.3 观察指标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手术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较
    2.2 两组患者术后预后情况比较
    2.3 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3 讨论

(10)亚低温联合脑脊液置换对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介入术后继发性脑血管痉挛及脑积水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2 结 果
3 讨 论

四、降温床用于颅脑外伤亚低温治疗的护理对照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术联合亚低温治疗对重型颅脑外伤的患者疗效、免疫功能及预后的影响[J]. 张静,徐伟才,徐叶萍,焦薇. 临床与病理杂志, 2021(05)
  • [2]亚低温疗法在重度颅脑外伤患者中的应用[J]. 郭艳芳. 实用医药杂志, 2020(09)
  • [3]重症中暑患者90天预后相关早期危险因素分析的病例对照研究[D]. 刘喆滢. 南方医科大学, 2020
  • [4]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术联合亚低温治疗重型颅脑外伤的疗效及免疫学分析[J]. 苏海波,张玲琼,史瑞萍,齐辉. 中国医刊, 2020(03)
  • [5]颅内压监测下亚低温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临床研究[J]. 张学磊,田达,李湖广,杜庆华,朱缙伟,孙顺进. 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17(06)
  • [6]颅内压监测下亚低温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临床研究[J]. 王中礼. 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7(14)
  • [7]脑室出血患者发热原因分析及治疗护理[J]. 张婉,杨星,李功波. 现代医药卫生, 2016(21)
  • [8]亚低温辅助治疗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颅内压及预后的影响[J]. 郑海军,曾上飞. 浙江创伤外科, 2016(04)
  • [9]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术联合亚低温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疗效观察[J]. 黄锦丰,凌国源,玉石,陈文斗. 牡丹江医学院学报, 2016(03)
  • [10]亚低温联合脑脊液置换对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介入术后继发性脑血管痉挛及脑积水的影响[J]. 孟云,周宏斌,朱言亮.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15(09)

标签:;  ;  ;  ;  ;  

冷床亚低温治疗颅脑外伤的护理对照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