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酥油奶渣制品中乳杆菌分离鉴定(论文文献综述)
文华英,陈锋,于翠翠,普布多吉,孟胜亚[1](2020)在《西藏传统酸乳中乳酸菌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目前乳酸菌已与慢性疾病以及肠道微生物菌群等人类健康话题相关,涉及食品、医药等领域。西藏地区蕴含着丰富且独特的乳酸菌资源,分布于传统发酵酸乳等发酵制品中。针对西藏乳酸菌的研究从未停止。本文对西藏传统酸乳中优势乳酸菌多样性、发酵性能以及益生特性研究进行综述,以期为开发具备自主知识产权的我国发酵剂提供参考。
次顿,潘虎,达娃卓玛,李颖,魏娜[2](2018)在《拉萨传统乳制品酥油的微生物多样性与开发前景研究》文中指出【目的】研究拉萨地区酥油中的主要微生物类群,为酥油的微生物质量安全提供重要数据基础。【方法】本文采用PCRDGGE分子生物学技术从拉萨市15份酥油样品中鉴别出62种细菌和18种真菌。【结果】酥油样品中的优势细菌种群主要为乳球菌属、假单胞菌属、链球菌属及乳杆菌属;优势真菌种群主要为酵母菌,其中44.4%为假丝酵母属、22.2%为亚罗酵母属、11.1%为毕赤酵母属。【结论】酥油中能够产生风味物质的微生物以乳酸菌和酵母菌为主,同时酥油微生物种群中还含有少量粪肠球菌等病原微生物。这些结果对酥油有益微生物资源的开发利用与质量安全防控提供了科学依据。
李理,陈丽娥,王剑飞,殷瑞杰,李宝磊,李言郡,陈苏[3](2017)在《西藏传统发酵奶制品中乳酸菌多样性分析及产胞外多糖菌株筛选》文中提出从22份西藏地区传统发酵奶制品中分离到113株乳酸菌,16S rDNA鉴定结果显示它们分属于6个属,包括乳杆菌属、链球菌属、明串珠菌属、肠球菌属、乳球菌属和芽孢杆菌属。其中乳杆菌属有12个种,德氏乳杆菌保加利亚亚种和发酵乳杆菌为优势菌种,另外还包括到1株格氏乳杆菌和1株卷曲乳杆菌。采用菌落拉丝并结合检测胞外多糖产量的方法,筛选到16株乳酸菌可在脱脂乳中产生胞外多糖。挑取其中产量较高的3株进行发酵性能测试,发现菌株德氏乳杆菌保加利亚亚种1 576的产酸速率适中、后酸化稳定,并能形成质构稠厚的发酵乳。
廉桂芳,谢婕,赵欣,李键,骞宇,丁阳平,张玉,索化夷[4](2017)在《传统发酵牦牛酸乳的品质形成规律》文中研究指明传统发酵牦牛乳品质独特,营养价值极高,深受消费者喜爱。它是天然无污染的高端食品,也是藏区牧民的主要经济来源。总结牦牛酸乳的品质形成规律为标准制作提供依据至关重要。以采集到的传统发酵牦牛酸乳作为菌种发酵剂,以牦牛奶粉为原料进行发酵,得到牦牛酸乳。在发酵过程中对不同发酵时间的样品进行取样,测定其基本理化性质、挥发性风味物质、质构等指标的变化,结合发酵过程中主要代谢产物含量和品质的变化进行分析,归纳总结传统发酵牦牛酸乳品质形成规律。结果表明,在37℃前发酵的10 h,传统发酵牦牛酸乳(云南2号)的酸度、硬度、黏性都急剧上升,各类游离氨基酸、氨基酸态氮、维生素、有机酸、第一、二主成分、2,3-丁二酮、乙酸乙酯的含量也有所增加,是牦牛酸乳质构及营养成分形成的关键时期。在后熟的24 h,酸乳以上各理化指标趋于平稳。
索化夷[5](2016)在《青藏高原牦牛酸乳品质特征评价与益生菌筛选》文中认为本研究通过对川西地区和西藏地区传统发酵牦牛酸乳样本进行理化指标的检测,对比市售酸乳评价其理化品质特征。同时分离鉴定传统牦牛酸乳中乳酸菌种类和构成,评价其主要发酵菌种。通过体外模拟消化体外筛选,发现一株具有优良抗性的发酵乳杆菌SUO。采用胃损伤小鼠模型对该菌修复胃损伤能力进行了评价。具体研究内容及主要结果如下:1)对西藏羊八井地区和川西北地区13份传统发酵牦牛酸乳和3种普通市售酸乳的蛋白质、氨基酸态氮、有机酸、维生素B、干物质、灰分、酒精含量等理化指标进行检测分析。发现牦牛酸乳的蛋白质、氨基酸态氮、酒精、有机酸、维生素B等含量显着高于普通市售酸乳,其中蛋白质含量4.67±1.35%(质量分数)、氨基酸态氮含量54.77±12.89mg/100g、酒精含量1208.95±903.76 mg/kg、乳酸含量19.75±8.53mg/g、维生素B1含量45.76±21.20 μg/100g。以上指标可以为牦牛酸乳的标准制定提供依据。2)从川西、羊八井地区藏民发酵牦牛酸乳中筛选得到稳定、活力较强的乳酸菌菌株58株,经染色后镜检初步鉴定得到乳杆菌16株,乳球菌42株。活化后,提取DNA并进行PCR扩增,将扩增成功菌株的PCR产物测序结果通过NCBI数据库比对,确定种属(同源性>97.50%),结果表明传统发酵牦牛酸乳中乳酸菌主要为乳杆菌属(Lactobacillus)1 1株(18.97%)、乳球菌属(Lactococcus)3株(5.17%)、明串珠菌属(Leuconostoc)5株(8.62%)、芽孢杆菌属(Bacillus)3株(5.17%)、肠球菌属(Enterococcus)34株(58.62%)。2株鉴定无效,同源性为(95%)。并对牦牛酸乳中乳酸菌菌株的16S rDNA序列和已报道的乳酸菌菌株16S rDNA序列用MEGA5.05软件构建发育树,进行系统发育分析,为川西地区牦牛酸乳中乳酸菌遗传多样性分析提供理论参考。3)以红原县、若尔盖县和西藏羊八井地区采集的牦牛酸乳样品为对象,通过分离、纯化获得58株乳酸菌,并以其为研究对象,研究菌株在pH3.0人工胃液中的存活率、不同胆盐浓度下的生长效率和疏水能力的测定,评价出具有潜在益生特性的乳酸菌。结果表明58株乳酸菌中,11株乳酸菌的益生特性较好,人工胃液处理后存活率最高达96.05%,在胆盐中均能生长且疏水能力好,为进一步研究具有益生功能菌株及其产品的研究提供参考。4)这项研究为了确定发酵乳杆菌Suo (LF-Suo)对用盐酸/乙醇诱发胃病的ICR小鼠的抑制效果,并通过LF-Suo的分子生物学活性解释其抑制胃炎机理。将小鼠分为四组:健康组、胃损伤组、LF-Suo低计量组和LF-Suo高剂量组。用LF-Suo灌胃后,将胃损伤组织与胃损伤组进行对比。LF-Suo处理组小鼠的血清中MOT, SP,ET含量低于胃损伤组小鼠,SS, VIP含量高于诱导组小鼠。使用LF-Suo进行处理后细胞因子IL-6, IL-12, TNF-α和IFN-γ血清水平降低。使用LF-Suo处理后的小鼠的胃组织SOD, GSH-Px, NO活性相较于胃损伤组小鼠有明显增加,而MDA活性降低。通过RT-PCR测定方法,LF-Suo与胃损伤小鼠组相比提高了闭合蛋白,EGF, EGFR, VEGF, Fit-1, IκB-a, nNOS, eNOS, Mn-SOD, Cu/ZN-SOD, CAT mRNA或蛋白质的表达,并抑制COX-2, NF-κB, iNOS在胃组织的表达。较高LF-Suo用量组(1.0×109CFU/kg b.w.)比较低LF-Suo用量组(0.5×109 CFU/kg b.w.)展示出更强的抗胃损伤的作用。从结果来看,LF-Suo可用作有治疗胃损伤效果的益生菌。
侯宇[6](2016)在《基于商业发酵剂性能的乳酸菌的筛选及复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生活水平提高,有益于身体健康且具有特殊口感的发酵乳制品被大众所喜爱,其销售量呈逐年增加趋势。目前我国使用的酸乳发酵剂多为进口产品,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我国乳制品产业的发展。我国具有丰富的微生物资源,这也为发酵剂菌株筛选开发提供了条件。本文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变性梯度凝胶电泳(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Denatured Gradient Gelelectrophoresis,PCR-DGGE)确定商业发酵剂的菌种组成,并结合随机扩增多态性DNA(randomly amplified polymorphic DNA,RAPD)技术与传统培养方法成功得到确定的所有菌株。同时依据商业菌株发酵特性筛选云南传统发酵制品(酸奶、乳扇和腌菜等)中的优良菌株,并对优选出的菌株进行复配研究。最后通过培养基与冻干保护剂优化试验,制得菌株复合冻干粉即发酵剂。本研究对研发自主知识产权的乳酸菌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同时为直投式酸奶发酵剂的生产奠定一定的理论基础。论文主要结果如下:(1)从商业发酵剂中分离到4株菌:嗜热链球菌CN-SR、嗜热链球菌CN-ST、保加利亚乳杆菌CN-B、干酪乳杆菌CN-L。同时对4株菌进行发酵特性评价,发现在商业发酵剂中,CN-ST产酸速度快,冷藏1 d后乙醛与丁二酮含量高;CN-SR后酸化程度最低;CN-B具有良好的产黏特性;CN-ST、CN-SR、CN-B、CN-L冷藏20 d后活菌数仍可达到108CFU/mL,接种50代后产酸无变化,稳定性好。最终选取发酵性能良好的CN-B、CN-ST、CN-SR为试验参照菌株。(2)通过将试验菌株在产酸、产黏、产香、活菌数、稳定性等方面与商业菌株比较,筛选出与CN-B发酵特性相近的B14、与CN-SR发酵特性相近的S1、与CN-ST发酵特性相近的S2。(3)通过对复配比例酸度、后酸化、黏度、产丁二酮和乙醛等发酵特性和感官的测定,筛选出A4(B14:球菌(S1:S2=1:1)=1:50)为最优复配比。(4)制得冻干菌粉,其中B14培养基最佳配方为:在培养基MRS基础上添加番茄汁7.5%、碳酸钙0.075%、乳糖2%;冻干保护剂复合配方为:海藻糖15%、异抗坏血酸钠3%、脱脂乳粉7.5%、谷氨酸钠1%。S1、S2培养基最佳配方为:在脱脂乳培养基的基础上添加番茄汁7.5%、麦芽浸粉0.75%、乳糖2%;冻干保护剂复合配方为:海藻糖10%、脱脂乳粉10%、谷氨酸钠2%、甘油1%。(5)复合冻干菌粉即发酵剂进行发酵性能验证,与冻干前菌液发酵性能无显着性差异,具有商业发酵剂的潜力。
赵鸭美,刘林,安静莹,钟敏,胡雪琼,刘颖[7](2013)在《1株海洋乳酸菌的鉴定及生物学特性的初步研究》文中认为对从南海海域沙虫(Sipunculus nudus)肠道分离到的1株海洋乳酸菌ZH-101,通过形态学及生理生化特性实验,并结合16S rRNA序列同源性分析,将其鉴定为棒状乳杆菌扭曲亚种(Lactobacillus coryniformis subsp.torquens)。采用双层牛津杯琼脂扩散法测定其发酵上清液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枯草芽孢杆菌、单核增生李斯特菌、副溶血性弧菌、黑曲霉6种指示菌的抗菌活性并对该菌做了部分生长特性研究。结果表明,其发酵液对食品中常见的腐败菌、致病菌有良好的抑制作用,该菌株最适生长温度为30℃,最适pH为6.0,培养6 h后进入对数期,18 h后生长进入稳定期。
罗章,陈历俊,陈历水,周伟明[8](2013)在《西藏乳及发酵乳制品中乳酸菌与酵母菌分布》文中认为西藏当地牦牛乳及发酵乳制品中的微生物分布备受科研人员的关注,而且重点多集中在其中的乳酸菌和酵母菌。本文对西藏当地乳及乳制品中乳酸菌与酵母菌的分布做了详细的介绍,包括原料乳、曲拉和藏灵菇乳中的乳酸菌和酵母菌的研究现状,并对今后的发展趋势做了分析。
周佳,刘书亮,胡欣洁,张元娥[9](2012)在《产宽谱pH细菌素乳酸菌的筛选鉴定、毒力检测及细菌素特性研究》文中提出采用琼脂扩散法从分离自川西高原奶渣的34株疑似乳酸球菌中筛选细菌素产生菌,初筛检测发酵上清液抑菌活性,复筛排除有机酸和H2O2干扰,检测蛋白酶敏感性,测定抑菌物质盐析液和粗提液抑菌活性,确定菌株SAU-2为细菌素产生菌。根据形态、生理生化指标和16S rDNA序列系统发育分析,将其鉴定为Enterococcus。肠球菌SAU-2溶血素表型阴性,agg、gelE、cylM、cylB、cylA、esp、efaAfm、cpd、cob、ccf、cyILL、cyILS、fsrB和hyLEfm等毒力因子基因型阴性,表明肠球菌SAU-2是安全的。所产细菌素可耐受121℃条件20min;在pH2.0~12.0有抑菌活性;对胰蛋白酶和蛋白酶K敏感,对木瓜蛋白酶和胃蛋白酶不敏感;主要对近缘乳酸菌和G+细菌有抑菌活性,除对1株铜绿假单胞菌和1株红酵母有抑菌活性外,对其余G-细菌和真菌无抑制作用。
周佳[10](2011)在《肠球菌素SAU-2的纯化和特性研究》文中提出乳酸菌素是“公认安全(GRAS)”的乳酸菌产生的一类有抑菌活性的多肽或多肽前体,因具有安全、高效、无残留、无毒副作用和无耐药性等特点,引发了研究热潮。迄今已逾百种乳酸菌素被发现,但广泛应用的乳酸菌素仅有Nisin。而Nisin只在酸性条件下才有抑菌活性,严重限制了它的应用。因此,开发高效、广谱、稳定性良好的乳酸菌素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分离自川西高原奶渣的34株疑似乳酸球菌中筛选产细菌素菌株,以藤黄微球菌10209(Micrococcus luteus)为指示菌,采用打孔法检测发酵上清液抑菌活性,复筛排除有机酸和H2O2干扰,检测蛋白酶敏感性,测定抑菌物质盐析液和粗提液抑菌活性,最终确定菌株SAU-2是细菌素产生菌。根据形态、生理生化指标和16S rDNA系统发育分析,将其鉴定为Enterococcus。肠球菌SAU-2的溶血性表型阳性,agg、gelE、cylM、cylB、cylA、esp、efaAfm、cpd、cob、ccf、cyILL、cyILs、fsrB和hyLEfm等毒力因子基因型阴性,表明肠球菌SAU-2是安全的。目前尚未见从奶渣中筛选产细菌素乳酸菌的报道。分别采用硫酸铵盐析法、pH吸附法和超滤法对肠球菌素SAU-2进行粗提。通过选择,最终确定90%饱和度(NH4)2SO4盐析提取细菌素。该细菌素的纯化分为三步:第一步收集离心上清液;第二步采用90%饱和度(NH4)2SO4进行盐析,透析浓缩得到粗提液;第三步将粗提液浓缩至适宜浓度用于SP Sepharose Fast Flow阳离子交换色谱分析,分别采用含0.5%NaCl、1.5%NaCl和3.0%NaCl的洗脱液洗脱,收集最大活性峰进行透析浓缩,最终细菌素纯化倍数为10.79倍,回收率为17.27%。Tricine-SDS-PAGE确定细菌素分子量约为4350 Da。分别设计合成了多个肠球菌素结构基因的特异性引物,经PCR扩增,仅有enterocin L50A结构基因的特异性引物扩增出了一条大小约为200 bp的基因片段。该片段经纯化、T克隆测序后,序列同源性比对显示肠球菌素SAU-2结构基因序列和氨基酸序列与肠球菌素MR10A相应序列的相似性较高。上述研究表明肠球菌素SAU-2是细菌素家族的新成员。细菌素不同纯化阶段样品的特性研究表明,该细菌素具有很好的耐酸碱性,发酵上清液显示活性的pH值为2~9,盐析液为2~10,粗提液为2~12。该细菌素对热很稳定,经121℃处理20min,细菌素发酵上清液、盐析液和粗提液残留的活性分别为原液的92%、97%和96%。其对蛋白酶K和胰蛋白酶敏感,不被木瓜蛋白酶和胃蛋白酶失活。其对测试的7株乳酸菌和8株G+细菌有抑菌作用,除对1株铜绿假单胞菌和1株红酵母有抑菌活性外,对其余G-细菌和真菌无抑制作用,与大多数乳酸菌素抑菌谱类似。细菌素发酵上清液、盐析液和粗提液的抑菌谱基本一致,且盐析液和粗提液的抑菌活性几乎都高于发酵上清液。表明随着细菌素纯化的进行,细菌素抑菌活性不断增强。肠球菌素SAU-2对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GIM1.228 (Listeria monocytogenes)的MIC(最低抑菌浓度)和MBC(最低杀菌浓度)分别为256 AU/mL和512AU/mL。其对该敏感菌的作用方式为杀菌,且具有很强的杀菌能力。论文研究结果不但可为深入研究肠球菌素SAU-2的结构、作用机理和克隆表达奠定基础,而且可为其作为天然食品保鲜剂提供有价值的参考数据,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
二、酥油奶渣制品中乳杆菌分离鉴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酥油奶渣制品中乳杆菌分离鉴定(论文提纲范文)
(1)西藏传统酸乳中乳酸菌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牦牛酸乳 |
1.1 营养成分 |
1.2 优势菌的多样性 |
2 发酵性能 |
2.1 产酸 |
2.2 产胞外多糖 |
2.3 产香 |
2.4 抗逆性 |
3 益生特性 |
3.1 抑菌性 |
3.2 降胆固醇 |
3.3 抗氧化 |
3.4 肠道免疫调节 |
4 结语 |
(2)拉萨传统乳制品酥油的微生物多样性与开发前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剂与仪器 |
1.2 酥油样品的采集 |
1.3 酥油微生物总DNA的提取与PCR扩增 |
1.4 变性梯度凝胶电泳及图像数据分析 |
1.5 序列测定与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拉萨市酥油细菌多样性分析 |
2.1.1 拉萨市酥油细菌DGGE指纹图谱分析 |
2.1.2 酥油样品中优势细菌16S r DNA序列分析及属种鉴定 |
2.2 拉萨市酥油真菌多样性分析 |
2.2.1 拉萨市酥油真菌DGGE指纹图谱分析 |
2.2.2 酥油样品中优势真菌的18S r DNA序列分析及属种鉴定 |
3 讨论 |
4 结论 |
(3)西藏传统发酵奶制品中乳酸菌多样性分析及产胞外多糖菌株筛选(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实验 |
1.1 样品来源 |
1.2 培养基与试剂 |
1.3 仪器与设备 |
2 方法 |
2.1 样品采集[4] |
2.2 乳酸菌的分离、纯化和保藏 |
2.3 乳酸菌分离株的鉴定 |
2.3.1 基因组DNA的提取 |
2.3.216Sr DNA片段扩增与检测 |
2.3.3 扩增产物测序分析与比对 |
2.4 产胞外多糖乳酸菌菌株的筛选[5] |
2.4.1 菌落拉丝法初筛 |
2.4.2 菌株复筛 |
2.5 胞外多糖含量的测定 |
2.6 产胞外多糖菌株发酵的性能 |
2.6.1 菌株产酸性能测试 |
2.6.2 发酵乳流变性能测试[7] |
3 结果与分析 |
3.1 乳酸菌的分离结果 |
3.2 西藏地区传统发酵乳制品中乳酸菌多样性分析 |
3.3 产胞外多糖菌株的筛选结果 |
3.4 高产胞外多糖菌株产酸性能 |
3.5 发酵乳流变学性能测试结果 |
4 结论 |
(4)传统发酵牦牛酸乳的品质形成规律(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与试剂 |
1.2 仪器与设备 |
1.3 实验方法 |
1.3.1 蛋白质含量的测定 |
1.3.2 滴定酸度的测定 |
1.3.3 酒精含量的测定 |
1.3.4 氨基酸态氮的测定 |
1.3.5 质构的测定 |
1.3.6 游离氨基酸的测定 |
1.3.7 有机酸的测定 |
1.3.8 维生素的测定 |
1.3.9 挥发性风味物质的测定 |
2 结果与分析 |
2.1 传统发酵牦牛酸乳发酵过程中滴定酸度的测定 |
2.2 传统发酵牦牛酸乳发酵过程中酒精含量的测定 |
2.3 传统发酵牦牛酸乳发酵过程中氨基酸态氮含量的测定 |
2.4 传统发酵牦牛酸乳发酵过程中质构特性的测定 |
2.5 传统发酵牦牛酸乳发酵过程中游离氨基酸的测定 |
2.6 传统发酵牦牛酸乳发酵过程中有机酸的测定 |
2.7 传统发酵牦牛酸乳发酵过程中VB1、VB2的测定 |
2.8 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传统发酵牦牛酸乳发酵过程中挥发性风味物质的分析 |
3 结论 |
(5)青藏高原牦牛酸乳品质特征评价与益生菌筛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Abbreviations)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国内外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1.2 研究目的、内容和方法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内容 |
1.2.3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传统发酵牦牛酸乳品质特征评价 |
2.1 前言 |
2.2 材料与方法 |
2.2.1 试验材料 |
2.2.2 仪器与设备 |
2.2.3 测定指标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牦牛酸乳部分理化指标检测结果 |
2.3.2 发酵乳中有机酸及滴定酸度的检测结果 |
2.3.3 发酵乳中维生素B1、B2、B6的测定 |
2.4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传统发酵牦牛酸乳中乳酸菌 |
3.1 前言 |
3.2 材料与方法 |
3.2.1 材料与试剂 |
3.2.2 试验仪器 |
3.2.3 方法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乳酸菌活化菌株形态结构 |
3.3.2 PCR扩增产物 |
3.3.3 乳酸菌的16S rDNA片段测序结果及入库比对结果 |
3.3.4 系统发育分析结果 |
3.5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四章 潜在益生菌的体外筛选 |
4.1 前言 |
4.2 材料与方法 |
4.2.1 材料与试剂 |
4.2.2 仪器与设备 |
4.2.3.1 益生菌耐受pH3.0人工胃液的筛选 |
4.2.3.2 益生菌耐受不同浓度胆盐的测定 |
4.2.3.3 益生菌疏水能力的测定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乳酸菌pH3.0人工胃液中的存活率 |
4.3.2 乳酸菌不同胆盐浓度中的生长效率 |
4.3.3 乳酸菌细胞表面疏水性 |
4.4 分析与讨论 |
4.5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五章 Lactobacillus fermentum Suo抗盐酸/乙醇胃损伤功能评价 |
5.1 前言 |
5.2 材料与方法 |
5.2.1 材料与试剂 |
5.2.1.1 微生物 |
5.2.1.2 实验动物 |
5.2.1.3 主要试剂 |
5.2.2 仪器与设备 |
5.2.3 方法 |
5.2.3.1 诱导胃损伤模型建立 |
5.2.3.2 小鼠胃损伤评价 |
5.2.3.3 血清因子的检测 |
5.2.3.4 IL-6,IL-12,TNF-α和IFN-β的检测 |
5.2.3.5 胃组织中SOD,GSH-Px,NO和MDA活性检测 |
5.2.3.6 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 |
5.2.3.7 蛋白表达测定 |
5.2.3.8 实验数据处理方法 |
5.3 结果与讨论 |
5.3.1 小鼠胃损伤结果 |
5.3.2 小鼠胃液分泌量和胃液pH值 |
5.3.3 小鼠血清中MOT,SP,SS,VIP和ET的检测 |
5.3.4 小鼠血清中细胞因子水平的测定 |
5.3.5 小鼠胃组织中SOD,GSH-Px,NO和MDA的活性 |
5.3.6 闭合蛋白与COX-2在胃组织中mRNA和蛋白表达 |
5.3.7 小鼠胃组织中EGF和EGFR mRNA的表达 |
5.3.8 小鼠胃组织中VEGF和Fit-1的表达 |
5.3.9 小鼠胃组织中NF-κB和IκB-α的表达 |
5.3.10 nNOS,eNOS和iNOS在胃组织中mRNA和蛋白表达 |
5.3.11 Mn-SOD,Cu/Zn-SOD和CAT在胃组织中mRNA和蛋白表达 |
5.4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六章 主要结论及展望 |
6.1 本研究的主要结论 |
6.2 本研究的创新点 |
6.3 有待进一步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
致谢 |
个人简介 |
(6)基于商业发酵剂性能的乳酸菌的筛选及复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乳酸菌酸奶发酵剂研究概述 |
1.1.1 发酵剂分类 |
1.1.2 发酵剂制备 |
1.1.3 发酵剂研究进展 |
1.2 发酵剂微生物学 |
1.2.1 乳酸菌 |
1.2.2 乳酸菌功能 |
1.2.3 酸奶发酵剂乳酸菌的筛选 |
1.3 云南传统食品微生物资源 |
1.4 研究目的意义及主要内容 |
1.4.1 研究的目的意义 |
1.4.2 研究主要内容 |
第二章 商业发酵剂菌株特性研究 |
2.1 材料与仪器 |
2.1.1 材料 |
2.1.2 仪器 |
2.2 实验方法 |
2.2.1 商业发酵剂菌株的分离鉴定 |
2.2.2 菌株酸度测定 |
2.2.3 菌株后酸化测定 |
2.2.4 菌株黏度测定 |
2.2.5 菌株产香测定 |
2.2.6 菌株活菌数测定 |
2.2.7 菌株稳定性测定 |
2.2.8 统计分析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菌株分离鉴定结果 |
2.3.2 菌株产酸结果 |
2.3.3 菌株后酸化结果 |
2.3.4 菌株产黏结果 |
2.3.5 菌株产香结果 |
2.3.6 菌株活菌数测定结果 |
2.3.7 菌株稳定性结果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商业菌株特性的乳酸菌的筛选 |
3.1 材料与仪器 |
3.1.1 材料 |
3.1.2 仪器 |
3.2 实验方法 |
3.2.1 基于产酸能力的筛选 |
3.2.2 基于后酸化程度的筛选 |
3.2.3 基于产黏能力的筛选 |
3.2.4 基于产香能力的筛选 |
3.2.5 基于活菌数的筛选 |
3.2.6 基于菌株稳定性的筛选 |
3.2.7 统计分析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基于产酸能力的筛选结果 |
3.3.2 基于后酸化程度的筛选结果 |
3.3.3 基于产黏能力的筛选结果 |
3.3.4 产香能力的筛选结果 |
3.3.5 基于活菌数的筛选结果 |
3.3.6 基于菌株稳定性的筛选结果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发酵剂复配研究 |
4.1 材料与仪器 |
4.1.1 材料 |
4.1.2 仪器 |
4.2 实验方法 |
4.2.1 发酵剂复配比例研究 |
4.2.2 保加利亚乳杆菌培养基优化 |
4.2.3 保加利亚乳杆菌冻干保护剂研究 |
4.2.4 嗜热链球菌培养基优化 |
4.2.5 嗜热链球菌冻干保护剂研究 |
4.2.6 冻干菌粉发酵性能验证 |
4.2.7 统计分析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发酵剂复配比例研究结果 |
4.3.2 B14培养基与冻干保护剂优化结果 |
4.3.3 嗜热链球菌培养基与冻干保护剂优化结果 |
4.3.4 冻干菌粉发酵性能验证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和创新点 |
5.1 结论 |
5.2 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7)1株海洋乳酸菌的鉴定及生物学特性的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材料 |
1.1.1 供试菌株 |
1.1.2 培养基和试剂 |
1.2 实验方法 |
1.2.1 菌株ZH-101的多相鉴定 |
1.2.2 菌株ZH-101发酵液抑菌活性的测定 |
1.2.3 菌株ZH-101的生物学特性测定 |
1.2.3. 1 温度对菌株ZH-101生长的影响 |
1.2.3. 2 pH对菌株ZH-101生长的影响 |
1.2.3. 3 菌株ZH-101的生长曲线及pH变化 |
2 结果与分析 |
2.1 菌株ZH-101的多相鉴定 |
2.1.1 形态学鉴定 |
2.1.2 生理生化特性鉴定 |
2.1.3 菌株ZH-101的分子生物学鉴定 |
2.2 菌株ZH-101的抑菌活性评价 |
2.3 菌株ZH-101的生物学特性研究 |
2.3.1 温度对菌株ZH-101生长的影响 |
2.3.2 pH值对菌株ZH-101生长的影响 |
2.3.3 菌株ZH-101的生长曲线及pH值变化 |
3 结束语 |
(8)西藏乳及发酵乳制品中乳酸菌与酵母菌分布(论文提纲范文)
1 原料乳 |
2 西藏曲拉 |
3 藏灵菇乳 |
3.1 藏灵菇乳的功能活性 |
3.2 藏灵菇乳中的乳酸菌和酵母菌 |
4 小结 |
(9)产宽谱pH细菌素乳酸菌的筛选鉴定、毒力检测及细菌素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菌株 |
1.2 培养基与试剂 |
1.3 引物 |
1.4 仪器与设备 |
1.5 方法 |
1.5.1 乳酸菌发酵上清液的制备 |
1.5.2 产细菌素菌株的筛选 |
1.5.3 产细菌素乳酸菌的鉴定 |
1.5.3. 1 菌体形态和生理生化实验 |
1.5.4 肠球菌的毒力检测 |
1.5.4. 1 溶血实验 |
1.5.4. 2 PCR检测毒力因子 |
1.5.5 细菌素的生物学特性研究 |
1.5.5. 1 细菌素对p H值、温度和酶的敏感性 |
1.5.5. 2 抑菌谱测定 |
2 结果与分析 |
2.1 产细菌素菌株的筛选 |
2.2 菌株SAU-2的鉴定 |
2.2.1 菌体形态和生理生化实验结果 |
2.2.2 菌株SAU-2基于16S r DNA基因的分子生物学鉴定 |
2.3 肠球菌SAU-2的毒力检测 |
2.3.1 溶血性实验 |
2.3.2 PCR检测肠球菌SAU-2的毒力因子 |
2.4 SAU-2所产肠球菌素的生物学特性 |
2.4.1 细菌素的作用p H值范围 |
2.4.2 细菌素的热稳定性 |
2.4.3 细菌素的酶敏感性 |
2.4.4 细菌素的抑菌谱 |
3 讨论 |
3.1 产细菌素乳酸菌的筛选 |
3.2 肠球菌的益处和潜在危害 |
3.3 肠球菌素的特性 |
(10)肠球菌素SAU-2的纯化和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相关缩略词 |
第一章 前言 |
1.1 文献综述 |
1.1.1 乳酸菌素的定义 |
1.1.2 乳酸菌素的产生菌 |
1.1.3 乳酸菌素的分类和作用机理 |
1.1.4 乳酸菌素的分离纯化 |
1.1.5 乳酸菌素的特性 |
1.1.6 细菌素合成的分子生物学 |
1.1.7 乳酸菌素的应用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产宽谱pH细菌素乳酸菌的筛选鉴定及毒力检测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材料 |
2.1.2 方法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产细菌素菌株的初步筛选 |
2.2.2 产细菌素菌株的复筛 |
2.2.3 SAU-2菌株的鉴定 |
2.2.4 肠球菌SAU-2的毒力检测 |
2.3 讨论 |
2.3.1 产细菌素乳酸菌的筛选 |
2.3.2 产细菌素菌株的鉴定 |
2.3.3 肠球菌的益处和潜在危害 |
2.4 小结 |
第三章 肠球菌素SAU-2的纯化及其疑似结构基因的确定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材料 |
3.1.2 方法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BSA蛋白质浓度标准曲线 |
3.2.2 细菌素效价标准曲线 |
3.2.3 细菌素粗提方法的确定 |
3.2.4 阳离子交换色谱纯化细菌素 |
3.2.5 细菌素的纯化效果 |
3.2.6 Tricine-SDA-PAGE测定细菌素的分子量 |
3.2.7 肠球菌素SAU-2疑似结构基因的扩增及序列分析 |
3.3 讨论 |
3.3.1 细菌素的粗提方法比较 |
3.3.2 细菌素的色谱分析 |
3.3.3 肠球菌素SAU-2的分子量及同源性分析 |
3.4 小结 |
第四章 肠球菌素SAU-2的生物学特性研究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材料 |
4.1.2 方法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细菌素的pH稳定性 |
4.2.2 细菌素的热稳定性 |
4.2.3 细菌素对蛋白酶的敏感性 |
4.2.4 细菌素的抑菌谱 |
4.2.5 肠球菌素SAU-2作用机制的初步研究 |
4.3 讨论 |
4.3.1 细菌素的特性 |
4.3.2 细菌素的作用方式 |
4.4 小结 |
第五章 全文结论及展望 |
5.1 全文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四、酥油奶渣制品中乳杆菌分离鉴定(论文参考文献)
- [1]西藏传统酸乳中乳酸菌的研究进展[J]. 文华英,陈锋,于翠翠,普布多吉,孟胜亚. 现代农业科技, 2020(23)
- [2]拉萨传统乳制品酥油的微生物多样性与开发前景研究[J]. 次顿,潘虎,达娃卓玛,李颖,魏娜. 西南农业学报, 2018(01)
- [3]西藏传统发酵奶制品中乳酸菌多样性分析及产胞外多糖菌株筛选[J]. 李理,陈丽娥,王剑飞,殷瑞杰,李宝磊,李言郡,陈苏. 中国乳品工业, 2017(12)
- [4]传统发酵牦牛酸乳的品质形成规律[J]. 廉桂芳,谢婕,赵欣,李键,骞宇,丁阳平,张玉,索化夷. 食品与发酵工业, 2017(05)
- [5]青藏高原牦牛酸乳品质特征评价与益生菌筛选[D]. 索化夷.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6(06)
- [6]基于商业发酵剂性能的乳酸菌的筛选及复配研究[D]. 侯宇. 渤海大学, 2016(08)
- [7]1株海洋乳酸菌的鉴定及生物学特性的初步研究[J]. 赵鸭美,刘林,安静莹,钟敏,胡雪琼,刘颖. 北京联合大学学报, 2013(02)
- [8]西藏乳及发酵乳制品中乳酸菌与酵母菌分布[J]. 罗章,陈历俊,陈历水,周伟明. 食品工业科技, 2013(11)
- [9]产宽谱pH细菌素乳酸菌的筛选鉴定、毒力检测及细菌素特性研究[J]. 周佳,刘书亮,胡欣洁,张元娥. 食品科学, 2012(11)
- [10]肠球菌素SAU-2的纯化和特性研究[D]. 周佳. 四川农业大学, 201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