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新余邮政:创新创出新速度(论文文献综述)
曾晓庆[1](2020)在《新三板企业财务造假动因及防范措施研究 ——以华新能源为例》文中提出上市企业的财务造假行为对我国资本市场的健康运行产生了一定的阻碍,同时对我国证券市场的发展起到了一定消极作用。所以,财务造假长期以来也都是相关研究人员较为关注的话题。然而大多数专家学者将目光放在主板或中小板及创业板市场上市企业,针对新三板市场挂牌企业财务造假问题分析较少。作为多层次资本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新三板市场的发展对我国资本市场的运行以及稳定开拓起到积极作用。并且由于新三板市场设立时间不长,相关制度也还不完善,从而使近些年我国新三板企业的财务造假行为不断发生。本文针对新三板企业财务造假案件的及时性探讨,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对我国新三板市场的发展提出建议。从新三板市场角度出发,结合新三板市场与主板、中小板等市场体系存在差别的特点,本文选择现阶段新三板市场上财务造假金额最大的华新能源公司作为案例研究对象进行分析研究,对新三板企业财务造假行为的动因及其相关防范措施等相关问题展开探索。本文在案例探讨过程中结合应用了文献研究法和案例分析法。文献部分介绍了财务造假相关定义及理论,同时介绍了新三板市场的基本特点、发展现状以及和其他市场的相关对比。案例部分首先介绍华新能源公司的基本情况以及财务造假事件过程等;其次,从造假动因、造假手段及造假影响三个方面分析华新能源财务造假事件;最后,本文通过对华新能源财务造假案例的分析,结合其对自身、新三板及投资者所造成的各种不良影响,从企业内部、新三板市场、中介机构三个方面提出防范及治理措施。
周彦[2](2018)在《全城电商集团农村电商发展策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前我国电子商务领域发展势头锐不可当,在互联网技术愈发成熟与普及、电子信息技术逐渐发展完善的情况下,经济信息化技术飞速发展,程度日益提高,电子商务已然成为我国国民经济新增长点。城市中电商企业的数量极多且竞争的程度日趋激烈,市场趋向于饱和的态势;基于农村区域,居民的需求日益增长且多元化,拥有极大的发展潜力,是电商发展中需要开垦的处女地。各电商企业向农村电商市场进发,全城电商集团顺应国家号召,抓住这一时机,从县域电商服务商团队建设,农产品上行供应链管理,县域电商人才标准化培训,农产品品牌建设,农村电商三级公共服务建设等为一体的县域电商发展生态,是国内首家致力于互联网+县域经济全生态综合发展系统建设运营商。以“成就他人,发展自己”的企业发展理念,启动了江西千家弱残群体电商创就业帮扶工程;完成了友成-沃尔玛基金4000名贫困妇女电商创就业帮扶工程;正在推进5000名全国“魔豆妈妈”电商创就业帮扶工程;全城电商集团苔藓网共帮助8000款江西特色产品上线分销;全城电商商学院共完成11万人次的电商创就业培训,其中36000人通过电商实现创就业,其中帮助残疾人电商创业超过1000人。但是,全城电商集团在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人才紧缺、发展模式不清晰、品牌服务意识不强等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就成为全城电商集团面临问题中的重中之重。深层次地研究全城电商企业基于农村领域发展的策略目标,为其商贸体系的健全与转型提供帮助,优化网络且发挥其优势作用,使全城电商企业的战略实现由产品经营至客户经营的转型。本论文致力于全城电商集团成为中国一流的县域电商综合运营服务商。公司要以渠道为依托,成为行业的领跑者,从上至下实现经营管理的一体化;充分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实现定价的差异化与个性化,加大促销的力度,采取灵活的配送模式对电商品牌予以塑造;优化服务的流程,完善投诉机制,从而提高顾客的满意度,实现战略目标。全城电商集团发展农村电商,要充分利用既有的政策,在资金与土地规划方面予以重点地支撑;加快基础设施的建设,合理规划乡镇级的仓储规模,配置服务站点;实施多元化的举措对农民的创业予以支持,针对农村的电商市场加大开发的力度;引进电商方面的人力资源,基于农村区域,打造综合素质高的配送团队;构建具有全城电商特色的、以农村为依托的电商三级服务模式,把农村电商转变为集团业务的新增长极,为其在商品流通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成为供应商中的冠军奠定基础。
欧阳锋[3](2017)在《湖南省农村信用社发展问题研究》文中提出近些年来,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但农村经济发展依旧缓慢,在国内经济发展中仍处于较薄弱的环节。国家一直高度重视农村经济发展问题,相继推出了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等发展农村的战略。经过多年改革实践,国内农村金融及经济发展态势日趋上涨,而农村信用社作为农村金融机构的中坚力量,积极推动了国内农村经济和农村金融的发展。但从我国农村信用社的发展实况来看,农村信用社近些年来取得良好的经营绩效外,仍存在许多缺陷,因此对我国农村信用社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首先描述了我国农村信用社当前发展的状况,然后综述了国外农村信用社发展状况,指出本论文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论文的创新点及不足之处等;接着从研究理论出发,阐述了农村信用社发展过程中的多种金融理论知识;然后将理论与实例进行有效结合并分析,以湖南省为例阐述了农村经济和农村信用社的发展状况;经过SWOT模型分析,研究了湖南省农村信用社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与挑战,并进行问题成因分析;结合国外农村合作金融发展的模式,总结归纳西方发达国家发展过程中的成功经验进行综合比较分析,最后从农村信用社的产权关系、法人治理结构、监管体系、市场环境、金融创新等各方面提出促进湖南省农村合作金融、农村信用社发展的建议,在促进湖南省农村信用社的发展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
黄晶磊[4](2014)在《我国棉纺织产业转移 ——江西省承接力的研究》文中指出纺织产业是我国重要的传统产业,也是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随着科技的进步,劳动密集程度有所改善,但依然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传统上该产业多建立在棉产区,靠近原材料产地,我国原产棉大区为江浙地区,因此大规模的棉纺织业在经济发展时期多分布在江浙地区,20世纪末21世纪初期我国棉纺织产业,进行了一场大规模的产业西进转移,这场产业转移中棉纺织产业主要向江西等省转移。本文研究的重点大致分为三个部分:我国棉纺织产业转移的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江西省承接我国棉纺织产业转移的战略分析、我国棉纺织产业向江西省转移的实证分析及对策建议。通过对棉纺织产业转移的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对生产、投资、效益、出口、转移等方面的探索,透视了产业转移所带来的经济效益和社会发展。分析了产业转移的动因、模式及特点,对产业转移的背景关系和现况都进行了了解,从而掌握产业转移的内涵。通过研究了江西省承接产业转移的现状、原因、带来的效果,及促成关系,对江西产业承接有了整体的认识。就江西省产业承接后的发展现状做了采样分析,用数据分析,提出了对江西省的发展有用的建议,希望能促进纺织产业转移及更好地发展。
齐琦[5](2014)在《《信息日报·跑腿新闻》报道特色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伴随着网络等新媒体技术的迅猛发展,报业正处于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媒体竞争的核心那便是信息的加工和制作,换句话说,也就是如果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新的传播格局中,报纸如果仍然能够提供符合大众需求的信息,那么在多样复杂的传播链条中,报业仍然不会被抛弃,仍然能有拥有一席立足之地。那么面对如今这样多变、多元、多样的传播格局和舆论态势,面对新媒体时代各种即时的、立体的、综合的传播工具和传播手段,作为传统主流媒体的报纸应当如何接应、适应、对应,怎样发声、发力、发展,是一个摆在我们面前亟需解决且需要付诸行动的问题。2013年中国新闻奖文字专栏一等奖获奖作品《跑腿新闻》引起了笔者的关注,这个新闻服务类栏目将新闻与服务结合起来,自觉担当媒体的社会责任,品牌效应深入人心。本文选取其进行个案研究,分析其报道特色,希望能够对其他都市类报纸有所启发。本文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交代了研究背景、目的及方法,对已有的相关研究进行了文献综述,同时说明了研究方法,第二部分对《跑腿新闻》栏目进行了概述,包括创作背景、栏目基本情况及栏目影响,第三部分对专栏报道特色进行了全面分析,分别从栏目定位、选题特色、采访与写作特色三个角度进行论述,第四部分则是通过对以上内容的分析,提炼出《跑腿新闻》的成功之处及其对新闻服务类栏目的启示。
何玉霞[6](2014)在《当代中国城乡协调发展研究 ——以城乡分工的视角》文中研究指明自从有了城市,就有了城乡分离、对立乃至融合的历史,体现在城乡协调——不协调——协调的动态发展过程中。城乡发展不协调是一国发展经济过程中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也因为如此,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对于如何消除城乡不协调的社会因素,实现城乡协调发展都作出了各自的努力,取得了不同的效果。发达国家多数已经实现了城乡融合发展,而发展中国家则由于城乡协调发展的历史阶段、面临的国际、国内环境等和发达国家相差很大,因此,在如何促进城乡协调发展方面难度较大,并且多数国家形成了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结构。如何革除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带来的发展弊端是发展中国家走向发达国家行列的重大问题。我国是一个典型的具有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结构的国家之一,也是城乡发展不协调问题最突出的国家之一。上世纪90年代,随着城乡差距越来越大,党和政府对三农问题也越来越重视,城乡协调发展也愈益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必须要面对和解决的问题。对于如何实现城乡协调发展,政府给予了高度重视,自十六大首次提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方略,十七大提出要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再到十八大报告提出的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城乡协调发展已经从一体化的战略目标落实为具体路径,因此,研究城乡协调发展,探索城乡协调发展的系统动力成为理论上的必要。城市和乡村本来就是不可分割的异质性有机体,既有区别,又互相影响,二者协调发展与否直接关系到整个国民经济能否健康持续发展。实现城乡协调动态发展,必须在一个科学的理论体系指导下,发掘城乡协调发展的动力系统。目前,学界有从城乡劳动力统一的角度讲城乡如何协调发展的,还有从区域空间协调的角度阐述城乡如何协调发展的,事实上,所有这些都是城乡协调发展的一个侧面,全面系统的城乡协调包括经济协调、政治协调、文化协调、社会协调以及生态协调等多个方面,可以说,当前城乡协调发展已经渗透到国民经济发展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某一方面的政策建议已经不能很好的解决这个问题。本文在马克思主义关于城乡协调发展思想的指导下,对城乡协调发展的内涵、城乡协调发展的历史、城乡发展不协调的现实以及城乡发展不协调的原因进行了系统分析,进而得出了分工视域下城乡协调发展的相关对策。第一章主要介绍了城乡协调发展的基本概念、基本内涵以及西方经济学和马克思主义关于城乡协调发展的理论,得出城乡协调发展是一个经由分离、对立到融合的历史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分工是城乡分离的原因,同时也是城乡最终走向融合的根本动力。第二章主要是对我国城乡协调发展的历史进行了考察,我国城乡关系历经新民主主义革命过程中国共产党对城乡关系的协调推进时期,建国后至改革开放以前城乡协调发展过程中的城乡兼顾、工农并举和工农失调、城乡失衡时期,改革开放以来城乡协调发展过程中的工农互促、城乡竞争和以农养工、以乡养城时期,新世纪以来城乡一体化时期四个大的发展阶段。分析得出,城乡协调发展的实质是一个有着发展成本的卡尔多改进过程,分工是影响城乡协调发展的根本动力,其中生产性分工和社会性分工交互作用于城乡协调发展的历史过程。第三章对我国当前城乡发展不协调的问题进行了现实考问,说明城乡协调发展已经不单单是城乡经济不协调,城乡不协调已经渗透到城乡居民的政治权利、文化素养、社会保障以及城市和乡村的生态环境等多个方面。在此基础上,就城乡协调发展与产业分工、城乡协调发展与区际分工、城乡协调发展与要素分工以及城乡协调发展与制度分工等进行理论和实证分析,再次证明分工对城乡协调发展的重大影响。第四章就城乡协调发展的国内外实践进行了分析,分为两个大问题。第一是就发达国家如英国、美国、日本、韩国四国城乡协调发展的历史和现状做了说明,总结了以上发达国家城乡协调发展的基本经验,得出对当前我国城乡协调发展的启示。第二个问题是针对我国城乡协调发展的最现实载体——县域经济,也即县域城乡协调发展的现状、存在问题、基本经验做了理论上的概况和归纳,就县域城乡协调发展的诸城模式进行了分析验证。第五章是对如何实现城乡协调发展这一问题的回答,对城乡协调发展的目标、原则和动力做了系统说明。目前,我国总体上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进入着力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重要时期,全面推进城乡规划一体化,产业发展一体化,基础设施一体化,公共服务一体化,就业市场一体化,社会管理一体化,是城乡协调发展的首要目标。要本着统筹兼顾、追求效益、因地制宜、开放共融、和谐共生的原则,以科学合理的城乡产业分工、城乡区际分工、城乡要素分工以及城乡一体的制度创新等方面协调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本文重点内容是解决当前城乡协调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并对此提出系统性对策,在第三章中,就城乡协调发展中的突出问题进行了阐述并进行了理论透析,其中理论透析部分对城乡产业分工、城乡要素分工、城乡区际分工和城乡制度分工与第五章系统路径是一一对应的关系,完整地展现了分工对城乡协调发展的动力作用。本文力争以一个新的理论视角阐述我国城乡协调发展的历史,对城乡发展不协调的问题原因试图用分工解释说明,这既是当前解决城乡协调发展这一现实问题的实践需要,同时又是增强马克思主义对现世界解释力的理论需要,全新的理论视角为解决我国城乡协调发展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
孙毅[7](2013)在《日本钢铁产业国际竞争力研究》文中认为建国以来我国钢铁产业发展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从1949年全国钢铁产量占世界比例不足0.1%,位列世界第26位,到如今成为全球最大的钢铁生产国和消费国。同时也必须清醒的认识到,我国钢铁产业与世界先进相比仍存一定差距,并且面临许多问题。因此,如何缩小与世界先进的差距,解决存在的问题对我国钢铁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战后的日本钢铁产业发展十分迅速,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开始,不到20年的发展,便确立了其在世界钢铁产业中的领先地位,而且此后一直保持着很高的国际竞争力水平。日本钢铁产业的发展经验,对我国钢铁产业有借鉴意义,有助于提高我国钢铁产业国际竞争力水平。产业国际竞争力,是从20世纪80年开始,以经济全球化为背景兴起的新的经济学分支。在有关产业国际竞争力的理论中,美国哈佛大学迈克尔波特教授提出的“国家竞争优势”理论被广泛接受,其在进行一国产业国际竞争力成因分析时非常适用。而本课题的正是以此为主要理论依据,从影响因素入手对日本钢铁产业国际竞争力进行分析研究。本论文共分为10章:第1章是导论。阐明了本文选题背景和意义,回顾总结了有关课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介绍了文章所采用的研究方法,论文主要内容,并指出了研究的创新与不足之处。第2章是产业国际竞争力的一般分析。本章对“产业”的内涵进行了讨论,简述产业的不同分类方法;回顾了“国际竞争力”和“产业国际竞争力”概念的提出,讨论了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内涵及对其进行衡量和分析的指标体系;界定了钢铁产业的范围和特征,讨论了钢铁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因素,并提出钢铁产业国际竞争力分析的框架。第3章是产业国际竞争力相关理论综述。本章回顾了绝对优势和比较优势理论、要素禀赋理论、新贸易理论等三大经济学理论体系的内容,并分别简要讨论了这些理论对产业国际竞争力研究的适用性。此后,回顾了“国家竞争优势”理论的提出,总结了“国家竞争优势”理论的核心内容“钻石模型”的主要内容。第4章是战后日本钢铁产业国际竞争力历史演进。本章以日本经济变化为主线,回顾了战后以来日本经济各发展阶段钢铁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演进情况。按照经济恢复阶段(1945~1955年)、经济高速增长阶段(1955~1973年)、经济低速增长阶段(1973~1989年)、泡沫经济阶段(1989~1999年)和2000年以后的划分归纳了日本钢铁产业国际竞争力水平的演化过程。第5章是生产要素对日本钢铁产业国际竞争力影响分析。本章对资本、技术、资源和劳动力四类生产要素如何影响日本钢铁产业国际竞争力进行了分析,得出:资本要素在产业扩张阶段具有推动作用,在其后的阶段中有保障作用;技术要素在产业发展各阶段都具有推动作用;资源要素对日本钢铁产业国际竞争力影响复杂;劳动力要素在产业发展不同阶段中的双重性影响。第6章是需求条件对日本钢铁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分析。本章分别讨论了内需和外需对日本钢铁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得到无论是内需、还是外需,抑或是其中的某一方面都无法自始至终的影响日本钢铁产业国际竞争力的走向,甚至是起到足够重要的积极或消极的作用,须要分层次分阶段的区别看待需求条件对日本钢铁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第7章是相关及支持产业对日本钢铁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分析。本章从钢铁产业供应链的上下游两端入手,通过日本海外资源开发、钢材流通体系、原燃料运输业发展三个方面的讨论,分析了主要支持产业对日本钢铁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得出日本在钢铁产业供应链条的上下两个环节都对日本钢铁产业发展起到了切实的支持作用,体现出系统性、高效性以及很高水平的战略眼光,对日本钢铁产业国际竞争力起到十分积极影响。第8章是企业因素对日本钢铁产业国际竞争力影响分析。本章按照企业内部管理、企业间关系和大企业并购三个层次对企业因素的影响进行讨论。分析了日本钢铁企业内部的管理体制、计算机应用和企业内教育等管理手段;考察钢铁产业内部不同形态生产企业的结构、分包制以及日本钢铁企业系列化;重点关注了日本钢铁产发展过程中两次重大的企业间并购。得出企业要素推动和促进日本钢铁产业国际竞争力提升的结论。第9章是历史机遇和政府因素对日本钢铁产业国际竞争力影响分析。本章讨论了发生在日本钢铁产业发展关键节点上的历史事件及日本政府行为对日本钢铁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验证了波特钻石理论中关于机会和政府因素会影响一国产业国际竞争力的论断,得出日本钢铁产业的发展与几次历史事件的密切关系,以及政府行为对日本钢铁产业的走势影响作用。第10章是日本钢铁产业国际竞争力的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本章简述了我国钢铁产业发展的现状,指出面临的主要问题;总结了日本钢铁产业国际竞争力在产业协调竞争、产业链完善、产业结构合理和经营管理创新四方面的经验;结合日本经验和我国的现实情况,对我国钢铁产业的提出了规范市场竞争秩序、加强钢铁产业上下游产业链建设、企业联合与协调经营相结合、重视企业经营管理四方面建议。
郭婧[8](2013)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研究》文中指出我国是农业人口大国,“三农”问题仍然是制约我国经济的关键因素。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在于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农村人力资源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江西省是农业大省,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又是江西传统的农区,负担了江西省一半以上GDP的增长。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是为了寻求区域生态保护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之路。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是其应有之义。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范围内的农村人口基数大、增长快、素质低等特点导致其成为经济发展的大包袱。如果能科学有效地开发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农村人力资源就能把包袱转化为经济发展的巨大动力,成为“第一资源”,从而加快实现小康社会的步伐。本文对劳动力资源、人力资源、农村人力资源、农村人力资源等概念进行界定,通过梳理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现代人力资本理论、二元经济理论以及可持续发展理论作为本文的理论基础。主要从数量层面和质量层面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农村人力资源概况进行研究,从而把握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农村人力资源的特点。对数量层面研究主要通过农村经济发展状况、农村人口增长速度、农村居民均纯收入、农村人员负担比四个因素来考量;对结构层面研究主要从三大产业人数以及产业附加值来分析。通过调研数据以及统计年鉴数据得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内农村人力资源的四大特点即身体素质较差、文化素质普遍较低、职业技能水平较低、生态保护意识薄弱。这就共同决定着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将产生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农村人力资源总量将长期处于供过于求的状况,农村劳动力就业压力将长期存在。更为深层次的原因包括以下几方面:一是农村劳动力思想落后,二是职业技术发展滞后,三、卫生医疗体系不健全,四、开发主体责任缺失,五、制度制约剩余劳动力转移。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有利于统筹城乡就业,加快劳动力转移,发挥市场机制优化配置,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通过对国外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研究,结合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农村人力资源实际情况,制定三大原则以及相关对策。一、转变思想观念;二、建立科学的分类分区开发体系;三、通过完善农村教育机制能够有效的提高农村劳动力的职业文化素质;四、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医疗卫生资源的合理配置,能够有效的提升农村劳动力的身体素质;五、多渠道筹措资金,提高农村人力资本的投资水平;六、统筹城乡发展、建立立体式的就业网络体系,能够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使传统农业将向现代农业转变。政府通过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培养新型农民必然带动整个江西经济腾飞。
王敏[9](2013)在《农民专业合作社绩效评价研究 ——以寿光市蔬菜专业合作社为例》文中提出农民专业合作社是继家庭联产承包制之后的又一次组织创新,是处于市场竞争弱势地位的分散的农产品生产者在自愿的基础上,按照平等互利的原则组织起来,通过共同经营,达到改善自身经济利益或提高经济地位目标的组织。20世纪80年代以来,多种类型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全国各地涌现出来,其作为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组织保障,在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加强农业生产的合作能力、有效联结“小农户”与“大市场”、增加农民收入及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然而我国农民专业合作尚处于初级发展阶段,依然存在一些严重制约其健康持续发展的问题和因素。因此,对现阶段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绩效进行评价,有利于揭示其发展现状、特点及不足之处,有利于探讨新经济形势下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方向及对策措施。本文基本的研究思路是以农民专业合作社生成—运行机制—功能实现的发展逻辑作为合作社绩效评价的理论基础,以绩效实质为出发点,从中发现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绩效生成路径,依据“行为—结果”绩效观,由此得出由行为绩效和结果绩效组成的绩效结构,建立了一套农民专业合作社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并采用层次分析法进行绩效评价。最后选取寿光市15个蔬菜专业合作社及其社员进行实证研究,基于实证分析结果从组织自身和政府两方面出发,提出改善寿光市蔬菜专业合作社发展的对策建议。本文的创新点是:1.已有的研究大都对结果绩效较为关注,为了弥补对行为绩效重视度较少的不足,本文首先从理论方面阐述了农民专业合作社绩效应同时包括行为绩效和结果绩效两个方面,继而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绩效进行实证分析。2.已有的研究较注重农民专业合作社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却对评价体系的由来不甚关心。本文遵循“绩效实质内涵—绩效形成路径—绩效结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路径构建绩效评价指标体系。3.已有的关于寿光市蔬菜专业合作社绩效研究均为规范性研究,从定性的角度对寿光市蔬菜合作社的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行分析。本文从定量的角度,运用层次分析法,应用Yaahp软件,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社指标体系,并对寿光市蔬菜专业合作社进行绩效评价,进一步验证了评价指标体系的实用性。
李淼[10](2012)在《集装箱海铁联运产品及其运输组织研究》文中提出目前,我国集装箱海铁联运运量占港口集装箱吞吐量的比重不到2%,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很大的差距。为推进海铁联运发展,优化运输组织结构,铁道部与交通运输部于2011年5月共同签署了《关于共同推进铁水联运发展合作协议》并于2011年10月首批选定了6个集装箱铁水联运通道示范项目(大连至东北地区;天津至华北、西北地区;青岛至郑州及陇海线沿线地区;连云港至阿拉山口沿线地区;宁波至华东地区;深圳至华南、西南地区)。海铁联运产品作为连接铁路和水运,货主和运输部门的纽带,其运输组织的好坏直接关系到铁路和港口的协调性和共同利益以及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健康发展。论文首先对国内外集装箱海铁联运及集装箱海铁联运产品的现状进行了深入分析研究,从狭义和广义两个角度对海铁联运产品进行了定义。通过对铁路、水运适箱货物,港口集疏运体系的分析,运用运输链分担模型来确定海铁联运的需求。在海铁联运需求的基础上,设计了一站直达集装箱班列、集装箱中转五定班列、集装箱枢纽小运转列车和集装箱城际班列等集装箱海铁联运产品(狭义角度)。然后从两个层面对集装箱海铁联运运输组织进行了研究。第一个层面立足于海铁联运产品的广义概念,对海铁联运的流程和海铁联运通道能力进行了研究;第二个层面从铁路运输自身出发,从开行方案相关参数的确定和站点运输组织两个方面为铁路参与集装箱海铁联运提供参考。最后以宁波—华东地区集装箱海铁联运通道为例,对通道概况、货物运输需求进行了分析。设计了温州—宁波海铁联运开行方案。最后提出了促进宁波港集装箱海铁联运发展的具体措施。
二、新余邮政:创新创出新速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新余邮政:创新创出新速度(论文提纲范文)
(1)新三板企业财务造假动因及防范措施研究 ——以华新能源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2.3 文献述评 |
1.3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创新点 |
2 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
2.1 财务造假及相关概念 |
2.1.1 会计信息失真 |
2.1.2 报表粉饰 |
2.2 财务造假动因理论 |
2.2.1 冰山理论 |
2.2.2 三角形理论 |
2.2.3 GONE理论 |
2.2.4 舞弊风险因子理论 |
3 新三板市场及其企业财务造假概况 |
3.1 新三板市场概述 |
3.1.1 新三板市场简介及挂牌条件 |
3.1.2 新三板市场基本特点 |
3.1.3 新三板市场与其他市场的区别 |
3.2 新三板市场发展现状 |
3.2.1 挂牌规模及行业分布 |
3.2.2 融资概况 |
3.3 新三板企业财务造假基本情况 |
3.3.1 新三板企业财务造假现状 |
3.3.2 新三板企业财务造假动因 |
3.3.3 新三板企业财务造假后果 |
4 华新能源及其财务造假事件分析 |
4.1 公司概况 |
4.1.1 公司简介及股权结构 |
4.1.2 经营状况 |
4.1.3 挂牌情况 |
4.2 造假事件概述 |
4.2.1 造假事件回顾 |
4.2.2 证监会处罚 |
4.3 造假手段分析 |
4.3.1 提前确认收入 |
4.3.2 审计意见错误披露 |
4.4 造假动因分析 |
4.4.1 个别风险因子分析 |
4.4.2 一般风险因子分析 |
4.5 造假后果 |
5 新三板企业财务造假防范及治理措施 |
5.1 针对公司方面 |
5.1.1 加强高管及员工道德建设 |
5.1.2 完善公司治理结构 |
5.1.3 加强内部控制 |
5.2 针对新三板市场方面 |
5.2.1 规范主动性信息披露义务 |
5.2.2 提升新三板挂牌门槛 |
5.2.3 完善新三板法律法规 |
5.3 针对中介机构方面 |
5.3.1 增强注册会计师的独立性和责任意识 |
5.3.2 提高注册会计师的专业水平 |
5.3.3 提高主办券商执业能力 |
6 结论与不足 |
6.1 结论 |
6.2 不足 |
参考文献 |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2)全城电商集团农村电商发展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关于农村电商的研究 |
1.2.2 国内关于农村电商的研究 |
1.3 研究内容及思路 |
1.4 研究方法 |
第2章 相关理论概述 |
2.1 农村电商的定义 |
2.2 农村电商服务的内容 |
第3章 全城电商集团农村电商发展的环境分析 |
3.1 宏观环境分析 |
3.1.1 政治环境分析 |
3.1.2 经济环境分析 |
3.1.3 社会环境分析 |
3.1.4 技术环境分析 |
3.2 微观环境 |
3.2.1 供应商分析 |
3.2.2 全城电商集团发展农村电商的优势 |
3.2.3 全城电商集团发展农村电商的劣势 |
3.2.4 全城电商集团发展农村电商的机会 |
3.2.5 全城电商集团发展农村电商的威胁 |
第4章 全城电商农村电商业务现状调查 |
4.1 调查方法 |
4.2 调查对象 |
4.3 调查方式 |
4.4 调查结果及分析 |
4.4.1 南昌市内商超店主网络素质 |
4.4.2 南昌市内商超店主对全城电商平台关注度 |
4.4.3 平台产品价格与社会渠道价格 |
4.4.4 全城电商电商平台产品关注度 |
4.4.5 全城电商电商平台分销渠道 |
第5章 全城电商集团发展农村电商的具体策略 |
5.1 高度重视农村电商业务的发展 |
5.1.1 农村电商是全城电商转型发展的重要推力 |
5.1.2 充分运用发展农村电商的有利政策 |
5.2 加快推进基础设施建设 |
5.2.1 加快硬件设施建设 |
5.2.2 搭建高效的网络平台 |
5.3 构建支撑业务发展的人才体系 |
5.3.1 完善现有人力资源薪酬管理制度 |
5.3.2 完善现有人力资源培训体系 |
5.3.3 大力引进高校专业人才 |
5.4 培育农村电商市场 |
5.5 全面提升企业竞争力 |
5.5.1 通过优质的服务来打造全城电商品牌 |
5.5.2 通过整合内部资源来降低管理成本 |
5.5.3 通过产品的创新促进产品多元化发展 |
5.5.4 通过定价差异化来降低经营成本 |
5.5.5 通过文化搭建来发展农村电商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湖南省农村信用社发展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外农村合作金融研究综述 |
1.3 国内农村信用社研究综述 |
1.4 论文研究主要思路及方法 |
1.4.1 论文研究思路 |
1.4.2 论文研究方法 |
1.5 论文创新点及不足 |
1.5.1 创新点 |
1.5.2 不足 |
第2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
2.1 农村信用社概念 |
2.2 农村金融发展理论 |
2.3 农村金融抑制 |
2.4 金融深化理论 |
2.5 合作金融制度 |
2.6 治理理论 |
2.7 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3章 湖南省农村信用社发展现状 |
3.1 湖南省概况 |
3.1.1 简介 |
3.1.2 经济概况 |
3.2 湖南省农村信用社发展概况 |
3.2.1 国内农村信用社发展历程 |
3.2.2 发展历程 |
3.2.3 发展取得的绩效 |
第4章 农村信用社的SWOT模型分析 |
4.1 SWOT模型 |
4.2 优势分析 |
4.2.1 营业网点范围广 |
4.2.2 市场资源丰富 |
4.2.3 社会品牌优势 |
4.3 劣势分析 |
4.3.1 产权不明晰 |
4.3.2 管理体制不完善 |
4.3.3 信贷风险大 |
4.3.4 金融创新能力不足 |
4.3.5 人员数量较多,整体素质不高 |
4.3.6 经营成本高 |
4.4 机遇分析 |
4.4.1 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
4.4.2 国家政府政策支持 |
4.4.3 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在金融行业得以广泛应用 |
4.5 威胁分析 |
4.5.1 激烈的市场竞争 |
4.5.2 客户资源的流失 |
4.5.3 利率市场化 |
4.6 湖南省农信社SWOT战略矩阵 |
第5章 国外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发展问题及启示 |
5.1 德国农村合作银行发展 |
5.2 美国农村合作金融发展 |
5.3 法国农业合作金融发展 |
5.4 日本农协金融发展 |
5.5 国外发展模式的启示 |
5.5.1 倡导多样性的农村合作金融模式 |
5.5.2 加大政府的政策扶持 |
5.5.3 加强农业金融保险制度的发展 |
5.5.4 建立合理的金融监管制度 |
第6章 促进湖南省农村信用社发展的政策与建议 |
6.1 明确产权关系,规范法人治理结构 |
6.2 加强对农村信用社的监管体系 |
6.3 加大政府政策扶持力度 |
6.4 优化农村信用社市场环境 |
6.5 实现金融创新,提供各种创新工具和产品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4)我国棉纺织产业转移 ——江西省承接力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论文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
1.1.1 论文研究的背景 |
1.1.2 论文研究的意义 |
1.2 研究内容与目标 |
1.2.1 研究的主要内容 |
1.2.2 研究目标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关于产业转移的研究 |
1.3.2 江西省纺织产业研究 |
1.4 研究方法 |
2 我国棉纺织产业转移的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
2.1 我国棉纺织产业转移的现状分析 |
2.1.1 纺织产业的生产现状分析 |
2.1.2 纺织产业的投资现状分析 |
2.1.3 纺织产业的效益现状分析 |
2.1.4 纺织产业的出口现状分析 |
2.1.5 纺织产业的转移现状分析 |
2.2 我国棉纺织产业转移的动因分析 |
2.2.1 国家政策的引力 |
2.2.2 转出地的推力和拉力 |
2.2.3 承接地的拉力和阻力 |
2.3 我国棉纺织产业转移的模式及其特点 |
2.3.1 投资新建模式概述 |
2.3.2 并购模式概述 |
2.3.3 资源导向型 |
2.3.4 市场开拓型 |
2.3.5 产业链集群型 |
3 以江西省承接我国棉纺织产业转移为例的战略分析 |
3.1 江西省承接我国棉纺织产业转移的现状分析 |
3.1.1 江西省棉纺织产业发展现状 |
3.1.2 江西省承接棉纺织产业转移后的经济社会发展 |
3.2 江西承接我国棉纺织产业转移的必要性分析 |
3.2.1 江西省参与“泛长三角”区域合作所面临的机遇 |
3.2.2 江西省承接我国棉纺织产业转移的必要性 |
3.3 江西省承接我国棉纺织产业转移的可行性 |
3.3.1 赣浙经济实力比较分析 |
3.3.2 江西省产业结构分析 |
3.3.3 江西省从业人员分析 |
3.4 我国棉纺织产业向江西省转移的内在动力 |
3.4.1 供给因素推动棉纺织产业向江西省转移 |
3.4.2 需求因素推动棉纺织品产业向外推移 |
3.4.3 棉纺织品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推动产业外移 |
3.5 江西承接我国棉纺织产业转移的拉力 |
3.5.1 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 |
3.5.2 低成本优势 |
3.5.3 投资创业环境优势 |
4 我国棉纺织产业向江西省转移的实证分析及对策建议 |
4.1 问卷的设计 |
4.2 样本选择 |
4.3 统计分析 |
4.3.1 样本描述 |
4.3.2 样本分析 |
4.4 江西承接我国棉纺织品产业转移尚待解决的问题 |
4.4.1 政府观念与职能有待于进一步转变 |
4.4.2 产业转移承接环境有待于进一步优化 |
4.4.3 市场经济体制有待于进一步完善 |
4.4.4 结构矛盾较突出,工业园区发展有待于进一步科学规划 |
4.5 我国棉纺织产业向江西省转移对策建议 |
4.5.1 深化国企改革,壮大民营经济 |
4.5.2 大力发展交通物流基础设施建设 |
4.5.3 始终坚持实施大开放战略,加快创新型企业发展的环境建设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信息日报·跑腿新闻》报道特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目的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 |
1.2 文献综述 |
1.3 研究方法 |
第2章 《跑腿新闻》概述 |
2.1 《跑腿新闻》开办背景 |
2.1.1 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 |
2.1.2 市场竞争环境的变化 |
2.1.3 服务新闻的发展契机 |
2.2 《跑腿新闻》栏目简介 |
2.3 《跑腿新闻》栏目影响 |
第3章 《跑腿新闻》专栏报道特色研究 |
3.1 栏目定位 |
3.1.1 内容定位:新闻与服务结合 |
3.1.2 受众定位:关注日常生活的普通市民 |
3.1.3 栏目诉求:通过报道承担社会责任 |
3.2 选题特色 |
3.2.1 新闻策划,拓展渠道 |
3.2.2 挖掘内涵,以小见大 |
3.2.3 紧扣热点,监测预警 |
3.3 《跑腿新闻》采访与写作特色 |
3.3.1 采访方式:深入群众 小处着眼 |
3.3.2 叙事方式:记者以叙事主体的身份介入 |
3.3.3 语言特征:少描述 多展示 |
3.3.4 报道角度:立足服务 围绕大局 |
3.3.5 报道风格:凸显人文关怀 |
第4章 《跑腿新闻》对新闻服务类栏目的启示 |
4.1 提升媒体责任意识 |
4.2 提高媒体服务能力 |
4.2.1 培养一支扎实的记者队伍 |
4.2.2 加强新闻策划 拓展新闻监督 |
4.3 创新是纸媒发展不竭动力 |
4.3.1 新闻理念创新 |
4.3.2 采编风格创新 |
4.4 贴近读者赢得民心 |
4.4.1 增强亲近性 |
4.4.2 尊重读者的阅读习惯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当代中国城乡协调发展研究 ——以城乡分工的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由 |
二、研究意义 |
1.理论意义 |
2.实践意义 |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
四、研究方法和思路 |
五、研究内容和创新点 |
第一章 城乡协调发展的理论综述 |
一、城乡协调发展的基本概念和内涵 |
1.城市和乡村 |
2.城乡分工 |
3.城乡关系 |
4.城乡协调发展 |
二、西方学者关于城乡协调发展的理论 |
1.空想社会主义者关于城乡协调发展的早期探索 |
2.发展经济学对城乡协调发展的研究 |
3.经济地理学对城乡协调发展的研究 |
三、马克思主义关于城乡协调发展的思想 |
1.马克思恩格斯对城乡协调发展的思想贡献 |
2.列宁、斯大林关于城乡协调发展的思想 |
3.新中国成立以来历代领导人对城乡协调发展思想的中国化发展 |
第二章 我国城乡协调发展的历史考察 |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对城乡关系的协调推进 |
二、建国后至改革开放以前城乡协调发展的初步探索 |
1.城乡兼顾、工农并举时期 |
2.工农失调、城乡失衡阶段 |
三、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协调发展的历史变迁 |
1.工农互促、城乡竞争时期 |
2.以农养工、以乡养城时期 |
3.新世纪城乡协调发展新进展——“城乡一体化” |
四、城乡协调发展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不足 |
1.城乡协调发展取得的成绩 |
2.城乡协调发展存在的不足 |
五、结论和启示 |
1.结论 |
2.城乡协调发展的启示 |
第三章 城乡发展不协调的现实考问和理论透析 |
一、城乡发展不协调的现实考问 |
1.城乡经济发展不协调 |
2.城乡居民政治权利不协调 |
3.城乡文化发展不协调 |
4.城乡社会发展不协调 |
5.城乡生态文明不协调 |
二、城乡发展不协调的理论透析 |
1.城乡产业分工与城乡发展不协调 |
2.城乡区际分工与城乡发展不协调 |
3.城乡要素分工与城乡发展不协调 |
4.城乡制度分工与城乡发展不协调 |
第四章 城乡协调发展的国内外实践 |
一、国外城乡协调发展实践分析 |
1.发达国家城乡协调发展模式 |
2.发达国家城乡协调发展的共性总结 |
3.发展中国家城乡协调发展概况 |
4.国外城乡协调发展实践对我国的启示 |
二、国内城乡协调发展的县域实践分析 |
1.县域经济的重要性 |
2.县域城乡协调发展存在的问题 |
3.县域经济的主要经验和启示 |
4.县域城乡协调发展的诸城模式 |
第五章 城乡协调发展的系统路径 |
一、城乡协调发展的目标和原则 |
1.城乡协调发展的目标 |
2.城乡协调发展的原则 |
二、分工视域下城乡协调发展的动力系统 |
1.分工深化与专业化发展 |
2.合理的城乡产业分工是城乡协调发展根本动力 |
3.科学的区际分工是城乡协调发展的客观前提 |
4.城乡要素的双向流动是城乡协调发展的主要内容 |
三、分工视域下中国城乡协调发展的制度创新 |
1.分工深化与组织强化 |
2.城乡协调发展制度创新的必要性 |
3.城乡协调发展制度创新的主要内容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本文前期及读博以来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7)日本钢铁产业国际竞争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导论 |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
1.1.1 选题的背景 |
1.1.2 选题的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
1.2.1 国内对日本产业国际竞争力的研究现状 |
1.2.2 国外对日本产业国际竞争力的研究现状 |
1.2.3 国内对日本钢铁产业国际竞争力的研究现状 |
1.2.4 国外对日本钢铁产业国际竞争力的研究现状 |
1.3 研究方法 |
1.4 各章主要内容 |
1.5 创新与不足 |
1.5.1 主要创新 |
1.5.2 主要不足 |
第2章 产业国际竞争力的一般分析 |
2.1 产业的基本概念及基本分类 |
2.1.1 产业的基本概念 |
2.1.2 产业的基本分类 |
2.2 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提出及其内涵 |
2.2.1 国际竞争力的提出 |
2.2.2 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内涵 |
2.2.3 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指标体系 |
2.3 钢铁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概念、特征及影响因素 |
2.3.1 钢铁产业的界定和特征 |
2.3.2 钢铁产业国际竞争力影响因素 |
2.3.3 钢铁产业国际竞争力评价指标 |
2.3.4 钢铁产业国际竞争力分析框架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产业国际竞争力相关理论综述 |
3.1 绝对优势和比较优势理论 |
3.2 要素禀赋理论 |
3.3 新贸易理论 |
3.3.1 规模经济理论 |
3.3.2 需求相似理论 |
3.3.3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
3.4 国家竞争优势理论 |
3.4.1 国家竞争优势理论的提出 |
3.4.2 国家竞争优势理论的主要内容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战后日本钢铁产业国际竞争力历史演进 |
4.1 日本经济恢复阶段钢铁产业国际竞争力(1945~1955 年) |
4.1.1 日本钢铁产业发展的经济背景 |
4.1.2 日本钢铁产业国际竞争力 |
4.2 日本经济高速增长阶段钢铁产业国际竞争力(1955~1973 年) |
4.2.1 日本钢铁产业发展的经济背景 |
4.2.2 日本钢铁产业国际竞争力 |
4.3 日本经济低速增长阶段钢铁产业国际竞争力(1973~1989 年) |
4.3.1 日本钢铁产业发展的经济背景 |
4.3.2 日本钢铁产业国际竞争力 |
4.4 日本泡沫经济阶段钢铁产业国际竞争力(1989~1999 年) |
4.4.1 日本钢铁产业发展的经济背景 |
4.4.2 日本钢铁产业国际竞争力 |
4.5 日本钢铁产业国际竞争力现状(2000 年以后) |
4.5.1 日本钢铁产业发展的经济背景 |
4.5.2 日本钢铁产业国际竞争力现状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生产要素对日本钢铁产业国际竞争力影响分析 |
5.1 资本要素对日本钢铁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 |
5.1.1 产业扩张阶段资本要素对日本钢铁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 |
5.1.2 产业调整阶段资本要素对日本钢铁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 |
5.2 技术要素对日本钢铁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 |
5.2.1 产业扩张阶段技术要素对日本钢铁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 |
5.2.2 产业调整阶段技术要素对日本钢铁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 |
5.3 资源要素对日本钢铁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 |
5.3.1 日本钢铁产业资源要素供给情况的演进 |
5.3.2 日本钢铁产业资源要素供给情况的影响 |
5.4 劳动力要素对日本钢铁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 |
5.4.1 产业扩张阶段劳动力要素对日本钢铁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 |
5.4.2 产业调整阶段劳动力要素对日本钢铁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需求条件对日本钢铁产业国际竞争力影响分析 |
6.1 国内需求对日本钢铁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 |
6.1.1 国内需求总体对日本钢铁产业国际竞争能力的影响 |
6.1.2 国内需求结构对日本钢铁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 |
6.2 国际需求对日本钢铁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分析 |
6.2.1 国际需求总体对日本钢铁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 |
6.2.2 国际需求结构对日本钢铁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 |
6.3 本章小结 |
第7章 相关与支持产业对日本钢铁产业国际竞争力影响分析 |
7.1 原燃料海外开发对日本钢铁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 |
7.1.1 日本对海外钢铁产业原燃料资源开发的起源 |
7.1.2 日本对海外钢铁产业原燃料资源开发的模式 |
7.1.3 日本对海外钢铁产业原燃料资源开发的效果 |
7.2 钢材流通体系对日本钢铁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 |
7.2.1 日本钢材销售价格形成机制 |
7.2.2 日本钢材流通机构 |
7.2.3 日本钢材流通体系的特征 |
7.3 原燃料运输业对日本钢铁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 |
7.3.1 原燃料运输业对日本钢铁产业国际竞争力的直接影响 |
7.3.2 原燃料运输业对日本钢铁产业国际竞争力的间接影响 |
7.4 本章小结 |
第8章 企业因素对日本钢铁产业国际竞争力影响分析 |
8.1 企业管理对日本钢铁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 |
8.1.1 日本钢铁企业的管理体制 |
8.1.2 日本钢铁企业现代化管理手段的应用 |
8.1.3 日本钢铁企业内教育培训的开展 |
8.2 企业间关系对日本钢铁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 |
8.2.1 日本钢铁产业中企业的主要形态 |
8.2.2 日本钢铁产业中企业的分包制 |
8.2.3 日本钢铁产业中企业的系列化 |
8.3 大企业并购对日本钢铁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分析 |
8.3.1 八幡制铁与富士制铁的合并 |
8.3.2 日本钢管(NKK)与川崎制铁的合并 |
8.4 本章小结 |
第9章 历史机遇和政府因素对日本钢铁产业国际竞争力影响分析 |
9.1 战后初期机会和政府因素对日本钢铁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 |
9.1.1 美国占领政策变化给日本钢铁产业发展带来契机 |
9.1.2 倾斜生产方式使钢铁产业快速恢复 |
9.1.3 朝鲜战争促使日本钢铁产业发展提速 |
9.2 产业扩张阶段机会和政府因素对日本钢铁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 |
9.2.1 政府在日本钢铁产业技术引进中发挥重要作用 |
9.2.2 政府促进日本钢铁产业合理化、协调发展 |
9.3 产业扩张阶段结束后机会和政府因素对日本钢铁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 |
9.3.1 石油危机直接冲击日本钢铁产业 |
9.3.2 节能环保和公害防治推动钢铁产业升级调整 |
9.4 本章小结 |
第10章 日本钢铁产业国际竞争力的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 |
10.1 中国钢铁产业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
10.1.1 中国钢铁产业的发展现状 |
10.1.2 中国钢铁产业存在主要问题 |
10.2 日本钢铁产业国际竞争力的主要经验 |
10.2.1 产业协调竞争 |
10.2.2 产业链完善 |
10.2.3 产业结构合理 |
10.2.4 经营管理创新 |
10.3 对中国钢铁产业提升国际竞争力的建议 |
10.3.1 规范市场竞争秩序 |
10.3.2 加强钢铁产业上下游产业链建设 |
10.3.3 企业联合与协调经营相结合 |
10.3.4 重视企业经营管理 |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取得科研成果 |
致谢 |
(8)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
Contents |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的背景 |
1.1.2 研究的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国外人力资源研究综述 |
1.2.2 国内农村人力资源研究现状 |
1.3 研究的方法和研究内容 |
1.3.1 研究方法 |
1.3.2 研究内容 |
1.4 本文的创新点与不足 |
1.4.1 本文的创新点 |
1.4.2 研究的不足 |
2. 农村人力资源相关概念的界定与理论 |
2.1 人力资源相关概念界定 |
2.1.1 劳动力资源界定 |
2.1.2 人力资源界定 |
2.1.3 农村人力资源界定 |
2.2 人力资源开发的相关概念界定 |
2.2.1 人力资源开发界定 |
2.2.2 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界定 |
2.3 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基础理论 |
2.3.1 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
2.3.2 现代人力资本理论 |
2.3.3 二元经济理论 |
2.3.4 可持续发展理论 |
3.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现状及特点分析 |
3.1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农村人力资源概况 |
3.1.1 数量层面 |
3.1.2 结构层面 |
3.2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农村人力资源特点 |
3.2.1 身体素质较差 |
3.2.2 文化素质较低 |
3.2.3 职业培训水平偏低 |
3.2.4 生态保护意识淡薄 |
4.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存在的问题分析 |
4.1 农村人力资源思想陈旧 |
4.2 职业技术培训发展滞后 |
4.2.1 条块管理体制障碍 |
4.2.2 教学设置脱离实践 |
4.2.3 投入资金严重不足 |
4.3 卫生医疗体系不健全 |
4.3.1 农村医疗救助管理体制不健全 |
4.3.2 新农合标准低补助少 |
4.3.3 医疗卫生事业资金投入不足 |
4.4 开发主体责任缺失 |
4.5 制度制约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
5. 国外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特殊经验及启示 |
5.1 法国农村职业技术培训对地方政府的经验及启示 |
5.2 韩国新村运动对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经验及启示 |
5.3 英国转移剩余劳动力的政策分析及启示 |
5.4 日本琵琶湖治理政策中对农村劳动力培养生态保护意识的经验及启示 |
6.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建议对策 |
6.1 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原则的建议 |
6.1.1 遵循统筹城乡、整体优化原则 |
6.1.2 遵循因地制宜、分区指导原则 |
6.1.3 遵循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与生态农业发展相结合的原则 |
6.2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对策 |
6.2.1 更新观念,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先行 |
6.2.2 建立科学的分类分区开发体系 |
6.2.3 加强职业农技培训,开发生态经济提供人力保障 |
6.2.4 健全农村医疗卫生体系,提高农村劳动力的身体素质 |
6.2.5 多渠道筹措资金,提高农村人力资本的投资水平 |
6.2.6 构建一体化就业信息服务平台,是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关键 |
6.2.7 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
7.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9)农民专业合作社绩效评价研究 ——以寿光市蔬菜专业合作社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导论 |
1.1 研究目的及研究意义 |
1.1.1 研究目的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
1.2.1 国外文献综述 |
1.2.2 国内文献综述 |
1.2.3 国内外文献述评 |
1.3 研究框架和研究内容 |
1.3.1 研究框架 |
1.3.2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 |
1.5 本文创新点 |
第2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2.1 研究对象与概念界定 |
2.1.1 合作社 |
2.1.2 农民专业合作社 |
2.1.3 农民专业合作社绩效 |
2.1.4 农民专业合作社绩效评价 |
2.2 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生成机制 |
2.2.1 农户的生产要素需求是农民专业合作社产生的原动力 |
2.2.2 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生成路径分析 |
2.3 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运行机制 |
2.3.1 资源配置 |
2.3.2 内部管理 |
2.3.3 提供服务 |
2.3.4 质量控制和品牌战略 |
2.4 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功能分析 |
2.4.1 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直接功能分析 |
2.4.2 农民专业合作社的间接功能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农民专业合作社绩效结构分析 |
3.1 农民专业合作社绩效实质 |
3.2 农民专业合作社绩效观及绩效形成路径分析 |
3.2.1 三种绩效观 |
3.2.2 农民专业合作社绩效形成路径 |
3.3 农民专业合作社绩效的构成 |
3.3.1 行为(过程)绩效 |
3.3.2 结果绩效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农民专业合作社绩效评价体系的建立 |
4.1 建立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原则和方法 |
4.1.1 建立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原则 |
4.1.2 建立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方法 |
4.2 农民专业合作社绩效评价指标 |
4.2.1 行为(过程)指标 |
4.2.2 结果指标 |
4.3 农民专业合作社绩效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
4.3.1 层次分析法基本原理 |
4.3.2 层次分析法的基本步骤 |
4.3.3 指标权重的确定 |
4.4 评价标准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寿光市蔬菜专业合作社绩效评价研究 |
5.1 数据来源 |
5.2 农民专业合作社绩效评价过程 |
5.2.1 各评价指标无量纲化计算结果 |
5.2.2 评价结果及分析 |
5.3 本章小结 |
第6章 提高寿光市蔬菜专业合作社绩效的对策建议 |
6.1 建立健全的自我发展机制 |
6.1.1 引进专业人才,提高社员素质 |
6.1.2 健全服务体系,实现联合经营 |
6.2 完善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自律机制 |
6.2.1 健全组织制度,强化民主管理 |
6.2.2 完善利益机制,促进持续发展 |
6.3 建立完善的政府支持体系 |
6.3.1 明确扶持计划 |
6.3.2 强化政策扶持 |
6.4 本章小结 |
研究结论与展望 |
7.1 研究结论 |
7.2 研究不足 |
7.3 未来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原始数据无量纲化结果 |
附录 B 寿光市蔬菜专业合作社绩效评价研究调查问卷 |
攻读硕士期间取得的成果 |
致谢 |
(10)集装箱海铁联运产品及其运输组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论文选题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集装箱海铁联运产品的研究现状 |
1.2.1 国内外集装箱海铁联运现状 |
1.2.2 国内外集装箱海铁联运产品现状 |
1.3 论文的主要内容和研究思路 |
第2章 集装箱海铁联运产品需求分析 |
2.1 与集装箱海铁联运产品相关的定义 |
2.2 我国港口集装箱集疏运体系分析 |
2.2.1 铁路和水运各自的适箱货物品类 |
2.2.2 几种运输方式对港口集装箱集疏运的影响 |
2.3 我国集装箱海铁联运产品需求特点分析 |
2.4 我国主要沿海港口的现有货运量及预测 |
2.4.1 主要海港的现有货运量分析 |
2.4.2 集装箱海铁联运运量的影响因素 |
2.4.3 集装箱海铁联运运量预测模型的建立 |
2.4.4 集装箱海铁联运运量与集装箱节点站运输需求量的关系 |
第3章 集装箱海铁联运产品设计 |
3.1 铁路集装箱运输方式的种类 |
3.2 集装箱班列的分类及各自特点 |
3.3 几种适合海铁联运的集装箱列车组织形式 |
3.3.1 一站直达集装箱班列及其适用条件 |
3.3.2 集装箱中转接续五定班列及其适用条件 |
3.3.3 集装箱枢纽小运转列车及其开行条件 |
3.3.4 集装箱城际班列及其开行条件 |
3.4 海铁联运产品经营与服务模式 |
第4章 集装箱海铁联运产品运输组织研究 |
4.1 集装箱海铁联运运输流程分析 |
4.2 集装箱海铁联运通道能力研究 |
4.3 集装箱海铁联运班列开行方案相关参数研究 |
4.4 集装箱站点间运输组织 |
4.5 集装箱海铁联运空箱调配问题的新思路 |
第5章 宁波至华东地区集装箱海铁联运产品及其运输组织实例 |
5.1 宁波至华东地区海铁联运通道概况 |
5.2 宁波至华东地区经济腹地货源需求分析 |
5.3 宁波至华东地区海铁联运集装箱班列开行方案设计 |
5.4 促进宁波至华东地区集装箱海铁联运的具体措施 |
结论 |
一、论文完成的主要工作 |
二、有待进一步解决的问题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四、新余邮政:创新创出新速度(论文参考文献)
- [1]新三板企业财务造假动因及防范措施研究 ——以华新能源为例[D]. 曾晓庆. 北京印刷学院, 2020(08)
- [2]全城电商集团农村电商发展策略研究[D]. 周彦. 江西财经大学, 2018(06)
- [3]湖南省农村信用社发展问题研究[D]. 欧阳锋. 湖南农业大学, 2017(10)
- [4]我国棉纺织产业转移 ——江西省承接力的研究[D]. 黄晶磊. 东华大学, 2014(03)
- [5]《信息日报·跑腿新闻》报道特色研究[D]. 齐琦. 河北大学, 2014(10)
- [6]当代中国城乡协调发展研究 ——以城乡分工的视角[D]. 何玉霞. 曲阜师范大学, 2014(03)
- [7]日本钢铁产业国际竞争力研究[D]. 孙毅. 吉林大学, 2013(04)
- [8]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研究[D]. 郭婧. 江西财经大学, 2013(01)
- [9]农民专业合作社绩效评价研究 ——以寿光市蔬菜专业合作社为例[D]. 王敏. 山东财经大学, 2013(09)
- [10]集装箱海铁联运产品及其运输组织研究[D]. 李淼. 西南交通大学, 201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