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水北调来水后北京水资源优化配置

南水北调来水后北京水资源优化配置

一、南水北调来水后北京的水资源优化配置(论文文献综述)

孔波[1](2021)在《大型跨流域调水工程泵站-水库-电站群多目标优化调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引汉济渭工程的修建是为了缓解随着社会经济快速发展,陕西关中地区面临的严重的缺水问题,工程将汉江水跨流域调至渭河关中平原,届时将形成外调水、当地地表水和地下水多水源联合调配的格局。其中,跨流域多水源的径流规律分析、水资源优化调配是该工程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因此,本论研究了引汉济渭跨流域调水的径流规律、水资源优化调度与合理配置模型,取得的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阐明了汉江和渭河主要水库、水文站的多年平均径流量的周期性、趋势性、变异性特征,揭示了研究区的径流演变规律,结果表明:两个流域的径流都存在周期性变化,都呈现减小趋势,都存在变异;(2)采用Copula联合分布函数,揭示了汉江、渭河流域径流的丰枯遭遇规律,结果表明:两个流域丰枯同步的概率皆大于丰枯异步的概率,不利于调水,经过一致性修正,发现变异后两个流域丰枯同步的概率减小,丰枯异步的概率增大,径流变异对调水有利;基于层次交集、最小平方逼近和权重平均等综合方法,选取了跨流域典型年,选取的丰水年、偏丰水年、平水年、偏枯水年、枯水年分别为:1983年、1992年、2008年、1997 年、1971 年;(3)建立了泵站-水库-电站群多目标优化调度模型,采用自迭代法和改进布谷鸟算法求解模型,获得了调水量、发电量、耗电量多目标的最优解集曲线和非劣解集,揭示了调水、发电与泵站耗能之间博弈关系,结果表明:总调水量满足多年平均调水量15亿m3的要求,电站的多年平均发电量大于泵站的多年平均耗电量;(4)考虑多水源、多用户建立并求解了引汉济渭水资源优化配置模型,破解了跨流域调水过程中多水源、多用户的配置难题,结果表明:调水工程建成后,受水区的生活用水和生态用水基本满足,但二产、三产缺水程度相对较大,尤其是三产,中水回用可以有效的满足生态用水。

张妍妍[2](2021)在《引汉济渭工程受水区水量分配方法和仿真系统研究》文中提出引汉济渭工程有效地缓解了关中地区的用水压力,但也打破了关中地区原有的用水格局,使得关中地区的供水管理面临新挑战:引汉济渭工程将水量调入关中地区后,打破了受水区原有的供水格局,受水区多类水源应该如何联合分配。本文在查阅了大量前沿相关文献并对其进行整理分析后,发现作为水量分配重要依据的水资源配置,存在配置模型不精细、难以实现动态配置和配置方案应用不充分等问题。因此,本文针对这些问题开展了引汉济渭工程受水区的水资源配置和水量分配方式研究。构建了基于“水源-水厂-用水户”供水网络、考虑用水对象供水优先级的多目标精细化水资源配置模型;搭建了水量分配仿真系统,并基于该系统实现了水资源动态配置和水量分配动态决策。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和成果如下:(1)研究区域概况与资料分析。根据引汉济渭工程受水区的社会经济指标和水资源利用现状,对受水区的需水进行预测、对可供水量进行统计分析和供水配套工程设施建设整理收集,为水资源配置提供基础数据支撑。(2)供水网络分析与概化。分析引汉济渭工程受水对象与水源、水厂的供给关系,基于拓扑学理论采用图元化形式概化了“水源-水厂-用水户”供水网络,并应用关系矩阵存储供水网络的拓扑关系。(3)构建精细化水资源配置模型。以供水网络为基础,构建了考虑用水对象供水优先级、水厂供水约束能力的多目标水资源精细化配置模型。采用NSGA-Ⅱ的改进算法gamultiobj函数求解出该配置模型的非劣解集,为水量分配决策提供依据。水资源配置结果表明受水对象的供水保证率均达到90%,重点城市的供水保证率达到95%以上,满足重点城市优先供水的配置原则。(4)构建水量分配仿真系统。以综合集成平台为依托,采用业务组件化和可视化表达技术,构建了引汉济渭工程受水区水量分配仿真系统。该系统解决了传统的水资源配置难以实现动态化和指导水量分配工作时配置方案应用不完全的问题。在该系统上,可以根据社会经济指标、可供水量以及水资源配置目标等条件的变动使水资源配置结果随着改变,决策者可以根据目标偏好从水资源配置方案中选择出合适的水量分配方案。

吴旭[3](2021)在《基于水权分配的区域水资源承载力研究》文中认为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水资源管理工作,强调将水资源作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刚性约束。为贯彻落实新时期党的治水方针和治水思路,实现“以水定经济结构”、“以水定发展规模”、“以水定产业布局”,本文从水权的角度入手,探讨水权分配如何应用于水资源优化配置,研究农业种植结构优化,化解“资源型缺水”危机,提高水资源承载力,实现水资源—生态环境—经济社会综合系统的稳定协调发展,为区域转型升级发展提供水资源保障。本研究以邯郸平原区为例,根据区域自然资源情况、经济社会情况、水资源及其开发利用情况,构建基于水权分配及用水结构的水资源承载力体系,并对研究所提出的理论模型进行验证。主要研究内容及结论如下:(1)提出基于水权分配的水资源承载力分析理论框架系统分析了水权分配对水资源承载力影响,包括水资源承载力理论、水权及水权分配理论,重点对水权分配、水资源优化配置及水资源承载力三者之间的关系进行论述,并就水权分配、农业用水结构体系对水资源承载力的影响机制进行剖析,表明水权分配是一种彻底改变以往水资源“以需定供”局面、提高水资源承载力的有效途径。(2)建立农业用水结构优化模型构建了农业用水结构优化模型,在农业可利用水资源量控制准则下,以用水效益最大为目标函数,采用区域农业总产值与农业灌溉总用水量的比值表征用水效益,针对模型的最优化种植结构,根据实际灌溉基础设施及区域特性对其进行合理化校核修正,结果表明农业种植结构优化后,平原区丰水年农业需水量减少36.10%,平水年农业需水量减少38.14%,枯水年农业需水量减少39.38%,平均减少38.12%,节水效果明显。(3)考虑供用水次序的水权分配模型建立了考虑供用水次序的水权分配模型,以供水效益最大、供需协调度最大、污染物排放量最小为目标,首先根据水权分配原则,建立不同水源对于不同用水户供用水次序,作为水权系数,然后将其纳入到模型的目标函数中,采用遗传算法对模型进行求解。结果表明,按照所建立的模型进行水权优化分配之后规划水平年可实现水资源供需平衡及地下水动态平衡,有效地缓解了水资源供需矛盾。(4)水资源承载力指标体系构建与评价基于水权优化分配成果,结合农业用水结构体系,构建了区域水资源承载力指标体系。从水质和水量两个角度出发,建立了双要素水资源承载力计算模型,同时采用水资源宽松度和水资源超载度两个指标对水资源承载力进行定性评价。对区域现状水平年、规划水平年以及规划水平年将水资源从时间尺度上“以丰补歉”的水资源承载力分别进行评价,结果表明,优化区域农业种植结构,进行水权分配以及“以丰补歉”之后,水资源可承载的经济社会规模及人口数量显着增大。(5)考虑水资源承载力的区域发展规划研究构建了水资源承载力多目标决策分析模型,以国民生产总值最大、水资源承载的人口最多、污染物排放量最小为目标函数,考虑水量平衡约束、宏观经济约束和生态环境约束。采用NSGA-Ⅱ算法对模型进行求解,得出满足约束条件的多目标非劣解集,决策者可以通过查表的方式,确定水资源与社会经济及环境的“平衡点”,制定区域未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

伍鑫,王艺杰,姚园,温庆博,王忠静,胡黎明[4](2021)在《基于区间两阶段法的城市水资源优化配置》文中提出随着水资源缺乏问题的日益显着,将非常规水资源纳入供水体系势在必行。目前我国对于非常规水资源的利用仍处于起步阶段,非常规水资源纳入水资源配置体系的研究尚需深入。针对水资源的配置问题,以缺水城市北京为例,以再生水作为非常规水源的代表,采用区间两阶段方法建立水资源配置模型,对再生水纳入水资源配置体系如何获取最大经济效益的问题进行分析,评估非常规水资源在配置体系中的作用。2020年、2025年、2030年及2035年四个年份北京市水资源配置结果表明:将再生水纳入城市水资源配置体系中能极大缓解城市供水压力,带来巨大经济效益。区间两阶段法能合理平衡来水风险与经济收益,能够根据不同水源的经济价值调整配水方案获得经济最优的水资源配置,相比于简单配置的情况,两阶段法一般能将经济收益提升5%~10%。研究成果为考虑非常规水资源的配置方案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邓婵[5](2021)在《浏阳市农业水资源优化配置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以及城市化加速发展,城市和工业用水急剧增加,水污染问题以及水资源供需矛盾等因素引起的缺水问题日益突出。浏阳市农业发达,农业用水占水资源总量的60%左右。浏阳市总体上水资源量较丰沛,但是由于年内和地区水资源分布不均,加之枯水期与农业需水期重合,农业水资源利用效率低,加剧了区域水资源供需矛盾。因此,对浏阳市农业水资源进行优化配置,通过提高农业水资源的利用效率,有助于推动浏阳市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对农业水资源进行优化配置,智能算法的研究案例为解决问题提供了新思路。本文在分析总结国内外农业水资源优化配置研究现状的基础上,以湖南省浏阳市为研究区域,对水资源利用现状进行分析,总结水资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重点选取浏阳市的水稻、玉米、油菜、烤烟、蔬菜这5种农业种植面积较大且发展效益好的农作物为研究对象,以农业生产经济效益最大化为研究目标,设定丰、平、枯三级情景,构建不同来水保证率下的农业水资源及作物种植面积的优化配置模型,运用自适应变异粒子群优化算法对农业水资源优化配置模型进行求解,得到在不同来水保证率下的农业灌水量及农作物种植面积的优化结果,并将改进的粒子群算法与未改进粒子群算法构建模型的求解效果进行比较。本文的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2010-2018年浏阳市灌溉毛需水量持续处于缺水状况,其中2018年灌溉毛需水量缺水最大,达到了2.464亿m3,占农业供水量的61.31%。2010年毛需水量缺水程度最小,缺水量为1.301亿m3,占农业供水量的25.78%。由此可知,浏阳市农业缺水问题明显。(2)在丰、平、枯三级情境下,优化结果表明,一方面,适当减少蔬菜灌水量,将灌水量分配给烤烟、油菜等作物。另一方面,由于蔬菜经济效益高,合理增加蔬菜种植面积,减少油菜、玉米种植面积,调整各种农作物之间的种植结构,有利于促进浏阳市农业生产经济效益的增长。(3)改进后的粒子群算法相较于未改进粒子群算法具有更强的寻优能力,且算法稳定性更强,寻优速度更快,算法运行结果合理可靠。总之,对浏阳市农业水资源优化配置可以有效提高农业水资源利用效率,缓解浏阳市农业用水压力,也促进了浏阳市农业生产经济效益的增长,研究成果对指导地方农业发展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李家庆[6](2021)在《都江堰灌区水资源优化配置研究》文中提出水资源配置是根据特定地域水资源系统的自然和社会状态,采取一定的工程和非工程措施以及合理的管理体制对现有水资源的空间分布、开发利用以及水患防治系统进行改造、规划、设计、组合和管理,以期达到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和水资源持续利用的目的。本论文通过引入供应链管理理论,并结合都江堰灌区供水情况和水资源配置及水量控制情况,从理论上探讨了都江堰灌区的水资源分配模型。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都江堰灌区供应链的结构设计。通过引入供应链管理理念,界定了都江堰灌区供应链的内涵,对都江堰灌区供应链系统理论研究框架进行了简要说明,利用供应链结构设计方法—物流通道法对都江堰灌区供应链的结构特殊性进行较详细分析,明确该供应链与一般企业供应链的不同之处,对其运行机制进行简要讨论,指出都江堰灌区供应链是一个多级网状结构,并绘制其结构图;(2)建立模型。通过对都江堰灌区水资源利用现状的分析,初步提出灌区供应链中的各节点的构成情况,以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为目标,建立目标函数,同时从供水能力约束、需水量约束、污染物排放的质量浓度及排放总量约束、非负约束及区域协调发展约束等五个方面提出配水模型的约束条件,并建立相关约束方程,以加强模型的有效性及计算准确性,由此得出都江堰灌区水资源优化配置的大系统多目标总体模型。(3)模型求解与有效性验证。按照模型的参数设置及算法优化,对模型进行求解,得出优化配置结果,为进一步验证建立的都江堰灌区供应链水资源优化配置模型的合理性,本论文综合遗传算法和模拟退火算法的优势,初步探讨利用模拟退火混合遗传算法的可能性,并通过收集设置相关模型参数对模型进行验证和分析。由分析结果可知,按照建立模型进行都江堰灌区水资源配置后可基本实现除农业用水稍有缺额外,其他用户的用水要求均可以得到满足,且在不同保证率情况下,农业缺水率均未超过5%,可通过利用高效节水措施、调整种植结构等方式,促使农业用水达到供需平衡,且实现了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及生态环境效益均有较明显的改善。

刘明阳[7](2020)在《引江济淮工程通水后安徽省中部地区水资源配置研究》文中指出我国区域用水受制于水资源短缺的状况长期存在,水资源已然成为影响国家安全的重要非传统要素。跨流域调水是现阶段解决我国水资源矛盾最为有效的工程手段,解决好工程实施后外调水与本地水的协调配置问题成为了涉水领域主要的研究方向。引江济淮工程影响下的安徽省中部地区属于典型的外调水与本地水矛盾突出区域,面对城市逐渐挤占农业和生态环境用水的风险,本文以课题组已有的水资源配置模型为基础,针对受水区调水系统与本地水资源系统复杂的工程关系和来水关系、用水单元多样等特点,以地表水厂为纽带,建立水源-水厂-用户(WWU)精细化多水源优化配置模型,力求从技术上将调水工程效益发挥到最大,尽可能保障区域生态环境和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本文主要研究内容与结论如下:(1)进行安徽省中部地区水资源供需研究。通过对区域内水资源总量、利用现状和未来区域发展趋势的定量分析,统计了在规划水平年(2030年、2040年),淠河灌区、淮河、巢湖、引江济淮工程多年平均可供水量分别为29.80亿m3、1.34亿m3、0.51亿m3和3.81亿m3。并以2017年为基准年,根据区域未来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结合用水定额法,在50%、80%保证率下,预测2030年、2040年总需水量分别为28.59亿m3、35.35亿m3和30.17亿m3、36.92亿m3。(2)构建安徽省中部地区多水源优化配置模型。概化描述区域供水网络和用户单元并绘制水源-水厂和水厂-用户的系统网络图。以课题组已有的水资源配置模型为基础,加入保障淠河灌区农业供水保证率和考虑灌区尾部双水源提水等配置目标和约束条件进一步优化计算流程,进而建立区域水源-水厂-用户精细化模型。该模型以旬为最小时间单位进行运算,通过精细化模拟用户供需水过程,实现了区域内水资源合理化配置。(3)开展水资源配置方案制定与优选。为更好的将引江济淮工程来水调换出现阶段部分用于灌溉的淠河水,使更多的优质淠河水用于下游合肥城市用水,实现“优水优用”。本文结合当地水网特征,适当调整淠河灌区尾部灌溉水源顺序,设置了三种平行水资源配置方案,最终计算出规划水平年可向合肥市新增1.31-2.35亿m3的优质淠水。其中,“引江替瓦”方案替换灌溉面积最大,置换的水量最多,“提瓦替淠”方案除在潜南干渠新修一条明渠外,只是将荒废的补水站重新修复,经济成本较低。本文建议区域未来实行“提瓦替淠”方案,在近期2030年,安徽省中部地区优先建设在潜南干渠中新修明渠这样工程难度较小的工程,以缓解当前缺水问题,到远期2040前再进行补充建设瓦东和瓦西干渠水资源调配工程。

田媛[8](2020)在《基于大系统总体优化和改进遗传算法的甘州区水资源多目标优化配置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水资源问题不仅是世界问题,更是每个区域发展的重要前提条件,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经济的快速发展,各用水部门对水资源的需求日益增大,而水资源存在水资源短缺与水环境恶化等问题,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严峻,这些问题已经严重制约着区域的发展。本文对水资源优化配置的理论以及区域水资源优化配置模型的建立进行了系统地阐述,建立以经济、社会、环境效益为目标,区域可供水量、用户需水量、区域协调发展等约束为约束条件的水资源优化配置模型,确定优化配水方案,实现区域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为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保障,并以张掖市甘州区为研究区域,对甘州区的水资源进行优化配置的实例研究。以2016年水资源开发利用及社会经济相关的数据为基础,根据甘州区2025年和2030年的水资源需求量预测数据,对模型中的决策变量进行编码,拟定模型的相关参数,确定约束条件的处理方法,对模型的适应度函数,交叉率、变异率进行改进,采用大系统总体优化和改进遗传算法进行优化计算求解,计算得出适合于甘州区的水资源配置方案。得出甘州区2025年总配水量为6.92亿m3,其中生活配水量3441.48万m3,生态配水量1059.21万m3,工业配水量为1542万m3,农业配水为63194.21万m3。2030年总配水量为7.00亿m3,其中生活配水量4043.39万m3,生态配水量1076.47万m3,工业配水量为1461万m3,农业配水为63457.88万m3。并且分析甘州区水资源的供需平衡得出2025年甘州区缺水部门是农业用水部门,缺水率为16.27%,其余用水部门均不缺水;2030年,甘州区农业用水缺水率为7.82%,其余用水部门均不缺水。就甘州区的缺水问题,提出相应的应对措施,分析应用在水资源多目标优化配置中的遗传算法对整个区域的适用性。

朱世垚[9](2020)在《榆林市非常规水资源与常规水资源协同配置模型研究》文中提出长久以来,人类通过开发利用地表水和地下水满足用水需求。但是,由于人口增长、气候变化和经济社会发展等影响,需水量不断上升,越来越多地区出现了地表水污染和地下水枯竭的水危机事件,导致多个城市出现了水资源供需矛盾的问题。近年来,在响应国家政策,实现水资源高效利用和节水优先的进程中,从“开源节流”的角度实现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和降低新鲜水取用量的目的,考虑非常规水资源的配置模式逐渐进入人们的视线并得到广泛关注。非常规水资源的常规化处理,使得非常规水资源也能够实现合理配置。在非常规水资源与常规水资源协同利用中通常是考虑在传统常规水资源配置基础上充分利用非常规水资源,同时兼顾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协同利用方式。榆林市凭借煤炭等资源优势,经济社会发展迅速,需水量逐年增长,供需关系不断趋紧,同时每年有大量再生水和矿井疏干水由于缺乏科学规划和管理而无法有效利用。为缓解水资源供需缺口,开发利用非常规水资源己经成为当前迫在眉睫的任务。本文主要针对上述问题进行了榆林市非常规水资源与常规水资源协同配置模型研究,以期为通过水资源的科学合理配置,实现研究区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供支撑。本文研究内容和结论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调查榆林市自然地理、水文气象、河流水系和社会经济方面的基本概况,总结研究区水资源开发利用概况,分析供水现状,用水现状,并通过LMDI因素分解和STIRPAT模型量化研究区用水变化影响因素。LMDI因素分解结果表明:人口规模、经济发展水平、节水技术水平效应贡献值依次为8163.12万m3、144238.92万m3、126161.05万m3。STIRPAT模型结果表明:人口规模、经济发展水平、节水技术水平每变化1%,用水量将分别发生1.21%、0.06%、0.04%的变化。(2)采用定额法,开展了不同规划年不同降水频率下用水部门需水量和可供水量预测研究。经预测,2020年50%和75%降水频率下榆林市需水量分别为123378万m3,136294万m3。常规水资源供水能力分别为106013万m3,96717万m3,非常规水供水能力为9694万m3。2025年50%和75%降水频率下榆林市需水量分别为148644万m3,160495万m3。常规水资源供水能力分别为135104万m3,125525万m3,非常规水供水能力为13616万m3。2030年50%和75%降水频率下榆林市需水量分别为172148万m3,182957万m3。常规水资源供水能力分别为169233万m3,159654万m3,非常规水供水能力为15051万m3。结合供需水量预测成果,分别对仅考虑常规水资源时和考虑非常规水时进行榆林市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结果表明:榆林市2020年P=50%和P=75%时,仅考虑常规水时的总缺水量分别为17365万m3和39577万m3,考虑非常规水后,缺水量分别为7671万m3和29883万m3。2025年,P=50%和P=75%时,榆林市仅考虑常规水时的总缺水量分别为13540万m3和34970万m3。P=50%时考虑非常规水后,供需得到明显缓解,总体上看榆林市可以实现供需平衡。P=75%时考虑非常规水后,仍缺水21354万m3。2030年,P=50%时,仅考虑常规水时全市缺水2915万m3。考虑非常规水后,新增水量为15051万m3,总体上看榆林市可以实现供需平衡,但个别地区仍然缺水。P=75%时,仅考虑常规水时的总缺水量为23303万m3。考虑非常规水后,虽然全市总缺水量有所缓解,但是总体上仍缺水8252万m3。(3)对非常规水资源与常规水资源协同配置的内涵及配置基本理论进行了初步探讨。明确了非常规水资源和常规水资源协同配置的基本原则。针对非常规水资源与常规水资源不同的供水特性建立合理约束,以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为目标,建立了综合考虑多目标、多约束、多水源、多用户的非常规水资源和常规水资源协同配置模型。建立的模型是多目标多约束多维度的问题,因此提出改进的多目标布谷鸟搜索算法,并对改进算法进行性能测试与评价。(4)利用本研究提出的改进算法在水资源配置模型中进行寻优求解,获得Pareto解集。最终通过熵值法对配置方案进行选取,获得不同规划年不同来频率下用水部门水资源配置方案。配置后2020年50%降水频率下地表水、地下水、引黄水、再生水、矿井疏干水供水量依次为62396万m3、28136万m3、13879万m3、4623万m3、4998万m3。75%降水频率下依次为54009万m3、28437万m3、14043万m3、4668万m3、4997万m3。2025年50%降水频率下地表水、地下水、引黄水、再生水、矿井疏干水供水量依次为61932万m3、25560万m3、40980万m3、5814万m3、7536万m3。75%降水频率下依次为54757万m3、26287万m3、42736万m3、5853万m3、7556万m3。2030年50%降水频率下地表水、地下水、引黄水、再生水、矿井疏干水供水量依次为60168万m3、23079万m3、65891万m3、7047万m3、7584万m3。75%降水频率下依次为52892万m3、24158万m3、75268万m3、7277万m3、7630万m3。

张海君[10](2020)在《考虑供需不确定性的区域水质水量联合优化配置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和经济水平的快速发展,水资源短缺与水环境恶化问题日益突出。区域水质水量联合优化配置是解决区域水资短缺、水环境恶化的关键措施之一。然而,在水资源配置中普遍存在着不确定性,如何在区域水质水量联合优化配置过程中,考虑不确定性对水质水量联合优化配置的影响,是目前水质水量联合优化配置实践中面临的问题之一。本文对考虑供需不确定性条件下的区域水质水量联合优化配置进行了较系统的研究,主要工作及成果如下:(1)分析了区域水质水量联合优化配置过程的不确定性,提出了需水和水功能区纳污能力不确定性的量化方法。结合区域水质水量联合优化配置的研究内容,分析了区域水质水量联合优化配置过程中的不确定性及其影响因素。根据区域水质水量联合优化配置研究特点明确了配置过程中需要考虑需水及水功能区纳污能力的不确定性,根据随机数下的95%置信区间,提出需水不确定性的量化方法;根据盲数理论,提出了水功能区纳污能力不确定性量化方法。(2)考虑供需不确定性的区域水质水量联合优化配置区间规划模型构建在明确了需水与水功能区纳污能力不确定性及区域水质水量联合优化配置效益构成与量化方法的基础上,明确了不确定性的表现形式,根据区间规划理论,构建了考虑供需不确定性的区域水质水量联合优化配置模型;根据区间规划中两步式交互算法,以需水与纳污取值为依据,构建了可求解含有不确定性问题的考虑供需不确定性的区域水质水量联合优化配置的上下限子模型。(3)实例应用以郑州市为例,分别运用考虑供需不确定性的区域水质水量联合优化配置模型与确定性区域水质水量联合优化配置模型对郑州市2025和2030水平年进行研究,通过研究结果的对比分析,说明了需水与水功能区纳污能力不确定性的存在对区域水质水量联合优化配置结果产生了影响;并根据考虑供需不确定性的区域水质水量联合优化配置模型结果,给出了郑州市的水量配置方案,配置方案的合理提出验证了所构建模型及其求解方法的可行性及合理性。

二、南水北调来水后北京的水资源优化配置(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南水北调来水后北京的水资源优化配置(论文提纲范文)

(1)大型跨流域调水工程泵站-水库-电站群多目标优化调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水库优化调度研究进展
        1.2.2 水资源配置研究进展
        1.2.3 跨流域水资源调配研究面临的问题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2 研究区概况
    2.1 汉江流域概况
        2.1.1 地形地貌
        2.1.2 河流水系
        2.1.3 水资源量
        2.1.4 降水蒸发
    2.2 渭河流域概况
        2.2.1 地形地貌
        2.2.2 河流水系
        2.2.3 水资源量
        2.2.4 降水蒸发
    2.3 调水工程基本资料
3 跨流域径流演变特征及丰枯遭遇分析
    3.1 研究方法
        3.1.1 径流特征分析方法法
        3.1.2 丰枯遭遇分析方法
    3.2 径流演变特征分析
        3.2.1 汉江径流的演变特征分析
        3.2.2 渭河径流的演变特征分析
    3.3 径流丰枯遭遇分析
        3.3.1 汉江流域径流丰枯遭遇分析
        3.3.2 渭河流域径流丰枯遭遇分析
        3.3.3 渭河与汉江流域径流丰枯遭遇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跨流域典型年选择研究
    4.1 典型年选择方法
        4.1.1 层次交集法
        4.1.2 最小平方逼近法
        4.1.3 基于熵权的权重平均法
    4.2 层次交集法选择典型年
    4.3 最小平方逼近法选择典型年
    4.4 基于熵权的权重平均法选择典型年
    4.5 推荐典型年
    4.6 本章小结
5 泵站-水库-电站群多目标优化调度研究
    5.1 研究思路
    5.2 模拟调度
        5.2.1 调度节点图
        5.2.2 模拟调度模型
        5.2.3 模型求解方法
        5.2.4 调度结果分析
        5.2.5 典型年的调水结果分析
    5.3 泵站-水库-电站群联合调度
        5.3.1 多目标优化调度模型
        5.3.2 模型求解方法
        5.3.3 调度结果分析
        5.3.4 典型年的调水结果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受水区水资源的多目标优化配置研究
    6.1 供需水预测
        6.1.1 需水预测
        6.1.2 供水预测
        6.1.3 供需平衡分析
    6.2 多目标优化配置模型
        6.2.1 模型构建思路
        6.2.2 单水源配置模型
        6.2.3 单水源配置模型求解
        6.2.4 多水源配置模型
        6.2.5 多水源配置模型求解
    6.3 水资源合理配置成果分析
        6.3.1 配置成果
        6.3.2 配置结果分析
    6.4 本章小结
7 多目标优化调配方案评价研究
    7.1 评价方法
        7.1.1 单层次模糊优选模型
        7.1.2 多层次模糊优选模型
        7.1.3 层次分析法确定权重
    7.2 调度方案评价
        7.2.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7.2.2 调度方案评价
    7.3 配置方案评价
        7.3.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7.3.2 水量配置方案评价
    7.4 本章小结
8 结论与展望
    8.1 结论
    8.2 创新点
    8.3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2)引汉济渭工程受水区水量分配方法和仿真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存在问题分析
    1.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2 研究区域概况与资料分析
    2.1 研究区域概况
        2.1.1 引汉济渭工程概况
        2.1.2 引汉济渭工程供水对象
        2.1.3 受水区工程概况
    2.2 区域需水预测
        2.2.1 需水预测内容
        2.2.2 需水预测方法
        2.2.3 需水预测
    2.3 可供水量分析
        2.3.1 本地水源
        2.3.2 引汉济渭水源
        2.3.3 可供水总量
    2.4 本章小结
3 引汉济渭工程受水区供水网络分析与概化
    3.1 供水网络概化方法
        3.1.1 概化原则
        3.1.2 概化方法
        3.1.3 数学描述
    3.2 受水对象与水源关系分析
        3.2.1 渭河南干线
        3.2.2 渭河北干线
    3.3 引汉济渭工程受水区供水网络概化
        3.3.1 绘制方法及步骤
        3.3.2 供水网络概化
        3.3.3 供水网络数学描述
    3.4 本章小结
4 引汉济渭工程受水区水资源配置模型研究
    4.1 水资源配置原则
    4.2 精细化水资源配置模型建立
        4.2.1 目标函数
        4.2.2 约束条件
    4.3 水资源配置模型求解
        4.3.1 配置规则的处理
        4.3.2 NSGA-Ⅱ求解算法
    4.4 水资源配置与结果分析
        4.4.1 参数设置
        4.4.2 配置结果
        4.4.3 方案分析
    4.5 本章小结
5 引汉济渭工程受水区水量分配仿真系统研究与应用
    5.1 仿真系统构建必要性
    5.2 系统设计与实现技术
        5.2.1 系统总体框架
        5.2.2 系统功能框架
        5.2.3 系统实现的关键技术
    5.3 引汉济渭受水区水量分配系统应用
        5.3.1 业务应用
        5.3.2 动态应用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3)基于水权分配的区域水资源承载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水资源承载力研究进展
        1.2.2 水权分配研究进展
        1.2.3 存在问题与不足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采用的关键技术
        1.3.3 技术路线
第2章 基于水权分配的水资源承载力分析理论框架
    2.1 水资源承载力理论
        2.1.1 水资源承载力的概念
        2.1.2 水资源承载力的内涵
        2.1.3 水资源承载力的主体和客体
        2.1.4 水资源承载力的影响因素
        2.1.5 水资源承载力指标
    2.2 水权及水权分配理论
        2.2.1 水权的概念
        2.2.2 水权的特性
        2.2.3 水权分配
    2.3 基于水权分配的水资源承载力分析
        2.3.1 水权分配是实现水资源优化配置的重要手段
        2.3.2 水资源优化配置是提高水资源承载力的重要途径
        2.3.3 水资源承载力是水资源优化配置的约束条件
        2.3.4 水权分配对水资源承载力的影响机制
        2.3.5 农业用水结构体系对水资源承载力的影响机制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研究区域概况
    3.1 自然资源概况
        3.1.1 自然地理
        3.1.2 气象水文
        3.1.3 河流水系
    3.2 社会经济概况
        3.2.1 人口情况
        3.2.2 生产总值
        3.2.3 耕地面积
    3.3 水资源及其开发利用情况
        3.3.1 水利工程情况
        3.3.2 区域水资源总量
        3.3.3 出入境水量
    3.4 现状水平年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
        3.4.1 现状水平年可供水量分析
        3.4.2 现状水平年需水量分析
        3.4.3 现状水平年供需平衡分析
    3.5 水资源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农业用水结构优化模型
    4.1 农业用水结构
        4.1.1 现状年灌水定额及灌溉次数
        4.1.2 现状年种植结构及净需水量
    4.2 农业用水结构优化模型
        4.2.1 决策变量
        4.2.2 目标函数
        4.2.3 约束条件
    4.3 农业用水结构优化模型求解
    4.4 农业用水结构优化结果分析
        4.4.1 灌水定额及灌溉次数确定
        4.4.2 种植结构优化
        4.4.3 农业净需水量计算
    4.5 规划水平年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
        4.5.1 规划水平年可供水量分析
        4.5.2 规划水平年需水量分析
        4.5.3 规划水平年供需平衡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供用水次序的水权分配
    5.1 水权配置原则
    5.2 多水源多目标水权分配模型
        5.2.1 决策变量
        5.2.2 目标函数
        5.2.3 约束条件
    5.3 水权分配模型求解
        5.3.1 水权分配思路
        5.3.2 水源供水范围
        5.3.3 供用水次序系数
        5.3.4 基于遗传算法的模型求解
    5.4 水权优化分配成果分析
        5.4.1 规划水平年丰水年水权分配
        5.4.2 规划水平年平水年水权分配
        5.4.3 规划水平年枯水年水权分配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区域水资源承载力指标体系构建与评价
    6.1 水资源承载力指标体系构建
    6.2 双要素水资源承载力评价模型
    6.3 水资源承载能力评价指标
    6.4 水资源承载力评价
        6.4.1 现状水平年水资源承载力评价
        6.4.2 规划水平年水资源承载力评价
        6.4.3 规划水平年“以丰补歉”水资源承载力评价
        6.4.4 对比分析
    6.5 水资源超载度与归因分析
    6.6 本章小结
第7章 考虑水资源承载力的区域发展规划研究
    7.1 水资源承载力多目标决策分析模型构建
        7.1.1 决策变量
        7.1.2 目标函数
        7.1.3 约束条件
    7.2 水资源承载力多目标决策分析模型求解
        7.2.1 NSGA-Ⅱ基本原理
        7.2.2 总体求解流程
    7.3 结果分析
        7.3.1 模型参数设置
        7.3.2 结果分析
    7.4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与研究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附录
    附录A 邯郸平原区现状水平年可供水量
    附录B 邯郸平原区现状水平年需水量
    附录C 邯郸平原区规划水平年可供水量
    附录D 邯郸平原区规划水平年需水量
    附录E 邯郸平原区规划水平年水权分配

(4)基于区间两阶段法的城市水资源优化配置(论文提纲范文)

0 引 言
1 非常规水资源配置模型
    1.1 两阶段法基本模型
    1.2 区间交互算法求解模型
2 北京市水资源供需情况
    2.1 北京市水资源基本情况
    2.2 北京市用水量估计
    2.3 北京市可供水量估计
    2.4 水资源经济效益估计
3 考虑再生水的优化配置
    3.1 配置模型输入参数
    3.2 区间两阶段法配置结果
    3.3 不同简单情境水资源配置结果
4 结果讨论
5 结 论

(5)浏阳市农业水资源优化配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水资源配置研究现状
        1.2.2 农业水资源配置研究现状
        1.2.3 尝试和改进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案及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案
        1.4.2 技术路线
第2章 研究区域概况及方法
    2.1 自然地理概况
        2.1.1 地理位置
        2.1.2 地形地貌
        2.1.3 土壤概况
        2.1.4 气候环境
    2.2 社会经济情况
    2.3 区域水资源状况
        2.3.1 降水资源
        2.3.2 地表水资源
        2.3.3 地下水资源
        2.3.4 水资源总量
        2.3.5 水资源利用现状及存在问题
    2.4 数据与方法
        2.4.1 数据来源
        2.4.2 分析方法
第3章 农业水资源供需平衡
    3.1 供用水历年变化趋势分析
    3.2 农业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
        3.2.1 水资源利用现状
        3.2.2 农业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
    3.3 农业需水预测
        3.3.1 浏阳市农业供需水预测分析
        3.3.2 预测年农业水供需平衡结果与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农业水资源优化配置模型建立及求解
    4.1 模型构建
    4.2 约束条件
    4.3 模型求解与结果分析
        4.3.1 模型求解
        4.3.2 结果分析
        4.3.3 改进前后的算法比较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不足及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6)都江堰灌区水资源优化配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水资源优化配置研究现状
        1.2.2 国内水资源优化配置研究现状
        1.2.3 水资源优化配置发展趋势
        1.2.4 供应链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3 研究主要内容和技术路线
        1.3.1 研究主要内容
        1.3.2 技术路线
2 都江堰灌区供应链系统分析
    2.1 都江堰灌区供应链理论框架研究
        2.1.1 都江堰灌区简介
        2.1.2 都江堰灌区供应链的内涵
        2.1.3 都江堰灌区供应链的基本理论研究框架
    2.2 都江堰灌区供应链结构设计
        2.2.1 供应链的结构特点
        2.2.2 供应链结构设计的指导思想和原则
        2.2.3 供应链结构设计方法
    2.3 都江堰灌区供应链特征分析
        2.3.1 供应链结构特征
        2.3.2 供应链运行的策略性原则
    2.4 本章小结
3 都江堰灌区水资源优化配置
    3.1 灌区水资源利用现状
        3.1.1 渠首工程简介
        3.1.2 灌区水源状况
        3.1.3 灌区供用水特点及功能分类
    3.2 水资源优化配置理论
        3.2.1 配置原则
        3.2.2 配置方式
        3.2.3 优化配置机理
    3.3 灌区水资源优化配置模型的建立
        3.3.1 目标函数
        3.3.2 约束条件
        3.3.3 总体模型
        3.3.4 模型特点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模型求解与有效性验证
    4.1 模拟退火遗传算法
    4.2 都江堰灌区模型计算及分析
        4.2.1 研究对象概况及分析
        4.2.2 参数设置
        4.2.2.1 模型参数设置
        4.2.2.2 算法参数设置
        4.2.3 配置结果及分析
    4.3 本章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成果
致谢

(7)引江济淮工程通水后安徽省中部地区水资源配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水资源优化配置研究进展
        1.2.1 基本概念与内涵辨析
        1.2.2 国内外文献可视化分析
        1.2.3 跨流域调水工程水资源配置研究进展
        1.2.4 存在的问题与发展方向
    1.3 主要研究内容以及论文结构
2 研究区域概况、研究方法
    2.1 自然概况
        2.1.1 地形地貌
        2.1.2 水文气象
        2.1.3 河流水系
        2.1.4 水资源总量
    2.2 社会经济概况
        2.2.1 人口及城镇化水平
        2.2.2 国民经济发展水平
        2.2.3 农业发展指标水平
    2.3 调水工程概况
    2.4 研究方法
        2.4.1 需水预测方法
        2.4.2 安徽省多水源优化配置模型
3 区域水资源供需结构分析
    3.1 供水分析
        3.1.1 水资源利用现状
        3.1.2 未来可供水量
    3.2 需水分析
        3.2.1 现状年需水统计分析
        3.2.2 规划年需水预测
        3.2.3 区域总需水预测
    3.3 小结
4 区域多水源优化配置模型
    4.1 水资源优化配置原则
    4.2 模型构建
        4.2.1 供水网络拓扑结构
        4.2.2 配置目标
        4.2.3 约束条件
        4.2.4 计算流程
    4.3 小结
5 区域多水源优化配置结果与分析
    5.1 拟定配置情景
    5.2 结果分析
        5.2.1 引江替瓦
        5.2.2 引江替潜
        5.2.3 提瓦替淠
    5.3 方案评估
    5.4 对策与建议
    5.5 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6.3 创新之处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致谢

(8)基于大系统总体优化和改进遗传算法的甘州区水资源多目标优化配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水资源优化配置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成果
        1.2.2 国内研究成果
    1.3 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
    1.5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甘州区基本概况
    2.1 自然地理概况
        2.1.1 地理位置
        2.1.2 水文气象
        2.1.3 河流水系
    2.2 社会经济概况
    2.3 水资源概况
        2.3.1 地表水资源量
        2.3.2 地下水
        2.3.3 水资源总量
    2.4 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2.4.1 水利工程建设情况
        2.4.2 流域治理取得的成效
    2.5 水资源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经济社会发展需水预测
    3.1 水资源需求预测的原则
    3.2 水资源需求预测方法
    3.3 需水量预测模型
    3.4 经济社会发展需水量预测
        3.4.1 生活需水预测
        3.4.2 工业需水预测
        3.4.3 农业需水预测
        3.4.4 生态需水预测
    3.5 供需平衡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水资源合理配置模型的建立与求解
    4.1 区域水资源优化配置模型的建立
        4.1.1 甘州区子区划分、水源及用水部门组成
        4.1.2 目标函数
        4.1.3 约束条件
        4.1.4 总体模型
    4.2 区域水资源优化配置模型的求解
        4.2.1 编码方法
        4.2.2 模型参数确定
        4.2.3 约束条件处理
        4.2.4 单目标求解
        4.2.5 大系统总体优化
    4.3 甘州区水资源配置结果
        4.3.1 优化配置结果
        4.3.2 配水量分析
        4.3.3 缺水量分析
        4.3.4 节水措施及建议
        4.3.5 结果合理性分析
        4.3.6 模型适应性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9)榆林市非常规水资源与常规水资源协同配置模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水资源配置研究进展
        1.2.2 非常规水资源利用研究进展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4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
    2.1 基本概况
        2.1.1 自然地理概况
        2.1.2 气候水文特征
        2.1.3 社会经济状况
    2.2 水资源开发利用概况
        2.2.1 供水现状
        2.2.2 用水现状
        2.2.3 非常规水资源开发利用概况
    2.3 水资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榆林市需水预测及供需平衡分析
    3.1 社会发展指标预测
        3.1.1 人口预测
        3.1.2 农业发展指标预测
        3.1.3 工业发展指标预测
        3.1.4 建筑业及第三产业发展指标预测
        3.1.5 生态发展指标预测
    3.2 节水分析与用水定额预测
    3.3 需水量预测
        3.3.1 农业需水量预测
        3.3.2 工业、建筑业以及第三产业需水量预测
        3.3.3 生活需水量预测
        3.3.4 生态需水量预测
    3.4 可供水量计算
        3.4.1 常规水资源可供水量
        3.4.2 非常规水资源可供水量
        3.4.3 供需平衡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非常规水资源与常规水资源协同配置模型建模及求解
    4.1 非常规水资源与常规水资源协同配置基本内涵与原则
        4.1.1 非常规水资源与常规水资源协同配置基本内涵
        4.1.2 非常规水资源与常规水资源协同配置原则
    4.2 非常规水资源与常规水资源协同配置模型建立
        4.2.1 目标函数
        4.2.2 约束条件
    4.3 非常规水资源与常规水资源协同配置模型求解方法
    4.4 基于多目标布谷鸟搜索算法的水资源配置模型求解
        4.4.1 布谷鸟搜索算法原理
        4.4.2 多目标布谷鸟搜索算法
        4.4.3 改进的多目标布谷鸟搜索算法
        4.4.4 算法性能测试与评价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榆林市非常规水资源与常规水资源协同配置方案
    5.1 榆林市水资源协同配置方案的选取
    5.2 2020年榆林市水资源协同配置结果与分析
        5.2.1 2020年50%降水频率水资源协同配置结果
        5.2.2 2020年75%降水频率水资源协同配置结果
        5.2.3 2020年榆林市水资源协同配置结果分析
    5.3 2025年榆林市水资源协同配置结果与分析
        5.3.1 2025年50%降水频率水资源协同配置结果
        5.3.2 2025年75%降水频率水资源协同配置结果
        5.3.3 2025年榆林市水资源协同配置结果分析
    5.4 2030年榆林市水资源协同配置结果与分析
        5.4.1 2030年50%降水频率水资源协同配置结果
        5.4.2 2030年75%降水频率水资源协同配置结果
        5.4.3 2030年榆林市水资源协同配置结果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6.1 主要结论
    6.2 研究展望与政策建议
        6.2.1 研究展望
        6.2.2 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10)考虑供需不确定性的区域水质水量联合优化配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区域水质水量联合优化配置研究
        1.2.2 考虑不确定性影响的区域水质水量联合优化配置研究
        1.2.3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2 区域水质水量联合优化配置的不确定性及其量化方法
    2.1 区域水质水量联合优化配置的流程和研究内容
        2.1.1 区域水质水量联合优化配置的流程
        2.1.2 区域水质水量联合优化配置的研究内容
    2.2 区域水质水量联合优化配置过程中的不确定性
        2.2.1 需水不确定性
        2.2.2 供水不确定性
        2.2.3 水功能区纳污能力不确定性
        2.2.4 配置模型构建中的不确定性
    2.3 需水和纳污能力不确定性的量化方法
        2.3.1 需水不确定性量化
        2.3.2 水功能区纳污能力不确定性量化
    2.4 本章小结
3 考虑供需不确定性的区域水质水量联合优化配置区间规划模型
    3.1 不确定条件下水资源优化配置方法
        3.1.1 不确定性优化方法
        3.1.2 区间不确定性优化方法
        3.1.3 区间线性规划
        3.1.4 区间多目标规划
    3.2 子区供水水源及其水功能区划分
        3.2.1 供水水源分类
        3.2.2 水功能区划分
    3.3 考虑需水区间目标函数
    3.4 不确定性和确定性约束条件
    3.5 模型求解
        3.5.1 隶属度函数计算
        3.5.2 评价函数构建
        3.5.3 评价函数上下限模型构建
    3.6 本章小结
4 应用研究
    4.1 郑州市水资源概况
        4.1.1 河流概况
        4.1.2 供水水源概况
        4.1.3 城市供水系统概况
    4.2 模型构建
        4.2.1 郑州市子区及水功能区划分
        4.2.2 供需水计算
        4.2.3 目标函数
    4.3 模型配置结果与分析
        4.3.1 郑州市2025年水质水量联合优化配置结果与分析
        4.3.2 郑州市2030年水资源优化配置结果与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5.1 主要研究结论
    5.2 新见解
    5.3 展望
附录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在学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科研成果
    发表的学术论文
    参与的科研项目
致谢

四、南水北调来水后北京的水资源优化配置(论文参考文献)

  • [1]大型跨流域调水工程泵站-水库-电站群多目标优化调配研究[D]. 孔波. 西安理工大学, 2021(01)
  • [2]引汉济渭工程受水区水量分配方法和仿真系统研究[D]. 张妍妍. 西安理工大学, 2021(01)
  • [3]基于水权分配的区域水资源承载力研究[D]. 吴旭. 河北工程大学, 2021(08)
  • [4]基于区间两阶段法的城市水资源优化配置[J]. 伍鑫,王艺杰,姚园,温庆博,王忠静,胡黎明. 水利水电技术(中英文), 2021(10)
  • [5]浏阳市农业水资源优化配置研究[D]. 邓婵. 湖北大学, 2021(02)
  • [6]都江堰灌区水资源优化配置研究[D]. 李家庆. 西华大学, 2021(02)
  • [7]引江济淮工程通水后安徽省中部地区水资源配置研究[D]. 刘明阳. 辽宁师范大学, 2020(02)
  • [8]基于大系统总体优化和改进遗传算法的甘州区水资源多目标优化配置研究[D]. 田媛. 兰州理工大学, 2020(10)
  • [9]榆林市非常规水资源与常规水资源协同配置模型研究[D]. 朱世垚.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0
  • [10]考虑供需不确定性的区域水质水量联合优化配置研究[D]. 张海君. 郑州大学, 2020(02)

标签:;  ;  ;  ;  ;  

南水北调来水后北京水资源优化配置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