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汇储备对中国货币供应量的影响

外汇储备对中国货币供应量的影响

一、外汇储备对中国货币供给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张堃[1](2020)在《新兴市场国家外汇储备问题研究》文中认为外汇储备是一国用来调节国际收支、稳定汇率以及经济运行的重要金融资产,与国际经济领域众多问题密切相关。21世纪以来,包含中国在内的新兴市场国家出于重商主义动机或预防动机,开始积累大量外汇储备。过往研究表明,充足的外汇储备有助于抵御金融危机、平衡国际收支、稳定汇率等,但随着经济全球化和金融一体化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过多的外汇储备会增加持有成本、潜藏外汇风险、影响国内宏观经济运行等,因此探究新兴市场国家外汇储备与宏观经济之间的联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政策意义。围绕外汇储备适度规模、币种结构和投资组合的研究日益丰富,但关注外汇储备宏观经济效应和金融稳定性的研究还有待进一步深入。外汇储备相关问题非常庞杂,本文不能覆盖所有方面。因为汇率和货币供给在外汇储备与宏观经济传导机制中占据主要位置,而资本流动与对外贸易又是外汇储备的主要来源,因此,本文选择了货币政策独立性、实际有效汇率、对外贸易和资本流动等宏观变量,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同时为更好结合新兴市场国家的特殊现象,本文选取了四个重要角度研究新兴市场国家的外汇储备问题,以期丰富现有研究,对新兴市场国家的外汇储备管理问题提供参考。主要内容如下:第一,从外汇储备与金融脆弱性关系角度研究新兴市场国家外汇储备的金融稳定功能。外汇储备通过特定的传导机制对国内金融部门产生影响,本文从货币供给和汇率两个渠道梳理了传导机制,选取中国、巴西、俄罗斯、印度和南非五个“金砖国家”作为新兴市场国家的典型代表,采用Johansen协整检验和Bayesian向量自回归建模方法,实证研究外汇储备变化量与金融脆弱性的关系。本文创新性地构建了金融脆弱性指数衡量一国金融部门的稳定程度,金融脆弱性指数越大,金融部门应对危机的能力越强。研究表明,不管从长期还是短期来看,外汇储备变化量增加会提高金融脆弱性指数,帮助国家应对短期经济波动,因此,增加外汇储备有助于国内金融部门稳定,抵御经济危机。第二,从外汇储备与货币政策独立性的关系角度研究新兴市场国家的“二元悖论”现象。1997-98年“亚洲金融危机”后,大量新兴市场国家放弃固定汇率制度,采取浮动汇率制度以求本国货币政策独立。但实际上,采取浮动汇率制度的新兴市场国家没能同时实现资本自由流动和货币政策独立性,这种现象就叫做“二元悖论”。本文创新性地将外汇储备积累引入蒙代尔-弗莱明模型,在资本自由流动、资本不完全自由流动和资本完全不流动三种情况下,推导外汇储备积累对扩张性货币政策的产出效应的影响,并基于中国、巴西、波兰、南非等25个新兴市场国家进行实证。研究发现:实施浮动汇率制度的新兴市场国家并未实现货币政策完全独立性,快速积累外汇储备削弱了货币供给增加对产出的积极作用;由于增持外汇储备,新兴市场国家的货币政策独立性受到挑战,与采取何种汇率制度无关,证明了“二元悖论”现象的存在。第三,研究了新兴市场国家外汇储备、对外贸易和实际有效汇率的关系。对实际有效汇率的研究多聚焦在资本流动方向,忽略了对外贸易和外汇储备的联合效应。本文创新性地从微观角度解释实际有效汇率与外汇储备、对外贸易之间的关系,通过求解满足预算约束条件下的消费者效用最大化问题,内生化对外贸易和外汇储备变量,推导得出三者之间的长短期影响。基于新兴市场国家1998年至2018年年度数据和中国1998年至2017年的季度数据进行实证,实证结果与模型推导一致。研究发现:外汇储备对当期实际有效汇率存在显着的负向影响,对下一期实际有效汇率的正向影响不显着,长期来看,整体影响为负;出口贸易依存度与实际有效汇率之间存在负向关系,进口与实际有效汇率关系不显着,整体对外贸易与实际有效汇率之间存在稳定的均衡关系;短期来看,增持外汇储备和促进出口导致实际有效汇率下降,提升进口导致实际有效汇率上升,与长期结果一致。对于新兴市场国家,适当降低外汇储备规模和降低出口依赖度有助于提升本国实际有效汇率,增强本币竞争力。第四,研究了资本管制和外汇储备在新兴市场国家跨境资本流动管理中的联合效用。资本流动管理一直是新兴市场国家面临的重要课题,本文首先分析了外汇储备影响资本流动的渠道,其次构建三期借贷模型将国内借贷市场、国际借贷市场和中央银行相联系,从代表性企业利益最大化和中央银行效应最大化两个角度,推导外汇储备、资本管制与资本流入之间的关系,然后基于中国、巴西、智利、印度等22个新兴市场国家1994-2017年的年度数据,采用面板系统GMM方法和面板二值选择模型进行实证研究,最后通过替换外汇储备代理变量以及基于中国的数据实证进行了稳健性检验。结果表明:对于新兴市场国家,增持外汇储备有助于吸引短期资本流入,抑制资本流出,资本流入管制对资本流入影响不显着,加强资本流出管制能有效降低资本流出;资本管制有助于降低“资本流动突然停止”发生概率;资本管制越严格,为预防“资本流动突然停止”需要持有的外汇储备越多,两项政策之间相辅相成、相互补充,有效控制了新兴市场国家的跨境资本流动。中国作为最大的新兴市场国家,有其特殊性,资本管制对资本流动影响较小,但外汇储备与资本管制政策之间仍存在互补关系。本文的创新之处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通过研究外汇储备与金融脆弱性的关系验证外汇储备的金融稳定功能;二是从微观角度解释宏观问题,将外汇储备、对外贸易、实际有效汇率、资本管制和资本流动等宏观经济变量纳入微观经济模型,推导变量之间的相互影响;三是关注新兴市场国家特有问题,如“二元悖论”现象和“资本流动突然停止”问题,从外汇储备角度提供新的研究思路。基于上述研究结果,本文创新性地提出核心观点:外汇储备积累虽然降低了新兴市场国家的货币政策独立性与实际有效汇率,但却提高了金融稳定性,平滑资本流动波动,一定程度上有效发挥了金融稳定功能。最后,本文分别对新兴市场国家和我国的外汇储备管理提出政策建议,如适当减持外汇储备,可以增强货币政策独立性,但要控制外汇储备下降速度不应过快,避免引起金融脆弱性大幅上升;稳步推进资本项目可兑换,藏汇于民,利用多种金融工具有效降低持有外汇储备的成本;应对资本流动冲击,外汇储备管理和资本管制政策各有利弊,持有多少外汇储备,采取何种资本管制政策,应从本国实际情况出发,综合考虑。当然,本文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对外汇储备问题的研究也不够全面。未来,中国和其他新兴市场国家仍会面临严峻的外汇储备管理问题,外汇储备变动对国内的金融系统也将产生深刻影响,对这一课题的深入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冯子健[2](2020)在《中国进出口差额对货币供给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中国自1994年以来对外贸易持续顺差,尤其加入WTO以后,贸易顺差大幅攀升,由于盯住汇率制以及强制结售汇制度,多年来外汇储备量不断持续攀升,基础货币和广义货币量都以极快的速度扩张。这一现象具有深刻的经济逻辑,启发作者去分析和探究我国对外贸易与我国货币供给之间的内在联系,希望能够阐明两者之间的作用机制,从而推动我国经济的健康增长。本文对货币供给理论进行了梳理,结合价格-铸币流动机制和央行资产负债表的分析,对进出口差额对中国不同层次货币供给的影响机制进行了分析研究。从而运用结构自回归SVAR模型验证了我国进出口差额对基础货币、广义货币两个层次的货币供给的影响,结果显示进出口差额对基础货币具有短期而直接的正向影响,对广义货币具有较长期的正向影响,同时从货币供给的资产端利用社会融资规模变量对结论进行了验证。本文建立了基于2008-2018年我国29省面板数据的固定效应模型,分析了我国进出口差额对我国贷款余额的影响,结果显示,我国省级进出口差额对各省贷款余额具有显着的正向影响,说明了进出口差额对我国各省份货币供给量具有重要影响。最后,利用两步法的系统GMM和差分GMM模型,进一步检验和说明了进出口差额对货币供给量的影响作用,表明了实证结果的一致性和有效性,并用各省金融机构存款余额代替各省信贷存量进行了稳健性检验和分析。

汪震[3](2018)在《国际资本流动对中国货币供给影响研究》文中提出近年来,我国国际资本流动格局发生了重大的改变,国际资本流动波动性显着增加,2012年我国国际资本流出规模增大,2014年始中国成为了净资本流出的国家,从而对我国货币供给造成了巨大冲击,原有利用外汇储备即外汇占款投放基础货币的渠道发生了变化,我国央行为了避免基础货币萎缩而引发系统性金融风险积极主动运用创新型货币政策工具,改变了原有国际资本流动通过外汇占款影响我国货币供给方式及我国央行被动实施基础货币投放的格局,维持了货币供给量稳定和提高货币政策时效,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我国央行的独立性、灵活性及有效性,也有利于我国货币政策框架由数量型为主向价格型为主转变,但是也对我国针对国内外经济发展状况积极主动的进行货币供给量的调整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新的货币政策背景下,有必要理清楚国际资本流动对我国货币供给影响路径,也有必要检验一下在国际资本流动冲击下,我国货币供给方式的转变、不同货币供给层次冲击以及货币供给的时滞程度。论文从货币供给方式转变、货币供给层次结构以及货币供给时滞三个维度展开分析,研究国际资本流动对中国货币供给影响,有助于在资本项目逐步放开、我国国际资本流动格局转变的趋势下梳理清楚国际资本流动影响我国货币供给错综复杂的因素,从而维持我国货币供给量稳定,提高央行货币政策独立性及时效性。论文选用VAR模型进行实证分析,综合考虑国际资本流动格局转变及意愿结售汇制度实施分两阶段研究国际资本流动对货币供给影响,通过脉冲响应及分差分解分析得出结论并据此提出相关政策建议。根据两阶段对比分析,论文发现在2005-2012年,国际资本流动主要是受人民币汇率预期影响,国际资本净流入,在强制结售汇制度影响下,外汇占款对货币供给时滞较短,增速不断上升成为基础货币主要来源渠道,基础货币同比增速也大幅上升,央行采取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发行央票等方式对冲外汇占款对基础货币冲击,货币乘数下降,基础货币成为了影响货币供给上升的主要因素,社会总需求上升,国际资本流动对不同货币供给层次中M2影响更显着,但由于企业居民等主体预防及交易性需求上升,影响差距不大,因而我国货币供给传导路径为:国际资本流动影响基础货币再传导至M0、M1,M0、M1通过货币乘数、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作用于货币供给M2;2012年后,随着中美利差不断缩小,人民币贬值预期浓厚,相对通货膨胀率对国际资本流动的影响程度上升,国际资本流动格局转变,意愿结售汇制度的实施,外汇占款增速下降致使基础货币的同比增速大幅下降,外汇占款受企业居民主体行为影响对货币供给时滞延长,金融体系迫于流动性压力较大,降低了超额存款准备金的存放,货币乘数创历史新高维持M2增速的相对稳定对货币供给影响程度上升,社会总需求下降,居民企业等主体交易及预防性需求大幅上升,国际资本流动对M0、M1的影响更为显着,为避免基础货币萎缩,央行在受制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工具局限性时积极主动采用创新型货币政策工具精准投放基础货币,货币供给方式发生改变,货币供给时滞大幅缩短,我国的货币供给传导路径变为:基础货币影响M0、M1,M0、M1通过货币乘数、超额存款准备金率作用于货币供给M2。为了稳定国际资本流动对货币供给冲击,我国央行一方面要尽快明确政策利率体系完善利率走廊,加强政策利率信号作用,维持中美利差在合理水平之内,保持通货膨胀率相对稳定,另一方面要根据国内外经济形式转变以临时性监管措施加强资本监管以遏制资本外流,对于货币乘数快速上升对货币供给冲击,应该积极主动优化流动性结构及投放,创新优化新常态下货币政策工具,维持超额存款准备金率合理水平进而稳定货币乘数过度波动,对于货币供给时效性,货币政策框架由数量型向价格型转变,应该建立以国家信用为基础的货币发行机制。

张都[4](2018)在《我国数量型货币政策调控效应与货币政策框架选择》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自1984年中国人民银行独立行使其中央银行职能以来,我国一直采用的是数量型调控和价格型调控相结合,以数量型调控为主的货币政策调控框架。随着我国宏观经济进入新时期,货币供给量水平与宏观经济之间的关系出现了新的变化。与此同时,随着国内金融市场的日益发展,以利率为调控手段的价格型货币政策与金融市场以及实体经济之间的关系越来越紧密。有关数量型货币政策框架的时变特征以及货币政策是否应该向价格型调控倾斜的问题逐渐成为政府、学者与社会公众关注的焦点。有鉴于此,本文从货币交易方程MV=PY的角度出发,从有效货币供给水平、广义货币供给结构以及我国货币流通速度走势三个方面,对我国数量型货币政策调控机制与调控效应进行了系统研究,梳理并总结了我国数量型货币政策施政状况及其面临的现状。随后,我们将目光放在数量型货币政策与价格型货币政策对比研究之上,从宏观与时变的角度对比我国数量型货币政策与价格型货币政策对宏观经济调控方面的趋势性特征与实际调控效果,比较二者在不同宏观经济调控层面的优劣,进而为我国未来的货币政策的选择框架进行了有效地补充和完善。本文全文分为7个章节进行研究,第一章是全文研究的绪论部分,这一章系统地对数量型货币政策以及价格型货币政策的内涵,调控手段以及其对宏观经济的调控效用进行了梳理。在此基础之上,我们对货币政策中介目标选择的相关概念以及其他各国的历史经验进行了总结。特别是对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选择以及转变历程、不同学者对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选择的相关研究进行了详细的总结与综述。在以往研究现状的基础上指出本文研究的重点问题与研究目的,为后文的实证研究做出铺垫。从本文的第二章开始至第四章为止,为数量型货币政策有效性系统研究部分。其中第二章主要从我国货币有效货币供给水平与货币供给缺口的角度展开研究,结果发现:我国存在长期稳定的货币需求函数,并且我国的货币供给水平与实际货币缺口具有明显的阶段性。而在广义货币供给过剩与供给不足两种状态下,我国货币政策对宏观经济的调控水平具有明显的非对称特征。第三章主要从我国广义货币供给结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出发,依照中国人民银行对M2供给的统计公式,从货币供给层次分解的角度,对我国不同经济阶段广义货币供给结构的数字特征进行了统计,分析了我国货币供给结构的动态演进趋势。随后,我们利用TVP-VAR模型,从广义货币供给结构调整的角度研究了我国信贷水平与外汇储备水平对经济增长的动态调控机制,针对我国目前出现的数量型货币政策的产出效应下降,货币中性化特征明显的现象,给出了货币供给结构层面的解释。第四章主要对货币流通速度以及货币流通速度的国际经验进行了梳理与总结,并且对我国的货币流通速度进行了简要的计算,对其趋势性以及趋势性产生的原因进行了相应的分析。其中M0的流通速度V0表现出了一定程度的“U”型走势,M1与M2的流通水平则具有较为明显的下降态势。这种流通速度的下降将会使得数量型货币政策的调控效果相应的下降,货币供给量的扩张对宏观经济的促进作用受到了限制。然而,货币流通速度趋势的稳定下降同样使得中央银行能够对M2流通速度的变化进行合理的预期,进而能够对我国实际的货币需求函数进行相对准确地计算。货币供给量调控仍旧是我国货币政策调控过程中最直接也是最有效的调控手段。第五章至第七章为数量型货币政策与价格型货币政策对比研究部分。在第五章中我们利用TVP-FAVAR方法建立了中国宏观经济因子模型,估计并分析了在经济结构变化的过程中,数量型货币政策与价格型货币政策在调控宏观经济方面的影响。研究结论如下:在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实施过程中,数量型货币政策具有调控效应较强,调控周期较长的特点;相比之下,利率调控的调控效应较弱,并且短期效应较为明显。就产出效应而言,次贷危机后货币供给量调控与利率调控的产出效应均出现了较为明显的下降。次贷危机后,M2调控对产出的调控效果趋于稳定,而利率与产出之间的关联性则不断提升。此外,二者对于通货膨胀水平方面的调控效应均十分显着,控制货币数量与调节利率都是稳定物价的有效手段。第六章从利率调控对异质性通货膨胀调控的角度出发,首先建立了新凯恩斯框架下包含泰勒规则的通货膨胀模型,从消费者与生产者两个角度分析了利率对不同层面通货膨胀的影响的差异性。随后利用TVP-VAR模型,从不同经济阶段的角度分析了价格型货币政策对CPI与PPI调控效应的时变特性与动态差异,并对2010年以来我国CPI与PPI之间背离现象产生与持续的原因进行了进一步的解释。第七章从中央银行规则型货币政策选择的角度出发,构建了开放经济环境下的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综合对比了中央银行在施行数量型规则、利率规则以及“混合规则”模型的情况下,货币政策对宏观经济的调控效果,以及不同货币政策规则下宏观经济应对经济体外生冲击的反应情况。就数量型货币政策而言,其有着易于定量调控以及趋势性调控方面的优势,并且具有调控周期长,应对外生冲击能力弱的特点。而利率政策规则在宏观调控反应速度,反应幅度以及波动性调控方面效果较强,具有较强的短期效应,能够满足中央银行的连续性需求和预调微调的调控模式。最后,由于“混合规则”政策在实施过程中同时对货币供给量水平以及利率水平进行调控,因此同时具有数量型调控与价格型调控的特点,通过量价二者之间的互补能够规避单一政策调控过程中的缺陷,但是就调控效果而言却并不突出。

解祥优[5](2018)在《汇率制度选择对中国货币政策独立性的影响研究》文中提出货币政策保持独立性是中央银行灵活使用宏观经济调控手段实现国内经济目标的有效保障。一国经济周期和中心国家经济周期不一致时,货币政策缺乏独立性会削弱央行宏观调控能力。当前世界经济正处于结构调整时期,深入探索人民币汇率制度选择对中国货币政策独立性的影响,对中国选择合适的汇率制度和增强央行宏观经济调控能力有重要现实意义。蒙代尔-弗莱明模型、不可能三角假说和两难选择不足以合理解释人民币汇率制度和中国货币政策独立性的关系。因为中国采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同时中国存在结构性国际收支失衡。本文认为分析中国货币政策独立性时应区分利率政策独立性和数量型货币政策独立性,并考虑中国国际收支失衡对货币政策的影响。这样能够较充分地阐释汇率制度选择对中国货币政策独立性的影响。在蒙代尔—弗莱明模型和不可能三角假说的基础上,本文构建理论分析框架,探索不同汇率制度下,美国货币政策变动和中国国际收支失衡对中国利率政策和数量型货币政策的影响。理论分析表明,当一国存在结构性国际收支失衡,选择固定汇率制和中间汇率制,数量型货币政策缺乏独立性,汇率制度弹性增加不一定会增强数量型货币政策的独立性;浮动汇率制下,数量型货币政策具有独立性。利率政策的独立性不仅取决于汇率制度类型,还取决于美国利率的变动趋势和本国国际收支失衡的状态。本文建立计量模型探究汇率制度选择对中国货币政策独立性的影响。实证分析得出四点结论:(1)结构突变点检验结合新外部货币锚模型的实证结果表明,1999年至2017年,人民币汇率制度出现过五次变迁,朝着弹性化的方向发展并表现出“去美元化”特征。(2)向量自回归模型和因子增广型向量自回归模型的实证结果表明,中国利率政策、数量型货币政策都在一定程度上缺乏独立性,但是影响两者的因素有所不同,利率政策主要受国外货币政策的影响,而数量型货币政策主要受中国外汇储备变化的影响。(3)时变参数向量自回归模型的实证结果表明,汇率制度弹性增加确实不一定会增强中国利率政策和数量型货币政策的独立性。人民币汇率制度对中国货币政策独立性的影响效果会受到美国货币政策变动、中国国际收支状态和外汇冲销政策有效性的影响。国际金融危机期间,发达经济体货币政策对中国货币政策的外溢性更强。(4)美国货币政策和全球货币政策因子对中国价格因子的影响显着,对中国产出因子和金融市场的影响不显着。日本和泰国的汇率制度改革经验表明,汇率制度改革进程中,灵活使用资本管制工具可减轻外汇市场干预压力,增强货币政策独立性。汇率制度改革时机选择不当容易引发金融风险并降低货币政策独立性。货币政策缺乏独立性会进一步给国内经济带来负面影响。中国国际收支正在发生结构性变化,长期保持双顺差将成为历史。同时,随着世界经济金融一体化程度深化,中国对外开放程度的提高,跨境资本流动的规模继续扩大,资本管制的难度会逐渐增大。中国是大国经济,央行必须保持较强的宏观调控能力。因此,需要创造条件,选择合适的时机提高人民币汇率市场化水平,促进国际收支平衡,增强货币政策独立性。

周翔[6](2016)在《人民币发行方式对我国通货膨胀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自从1994年人民币官方汇率和市场汇率并轨以来,由于汇率制度不够灵活,使得多年来我国对外贸易呈现顺差局面,而且我国实施的是结售汇制度,中国人民银行需要买入巨额的外汇资产,以外汇占款形式投放相应数额的人民币,买外汇成为人民币的主要发行方式。外汇占款逐年大幅上升,中国人民银行的数据显示,2014年末,我国外汇占款共计27.07万亿元人民币,相对于2000年末的1.43万亿元,提升了约20倍。由于中国的外汇占款长期处于上升通道,导致以外汇作抵押被动超发人民币的情形仍将持续,通胀隐患持续存在。近两年,经济增速开始放缓,买外汇发人民币的方式开始制约政府可选择的政策空间,因为经济低迷,需要增加人民币供给来缓解,但是国际收支顺差减少,甚至转成逆差,人民币供给不仅难以增加,甚至还会减少。可见,要避免经济的大起大落,缓解管理层调控的困难,则必须对人民币的发行方式进行深入研究,找出人民币发行方式存在的不足之处并加以改进,使之既不会带动经济持续增长,又不会造成经济的深幅调整,更不会束缚管理层调控的手脚。本文的研究从人民币的源头——发行方式开始,首先分析人民币发行方式的概况,包括演变、现状、理论依据,制度支撑等,然后介绍发达国家与地区的货币发行方式,包括美元、台币和港币等,这些国家货币的基本操作,主要理论、配套制度与运行机制,并将人民币发行方式与其进行比较,为后面的理论分析做好铺垫;随后,逻辑上分析人民币发行方式影响通货膨胀的机理,并从货币和汇率这两个渠道分别实证研究人民币发行方式对我国通货膨胀走势的影响,从中找出人民币发行方式存在的问题;最后,从当前中国经济金融的环境出发,提出适合我国国情的人民币发行方式改革的目标,设计人民币发行方式转轨的路径与步骤,选择合适的转轨时机。本文研究人民币发行方式对通货膨胀的影响,在实证分析过程中主要得出以下几个结论:第一,买外汇发行人民币的方式会造成人民币发行过多。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首先,买外汇发人民币的方式会导致国际收支顺差长期存在;其次,买外汇发行人民币的情形下,出口成本上升也会带动人民币发行增长;再次,买外汇发行人民币的情形下,货币乘数将无法趋于收敛;最后,在买外汇发行人民币的情况下,行政当局会迫使央行多发人民币。第二,买外汇发行人民币的方式会造成汇率逆动。在我国实行买外汇发行人民币的前提下,国际收支顺差并不一定促使人民币汇率上升,而国际收支逆差也并不能促使人民币汇率下降,人民币汇率的运行方式同经典论断描述的规律并不一致,人民币汇率会发生逆理而动的现象。第三,人民币汇率对通货膨胀的影响要从不同阶段来分析。如果人民币升值,在前期会促进通货膨胀率上升,但在后期则会促使通货膨胀率下降。相反,如果人民币贬值,在前期会促进通货膨胀率降低,但在后期会促使通货膨胀加剧。到了后期,国际收支顺差会促使外汇占款和货币发行量同时增加,货币供给增多必然引发更严重的通货膨胀。另外,通货膨胀对外汇占款的累积脉冲响应曲线也证实了这一点,外汇占款的增长会引发通货膨胀,而且这种影响持续时间较长,影响程度也越来越大。第四,人民币发行方式通过货币渠道影响通货膨胀的传导路径为“外汇占款—货币发行量—货币供应量—通货膨胀”。外汇占款的增加可以通过货币发行渠道促使货币供应量的增加,进而推动物价水平的上涨,即使央行采取各种货币政策手段也很难消除外汇占款给通货膨胀带来的影响。我国现行的货币发行职能主要是由外汇占款承担的,这直接将外汇占款和货币发行量捆绑在了一起,这也是造成通货膨胀加剧的一个重要原因。第五,人民币发行通过汇率渠道影响通货膨胀的传导路径为“外汇占款—货币发行量—人民币名义汇率—通货膨胀”。在买外汇发行人民币的机制下,我国外汇占款上升,兑换外汇的人民币需求量也会增加,并且我国央行实施结售汇制,外汇兑换人民币需求的增加同时会带动人民币供给增加,被需求增长拉高的人民币汇率会被打压回去,因此难以促使人民币汇率及时升值到位。如果人民币升值不到位,在短期会可能会抑制通货膨胀的加剧,但长期来看会促使通货膨胀加剧。

唐琳[7](2016)在《开放经济下中国汇率制度和货币政策的选择》文中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保持年均10%的高速增长已经超过了30年。然而近年来,随着我国劳动力成本上升,传统竞争优势正逐渐减弱,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的发展模式,造成资源约束日益增强。近年来,中国经济增速已经连续低于8%,我国经济正处于从10%的高速增长阶段向7%的中速增长阶段转换的关键时期。在增长阶段转换和经济结构变化的关键阶段,我国金融体系面临新的调整,市场需要在各种资源、要素的配置中发挥作用,建立一个高效开放的金融制度体系成为我国经济增长转换阶段的关键。这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资本账户开放、货币政策和汇率政策的一系列改革。根据“三元悖论”理论,固定汇率、资本自由流动和货币政策独立性三个经济目标不可能同时实现,各国可以根据本国宏观经济目标选择不同的政策组合。作为有着巨额外汇储备的中国,其“三元悖论”宏观政策目标组合有什么样的特点,其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如何?在不同的汇率制度下,国际资本流动对货币政策有效性冲击的机制及理论是怎样的?我国的汇率制度安排是否符合中国经济发展目标,汇改后,中国的经济结构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在开放环境下,国内外货币政策和经济形势对中国进出口以及产出、消费、物价的冲击及响应机制是怎样的?这些都是本论文要系统研究的问题。本文以开放经济“三元悖论”理论、开放经济下国际资本流动理论、以及新开放宏观经济学模型为理论框架,构建结构计量经济模型(具体包括:联立方程计量经济模型、马尔科夫机制转换向量自回归模型、开放经济新凯恩斯DSGE模型),采用贝叶斯参数估计、脉冲分析等方法对以上问题进行系统研究。在此基础上,本文基于经济转轨的要求,提出货币政策、汇率制度、资本账户开放、经济结构优化的建议。本文主要工作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研究了中国的“三元悖论”政策组合及对经济的影响。本文在“三元悖论”的框架下,通过构建MS-VAR模型,研究了我国“汇率稳定性、货币政策独立性、资本开放”三个政策目标的组合,并研究了政策目标组合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发现,在“三元悖论”的政策目标体系中,汇率稳定仍然是首要目标。汇改后,汇率制度的灵活性有所增强,三元悖论目标对经济增长开始产生显着影响,这说明灵活的汇率机制是有助于各项目标传导的。现阶段资本开放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是负的,因而,文章提出金融改革应该有序逐步推进,特别要注意开放资本市场的步骤和速度,在汇率弹性和利率市场化机制形成后,再实行资本开放更有助于宏观经济的健康发展。二、研究了人民币汇率、国际资本流动与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关系。本文采用修正的BGT模型,实证研究了中国央行在面对股市、房市波动、国外经济环境变化以及国内金融体系变迁下,货币政策实施方式以及对实现经济增长、物价稳定以及汇率稳定目标的效果。结果显示,随着意愿结售汇制度的实行和人民币汇率弹性的增强,央行的货币自主性并没有减弱;在开放的经济环境下,本国的经济状况、利率、汇率、股票市场、房地产市场的波动都将影响到国际资本的流动;面对这些国内外冲击,央行进行了央票冲销或调整准备金率等的反向货币政策操作,以实现货币政策目标。三、研究了经济结构、汇率制度与货币政策的选择及其对经济的影响。本文基于新凯恩斯开放经济DSGE模型及含汇率偏好的Taylor规则,运用贝叶斯估计模型的参数,考察了中国在汇率改革前后的劳动力市场、消费市场、经济开放度及产出、消费和价格的冲击反应。结果显示:(1)中国经济结构在汇率改革后更加开放;(2)货币政策在汇改后从稳定汇率为首要目标过渡到稳定产出和物价;(3)灵活的浮动汇率制能吸收部分冲击;(4)汇率传导机制要发挥稳定器的作用离不开中国开放经济环境的支持;(5)放开人民币浮动区间有助于改善贸易条件。

杨水清[8](2016)在《国际资本流动与货币政策独立性关系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货币政策调控的目标主要体现在维持稳定的物价水平、实现充分就业、保持外汇市场与金融市场稳定、促进经济增长。随着国际贸易顺差带来的国际资本不断流入,央行为维持人民币的币值稳定,采取了多种宏观调控手段,其中外汇干预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但过度的外汇干预迫使基础货币的投放长时期内受制于快速增长的国外净资产,进而导致中国货币政策的失效与基础货币的增加,独立的货币政策实质上陷入了相对无效的困境。国际资本流动问题一直都是国际经济领域的热点问题。尤其是亚洲金融危机,引起了人们对发展中国家国际资本流动问题的关注。随着国际资本管制的逐步放开,不同形式的国际资本流动给中国货币政策带来的影响值得关注和研究。如何利用人民币汇率灵活变动来协调货币供给与国际资本流动的平衡,并进而促进经济增长成为中国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首先基于央行资产负债表,分析中央银行资产项目与负债项目,并根据市场参与主体对央行资产负债表的各子项目进行区分,得出计算基础货币的表达式,在此基础上分析影响基础货币变动的主要因素。在分析过程中,VAR模型,脉冲响应,方差分解,格兰杰因果均被采用,以探讨基础货币投放渠道是否单一且具有内生性。研究发现,自2005年人民币汇率改革以来,外汇资本流入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主导了基础货币的投放,金融机构债权很大程度是为购买央行实施冲销式外汇干预过程中向市场发行的央行债券。为分析央行债券发行对微观市场主体的决策影响,将微观主体的决策最优化函数与预算约束引入,并在市场出清条件下分析冲销式外汇干预的经济影响。考虑到国际资本有多种流入渠道,因此需要进一步考察央行冲销式干预用于不同形式的国际资本流动时,干预措施体现出的有效性,进而针对政策制定者对于监管不同形式的国际资本流动,提供可行性建议。根据目前的研究成果,本文将根据中国实际情况,修正BGT冲消系数模型的部分假定,基于模型内生性等检验的基础上,采用GMM估计方法,递归检验测算动态的冲消系数。最后,全文将基于实证分析结果,分析未来外汇市场与货币市场如何平衡发展。全文主要分为七个部分,具体的内容安排如下:第一部分主要介绍本文的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引入中央银行资产负债表,对冲销式外汇干预、货币政策有效性等概念进行介绍。在介绍国内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说明本文的创新点、研究思路和结构安排。第二部分是理论回顾与模型构建。首先简要介绍了传统的模型在开放宏观经济条件下的应用。在此基础上回顾了存在资本管制的DSGE模型,主要集中分析市场参与者对货币当局实施政策的反映。最后针对外汇市场与货币市场均衡,根据中国实际情况,对BGT模型进行修正,在此基础上推导出可以实证检验的理论模型。第三部分主要分析我国国际资本管制状况与国际资本流动的结构性变化。主要涉及我国资本项目管制具体条例,QDII制度、QFII制度、RQFII制度的发展历程与成效,国际资本外逃的分析。侧重介绍近年来中国对国际资本流动管制逐步放松所引起的不同形式国际资本流入量的变动,并分析了资本账户开放可能带来的外汇风险。第四部分结合货币当局资产负债表得出的基础货币投放渠道,分析货币内生性与外汇干预作用机制,并实证探讨我国基础货币投放渠道的变化。实证结果表明,中国基础货币的投放长期被动依赖于国外净资产增加的局面仍未破解。本部分还通过建立的VECM模型分时段进行预测,观测值与预测值非常接近也进一步说明模型具有很好的预测性与可靠性。第五部分回顾了中央银行已采取的冲销措施,并分析了近年来中央银行新推出的冲销政策与实施效果。考虑到冲销式外汇干预主要依靠债券市场,本部分借鉴DSGE模型分析思路,引入微观市场参与主体,根据市场参与主体对货币当局实施冲销式外汇干预的市场反应,建立各个市场参与者最优决策的效用函数,并设定预算约束函数。最终分析市场出清时的经济稳态。基于市场参与者最优决策,分析经济稳态下的中央银行冲销式外汇干预的有效性。第六部分是实证分析,主要分析不同形式的国际资本流动(FDI,non-FDI,current account)对货币政策独立性的影响,主要运用递归模型测算不同形式国际资本的动态冲销系数和抵消系数。实证结果显示,中央银行倾向于冲销干预流动性更好的国际资本,并且在2007年第三季度后,冲销干预的效果有所下降。第七部分是基于前面几个部分的分析,面对人民币国际化逐步实现的现状,重点分析人民币加入SDR后,分析如何通过汇率变动这一中间机制来缓解资本流动对货币政策独立性的冲击,进一步解释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国家,实施货币市场与外汇市场平衡发展。

夏春莲[9](2015)在《我国外汇储备对货币供给内生性的影响研究》文中提出货币金融理论中一直存在着货币供给的外生性和内生性争论,但是货币供给的外生性或内生性都不是绝对和完全的。货币供给脱离不了经济体系的内生性影响,也不可能完全摆脱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外生性扰动。因此,货币供给存在内生性并不代表中央银行对货币供应量完全失去控制。相反,只有正确地认识货币供给的内生性过程,货币当局才能采取相应对策更好地实施对货币供给的调控。中国自2001年底正式加入wT0,对外开放程度不断提高。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一方面推动了中国对外贸易的快速增长,另一方面也推动了国内投资环境的改善,对外资吸引力得以提高。伴随着出口快速增长、FDI和短期国际资本的大量流入,我国长期维持经常项目和资本账户双顺差,国际收支失衡,外汇储备不断积累,2013年2月中国外汇储备规模达到25万亿元,是2003年2月的10倍。外汇储备的快速增长给我国货币供给带来内生性影响。2002年以来,外汇占款成为基础货币的最主要来源。虽然货币当局通过发行央行票据对基础货币投放进行冲销,但央行票据发行量的不断增加使票据的发行成本和利息偿付压力上升,大量票据到期兑付也削弱了央行票据的对冲效率。由于外汇储备增长过快,冲销变得越来越困难,基础货币供给在外汇储备增长的推动下被动增加。外汇储备规模是经济体系运行的结果,不受中央银行直接控制,通过外汇占款渠道投放基础货币也是一种被动行为。因此,伴随着外汇储备的增长,中国基础货币供给表现出显着的内生性。同时,外汇储备从信贷供给和信贷需求两个方面对信贷规模产生内生性影响。一方面,在外汇储备增长投放大量基础货币的条件下,中央银行通过调节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控制信贷规模,但是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持续上调导致金融机构积累大量流动性。另外,持有大量的央行票据也提高了商业银行流动性水平。这种流动性的积聚由外汇储备的增长导致,中央银行难以控制其规模。商业银行流动性的提高会增强银行信贷供给的意愿和能力,从而推动信贷供给的内生性增长。另一方面,外汇储备的增长可能从多方面推动国内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长,投资的高速增长提高了信贷需求,推动信贷规模的内生性增长。在金融危机时期,外汇储备增长速度下降,新增外汇占款对基础货币供给的内生性影响减弱。而外汇储备存量规模通过公众信心和预期对货币政策的传导和货币供给产生内生性影响。当外汇储备存量不足,金融危机的爆发会对公众信心和预期带来较大冲击,投资和信贷需求下降,宽松型货币政策传导受阻。当外汇储备存量较大时,金融危机的爆发对社会公众信心和预期的冲击较小,投资和信贷需求稳定,宽松型货币政策效果明显。本文使用2002年1月至2014年6月的数据,实证分析了中国外汇储备对货币供给的内生性影响。Jonansen协整检验结果表明基础货币、外汇占款、对政府债权、对银行机构债权、中央银行发行债券和政府存款之间具有长期的协整关系。误差修正模型回归结果证明上述各项的短期变动对基础货币的短期变动都具有显着影响,其中外汇占款、对政府债权、对银行机构债权短期变动对基础货币变动的影响方向为正,中央银行发行债券和政府存款变动对基础货币变动的影响方向为负。在基础货币主要来源中,外汇占款的回归系数为明显高于对政府债权和对银行机构债权的影响系数,说明外汇储备的增长成为我国基础货币供给的最主要来源,外汇储备对基础货币供给产生较强的内生性影响。Granger因果检验表明外汇储备是商业银行流动性的格兰杰原因,同时是固定资产投资的格兰杰原因。商业银行流动性是金融机构各项贷款的格兰杰原因,固定资产投资也是金融机构各项贷款的格兰杰原因。外汇储备是金融机构各项贷款的格兰杰原因。因此,外汇储备通过商业银行流动性效应和固定资产投资效应对信贷规模产生内生性影响的机制在Granger因果检验中是成立的。分布滞后模型的回归结果表明当期的商业银行流动性变动和信贷规模变动之间呈负方向关系,但是当期的商业银行流动性变动和下一期的信贷规模变动呈正相关关系。本期的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越高,下一期的信贷规模增长越快。外汇储备增长会对2期之后的信贷规模增长产生显着的正方向影响。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和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时期,外汇储备增长速度都有所下降,导致新增外汇占款在新增基础货币来源中的占比也大幅度下降。两次金融危机时期我国外汇储备余额规模不同,扩张性货币政策效果也截然相反。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时期,我国外汇储备存量规模较小,扩张性货币政策目标的实现受阻。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时期,我国外汇储备存量规模较大,扩张性货币政策目标的实现较为顺利,甚至出现货币供给的超预期扩张。实证结果表明我国外汇储备的增长的确给货币供给带来了内生性影响,货币总量的内生性扩张带来物价水平上升和通货膨胀。政府部门需要通过其他手段控制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长,尤其是地方政府的基础建设投资和房地产开发投资的过快增长,以控制信贷和货币供给的扩张。政府需要调整收入分配机制,改善收入分配格局,以避免货币供给的内生性扩张和通货膨胀带来贫富分化的加剧以及由此产生的不利影响。进一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有利于将内生性货币供给带来的过剩流动性有效配置到实体经济发展需要的领域和企业,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另外,我国需要调整进出口产品结构,扩大内需,平衡国际收支,并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增加人民币汇率浮动幅度。鉴于两次金融危机时期外汇储备规模的不同和扩张性货币政策效果的截然相反,我们认为,中央银行在制定货币政策时,尤其是宽松型货币政策时,需要考虑外汇储备存量规模对公众预期和货币政策传导的影响。

朱欣乐[10](2014)在《美国货币政策对中国经济的影响机理》文中提出2008年为应对金融危机对本国经济带来的冲击,美国联邦储备银行开始实施非传统的货币政策,即量化宽松政策。这个政策从宣布伊始就一直受到世界各国的关注。因此本文研究的核心内容就是在全球金融危机的背景下度量美国的货币政策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其中非传统的货币政策通过怎样的途径影响到中国经济是研究的重心。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新兴市场,与美国等发达国家联系非常紧密。随着利率市场化不断完善,汇率制度改革逐步深化,资本账户开放程度加深,国内经济很容易受到全球经济波动的冲击,如频繁的资本流动。这些影响因素都在很大程度上对中国央行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的独立性提出了挑战。本文首先给出传统和非传统货币政策的概念以及相应的操作工具,接着从两种货币政策的不同度量指标、操作目标以及在宏观经济中发挥的作用三个角度进行相关的文献梳理和归纳。然后,在中美两国的宏观经济以及货币政策数据进行基本的统计描述和分析的基础上,文章实证分析金融危机背景下美国传统的货币政策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并重点分析验证美国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是否通过国际贸易,外汇储备以及世界石油价格这三个途径影响到中国的宏观经济发展。随着金融危机不断蔓延,传统货币政策,即联邦基金利率调控,对于提振市场经济基本无效。美国联邦储备银行在2008年实施大规模资产购买计划(Large-ScaleAsset Purchase, LSAPs),又称为量化宽松政策(Quantitative Easing,QE)。由于这个操作并不属于传统货币政策操作范畴,所以被认为是非传统的货币政策(Unconventional Monetary Policy)。一般而言,货币政策主要目的是保证本国经济体系平稳运行。在稳定的经济状态下,中央银行调整短期利率可以影响国内的消费、产出、就业率和通货膨胀。当经济低迷甚至陷入通货紧缩时,调整货币政策,降低短期利率,会降低人们对于长期利率的预期,增加当期消费需求,为市场注入充足的流动性最终达到提振国家经济的目的。美联储正常条件下使用的传统货币政策工具包括:公开市场操作(Open Market Operation, OMOs)、贴现率(The Discount Rate)和存款准备金率(Reserve Requirements)。鉴于此次金融危机的影响严重超出预期,美联储连续4轮大规模地购买银行的债务资产,直接目的是降低美国长期国债到期收益率,即长期利率水平。事实证明,这种通过美联储发布的公告影响投资者市场预期,引导投资方向从长期转向短期的非传统货币政策,在短期内有效地为美国经济注入了充足的流动性,防止本国甚至全球经济持续下滑。虽然已有学者从定性角度分析认为,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势必会引起美元贬值,导致通货膨胀以间接方式传导至新兴经济体,但鲜有学者结合货币政策目标机制、传导机制相关理论,对货币政策国际间溢出效应和传导途径进行实证检验和分析。本文基于货币政策相关理论,将美国货币政策划分为传统货币政策(联邦基金利率)和非传统货币政策(量化宽松货币政策),选取1999年至2013年的月度数据,运用结构向量自回归模型(Structure VectorAutoregression, SVAR)分析美国传统的和非传统货币政策中国宏观经济中的货币供给量、货币需求、物价水平、零售商品总额、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中国进出口贸易余额、外汇储备、外汇占款的影响进行实证检验,并进一步从国际贸易、外汇储备、世界石油价格这三个重要的传导途径出发,探究美国货币政策对中国宏观经济的影响机理。本文的统计分析和实证检验得出以下主要结论:第一,利用SVAR对美国传统货币政策进行实证检验,发现中国宏观经济体系中的存款利率水平、广义货币供应(M2)增长率以及通货膨胀率受当期联邦基金利率变化的影响。第二,验证美国的量化宽松政策是否通过国际贸易途径影响中国经济得到的结果表明,如果美联储总准备金增长率突然增加一单位,人民币实际汇率和贸易余额在当期受到影响,但是对中国的进出口总额的当期影响并不强烈;在检验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是否为传导路径时发现,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的单位正向冲击,导致中国出口量和进口量同时减少,而且总体的贸易余额在5个月后出现下降。因此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确实通过影响人民币有效汇率影响中国国际贸易状况。第三,验证外汇储备是否作为传导路径的分析发现,实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对中国当期货币市场供求状况均有明显影响,其中,利率水平受到冲击后的影响强烈且持续时间较长。第四,验证世界原油价格是否为量化宽松政策对中国经济影响的途径时发现,美联储总准备金变化率的单位正向变化使得世界原油价格产上升,中国国内的存款利率水平则呈现出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广义货币供应量的变化呈现递增趋势,通货膨胀水平也下降,这与传统货币政策的影响相反。此外零售商品总额增长率在波动中下降。上述结论的启示是,中国应该继续调整产业结构升级,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避免对投资和贸易的过度依赖。适度推进人民币汇率改革和资本账户开放进度,在保证与国际相关制度逐渐接轨的同时也要保证中国国内经济的稳步发展,避免因盲目追赶而导致本国经济出现波动。推动银行间的良性竞争,这样才能够保证中国货币政策在制定和执行过程中的相对独立性和本国金融系统的稳定,从而避免中国货币政策过多的受到外国经济政策和国际局势波动的冲击。

二、外汇储备对中国货币供给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外汇储备对中国货币供给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新兴市场国家外汇储备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创新点
    1.4 研究内容与论文框架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外汇储备的金融稳定功能
    2.2 外汇储备与主要宏观金融变量
    2.3 文献小结
第3章 外汇储备对金融脆弱性的影响
    3.1 外汇储备与金融部门之间的传导机制
    3.2 金融脆弱性指数的计算
    3.3 研究设计与结果分析
    3.4 对中国的启示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外汇储备对货币政策独立性的影响
    4.1 理论回顾与模型推导
    4.2 研究设计与结果分析
    4.3 稳健性检验
    4.4 对中国的启示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外汇储备和对外贸易对实际有效汇率的影响
    5.1 理论回顾与模型推导
    5.2 研究设计与结果分析
    5.3 稳健性检验
    5.4 对中国的启示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外汇储备和资本管制对资本流动的影响
    6.1 理论回顾与模型推导
    6.2 研究设计与结果分析
    6.3 稳健性检验
    6.4 对中国的启示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及建议
    7.1 主要研究结论
    7.2 对新兴市场国家外汇储备管理的建议
    7.3 对中国外汇储备管理的建议
    7.4 不足与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2)中国进出口差额对货币供给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和背景
    1.2 本文的创新点及不足
        1.2.1 创新点
        1.2.2 不足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国外文献
    2.2 国内文献
    2.3 简要评述
第3章 货币供给理论和国际收支理论
    3.1 货币供给理论
        3.1.1 货币供给外生理论
        3.1.2 货币供给内生理论
    3.2 价格—铸币流动理论
第4章 中国货币供给结构具体分析
    4.1 基础货币发行机制分析
    4.2 外汇结算渠道的基础货币发行方式
        4.2.1 外汇结算渠道基础货币发行的具体流程
        4.2.2 银行资产负债表分析
    4.3 央行资产负债表分析
    4.4 金融重商主义与信贷扩张
第5章 进出口差额对货币供给影响的实证研究
    5.1 进出口差额对货币供给的脉冲响应分析——基于SVAR模型
        5.1.1 SVAR模型构建
        5.1.2 变量说明
        5.1.3 单位根(平稳性)检验
        5.1.4 脉冲响应分析
    5.2 基于全社会融资规模(SSF)的SVAR分析
        5.2.1 社会融资规模变量
        5.2.2 变量说明
        5.2.3 单位根(平稳性)检验
        5.2.4 脉冲响应分析
    5.3 进出口差额与货币供给关系的实证分析:省级面板数据
        5.3.1 模型构建
        5.3.2 变量来源及说明
        5.3.3 变量描述
        5.3.4 协整检验
        5.3.5 豪斯曼检验
        5.3.6 实证回归结果及分析
    5.4 基于GMM模型的内生性检验
    5.5 稳健性检验
第6章 结论与政策建议
    6.1 结论
    6.2 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3)国际资本流动对中国货币供给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1.2.1 国内文献综述
        1.2.2 国外文献综述
        1.2.3 文献评述
    1.3 研究方法与内容
        1.3.1 论文研究方法
        1.3.2 论文研究的内容
    1.4 论文可能的创新点与不足
2 国际资本流动对货币供给影响机理分析
    2.1 辨别我国货币供给的内生性和外生性
    2.2 国际资本流动规模与方向影响外汇占款状况
    2.3 外汇占款对基础货币的影响机理
    2.4 基础货币通过货币乘数对货币供给的影响机理
    2.5 货币供给层次结构、货币供给时滞影响机理
3 我国国际资本流动趋势特征与货币供给变化关系
    3.1 我国国际资本流动的特征
    3.2 我国国际资本流动度量方法
    3.3 国际资本流动对货币供给影响分析
        3.3.1 基础货币来源渠道改变
        3.3.2 中国基础货币主要构成项目
        3.3.3 基于央行资产负债表角度对基础货币来源渠道变化分析
        3.3.4 货币乘数、法定及超额存款准备金传导到货币供给M2
        3.3.5 小结
4 国际资本流动对货币供给影响的实证分析
    4.1 变量的选取与数据的说明
    4.2 研究区间与数据来源
    4.3 模型设计
    4.4 单位根检验
    4.5 Granger非因果检验
    4.6 VAR模型滞后阶数选择
    4.7 VAR模型平稳性检验
    4.8 脉冲响应函数分析
    4.9 方差分解分析
5 结论及相关建议
    5.1 主要结论
        5.1.1 相对通货膨胀率对国际资本流动影响程度上升
        5.1.2 货币乘数对货币供给的影响效果上升
        5.1.3 货币供给方式发生改变
        5.1.4 货币供给层次受国际资本流动冲击影响不同
        5.1.5 货币供给传导方式发生转变
        5.1.6 基础货币投放渠道对货币供给变动的作用时滞不同
    5.2 政策建议
        5.2.1 明确政策利率体系完善利率走廊
        5.2.2 积极主动优化流动性结构及投放
        5.2.3 创新优化新常态下的货币政策工具
        5.2.4 加强资本监管以遏制资本外流
        5.2.5 维持超额存款准备金合理水平
        5.2.6 建立以国家信用为基础的货币发行机制
参考文献
后记

(4)我国数量型货币政策调控效应与货币政策框架选择(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选题意义
1.2 货币政策调控理论及文献综述
    1.2.1 货币政策工具
    1.2.2 货币政策调控效果综述
1.3 货币政策中介目标选择的研究现状及文献综述
    1.3.1 货币中介目标选择理论综述
    1.3.2 国外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选择以及转变历程
    1.3.3 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选择以及转变历程
    1.3.4 货币政策规则选择的相关综述
1.4 论文研究思路和方法
1.5 论文研究的创新点 第2章 我国有效货币供给规模与宏观经济关联机制研究
2.1 货币缺口核算方法介绍
2.2 我国货币供给水平测量与货币供给缺口分析
2.3 我国货币需求门限协整模型的估计与分析
    2.3.1 门限协整模型估计原理与估计方法
    2.3.2 我国货币门限误差修正模型的构建与参数估计
    2.3.3 模型估计结果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广义货币供给结构与经济增长的关联机制研究
3.1 理论回顾与文献综述
3.2 我国广义货币供给结构的数字化特征分析
3.3 货币供给结构调整与经济增长的动态相关性分析
    3.3.1 TVP-VAR模型介绍
    3.3.2 国内信贷规模变动对经济增长影响的时变特征分析及短期预测
    3.3.3 外汇储备规模变动对经济增长影响的时变特征分及短期预测
    3.3.4 广义货币供给结构变动对经济增长的综合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我国货币流通速度特征研究
4.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4.2 货币流通速度理论
    4.2.1 货币流通速度理论的相关概念及运用
    4.2.2 影响货币流通速度的因素
4.3 货币流通速度趋势性走势的国际经验分析与理解
4.4 我国货币流通速度的特征分析
4.5 本章小结
4.6 数量型货币政策调控效果小结 第5章 我国数量型与价格型货币政策的时变特征与调控效应对比
5.1 研究现状
5.2 TVP-FAVAR模型的建立与估计方法
    5.2.1 TVP-FAVAR模型建立
    5.2.2 潜在因子的选取与先验参数的设定
    5.2.3 模型的VAR表示
5.3 中国货币政策宏观因子模型的建立
5.4 数据处理
5.5 数量型货币政策模型估计与脉冲响应分析
5.6 价格型货币政策模型估计与脉冲响应分析
5.7 本章小结 第6章 利率政策与异质性通货膨胀调控
6.1 研究背景
6.2 文献回顾
6.3 新凯恩斯框架下包含泰勒规则的通货膨胀模型
6.4 利率冲击对CPI与PPI影响的静态特征分析
6.5 货币政策冲击对CPI与PPI影响的动态特征分析
6.6 本章小结 第7章 开放经济视角下我国规则型货币政策适用性研究
7.1 研究背景
7.2 货币政策规则理论回顾
    7.2.1 单一货币增长率规则
    7.2.2 McCallum规则
    7.2.3 泰勒规则
    7.2.4 混合规则理论
7.3 开放经济环境下的DSGE模型构建
7.4 参数的贝叶斯估计
7.5 脉冲响应函数分析
    7.5.1 不同货币政策规则下货币冲击对宏观经济的影响
    7.5.2 开放经济环境下汇率冲击对宏观经济的影响
7.6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参与的科研项目 致谢

(5)汇率制度选择对中国货币政策独立性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和问题提出
        1.1.2 研究意义
    1.2 货币政策独立性的定义
    1.3 研究框架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框架
        1.3.2 研究方法
    1.4 主要创新和不足之处
        1.4.1 主要创新点
        1.4.2 不足之处
第2章 经典理论与文献回顾
    2.1 经典理论
        2.1.1 蒙代尔—弗莱明模型
        2.1.2 不可能三角假说
        2.1.3 两难选择
    2.2 文献综述
        2.2.1 汇率制度、资本开放和货币政策独立性
        2.2.2 国际收支失衡和货币政策独立性
        2.2.3 中国货币政策独立性
        2.2.4 外部经济因素和中国经济基本面的联系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汇率制度选择对货币政策独立性的影响:理论解释
    3.1 固定汇率制下中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
        3.1.1 外部经济因素对中国货币政策的影响
        3.1.2 中国货币政策独立性的理论分析框架
    3.2 中间汇率制下中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
    3.3 浮动汇率制下中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
    3.4 小结与计量模型建立
第4章 人民币汇率制度的变迁
    4.1 汇率制度选择的理论基础
    4.2 文献回顾
    4.3 模型与计量方法选择
        4.3.1 计量模型选择
        4.3.2 数据选取
        4.3.3 汇率制度变迁点的估计方法
    4.4 人民币汇率制度变迁的实证分析
        4.4.1 实证分析结果
        4.4.2 人民币汇率制度的变迁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汇率制度选择对中国货币政策独立性影响的实证分析
    5.1 变量选择和数据来源
    5.2 实证分析方法
        5.2.1 因子增广型向量自回归模型
        5.2.2 时变参数向量自回归模型
    5.3 实证分析结果
        5.3.1 因子分析结果
        5.3.2 向量自回归模型实证结果
        5.3.3 因子增广型向量自回归模型实证结果
        5.3.4 时变参数向量自回归模型实证结果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汇率制度改革和货币政策独立性的国际经验——以日本和泰国为例
    6.1 日本汇率制度改革和货币政策独立性
        6.1.1 1971 年汇改和货币政策独立性
        6.1.2 1973 年汇改和货币政策独立性
        6.1.3 1977 年汇改和货币政策独立性
    6.2 泰国汇率制度改革和货币政策独立性
    6.3 本章小结
第7章 研究结论与政策启示
    7.1 研究结论
    7.2 政策启示
参考文献
附录A 向量自回归模型脉冲响应图
附录B 因子增广型向量自回归模型脉冲响应图
附录C TVP-SV-VAR模型脉冲响应图:中国外汇储备冲击
附录D TVP-SV-VAR模型脉冲响应图:美国货币政策冲击
附录E TVP-SV-VAR模型脉冲响应图:全球货币政策冲击
附录F TVP-SV-VAR模型脉冲响应图:全球风险因子冲击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6)人民币发行方式对我国通货膨胀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人民币发行方式的相关理论
        1.2.2 通货膨胀的相关理论
    1.3 研究目标、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思路
        1.3.3 研究方法
    1.4 主要研究内容和创新点
        1.4.1 研究内容
        1.4.2 创新点
第二章 人民币发行方式的相关概述
    2.1 人民币发行方式的历史
        2.1.1 人民币发行方式的历史演变
        2.1.2 人民币发行方式的历史剖析
    2.2 人民币发行的理论依据
    2.3 现阶段人民币发行的概况
        2.3.1 人民币发行的基本原则
        2.3.2 人民币的发行机构
        2.3.3 人民币发行的现状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国内外货币发行方式的比较
    3.1 美国货币的发行方式
        3.1.1 美国货币发行的现状
        3.1.2 美国和中国货币发行方式的比较
    3.2 台币发行方式
        3.2.1 台币发行的现状
    3.3 港币的发行方式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人民币发行影响通货膨胀的货币供给渠道研究
    4.1 现有货币发行方式导致人民币发行过多
        4.1.1 购买外汇是发行人民币的主要渠道
        4.1.2 外汇占款和人民币发行的现状
        4.1.3 人民币发行过多的机理分析
    4.2 人民币发行影响通货膨胀的机理
        4.2.1 人民币发行影响货币供给的理论分析
        4.2.2 买外汇发人民币会加剧我国的通货膨胀
    4.3 人民币发行影响通货膨胀的货币渠道计量分析
        4.3.1 相关文献回顾
        4.3.2 数据收集与SVAR模型构建
        4.3.3 SVAR模型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人民币发行影响通货膨胀的汇率渠道研究
    5.1 人民币汇率政策的历史演变进程
        5.1.1 高度管制的汇率政策
        5.1.2 双轨汇率下的汇率政策
        5.1.3 汇率并轨后的汇率政策
        5.1.4 汇率改革后的汇率政策
    5.2 人民币汇率的变动情况
        5.2.1 计划经济时期的人民币汇率走势(1949-1979)
        5.2.2 经济转轨时期的人民币汇率走势(1980-1993)
        5.2.3 经济调整时期的人民币汇率趋势(1994-2004)
        5.2.4 汇制改革之后的人民币汇率趋势(2005—2014)
    5.3 人民币发行方式通过汇率渠道影响通货膨胀的机理
        5.3.1 买国债发行货币方式影响汇率的机理
        5.3.2 买外汇发行货币方式影响汇率的机理
        5.3.3 人民币汇率影响通货膨胀的机制
    5.4 人民币发行影响通货膨胀的汇率渠道计量分析
        5.4.1 模型构建
        5.4.2 实证结果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人民币发行方式转轨的目标和步骤
    6.1 主要结论
    6.2 人民币发行方式转轨的目标与基本条件
        6.2.1 人民币发行方式转向购买国债
        6.2.2 扩大内需,实现国际收支平衡
        6.2.3 培育供求相当的外汇市场
        6.2.4 完善监督机制,健全公共财政
        6.2.5 完善法律规定,明确产权制度
    6.3 人民币发行方式转轨的步骤
        6.3.1 调整货币政策目标
        6.3.2 实现财政收支总量和结构的均衡
        6.3.3 理顺规范央行的资产负债结构
        6.3.4 消除市场分割,培育真正基准利率
        6.3.5 解除存贷款比例,规范准备金制度
    6.4 本文的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7)开放经济下中国汇率制度和货币政策的选择(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增速换挡期的宏观经济环境
        1.1.2 我国金融体系变迁
    1.2 研究问题及意义
        1.2.1 研究问题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框架
    1.4 研究创新点
    1.5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宏观经济政策、资本流动和汇率政策理论综述
    2.1 “三元悖论”理论渊源
        2.1.1 固定汇率制下内外均衡的冲突——米德冲突
        2.1.2 浮动汇率制下内外均衡的政策搭配——斯旺模型
        2.1.3 蒙代尔有效市场分配法则
        2.1.4 蒙代尔-弗莱明(Mundell-Fleming)模型
        2.1.5 多恩布什汇率超调模型
        2.1.6 开放经济下政策搭配的“三元悖论”
    2.2 国际资本流动理论综述
        2.2.1 经常项目影响因素理论
        2.2.2 国际资本流动影响因素理论
        2.2.3 汇率制度、国际资本流动与货币政策
    2.3 新开放宏观经济模型理论综述
        2.3.1 OR模型
        2.3.2 OR模型的扩展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研究方法综述
    3.1 联立方程模型
        3.1.1 联立方程模型的识别
        3.1.2 联立方程模型的估计
    3.2 MSVAR模型
        3.2.1 VAR模型及其扩展
        3.2.2 MSVAR模型的基本形式及估计
    3.3 开放经济新凯恩斯DSGE模型
        3.3.1 开放经济新凯恩斯DSGE模型的微观主体
        3.3.2 模型线性化
        3.3.3 模型求解
        3.3.4 数据预处理
        3.3.5 参数估计方法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三元悖论”约束及对经济影响——基于MSVAR模型的研究
    4.1 研究背景及国内外研究现状
    4.2 中国“三元悖论”指标体系的变迁
        4.2.1 中国汇率自由化的衍变
        4.2.2 中国资本开放的进程
        4.2.3 中国货币政策调控方式的转变
    4.3 中国“三元悖论”政策指标体系
    4.4 中国“三元悖论”指标计量模型构建
    4.5 实证分析和结果
        4.5.1 中国“三元悖论”指标的组合策略
        4.5.2 “三元悖论”与经济增长
        4.5.3 分区制脉冲响应分析
    4.6 本章结论
第五章 人民币汇率、国际资本流动与货币政策有效性—基于修正BGT模型的分析
    5.1 国际资本流动、汇率制度及货币政策有效性研究综述
        5.1.1 国际资本流动与货币政策有效性理论研究框架
        5.1.2 国际资本控制、汇率制度与货币政策有效性实证研究
    5.2 中国国际资本流动及货币政策现状
        5.2.1 中国国际资本流动现状
        5.2.2 中国的利率、汇率和资本账户开放改革
        5.2.3 中央银行资产负债表-央行货币政策操作的反映
    5.3 修正的BGT实证模型
    5.4 数据来源和变量构造
    5.5 实证结果与分析
        5.5.1 资本流动方程的估计结果
        5.5.2 货币政策反应方程的估计结果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开放经济下经济结构、汇率制度与货币政策选择-基于DSGE模型的研究
    6.1 研究背景及研究现状
    6.2 开放经济的总供给与总需求模型
        6.2.1 总需求函数
        6.2.2 总供给函数
        6.2.3 开放经济四部门宏观经济均衡
    6.3 小国开放经济模型
        6.3.1 家庭
        6.3.2 物价指数、消费、实际汇率与贸易条件的关系
        6.3.3 厂商
        6.3.4 产品市场均衡(IS曲线)
        6.3.5 劳动市场均衡(NKPC曲线)
        6.3.6 货币政策当局
    6.4 基本参数的校准及贝叶斯估计数据描述
    6.5 参数的贝叶斯估计结果
        6.5.1 中国经济结构的转变
        6.5.2 中国货币政策特征
    6.6 动态分析
        6.6.1 外国技术冲击
        6.6.2 本国技术冲击的效果
        6.6.3 外国利率冲击的效果
        6.6.4 本国利率冲击的效果
        6.6.5 贸易条件冲击的效果
    6.7 本章结论及建议
第七章 主要结论与政策建议
    7.1 主要结论
    7.2 政策建议
        7.2.1 货币政策的选择——保持货币政策独立性,培育市场基准利率
        7.2.2 汇率制度的选择——保持汇率相对稳定,深化汇率形成机制改革
        7.2.3 资本开放政策的选择——资本部分管制,有序资本开放
        7.2.4 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高经济增长质量
    7.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参与科研情况
致谢

(8)国际资本流动与货币政策独立性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概念界定
    1.2.1 中央银行资产负债表
    1.2.2 冲销式外汇干预
    1.2.3 货币政策有效性
1.3 文献综述
    1.3.1 国外研究综述
    1.3.2 国内研究综述
1.4 分析框架与主要创新
    1.4.1 分析框架
    1.4.2 主要创新 第2章 理论回顾与货币政策模型构建
2.1 货币政策经典理论回顾
    2.1.1 蒙代尔——弗莱明模型
    2.1.2 三元悖论
2.2 资本管制与货币政策:DSGE模型
    2.2.1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
    2.2.2 市场参与者与货币当局:DSGE模型
2.3 理论模型构建
    2.3.1 外汇市场干预与货币市场均衡
    2.3.2 修正的BGT模型 第3章 资本账户开放与外汇市场稳定性
3.1 资本账户开放历程
    3.1.1 国际资本管制
    3.1.2 资本账户开放历程
    3.1.3 国际资本流动的结构性变化
3.2 国际资本抽逃
3.3 资本账户开放与外汇干预
    3.3.1 外汇干预的历史回顾
    3.3.2 资本账户开放与外汇市场风险 第4章 基于VECM模型探究基础货币投放渠道
4.1 基础货币投放渠道研究文献简述
4.2 数据说明与模型选取
4.3 实证检验结果与分析
    4.3.1 单位根检验
    4.3.2 协整分析与误差修正模型
    4.3.3 格兰杰因果检验
    4.3.4 VECM模型的预测
4.4 创新型基础货币投放工具
4.5 本部分结论 第5章 央行外汇干预与参与者最优决策
5.1 外汇冲销干预工具
5.2 金融市场主体的最优决策
    5.2.1 家庭
    5.2.2 金融机构
    5.2.3 中央银行
    5.2.4 国外市场
    5.2.5 市场出清
5.3 冲销式外汇干预有效性分析
    5.3.1 目前市场流动性
    5.3.2 外汇干预与利率
    5.3.3 冲销式外汇干预的影响 第6章 不同形式的资本流动与冲销干预的有效性
6.1 建模过程描述
    6.1.1 冲销系数和抵消系数
    6.1.2 数据来源与说明
    6.1.3 解释变量的选择
    6.1.4 自相关、异方差与Hausman内生性检验
6.2 实证结果分析
    6.2.1 递归回归分析
    6.2.2 不同形式投机性资本的冲销干预
    6.2.3 稳健性检验
6.3 冲销式外汇干预对实体经济的影响 第7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9)我国外汇储备对货币供给内生性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一、论文的研究背景
        二、论文的研究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一、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二、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第三节 本文的框架结构与研究方法
        一、本文的研究思路与框架结构
        二、本文的研究方法
    第四节 本文的创新与不足
        一、本文的创新之处
        二、本文的不足之处
第二章 内生性与外生性货币供给理论
    第一节 货币供给内生性与外生性的含义
        一、货币供给及其相关概念
        二、货币供给内生性与外生性的界定
    第二节 货币供给的内生性与外生性争论
        一、具有代表性的外生货币供给模型
        二、具有代表性的内生货币供给模型
第三章 外汇储备影响货币供给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 外汇储备的概念、功能与适度规模
        一、国际储备与外汇储备的概念
        二、外汇储备的功能
        三、外汇储备的适度规模
    第二节 外汇储备影响货币供给内生性的理论机制
        一、外汇储备对基础货币供给的内生性影响机制
        二、外汇储备对信贷规模的内生性影响机制
        三、金融危机背景下外汇储备对货币供给的内生性影响机制
第四章 我国外汇储备增长、冲销措施与货币供给
    第一节 外汇储备存量与增量
        一、外汇储备存量
        二、外汇储备增量
    第二节 货币冲销措施
        一、央行票据的发行
        二、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整
    第三节 中国货币政策框架与货币供给
        一、现行的货币政策框架
        二、货币供给
第五章 外汇储备对我国货币供给内生性影响的实证分析
    第一节 外汇储备对基础货币内生性的影响
        一、变量选取和数据来源
        二、变量的平稳性检验
        三、协整检验
        四、误差修正模型
    第二节 外汇储备对信贷规模内生性的影响
        一、变量选取和数据来源
        二、变量的平稳性与格兰杰因果检验
        三、分布滞后模型
    第三节 金融危机时代外汇储备对货币供给内生性的影响
        一、两次金融危机时期外汇储备对基础货币供给的影响
        二、两次金融危机时期外汇储备对信贷规模和货币总供给的影响
第六章 结论与政策建议
    第一节 主要结论
    第二节 相关政策建议
        一、改善收入分配格局
        二、控制投资过快增长
        三、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
        四、改善进出口贸易结构
        五、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
        六、制定货币政策时,考虑外汇储备对货币供给的内生性影响
参考文献
科研成果

(10)美国货币政策对中国经济的影响机理(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国外背景
        1.1.2 国内背景
    1.2 选题意义
    1.3 研究思路与创新
        1.3.1 研究思路
        1.3.2 主要创新
    1.4 主要概念的界定
        1.4.1 美国传统货币政策工具
        1.4.2 美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
第2章 货币政策的相关研究综述
    2.1 传统货币政策变量选择及传导机制
        2.1.1 传统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度量指标
        2.1.2 传统货币政策对宏观经济的影响
    2.2 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相关文献综述
        2.2.1 基于美联储资产负债表的理论模型
        2.2.2 量化宽松货币政策传导机制
        2.2.3 非传统货币政策对实体经济的溢出效应
        2.2.4 非传统货币政策对其他经济体的影响
        2.2.5 非传统货币政策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2.3 货币政策的国际间传导
        2.3.1 蒙代尔-弗莱明模型
        2.3.2 蒙代尔-弗莱明-多恩布什模型
第3章 模型选择与数据描述
    3.1 向量自回归模型
        3.1.1 向量自回归模型基本形式
        3.1.2 脉冲响应函数
        3.1.3 乔勒斯基分解
    3.2 结构向量自回归模型
    3.3 变量、数据选择与描述
        3.3.1 变量和数据选择
        3.3.2 数据描述
    3.4 本章结论
第4章 中美经济相关性分析
    4.1 基于商品市场的相关性
        4.1.1 中美两国产出的比较
        4.1.2 中美两国消费者价格指数的比较
        4.1.3 中美两国经济中总建筑投资变化比较
        4.1.4 中美贸易账户分析
    4.2 基于货币市场相关性分析
        4.2.1 美国总准备金与中国新增外汇占款对比分析
        4.2.2 美国联邦基金利率与中国存款利率异同性分析
    4.3 本章结论
第5章 传统货币政策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5.1 所选变量与美国经济周期
    5.2 模型设定和假设
    5.3 实证结果
        5.3.1 脉冲响应函数
        5.3.2 方差分解
    5.4 本章结论
第6章 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对中国经济影响的传导途径
    6.1 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对中国国际贸易的影响
        6.1.1 模型设定和假设
        6.1.2 以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作为传导路径的脉冲响应函数
        6.1.4 方差分解
    6.2 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对中国货币市场的冲击
        6.2.1 模型设定和假设
        6.2.2 以中国外汇储备作为传导路径的脉冲响应函数
        6.2.4 方差分解
    6.3 基于世界原油价格的传导路径实证分析
        6.3.1 选择世界石油价格的依据
        6.3.2 模型设定和假设
        6.3.4 系数回归结果
        6.3.5 以世界石油价格作为传导路径的脉冲响应函数
        6.3.6 方差分解
    6.4 本章结论
第7章 结论和政策建议
    7.1 结论
    7.2 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致谢

四、外汇储备对中国货币供给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新兴市场国家外汇储备问题研究[D]. 张堃.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2020(01)
  • [2]中国进出口差额对货币供给的影响研究[D]. 冯子健. 山东大学, 2020(12)
  • [3]国际资本流动对中国货币供给影响研究[D]. 汪震. 东北财经大学, 2018(06)
  • [4]我国数量型货币政策调控效应与货币政策框架选择[D]. 张都. 吉林大学, 2018(12)
  • [5]汇率制度选择对中国货币政策独立性的影响研究[D]. 解祥优.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2018(01)
  • [6]人民币发行方式对我国通货膨胀的影响研究[D]. 周翔. 上海交通大学, 2016(02)
  • [7]开放经济下中国汇率制度和货币政策的选择[D]. 唐琳. 上海交通大学, 2016(03)
  • [8]国际资本流动与货币政策独立性关系研究[D]. 杨水清.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2016(06)
  • [9]我国外汇储备对货币供给内生性的影响研究[D]. 夏春莲. 武汉大学, 2015(10)
  • [10]美国货币政策对中国经济的影响机理[D]. 朱欣乐. 吉林大学, 2014(03)

标签:;  ;  ;  ;  ;  

外汇储备对中国货币供应量的影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