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新世纪中俄关系发展前景(论文文献综述)
张鑫[1](2021)在《习近平大国外交思想视域下的中俄关系研究》文中研究表明
周言艳[2](2021)在《中俄教育交流与合作问题研究》文中认为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迅速推进,教育全球化趋势已经无法逆转,各国间的教育交流与合作日渐频繁。但与此同时,各国在教育领域的竞争也日趋激烈。科技的迅速发展推动了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掌握先进思想和技术的高素质人才对经济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使得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继而转变为全球性的人才竞争。在人力资本理论和软实力理论的影响下,面对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教育全球化趋势和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世界各国把教育看作是促进经济发展、增强自身软实力、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取胜的关键阵地。因此,在当前国际形势下,中俄两国都十分重视教育水平的提升和高素质人才的培养。中俄两国互为最大友好邻邦,且都拥有较为丰富的教育资源,加强两国的教育交流与合作是双方提高各自教育水平,增强自身经济实力和文化软实力,直面教育全球化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应对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的必然选择。此外,人文交流作为我国对外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双边和多边关系健康发展的重要力量。教育是人文交流的重点领域。发展中俄教育交流与合作对提升两国人文交流水平和推动两国双边关系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目前,中俄两国在教育领域的交流与合作日益紧密,形式和内容越来越丰富,合作程度也不断加深,逐渐实现机制化和多层化,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亟需解决。因此,对中俄教育交流与合作问题的研究具有明显的必要性和现实意义。本论文主要围绕苏联解体以来的中俄教育交流与合作问题展开研究,以中苏教育交流与合作作为论文的逻辑起点,以梳理和评价中俄教育交流与合作的成效为关键环节,落脚于中俄教育交流与合作的发展前景,以期对我国在全面了解掌握中俄教育与合作历史与现实的基础上,制定新时代对俄教育政策有一定的咨政作用。本论文由绪论、正文四章和结语三部分构成。绪论主要论述了本文的选题意义、与论题相关的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以及论文的思路与结构。第一章:中俄(苏)教育交流与合作的历史回顾。本章主要对从新中国建立到苏联解体的中苏教育交流与合作的历史进行回顾,阐述并归纳这一阶段不同时期两国教育交流与合作的背景、主要成就和特点、存在的问题及不足。这一时期,中俄(苏)两国的教育交流与合作受两国关系的影响,表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当两国关系处于“蜜月”期时,双方的教育交流与合作十分密切;当两国关系不断恶化时,双方的教育交流与合作则逐渐走向低谷;当两国断绝来往时,双方的教育交流与合作则处于停滞状态;而当两国关系逐渐恢复正常之后,双方的教育交流与合作也逐渐恢复正常并发展起来。第二章:中俄教育交流与合作的成就。本章主要对中俄教育交流与合作的法律基础进行梳理,对中俄教育交流与合作的成果进行整理与评价。20世纪90年代,特别是新世纪以来,随着中俄两国关系的不断深化,两国在教育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呈现出快速发展之势,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在这一阶段,中俄教育交流与合作的规模和范围不断扩大,程度逐渐加深,交流与合作的形式越来越多样,内容也越来越丰富,逐渐形成了交流与合作的机制化。第三章:中俄教育交流与合作的问题。本章分别对中俄教育交流与合作中存在的部分交流活动及合作机制成效不佳、留学生培养质量有待提高、语言障碍以及俄罗斯对我国学生的留学吸引力不足这四个问题进行了探究,并对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分析。第四章:中俄教育交流与合作的发展前景。本章首先分析了两国国家关系和教育合作基础、两国的教育战略以及国际环境(全球化和中俄美三边关系的变化)对两国未来开展教育交流与合作的促进作用,然后阐述了两国的教育政策和新冠疫情对双方目前及未来开展教育交流与合作可能造成的影响,最后对中俄教育交流与合作的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结语部分是对全文的系统总结,在归纳中俄各时期教育交流与合作内容、分析未来两国教育交流与合作走向的基础上,指出中俄未来的教育交流与合作仍存在较大发展空间,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彭昕[3](2021)在《弱约束性制度的扩员研究 ——以上海合作组织的扩员实践为例》文中研究表明国际制度的发展有深化合作和扩大规模两个方向。相对于深化合作直接实现内部提质、进一步促进制度的发展,制度规模的扩大、尤其是制度成员的增多,如若不基于强有力的约束协调,则会在不同程度上影响制度功能的发挥、威胁制度的未来发展。诸如欧盟等强制度,因扩员而引起的内部协调困难、一体化进程延缓等现象已成为不争的事实。相比之下,约束力较弱的国际制度扩员就更易引起功能涣散、治理低效等问题。因此,弱约束性制度理应倾向于深化合作,谨慎扩员。然而,针对上海合作组织扩员实践的经验观察发现,即便在组织面临迫切提质需求的情况下,弱约束性制度仍然实现了扩员。这一选择逻辑上的反常构成了本文研究的核心问题所在:弱约束性制度为何选择扩员?弱约束性制度如何应对扩员后的功能低效?针对这一问题,就学理基础而言,制度变迁研究构成了研究的宏观理论背景;就经验积累而言,上海合作组织的相关数据与文献为本文提供案例检验基础。但通过对既有研究的梳理不难发现,当前以功能主义和理性选择为导向,大量聚焦强制度扩员的理论研究并没有对弱约束性制度的扩员问题提供有效解释。针对以上海合作组织为代表的一系列弱制度扩员的经验研究,缺乏更进一步的学理提炼与整合,存在理论性不足等问题。基于此,本文采用分析折中主义方法,在制度具备包容性特征且处于协调性制度互动背景的前提下,围绕国际制度功能的多重性内涵,提出了影响弱约束性制度扩员实现的权力制衡、规范扩散以及功能补偿三项基本假设。将其分别带入上海合作组织扩员从搁置(2001年至2007年)到进行法律准备(2008年至2014年)再到最终落实(2015年至2017年)的三个具体阶段予以验证。就上海合作组织案例而言,针对其弱约束性特征的判定既有其结构性的客观原因,也依据其一系列主观的规则设定。作为一项由发展中国家和新兴经济体国家主导的区域间合作制度,上海合作组织具有基本的包容性和开放性特征;同一空间内众多的相似性制度供给,也在大国利益和小国需求的彼此兼容中维持了基本协调的互动关系。以此为前提,通过历时性比较上合组织扩员三个阶段的具体情况发现:第一,在俄罗斯视角下,由于对美欧等西方国家的威胁感知不断提升,受到中国实力提升对中亚经济影响力增强的压力,其权力制衡需求呈现了持续增强,因此俄始终致力于积极推动扩员,以便更好地发挥制度作为软制衡工具的作用;第二,在全球治理体系的变革背景下,上合组织的制度成熟、成员国的实力增长以及参与全球治理的意愿提升“上海精神”这一核心规范出现了日益增强的扩散需求,推升了各成员国寄希望于通过扩员提升制度代表性和影响力的倾向;第三,2015年“一带一盟”对接的实现、上海合作组织“对接平台”定位的确立,通过制度间功能协调上合组织突破原有功能瓶颈,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因扩员引起的功能弱化问题,解决了成员国对上海合作组织扩员引起低效问题的后顾之忧。基于系统的理论假设和经验论证,最终可以得出如下结论:制度成员国权力制衡和规范扩散需求的提升增强了制度扩员的可能,但不足以促成扩员的最终实现;功能补偿的出现,是在前两项需求不断增长、扩员可能不断累积的情况下促使上合扩员决策得以最终达成的决定性因素。基于上述结论,本文对当前国际制度普遍趋弱的现象进行了反思,分析总结出可资以上海合作组织为代表的一系列弱约束性国际制度借鉴的发展经验和政策建议:在逆全球化时代、国际制度普遍趋弱的大背景下,不论是既有弱约束性制度的未来发展,还是后发力量类似的制度供给,都应在关注内部功能建设的同时,重视制度间关系的维护,避免碎片化引起的制度消耗,追求在协调型互动中形成制度间功能的补偿甚至借用。2021年适逢上海合作组织成立20周年。本文对于上合扩员的关注,不仅仅局限于已完成的扩员实践,还在明晰扩员依据的基础上对上合新阶段从制度协调中获取的新兴发展动力做出了积极评估与展望。
刘春杰[4](2020)在《观念和国家利益:中外学者对中俄关系的观点研究》文中指出转型以来,中俄两国合作日趋紧密,中俄关系的现状、特点、形成原因和发展前景一直是国内外学术界的热点研究问题。对于中俄关系的特点和前景,中俄两国学者偏向于将其定性为友好和长久,而西方国家学者偏向于将其定性为紧张和短暂;对于中俄紧密合作的推动因素,中俄两国学者多从积极的视角审视,而西方国家学者多从消极的视角评价。中外学者对中俄关系持有不同观点的重要原因在于,不同学者所持的国家合作目的观念和所维护的自身国家利益不同。认为国家合作是互利行为的学者,会关注国家间互补的合作领域和范围,从而预测双方持续发展的合作前景;而认为国家合作是利己行为的学者,会关注国家间利益冲突的领域和范围,从而预测双方紧张和冲突的合作前景。同时,学者往往以自己国家的利益为出发点和导向,以维护自己国家的利益为研究目的,这是不同国家的学者对中俄关系有不同观点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唐陶然[5](2020)在《新时代中俄关系研究》文中研究表明2019年是中俄建交七十周年。七十年来,两国由中苏关系到中俄关系经历了大起大落:在中苏关系时期,两国由亲密无间的战略盟友到龃龉不断的一般朋友,再到兵戎相见的敌人,再到后来和平相处的邻居。总之,四十年的中苏关系变化之大令人吃惊。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两国关系进入到中俄关系时期,由互视为友好国家到建设性伙伴,再到面向二十一世纪的战略协作伙伴,再到建立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可以说,中俄关系发展相对顺畅,并始终是向前不断发展的。在历史的沉淀下,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两国领导人的高层引领下,在两国人民的共同努力下,中俄关系发展到了合作共赢、深化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新阶段,拉开了中俄关系进入新时代的序幕,迈出了新时代中俄关系实践的步伐。新时代中俄两国在经济方面的合作十分密切,至2019年,中国已连续十年成为俄罗斯最大的贸易伙伴国。两国在能源领域的合作更是成果丰硕、范围广泛,是双方经贸务实合作的一大亮点。两国在文化领域的交流与合作也日益紧密,两国政府签署了20142016年文化领域的《合作计划》,指出两国要加大并深化民间艺术、戏剧、博物馆、文物保护与修复等文化领域的合作与交流。两国近几年在军事领域的合作也明显增多。2019年,在第九届北京香山论坛开幕式上,中国国务委员兼国防部长魏凤和上将致辞时表示:“在中国对外军事关系中,中俄军事关系的互信程度最高,务实合作最深,战略协作最好,一如既往地保持着非常良好的发展势头,已经成为了安全合作的大国关系典范,是维护世界和平的重要基石。”近年来,两国多次举行联合军事演习,演习内容广泛,规模逐步增大。经过十八大以来中俄两国一系列实践活动的铺垫,2019年6月,国家主席习近平访俄期间,两国领导人共同签署《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俄罗斯联邦关于发展新时代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联合声明》,将中俄关系带入了新时代,迎来新机遇。双方宣布,将致力于发展中俄新时代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进一步着眼于政治、安全、务实、人文交流、国际协作等领域的合作。《声明》为两国今后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成为两国关系发展的指南。中俄关系发展成为新时代新型大国关系典范,体现了国家间高水平的相互信任和战略协作。尽管两国在意识形态方面存在着差异,但是双方有着相似的国际战略主张和发展理念,这促使两国不但能够从大局出发,主张根据本国实际情况来走适合本国发展的道路,在各方面求同存异,同时也能够协同应对来自西方的压力。两国关系虽然进入了新时代、是彼此关系最好时期,但在平稳发展的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不确定因素。尤其是,当前国际形势变化莫测,这对中俄关系均可能产生影响。因此研究新时代中俄关系的发展变化具有一定意义。本文在此背景下对新时代中俄两国关系进行了研究,论文共分为五个章节:第一个章节首先介绍了文章的研究背景、意义及对中俄关系进入新时代做出界定,对国内外的研究情况进行梳理,对该问题的研究方法、研究内容进行阐述;第二个章节对中俄关系进入新时代的历史演进情况进行梳理,思索中俄关系是如何一步步打下基础、筑牢框架、逐步完善、走向成熟、走进新时代的,进一步总结中俄关系进入新时代的战略考量和显着成果;第三个章节主要阐述了,尽管新时代中俄关系已经站在了历史上的最高点,但还不免存在着一定的制约因素,主要从历史与文化差异、经济合作的局限性、大国外交战略的相互疑虑以及外部因素的影响共四个方面进行探讨;第四个章节探寻在新的国际国内形势下针对以上的制约因素,中俄两国如何化解与应对,主要是增强政治互信、增加新的交往动力、加强文明交流互鉴、加强战略认同、协同应对挑战;最后一个章节,作者对中俄关系未来的发展提出了一点思考,浅见中俄可以通过多种举措摆脱制约因素的桎梏,推动中俄关系进一步向好发展。
宋彦洁[6](2020)在《《人民日报》中俄关系报道研究(2013-2019)》文中认为2019年是中俄建交70周年,两国进入了“新时代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阶段。中俄关系是国际上具有代表性的双边关系,被称作是“睦邻友好关系的典范,两国关系的楷模”,深受国际上的重视。同时中俄两国的关系也是我国极其重视的双边关系,习近平主席曾说“要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两国的友好关系”。因此,做好中俄关系的对内和对外传播都具有极大的必要性。《人民日报》一向重视中俄关系报道,旨在讲好中俄合作共赢故事,为中俄关系的发展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对《人民日报》中俄关系报道的研究,可以为国内媒体中俄关系报道的内容质量的提高以及媒体舆论引导能力的提升提供借鉴。本文以2013年至2019年《人民日报》关于中俄关系的报道作为研究样本,在文中引入议程设置理论,首先对《人民日报》中俄关系报道理念、报道与政策的相关性等方面进行分析。之后从报道议题、内容、态度倾向、体裁、报道来源等方面进行分析,分析其报道议题的特点、报道内容的特点以及报道呈现形态的特点,总结其议程设置的特点。除了与我国对俄政策具有较大的相关性外,《人民日报》中俄关系报道有着自己的独特理念,致力于真实地报道中俄合作现状,为中俄关系的发展营造健康的舆论环境;报道注重重大活动的多维策划与反映;不仅传递了中国的形象与理念,也讲述了合作共赢的中俄故事。《人民日报》以此为自身的报道理念,建构出了睦邻友好、合作共赢,政治高度互信、经济等领域务实合作深入发展,推动战略协作、维护世界和平的中俄发展图景。在新闻业务上,《人民日报》中俄关系报道的议题设置随着中俄关系发展议程的变化而变化,议题范围较为广泛,政治议题是主要的报道议题。另外,经济议题与文化议题的报道数量也不断增加。从报道内容上来看,报道内容以正面态度倾向作为主要的报道基调;以两国的战略合作为核心主题展开;人物报道主要集中于两国的领导人,突出了两国领导人在两国友好往来中发挥的重要作用;报道中的细节描写使报道更具可读性。从报道的呈现形态上来看,以消息为主要报道体裁;刊登版面经历了以要闻版、国际版为主到头版、要闻版为主的转变;版面编排方面具有灵活性,图文结合的形式让报道更鲜活;报道来源较权威,显示出了《人民日报》的权威性和代表性,也充分利用了最接近官方机构与专家学者的优势。最后,基于对《人民日报》中俄关系报道的研究,得出了几点《人民日报》对国内主流媒体中俄关系报道的启示:根据两国关系客观设置议题、正面引导舆论;以多重视角展现大国关系与领导形象;用民众的声音更完整地讲好中俄故事;主流媒体更应恪守双边关系报道的平衡原则。
游启明[7](2020)在《特朗普政府对华战略竞争政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鉴于美国在国际秩序中的主导地位以及中美关系的全局性影响,理性把握并因应美国的对华政策或战略,应成为中国在由富到强进程中重点关注的事项之一。特朗普上台后,美国政府改变了对华战略认知,抛弃了冷战后的接触或对冲中国政策,提出了对华战略竞争新政策宣示,并从单边、双边以及多边层面着手,在政治、经济和安全多个领域,推进了该政策。面对特朗普政府对华战略竞争政策新现实,本文从理论层面将战略竞争进行定位后,依据政策或战略研究的逻辑,探讨了特朗普政府对华战略竞争政策的背景、目标、资源依托、实施表现、特点、效能、发展趋势以及中国因应等问题。战略竞争是霸权国应对崛起国的战略类型之一。虽然主流国际关系研究范式提出了不同的霸权国应对崛起国的理想战略,但整体上缺乏一个系统的霸权国应对崛起国战略的类型学框架,并探讨每种战略类型的实质。在借鉴既有研究的基础上,依据对崛起国地位追求的承认或蔑视、对崛起国实力增长与运用的容纳或限制这两个标准,本文将霸权国应对崛起国的战略分为对冲、竞争、顺应与鸵鸟四种类型。采取对冲战略时,霸权国会承认崛起国的地位追求,以此想软化后者的崛起意图,但它也会对崛起国的实力增长与运用采取限制措施;实施顺应战略时,霸权国既会承认崛起国的地位追求,也不会限制后者的实力增长与运用;采用鸵鸟战略时,霸权国不愿承认崛起国的地位追求,也不想限制后者的实力增长与运用。当霸权国对崛起国进行战略竞争时,不仅意味着它会打压崛起国在由富到强过程中所产生的地位追求热情,维护自身在国际秩序中的主导地位,还预示着霸权国会采用各种手段,努力限制崛起国运用实力的方式与范围,甚至会采取措施打乱崛起国的发展进程,从源头上打消崛起国对自身的潜在挑战。既有研究强调战略竞争的互动层面,本文则突出战略竞争的工具层面,把战略竞争视作霸权国主动进行的战略布局,认为它的本质是蔑视崛起国的地位追求热情,限制崛起国实力的增长与运用。对霸权地位与认同的维护、对崛起国意图与实力的恐惧、对国内政治发展的回应等因素,会综合作用于霸权国竞争战略的出台。战略遏制是战略竞争在冷战时期的表现形式,应避免将此种特定历史时空下的战略类型作为判断战略竞争的标准,从而忽视战略竞争的实质。除了需要合理把握战略竞争与战略遏制的一般性与特殊性外,还应该注意霸权国可能会从领域、层次等方面,表现出不同的竞争战略子类型或呈现出各异的战略竞争强度,而这些都需要在实践中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历史与现实多种因素的交互作用,促使了特朗普政府对华战略竞争政策的出台。长期经营与护持霸权的战略实践,使美国拥有了较强的霸权护持意识,这很容易使其从零和视角看待中国的崛起;特朗普政府对接触或对冲中国政策的失望,对国内“对华政策大辩论”的战略回应,以及对“极限施压”中国的战略自信,也激励其对华进行战略竞争;中美相对实力差距缩小给美国带来的恐惧,中国奋发有为外交给美国带来的焦虑,以及中国国际影响力的提升给美国带来的恐慌,也刺激特朗普政府想通过战略竞争政策来缓解中国崛起所带来的战略压力。特朗普政府对华战略竞争政策的实质,是既蔑视中国不断增长的国际地位,也限制和延缓中国实力的运用与持续增长,以维持自身的霸权地位。在政治领域,特朗普政府想通过对华战略竞争,抵消中国的地区影响力、维护自身在印太地区的优势地位、强化对地区盟友的管理、转移国内政治矛盾并为自己捞取政治利益。在经济领域,特朗普政府想通过对华战略竞争政策,规锁中国发展势头、制衡“一带一路”倡议以及保持美国经济优势等。在安全领域,特朗普政府想通过对华战略竞争政策,挤压中国安全空间、强化对华军事威慑、维护自身战略声誉并转移同盟成本。尽管美国正出现相对衰落,但美国依然保有较强的软硬实力,这为其提供了多样的对华战略竞争备选手段。为打压中国的地位追求,限制中国实力的增长与运用,特朗普政府从多层面、宽领域实施了对华战略竞争政策。单边层面,特朗普政府主动挑起了贸易摩擦,在科技、贸易、金融以及人文交流等方面施压中国,想以此压制中国对美国的经济追赶势头,尽管两国签署了第一阶段经贸协议,但依然不能忽视美国经济施压的可能;特朗普政府还介入了中国香港、西藏、新疆以及台湾事务,挑战“一个中国”原则,以此想分散中国的战略精力,甚至扰乱中国的发展进程;特朗普政府也提升了国防投入,提出了新的防务理念,加大了对网络、太空以及核领域的布局,以此想发起对华军事“抵消战略”,保持对华军事优势。双边层面,特朗普政府不但借助“朝核问题”,加大了对中国周边的布局,增加了中国的地缘风险;而且还在设法离间中俄关系,以此想塑造于美有利的“战略三角”关系;并且也强化了同日本、韩国等东亚盟友的关系,以此想借助同盟的实力制衡中国。多边层面,特朗普政府不仅推出了“印太”战略,想借助美日印澳四方对话机制,平衡中国的地区影响力,制衡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还试图通过拉拢东盟,强化同越南、菲律宾等盟友和伙伴关系,制衡中国的地区发展;也在积极借助美日欧三边协调、“毒丸条款”等机制或方式,在全球层面挤压中国发展。特朗普政府的对华战略竞争政策表现出了竞争目标的压制性、竞争领域的全面性、竞争手段的激进性以及竞争主体的国家性等特征。到目前为止,特朗普政府对华战略竞争政策虽给中国的政治、经济以及安全带来了一定的战略压力,但其并未有效实现所设定的政策目标,甚至还给自身带来了消极影响。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特朗普政府的对华战略竞争政策存在不少困境。譬如:国内政治极化的加剧,制约了美国的政策执行;地区盟友和伙伴不愿在中美之间明确选边站,使美国无法获得足够的地区支持;中国和平发展的实践,使特朗普政府对华战略竞争缺乏“合法性”等。依据文章所提框架,展望特朗普政府对华战略竞争政策的发展趋势,本文认为,短期内特朗普政府强化对华战略竞争的风险在加大,经过一段时期后美国可能会对中国进行以“竞合”为主的战略对冲,而美国顺应中国崛起的可能性则比较小。中国需要理性因应特朗普政府的对华战略竞争政策。第一,中国需要形成一套应对特朗普政府对华战略竞争政策的思维框架,为实施具体的应对方略提供战略指导。对此,首先中国需要继续坚持和平发展。通过发展做好自身的事情,为应对美国霸权施压新格局打下牢固的基础;通过和平发展提升中国崛起的“绩效合法性”,为更多国家带去发展机遇,软化美国对中国发展的恐慌,降低美国对华战略竞争政策的“合法性”。其次,中国也需要保持战略自信。既不悲观也不盲目自信地处理特朗普政府的对华战略竞争政策,而是从自身正当利益出发,在尊重美方合理利益的基础上,积极型塑中美关系发展。譬如,中国可以为中美互动提供一套以“合作共赢”为核心原则的“中国倡议”,并从经济、政治以及安全等方面具体优化中美互动。最后,中国还需要坚持战略底线,敢于同特朗普政府挑衅中国核心利益的行为进行有理、有利、有节的斗争,通过斗争使美方形成一个理性客观的对华预期。第二,在上述战略思维主导下,中国应该从多方面着手,具体应对特朗普政府的对华战略竞争政策。例如,中国需要继续深化改革开放进程,为应对特朗普政府的战略竞争政策打下实力基础;中国可以稳步发展同俄罗斯、欧盟、日本以及印度等国的伙伴关系,缓解特朗普政府的战略竞争压力,并借助伙伴关系软化美国对中国的认知;中国还需要从“命运共同体”的高度出发,主动实施战略示善、积极推进“一带一路”倡议等,营造一个友善的周边环境,防止特朗普政府借助周边事态施压中国。
吴茂旺[8](2020)在《特朗普政府外交战略调整背景下的中美俄国家关系变化探析》文中认为和平与发展仍然是当前国际社会的主题。世界历史与国际政治的风云变幻始终围绕着各主要国际行为体(主要指各大国之间)的兴衰变迁、大国之间的利益博弈以及权力斗争,并由此对地区形势和世界局势产生深远的影响。着眼当今国际社会,美国虽然实力已经相对衰落,但其综合力量仍是世界唯一的超级大国。中国经过四十多年的改革开放,经济保持了高速度和高质量的发展,同时作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之一,综合国力与国际影响力日益增强。虽然目前俄罗斯整体实力远不如当年的苏联,然而鉴于其深厚的大国底蕴与巨大的发展潜力及其在复杂国际环境中高超的战略运筹能力,俄罗斯仍是对国际社会发展具有重大影响的战略性力量之一。显而易见,中美俄三国之间的关系无疑是当前国际政治中最重要且最有影响力的多边关系之一,三大国之间的力量对比、对外战略的调整不仅直接影响着中美俄三边关系的发展,而且对今后多极世界的建立与发展乃至世界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形成都将产生极为重大的影响。因此,面对当前的国际局势,聚焦于中美俄三边关系及其互动的研究显得尤为必要。本文以特朗普总统执政后的外交战略调整为研究背景,以国家利益论为理论分析框架,以中美俄三边关系为研究对象,逐步进行分析研究:首先对奥巴马政府时期中美俄三边关系形成的背景和条件进行概括陈述,再点面结合地总结特朗普政府外交战略调整后中美、美俄、中俄这三对双边关系的新变化,然后结合史实分别阐述中美俄三边关系的新变化、特点及潜在的问题等,并在此基础上探究中美俄三边关系的良性互动路径,进而预测中美俄三边关系的未来发展趋势,思考三边关系发展下中国的战略选择。本文意图在对中美俄三边关系进行系统化和一体化研究的基础上,实现对此三边关系的整体把握,进而准确分析与应对当前国际社会的热点问题与复杂议题,在有效维护本国国家利益的同时探索三边关系的良性互动路径。作为世界战略性大国和联合国常任理事国的中美俄,其相互关系的良性互动必然有利于世界的和平、稳定与发展。
申达宏[9](2019)在《21世纪以来的俄罗斯东北亚政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21世纪以来,世界格局不断变幻,全球化趋势日益明朗。亚太地区凭借飞快的发展速度和雄厚的经济实力逐渐成为全球瞩目的焦点,东北亚地区则是亚太地区的主要组成部分。作为东北亚地区的重要国家,俄罗斯所面临的地缘现实和自身利益需求决定了俄罗斯要采取相应的东北亚政策。俄罗斯的东北亚政策是其外交政策的重要内容,必须予以重视并加以研究。21世纪以来的俄罗斯东北亚政策是在中、美、日等世界大国在东北亚地区战略利益和地缘政治诉求错综复杂的国际背景下,俄罗斯立足本国国情实际,既注重现实利益,又考虑长远发展,制定的涵盖政治、经济、安全等多方面内容在内的全方位策略。在东北亚地区的政治策略方面,俄罗斯的政策主要强调自己是该地区的重要成员之一,并能为地区事务发挥作用,防止被排斥在地区事务之外。在东北亚地区的经济策略方面,俄罗斯东北亚政策的核心是凭借其东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的某些经济优势,参与东北亚的经济一体化进程,带动其东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的经济发展。在东北亚地区的安全策略方面,俄罗斯东北亚政策的核心是通过发展双边关系,保证俄罗斯东部边境地区的安全与稳定,同时积极参与该地区的各种安全对话与合作,保证东北亚局势的稳定,保证俄罗斯不被排斥在地区安全事务之外。虽然普京在其三个任期内对俄罗斯的东北亚政策进行过微调,但是对东北亚国家外交政策的总体思想没有变,那就是在依托欧亚地缘优势,在实用灵活的平衡外交基础上,通过加强与东北亚国家的合作,积极参与到东北亚国家事务中,最终达到重振俄罗斯大国地位的目的。梅德韦杰夫在总统任期内基本上秉持延续了普京的东北亚政策思想。近二十年的实践证明,普京的东北亚政策颇有成效,主要表现在:俄罗斯与中国建立起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使中俄的合作关系愈加稳固;俄罗斯与日本构筑了建设性伙伴关系,这必将推动两国历史遗留问题的解决;对朝韩双方奉行平衡外交,加强了俄罗斯在东北亚地区的发言权;与蒙古建立战略伙伴关系,确保了俄罗斯南部的安全与稳定。虽然还有一些因素制约着俄罗斯东北亚政策的实施,但随着俄罗斯国内制度的不断完善和外交战略的适当调整,制约因素会逐渐好转,俄罗斯与东北亚各国的互利合作会不断加强。俄罗斯是中国最大的邻国,俄罗斯的外交政策,尤其是东北亚政策对中国有着重要的影响。西伯利亚和远东是俄罗斯参与东北亚区域合作的主要地区,在俄罗斯东北亚政策的推动下,俄罗斯开发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将使我国获得战略拓展新空间、能源进口新基地以及区域经济发展新动力。
郝乐[10](2019)在《双边政治关系对中俄贸易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伴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深入,国家之间的政治互动日益频繁,贸易合作也日趋紧密。国家之间政治关系对双边贸易的影响,越来越受到世界经济领域学者的关注。俄罗斯作为世界大国,也是我国最大的邻国和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国。20世纪90年代,中国与俄罗斯重新建立友好关系,双方逐渐把对方当做自己重要的战略协作伙伴,目前中俄关系已经发展到历史的最佳时期。与此同时,中俄双边贸易合作也有所发展,从2001年到2017年,两国的双边贸易额从106.7亿美元增加到840.7亿美元,且中俄贸易依存度不断提升。但与双边政治关系相比,中俄贸易的发展仍然滞后,中俄贸易还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和空间,双边政治关系在中俄贸易中扮演着何种角色?对中俄之间的政治关系对双边贸易的影响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实践意义。关于双边政治关系对双边贸易的影响,国内外学者做过大量的研究,其一般结论是:双边政治关系对双边贸易的影响是正向的,即国家之间的贸易量随政治关系的友好而增加,随政治关系的恶化而减少。但有时会因地区和时期的不同而有所差异:一个国家与不同国家之间的政治关系对双边贸易的影响是不同的;两个国家之间的政治关系对双边贸易的影响在不同时期也是不同的。本文以俄罗斯独立以来双边政治关系对中俄贸易的影响为研究对象,选取1992-2017年中国与俄罗斯的年度数据,运用了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综合分析方法,探讨了中国与俄罗斯之间的政治关系对中俄贸易的影响程度及影响途径。定量分析的方法在本文的研究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改进了一些老方法,又给出了一些新方法,并将其应用于中俄双边政治关系对双边贸易影响的分析之中。提出了衡量两国贸易水平的贸易差异性指数、双边贸易依存度、双边贸易亲疏度、双边贸易耦合度、贸易均衡发展指数等概念及计算方法,分析了中俄贸易的相关指数;改进了距离综合评价法,测量了中俄综合贸易水平;提出了速率关联分析法,分析了中俄双边政治关系对双边贸易的影响。本文通过实证分析得出结论,在各个时期,中俄之间政治关系与双边贸易都是正相关的,而且具有以下特点:当政治关系变化较大时,贸易明显随之同向变化,但各时期中俄政治关系对贸易的影响程度不同;当政治关系变化平缓时,贸易可能有些波动,但振幅不明显;当政治关系处于比较友好的状态时,政治关系的负向变化对贸易的影响比正向变化对贸易的影响更明显;当政治关系处于比较紧张的状态时,政治关系的正向变化对贸易的影响比负向变化对贸易的影响更明显。目前,中俄双边贸易合作水平远远跟不上政治合作水平,对俄贸易在中国对外贸易总额中所占份额不大,中俄综合贸易水平在中美等十国中仅排名第八,这正是学界所谓中俄贸易滞后于政治的一个解释。虽然2017年中俄贸易额回升,已经达到840.7亿美元,但按照这个进度发展,到2020年实现两国领导人设定的2000亿美元贸易额的目标并非轻而易举。
二、新世纪中俄关系发展前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新世纪中俄关系发展前景(论文提纲范文)
(2)中俄教育交流与合作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中文摘要 |
摘要 |
绪论 |
一、选题缘起及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三、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
四、论文思路与结构 |
第一章 中俄(苏)教育交流与合作的历史回顾 |
第一节 中苏“蜜月”时期的教育交流与合作 |
一、教育交流与合作的背景 |
二、富有成效的教育交流与合作 |
三、教育交流与合作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
第二节 中苏关系恶化时期的教育交流与合作:由萎缩走向停滞 |
一、教育交流与合作的萎缩 |
二、教育交流与合作的停滞 |
第三节 中俄(苏)关系趋缓时期的教育交流与合作:回暖与恢复 |
一、教育交流与合作的逐渐恢复 |
二、教育交流与合作的正常发展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中俄教育交流与合作的成就 |
第一节 中俄教育交流与合作的法律基础 |
第二节 中俄教育交流与合作的成果与评价 |
一、教育交流与合作的规模和范围不断扩大 |
二、教育交流与合作的程度逐渐加深 |
三、教育交流与合作的机制化日趋完善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中俄教育交流与合作的问题 |
第一节 交流活动及合作机制成效不佳 |
第二节 留学生培养质量问题 |
一、留学生培养质量有待提高 |
二、影响留学生培养质量的原因 |
第三节 语言障碍问题 |
一、俄(汉)语水平欠佳 |
二、语言障碍产生的原因 |
第三节 俄罗斯对我国学生留学吸引力问题 |
一、俄罗斯对我国学生留学吸引力相对不足 |
二、俄罗斯对我国学生留学吸引力不足的原因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中俄教育交流与合作的发展前景 |
第一节 中俄教育交流与合作的有利因素 |
一、两国国家关系及教育合作的顺利发展 |
二、两国教育战略的促进作用 |
三、国际环境的推动作用 |
第二节 中俄教育交流与合作的不确定因素 |
一、两国教育政策的影响 |
二、新冠疫情对两国教育交流与合作的影响 |
第三节 中俄教育交流与合作的前景预测 |
本章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俄罗斯联邦政府关于相互承认学历、学位证书的协议》 |
附录二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俄罗斯联邦政府关于在俄罗斯联邦学习汉语和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习俄语的协议》 |
附录三 本科及以上教育中俄合作办学机构和办学项目名单 |
附录四 高等专科教育中俄合作办学机构和办学项目名单 |
(3)弱约束性制度的扩员研究 ——以上海合作组织的扩员实践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导言 |
一、研究问题与选题意义 |
二、既有研究回顾与评析 |
三、研究思路 |
四、研究方法 |
第一章 弱约束性制度的扩员研究 |
第一节 研究问题:弱约束性制度为何扩员 |
第二节 国际制度趋弱的现实背景 |
第三节 既有学理逻辑的解释与不足 |
第二章 弱约束性制度的扩员可能 |
第一节 概念界定:弱约束性制度 |
第二节 两个假定:包容性制度、协调型互动 |
第三节 三个假设:权力制衡、规范扩散、功能补偿 |
第三章 案例选择的合理性分析 |
第一节 上海合作组织扩员问题概述 |
第二节 上海合作组织的弱约束性界定 |
第三节 上海合作组织的包容性特征和制度互动背景 |
第四章 案例检验:上海合作组织扩员中的权力制衡需求 |
第一节 上合组织的相关权力要素:俄罗斯、美欧、中国 |
第二节 权力制衡需求:俄罗斯视角下的制衡需求与制衡可能 |
第三节 权力制衡需求对扩员进程的推动:历时比较 |
本章小结 权力制衡需求影响但不决定弱约束性制度扩员 |
第五章 案例检验:上海合作组织扩员中的规范扩散需求 |
第一节 上合组织的价值规范要素:“上海精神” |
第二节 规范扩散需求:“上海精神”的扩散需求与扩散路径 |
第三节 规范扩散需求对扩员进程的推动:历时比较 |
本章小结 规范扩散需求影响但不决定弱约束性制度扩员 |
第六章 案例检验:上海合作组织扩员中的功能补偿 |
第一节 上海合作组织“对接平台”定位的出现 |
第二节 在对接协调中获取功能补偿的可行性论证 |
第三节 功能补偿对扩员决策的决定性影响 |
本章小结 功能补偿是弱约束性制度扩员的必要条件 |
总结 |
一、总结与结论 |
二、基于结论的政策建议 |
三、研究的局限与不足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外交学院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组成人员名单 |
(5)新时代中俄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研究的背景意义及对新时代的界定 |
(一)研究的背景 |
(二)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三)对新时代的界定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三、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方法 |
四、研究重点及创新点 |
(一)研究重点问题 |
(二)本文创新点 |
注释 |
第二章 中俄关系进入新时代的演进与成果 |
一、中俄关系进入新时代的历史演进 |
(一)从相对冷淡到“相互视为友好国家” |
(二)面向21世纪建设性伙伴关系发展阶段 |
(三)面向21世纪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发展阶段 |
(四)进入“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发展时期 |
二、中俄关系迈入新时代 |
(一)新时代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战略考量 |
(二)新时代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成果 |
(三)新时代中俄关系变化的外交视角分析 |
注释 |
第三章 新时代中俄关系发展的制约因素 |
一、制约新时代中俄关系发展的历史文化因素 |
(一)中俄边界问题 |
(二)民族性格差异问题 |
(三)文化差异问题 |
二、制约新时代中俄关系发展的经济因素 |
(一)两国经济合作尚不够深入 |
(二)进出口贸易结构性矛盾突出 |
(三)能源合作依然存在问题 |
三、大国战略目标的确定一定程度上影响新时代中俄关系的发展 |
(一)中俄在中亚地区发展战略上存在分歧 |
(二)俄在克里米亚半岛问题上给中国外交选择带来了困难 |
(三)俄罗斯对中国复兴战略存在疑虑 |
四、制约新时代中俄关系发展的外部因素 |
(一)美国因素的影响 |
(二)印度、越南等国因素的影响 |
(三)欧盟等西方国家因素的影响 |
注释 |
第四章 中国的策略应对 |
一、采取措施,进一步增强两国政治互信 |
(一)增信释疑,全面深化两国战略合作 |
(二)平等互利、相互尊重 |
二、进一步构建中俄两国文明交流互鉴的桥梁 |
(一)加大政府的导向和保障作用 |
(二)加深交流层次,扩大交流领域 |
(三)增加两国高素质人才交流 |
三、激发新时代中俄经贸合作的新动力 |
(一)优化贸易结构,深化两国贸易合作 |
(二)强化贸易合作机制,创造良好的经贸合作环境 |
(三)继续推动两国能源领域合作 |
(四)积极促进“一带一路”与欧亚经济联盟战略对接 |
四、进一步加强双方国家战略认同 |
(一)进一步增强两国发展战略的契合点 |
(二)促进俄罗斯对我国和平发展战略的理解 |
五、照顾对方关切,协同应对外部挑战 |
(一)照顾对方核心关切,争取俄方在中国核心利益的支持 |
(二)携手维护地区安全,共同承担国际责任 |
注释 |
第五章 对中俄关系未来发展的几点思考 |
一、经济领域合作的发展潜力尚待开发 |
二、两国的各个层级的政治互信有待加强 |
三、军事领域的合作具有广阔前景 |
四、两国能源领域的合作方式可以更加宽泛 |
五、加强两国人文合作是两国关系深化的黏合剂 |
注释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6)《人民日报》中俄关系报道研究(2013-2019)(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问题的提出 |
1.2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4 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
1.5 主要研究内容 |
1.6 研究的创新点 |
1.7 核心概念阐述 |
第二章 《人民日报》中俄关系报道概况 |
2.1 《人民日报》中俄关系报道理念 |
2.2 对俄政策对《人民日报》中俄关系报道的影响 |
2.3 《人民日报》建构的中俄关系 |
2.3.1 推进睦邻友好,实现合作共赢 |
2.3.2 政治高度互信,务实合作深化 |
2.3.3 推动战略协作,维护世界和平 |
2.4 中俄关系报道在《人民日报》中外双边关系报道中的位置 |
2.5 《人民日报》中俄关系报道的变化 |
第三章 《人民日报》中俄关系报道议题特点 |
3.1 议题兼顾面广,以热点事件为选题重点 |
3.2 政治议题凸显,是新闻报道中的“引领者” |
3.3 经济、文化议题并驾,成为报道的热点议题 |
3.4 媒体议题设置展现中俄关系发展议程 |
第四章 《人民日报》中俄关系报道内容特点 |
4.1 内容倾向以正面倾向为主 |
4.2 报道内容以合作主题展开 |
4.3 报道人物以两国领导人为主 |
4.4 细节描写使报道更具可读性 |
第五章 《人民日报》中俄关系报道的呈现形态 |
5.1 报道体裁以消息为主 |
5.2 报道版面多居重要版面 |
5.3 新闻来源多元且权威 |
5.4 信息呈现形式较灵活 |
第六章 《人民日报》对国内主流媒体中俄关系报道的启示 |
6.1 根据两国关系客观设置议题、正面引导舆论 |
6.2 以多重视角展现大国关系与领导形象 |
6.3 用民众的声音更完整地讲好中俄故事 |
6.4 主流媒体更应恪守双边关系报道的平衡原则 |
第七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7)特朗普政府对华战略竞争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相关专业术语首字母缩写说明 |
绪论 |
一、研究缘起 |
(一)问题的提出 |
(二)研究的意义 |
二、文献综述 |
(一)文献分类 |
(二)文献综述 |
(三)对既有研究的反思 |
三、核心概念界定 |
(一)战略 |
(二)战略竞争 |
四、研究方法与思路 |
(一)研究方法 |
(二)研究思路 |
(三)创新与不足 |
第一章 霸权国应对崛起国战略的类型再划分 |
一、主流范式下霸权国应对崛起国战略的类型 |
(一)霸权转移范式下的遏制战略 |
(二)自由主义范式下的对冲战略 |
(三)建构主义范式下的情境战略 |
二、霸权国应对崛起国战略的类型再划分标准 |
(一)霸权国对崛起国地位追求的反应:承认或蔑视 |
(二)霸权国对崛起国实力增长的态度:容纳或限制 |
三、霸权国应对崛起国战略类型的再划分结果 |
(一)对冲战略 |
(二)竞争战略 |
(三)鸵鸟战略 |
(四)顺应战略 |
四、历史时空下霸权国应对崛起国的战略 |
(一)一战前的英国对德战略(1870-1914) |
(二)二战前的英国对德战略(1933-1939) |
(三)冷战后的美国对华战略(1993-2016)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特朗普政府对华战略竞争政策的背景 |
一、美国霸权护持的战略基因 |
(一)美国霸权护持的战略文化 |
(二)美国霸权护持的战略实践 |
二、“美国优先”下的对华战略校准 |
(一)对“接触中国”的战略失望 |
(二)对“对华政策大辩论”的战略回应 |
(三)对“极限施压”中国的战略自信 |
三、中国崛起引发美国战略焦虑 |
(一)中美实力对比变化引发美国恐慌 |
(二)中国的国际影响力激发美国担忧 |
(三)中国奋发有为外交催发美国猜疑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特朗普政府对华战略竞争政策的目标与实力依托 |
一、特朗普政府对华战争竞争政策的目标分析 |
(一)特朗普政府对华战争竞争政策的政治目标 |
(二)特朗普政府对华战略竞争政策的经济目标 |
(三)特朗普政府对华战略竞争政策的安全目标 |
二、特朗普政府对华战略竞争政策的实力依托 |
(一)特朗普政府对华战略竞争政策的硬实力依托 |
(二)特朗普政府对华战略竞争政策的软实力依托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特朗普政府对华战略竞争政策的实施 |
一、单边层面:多领域施压中国 |
(一)经济施压:挑起贸易摩擦 |
(二)政治施压:挑战“一个中国”政策 |
(三)安全施压:强化威慑 |
二、双边层面:多点布局压制中国 |
(一)借“朝核问题”,增大地缘风险 |
(二)探索“离间中俄”,破坏周边稳定 |
(三)强化东亚双边同盟,增加地缘压力 |
三、多边层面:携手多方打压中国 |
(一)推进“印太”战略,挤压中国地缘空间 |
(二)拉拢东盟国家,平衡中国地区影响 |
(三)推动多方协调,压制中国经济发展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特朗普政府对华战略竞争政策的特点与趋势 |
一、特朗普政府对华战略竞争政策的特点 |
(一)竞争目标的压制性 |
(二)竞争领域的多样性 |
(三)竞争手段的激进性 |
(四)竞争主体的国家性 |
二、特朗普政府对华战略竞争政策的效果评估 |
(一)政治目标的效果评估 |
(二)经济目标的效果评估 |
(三)安全目标的效果评估 |
三、特朗普政府对华战略竞争政策的发展趋势 |
(一)全面强化战略竞争的风险加大 |
(二)存在“竞和”型对冲的可能 |
(三)迈向战略顺应的不确定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中国因应特朗普政府战略竞争政策的对策 |
一、中国因应特朗普政府战略竞争政策的战略思维 |
(一)坚持和平发展,应对美国霸权施压新格局 |
(二)保持战略自信,型塑中美互动 |
(三)坚守战略底线,坚决维护国家核心利益 |
二、中国因应特朗普政府战略竞争政策的具体方略 |
(一)深化改革开放提升应对能力 |
(二)稳步发展伙伴关系 |
(三)营造友善的周边环境 |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后记 |
(8)特朗普政府外交战略调整背景下的中美俄国家关系变化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选题的背景与依据 |
1.1.2 选题的价值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
1.2.1 聚焦于三对双边关系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2 聚焦于中美俄三边关系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析 |
1.3 理论框架与研究方法 |
1.3.1 理论构建: 不同于“三角关系”的“三边关系” |
1.3.2 国家利益论: 研究三边关系的重要视角 |
1.3.3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特朗普执政前后美国对中俄的外交战略探析 |
2.1 奥巴马政府对中俄的外交战略 |
2.1.1 奥巴马政府“巧实力”外交:美国对中俄外交战略的背景 |
2.1.2 奥巴马政府对中国的外交战略概述 |
2.1.3 奥巴马政府对俄罗斯的外交战略概述 |
2.2 特朗普政府针对中俄的外交战略调整 |
2.2.1 特朗普政府对中俄外交战略调整概述 |
2.2.2 特朗普政府对中国外交战略调整的动因分析 |
2.2.3 特朗普政府对俄罗斯外交战略调整的动因分析 |
第三章 特朗普政府外交战略调整背景下中美俄三国关系的新变化 |
3.1 特朗普政府外交战略调整背景下中美关系的新变化 |
3.1.1 政治外交领域的斗争日趋紧张对立 |
3.1.2 经贸合作面临诸多挑战与不确定性 |
3.1.3 地缘政治及战略安全领域角逐升级 |
3.1.4 美国“单边主义”与中国“一带一路”的碰撞 |
3.2 特朗普政府外交战略调整背景下美俄关系的新变化 |
3.2.1 政治领域的彼此敌视愈发激烈 |
3.2.2 经济领域的相互制裁日趋强化 |
3.2.3 战略平衡领域的角逐日益升级 |
3.2.4 地缘政治领域的斗争空前激烈 |
3.3 特朗普政府外交战略调整背景下中俄关系的新变化 |
3.3.1 政治互信与战略协作水平持续提升 |
3.3.2 军事与安全领域的合作取得新进展 |
3.3.3 经济、金融等领域的合作深入开展 |
3.3.4 目前中俄关系中潜在的问题分析 |
3.4 特朗普政府外交战略调整背景下中美俄三边关系的新变化 |
3.4.1 总体上对抗程度加深和局部的竞争与合作并存 |
3.4.2 中美对抗成为三边关系的主要矛盾和驱动力量 |
3.4.3 美国的遏制政策客观上促使中俄关系更加紧密 |
第四章 特朗普政府外交战略调整背景下中美俄三边关系的特点与未来发展趋势 |
4.1 中美俄三边关系的性质与特点 |
4.1.1 实力分配的不均衡 |
4.1.2 美国处于主导地位 |
4.1.3 总体上的非对抗性 |
4.1.4 三边合作的侧重领域不同 |
4.1.5 中美矛盾是主要矛盾 |
4.2 中美俄三边关系中存在的问题 |
4.2.1 三国基本战略利益存在较大分歧 |
4.2.2 国际新秩序的构建面临诸多挑战 |
4.2.3 中美俄缺乏紧密和实质性的互动 |
4.3 中美俄三边关系的未来发展趋势与前景展望 |
4.3.1 中美关系的未来发展趋势 |
4.3.2 美俄关系的未来发展趋势 |
4.3.3 中俄关系的未来发展趋势 |
4.3.4 中美俄三边关系互动的未来发展趋势 |
第五章 中美俄三边关系良性互动路径探究与中国的战略选择 |
5.1 中美俄三边关系良性互动路径探究 |
5.1.1 加强反恐领域合作,培育三边安全互信 |
5.1.2 强化安全机制合作,维持国际战略平衡 |
5.1.3 加强智库人文交流,扩大相互信任基础 |
5.1.4 扩大多方合作领域,增强大国底线思维 |
5.2 中国的战略选择 |
5.2.1 坚持大国文化自信,继续推进改革开放 |
5.2.2 继续发展和深化中俄战略关系 |
5.2.3 平稳推进和健康引导中美关系 |
5.2.4 进一步发展同欧盟与第三世界国家的友好关系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9)21世纪以来的俄罗斯东北亚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中文摘要 |
摘要 |
前言 |
一 研究对象和研究意义 |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文献综述 |
三 研究方法及创新之处 |
四 研究思路与结构设计 |
第一章 俄罗斯东北亚外交决策的主要影响因素 |
第一节 地缘政治因素 |
一 欧洲—大西洋主义 |
二 现代斯拉夫主义 |
三 新欧亚主义 |
第二节 历史文化因素 |
一 俄罗斯文化特征 |
二 历史文化传统作用下的东北亚政治格局的变化 |
第三节 面临的国内外不利现实因素 |
一 外部影响因素 |
二 内部影响因素 |
第二章 21世纪以来俄罗斯东北亚政策的主要内容 |
第一节 俄罗斯东北亚政策出台的背景 |
一 国际背景 |
二 国内背景 |
第二节 回眸20世纪下半叶的俄罗斯东北亚政策 |
一 二战后苏联东北亚政策简要回顾 |
二 苏联解体后叶利钦执政时期俄罗斯东北亚政策简要回顾 |
第三节 21世纪以来俄罗斯东北亚政策的核心内容 |
一 俄罗斯东北亚政策要点 |
二 俄罗斯落实东北亚政策的策略和措施 |
第四节 俄罗斯东北亚政策的特点 |
一 谋略性 |
二 务实性 |
三 可行性 |
四 机制性 |
五 持续性 |
第三章 21世纪以来俄罗斯的东北亚国别政策 |
第一节 俄罗斯对中国的外交政策与经济、安全合作 |
一 俄罗斯对中国的外交政策 |
二 俄罗斯与中国的经济合作 |
三 俄罗斯与中国的生态环境安全领域合作 |
第二节 俄罗斯对日本的政策 |
一 俄罗斯与日本的政治、外交纪实 |
二 俄罗斯与日本的经济交往 |
三 俄罗斯与日本的领土博弈 |
第三节 俄罗斯对朝鲜半岛国家的外交政策与经济、军事安全合作 |
一 俄罗斯对朝鲜半岛国家的外交政策 |
二 俄罗斯与朝鲜半岛国家间的经济合作 |
三 俄罗斯与朝鲜半岛国家间的军事安全合作 |
第四节 俄罗斯对蒙古国的外交政策与经济、军事安全合作 |
一 俄罗斯对蒙古国的外交政策 |
二 俄罗斯与蒙古国的经济合作 |
三 俄罗斯与蒙古国的军事安全合作 |
第四章 俄罗斯东北亚政策的走势 |
第一节 国际政治格局的变化走向 |
一 俄罗斯与独联体国家关系的发展面临新挑战 |
二 俄罗斯在亚太地区面临的挑战 |
三 俄罗斯在中东地区面临的严峻挑战 |
四 俄罗斯与美欧关系仍很棘手 |
第二节 俄罗斯国内的整体发展布局 |
一 政治上稳形势、推改革 |
二 经济上推创新、促增长 |
第三节 东北亚地区的形势发展变化 |
结语 |
参考文献 |
(10)双边政治关系对中俄贸易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1.1 研究的背景 |
1.1.2 研究的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家双边政治关系及其对贸易的影响 |
1.2.2 中俄双边政治关系及其对贸易的影响 |
1.2.3 对现有研究的综合评述 |
1.3 论文的基本内容及研究方法 |
1.3.1 论文的基本内容 |
1.3.2 论文的研究方法 |
1.4 论文的创新与不足 |
1.4.1 论文的创新 |
1.4.2 论文的不足 |
第2章 国家间的政治关系及其对双边贸易的影响 |
2.1 国家间政治关系的基本理论 |
2.1.1 国家间政治关系的概念 |
2.1.2 国家间政治关系的本质 |
2.1.3 国家间政治关系的种类 |
2.2 国家间政治关系的定量化 |
2.2.1 国家间政治关系定量化的意义 |
2.2.2 国家间政治关系定量化的分值标准 |
2.2.3 国家间政治关系定量化的方法 |
2.3 国家间政治关系对双边贸易的影响机制及渠道 |
2.3.1 宏观层面 |
2.3.2 微观层面 |
第3章 中俄政治关系的历史演进及其发展 |
3.1 中俄政治关系的历史演进 |
3.1.1 叶利钦时期 |
3.1.2 普京时期 |
3.1.3 梅德韦杰夫时期 |
3.1.4 普京重掌帅印时期 |
3.2 中俄之间重大事件对双边政治关系的影响 |
3.2.1 中俄领土划分协定的签署 |
3.2.2 睦邻友好联合声明及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建立 |
3.2.3 联合军事演习 |
3.3 中俄关系的现状 |
3.3.1 政治互信日益提升 |
3.3.2 军事合作日趋紧密 |
3.3.3 人文交流日见成效 |
3.3.4 地区合作不断加强 |
3.4 中俄关系的定量化 |
3.4.1 中俄(苏)关系的定量表示 |
3.4.2 中俄关系与中外关系的比较 |
3.4.3 苏联解体以来的中俄关系 |
第4章 中俄贸易关系的发展 |
4.1 中俄贸易关系的发展概况 |
4.2 中俄对外贸易发展现状 |
4.2.1 俄罗斯对外贸易发展现状 |
4.2.2 中国对外贸易发展现状 |
4.2.3 中俄对外贸易规模 |
4.3 中俄双边贸易发展历程 |
4.3.1 叶利钦时期(1992-1999) |
4.3.2 普京、梅德韦杰夫时期(2000-今) |
4.4 中俄双边贸易结构 |
4.5 中俄贸易的主要合作领域 |
4.5.1 能源领域 |
4.5.2 科技领域 |
4.6 中俄关系对双边贸易的影响机制与途径 |
4.6.1 中俄外交战略对双边贸易的影响 |
4.6.2 中俄合作机制对双边贸易的影响 |
4.6.3 中俄友好城市对双边贸易的影响 |
第5章 中俄贸易水平分析 |
5.1 贸易差异度 |
5.2 贸易强度 |
5.3 贸易依存度 |
5.4 贸易亲疏度 |
5.5 贸易耦合度 |
5.6 贸易水平的综合评价 |
5.6.1 距离综合测量法及其改进 |
5.6.2 中俄贸易水平的综合评价 |
5.6.3 中国与俄罗斯等十国贸易水平的综合评价 |
第6章 中俄双边贸易的政治因素实证分析 |
6.1 中国与贸易伙伴国之间贸易的政治因素回归分析 |
6.2 中俄贸易的政治因素回归分析 |
6.2.1 中俄双边贸易的政治因素回归分析 |
6.2.2 中俄单边贸易的政治因素回归分析 |
6.3 中俄双边贸易的政治因素速率关联分析 |
6.4 中俄双边贸易的政治因素灰色关联分析 |
6.5 中俄贸易均衡发展的政治因素分析 |
6.5.1 中俄政治关系与中俄贸易均衡发展指数的关联分析 |
6.5.2 中俄政治关系与中俄贸易亲疏度的关联分析 |
6.5.3 中俄政治关系与中俄贸易指数之间的耦合度关联分析 |
第7章 结论和政策建议 |
7.1 结论 |
7.2 政策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
四、新世纪中俄关系发展前景(论文参考文献)
- [1]习近平大国外交思想视域下的中俄关系研究[D]. 张鑫. 湖南工业大学, 2021
- [2]中俄教育交流与合作问题研究[D]. 周言艳. 北京外国语大学, 2021(09)
- [3]弱约束性制度的扩员研究 ——以上海合作组织的扩员实践为例[D]. 彭昕. 外交学院, 2021(10)
- [4]观念和国家利益:中外学者对中俄关系的观点研究[J]. 刘春杰. 俄罗斯学刊, 2020(03)
- [5]新时代中俄关系研究[D]. 唐陶然.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0(06)
- [6]《人民日报》中俄关系报道研究(2013-2019)[D]. 宋彦洁. 河北大学, 2020(08)
- [7]特朗普政府对华战略竞争政策研究[D]. 游启明. 吉林大学, 2020(06)
- [8]特朗普政府外交战略调整背景下的中美俄国家关系变化探析[D]. 吴茂旺. 山东大学, 2020(02)
- [9]21世纪以来的俄罗斯东北亚政策研究[D]. 申达宏. 北京外国语大学, 2019(01)
- [10]双边政治关系对中俄贸易的影响[D]. 郝乐. 辽宁大学, 2019(05)
标签:中俄关系论文; 中俄论文; 特朗普论文; 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论文; 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