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纳米CeO_2制备方法的研究进展(论文文献综述)
张迎,朱文杰,富特,李英豪,罗永明,陆继长[1](2022)在《铈基催化剂在挥发性有机物催化燃烧治理中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说明铈基催化剂由于其特殊的氧化还原性能在催化反应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在非均相催化反应中其表面性质尤为重要.二氧化铈晶格中的氧缺陷对表面催化反应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二氧化铈可以有效调节催化剂表面酸碱性,修饰催化活性中心的结构,提高催化剂的储放氧能力,增强其结构稳定性和提高活性组分的分散度等.我们分别从二氧化铈催化剂的制备方法、催化剂活性位点和种类、氧缺陷性质及与催化性能之间的构效关系、纯二氧化铈及作为载体的二氧化铈基催化材料催化燃烧挥发性有机物等方面综述了二氧化铈基催化剂的最新研究进展.最后提出了二氧化铈基催化剂在挥发性有机物治理应用中的建议与展望.
唐红梅,李琴,黄振雄,邓同辉,詹聪,黎建刚[2](2021)在《二氧化铈纳米结构的制备方法研究进展》文中提出CeO2纳米结构具有表面效应、体积效应、量子尺寸效应和宏观隧道效应,表现出独特的理化性质,并在精密陶瓷、磁记录、紫外线屏蔽、光电传感以及催化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对CeO2纳米结构的制备方法进行总结归纳,不仅为开发新型结构CeO2提供科学指导,也进一步促进纳米CeO2在相关领域的高效利用。在此,论述了国内外CeO2纳米结构制备技术的研究现状,重点分析了燃烧法、喷雾热分解法、超临界水体系氧化法、微波法、溶胶-凝胶法、微乳液法、电化学法以及水/溶剂热法,并对其特点、原理以及局限性进行了说明。研究表明,CeO2纳米结构的可控制备仍是现阶段面临的难题,此外,材料制备中所涉及的热力学和反应动力学等模型还有待完善。因此,需深入对其制备过程中涉及的相关基础理论进行研究,明确其成核与生长机制,为CeO2新型纳米结构的开发和应用提供参考。
彭超,于迪,王斓懿,张春雷,于学华,赵震[3](2021)在《铈基氧化物催化燃烧柴油机炭烟颗粒的性能及机理研究进展》文中认为随着环保法规的日益严格和人们环保意识的提高,柴油车尾气污染物中的炭烟颗粒对环境的严重污染引起了人们广泛的关注.利用催化净化技术实现炭烟颗粒的消除是目前最有效的途径之一,其中高活性催化剂的研发是决定该技术广泛应用的关键因素之一.近年来,铈基氧化物催化剂因其良好的氧化还原性能、适当的表面酸性以及较高的储/释氧容量而被广泛用于柴油机尾气炭烟颗粒的催化燃烧领域.研究铈基氧化物催化剂在炭烟催化燃烧反应高活性的本质,有助于了解炭烟颗粒催化燃烧过程的基本原理,为现有催化剂的优化和新型催化剂的设计提供科学指导.本文总结了近年来铈基氧化物催化剂材料在催化柴油机炭烟燃烧中的研究进展,主要包括单一氧化铈催化剂和稀土金属、过渡金属、碱(碱土)金属及贵金属改性的铈基氧化物催化剂.同时,对上述催化剂的反应机理进行了总结.最后,提出了铈基氧化物催化剂在催化柴油机炭烟燃烧中存在的问题并对其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严佳佳[4](2021)在《泡沫金属镍负载MnO2@CeO2核壳催化剂的制备及其SCO脱硝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煤炭燃烧排放的含氮氧化物烟气会引发酸雨、光化学烟雾,甚至破坏臭氧层,同时还会对人类的生命健康安全造成严重危害,因此控制并减少氮氧化物排放刻不容缓。NOx选择性催化氧化法(SCO)具有催化活性高和应用温度低的优点。在催化氧化反应中,催化剂是反应的核心,因此SCO应用中催化剂的研发与选择至关重要。目前,Mn基催化剂由于高催化活性被广泛应用,但是其抗硫性能差。为研制出催化活性高、抗硫性能优良的Mn-Ce复合型催化剂,采用水热法制备具有球状结构的CeO2,并通过设计正交试验研究不同制备条件对CeO2形成的影响,以期优选出最佳的制备条件。再以CeO2作为载体,添加一定浓度的锰前驱体,研制出以MnO2为内核、CeO2为壳层的MnO2@CeO2核壳催化剂。结合SCO活性评价、SEM、TEM和XRD表征等方法,研究不同锰铈配比和核壳形貌等因素对催化剂脱硝性能的影响。最后,为改善催化剂本身比表面积较小、活性中心不稳定的缺点,采用等体积浸渍法对泡沫金属镍载体进行改性,将研制出的核壳催化剂负载其上,制备出泡沫金属镍负载MnO2@CeO2核壳催化剂,并分析其催化活性和抗硫性能的机理。实验结果表明:(1)当氯化铈溶液浓度为0.6 mol/L、尿素为30 g、葡萄糖为40 g、水热温度为200℃,所制备的CeO2催化剂的颗粒尺寸均匀且分散性高,其催化活性优于其他条件下制备的催化剂,在250℃时NO的转化率最高达85%;(2)MnO2@CeO2复合催化剂的脱硝性能明显优于单独的CeO2催化剂,同时以MnCl2·4H2O作为锰前驱体制备的MnO2@CeO2核壳催化剂对NO的转化率优于其他两种锰前驱体制备的催化剂;(3)在负载量为10%且负载时间为6 h时泡沫金属镍负载MnO2@CeO2核壳催化剂的脱硝率超过97%,且活性稳定;(4)当SCO反应器中通入SO2气体时,三种催化剂的脱硝率均有明显下降,但停止SO2气体引入时,泡沫金属镍负载MnO2@CeO2核壳催化剂的脱硝性能又得以恢复,这说明其催化剂有优良的抗硫性。
马敏[5](2021)在《铝合金表面液相电沉积DLC薄膜工艺及性能研究》文中指出铝合金因具有低密度、高比强度和易加工成型等优点,在建筑建材、汽车制造、航空航天和航海船舶等领域有广泛的应用市场,但其硬度低、耐磨抗蚀性能差等问题已成为制约其广泛应用的瓶颈。类金刚石薄膜(DLC)是一类无定型多功能碳薄膜材料,具有许多类似于金刚石的优异性能,如高硬度、低摩擦系数、耐磨损和耐腐蚀等,是一种良好的保护性功能薄膜。目前DLC薄膜的制备方法主要有物理气相沉积和化学气相沉积两大类,相对而言,液相电化学沉积技术具有设备简单、反应条件温和、易于实现工业生产等优点,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基于此,本课题采用液相电化学沉积方法,在铝合金表面沉积类金刚石薄膜,探讨合适的共掺杂元素,优化电解液配方及沉积工艺参数,并研究其电化学及摩擦磨损行为,以期提高铝合金的耐磨减摩及耐腐蚀性能,拓展铝合金的应用领域。本文采用液相电化学沉积技术,在铝合金表面设计制备了单层和双层过渡层(Cu、Ni、Ni-Cu)DLC薄膜以及纳米CeO2颗粒掺杂的复合薄膜结构,进而研究了过渡层和纳米CeO2颗粒掺杂对DLC薄膜的微观结构、表面形貌、显微硬度、摩擦磨损性能及耐腐蚀性能的影响。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1)采用电化学沉积工艺,以去离子水为添加剂,与乙醇配制成不同浓度的电解液,获得了含氢DLC薄膜。研究表明:去离子水含量越多,电流密度越大,薄膜沉积速率越快;拉曼光谱显示薄膜为典型的类金刚石结构;当去离子水含量为35 mL/350 mL时,薄膜表面光滑致密且颗粒细小,显微硬度、摩擦系数和磨损量分别为178.2 HV、0.395和0.8×10-5kg/m;自腐蚀电位最正且腐蚀电流密度最小,分别为-0.1874V和1.1069×10-6 A/cm2,表现出良好的耐磨耐蚀性。(2)采用脉冲电沉积和液相电化学沉积工艺分别制备过渡层(单层Ni、Cu,双层Ni-Cu)和DLC薄膜。过渡层的引入对薄膜的微观组织结构影响不显着,但相比于单层过渡层,Ni-Cu-DLC薄膜中含有更多的sp3杂化键,具有较高的显微硬度、较低的摩擦系数和磨损量,其值分别为210.67 HV、0.264和0.4×10-5 kg/m;同时,Ni-Cu-DLC薄膜具有较正的腐蚀电位和更小的腐蚀电流密度,耐蚀性良好。(3)采用电泳沉积技术将纳米CeO2颗粒掺杂到乙醇水溶液中,在铝合金表面构筑了 CeO2-DLC复合薄膜。结果表明:掺杂纳米CeO2颗粒后,DLC薄膜的显微硬度略微提高,当电解液中CeO2掺杂量为0.07g/350 mL时,复合薄膜表面光滑平整,CeO2颗粒分布均匀,显微硬度、摩擦系数和磨损量分别为228.64 HV、0.158和0.2×10-5 kg/m,摩擦磨损性能最佳。极化曲线和浸泡实验结果表明:相比于纯DLC薄膜,掺杂CeO2的DLC复合薄膜的耐蚀性有明显改善,0.07g/350 mLCeO2掺杂量获得的复合薄膜的自腐蚀电位最正,腐蚀电流密度最小,腐蚀速率最小,其值分别为-0.0839 V、6.2922×10-7A/cm2和0.7854g/m2·h,腐蚀表面具有更少的微孔和缺陷。
孙悦[6](2021)在《智能ROS可控铈基纳米复合材料的构建和性能研究》文中提出牙周病是一种由菌斑生物膜引起的机体免疫炎症反应性疾病,菌斑聚集引起宿主免疫应答反应,分泌炎性因子,进而造成牙周支持组织的不可逆破坏,甚至牙齿脱落。传统的机械刮治辅助局部抗生素治疗,会导致牙龈创伤、耐药菌出现等问题,使其治疗效果和应用受到了限制。目前,抗菌光动力疗法(antimicrobial photodynamic therapy,aPDT)强大的杀菌能力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在aPDT过程中,光敏剂(photosensitizer,PS)能够在相应波长的激发光照射下,通过光催化作用瞬时产生大量的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进而发挥积极的抗菌作用,降低了产生耐药菌的风险。aPDT的杀菌作用取决于其能在瞬间释放大量ROS的能力。但是,在杀灭致病菌后,残余的ROS会诱发局部细胞内ROS水平的升高,引起促炎物质的累积,增加周围组织的氧化应激压力。继而,宿主细胞免疫应答反应被激活,免疫细胞释放促炎因子并诱发炎症,引起蛋白质、核酸、脂质的破坏,最终触发细胞死亡和组织破坏。因此,aPDT治疗牙周炎过程中,瞬时释放大量ROS使细菌灭活后,局部高水平的残余ROS可能加剧牙周袋内氧化还原稳态的失衡,募集炎性细胞,使巨噬细胞的极化转变为促炎的M1型,造成牙周组织不可逆的损伤。因此,aPDT产生的ROS虽然可以杀死细菌,但同时又会诱发局部炎症反应,这种辩证的生物作用影响了aPDT的治疗效果,阻碍了其临床发展。如何既保留aPDT杀菌能力,又减轻其诱发的炎性免疫应答,对aPDT治疗牙周炎的疗效至关重要。从时间和空间角度解决这一问题是本实验设计的关键。对此,我们提出了一种简单且“多合一”的策略:将具有抗氧化、抗炎作用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和过氧化氢酶(catalase,CAT)功能引入aPDT系统中,即在设计中引入了二氧化铈纳米粒子(cerium dioxide,CeO2NPs),通过Ce3+和Ce4+之间的氧化还原循环作用,催化超氧化物和过氧化氢,利用氧空位的转变模拟SOD和CAT的行为。基于上述分析,本研究设计开发新型多功能CeO2@Ce6 NPs,可通过双向调节作用同时实现抗菌和抗炎。CeO2@Ce6可在红光照射的第一阶段利用aPDT进行抗菌,然后在第二阶段通过CeO2下调巨噬细胞M1型极化和上调M2型极化,进而降低aPDT产生的氧化应激和炎症反应,达到调节炎症微环境、保护正常组织细胞、恢复牙周组织的再生能力的目的。在第一章中,通过3-氨丙基三乙氧基硅烷(APTES)氨基化CeO2,利用氨基和二氢卟吩e6(chlorin e6,Ce6)表面羧基结合,制备不同CeO2和Ce6配比的CeO2@Ce6。再通过比较不同配比CeO2@Ce6 NPs的基本形态和ROS平衡能力,筛选出符合要求的最佳组合。结果证明:CeO2@Ce6(3 mg Ce6)组较符合时序性发挥抗菌/抗炎作用的要求,可在前180 s大量产生ROS,180 s后随着Ce6的消耗,CeO2开始发挥清除ROS的作用。在第二章中,表征CeO2@Ce6 NPs的性能、评价其ROS调节能力和生物安全性,结果证明:CeO2@Ce6 NPs以稳定的八面体晶型CeO2为核心,Ce6通过化学共轭结合方式均匀覆盖在CeO2表面;CeO2@Ce6 NPs化学性能稳定,具有较好的SOD和CAT活性,且生物安全性较高。在第三章中,对CeO2@Ce6 NPs的抗单菌种生物膜和多菌种生物膜的抗菌性能进行检测,证明CeO2@Ce6 NPs的aPDT功能对牙周炎相关细菌:戈登氏链球菌(Streptococcus gordonii,S.gordonii)、具核梭杆菌(Fusobacterium nucleatum,F.nucleatum)、牙龈卟啉单胞菌(Porphyromonas gingivalis,P.gingivalis)所形成的单菌种生物膜和多菌种生物膜均有较好的抗菌效果,且可以抑制主要致病菌P.gingivalis毒力因子的基因表达,同时能够有效预防细菌定植,干预细菌与宿主之间的相互作用,在治疗牙周炎方面具有广阔前景。在第四章中,通过对CeO2@Ce6NPs的抗炎性能检测,证明了CeO2@Ce6NPs可抑制巨噬细胞的M1型极化,同时促进M2型极化,并且可通过抑制NF-κB促炎性信号通路的活化而发挥抗炎作用。通过进一步配制成骨细胞炎症培养基,模拟炎症微环境,检测炎症状态下CeO2@Ce6NPs对MC3T3细胞成骨分化能力的影响,其结果证明了CeO2@Ce6NPs可以恢复炎性微环境中周围组织再生的潜能。在第五章中,通过建立大鼠牙周炎模型和小鼠背部创口炎症模型,探究CeO2@Ce6 NPs在体内的作用效果,结果证明:CeO2@Ce6NPs通过时序性抗菌抗炎功能,可以显着减轻牙龈炎症;CeO2@Ce6 NPs组TNF-α、IL-1β和IL-6三种炎症因子的阳性表达显着降低;CeO2@Ce6 NPs组M1型相关促炎因子基因表达下调,M2型相关抑炎因子基因表达上调;同时CeO2@Ce6 NPs组可促进炎症创口的愈合速度加快。综上所述,本研究成功将具有aPDT功能的Ce6分子和纳米CeO2共轭结合,形成CeO2@Ce6NPs。该纳米体系可以在红光(630 nm)的激发下,通过瞬间增加的ROS实现aPDT杀菌功能。在aPDT之后,内部核心结构八面体CeO2NPs发挥了良好的抗炎能力,清除局部累积的ROS,防止氧化应激损伤,同时将周围巨噬细胞由M1表型转变为M2表型,通过调节微环境来促进周围组织的再生潜能恢复,为克服aPDT在牙周疾病的治疗方面的缺陷及未来提高临床抗感染治疗效果提供了新思路。
丁华[7](2021)在《CeO2基催化剂的制备方法、性能及表征》文中提出国内外关于CeO2催化剂主要集中在以CeO2为贵金属和过渡金属催化剂的助剂,反应所需温度较高,本文通过水热法制备具有室温催化活性的铈基催化剂。先通过正交试验法研究氢氧化钠溶液浓度、水热温度、水热时间、煅烧温度、煅烧时间等工艺因素对CeO2样品室温甲醛去除率影响的强弱顺序,再采用单因素实验研究上述工艺因素对CeO2样品室温甲醛去除率的影响规律,研究过渡金属(Co、Cu、Mn)掺杂对CeO2样品甲醛去除率的影响规律,利用响应面法优化Mn/CeO2、Ag/Mn/CeO2样品的制备工艺,并结合X射线衍射仪(XRD)、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拉曼光谱(Raman)、扫描电子显微镜(SEM)、透射电子显微镜(TEM)、X射线电子能谱(XPS)等探讨其室温甲醛去除机理。结果表明:(1)工艺条件影响水热法制备的CeO2样品甲醛去除率的强弱顺序为:焙烧温度>氢氧化钠浓度>水热时间>焙烧时间>水热温度;CeO2样品的最佳制备工艺为:氢氧化钠浓度8mol/L、水热温度120℃、水热时间4h、煅烧温度200℃、煅烧时间4h,所制备样品的甲醛去除率为60.06%。(2)在掺杂量为1×10-3~5×10-3mol时,M/CeO2(M=Co、Cu、Mn)样品的甲醛去除率随着掺杂量的增加呈现出先增加后降低的变化规律,甲醛去除率最大值分别为76.82%、55.26%、85.28%,分别比CeO2样品的甲醛去除率增加了35.49%、13.03%、43.05%。(3)Mn/CeO2样品的最佳制备工艺为:硝酸铈0.005mol、高锰酸钾0.003mol、氢氧化钠浓度8mol/L、水热温度120℃、水热时间3.99h、煅烧温度202.53℃、煅烧时间5.09h,所制备样品的甲醛去除率为89.30%;Mn/CeO2样品呈纳米棒结构,由CeO2晶体和非晶体组成,样品表面具有O-H、NO3-、Ce-O等表面官能团。(4)Ag/Mn/CeO2样品甲醛去除率的拟合方程:Y=94.13-0.27A+2.02B+0.78C+0.96AB+0.063AC+1.81BC-6.65A2-17.25B2-3.79C2 (R2=0.9539,P=0.0007<0.05);样品的优化工艺为:硝酸铈0.005mol、高锰酸钾0.003mol、硝酸银0.0004mol、氢氧化钠浓度8mol/L、水热温度120℃、水热时间3.94h、煅烧温度201.31℃、煅烧时间5.05h,所制备样品的甲醛去除率为93.15%~95.20%,平均值为94.12%,与预测值92.97%的平均偏差为1.15%,该模型的预测结果较为准确。(5)Ag/Mn/CeO2样品呈粒状结构,由CeO2相和非晶体组成。样品的平均孔径为2.19nm,分别比CeO2、Mn/CeO2样品减少了0.02nm、5.66nm;比表面积为152.00 m2/g,比CeO2样品增加了63.94m2/g;孔体积为1.25×10-3cm3/g,分别比CeO2、Mn/CeO2样品减少了1.15×10-3cm3/g、0.46×10-3cm3/g;Ag/Mn/CeO2样品的Ag/(Ag+Ag+)为84.97%,Mn4+/(Mn3++Mn4+)为47.99%、比Mn/CeO2样品增加了7.98%;样品的Ce3+/(Ce3++Ce4+)为22.81%,分别比Mn/CeO2、CeO2样品减少了6.62%、1.03%;样品的OⅡ/(OⅠ+OⅡ)为60.28%,分别比Mn/CeO2、CeO2样品增加了1.28%、37.27%。
史启明,雷易璇,屈撑囤,侯荣理,康美娟,樊长军[8](2021)在《基于关键词共现的国内纳米CeO2处理污水研究主题分析》文中研究表明关键词共现的分析有助于研究者们全面了解具体学科领域的研究热点与发展现状,同时利于快速获得相应信息。CeO2是一种稀土金属氧化物,其纳米化基材料具有高比表面积、高光催化活性及优异的光电性能,因而在污水处理研究与应用中受到了广泛关注,有望成为解决废水污染问题的新型催化材料之一。从文献计量的角度,采用关键词共现分析方法,研究了2000—2019年国内关于纳米CeO2基材料用于污水处理的研究文献,分析了纳米CeO2基材料在污水处理领域的国内研究热点,结果表明:国内纳米CeO2基材料在污水处理领域的应用研究主要集中在催化湿式氧化法、光催化氧化法、吸附法等3个水处理领域、11个研究方向;同时对纳米CeO2基材料在水处理应用中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陈亮亮[9](2021)在《CeO2抛光液悬浮分散性能的研究与改进》文中提出虽然我国是输出CeO2抛光粉产能的主要国家,但高性能CeO2抛光液大多依赖进口。随着国内高性能CeO2抛光液的需求量不断增加,开展高性能CeO2抛光液的研究也逐渐重要。本文通过实验研究CeO2抛光液悬浮分散性能的影响因素及抛光液应用的工艺条件,重点对抛光液的沉降行为、粒度及粒度分布、吸光度、Zeta电位值、微观形貌等进行研究,考察了不同的表面活性剂、pH值、分散方式和分散时间、分散介质等因素对CeO2抛光液悬浮性能的影响;通过正交实验确定CeO2抛光液中分散剂复配配方的比例;通过响应面实验法给CeO2抛光液悬浮工艺条件提供理论用量;同时对抛光液底部沉淀层如何解决问题进行了研究,确定出最佳的配方组成及工艺条件;最后再对最佳条件下抛光液进行抛光实例应用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加入量为0.4%的聚丙烯酸钠(PAAS),2.0%的聚乙烯吡咯烷酮(PVP)以及1.5%的硅酸镁铝的分散剂复配配方,能有效的控制颗粒的团聚,使抛光液获得良好的悬浮性能;使用机械搅拌和超声波共同作用的分散方式更有利于CeO2粒子在抛光液中悬浮稳定;pH值为10时,pH调节剂为NaOH,分散时间为2.4h,分散介质中乙醇含量为16%为最佳悬浮工艺条件;加入0.45%的羧甲基纤维素钠(CMC)可有效缓解抛光液底部沉淀,使抛光液能够再分散;在最佳条件下抛光K9玻璃发现,抛光速率为3.25mg/min左右,高于初始抛光液的2.86mg/min,抛光后元件表面粗糙度显着降低,抛光前后CeO2抛光液的悬浮分散性能基本没有改变且能使元件表面易于清洗。
李瞳[10](2021)在《二氧化铈纳米材料的晶体表面工程改性及其电化学性能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CeO2是一种常见的金属氧化物纳米材料,具有制备容易、形貌良好、Ce多氧化态、易产生表面氧空位和可逆氧化还原能力等特点,因此,CeO2在催化、储能、传感和燃料电池等方面得到广泛研究。但CeO2仍面临本征导电率低、活性位点少等问题,导致其固有催化活性仍有待提高,因此亟需进一步提高反应活性。表面工程作为一种重要的改性策略,已被广泛用于提升纳米材料的催化活性。本论文采用晶面工程、缺陷工程以及掺杂等表面工程方法,对不同晶面暴露的CeO2纳米材料进行缺陷引入和掺杂,并研究了其H2O2无酶电化学传感和电催化析氢性能,最后探究了表面工程改性对电化学性能的作用机理,具体工作如下:(1)采用将晶面工程和缺陷工程相结合的思路,通过水热反应结合铝热改性的方法,制备了表面富含氧空位和Ce3+的不同暴露晶面CeO2纳米晶,并对纳米晶氧空位和Ce3+/Ce4+含量进行了表征,结合DFT理论计算进行了 H2O2传感性能的机理分析。研究表明,晶面和表面缺陷的协同作用,增加了表面活性位点的同时能够降低氧化还原反应所需的能量,从而获得了优异的无酶H2O2电化学传感性能。铝热还原后的CeO2八面体表现出优异的H2O2传感性能,具有宽的线性范围(20 μM~13.61 mM)、高的灵敏度(128.83 μA/(mM·cm2))和低的检测限(13.09 μM)。同时,传感电极还具有良好的选择性和稳定性,能够有效检测医用消毒剂中的H2O2,验证了临床实操性。本工作为电化学活性材料的改性提供新的思路,并发掘了一种在食品、医疗和环境等方面有实际应用前景的无酶H2O2电化学传感器。(2)采用NH3/Ar等离子体刻蚀法对超薄CeO2纳米片进行表面改性,获得了 N掺杂的多孔CeO2纳米片。通过调控等离子体刻蚀时间和温度,获得了最优的改性参数,最佳样品在电流密度为10 mA/cm2时表现出显着增强的HER活性,改性后过电位由370 mV降为65 mV,Tafel斜率由159.5 mV/dec降低至105.2 mV/dec。通过与纯Ar等离子体处理的样品对比后发现,优异HER性能源于NH3/Ar等离子体形成的多孔结构和N掺杂的协同耦合作用。本工作将为低温、快速表面改性制备高性能CeO2基电催化剂开辟一条新的途径。
二、纳米CeO_2制备方法的研究进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纳米CeO_2制备方法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铈基催化剂在挥发性有机物催化燃烧治理中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二氧化铈的制备 |
2 氧缺陷及其调控 |
2.1 二氧化铈氧缺陷 |
2.2 二氧化铈氧缺陷的调控 |
3 挥发性有机物降解 |
3.1 在挥发性有机物降解反应中的应用 |
3.1.1 纯Ce O2催化剂的应用 |
3.1.2 负载型Ce O2基催化剂的应用 |
3.1.3 固溶体型Ce O2催化剂的应用Balzer等[73] |
3.2 催化理论模型研究 |
3.2.1 Mars-van Krevelen(MVK)机理 |
3.2.2 Langmuir-Hinshelwood(L-H)机理 |
3.2.3 Eley-Rideal (E-R)机理 |
4 总结与展望 |
4.1 |
4.2 |
(2)二氧化铈纳米结构的制备方法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1 燃烧法 |
2 喷雾热分解法 |
3 超临界水体系氧化法 |
4 微波法 |
5 溶胶-凝胶法 |
6 微乳液法 |
7 电化学法 |
8 水/溶剂热法 |
9 结论 |
(3)铈基氧化物催化燃烧柴油机炭烟颗粒的性能及机理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铈基氧化物催化炭烟燃烧 |
2.1 单一氧化铈催化剂 |
2.1.1 单一氧化铈催化剂的晶体结构 |
2.1.2 纳米单一氧化铈催化剂 |
2.1.3 特殊形貌单一氧化铈催化剂 |
2.1.4 特殊晶面单一氧化铈催化剂 |
2.2 不同金属改性的铈基氧化物催化剂 |
2.2.1 稀土金属改性的铈基氧化物催化剂 |
2.2.2 过渡金属改性的铈基氧化物催化剂 |
2.2.3 贵金属改性的铈基氧化物催化剂 |
2.2.4 碱(碱土)金属改性的铈基氧化物催化剂 |
3 铈基氧化物催化燃烧炭烟机理的研究 |
3.1 单一氧化铈催化炭烟燃烧机理 |
3.2 不同金属改性的铈基氧化物催化炭烟燃烧机理 |
3.2.1 稀土金属改性的铈基氧化物催化炭烟燃烧机理 |
3.2.2 过渡金属改性的铈基氧化物催化炭烟燃烧机理 |
3.2.3 贵金属改性的铈基氧化物催化炭烟燃烧机理 |
3.2.4 碱(碱土)金属改性的铈基氧化物催化炭烟燃烧机理 |
4 总结与展望 |
(4)泡沫金属镍负载MnO2@CeO2核壳催化剂的制备及其SCO脱硝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英文摘要 |
1 绪论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1.1.1 氮氧化物的来源 |
1.1.2 氮氧化物的危害 |
1.2 燃煤烟气脱硝技术及其现状 |
1.2.1 选择性催化还原法(SCR) |
1.2.2 选择性非催化还原法(SNCR) |
1.2.3 选择性催化氧化法(SCO) |
1.3 SCO法脱硝技术的研究进展 |
1.3.1 SCO法脱硝机理 |
1.3.2 SCO技术的应用与研究现状 |
1.4 SCO脱硝催化剂的研究进展 |
1.4.1 SCO脱硝催化剂载体 |
1.4.2 核壳催化剂在SCO中研究现状 |
1.4.3 负载型核壳催化剂在SCO中研究现状 |
1.5 泡沫金属的研究现状 |
1.6 研究目的、内容、技术路线 |
1.6.1 研究目的 |
1.6.2 研究内容 |
1.6.3 技术路线 |
2 实验部分 |
2.1 实验试剂及仪器设备 |
2.1.1 实验试剂 |
2.1.2 实验的器材及设备 |
2.2 研究方案 |
2.2.1 催化剂的制备 |
2.2.2 催化剂的制备流程 |
2.2.3 催化剂抗硫性实验 |
2.3 烟气分析评价系统 |
2.3.1 实验装置 |
2.3.2 活性评价实验步骤 |
2.3.3 实验测量方法 |
2.4 催化剂表征分析 |
2.4.1 扫描电子显微镜 |
2.4.2 透射电子显微镜 |
2.4.3 X线衍射分析 |
3 CeO_2催化剂脱硝性能的研究 |
3.1 实验部分 |
3.1.1 水热法 |
3.1.2 CeO_2催化剂的制备 |
3.1.3 筛选最佳CeO_2催化剂 |
3.1.4 CeO_2催化剂的形成机理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不同制备条件对CeO_2的影响 |
3.2.2 形貌结构分析 |
3.2.3 CeO_2催化剂脱硝性能分析 |
3.2.4 XRD分析 |
3.2.5 CeO_2催化剂SCO脱硝机理 |
3.3 本章小结 |
4 MnO_2@CeO_2核壳催化剂脱硝性能的研究 |
4.1 实验部分 |
4.1.1 MnO_2@CeO_2核壳催化剂的制备 |
4.1.2 筛选最佳MnO_2@CeO_2核壳催化剂 |
4.1.3 MnO_2@CeO_2核壳催化剂的形成机理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锰前驱体对MnO_2@CeO_2核壳催化剂脱硝性能的影响 |
4.2.2 Mn/Ce配比对MnO_2@CeO_2核壳催化剂脱硝性能的影响 |
4.2.3 形貌结构分析 |
4.2.4 XRD分析 |
4.2.5 MnO_2@CeO_2核壳催化剂SCO脱硝机理 |
4.3 本章小结 |
5 泡沫金属镍负载MnO_2@CeO_2核壳催化剂脱硝性能的研究 |
5.1 实验部分 |
5.1.1 泡沫金属镍的基础特性 |
5.1.2 泡沫金属镍负载MnO_2@CeO_2核壳催化剂的制备 |
5.1.3 筛选最佳泡沫金属镍负载MnO_2@CeO_2核壳催化剂 |
5.2 结果与分析 |
5.2.1 负载量对泡沫金属镍负载MnO_2@CeO_2核壳催化剂脱硝性能的影响 |
5.2.2 负载时间对泡沫金属镍负载MnO_2@CeO_2核壳催化剂脱硝性能的影响 |
5.2.3 最优脱硝催化剂的抗硫性能评价 |
5.2.4 形貌结构分析 |
5.2.5 XRD分析 |
5.2.6 泡沫金属镍负载MnO_2@CeO_2核壳催化剂SCO脱硝机理 |
5.3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获得的专利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奖项 |
(5)铝合金表面液相电沉积DLC薄膜工艺及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英文摘要 |
1 绪论 |
1.1 引言 |
1.2 铝合金的表面改性 |
1.2.1 铝合金的性能特性 |
1.2.2 铝合金的应用现状 |
1.2.3 铝合金表面改性方法 |
1.3 类金刚石薄膜概述 |
1.3.1 类金刚石薄膜的组成、结构和分类 |
1.3.2 类金刚石薄膜的本征特性 |
1.3.3 类金刚石薄膜的制备方法 |
1.4 液相电沉积类金刚石薄膜 |
1.4.1 液相电沉积类金刚石薄膜的影响因素 |
1.4.2 液相电沉积类金刚石薄膜存在的问题 |
1.4.3 液相电沉积类金刚石薄膜的性能优化 |
1.5 本文研究目的 |
1.6 本文研究内容 |
2 实验材料与方法 |
2.1 类金刚石薄膜的原材料及制备工艺 |
2.1.1 原材料及设备仪器 |
2.1.2 实验材料预处理 |
2.1.3 薄膜制备工艺 |
2.2 类金刚石薄膜的成分、结构和形貌表征 |
2.2.1 拉曼光谱仪 |
2.2.2 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 |
2.2.3 扫描电子显微镜 |
2.3 类金刚石薄膜显微硬度和摩擦学性能表征 |
2.3.1 显微硬度 |
2.3.2 摩擦学性能 |
2.4 类金刚石薄膜的耐腐蚀性能表征 |
2.4.1 极化曲线测定 |
2.4.2 全腐蚀浸泡实验 |
3 液相电沉积类金刚石薄膜工艺与性能优化 |
3.1 引言 |
3.2 去离子水含量对DLC薄膜微观结构与成分的影响 |
3.2.1 电流密度的变化规律 |
3.2.2 去离子水含量对DLC薄膜微观结构的影响 |
3.2.3 去离子水含量对DLC薄膜表面形貌的影响 |
3.2.4 去离子水含量对DLC薄膜成分的影响 |
3.3 去离子水含量对DLC薄膜显微硬度及摩擦磨损性能的影响 |
3.3.1 去离子水含量对DLC薄膜显微硬度的影响 |
3.3.2 去离子水含量对DLC薄膜摩擦系数及磨损量的影响 |
3.3.3 去离子水含量对DLC薄膜磨痕形貌的影响 |
3.4 去离子水含量对DLC薄膜电化学性能的影响 |
3.5 本章小结 |
4 过渡层对类金刚石薄膜微观结构及性能的影响 |
4.1 引言 |
4.2 过渡层对DLC薄膜微观结构与成分的影响 |
4.2.1 过渡层对DLC薄膜微观结构的影响 |
4.2.2 过渡层对DLC薄膜表面形貌的影响 |
4.2.3 过渡层对DLC薄膜成分的影响 |
4.3 过渡层对DLC薄膜显微硬度及摩擦磨损性能的影响 |
4.3.1 过渡层对DLC薄膜显微硬度的影响 |
4.3.2 过渡层对DLC薄膜摩擦系数及磨损量的影响 |
4.3.3 过渡层对DLC薄膜磨痕形貌的影响 |
4.4 过渡层对DLC薄膜电化学性能的影响 |
4.5 本章小结 |
5 CeO_2掺杂对类金刚石薄膜微观结构与性能的影响 |
5.1 引言 |
5.2 CeO_2掺杂量对CeO_2-DLC复合薄膜微观结构与成分的影响 |
5.2.1 CeO_2掺杂量对CeO_2-DLC复合薄膜微观结构的影响 |
5.2.2 CeO_2掺杂量对CeO_2-DLC复合薄膜表面形貌的影响 |
5.2.3 CeO_2掺杂量对CeO_2-DLC复合薄膜成分的影响 |
5.3 CeO_2掺杂量对CeO_2-DLC复合薄膜显微硬度及摩擦磨损性能的影响 |
5.3.1 CeO_2掺杂量对CeO_2-DLC复合薄膜显微硬度的影响 |
5.3.2 CeO_2掺杂量对CeO_2-DLC复合薄膜摩擦系数及磨损量的影响 |
5.3.3 CeO_2掺杂量对CeO_2-DLC复合薄膜磨痕形貌的影响 |
5.4 CeO_2掺杂量对CeO_2-DLC复合薄膜耐腐蚀性能的影响 |
5.4.1 CeO_2掺杂量对CeO_2-DLC复合薄膜极化曲线的影响 |
5.4.2 CeO_2掺杂量对CeO_2-DLC复合薄膜腐蚀速率和腐蚀形貌的影响 |
5.5 本章小结 |
6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6)智能ROS可控铈基纳米复合材料的构建和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1 牙周炎(Periodontitis) |
1.1 牙周炎中的微生物因素与免疫应答 |
1.2 牙周炎的传统治疗方法 |
2 抗菌光动力疗法(Antibacterial Photodynamic therapy, aPDT) |
2.1 抗菌光动力治疗的定义 |
2.2 抗菌光动力治疗作用原理 |
2.3 光敏剂 |
2.4 ROS的生物学效应 |
3 纳米酶 |
4 立题依据和主要研究内容 |
4.1 立题依据 |
4.2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章 CeO_2@Ce6的制备和筛选 |
1.1 材料 |
1.1.1 主要试剂 |
1.1.2 主要设备与仪器 |
1.2 八面体二氧化铈(Octahedral-CeO_2,Octa-CeO_2)的制备 |
1.3 CeO_2表面氨基化处理 |
1.4 不同配比的CeO_2@Ce6的制备 |
1.5 CeO_2@Ce6的配比筛选 |
1.6 实验结果 |
1.7 讨论 |
1.8 小结 |
第2章 CeO_2@Ce6的表征、对ROS的平衡能力及生物安全性研究 |
2.1 材料 |
2.1.1 主要试剂 |
2.1.2 主要设备与仪器 |
2.2 材料表征 |
2.3 CeO_2@Ce6的ROS平衡能力评价 |
2.3.1 CeO_2@Ce6的SOD酶和CAT酶酶模拟活性检测 |
2.3.2 CeO_2@Ce6的ROS的体外动态平衡能力检测检测 |
2.4 体外细胞毒实验 |
2.5 小鼠体内生物安全性评价 |
2.6 实验结果 |
2.6.1 透射电子显微镜(TEM)与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分析 |
2.6.2 能量色散X射线光谱斑点图案(EDX Mapping)扫描分析 |
2.6.3 高分辨透射电子显微镜(HRTEM)和X射线衍射(XRD)分析 |
2.6.4 FTIR分析、UV-vis分析和ζ电位分析 |
2.6.5 XPS分析 |
2.6.6 CeO_2@Ce6的体外ROS平衡能力 |
2.6.7 CeO_2@Ce6的生物安全性评价 |
2.7 讨论 |
2.8 小结 |
第3章 CeO_2@Ce6抗菌系统的抗牙周致病菌作用 |
3.1 材料 |
3.1.1 主要试剂 |
3.1.2 实验仪器 |
3.2 实验方法 |
3.2.1 细菌培养 |
3.2.2 牙本质片的制备 |
3.2.3 对单菌种生物膜的抗菌实验 |
3.2.4 对多菌种生物膜的抗菌实验 |
3.3 实验结果 |
3.3.1 CeO_2@Ce6 NPs对单菌种生物膜的抗菌性能 |
3.3.2 CeO_2@Ce6 NPs对单菌种生物膜的抗菌性能 |
3.4 讨论 |
3.5 小结 |
第4章 CeO_2@Ce6对P.gingivalis-LPS和aPDT诱发的炎症以及炎症状态下组织再生的影响 |
4.1 材料 |
4.1.1 主要试剂 |
4.1.2 实验设备 |
4.2 实验方法 |
4.2.1 细胞培养 |
4.2.2 对Raw264.7的炎症调节作用实验 |
4.2.3 对炎症微环境下MC3T3-E1的生物学行为调节实验 |
4.3 实验结果 |
4.3.1 对Raw264.7的炎症调节作用 |
4.3.2 对炎症微环境下MC3T3-E1的生物学行为影响 |
4.4 讨论 |
4.5 小结 |
第5章 CeO_2@Ce6的体内抗炎实验 |
5.1 实验动物和材料 |
5.2 实验方法 |
5.2.1 CeO_2@Ce6对大鼠口内牙龈炎症模型的影响 |
5.2.2 CeO_2@Ce6对小鼠背部皮肤炎症模型的影响 |
5.3 实验结果 |
5.3.1 CeO_2@Ce6对大鼠口内牙龈炎症模型的影响 |
5.3.2 CeO_2@Ce6对小鼠背部皮肤炎症模型的影响 |
5.4 讨论 |
5.5 小结 |
第6章 全文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7)CeO2基催化剂的制备方法、性能及表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意义 |
1.2 室内甲醛的来源 |
1.3 室内甲醛的治理方法 |
1.3.1 从源头上控制 |
1.3.2 去除室内甲醛的方法 |
1.4 催化剂的研究进展 |
1.4.1 负载贵金属的催化剂 |
1.4.2 过渡金属氧化物催化剂 |
1.4.3 铈基催化剂 |
1.4.4 铈基催化剂存在的问题 |
1.5 本章小结 |
第2章 本文的研究思路、内容及测试方法 |
2.1 研究思路 |
2.2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2.3 实验试剂与仪器 |
2.3.1 实验试剂 |
2.3.2 样品制备及性能分析仪器 |
2.4 样品的制备方法 |
2.4.1 水热法制备过程 |
2.4.2 草酸钠沉淀法制备过程 |
2.5 催化性能分析方法 |
2.5.1 甲醛检测仪的校准方法 |
2.5.2 催化性能测试装置 |
2.5.3 甲醛去除率测试方法 |
2.6 样品表征方法 |
2.6.1 X-射线衍射分析(XRD) |
2.6.2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FT-IR) |
2.6.3 拉曼光谱分析(Raman) |
2.6.4 扫描电子显微分析(SEM) |
2.6.5 透射电子显微分析(TEM) |
2.6.6 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XPS) |
2.6.7 N_2吸附-脱附分析(N_2adsorption-desorption) |
第3章 CeO_2催化剂甲醛去除性能及工艺优化 |
3.1 引言 |
3.2 制备方法对CeO_2催化剂性能的影响 |
3.3 水热法制备CeO_2样品的关键工艺条件分析 |
3.4 制备工艺对CeO_2样品甲醛去除率的影响 |
3.4.1 煅烧温度对CeO_2样品室温甲醛去除率的影响 |
3.4.2 氢氧化钠浓度对CeO_2样品室温甲醛去除率的影响 |
3.4.3 水热时间对CeO_2样品室温甲醛去除率的影响 |
3.4.4 煅烧时间对CeO_2样品室温甲醛去除率的影响 |
3.4.5 水热温度对CeO_2样品室温甲醛去除率的影响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M/CeO_2(M=Co、Cu、Mn)样品的工艺优化及表征 |
4.1 引言 |
4.2 M/CeO_2(M=Co、Cu、Mn)样品的性能及结构研究 |
4.2.1 M/CeO_2(M=Co、Cu、Mn)样品的催化活性测试 |
4.2.2 M/CeO_2(M=Co、Cu、Mn)样品的XRD分析 |
4.3 Mn/CeO_2样品制备工艺的响应面优化 |
4.3.1 水热时间与煅烧温度对Mn/CeO_2甲醛去除率的交互影响 |
4.3.2 水热时间与煅烧温度对Mn/CeO_2甲醛去除率的交互影响 |
4.3.3 煅烧温度与煅烧时间对Mn/CeO_2甲醛去除率的交互影响 |
4.4 Mn/CeO_2样品的表征 |
4.4.1 Mn/CeO_2样品的XRD分析 |
4.4.2 Mn/CeO_2样品的FT-IR分析 |
4.4.3 Mn/CeO_2样品的Raman分析 |
4.4.4 Mn/CeO_2样品的SEM、TEM分析 |
4.4.5 Mn/CeO_2样品的XPS分析 |
4.4.6 Mn/CeO_2样品的N_2-吸附脱附分析 |
4.4.7 Mn/CeO_2样品催化机理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Ag/Mn/CeO_2样品制备工艺的响应面优化及表征 |
5.1 引言 |
5.2 Ag/Mn/CeO_2样品制备工艺优化 |
5.2.1 Ag/Mn/CeO_2催化剂制备工艺的响应面优化设计方案 |
5.2.2 Ag/Mn/CeO_2样品制备工艺的响应面分析 |
5.3 Ag/Mn/CeO_2样品的表征分析 |
5.3.1 Ag/Mn/CeO_2样品的XRD分析 |
5.3.2 Ag/Mn/CeO_2样品的FT-IR分析 |
5.3.3 Ag/Mn/CeO_2样品的Raman分析 |
5.3.4 Ag/Mn/CeO_2样品的SEM、TEM分析 |
5.3.5 Ag/Mn/CeO_2样品的XPS分析 |
5.3.6 Ag/Mn/CeO_2样品的N_2-吸附脱附分析 |
5.3.7 Ag/Mn/CeO_2样品催化机理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总结 |
参考文献 |
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8)基于关键词共现的国内纳米CeO2处理污水研究主题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引 言 |
1 数据来源与研究工具 |
1.1 数据来源 |
1.2 研究工具 |
(1)Excel 2016: |
(2)SPSS 25.0: |
2 研究方法与步骤 |
2.1 关键词的预处理 |
2.2 关键词词频统计分析 |
2.3 筛选高频关键词 |
2.4 构建关键词词篇矩阵 |
2.5 构建高频关键词共现矩阵 |
2.6 利用SPSS进行相关分析 |
3 研究结果数据分析 |
3.1 关键词词频统计分析 |
3.2 高频关键词的共现分析 |
3.3 高频关键词共现的多元统计分析 |
3.3.1 关键词共现的因子分析 |
(1)解释的总方差分析 |
(2)因子成分的提取及分析 |
3.3.2 关键词聚类分析 |
3.3.3 多维尺度分析 |
4 纳米CeO2基材料用于污水处理领域的研究主题论述 |
4.1 纳米CeO2基材料应用于催化湿式氧化法处理环境废水研究 |
4.2 纳米CeO2基材料应用于光催化处理有机废水研究 |
4.3 纳米CeO2基材料应用于吸附法处理环境废水研究 |
5 结 语 |
(9)CeO2抛光液悬浮分散性能的研究与改进(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前言 |
1.1 CMP抛光液概述 |
1.1.1 CMP抛光技术 |
1.1.2 抛光液的组成 |
1.1.3 抛光液的种类 |
1.2 CeO_2抛光液 |
1.2.1 CeO2抛光粉的制备方法 |
1.2.2 CeO_2抛光粉介绍 |
1.2.3 悬浮分散剂 |
1.2.4 pH调节剂 |
1.2.5 分散介质 |
1.2.6 氧化剂 |
1.3 CeO_2抛光机理 |
1.3.1 CeO_2抛光过程的物理作用 |
1.3.2 CeO_2抛光过程的化学作用 |
1.3.3 CeO_2抛光液化学机械抛光机理 |
1.4 CeO_2抛光液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
1.4.1 CeO_2抛光液发展现状 |
1.4.2 CeO_2抛光液难题 |
1.5 本课题研究目的及内容 |
第2章 CeO_2抛光液悬浮性能探究 |
2.1 引言 |
2.2 实验部分 |
2.2.1 实验材料与仪器 |
2.2.2 实验过程 |
2.2.3 分析方法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分散剂种类对CeO_2抛光液悬浮性能的影响 |
2.3.2 分散剂复配对CeO_2抛光液悬浮性能的影响 |
2.3.3 pH值对CeO_2抛光液悬浮性能的影响 |
2.3.4 分散方式和分散时间对CeO_2抛光液悬浮性能的影响 |
2.3.5 分散介质对CeO_2抛光液悬浮性能的影响 |
2.3.6 响应面法优化CeO_2抛光液悬浮性能工艺条件研究 |
2.3.7 CeO_2抛光液改性前后对比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CeO_2抛光液再分散性能探究 |
3.1 引言 |
3.2 实验部分 |
3.2.1 实验材料与仪器 |
3.2.2 实验过程 |
3.2.3 分析方法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SA对CeO_2抛光液再分散性能的影响 |
3.3.2 CMC对CeO_2抛光液再分散性能的影响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改性后CeO_2抛光液的应用研究 |
4.1 引言 |
4.2 实验部分 |
4.2.1 实验材料和仪器 |
4.2.2 实验过程 |
4.2.3 分析方法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CeO_2抛光液对材料去除速率的影响 |
4.3.2 CeO_2抛光液对抛光表面的影响 |
4.3.3 使用后CeO_2抛光液性能变化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
5.1 总结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二氧化铈纳米材料的晶体表面工程改性及其电化学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表面工程 |
1.1.1 同质纳米材料 |
1.1.1.1 晶面工程 |
1.1.1.2 缺陷工程 |
1.1.1.3 掺杂工程 |
1.1.1.4 形貌工程 |
1.1.1.5 表面重构 |
1.1.2 异质纳米材料 |
1.2 CeO_2材料研究进展 |
1.2.1 CeO_2的概述 |
1.2.2 CeO_2制备方法 |
1.2.2.1 水热法 |
1.2.2.2 共沉淀法 |
1.2.2.3 微波辅助法 |
1.2.2.4 溶胶-凝胶法 |
1.2.3 CeO_2的应用 |
1.2.3.1 在环境保护方面的应用 |
1.2.3.2 在燃料电池方面的应用 |
1.2.3.3 在光催化方面的应用 |
1.2.3.4 在电化学方面的应用 |
1.3 无酶生物传感器 |
1.3.1 无酶电化学传感器简介 |
1.3.2 CeO_2基无酶传感材料 |
1.3.3 电化学传感性能评价标准 |
1.4 电化学析氢反应 |
1.4.1 电化学析氢研究背景 |
1.4.2 电化学析氢反应原理 |
1.4.3 电化学析氢活性评价标准 |
1.5 本论文研究内容与意义 |
第二章 实验材料及测试方法 |
2.1 实验试剂与仪器 |
2.1.1 实验试剂 |
2.1.2 实验仪器 |
2.2 实验方法 |
2.2.1 扫描电子显微镜图像 |
2.2.2 能量色散X射线光谱 |
2.2.3 X射线衍射图谱 |
2.2.4 透射电子显微镜图像 |
2.2.5 X射线光电子能谱 |
2.2.6 拉曼光谱 |
2.2.7 电子自旋共振谱 |
2.3 电化学测试方法 |
2.3.1 循环伏安法 |
2.3.2 计时电流法 |
2.3.3 电化学阻抗谱 |
2.3.4 线性扫描伏安法 |
第三章 CeO_2纳米晶的晶面-缺陷协同作用机制及其无酶H_2O_2电化学传感性能研究 |
3.1 引言 |
3.2 实验部分 |
3.2.1 四种不同形貌CeO_2纳米晶的制备及铝热还原 |
3.2.2 铝热反应原理 |
3.2.3 工作电极的制备 |
3.2.4 表征和测试 |
3.2.5 电化学性能测试 |
3.2.6 理论计算 |
3.3 结果和讨论 |
3.3.1 不同形貌CeO_2纳米晶的表征 |
3.3.2 还原前后CeO_2纳米晶的电化学行为研究 |
3.3.3 八面体CeO_2纳米晶的H_2O_2无酶电化学传感机理的研究 |
3.3.4 R-CeO_2-O的H_2O_2无酶电化学传感性能研究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氮掺杂超薄CeO_2纳米片的电催化析氢性能研究 |
4.1 引言 |
4.2 实验部分 |
4.2.1 CeO_2纳米片的制备 |
4.2.2 氮掺杂CeO_2纳米片的制备 |
4.2.3 表征和测试 |
4.2.4 电化学性能测试 |
4.3 结果和讨论 |
4.3.1 不同处理时间氮掺杂CeO_2纳米片HER测试 |
4.3.2 不同加热温度氮掺杂CeO_2纳米片HER测试 |
4.3.3 氮掺杂CeO_2纳米片的表征和HER性能研究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专利 |
攻读硕士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
攻读硕士期间获奖情况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四、纳米CeO_2制备方法的研究进展(论文参考文献)
- [1]铈基催化剂在挥发性有机物催化燃烧治理中的研究进展[J]. 张迎,朱文杰,富特,李英豪,罗永明,陆继长. 分子催化, 2022
- [2]二氧化铈纳米结构的制备方法研究进展[J]. 唐红梅,李琴,黄振雄,邓同辉,詹聪,黎建刚. 能源研究与管理, 2021(03)
- [3]铈基氧化物催化燃烧柴油机炭烟颗粒的性能及机理研究进展[J]. 彭超,于迪,王斓懿,张春雷,于学华,赵震. 中国科学:化学, 2021(08)
- [4]泡沫金属镍负载MnO2@CeO2核壳催化剂的制备及其SCO脱硝性能研究[D]. 严佳佳. 西安科技大学, 2021(02)
- [5]铝合金表面液相电沉积DLC薄膜工艺及性能研究[D]. 马敏. 西安科技大学, 2021
- [6]智能ROS可控铈基纳米复合材料的构建和性能研究[D]. 孙悦. 吉林大学, 2021(01)
- [7]CeO2基催化剂的制备方法、性能及表征[D]. 丁华. 广西师范大学, 2021
- [8]基于关键词共现的国内纳米CeO2处理污水研究主题分析[J]. 史启明,雷易璇,屈撑囤,侯荣理,康美娟,樊长军.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1(03)
- [9]CeO2抛光液悬浮分散性能的研究与改进[D]. 陈亮亮. 华东理工大学, 2021(08)
- [10]二氧化铈纳米材料的晶体表面工程改性及其电化学性能研究[D]. 李瞳. 山东大学, 202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