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南京农贸中心果品大市场引进名品增效益(论文文献综述)
柴志芳[1](2019)在《宁海县农产品流通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文中指出近年来,国内农业现代化进程不断加快,但大多数县域农业仍处粗放经营。浙江省宁海县农产品品种繁多,但生产规模小,以农户自产自销为主,是典型的家庭作坊式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宁海县地处长三角核心城市群的人口密集区,农产品消费市场本该潜力巨大,但大多数农户仍停留在自给自足阶段,有的甚至为了避免滞销不得不低价抛售,承担着亏本的巨大风险。研究宁海县农产品流通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对策,对增加农民收入、促进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采用二手资料收集、实地走访调研、调查问卷等方式,运用统计描述方法,分析宁海县农产品流通现状,从农户如何流通农产品的角度考虑,概括当前存在的主要流通模式,并引入配送费用、加工费用、贮存费用、交易费用等四类流通成本进行分析,查找存在的主要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研究结果表明:(1)宁海县农产品流通现状:流通主体虽呈多元发展,专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经纪人等农产品经营主体不多,仍以农户自产自销独立经营为主。流通市场三级网络初步形成,但无产地批发市场。农贸市场固定摊位皆有偿使用,功能较为单一。新型农产品流通业态正处起步阶段。(2)从农户如何流通农产品的角度考虑,现阶段的农产品流通模式可概括为以下五种:以“农户+农贸市场”和“农户+批发商”两种流通模式为主,“农户+订单”、“农户+超市”、“农户+网络”三种模式为辅,仍停留在传统和半传统阶段。(3)农产品流通存在的不足和问题:交易市场建设滞后、流通主体组织化程度低、传统流通模式比重大、冷链物流发展滞后。(4)从减少流通成本、增加农户收入的角度,提出优化农产品流通的建议和对策,包括完善市场基础设施建设、培育壮大农产品流通主体、大力发展新型农产品流通业态、加强农产品储运设施建设。
王恒[2](2018)在《阎良甜瓜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甜瓜产业是阎良区农业主导产业,是当地农民的主要收入来源之一。近年来,但随着甜瓜产业不断发展,出现很多限制性因素,供给侧矛盾逐渐凸显,影响产业健康发展。本文以阎良甜瓜产业作为研究对象,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通过调研分析阎良甜瓜产业现状、面临形势和制约发展因素,探究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改革进程中,阎良区甜瓜产业发展的方向和道路,以期为加快推进阎良区甜瓜产业转型升级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本文通过对阎良区甜瓜专业合作社、种植大户等生产主体和甜瓜市场进行实地调查,研究发现阎良甜瓜产业面临着比较效益下降、资源制约明显、病虫害和极端天气影响严重、市场竞争激烈等不利形势,存在着产业结构不够合理,标准化程度不高,产业化水平较低,耕地透支利用,产业融合不够等问题。针对面临的形势和存在的问题,为阎良区甜瓜产业发展提出以下建议:1.优化结构。优化产业布局,打造示范工程,培育龙头企业,着力提升有效供给能力,稳步提升产业效益。优化生产结构,合理安排作物方式,提高甜瓜质量,延长供应期。优化产品结构,推进甜瓜产品结构向市场紧缺型和优质特色型产品调整,让甜瓜种类和质量更符合市场需要。2.提升品质。坚持质量兴农,全面提升甜瓜生产标准化水平,加快制订、推广、应用甜瓜标准生产技术。加强质量安全监管,完善质量安全监管模式和长效机制,确保甜瓜生产安全、消费安全。加强品牌建设,规范“三品一标”标识管理,健全农产品质量追溯制度,全力创建全国甜瓜产业知名品牌示范区,提升阎良甜瓜的市场知名度和影响力。3.降低成本。加大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和职业经理人,提升甜瓜产业化水平。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大力发展家庭农场和合作社,推动土地经营权规范有序流转,建立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创新金融保险服务,筑牢阎良甜瓜产业发展基础。推广早熟、优质、高产等高效栽培模式,增加甜瓜产业效益、提高市场竞争力。4.补齐短板。强化科技驱动,继续深化校区合作,加强科技服务,为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狠抓甜瓜营销服务,建设甜瓜综合批发市场,发展电子商务,开展产销对接活动。挖掘甜瓜产业的多种功能,拉长产业链,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开展甜瓜秸秆肥料化基料化利用、化肥农药零增长等行动,从源头治理农业污染。通过以上途径可以促进阎良区甜瓜有效供给,实现绿色发展、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加快推进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雒婷婷[3](2014)在《宝鸡市农业产业化发展对农产品竞争力影响的实证研究》文中认为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而农业的产业化则提高了农业发展的质量。农业产业化是以市场需求为前提,以增强农业的经济效益,通过产品的升级、产业结构的调整、生产要素的整合与优化配置,进行“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生产、专业化加工、市场化运作”的现代农业经营方式和产业组织形式。当前宝鸡农业产业化已经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农产品产量、品种、龙头企业、农业合作社、市场体系等方面建设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农产品的竞争力不断提高。但是从总体上看,宝鸡的农产品竞争力与其它地区相比依然很薄弱,仍然处于粗放的生产加工模式,存在着产品质量不高、附加值低等棘手问题。农业产业化与发达地区相比依然滞后,产业规模小、产业链条不完整、低端化突出、组织化程度不高。在新时期,如何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促进农产品竞争力的提升,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本文利用文献综述法、调查研究法、实证分析法,综合国内外相关的理论研究成果,对农业产业化与农产品竞争的相关理论进行进一步的拓展,将两者相结合,把农业产业化发展对农产品竞争力影响作为切入点,对宝鸡市农业产业化对农产品竞争力的影响进行了深入研究。首先,对文献进行了综述,对农业产业化的内涵、农业产业化的主要组织模式、规模经济、社会分工与协作、交易费用、产业组织、产品竞争力等相关理论进行了研究。其次,对宝鸡农业产业化历程、发展现状进行了深入分析,从发展水平、动力、产业联结等方面找出了宝鸡市农业产业化中存在的问题,分析了产业结构视角下宝鸡市农业产业化面临的挑战。第三,阐述了农产品竞争力的主要影响因素,从农产品布局、农业经营主体、龙头企业、专业化组织、土地流转、农业服务等方面,对宝鸡市农业产业化对农产品竞争力影响进行了分析。第四,以波特的“钻石理论”为依托,结合“面板数据回归分析”方法,构建了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与面板数据模型,利用实证分析结果进一步探究农业产业化各指标对宝鸡市农产品竞争力的影响。最后,提出了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提升农产品竞争力的对策建议。通过本文的研究,解决了当前学术界理论对农业产业化与农产品竞争力方面的研究不足、不全、不深问题,达到了丰富理论研究成果的效果。同时,将理论研究成果应用于实证研究,最终通过实证研究,找出宝鸡市农业产业化经营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促进农产品竞争力提升的对策,实现了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的结合,将为陕西省宝鸡市农业发展提供参考与指导,同时也为陕西省乃至全国其它同类地级城市的农业发展提供一定的借鉴。
李忠强[4](2014)在《潍坊市寒亭区特色农业发展问题研究》文中认为潍坊是我国东部沿海典型的城市化地区,这几年快速发展,而寒亭区在潍坊市的市辖区之中版图面积最大、耕地面积最多、农业发展最完善,所以潍坊农业的发展寒亭区的地位相当重要。本文以国内外特色农业相关理论的研究和实践为基础,总结提出了特色农业的概念、特点及部分功能,并对一些实证进行了分析,联系寒亭区农业发展特别是近年特色农业的发展情况,找出了寒亭区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并采用“SWOT”分析法,从寒亭区特色农业发展所面临的优势、劣势、机会、威胁四个方面,分析寒亭特色农业的发展前景及方向,提出了寒亭特色农业发展目标、构思、原则、功能定位、发展框架、对策建议,对潍坊市寒亭区发展特色农业具有现实意义。对潍坊市寒亭区特色农业发展提出发展建议和对策,明确提出应将特色农业作为寒亭区未来农业的发展方向,提出了寒亭区发展特色农业应采用“一体两翼”发展结构布局;将寒亭区农业发展布局分为“五带九区”;把寒亭区旅游业布局概括为:“一心、二轴、三带、四区”;指出寒亭区特色农业的发展关键要通过农业结构的调整来创新农业功能,提高农业的效益。
屠定敏[5](2014)在《江宁台湾农民创业园发展模式研究》文中指出现代农业园区正成为推动农业转型发展的媒介与农村发展的抓手,更是农民收入提高、严格保护耕地、提高土地使用效率与维系城镇化良性发展的重要形式,因此现代农业园区逐渐成为政府与相关学科研究的重要问题。目前,现代农业园区正在全国各地如火如荼的建设,但真正成功的案例却不多,究其原因,现代农业园区多数只是单纯的从生产向产前、加工、流通、消费等纵向延伸,而对生产的横向延伸不足,即现代农业的理念根植性不强,缺乏内生发展动力。论文主体内容主要有:介绍国内外农业园区的理论与实践,在对农业园区发展的相关理论和实践进行梳理的基础上,归纳国外农业园区发展主要经验和模式,指出园区“内生化”发展的特征和需求。在简要概述江宁台湾农民创业园基本概况的基础上,从空间格局特征、产业发展特征和运营组织特征等三个维度,对研究对象江宁台湾农民创业园进行现状特征分析,同时通过SWOT评估,指出其空间上村庄呈散点分布、公共服务水平较低、土地利用效率低下;产业发展方面主要有产业类型单一,抗风险能力较低,产业链不健全,产业集群度不够,品牌缺乏整合,产品外向度不高;运营组织方面则呈现初级阶段的松散状态等特征。找出园区发展现状中的主要症结,为园区内生化发展模式的构建及实践找准着力点。在解析“内生式”发展模式内涵的基础上,指出“内生式”发展是现代农业园区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手段。结合园区发展现状,提出江宁台湾农民创业园内生发展主要包含产业发展、人口集聚、资源集聚和政策保障等四个动力要素。最后,基于江宁台湾农民创业园主导发展动力提出“在连贯的政策制度保障下,构建完整的产业链、推进人口的梯次转移、保育园区的生态环境”的内生式发展模式。在针对江宁台湾农民创业园“内生式”发展要素分析、模式构架的基础上,指出园区通过产业链构建和延展、园区组织平台化、产业功能落地化等策略的实施,实现园区内生式发展模式的应用实践。
师双凤[6](2011)在《泰安市特色农业发展战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前,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民增收已经成为当前农村经济中的主要问题。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途径方式之一就是立足当地资源环境优势,发展特色农业,这是促进传统农业转型,使其向现代化、市场化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是推动农村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泰安市地处山东省中部,是着名的文化旅游名城,自然资源类型多样,特色动植物品种丰富,具有发展特色农业的先天比较优势条件;同时,泰安市的特色农业已经有了初步发展,为进一步的发展提供了经验和基础。本文以特色农业发展为主题,就泰安市特色农业的发展战略进行了分析。首先在综合分析泰安市特色农业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根据比较优势、可持续发展、区域经济发展等理论,从系统角度出发,运用SWOT等分析方法,从发展概述、环境分析、战略制定、实施措施等四个方面研究了泰安市特色农业的发展战略构架,以期为泰安市政府进一步发展特色农业、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战略决策参考。泰安市特色农业的发展概述是对研究对象的基本认识。本文首先从概念、特征、发展规律等基本知识角度对特色农业进行了分析和概括;其次,从泰安市特色农业的种养殖规模、生产基地及其辐射作用等角度对其现状进行了总结,并进一步分析了泰安市特色农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研究结果表明:泰安市特色农业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但是其中任然存在很多问题,需要进一步的规划发展。泰安市特色农业的环境分析是战略制定的基础和依据。本文从宏观环境、行业微观环境两方面进行研究,并运用SWOT方法分析泰安市发展特色农业的优势、劣势、机会和挑战。研究表明:泰安市特色农业发展的政治、经济、人文等宏观环境良好;微观环境虽然存在竞争,但是总体乐观;泰安市发展特色农业的内部优势,包括自然资源的优势、生物资源优势、技术优势等;内部劣势,主要有经营方面的劣势、资金的制约等。综合分析,泰安市特色农业发展的优势与劣势同在,机遇与挑战并存,但优势大于劣势,机遇大于挑战。泰安市特色农业发展的战略制定是本文的研究重点。本文从战略思路与战略方向、战略目标、战略定位、战略重点与战略部署等方面分析了泰安市特色农业的发展战略。泰安市特色农业实施措施是战略实施的保障。本文从政策保障、市场保障、技术保障、环境保护等方面,制定了泰安市特色农业发展战略实施保障措施。
张天懿[7](2011)在《天津市农业发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农业曾是促使人类从蒙昧时代走向第一次文明的最重要推动力。由于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的不同,我国农业发展水平存在明显的地域差异,东南沿海地区由传统生存型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过程较快,并对其他地区的农业发展起到导向和示范作用。天津市是我国经济发展水平最高的大城市之一,也是我国最具建成国际化大都市潜力的城市区域之一。就农业生产的土地资源和农业总产出量而言,天津不是农业大市,耕地面积仅占全国的0.2%,在我国内地31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中比重排名靠后。但就农业经济技术水平和单位效率比较,天津却称得上我国的农业强市,粮食单位面积产量、农民人均纯收入、农产品商品率等均位居全国前例,天津市农业的许多现代发展理念、生产经营方式、管理手段等对其他地区的农业发展起到了良好的导向和示范作用。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未来天津市现代农业如何发展才能适应城市化的进程,实现城乡和谐发展,是众多学者和研究者面前的又一个需要研究的急迫问题,需要进一步对其开展更多的研究和探讨。全文总体研究思路:第一,从农业发展的内涵及相关概念出发,概述并总结了国内外农业发展的相关理论依据,为下文进一步讨论天津市农业发展问题奠定了理论基础。第二,在回顾天津市农业发展现状的基础上,结合天津市的统计数据,从大农业的主要农产品的角度,分析了天津市各区县农业发展的比较优势。指出天津市农业的产业布局:城市农业观光圈,近郊特色农业发展圈,远郊平原农业发展圈。第三,本文基于前面的研究基础,运用随机前沿生产模型,从种植业和养殖业两个方面对天津市农业的技术效率进行了实证研究,利用近10年十多个城市在小麦,粳稻,玉米,大棚黄瓜和西红柿,大规模生猪,中等规模奶牛,大规模蛋鸡以及淡水鱼的面板数据分析了天津市农业中种植业和养殖业主要农产品的技术效率,指出技术进步对天津市农业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天津市农业的发展中,技术进步起了很大作用。农业技术效率的提高源于生产要素质量的改善,以及科技创新在生产各环节中的应用,以比从前少的生产资料生产出数量相同的产品,或以从前数量相同的生产资料生产出更多的产品。技术进步导致技术效率的提高,是现代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效率测算的结果表明,总体上看,天津市农业综合效率、规模效率、技术效率都在逐年改善,其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在增强。在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方面,在这十年间,天津市对农业的经济功能和社会功能关注程度较高,而对生态功能的关注与投入力度不够,科技创新和技术效率有待加强。最后,基于以上实证研究,本文从政策层面、操作层面提出了促进天津市农业发展的若干对策建议,以期为进一步研究不同区域、不同城市的农业发展状况奠定基础,为推进现代农业的实践提供科学依据。加强政府对农业的保护和支持力度,改善现代农业设施装备,为推动天津市农业的发展提供政策服务;优化农业区域布局,提升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发挥重点农业科技园区的示范效应;走农业产业化道路,发挥农业规模经济效益;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提高农业科技含量,特别提出并分析了天津市现代农业科技创新中心的可行性,必要性,建设内容和定位以及社会和环境效益;推进生态环境建设,实现天津市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陈爱平,安和平[8](2010)在《清镇市“十二五”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文中提出清镇市是贵阳市重要的卫星城市,是贵州省重要的工业基地、能源基地、交通枢纽。改革开放以来,清镇市经济快速增长,经历了资源开发支撑经济增长、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搏弈阶段,2009年人均GDP突破2300美元,经济发展步入快道。本文在分析清镇市实施可持续发展的自然基本条件及总结"十一五"期间可持续发展取得的成绩和经验的基础上,研究了清镇市"十二五"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明确其"十二五"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点任务,并针对清镇市"十二五"期间大力发展循环生态农业、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同时实现巩固清镇市境的红枫湖、百花湖(以下简称"两湖")治理成果、促进"两湖"水质稳定的现实提出相应的措施和保障,对加快清镇市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建设,促进清镇市更好更快地发展,成为黔中经济区的重要增长极有重要现实意义和战略意义。
唐胜军[9](2010)在《新疆农产品质量安全政府管理研究》文中认为农产品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物质条件,也是国家繁荣安定、社会和谐发展的根本要素。农产品质量安全已不仅仅涉及到人类身体健康、生命安全,也关系到国家经济发展、社会稳定。随着经济全球化、贸易自由化和国际农产品贸易的迅速发展,各国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频频发生,消费者消费观念逐渐改变,新贸易保护主义不断抬头。而近几年,农产品安全问题依旧层出不穷,重大农产品安全事故不断,并显示出一些新特点。这些都要求政府不断完善农产品安全的管理,为保障国民的生活质量、生命安全尽责,研究新疆农产品质量安全政府管理更具意义。本文根据发展背景以及国内外相关研究,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等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进行了科学界定,采用规范分析和实证分析、归纳和演绎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利用信息经济学、公共经济学、博弈论、西方经济学等相关理论,从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出发,分析、总结国内外农产品质量安全发展历程、现状、动态、趋势与经验。’本文通过对中外农产品安全监管中的体系建设、监管机构及其权责、监管中的重要思路与方法等进行国内外比较,探讨美国、欧盟、日本等国的农产品安全监管中的可取之处。在分析现阶段全国、新疆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情况,造成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原因的基础上,探讨新疆农产品质量安全政府管理现状、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困难,提出新疆农产品质量安全总体战略目标和新疆政府的职能定位以及新疆农产品安全政府管理体系的组织构架。进而提出新疆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战略目标应分两个层次:第一层次是解决新疆农产品质量安全、农业可持续发展、环境保护等问题。以整个农业及其产品为对象,政府推动,强制执行,以提供公共产品为中心,追求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第二层次是增强新疆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从而提高农业收益和农民收入。以优势特色农业及其产品为对象,政府引导,市场运作,以为市场提供优质农产品为中心,追求经济效益。根据总体目标,新疆农业质量安全战略必须整体推进,分类指导,实施“无公害农产品行动计划”,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实施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实现绿色农业的生态保护功能。立足于国际、国内两个市场,突出重点,发挥优势,实施区域资源优势发展战略,确定新疆绿色农业的优势产业;实施农业产业化发展战略,做大做强绿色农业;实施名牌发展战略,提升绿色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分别从管理体系和保障体系两个方面提出完善新疆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的对策。剖析农产品安全利益相关者责权,对农业环境、功能区划、基地建设,农户、农业企业、经济合作组织等生产环节和市场、消费者的政府监管提出政府管理措施。探讨新疆政府建立农产品安全可追溯制度、绿色农业信息网络,加强社会和舆论监督以及新疆政府建立、完善农产品(农产品)安全风险分析、预警与应急体系。认为新疆需要优先建立适合的农产品安全预警体系,构建农产品安全预警体系框架,着重建设体系中的信息源系统、预警分析系统、反应和快速反应系统,提高预防和控制农产品安全卫生的能力。又进一步提出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对策措施,健全新疆政府农业质量安全管理的支撑体系,包括建立和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律法规、标准化体系、检测检验体系。提出增加投入,完善绿色农业保护措施,加大绿色农业人才队伍建设,建立绿色农业技术支撑体系,整合现有农产品(农产品)认证机构加快推进无公害农产品认证进程。最后得出论文的主要结论和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黄国华[10](2008)在《北京市花卉产业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花卉产业是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于一体的绿色产业,是我国大中城市发展中的重要产业,在现代都市农业中具有重要地位,在美化城市、提升市民文化修养等方面起着特殊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北京市的花卉业经过近三十年的发展,由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发展为初具市场经济形态特点的产业,逐步步入产业化发展之路,花卉的现代化生产设施规模及栽培技术都位于国内前茅,成为我国重要的盆花生产中心之一、我国重要的花卉生产和物流中心之一。总体来看,北京市花卉业发展非常迅速,市场需求大,产值高,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例不断提升,对改善农民收入,安排农民就业,解决“三农”问题起到了促进作用。近年来北京市花卉业的发展进入新的阶段,既进入了稳定与调整时期,又面临着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供需结构、生产、技术应用、产业化、政策与保障等方面。研究和解决这些问题,不仅具有理论意义而且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要解决这些新问题,必须在全面摸清北京花卉业家底的基础上,运用科学的经济理论,进行全面、全新的研究、规划与调整。为此,本文综合运用经济学理论,围绕如何做大做强北京花卉产业,采用宏观分析与微观分析相结合、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相结合、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比较分析等多种方法对北京市花卉产业发展进行研究。论文在广泛查阅国内外花卉产业研究与发展文献的基础上,确定了严谨的研究方法与思路,广泛深入地开展了生产者调查、经营者调查、消费者调查、管理者调查与专家走访,累计发放问卷5000余份,全面分析了北京市花卉产业现状与发展环境,以科学的经济建设与产业发展的理论与方法为指导,借鉴国内外花卉产业发达地区的先进经验,对北京花卉产业的定位与发展思路、发展路径、创新发展、竞争力与评价、政策机制与保障体系等重点问题进行了较为全面的研究。论文共分十一章,分别是(1)绪论;(2)北京花卉产业发展的理论依据与分析;(3)北京花卉产业发展现状研究;(4)北京市花卉供给与需求调查;(5)国内外花卉产业发展研究;(6)北京花卉产业发展的定位与发展思路;(7)北京花卉产业发展的综合竞争力研究;(8)北京花卉产业发展的创新研究;(9)北京花卉产业发展的政策研究;(10)北京花卉产业发展的保障体系研究;(11)结论。论文确立了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社会与时代特征三个理论依据,抓住产业与区域发展的基本规律,借鉴农业产业结构优化与都市农业发展的理论实践经验,紧密结合科学发展观,融合当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背景,为北京花卉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论文从自然条件、花卉历史和社会条件与人文环境等方面全面地分析了北京花卉发展的条件。突出介绍了基于三个调查:生产者调查、消费者市场、花卉流通渠道(企业和批发、零售市场)和全面掌握生产与销售等相关数据而总结出花卉需求特征,分析了北京花卉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的制约因素。论文选择上海、云南、首尔等国内外花卉发达地区作为比较对象,从外围的角度就消费规模、生产模式、流通体系等方面进行实证性比较研究,指出北京花卉产业的发展必须以创新为主要手段,在定位、思路、竞争力、政策与保障体系等方面实现新的发展。结合北京市关于花卉产业的政策沿革,借鉴北京市花卉产业的发展历史,吸收国内外发展花卉产业的经验,对北京花卉业的发展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进行了定位分析,从遵循经济规律、结合都市农业、融入首都经济、充分发挥优势等方面提出北京市花卉产业科学发展、特色发展、整体发展、优势发展的基本思路,即“以经济学理论及为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把北京花卉业纳入都市农业的范畴,统筹规划,重点发展,充分利用科技、消费、出口优势,全面做好花卉产业的发展工作”,为提高北京花卉业的综合竞争力,制定北京市花卉产业的创新与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花卉市场竞争遵循农产品市场竞争的一般规律,同时又由于花卉产品自身鲜明的特征决定了其特殊性。基于此,论文对北京花卉产业竞争力和产品竞争力的构成与影响因素进行了全面的分析,提出了提升花卉产业竞争力的思考与对策。创新就是生产力,创新是北京花卉产业发展的核心手段,论文以创新研究为重点,主要从技术创新、生产创新、流通创新、产业链创新、交易方式创新等方面,对北京花卉产业的发展进行了较全面的全新的思考,并提出了具体的创新方法。立足发展需要,论文对北京花卉产业发展的政策现状进行了全面分析,并借鉴国内外花卉产业发达地区的经验,对北京花卉产业发展的政策健全与完善提出了结论性建议,着眼于北京花卉产业的持续发展,做到花卉产品的产业发展,长效经营。此外,论文从人才、科技、信息、组织保障及社会化服务体系建立等方面为花卉产业的发展提供保障方面进行了相关研究。
二、南京农贸中心果品大市场引进名品增效益(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南京农贸中心果品大市场引进名品增效益(论文提纲范文)
(1)宁海县农产品流通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国外农产品流通的研究综述 |
1.2.2 国内农产品流通的研究综述 |
1.2.3 国内外研究文献评述 |
1.3 研究目标与内容 |
1.4 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及数据来源 |
1.4.1 研究方法 |
1.4.2 技术路线 |
1.4.3 数据来源 |
1.5 研究特色与难点 |
2 宁海县农产品流通发展现状 |
2.1 宁海县农业发展概况 |
2.2 宁海县农产品流通现状 |
2.2.1 农产品流通的概念和特点 |
2.2.2 宁海县农产品流通发展现状 |
3 宁海县农产品流通主要模式及分析 |
3.1 宁海县农产品流通主要模式 |
3.2 宁海县农产品流通成本调查分析 |
3.3 农产品现有流通模式分析 |
3.3.1 “农户+农贸市场”流通模式分析 |
3.3.2 “农户+收购商”流通模式分析 |
3.3.3 “农户+超市”流通模式分析 |
3.3.4 “农户+网络”型流通模式分析 |
3.3.5 “农户+订单”型流通模式分析 |
3.4 本章小节 |
4 宁海县农产品流通存在的问题 |
4.1 交易市场建设滞后 |
4.2 流通主体组织化程度低 |
4.3 传统流通模式比重大 |
4.4 冷链物流发展滞后 |
5 宁海县农产品流通发展的对策建议 |
5.1 完善市场基础设施建设 |
5.1.1 加大公益性市场建设力度,减少农户的交易费用 |
5.1.2 继续推进交易市场建设,促进农产品就近就地流通 |
5.2 培育壮大农产品流通主体 |
5.2.1 联合合作社抱团发展 |
5.2.2 试行农产品统一分销 |
5.3 大力发展新型农产品流通业态 |
5.3.1 深化农超对接模式 |
5.3.2 加快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 |
5.4 加强农产品物流基础设施建设 |
5.4.1 发展农产品连锁配送中心、冷链物流 |
5.4.2 推进城乡货运公交发展,减少农户的配送费用 |
6 结论与展望 |
6.1 主要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农户调查问卷(一) |
收购商调查问卷(二) |
企业冷链物流调查问卷(三) |
个人简介 |
致谢 |
(2)阎良甜瓜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2.1 农业供给侧改革的概念 |
1.2.2 推进农业供给侧改革的意义 |
1.2.3 我国甜瓜业现状 |
1.2.4 阎良区农业概况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研究思路 |
第二章 阎良甜瓜产业现在 |
2.1 阎良资源及环境条件 |
2.2 阎良甜瓜产业的发展历程 |
2.3 阎良甜瓜产业发展现状 |
2.3.1 主栽品种 |
2.3.2 种植规模 |
2.3.3 组织方式 |
2.3.4 栽培方式与茬口安排 |
2.3.5 品牌建设 |
2.3.6 销售渠道 |
2.3.7 经济效益 |
第三章 阎良甜瓜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形势分析 |
3.1 产业比较效益下降趋势越来越突出 |
3.2 资源制约越来越明显 |
3.3 劳动力结构变化越来越紧迫 |
3.4 病虫害和极端天气影响越来越严重 |
3.5 公众对品质要求越来越高 |
3.6 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 |
第四章 阎良甜瓜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制约因素 |
4.1 产业结构不合理,甜瓜供给效率不高 |
4.1.1 品种结构单一 |
4.1.2 种植方式相近 |
4.1.3 上市时间集中 |
4.2 标准化程度不高,质量品质难保证 |
4.2.1 化肥、农药用量偏大,使用不规范,利用率偏低 |
4.2.2 上市产品缺乏准入标准 |
4.2.3 品牌影响力有限 |
4.3 产业化程度较低,市场竞争力偏弱 |
4.3.1 经营主体多而不强 |
4.3.2 市场管理不够规范 |
4.3.3 产业化整体水平低 |
4.4 耕地透支利用,制约可持续发展 |
4.4.1 化肥、农药用量偏大,使用不规范,利用率偏低 |
4.4.2 农业废弃物处理率低,污染加重 |
4.4.3 土壤过度透支导致次生盐渍化和重茬病害 |
4.5 产业融合不够,带动能力不突出 |
4.5.1 产业功能挖掘不充分 |
4.5.2 产加销产业链不完善 |
4.5.3 产业发展的后劲不足 |
第五章 推进阎良甜瓜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建议 |
5.1 目标 |
5.2 建议 |
5.2.1 优化结构,保障有效供给 |
5.2.2 提升品质,坚持质量兴农 |
5.2.3 节本增效,实行集约化经营 |
5.2.4 补齐短板,破解产业发展瓶颈 |
第六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件1 |
附件2 |
作者简介 |
(3)宝鸡市农业产业化发展对农产品竞争力影响的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一章 导论 |
1.1 论文研究背景 |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的目的 |
1.2.2 研究的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4 主要研究思路及方法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相关理论基础 |
2.1 农业产业化的内涵 |
2.2 农业产业化的主要组织模式 |
2.2.1 龙头企业带动型 |
2.2.2 市场带动型 |
2.2.3 主导产业带动型 |
2.2.4 合作经济组织带动型 |
2.3 农业产业化的理论支撑 |
2.3.1 规模经济理论 |
2.3.2 社会分工与协作理论 |
2.3.3 交易费用理论 |
2.3.4 产业组织理论 |
2.4 农产品竞争力的概念界定、相关理论 |
2.4.1 农产品竞争力的概念界定 |
2.4.2 农产品竞争力的相关理论 |
第三章 宝鸡市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 |
3.1 宝鸡市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历程 |
3.2 宝鸡市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现状 |
3.2.1 宝鸡农业产业化发展基础情况 |
3.2.2 宝鸡农业主导产业体系建设情况 |
3.2.3 宝鸡农业产业化市场主体培育情况 |
3.3 宝鸡市农业产业化经营存在的主要问题 |
3.3.1 发展水平不高,规模总量小 |
3.3.2 发展动力不强,质量效益低 |
3.3.3 产业联结不紧密,带动能力弱 |
3.4 产业结构视角下宝鸡市农业产业化面临的挑战 |
第四章 宝鸡市农业产业化对农产品竞争力的影响理论分析 |
4.1 农产品竞争力的主要影响因素 |
4.1.1 直接影响因素 |
4.1.2 间接影响因素 |
4.2 宝鸡市农业产业化对农产品竞争力影响分析 |
4.2.1 农产品布局对农产品竞争力的影响 |
4.2.2 农业经营主体对农产品竞争力的影响 |
4.2.3 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对农产品竞争力的影响 |
4.2.4 农业专业化组织体系对农产品竞争力的影响 |
4.2.5 土地流转机制对农产品竞争力的影响 |
4.2.6 农业科技对农产品竞争力的影响 |
4.2.7 农业服务体系对农产品竞争力的影响 |
第五章 宝鸡市农业产业化对农产品竞争力的影响实证分析 |
5.1 面板数据回归模型的估计 |
5.2 指标选取与样本数据来源 |
5.2.1 主要指标的选取 |
5.2.2 数据来源及说明 |
5.3 实证分析 |
5.3.1 变量的描述性统计结果 |
5.3.2 相关性分析 |
5.3.3 回归结果及其分析 |
第六章 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提升农产品竞争力的对策建议 |
6.1 做好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 |
6.2 增强农业经营主体的市场地位 |
6.3 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
6.4 建立健全农业专业化组织体系 |
6.5 建立健全长期有效的土地流转机制 |
6.6 逐步完善农业科技投入体系 |
6.7 转变政府职能,优化农业服务社会化体系 |
第七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4)潍坊市寒亭区特色农业发展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的目的意义 |
1.1.1 研究的目的 |
1.1.2 研究的意义 |
1.2 研究思路 |
1.3 研究方法 |
1.4 创新与不足 |
1.4.1 本文的创新点 |
1.4.2 不足之处 |
2 文献综述 |
2.1 国外特色农业研究现状 |
2.1.1 特色农业研究的理论基础 |
2.1.2 国外特色农业发展现状 |
2.2 国内特色农业研究现状 |
2.3 国内外特色农业研究分析 |
2.4 都市农业研究现状 |
2.4.1 国外对都市农业研究进展 |
2.4.2 国内研究动态 |
2.4.3 国内外都市农业的研究比较、分析 |
2.4.4 经验总结及启示 |
3 潍坊市寒亭区特色农业发展现状 |
3.1 潍坊市概况 |
3.1.1 城市地理位置 |
3.1.2 行政区域 |
3.1.3 城市性质 |
3.1.4 城市规模 |
3.1.5 农业经济概况 |
3.2 寒亭区概况 |
3.2.1 区位与行政区划 |
3.2.2 自然条件 |
3.2.3 资源条件 |
3.2.4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现状 |
3.3 寒亭区特色农业发展现状 |
3.3.1 产业结构调整情况 |
3.3.2 龙头企业情况 |
3.3.3 优质农产品基地建设 |
3.3.4 主要农产品生产情况 |
3.3.5 品牌农业发展情况 |
3.3.6 现代服务业发展情况 |
3.3.7 文化旅游业发展情况 |
4 寒亭区特色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
4.1 存在的问题 |
4.1.1 农业园区的功能定位不是十分明确 |
4.1.2 规模化经营程度不够 |
4.1.3 基础设施还不是很完善 |
4.2 原因分析 |
4.2.1 农业生产的要素流失越来越严重 |
4.2.2 农产品竞争优势逐年减弱 |
4.2.3 农业产业化程度不高、农民组织化差距很大 |
4.2.4 农民的科技素质偏低,又缺乏农业科技培训的积极主动性 |
5 国内外经验借鉴 |
5.1 日本的特色农业--都市农业 |
5.1.1 日本都市农业发展现状 |
5.1.2 日本都市农业的做法和经验 |
5.1.3 日本都市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
5.2 美国的特色农业--都市区域内的农业 |
5.3 上海的特色农业--城郊农业 |
5.4 其它 |
5.5 简要评述 |
6 寒亭区特色农业发展的SWOT分析 |
6.1 优势 |
6.1.1 区位优势 |
6.1.2 旅游资源及地位 |
6.1.3 符合城市总体规划 |
6.1.4 寒亭区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 |
6.1.5 交通十分便利 |
6.1.6 农业科技和人才 |
6.1.7 自然和环境资源 |
6.2 劣势 |
6.2.1 水资源 |
6.2.2 农业劳动力成本较高 |
6.2.3 特色农业发展的配套机制尚未建全 |
6.2.4 资金短缺、投入不足 |
6.3 机会 |
6.3.1 寒亭区的产业规划 |
6.3.2 经济发展的机遇 |
6.3.3 畜牧业发展空间大 |
6.3.4 农产品加工发展空间和机遇大 |
6.3.5 旅游农业发展空间大 |
6.4 威胁 |
6.4.1 农民观念转变的威胁 |
6.4.2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过大的威胁 |
6.4.3 生态环境较差 |
6.5 本章小结 |
7 寒亭区特色农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
7.1 寒亭区特色农业发展的方向定位 |
7.1.1 寒亭区特色农业发展的目标 |
7.1.2 寒亭区特色农业发展的整体构思 |
7.1.3 寒亭区特色农业发展基本思路 |
7.1.4 寒亭区特色农业的功能定位和发展定位 |
7.2 寒亭特色农业发展区域布局构建 |
7.2.1 寒亭区第一产业发展布局 |
7.2.2 寒亭区旅游业发展布局 |
7.3 寒亭区特色农业发展的建议 |
7.3.1 健全完善相关政策法规,增大对特色农业扶持力度 |
7.3.2 采取得力措施促使农业发展向农业产业化经营方式转变 |
7.3.3 强化政府职能,提高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 |
7.3.4 制订规划,确保特色农业健康有序发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江宁台湾农民创业园发展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图表目录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 |
1.1.3 研究意义 |
1.2 核心概念界定与辨析 |
1.2.1 现代农业 |
1.2.2 现代农业园区 |
1.2.3 内生式发展模式 |
1.2.4 台湾农民创业园 |
1.3 研究对象和内容 |
1.3.1 研究对象 |
1.3.2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1.4.1 研究方法 |
1.4.2 技术路线 |
2 国内外农业园区的相关理论与实践 |
2.1 相关理论基础 |
2.2 国内外农业园区实践 |
2.2.1 国外农业园区发展现状及特点 |
2.2.2 国内农业园区发展现状及特点 |
2.2.3 国内台湾农民创业园发展现状 |
2.3 可供借鉴的经验与模式 |
2.3.1 国外农业园区三个发展阶段 |
2.3.2 国外农业园区三个经典模式 |
2.3.3 国外农业发展与工业化互动模式 |
2.3.4 经验总结 |
2.4 小结 |
3 江宁台湾农民创业园发展现状与评估 |
3.1 基本概况 |
3.1.1 历史回顾 |
3.1.2 区位交通 |
3.1.3 自然条件 |
3.1.4 社会概况 |
3.2 现状特征 |
3.2.1 空间格局特征 |
3.2.2 产业发展特征 |
3.2.3 运营组织特征 |
3.3 SWOT 分析 |
3.3.1 优势 |
3.3.2 劣势 |
3.3.3 机遇 |
3.3.4 威胁 |
3.4 存在的问题 |
3.4.1 尚未形成合理的城乡聚落体系 |
3.4.2 尚未构建完善持续的产业链条 |
3.4.3 尚未架构服务园区的发展平台 |
3.4.4 尚未普及运营园区的科学机制 |
3.4.5 尚未统筹因地制宜的规划思路 |
3.5 小结 |
4 江宁台湾农民创业园“内生式”发展模式的构建 |
4.1 “内生式”发展是现代农业园区发展的必由之路 |
4.1.1 “内生式”发展模式内涵 |
4.1.2 “内生式”发展模式与现代农业的结合 |
4.1.3 现代农业园区的“内生式”发展的现实意义 |
4.2 江宁台湾农民创业园“内生式”发展模式的要素 |
4.2.1 产业引领 |
4.2.2 人口集聚 |
4.2.3 资源助推 |
4.2.4 政策保障 |
4.3 江宁台湾农民创业园“内生式”发展模式的内容 |
4.3.1 “内生式”发展模式界定 |
4.3.2 产业链构建与延展 |
4.3.3 人口梯次转移集聚 |
4.3.4 资源的保育与维系 |
4.3.5 政策的连贯与保障 |
4.4 小结 |
5 江宁台湾农民创业园“内生式”发展模式的应用 |
5.1 江宁台湾农民创业园内生式发展基础 |
5.1.1 优越的农业发展腹地 |
5.1.2 明确的相关规划指引 |
5.2 江宁台湾农民创业园内生式发展的定位与目标 |
5.3 江宁台湾农民创业园内生式发展模式的应用实践 |
5.3.1 产业需求落实到发展链条 |
5.3.2 产业功能落实到空间布局 |
5.3.3 组织理念落实到园区平台 |
5.4 小结 |
6 结论与总结 |
6.1 研究结论 |
6.2 贡献与不足 |
6.3 后续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成果 |
致谢 |
(6)泰安市特色农业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及其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
1.3 研究的目标、内容与方法 |
1.4 主要创新点与不足 |
2 泰安市特色农业发展状况 |
2.1 特色农业的基本分析 |
2.2 泰安市特色农业发展状况 |
2.3 泰安市特色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 |
3 泰安市特色农业发展的环境分析 |
3.1 泰安市特色农业发展的宏观环境分析 |
3.2 泰安市特色农业发展的微观环境分析 |
3.3 泰安市特色农业的SWOT分析 |
4 泰安市特色农业发展的战略分析 |
4.1 泰安市特色农业发展的战略思路与方向 |
4.2 泰安市特色农业发展的战略定位 |
4.3 泰安市特色农业发展的战略目标 |
4.4 泰安市特色农业发展的战略布局 |
4.5 泰安市特色农业发展的战略重点 |
4.6 泰安市特色农业发展的战略部署 |
5 泰安市特色农业发展战略实施措施 |
5.1 泰安市特色农业发展战略实施的政策制度保障 |
5.2 泰安市特色农业发展战略实施的市场机制保障 |
5.3 泰安市特色农业发展战略实施的技术保障 |
5.4 泰安市特色农业发展战略实施的环境保护 |
6 研究结论与研究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天津市农业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导论 |
1.1 研究背景及文献综述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思路及内容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3.3 研究的主要内容 |
1.4 创新之处 |
2 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
2.1 发展的度量与评价 |
2.1.1 发展的内涵 |
2.1.2 常用的计量发展的方式 |
2.2 比较优势理论 |
2.2.1 理论概述 |
2.2.2 三个比较优势测定指标解释 |
2.3 农业区位论 |
2.4 技术效率 |
2.5 外部性理论 |
3 天津市农业发展的现状 |
3.1 天津市农业发展的基本概况 |
3.1.1 天津市农业发展的自然资源状况 |
3.1.2 农业投入和现代化水平 |
3.1.3 天津市农业示范区的发展 |
3.1.4 农业科技推广创新的应用 |
3.1.5 天津市农业的效益和效率 |
3.1.6 天津市滨海设施农业发展 |
3.2 天津市农业科技园的发展 |
3.2.1 农业科技园区产生的背景与特点 |
3.2.2 天津市农业科技园区功能分析 |
3.2.3 天津市各农业园区发展 |
3.3 天津市乡村旅游和农家乐的发展 |
3.3.1 天津市的名胜古迹和食文化 |
3.3.2 休闲旅游农业的发展 |
3.3.3 休闲农业对农户收入的影响 |
3.3.4 休闲农业对消费者的影响 |
4 天津市各区县农业的比较优势分析 |
4.1 天津市大农业内部产业结构变化 |
4.2 天津市各区县3种主要粮食作物比较优势分析 |
4.3 天津市蔬菜生产比较优势分析 |
4.3.1 天津市各区县蔬菜的比较优势分析 |
4.3.2 天津市国家级蔬菜标准同建设及科技推广 |
4.3.3 天津农业中水果的比较优势 |
4.4 天津市畜牧业生产比较优势分析 |
4.5 天津市渔业生产比较优势分析 |
4.5.1 各区县水产品产量分析 |
4.5.2 天津市滨海新区循环水养殖基地 |
4.5.3 天津市水产示范园的发展 |
4.5.4 鲤鲫鱼遗传育种中心的发展 |
5 天津种植业的技术效率分析 |
5.1 小麦生产的技术效率分析 |
5.1.1 数据说明和模型构建 |
5.1.2 模型中主要变量的统计分析 |
5.1.3 随机前沿生产函数参数估计与结果分析 |
5.2 粳稻生产的技术效率分析 |
5.2.1 数据说明和模型构建 |
5.2.2 模型中主要变量的统计分析 |
5.2.3 随机前沿生产函数参数估计与结果分析 |
5.3 玉米生产的技术效率分析 |
5.3.1 数据说明和模型构建 |
5.3.2 模型中主要变量的统计分析 |
5.3.3 随机前沿生产函数参数估计与结果分析 |
5.4 大棚西红柿生产的技术效率分析 |
5.4.1 数据说明和模型构建 |
5.4.2 模型中主要变量的统计分析 |
5.4.3 随机前沿生产函数参数估计与结果分析 |
5.5 大棚黄瓜生产的技术效率分析 |
5.5.1 数据说明和模型构建 |
5.5.2 模型中主要变量的统计分析 |
5.5.3 随机前沿生产函数参数估计与结果分析 |
6 天津市养殖业的技术效率分析 |
6.1 大规模生猪养殖的随机前沿分析 |
6.1.1 数据说明和模型构建 |
6.1.2 模型中主要变量的统计分析 |
6.1.3 随机前沿生产函数参数估计与结果分析 |
6.2 大规模蛋鸡养殖的技术效率分析 |
6.2.1 数据说明和模型构建 |
6.2.2 模型中主要变量的统计分析 |
6.2.3 随机前沿生产函数参数估计与结果分析 |
6.3 中等规模奶牛养殖的技术效率分析 |
6.3.1 数据说明和模型构建 |
6.3.2 模型中主要变量的统计分析 |
6.3.3 随机前沿生产函数参数估计与结果分析 |
6.4 农业中淡水鱼养殖的技术效率分析 |
6.4.1 数据说明和模型构建 |
6.4.2 模型中主要变量的统计分析 |
6.4.3 随机前沿生产函数参数估计与结果分析 |
7 天津市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制约因素分析 |
7.1 资源稀缺制约着农业现代化的进程 |
7.1.1 天津市农业土地亟需保护 |
7.1.2 化肥施用对天津市农业的影响 |
7.1.3 天津市农药的过量使用 |
7.1.4 天津市农业用水紧张 |
7.1.5 渤海湾天津海区生态环境状况 |
7.2 种植业和养殖业的高效和多样化有待提高 |
7.3 政府管理与经营体制方面的制约因素 |
7.3.1 农业规划滞后未形成体系 |
7.3.2 生态农业园的管理有待加强 |
7.3.3 天津市农业经营方式需要向多元化转变 |
7.4 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农业生态环境问题严峻 |
7.4.1 农药对农产品质量的影响 |
7.4.2 化肥对农产品质量的影响 |
7.4.3 农产品加工对农产品质量的要求 |
7.4.4 农业生态环境问题比较严峻 |
7.4.5 农业发展的资源环境效应分析 |
7.5 生产者知识水平制约农业发展的软实力 |
8 促进天津市农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
8.1 加大财政投入改善现代农业装备 |
8.2 优化结构发挥重点园区的示范效应 |
8.2.1 发挥地区优势优化结构调整 |
8.2.2 加强畜牧业科技支撑和园区建设 |
8.2.3 加强渔政管理优化水产养殖 |
8.3 建立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 |
8.4 加强农产品质量及农业环境安全监管 |
8.5 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和创新 |
8.5.1 筹建天津市现代农业科技创新中心的意义 |
8.5.2 建立现代农业科技创新中心的必要性 |
8.5.3 天津市现代农业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内容和定位 |
8.5.4 天津市现代农业科技创新中心公众参与情况 |
8.5.5 环境影响经济损益分析 |
9 研究结论与展望 |
9.1 研究结论 |
9.2 研究的不足 |
9.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导师简介 |
个人简介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9)新疆农产品质量安全政府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问题提出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1.4 论文结构 |
第2章 政府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的理论基础 |
2.1 农产品质量安全及其管理的基本概念 |
2.2 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经济学特征 |
2.3 政府经济学:政府干预的基础 |
2.4 政府在管理中的职能 |
2.5 政府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的问题 |
第3章 农产品质量安全政府管理国际比较分析 |
3.1 农产品(食品)安全政府管理模式 |
3.2 农产品质量安全政府监管 |
3.3 农产品(食品)质量安全保障体系 |
3.4 国外政府加强农产品(食品)质量安全管理经验对新疆的借鉴意义 |
第4章 新疆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现状分析 |
4.1 现阶段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
4.2 造成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原因分析 |
4.3 案例分析 |
第5章 新疆农产品质量安全政府管理现状分析 |
5.1 新疆农产品质量安全政府管理机构及职能现状分析 |
5.2 新疆农产品质量安全支撑体系现状分析 |
5.3 新疆农产品质量安全主要监管措施 |
第6章 新疆农产品质量安全政府管理的总体构想与管理体制 |
6.1 新疆政府农产品(食品)质量安全管理总体目标 |
6.2 总体构想和策略 |
6.3 实施统一监管模式 |
6.4 新疆农产品安全政府管理体系的组织构架 |
6.5 建立新疆政府农产品(食品)安全管理体制 |
第7章 政府对生产源头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 |
7.1 新疆农产品质量安全产地管理 |
7.2 对农业投入品市场的监督管理 |
7.3 突出安全农产品基地管理 |
7.4 政府对农产品(食品)生产者的监管 |
7.5 推广支持安全农产品产业化发展 |
第8章 政府对市场、消费环节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 |
8.1 政府市场治理模式的选择 |
8.2 市场准入 |
8.3 大力发展农产品连锁经营 |
8.4 政府引导农产品安全消费 |
8.5 实施名牌发展战略 |
8.6 案例:谁让"三聚氰胺"如此猖狂 |
第9章 构建新疆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制度和信息系统 |
9.1 建立农产品可追溯制度意义重大 |
9.2 新疆主要农产品可追溯系统建设 |
9.3 新疆农产品可追溯制度的内容建设 |
9.4 政府推动农产品追溯制度 |
9.5 建立新疆农产品安全信息系统 |
9.6 社会和舆论的监督 |
第10章 构建新疆农产品质量安全预警与应急系统 |
10.1 建立和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评价体系 |
10.2 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预警体系 |
10.3 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应急处理机制 |
10.4 典型案例 |
第11章 新疆政府农业质量安全管理支撑体系建设 |
11.1 农产品质量安全法规政策体系 |
11.2 建立和完善农产品质量标准化体系 |
11.3 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检验体系 |
11.4 增加投入,完善农业保护措施 |
11.5 加大农业人才队伍建设 |
11.6 建立农业技术支撑体系 |
11.7 整合现有农产品认证机构的认证职能 |
第12章 结论 |
12.1 主要结论 |
12.2 进一步研究的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10)北京市花卉产业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1章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1.1 选题背景 |
1.1.2 选题意义 |
1.2 研究综述 |
1.2.1 花卉与花卉产业 |
1.2.2 国外研究概况 |
1.2.3 国内研究概况 |
1.2.4 简要评述 |
1.3 研究设计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4 论文的主要创新与展望 |
1.4.1 论文可能的主要创新之处 |
1.4.2 论文的主要预期成果 |
1.4.3 未来研究的展望 |
第2章 北京花卉业发展的基本理论基础 |
2.1 理论经济学的支持 |
2.1.1 产业经济学理论 |
2.1.2 区域经济学理论 |
2.1.3 非均衡发展理论 |
2.2 应用经济学的支持 |
2.2.1 农业比较优势理论 |
2.2.2 农业产业结构优化理论 |
2.2.3 生态农业与都市农业理论 |
2.2.4 休闲产业与休闲经济理论 |
2.2.5 城市经济与发展理论 |
2.2.6 首都经济理论 |
2.3 时代特色与社会特征的指导 |
2.3.1 科学发展观 |
2.3.2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北京花卉产业发展现状 |
3.1 北京市花卉产业的历史与发展条件 |
3.1.1 北京市花卉产业的发展历史 |
3.1.2 北京市发展花卉产业的自然条件 |
3.1.3 北京市发展花卉产业的人文条件与社会环境 |
3.2 北京市花卉产业的地位与发展意义 |
3.2.1 北京市花卉产业的地位 |
3.2.2 北京市花卉产业的发展意义 |
3.3 北京市花卉产业的基本现状 |
3.3.1 北京市花卉产业的总体情况 |
3.3.2 北京市花卉产业的优势 |
3.3.3 北京市花卉产业的机遇 |
3.4 北京市花卉产业发展现存的主要问题与制约因素 |
3.4.1 北京市花卉产业发展现存的主要问题 |
3.4.2 北京市花卉产业发展的制约因素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北京市花卉供给与需求调查 |
4.1 北京市花卉产业供给调查分析 |
4.1.1 供给基本情况调查 |
4.1.2 供给特征分析 |
4.2 北京市花卉产业需求调查分析 |
4.2.1 需求基本情况 |
4.2.2 需求调查 |
4.2.3 北京市花卉业的需求特征 |
4.2.4 居民购花数量预测与因素分析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国内外花卉产业发展研究 |
5.1 上海花卉产业发展研究 |
5.1.1 上海市的基本情况 |
5.1.2 上海市花卉产业的基本情况 |
5.1.3 上海市发展花卉产业的基本经验 |
5.2 云南花卉产业发展研究 |
5.2.1 云南省的基本情况 |
5.2.2 云南省花卉产业的基本情况 |
5.2.3 云南省花卉产业发展的基本经验 |
5.3 首尔花卉产业发展研究 |
5.3.1 首尔的基本情况 |
5.3.2 首尔花卉产业的基本情况 |
5.3.3 首尔花卉产业的基本经验 |
5.4 荷兰花卉产业发展研究 |
5.4.1 荷兰花卉产业概况 |
5.4.2 荷兰花卉产业的发展经验 |
5.5 国内外花卉产业发展研究的启示 |
5.5.1 发达国家与地区花卉产业发展的经验 |
5.5.2 北京花卉产业与发达国家、地区花卉产业的对比分析 |
5.5.3 国内外花卉产业研究的启发 |
5.6 本章小结 |
第6章 北京花卉产业定位与发展思路 |
6.1 北京花卉产业的定位 |
6.1.1 宏观定位 |
6.1.2 微观定位 |
6.2 北京市花卉产业的发展思路 |
6.3 本章小结 |
第7章 北京花卉产业竞争力研究 |
7.1 北京花卉产业综合竞争力分析 |
7.1.1 产业竞争力的概念及理论 |
7.1.2 北京市花卉产业竞争力的“钻石模型”因素分析 |
7.1.3 北京花卉产业竞争力的内涵 |
7.2 北京市花卉产品竞争力分析 |
7.2.1 北京市花卉市场竞争的基本特征 |
7.2.2 花卉产品竞争力 |
7.2.3 提升花卉产品竞争力的意义 |
7.2.4 花卉产品竞争力因素分析 |
7.3 提升北京市花卉产业竞争力的基本思考与对策 |
7.3.1 提升北京市花卉产业竞争力的基本对策 |
7.3.2 全面提升北京市花卉产品竞争力 |
7.3.3 全面创新是提升北京市花卉产业竞争力的核心 |
7.3.4 立足比较优势,形成产业竞争优势 |
7.4 本章小结 |
第8章 北京市花卉产业发展的创新研究 |
8.1 生产技术创新 |
8.1.1 技术创新的原因 |
8.1.2 品种创新 |
8.1.3 技术创新与生产推广普及 |
8.1.4 质量创新 |
8.2 生产创新 |
8.2.1 生产布局创新 |
8.2.2 生产组织与形式创新 |
8.2.3 花卉生产标准化 |
8.3 流通创新 |
8.3.1 花卉流通对花卉产业发展的作用 |
8.3.2 北京市花卉流通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8.3.3 对北京市花卉流通创新的建议 |
8.4 产业链创新 |
8.4.1 产业链创新的依据 |
8.4.2 花卉产业链创新的内容 |
8.4.3 以休闲观光为形式的新兴产业——花卉休闲观光业 |
8.4.4 大力发展花卉国际贸易 |
8.4.5 创新形式,丰富内容,加快其他产业形式的发展 |
8.5 本章小结 |
第9章 北京市花卉产业发展的政策研究 |
9.1 产业政策内涵及其功能 |
9.1.1 产业政策及其内涵 |
9.1.2 产业政策的功能 |
9.2 花卉业发达国家的产业政策经验 |
9.3 北京市花卉产业政策分析 |
9.3.1 北京市花卉产业政策现状分析 |
9.3.2 产业经济学对北京市花卉产业政策的启发 |
9.4 北京市花卉产业发展政策的建议 |
9.4.1 加强宏观调控与管理,实现花卉产业健康持续发展 |
9.4.2 产业布局政策 |
9.4.3 产业结构政策 |
9.4.4 产业组织政策 |
9.4.5 产业技术政策 |
9.4.6 产业集聚政策 |
9.5 本章小结 |
第10章 北京市花卉产业发展的保障体系研究 |
10.1 完善花卉产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
10.1.1 完善花卉产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
10.1.2 加强花卉业经济合作组织建设,提升花卉产业化水平 |
10.1.3 完善花卉产业支撑体系建设 |
10.2 人才保障体系 |
10.2.1 北京花卉人才的现状 |
10.2.2 加强北京花卉人才工作的建议 |
10.3 投资及财政支撑体系 |
10.3.1 完善财政供给机制,加大投入力度 |
10.3.2 建立稳定、健全、高效的支农与补贴制度 |
10.3.3 加快推进农业保险,提高花卉业保障水平 |
10.3.4 解读“绿箱”,制定合理的财政支持政策 |
10.4 信息保障体系 |
10.4.1 建立信息保障体系的背景与意义 |
10.4.2 北京花卉信息保障体系的主要问题 |
10.4.3 建立信息保障体系的主要措施 |
10.5 组织保障体系——加强花卉协会建设 |
10.5.1 加大对花卉协会的支持力度 |
10.5.2 强化花卉协会的协调功能 |
10.5.3 建立政府、花卉协会、企业之间的交流协商机制 |
10.6 本章小结 |
第11章 结论 |
附录1:居民问卷 |
附录2:北京市花卉市场需求调查提纲 |
附录3:北京市顺义区关于加快花卉产业发展的扶持办法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导师简介 |
获得成果目录清单 |
致谢 |
四、南京农贸中心果品大市场引进名品增效益(论文参考文献)
- [1]宁海县农产品流通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D]. 柴志芳. 浙江农林大学, 2019(06)
- [2]阎良甜瓜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策研究[D]. 王恒.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8(01)
- [3]宝鸡市农业产业化发展对农产品竞争力影响的实证研究[D]. 雒婷婷.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4(03)
- [4]潍坊市寒亭区特色农业发展问题研究[D]. 李忠强. 山东农业大学, 2014(06)
- [5]江宁台湾农民创业园发展模式研究[D]. 屠定敏. 南京工业大学, 2014(04)
- [6]泰安市特色农业发展战略研究[D]. 师双凤. 山东农业大学, 2011(07)
- [7]天津市农业发展研究[D]. 张天懿. 北京林业大学, 2011(10)
- [8]清镇市“十二五”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A]. 陈爱平,安和平. “新一轮西部大开发与贵州社会发展”学术研讨会暨贵州省社会学学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 2010
- [9]新疆农产品质量安全政府管理研究[D]. 唐胜军. 新疆农业大学, 2010(07)
- [10]北京市花卉产业发展研究[D]. 黄国华. 北京林业大学, 200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