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学数学课堂落实素质培养教学改革实验设计(论文文献综述)
杨凡[1](2021)在《高中数学教师教学反思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智能测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教学反思作为教师成长的动力因素,其水平的提升对教师队伍专业发展与素质的提升起着推动作用。根据目前有关教学反思的研究可以发现,大部分的文献关注教师教学反思的现状调查及提升策略研究,鲜有聚焦于教师教学反思评价指标体系与评价模型的构建研究,少数指标体系的构建研究中还缺乏具体学段、学科的划分,而以人工智能作为技术支持,构建教学反思智能测评系统的研究更是少之甚少。故高中数学教师教学反思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一方面可以提供合理的教学反思测评工具,另一方面也能够为高中学段数学教师教学反思的内容提供方向,故以高中数学教师教学反思作为突破点,结合人工智能技术,由此提出研究的核心问题为以下三方面:(1)合理的高中数学教师教学反思评价指标体系是什么?(2)合理的高中数学教师教学反思评价模型是什么?(3)如何结合人工智能技术,实现高中数学教师教学反思的智能测评?基于以上研究问题,为编制高中数学教师教学反思评价指标体系,首先采用文献分析法,对已有文献进行梳理进而确定理论基础,初步设计出评价指标体系的各级指标;其次,运用德尔菲法对数学教育、教育学、心理学、中学数学相关领域的专家进行两轮意见咨询,修订和完善评价指标体系,并结合高中数学教师教学反思内容的特点,运用质性文本分析法对反思文本内容进行挖掘,确保指标体系维度与指标的合理性与饱和度,从而完成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为构建出科学的高中数学教师教学反思评价模型,采用层次分析法计算权重系数,通过对模型的实施信度检验与效度检验,确保评价模型的科学性、可靠性与有效性,从而完成对评价指标体系与评价模型的整体构建。为进一步实现高效测评,将人工智能技术与所构建的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模型相结合,利用基于知网的语义相似度算法,研发了高中数学教师教学反思智能测评系统,并进行了检验与应用,准确率达到80%以上,初步实现了对高中数学教师教学反思内容进行智能测评系统的开发、设计与应用。基于以上研究过程,得出三点研究结论:(1)构建了高中数学教师教学反思评价指标体系。编制了两层级的教学反思评价指标,由4个一级指标(教学背景、教学准备、教学过程、教学成效)与11个二级指标(课标要求、教材理解、学生情况、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流程设计、教师教学、学生学习、课堂文化、教师发展、学生发展)构成。(2)构建了高中数学教师教学反思评价模型。研究经过层次分析法构造出的教学反思评价模型用数学公式加以表示为:s=0.0338B1+0.0291B2+0.0462B3+0.0555B4+0.0433B5+0.0484B6+0.1377B7+0.1631B8+0.0685B9+0.1620B10+0.2124B11(S表示教学反思的总得分,B1-B11依次表示各个二级指标的相应得分),通过评分者信度计算与内容效度的计算,验证了评价指标体系与评价模型具有良好的信度与效度。(3)构建并应用了高中数学教师教学反思智能测评系统。以评价指标体系与评价模型为依据,借助人工智能技术,实现了对教学反思文本的智能测评。基于所得出的研究结果,得到关于高中数学教师教学反思的相关启示与建议:(1)以数学教学背景为前提,深刻回顾“三个基础”;(2)以数学教学准备为基础,切实展开教学设计;(3)以数学教学过程为核心,诊断课堂教学问题;(4)以数学教学成效为支撑,督促自身行动改进。
王慧蓉[2](2021)在《基于PBL的中学数学教学设计现状分析和实践研究》文中研究表明PBL从学生的角度来说是以问题为导向的学习模式,而从教师的角度来说是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模式,课上的问题被教师提前设计好,将学生分成学习小组,学生分组协助,通过小组讨论和研究,分析探究问题,并解决问题,基于教师的引导,讨论和总结解决问题的最佳办法,完成学习目标。PBL教学的主体是学生,主导者是教师。PBL符合“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教学理念,符合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这种教学模式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逻辑思维以及合作交流学习的能力。本文主要分成六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介绍PBL教学的背景,分析PBL教学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指导意义,以及确定此主题研究的思路和研究的方法。第二部分是文献综述,这部分首先介绍了文献的检索结果,接着分别从国外和国内两个角度对PBL的研究和实践现状进行分析,总体阐述了PBL教学模式的产生与发展历程,PBL教学的内涵,特征,流程及优势。第三部分介绍了PBL的理论基础,分别是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情境认知理论,问题教学理论,发现学习理论。第四部分利用问卷调查法和访谈调查法调查了PBL的中学数学教学设计现状,发现PBL教学模式在当前中学数学教学中运用的情况和某些不尽人意之处,主要问题是受调查的教师对PBL的教学价值的认同感不高,在实施的过程中容易忽视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对于课后的教学设计反思的情况也不够理想等等。在此基础上,第五部分是PBL教学模式的实证研究。在第四章调查的基础之上,首先提出了PBL教学设计的五大原则:问题驱动原则,合作探究原则,循序渐进原则,可行性原则,整体性原则。基于这五大原则,本文给出了PBL的教学设计模型,基于此模型,设计了关于《幂函数》的教学设计案例,在此案例基础上,对平均水平相当的两个平行班级做了实验研究,实施方法是对照班级用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模式,实验班级运用PBL的教学模式,以学生的期中考试成绩作为实验的前测成绩,后测成绩由笔者设计的题目进行测试,将得分结果输入SPSS.19得到独立样本t检验的结果,由对结果的分析,得出结论:PBL的教学模式要优于传统讲授式教学模式。第六部分将整个研究过程进行归纳,总结了研究结果,分析此研究的不完善的地方,对未来的研究进行预测。本研究中的提出的PBL教学设计的流程仍然处于实验阶段,PBL教学设计流程的广泛适用性和实验数据的有效性需要继续改进和完善。
关婷婷[3](2021)在《高中数学人教A版新旧教材必修部分数学文化的比较研究》文中提出《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修订中,非常重视数学文化的教育价值,把数学文化贯彻到课程、教材、教学、评价中。但是在实际课堂教学中,数学文化“高评价,低应用”的现象仍然存在。教材是课程实施的主要载体,是开发数学文化素材的前提,因此对教材中数学文化内容进行研究,了解教材中数学文化编排特点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数学文化内容为研究对象,通过系统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分析数学文化研究现状,进而明确教材比较的研究方向,并结合相应理论基础,完善指标体系,构建本文研究框架。在解读课标相关表述的基础上,运用文本分析、比较分析、统计分析等方法,从内容分布、栏目分布、运用方式等维度,对高中数学人教A版新旧两版教材必修部分数学文化内容进行比较分析。归纳两版教材中数学文化的编排特点,得出新教材中数学文化内容的编排特征:新教材体现数学文化内容的丰富性,符合培养理念;新教材关注数学的内在特性,展现数学的理性精神;新教材数学文化栏目设置合理,凸显数学内在逻辑。在比较研究的基础上,进行教师问卷和访谈调查,了解一线教师对教材中数学文化的认知态度,考察数学文化运用于教学的实际情况,从理论层面和现实层面得出本文研究结论:两版教材数学文化总量丰富,新教材内容分布更显均衡;新教材充分体现应用价值的基础上,关注人文特性;整体运用水平偏低,新教材文化与数学知识关联度更高;数学文化重视程度加深,融入多样性有待提升。根据研究结论,提出可行性教学建议:第一,教师要深刻解读教材数学文化编写意图;其次,教师深度学习数学文化内容,创造性运用数学文化素材;第三,拓展教学思路,合理开发数学文化素材;第四,以数学文化为主题,进行主题教学。
罗圆[4](2021)在《核心素养下的高中数学建模教材分析及教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是在核心素养视角下探索高中数学建模教学.首先,本文通过文献分析法分析了本研究的研究背景,阐明了所研究的问题及研究方法已及本文的研究意义.其次,通过文献法、比较法对国内外文献综述的研究和分析进行分析和比较,界定了核心素养和数学建模的相关概念及教育价值,阐述了本研究的理论基础.然后,通过内容分析法,以北师大版高中数学教材为例,对教材中数学建模的内容进行归纳,对数学建模的教材结构特点进行了分析.最后,对中学数学建模教学的原则和策略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从四个方面进行教学案例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中学数学建模教学常见的方法有:理论分析、模拟构造、函数拟合;(2)中学数学建模教学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探索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2)北师大版高中数学教材中数学建模内容安排有以下结构特点:一、实例引领;二、要点浓墨;三、循序渐进;四、持续跨学期;五、学生能各尽所能.(3)从核心素养的角度看,中学数学建模教学应遵循循序渐进、整体性、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多元评价的原则.
孙丹丹[5](2021)在《基于数学史网络研修的在职初中数学教师观念发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该研究是一项在数学教育中运用数学史的实证研究,关注数学史研修对在职初中教师数学观及数学教学观的影响。为此,研究者设计实施了一项旨在发展在职初中数学教师观念的基于数学史的网络研修项目,共持续一年,包含九个主题的数学史学习及教学研讨,研究致力于分析:参与研修项目的教师的数学观和数学教学观是否有转变?如果有:(1a)教师数学观内容有何转变?(1b)教师数学观持有方式有何转变?(2a)教师数学教学观内容有何转变?(2b)教师数学教学观持有方式有何转变?(3)教师的数学观和数学教学观转变有何联系?这些转变与数学史有怎样的联系?研究收集了教师数学观及数学教学观前后测李克特问卷、数学观及数学教学观前后测开放性问卷、9个研修主题的反思单及若干教师的反思单追踪访谈、个案教师教学设计、个案教师半结构化访谈等数据,综合教师总体与教师个案两个层面来分析问题1教师数学观的变化及问题2教师数学教学观的变化,总体层面的分析可以发现教师观念转变趋势,个体层面的分析有助于深入转变细节,问题3数学史、数学观及数学教学观转变关系的探索依赖于具体情境,因此仅在个案层面回答。研究采用混合研究法分析教师总体观念转变,采用案例研究法分析教师个体观念转变。研究发现,教师数学观表现出更支持柏拉图主义和问题解决观、更否定工具主义观的趋势,教师数学教学观表现出更支持强调理解及学生中心、更否定强调表现的趋势。具体而言,教师数学观内容的转变体现在:持有更加动态的数学观;倾向认为数学思维的应用也是一种数学应用;否定数学是不相关的事实规则集合。教师数学观持有方式转变体现在阐释性、例证性、论证性、一致性的增强。教师数学教学观内容转变体现在:深化“双基”目标;重视情意及观念目标的培养;尊重及重视学生的想法;关注学生的主动参与及思考;补充调整教科书。教师数学教学观持有方式转变体现在:例示性、论证性、执行性及联结性增强,冲突性减弱。研究从数学史(横向枚举史、纵向演进史)和HPM课例实施及观摩两方面阐述了数学史网络研修对数学教师观念的影响路径。本研究理论创新在于综合信念内容及信念持有方式两个视角来探索数学史对数学教师观念系统的影响,关注了已有数学史与数学教育研究较少关注的数学教学信念,同时讨论了数学观与数学教学观之间的联系。实践创新在于设计了可推广的指向在职初中数学教师观念发展的教师教育项目,借助网络研修拓广了以数学史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辐射面,为开展“互联网+教师教育”提供参考原型。
王改珍[6](2021)在《职前数学教师专业知识结构及水平的实证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教师专业发展成为教师教育领域的研究热点,各国从对教师“量”的需求逐渐转变到对教师“质”的需求,其中一个核心的研究内容便是教师知识。教师知识是教师专业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影响教师教学水平的重要因素。教师教育的质量决定着教育的质量,职前教师教育的质量又是确保教师教育质量的基础环节。职前教师需要具备怎样的专业知识结构和水平,才能满足高质量教育的人才需求,受到教育研究者和教育工作者的广泛关注。教师专业知识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基础,对职前教师专业知识的研究可以反映教师专业知识的最初状态。本研究聚焦于职前数学教师的专业知识结构及水平,分为三个子问题:一、职前数学教师需要怎样的专业知识结构?通过访谈和调查,从一线教师的视角给出对合格数学教师需要具备的专业知识结构的看法,并将其作为职前数学教师专业知识结构的参考标准。该知识结构是教师主观层面的认识,也可称为教师期望的专业知识结构。二、职前数学教师专业知识的掌握水平如何?通过测试了解职前数学教师专业知识的现状,进而得出实际的专业知识结构,并利用水平划分描述职前数学教师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三、职前数学教师实际的专业知识结构与一线教师期望的专业知识结构是否一致?通过对比,探讨职前数学教师专业知识结构的合理性,进而明确职前数学教师未来的努力方向。本研究采用量化研究与质化研究相结合的方法,以量化研究为主,质化研究为辅。子问题一通过调查教师视角下各类专业知识的重要程度来了解合格数学教师需要的各类专业知识的权重情况。首先通过文献梳理和访谈构建出数学教师的专业知识框架,并以此编制调查问卷;然后对一线教师展开问卷调查,教师根据教学经验对各类专业知识进行赋权;最后根据调查数据的统计分析得出合格数学教师需要具备的专业知识结构,并通过访谈对量化结果进行补充和说明。子问题二通过测试了解职前数学教师专业知识的现状和掌握水平。首先通过整理历年教师资格考试《数学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高级中学)科目的真题,明确各类知识的考查比例、题型和分值;然后结合子问题一的调查结果,确定测试所考查的内容、题型及分值,对试题进行抽取、组合、制定评分标准;接着,选取1所部属师范大学、1所省属师范大学和2所省属师范学院的数学师范生作为调查对象,展开测试;最后根据测试数据的统计分析得出职前数学教师的实际专业知识结构及水平。子问题三是基于前两个子问题的数据分析结果,再结合教师访谈,探讨职前数学教师实际的专业知识结构、不同知识掌握水平下的职前数学教师专业知识结构与教师期望的专业知识结构的一致性和合理性。研究结论如下:(1)合格数学教师的专业知识结构中数学学科知识的权重最大。教师视角下的合格数学教师需要具备的三类专业知识按照权重大小依次是数学学科知识(45.20%)、数学教学知识(30.71%)、数学课程知识(24.09%)。该知识结构可划分为三种类型。不同群体教师对各类知识权重的看法基本一致。(2)职前数学教师对所考查的数学专业知识基本能够掌握。实际知识结构中数学学科知识的权重最大。参与本研究的职前数学教师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由低到高可划分为四个水平:前水平、识记水平、关联水平和综合水平。不同类型学校的职前数学教师专业知识测试得分具有显着差异,得分由高到低分别为部属师范大学、省属师范大学、省属师范学院。(3)职前数学教师的实际知识结构中,各类知识的权重大小顺序与教师期望的专业知识结构一致,即职前数学教师的实际知识结构是合理的。知识掌握程度处在四个水平的职前数学教师的专业知识结构也是合理的。教师期望的学科知识权重低于职前数学教师的实际权重,教师期望的教学知识权重却高于职前数学教师的实际权重,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在于职前数学教师教学经验的缺乏。根据上述研究结论,对职前数学教师教育提出相关建议:(1)职前数学教师应以理论知识学习为主;(2)职前数学教师应提高教学知识储备。
金珉[7](2021)在《基于数学折纸活动的中学数学拓展课程设计与实践研究》文中认为根据当前中学数学课程改革的背景和实践经验,数学课程内容丰富而又多元,数学教学手段和评价工具也在不断更新,数学教育的现代化程度与之前相比已经高出不少,数学教学的目标从关注“分”的高低更多地转向关注“人”的学习。本研究是一次数学拓展课校本化实施的探索尝试,同时也是中学数学活动内容的有益拓展。折纸与数学拓展课的建设与实施将有利于落实学校育人目标、有利于构建主动学习的数学课堂、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抽象概括、数理运算以及团队协作等面向未来的必要素养,能体现“激发学生兴趣、促进个性发展”的教育理念。为此,笔者提出了本研究的三个问题。(1)如何构建基于数学折纸活动的中学数学拓展课程?(2)如何设计、实施折纸与数学拓展课的每个环节?(3)在实际教学中开展折纸数学拓展课的实施路径是什么?本文中,笔者以杜威的教育理论作为理论基础,结合了项目化学习理论等相关理论知识进行课程的设计。课程分为三个主题单元,笔者对每个主题单元设计了对应的课程,并在基层学校进行实施,利用调查问卷法、访谈法、案例研究法对课程的实施效果进行了评价,得到了如下结论:(1)以杜威教育理论作为指导思想,贯彻基于项目的学习理论,进行项目导向的教学设计,结合项目化学习构建基于数学折纸活动的中学数学拓展课程。(2)将课程分为三个专题:折纸与结构、折纸与数学课内知识、折纸艺术与数学。由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动手实践、数学计算并发散性思考,鼓励学生在折叠中从“形”与“数”两个角度发现问题、研究问题。(3)在实践中总结以拓展课为载体,打造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自主创新折纸作品、自主探索折纸数学研究的教学模式。将折纸活动与数学学习探究相结合,将有利于数学的学习和研究性学习成果的创新。
苏美娜[8](2021)在《中学数学教师信念测评指标体系的构建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教师是教学活动的实践者和主导者,是教育方针落实的关键,是课程目标的实施者,对学生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我国在迈进新时代之时,习近平总书记对提出了对好老师的四条标准:要有理想信念、要有道德情操、要有扎实学识、要有仁爱之心。并对教师队伍的建设提出了殷切期望,要树立终身学习理念,坚持教书与育人相统一,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贯穿在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和社会实践教育中的各个环节,同时也对教师在新教材的使用、选课走班管理制度、学生发展指导机制、课堂教学改革、教学组织、综合素质评价等方面提出了新要求。因此,教育改革的内外一致性决定了基础教育的改革,这必然引起教师信念的更新与重建。所以,建设新时代教师队伍需要科学的教师信念的指引。纵观国内外对教师信念的相关研究,大多数集中在教师信念的影响因素和相互关系上,虽说已经在数学教师的信念结构研究上达到成熟,但却很少以新时代为背景对数学教师信念展开测评研究。所以,结合时代背景构建数学教师的教师信念测评指标体系,是目前亟不可待的一个重要的研究问题。通过数学教师信念测评指标体系的构建,来完善教育测量与评价的相关理论,对我国教师信念相关工具的开发和设计提供了理论依据,也对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和教师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以我国步入新时代为定位,以数学教师信念为对象,尝试运用定量和定性结合的方法,构造出中学数学教师信念测评指标体系。通过阅读相关书籍、查阅相关文献、了解相关政策,明晰教师信念的内涵,进而探索中学数学教师信念的内涵,并依据测评指标选择的原则,对测评指标体系的各级指标作出假设。结合采用德尔菲法,先后发放两轮编制“中学数学教师信念测评指标体系专家咨询问卷”,寻求重庆市在数学教育与教师领域比较有权威的高校教授、科研人员、教研员及一线名师等专家,通过纸质问卷和网络问卷发放给专家们,对专家意见进行一致性认同度调查,进行数据处理,结合专家意见,在文献研究和政策分析的基础上对初拟的测评指标体系进行修改,最终达成一致,完成了中学数学教师信念的结构研究。采取层次分析法,构造出结构层次,确定测评指标体系中各级指标的权重,编制“中学数学教师信念测评指标权重专家咨询问卷”,从之前寻求的专家中选择具有代表性的6位专家,对测评指标体系各个指标相对重要成分进行判断。最后对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最终得出中学数学教师测评指标体系及权重系数,测评模型得以完善。本研究的主要结论如下:(1)构建出中学数学教师信念测评指标,包含关于数学学科的信念、关于数学学习的信念、关于数学教学的信念、关于教师自我的信念、关于学生的信念5个一级指标以及关于数学价值的信念、关于数学语言的信念、关于数学文化的信念、关于数学知识构建的信念、关于数学核心素养的信念、关于数学问题解决的信念、关于教学目标的信念、关于教学设计的信念、关于教学操作的信念、关于教学评价与反馈的信念、关于职业认同的信念、关于自我学习的信念、关于自我发展的信念、关于学生角色的信念、关于学生发展的信念、关于学生差异的信念16个二级指标。(2)确定中学数学教师测评指标体系各级指标权重系数。其中中学数学教师信念一级测评指标的权重如下:“关于数学学科的信念”的相对权重系数是0.116,“关于数学学习的信念”的相对权重系数是0.236,“关于数学教学的信念”的相对权重系数是0.305,“关于教师自我的信念”的相对权重系数是0.135,“关于学生的信念”的权重系数是0.208。综上,本研究通过定量和定性分析的方法,初步探析和尝试了对中学数学教师测评指标体系的构建。但由于自身的能力和研究时间有限,也有很多不足,未能投身于实践将测评指标体系进行检验,今后可继续对研究进一步完善和深入。
胡晓霞[9](2021)在《基于跨学科视角的中学数学教师教学能力结构研究》文中指出进入二十一世纪,国际社会对创新人才需求更为迫切。我国于2020年开始实施的“强基计划”就是服务国家重大实践战略发展的时代之需,是加强创新人才选拔培养的实践之举。“强基计划”中特别注重对跨学科人才的培养,而且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提出要分配10%的可是用于跨学科课程的学习,这对教师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近年来,国家在诸多政策文件中对教师的素养提出了更多与时俱进的新要求。当前基础教育正进入新一轮课程改革,提升教师素养,尤其是提升教师教学能力的实践诉求更为迫切。因此,重构中学数学教师教学能力结构具有很强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本研究主要试图解决以下问题:(1)挖掘中学数学教师教学能力构成新要素;(2)构建基于跨学科视角的中学数学教师教学能力结构。本研究在借鉴以往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对以往研究文献及国家颁布的教师相关政策文件进行梳理,初步构建基于跨学科视角的中学数学教师教学能力结构。然后,以高等教育教师教育研究领域教授和基础教育教学领域教育专家组成的专家咨询组为调查对象,采用德尔菲法获得专家对笔者构建的教学能力结构的意见,通过对其意见进行分析整理,最终构建出基于跨学科视角的中学数学教师教学能力结构,并提出中学数学教师教学能力培养建议。本研究的研究结论如下:(1)根据已有文献及相关政策文件分析,得出基于跨学科视角的中学数学教师教学能力有如下新元素:教学创新能力、育人能力、跨学科教学能力、创设跨学科教学情境的能力和跨学科理解与实践能力。(2)本研究构建了包含2个一级指标、6个二级指标、19个三级指标的基于跨学科视角的中学数学教师教学能力结构。2个一级指标为一般教学能力和特定学科教学能力;6个二级指标分别为教学设计能力、教学实施能力、教学评价能力、数学教学能力、科学探究教学能力和跨学科教学能力。本研究提出如下中学数学教师教学能力的培养建议:(1)中学数学教师教学能力职前培养建议。从培养单位层面出发,综合类大学和师范类大学应该根据时代需要与时俱进地更新课程设置和培养方式,课程设置方面可以增加师德培养类课程,其包含教师的师德培养,在教学中如何实施德育课程和育德能力的相关课程,培养方式方面,可以采用浸润式培养方式等;从职前教师层面出发,职前教师应该丰富自己的知识和能力结构。(2)中学数学教师教学能力职后培养建议。学校层面应该创新培养模式,主要包括“合作教学”培养模式和“教学视频”培养模式;教育主管部门可以采用“针对性”培养模式;职后教师应当坚持终身学习理念。整体来讲,本研究的特色在于挖掘了中学数学教师教学能力构成新元素,而且构建了基于跨学科视角的中学数学教师教学能力结构,对当前中学数学教师的发展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信鸽[10](2021)在《核心素养下将数学史融入数学教学实效研究 ——以大连市某某中学为例》文中提出学生无论是学习数学课程,还是学习与数学相关的其他课程(如:物理、化学和生物等),都需要具备的一种综合能力就是数学核心素养。数学核心素养在学生的整个九年义务教育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并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如何培养或提升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现已成为国内外基础教育领域面临的共同研究课题。经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后发现,在中学数学教学中融入数学科学发展史对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提升有较为理想的促进作用和效果。本文采用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和实验研究法。对人教B版普通高中数学必修教材中的数学科学发展史进行分析、探究;对教育实习所在学校的105名高中学生进行关于数学科学发展史和数学核心素养认知现状的问卷调查,并利用分层随机抽样抽取6名数学教师两两组合进行访谈,了解实习学校数学教师对数学科学发展史和数学核心素养的认知现状;最后以人教B版高中数学必修一第三章和必修二第四章为研究载体,本文对数学科学发展史融入数学的教学进行了优化设计,希望达到有效提升数学核心素养的目的,并将此设计用于实验班(对照班采用传统教学设计)。通过前测、后测分析两班数学核心素养的提升水平,以检测其有效性和实用性,并给出相应的教学案例以供参考。本文主要结论有:人教B版普通高中数学必修教材中所呈现的数学科学发展史与所对应数学知识内容的关联程度较低,并且“可视化呈现(图片、图文)”略显薄弱;师生对数学科学发展史和数学核心素养的认知现状以及课堂融入情况较差,由此可凸显在核心素养下将数学科学发展史融入中学数学教学的实效研究有更大的价值和提升空间;而且通过实验研究得出了数学科学发展史融入中学数学有助于提升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结论。基于研究结论,本文给出相应策略和对应教学的参考流程,其中实施策略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1)注重从数学科学发展史到数学课程资源的形态转化;(2)确保数学知识与数学科学发展史内容的主辅适切;(3)依据数学核心素养选择合理的融入模式。
二、中学数学课堂落实素质培养教学改革实验设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学数学课堂落实素质培养教学改革实验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1)高中数学教师教学反思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智能测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缘起与问题提出 |
1.1.1 研究背景 |
1.1.2 问题提出 |
1.2 核心概念界定 |
1.2.1 反思 |
1.2.2 教学反思 |
1.2.3 数学教学反思 |
1.2.4 评价指标体系与评价模型 |
1.2.5 智能测评系统 |
1.3 研究目的 |
1.4 研究意义 |
1.4.1 理论意义 |
1.4.2 实践意义 |
1.5 论文结构框架 |
2 文献综述和理论基础 |
2.1 文献综述 |
2.1.1 关于教学反思内涵的研究 |
2.1.2 关于教学反思内容与水平划分的研究 |
2.1.3 关于数学教学反思的研究 |
2.1.4 关于教学反思评价的研究 |
2.1.5 关于教学反思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 |
2.1.6 关于人工智能技术在教育测评领域的研究 |
2.1.7 对已有文献的小结与评析 |
2.2 理论基础 |
2.2.1 经验学习圈理论 |
2.2.2 CIPP评价模型 |
3 研究设计 |
3.1 研究对象 |
3.1.1 构建阶段样本的选取 |
3.1.2 检验阶段样本的选取 |
3.2 研究内容 |
3.3 研究重点、难点与创新点 |
3.3.1 研究重点 |
3.3.2 研究难点 |
3.3.3 研究创新点 |
3.4 研究方法 |
3.4.1 文献分析法 |
3.4.2 质性文本分析法 |
3.4.3 德尔菲法 |
3.4.4 层次分析法 |
3.4.5 统计分析法 |
3.5 研究工具的研制 |
3.5.1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
3.5.2 评价指标体系与评价模型的构建步骤 |
3.6 研究思路 |
4 高中数学教师教学反思评价指标体系的初构 |
4.1 高中数学教师教学反思评价一级指标的初拟 |
4.2 高中数学教师教学反思评价二级指标的细化 |
4.2.1 “教学背景”下二级指标的细化 |
4.2.2 “教学准备”下二级指标的细化 |
4.2.3 “教学过程”下二级指标的细化 |
4.2.4 “教学成效”下二级指标的细化 |
4.3 高中数学教学反思评价指标体系的初步建立 |
5 高中数学教师教学反思评价指标体系的完善 |
5.1 基于德尔菲法修订评价指标体系 |
5.1.1 德尔菲法的应用过程 |
5.1.2 咨询专家结果可靠性分析 |
5.1.3 第一轮征询统计结果分析 |
5.1.4 第二轮征询统计结果分析 |
5.2 基于NVivo编码验证评价指标体系 |
5.2.1 评价指标体系验证的工具与方法 |
5.2.2 评价指标体系验证的结果与反馈 |
5.3 高中数学教师教学反思评价指标体系的确立 |
6 高中数学教师教学反思评价模型的构建 |
6.1 基于层次分析法建立评价模型 |
6.1.1 层次分析法的应用过程 |
6.1.2 评价指标权重的计算 |
6.1.3 评价指标权重结果分析 |
6.1.4 高中数学教师教学反思评价模型的确定 |
6.2 高中数学教师教学反思评价模型的检验 |
6.2.1 评价模型的信度检验 |
6.2.2 评价模型的效度检验 |
7 高中数学教师教学反思智能测评系统的开发与应用 |
7.1 智能测评系统的开发构建流程 |
7.1.1 搭建高中数学教师教学反思语料库 |
7.1.2 智能测评系统的结构设计 |
7.2 智能测评系统的应用与结果 |
7.2.1 智能测评系统的应用流程介绍 |
7.2.2 智能测评系统的应用结果分析 |
8 讨论、结论与建议 |
8.1 研究讨论 |
8.1.1 关于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模型与智能测评系统构建的讨论 |
8.1.2 关于高中数学教师教学反思现状的讨论 |
8.1.3 研究的局限与展望 |
8.2 研究结论 |
8.3 对高中数学教师教学反思的启示与建议 |
8.3.1 以数学教学背景为前提,深刻回顾“三个基础” |
8.3.2 以数学教学准备为基础,切实展开教学设计 |
8.3.3 以数学教学过程为核心,诊断课堂教学问题 |
8.3.4 以数学教学成效为支撑,督促自身行动改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高中数学教师教学反思评价指标体系专家意见表(第一轮) |
附录2 高中数学教师教学反思评价指标体系专家意见表(第二轮) |
附录3 高中数学教师教学反思评价指标权重问卷 |
附录4 《高中数学教师教学反思评价指标体系使用指南》 |
附录5 高中数学教师教学反思评价模型信度检验问卷 |
附录6 高中数学教师教学反思评价模型内容效度检验问卷 |
致谢 |
(2)基于PBL的中学数学教学设计现状分析和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问题 |
(三)研究意义 |
1.理论意义 |
2.实践意义 |
(四)研究思路和方法 |
1.研究思路 |
2.研究方法 |
二、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 |
(一)文献检索结果 |
(二)国外研究现状 |
1.PBL教学的产生与发展 |
2.PBL教学的内涵 |
3.PBL教学的特征 |
4.PBL教学的流程 |
5.PBL教学的优势 |
(三)国内研究现状 |
1.PBL教学的产生与发展 |
2.PBL教学的内涵 |
3.PBL教学的特征 |
4.PBL教学的流程 |
5.PBL教学的优势 |
(四)PBL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的比较 |
(五)PBL教学模式的评述 |
(六)PBL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 |
1.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
2.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3.情境认知理论 |
4.问题教学理论 |
5.发现学习理论 |
三、PBL的高中数学教学设计运用现状调查 |
(一)问卷调查研究 |
1.样本的选择 |
2.问卷的设计 |
3.调查问卷的信度和效度 |
4.调查问卷的结果分析 |
(二)访谈调查研究 |
1.访谈对象 |
2.访谈目的 |
3.访谈设计 |
4.访谈记录分析 |
(三)PBL的教学设计的现状分析 |
1.对PBL教学设计的认识 |
2.PBL在教学设计中的运用情况 |
3.PBL运用在教学设计中的价值意义 |
4.实施PBL教学设计的过程情况 |
5.在教学设计中运用PBL的困难之处 |
6.PBL运用于教学设计的反思和评价 |
(四)PBL的教学设计的调查总结 |
四、PBL的中学数学教学设计 |
(一)PBL教学模式的教学设计的原则 |
1.问题驱动原则 |
2.合作探究原则 |
3.循序渐进原则 |
4.可行性原则 |
5.整体性原则 |
(二)PBL教学模式的教学设计的环节 |
(三)PBL模式的《幂函数》教学设计的案例 |
1.课程标准分析 |
2.教学内容分析 |
3.学生已具备的先决条件 |
4.《幂函数》教学设计 |
(四)PBL教学模式的《幂函数》教学设计的实践研究 |
1.实验目的以及对象 |
2.实验假设 |
3.实验变量及数据处理 |
4.实验流程 |
5.实验结果 |
五、研究总结与研究展望 |
(一)研究结论 |
(二)教学策略 |
(三)研究不足 |
(四)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PBL在中学数学教学设计中的运用现状研究双向细目表 |
附录B 中学数学教师PBL的教学现状的问卷调查 |
附录C 中学数学教师PBL的教学现状的访谈提纲 |
附录D PBL的教学设计案例《幂函数》的后测试卷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致谢 |
(3)高中数学人教A版新旧教材必修部分数学文化的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一)课标修订对数学文化的再重视 |
(二)改善数学文化课堂现状的需要 |
(三)数学文化研究现状 |
二、研究问题 |
三、研究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实践意义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一、文化及数学文化内涵 |
(一)文化 |
(二)数学文化 |
二、数学文化的分类 |
三、不同视角下数学文化的研究 |
(一)数学文化与教育教学相关研究 |
(二)数学文化与课程研究 |
(三)数学文化与高考试题相关研究 |
四、高中数学教材中数学文化比较研究 |
(一)中外高中数学教材中数学文化比较研究 |
(二)我国高中不同版本教材中数学文化比较研究 |
五、文献述评 |
第三章 研究过程与方法 |
一、研究对象 |
二、研究方法 |
(一)文献分析法 |
(二)文本分析法 |
(三)比较分析法 |
(四)调查法 |
三、研究过程 |
(一)研读课程标准及教材,明确研究方向 |
(二)梳理数学文化教材比较的理论基础 |
(三)分析指标体系,完善比较研究的框架 |
(四)针对比较结果,进行教师问卷及访谈 |
(五)得出研究结论,提出教学建议 |
第四章 期望课程对数学文化的相关表述分析 |
一、课程性质与基本理念部分对数学文化相关表述分析 |
二、课程结构与课程内容部分对数学文化相关表述分析 |
三、实施建议部分对数学文化相关表述分析 |
第五章 两版高中数学教材中数学文化比较分析 |
一、两版教材中数学文化内容分布比较分析 |
(一)两版教材数学文化内容总体分布 |
(二)知识源流内容分布 |
(三)学科联系内容分布 |
(四)社会角色内容分布 |
(五)审美娱乐内容分布 |
(六)多元文化内容分布 |
二、两版教材中数学文化的运用方式比较分析 |
三、两版教材中数学文化栏目分布比较分析 |
四、两版教材中数学文化案例比较分析 |
(一)函数主线 |
(二)几何与代数主线 |
(三)概率与统计主线 |
五、比较研究的结果与思考 |
(一)两版教材数学文化内容比较结果 |
(二)新教材数学文化编排特征 |
第六章 教师问卷和访谈 |
一、教师问卷 |
(一)问卷对象 |
(二)问卷设计 |
(三)问卷情况 |
二、教师访谈 |
(一)访谈对象 |
(二)访谈设计 |
(三)访谈情况 |
三、问卷及访谈结果 |
第七章 结论和建议 |
一、研究结论 |
(一)两版教材数学文化总量丰富,新教材内容分布更显均衡 |
(二)新教材充分体现应用价值的基础上,关注人文特性 |
(三)整体运用水平偏低,新教材文化与数学知识关联度更高 |
(四)数学文化重视程度加深,融入多样性有待提升 |
二、教学建议 |
(一)教师深刻解读数学文化编写意图 |
(二)深度学习数学文化内容,创造性运用教材 |
(三)拓展数学文化教学思路,合理开发素材 |
(四)以数学文化为主题,开展主题教学 |
三、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数学文化认识教师调查问卷 |
附录二 访谈提纲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4)核心素养下的高中数学建模教材分析及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数学建模的研究背景 |
1.2 数学建模有关研究问题 |
1.3 数学建模的研究方法 |
1.4 研究意义 |
第2章 数学建模教学国内外研究综述 |
2.1 数学核心素养国内外的相关研究 |
2.2 数学建模国内外的相关研究 |
2.3 高中数学建模及其相关课程在国内外的发展情况 |
第3章 概念的界定与理论依据 |
3.1 核心素养与数学建模的概念界定 |
3.2 数学建模教学的理论依据 |
第4章 数学建模的教材分析 |
4.1 数学建模在教材中的内容 |
4.2 数学建模的教材结构特点 |
4.3 数学建模与基础知识的结合 |
第5章 中学数学建模教学研究 |
5.1 中学数学建模教学设计原则 |
5.2 基于核心素养的中学数学建模教学策略 |
第6章 核心素养式教学的中学数学建模教学设计应用案例 |
6.1 以“基本不等式”为例——在普通课程中渗透模型思想 |
6.2 数学建模的主要步骤——数学建模基础概念教学 |
6.3 以“黄金数的应用”为例——数学文化渗透的数学建模教学 |
6.4 以“泡制口感最佳的茶水”为例——完整建模教学活动 |
6.5 教学实施与反思 |
第7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基于数学史网络研修的在职初中数学教师观念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论 |
1.1 背景 |
1.1.1 数学史教育价值呼吁实证研究的验证 |
1.1.2 教育改革落实亟需教师观念的调整 |
1.1.3 信息技术发展强力支撑教师网络研修的推行 |
1.2 研究问题 |
1.3 研究意义 |
1.4 论文结构概览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数学教师观念 |
2.1.1 国内教师信念及观念研究述评 |
2.1.2 国外教师信念及观念研究述评 |
2.2 数学史与教师专业发展 |
第3章 概念框架 |
3.1 理论的作用 |
3.2 研究问题中的理论要素 |
3.3 观念及信念系统 |
3.3.1 信念内涵:信念和知识 |
3.3.2 信念结构:信念系统 |
3.4 教师的数学观 |
3.4.1 三种概观和判断 |
3.4.2 三种数学观 |
3.4.3 大纲及课标中的数学观 |
3.5 教师的数学教学观 |
3.5.1 三种数学教学观 |
3.5.2 大纲及课标中的数学教学观 |
3.6 理论视角的联系 |
3.7 研究问题的细化 |
第4章 研究设计 |
4.1 项目背景 |
4.1.1 主题选择 |
4.1.2 项目组织 |
4.2 研究方法 |
4.3 数据收集 |
4.4 研究工具 |
4.5 数据分析 |
4.6 信效度分析 |
第5章 教师观念变化趋势 |
5.1 数学观变化趋势的量化分析 |
5.2 数学观变化趋势的质性分析 |
5.2.1 数学演进 |
5.2.2 数学应用 |
5.2.3 数学本质 |
5.3 数学教学观变化趋势的量化分析 |
5.4 数学教学观变化趋势的质性分析 |
5.4.1 教学目标 |
5.4.2 教学过程及师生角色 |
5.4.3 学生学习 |
5.4.4 教学资源 |
第6章 教师观念转变案例研究 |
6.1 个案 1:孙老师 |
6.1.1 孙老师的数学观 |
6.1.2 孙老师的数学教学观 |
6.1.3 孙老师案例小结 |
6.2 个案 2:侯老师 |
6.2.1 侯老师的数学观 |
6.2.2 侯老师的数学教学观 |
6.2.3 侯老师案例小结 |
6.3 个案 3:李老师 |
6.3.1 李老师的数学观 |
6.3.2 李老师的数学教学观 |
6.3.3 李老师案例小结 |
6.4 跨案例分析 |
6.4.1 数学观 |
6.4.2 数学教学观 |
6.4.3 发展机制 |
第7章 结论 |
第8章 讨论 |
8.1 与已有研究的联系 |
8.2 可能回答的问题 |
8.3 回顾理论与方法论 |
8.4 回顾教育研究的三个方面 |
8.5 启示、局限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研修主题示例 |
附录2 数学观及数学教学观开放问卷(研修前后) |
附录3 函数主题反思单示例 |
附录4 个案教师访谈提纲(研修后) |
附录5 《中学数学教师数学观问卷》正式问卷 |
附录6 a《中学数学教师数学教学观问卷》初测问卷 |
附录6 b《中学数学教师数学教学观问卷》正式问卷 |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6)职前数学教师专业知识结构及水平的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第二节 研究问题 |
第三节 研究意义 |
第四节 论文结构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第一节 教师知识 |
一.知识的内涵及分类 |
二.教师知识的分类 |
第二节 数学教师知识 |
一.数学教师学科知识 |
二.数学教师学科教学知识 |
三.数学教师知识相关文献的量化分析 |
第三节 职前数学教师知识 |
一.职前数学教师知识的现状及来源 |
二.职前数学教师知识中某类具体知识 |
三.职前数学教师综合性知识和技能 |
四.中外职前数学教师知识的对比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研究设计与实施 |
第一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第二节 相关概念界定 |
一.教师知识 |
二.数学教师专业知识 |
三.职前教师 |
四.知识结构 |
第三节 理论基础与框架 |
一.数学教师专业知识分类框架构建 |
二.职前数学教师专业知识分析层次建构 |
第四节 研究的具体过程 |
第四章 教师视角下的合格数学教师专业知识结构 |
第一节 教师视角下合格数学教师专业知识结构描述分析 |
第二节 教师视角下合格数学教师专业知识结构聚类分析 |
第三节 不同群体教师对合格数学教师各类知识权重看法的量化分析 |
一.不同教龄教师对合格数学教师各类知识权重看法的差异分析 |
二.不同职称教师对合格数学教师各类知识权重看法的差异分析 |
三.不同称号教师对合格数学教师各类知识权重看法的差异分析 |
四.不同学历教师对合格数学教师各类知识权重看法的差异分析 |
第四节 教师视角下合格数学教师各类知识权重看法的质化分析 |
第五节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职前数学教师专业知识现状分析 |
第一节 职前数学教师专业知识掌握情况的水平划分 |
一.职前数学教师专业知识测试成绩整体描述 |
二.职前数学教师测试总成绩的水平分布 |
三.职前数学教师主观题作答情况的水平分析 |
第二节 职前数学教师专业知识的实际结构 |
第三节 不同类型学校职前数学教师专业知识得分情况的差异分析 |
一.不同类型学校职前数学教师总成绩的差异分析 |
二.不同类型学校职前数学教师各类知识得分的差异分析 |
第四节 不同性别职前数学教师得分情况的差异分析 |
一.不同性别职前数学教师总成绩的差异分析 |
二.不同性别职前数学教师各类知识得分的差异分析 |
第五节 各类数学专业知识之间的关系分析 |
一.各类数学专业知识得分之间的相关性分析 |
二.数学学科知识对数学教学知识的影响分析 |
三.数学学科知识对数学课程知识的影响分析 |
第六节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职前数学教师专业知识实际结构与期望结构的对比分析 |
第一节 职前数学教师专业知识实际结构与期望结构的整体比较 |
第二节 不同水平下职前数学教师专业知识实际结构与期望结构的比较 |
一.前水平的职前数学教师专业知识结构的比较 |
二.识记水平的职前数学教师专业知识结构的比较 |
三.关联水平的职前数学教师专业知识结构的比较 |
四.综合水平的职前数学教师专业知识结构的比较 |
第三节 职前数学教师专业知识结构的讨论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与建议 |
第一节 研究的结论 |
第二节 研究的建议 |
第三节 研究的局限性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中学数学教师知识结构状况调查与访谈提纲 |
附录2 数学教师专业知识分类框架 |
附录3 中学数学教师知识权重调查问卷 |
附录4 教师资格考试2014-2018 试题汇总 |
附录5 职前数学教师专业知识与基本能力测试 |
附录6 职前数学教师专业知识与基本能力测试参考答案 |
附录7 职前数学教师专业知识结构及其培养策略访谈提纲 |
后记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
(7)基于数学折纸活动的中学数学拓展课程设计与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1.1 服务国家战略和社会期待,创新人才培育任务紧迫 |
1.1.2 适合超常儿童学习需要的数学教育实践仍值得进一步探索 |
1.1.3 新背景下的数学选修课程校本化开发满足个性发展 |
1.1.4 几何与代数交融贯通的折纸数理学研究具有教育价值 |
1.2 研究问题 |
1.2.1 研究基础 |
1.2.2 问题提出 |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意义与价值 |
1.4 研究思路和框架 |
1.4.1 研究目标 |
1.4.2 研究对象 |
1.4.3 研究内容 |
1.4.4 研究方法 |
1.4.5 研究框架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数学折纸活动背后的教育理论 |
2.1.1 杜威的教育实践理论 |
2.1.2 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法 |
2.1.3 项目化学习的相关理论 |
2.2 国内外关于拓展课的研究 |
2.2.1 国外关于拓展课的研究 |
2.2.2 国内关于拓展课的研究 |
2.2.3 笔者所在学校关于拓展课的实践经验 |
2.2.4 折纸活动在国内外进课堂的相关研究 |
2.3 折纸数学历史与现代科技应用 |
2.3.1 折纸几何学传入中国 |
2.3.2 现代折纸技术的应用 |
第3章 课程的构建 |
3.1 课程建设的目标 |
3.1.1 为何做:在数学项目化活动中培养学生数学核心素养 |
3.1.2 怎么做:数学项目化活动的组成要素 |
3.1.3 谁来做:数学项目化活动的师生关系 |
3.1.4 做什么:折纸中的数学奥秘 |
3.2 课程建设的内涵意义 |
3.2.1 课程建设的教学价值 |
3.2.2 课程建设的育人价值 |
3.2.3 课程建设的社会价值 |
3.3 课程建设的具体实施 |
3.3.1 课程实施的教学要素 |
3.3.2 课程实施的教学案例 |
3.3.3 课程实施的突出亮点 |
3.4 课程建设的成果辐射 |
第4章 课程的设计案例 |
4.1 课程目标 |
4.1.1 学情分析 |
4.1.2 教学要求 |
4.1.3 学习目标 |
4.2 学习准备 |
4.2.1 材料工具的准备 |
4.2.2 数学知识的准备 |
4.2.3 折纸基本技能的准备 |
4.2.4 图书媒体资料的准备 |
4.3 课程专题单元的设计说明 |
4.3.1 专题单元的初步选取 |
4.3.2 专题单元的细化设计 |
4.3.3 课程模式的设计 |
4.4 专题单元一:折纸结构与数学 |
4.4.1 结构折纸初探 |
4.4.2 伸缩结构 |
4.4.3 旋转结构 |
4.4.4 密铺结构 |
4.5 专题单元二:折纸与中学数学知识 |
4.5.1 折纸与圆锥曲线 |
4.5.2 折纸与数列 |
4.6 专题单元三:折纸艺术与数学 |
4.6.1 圆河法与数学教学案例 |
4.6.2 组合折叠中的数学问题 |
第5章 课程实施的评价 |
5.1 基于问卷调查的评价 |
5.1.1 调查对象与目的 |
5.1.2 调查问卷的编制 |
5.1.3 调查结果 |
5.2 基于访谈法的评价 |
5.2.1 访谈的设计 |
5.2.2 访谈摘录 |
5.3 基于作品展示的评价 |
5.4 基于测试的评价 |
第6章 总结与反思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反思 |
6.3 未来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折纸与数学》拓展课调查问卷 |
附录2:《折纸与数学》拓展课第一学期期末测试 |
附录3:《折纸与数学》拓展课第二学期期末测试 |
致谢 |
(8)中学数学教师信念测评指标体系的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缘由 |
1.1.1 新时代背景下的育人方式改革对教师提出新的要求 |
1.1.2 教师信念被视为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素养 |
1.1.3 中学数学教师信念结构成分需要准确地诊断和表达 |
1.2 研究问题 |
1.3 研究意义 |
1.3.1 理论价值 |
1.3.2 现实意义 |
第2章 文献综述及核心概念界定 |
2.1 核心概念 |
2.1.1 教师信念 |
2.1.2 数学教师信念 |
2.2 关于教师信念内涵的研究 |
2.2.1 信念的内涵界定 |
2.2.2 教师信念的内涵 |
2.3 关于教师信念结构的研究 |
2.3.1 关于信念结构的研究 |
2.3.2 关于教师信念结构的研究 |
2.3.3 关于数学教师信念结构的研究 |
2.4 关于数学教师信念测评的研究 |
2.5 相关理论基础 |
2.5.1 建构主义理论 |
2.5.2 多元智力理论 |
2.6 文献述评 |
第3章 研究设计 |
3.1 研究内容 |
3.2 研究方法 |
3.3 研究思路 |
第4章 中学数学教师信念指标体系构建 |
4.1 测评指标体系的设计原则 |
4.2 中学数学教师信念测评指标体系构建的政策分析 |
4.2.1 政策文件筛选 |
4.2.2 政策文件解读 |
4.3 中学数学教师信念测评指标初步构建 |
4.3.1 中学数学教师信念测评指标的初步选取 |
4.3.2 中学数学教师信念测评指标体系的研究工具 |
4.3.3 第一轮专家咨询对调查对象的选择 |
4.3.4 第一轮专家咨询统计结果分析 |
4.4 中学数学教师信念测评指标体系的修订与完善 |
4.4.1 中学数学教师信念测评指标体系的研究工具 |
4.4.2 第二轮专家咨询对调查对象的选择 |
4.4.3 第二轮专家咨询统计结果分析 |
4.4.4 中学数学教师信念测评指标体系的最终构建 |
4.5 中学数学教测评指标体系指标解析 |
4.5.1 “关于数学学科的信念”指标的内涵解析 |
4.5.2 “关于数学学习的信念”指标的内涵解析 |
4.5.3 “关于数学教学的信念”指标的内涵解析 |
4.5.4 “关于教师自身的信念”指标的内涵解析 |
4.5.5 “关于学生的信念”指标的内涵解析 |
第5章 中学数学教师信念测评指标体系权重的确定 |
5.1 构造权重方法的选取与确定 |
5.1.1 层次分析法的基本原理 |
5.1.2 层次分析法的基本步骤 |
5.2 编制权重咨询问卷 |
5.3 指标权重的确立 |
5.3.1 个案分析 |
5.3.2 数据整合 |
第6章 研究结论及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不足 |
6.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情况 |
(9)基于跨学科视角的中学数学教师教学能力结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新时代人才的呼唤:创新型人才的稀缺 |
1.1.2 国家对教师的要求:相关政策文件对教师素养提出新要求 |
1.1.3 新课程改革的趋势:教师跨学科教学能力提升的实践诉求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践意义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核心概念界定 |
2.1.1 能力(Competency) |
2.1.2 教学能力(Teaching Competency) |
2.1.3 跨学科(Inter-disciplinary) |
2.2 关于能力的相关研究 |
2.2.1 关于能力内涵的研究 |
2.2.2 关于能力结构的研究 |
2.3 关于教学能力的相关研究 |
2.3.1 关于教学能力内涵的研究 |
2.3.2 关于教学能力结构的研究 |
2.4 关于中学数学教师教学能力的相关研究 |
2.5 文献述评 |
第3章 研究设计 |
3.1 研究问题 |
3.2 研究方法 |
3.3 研究思路 |
3.4 数据分析和指标筛选 |
3.4.1 数据统计分析 |
3.4.2 评价指标筛选 |
第4章 基于跨学科视角的中学数学教师教学能力结构构建 |
4.1 基于跨学科视角的中学数学教师教学能力结构的初步构建 |
4.1.1 理论基础 |
4.1.2 初步构建基于跨学科视角的中学数学教师教学能力结构 |
4.2 第一轮专家咨询 |
4.2.1 形成基于跨学科视角的中学数学教师教学能力结构专家咨询表(第一轮) |
4.2.2 选取调查对象 |
4.2.3 第一轮专家咨询结果与分析 |
4.2.4 基于跨学科视角的中学数学教师教学能力结构的指标修订 |
4.3 第二轮专家咨询 |
4.3.1 形成基于跨学科视角的中学数学教师教学能力结构专家咨询表(第二轮) |
4.3.2 选取调查对象 |
4.3.3 第二轮专家咨询结果与分析 |
4.3.4 基于跨学科视角的中学数学教师教学能力结构的指标再修订 |
4.4 基于跨学科视角的中学数学教师教学能力构成要素解读 |
4.4.1 基于跨学科视角的中学数学教师教学能力结构的最终构建 |
4.4.2 基于跨学科视角的中学教师教学能力构成要素解读 |
第5章 中学数学教师教学能力培养建议 |
5.1 中学数学教师教学能力的职前培养建议 |
5.1.1 培养单位层面:增设跨学科课程,提升跨学科教学能力 |
5.1.2 培养单位层面:增加教师师德培养类课程,提升育人能力 |
5.1.3 培养单位层面:增设人文社科类及科学类课程,丰富跨学科知识体系 |
5.1.4 职前教师层面:学习跨学科知识,提升跨学科教学能力 |
5.2 中学数学教师教学能力的职后提升建议 |
5.2.1 学校层面:“跨学科”培养模式,提升跨学科教学能力 |
5.2.2 职后教师层面:坚持终身学习理念,提升教学创新能力 |
第6章 研究结论与反思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反思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
(10)核心素养下将数学史融入数学教学实效研究 ——以大连市某某中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1.核心素养的重要性备受关注 |
2.数学科学发展史在教学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
(二)研究意义 |
1.理论意义 |
2.实践意义 |
(三)研究问题 |
(四)研究方法 |
(五)理论基础 |
二、研究综述 |
(一)文献的综合整理 |
(二)数学核心素养的国内外相关研究 |
1.国外研究 |
2.国内研究 |
(三)数学科学发展史与数学核心素养相关研究 |
1.核心素养下利用数学科学发展史进行数学教学的相关研究 |
2.数学科学发展史融入高考试题考查数学核心素养的相关研究 |
(四)数学核心素养水平划分的国内外相关研究 |
(五)相关概念界定 |
1.数学科学发展史(简称“数学史”) |
2.数学核心素养 |
(六)总结 |
三、教材中的数学科学发展史分析 |
(一)所属的知识主题分析 |
(二)所属的栏目分布分析 |
(三)融入方式的分析 |
(四)信息载体分析 |
(五)总结 |
四、数学科学发展史和数学核心素养的认知现状调查研究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对象及研究方法 |
(三)学生调查问卷 |
1.调查问卷的设计 |
2.调查问卷的编制 |
3.调查问卷的信度 |
4.调查问卷的效度 |
5.调查问卷的结果分析 |
(四)教师访谈提纲 |
1.访谈对象的设计 |
2.访谈提纲的编制 |
3.访谈的记录和分析 |
(五)研究结果归因分析 |
1.教师调查结果归因分析 |
2.学生调查结果归因分析 |
五、核心素养下将数学科学发展史融入数学教学的教学实验研究 |
(一)实验设计 |
1.实验目的 |
2.实验假设 |
3.实验对象 |
4.实验变量 |
(二)实验工具 |
1.采用的数学核心素养水平评价工具 |
2.测试卷的设计 |
(三)实验实施 |
1.教学参考流程 |
2.《函数的概念》中融入数学科学发展史的教学设计与实施 |
3.《样本空间与事件》中融入数学科学发展史的教学设计与实施 |
(四)数据分析 |
1.前测数学核心素养水平分析 |
2.后测数学核心素养水平分析 |
(五)实验总结 |
六、研究结论与展望 |
(一)结论 |
1.教材角度 |
2.教师角度 |
3.教学角度 |
(二)不足与展望 |
1.研究的不足之处 |
2.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学生调查问卷 |
附录二 教师访谈提纲 |
附录三 数学核心素养测试卷(课前) |
附录四 数学核心素养测试卷(课后)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致谢 |
四、中学数学课堂落实素质培养教学改革实验设计(论文参考文献)
- [1]高中数学教师教学反思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智能测评研究[D]. 杨凡. 天津师范大学, 2021(09)
- [2]基于PBL的中学数学教学设计现状分析和实践研究[D]. 王慧蓉. 辽宁师范大学, 2021(08)
- [3]高中数学人教A版新旧教材必修部分数学文化的比较研究[D]. 关婷婷.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1(08)
- [4]核心素养下的高中数学建模教材分析及教学研究[D]. 罗圆. 西南大学, 2021(01)
- [5]基于数学史网络研修的在职初中数学教师观念发展研究[D]. 孙丹丹. 华东师范大学, 2021(09)
- [6]职前数学教师专业知识结构及水平的实证研究[D]. 王改珍. 东北师范大学, 2021(09)
- [7]基于数学折纸活动的中学数学拓展课程设计与实践研究[D]. 金珉.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7)
- [8]中学数学教师信念测评指标体系的构建研究[D]. 苏美娜. 西南大学, 2021(01)
- [9]基于跨学科视角的中学数学教师教学能力结构研究[D]. 胡晓霞. 西南大学, 2021(01)
- [10]核心素养下将数学史融入数学教学实效研究 ——以大连市某某中学为例[D]. 信鸽. 辽宁师范大学, 202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