豌豆草袋栽培平菇的试验研究

豌豆草袋栽培平菇的试验研究

一、豌豆秸杆袋栽平菇试验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于惠[1](2018)在《玉米秸秆预处理及用作食用菌栽培基质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食用菌的需求量逐年增加,但主要生产原料棉籽壳和木屑却逐年减少,食用菌的生产成本增加,需要寻求有效的代用料。我国是农业大国,秸秆资源丰富,将秸秆应用于食用菌栽培中,不仅可以降低生产成本,还可以缓解环境污染,实现秸秆的资源利用。本文以推广玉米秸秆作为食用菌栽培基质为目的,研究了玉米秸秆预处理工艺(氨处理+生物脱毒),以及处理秸秆在食用菌栽培中的效果,得到以下结果:(1)木质素衍生物对菌丝生长有抑制作用。含0.1-0.5 g/L的丁香醛、香兰素和4-羟基苯甲醛液体培养基培养菌丝,草菇菌丝生物量分别降低7.46%-51%、28.86%-94.44%、38.21%-97.70%;平菇菌丝生物量分别降低15.17%-78.87%、4.17%-98.87%、8.64%-99.32%;香菇平菇菌丝生物量分别降低8%-84%、20.52%-98.30%、11.26%-98.09%。(2)木质素衍生物可降低纤维素酶和木聚糖酶酶活。在反应中分别添加0.1-0.5 g/L的丁香醛、香兰素和4-羟基苯甲醛,纤维素酶酶活分别降低了7.84%-19.68%、1.92%-39.82%、1.15%-19.25%;木聚糖酶酶活分别降低了62.46%-71.19%、61.49%-70.29%、57.58%-65.52%。(3)醋酸钙不动杆菌可以降解木质素衍生物。接种1%的醋酸钙不动杆菌培养2 d可使培养基中丁香醛含量降低到0.11 g/L,香兰素含量降低到0.10 g/L,4-羟基苯甲醛含量降低到0.01 g/L。(4)预处理有效提高秸秆酶解还原糖含量。玉米秸秆经3%氨常温处理4 d,再接种醋酸钙不动杆菌,发酵2 d,2-10目秸秆酶解后还原糖含量由0.332 g/g提升到0.433 g/g;10-35目秸秆酶解后还原糖含量由0.338 g/g提升到0.461 g/g。(5)处理玉米秸秆可以提高草菇、平菇和香菇的种植效益。相对于对照组,氨处理发酵秸秆的添加使得草菇的定植时间缩短了1.3 d,菌丝生长速率增加了1.13mm/d,满瓶时间缩短了3.4 d,生物学效率提高了74%,粗蛋白含量提高了9.30%,多糖含量提高了48.10%;对平菇的定植时间和满瓶时间没有显着影响,菌丝生长速率加快了0.32 mm/d,生物学效率提高了7.54%,粗蛋白含量提高了25.64%,多糖含量提高了22.79%;对香菇的定植时间、菌丝生长速率、满瓶时间、生物学效率及粗蛋白和多糖含量没有显着影响。

魏世平[2](2010)在《大豆栽培品种主要农艺性状与SSR标记的关联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水稻和玉米杂种优势的充分利用,为作物生产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而在杂种优势利用较困难的大豆上,因其单产水平较低使其总体生产形势非常严峻,所以迫切需要实现大豆的高产育种;首要工作就是要发掘产量性状的优异基因。然而,只研究产量这一个性状往往不能解决根本性问题,这就需要考察与产量相关的多个性状,以准确分析影响产量的各种因素,以便为高产育种提供更准确的信息。栽培大豆是起源于我国的重要油料作物,有着丰富的品种资源,这为实现高产育种提供了坚实的材料基础。对大豆种质资源的利用,关联分析是近几年来逐步发展起来的新途径,能找到与性状直接关联的标记;但是,当前关联分析在大豆种质资源的利用研究上往往采用假阳性率较高的单标记方法。本研究以分层随机抽样方法抽取的215份大豆品种为研究材料,利用135个SSR标记的多态性数据剖析了该品种群体的遗传特征,包括群体遗传结构、遗传多样性和连锁不平衡性;在对主要农艺性状的表型变异参数进行分析后,运用TASSEL软件和E-BAYES方法对主要农艺性状进行关联分析,挖掘了优异等位变异并找到了相应的典型载体材料;最后,初步预测了改良主要农艺性状的优异杂交组合。得到的主要结果有:1、利用STRUCTURE、PowerMarker和地理生态类型三种方法进行群体遗传结构剖分,分别将大豆群体分成了4、3和6个亚群。对三种分类方法亚群间以及亚群内的参数估算得到,STRUCTURE分组得到的亚群间成对只,值最大,为0.1083;亚群间含有相同最高频率等位基因的位点数最小,为85;亚群内基因多样性、多态性信息含量、等位基因个数、群体内分化系数以及群体内遗传多样性Hs均最小。这表明STRUCTURE软件能更好地剖分群体的遗传结构。遗传多样性分析中,135个SSR标记共产生了890个等位基因;平均每个位点的有效等位基因数A。、多态性信息含量PIC、基因多样性和观测杂合度H。分别为3.46、0.5140、0.5540和0.013。STRUCTURE分组的第三亚群的各个群体遗传统计量在所有亚群中最高,表明该亚群遗传多样性最丰富。TASSEL进行的连锁不平衡性分析得到:1)22.49%的位点对存在LD,共线性和非共线性位点对中存在LD的分别占34.16%和21.88%;2)整体分析和亚群独立分析中共线性和非共线性LD位点对的D’集中于0.2-0.4,r2集中于0-0.2;3)当标记间遗传距离>20cM时,整个群体和亚群的LD程度的衰减趋势均不明显。2、利用E-BAYES方法和TASSEL软件,在株高、主茎节数、分枝数、粒茎比、茎粗、表观收获指数和全生育期性状中分别检测到38个和177个主效QTL,其中共同的主效QTL有26个。E-BAYES方法检测到的主效标记的LOD值范围为2.54~77.36,遗传率范围为0.02~0.25,总共解释的各性状遗传率分别达到18%、40%、42%、36%、39%、46%和39%。利用E-BAYES方法在株高、主茎节数、分枝数、茎粗、表观收获指数和全生育期性状中还检测到177个互作,其中40个标记出现在TASSEL检测的主效标记中;总共解释的遗传率分别为81.67%、59.51%、58.44%、53.69%、54.42%和61.46%。对优异等位变异的发掘和典型载体材料的搜索发现:satt440(179bp)和satt440(251bp)、satt632(305bp)和satt160(285bp)、sat267(223bp)和satt244(177/ 165bp)、satt354(300bp)和satt354(309bp)、sat267(287/255bp)和satt352(181bp)、satt514(299bp)和sat267(255/231bp)分别是株高、主茎节数、分枝数、茎粗、表观收获指数、全生育期中增效和减效效应最大的等位变异类型,携带各性状增效和减效效应最大的优异等位变异类型的代表性载体材料分别是湖南秋豆1号和诱变790、晋豆2号和淮黄1号、合肥两塘焦双青豆和嘉善红毛荚、田岸豆和齐588-8、勤研1号和长汀细豆、平果黄豆和文丰6号;粒茎比中,satt382(295bp)和satt382 (325bp)、satt683(224bp)分别是增效和减效效应最大的等位变异,代表性载体材料分别是勤研1号和八月青、皖豆1号。3、对优异杂交组合预测的结果发现,尉青豆、融豆21、科系8号和武义青豆、嘉祥牛毛黄、大粒黄豆则分别对性状株高、主茎节数、分枝数、茎粗、全生育期具有改良的作用。在这些组合中,发现一些品种可同时改良多个性状,如勤研1号可以同时改良性状粒茎比和表观收获指数。这些预测结果还需进一步的验证。

程颖颖[3](2008)在《大豆秸秆饲用品质性状的遗传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我国大豆秸秆产量丰富,其饲料利用率较低,品质方面的研究较少。大豆籽粒收获后的成熟秸秆不能广泛用做动物饲料的限制因素主要是粗纤维含量和木质化程度高,粗蛋白含量较低。本文以大豆秸秆为材料,参考饲料粗纤维测定国家标准研究了大豆秸秆粗纤维含量的测定方法,研究抑制生殖生长对大豆秸秆株高、茎粗、粗纤维以及粗蛋白含量的影响,对大豆秸秆的株高、茎粗、粗纤维以及粗蛋白含量进行了相关性和遗传分析。结论如下:1以9个大豆家系为材料,参考饲料粗纤维测定国家标准,并对其中3个参数进行比较,得到适合大豆秸秆粗纤维含量测定的方法,结果表明:大豆秸秆粗纤维含量的测定相比普通饲料有其特殊性,利用FOSS纤维测定仪1020测定时,大豆秸秆合适的粉碎细度为40目,称样量为0.6-0.7g,酸碱热浸提时间为60min。2以10组大豆家系为材料,从鼓粒初期开始逐步摘荚抑制其生殖生长,测定成熟后秸秆的株高、茎粗、粗纤维以及粗蛋白含量,并分析对照及各处理情况下四性状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在鼓粒初期开始,随摘荚抑制大豆生殖生长的时间逐步推后,各家系变化规律不完全相同,秸秆株高和茎粗无明显变化规律,粗纤维含量总体呈现上升趋势,粗蛋白含量总体呈现下降趋势。处理后大豆秸秆粗纤维含量普遍低于对照,粗蛋白含量普遍高于对照,即抑制生殖生长处理对大豆秸秆的表型性状无明显影响,对质量性状则有明显的改善作用;对照及各处理情况下,四性状相关性不同且不明显。3以NJRIKY群体为材料,分析秸秆株高、茎粗、粗纤维以及粗蛋白含量的相关性,并利用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软件来初步探讨大豆秸秆株高、茎粗以及粗纤维和粗蛋白含量的遗传规律,结果表明:四性状相关性都极显着,株高和茎粗与粗纤维含量都呈极显着正相关,与粗蛋白含量则都呈极显着负相关;四性状均为两对主基因+加性多基因的遗传,各性状主基因效应、主基因及多基因遗传率不同。

郭其玖[4](2005)在《作物秸秆生态化综合利用研究》文中指出本研究主要探索作物秸秆的生态化综合利用,以期实现资源利用的最大化。通过研究最终围绕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形成了食用菌生产—蔬菜有机生态型无土栽培—土壤改良这样一条良性生态链。此项技术实现了作物秸秆的生态化多级利用:初级利用其生产食用菌,菌渣再用来进行蔬菜有机生态型无土栽培,栽培后形成的废弃基质用以改良土壤。该技术不但可以有效地消化利用作物秸秆,生产食用菌产生直接经济效益,而且可以很好地解决困扰保护地生产中连作障碍的问题,使蔬菜大幅增产,品质显着提高,并能很好地改良土壤,具有较高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真正做到了化害为利。根据作物秸秆的生态化综合利用的特殊要求,我们开展食用菌生产、蔬菜有机生态型无土栽培、基质改良土壤多方面的综合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用作物秸秆可进行平菇生产。不同的基质配比,其生物学转化率不同。以玉米秸、麦秸、玉米芯组合基质配方生物学转化率较高,经济效益最好,达到了利用玉米秸、麦秸等作物秸秆的目的。2.试验结果表明,对菌渣进行再次利用,代替草炭作为基质进行樱桃番茄无土栽培切实可行,虽其产量比草炭基质有所降低,但可以大幅度地降低无土栽培基质成本,每667㎡成本低1500元,大大提高了产出/投入比。不同的基质配比对产量有较大影响,我地最为适宜的基质配方为菌渣:炉渣=6:4。炉渣较为缺少的地区也可以用河沙和菌渣作为栽培基质,其比例同样为菌渣:河沙=6:4。3.利用菌渣进行樱桃番茄有机生态型无土栽培,不但可以实现作物秸秆的再利用,而且可以大幅减轻蔬菜病虫害发生率,降低农药残留,提高产品品质,其产品品质接近了国家规定的绿色食品标准。有机生态型无土栽培比传统栽培产量也要高的多,增产幅度达到50.3%。有机生态型栽培比普通栽培667㎡净增产值6320.5元,有机生态型栽培的投入/产出比为1:3.15,普通土壤栽培的投入/产出比为1:1.98,增加经济效益54.04%。

马国良[5](2004)在《豌豆秸杆袋栽平菇试验研究》文中认为利用豌豆秸秆栽培料进行不同配方的平菇袋栽试验 ,结果表明 ,生长于不同配方中的平菇产量和生物学效率不同 ,最佳配方为B ,C次之 ,其生物学效率和产量分别为 310 %、 6 2 0kg/ 16 0袋 ;2 90 %、 5 80kg/ 16 0袋 ,在当地平菇栽培中值得推广。

二、豌豆秸杆袋栽平菇试验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豌豆秸杆袋栽平菇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玉米秸秆预处理及用作食用菌栽培基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秸秆应用于食用菌栽培的研究意义
    1.2 秸秆应用于食用菌栽培基质的发展现状
    1.3 秸秆的预处理
        1.3.1 木质纤维素化学组成
        1.3.2 秸秆预处理方法
        1.3.3 木质纤维素衍生物
        1.3.4 脱除抑制剂的方法
    1.4 食用菌栽培
        1.4.1 食用菌栽培前景
        1.4.2 食用菌种类
        1.4.3 栽培基质
    1.5 课题研究目的、意义及主要内容,
        1.5.1 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1.5.2 研究主要内容
2 研究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与试剂
        2.1.1 实验材料与菌株
        2.1.2 供试培养基及栽培基质
        2.1.3 主要实验试剂
    2.2 实验方法
        2.2.1 食用菌菌种活化
        2.2.2 菌丝抑制率的测定
        2.2.3 醋酸钙不动杆菌对抑制剂的降解
        2.2.4 还原糖含量的测定
        2.2.5 玉米秸秆预处理
        2.2.6 持水力的测定
        2.2.7 木质素衍生物对纤维素酶和木聚糖酶的酶活影响
        2.2.8 碳,氮元素含量的测定
        2.2.9 菌丝速率的测定
        2.2.10 食用菌的栽培
        2.2.11 食用菌理化指标的测定
3 实验结果与分析
    3.1 木质素衍生物对菌丝的抑制
    3.2 木质素衍生物对酶活的影响
    3.3 醋酸钙不动杆菌的脱毒效果
    3.4 玉米秸秆的预处理
        3.4.1 玉米秸秆氨处理
        3.4.2 玉米秸秆氨处理固态发酵
        3.4.3 预处理对秸秆持水力的影响
    3.5 食用菌的栽培
        3.5.1 培养料碳氮比的测定
        3.5.2 食用菌栽培结果
4 讨论
    4.1 结论
    4.2 本实验的创新点及不足
    4.3 课题展望
参考文献
硕士期间学术成果
致谢

(2)大豆栽培品种主要农艺性状与SSR标记的关联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英文缩略词)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遗传标记
        1.1 形态学标记
        1.2 细胞学标记
        1.3 蛋白质标记
        1.4 DNA分子标记
    2 QTL定位方法
        2.1 单标记分析方法
        2.2 区间作图法
        2.3 复合区间作图法
        2.4 多QTL作图法
    3 大豆种质资源的研究进展
        3.1 大豆种质资源的分类
        3.2 国内大豆种质资源利用的概况
        3.3 国外大豆种质资源利用的概况
        3.4 种质资源利用的新领域
    4 关联分析
        4.1 群体结构
        4.2 遗传多样性
        4.3 连锁不平衡
        4.4 关联分析的概念及统计方法
        4.4.1 概念
        4.4.2 统计方法
    5 大豆高产育种
        5.1 提高大豆产量的意义
        5.2 大豆主要农艺性状遗传分析的研究进展
        5.3 大豆主要农艺性状关联分析的研究进展
    6 本研究的目的与研究内容
第二章 试验材料与方法
    1 试验材料
    2 试验方法
        2.1 试剂的配制
        2.2 试验材料DNA的提取
        2.3 PCR扩增以及SSR基因型测定
        2.4 凝胶制备
        2.4.1 试剂配制
        2.4.2 凝胶电泳步骤
        2.5 电泳检测
        2.6 渗透及显色
        2.7 主要实验仪器
    3 主要农艺性状的考察
    4 数据分析方法
        4.1 群体结构分析方法
        4.1.1 地理生态类型分群
        4.1.2 STRUCTURE软件分群
        4.1.3 PowerMarker软件分群
        4.2 遗传多样性分析方法
        4.2.1 SSR位点等位变异
        4.2.2 亚群遗传多样性分析
        4.3 连锁不平衡分析方法
        4.4 表型相关分析方法
        4.5 关联分析方法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1 大豆栽培品种群体的遗传特征
        1.1 大豆栽培品种亚群的划分
        1.1.1 STRUCTURE、PowerMarker划分结果
        1.1.2 分类方法间的关联
        1.1.3 分类方法间的比较
        1.1.3.1 三种分类方法亚群间参数的比较
        1.1.3.2 三种分类方法亚群内参数的比较
        1.2 遗传多样性分析
        1.2.1 位点遗传多样性分析
        1.2.2 亚群遗传多样性分析
        1.3 连锁不平衡性分析
        1.3.1 群体连锁不平衡水平的分析
        1.3.2 群体连锁不平衡程度的分析
    2 主要农艺性状表型特征及相关分析
        2.1 主要农艺性状表型特征
        2.2 主要农艺性状相关分析
    3 大豆主要农艺性状的关联定位
        3.1 QTL检测
        3.2 优异等位变异的发掘
    4 优异杂交组合的预测
第四章 讨论
    1 群体遗传结构划分的讨论
    2 遗传多样性和连锁不平衡对关联分析的影响
    3 大豆主要农艺性状相关性的遗传剖析
    4 QTL检测结果可靠性
    5 TASSEL结果的剖析
    6 设计育种的探讨
第五章 全文结论和创新点
    1 全文结论
    2 创新点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3)大豆秸秆饲用品质性状的遗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农作物秸秆及秸秆饲料利用概况
        1.1 农作物秸秆利用的意义
        1.2 国内外秸秆的利用现状
        1.3 秸秆饲料的概念及营养特性
        1.4 秸秆用作饲料的限制因子
        1.5 影响作物秸秆类饲料营养价值的因素
    2 豆类秸秆资源现状及其营养价值
        2.1 大豆秸秆资源及利用现状
        2.2 大豆秸秆的营养特性
        2.3 提高豆秸营养价值的措施
    3 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
        3.1 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的概念
        3.2 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的对立统一关系
    4 饲料粗纤维测定方法
        4.1 粗纤维的概念
        4.2 粗纤维分析的发展和原理
    5 遗传分离分析方法
        5.1 遗传分离分析方法的发展
        5.2 分离分析方法中混合分布的概念及一般理论
        5.3 主基因+多基因遗传模型分离分析法
        5.4 重组自交系数量性状遗传的分离分析研究
        5.5 大豆数量性状的分离分析研究
    6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大豆秸秆粗纤维含量的测定方法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粉碎细度对测定结果的影响
        2.2 称样量对测定结果的影响
        2.3 酸碱热浸提时间对测定结果的影响
    3 结论与讨论
        3.1 结论
        3.2 讨论
第三章 抑制生殖生长对大豆秸秆饲用价值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逐步抑制生殖生长对大豆秸秆株高茎粗以及粗纤维和粗蛋白含量的影响
        2.2 对照组及各处理情况下大豆秸秆株高,茎粗以及粗纤维和粗蛋白含量的相关性分析
    3 结论与讨论
        3.1 结论
        3.2 讨论
第四章 大豆秸秆饲用品质性状的遗传分离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
        1.2 田间试验设计
        1.3 农艺及品质性状的考察
        1.4 数据分析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NJRIKY群体各性状的遗传参数估计和相关性分析
        2.2 株高的遗传分析
        2.3 茎粗的遗传分析
        2.4 秸秆粗纤维含量的遗传分析
        2.5 秸秆粗蛋白含量的遗传分析
    3 结论与讨论
        3.1 结论
        3.2 讨论
全文结论
进一步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4)作物秸秆生态化综合利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作物秸秆的综合利用研究现状
    2. 保护地蔬菜生产的连作障碍问题
        2.1 连作障碍及其背景
        2.2 引起连作障碍的主要因子
        2.3 连作障碍的对策
    3. 有机生态型蔬菜无土栽培现状
        3.1 有机生态型无土栽培技术的发展和特点
        3.2 常用有机基质的类型及配比
        3.3 有机基质对部分果蔬和观赏檀物生长的影晌
        3.4 有机基质的发展趋势
第一章 平菇栽培基质配比试验
    1.1 材料与方法
        1.1.1 供试菌株
        1.1.2 培养料配方
        1.1.3 原料处理
        1.1.4 实验方法
    1.2 结果与分析
        1.2.1 不同基质配比对平菇产量及生物学转化率的影响
        1.2.2 不同基质配比的效益分析
    1.3 结论与讨论
第二章 有机生态型番茄无土栽培基质筛选试验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材料
        2.1.2 基质配比
        2.1.3 试验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3 结论与讨论
第三章 樱桃番茄有机生态型无土栽培与土壤栽培对比试验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材料
        3.1.2 试验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病害发生率的对比
        3.2.2 产量对比
        3.2.3 产品质量对比
        3.2.4 效益对比分析
    3.3 结论与讨论
第四章 蔬菜无土栽培基质改良土壤试验
    4.1 材料与方法
        4.1.1 材料
        4.1.2 试验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2.1 基质施用对小麦产量影响
        4.2.2 基质施用对土壤物理性状的影响
    3. 结论与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5)豌豆秸杆袋栽平菇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菌种
    1.2 试验配方
    1.3 试验方法
        1.3.1 选料培养
        1.3.2 出菇管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菌丝生长状况
    2.2 产量与生物学效率
    2.3 经济效益分析
3 小节与讨论

四、豌豆秸杆袋栽平菇试验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玉米秸秆预处理及用作食用菌栽培基质的研究[D]. 于惠. 华中农业大学, 2018(01)
  • [2]大豆栽培品种主要农艺性状与SSR标记的关联分析[D]. 魏世平. 南京农业大学, 2010(06)
  • [3]大豆秸秆饲用品质性状的遗传研究[D]. 程颖颖. 南京农业大学, 2008(08)
  • [4]作物秸秆生态化综合利用研究[D]. 郭其玖. 山东农业大学, 2005(12)
  • [5]豌豆秸杆袋栽平菇试验研究[J]. 马国良. 中国食用菌, 2004(01)

标签:;  ;  ;  ;  ;  

豌豆草袋栽培平菇的试验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