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WI Watch型3D加速度计发展简介

SWI Watch型3D加速度计发展简介

一、SWI型手表式三维加速度传感器研制介绍(论文文献综述)

陈雨婷[1](2021)在《体力活动对5-6岁幼儿执行功能的影响研究》文中提出

聂晓威[2](2020)在《柱状钕铁棚压坯真空包装自动化设备设计与控制》文中研究表明尽管我国是钕铁硼生产大国,但是钕铁硼的生产仍然没有成熟完备的自动化设备。其中钕铁硼粉末压制成型后的压坯真空包装工序仍然需要人工操作,为了解决钕铁硼压坯真空包装效率低下、工人重复操作、生产成本高等问题,本课题设计了一套新型的钕铁硼压坯真空包装自动化设备。本课题首先研究分析了目前国内外钕铁硼自动化生产的发展状况,在充分了解钕铁硼成型及真空包装过程的前提下,确定钕铁硼压坯真空包装的操作过程,在此基础上确定采用自动化设备所具有的功能。其次,对真空包装自动化设备提出了设计要求。对橡皮模包装方式进行了改进,在真空包装方案的关键部分进行了对比分析与论证后,最终确定自动化设备的总体方案和布局。根据真空包装总体方案的设计,分析钕铁硼圆柱体压坯真空包装的工作流程,使用SolidWorks软件对自动化设备各个部分的零件进行设计建模,建立了真空包装自动化设备总装配图。对设备各个单元的功能、结构、组成部分进行了详细的设计和分析。通过真空包装自动化设备的结构设计,分析了该设备的动力系统,设计气动控制系统原理图,对气动系统主要元件进行计算选型。最后,设计了自动化设备的控制系统。采用PLC和工业触摸屏控制和监测整个设备的运行,分配PLC的I/O口,设计了控制主程序,搬运机械手回原点程序和手动控制程序,并对该设备的的工作效率进行了分析。本文设计的钕铁硼圆柱体压坯真空包装自动化设备能够完成钕铁硼真空包装的工序,可以代替目前钕铁硼压坯真空包装生产过程中的高重复性人力工作。运用后,钕铁硼压坯真空包装时间比人工操作时间减少了10s,工作效率提升了33.3%。对实现钕铁硼磁性材料全工序自动化生产具有借鉴意义。

章文[3](2020)在《基于石英音叉谐振测头系统的微结构测量实验与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中国制造2025”宏大计划的推进实施,先进制造技术中的微纳米测量技术和微细加工技术也迎来了迅速发展,诸多高端设备与精密仪器对于具有微纳米尺度特征的精密元器件的需求越来越大,对于它们的制造精度要求也越来越高。例如柴油发动机喷油嘴喷油孔的几何参数偏差对于其工作效率、燃油油耗以及污染物排放等具有显着影响;各种微型齿轮、螺纹、芯片、透镜、针阵列等精密元器件的工作性能也与其制造精度密切相关。高精度尺寸参数要求需要高精度检测技术和手段相匹配,因此用于精密元器件测量的微纳米三坐标测量机和在微纳米三坐标测量机中担任扫描或触发功能的测头系统已经成为研究的热点。在微纳米测量领域中,相对于外尺寸的测量而言,大深宽比内尺寸的测量更具难度,主要体现在测量空间狭小和测量深度要求带来的挑战。因此本文针对目前在微纳米内尺寸测量中存在的测量精度低、可测深宽比小、测量链复杂等问题,围绕着实验室自主研发的音叉光纤一体式三维谐振测头,搭建了相应测量系统,并选用具有设计指标的柴油机喷油嘴针阀体微锥孔进行测量,验证了该谐振测头的实用性,主要完成的工作如下:1.实验系统搭建:基于石英音叉谐振测头系统,结合高精度大行程三维纳米定位台,搭建了一套微尺度测量系统,使得该系统在三维方向上具备纳米量级精确测量的可行性和有效性。2.测控软件开发:结合实验具体测量要求,使用C++语言,基于MFC编写了测量系统控制软件,主要实现的功能包括对于测头性能的测试验证以及对于喷油嘴微锥孔形貌的三维自动测量等。3.测头性能验证:基于搭建的实验装置,对石英音叉谐振测头的测量性能进行了测试,验证了该测头具备亚纳米量级的分辨力和良好的重复性。4.喷油孔角度姿态调整:针对喷油孔轴线偏离竖直方向导致的测头无法伸入到微孔底端完成微孔整体三维形貌测量的问题,设计和选用了喷油嘴角度姿态粗调夹具以及精密二维角度转台,结合实验数据完成喷油孔角度姿态调节,使其轴线竖直向上,从而使得测球能够伸入到微孔底端。5.喷油孔三维形貌测量:使用经过性能验证的石英音叉谐振测头,对经过角度姿态调节的喷油嘴微锥孔进行了包括内孔直径、锥角参数求解等测量实验,并结合测头测量特性对微孔深度进行了测量。实验结果表明了基于谐振触发测量原理的石英音叉测头能够实现高精度的大深宽比微孔测量。

李卫强[4](2019)在《步伐识别在虚拟现实机舱中的应用研究》文中指出姿态是一个坐标系相对于另一个坐标系的位置关系,步伐识别属于虚拟现实技术中姿态估计的一部分,在虚拟现实技术的发展过程中,姿态估计识别是替代传统的桌面鼠标键盘进行人机交互方法的延伸,其在航天、军事领域应用最早并且在该领域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虚拟现实技术在船舶方面的应用,传统的桌面模拟器缺乏沉浸式体验,文章基于体感技术进行情景交互的虚拟轮机系统搭建进行了研究与应用。针对现有的轮机虚拟现实交互技术中,使用的光电传感器采集实训人员姿态,要求参与者动作幅度不能太小,导致了交互过程中人员的疲惫。此外只能在光电传感器感应区域内进行训练,距离过远灵敏度下降。文中基于欧拉角法,利用加速度计和陀螺仪获得三轴加速度以及三轴角速率数据,由于陀螺仪在静态情况下输出的三轴角速率信息中包含常值以及随机漂移误差,借鉴卡尔曼滤波算法思想,设计出一种开环的融合加速度值与陀螺仪值算法,估计出当前时刻的角度最优值,采用欧拉角法表示出现实世界中的人员步伐姿态角,实验计算出权重得到最优的步伐姿态估计。然后用一种三维建模软件MAYA建立虚拟的工人运动模型并导入Unity3D环境中,编写模型的视景相机的交互脚本文件最终实现现实中实训人员的步伐姿态与虚拟现实场景中工人/摄像机一致的效果。最后设计硬件装置,包含加速度计和陀螺仪微机械传感器、红外传感器距离提醒、MCU,使用编写设计的算法、避碰提醒和通信程序,将设计的步伐识别装置穿在脚上,实现对现实世界中的实训人员步伐姿态检测,将步伐姿态信息封装后无线发送至上位机与虚拟现实机舱系统情景交互。

李佳杰[5](2019)在《平面柔性铰链机构自动化建模方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柔性铰链机构是一类借助柔性铰链的弹性变形实现运动、力或能量传递与转换的装置。这类机构主要具有一小(小型化)、两高(高精度和高可靠性)、三免(免润滑、免装配和基本免维护)、四无(无摩擦磨损、无噪音、无间隙和无回滞)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生物医学、先进制造、航空航天、光学工程等领域。因此,柔性铰链机构已成为高端装备的核心关键技术之一,在精密工程领域中扮演着作用尤为重要。然而,由于柔性铰链能够产生可逆的微小变形,将会在其内部产生应力,因此柔性铰链机构的运动自始至终是与力和变形交织在一起的复杂过程,导致柔性铰链机构的设计、分析和建模远比刚体机构复杂得多。本文针对柔性铰链机构的自动建模问题,开展了柔性铰链机构的运动静力学自动化建模(包括基于双色图、矩阵法)、软件平台开发、机构尺寸优化和实验测试等系统性研究。柔性铰链机构以刚性杆或柔性铰链为最小模块进行分割,在给出单个柔性铰链-刚性杆变形公式的基础之上,推导多个刚性杆和柔性铰链首尾连接组成串联型柔性铰链机构的几何方程;再将刚性杆和柔性铰链组成二副杆、三副杆等单元模块,各自建立静力平衡方程;推导而得的所有公式都呈现出统一形式,其所蕴含的规律为柔性铰链机构运动静力学模型的自动生成和通用分析软件的开发奠定了理论基础。针对平面柔性铰链机构提出一种改进的双色图表示法,更为清晰和准确地反映柔性铰链机构拓扑关系,利用图的十字链表数据结构存储于计算机中,通过柔性铰链机构的层遍历和基本路径组搜索算法分别建立机构的静力平衡方程和几何方程,实现了柔性铰链机构运动静力学模型的自动生成。根据柔性铰链机构的刚性杆-柔性铰链关联矩阵、路径和道路矩阵的定义,列写出相应的矩阵;通过道路矩阵推导出机构的几何方程;首次提出“虚拟柔性铰链”的概念,利用带虚拟柔性铰链的关联矩阵得到统一的静力平衡方程。基于矩阵法表示的运动静力学模型将复杂的柔性铰链机构运动静力学分析问题转化为形象、简单和统一的矩阵描述。运用基于双色图的运动静力学模型和基于矩阵法表示的运动静力学模型对多个具有代表性的柔性铰链机构进行建模研究,将求解结果分别与能量法和有限元方法的结果进行对比,验证了自动化建模过程的一般性和有效性。以自动生成的柔性铰链机构运动静力学模型为理论指导开发了平面柔性铰链机构运动静力学通用分析软件,为用户预测、评估和改进机构提供参考依据,并通过仿真与实验验证了软件的有效性。最后,将柔性铰链的位置参数和几何参数作为设计变量,以提高机构静态性能为优化目标,并以自动生成的运动静力学方程为约束条件,建立柔性铰链机构的优化模型。应用该优化模型设计了一种对称型柔性差式位移放大机构,根据优化结果加工制作实验样机,并测试了机构的位移放大比,有限元仿真结果与实验结果均验证了优化模型的正确性。

郭金鑫[6](2019)在《基于三维视觉的人体跌倒检测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前中国已经开始步入人口老龄化阶段,空巢老人的人口比例也在逐步增加,跌倒也已经成为老年人特别是独居老人受伤的主要原因。本论文利用Kinect设备研究了基于三维视觉的人体跌倒检测技术的实现,主要工作如下:一、提出一种基于Kinect的能够跟随人体移动的跌倒检测系统,将Kinect与Mecanum(麦克纳姆)轮相结合组成移动平台。根据系统方案进行了跌倒检测的硬件和软件设计。利用Kinect设备的人体骨骼追踪的功能对被监测对象进行实时的追踪进行数据采集,从而获取最真实的人体骨骼点的跌倒数据。在数据获取和跌倒检测时移动平台与人体始终保持在稳定的距离内,从而获得最佳效果的数据。二、利用Kinect的骨骼追踪技术获取人体的深度图像并提取人体主要关节点。利用Kinect获取摄像头到人体的距离,并判断距离的变化。利用距离的变化来确定被追踪人体的移动方向,并将数据流转化为电信号来控制Mecanum轮的转动角度,并且移动平台与人体的距离保持在1.5m的恒定距离。三、利用Kinect骨骼追踪技术能够将检测到的目标深度图像转换为人体25个关节点,同时提取关键骨骼点三维坐标信息。然后对跌倒的数据进行特征点的提取,提取主要特征点(头部、肩部、脊柱中段)。对提取的特征点利用最小二乘法建立垂直于地面的平面以及该平面的正交切面。再计算主要骨骼点到两个面的距离以及速度的变化,利用阈值法来判定是否发生跌倒。四、将Kinect的二维数据与三维数据相结合对人体目标进行识别。先是将Kinect获取的RGB图像中将人体与背景分离,从分离出的人体图像中分析图形中人体RGB像素的分布情况。然后利用深度图像中包含人体与Kinect摄像头距离的深度数据作为判断区分依据对处于不同深度的目标人体进行识别。利用深度的数据对图像中的目标人体进行分割提取。当多个目标人体处于相同深度时,再利用Kinect骨骼追踪功能,获取人体在三维空间中的骨骼点的信息,利用三维空间中不同人体的在空间中的骨骼点的分布不同来计算骨骼点的欧氏距离。利用欧式距离的大小作为判断不同人体的识别依据。实验结果表明提出的跌倒检测算法是有效的。

王敬阳[7](2019)在《基于双目视觉及血压模拟平台的血压波形测量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据《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8》概要指出,由心血管病引起我国居民死亡率持续增高,防治心血管病已迫在眉睫。临床研究表明,在心血管病发病初期,某些异常信息就已经蕴涵在动脉血压波形中。如果能够对心动周期内血压波形进行无创精准地检测,从而实现对心血管病的有效预防及诊断。现有的血压测量方法存在检测信息不全等不足,血压模拟平台不适用于研究血管内压力变化引起血管壁三维动态位移的内在机理及两者之间的联系。结合中医切脉思想,本文提出了基于双目视觉及血压模拟平台的血压波形测量方法,用于获取连续血压波形。首先,基于血压形成机制和流体相似理论,研制了血压模拟平台。通过工业注射泵SP1-C1、抽滤瓶、医用硅胶管、模拟血管和模拟血液等设备和材料,构成密闭循环通路的血压模拟平台。借助于伽马密度函数合成模拟血压波形,将任务指令输入于工业注射泵上位控制系统,实现模拟血管内液体压力的精确控制。其次,实现了模拟血管运动信息的获取。通过KY型压力变送器检测模拟血管管内压力信号。研制了柔性薄膜三维动态位移检测装置,获取模拟血管管壁三维动态位移。同时,对检测装置进行了性能分析及可靠性验证。实验结果表明,在静态分析中,检测装置结果误差最大值为4.83%;在动态分析中,检测装置与传感器检测结果均分布在±1.96SD一致性界限内;以标准不确定度作为评价指标,由实验数据可知,该装置检测结果重复性好,检测装置稳定可靠。再次,设计并实现了多信息同步采集系统。为了保证模拟血管内压力波形无创测量方法研究的有效性及准确性,保证用于研究的各组数据之间具有同步性,因此,本文设计了基于LabVIEW平台及数据采集卡USB-4221的多信息同步采集系统,用于控制双目视觉同步采集系统采集模拟血管壁运动图像与压力变送器有创检测管内液体压力的同步进行。同时,针对模拟血管管内压力信号存在随机噪声干扰,设计了切比雪夫滤波器,用于信号实时滤波。最后,基于模拟血管壁三维动态位移获取模拟血压波形。结合多信息同步采集系统同步采集柔性薄膜动态图像与模拟血管管内压力信号,经进一步计算得到标记点的三维动态位移。基于小波变换理论并结合模拟血压波形预测的实际情况,选择Daubechies小波函数作为激励函数,进行模拟血管管内压力值预测。实验结果表明,通过模拟血管标记点三维动态位移预测模拟血管管内压力数值的最低精度为85%。因此,该方法为无创血压波形检测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和途径。

陈凡[8](2017)在《超声ELID复合磨削的砂轮在线修整机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硬脆材料镜面高效加工技术是超精密加工技术的一个重要分支,对发展航空航天、国防军工、精密仪器、微电子与光电子等尖端科学技术具有重要的意义。基于ELID镜面磨削和超声振动磨削技术的加工特点,本课题组提出了将超声振动与ELID磨削技术相复合,一种多工艺复合的高效镜面加工技术——超声ELID复合磨削技术。本文以纳米复相陶瓷材料为研究对象,研究以精密高效为主要特征的超声参数和以超精密镜面为主要特征的ELID电参数,对超声ELID复合磨削下细微金刚石砂轮在线修整过程产生的影响进行研究,预期得到在这种复合技术下砂轮实现高效、高质量在线修整的可靠依据。首先,通过对超声ELID振动声学系统进行阻抗分析,结合现有实验条件,在VMC850E立式数控加工中心的基础上,完成超声振动和ELID阴极装置的设计,搭建超声振动施加于工具的超声ELID复合内圆磨削系统试验平台。其次,针对细微金刚石砂轮在线修整难题,理论上分析ELID电参数、超声参数对超声ELID复合磨削下砂轮在线修整过程的影响,特别是超声空化效应及氧化膜状态对砂轮在线修整的影响规律。然后,确定砂轮修整特征参数及其评价方法,并通过对比试验,研究在不同加工方式下砂轮表面单位面积的磨粒数、磨粒突出高度、磨粒间距、容屑空间等修整效果及其表面三维形貌,得到超声ELID复合磨削下砂轮能够达到较好在线修整效果的试验依据。最后,根据砂轮的可磨性,研究砂轮在超声ELID复合磨削下的延性临界磨削深度约为3.73μm,大于同等条件下的普通内圆磨削与普通ELID磨削下的;研究砂轮的加工质量,并建立超声ELID复合磨削的加工质量预测模型;研究砂轮的材料去除率、磨削比,得到超声ELID复合磨削下砂轮具有较高的磨削能力和磨削效率,并建立超声ELID复合磨削的加工效率预测模型。通过对超声ELID复合磨削下砂轮在线修整机理的研究,得到了在此加工方式下砂轮不但能获得良好在线修整效果,而且使加工效率提高、加工质量提升,扩大砂轮的延性加工范围,更有利于纳米复相陶瓷材料的超精密镜面加工。这进一步揭示了纳米复相陶瓷材料在超声ELID复合磨削下的超精密镜面加工机理,对完善硬脆材料镜面高效加工理论与方法具有重要意义,为应用于国防、航空航天等高技术领域的超光滑表面高效连续加工提供技术支撑。

孙丽君[9](2014)在《面向老年公寓的老年人健康管理服务系统关键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全球老龄化趋势越来越明显,老年人的住行安全越来越受到人们关注,,但传统的老年公寓已经不能满足现代老年人的护理要求。近年来,充分融合传感器技术与传统信息技术的新型老年公寓的解决方案被提出和不断完善,并在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开始实施,而在我国,大量智能信息化老年公寓的应用还处于方案或试行阶段,对老年公寓智能化应用需求的发掘还不充分。本文依托我校与杭州银江股份有限公司共建的研发中心,面向老年公寓的老年人健康管理服务系统进行研究,构建了老年人健康服务管理系统的整体框架,利用PHP技术构建了老年公寓的老年人健康管理服务系统原型,实现对老年人身体健康状况的检测和反馈。本文首先对我国老年公寓存在问题进行分析,阐述了论文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内容和结构,并对论文涉及的老年公寓和老年人行为分析的相关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了概述分析,指出现有研究的不足。其次构建老年公寓医疗信息集成系统,并对该系统的信息集成平台、门诊服务平台、药品流通平台、住院服务平台这四大模块的结构和主要功能进行了研究和分析。最后借鉴和引用了前人基于层次隐马尔科夫模型的行为识别方法来实现了老年人的行为识别。利用WAMP集成包(Apache2.3.14+PHP5.4+MYSQL5.5.16)和Dreamweaver等集成技术对老年公寓信息化服务系统平台进行了构建。本文巧妙的将传感器运用到老年公寓的监管之中,通过对传感器信息的采集和处理来准确识别老人的行为状况。论文对数据采集模型进行构建和分析,对感知识别方式进行了选择,同时对相应的传感设备进行了布局,实验证明层次隐马尔科夫模型算法能很好的实现对老年人的行为识别。本文最后对全文内容进行了总结,并对课题未来的研究工作进行了展望。

陶重犇[10](2014)在《未知环境探测及三维室内语义建图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当今社会进入到人口老龄化阶段,迫切需要机器人能为人们的日常生活提供各种服务和帮助。通常,机器人需要借助于地图才能在人们日常生活和工作的室内环境中发挥作用。因此,需要机器人具备探测未知环境和创建地图的能力。除此之外,由机器人传感器构建的普通度量地图无法反映室内环境信息,为此需要创建一种包含室内环境语义信息并能让机器人理解的语义地图。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论文首先对未知的室内环境进行探测与建图,然后提出了一种在三维(3D)环境中基于人机交互方式创建环境语义地图的概念。在室内环境中,借助于两种移动机器人平台对未知环境探测与建图问题开展了研究。此外,借助于可穿戴式运动传感器网络和运动捕捉系统,在人机交互的框架下对3D环境中的语义地图创建的相关技术问题开展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如下:首先,利用iRobot移动机器人、Pioneer移动机器人、激光测距仪、4种类型的摄像头、微型计算机以及机器人操作系统ROS搭建了两种多功能移动机器人实验平台。基于iRobot移动机器人搭建的平台主要借助于激光测距仪和4种类型的摄像头,用于实现二维环境建图、未知环境探测和多机器人协作定位等功能。而基于Pioneer移动机器人搭建的平台主要借助于Kinect摄像头、运动捕捉系统和可穿戴式无线运动传感器网络,分别用于3D环境建模和手势识别。将这两种平台组成高低搭配,可以灵活地应用于不同需要的实验任务。此外,为了实现室内环境中的人机交互,本论文设计的一种由方向传感器模块、无线通信模块和电源管理模块组成的可穿戴式无线运动传感器用于识别人的身体活动与手势动作,并提出一种能耗管理算法来延长其使用时间。其次,针对移动机器人在进行同步定位与建图(SLAM)时,由于累积误差而导致的数据关联失败的问题,提出了一种累积误差修正算法来减小误差。并针对机器人探测未知环境中的同步规划定位与建图(SPLAM)问题,本论文基于信息熵原理提出了一种效用函数构建方法来实现机器人对未知环境的建图和自主路径规划。此外,针对多机器人协作定位问题提出了一种数据融合策略,并借助于运动捕捉系统验证了该方法的准确性与有效性。第三,针对基于视觉的同步定位与建图(VSLAM)中存在的由于Kinect摄像头视角范围有限以及移动机器人运动造成的Kinect摄像头姿态和位置的变化,从而引起的多个视角的点云数据在同一个共享帧中无法匹配的问题。本论文提出一种通过将Kinect摄像头自身姿态信息与来自多个视图的数据融合起来,并提出了一种多层迭代最近点算法(MICP)用于3D环境建图。第四,针对传统视觉手势识别方法计算量大的问题,为了降低计算的复杂度,本论文通过另外一种基于可穿戴式无线运动传感器的方式进行手势识别,并提出了一种基于分层隐马尔科夫模型(MHMMs)的连续手势识别的算法。首先,将一种三层前馈神经网络结构用于检测手势信号;其次,利用下层隐马尔科夫模型(LHMMs)对连续手势信号中的单个手势进行识别;最后,一种带有上下文约束条件的贝叶斯滤波器将在上层隐马尔科夫模型(UHMMs)中对手势识别结果进行修正。最后,本论文提出了一种基于人的运动信息与位置信息融合的方法进行3D环境语义地图建模。将本论文设计的三个无线运动传感器分别穿戴在测试者右侧的大腿、腰部和手腕上组成一个人体传感器网络,用于同步的人体活动和手势动作的识别,并借助于运动捕捉系统来获取人的位置信息。接着,利用本论文提出的一种三层动态贝叶斯网络(DBN)对位置、身体活动和手势之间的约束条件进行建模。随后,利用一种贝叶斯滤波器和一种改进的维特比算法来估计人的活动和手势。最后,通过人的活动来确定室内家具类型,并将家具信息加入到3D地图中,从而实现了室内3D语义建图。

二、SWI型手表式三维加速度传感器研制介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SWI型手表式三维加速度传感器研制介绍(论文提纲范文)

(2)柱状钕铁棚压坯真空包装自动化设备设计与控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钕铁硼磁性材料生产现状及存在问题
        1.2.1 钕铁硼磁性材料生产现状
        1.2.2 钕铁硼磁性材料生产存在问题分析
    1.3 自动化生产线的技术发展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钕铁硼圆柱体压坯真空包装设备整体方案设计
    2.1 钕铁硼圆柱体压坯
    2.2 钕铁硼圆柱体压坯真空包装生产过程分析
        2.2.1 钕铁硼圆柱体压坯人工真空包装操作流程
        2.2.2 钕铁硼圆柱体压坯人工真空包装存在问题分析
    2.3 钕铁硼圆柱体压坯真空包装自动化设备设计要求
    2.4 钕铁硼压坯真空包装设备真空包装方案设计
        2.4.1 橡皮模搬运方案的设计
        2.4.2 搬运机械手驱动方式的选择
        2.4.3 橡皮模包装方案的改进
        2.4.4 橡皮模装袋方式的设计
        2.4.5 真空包装设备输送装置的选择
        2.4.6 包装袋抽真空封口方式的选择
    2.5 真空包装自动化设备总体方案布局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钕铁硼圆柱体压坯真空包装自动化设备结构设计
    3.1 真空包装自动化设备各机构功能
    3.2 搬运单元
    3.3 装袋单元
        3.3.1 桁架式吸盘机械手主要结构设计
        3.3.2 推料装置
        3.3.3 折袋机构
    3.4 输送单元
    3.5 抽真空封口单元
    3.6 物料放置单元
    3.7 监测单元
    3.8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真空包装自动化设备动力系统设计
    4.1 气动系统控制回路设计
        4.1.1 气动系统组成
        4.1.2 气动控制原理图设计
        4.1.3 真空包装自动化设备气动部分工作原理
    4.2 气动系统主要元件选型
        4.2.1 无杆双作用气缸选型
        4.2.2 滑台气缸选型
        4.2.3 单杆双作用气缸选型
        4.2.4 双轴气缸选型
        4.2.5 手指气缸选型
        4.2.6 电磁阀选型
        4.2.7 真空元件选型
    4.3 皮带输送机选型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真空包装自动化设备控制系统设计
    5.1 控制系统结构设计
    5.2 控制系统硬件设备选型
        5.2.1 PLC选型
        5.2.2 触摸屏选型
    5.3 控制系统硬件设备组态与输入输出分配
    5.4 控制系统工作原理
        5.4.1 真空包装自动化设备工作时序分析
        5.4.2 主要机构控制时序分析
    5.5 控制系统控制程序设计
        5.5.1 PLC控制程序组成
        5.5.2 公用程序设计
        5.5.3 回原点程序设计
        5.5.4 手动控制程序设计
        5.5.5 自动控制运行程序设计
    5.6 控制系统仿真分析
    5.7 钕铁硼压坯真空包装自动化设备效率分析
    5.8 本章小节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1.1 本文主要工作
        6.1.2 本文创新点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 A 搬运机械手回原点程序
    附录 B 真空包装自动化设备自动控制运行程序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3)基于石英音叉谐振测头系统的微结构测量实验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目标
    1.2 微纳米测头技术国内外发展现状
    1.3 微孔测量技术发展现状
    1.4 研究内容与课题来源
        1.4.1 研究内容
        1.4.2 课题来源
第二章 基于石英音叉谐振测头的系统设计
    2.1 系统的模块化设计
    2.2 测头与视觉引导模块
        2.2.1 石英音叉谐振测头的组成
        2.2.2 石英音叉作为微力传感器的优点
        2.2.3 光纤测球
        2.2.4 CCD相机
    2.3 三维纳米工作台模块
        2.3.1 宏动台选型
        2.3.2 微动台选型
    2.4 数据处理与软件控制模块
        2.4.1 测头信号处理
        2.4.2 数据采集卡
        2.4.3 控制软件设计
第三章 石英音叉谐振测头特性与实验测试
    3.1 石英音叉测头谐振模式
    3.2 石英音叉谐振测头触发方式
    3.3 石英音叉谐振测头特性测试
        3.3.1 接近力曲线与力曲线重复性
        3.3.2 单点重复性
第四章 基于石英音叉谐振测头的喷油嘴微锥孔测量
    4.1 测量实验装置
    4.2 柴油机喷油嘴微锥孔
    4.3 被测喷油嘴
    4.4 喷油嘴姿态调节
        4.4.1 设计粗调夹具对微孔姿态进行角度粗调
        4.4.2 使用二维角度转台进行角度细调
        4.4.3 使用塞尺对测杆测球角度进行微调
    4.5 喷油嘴微锥孔测量
    4.6 微锥孔测量精度分析
    4.7 喷油嘴微锥孔深度测量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全文总结
    5.2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4)步伐识别在虚拟现实机舱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应用
        1.2.1 体感技术研究现状
        1.2.2 体感技术主要应用
    1.3 课题研究的目的
    1.4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与结构安排
2 步伐追踪器的算法
    2.1 解算引言
    2.2 欧拉角法坐标系的建立
    2.3 步伐动作采集与数据解算
        2.3.1 加速度计原理与数据解析
        2.3.2 陀螺仪原理与角速率积分
        2.3.3 数据融合与角度更新
    2.4 本章小结
3 硬件电路设计
    3.1 硬件引言
    3.2 整体框架
        3.2.1 主控芯片及开发环境
        3.2.2 加速度计和陀螺仪
        3.2.3 红外距离探测与避碰提醒
        3.2.4 无线发送与接收单元
    3.3 本章小结
4 步伐识别的软件设计
    4.1 软件引言
    4.2 姿态采集数据处理
        4.2.1 加速度计、陀螺仪原始数据程序处理
        4.2.2 串口输出与无线转发
    4.3 上位机调试
    4.4 本章小结
5 环境创建与系统联合测试
    5.1 模型引言
    5.2 人物动画模型构建
        5.2.1 骨骼模型的创建
        5.2.2 模型动画
    5.3 导入Unity 3D
        5.3.1 环境搭建
        5.3.2 摄像机组件
        5.3.3 交互脚本与联调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融合算法
附录B 数据解析
附录C 交互脚本
致谢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5)平面柔性铰链机构自动化建模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对照表
缩略语对照表
第一章 绪论
    1.1 柔顺机构
    1.2 柔性铰链机构
    1.3 柔性铰链机构的应用
        1.3.1 微精密仪器
        1.3.2 振荡器
        1.3.3 机器人
    1.4 柔性铰链机构建模方法
        1.4.1 伪刚体模型
        1.4.2 有限元方法
        1.4.3 结构矩阵法
    1.5 本文主要工作
第二章 基于双色图的运动静力学模型自动生成
    2.1 柔性铰链机构有向图表示
    2.2 柔性铰链机构的改进双色图表示
    2.3 柔性铰链机构数据存储
    2.4 柔性铰链机构遍历
    2.5 基于双色图的柔性铰链机构运动静力学模型
        2.5.1 柔性铰链的载荷-变形方程
        2.5.2 串联柔性铰链机构的几何方程
        2.5.3 柔性单元的静力平衡方程
        2.5.4 运动静力学模型自动生成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矩阵法表示的运动静力学模型自动生成
    3.1 柔性铰链机构矩阵表示
        3.1.1 刚性杆-柔性铰链关联矩阵
        3.1.2 路径与道路矩阵
    3.2 基于矩阵的柔性铰链机构运动静力学模型
        3.2.1 柔性铰链机构的静力平衡方程
        3.2.2 柔性铰链机构的几何方程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自动生成模型的典型案例分析
    4.1 柔性差式位移放大机构
        4.1.1 两种运动静力学模型对比
        4.1.2 基于能量法的运动静力学模型
    4.2 桥式位移放大机构
    4.3 柔顺Roberts直线机构
    4.4 3-RRR柔顺并联机构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柔性铰链机构运动静力学模型自动生成软件实现
    5.1 FCMs软件平台功能简介
    5.2 分析实例及验证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基于运动静力学模型自动生成的柔性铰链机构优化设计
    6.1 柔性铰链机构优化模型
    6.2 柔性差式位移放大机构优化设计
    6.3 对称型柔性差式位移放大机构
        6.3.1 机构放大比
        6.3.2 优化模型
        6.3.3 有限元分析及实验验证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论文主要工作与创新点
    7.2 研究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6)基于三维视觉的人体跌倒检测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 章节安排
第2章 相关研究概述
    2.1 国内外研究现状
        2.1.1 基于穿戴式装置跌倒监测系统
        2.1.2 基于房间设施的跌倒检测系统
        2.1.3 基于手机的跌倒检测系统
        2.1.4 基于计算机视觉的跌倒检测系统
        2.1.5 基于Kinect的相关研究
    2.2 本章小结
第3章 Kinect与 Mecanum轮结合搭建移动平台
    3.1 Kinect介绍
        3.1.1 Kinect硬件架构
        3.1.2 Kinect数据获取功能和骨骼追踪技术
    3.2 骨骼追踪的实现
    3.3 Mecanum轮介绍
    3.4 Kinect与 Mecanum轮移动平台的搭建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人体跌倒检测算法
    4.1 建立垂直切面
    4.2 平面L1 的垂直面切面L2
    4.3 计算关节点到平面的距离
    4.4 计算关节点速度的变化
    4.5 后台识别模块
    4.6 与SVM跌倒检测算法的比较
    4.7 本章小结
第5章 人体目标识别设计
    5.1 人体目标识别设计与实现
    5.2 对Kinect获取人体RGB图像处理
    5.3 人体深度图像的处理
        5.3.1 深度图像的二值化处理
        5.3.2 目标人体深度图像预处理
        5.3.3 图像分割
        5.3.4 处于相同深度的人体目标识别
    5.4 检测识别结果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本文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7)基于双目视觉及血压模拟平台的血压波形测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血压测量的研究现状
        1.2.1 有创测量法的研究现状
        1.2.2 无创测量法的研究现状
    1.3 血压模拟平台的研究现状
    1.4 主要研究内容与章节安排
第2章 连续血压波形测量总体方案及血压模拟平台
    2.1 引言
    2.2 连续血压波形测量总体方案及可行性分析
        2.2.1 总体方案
        2.2.2 可行性分析
    2.3 血压模拟平台
        2.3.1 血压形成机制
        2.3.2 流体相似理论
        2.3.3 硬件平台的设计
        2.3.4 软件系统的实现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模拟血管管内压力和管壁三位动态位移的获取
    3.1 引言
    3.2 模拟血管管内压力信号与管壁三维动态位移同步检测过程
    3.3 模拟血管管内压力信号检测
    3.4 模拟血管管壁三维动态位移检测
        3.4.1 柔性薄膜三维动态位移检测装置
        3.4.2 检测装置性能分析
        3.4.3 检测装置可靠性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多信息同步采集系统
    4.1 引言
    4.2 基于LabVIEW的多信息同步采集系统的设计
        4.2.1 多信息同步采集系统功能需求
        4.2.2 USB-4221 多功能同步数据采集卡
        4.2.3 双目视觉同步采集系统模块
        4.2.4 传感器信号采集模块
        4.2.5 信号实时滤波模块
    4.3 模拟血管管内压力和管壁三位动态位移的同步获取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模拟血管壁三维动态位移的血压波形提取
    5.1 引言
    5.2 小波变换的理论基础
    5.3 小波函数的选择
    5.4 基于小波神经网络的血压波形预测
        5.4.1 小波神经网络
        5.4.2 模型建立
        5.4.3 结果分析与讨论
    5.5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附录B 攻读学位期间所参与的科研项目

(8)超声ELID复合磨削的砂轮在线修整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论文中主要符号说明
1 绪论
    1.1 课题的来源
    1.2 课题的背景
    1.3 超声加工技术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ELID磨削加工技术现状
        1.4.1 国外研究现状
        1.4.2 国内研究现状
    1.5 砂轮修整技术现状
        1.5.1 国外研究现状
        1.5.2 国内研究现状
    1.6 本文研究内容
        1.6.1 选题的总体思想
        1.6.2 主要研究内容
        1.6.3 技术路线
2 超声ELID复合内圆磨削系统关键部件设计
    2.1 前言
    2.2 超声ELID振动声学系统阻抗分析
        2.2.1 超声ELID振动声学系统组成
        2.2.2 超声ELID振动声学系统的力电类比
        2.2.3 变幅器的阻抗分析
    2.3 超声振动装置设计
        2.3.1 超声振动装置的组成
        2.3.2 变幅器的动力学模型
        2.3.3 变幅器的理论分析
        2.3.4 有限元分析与优化
        2.3.5 阻抗及振动特性试验
    2.4 ELID电解装置设计
        2.4.1 ELID阴极设计方法
        2.4.2 电场分布数学模型
        2.4.3 电场分布求解
        2.4.4 阴极设计结果
        2.4.5 阴极装置安装
    2.5 本章小结
3 超声ELID砂轮在线修整理论分析
    3.1 前言
    3.2 附加的ELID和超声振动对砂轮在线修整影响
        3.2.1 电解作用对砂轮在线修整影响
        3.2.2 电解加工精度对砂轮修整影响
        3.2.3 超声振动对加工间隙影响
        3.2.4 超声辅助作用机理分析
    3.3 空化效应对砂轮在线修整的影响
        3.3.1 超声空化效应发生的条件
        3.3.2 超声ELID复合磨削区的超声声压
        3.3.3 超声ELID复合磨削区空化泡的溃灭
        3.3.4 超声ELID复合磨削区空化泡的半径变化
        3.3.5 超声ELID复合磨削空化效应的在线检测
    3.4 磨削力、热对砂轮上氧化膜状态的影响
        3.4.1 生成有用氧化膜的条件
        3.4.2 氧化膜破坏所需的内应力
        3.4.3 氧化膜与工件的作用力
        3.4.4 磨削热在氧化膜内产生热应力
    3.5 本章小结
4 超声ELID砂轮在线修整效果研究
    4.1 前言
    4.2 砂轮修整特征参数及评价方法
        4.2.1 修整前后砂轮回转误差
        4.2.2 砂轮表面单位面积磨粒数
        4.2.3 砂轮表面修整效果参数
        4.2.4 砂轮表面三维形貌
    4.3 超声ELID砂轮在线修整效果分析
        4.3.1 砂轮表面回转误差分析
        4.3.2 砂轮表面单位面积磨粒数分析
        4.3.3 砂轮表面修整效果分析
        4.3.4 砂轮表面三维形貌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超声ELID在线修整砂轮可磨性研究
    5.1 前言
    5.2 超声ELID复合磨削的延性临界磨削深度
        5.2.1 延性临界磨削深度理论分析
        5.2.2 试验条件与装置
        5.2.3 试验结果与分析
    5.3 超声ELID复合磨削的表面质量
        5.3.1 超声ELID复合磨削表面粗糙度
        5.3.2 超声ELID复合磨削表面形貌
        5.3.3 超声ELID镜面磨削下加工质量预测
        5.3.4 试验结果与分析
    5.4 超声ELID复合磨削下砂轮的磨削比
        5.4.1 超声ELID镜面磨削下加工效率预测
        5.4.2 超声和ELID电参数对磨削比的影响
    5.5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主要创新点
    6.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9)面向老年公寓的老年人健康管理服务系统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相关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老年公寓研究现状
        1.2.2 老年人行为分析研究现状
    1.3 研究意义及内容
2 面向老年公寓的老年人健康管理系统的总体设计
    2.1 老年人健康管理系统简介
    2.2 老年人健康管理系统架构
    2.3 系统关键技术分析
    2.4 老年人情境模型及机理分析
        2.4.1 老年人情境模型架构
        2.4.2 老年人情境模型架构的机理分析
    2.5 本章小结
3 医疗信息集成系统
    3.1 信息集成架构
    3.2 基础信息集成平台
    3.3 门诊服务平台
    3.4 医政监管系统
    3.5 扩展的居民健康档案系统
    3.6 居民日常健康管理信息系统
    3.7 移动慢性病随访与督导系统
    3.8 居家健康管理信息系统
    3.9 本章小结
4 系统数据采集及处理
    4.1 数据采集模型
    4.2 感知识别方法
        4.2.1 传感设备的选取
        4.2.2 穿戴设备的设计
    4.3 基于层次隐马尔科夫模型的数据处理
        4.3.1 概述
        4.3.2 隐马尔科夫模型
        4.3.3 基于多观测序列的模型参数的训练
    4.4 老年人行为识别的实现
        4.4.1 采集分析相关传感器序列
        4.4.2 老年人行为的分析与建模
        4.4.3 老年人行为的识别与分析
    4.5 本章小结
5 面向老年公寓的老年人健康管理服务平台原型
    5.1 软硬件环境
    5.2 软件的实现
        5.2.1 登录
        5.2.2 系统功能
    5.3 后台系统
    5.4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论文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10)未知环境探测及三维室内语义建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智能移动机器人
        1.2.1 移动机器人实验平台
        1.2.2 硬件设计
        1.2.3 软件设计
    1.3 未知环境探测及三维语义建图相关技术与问题
        1.3.1 未知环境建图与导航
        1.3.2 未知环境感知与探测
        1.3.3 多机器人信息融合与协作
        1.3.4 基于 RGB-D 传感器的三维环境建图
        1.3.5 人的手势及活动的识别
        1.3.6 三维室内语义地图创建
    1.4 选题意义
    1.5 主要研究内容与技术创新点
    1.6 论文的结构安排
第二章 移动机器人二维室内建图与未知环境探测
    2.1 引言
    2.2 SLAM 问题理论基础
        2.2.1 SLAM 问题描述
        2.2.2 SLAM 常用算法分类
        2.2.3 SLAM 问题研究难点
        2.2.4 累积误差修正
    2.3 同步规划定位与建图
        2.3.1 候选目标点生成
        2.3.2 构建效用函数
    2.4 多移动机器人协作定位
        2.4.1 多机器人系统的网络设置
        2.4.2 目标检测
        2.4.3 协作目标定位
        2.4.3.1 坐标系校准
        2.4.3.2 协作定位
        2.4.4 性能评估
    2.5 实验结果与性能评估
        2.5.1 iRobot 移动机器人性能验证
        2.5.2 累积误差修正评估
        2.5.3 同步规划定位与建图实验
        2.5.4 移动机器人自主导航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 RGB-D 摄像头的三维室内建图
    3.1 引言
    3.2 RGB-D 摄像头结构及其原理
    3.3 基于 RGB-D 摄像头的 VSLAM 系统构建
        3.3.1 移动机器人系统模块
        3.3.2 移动机器人系统建模
        3.3.2.1 运动模型
        3.3.2.2 度量模型
        3.3.3 Kinect 摄像头标定
    3.4 基于图像数据与运动数据融合的三维建图
        3.4.1 特征提取与匹配
        3.4.2 多层迭代最近点算法
        3.4.3 FastSLAM
    3.5 实验结果与比较
        3.5.1 移动机器人软硬件配置及实验环境
        3.5.2 VSLAM 算法性能评估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可穿戴式传感器的连续手势识别
    4.1 引言
    4.2 可穿戴式运动传感器设计
        4.2.1 可穿戴式传感器的相关工作
        4.2.2 硬件设计
        4.2.3 能耗管理算法
    4.3 手势检测与分割
    4.4 基于分层隐马尔科夫模型的连续手势识别
        4.4.1 分层隐马尔科夫模型
        4.4.2 数据预处理
        4.4.3 基于 LHMMs 的单个手势识别
        4.4.4 基于 UHMMs 的连续手势识别
    4.5 实验结果与讨论
        4.5.1 人机交互实验环境介绍
        4.5.1.1 运动传感器精度测试
        4.5.1.2 节能评估
        4.5.2 连续手势识别测试
        4.5.2.1 FNNs 算法性能评估
        4.5.2.2 MHMMs 算法性能评估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人的活动识别的三维语义建图
    5.1 引言
    5.2 常见的地图形式
    5.3 语义建图系统建模
        5.3.1 问题表述
        5.3.2 运动传感器信息源
        5.3.3 活动位置信息源
        5.3.4 运动信息与位置信息融合
        5.3.5 语义地图信息反馈
    5.4 基于可穿戴式传感器的活动识别
        5.4.1 活动识别方法分类
        5.4.2 活动识别系统框架
        5.4.3 分层活动和手势模型
        5.4.4 基于无线运动传感器的活动识别
        5.4.4.1 粗粒度活动分类
        5.4.4.2 自适应手势检测
        5.4.5. 动态贝叶斯网络的实现
        5.4.5.1 动态贝叶斯网络的数学模型
        5.4.5.2 改进型维特比算法
        5.4.6 基于贝叶斯原理的活动识别更新
    5.5 实验评估
        5.5.1 硬件设置
        5.5.2 移动目标检测与追踪
        5.5.3 基于无线运动传感器的人体运动识别
        5.5.4 活动识别融合测试
        5.5.6 二维环境语义建图测试
        5.5.7 三维环境语义建图测试
    5.6 本章小结
主要结论与展望
    主要结论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四、SWI型手表式三维加速度传感器研制介绍(论文参考文献)

  • [1]体力活动对5-6岁幼儿执行功能的影响研究[D]. 陈雨婷. 南京师范大学, 2021
  • [2]柱状钕铁棚压坯真空包装自动化设备设计与控制[D]. 聂晓威. 江西理工大学, 2020(01)
  • [3]基于石英音叉谐振测头系统的微结构测量实验与研究[D]. 章文. 合肥工业大学, 2020
  • [4]步伐识别在虚拟现实机舱中的应用研究[D]. 李卫强. 大连海事大学, 2019(06)
  • [5]平面柔性铰链机构自动化建模方法研究[D]. 李佳杰.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19(02)
  • [6]基于三维视觉的人体跌倒检测技术研究[D]. 郭金鑫. 齐鲁工业大学, 2019(09)
  • [7]基于双目视觉及血压模拟平台的血压波形测量研究[D]. 王敬阳. 兰州理工大学, 2019(09)
  • [8]超声ELID复合磨削的砂轮在线修整机理研究[D]. 陈凡. 河南理工大学, 2017(01)
  • [9]面向老年公寓的老年人健康管理服务系统关键技术研究[D]. 孙丽君. 浙江农林大学, 2014(03)
  • [10]未知环境探测及三维室内语义建图研究[D]. 陶重犇. 江南大学, 2014(12)

标签:;  ;  ;  ;  

SWI Watch型3D加速度计发展简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