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涪陵区1991—2001年主要肠道传染病流行趋势分析

重庆市涪陵区1991—2001年主要肠道传染病流行趋势分析

一、重庆市涪陵区1991~2001年主要肠道传染病流行趋势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戴敏[1](2012)在《重庆市城乡居民期望寿命及减寿情况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了解重庆市死因谱变化特点,分析不同性别、城乡地区人群主要死因差异,及对各人群期望寿命的影响因素,通过分析潜在减寿年数了解各类疾病的危害程度,为制定疾病控制和健康促进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本研究以选取重庆市具有代表性的渝中区、九龙坡区2个城市地区和万州区、铜梁县、忠县、南川市、大足县、秀山县6个农村地区,共8个区县(自治县)作为全死因监测点,以所有辖区内的居民作为监测对象,收集死亡个案病例,通过填报《居民死亡医学证明》、按国际疾病分类法(ICD-10)进行死亡分类并进行编码整理、录入“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对数据进行审核、汇总,并运用死亡率、期望寿命、去死因期望寿命、潜在减寿损失年数、减寿率等指标,分析不同性别、不同地区人群死因构成差异及期望寿命、减寿情况变化趋势。结果:1.重庆市2006-2010年开展全死因监测共覆盖3180.67万人,年均监测636.13万人,占全市总人口数的20%左右,具有代表性。五年来共监测报告死亡病例190565人,年均报告死亡率为598.54/10万,全人群死亡率呈逐年上升趋势,监测报告及时性、完整性得到有效提高。男性年均死亡率(690.02/10万)明显高于女性(502.34/10万),两类人群死亡率总体呈上升趋势;农村报告死亡率(615.36/10万)高于城市(538.91/10万)。2.重庆市前五位主要死因顺位是循环系统疾病、肿瘤、呼吸系统疾病、损伤中毒、消化系统疾病,年均死亡率分别是207.30/10万、139.55/10万、126.45/10万、53.28/10万、17.18/10万,它们占全死因的比重分别是:2006年为89.46%,2007年为90.26%,2008年为90.63%,2009年为91.64%,2010年为92.07%,这一比重呈逐年增长趋势。潜在减寿年数反映了某疾病造成寿命损失量的大小,反映了某疾病引起“早死”而对人群健康的危害程度,重庆市主要死因潜在减寿年数顺位依次是肿瘤、损伤中毒、循环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与死因顺位发生了较大的变化。3.不同年龄组人群死亡率特点是:0-岁组死亡率稍高,之后开始明显下降,至10-岁组最低,25-岁组之后的增长倍数基本维持恒定。0岁组的新生儿及婴儿主要死亡原因是围产期疾病,其次是先天异常;在1-44岁人群主要以损伤中毒为主要死因,均占各年龄段人群的40%左右,幼儿期(1-4岁)的第二大类死因为传染病,其中96.55%为农村幼儿,儿童及青壮年人群(5-44岁)中居死因第二位的疾病类别均是肿瘤,儿童期因恶性肿瘤死亡占该人群的17.19%,以白血病为主要死因;青壮年期因恶性肿瘤死亡占该人群的27.71%,主要是肝癌、肺癌、白血病、胃癌、结肠直肠肛门癌等几种疾病,另外该年龄组的女性人群中,乳腺癌的死亡率也不容忽视,占青壮年死亡女性的4.18%,为此年龄组女性死亡率作了较大的贡献;中老年人群(45-64岁)中,肿瘤跃居死因第一位,其次是循环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及损伤中毒;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以循环系统疾病为第一死因(占45.37%),第二即是呼吸系统疾病(占28.82%),其中以慢阻肺为主要代表,占91.25%。4.比较不同人群主要死因死亡率变化趋势:五年来重庆市循环系统疾病死亡率呈明显上升趋势,肿瘤死亡率也稳步上升,呼吸系统疾病死亡率无较大变化,损伤中毒死亡率略有下降或发展平稳,消化系统疾病死亡率变化较为平稳。男性人群及农村居民的循环系统疾病死亡率呈明显上升趋势,男性肿瘤死亡率也有上升趋势,女性人群及城市居民的肿瘤死亡率、男性呼吸系统疾病死亡率、农村人群肿瘤死亡率稳步缓慢上升,女性人群及城市居民的损伤中毒死亡率略呈缓慢下降趋势,其余各类人群主要死因死亡率无较大波动。5.重庆市全人群期望寿命值呈逐年上升趋势,截止2010年重庆市调查点居民平均期望寿命为76.50岁,男性74.19岁,女性79.13岁,女性期望寿命值高于男性;城市人群期望寿命值为78.74岁,农村人群为75.96岁,城市高于农村。以2010年为例,去除循环系统疾病、肿瘤、呼吸系统疾病、损伤和中毒、消化系统疾病五类主要死因后,全市居民期望寿命由76.5岁分别上升了4.22、2.48、2.01、1.26、0.27岁。除循环系统疾病外,去除各类主要死因后期望寿命增长幅度均是男性强于女性,而循环系统疾病则是对女性影响较大;农村人群去除循环系统疾、呼吸系统疾病、损伤中毒、泌尿系统疾病死因后期望寿命增长幅度大于城市居民,而城市人群去除肿瘤、消化系统、内分泌系统、传染病死因后期望寿命的增长幅度大于农村人群。6.以潜在减寿年数分析各类主要死因对人群健康的危害因素。重庆市从2008年开始,肿瘤就超过了损伤中毒,成为引起早死的第一死因,说明肿瘤特别是恶性肿瘤是目前危害重庆人民健康、影响社会经济发展的首要死亡原因,位居第二的损伤中毒引起的早死及给老龄化社会带来更为严重的损失和负担也不容忽视,而循环系统及呼吸系统疾病的减寿顺位有所下降。以意外事故为代表的损伤中毒类死因、及以肺癌为代表的恶性肿瘤死因引起的男性人群减寿率大于女性;农村人群的肿瘤减寿率与损伤中毒减收率均高于城市人群,生存环境与生活质量是其主要影响因素。结论:1.针对重庆市不同人群死亡率、死因构成顺位、减寿率顺位及主要死因变化趋势,要因地制宜地开展各类人群重点死因防控工作,重点应放在恶性肿瘤、脑血管疾病、慢性下呼吸道疾病、心脏病及损伤中毒的防治工作上。2.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已经成为影响重庆居民健康的主要因素,对其加强三级预防显得越来越重要。应根据不同人群的死因谱特点,加大健康教育、行为干预,改善人们的生存环境及生活质量,提高健康素养水平和危险因素防护意识,因地制宜有针对性地开展慢性病防控。3.重庆市居民损伤中毒导致的死亡不光是一个健康问题,更是一个越来越重要的社会问题,虽然本研究未发现损伤中毒类死因的明显上升趋势,但因其危害严重性及全世界的重视程度,我们依然要针对重要伤害死亡谱和目标人群,制定有效的防治对策和措施。4.传染病死亡率虽然得到有效控制,但仍然是目前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近年来肺结核、病毒性肝炎等传染病的发病率有上升趋势,一些新发传染病对人群健康、社会发展也构成了较大的威胁,我们应继续在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策略上多下功夫,实时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从而达到真正降低传染病发病率、减少死亡危害程度的目的。

杨海,胡蝶,杨月华,蔡正华,王戬,解顺堂[2](2010)在《中国南方1990~2007年甲型病毒性肝炎流行现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为了解南方甲肝发病趋势。[方法]应用文献综述、等级相关等方法对19902008年发表有关数据进行分析。[结果]1990~2007年中国南方甲肝发病与全国比较相关系数(rs)在0.68480.9912,与上世纪90年代相比绝大部分省、市发病降幅在72.81%99.1%,少数市、区高于全国水平(147.08%550.93%),福州等大城市有间隔37年周期性波动,1996年前有春季和夏秋季峰,此后季节波动消失。小年龄发病下降,大年龄增多,出现明显年龄后移,男性高于女性,职业以农民、学生,散居儿童为主。[结论]甲肝受多种因素影响,江苏、台州人群接种率分别为10.11%和4.68%均获控制发病结果,提示可能存在其他干预因素。

乔倩[3](2008)在《重庆市农村饮用水水质现状与典型介水性疾病相关性初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水与人体健康的关系十分密切,一方面是维持人体健康的必需因素,另一方面又是传播疾病的重要介质。重庆市辖区内水资源丰富,生活居民超过3000万,所以水质健康对于重庆市居民具有重大意义。通过对2001~2004年重庆市地表水、库区重庆市辖区内农村饮用水、各区县介水性传染疾病(甲肝、痢疾、伤寒和副伤寒)发病率以及2004年重庆市农村饮用水水质状况监测资料的初步分析,可知近几年来重庆市水质状况以及典型介水性疾病的相关情况。长江、嘉陵江以及乌江水质总体良好,近几年保持稳定;但是农村直接饮用水中总大肠菌群和细菌总数浓度均值均超过农村《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2006)标准。2001到2004年这4年来,重庆市(40个区县)就典型介水性疾病而言痢疾累计发病率最高;甲肝次之;伤寒最低。从年际变化来看,甲肝和伤寒的的发病率均呈下降趋势,痢疾的发病率无明显规律。在三种介水性疾病中,男性发病率普遍高于女性发病率;但是无论是男性还是女性,发病率都呈现逐年下降趋势。从年龄分布来年看,男、女甲肝发病率年龄分布特征基本上为两极(5岁以下和80以上)较低,中间略高,但趋势并不明显;男、女痢疾发病率在5岁以下年龄段最高,而后急剧下降,达到一较为稳定的水平,除2001年外,男、女伤寒发病率在各年龄段都比较均衡,基本在1/10万以下。饮用水亚硝酸盐氮和断面水综合指数、饮用水氨氮和断面水亚硝酸盐氮、饮用水氨氮和断面水综合指数、饮用水水质指数和断面水水质指数均呈正相关,其相关性具有统计学显着性。对农村饮用水水质状况以及典型介水性疾病发病率的相关分析结果表明,甲肝的发病率与饮用水中的生物学指标都无显着相关性,而男、女痢疾的发病率,都与细菌总数呈显着的正相关,与总大肠菌群无显着相关性。对于伤寒,男性伤寒发病率与饮用水中的生物学指标都无显着相关性,而女性伤寒发病率与细菌总数呈较显着的正相关,与总大肠菌群无显着相关性。单因素回归分析结果表明,线性模型的拟合程度最佳,痢疾和女性伤寒发病率与细菌总数均有显着的线性关系。多因素回归分析表明,与单因素线性模式相比,在保证模式有显着意义的前提下(P<0.05),除男性痢疾外,引入GPD、卫生条件等其它影响因子均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回归模型的解释能力,但R2增加幅度并不明显,其中具体原因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孙晓锴[4](2007)在《重庆市仔猪源大肠杆菌血清型、耐药性及基因分型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致病性大肠杆菌是仔猪黄白痢的主要病原菌,近年来其耐药性在全球普遍呈迅速上升趋势。许多国家和地区通过对仔猪黄白痢的流行病学调查和仔猪源大肠杆菌的耐药性监测,积累了翔实的仔猪源大肠杆菌耐药性及其流行资料,并结合分子生物学方法研究仔猪源大肠杆菌耐药性的传播规律,这些研究对所在地区仔猪黄白痢的防治发挥了重要作用。重庆市关于仔猪源大肠杆菌的研究较少,尤其仔猪源大肠杆菌的耐药性及其传播仍缺乏详细的研究资料。为此,我们对重庆市不同地区仔猪源大肠杆菌进行了分离鉴定,对其血清学分型和耐药谱及基因分型进行了研究并比较了基因分型和表型分型的相关性。1、仔猪源大肠杆菌的分离鉴定和血清学分型从重庆市8个地区发生疑似仔猪黄白痢的猪场和散养户,无菌采集临诊表现典型的患病仔猪的肛拭粪样及死亡仔猪只的心血和肝脏等病料样本。对样本进行病原菌的分离培养,经过培养特性、形态特征、染色特性和生化试验及小白鼠感染试验,鉴定出173株致病性仔猪源大肠杆菌。通过对这173株仔猪源致病性大肠杆菌的血清型鉴定,共鉴定出91株菌的血清型,占鉴定菌株的52.6%,82株未能定型,占鉴定菌株的47.4%。结果表明:重庆市仔猪源大肠杆菌流行的主要血清型为O101(16.5%)、O8(15.4%)、O20(12.1%)、O64(11.0%)、O45(8.8%)、O149(7.6%)共65株,占定型菌株的71.4%,占试验菌株的37.6%。除此之外,还有O2,O9,O54,O60,O89,O111,O119,O137,O138,O141,O147等12种血清型。同一地区存在多种血清型,大多数地区有本地的优势血清型。不同地区优势血清型有的相同,有的不同。2、仔猪源大肠杆菌的耐药谱采用纸片扩散方法(即Kirby-Bauer的菌液涂布法)对173株仔猪源致病性大肠杆菌进行26种抗菌药物的体外药敏试验。结果表明:173株致病性大肠杆菌有132种耐药谱,对多类药有交叉耐药。抑菌作用最强的是头孢拉定,敏感菌株有150株;其次为先锋必,敏感菌株有134株;其它依次为先锋V、丁胺卡那、妥布霉素、头孢氨苄、新霉素、庆大霉素、链霉素、卡那霉素、氟嗪酸、氟哌酸、环丙沙星、痢特灵、氯霉素、阿莫西林、多粘菌素B;受检菌株存在广泛的耐药性,以多重耐药性为主,最少的是9耐的分离菌株,最高的可达25耐,其中主要有10耐(28.8%),22耐(12.7%),19耐(11.6%)、20耐(11.6%)、21耐(11.0%)、15耐(8.1%),13耐(6.4%)、18耐(5.8%),12耐(5.2%),17耐(4.6%),14耐(3.5%),23耐(3.5%)、24耐(1.7%),25耐(1.7%),9耐(1.7%)共16种情况。3、仔猪源大肠杆菌基因分型及其与表型的相关性采用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对仔猪源大肠杆菌进行研究,并将其结果与表型(血清型、耐药谱)结果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利用脉冲场凝胶电泳对已鉴定血清型的91株大肠杆菌进行基因分型,能够分型的68株菌可分为A、B、C、D共4型,分散于重庆市各个地区,其中A型为流行菌株,共有60株,分为3个亚型,其中A1型27株,A2亚型10株,A3亚型23株。基因分型结果与血清学分型和耐药谱对比,试验表明它们之间无对应关系。

漆莉[5](2007)在《重庆市2004~2006年流感流行特征分析及ARIMA模型在传染病发病预测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本研究一方面为了掌握我市近几年的流感流行状况,为制定流感防制策略提供科学依据;另一方面,探讨ARIMA模型在传染病发病预测方面的应用,以流感、痢疾为代表,对其进行分析、评价,寻求该方法的最佳适用范围与适用条件。方法:(1)通过哨点医院监测和暴发疫情现场调查处理,收集我市2004年4月至2006年3月部分地区的流感样病例(ILI)发病资料和全市ILI/流感的暴发疫情资料,并采集ILI标本进行实验室检测,对所有流行病学资料和病原学检测结果进行描述、分析。(2)通过全市各医疗机构收集我市2002年1月至2006年12月的流感和痢疾发病资料,用SPSS统计软件对流感和痢疾的月发病数建立ARIMA模型,用Q统计量检验法对模型的适应性进行检验,并用组外回代的方法检验其预测精度。结果:(1)2004年4月至2006年3月,我市流感监测哨点医院ILI就诊百分比(ILI%)出现2004年4月和10月、2005年4月和8月和11月、2006年4月和7月几个高峰,流感病毒分离高峰与ILI%高峰基本一致,稍有滞后。2005年、2006年ILI%夏季高峰高于春季高峰,但病原学检测没有显示在夏季分离到更多的流感病毒。(2)我市流感季节类型明显,2004年8月、2005年2月和9月、2006年2月和7月出现优势毒株的变化,随后1、2个月,出现ILI%高峰。(3)ILI/流感暴发疫情全年均有,春季和秋季略有增加;疫情发生地以中小学校为主(占91.20%),尤其是偏远地区更易发生;疫情类型以A型为主,H1N1型与H3N2型引起的暴发交替出现,且与哨点医院收集的ILI标本毒株型别变化一致。(4)我市流感月发病数时间序列的自相关分析图显示:我市流感没有固定的季节性,用ARIMA模型法建立预测模型,只能进行3个月以内的预测,预测区间范围较大,缺乏实际意义。痢疾月发病数时间序列的自相关分析图显示:我市痢疾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建立季节复合模型后预测效果比较理想,可进行至少1年的预测;用48个数据建模,6个月预测效果的拟合度R2=0.9733,12个月预测效果的R2=0.8574;36个数据和42个数据也能取得比较理想的预测效果,但R2比48个数据相同时间预测效果的R2要低些。结论:(1)我市可能存在春季和秋季两个流感流行高峰,应加强春秋两季的流感疫苗接种,推荐流感疫苗最佳接种时间为每年2、3月或9、10月;加强我市夏季呼吸道疾病的鉴别诊断,尽量避免误诊;每年2月、8月前后加强我市流感病毒的分离工作,及早发现毒株变异,当优势毒株出现变化时应警惕ILI流行高峰的出现;我市流感暴发疫情的防控应以农村中小学为重点,哨点医院监测到A型毒株型别出现变化时,应警惕新型毒株引起的暴发疫情高峰的出现。(2)ARIMA模型法可以对疾病的季节性进行分析,对不同疾病的预测效果存在较大差异,当疾病发病比较稳定时预测效果可能更好;在用ARIMA模型法进行预测时,应根据资料选用不同的模型类型,所需建模数据可以少于通常要求的50个,但建模数据越多预测效果越好,随着预测时间的推移,预测效果有所降低,因此运用该方法进行预测时应不断增加新的观测数据,重新建立预测模型。

谭京广,司徒潮满,黄慈林,庄厚雄,石向辉,舒彬,程慧[6](2003)在《1985~2002年深圳市福田区肠道传染病流行动态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 了解深圳市福田区 1985~ 2 0 0 2年肠道传染病流行动态特征 ,为政府制订预防控制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对深圳市福田区 1985~ 2 0 0 2年肠道传染病疫情年报资料及人口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1、1985~1990年 ,肠道传染病发病率逐年快速增长达最高峰 ;1991~ 1996年发病率连续下降并达历史新低 ;1996~ 2 0 0 2年发病率逐年上升 ,但幅度较小 ,维持在 85 /10万以下 ;2、痢疾、未分型肝炎、甲肝和伤寒副伤寒是危害我区居民主要肠道传染病。 结论 深圳市福田区肠道传染病发病率较低 ,但有上升趋势 ,应继续做好综合防治工作

陈艳,甘业光,谢中,文进[7](2002)在《重庆市涪陵区1991~2001年主要肠道传染病流行趋势分析》文中研究说明

二、重庆市涪陵区1991~2001年主要肠道传染病流行趋势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重庆市涪陵区1991~2001年主要肠道传染病流行趋势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重庆市城乡居民期望寿命及减寿情况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英文摘要
中文摘要
前言
1.1 材料与方法
1.2 结果
1.3 讨论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2)中国南方1990~2007年甲型病毒性肝炎流行现状(论文提纲范文)

1 发病简况和趋势
2 流行强度
3 流行周期性
4 季节特征
5 人群分布特征
6 甲肝疫苗接种时间和接种率

(3)重庆市农村饮用水水质现状与典型介水性疾病相关性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绪论
    1.1 概述
    1.2 典型介水性疾病简介
    1.3 国内外水体污染引起的流行病学研究现状综述
        1.3.1 我国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4 国内流行病学研究发展趋势
    1.5 课题提出
        1.5.1 课题背景
        1.5.2 研究内容
2 研究资料
    2.1 重庆市地表水水质状况调查
    2.2 农村饮用水水质状况和不同类型饮用水饮水人口数统计
    2.3 居民介水性传染疾病资料
    2.4 社会经济学的其它相关指标
    2.5 质量控制
3. 研究方法
    3.1 描述性统计
    3.2 相关分析
        3.2.1 断面水和农村饮用水的相关性分析
        3.2.2 农村饮用水和相应疾病的相关分析
    3.3 饮用水污染物与相应疾病暴露—反应关系的模型拟合分析
4 研究结果
    4.1 重庆市地表水系概况
    4.2 重庆市断面水水质状况分析
        4.2.1 2004年“三江”(重庆段)水环境质量监测结果
        4.2.2 长江、嘉陵江、乌江水质变化
    4.3 重庆市农村饮用水水质现状分析
        4.3.1 库区农村饮用水水质状况
        4.3.2 10个区县农村饮用水水质状况
        4.3.3 2004年重庆市农村饮用水居民直接饮用水水质状况
    4.4 农村不同类型饮用水饮水人口数统计结果与分析
        4.4.1 以供水方式为基础进行分类的统计结果与分析
        4.4.2 以水源类型为基础进行分类的统计结果与分析
    4.5 重庆市介水性传染疾病的发病情况和变化趋势
        4.5.1 重庆市40个区县的总体发病情况
        4.5.2 重庆市19区县的基本发病情况
5 调查结果相关性与回归分析
    5.1 重庆市断面水和农村饮用水相关分析
    5.2 重庆市介水性传染疾病发病率与饮用水污染的相关分析
        5.2.1 家庭自来水普及率与介水性传染病发病率的相关分析
        5.2.2 饮用水生物学指标与介水性传染病发病率的相关分析
        5.2.3 饮用水生物学指标超标率与介水性传染病发病率的相关分析
        5.2.4 重庆市介水性传染疾病发病率与其它影响因素的相关分析
    5.3 回归分析
        5.3.1 单因素回归分析
        5.3.2 多因素回归分析
6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存在的问题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4)重庆市仔猪源大肠杆菌血清型、耐药性及基因分型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仔猪源大肠杆菌的概述
        1.1.1 分类及主要特征
        1.1.2 致病力与毒力因子
        1.1.3 O抗原群与致病性
    1.2 大肠杆菌的耐药性
        1.2.1 耐药现状
        1.2.2 耐药机理
    1.3 大肠杆菌的分型检测
        1.3.1 表型分型方法
        1.3.2 基因分型方法
    1.4 仔猪黄白痢
        1.4.1 仔猪黄白痢的危害性
        1.4.2 传播途径及流行特点
        1.4.3 引起仔猪黄、白痢增多的原因
    1.5 仔猪黄白痢的防治
        1.5.1 加强饲养管理
        1.5.2 疫苗防治
        1.5.3 药物治疗
    1.6 结语
第2章 引言
    2.1 研究的目的意义
    2.2 研究内容
    2.3 技术路线
第3章 重庆市仔猪源大肠杆菌的分离鉴定
    3.1 材料与方法
        3.1.1 材料
        3.1.2 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待检菌株的培养特性与形态特征
        3.2.3 致病性试验
        3.2.4 血清型试验
    3.3 讨论
        3.3.1 仔猪源致病性大肠杆菌的分离鉴定
        3.3.2 仔猪源致病性大肠杆菌的血清型
第4章 仔猪源大肠杆菌药敏试验
    4.1 材料与方法
        4.1.1 材料
        4.1.2 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2.1 173株仔猪源大肠杆菌的药敏试验结果
        4.2.2 173株仔猪源大肠杆菌的耐药谱
        4.2.3 173株仔猪源大肠杆菌对26种抗菌药物的多重耐药情况
        4.2.4 不同地区大肠杆菌菌株敏感药物差异
    4.3 讨论
        4.3.1 仔猪源大肠杆菌的耐药性分析
        4.3.2 大肠杆菌的耐药机制
        4.3.3 大肠杆菌耐药性对人类的危害
        4.3.4 控制大肠杆菌耐药性的策略
第5章 大肠杆菌PFGE分型及与表型相关性的研究
    5.1 材料
        5.1.1菌株来源
        5.1.2 PFGE主要试剂
        5.1.3 脉冲场凝胶电泳溶液配制
        5.1.4 主要仪器
    5.2 方法
        5.2.1 脉冲场凝胶电泳
        5.2.2 PFGE图谱、耐药谱及血清型的相关性比较
    5.3 结果与分析
        5.3.1 大肠杆菌PFGE结果
        5.3.2 大肠杆菌PFGE图谱、耐药谱及血清型的相关性
    5.4 讨论
        5.4.1 大肠杆菌的PFGE分型
        5.4.2 PFGE图谱与耐药谱及血清型的比较
第6章 小结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发表文章

(5)重庆市2004~2006年流感流行特征分析及ARIMA模型在传染病发病预测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论文正文
    第一部分 重庆市2004~2006 年流行性感冒流行特征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1.2 实验方法与步骤
        1.3 统计方法
        2 结果
        2.1 ILI 流行特征
        2.2 病原学分布特征
        2.3 ILI/流感暴发疫情流行特征
        3 讨论
        3.1 我市流感流行特征分析
        3.2 建议
    第二部分 ARIMA 模型在传染病发病预测中的应用
        1 材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1.2 研究方法
        1.3 统计方法
        2 结果
        2.1 疾病流行特征分析
        2.2 建立预测模型
        2.3 对我市2007 年各月的痢疾发病数进行预测
        3 结论
        3.1 时间序列分析法的特点
        3.2 ARIMA 模型法的特点
        3.3 ARIMA 模型法对流感与痢疾发病的预测
        3.4 应用 ARIMA 模型法进行传染病发病预测中的几点体会
        3.5 对我市流感监测和痢疾防制工作的建议
小结
文献综述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6)1985~2002年深圳市福田区肠道传染病流行动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2.1 各病种报告病例及发病率分析
    2.2 肠道传染病发病率
    2.3 肠道传染病在历年所有法定传染病中的比重
3 讨论

(7)重庆市涪陵区1991~2001年主要肠道传染病流行趋势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
2 结果
    2.1 发病态势
    2.2 季节分布
    2.3 人群分布
    2.4 暴发疫情情况
        2.4.1 甲肝
        2.4.2 菌痢
    2.5 病原检测情况
3 讨论

四、重庆市涪陵区1991~2001年主要肠道传染病流行趋势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重庆市城乡居民期望寿命及减寿情况分析[D]. 戴敏. 第三军医大学, 2012(06)
  • [2]中国南方1990~2007年甲型病毒性肝炎流行现状[J]. 杨海,胡蝶,杨月华,蔡正华,王戬,解顺堂. 现代预防医学, 2010(10)
  • [3]重庆市农村饮用水水质现状与典型介水性疾病相关性初步研究[D]. 乔倩. 重庆大学, 2008(06)
  • [4]重庆市仔猪源大肠杆菌血清型、耐药性及基因分型的研究[D]. 孙晓锴. 西南大学, 2007(06)
  • [5]重庆市2004~2006年流感流行特征分析及ARIMA模型在传染病发病预测中的应用[D]. 漆莉. 重庆医科大学, 2007(02)
  • [6]1985~2002年深圳市福田区肠道传染病流行动态分析[J]. 谭京广,司徒潮满,黄慈林,庄厚雄,石向辉,舒彬,程慧. 实用预防医学, 2003(06)
  • [7]重庆市涪陵区1991~2001年主要肠道传染病流行趋势分析[J]. 陈艳,甘业光,谢中,文进. 预防医学文献信息, 2002(06)

标签:;  ;  ;  ;  ;  

重庆市涪陵区1991—2001年主要肠道传染病流行趋势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