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内蒙古省际通道工程风积沙路基施工工艺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巩桢翰[1](2020)在《风积沙及物理改良风积沙填筑重载铁路路基的工程特性研究》文中提出沙漠地区重载铁路路基的建设需要用到大量的优质填料,而在沙漠地区除了遍地的风积沙资源,非常缺乏A、B组填料。风积沙是一种拥有特殊工程特性的地质材料,其级配不良,颗粒分布集中,黏聚力低,是C组填料,可以用来填筑路基基床以下部位,但对于重载铁路基床底层需要用到A组或B组料。本文以蒙华重载铁路风积沙路基工程为研究背景,从降低工程成本,充分利用当地风积沙资源的角度出发,对风积沙填料进行室内试验,研究其物理力学特性和压实特性,并通过物理改良方法将其改良为B组料,使其满足重载铁路对路基基床底层填料的要求,最后应用ABAQUS有限元软件建立重载铁路路基受力分析计算模型,研究风积沙填筑基床底层路基的变形规律和应力分布,并分析对填筑基床底层的风积沙应用物理改良及加筋措施对路基工作性能的影响,对比加筋及改良措施加固路基的效果。具体结论如下:(1)对风积沙颗粒分析,试验结果表明:三组风积沙试样的不均匀系数Cu在1.5~2.09之间,曲率系数Cc在1.01~1.17之间,粒径在0.075 mm~0.25 mm之间的试样质量均超过试样总质量的90%,可知风积沙为颗粒级配不良的C组填料。(2)压实试验和直剪试验结果表明:风积沙的压实曲线呈倒“S”形,最大干密度为1.77 g/cm3,最佳含水率为14.79%。风积沙的压实度为0.95时,在天然含水率(w≤1%)下,内摩擦角φ1=39.5°,黏聚力c1=0.5 kPa;在最优含水率(w=14.79%)下,内摩擦角φ2=37.8°,黏聚力c2=14.5 kPa。(3)对风积沙进行物理改良是通过在风积沙中掺入一定比例的细圆砾土来改良填料的颗粒级配,使其满足重载铁路对基床底层填料的要求,试验采用细圆砾土掺量为70%、60%、50%、40%、30%,五种比例掺入风积沙填料进行试验,试验结果表明:每组改良料的粗颗粒含量均大于30%,小于0.075 mm的颗粒含量不足5%,改良料都属于B组料,均能满足重载铁路基床底层的填筑要求。(4)数值模拟计算结果表明:风积沙填筑基床底层时,路基本体竖向位移主要是由基床底层及基床以下部位沉降引起的。改良及加筋风积沙填筑基床底层时,基床底层竖向位移减小,有效控制了路基本体竖向位移,而且对路基水平位移也有抑制作用;改良对路基竖向应力分布改变不大,加筋可以减小筋材以下部位竖向应力。双层加筋风积沙填筑基床底层控制路基位移的效果基本与物理改良风积沙填筑基床底层相同。单层加筋时,改变基床底层加筋位置对路基有一定影响,筋材铺设在距基床底层越近,路基竖向位移越小;双层加筋时,第一层筋材铺设在基床底层表面,第二层筋材铺设在距基床底层表面1.2m处对控制路基位移效果较好。
闫晓辉[2](2019)在《荒漠区风积沙路基盐渍化积聚机理》文中研究指明针对内蒙古西部荒漠地区部分高速路路面发生盐渍化病害展开较系统地调查研究,病害路段的路基沿线地下水位远离地表(>50m),气候干燥,土壤水分含量极低,风积沙路基毛细通道被隔断,仍引起盐渍化病害。对于温差大的地区公路这一病害现象尤其明显,纵使对病害处路基填土进行换填,相应的病害部位仍继续发生破坏。由于路基土的盐渍化常导致路面病害发生,降低路面使用品质,但目前对当地的盐渍化治理与预防仍无有效措施,对何时达到盐渍化的时间效应无定性结论。因此,本文通过现场调研、室内、室外土柱试验以及多场耦合有限元软件模拟的基础上,研究内蒙古西部荒漠地区风积沙路基内部水分和盐分迁移聚集规律,在有效时间内防治该地区非盐渍土地区路基盐渍化的产生以及路基盐渍化所引起的道路病害,对于优化路基处置措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研究得到如下几点结论:1.通过对病害路段区域赋存气候环境的调查分析以及病害路段土样进行现场取样分析,试验结果表明:非病害路段所取试样中含盐率低,为非盐渍化土;病害路段基层绝大部分试样的易溶盐总量大于0.5%,盐渍化程度为中、强等级。病害路段试样成分含盐量普遍高于0.3%,病害路段基层、路基均出现了明显的盐渍化现象,为典型的硫酸盐盐渍土,硫酸盐盐渍化物质主要来源于海相沉积的地层环境;路基土体中硫酸钠在温度降低时结晶、析出,体积膨胀,是导致内蒙古西部荒漠地区出现路面横向隆起病害的重要原因。2.根据风积沙路基室内水汽试验和室外水盐迁移试验研究成果,传统认为压实风积沙具有阻盐、隔盐效果,是没有充分考虑盐渍化时间效应,压实风积沙只是阻隔了毛细水携带盐分迁移的作用通道,而没有考虑到风积沙路基在荒漠气候环境条件下,路基内部水分主要以汽态水与薄膜水的形式迁移,所以荒漠地区利用风积沙填筑路基并不能阻止路基盐渍化。3.通过室内外水盐迁移试验研究表明:风积沙路基浅层区域盐分的积聚,受温度影响土层内赋存的薄膜水和汽态水,二者同时存在并为盐分迁移提供了载体。受外界环境温度变化,压实风积沙路基土层内部温度变化幅度随埋深增加趋于平缓,分影响剧烈区(050cm)与影响薄弱区(50120cm),各层温度到达峰值具有滞后效应;压实风积沙土层深层区域盐分的迁入是硫酸钠盐地基下垫面与初始素土风积沙土层含盐量的浓度梯度为其提供了原始动力。在整个盐渍化过程中重力势、土层浓度梯度、土层压实度、外界环境温度、时间等因素均对风积沙路基盐渍化存在影响。4.在现场调研、室内与室外水盐迁移试验基础上,研究了荒漠区风积沙路基内部水、热、盐迁移的时空分布规律与理论分析,并构建了水、热、盐的迁移方程;利用室内土柱试验和COMSOL Multiphysics多场耦合数值模拟软件,研究了非盐渍土风积沙路基盐渍化进程中的盐分迁移规律,建立了关于非盐渍化风积沙路基内部发生盐渍化所需时间与环境温度、路基初始含水率、初始含盐率的回归公式,预估风积沙路基盐渍化(含盐量超过0.3%,以此为临界判别条件)形成的时间节点。5.根据风积沙路基土盐渍化的机理,提出在内蒙古西部荒漠地区阻止风积沙路基土盐渍化的阻隔技术要从源头上防止盐分迁入路基内部,在新建公路路基下垫面地基铺设碎石垫层的防治技术措施。
李徐珍[3](2019)在《蒙华重载铁路风积沙及加筋风积沙路基变形特性研究》文中认为我国西部地区干旱少雨,存在着大面积的沙漠土地,在沙漠地区修筑公路铁路时,风积沙是主要的路基填料。蒙华重载铁路MHTJ-2标部分路段穿越毛乌素沙漠南缘,因该地区缺乏优质的路基填料,所需的粗颗粒土填料均由一百多公里以外的宁东地区拉运,因此,设计中采用了当地丰富的风积沙作为路基基床以下部位填料。本文基于该工程实际,选取典型路段作为试验段,采用查阅文献、室内试验、沉降观测、数值模拟等方法,研究风积沙填料工程特性及重载铁路风积沙及加筋风积沙路基变形特性,主要研究内容及相关研究成果总结如下。(1)选取毛乌素沙漠天然风积沙试样,进行室内土工试验。其颗粒粒径主要分布在0.075mm0.25mm范围内,颗粒比重介于2.632.67之间,天然干密度在1.541.59g/cm3之间,不均匀系数Cu为1.942.01,曲率系数Cc为0.991.01,依据规范,属于级配不良的C3组填料。试样中SiO2、CaO、Al2O3三种化学成分含量约占总含量的80%以上,其酸碱度PH值约为8,呈弱碱性,属非盐渍土。其最大干密度为1.79g/cm3,最优含水率为14.23%,击实曲线呈倒“S”型。当风积沙压实度为0.95时,在天然含水率状态(w≤1%)下,内摩擦角φ值为39.5°,黏聚力c值为0.5kPa;在最优含水率状态(w=14.23%)下,其内摩擦角φ值为34.8°,黏聚力c值为13.5kPa。(2)试验段风积沙地基沉降发展规律可分为初期缓慢增加、中期快速发展和最终趋于稳定等三个阶段;在同一断面上,两侧路肩以下地基沉降量较小,轨道中心线以下较大,总体的沉降趋势呈“凹”型。(3)沉降预测结果表明,风积沙地基沉降主要发生在路基填筑完成后至18个月内,约占最终沉降量的80%,在路基填筑完成两年后,沉降已基本完成。(4)数值模拟计算结果表明,路基本体的竖向应力在路基横断面上基本为“鞍型”分布;不加筋时,基床底层采用水泥改良风积沙和物理改良风积沙填筑时的最大竖向位移相差不大;有边坡加筋和边坡防护措施时,和未加筋时相比,其路基顶面的竖向位移减小幅度约为13%,说明土工格栅加筋效果明显;在沙漠地区重载铁路路基工程中,可采用加筋风积沙代替物理改良风积沙作为路基基床底层填料。(5)研究成果可为全标段风积沙路基工程设计施工提供指导,并为该地区类似工程的建设提供参考。
马源[4](2017)在《临—哈高速河套盐渍土区风积沙换填路基工艺研究》文中认为临—哈高速公路是国家完成西部大开发项目中的一项重要工程,位于内蒙古临河至新疆哈密。其中,内蒙古河套段K50~K67处,土壤为灌区盐渍土。河套灌区土壤次生盐渍化的形成主要是由于当地农业从黄河引水灌溉,灌排比例失调,抬高了地下水位,使地下水中的盐分在干旱气候强烈蒸发作用下而移至地表。导致当地盐渍化较为严重。路基作为公路整体结构最重要的一部分,在盐渍土膨胀等因素影响下,会加剧路基的翻浆与冻胀等病害,对公路的稳定性造成破坏。因此,对于盐渍土地区公路建设,合理确定盐渍土地基的处理方式以及盐渍土区的路基填料选择与施工工艺有着重要的实际意义。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分析盐渍土的基本性质、力学性质等特性,结合项目的地质等情况,使用风积沙换填盐渍土地基;(2)通过风积沙的颗粒分析和相关力学性质试验,研究风积沙的路用性能;(3)研究盐渍土地基处理的方式及风积沙路基填筑的施工工艺及技术参数;
姚运飞[5](2012)在《营双高速公路沙漠段路基压实及质量控制措施研究》文中认为本文主要以营双高速公路为依托工程,在k454+300-k454+600试验段进行试验,对试验段路基的地基处理、填筑工艺、检测方法及其它质量控制措施等方面,开展了较为深入系统的研究。主要工作如下:(1)通过载荷试验、动力触探试验,测定风积沙地基承载力,并提出相应的地基处理方法。(2)采用20T双驱动振动压路机强振、弱振和推土机碾压三种方法,在天然含水量状态下,对风积沙填筑路基分层填筑碾压施工。采用大、小环刀及静压式取土器,测定风积沙路基压实度,根据现场测试结果推荐出:风积沙路基施工碾压工艺及质量检测方法。(3)在风积沙路基及封层顶面进行回弹模量和弯沉测试,提出了风积沙路基设计参数。(4)通过现场实体工程的试验,对验收内容和项目的评定标准进行了分析,提出了沙路基验收项目合理的标准、允许偏差。
丁玉新[6](2010)在《浑善达克沙地风积沙填方路基湿压法施工成本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伴随沙漠地区的经济发展,沙漠公路使用规模的不断扩大,沙漠公路的等级需求也不断地提升。我国是一个沙漠化地区较为广泛的国家,沙漠公路建设日趋广泛,对此,沙漠地区公路施工定额和施工成本的控制受到各部门、各施工单位的广泛关注。然而,目前我国在沙漠公路施工定额方面没有统一的国家标准以及我国已有的公路工程施工定额不能直接应用于沙漠公路,所以怎样计算沙漠公路的施工成本已经成为我国沙漠公路成本预测面对一大难题。本文以锡林郭勒盟苏尼特左旗(简称东苏旗)及正镶白旗浑善达克沙地境内修筑X-501线白日乌拉至乌兰察布公路段为研究对象,以大量的风积沙室内试验和风积沙填方路基不同路段各工序施工时间采集为基础,对当地的风积沙填方路基施工成本进行分析。(1)通过分析风积沙特性对浑善达克沙地风积沙填方路基施工成本的影响,确定选用不均匀系数、曲率系数、最佳含水率、最大干密度等指标作为影响风积沙填方路基施工成本的指标。(2)运用偏相关分析发现,浑善达克沙地风积沙填方路基施工各工序中:洒水的施工成本受最佳含水率影响较大;初压施工成本主要受不均匀系数和最佳含水率影响;振压施工成本主要受不均匀系数影响;稳压施工成本受不均匀系数、曲率系数、最大干密度影响较大,受最佳含水率影响很小。(3)运用回归分析,建立了浑善达克沙地风积沙填方路基施工成本回归模型,分析风积沙的特性对施工成本的影响。通过验证说明,这些模型能够反映浑善达克沙地风积沙填方路基施工成本受风积沙特性指标影响的变化规律。
陈爱侠[7](2010)在《荒漠化区域公路建设生态环境保护技术研究》文中指出高等级公路建设近几年在国内外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公路建设促进了区域的人流、物流和经济流,使区域社会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然而公路在建设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产生环境方面的负面影响,特别是荒漠化区域,其生态环境较为脆弱,在该区域修建高等级公路使原本脆弱的生态环境更加脆弱,甚至造成不可逆的生态环境影响。论文以内蒙古省际通道桑根达来-公主埂公路(以下简称“桑公公路”)和商都-安业段公路(以下简称“商安公路”)为依托,分析公路建设对荒漠化区域生态环境的影响机理,提出荒漠化区域公路建设生态环境保护技术,总结荒漠化区域公路建设生态环境保护技术应用效果,促进荒漠化区域公路建设与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论文通过对公路建设前后植被覆盖度、沙面湿润度变化对输沙率的影响以及工程取弃沙造成沙丘活化的原因分析,探索公路沙害与风沙流动等生态因子的相互作用机理,为公路防沙治沙的基础研究、技术创新提供依据;通过调查和总结风积沙路段的沙粒特性和流体特性,探讨公路建设对风积沙脆弱生态区环境扰动的机理;通过分析公路施工期对地表植被的扰动、工程区土壤养分的变化以及风沙流对植被蒸腾作用的影响,进一步揭示了荒漠化农牧区公路建设扰动难以恢复的原因。依据桑公公路经过浑山达克沙地和商安公路经过荒漠化农牧区的环境特点,提出荒漠化区域生态环境保护技术,即在穿沙公路路基两侧各30m区域和公路取弃土场等处设置低立式网格沙障;在穿沙公路路基上风侧50-80m和下风侧40-50m流沙区设置高立式沙障;在大面积流沙区设置低立式沙障和高立式沙障结合的组合式沙障。对荒漠化农牧区风蚀较严重的公路路堤采用碎石或碎石土压盖坡面补救措施。结合物种组合实验,提出荒漠化区域公路路域生态恢复和重建的物种组合方式,即柠条为穿沙公路沿线防风固沙植物的优势种,黄柳是快速固沙的优良灌木,沙蒿是快速固沙的优良草本植物;荒漠化农牧区可以以小叶锦鸡儿为主要优势灌木种,结合羊草、冷蒿、冰草、沙芦草及紫花苜蓿等草本植物形成灌草组合,实现立体生态恢复。通过现场测试手段,总结分析荒漠化区域公路建设生态环境保护技术应用效果。测试结果表明,穿沙公路低立式沙障设置使地面粗糙度提高为5.64cm,地表防风效能达63.1%,高立式沙障地表防风效能达58.5%,组合沙障最大防风效能达74.8%;低立式和高立式沙障内的土壤环境明显地改善,具体表现为沙障内土壤容重下降、土壤孔隙度增加、土壤含水量增大,土壤养分含量明显高于流动沙地。荒漠化区域路域生态工程的建设,为路域野生植被提供了较好的土壤生态环境。经现场调查,在桑公公路路域内野生植物种有明显增加,多年生的稳定的野生固沙植物达到2-4株/m2,主要是沙米、叉分蓼和沙蒿,野生植被盖度由5%提高到15%,有利于路域生态系统的恢复。穿越浑山达克沙地的桑公公路在采取以上生态环境保护技术以后,从根本上消除了公路沙害,据初步估算,其经济效益约为2.52亿元。穿越荒漠化农牧区的商安公路路基边坡在采取生态工程补救措施后,公路年养护费用减少了35%。因此,荒漠化区域生态环境保护技术的应用取得了明显的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
赵光涛[8](2009)在《风积沙地区路基开挖施工工艺》文中研究指明风积沙地区路基施工工艺及质量控制措施在现行施工规范中并未涉及,文章依据内蒙古自治区省际通道公主坟大板段公路路基现场施工经验,通过试验分析了风积沙的物理力学特性,总结了风积沙地区路基开挖的施工工艺及机械设备配置,为同类地区的路基施工提供借鉴。
汤怀信[9](2008)在《风积沙路基碎石夹层施工工艺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针对Ⅰ-1类风积沙的特性,详细介绍了干振法确定风积沙最大干容重的方法,以及采用碎石夹层进行施工的施工方法、质量检测和注意事项。
陈发明[10](2008)在《风积沙在盐渍土地区路用性能的研究及其应用》文中指出我国是沙漠分布最为广泛的国家之一,沙漠化土地总面积约156.80万km2,其中沙漠面积80.89万km2。特别在新疆地区,沙漠总面积达53.93万km2,其中盐渍化软弱土的总面积约15.83万km2,且大多为中、强、过盐渍化盐渍土。这些地区砂砾筑路材料缺少,一般需到100km以外的地方采集,工程造价昂贵;因此不得不采用当地盐渍土填筑路基。而盐渍土路基路面极易破损,主要表现为路基翻浆失稳、路面龟裂、溶陷等,致使严重病害路段交通经常阻断。尽管投入了大量资金进行道路维护管养,仍无法保证交通车辆的正常运行,其已成为新疆道路建设中急待解决的重大难题。根据新疆地区广泛分布着风积沙这一特点,开展风积沙路用性能的试验研究,掌握风积沙主要特性,解决道路病害,从而更好地保护生态环境、大大降低工程造价,具有重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论文主要针对风积沙材料的颗粒组成、矿物成份、含盐量、抗剪性能、承载比、压缩特性、相对密度、回弹模量、毛细管水的上升高度等物理化学性能进行理论分析和试验研究。通过大量的室内试验、现场模拟试验、试验路段试验及现场检测,得出了风积沙路用性能的技术参数,作为填筑路基、处理软弱基层、设置路基隔断层、路面基层或垫层的理论依据;通过试验数据分析,建立相应的回归方程;并通过数学模型分析,建立了换填厚度、路基合理高度、隔断厚度、路面厚度、路基边坡稳定等计算公式;从而形成了风积沙在盐渍土地区路用性能研究与应用中的成套技术。风积沙路用性能的研究,特别是利用风积沙处理盐胀、软弱基层、隔断毛细管水上升、充当路面基层或底层,是论文研究的重点;也是风积沙盐渍土地区修筑道路时,充分利用当地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稳定路基路面、增强路面强度、降低工程造价的有效途径。通过对试验路段和推广道路的调查和检测,实际应用中的检测结果与本文研究成果基本一致,证实了研究成果的可靠性和适用性。论文多项研究内容已被列为中国西部课题《沙漠地区公路建设成套技术》部分研究成果,通过了成果鉴定,并已在新疆11条共1573.70km的道路建设中得到了成功应用。
二、内蒙古省际通道工程风积沙路基施工工艺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内蒙古省际通道工程风积沙路基施工工艺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风积沙及物理改良风积沙填筑重载铁路路基的工程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风积沙应用简述 |
1.2.2 填料颗粒分析研究 |
1.2.3 风积沙的物理特性研究 |
1.2.4 风积沙静力力学特性及压实特性研究 |
1.2.5 物理改良风积沙的研究 |
1.2.6 土工合成材料在加筋土工程中的应用研究 |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4 研究内容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4.3 研究技术路线 |
2 蒙华铁路毛乌素沙漠风积沙填料工程特性试验研究 |
2.1 试验材料 |
2.2 风积沙物理特性试验研究 |
2.2.1 颗粒分析试验 |
2.3 风积沙击实试验 |
2.3.1 风积沙击实试验方案 |
2.3.2 毛乌素沙地风积沙试验结果分析 |
2.4 风积沙静力力学特性试验 |
2.4.1 天然含水率状态下风积沙室内剪切试验 |
2.4.2 最优含水率状态下风积沙室内剪切试验 |
2.5 本章小结 |
3 物理改良风积沙级配特性研究 |
3.1 细圆砾土及掺合料颗粒级配分析 |
3.2 本章小结 |
4 物理改良与加筋风积沙填筑重载铁路基床底层路基工作特性数值模拟分析 |
4.1 ABAQUS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4.1.1 依托工程概况 |
4.1.2 模型建立及参数确定 |
4.1.3 筋土非线性接触分析 |
4.1.4 路基荷载及边界条件 |
4.2 风积沙填筑基床底层路基变形及应力分析 |
4.2.1 最优含水率状态下变形特性及应力分析 |
4.2.2 浸水饱和状态下变形特性及应力分析 |
4.3 物理改良风积沙填筑基床底层路基变形及应力分析 |
4.3.1 最优含水率状态下变形特性及应力分析 |
4.3.2 浸水饱和状态下变形特性及应力分析 |
4.4 加筋风积沙填筑基床底层路基变形及应力分析 |
4.4.1 单层加筋风积沙填筑基床底层路基变形特性及应力分析 |
4.4.2 双层加筋风积沙填筑基床底层路基变形特性及应力分析 |
4.4.3 浸水饱和下双层加筋风积沙填筑基床底层路基变形特性及应力分析 |
4.4.4 三层加筋风积沙填筑基床底层路基变形特性及应力分析 |
4.5 基床底层不同加筋位置及加筋层数对路基工作性能的影响 |
4.5.1 单层加筋在基床底层不同位置对路基工作性能的影响 |
4.5.2 双层加筋在基床底层不同位置对路基工作性能的影响 |
4.5.3 三层加筋在基床底层不同位置对路基工作性能的影响 |
4.6 本章小结 |
5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2)荒漠区风积沙路基盐渍化积聚机理(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依据和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水盐迁移研究进展 |
1.2.2 水热盐迁移研究进展 |
1.2.3 水热盐耦合迁移模型研究进展 |
1.2.4 盐渍化防治措施研究进展 |
1.3 研究内容和创新点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创新点 |
1.4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研究区土样基本性质 |
2.1 研究区概况 |
2.1.1 地理位置 |
2.1.2 气候特点 |
2.2 野外调查和取样 |
2.3 粒度成分与化学性质分析 |
2.3.1 粒度成分分析 |
2.3.2 化学成分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水热盐迁移试验研究 |
3.1 水汽试验研究 |
3.1.1 水汽试验设备与设计方案 |
3.1.2 水汽试验分析与结论 |
3.2 室外水热盐迁移试验 |
3.2.1 室外试验设备与设计方案 |
3.2.2 室外试验结果及分析 |
3.3 室内水热盐迁移试验 |
3.3.1 室内试验设备与设计方案 |
3.3.2 室内试验结果及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盐渍化时间效应研究 |
4.1 数值模拟方程建立 |
4.1.1 基本假设 |
4.1.2 水分平衡方程 |
4.1.3 热平衡方程 |
4.1.4 溶质平衡方程 |
4.2 数值模拟与试验结果分析 |
4.2.1 初始边界与参数选取 |
4.2.2 试验设置 |
4.2.3 试验与模拟对比分析 |
4.2.4 水盐运移规律仿真平台 |
4.3 盐渍化时间效应分析 |
4.3.1 时间效应的影响因素分析 |
4.3.2 时间效应回归方程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隔断层技术研究 |
5.1 防治路基盐渍化技术分析 |
5.2 隔断层铺设原则 |
5.2.1 隔断层的类型 |
5.2.2 隔断层铺设位置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学术论文成果 |
(3)蒙华重载铁路风积沙及加筋风积沙路基变形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风积沙物理化学特性研究现状 |
1.2.2 风积沙静力力学特性及压实特性研究现状 |
1.2.3 铁路路基沉降观测及预测研究现状 |
1.2.4 重载铁路路基变形特性研究现状 |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4 研究内容及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4.3 研究技术路线 |
2 毛乌素沙漠风积沙工程特性室内试验研究 |
2.1 风积沙物理特性试验研究 |
2.1.1 颗粒分析试验 |
2.1.2 比重试验 |
2.1.3 相对密度试验 |
2.2 风积沙化学成分测定试验 |
2.3 风积沙击实试验 |
2.3.1 试验方案 |
2.3.2 试验结果及数据分析 |
2.4 风积沙静力力学特性试验 |
2.5 本章小结 |
3 蒙华重载铁路风积沙地基沉降观测结果及预测分析 |
3.1 试验段工程概况 |
3.1.1 地形地貌 |
3.1.2 水文地质条件 |
3.2 风积沙地基沉降观测方案 |
3.2.1 沉降观测的目的 |
3.2.2 沉降观测仪器的布置 |
3.3 风积沙地基沉降观测结果及分析 |
3.3.1 断面DK157+350 沉降观测结果分析 |
3.3.2 断面DK157+500 沉降观测结果分析 |
3.3.3 断面DK157+650 沉降观测结果分析 |
3.4 风积沙地基沉降预测分析 |
3.4.1 沉降预测方法及原理 |
3.4.2 风积沙地基沉降预测方法研究 |
3.4.3 其他断面沉降预测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4 重载铁路风积沙及加筋风积沙路基应力分布及变形特性研究 |
4.1 ABAQUS在岩土工程中的应用 |
4.2 ABAQUS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4.2.1 几何模型 |
4.2.2 材料参数 |
4.2.3 本构模型及边界条件 |
4.2.4 荷载条件 |
4.3 重载铁路风积沙及加筋风积沙路基变形特性数值模拟计算结果分析 |
4.3.1 不同基床底层填料时路基本体应力分布及变形特性分析 |
4.3.2 边坡加筋和边坡防护时路基本体应力分布及变形特性分析 |
4.3.3 基床底层为加筋风积沙填料时路基本体应力分布及变形特性分析 |
4.4 风积沙路基加筋效果对比分析 |
5 结论及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4)临—哈高速河套盐渍土区风积沙换填路基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概述 |
1.1 论文研究背景及选题意义 |
1.1.1 论文研究背景 |
1.1.2 论文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
1.3 研究内容 |
1.4 技术路线 |
2 盐渍土的基本特性 |
2.1 盐渍土的基本形成及化学性质 |
2.1.1 基本形成 |
2.1.2 化学性质 |
2.2 盐渍土的分类 |
2.3 盐渍土路基的基本病害特征 |
2.3.1 盐渍土路基的溶陷特性 |
2.3.2 盐渍土路基的盐胀特性 |
2.3.3 盐渍土路基的翻浆特性 |
2.4 本章小结 |
3 盐渍土的工程特性 |
3.1 盐渍土的野外特征及取样 |
3.1.1 盐渍土的野外表观特征 |
3.1.2 盐渍土的调查取样 |
3.2 盐渍土的物理特性 |
3.2.1 天然含水率试验 |
3.2.2 颗粒分析试验 |
3.2.3 界限含水率试验 |
3.3 盐渍土的化学特性 |
3.4 盐渍土的力学特性 |
3.4.1 承载比试验 |
3.4.2 抗剪强度试验 |
3.4.3 压缩性试验 |
3.5 本章小结 |
4 风积沙的路用性能 |
4.1 风积沙的颗粒分析试验 |
4.2 风积沙的击实试验 |
4.3 风积沙的振动台试验 |
4.4 风积沙的承载比试验 |
4.5 本章小结 |
5 风积沙路基换填工艺 |
5.1 项目设计要求 |
5.1.1 路基设计 |
5.1.2 取土原则 |
5.2 盐渍土原地面与特殊路基处理方案 |
5.2.1 原地面处理 |
5.2.2 特殊地基处理 |
5.3 风积沙路基施工工艺研究 |
5.3.1 风积沙铺筑 |
5.3.2 补水量 |
5.3.3 路基防护处理 |
5.4 路基的质量控制 |
5.5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5)营双高速公路沙漠段路基压实及质量控制措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课题提出及意义 |
1.2 沙漠公路研究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1.2.1 国外沙漠公路研究现状 |
1.2.2 国内沙漠公路研究现状 |
1.2.3 沙漠公路修筑中存在的问题 |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沙漠地基处理及现场试验研究 |
2.1 原地基承载力的测试结果与分析 |
2.1.1 原地基载荷试验测试结果及分析 |
2.1.2 原地基动力触探结果及分析 |
2.2 地基处理后承载力检测结果与分析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试验段风积沙路基填筑及测试结果分析 |
3.1 试验段主要研究内容 |
3.1.1 风积沙的干压实原理 |
3.1.2 振动压路机在天然含水量状态下分层碾压工艺 |
3.1.3 推土机在天然含水量状态下分层碾压工艺 |
3.2 风积沙路基压实度检测方法及质量控制 |
3.2.1 普通环刀法测定路基压实度 |
3.2.2 改进环刀法(静压式取土器法) |
3.2.3 风积沙最大干密度的确定 |
3.3 风积沙干密度测试结果及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风积沙路基顶面回弹模量和弯沉试验研究 |
4.1 风积沙路基回弹模量试验 |
4.2 现场封层回弹弯沉试验 |
4.2.1 风积沙路基封层的作用和类型 |
4.2.2 试验目的和适用范围 |
4.2.3 实验装置 |
4.2.4 实验步骤 |
4.2.5 弯沉测定 |
4.2.6 实验结果与计算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沙漠高速公路路基检测内容、方法及评定 |
5.1 路基质量检测评定的主要内容 |
5.1.1 风积沙路基压实度的检测 |
5.1.2 风积沙路基标高的检测 |
5.1.3 风积沙路基封层的检测 |
5.1.4 其他检测项目 |
5.2 沙漠高速公路路基检测与评定 |
5.2.1 风积沙路基检测一般规定 |
5.2.2 风积沙路基评定标准 |
5.2.3 封层检测评定标准 |
5.2.4 外观鉴定 |
5.3 本章小结 |
主要结论及建议 |
主要结论 |
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浑善达克沙地风积沙填方路基湿压法施工成本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1.1 世界及我国的沙漠分布 |
1.1.2 沙漠公路修筑的必要性 |
1.1.3 我国沙漠公路发展状况概述 |
1.1.4 沙漠公路建设存在的困难 |
1.2 选题来源及研究必要性 |
1.2.1 选题来源 |
1.2.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沙漠公路研究现状 |
1.3.2 我国沙漠公路研究现状 |
1.3.3 我国的沙漠公路定额的研究现状 |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价与分析 |
1.5 本文的研究思路和主要内容 |
1.5.1 研究思路 |
1.5.2 论文的主要内容 |
2 影响浑善达克沙地风积沙路基施工成本因素的确定 |
2.1 浑善达克沙地风积沙颗粒分析 |
2.2 浑善达克沙地风积沙压实特性分析 |
3 风积沙填方路基施工工艺 |
3.1 风积沙路基施工工艺流程图 |
3.2 风积沙路基施工工艺 |
4 风积沙填方路基试验路段的选择及人工机械施工时间调查 |
4.1 施工过程中影响施工成本的因素 |
4.2 实验路段选择 |
4.3 风积沙填方路基施工的人工机械组合 |
4.4 路基施工人工机械时间测定方法 |
4.5 风积沙填方路基施工的人工机械工作时间分类 |
5 浑善达克沙地填方路基湿压施工成本模型建立 |
5.1 风积沙路基湿压法施工成本组成 |
5.2 不同情况下风积沙路基湿压法的各施工工序施工成本变化 |
5.3 偏相关分析 |
5.3.1 样本的偏相关系数的计算 |
5.3.2 偏相关分析的显着性检验 |
5.3.3 风积沙路基湿压法打方格施工成本与其影响因素的偏相关分析 |
5.3.4 风积沙路基湿压法洒水施工成本与其影响因素的偏相关分析 |
5.3.5 风积沙路基湿压法初压施工成本与其影响因素的偏相关分析 |
5.3.6 风积沙路基湿压法振压施工成本与其影响因素的偏相关分析 |
5.3.7 风积沙路基湿压法稳压施工成本与其影响因素的偏相关分析 |
5.4 成本模型的建立 |
5.4.1 洒水施工成本模型的建立 |
5.4.2 初压施工成本模型的建立 |
5.4.3 振压施工成本模型的建立 |
5.4.4 稳压施工成本模型的建立 |
5.4.5 打方格施工成本计算 |
5.4.6 总施工成本模型的建立 |
6 路基施工成本模型的验证 |
6.1 打方格施工成本模型的验证 |
6.2 洒水施工成本模型的验证 |
6.3 初压施工成本模型的验证 |
6.4 振压施工成本模型的验证 |
6.5 稳压施工成本模型的验证 |
6.6 总施工成本模型的验证 |
7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7)荒漠化区域公路建设生态环境保护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的背景 |
1.2 研究的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概况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4 研究内容及预期研究成果 |
1.4.1 主要研究内容 |
1.4.2 预期研究成果 |
1.5 研究技术路线 |
1.6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基础理论研究 |
2.1 荒漠化基础理论 |
2.1.1 荒漠化概念、类型及程度 |
2.1.2 土地荒漠化成因 |
2.1.3 中国土地荒漠化现状 |
2.2 沙质荒漠化过程 |
2.2.1 近地风性质 |
2.2.2 风沙流的性质 |
2.3 生物防沙的原理 |
2.3.1 植被层存在的物理意义 |
2.3.2 植被层防沙原理 |
第三章 依托工程选择及概况 |
3.1 依托工程选择 |
3.2 依托工程概况 |
3.2.1 桑公公路工程概况 |
3.2.2 商安公路概况 |
第四章 荒漠化区域环境特点研究 |
4.1 浑善达克沙地区域环境特征 |
4.1.1 浑善达克沙地地理位置 |
4.1.2 浑善达克沙地区域环境概况 |
4.1.3 浑山达克沙地沙粒特性和风沙流特性 |
4.2 乌兰察布荒漠化农牧区环境特征 |
4.2.1 乌兰察布盟地理位置 |
4.2.2 乌兰察布荒漠化农牧区环境特征 |
4.3 研究样区环境特征小结 |
第五章 沙质荒漠化区域公路建设对环境的扰动机理研究 |
5.1 沙质荒漠化区域修建高速公路存在的主要环境问题 |
5.2 公路经过风积沙地主要环境影响分析 |
5.2.1 公路施工期主要环境影响分析 |
5.2.2 公路营运期沙害影响分析 |
5.2.3 公路经过风积沙区影响小结 |
5.3 公路建设对农牧交错区荒漠化影响分析 |
5.3.1 施工期公路建设对沿线土地荒漠化影响分析 |
5.3.2 营运期公路对沿线农牧区土地荒漠化影响分析 |
5.3.3 公路经过农牧交错区荒漠化影响小结 |
5.4 荒漠化区域公路路域生态环境修复限制因子分析 |
5.4.1 土壤养分变化分析 |
5.4.2 荒漠化地区植被生长水分影响因素分析 |
5.4.3 风沙流对植物光合作用的影响 |
5.4.4 路域路域温度的变化 |
第六章 荒漠化区域公路建设生态环境保护技术研究 |
6.1 公路施工期扰动减缓与防护措施 |
6.1.1 路基工程减缓扰动措施 |
6.1.2 公路经过风积沙沙区施工期的生态环境保护措施小结 |
6.2 公路运营期的风沙防治措施 |
6.2.1 公路防沙治沙分类与作用原理 |
6.2.2 低立网格沙障 |
6.2.3 高立式沙障 |
6.2.4 组合沙障 |
6.2.5 公路经过风积沙区运营期的生态保护措施小结 |
6.3 荒漠化农牧区路域生态恢复技术 |
6.3.1 公路扰动区生态恢复的必要性 |
6.3.2 公路扰动区植被恢复的方向性 |
6.3.3 公路扰动区植被恢复植物种类的筛选 |
6.3.4 公路扰动区植被恢复物种组合实验研究 |
6.3.5 荒漠化农牧区路域生态修复技术 |
第七章 荒漠化区域公路建设生态保护技术应用效果分析 |
7.1 生态环境效益 |
7.1.1 路域景观环境的改善 |
7.1.2 防风效果的增强 |
7.1.3 土壤环境的改良 |
7.1.4 路域植被覆盖度的增加 |
7.1.5 路域物种多样性的增加 |
7.2 经济效益 |
7.3 社会环境效益 |
结论和讨论 |
1. 论文的主要工作 |
2. 论文的创新点 |
3. 存在的不足及今后努力的方向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论文期间发表的主要论文 |
致谢 |
(9)风积沙路基碎石夹层施工工艺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一、施工准备 |
1、施工便道修筑。 |
2、碎石场选择及开采。 |
3、设备选择。 |
二、标准干容重确定 |
1、方法: |
2、试验设备: |
3、试验步骤。 |
(1)备料。 |
(2)试验仪器的准备。 |
(3)试验步骤。 |
三、碎石夹层填筑施工工艺 |
1、施工工艺: |
2、测量放线: |
3、风积沙松铺平整: |
4、碎石松铺: |
5、碾压: |
四、检测 |
1、检测上层碎石层的密实度。 |
2、按环)刀法检测密实度。 |
五、施工注意事项 |
六、结束语 |
(10)风积沙在盐渍土地区路用性能的研究及其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概述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3.3 存在的主要问题 |
1.4 研究内容 |
1.5 小结 |
第2章 沙漠的基本特性 |
2.1 新疆沙漠分布特性 |
2.2 新疆沙漠气候特性 |
2.3 沙漠气象参数 |
2.3.1 平均风速 |
2.3.2 气温、沙漠地表温度 |
2.3.3 降雨量和蒸发量 |
2.3.4 大风天数和最大风速 |
2.4 小结 |
第3章 风积沙基本特性 |
3.1 风积沙天然含水量 |
3.1.1 Ⅰ区天然含水量 |
3.1.2 Ⅱ区、Ⅲ区、Ⅳ区、Ⅴ区、Ⅵ区天然含水量 |
3.2 风积沙粒度、矿物成份、含盐量 |
3.3 风积沙抗剪性能 |
3.4 风积沙承载比试验 |
3.5 风积沙压缩特性 |
3.5.1 压缩量随时间的变化 |
3.5.2 压缩量随压力的变化 |
3.6 风积沙比重 |
3.7 风积沙的相对密度 |
3.8 风积沙回弹模量 |
3.8.1 风积沙回弹模量的室内试验 |
3.8.2 风积沙回弹模量的工地实测试验 |
3.9 小结 |
第4章 毛细管水上升高度试验 |
4.1 风积沙毛细管水上升高度 |
4.1.1 九种不同风积沙毛细管水上升高度 |
4.1.2 对比试验 |
4.2 粉质土的毛细管水上升高度 |
4.2.1 弱、中、强、过盐粉质土毛细管水的上升高度试验 |
4.2.2 粉质土毛细管水上升高度分析 |
4.3 砾石土毛细管水的上升高度 |
4.4 小结 |
第5章 路基隔断层设置 |
5.1 隔断层深度确定 |
5.1.1 根据盐胀有效深度确定隔断层深度(盐胀有效深度法) |
5.1.2 根据土体内冻土深度确定隔断层深度(冻土深度法) |
5.1.3 根据盐胀力与上覆荷载确定隔断层深度 |
5.2 风积沙隔断层设置 |
5.2.1 对风积沙品质的要求 |
5.2.2 风积沙隔断层设计 |
5.2.3 风积沙隔断层厚度确定 |
5.3 土工布隔断层设置 |
5.3.1 土工合成材料隔断层的技术要求 |
5.3.2 几种隔断层的典型设计 |
5.4 砾石隔断层设置 |
5.5 几种特殊形式的隔断层 |
5.5.1 低路基及挖方路基 |
5.5.2 有浅水出露的低洼地路基 |
5.6 小结 |
第6章 路基合理高度 |
6.1 设置隔断层所需的路基高度 |
6.2 减少阻沙所需路基高度 |
6.2.1 阻沙性能指数的确定 |
6.2.2 阻沙性能指数γ的影响因素 |
6.3 经验法确定合理路基高度 |
6.4 根据试验路分析风积沙路基合理高度 |
6.5 采用经济指数法分析合理路基高度 |
6.6 确定合理路基高度范围 |
6.7 小结 |
第7章 路面结构层设计 |
7.1 交通量确定 |
7.2 地带类型与分区 |
7.3 筑路材料的调查与试验 |
7.3.1 风积沙材料 |
7.3.2 含中、强、过盐渍土粉质低液限粉土 |
7.3.3 化学加固类 |
7.3.4 无机结合料稳定类 |
7.4 路面结构类型优选 |
7.4.1 经济分析法 |
7.4.2 模糊优选法 |
7.5 推荐典型路面结构 |
7.6 小结 |
第8章 风积沙路基边坡稳定及包边土 |
8.1 边坡稳定性分析 |
8.2 包边土设计 |
8.3 包边土施工工艺 |
8.4 小结 |
第9章 风积沙处理软弱地基 |
9.1 对风积沙材料的要求 |
9.2 换填厚度 |
9.2.1 路基荷载工作区法 |
9.2.2 地基承载力法 |
9.3 试验路段 |
9.3.1 路基土物理力学指标试验 |
9.3.2 路基土含盐量的试验 |
9.3.3 试验路换填深度 |
9.3.4 试验路稳定性及强度检测 |
9.4 小结 |
第10章 风积沙路基、路面的施工技术 |
10.1 风积沙击实试验 |
10.2 风积沙路基、路面的湿压实技术 |
10.3 风积沙路基路面的干压实技术 |
10.4 小结 |
第11章 结论与展望 |
附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 |
参加的主要科研项目 |
四、内蒙古省际通道工程风积沙路基施工工艺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风积沙及物理改良风积沙填筑重载铁路路基的工程特性研究[D]. 巩桢翰. 兰州交通大学, 2020(01)
- [2]荒漠区风积沙路基盐渍化积聚机理[D]. 闫晓辉. 内蒙古大学, 2019(09)
- [3]蒙华重载铁路风积沙及加筋风积沙路基变形特性研究[D]. 李徐珍. 兰州交通大学, 2019(04)
- [4]临—哈高速河套盐渍土区风积沙换填路基工艺研究[D]. 马源.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17(01)
- [5]营双高速公路沙漠段路基压实及质量控制措施研究[D]. 姚运飞. 长安大学, 2012(07)
- [6]浑善达克沙地风积沙填方路基湿压法施工成本分析[D]. 丁玉新.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10(12)
- [7]荒漠化区域公路建设生态环境保护技术研究[D]. 陈爱侠. 长安大学, 2010(11)
- [8]风积沙地区路基开挖施工工艺[J]. 赵光涛. 西部交通科技, 2009(02)
- [9]风积沙路基碎石夹层施工工艺应用[J]. 汤怀信. 企业家天地, 2008(09)
- [10]风积沙在盐渍土地区路用性能的研究及其应用[D]. 陈发明. 武汉理工大学, 200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