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混凝土路面裂缝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苗卓[1](2021)在《农牧区水泥混凝土路面图像处理及病害检测》文中提出裂缝、坑槽、露骨是农牧区水泥混凝土路面的主要病害,对于当地的公路经济流通有很大的阻碍,高效的水泥混凝土路面病害检测手段是保障公路经济流通顺畅的重要条件。目前的路面病害检测手段逐步从人工、半人工检测方式向自动化检测方式过渡,基于图像处理的病害检测识别方法因其准确率高、速度快而广受欢迎,但目前的自动化检测手段也存在诸多问题,如单帧检测信息重复率高降低了检测效率、路面图像拼接产生明显痕迹造成识别误差等。本文以通过计算机进行的图像处理技术为基础对水泥混凝土路面主要病害的检测手段进行了如下研究:(1)提出了一种将MSAC算法和双向一致性算法与传统的SURF算法相结合的算法,该方法以SURF算法为基础提取特征点再通过双向一致性算法计算精确匹配点最后根据最小误差筛选出MSAC算法得出的最优模型保留最优匹配点。与传统的SURF算法相比,该方法在特征提取匹配的准确率和时间上都具有明显优势。(2)针对拼接图像存在的拼接痕迹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图像亮度和距离比例调节的拼缝消除方法。计算融合算法评估指标熵、标准差和平均梯度分别为7.534、12.531、6.882,该方法的图像融合效果好,很好的消除了因光暗程度不同以及图像错位而产生的明显拼接痕迹。(3)以病害的纹理特征和投影特征通过LIBSVM构建模型对路面图像进行病害识别,结果发现病害图像的召回率为98.51%,精确率为97.06%,准确率为98.06%,F1-Score为97.78%,该方法进行病害识别的精度高。(4)为消除连续病害检测的重复信息,本文通过先拼接再进行病害检测的方法进行路面图像病害识别。结果显示,拼接图像的病害识别准确率为93.63%,检测时间为588.6s,采用该方法可以更加准确、快速的进行路面病害识别检测。
杨天宇[2](2021)在《基于物元理论的沥青混凝土路面性能评价方法改进研究》文中认为十九大以来,国民经济迅速发展,交通运输作为国民经济建设的重中之重,在我国经济发展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交通发展由追求速度向着愈来愈注重质量转型。为加快建设交通强国,构建现代化综合立体交通网,亟需推进铁路、公路、水运及民航等多种运输方式融合发展,其中公路的飞速建设离不开后期的养护管理和旧路改建。在公路改建工程中,最为重要的一项内容就是对原有路面使用性能进行检测和评价。本文基于G338国道盐池至红寺堡段改建工程K142~K162段路面典型病害特征及改建侧重点,针对现行规范路面破损状况指标PCI值不能真实反映破损情况的缺点,提出将沥青路面裂缝率、沥青路面修补面积率与除去裂缝类和修补类病害的路面破损率(DR)、平整度指数(IRI)以及路面结构强度系数(SSI)结合形成改进路面评价体系,并利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主观权重,熵权法确定指标客观权重,二者形成综合权重,充分考虑主客观因素,评定本旧路改建工程中路面病害严重程度,建立基于物元理论的路面性能评价模型。将物元评价结果与规范中PQI对比,得出结论:(1)将沥青路面裂缝率、修补率与除去裂缝类和修补类病害的路面破损率(DR)、平整度指数(IRI)以及路面结构强度系数(SSI)结合形成新的路面性能评价体系,此举应用于沥青路面性能评价中可从一定程度上弥补原评价体系的不足。(2)利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主观权重,熵权法确定指标客观权重,二者形成综合权重,可以充分考虑主客观因素影响,平衡了依靠单一权重所带来的不利影响。(3)物元评价模型相比于PQI评价方法更贴近实际,能够科学合理地评价改建公路路面性能。与利用基于TOPSIS的路面性能评价方法所得结果对比,通过贴近度排序进一步完善了物元评价模型的准确性。
曹冲[3](2021)在《面向多尺度特征融合的混凝土路面裂缝检测算法研究》文中认为随着公共交通基建的发展,我国道路总里程不断增长,道路养护里程日益增加。路面裂缝是道路病害的早期特征,定期检测和及时修补裂缝能延缓加深道路病害严重程度,延长道路使用寿命。基于传统数字图像处理的路面裂缝检测算法实现了检测自动化,代替了人工观测,提升道路养护效率,但因仅利用某一类裂缝特征进行识别,容易被路面噪声干扰,不能为评估裂缝危害程度提供准确的位置和形状信息。随着深度学习技术不断进步,基于深度学习的路面裂缝检测方法不断被提出,相较于传统数字图像处理方法,能提取更加鲁棒的裂缝特征,表现较强的鲁棒性。本文主要研究基于深度学习的路面裂缝检测算法,设计了一种基于多尺度卷积特征融合的网络结构,实现复杂路面环境中鲁棒地提取裂缝;引入注意力机制到Pool Net网络结构,提升对裂缝上下文信息的表征能力;设计了数据增强方法,扩增训练样本,提升泛化能力;针对样本数目不平衡问题,改进加权交叉熵损失函数。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包括:1.针对U型多尺度特征融合结构中深层特征逐层与浅层特征融合时,深层特征不断“稀释”的问题,本文设计了一种新的多尺度特征融合方式,并构建了一个用于路面裂缝检测的网络模型。采用Deep Lab作为骨干网络,获得4个不同尺度的卷积特征;设计了一种多尺度特征融合方法,将最深特征分别引入3个不同尺度的浅层特征融合,充分利用最深特征的语义信息;采用深监督学习,构建3个分支网络,缓解梯度消失/爆炸问题,提高裂缝检测性能。2.本文研究了显着性目标检测任务中表现优异的Pool Net网络结构,将注意力机制分别引入其网络结构中特征整合模块和空洞空间金字塔池化模块,增强对裂缝上下文信息的表征能力;针对路面图像中裂缝像素远远少于背景像素,造成训练样本数目不平衡的问题,设计了新的加权交叉熵损失函数,放大裂缝像素对损失值的贡献,以背景像素数目占比的负对数为裂缝损失项的加权系数,以裂缝像素数目占比的负对数为背景损失项的加权系数。3.针对因裂缝数据集中训练样本少,训练模型容易过拟合的问题,分析了路面裂缝几何形状的特点,设计了一种图像数据增强方法,有机地组合仿射变换和非刚体变换,扩增训练样本数量,提高模型泛化能力。此外,本文设计并开发了路面图像检测原型系统,对输入路面图像进行裂缝检测,输出并保存裂缝灰度图像,达到快捷、简易的使用目标。
杨雁[4](2021)在《沥青混凝土裂缝修补组合结构损伤特性研究》文中认为沥青混凝土(Asphalt Concrete,简称AC)路面由于施工便捷、行车舒适等优点在世界各国高级公路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但其在服役过程中受到荷载和环境因素的作用极易出现裂缝等病害。目前沥青路面的裂缝修补主要以填缝处理为主,而修补材料与沥青混凝土基体协同工作性能较差,在服役期间易发生二次破坏。因此,探明沥青混凝土裂缝修补组合结构在不同环境下的性能衰变规律,对优化沥青混凝土路面裂缝修补技术、延长沥青混凝土路面裂缝修补后的使用寿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采用环氧树脂胶、环氧丙烯酸酯/聚氨酯互穿聚合物网络(EA/PU IPN)修补材料分别对垂直裂缝与V型裂缝进行修补,模拟不同温度环境和不同水温环境,通过单轴压缩试验与弯曲试验研究了在不同环境条件下AC裂缝修补组合结构的性能衰变规律。同时,基于Logistic方法建立了不同环境下AC裂缝修补组合结构弯曲性能损伤预测模型,以期为完善现有AC裂缝修补组合结构性能评判标准提供理论依据。本文得出的主要结论如下:(1)探明了 30℃、40℃、50℃、60℃单一温度环境条件及不同水温环境条件下各AC裂缝修补组合结构的抗压性能损伤特性。结果表明:随着温度或水温的升高,各裂缝修补组合结构试件的抗压强度与压缩破坏劲度模量均呈下降趋势,且在相同温度时,水温环境条件下裂缝修补组合结构试件的抗压性能损伤度均大于单一温度环境条件下的损伤度。(2)探明了 5℃、1 0℃、1 5℃、20℃单一温度环境条件及水温环境条件下各AC裂缝修补组合结构的弯曲性能损伤特性。结果表明:各裂缝修补组合结构试件的抗弯拉强度与弯曲破坏劲度模量均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呈下降趋势,在水温环境条件下裂缝修补组合结构试件的弯曲性能损伤度均大于单一温度环境条件下的损伤度。(3)研究了裂缝形态、裂缝修补材料对AC裂缝修补组合结构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垂直裂缝修补组合结构试件的抗压性能整体优于V型裂缝修补组合结构试件,环氧树脂胶裂缝修补组合结构试件的抗压性能与弯曲性能优于EA/PU IPN裂缝修补组合结构试件。(4)建立了不同环境条件下各AC裂缝修补组合结构的抗弯拉强度Logistic损伤预测模型,为预测不同环境下裂缝修补组合结构的力学指标损伤变化规律提供前期研究基础。
程思胜[5](2021)在《旧水泥混凝土路面加铺沥青面层设计方法及应用研究》文中认为在对旧水泥混凝土路面病害调查的基础上进行补强,然后加铺沥青面层,这是一种能够有效改善路用性能和结构性能的设计方法。本文围绕旧水泥混凝土路面加铺沥青面层的关键技术问题,结合徐州市城市道路特征,采用现场原位测试分析、物理力学测试实验、室内小梁模型实验、算法预测、实体工程验证等技术手段,研究获得了旧水泥混凝土路面加铺沥青面层的强度条件及预测方法,提出了最佳加铺层结构。研究成果如下:(1)通过对徐州市10条旧水泥混凝土路面的现场调查,选出3条代表性道路并对其进行详细调查及钻芯取样,制作了18块试件,获得了不同特征、不同病害程度的道路的残余强度,对其病害进行分析,阐述了旧水泥混凝土路面病害的模式及机理,为旧水泥混凝土路面合理设计方法提供了依据。(2)采用理想点法建立旧水泥混凝土路面质量评价模型,通过特尔菲法建立评价矩阵确定指标权重,这种评价方法使评价等级的可靠性得到了保证,通过理想点法建立5个界值0,8.44,14.98,22.2,31.59,由此将旧水泥混凝土道路划分为5个评价等级,即优、良、中、次、差,对3条道路进行了评价验证,当评价等级为差时,不具备加铺条件,需要进行大规模改造。(3)通过对旧水泥混凝土路面的残余强度、加铺沥青面层厚度、玻纤格栅和防裂贴四个因素及3种型式参数、11种工况、33个模型试件开展室内小梁实验进行分析研究,获得了旧水泥混凝土路面加铺沥青面层最合理的设计厚度及防治反射裂缝的方法,为泉新路的加铺沥青面层提供依据。(4)利用FLAC3D5.0软件,针对12种工况,从弹性模型、塑性模型和断裂模型逐层递进,对旧水泥混凝土路面加铺沥青面层后反射裂缝的形成问题进行研究,随着混凝土强度的提高,相同加铺层下结构塑性区宽度和高度逐渐减小,随着加铺层厚度的增大,同一混凝土标号下结构塑性区宽度和高度也逐渐减小,且增大加铺层厚度对减小旧混凝土路面底部塑性区范围效果更加明显。(5)根据理想点法建立的评价模型,对泉新路旧水泥混凝土路面进行调查和评价,分值为8.99,评定等级为良,具备加铺沥青面层条件。通过对泉新路病害的分析研究,提出针对性的补强方法并付诸实施,完善了泉新路沥青加铺层设计方法,通过具体实施进一步验证了设计方法的可靠性和合理性。
李青松[6](2021)在《玄武岩纤维筋连续配筋混凝土路面结构力学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现今我国热带海洋区域内的道路为水泥混凝土路面和沥青混凝土路面,但热带海洋区域有很强的地域特征,高温、高湿、高盐、高紫外线对传统的水泥混凝土路面结构,特别是钢筋腐蚀非常严重。玄武岩纤维筋(BFRP筋)作为一种新的纤维增强高性能材料,与钢筋相比,具有高抗拉强度、耐腐蚀、重量轻、节能环保,容易施工等优点,而且随着BFRP筋的生产工艺提升,它的力学性能越来越稳定,并被证明可以在水泥混凝土路面中使用。根据这一结论,在普通钢筋水泥混凝土路面中,把钢筋用玄武岩纤维筋代替,可以达到减少路面病害的产生,延长路面的使用年限的目的,有一定的应用前景。目前针对BFRP筋连续配筋水泥混凝土路面这一新型路面,基本上只是沿用钢筋的设计方法,但BFRP筋的力学性质和钢筋不同,直接用钢筋的设计方法并不合适。因此针对上述问题,为了便于推广应用BFRP筋配筋混凝土路面,本文研究了BFRP筋配筋路面的力学性质和裂缝形成规律,通过计算得到了钢筋和BFRP筋的受力区别,对该路面的设计有一定的参考价值。首先,利用有限元软件建立静止车辆荷载作用时、板底连续支撑条件下的BFRPCRCP模型,分析了不同路面结构设计参数对路面板内力、裂缝传荷能力的影响,并与钢筋配筋路面相比较。其次,建立静止车辆荷载作用时,板底发生脱空条件下的BFRP-CRCP模型,研究板底脱空尺寸变化对路面板力学状态的影响。再次,为了研究路面在移动荷载下动力学的响应特性,建立了匀速和减速移动荷载作用下BFRP-CRCP路面模型,逐一分析了影响路面动力学响应的影响因素。最后,基于温降和干缩作用,建立BFRP筋连续配筋混凝土应力与位移理论计算模型,推导出混凝土最大拉应力,筋材最大拉应力、裂缝宽度的解析解公式。建立对应的有限元模型进行了验证,然后分析各设计参数对三大指标的影响规律。研究表明:只有车辆荷载作用时,路面板弹性模量、基层厚度、基层弹性模量、地基反应模量、BFRP筋弹性模量、BFRP筋间距、BFRP筋直径、BFRP筋位置对混凝土板的应力状态、裂缝之间的传荷能力影响不显着;考虑到对施工的影响,可以将BFRP筋放置于面层中部,裂缝间距对路面板的力学状态影响明显,裂缝间距过小,会导致路面板板宽方向的应力增加,在板底发生脱空时容易发生冲断破坏。在只有车辆荷载作用时,BFRP筋和钢筋配筋两种情况下,路面板所受荷载应力数值较小,荷载应力、板的竖向位移和挠度比值数值接近,随影响参数变化规律相似,钢筋的应力约为BFRP筋的3.5倍。可以忽略纵向BFRP筋对路面板应力的影响,配筋起到的更多是是约束混凝土变形的构造作用。板底发生脱空时,随着脱空区域宽度的增加,两种配筋方式下,混凝土板板长方向应力都是逐渐减小,而板宽方向应力先增大后减小。增加板厚可以改善脱空状态下板的荷载应力。温度和干缩作用时,裂缝间距对裂缝宽度、混凝土所受温缩和干缩应力、纤维筋所受应力影响显着,因此要主动考虑控制裂缝间距的方法。采用较大的配筋率可以减小裂缝宽度,降低筋材所受应力,减小裂缝间距,路面在配筋时应尽量优先选用小直径、小间距布置,如果仅从控制裂缝宽度的角度出发,建议配筋率不低于0.8%,这种布置方式有利于减小裂缝宽度,同时发挥筋材的高抗拉强度优势。
严志康[7](2020)在《基于现场监测和有限元分析的堤顶混凝土路面裂缝成因分析》文中研究指明本文基于固结-蠕变理论,分析了软土地基沉降机理,并从实际项目出发,对堤防进行沉降变形监测,并对数据进行深入分析,掌握堤防沉降过程及沉降变化规律。通过钻探取芯取样进行室内试验获取参数,利用PLAXIS软件,对益公堤的施工过程进行模拟,分析各因素对堤顶混凝土路面裂缝的影响。主要得出以下结论:(1)基于对裂缝产生的机理分析,结合益公堤工程现状、水文地质及周边建设情况的剖析,结果表明益公堤堤基为软弱土层,在荷载作用的影响下,堤基易产生固结变形问题;地下水的变动、防渗墙的设置对堤基的沉降固结有着促进的作用。(2)通过对现场监测数据分析,结果表明堤顶外侧监测点位移有朝堤外运动的趋势,堤顶内侧、二坡台、压浸台等位置所有点矢量位移方向均指向堤内。通过将监测数据分析结果与模拟分析结果对比,发现堤防沉降与外河水位有的相关性很强,外河水位影响着堤防沉降,堤防沉降随外河水位的起落而有相应变化。(3)基于有限元PLAXIS软件,对堤内应力、防渗墙、超静孔压、超载、地下水位及地震等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沉降变形主要发生在新填筑区域、堤顶内侧、防渗墙和二坡台处,且堤防在沉降31年后,次固结作用仍未完成;防渗墙的设置延长了沉降固结作用,使防渗墙两侧有拉裂的可能,且表现为堤内侧先开裂,堤外侧也有开裂的趋势;堤基的沉降、变形、甚至开裂主要是由堤基敏感土层的次固结沉降(Ss)作用引起的;超载的设置使原本稳定的堤防重新进入沉降固结阶段,使堤身(基)各部位沉降固结作用存在差异,导致堤基产生不均匀沉降;地下水位的变动对于堤基固结作用影响较大,地下水位的下降将加速堤基的沉降。地震对益公堤的稳定未造成明显影响,但对堤基的沉降有一定影响。(4)本文以九江市庐山区益公堤为例,利用PLAXIS软件对施工过程进行模拟分析,通过分层总和法计算结果与模拟预测结果对比,结果表明堤顶临水侧和背水侧存在沉降差异,且堤防有继续沉降的趋势。将监测结果与有限元分析结果对比验证模型的合理性及堤顶裂缝产生的因素,结果表明长江水位与各监测点实测结果及模拟沉降结果具有很强的相关性,有限元模型基本合理;新填筑土的性质、防渗墙的设置、堤基的软弱土层厚度分布不均等因素影响着堤防的沉降,致使堤顶路面产生裂缝。
宋超[8](2020)在《平纵曲线路段预应力混凝土路面力学行为与优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预应力混凝土路面通过对路面施加纵向或横向预应力,可以有效地改善路面受力状态,延长使用寿命;减少路面接缝数量,提高行车舒适性。但目前针对预应力混凝土路面的研究主要局限于平直路段,缺少平纵曲线路段预应力混凝土路面的研究。因此,本文立足于预应力混凝土路面的现有研究,从预应力筋布置和力学行为两个方面分析平曲线和竖曲线因素对预应力混凝土路面的影响,并提出可行的平纵曲线路段混凝土路面预应力设计方案。根据设计的路面结构,建立有限元分析模型,分析施工阶段和使用阶段平纵曲线路段预应力混凝土路面的力学行为。基于路面受力特点,提出优化措施,并建立评价指标评价平纵曲线路段预应力混凝土路面的力学性能。平曲线因素的影响主要是增加圆曲线纵向预应力筋的布置难度,并导致斜向预应力筋与路面的夹角不统一;而竖曲线由于曲线半径较大,对预应力筋布置的影响总体较小。因此,在平曲线路段,纵向预应力筋可以采用多段直线预应力筋代替圆曲线预应力筋进行布置,斜向预应力筋可以控制其与路面中线的夹角进行布置;在竖曲线路段,预应力筋可以采用与平直路段相同的布置方式。在施工阶段,预应力混凝土路面板内的预应压力在路面板中部分布比较均匀,在预应力筋锚固端存在应力集中。由于摩擦力等因素的影响,路面板内实际预应力水平略小于设计值。在有粘结预应力作用下,路面板内预应力水平比无粘结预应力作用略高,预应力分布均匀性更好。在平曲线路段,路面板内的预压应力分布均匀性比平直路段差。在竖曲线路段,预应力混凝土路面的纵向预应力水平比平直路段略大。在使用阶段,竖曲线路段预应力混凝土路面车辆荷载应力最大,平直路段次之,平曲线路段最小;平纵曲线路段温度应力与平直路段基本相同。车辆荷载在驶近到驶离的过程中,在作用区域板底压应力先略微增加,再突然减小,最后恢复至初始水平,板顶的变化趋势则相反。路面不同深度处温度呈正弦函数式变化,随着路面深度增加,温度变化相位滞后,路面四周的温度应力总体上比路面中部小。根据平纵曲线路段预应力混凝土路面的受力特点,本文提出纵横向预应力筋中间张拉锚固、综合型斜向预应力方案、竖曲线路段路面板中部固定等优化措施,并运用扩展有限元法和能量法,从承载力极限状态和疲劳极限状态两个方面评价平纵曲线路段预应力混凝土路面的抗裂能力和疲劳性能。研究表明,在最不利荷载作用下,达到设计弯拉强度的预应力混凝土路面不会出现裂缝,即使路面存在裂缝也不会扩展;预应力混凝土路面抵抗裂缝萌生和扩展以及疲劳损伤的能力均优于普通水泥混凝土路面,三种预应力混凝路面中纵横向预应力混凝土路面力学性能总体最好。
霍美辰[9](2020)在《多裂缝水泥混凝土路面及其加铺结构数值分析》文中研究表明开裂破坏是水泥混凝土路面结构破坏的主要形式之一。当路面结构中出现裂缝达到一定长度时会极大的影响行车的安全性,降低行车的舒适性。多条裂缝同时出现时,随着裂缝数量的增加,裂缝间可能会产生一定的相互作用,其间的相互作用可能会加速裂缝的扩展,缩短道路的使用寿命。为分析水泥混凝土路面及其加铺结构中多裂缝间的相互作用,本文采用大型有限元分析软件ABAQUS建立含多条初始裂缝的水泥混凝土路面的三维模型,得到裂缝尖端的应力强度因子,分析裂缝间的相互影响及裂缝规律,进一步建立在含多条初始裂缝的旧水泥混凝土路面上加铺橡胶沥青应力吸收层和沥青混凝土面层三维模型,分析加铺沥青加铺层的改造措施对裂缝扩展的影响,为含多裂缝水泥混凝土路面结构的结构安全评定和加固维修提供依据。本文具体内容如下:首先,建立车辆匀速行驶时含单条和含两条初始裂缝的水泥混凝土路面三维有限元模型,分别计算其裂缝尖端的应力强度因子值和J积分值,通过对比分析含单条裂缝和两条裂缝时水泥混凝土路面结构的计算结果得出裂缝尖端断裂参数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裂缝间是存在相互作用的;同时,还对不同结构参数对多裂缝尖端应力强度因子的变化规律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和探讨。其次,依次建立车辆匀速行驶时含三条初始裂缝及四条初始裂缝的水泥混凝土路面三维模型,更深入地分析裂缝的数量对含多条初始裂缝的水泥混凝土路面结构裂缝扩展规律的影响;同时,应用BP神经网络建立了含初始裂缝水泥混凝土路面结构裂缝尖端应力强度因子的预测模型,通过统计分析车辆匀速行驶时,含单条裂缝、两条裂缝、三条裂缝及四条裂缝的水泥混凝土路面结构的裂缝尖端应力强度因子值,对含多条裂缝路面结构裂缝尖端的应力强度因子值进行预测。最后,建立铺设加铺层的三维有限元模型,模拟在加铺层和含两条初始裂缝旧水泥混凝土路面间设置橡胶沥青应力吸收层的结构,计算设置加铺层后路面结构上多裂缝尖端应力强度因子值,与加铺前多裂缝尖端的应力强度因子值进行对比分析,研究沥青路面加铺层对含多条裂缝的水泥混凝土路面结构抗裂性能的影响;同时,进一步探讨不同加铺层结构参数对其抗裂效果的影响。
王旭[10](2020)在《农牧区水泥混凝土路面坑槽病害检测与评估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坑槽作为水泥混凝土路面的主要病害,对安全行车有很大的威胁,因此,及时、准确的坑槽检测是制定合理的维修养护策略、保障行车安全的关键。现阶段农牧区坑槽检测工作仍以人工调查为主,但人工检测存在许多不足,且已无法满足目前的养护工作。为了克服人工检测存在的局限性,基于计算机视觉的路面病害自动评价方法因其运行效率高、实施安全性好而逐渐成为公路养护的重点研究工作,因此本文基于图像处理技术,围绕水泥混凝土路面坑槽的检测方法展开了以下研究:(1)建立了基于图像纹理和灰度特征的坑槽分割方法。该方法主要采用纹理滤波、图像灰度、形态学运算和最大连通域提取四种图像处理技术实现坑槽区域的完整提取。通过统计提取的坑槽的重叠率发现,重叠率大于90%的图像占总图像的76.8%,重叠率大于80%图像占总图像的94%。与现有其他方法相比,该方法在分割效果和处理效率上均有显着优势。(2)针对包含多种病害类型的数据集,提出了基于LIBSVM的坑槽识别算法。结果发现,坑槽图像识别的召回率为100%,精确率为97.4%,F1-score为98.7%;通过与现有的其它基于SVM的识别方法比较,该方法具有更高的精度。(3)提出了结合分形维数D和面积破损率DR的坑槽破损程度判别方法。研究表明:当1.26≤D<1.57&1.39<DR≤9.71时,坑槽为轻度破损;当1.57≤D<1.77&9.83<DR≤18.09时,坑槽为中度破损;当D≥1.77&DR≥18.43时,坑槽为重度破损。采用该评价方法可实现对水泥混凝土路面坑槽破损程度的简单、快速、准确判别。(4)为提供包含完整坑槽区域的图像,提出了基于图像特征的拼接方法。通过对拼接后的图像进行检测表明,可直接在长幅图像进行坑槽检测以及坑槽破损程度判定等操作,达到精确检测坑槽且排除冗余信息干扰的目的。(5)针对现有坑槽的不同形式,利用角二阶矩和熵将坑槽分为了普通坑槽和特殊坑槽两类。通过分析产生这两类坑槽的原因,发现主要包含集料含泥量大、水灰比设计不合理、施工期间洒水以及行车荷载反复冲击等几个因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预防措施和处治措施,为坑槽养护决策提供了参考。
二、混凝土路面裂缝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混凝土路面裂缝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农牧区水泥混凝土路面图像处理及病害检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图像处理技术 |
1.2.2 病害检测识别技术 |
1.3 研究现状分析 |
1.4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2 试验设计 |
2.1 路段选择与数据采集 |
2.2 水泥路面病害检测系统 |
2.2.1 系统组成 |
2.2.2 工作原理 |
2.3 农牧区行道树阴影干扰研究 |
2.3.1 农牧区行道树作用 |
2.3.2 行道树阴影干扰影响 |
2.3.3 注意事项 |
3 水泥路面图像拼接方法研究 |
3.1 图像拼接流程 |
3.2 图像预处理 |
3.2.1 图像灰度化 |
3.2.2 图像去噪 |
3.2.3 图像锐化 |
3.3 图像配准 |
3.3.1 特征提取 |
3.3.2 特征匹配与误匹配剔除 |
3.4 图像融合 |
3.4.1 图像融合分类 |
3.4.2 图像融合算法 |
3.4.3 基于图像亮度和距离比例调节的拼缝消除方法 |
3.4.4 图像融合结果评价 |
3.5 多幅路面图像拼接展示 |
3.6 拼接图像质量评估 |
3.6.1 图像质量评估方法选择 |
3.6.2 图像质量评估结果分析 |
3.7 本章小结 |
4 路面病害检测识别分析 |
4.1 路面图像病害检测预处理 |
4.1.1 路面病害图像的分割 |
4.1.2 连通域去噪 |
4.1.3 病害区域边缘连接 |
4.2 病害图像特征提取 |
4.2.1 纹理特征 |
4.2.2 投影特征 |
4.3 路面病害分类识别方法 |
4.3.1 LIBSVM分类器介绍 |
4.3.2 LIBSVM分类器构造 |
4.4 路面病害识别结果分析 |
4.5 路面病害破损评估 |
4.5.1 图像病害面积参数计算 |
4.5.2 路面破损程度评估 |
4.6 本章小结 |
5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2)基于物元理论的沥青混凝土路面性能评价方法改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2 G338 国道盐池(蒙宁界)至红寺堡段路面状况 |
2.1 工程概况 |
2.1.1 当地气候特征 |
2.1.2 公路概况 |
2.1.3 交通量和交通等级 |
2.2 路面状况检测 |
2.2.1 路面破损状况检测 |
2.2.2 平整度检测 |
2.2.3 路面结构强度检测 |
2.2.4 路面结构层检测 |
2.3 本章小结 |
3 路面使用性能评价体系改进及指标权重确定 |
3.1 路面使用性能评价 |
3.2 基于旧路改建工程的路面性能评价体系改进 |
3.3 确定指标权重 |
3.3.1 层次分析法确定主观权重步骤 |
3.3.2 熵权法确定客观权重步骤 |
3.3.3 路面性能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
3.4 本章小结 |
4 基于物元理论建立路面性能评价模型 |
4.1 物元理论基本原理 |
4.2 物元理论在路面综合评价中的应用 |
4.2.1 确定经典物元、节域物元 |
4.2.2 确定待评物元 |
4.2.3 计算各指标关联度函数 |
4.2.4 指标关联度及路面性能等级评价结果 |
4.3 评价模型准确性的完善 |
4.4 本章小结 |
5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3)面向多尺度特征融合的混凝土路面裂缝检测算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1.4 论文的组织结构 |
第2章 混凝土路面裂缝检测相关技术 |
2.1 深度学习的基本原理 |
2.1.1 基本概念 |
2.1.2 问题的形式化 |
2.1.3 模型 |
2.1.4 策略 |
2.1.5 算法 |
2.2 卷积神经网络 |
2.2.1 卷积层 |
2.2.2 池化层 |
2.2.3 激活层 |
2.3 损失函数和优化算法 |
2.3.1 二值交叉熵损失函数 |
2.3.2 随机梯度下降优化方法 |
2.4 路面裂缝数据集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面向多尺度特征融合的混凝土路面裂缝检测 |
3.1 多尺度特征融合相关工作 |
3.1.1 多尺度特征融合简述 |
3.1.2 当前多尺度特征融合方法 |
3.2 面向多尺度特征融合的深监督网络 |
3.2.1 网络结构 |
3.2.2 基于Deep Lab的特征提取器 |
3.2.3 多尺度特征融合 |
3.2.4 基于深监督学习的分支网络 |
3.3 实验结果与分析 |
3.3.1 实验设置 |
3.3.2 评估指标与对比方法 |
3.3.3 消融实验 |
3.3.4 对比实验 |
3.3.5 不同的空洞率组合 |
3.3.6 模型复杂度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改进PoolNet网络结构的混凝土路面裂缝检测 |
4.1 混凝土路面裂缝检测流程 |
4.2 改进的PoolNet网络结构 |
4.2.1 基于FPN的骨干网络 |
4.2.2 结合全局上下文的全局导向模块 |
4.2.3 结合全局上下文的特征整合模块 |
4.3 数据增强方法 |
4.4 样本数目不平衡的损失函数 |
4.5 实验结果与分析 |
4.5.1 实验设置 |
4.5.2 评估指标与对比方法 |
4.5.3 消融实验 |
4.5.4 对比实验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混凝土路面裂缝检测原型系统 |
5.1 混凝土路面裂缝检测原型系统需求分析 |
5.2 混凝土路面裂缝检测原型系统功能设计 |
5.3 混凝土路面裂缝检测原型系统功能实现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及未来工作展望 |
6.1 结论 |
6.2 未来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从事的科研工作及取得的成果 |
(4)沥青混凝土裂缝修补组合结构损伤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沥青混凝土路面开裂破坏研究现状 |
1.2.2 沥青混凝土路面裂缝修补材料研究现状 |
1.2.3 沥青混凝土裂缝修补组合结构性能研究现状 |
1.2.4 沥青混凝土损伤特性研究现状 |
1.3 存在的问题 |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4.1 研究内容 |
1.4.2 技术路线图 |
2 原材料和试验方法 |
2.1 试验原材料 |
2.1.1 沥青混凝土基体 |
2.1.2 裂缝修补材料 |
2.2 试验方法 |
2.2.1 试件制备 |
2.2.2 不同试验环境条件模拟 |
2.2.3 单轴压缩试验方法 |
2.2.4 弯曲试验方法 |
2.3 本章小结 |
3 AC裂缝修补组合结构抗压性能损伤特性研究 |
3.1 温度环境条件下AC裂缝修补组合结构抗压性能损伤演变特性 |
3.1.1 AC裂缝修补组合结构压缩破坏形态 |
3.1.2 AC裂缝修补组合结构抗压性能损伤特性 |
3.2 不同水温环境条件下AC裂缝修补组合结构抗压性能损伤演变特性 |
3.2.1 AC裂缝修补组合结构压缩破坏形态 |
3.2.2 AC裂缝修补组合结构抗压性能损伤特性 |
3.3 裂缝形态对AC裂缝修补组合结构抗压性能影响 |
3.4 裂缝修补材料对AC裂缝修补组合结构抗压性能影响 |
3.5 本章小结 |
4 AC裂缝修补组合结构弯曲性能损伤特性研究 |
4.1 温度环境条件下AC裂缝修补组合结构弯曲性能损伤演变特性 |
4.1.1 AC裂缝修补组合结构弯曲破坏形态 |
4.1.2 AC裂缝修补组合结构弯曲性能损伤特性 |
4.2 不同水温环境条件下AC裂缝修补组合结构弯曲性能损伤演变特性 |
4.2.1 AC裂缝修补组合结构弯曲破坏形态 |
4.2.2 AC裂缝修补组合结构弯曲性能损伤特性 |
4.3 裂缝形态对AC裂缝修补组合结构弯曲性能影响 |
4.4 裂缝修补材料对AC裂缝修补组合结构弯曲性能影响 |
4.5 本章小结 |
5 AC裂缝修补组合结构损伤预测模型研究 |
5.1 Logistic模型基本原理 |
5.2 Logistic损伤预测模型建立及分析 |
5.3 Logistic损伤预测模型验证 |
5.4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致谢 |
(5)旧水泥混凝土路面加铺沥青面层设计方法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变量注释表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2 旧水泥混凝土路面破坏模式分析及性能评价 |
2.1 旧水泥混凝土强度检测 |
2.2 旧水泥混凝土路面破坏模式及机理分析 |
2.3 旧水泥混凝土路面性能评价 |
2.4 本章小结 |
3 旧水泥混凝土路面沥青加铺层设计研究 |
3.1 旧水泥混凝土沥青加铺层厚度设计研究 |
3.2 厚度模型实验方法 |
3.3 厚度模型实验数据分析 |
3.4 旧水泥混凝土路面沥青加铺层反射裂缝的实验研究 |
3.5 本章小结 |
4 旧水泥混凝土路面加铺沥青面层后反射裂缝形成机理模拟研究 |
4.1 数值模型及方案设计 |
4.2 无加铺层时混凝土面层开裂机理研究 |
4.3 加铺层Ⅰ时混凝土面层开裂机理研究 |
4.4 加铺层Ⅱ时混凝土面层开裂机理研究 |
4.5 加铺层Ⅲ时混凝土面层开裂机理研究 |
4.6 本章小结 |
5 旧水泥混凝土加铺沥青复合路面的应用研究 |
5.1 泉新路工程概况及路况性能调查 |
5.2 旧水泥混凝土板块补强应用研究 |
5.3 旧水泥混凝土路面沥青加铺层结构组合设计 |
5.4 实体工程验证 |
5.5 本章小结 |
6 结论和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6)玄武岩纤维筋连续配筋混凝土路面结构力学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概况 |
1.2.1 CRCP国内外研究概况 |
1.2.2 玄武岩纤维筋在道路工程中的应用及研究现状 |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2 玄武岩纤维筋连续配筋混凝土路面车辆荷载应力有限元分析 |
2.1 引言 |
2.2 有限元模型 |
2.2.1 基本假设 |
2.2.2 BFRP筋与混凝土界面模拟 |
2.2.3 裂缝位置处传荷作用 |
2.2.4 模型和材料参数 |
2.2.5 网格密度和单元类型 |
2.2.6 车辆荷载 |
2.3 荷载最不利位置 |
2.4 裂缝传荷能力评定指标 |
2.5 横向裂缝间距对路面板内力和挠度比值的影响 |
2.6 路面板力学状态和挠度比值参数影响分析 |
2.6.1 面层板厚度 |
2.6.2 混凝土板弹性模量 |
2.6.3 基层厚度 |
2.6.4 基层弹性模量 |
2.6.5 纤维筋弹性模量 |
2.6.6 筋位置的影响 |
2.6.7 BFRP筋纵向配筋方案的影响 |
2.6.8 地基反应模量 |
2.7 本章小结 |
3 板底脱空状态下的BFRP-CRCP车辆荷载应力分析 |
3.1 引言 |
3.2 板底脱空的原因 |
3.3 板底脱空的影响因素 |
3.4 板底脱空的假定形状 |
3.5 板底脱空时的荷载作用位置 |
3.6 板底脱空尺寸对混凝土板力学状态的影响 |
3.7 板厚对板底脱空时路面板力学状态的影响 |
3.8 本章小结 |
4 移动荷载作用下BFRP筋连续配筋路面有限元分析 |
4.1 引言 |
4.2 移动均布荷载的实现 |
4.3 动力学有限元理论 |
4.4 计算模型 |
4.4.1 路面模型及材料参数 |
4.4.2 模型边界条件 |
4.4.3 车辆荷载 |
4.5 静荷载和动荷载作用下路面力学响应对比 |
4.5.1 动静载作用下路面竖向位移比较 |
4.5.2 动静载作用下路面正应力σ_z对比 |
4.5.3 动静载作用下BFRP筋所受轴向应力对比 |
4.6 匀速移动状态下路面力学响应分析 |
4.6.1 竖向正应力σ_y分析 |
4.6.2 竖向剪切应力S_(12)分析 |
4.6.3 层底正应力S_(11)分析 |
4.6.4 BFRP筋所受轴向应力分析 |
4.6.5 竖向剪切应力S_(23)分析 |
4.6.6 荷载移动速度对应力的影响 |
4.7 纵向BFRP筋配筋率的影响 |
4.8 匀速和减速移动状态下力学响应对比 |
4.9 本章小结 |
5 BFRP筋连续配筋路面温缩和干缩作用分析 |
5.1 引言 |
5.2 水泥混凝土路面开裂过程分析 |
5.3 均匀温降和干缩作用下解析法分析 |
5.3.1 玄武岩纤维筋与混凝土的粘结关系 |
5.3.2 基层与面板的摩阻滑移关系 |
5.3.3 均匀温降和干缩作用下解析方程 |
5.4 均匀降温和干缩作用下有限元分析 |
5.5 有限元解与理论解对比分析 |
5.6 参数敏感性分析 |
5.6.1 BFRP筋弹性模量 |
5.6.2 BFRP筋粘结刚度 |
5.6.3 BFRP筋配筋率的影响 |
5.6.4 板厚的影响 |
5.7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基于现场监测和有限元分析的堤顶混凝土路面裂缝成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1 研究背景 |
1.2.2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3.1 软土固结-蠕变理论研究现状 |
1.3.2 堤顶混凝土路面裂缝分析研究现状 |
1.3.3 软土地基有限元分析研究现状 |
1.4 研究思路及研究内容 |
1.4.1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
1.4.2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堤顶混凝土路面纵向裂缝产生的机理分析 |
2.1 概述 |
2.2 软土地基沉降机理分析 |
2.2.1 地基沉降组成部分 |
2.2.2 堤基不均匀沉降的主要因素 |
2.2.3 软土地基沉降计算方法 |
2.3 堤顶混凝土路基沉降分析 |
2.3.1 路基沉降机理分析 |
2.3.2 路基沉降产生的原因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九江市益公堤堤顶路面裂缝现场监测及影响因素分析 |
3.1 工程概况 |
3.1.1 工程加固整治及周边建设情况 |
3.1.2 混凝土裂缝现状情况 |
3.1.3 水文地质情况 |
3.1.4 堤防工程地质条件评价 |
3.2 堤顶混凝土路面裂缝产生的因素分析 |
3.2.1 堤基地质因素的影响 |
3.2.2 地下水的影响 |
3.2.3 防渗墙工程的影响 |
3.2.4 荷载作用影响 |
3.2.5 地震影响 |
3.3 堤顶混凝土路面裂缝变形监测资料分析 |
3.3.1 监测方案 |
3.3.2 主要技术 |
3.3.3 监测情况简述 |
3.3.4 监测结果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堤防有限元模型的建立及变形模拟分析 |
4.1 PLAXIS软件介绍 |
4.1.1 PLAXIS功能和特点 |
4.1.2 PLAXIS软件建模及分析过程 |
4.2 本构模型 |
4.2.1 摩尔—库仑模型 |
4.2.2 软土蠕变模型 |
4.3 堤防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4.3.1 几何模型的建立 |
4.3.2 定义材料属性 |
4.3.3 网格划分 |
4.3.4 施工过程模拟 |
4.3.5 模型的确定 |
4.4 有限元计算分析 |
4.4.1 沉降计算及沉降预测 |
4.4.2 堤内应力对堤顶混凝土路面裂缝产生的影响分析 |
4.4.3 防渗墙对堤顶混凝土路面裂缝产生的影响分析 |
4.4.4 超静孔压对堤顶混凝土路面裂缝产生的影响分析 |
4.4.5 超载对堤顶混凝土路面裂缝产生的影响分析 |
4.4.6 地下水变动对堤顶混凝土路面裂缝产生的影响分析 |
4.4.7 堤防安全性评价 |
4.5 地震对堤顶混凝土路面裂缝产生的影响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路面裂缝成因及影响因素分析 |
5.1 分层总和法计算分析 |
5.2 有限元数值模型的验证 |
5.3 数据分析结果对比分析 |
5.3.1 监测分析结果与数值模拟计算结果对比 |
5.3.2 外河水位对堤顶混凝土路面裂缝产生的影响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8)平纵曲线路段预应力混凝土路面力学行为与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预应力混凝土路面类型 |
1.2.2 预应力混凝土路面设计 |
1.2.3 预应力混凝土路面分析 |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预应力混凝土路面基本设计理论 |
2.1 设计影响因素 |
2.1.1 交通荷载 |
2.1.2 温度荷载 |
2.1.3 基层约束 |
2.1.4 预应力损失 |
2.1.5 道路线形 |
2.2 设计准则 |
2.2.1 弹性设计准则 |
2.2.2 疲劳设计准则 |
2.2.3 开裂恢复设计准则 |
2.3 设计程序 |
2.3.1 初步设计 |
2.3.2 设计步骤 |
2.3.3 设计内容 |
2.4 试验路设计示例 |
2.4.1 试验路概况 |
2.4.2 初拟路面结构 |
2.4.3 路面材料参数 |
2.4.4 路面结构应力 |
2.4.5 预应力筋布置 |
2.4.6 预应力方案调整 |
2.4.7 接缝设计 |
2.4.8 锚固区设计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预应力混凝土路面有限元分析模型 |
3.1 结构模型 |
3.1.1 路面结构模型 |
3.1.2 预应力筋模型 |
3.1.3 地基模型 |
3.1.4 边界条件 |
3.1.5 主要参数 |
3.2 车辆荷载模型 |
3.3 温度场模型 |
3.3.1 辐射传热 |
3.3.2 气温 |
3.3.3 对流传热 |
3.3.4 材料热物性参数 |
3.4 混凝土裂缝扩展模型 |
3.4.1 粘聚裂缝模型 |
3.4.2 本构关系 |
3.4.3 裂缝扩展准则 |
3.5 混凝土塑性损伤模型 |
3.5.1 本构关系 |
3.5.2 主要参数 |
3.6 模型验证 |
3.7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施工阶段平纵曲线路段预应力混凝土路面力学分析 |
4.1 分析方法 |
4.2 无粘结预应力 |
4.2.1 平直路段 |
4.2.2 平曲线路段 |
4.2.3 竖曲线路段 |
4.3 有粘结预应力 |
4.3.1 平直路段 |
4.3.2 平曲线路段 |
4.3.3 竖曲线路段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使用阶段平纵曲线路段预应力混凝土路面力学分析 |
5.1 分析方法 |
5.1.1 车辆荷载 |
5.1.2 温度荷载 |
5.2 车辆荷载应力 |
5.2.1 平直路段 |
5.2.2 平曲线路段 |
5.2.3 竖曲线路段 |
5.3 温度应力 |
5.3.1 温度场 |
5.3.2 平直路段 |
5.3.3 平曲线路段 |
5.3.4 竖曲线路段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平纵曲线路段预应力混凝土路面优化与评价 |
6.1 优化措施 |
6.1.1 平曲线路段 |
6.1.2 竖曲线路段 |
6.2 评价指标 |
6.3 评价方法 |
6.4 评价结论 |
6.4.1 平曲线路段 |
6.4.2 竖曲线路段 |
6.5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主要结论 |
7.2 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A 无粘结预应力作用下预应力混凝土路面板底应力分布图 |
附录B 有粘结预应力作用下预应力混凝土路面板底应力分布图 |
附录C 车辆荷载ABAQUS用户子程序 |
附录D 温度场ABAQUS用户子程序 |
作者简介 |
(9)多裂缝水泥混凝土路面及其加铺结构数值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来源及背景 |
1.2 课题研究现状 |
1.2.1 含裂缝水泥混凝土路面结构的研究现状 |
1.2.2 沥青层加铺水泥混凝土路面结构研究现状 |
1.3 本文研究主要内容 |
第2章 断裂力学基本理论 |
2.1 裂缝的基本类型 |
2.2 应力强度因子的确定 |
2.3 J积分的确定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动荷载作用下水泥混凝土路面双裂缝数值分析 |
3.1 水泥混凝土路面有限元建模 |
3.1.1 基本假设 |
3.1.2 模型尺寸 |
3.1.3 路面结构层参数 |
3.1.4 轮胎接触面积的确定 |
3.1.5 动荷载的确定 |
3.1.6 裂缝位置的确定 |
3.1.7 网格划分 |
3.2 应力强度因子的计算结果分析 |
3.2.1 单、双裂纹应力强度因子对比分析 |
3.2.2 基于结构参数变化的应力强度因子计算结果分析 |
3.3 J积分的计算结果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动荷载作用下水泥混凝土路面多裂缝数值分析 |
4.1 含多裂缝水泥混凝土路面结构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4.2 应力强度因子的计算结果分析 |
4.3 应力强度因子预测 |
4.3.1 BP神经网络 |
4.3.2 应力强度因子预测模型 |
4.3.3 对比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沥青路面加铺层的抗裂性能分析 |
5.1 沥青路面加铺层模型的建立 |
5.2 加铺后应力强度因子计算结果分析 |
5.3 加铺后J积分计算结果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农牧区水泥混凝土路面坑槽病害检测与评估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现状分析 |
1.4 主要内容及章节安排 |
2 试验条件 |
2.1 试验路段 |
2.2 坑槽检测系统 |
2.2.1 系统组成 |
2.2.2 工作原理 |
2.3 试验注意事项 |
3 路面坑槽提取分析 |
3.1 坑槽图像预处理 |
3.1.1 图像纹理 |
3.1.2 图像灰度化 |
3.1.3 图像二值化 |
3.1.4 二值图像细化处理 |
3.2 坑槽提取结果分析 |
3.2.1 坑槽面积计算方法 |
3.2.2 不同形式坑槽的提取效果分析 |
3.2.3 坑槽提取效果的对比分析 |
3.3 小结 |
4 路面坑槽识别方法研究 |
4.1 坑槽特征提取 |
4.1.1 几何特征 |
4.1.2 投影特征 |
4.1.3 分形特征 |
4.1.4 连通域特征 |
4.2 基于LIBSVM的坑槽检测实现 |
4.2.1 机器学习算法概述 |
4.2.2 支持向量机理论基础 |
4.2.3 构造LIBSVM分类器 |
4.2.4 坑槽识别结果分析 |
4.3 坑槽破损程度评估 |
4.3.1 PCI理论基础 |
4.3.2 基于分形维数的坑槽破损分级 |
4.4 小结 |
5 路面图像拼接算法设计 |
5.1 图像拼接基本知识 |
5.1.1 图像配准 |
5.1.2 图像融合 |
5.2 路面图像拼接算法研究 |
5.2.1 SURF特征检测 |
5.2.2 去除误匹配点 |
5.2.3 图像变形融合 |
5.3 路面图像拼接结果分析 |
5.4 小结 |
6 坑槽类型的划分及破损成因分析 |
6.1 基于纹理特征的坑槽类型划分 |
6.2 坑槽成因分析及防治措施 |
6.2.1 普通坑槽成因分析及防治措施 |
6.2.2 特殊坑槽成因分析及防治措施 |
6.3 小结 |
7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四、混凝土路面裂缝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农牧区水泥混凝土路面图像处理及病害检测[D]. 苗卓.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1(02)
- [2]基于物元理论的沥青混凝土路面性能评价方法改进研究[D]. 杨天宇.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1(02)
- [3]面向多尺度特征融合的混凝土路面裂缝检测算法研究[D]. 曹冲. 重庆邮电大学, 2021
- [4]沥青混凝土裂缝修补组合结构损伤特性研究[D]. 杨雁.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21(01)
- [5]旧水泥混凝土路面加铺沥青面层设计方法及应用研究[D]. 程思胜. 中国矿业大学, 2021
- [6]玄武岩纤维筋连续配筋混凝土路面结构力学分析[D]. 李青松. 大连理工大学, 2021(01)
- [7]基于现场监测和有限元分析的堤顶混凝土路面裂缝成因分析[D]. 严志康. 南昌大学, 2020(01)
- [8]平纵曲线路段预应力混凝土路面力学行为与优化研究[D]. 宋超. 东南大学, 2020(01)
- [9]多裂缝水泥混凝土路面及其加铺结构数值分析[D]. 霍美辰. 燕山大学, 2020(02)
- [10]农牧区水泥混凝土路面坑槽病害检测与评估方法研究[D]. 王旭.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0(02)
标签:混凝土裂缝论文; 预应力混凝土结构论文; 水泥混凝土路面论文; 地基沉降论文; 普通混凝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