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差额计量式微机控制配料系统(论文文献综述)
杨颖[1](2018)在《标准作业成本法在丰镇新太公司的应用研究》文中指出在追求利润最大化目标的前提下,我国钢铁行业由于行业特殊性,对于产品生产成本的核算与控制的精确度很低,传统的成本核算方法已经不能满足产品生产工艺日益复杂、间接费用比重加大、机械化成本高的企业对于成本控制的追求。丰镇新太公司作为钢铁原料加工企业,产品高碳铬铁主要供应于铁合金生产企业。在经济高速发展时代,公司生产趋于科技化和自动化,产品多样性的要求使得生产工艺日趋复杂。结合钢铁行业的特殊性,成本管理运用标准作业成本法,可以改善公司现阶段成本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使产品成本能够更好地反映产品生产流程,实现公司精细化管理目标。本文主要对标准作业成本法在丰镇新太公司的应用情况进行研究分析,通过研究公司现阶段产品的生产成本构成以及各产品的生产工艺流程,发现间接费用分配不合理、生产成本控制不及时等是现阶段丰镇新太公司在成本管理与控制方面存在的问题。通过分析,本文认为造成这些问题的根源为公司缺乏与生产过程相匹配的生产成本控制中心,成本研究对象过于笼统。鉴于此,公司引进标准作业成本法,首先,本文对标准作业成本法在丰镇新太公司的应用必要性进行分析总结;其次,从标准成本与作业成本两方面对标准作业成本法在公司的应用情况进行分析,重新制定出符合生产流程的新标准成本;然后,定性和定量地分析标准作业成本法在公司的具体应用;最后,结合标准作业成本法在公司的应用情况,提出方法实施的保障措施,为标准作业成本法在丰镇新太公司的应用提供改进方案和成本管理与控制的借鉴措施,增强标准作业成本法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可行性,为我国钢铁行业,乃至其他行业的成本管理与控制提供参考。
张卫锋[2](2017)在《橡胶混炼多相物料连续计量机理及实验装备研究》文中提出随着各种新型高分子材料和绿色轮胎等高档次橡胶制品的相继研发,人们迫切希望能生产质量优良、稳定性高的混炼胶。对橡胶连续混炼工艺装备和胶料及碳黑等物料计量系统提出更高要求,新的配料系统和混炼工艺装备革新需求越来越迫切。传统的混炼方式采用上辅机对碳黑等添加料进行计量和配料,用密炼机和开炼机进行混炼。橡胶原料和碳黑等粉料的计量、橡胶混炼过程都属于非连续状态,这种间歇式计量和混炼方式已经非常成熟。但随着对橡胶质量和生产自动化要求的提高,间歇式计量和间歇式混炼方式存在固有缺陷无法满足对产品质量和加工工艺日益提高的要求,如混炼胶质量不均一、效率低、能耗高、间歇加工造成热量的损失以及密炼机上辅机系统相对复杂等问题。为解决间歇式混炼存在缺陷,研究人员将研究重点放在连续混炼工艺和装备上,并取得重要成果。然而,由于橡胶原材料的粘弹性及配料的复杂性,给橡胶和碳黑等配料的连续计量及加料配比的准确性带来了极大的难题,目前解决方法主要是通过橡胶原材料加工成粉末或颗粒状实现连续供料,但由于其加工成本问题高、难以实现大工业应用。研究一种快速而又准确的连续计量新方法和新技术成为当前连续混炼工艺亟待解决的问题。研制新型自动连续进料和计量系统并进行计量及混炼实验研究,实现橡胶物料和相关配料快速准确自动计量,对于丰富和完善连续计量和连续混炼理论,具有十分重要意义。本课题主要是通过对固体橡胶、颗粒粉体配料、油料三种物料的物理性能和计量特性分析,针对上述难题,提出了针对不同类型物料的连续计量方法,建立了连续计量及连续混炼机理,研发了实现多相物料的智能连续加料计量系统,并同连续混炼机实现无缝结合,研制出了橡胶、碳黑及小料、油料的连续配比计量智能实验平台。完成的主要工作如下:1、通过对天然橡胶、碳黑等颗粒粉料、油料三种不同物理形态物料的自动连续计量方法和工作机理的研究,提出了橡胶的供料系统、碳黑及小料连续混合和计量系统、油料自动供料方法的新思路、新方案。提出了固-液-粉三相物料混合式自动计量机理,研制出了实现物料连续混合及计量的结构模型,对多相物料连续计量系统和结构进行了总体设计。2、建立了多相物料连续计量机理和连续混炼机理,针对橡胶和碳黑等性能和结构特点,建立了动态连续计量数学模型;从碳黑等物料的物性入手,研究物料颗粒的大小、物理特性等,构建粉体和颗粒的流动性、堆积性的数学模型,探究颗粒几何特性对动态连续计量性能的影响。3、通过对多相连续计量系统分析,建立了自动计量装置连续加料动力学方程,研究了物料特性对配比准确性和连续性影响。通过动力学分析表明:对于休止角大于30°的粉料,流动性较差,可选择螺距较大的螺杆;对于休止角小于30°的粉料,流动性较好,可选择螺距较小的螺杆;对于密度较轻的物料如碳黑,在非稳定运动状态下工作时,需要适当加大响应速度、电机转速和输料螺杆直径;对于密度较大的粉料,在非稳定运动状态下工作,在需要适当减小电机转速、螺杆直径和螺旋升角。通过上述分析,建立了橡胶和碳黑等物料的配比计量数学模型。4、通过对连续计量和连续混炼机理研究的研究,利用EDEM有限元软件分析了碳黑及小料在计量中的物料的分散性和均匀性,并在计量过程中对各物料及计量装备进行了颗粒模型分析、运动分析、受力分析及结构分析,优化了物料输送和混合结构设计方案。5、研制了混合式自动连续计量和连续混炼装置。通过自主研发的连续塑炼机,将天然橡胶进行预塑炼,并将塑炼胶压成均匀条形,再通过胶条输送和测量系统计算橡胶输送体积,得到胶料添加质量;针对碳黑等粉粒物料,采用失重式计量方式,将物料经混合装置混合均匀后经连续测量系统实现物料的配比输送;对油料采用体积式计量方式添加质量并进行连续配比计量。通过三种不同的测量装置完成三相物料的配料和连续计量。6、采用迭代算法实现PID控制,并经LABVIEW编程,实现多物料连续计量系统闭环式控制,可将连续计量和连续混炼同一个控制平台上进行整体控制,提高了配料计量精度,连续计量、连续混炼整体工作性能。并通过计量稳定性实验和连续混炼胶性能实验,对多相物料连续计量系统进行了验证和优化。7、实验证明碳黑等粉料添加时间同橡胶原料配比存在时间滞后性,通过均匀化胶条尺寸和提高装置的快速反应时间,消除时间滞后性引起的添加误差,优化连续计量及连续混炼胶密度误差控制在0.3%。8、通过对配合连续计量系统的工艺条件实验表明:对于本实验机台最佳工艺条件为:机筒温度80°C、机头温度70°C,螺杆转速30r/m,混炼条件最佳。实验数据表明:连续式混炼在门尼黏度、剪切模量等物理机械性能相当或高于密炼机混炼;连续混炼胶的拉伸强度比传统密炼机混炼胶性能要略强一些;对于撕裂强度具有明显的优势;对于分散度,虽然分散度性能会低于间歇式混炼,但连续混炼所得混炼胶分散度稳定性具有非常显着的优势。综合各方面指标能够证明,采用连续计量和连续混炼工艺能够提高橡胶的质量和稳定性。本课题通过对颗粒模型研究、计量方法机理分析、混合和计量仿真模拟和实验,研制了固-粉-液三相物料连续计量装备,丰富了物料动态连续计量理论,完善了橡胶连续配料和连续混炼工艺装备。并通过相关实验进一步验证,论述了三相动态连续计量理论和实验方案是合理正确性,所研制的动态连续计量系统及实验装置和方案的可行性。对于多种行业的工业配料和连续计量技术研究有着一定的理论研究价值和工程应用价值。
张博[3](2015)在《自动配料系统的控制策略及优化调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自动配料系统是一种集成给料、称量、转运、混匀等功能于一体的控制系统,其能够实现配料过程的动态监督、控制、管理。自动配料系统不仅已经成为耐火材料、冶金、食品、饲料、化工等行业不可或缺的源头工序,且其应用范围不断拓展。随着应用范围和使用需求不断的拓展以及客户的工艺要求越来越高,促使着一种更为先进、稳定、安全的配料系统产生。本文以耐火材料行业为背景,根据其工艺生产流程特点以及相关工艺要求,将配料系统设置为移动式配料结构,并采用分布式控制,同时对其给料控制策略以及配料车优化调度问题做了进一步的研究。本文对系统硬件及软件进行了设计,在硬件设计上采用PLC作为核心控制器与工控机相结合的总体控制结构,PLC完成相关动作控制以及信号的处理,工控机实现人机交互,方便监视、管理以及操作控制。自动配料系统中各级设备之间可以通过以太网进行通讯,确保运行通畅。在软件设计上,设计了实时监控和管理等上位机软件,以及下位机主程序和通信、给料控制、配料车行车子程序。本文采用接近开关和旋转编码器相结合的方法实现配料车的定位精确,采用三级速度控制策略实现配料车快速、安全、稳定的运行。本文对给料过程中影响配料精度的因素进行了分析,针对给料过程难以建立精确的数学模型,模型参数具有非线性变化、滞后时间较大且时变等特点,采用模糊控制自适应PID的控制策略对其进行控制和仿真。模糊控制器的两个输入为系统偏差及其变化率,输出为PID控制器的三个参数调整量,通过模糊规则控制PID参数的调整量,对配料系统进行控制,并通过仿真实验证明该方法的有效性,实现了精确配料。本文通过对两台配料车的运行过程进行仔细分析,将一台配料车的路径固定,将另一台配料车的路径优化问题转化为带有时间窗的旅行商问题,并建立了系统的数学模型,采用遗传算法进行寻优,改进其交叉变异方式,设计其转移概率函数,最后获得最大工作效率下的最优行车路线,使配料系统的生产效率得到了提高。
唐一非[4](2015)在《A集团企业价值管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作为现代理财学中一个重要的管理理念,价值管理已经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推广。本文所研究的价值管理是指基于价值的管理,即以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作为贯穿价值创造系统的战略性目标,以价值评估和价值创造的绩效评价作为基本分析工具,以“现金流至上”为研究原则的一种企业管理方法。我国白酒行业在经历了超高速发展的“黄金十年”后,随着“三公消费1”政策的出台以及白酒消费结构的改变,自2013年起,绝大多数白酒企业都出现了业绩负增长的现象。本文选择了身为白酒行业领头羊的A集团作为研究对象,从价值管理的视角出发,系统分析了A集团价值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合理分配资源、增加主营业务收入等优化建议,希望能够对业绩负增长的白酒企业未来的战略管理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本文首先从企业价值和价值管理的相关理论入手,详细分析了不同理论的发展概况、研究内容和研究意义,在此基础上着重介绍了应用最为广泛的价值评估方法——自由现金流贴现法(DCF模型),阐述了模型中各个参数的确定方法和步骤,为随后的价值评估打好理论基础。随后本文引入A集团案例进行实例研究,通过对历史财务状况的分析,了解企业拥有的核心竞争优势、面临的市场与非市场风险,并以此作为价值评估中预测财务数据的基础。在运用自由现金流量折现法评估企业价值时,本文结合白酒行业的未来发展趋势以及A集团自身的经营状况合理预测企业未来营业收入的增长率,通过销售百分比法确定报表中的其他参数,得出A集团的理论评估价格。最后根据价值评估的过程和结果,对公司的价值进行了剖析——包括公司的评估值与市场价值的差异分析、公司评估价值的阶段构成分析以及公司关键价值驱动因素的敏感性分析。基于上述分析,本文归纳总结了A集团价值管理中存在个别业务正在浪费资源、毁灭企业价值等问题以及应当采取积极有效措施提升主营业务收入等合理可行的优化建议,希望能为A集团在调整期及后续期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
丁辉[5](2013)在《手套生产线数据采集管理系统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PVC手套广泛用于卫生检查、食品业、化工业、电子业、制药业、油漆涂料业、印染业、农业、林业、牧业等行业的劳动防护及家庭卫生等。随着电子技术、控制理论以及通讯技术的发展,传统的生产线系统无法适应整条生产线数据采集的智能化、信息化的趋势。为降低劳动强度,提高生产过程中的安全可控性,实现生产数据的自动存档与查询,显示实时生产数据,方便管理,本文从熟悉PVC手套生产线以及生产工艺出发,以先进的自动化技术为手段,对如何实现PVC手套生产线数据采集作了较为深入的研究。本文分析了PVC手套生产线的工艺流程以及目前现有数据采集基本系统的一些特点,针对影响生产的关键点的研究。提出了适合手套生产线的数据采集管理系统总体方案,以PLC为控制核心,以远程I/O为采集、输出从站,利用符合规范的现场总线通讯网络组成了分布式的控制系统。本文对整条生产线做了详细的现场检测,对监控点做了透彻分析后,在改进系统的安装以及调试都做了大量的分析和实验,针对温度,液位等各个主要参数的实时监控做了传感器安装,布线,控制柜的制作等工作。并且对主控室大多远离设备现场,长距离的信号传输不仅需要耗费大量的电缆而且在信号传输过程中容易将干扰信号引入PLC控制系统的问题提出了解决方法。随着工业的控制精度要求越来越高,过程对象的控制越来越复杂,大多具有时变性、大滞后、非线性的特点,难以建立精确的数学模型,经典控制与现代控制理论很难满足控制要求,结合经典控制理论中的PID控制解决生产过程中的不稳定性等问题。本论文完成了手套生产线数据采集管理系统的研究,阐述了软硬件设计,控制界面,以及各个控制元件相互合作的设计。
徐晓萃[6](2012)在《高炉上料配料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提出近年来,在工业生产中,高炉冶炼中所需要的原料有很多,但工艺要求它们要以准确的重量和配比添加到高炉中,才能确保高炉反应以高质量进行。传统的高炉冶炼手工操作方式已远远跟不上时代发展,急需一种准确、快速、灵活的方式进行配料。高炉上料配料系统的生产方式经历了从采用人工经验的估量式生产到简单的计量式低精度生产,再到现在的高精度计量式生产这三个过程,自动化程度也越来越高。本文在总结目前上料配料系统成功经验的基础上,针对其存在的问题,主要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工作:概述了高炉上料配料控制系统的应用领域及其国内外的发展现状,强调了开发高精度动态配料控制系统的重要性;简单介绍了高炉上料配料系统的工艺过程,并详细分析了高炉上料配料控制系统的组成结构。为便于产品化,本文应用系统工程的方法,首先对高炉上料自动控制系统进行市场需求分析,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系统的总体设计,分别对控制系统上位机监控系统、下位机控制系统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设计,使该系统不但能适应当前大多数配料系统的需求,而且还为以后的推广应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另外,针对配料系统行业的控制难点—落差控制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对落差的产生及影响做了详细的分析和研究,并提出了有效的模糊PID控制策略,提高了落差控制的鲁棒性。实践证明了该控制策略的有效性。此外,在设计的基础上,对整个系统进行了开发,并给出了一些开发结果。最后在总结全文研究工作的基础上,指出了高炉上料配料系统今后的发展方向.
李会涛[7](2010)在《《水产饲料生产良好操作规范》(GMP)技术管理体系构建与生产示范研究》文中认为通过对水产饲料企业生产流程的全方位分析,确定在我国实际情况下影响水产饲料产品质量的各种生产操作的因素,从生产设计系统、原料接受系统、生产过程系统、销售系统和人员培训与资源管理系统等方面建立良好操作规范的质量保证技术体系,①建立水产饲料生产建筑、设施、设备、环境安全规范。②建立水产饲料原料采购、接收、化验质量规范。③建立水产饲料生产过程、包装、储运、销售过程的质量管理、卫生安全规范。④建立水产饲料生产从原料采购、生产、销售到终端客户可追溯的信息链管理规范。⑤水产饲料管理、生产、产品使用人员的培训体系。在此生产良好操作规范的基础上,在1个水产饲料生产企业进行示范,研究示范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发展前景,从而为水产饲料GMP在我国的实施提供理论和实践参考依据。示范过程中发现饲料生产的监管,只是在HACCP和ISO9001认证的要求中,将GMP作为一项非认证的组成部分,从而简单化和形式化,很多的饲料厂,过于追求结果,GMP还没做好,直接就进行HACCP和ISO9001认证或者ISO14000的认证,从而使良好生产操作规范达不到控制生产过程,提高质量的目的。
韩仁生[8](2009)在《自动配料控制系统设计及给料过程控制方法研究》文中指出自动配料系统是一种集在线测量动态称重和对工业过程实时监控管理的自动化系统,广泛应用于冶金、建材、化工、矿山、食品、饲料加工等行业。设计开发一种技术先进的自动配料控制系统对于提高产品质量和企业竞争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首先对自动配料系统的应用背景进行了综述,在详细分析耐火材料工艺流程基础上,设计了一套自动配料控制系统。在硬件设计上,采用工控机与PLC相结合的总体控制结构,由工控机实现系统的管理和远程监控,PLC完成设备级的动作控制及相关信号的处理,通过以太网及RS-485总线实现系统的联接与通信。利用旋转编码器测距和接触开关相结合,改进了配料车定位系统,从而实现了精确定位。上位机软件采用WinCC6.0组态软件对系统进行组态,设计开发了画面实时监控和数据库管理等上位机应用软件。针对配料系统普遍存在的给料速度与精度的矛盾,在建立动态给料系统数学模型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分阶段迭代学习控制算法,算法兼顾了给料速度,进一步提高了给料精度。算法将控制过程分为三段,第一段当系统的偏差较大时,采用最大速度给料,保证了给料的快速性;第二段当系统偏差小于设定值时,采用迭代学习控制,以防止超差;第三段固定给料速度,动态预测给料机停止后的空中落差量,并通过仿真实验表明了该方法的有效性,实现了精确配料。针对批量生产时的工作效率问题,通过对两台配料车工作过程的认真分析,将一台车的路径固定,另一台车的路径优化问题转化为改进的旅行商(TSP)问题。利用蚁群算法对该问题进行寻优,根据实际要求,改进了蚁群算法中的转移概率,求解出了另一台配料车的最佳行走路径,提高了配料系统的工作效率。本课题研究开发的控制系统,已投入耐火材料实际生产,运行结果表明,系统运行稳定可靠、控制精度和生产效率高。
王成良[9](2006)在《L公司关系营销策略研究》文中认为随着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及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中国经济的发展步伐更加快了,同时国外的大公司以不同的方式纷纷抢占中国的市场,企业之间的竞争变得越来越激烈了,这就给企业的经营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企业的营销策略需要不断地创新,以适应日益激烈竞争的需要。关系营销这一创新理论自上世纪八十年代提出以来,正日益受到理论界和企业界的关注,许多企业尝试着用关系营销来改善自己的营销困境,工业产品对关系营销的需求更加迫切。 L公司是世界闻名于世的皮带秤、采样系统、检验秤、金属探测器、测量控制系统的制造商,产品遍布世界各地。近十年来,在中国市场就有成千台L公司的产品在各行各业使用,如电力行业的华能石洞口二电厂、煤炭行业的安太堡露天煤矿、冶金行业的鞍山钢铁公司等。这些产品以卓越的性能,优良的品质,深受用户的欢迎,但同时公司目前运用的还是交易营销的思想和做法,这样就导致了公司营销能力的欠缺,由此导致公司在客户管理以及营销方面的成本增加。所以本文在总结当前国内外关系营销理论的发展现状的基础上,运用关系营销学、客户价值分析及定位、4R营销等理论,对L公司的目前客户现状进行了深入的分析,结合L公司关系市场现状及市场分析,制定出了L公司的关系营销策略。首先对L公司的客户进行分类,将客户分为高价值客户、中等价值客户和底价值客户。然后运用4R(反应(Reaction)、关联(Relevancy)、关系(Relation)、回报(Retribution))理论对L公司客户提出了相应的关系营销策略。最后对L公司关系营销的实施提出了相关的建议。 希望本文能为L公司实施关系营销策略提供参考,对提升L公司的营销能力有所帮助;也希望本文能够对其他同类产品的关系营销有所启发和帮助。
刘建寿,马利民,赵建树[10](2003)在《通用微机控制配料设备研究与设计》文中研究说明
二、差额计量式微机控制配料系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差额计量式微机控制配料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1)标准作业成本法在丰镇新太公司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标准成本法研究现状 |
1.2.2 作业成本法研究现状 |
1.2.3 标准作业成本法研究现状 |
1.3 研究方法及内容 |
1.3.1 研究方法 |
1.3.2 研究内容 |
2 标准作业成本法的理论依据 |
2.1 标准作业成本法的相关理论 |
2.1.1 标准成本法的相关理论 |
2.1.2 作业成本法的相关理论 |
2.1.3 标准成本法与作业成本法结合的相关理论 |
2.2 成本管理与控制的相关理论 |
2.2.1 成本管理概述 |
2.2.2 成本控制概述 |
3 丰镇新太公司采用标准作业成本法的必要性分析 |
3.1 丰镇新太公司概况 |
3.1.1 丰镇新太公司背景介绍 |
3.1.2 丰镇新太公司产品概述 |
3.1.3 丰镇新太公司产品工艺流程描述 |
3.2 丰镇新太公司前期成本核算方法及问题分析 |
3.2.1 丰镇新太公司生产成本构成 |
3.2.2 丰镇新太公司生产成本分配 |
3.2.3 丰镇新太公司生产成本管理问题分析 |
3.3 丰镇新太公司构建标准作业成本体系的必要性分析 |
3.3.1 基于作业制定的标准成本有利于准确制定计划产量 |
3.3.2 标准作业成本差异分析有利于即时控制生产成本 |
3.3.3 标准作业成本法有利于减少确定作业的工作量 |
4 标准作业成本法在丰镇新太公司的应用分析 |
4.1 标准作业成本法在丰镇新太公司的应用流程 |
4.2 丰镇新太公司产品作业成本的应用 |
4.2.1 资源 |
4.2.2 作业 |
4.2.3 成本动因 |
4.2.4 资源库与成本库的匹配 |
4.3 丰镇新太公司产品标准成本的制定 |
4.3.1 直接材料费用 |
4.3.2 直接人工费用 |
4.3.3 间接制造费用 |
4.3.4 各产品标准作业成本的制定 |
4.4 丰镇新太公司标准作业成本法的应用 |
4.4.1 在生产成本控制上的应用 |
4.4.2 在产品利润空间上的应用 |
4.4.3 在生产成本预算上的应用 |
5 丰镇新太公司运用标准作业成本法后的影响分析 |
5.1 丰镇新太公司运用标准作业成本法产生的效果 |
5.1.1 调整各产品的生产指标 |
5.1.2 控制各生产作业中心的成本费用 |
5.2 丰镇新太公司运用标准作业成本法存在的问题 |
5.2.1 标准作业成本制定不精确 |
5.2.2 间接制造费用未按成本性态划分 |
5.2.3 部门参与度低 |
5.2.4 实施过程缺乏保障 |
6 丰镇新太公司标准作业成本法的保障措施 |
6.1 丰镇新太公司标准作业成本法的改进方案 |
6.1.1 建立配套的责任机制与组织结构 |
6.1.2 成立专项工作小组 |
6.1.3 完善信息化MES工作系统和信息反馈程序 |
6.1.4 开展学习培训活动 |
6.1.5 制定生产标准化规范 |
6.1.6 按成本性态划分制造费用 |
6.2 丰镇新太公司成本管控的借鉴措施 |
6.2.1 加强集团领导层的重视 |
6.2.2 完善标准作业体系 |
6.2.3 完善监管机制 |
7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1.1 创新点 |
7.1.2 不足之处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2)橡胶混炼多相物料连续计量机理及实验装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1 绪论 |
1.1 橡胶行业的发展现状 |
1.2 橡胶混炼特点及关键技术 |
1.2.1 连续混炼的特点 |
1.2.2 连续混炼及计量技术发展及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 |
1.3 橡胶混炼自动计量配料研究现状 |
1.3.1 国外橡胶混炼自动计量配料系统的发展现状 |
1.3.2 国内自动计量配料系统的发展现状 |
1.4 连续计量理论的研究 |
1.4.1 电子皮带秤连续计量理论 |
1.4.2 科里奥利连续计量理论 |
1.4.3 冲量式连续计量理论 |
1.4.4 失重式计量连续计量理论 |
1.5 连续计量系统研究的意义 |
1.6 连续计量系统研究的研究目的、内容及关键技术 |
1.6.1 连续计量系统研究目的 |
1.6.2 连续计量系统研究的主要研究内容 |
1.6.3 连续计量系统研究的关键技术 |
1.7 连续计量系统研究的创新点 |
2 粉体物料分散性及流动性研究 |
2.1 粉体物料概述 |
2.1.1 粉体物料的尺寸 |
2.1.2 颗粒的堆积性 |
2.1.3 物料的流动性 |
2.2 粉粒物料加料流动性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2.2.1 粉体流动性的实验测量方法及装置 |
2.2.2 数学模型模拟分析法 |
2.3 粉体物料离散性分析方法研究 |
2.3.1 粉体物料离散元素法的发展 |
2.3.2 颗粒形状模型研究 |
2.3.3 碳黑等颗粒接触模型研究 |
2.3.4 颗粒混合运动模型研究 |
2.3.5 离散元素法的求解过程与方法 |
2.3.6 离散元素法的接触力与位移的计算 |
2.4 粉体混合仿真分析 |
2.4.1 橡胶连续混炼粉粒辅料参数模型 |
2.4.2 基于EDEM对不同搅拌设备内物料分布均一性的模拟 |
2.4.3 分散度表征公式的建立 |
2.4.4 模拟数据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3 连续混炼系统计量机理及总体设计 |
3.1 物料连续动态计量机理 |
3.1.1 动态计量方式基本理论 |
3.1.2 体积式自动计量的计量机理 |
3.1.3 称重式定量机构的计量机理 |
3.1.4 组合式自动定量系统的计量机理 |
3.2 连续混炼动态计量工作机理 |
3.2.1 动态混合式自动计量工艺过程 |
3.2.2 连续混炼混合式自动计量及配比机理 |
3.2.3 实现连续混炼混合式自动定量关键问题 |
3.3 连续计量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
3.3.1 总体结构设计 |
3.3.2 总体控制方案 |
3.4 本章小结 |
4 物料连续动态计量系统机械结构研究 |
4.1 动态计量数学模型 |
4.2 配料系统执行机构的设计 |
4.2.1 粉体物料喂料系统的设计 |
4.2.2 油料计量秤 |
4.2.3 粉体物料动态计量工作台机构设计 |
4.3 配料及搅拌机构设计 |
4.3.1 配料原理 |
4.3.2 搅拌机构设计 |
4.4 胶条传送测量机构的设计 |
4.4.1 胶条牵引机构简介 |
4.4.2 胶条传送测量机构作用 |
4.4.3 胶条传送测量机构设计 |
4.5 本章小结 |
5 多相物料连续计量控制系统研究 |
5.1 动态给料过程分析 |
5.1.1 给料过程机理分析 |
5.1.2 给料过程控制数学模型 |
5.2 影响配料精度的因素及误差分析 |
5.2.1 物料特性引起的误差 |
5.2.2 物料输送过程中的误差 |
5.2.3 信号采集过程中的误差 |
5.3 连续计量的迭代学习控制方法 |
5.3.1 迭代学习控制的基本原理 |
5.3.2 迭代学习控制基本结构 |
5.3.3 幵环和闭环迭代控制 |
5.3.4 传统的PID控制算法 |
5.3.5 迭代学习控制实现粉粒体计量控制 |
5.3.6 PID控制器参数的整定 |
5.4 基于LABVIEW的控制系统软件设计及硬件选择 |
5.4.1 控制系统软件开发环境 |
5.4.2 软件控制设计 |
5.4.3 电机选择 |
5.4.4 传感器选择 |
5.4.5 USB数据采集卡选择 |
5.5 本章小结 |
6 实验研究 |
6.1 主要实验设备及仪器 |
6.2 实验参数的测量 |
6.2.1 搅拌仓流量准确性参数 |
6.2.2、搅拌仓物料的搅拌均匀性参数 |
6.2.3 粉-胶二相物料连续计量均匀性参数测量 |
6.2.4 油料连续计量均匀性参数测量 |
6.2.5 连续混炼胶密度参数 |
6.2.6 混炼胶物理机械性能参数 |
6.3 实验方案 |
6.3.1 实验准备 |
6.3.2 实验方案 |
6.4 主要原材料及常态物理性能 |
6.5 实验配方及工艺条件 |
6.5.1 实验配方 |
6.5.2 实验配方工艺 |
6.6 本章小结 |
7 实验数据及分析 |
7.1 连续计量系统实验数据及分析 |
7.1.1 胶条测量实验数据及分析 |
7.1.2 粉料搅拌仓均匀性实验数据及分析 |
7.1.3 粉料连续计量准确性实验数据分析 |
7.1.4 油料连续计量均匀性实验分析 |
7.2 连续混炼实验数据分析 |
7.2.1 连续混炼机的生产能力数据分析 |
7.2.2 橡胶连续混炼正交及质量均一性实验数据分析 |
7.3 两种混炼工艺均一性对比数据分析 |
7.3.1 两种混炼工艺密度均一性对比 |
7.3.2 两种混炼工艺物理机械性能均一性对比 |
7.4 白碳黑混炼均一性实验研究 |
7.5 本章小结 |
结论 |
所做工作 |
所得结论 |
创新之处 |
今后研究工作设想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3)自动配料系统的控制策略及优化调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自动配料系统的简介 |
1.3 自动配料系统的发展与应用现状 |
1.3.1 自动配料系统的发展 |
1.3.2 自动配料系统的应用现状 |
1.4 本文研究的意义 |
1.5 本文主要工作 |
第2章 自动配料控制系统的总体方案设计 |
2.1 耐火材料自动配料系统的设计要求 |
2.1.1 自动配料系统的分类 |
2.1.2 自动系统的工艺参数 |
2.1.3 系统的功能需求 |
2.2 耐火材料配料系统的工艺流程 |
2.3 控制系统设计 |
2.3.1 控制系统的总体设计 |
2.3.2 上位机监控管理系统设计 |
2.3.3 下位机控制系统设计 |
2.3.4 通讯系统设计 |
2.4 配料控制方案设计 |
2.4.1 给料机给料速度控制方案 |
2.4.2 配料车运行控制方案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自动配料控制系统的硬件方案设计 |
3.1 上位机选型 |
3.2 下位机选型 |
3.2.1 PLC的简介 |
3.2.2 PLC特点 |
3.3 PLC硬件组态 |
3.3.1 模块总体结构 |
3.3.2 1#PLC输入输出信号 |
3.3.3 配料车PLC输入输出信号 |
3.4 称量传感器及仪表的选用 |
3.5 配料车定位系统的设计 |
3.6 本章小节 |
第4章 自动配料控制系统的软件设计 |
4.1 上位机监控软件的设计与开发 |
4.1.1 组态软件的介绍 |
4.1.2 监控和管理系统功能界面 |
4.1.3 监控功能的实现 |
4.1.4 双机热备份的实现 |
4.2 下位机PLC软件设计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给料过程控制器的优化 |
5.1 影响配料精度的原因 |
5.1.1 落差变化的分析 |
5.1.2 常用的落差修正方法 |
5.2 基于模糊自适应PID的给料过程控制 |
5.2.1 模糊控制系统 |
5.2.2 传统的PID方法 |
5.2.3 模糊PID自适应控制器设计 |
5.3 仿真实验与结果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配料车行车路径的优化 |
6.1 配料车行走路径优化问题的提出 |
6.2 配料车行车路径优化问题的描述 |
6.2.1 配料车行车过程分析 |
6.2.2 配料车行车过程建模 |
6.3 配料车路径优化问题的求解 |
6.3.1 遗传算法简介 |
6.3.2 基本遗传算法 |
6.3.3 基于改进遗传算法的问题求解 |
6.4 仿真与结果分析 |
6.5 本章小结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A集团企业价值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企业价值评估方面的研究 |
1.2.2 企业价值管理方面的研究 |
1.2.3 当前研究的难点 |
1.3 本文研究内容和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2 企业价值与价值管理 |
2.1 企业价值概述 |
2.1.1 企业价值的含义 |
2.1.2 企业价值等式 |
2.2 企业价值评估理论概述 |
2.2.1 费雪的资本价值评估理论 |
2.2.2 莫迪格莱尼——米勒的价值评估理论 |
2.2.3 威廉夏普的资本资产定价理论 |
2.3 自由现金流量折现法 |
2.3.1 自由现金流量的概念及表现形式 |
2.3.2 自由现金流量折现法(DCF模型) |
2.3.3 自由现金流量折现法的评估步骤 |
2.4 企业价值管理的界定 |
2.4.1 价值管理的基本概念 |
2.4.2 价值管理的框架结构 |
2.4.3 价值管理的特征分析 |
3 A集团企业概况 |
3.1 企业背景介绍 |
3.2 企业核心竞争优势 |
3.2.1 生态环境优势 |
3.2.2 技术优势 |
3.2.3 品牌优势 |
3.2.4 规模优势 |
3.3 企业面临的风险 |
3.3.1 政策法规风险 |
3.3.2 竞争风险 |
3.3.3 财务风险 |
3.4 企业财务状况分析 |
3.4.1 偿债能力分析 |
3.4.2 营运能力分析 |
3.4.3 盈利能力分析 |
4 A集团企业价值评估 |
4.1 未来自由现金流量预测 |
4.1.1 经营业绩预测 |
4.1.2 公司未来财务报表预测 |
4.1.3 公司未来自由现金流量计算 |
4.2 公司折现率的确定 |
4.2.1 权益资本成本 |
4.2.2 债务资本成本 |
4.2.3 加权平均资本成本 |
4.3 A集团价值评估结果 |
5 价值创造的驱动因素分析 |
5.1 影响企业价值创造的驱动因素 |
5.2 价值驱动因素的敏感性分析 |
6 A集团价值管理的优化对策 |
6.1 强化单一产品市场竞争力 |
6.2 创新管理模式节约资本 |
6.3 扩充销售渠道加速库存流转 |
7 研究结论与局限性 |
7.1 研究结论 |
7.2 研究的局限性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手套生产线数据采集管理系统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 |
1.2 PVC 手套生产的工业现状 |
1.3 生产数据控制系统的发展 |
1.3.1 直接数字控制系统 |
1.3.2 集散型控制系统 |
1.3.3 现场总线控制系统 |
1.4 课题的主要工作 |
第2章 手套生产线数据采集管理系统的总体设计 |
2.1 手套生产的工艺流程 |
2.2 手套生产系统的控制任务 |
2.3 手套生产线数据采集管理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
2.3.1 生产监控系统方案分析 |
2.3.2 生产监控系统总体方案确定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手套生产线数据采集管理系统的功能设计 |
3.1 温度数据采集检测控制功能的实现 |
3.1.1 温度数据采集检测过程的分析 |
3.1.2 温度数据采集检测过程的设计 |
3.2 胶槽液位检测控制功能的实现 |
3.2.1 液位数据采集检测过程的分析 |
3.2.2 液位数据采集检测过程的设计 |
3.3 手套生产计数检测控制功能的实现 |
3.3.1 生产计数数据采集检测过程的分析 |
3.3.2 生产计数数据采集检测过程的设计 |
3.4 手套生产卷唇转速采集检测控制功能的实现 |
3.4.1 卷唇转速采集检测过程的分析 |
3.4.2 卷唇转速采集检测过程的设计 |
3.5 车体链节数采集检测控制功能的实现 |
3.5.1 链节数数据采集检测过程的分析 |
3.5.2 链节数数据采集检测过程的设计 |
3.6 监控各个生产关键点的设计 |
3.7 本章小结 |
第4章 控制算法研究 |
4.1 PID 算法研究 |
4.1.1 PID 控制原理 |
4.1.2 数字 PID 控制器的应用 |
4.2 连续量离散化算法研究 |
4.2.1 连续量离散化原理 |
4.2.2 实用离散化算法设计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监控系统软硬件设计 |
5.1 监控系统软件系统结构 |
5.2 监控系统硬件选型 |
5.2.1 上位机人机界面系统 |
5.2.2 PLC 系统 |
5.2.3 变频器 |
5.2.4 监控系统硬件列表 |
5.3 监控系统软件设计 |
5.3.1 PLC 程序设计 |
5.3.2 触摸屏程序设计 |
5.3.3 上位机数据界面设计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系统调试 |
6.1 上位机系统与 PLC 的通信调试 |
6.1.1 通信使用说明 |
6.1.2 PC 与 PLC 的通信调试 |
6.2 一机多屏调试 |
6.3 温控系统调试 |
6.3.1 PID 功能块参数的设置 |
6.3.2 PID 控制器参数的整定 |
6.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所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6)高炉上料配料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前言 |
1.1 课题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高炉配料控制系统发展现状综述 |
1.3 从配料系统总体控制方式分析现状 |
1.4 本文主要内容 |
第2章 高炉配料生产过程工艺简介及总体设计 |
2.1 高炉上料配料系统工艺过程简介 |
2.2 高炉上料配料控制系统的组成 |
2.3 控制系统总体设计 |
2.3.1 高炉上料配料控制要求 |
2.3.2 高炉上料配料控制系统总体设计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开发工具简介 |
3.1 PLC简介 |
3.1.1 PLC的发展历程 |
3.1.2 PLC的构成 |
3.1.3 上位机选型 |
3.1.4 PLC模块配置 |
3.2 Intouch8.0人机对话程序 |
3.3 Concept内部控制程序应用软件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控制系统的实现 |
4.1 控制系统上位机监控程序设计 |
4.2 控制系统下位机控制程序设计 |
4.2.1 配料程序 |
4.2.2 给料机程序 |
4.2.3 数据通信程序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配料落差分析及其模糊PID控制算法 |
5.1 落差变化的原因 |
5.1.1 料仓结构和上料方式对落差的影响 |
5.1.2 物料性质对落差的影响 |
5.1.3 检测仪表对落差的影响 |
5.1.4 电气转换装置及气压等外界环境对落差的影响 |
5.1.5 影响落差的原因总结 |
5.2 常用的落差控制的方法 |
5.2.1 多料门上料法 |
5.2.2 落差修正法 |
5.2.3 变速控制法 |
5.2.4 定值补偿法 |
5.2.5 点动补偿法 |
5.2.6 超量扣称法 |
5.3 称重控制器的常用落差修正方法 |
5.4 落差的模糊PID控制方法 |
5.4.1 模糊控制系统 |
5.4.2 传统PID控制原理 |
5.4.3 模糊PID控制 |
5.4.4 模糊PID控制器的设计 |
5.4.5 精确量的模糊化 |
5.4.6 控制规则设计 |
5.4.7 模糊推理和解模糊方法 |
5.5 仿真实验与结果分析 |
5.5.1 MATLAB简介 |
5.5.2 模糊PID控制算法仿真 |
5.6 本章小结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水产饲料生产良好操作规范》(GMP)技术管理体系构建与生产示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综述:生产良好操作规范(GMP)的概况 |
1. 前言 |
2. 生产良好操作规范(GMP)的来源及历史发展 |
3. GMP在国内外的发展情况 |
4. GMP的分类 |
5. GMP与SSOP、HACCP和ISO 9001的关系 |
第二章 我国水产饲料发展的现状 |
1. 前言 |
2. 我国水产饲料的现状 |
3. 水产饲料行业存在的问题 |
4. 水产饲料质量管理认证的情况 |
第三章 水产饲料GMP管理体系的构建 |
1. 前言 |
2. 实施水产饲料GMP的目的和意义 |
3. 水产饲料GMP的主要内容 |
4. 水产饲料GMP的组织管理 |
5. 水产饲料GMP的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与审核 |
6. 体系更新和持续改进 |
7. 论文研究的方法和技术路线 |
第四章 水产饲料生产建筑、设施、设备、环境安全规范 |
1. 前言 |
2. 水产饲料的环境安全规范 |
3. 生产建筑、设施及设备规范 |
第五章 水产饲料原料采购、检查、化验质量规范 |
1. 前言 |
2. 原料采购规范 |
3. 原料接收操作规范 |
4. 原料储存操作规范 |
5. 原料检验与质量管理规范 |
第六章 水产饲料生产过程、包装、储运、销售过程的质量管理、卫生安全规范 |
1. 前言 |
2. 原料输送的操作规范 |
3. 粉碎操作规范 |
4. 配料操作规范 |
5. 混合操作规范 |
6. 制粒操作规范 |
7. 中控操作规范 |
8. 油脂添加系统的操作规范 |
9. 成品包装规范 |
10. 成品储运规范 |
11. 产品检验与质量管理规范 |
12. 产品销售规范 |
13. 卫生管理规范 |
第七章 水产饲料生产从原料采购、生产、销售到终端客户可追溯的信息链管理规范 |
1. 前言 |
2. 原料的信息记录 |
3. 生产过程的信息流动 |
4. 成品信息记录 |
5. 客户销售管理档案记录 |
6. 产品召回程序 |
7. 用户的使用记录 |
8. 可追溯的管理体系 |
第八章 水产饲料管理、生产、产品使用人员的培训体系 |
1. 前言 |
2. 总体要求 |
3. 培训体系 |
4. 培训内容 |
5. 人员培训的开展 |
6. 文件和记录规范 |
第九章 水产饲料GMP示范研究 |
1. 示范企业的情况 |
2. 示范的过程 |
3. 示范效果 |
4. 示范的体会 |
5. 示范中遇到的问题 |
6. 示范小结 |
第十章 我国主要水产饲料企业和高校对GMP认识的初步调查分析 |
1. 前言 |
2. 研究方法 |
3. 调查企业和高校的情况 |
4. 对GMP的认识 |
5. GMP推行的政策需求 |
6. 对推行GMP效果的预期 |
7. 总结 |
第十一章 我国实施水产饲料GMP的认证规划 |
1. 我国实施GMP认证的必要性 |
2. 我国全面实施水产饲料GMP的可行性 |
3. 推动水产饲料GMP实施的关键要素 |
4. 水产饲料行业GMP管理面临的问题 |
5. 实施水产饲料GMP的政策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调查表 |
附青岛六和GMP |
附录:饲料相关法规 |
致谢 |
(8)自动配料控制系统设计及给料过程控制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配料控制系统的应用现状 |
1.3 自动配料控制系统介绍 |
1.3.1 自动配料系统的组成 |
1.3.2 动态称量控制技术 |
1.4 本文的主要工作 |
第2章 配料控制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
2.1 耐火材料配料系统的设计要求 |
2.1.1 生产线设备使用条件 |
2.1.2 系统功能需求 |
2.1.3 系统机械结构与参数 |
2.2 耐火材料配料系统工艺流程 |
2.3 控制系统方案设计 |
2.3.1 控制系统总体方案 |
2.3.2 计算机监控系统设计 |
2.3.3 生产线控制系统设计 |
2.4 配料控制方案的选定 |
2.4.1 给料机速度控制方案 |
2.4.2 配料车运行控制方案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自动配料控制系统的实现 |
3.1 上位机监控系统的设计 |
3.1.1 监控与管理功能界面 |
3.1.2 主要监控管理界面介绍 |
3.2 下位机控制系统设计 |
3.2.1 下位机硬件选用与组态 |
3.2.2 配料车定位方案 |
3.2.3 下位机PLC软件系统设计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给料过程控制方法研究 |
4.1 动态给料过程分析 |
4.1.1 给料过程的机理分析 |
4.1.2 建立给料过程数学模型 |
4.1.3 影响配料精度的因素 |
4.2 迭代学习控制方法 |
4.2.1 迭代学习控制基本原理 |
4.2.2 迭代学习律与控制算法 |
4.2.3 时滞非线性系统的采样迭代学习控制 |
4.3 配料称量过程的迭代学习控制 |
4.3.1 配料称量过程迭代学习控制概述 |
4.3.2 配料称量过程迭代学习控制方法 |
4.4 计算机仿真与结果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配料车行走路径优化 |
5.1 路径优化问题的提出 |
5.2 配料车行走问题的描述 |
5.2.1 配料车行走过程分析 |
5.2.2 配料车行走过程建模 |
5.3 蚁群优化算法简介 |
5.3.1 基本蚁群算法 |
5.3.2 蚁群算法的特征 |
5.4 蚁群算法解决路径优化问题 |
5.5 仿真与结果分析 |
5.6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L公司关系营销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导论 |
1.1 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
1.2 研究的内容及方法 |
1.2.1 研究的内容 |
1.2.2 研究的方法 |
1.3 论文框架 |
2 理论概述 |
2.1 关系营销的发展现状 |
2.2 关系营销理论与传统营销的区别 |
2.3 关系市场理论 |
2.4 顾客价值理论 |
2.5 4R营销理论 |
2.6 关系营销理论的应用现状 |
3 L公司关系市场分析 |
3.1 行业的现状及前景分析 |
3.2 公司及主要产品简介 |
3.3 L公司关系市场分析 |
3.3.1 顾客关系市场 |
3.3.2 内部关系市场 |
3.3.3 影响者市场 |
3.3.4 供应商市场 |
3.3.5 竞争者市场 |
4 L公司关系营销策略的制定 |
4.1 L公司顾客分类 |
4.2 关联策略 |
4.3 反应策略 |
4.4 关系策略 |
4.5 回报策略 |
5 实施建议 |
5.1 关注公司的内部关系市场 |
5.2 进一步优化、稳定供应商市场 |
5.3 加强信息系统的建立和管理 |
5.4 树立关系营销理念 |
6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四、差额计量式微机控制配料系统(论文参考文献)
- [1]标准作业成本法在丰镇新太公司的应用研究[D]. 杨颖. 天津科技大学, 2018(04)
- [2]橡胶混炼多相物料连续计量机理及实验装备研究[D]. 张卫锋. 青岛科技大学, 2017(01)
- [3]自动配料系统的控制策略及优化调度研究[D]. 张博. 东北大学, 2015(01)
- [4]A集团企业价值管理研究[D]. 唐一非.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2015(02)
- [5]手套生产线数据采集管理系统的研究[D]. 丁辉. 河北科技大学, 2013(05)
- [6]高炉上料配料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徐晓萃. 东北大学, 2012(07)
- [7]《水产饲料生产良好操作规范》(GMP)技术管理体系构建与生产示范研究[D]. 李会涛. 中国海洋大学, 2010(06)
- [8]自动配料控制系统设计及给料过程控制方法研究[D]. 韩仁生. 东北大学, 2009(03)
- [9]L公司关系营销策略研究[D]. 王成良. 西安理工大学, 2006(01)
- [10]通用微机控制配料设备研究与设计[J]. 刘建寿,马利民,赵建树. 矿山机械, 200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