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预防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残株炎及残石的技术改进(论文文献综述)
张书军[1](2021)在《沿胆囊管顺行游离法预防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胆囊残株炎》文中提出目的:通过回顾性分析沿胆囊管顺行游离法预防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术后胆囊残株炎、胆管损伤、胆漏、胆总管结石残留等的发生率,并与文献数据对比,探讨沿胆囊管顺行游离法预防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胆囊残株炎的有效性、安全性及可行性。方法:1.收集皖南医学院弋矶山医院肝胆一科2018年09月-2020年08月所有胆囊残株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并按照残余胆囊无结石型、单纯残余胆囊管型、残余胆囊伴结石型和残余胆囊管伴结石型四种分型进行分类,使用疾病占比来表示在胆囊残株炎在同期LC病人中的发生概率。并与同期施行LC患者比较术后胆道损伤、胆漏、手术中转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等指标的差异。2.收集皖南医学院弋矶山医院肝胆一科同期所有采取沿胆囊管顺行游离法胆囊切除术的病例资料,记为研究组;再查阅文献后记录非顺行游离法切除胆囊的病例资料,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术后胆道损伤、术后胆总管结石残留、胆漏和胆囊残株炎等指标的差异。结果:1.两年共施行LC术818例,另外收集胆囊残株炎患者10例。10例中残余胆囊管7例(6例有结石),残余胆囊3例(3例均有结石)。胆囊残株炎的占比为1.22%。胆囊残株炎患者均完成胆囊残株切除术,腹腔镜手术完成率为90%。平均手术时间111(60-240)min,术中平均出血量26(10-50)ml。平均术后住院时间6.1(3-12)天。胆囊残株炎与非胆囊残株炎患者均未发现胆管损伤,胆漏发生率二者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胆囊切除术在手术时间、手术中转率、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上低于胆囊残株炎切除术,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研究组共收集采用顺行游离法胆囊切除术818例,其中LC共有816例,中转开腹2例。腹腔镜手术完成率为99.8%。平均手术时间为61.1(20-255)min,术中平均出血量为8.6(2-100)ml。平均术后住院天数2.31(1-13)天。术中发现2例mirizzi综合征,1例双胆囊管畸形,5例其他胆管变异;术后2例出现胆漏,经穿刺或原引流管引流后愈合,1例术后胆总管结石残留行ERCP取石,无胆管损伤,随访未见胆囊残株炎。对照组查阅文献中在1,374例胆囊切除术患者中,有272例被诊断为胆囊切除术后综合征,术后残存胆总管结石22例,胆漏19例,胆囊残株炎11例,未报道有胆管损伤。两组患者均未报道胆管损伤,研究组在胆囊残株炎、胆总管残留结石、胆漏的发生率上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沿胆囊管顺行游离法可有效预防胆囊残株炎的发生,其方法安全、可行且操作简单,可作为其他预防法的补充。
梅武[2](2019)在《腹腔镜下胆总管切开取石一期缝合安全性及可行性的回顾性分析》文中认为目的:探讨腹腔镜下胆总管切开取石一期缝合安全性及可行性。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8年6月90例胆总管结石患者根据手术分组。对照组开展常规术式,腹腔镜手术组开展腹腔镜下胆总管切开取石一期缝合。分析治疗效果,手术治疗指标和预后指标,施术前后患者QOL量表分值、疼痛程度,以及胆漏、梗阻性黄疸等发生率。结果:腹腔镜手术组效果、QOL量表分值、疼痛程度、手术治疗和预后指标、胆漏、梗阻性黄疸等并发症发生率均显着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胆总管结石患者行腹腔镜下胆总管切开取石一期缝合效果确切。
谷小玉,梁伟新,黄尚书,刘小真,冯伟兆,赖勇强,朱明章,李志宏,黄启顺[3](2018)在《腹腔镜阑尾切除术在急性坏疽性阑尾炎的应用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急性坏疽性阑尾炎行腹腔镜阑尾切除术的安全性及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7月2017年7月在佛山市高明区人民医院普外科住院诊断急性坏疽性阑尾炎并手术治疗的234例患者资料,分为开腹阑尾切除术组(OA组)和腹腔镜阑尾切除术组(LA组)。比较两组的住院时间、住院费用、手术时间、术后首次排气时间、术后首次下地时间、术后8小时视觉模拟疼痛评分及术后并发症。结果 LA组与OA组比较住院时间、手术时间、首次排气时间及患者术后首次下地时间均明显缩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LA组术后疼痛明显低于O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并发症以切口感染为主,LA组术后总并发症的发生率低于O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坏疽性阑尾炎行腹腔镜方法是安全、可行的。LA可以降低患者术后疼痛,促进患者尽早下地活动及胃肠功能恢复,降低术后并发症。不过阑尾根部的处理及腹腔冲洗值得重视。
彭成江[4](2018)在《开腹胆道镜下钬激光碎石治疗复杂性胆道结石的临床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比较开腹胆道镜下钬激光碎石与传统胆道探查术治疗复杂性胆道结石的临床疗效。[方法]将43例复杂性胆道结石按投币随机法分为胆道镜下钬激光碎石术(观察组)21例,传统胆道探查术(对照组)22例,比较两组手术用时、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下床活动时间、残石率、结石复发率及并发症率。[结果]观察组完全取净结石20例(95.24%),手术时间为(189.21±23.18)min,手术出血量(41.75±11.62)mL,肛门排气时间(49.1±7.13)d,住院时间(10.64±1.97)d,下床活动时间(6.32±1.47),无切口感染或液化、肺部感染、胆瘘及肠梗阻,术后残余结石1例,2月后在胆道镜下经T管窦道再次取净结石,结石复发2例(9.52%);对照组完全取净结石17例(77.27%),手术时间为(203.16±17.54)min,手术出血量(67.81±22.75)mL,肛门排气时间(52.3±5.52)d,住院时间(14.01±3.75)d,下床活动时间(7.11±2.14),无切口感染或液化、肺部感染、胆瘘,出现肠梗阻1例,术后残余结石5例,胆道镜下经T管窦道再次取石,其中多次镜下取石者2例,再次开腹手术1例,结石复发6例(27.27%);两组在结石取净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下床活动时间及结石复发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术中出血量及结石残余率有显着差异(P<0.01)。观察组碎石过程无胆管壁损伤、出血或胆道穿孔。[结论]开腹胆道镜下钬激光碎石较传统胆道探查术疗效更佳,具有安全性高、手术时间短、手术创伤小、术后恢复快及并发症少等优势,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李波[5](2017)在《预防胆囊腔镜切除术后残株炎残株结石的技术改进》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观察改进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对胆囊腔镜切除术后残株炎及残株结石的预防效果。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法分析2012年5月至2014年5月在我院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30例患者与2015年6月至2017年6月在我院行改进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30例患者基本临床资料。采用常规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的患者统称为对照组,取实施该进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患者作为观察组。结果观察组术后无一例患者出现残株炎残株结石,对照组术后6例出现残株炎残株结石,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714,P<0.05)。结论胆囊腔镜切除术后残株炎残株结石的发生主要与第一次手术有关,单纯满足胆囊切除会增加术后症状复发风险,在严格把握手术适应症的基础上对常规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进行改进能预防术后残株炎残株结石等并发症发生。
徐国志[6](2016)在《腹腔镜改良单孔法与传统开腹阑尾切除术的临床比较》文中提出目的:探讨腹腔镜改良单孔法阑尾切除术结合快速康复的临床安全性及疗效,并与传统开腹阑尾切除术的临床安全性及疗效进行比较。方法:收集和统计分析2012年1月至2015年1月广东省信宜市人民医院普通外科阑尾切除术病例102例。随机分为两组:采用腹腔镜经脐改良单孔法阑尾切除术结合快速康复(实验组)50例;采取传统开腹手术(对照组)52例。检测患者术前1天及术后第1天、第3天血常规白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PCT)以及白介素-6(IL-6),同时对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术后(平均住院时间、6小时疼痛评分、肛门排气时间、并发症的发生率)以及住院费用共七个方面的指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102例手术均成功完成,实验组均顺利完成腹腔镜单孔阑尾切除术,无中转开放手术病例。实验组和对照组术后第1天血常规白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PCT)以及白介素-6(IL-6)均显着高于术前第1天,实验组的升高程度小于对照组;第3天上述各项指标均低于术后第1天,实验组的下降程度明显大于对照组,两组之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实验组的平均手术时间(36.1+3.2)min,术中出血(5.2+0.8)ml,术后平均住院时间(2.2+0.8)d,术后6小时疼痛评分(3.2+0.8),术后肛门排气时间(23.3+9)h,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为0人次,住院费用(8322.82+683.27)元。对照组的平均手术时间(40.3+3.8)min,术中出血(15.3+2.6)ml,术后平均住院时间(5.3±0.5)d,术后6小时疼痛评分(6.8±1.2),术后肛门排气时间(30.5±11)h,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为5人次(5例为切口感染),住院费用(7587.61+388.36)元。两组除手术时间及住院费用外,其余各项指标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腹腔镜经脐改良单孔法阑尾切除术结合快速康复对机体应激创伤小,并发症少,适用于急性阑尾炎尤其是急性单纯性阑尾炎、急性化脓性阑尾炎等的手术治疗,可明显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缩短患者的住院天数,加快术后康复。
窦炜[7](2014)在《肝胆管结石诊治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肝胆管结石是我国的常见病和难治性胆道疾病。在高发区,肝胆管结石在结石性胆道疾病中发病率可达80%以上。肝胆管结石以其病变广泛、病情复杂、并发症发生率高、复发率高为特点,其在治疗上的复杂性、严重的并发症和晚期的肝损害,是非肿瘤性胆道疾病死亡的关键因素。因此,如何提高对肝胆管残余结石的治疗效果,有效地降低肝胆管结石造成的高病死率,已是当前治疗肝胆管结石的突出问题。本文就肝胆管结石的诊断及治疗进展综
朱洪江[8](2014)在《精准肝切除治疗肝胆管结石病的临床研究及meta分析》文中指出目的:探讨精准肝切除治疗肝胆管结石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6年3月~2014年2月行精准肝切除(32例)和传统肝切除(27例)治疗肝胆管结石的病例资料,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平均时间、手术出血量、住院时间、输血率、结石完全清除率、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并检索2007年5月~2014年2月有关比较精准肝切除术与传统肝切除术对肝胆管结石疗效的病例对照研究的中英文文献,对相关指标(手术平均时间,手术出血量、住院时间,输血率、结石完全清除率、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行Meta分析。结果:与传统肝切除组相比,精准肝切除患者手术平均时间长(P=0.015),但手术出血量少(P=0.001),术后并发症少(P=0.005),输血率低(P=0.026),结石清除率高(P=0.013),住院时间短(P=0.027)。在Meta分析纳入文献13篇,共1208例患者,其中精准肝切除术654例(精准组),传统肝切除术554例(传统组)。与传统组相比,精准组手术时间长(WMD=49.36,CI=29.1169.62,P<0.05);术中出血量少(WMD=-138.33%,CI=-164.01-112.66,P <0.05);输血率低(WMD=0.59%,CI=0.430.83,P<0.05);结石完全清除率高(WMD=1.20%,CI=1.141.26,P<0.05);术后住院时间短(WMD=-5.83%,CI=-6.87-4.80,P<0.05);并发症发生率少(WMD=0.66%,CI=0.520.84,P<0.05)。结论:精准肝切除治疗肝胆管结石临床疗效优于传统肝切除术,值得临床应用和推
李建军[9](2013)在《腹腔镜技术在高位胆道外科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第一章腹腔镜肝切除术在肝内胆管结石治疗中的应用目的:探讨应用腹腔镜肝切除术治疗肝内胆管结石的可行性和治疗效果。方法从2003年11月至2012年11月,对75例肝内胆管结石病人进行了手术的治疗。其中35例病人进行了腹腔镜肝切除术(laparoscopic hepatectomies, LH组),40例病人采用开腹肝切除术进行治疗(open hepatectomies,OH组)。两组病人的手术方式包括左肝外叶切除术、左半肝切除术、胆总管切开探查、胆道镜探查取石、T管引流、胆囊切除术。分析和对比两组病人的临床资料包括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止痛药使用情况、下床活动时间、恢复饮食时间、术后并发症、术后住院时间、结石清除率和复发率等因素。结果:两组病人手术方式对比无显着差别。腹腔镜组的手术时间长于开腹组(205.0±40.9min VS155.0±26.6min, P<0.001)。腹腔镜组的术后住院时间比开腹组的短(12.3±2.6VS15.6±4.3,P<0.001)。腹腔镜组的术中出血量稍多于开腹手术组(330.0±259.7ml VS151.5±137.0ml,P=0.001),然而腹腔镜组后10例病人的出血量与开腹组的相当(81.0±19.7ml VS78.0±22.Oml,P=0.752)。腹腔镜组术后止痛药使用率低于开腹组(0%VS62.5%,P<0.001)。腹腔镜组比开腹组更早地恢复下床活动(1.5±0.5天VS3.6±0.7天,P<0.001)和进食时间(2.4±0.5天vs4.0±0.7天,P<0.001)。术后并发症发生率(2.9%VS16.0%)、结石清除率(即时清除率91.4%VS90%和最终清除率97.1%VS100%)在两组间均无明显差别,P>0.05。两组病人都没有围手术期死亡病人。73例(97.3%)病人获得随访,包括开腹组38例和腹腔镜组35,随访时间为5~113个月,平均41个月。腹腔镜组合开腹组的手术优良率无显着差别(97.1%VS100%,P=0.479)。每组分别有2例病人结石复发。结论:选择合适的病例,腹腔镜肝切除术联合胆道镜治疗肝内胆管结石是安全可行的,可以达到与开腹手术同样良好的效果。腹腔镜肝切治疗肝内胆管结石具有伤口小、痛苦轻、恢复快、并发症少等微创手术的优势。第二章腹腔镜带蒂胆囊瓣胆道修复术治疗合并主肝管狭窄的肝内胆管结石的应用研究目的:探讨腹腔镜带蒂胆囊瓣胆道修复术治疗合并主管狭窄的左肝内胆管结石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2011年11月~2012年2月,对5例合并左主肝管狭窄的肝内胆管结石的患者施行腹腔镜带蒂胆囊瓣胆道修复术,5例均为女性,年龄25~60岁,平均47.4岁。手术方式为腹腔镜胆总管切开,胆道镜探查取石,胆囊部分切除,带蒂胆囊瓣胆道修复,T管引流术,其中有3例患者同时切除了肝左外叶。结果:5例均成功完成腹腔镜带蒂胆囊瓣胆道修复术,无中转开腹,无死亡病例,平均手术时间274.6±25.4min(250-310min),平均术中出血量130.0±97.5m1(50-300m1)。5例病人均不需要进行左半肝切除术,其中2例病人不需要肝切除,其余3例病人只切除了肝左外叶,保留了肝左内叶的肝组织。1例病人出现并发症,该病人因脾损伤术后发生延迟性腹腔出血和肺炎,经过二次手术和抗生素治疗后治愈。其余4例病人术后恢复非常良好,无并发症。5例病人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3-17个月。术后T管造影提示5例病人均无胆管狭窄,1例病人有结石残余,原因是当时胆道镜故障无法术中使用胆道镜探查取石,该病人不同意二期经T管窦道胆道镜取石而反复出血胆管炎,手术效果差。其余4例病人无结石残余,术后无症状,手术效果优。结论:腹腔镜带蒂胆囊瓣胆道修复术治疗肝内胆管结石是安全可行的,可以解除肝门胆管的狭窄,保留胆道正常生理通道,无反流性胆管炎的风险,可以避免不必要的肝切除。伴有肝门胆管狭窄的肝内胆管结石并非腹腔镜手术的绝对禁忌症。第三章腹腔镜在肝门部胆管肿瘤治疗中的应用(附3例报告)目的:探讨腹腔镜肝门部胆管癌根治术治疗肝门部胆管肿瘤的可行性。方法:2005年4月~2012年1月采用完全腹腔镜肝门部胆管癌根治术治疗3例肝门部胆管肿瘤的病人。根据肝门部胆管癌的Bismuth-Corlette临床分型,第一例为Ⅰ型肝门胆管癌,同时合并十二指肠乳头癌(双重癌);第二例为Ⅰ型肝门部胆管癌;第三例肝门部胆管腺瘤。手术方式包括腹腔镜下肝外胆管切除,骨骼化清扫技术、左半肝切除、改良Roux-en-Y胆肠吻合术。结果:所有病例均全部在腹腔镜下完成。手术时间420min~660min,平均520min。出血200ml~500ml,术中均未输血。术后恢复顺利,无死亡病例,术后1例短暂性胆漏,一例吻合口水肿所致呕吐,均经保守治疗治愈,术后10~23天出院,平均16.7天。随访所有病例至今均无瘤生存,最长一例已存活7年余。结论:对于娴熟肝胆腹腔镜技术的外科医生,选择合适的病例,腹腔镜高位胆管肿瘤根治术是安全可行的,具有创伤小、痛苦轻的微创优势。第四章腹腔镜胆道修复术在医源性胆管损伤中的应用研究研究背景和目的:胆管损伤(bile duct injuries, BDI)是腹部外科严重的并发症,不仅会造成病人严重的损害,而且会极大地增加患者的医疗费用,容易引发医疗事故诉讼。医源性胆管损伤的发生率在腹腔镜时代较开腹时代增加了2-3倍,腹腔镜手术出现胆管损伤后通常需要中转开放手术修复或二期手术,给患者增加极大的痛苦。能否采用腹腔镜手术的方法进行胆管损伤的修复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本研究的目的是探讨腹腔镜修复术治疗术中和术后早期发现的医源性胆管损伤的方法和可行性。方法:总结分析2002年11月至2012年12月采用腹腔镜修复术治疗的12例术中或术后早期发现的医源性胆管损伤的资料。11例发生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11/1485,0.74%),另1例发生于腹腔镜胃癌根治术中。男8例,女4例,平均年龄52.4岁(26-70岁)。其中6例为胆管轻度损伤,6例为高位胆管横断的重度胆管损伤。按刘允怡分类法,12例胆管损伤的损伤类型分别是:Ⅰ型2例,Ⅱ A型2例,ⅢA型2例,ⅣA型4例,ⅣB型2例。10例胆管损伤在术中发现,另2例在术后2天发现。针对不同的损伤类型采用不同的修复方法。2例肝总管部分轻度损伤(ⅡA型)的病人采用镜下缝合修补、T管引流来修复;1例右肝管孔状损伤的病人采用镜下单纯缝合修复;1例胆总管误扎的病人在镜下松解结扎线、胆总管探查、T管引流;1例胆囊床迷走小胆管的病人镜下缝扎封闭;1例胆囊颈残余胆漏的病人采用镜下切除残余胆囊、缝扎胆囊管的方法修复;另外6例高位胆管横断伤(肝总管或者左、右肝管横断伤)的病人采用镜下损伤的胆管对端吻合、硅胶支架管内引流的方法修复。结果:12例BDI患者均完全腹腔镜下一期修复术,无中转开腹手术。术后患者恢复顺利,无腹腔感染、无伤口感染等并发症发生。胆管修复术后平均住院时间是9.25天(5-15天)。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3月~10年不等。12例病人均无胆管狭窄。第8例患者发生过一次胆管炎,CT发现胆总管轻度扩张,行ERCP检查未发现胆总管结石,无胆管狭窄、肿瘤,考虑胆管轻度扩张为十二指肠乳头炎性狭窄引起,行EST后治愈。其余11例病人无胆管炎、胆管狭窄等长期并发症。结论:轻度胆管损伤可以采用镜下单纯缝合修补或T管引流治疗,胆管横断损伤可以采用腹腔镜下胆管对端吻合术、支架引流管内引流管术的治疗。腹腔镜下胆管修复术用于治疗医源性胆管损伤是有效可行的。然而,手术的难度极大,技术要求高,必须由具有丰富的胆道外科手术和娴熟的腹腔镜技术的专家进行手术。
张秋环[10](2013)在《规则性肝切除治疗肝内胆管结石的临床分析》文中指出目的:回顾性分析我科进行规则性肝切除治疗肝内胆管结石病的治疗效果,进一步讨论规则性肝切除在肝内胆管结石治疗中所占的地位及肝内胆管结石外科治疗的发展方向。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06年6月至2012年9月在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医院肝胆外科接受手术治疗的肝内胆管结石患者194例,术前经B超、CT、MRCP、 ERCP确诊存在肝内胆管结石。所有患者均存在以下至少一种影像学表现:①结石局限于一个肝段、肝叶内;②含有结石的肝内胆管明显狭窄或扩张;③怀疑或并发肝内胆管细胞癌;④结石所在部位的肝实质萎缩。所有患者均采用规则性肝切除加术中胆道镜检查、取石(取石篮或液电碎石)的手术方式,术后通过T管造影及胆道镜探查判断有无结石残留,若存在残留则使用胆道镜下取石网及液电碎石的方法取出残余结石。观察患者术后最终的结石清除率、胆管狭窄清除率、术后结石复发率和术后复发性胆管炎的发生率;分析胆管狭窄分布情况与手术切除率的关系,术后胆管狭窄残留与术后结石残留、复发的关系,结石、狭窄的残留及结石复发与术后复发性胆管炎的关系等。使用SPSS13.0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实行规则性肝切除治疗肝内胆管结石的患者术后最终结石清除率为89.1%,胆管狭窄清除率为77.4%,术后结石复发率为12.2%,术后复发性胆管炎的发生率为24.5%;单侧胆管狭窄的切除率要高于双侧狭窄的患者,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01)。术后无肝内胆管残留狭窄的患者在结石残留及复发率上要低于术后残留狭窄的患者,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01)。术后肝内胆管结石、狭窄的残留及结石复发均与术后复发性胆管炎相关。结论:1、规则性肝切除治疗肝内胆管结石病的适应症如下:①结石局限于一个肝段、肝叶内;②含有结石的肝内胆管明显狭窄或扩张;③怀疑或并发肝内胆管细胞癌④结石所在部位的肝实质萎缩或肝脓肿。2、肝内胆管结石病术后结石、狭窄的残留及结石复发均与术后复发性胆管炎相关。3、规则性肝切除是治疗肝内胆管结石较为彻底的方法,以规则性肝切除为基础多种取石、碎石术相结合的综合治疗手段是治疗肝内胆管结石的发展方向。
二、预防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残株炎及残石的技术改进(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预防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残株炎及残石的技术改进(论文提纲范文)
(1)沿胆囊管顺行游离法预防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胆囊残株炎(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研究资料与方法 |
1.胆囊残株炎的分型 |
2.一般临床资料 |
3.纳入及排除标准 |
4.顺行游离法的具体步骤 |
5.术后处理 |
6.观察指标 |
7.统计学分析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胆囊残株炎的诊疗进展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致谢 |
(2)腹腔镜下胆总管切开取石一期缝合安全性及可行性的回顾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3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
1.4 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2.1 两组治疗效果比较 |
2.2 两组施术前后QOL量表分值、疼痛程度比较 |
2.3 两组手术治疗和预后指标比较 |
2.4 两组胆漏、梗阻性黄疸等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
3 讨论 |
(3)腹腔镜阑尾切除术在急性坏疽性阑尾炎的应用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临床资料 |
1.2 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 |
1.3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开腹胆道镜下钬激光碎石治疗复杂性胆道结石的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以字母顺序排列)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5)预防胆囊腔镜切除术后残株炎残株结石的技术改进(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2.1 常规腹腔镜胆囊切除术。 |
1.2.2 改进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 |
1.3 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3 讨论 |
(6)腹腔镜改良单孔法与传统开腹阑尾切除术的临床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索引 |
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致谢 |
(7)肝胆管结石诊治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诊断 |
2 治疗 |
(8)精准肝切除治疗肝胆管结石病的临床研究及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英汉缩略词对照表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9)腹腔镜技术在高位胆道外科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
前言 |
参考文献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腹腔镜肝切除术在肝内胆管结石治疗中的应用 |
1. 引言 |
2. 资料和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结论 |
6. 第一章附图 |
7.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腹腔镜带蒂胆囊瓣胆道修复术治疗合并主肝管狭窄的肝内胆管结石的应用研究 |
1. 引言 |
2. 资料和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结论 |
6. 第二章附图 |
7.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腹腔镜在肝门部胆管肿瘤治疗中的应用(附3例报告) |
1. 引言 |
2. 资料和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结论 |
6. 第三章附图 |
7. 参考文献 |
第四章 腹腔镜胆道修复术在医源性胆管损伤中的应用研究 |
1. 引言 |
2. 资料和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结论 |
6. 第四章附图 |
7. 参考文献 |
全文总结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10)规则性肝切除治疗肝内胆管结石的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资料及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预防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残株炎及残石的技术改进(论文参考文献)
- [1]沿胆囊管顺行游离法预防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胆囊残株炎[D]. 张书军. 皖南医学院, 2021
- [2]腹腔镜下胆总管切开取石一期缝合安全性及可行性的回顾性分析[J]. 梅武. 中外医学研究, 2019(16)
- [3]腹腔镜阑尾切除术在急性坏疽性阑尾炎的应用分析[J]. 谷小玉,梁伟新,黄尚书,刘小真,冯伟兆,赖勇强,朱明章,李志宏,黄启顺. 当代医学, 2018(18)
- [4]开腹胆道镜下钬激光碎石治疗复杂性胆道结石的临床分析[D]. 彭成江. 昆明医科大学, 2018(01)
- [5]预防胆囊腔镜切除术后残株炎残株结石的技术改进[J]. 李波.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7(98)
- [6]腹腔镜改良单孔法与传统开腹阑尾切除术的临床比较[D]. 徐国志. 暨南大学, 2016(02)
- [7]肝胆管结石诊治研究进展[J]. 窦炜. 中国实用内科杂志, 2014(S2)
- [8]精准肝切除治疗肝胆管结石病的临床研究及meta分析[D]. 朱洪江. 遵义医学院, 2014(01)
- [9]腹腔镜技术在高位胆道外科中的应用研究[D]. 李建军. 广西医科大学, 2013(10)
- [10]规则性肝切除治疗肝内胆管结石的临床分析[D]. 张秋环. 广西医科大学, 2013(S1)
标签:胆囊切除术论文; 腹腔镜论文; 肝内胆管结石论文; 肝内胆管细胞癌论文; 胆囊切除术后综合征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