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网络促进的营销革命(论文文献综述)
洪扬[1](2021)在《延安红色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中政府职能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经济发展的高质量时代,旅游业成为第三产业的标志性行业,也同时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我国人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人民对精神文化有了新需求,红色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既顺应了时代潮流,又是我国文旅融合发展的一大特色。延安红色文化资源丰富,具有较强的价值导向与教育功能,拥有着光荣的革命历史,延安地区的红色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既是对新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又是促进本地区经济发展,满足人们对于文化旅游需求的重要一步,而政府在红色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通过优化政府相关职能来提升两者融合效果,则是促进其良好发展的必经之路。在延安经济与资源的整体环境下,本文通过查阅文献进行分析、外出实地调查、对国内其他地区文旅融合发展进行分析研究等方法,并运用产业融合理论、公共产品理论和新公共管理理论等对延安当前红色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过程中,政府应发挥什么样作用、如何发挥作用展开讨论。为真实具体地了解当地的旅游情况,本文通过对来延游客进行问卷调查及对延安地方相关红色旅游政策进行搜集的方式,获取相关数据与资料,分析延安红色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结果发现延安作为革命圣地拥有着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但在红色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过程中存在着诸如规划、监管、公共服务、宣传等多方面问题,并分析得出延安政府在规划理念、市场监管理念、政府投入和专业人才、营销宣传力度等四个方面的原因,这使得延安目前的红色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度不深,无法充分展现两者的优势互补性,无法满足市场对延安红色旅游的需求与期望。此外,本文还选取在红色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中具有代表性的井冈山和沂蒙老区作为学习案例,获得其相关发展经验,并尝试提出延安政府应在规划的主体与内容、服务与管理、投入与人才、宣传内容与渠道等发面发力,以期最终综合提升红色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效果。
魏兵[2](2021)在《西方传播政治经济学电视理论研究》文中指出在西方媒介理论的学术版图中,传播政治经济学是从社会宏观层面批判性地研究西方政治与经济权力控制媒体等问题的研究思路与路径方法。从西方传播政治经济学的视角看,电视媒体不仅是一种大众传媒,而且是经济生产与文化生产的结合体。研究电视媒体需要关注电视的产业结构、生产关系、广播电视体制和全球传播秩序等社会性与机制性问题。所以,西方传播政治经济学力主采取社会整体的宏观视野,考察包括电视在内的大众传播媒介的政治、经济与文化功能。整体而言,西方传播政治经济学电视研究的相关概念、观点与理论是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为学术母体,着重研究电视等大众媒体的传播机制。作为一种学术研究路径,它尤其关注电视媒体在西方资本主义社会中的经济结构和市场运行过程。该研究主张,由于资本主义社会的资本逐利性,作为一种文化工业的电视媒体,不仅受到资本与政治等权力的制约,而且成为控制大众意识形态和实施国际文化霸权的工具,呈现出复杂而消极的文化生产局面。深入透彻地了解西方广播电视机制的理论成果,既可以掌握西方传播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方法与分析模式,又能进一步认识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广播电视体制机制的缺陷与问题,从而更深层次地理解我国社会主义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的制度性优势。本论文以西方传播政治经济学领域的电视理论为研究对象,通过厘清其学术渊源、研究背景、主要学者、核心观点与理论,进而阐述并评析西方传播政治经济学就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电视媒体权力控制问题的电视理论研究特点。在此基础上,结合我国电视理论研究和电视产业发展的现状,以学术探讨和理论镜鉴的态度拓展我国电视理论研究的视角,为我国电视的管理实践、艺术创作、产业发展与对外传播汲取理论经验与发展启示。因此,本文围绕西方传播政治经济学电视理论研究的焦点问题,分七个章节进行论述:第一部分概述研究对象的基本情况,分别就西方传播政治经济学电视理论的生成语境和学者群体等展开论述,以期描摹出该领域电视理论的整体特点。第一章为西方传播政治经济学电视理论研究的生成语境,重点探究西方传播政治经济学电视理论研究的思想渊源、学术借鉴和西方媒介的发展背景与机制等。第二章是对西方传播政治经济学电视理论研究领域主要学者的概说与评述,通过梳理西方传播政治经济学在发展过程中在北美与欧洲两大地区集中的核心学者,阐述西方传播政治经济学电视理论研究领域的学者集群、学术承继、重要电视理论与观点概况、主要着作和学术地位等,进而为探讨该领域电视理论研究的核心议题与理论价值做出相应的学理性准备。第二部分是本文的重点内容,即以电视媒体的政治经济权力控制问题展开三个方面的思考与研究,即经济宰制观、意识形态操控观和国际文化霸权批判观。第三章主要探究西方传播政治经济学电视理论的研究起点,即经济控制下电视媒体的商品属性。通过对受众商品论、文化生产的双重意义、电视内部的隐形审查机制和资本主义商业媒体的逐利性原则等观点与理论的探讨与研究,提炼该研究领域对资本控制大众媒体的批判性观点。第四章的主要内容围绕着西方传播政治经济学者就电视等大众媒体的思想控制议题提出的如“思想管理者”、“文化有限公司”、“媒体操控”、“宣传模型”等概念,或对电视文化商品公共属性的反思性观点等相关理论研究成果,进行分析与论述,指出该研究领域着力批判西方电视媒体的思想控制机制的研究逻辑与理论特点。第五章将视点转向该领域的国际电视媒体传播研究,通过整合该领域对电视的国际传播议题等相关观点,分别就其提出的“媒体依附论”、“文化帝国主义”和国际传播单向流动等文化霸权观点与理论展开论述与探讨。第三部分是本文的总结性内容,即第六章西方传播政治经济学电视理论的特点和第七章西方传播政治经济学电视理论对我国的启示。第六章旨在以理性客观的态度看待该领域的分析框架和批判焦点等研究价值,指出问题与偏颇。第七章以谨慎而镜鉴的态度,考量并发掘西方传播政治经济学的电视研究对中国的电视理论建设和中国电视产业发展所具有的借鉴意义。本文将综合运用文献研究法、跨学科研究法、个案分析法和交叉研究法等阐述相关论点,厘清西方传播政治经济学电视理论的核心学者、研究方法、理论特点和重要议题等,探讨其对我国电视研究与产业的理论价值。
富金鑫[3](2020)在《基于自组织理论的我国互联网社群电商的演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互联网社群电商是依托数字信息媒介技术,基于网络社交平台,遵循某种兴趣图谱,为特定目标群体提供产品和服务,促进社群成员之间深度交互和情感体验,激发社群成员自主的参与度、传播力和创造力,通过富有创意的社群运营,形成可持续性的商品价值和情感价值的生产和消费,最终实现商业利益转化的商业模式。互联网社群电商是由多种主体要素共同组建而成的复杂系统,具有典型的自组织临界特性,其演化的过程就是从简单到复杂、无序到有序、低级到高级的自组织发展过程。本文从自组织理论、电子商务以及社群经济理论的文献综述入手,首先全面剖析互联网社群电商的内涵和系统架构;然后系统分析互联网社群电商的自组织特性与复杂性,挖掘影响互联网社群电商演化发展的内在关键因素;在此基础上,深入分析互联网社群电商演化发展的动力机制,概括总结互联网社群电商的演化过程,从用户个体、成员群体和组织系统三个层面深入研究互联网社群电商的演化机制,构建互联网社群电商系统演化的网络相变模型,通过建模仿真揭示互联网社群电商的演化过程和原理;最后,选取以“罗辑思维、吴晓波频道和樊登读书”为代表的知识型互联网社群电商案例实证分析互联网社群电商的自组织演化过程,验证上述理论研究结果的可行性和合理性,并进一步提出促进互联网社群电商持续演化的路径创新和政策保障建议。全文共包含七章,研究的重点内容如下:第一章,绪论。本章从分析文章的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入手,明确研究对象,指出论文的研究逻辑,在此基础上设计全文的技术路线,提出文章的研究内容,总结论文研究过程中使用的研究方法。第二章,国内外研究综述。本章对论文研究中涉及到的相关理论进行了文献综述。本文围绕自组织理论、电子商务以及社群经济理论进行了文献梳理,总结现有代表性成果中提出的重要观点,评价其理论贡献和研究局限,进而界定本文的研究范围,为后文的研究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第三章,互联网社群电商的内涵与架构。本章对互联网社群电商的内涵与架构进行了深入系统的分析。基于互联网社群电商概念的界定,对互联网社群电商与传统平台电商的区别及我国互联网社群电商的发展现状进行分析,从基础结构、核心要素、运营要点三个层面解构互联网社群电商的体系架构,在此基础上,归纳互联网社群电商的主要类型,并以典型案例开展实证研究。第四章,互联网社群电商的自组织特性与复杂性分析。本章从深入分析互联网社群电商的自组织特性入手,从主体和环境两个层面分析互联网社群电商的复杂性,并应用系统动力学方法对互联网社群电商进行仿真研究,构建互联网社群电商的仿真概念模型,确定互联网社区电商系统动力学模型的敏感性参数,在此基础上,通过改变模型中相关参数的赋值,对仿真结果进行对比分析,进而挖掘影响互联网社群电商演化发展的内在关键因素。第五章,互联网社群电商自组织演化的动力、过程与机制。本章首先分析互联网社群电商演化发展的动力机制;其次概括总结出互联网社群电商的演化过程,深入分析互联网社群电商自组织演化的前提条件、内在基础、组织形式、原初诱因以及表现方式;再者从用户个体、成员群体和组织系统三个层次深入研究互联网社群电商的演化机制;最后构建互联网社群电商系统演化的网络相变模型,以MATLAB为工具,通过建模仿真揭示互联网社群电商的相变过程和原理。第六章,互联网社群电商自组织演化的案例研究。本章选取以“罗辑思维、吴晓波频道和樊登读书”为代表的知识型互联网社群电商案例进行深入研究,分析其自组织演化中不同机制的作用过程,在此基础上,提出互联网社群电商未来持续演化的路径创新以及促进互联网社群电商演化发展的政策保障措施。第七章,结论与展望。本章系统归纳总结了全文的研究结论,明确指出论文的主要创新点,并结合研究局限,提出后续研究中继续跟进探讨的重要方向。本文主要创新点如下:1、本研究首次将自组织理论引入互联网社群电商研究互联网社群电商系统是由多种主体要素共同组建而成的复杂系统,具有典型的自组织临界特性,其演化过程就是从简单到复杂、无序到有序、低级到高级的自组织过程。因此,本文基于自组织理论,深入研究互联网社群电商的演化问题,一方面拓展自组织理论的应用领域,另一方面为互联网社群电商的研究开拓新思路,探寻新视角。2、基于自组织理论研究互联网社群电商的演化过程和演化机制本文在全面分析互联网社群电商自组织特性与复杂性的基础上,基于自组织理论概括总结互联网社群电商的演化过程,提出互联网社群电商自组织演化的前提条件、内在基础、组织形式、原初诱因以及表现方式。之后,从用户个体、成员群体和组织系统三个层面深入研究互联网社群电商的演化机制。基于突变论分析个体演化的基因突变机制,基于超循环理论分析群体演化的协作共生机制和选择评价机制,基于耗散结构理论和协同学理论分析系统演化的网络相变机制,探讨每种机制的原理与作用过程。本研究旨在为互联网社群电商经营者组织决策、用户参与实践以及管理者监督管控提供重要的参考和依据。3、基于理论研究,以MATLAB为工具,构建互联网社群电商系统演化仿真模型本文选取价值体现作为互联网社群电商系统的序参量,从运营成本和连接强度两个角度衡量互联网社群电商系统的价值体现,构建互联网社群电商系统演化仿真模型,使用MATLAB编制仿真程序,观察网络结构的相变过程。仿真模型的演化目标是尽可能的使系统的价值体现达到最大,这是一个自组织的优化过程。模型仿真的结果证实了理论研究的合理性,同时也发现了互联网社群电商系统演化过程中的现象和规律。
马彩云[4](2020)在《基于凝视理论的瑞金红色旅游投射形象和感知形象对比研究》文中认为Web2.0推动了“互联网+旅游”产业的深度融合,使各类旅游社交媒体井喷式发展,这不仅为旅游目的地官方组织提供了营销、策划旅游投射形象的有效切入点,还为旅游者提供了信息共享、相互对话的平台。因此,越来越多的学者从多向凝视角度出发,以互联网资料为依据,探究不同凝视主体下旅游目的地形象的差异,以期为旅游目的地形象塑造、营销和推广提供依据。为促进瑞金红色旅游持续健康发展,对红色旅游投射形象和感知形象进行比较研究非常必要。以旅游凝视理论、旅游目的地三维结构模型和扎根理论为基础,从官方凝视和游客凝视双重视角出发,以互联网图文视频资料为样本,运用NVIVO 11质性分析工具,采用内容分析法、比较研究法对瑞金红色旅游形象的认知主题、情感倾向和整体形象进行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认知主题上,瑞金红色旅游的投射形象和感知形象有14个主题保持一致,分别是自然吸引物、旧址旧居、纪念建筑与设施、景区及服务、红色文献、品牌、革命先辈、革命文物、节事和人文活动、住宿、交通、购物、特色美食和旅游纪念品;同时,投射形象的红色文艺作品在感知形象中没有体现,投射形象中没有涉及感知形象的人、物价和社会经济。(2)情感倾向上,投射形象和感知形象以“激动的”、“愉悦的”、“兴奋的”、“放松的”正向情感表达为主,但感知形象中存在着一定的负面情感表达,体现为“沮丧的”、“不愉悦的”、“无聊的”、“烦恼的”,出现在景区及服务、住宿、交通、购物、旅游纪念品和物价6个方面。(3)整体形象上,以正面形象为主,负面形象主要有吸引力不足、旅游商品同质化程度高两方面,呈现出多元、对立和统一的特点。旅游设施完善和特色突出、文创产品丰富的投射形象,游客均不能有效感知。游客感知明显的民风淳朴和物价低两方面在投射形象中没有涉及。投射形象和感知形象产生差异的原因,主要是凝视主体的不同诉求以及两者间的信息传播错位。根据研究结论,基于游客凝视角度,提出瑞金红色旅游形象塑造与传播策略:旅游投射形象主题要权;旅游体验活动要灵活多样;旅游形象营销方式要多元;旅游形象情感吸引要夯实,以期为瑞金红色旅游感知形象的优化提供参考。
毛鹏飞[5](2020)在《YonYou公司数字营销策略研究(案例型)》文中研究说明我们迎来了全面数字化时代,客户需求、购买行为、交易渠道、交易场景、体验路径等营销相关要素正在以智能化、数据化为核心进行自我优化和变革,营销智能化趋势愈加明显。本文以Yon You公司为案例研究对象,选择单案例研究方法对B2B企业的数字营销实践进行研究,分析构建B2B企业数字营销策略模型。研究发现:基于数字化时代市场营销环境变化的深度洞察,结合全新的营销趋势与理念,重构数字营销新思维体系是成功进行数字营销转型的前提;Yon You公司提出的B2B企业数字营销5R策略模型,是全面融合数字营销、精准营销、关系营销的核心思想基础上策略创新,对于大多数B2B企业数字营销策略制定与执行具有非常高的参考价值。与此同时,深度尝试与探索新技术应用,构建一体化、实时智能的数字营销平台,对于我们落地数字营销5R策略模型,成功进行数字营销转型来讲至关重要。本文图25幅,参考文献38篇。
刘嘉楠[6](2020)在《试述冷战后美国实施民主输出战略的手段及其特点》文中提出民主输出战略在美国对外政策中占据重要地位。该战略最早可以追溯到美国建国之初,基于“美国例外论”、“天定命运”使命观、自由主义思想等思想渊源,其在北美大陆扩张时就直接在新占据的领土上移植现有的政治制度。冷战时期,美国的民主输出战略得到进一步的加强,其迅速在德国和日本建立起民主制度,并巩固西欧国家执政党的执政地位,扩大西方民主阵营,同时对第三世界横加干涉,推动这些国家政治转型,从而在全球范围内、以意识形态领域为重要战场全力对抗苏联,并直接对苏联进行和平演变。可以说,美国实施民主输出战略有着很长的历史,该战略伴随着美国的发展,贯穿于整个美国外交史。冷战结束后,美国作为唯一的超级大国,其基于强大的政治、军事、经济实力,更加肆无忌惮地向全球推广美式价值观,进一步提升了民主输出战略的战略地位,加大了实施力度,打着“推广民主”的旗号在全球范围内对20余个国家进行干涉。美国在实施民主输出战略时,以民主、人权和劳工事务局、国际开发署、国家民主基金会等官方和非官方机构为主要渠道和路径,综合运用军事打击、外交施压、经济制裁、“颜色革命”等硬干渉手段和公共外交、对外援助等软干涉手段。在战略执行过程中,美国受到民主输出对象国的实力、国内政治、同大国的关系以及美国自身条件等因素的影响,面对不同民主输出对象国在空间上和时间上采取了不同的干涉手段。本文总结概括了美国民主输出战略的思想渊源、发展历史、现实活动、实施路径、具体手段、影响因素,并通过选取乌克兰和缅甸等在国家实力、政治制度等方面截然不同的两个案例进行综合研判,认为民主输出对象国同大国的关系是美国对其实施民主输出战略时选择具体手段的最重要因素。通过掌握美国实施民主输出战略的具体手段及其影响因素,有利于中国及早做出判断和应对,既能够防止美国在中国推动政治变革、维护政治安全和政权安全,也能够确保“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不受到美国的干涉,避免“一带一路”战略在实施过程过程中受到影响。
颜佳钰[7](2020)在《数字营销传播理论溯源与概念界定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数字技术推动了营销传播实践、传播内容和传播媒体形式上的大量创新,而其理论研究杂糅在市场营销学、广告学、营销传播学相关研究之中,特别是在数字化阶段越发显性。传统营销理论视阈已经不足以反映当前数字化营销与传播现象,数字营销传播理论研究显得尤为紧迫。本文首先对“数字营销传播”的兴起到重要影响的市场营销、广告、营销传播理论发展历程与演进逻辑进行阐述,以此洞察数字营销传播与三大理论的关系;其次结合数字化营销环境,指出了三大理论在当下环境中的局限性,为数字营销传播的兴起找到理论与现实依据;再次,结合数字营销理论的发展过程和当前学者对理论解读时的争论与多元视角的探索,同时通过访谈从事营销、传播、广告学研究的7名资深学者,将杂糅在前三大理论的“数字营销传播”进行明确定义。笔者认为,数字营销传播是以技术为背景,以生产者与消费者间供需管理为基础,基于数字化传播工具实现双向沟通的传播过程,围绕信息分发、品效合一、关系维护、营销升级四个维度互相连接的循环过程。基于此,本文最终完成了数字营销传播的理论溯源,并对数字营销传播的定义进行了完整的逻辑论述,在当前复杂混乱的研究中阐明数字营销传播发展的本质,为人们在开展数字营销传播应用时提供了一个可供参考的路标。
李喻[8](2020)在《信息技术视角下的产消融合关系研究》文中指出从低生产力水平时期以部落和家庭为单位中的自产自消的原生“产消者”,到工业时代的“产消对立”,再到二十世纪末期涌现的“产消合一”,人类的产消实践并非按照严格的“由产到消”的线形逻辑展开,二者关系是一个动态演变的过程。尤其是随着人类进入数字时代,生产与消费活动交融的现实使得重新思考产消双方的地位与关系成为一个新的时代命题,而产消关系的“融合观”则成为了解读该命题的关键。对产消关系的融合本质的认知以及对融合关系形态的发展路径的把握不仅是理解信息时代下社会结构变迁的一个全新视角,也是重新审视并调整以产消实践为基础的营销传播活动的前提。本文首先回顾产消融合理论学者的相关研究,对产消“融合观”进行理论溯源,并尝试提出一个全新的产消认知范式,以修正传统的产消“对立观”;其次,本文进一步切入产消实践,以一个独特的信息技术视角,通过回溯人类社会不同阶段的生产力语境下技术实践之演变,在总结出技术“人性化”的进化规律的基础上来分析产消关系的历史变化路径并预测其在未来智能社会的形态,以构建一个从历史到未来的宏观的产消关系演进框架;最后,文章落脚于新的产消“融合观”对当前营销传播实践活动所带来的启发,回归理论对社会实践的指引。在理论与实践双维分析下,本文得出以下几点结论:第一,产消融合理论从诞生起共经历了四大发展阶段,并伴随有独特的阶段性标志和理论成果;第二,产消融合概念包含了产消双方辩证式的关联,并以瑞泽尔的“产消连续集”为表征;第三,工具论释义下的信息技术在产消关系一体化的过程中起了重要的作用,其在与产消关系历史勾联中构建双方双螺旋式发展的互动路径;第四,产消融合关系的特质在人类不同时期的信息传播阶段呈现不同的表现形式,整体表现出从原生型融合到智能态融合的发展逻辑。
李真[9](2020)在《能源革命中火电企业的战略管理变革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能源领域通过“四个革命,一个合作”的能源革命战略,推动绿色低碳能源体系变革发展。在能源革命过程中,政策与市场的多重压力迫使火电企业利润空间不断被压缩,发展受限且面临着生存危机。动态变化的复杂市场环境下,火电企业如何做出决策实现成功变革,对于突破自身发展桎梏,推动建成现代能源体系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在学术研究和实践中通常将火电定位为生产型企业,集中于战术层面的短期的、局部的问题进行研究,未能建立有效指导企业战略层面管理变革的系统化理论和应用体系。因此,本文就火电企业战略定位、价值选择的现实问题,从公司层、业务层、职能层以及战略实施层进行了战略变革的理论与实践创新性研究,探索了火电企业战略定位、竞争力构建、效率提升以及风险控制的多层次、全流程的战略变革,为火电企业转型和产业升级提供理论支撑和决策参考。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剖析了能源革命中火电企业战略环境的变化,并基于聚类分析和SWOT模型建立了公司层战略定位研究框架。首先,通过深入剖析火电企业发展的战略环境,明确火电面临的机会与威胁,优势与劣势。考虑资源型企业的竞争属性受资源禀赋差异、生产规模效益等因素的影响,结合火电企业的装机容量、发电量、区位特征对我国918家燃煤火电企业进行了聚类分析,根据每个簇内的特征值及对应的企业类型特征,运用SWOT划分了进取型、竞争型、保守型、防御型四种战略定位,并从企业发展动力视角,明确了不同类型火电企业在公司层的战略变革方向。基于SO(优势-机遇)进取型定位的服务创新战略、基于WO(劣势-机遇)保守型定位的模式创新战略以及基于ST(优势-威胁)竞争型定位的技术创新战略。(2)通过变革企业价值创造方式,就业务层战略设计了基于价值网络的竞争力模型并进行了稳定性分析。首先,根据能源革命中火电业务范围的拓展和竞争模式的变化情况,从网络组织结构、运行方式、盈利模式三个层面建立价值网络竞争力模型,并通过数学模型抽象化分析和论证了价值网络通过主体协同,能够实现核心企业利润最大化以及网络总产出的增加。其次,基于价值网络竞争力模型,分别为不同类型的火电企业在产业链的不同业务附加值区域构建差异化、一体化和协同创新的竞争力,明确了业务层竞争力的核心诉求、优劣势及构建路径。最后,考虑到价值网络中节点企业的有限理性,基于演化博弈理论研究了收益、成本、分配系数等因素对网络竞争力稳定性的影响规律,从降低投入成本、提高预期收益、提高分配的科学性合理性、建立约束条件等方面,为业务层的战略变革提供策略支持。(3)运用管理创新手段变革企业运营管理方式,就职能层战略构建了管理创新体系和效率评价模型。首先,分析了职能层传统直线职能制在落实公司层、业务层战略变革时的局限性,围绕战略目标对管理内容进行模块化,为每个模块建立技术标准与管理标准,并基于PDCA循环,形成标准化的管理体系,结合人、财、物的精益化辅助机制和运营端、营销端的数字化提升机制共同构成职能层的管理创新体系。为科学评估管理创新体系的效率提升效果,基于改进的平衡计分卡从财务、客户、内部流程、学习与成长、安全与环保五个维度建立火电企业资源配置效率的评价模型。最后,将动态评价机制应用于衡丰电厂的管理创新成效及资源配置效率的评估中,评估结果表明该企业在围绕生产经营模块建立管理创新体系后,资源配置效率得到明显提升,通过火电企业的实践应用验证了方法的实用性。(4)在公司层、业务层、职能层战略制定的基础上,构建了火电企业战略管理变革体系实施的风险传播分析模型。首先,根据战略实施网络的复杂特性,对网络节点、网络关系及网络结构所涉及的风险进行识别,并分析了风险在战略实施网络中的传播机理。在此基础上,考虑战略实施网络中企业的风险控制能力,能源类、资金类、技术类等企业的重要性差别,企业业务关系的紧密度等因素的影响,构建了风险传播的分析模型,通过仿真总结了风险传播的规律,即不同类型的节点造成的网络风险损失不同,不同紧密度的边受损后造成的网络损失不同,不同复杂程度的网络在受到风险作用时带来的损失不同。最后,根据风险演化模拟的结果,从加强不同类型企业风险的预警、提高网络协同管理能力、构建网络信息共享平台三个方面提出战略实施的风险控制策略。本文的开展,丰富了战略管理理论、网络视角下竞争力分析的相关理论及实践应用方面的研究成果。通过对火电企业战略全方位的变革研究,明确了不同类型企业的变革方向,价值创造能力、资源配置能力和风险控制能力的提升路径。并从服务创新、模式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方面建立火电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竞争优势,有助于火电在能源革命中释放新的发展动能。通过完善和优化战略管理的方法和流程,有助于提升火电企业的战略管理水平、实现企业的高质量发展,对于指导火电企业实现战略管理变革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
潘金凤[10](2020)在《红色视角的“进军文化”品牌成长案例研究》文中提出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新时代文化建设的基本方针,并强调了继承红色文化、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发展的重要性。在此背景下,红色文化迎来发展机遇。传承红色文化,有助于传播主流价值、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红色文化蕴含的崇高理想和坚定信念,曾经影响了几代人。将独特的红色文化塑造成品牌,不但可以为企业创造价值,还可以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引导社会消费价值观,推动社会主义事业向前发展。在新的历史背景下,如何挖掘红色文化的时代价值,带动经济新的增长点,成为红色文化品牌建设企业探讨的焦点。通过创新的红色文化表现形式,丰富红色文化的新内涵,是新时代红色文化发展的方向,也是红色文化品牌建设的新出路。红色文化品牌成长既遵循了品牌成长的一般规律,也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因此,探索红色文化品牌成长机制就显得十分必要。本文以进军文化为研究对象,采用典型单案例研究方法,在红色文化视角下对进军文化品牌成长路径进行动态研究。基于品牌生命周期理论和动态能力理论,本研究深入剖析了红色文化品牌成长历程、具体表现、影响因素及各因素之间的相互影响和作用机理、红色文化品牌成长路径,从动态视角构建了红色文化品牌成长机制的理论模型,为文化企业进一步开展品牌建设提供理论依据和借鉴。本文得出以下研究结论:(1)企业外部环境(经济环境、行业环境和消费环境)影响企业内部资源的构成(企业文化、商业模式、员工技能);(2)企业外部环境和企业本身拥有的资源,共同决定企业品牌发展所采取的品牌策略;(3)企业所实施的营销策略、自主创新、组织结构推动品牌成长。另外,案例企业进军文化在品牌成长过程中存着的问题主要有:(1)品牌孕育期企业内部资源短缺;(2)品牌导入期企业创新动力不足;(3)品牌发展期品牌保护意识偏弱。将红色文化品牌的成长路径与进军文化的管理实践经验相结合,丰富了品牌成长方式的分析。本文提出的对策与建议主要包括三个方面:(1)加强企业内部资源构建;(2)丰富企业品牌营销策略;(3)建立企业自主创新体系。本文在红色文化视角下,通过案例分析典型企业进军文化的品牌成长路径,揭开红色文化品牌成长作用机理的“黑箱”,拓展了企业品牌成长路径的研究视野,丰富了品牌成长的发展方式,并提出了针对性的对策和建议,不仅对文化企业品牌建设提供参考依据,对中国企业品牌塑造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本研究仍有一些不足之处,通过对企业的长期观察,未来可采用实证研究对进军文化深入分析,进一步展开企业领导、组织协作、资源组合及跨界融合等与品牌成长的相关研究。
二、网络促进的营销革命(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网络促进的营销革命(论文提纲范文)
(1)延安红色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中政府职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
1、研究背景 |
2、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文献综述 |
1、国外文献综述 |
2、国内文献综述 |
3、国内外文献综述评价 |
(三)研究内容 |
(四)研究方法 |
1、文献分析法 |
2、问卷调查法 |
3、个体研究法 |
4、比较分析法 |
(五)研究的创新点 |
一、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一)相关概念 |
1、政府职能 |
2、文旅融合 |
3、产业融合 |
(二)理论基础 |
1、产业融合理论 |
2、公共产品理论 |
3、新公共管理理论 |
二、延安市红色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中政府职能发挥现状 |
(一)延安红色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现状 |
1、延安红色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
2、延安旅游产业发展现状 |
3、延安红色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现状 |
(二)延安红色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的市场问卷调查分析 |
1、研究问题与问卷设计 |
2、问卷调查实施过程 |
3、调查样本统计分析 |
4、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
(三)延安红色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中政府职能发挥现状 |
1、红旅融合中政府开发规划职能不断提升 |
2、红旅融合中政府不断优化市场环境 |
3、红旅融合中政府公共服务不断优化 |
4、红旅融合中政府营销宣传力度逐渐增强 |
三、延安红色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中政府职能不足及原因 |
(一)延安红色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中政府职能不足 |
1、产业融合发展规划不尽合理 |
2、融合市场环境有待完善 |
3、产业融合公共服务供给不足 |
4、融合宣传营销效果不理想 |
(二)延安红色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中政府职能不足的原因 |
1、政府规划理念滞后 |
2、市场监管不到位 |
3、政府投入和专业人才不足 |
4、营销宣传力度不足 |
四、红色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中政府职能发挥经验借鉴 |
(一)井冈山红色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中政府职能发挥经验 |
1、完善管理体制 |
2、创新红旅融合产品 |
(二)沂蒙老区红色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中政府职能发挥经验 |
1、政策引导,市场运作 |
2、加强红色教育培训,促进深层融合发展 |
(三)红色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中政府职能发挥启示 |
1、引导市场有序参与,完善管理体制机制 |
2、创新融合特色产品,加强红色教育培训 |
五、延安红色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中政府职能优化 |
(一)转变旅游规划理念,促进红旅较快发展 |
1、编制红旅发展规划,打造多元投资主体 |
2、打造体验式旅游,创建精优特新品牌 |
(二)加强部门服务意识,创新协同监管体制 |
1、加强协同管理理念,打造服务型政府 |
2、创新管理体制机制,促进管理统一高效 |
(三)加大公共服务投入,提升整体职业素养 |
1、加大财政投入,完善公共服务体系 |
2、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提升游客满意度 |
(四)加强营销宣传力度,提升营销宣传水平 |
1、深入挖掘文化内涵,实施差异化营销战略 |
2、多元渠道促进宣传,提升品牌知名度 |
六、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延安市红色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调查问卷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
(2)西方传播政治经济学电视理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节 选题缘由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一、国外研究综述 |
二、国内研究综述 |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一章 西方传播政治经济学电视理论的生成语境 |
第一节 西方传播政治经济学电视理论的思想渊源 |
一、学术母体: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 |
(一)劳动价值论:劳动决定商品价值 |
(二)社会结构观:有机整体的社会观念 |
二、理论来源:对资本主义媒介生产机制的批判意识 |
(一)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批判理论 |
(二)德国法兰克福学派对大众文化的批判 |
第二节 西方传播政治经济学电视理论的学术借鉴 |
一、加拿大多伦多学派的媒介技术批判观 |
(一)传播偏向:媒介技术决定政权形式 |
(二)知识垄断:特权阶层掌控文化权力 |
二、英国威斯敏斯特学派的媒介产业权力观 |
第三节 西方传播政治经济学电视理论的媒介环境 |
一、政治经济变革下的媒介反思 |
二、西方电视发展的机制与模式 |
(一)北美电视市场的商业竞争机制 |
(二)欧洲电视产业的多元市场格局 |
第二章 西方传播政治经济学电视研究的学者集群 |
第一节 批判资本主义电视权力机制的北美学者 |
一、达拉斯·斯麦兹:传播政治经济学电视研究的开创者 |
二、赫伯特·席勒:经济权力关系控制电视文化的批判者 |
三、诺姆·乔姆斯基:美国主流媒体操纵意识形态的揭露者 |
四、罗伯特·麦克切斯尼:美国电视权力集中的批评者与建言人 |
五、文森特·莫斯可:西方传播政治经济学分析模式的归纳者 |
第二节 透视电视生产商业逻辑奥秘的欧洲学者 |
一、格雷厄姆·默多克:电视经济活动与文化生产的分析者 |
二、尼古拉斯·加汉姆:电视媒体文化生产系统的反思者 |
三、皮埃尔·布尔迪厄:电视内部审查机制的解魅者 |
四、阿曼德·马特拉:全球电视传播霸权的披露者 |
五、卡尔莱·诺登斯顿:国际电视单向流动的论证者 |
第三章 西方传播政治经济学电视理论的经济宰制观 |
第一节 对电视受众商品属性的探索 |
一、受众商品论:商业电视隐秘的生产逻辑 |
(一)受众商品:观众是电视生产的商品形式 |
(二)“免费午餐”:吸引观众注意力的电视节目 |
(三)收视率商品:控制论意义的电视信息商品 |
二、受众商品论的理论意义与学术影响 |
(一)开创政治经济学受众研究路径 |
(二)激发后续理论探索与多元思辨 |
第二节 对电视双重生产机制的分析 |
一、整合集中:电视产业的结构性特征 |
(一)电视产业化的结构集中方式 |
(二)电视市场化的商业发展要素 |
二、意义生产:电视系统的文化价值 |
(一)作为公共文化商品的电视 |
(二)作为共享礼物的当代电视 |
第三节 对电视内部隐性审查机制的揭示 |
一、电视的符号暴力维护象征秩序 |
二、商业逻辑介越电视的文化生产 |
第四节 对电视逐利性原则的政治批判 |
一、“富媒体、穷民主”:垄断媒体的唯利是图与政治疏离 |
(一)联合媒体的反民主性 |
(二)联合媒体的聚集模式 |
二、“传播革命”:针对美国媒体发展危机的改革策略构想 |
(一)“紧要关头”:美国媒体的转型关键 |
(二)回归公共:媒体改革的理想召唤 |
第五节 小结 |
第四章 西方传播政治经济学电视理论的意识形态操控观 |
第一节 对私有媒体控制大众思想生产的批判 |
一、“思想管理者”:商业电视操控公众思想的工具本质 |
(一)大众媒体管理思想制造的迷思 |
(二)电视媒体操控意识形态的力量 |
(三)媒体管理者的策略化信息传播 |
(四)电视媒体制造的信息中立假象 |
二、“文化有限公司”:私有媒体掌握文化生产的垄断力 |
(一)私有电视:文化工业的生产主体 |
(二)“信息圈地”:私有媒体侵占公共空间 |
第二节 对美国主流媒体思想控制机制的揭露 |
一、“媒体操控”:伪民主政治的宣传工具 |
(一)伪民主政治的媒体附庸 |
(二)美国媒体控制大众心智 |
二、“宣传模型”:媒体制造共识的话语策略 |
(一)“新闻过滤器”:媒体控制信息的层层伪装 |
(二)“必要的幻象”:媒体有意策划的虚假现实 |
第三节 对电视文化商品公共性的反思 |
一、电视商品的意识形态属性 |
二、文化公共领域的电视商品 |
第四节 小结 |
第五章 西方传播政治经济学电视理论的国际文化霸权观 |
第一节 对国际间媒体依附关系成因的深掘 |
一、依附理论:揭示国际文化霸权的政治经济机制 |
二、媒体依附:经济权力驱动国际间的文化控制 |
(一)垄断资本主义:国际间媒体依附的深层原因 |
(二)“意识形态工业”:被控制的国家大文化产业 |
第二节 对全球电视传播失衡秩序的批判 |
一、世界体系理论:审视全球传播霸权结构的理论基础 |
二、文化帝国主义:剖析美国主导的跨国电视传播霸权 |
(一)美国跨国公司构成国际传播权力主体 |
(二)电视成为现代世界体系中的文化商品 |
(三)美国迪士尼公司文化霸权的商业策略 |
第三节 电视全球传播的霸权表现与单向趋势 |
一、影像国际市场:政治经济的不平等格局 |
(一)“地球城”:电子社会的依赖性国际传播 |
(二)“传播的全球化”:资本推动的全球电视市场 |
(三)“生命之火”:文化殖民意味的迪士尼产品 |
二、对国际电视传播单向流动趋势的调研 |
第四节 小结 |
第六章 西方传播政治经济学电视理论的研究特质 |
第一节 分析模式:西方媒体的政治经济维度批评 |
一、电视研究的商品视角 |
二、电视研究的产业剖析 |
(一)传媒产业的横向集中 |
(二)传媒产业的纵向整合 |
(三)跨国经营与灵活合作 |
三、电视研究的权力批评 |
第二节 批判焦点:电视文化生产的权力钳制 |
一、聚焦政治经济控制的关键要素 |
二、警示权力集中的媒体垄断格局 |
第三节 理论局限:夸大媒体作用的强效果传播观 |
一、注重批判电视的工具性,相对忽视内容的文化蕴含 |
二、注重揭示电视的商品性,相对忽视受众的能动作用 |
三、注重分析传播的单向性,相对忽视民族文化自主性 |
第七章 西方传播政治经济学电视理论对中国的启示 |
第一节 对中国电视理论研究的路径启发 |
一、拓宽理论视野:拓宽中国电视传播理论研究的学术路径 |
二、充实方法体系:提供中国电视文化产业研究的多元视角 |
三、切准问题之脉:探索中国电视文化发展研究的中心议题 |
第二节 对中国电视产业发展的镜鉴意义 |
一、强化电视的公益职能:以社会效益为取向,而非一味逐利 |
二、提升电视文化竞争力:以优质内容为核心,而非商业逻辑 |
三、增强国际文化传播力:以文化自信为底色,而非拿来主义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3)基于自组织理论的我国互联网社群电商的演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逻辑与技术路线 |
1.2.1 研究逻辑 |
1.2.2 技术路线 |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本章小结 |
第2章 理论基础与国内外研究综述 |
2.1 自组织理论 |
2.1.1 耗散结构理论 |
2.1.2 协同学理论 |
2.1.3 超循环理论 |
2.1.4 突变理论 |
2.2 电子商务相关研究综述 |
2.2.1 国外文献研究综述 |
2.2.2 国内文献研究综述 |
2.3 社群经济的兴起与研究进展 |
2.3.1 社群经济的形成与发展 |
2.3.2 社群经济的研究进展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互联网社群电商的内涵与架构 |
3.1 互联网社群电商的概述 |
3.1.1 互联网社群电商的概念界定 |
3.1.2 互联网社群电商与传统平台电商的区别 |
3.1.3 我国互联网社群电商的发展现状 |
3.2 互联网社群电商的体系架构 |
3.2.1 互联网社群电商的基础结构 |
3.2.2 互联网社群电商的核心要素 |
3.2.3 互联网社群电商的运营要点 |
3.3 互联网社群电商的主要类型 |
3.3.1 基于内容维度的分类 |
3.3.2 基于发展阶段的分类 |
3.3.3 基于成员属性的分类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互联网社群电商的自组织特性与复杂性 |
4.1 互联网社群电商的自组织特性 |
4.1.1 层次性与多样性 |
4.1.2 自组织性与涌现性 |
4.1.3 开放性与动态性 |
4.2 互联网社群电商的复杂性 |
4.2.1 互联网社群电商的主体复杂性 |
4.2.2 互联网社群电商的环境复杂性 |
4.2.3 互联网社群电商复杂系统结构模型 |
4.3 互联网社群电商系统动力学仿真分析 |
4.3.1 互联网社群电商仿真概念模型 |
4.3.2 互联网社群电商因果关系图和系统流图 |
4.3.3 互联网社群电商内在影响因素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互联网社群电商自组织演化的动力、过程与机制 |
5.1 互联网社群电商的演化动力 |
5.1.1 互联网社群电商演化动力机制的作用原理 |
5.1.2 互联网社群电商演化动力机制的作用过程 |
5.1.3 互联网社群电商演化动力机制模型 |
5.2 互联网社群电商的演化过程 |
5.2.1 互联网社群电商自组织演化的前提条件 |
5.2.2 互联网社群电商自组织演化的内在基础 |
5.2.3 互联网社群电商自组织演化的组织形式 |
5.2.4 互联网社群电商自组织演化的原初诱因 |
5.2.5 互联网社群电商自组织演化的表现方式 |
5.3 互联网社群电商的演化机制 |
5.3.1 基因突变机制 |
5.3.2 协作共生机制 |
5.3.3 选择评价机制 |
5.3.4 网络相变机制 |
5.4 互联网社群电商系统演化模型及仿真 |
5.4.1 互联网社群电商系统的序参量 |
5.4.2 互联网社群电商网络相变模型 |
5.4.3 模型仿真结果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互联网社群电商自组织演化的案例研究 |
6.1 互联网社群电商自组织演化案例分析 |
6.1.1 “罗辑思维”的自组织演化过程 |
6.1.2 “吴晓波频道”的自组织演化过程 |
6.1.3 “樊登读书”的自组织演化过程 |
6.1.4 案例讨论 |
6.2 互联网社群电商持续演化的创新路径 |
6.2.1 强化场景参与体验与产品定制 |
6.2.2 提升内容品质与追求内容衍生 |
6.2.3 探索线上线下融合发展新模式 |
6.2.4 应用大数据技术深挖用户需求 |
6.2.5 构建互联网社群电商商业生态 |
6.3 互联网社群电商演化发展的政策保障 |
6.3.1 鼓励互联网社群电商模式创新 |
6.3.2 优化互联网社群电商政策环境 |
6.3.3 强化监管机制和法律法规制定 |
6.4 本章小结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研究结论 |
7.2 主要创新点 |
7.3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互联网社群电商系统演化模型仿真源代码 |
博士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4)基于凝视理论的瑞金红色旅游投射形象和感知形象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思路和研究内容 |
1.2.1 研究思路 |
1.2.2 研究内容 |
1.3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1.3.1 研究方法 |
1.3.2 技术路线 |
1.4 研究难点和创新点 |
1.4.1 研究难点 |
1.4.2 创新点 |
第2章 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 |
2.1 国内外旅游目的地投射形象研究综述 |
2.1.1 国外旅游目的地投射形象研究 |
2.1.2 国内旅游目的地投射形象研究 |
2.2 国内外旅游目的地感知形象研究综述 |
2.2.1 国外旅游目的地感知形象研究 |
2.2.2 国内旅游目的地感知形象研究 |
2.3 瑞金红色旅游研究综述 |
2.4 理论基础 |
2.4.1 旅游目的地形象三维结构 |
2.4.2 旅游凝视理论(Tourism Gaze) |
2.4.3 扎根理论(Grounded Theory) |
第3章 研究区域概况与研究设计 |
3.1 瑞金红色旅游基本概况 |
3.1.1 红色积淀 |
3.1.2 红色旅游发展现状 |
3.2 研究设计 |
3.2.1 数据来源 |
3.2.2 测量内容 |
3.2.3 测量方法 |
第4章 瑞金红色旅游投射形象和感知形象分析 |
4.1 官方凝视下的瑞金红色旅游投射形象分析 |
4.1.1 认知形象构成 |
4.1.2 情感形象构成 |
4.1.3 整体形象归纳 |
4.1.4 瑞金红色旅游投射形象总结 |
4.2 游客凝视下的瑞金红色旅游感知形象分析 |
4.2.1 认知形象构成 |
4.2.2 情感形象构成 |
4.2.3 整体形象归纳 |
4.2.4 瑞金红色旅游感知形象总结 |
4.3 官方凝视和游客凝视下的瑞金红色旅游形象对比分析 |
4.3.1 认知形象的比较 |
4.3.2 情感形象的比较 |
4.3.3 整体形象的比较 |
4.4 双向凝视下的瑞金红色旅游目的地形象偏差分析 |
4.4.1 瑞金红色旅游目的地形象偏差表现 |
4.4.2 双向凝视的作用机制 |
4.4.3 双向凝视下的瑞金红色旅游目的地形象偏差原因分析 |
第5章 瑞金红色旅游形象塑造与传播策略 |
5.1 权衡旅游投射形象主题 |
5.2 灵活设计旅游体验活动 |
5.3 采取多元形象营销方式 |
5.4 夯实旅游形象情感吸引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主要结论 |
6.2 研究不足 |
6.3 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5)YonYou公司数字营销策略研究(案例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序言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设计与方法 |
1.2.1 案例选择 |
1.2.2 研究方法 |
1.2.3 资料来源 |
1.3 研究目标与思路 |
1.3.1 研究目标 |
1.3.2 研究思路 |
1.4 本文特色及研究意义 |
1.4.1 本文特色 |
1.4.2 理论意义 |
1.4.3 实践意义 |
2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
2.1 理论基础 |
2.1.1 数字营销 |
2.1.2 精准营销 |
2.1.3 关系营销 |
2.1.4 小结 |
2.2 文献综述 |
2.2.1 从技术与营销关系视角研究数字营销本质与特征 |
2.2.2 从新技术创新应用视角研究数字营销发展趋势 |
2.2.3 从实践视角研究数字营销实施策略与行业应用 |
2.2.4 概述性评论 |
3 案例背景介绍 |
3.1 YonYou公司介绍 |
3.2 YonYou公司面临的数字营销挑战分析 |
3.2.1 技术驱动下的营销环境变化 |
3.2.2 技术驱动下的营销新思路、新策略 |
3.3 YonYou公司数字营销存在问题的分析 |
3.3.1 对客户行为缺乏全面洞察 |
3.3.2 营销传播与客户关联不够 |
3.3.3 营销传播过程对客户需求响应滞后 |
3.3.4 营销过程忽略客户关系长期经营 |
3.3.5 营销活动在销售价值实现方面手段缺失 |
4 YonYou公司的数字营销转型实践 |
4.1 识别策略:数字化客户识别,深度洞察客户需求 |
4.1.1 从数据库营销到大数据营销 |
4.1.2 标签化+打分,动态管理大数据 |
4.1.3 数据+算法,数字化用户识别与洞察 |
4.2 关联策略:创造高价值内容,建立持续客户关联 |
4.2.1 从硬性广告到品牌内容营销 |
4.2.2 从内容单向输出到内容价值共创 |
4.2.3 基于精准客户画像的内容运营 |
4.3 反应策略:全触点营销,与客户多渠道价值沟通 |
4.3.1 线上线下融合的多渠道营销 |
4.3.2 从自有媒体、付费媒体到聚合媒体 |
4.3.3“场景+内容+移动”新媒体营销 |
4.4 关系策略:全域社群营销,与客户持续互动沟通 |
4.4.1 搭建“友户会”社区,建立连接平台 |
4.4.2 以兴趣为导向,构建客户社群 |
4.4.3 基于营销大数据平台的精准营销 |
4.5 回报策略:数字营销闭环,实现交易与回报 |
4.5.1 市场与销售无缝衔接,形成营销闭环 |
4.5.2 数字营销效率及质量评估 |
5 案例讨论——数字营销策略模型建构 |
5.1 重构数字营销思维模式 |
5.2 创新并践行数字营销 5R策略 |
5.3 构建实时智能的一体化精准营销平台 |
6 研究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与启示 |
6.2 研究创新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6)试述冷战后美国实施民主输出战略的手段及其特点(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问题的提出 |
二、选题意义 |
(一)民主输出战略是研究美国对外政策的重要途径 |
(二)防范美国民主输出战略对中国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
三、概念的阐释及界定 |
(一)基本概念 |
(二)研究范围 |
四、研究现状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二)国外研究现状 |
五、框架结构与研究方法 |
(一)论文框架结构 |
(二)研究方法 |
六、论文的创新与不足 |
(一)创新之处 |
(二)不足之处 |
第一章 美国民主输出战略的发展历史和动因 |
第一节 美国民主输出战略的发展历史 |
一、1977 年之前美国实施民主输出战略的情况 |
二、1977 年之后美国实施民主输出战略的情况 |
第二节 美国民主输出战略的动因 |
一、民主输出战略的精神动因 |
二、民主输出战略的利益驱动 |
小结 |
第二章 冷战后美国民主输出战略的理论与实践 |
第一节 冷战后美国民主输出战略的理论思想 |
一、民主和平论 |
二、软实力 |
三、新保守主义 |
第二节 冷战后美国民主输出战略的政策实践 |
一、克林顿政府 |
二、小布什政府 |
三、奥巴马政府 |
小结 |
第三章 美国民主输出战略的实施途径分析 |
第一节 民主、人权和劳工事务局 |
一、历史沿革 |
二、工作途径 |
第二节 国际开发署 |
一、历史沿革 |
二、组织架构 |
三、具体工作 |
第三节 国家民主基金会 |
一、历史沿革 |
二、职能作用 |
小结 |
第四章 冷战后美国实施民主输出战略的手段 |
第一节 “硬干渉”手段 |
一、军事打击 |
二、经济制裁 |
三、外交施压 |
四、“颜色革命” |
第二节 “软干涉”手段 |
一、对外援助 |
二、公共外交 |
小结 |
第五章 影响美国实施民主输出战略手段的因素 |
第一节 民主输出对象国的实力因素 |
一、军事实力 |
二、经济实力 |
三、该因素对于美国实施民主输出战略的影响 |
第二节 民主输出对象国的政治因素 |
一、民主输出对象国是否实行竞争选举制度 |
二、民主输出对象国政府的执政能力 |
第三节 民主输出对象国的盟国因素 |
第四节 美国自身的因素 |
小结 |
第六章 以乌克兰为例分析美国民主输出战略 |
第一节 美国对乌克兰实施民主输出战略的实践 |
一、独立之初支持乌克兰政治转型 |
二、“橙色革命” |
三、乌克兰政变 |
第二节 影响美国对乌克兰实施民主输出战略手段的因素 |
一、乌克兰国内指标变化不明显 |
二、乌俄关系变化显着 |
小结 |
第七章 以缅甸为例分析美国民主输出战略 |
第一节 缅甸实现民主化进程之前 |
一、缅甸国内的局势状况 |
二、美国对缅甸实施民主输出战略的实践 |
第二节 缅甸实现民主化进程之后 |
一、缅甸国内的局势状况 |
二、美国对缅甸实施民主输出战略的实践 |
第三节 影响美国对缅甸实施民主输出战略手段的因素 |
小结 |
结论 |
一、大国关系是影响美国选择具体手段的最重要因素 |
二、对中国的可能影响以及应对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数字营销传播理论溯源与概念界定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5 研究创新点与难点 |
2 从市场营销到营销传播的理论演进 |
2.1 市场营销理论:消费者价值前移的供需匹配过程 |
2.2 广告学理论:营销内容的生产与传播过程 |
2.3 营销传播理论:营销传播工具的整合进化过程 |
2.4 三大理论核心逻辑的关联与交融 |
3 三大理论在数字环境中的局限性 |
3.1 数字时代营销环境的变迁 |
3.2 数字环境下传统理论的适应性 |
3.3 数字环境下传统理论的局限性 |
4 数字营销传播概念的话语争夺 |
4.1 数字营销传播与三大理论的勾连 |
4.2 数字营销传播相关概念与命名争议 |
4.3 数字营销传播概念多元视角解读 |
4.4 数字营销传播概念界定共识 |
5 数字营销传播概念再定义 |
5.1 信息分发维度:基于数据洞察的精准推送 |
5.2 品效合一维度:传播与营销融为一体 |
5.3 关系维护维度:信息共享与关系平台塑造 |
5.4 营销升级维度:消费者信息反向驱动企业生产 |
6 研究结论与反思 |
6.1 研究总结 |
6.2 研究局限 |
注释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访谈提纲 |
附录二:访谈转录材料 |
在学期间发表论文清单 |
致谢 |
(8)信息技术视角下的产消融合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3 研究方法及研究框架 |
1.4 研究创新 |
2 产消融合的理论溯源及现阶段发展 |
2.1 产消融合理论发展的四个阶段 |
2.2 产消融合的多维理解与概念界定 |
3 信息技术视角下的产消融合路径 |
3.1 信息技术的演进路径分析 |
3.2 信息技术与产消关系的历史关联 |
3.3 信息技术与产消关系的双螺旋式互动特征 |
4 产消融合理论的未来发展与驱动机制 |
4.1 信息技术回归人体的发展指向 |
4.2 产消者数据反向驱动生产的运作机制 |
4.3 未来智能产消融合体系的人机协同特征 |
5 产消融合理论研究总结与对营销传播学的启示 |
5.1 产消融合理论与实践研究的反思 |
5.2 产消融合理论对营销传播学的启示 |
结语 |
注释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发表论文清单 |
致谢 |
(9)能源革命中火电企业的战略管理变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能源革命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2 火电发展问题的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3 企业战略管理的国内外研究动态 |
1.2.4 研究述评 |
1.3 论文主要内容 |
1.4 本文主要创新点 |
第2章 相关理论基础 |
2.1 战略定位理论 |
2.1.1 定位理论的起源与发展 |
2.1.2 战略定位的常用方法 |
2.2 价值网络理论 |
2.2.1 价值网络的形成 |
2.2.2 价值网络的特征 |
2.3 演化博弈理论 |
2.3.1 演化博弈理论的适用性 |
2.3.2 演化博弈的建模步骤 |
2.4 复杂网络理论 |
2.4.1 复杂网络的特征 |
2.4.2 复杂网络的度量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能源革命中火电企业的战略定位 |
3.1 火电企业外部环境 |
3.1.1 政策环境分析 |
3.1.2 市场环境分析 |
3.1.3 机会与威胁分析 |
3.2 火电企业内部环境 |
3.2.1 火电的资源分析 |
3.2.2 火电的能力分析 |
3.2.3 优势与劣势分析 |
3.3 聚类分析下的战略定位 |
3.3.1 聚类分析的适用性 |
3.3.2 火电企业战略定位 |
3.4 基于战略定位的公司层战略变革方向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业务层网络竞争力构建及稳定性分析 |
4.1 火电企业的业务变化 |
4.1.1 业务范围的拓展 |
4.1.2 竞争模式的变化 |
4.2 基于价值网络的竞争力模型 |
4.2.1 一般分析范式 |
4.2.2 模型的构建 |
4.2.3 模型的求解和讨论 |
4.3 火电企业网络竞争力的构建 |
4.3.1 网络竞争力的适用性 |
4.3.2 差异化竞争力的构建 |
4.3.3 一体化竞争力的构建 |
4.3.4 协同创新竞争力的构建 |
4.4 基于演化博弈的网络竞争力稳定性分析 |
4.4.1 演化博弈的基本假设 |
4.4.2 演化博弈的均衡分析 |
4.4.3 稳定性影响因素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职能层管理创新体系构建及效率评价 |
5.1 火电企业职能层战略特点 |
5.1.1 传统管理方式的不足 |
5.1.2 战略变革的创新思路 |
5.2 职能层管理创新体系的构建 |
5.2.1 标准化的管理体系 |
5.2.2 精益化的辅助机制 |
5.2.3 数字化的提升机制 |
5.3 基于改进平衡记分卡的效率评价 |
5.3.1 改进的平衡记分卡 |
5.3.2 评价指标库的构建 |
5.3.3 指标权重的确定 |
5.3.4 评价流程及应用 |
5.4 本章小节 |
第6章 复杂网络视角下战略实施的风险管理 |
6.1 战略实施的网络构成 |
6.1.1 业务层网络运行机制 |
6.1.2 职能层网络运行机制 |
6.2 网络风险识别与传导 |
6.2.1 网络风险因素的识别 |
6.2.2 网络风险的传导流程 |
6.3 基于复杂网络的风险传播仿真分析 |
6.3.1 风险传播的模型构建 |
6.3.2 网络风险传播的仿真 |
6.3.3 风险传播的规律总结 |
6.4 战略实施的风险控制 |
6.4.1 不同节点风险分类预警 |
6.4.2 提高网络协同管理能力 |
6.4.3 构建网络信息共享平台 |
6.5 火电企业战略管理变革的建议 |
6.6 本章小结 |
第7章 研究成果与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工作 |
致谢 |
作者简介 |
(10)红色视角的“进军文化”品牌成长案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3.1 研究方法 |
1.3.2 技术路线 |
1.4 研究内容 |
1.5 研究主要创新点 |
第二章 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 |
2.1 品牌及品牌成长 |
2.1.1 品牌 |
2.1.2 品牌成长 |
2.1.3 品牌成长的影响因素 |
2.1.4 品牌成长的相关理论 |
2.2 红色文化及红色文化品牌 |
2.2.1 红色、红色文化 |
2.2.2 红色文化品牌 |
2.2.3 红色视角的进军文化品牌成长 |
2.3 研究述评 |
第三章 案例描述 |
3.1 进军文化公司简介 |
3.2 进军文化的品牌成长历程 |
3.2.1 引言 |
3.2.2 进军文化的传奇成长之路 |
3.2.3 尾声 |
第四章 案例分析 |
4.1 研究设计与过程 |
4.1.1 研究设计 |
4.1.2 数据收集 |
4.1.3 分析框架 |
4.2 进军文化的品牌成长现状 |
4.2.1 进军文化品牌成长的集中表现 |
4.2.2 进军文化品牌成长的成功经验 |
4.3 案例问题分析 |
4.3.1 品牌孕育期企业内部资源短缺 |
4.3.2 品牌导入期企业创新动力不足 |
4.3.3 品牌发展期品牌保护意识偏弱 |
4.4 红色文化品牌成长的影响因素分析 |
4.4.1 品牌孕育期各影响因素分析(2006-2010) |
4.4.2 品牌导入期各影响因素分析(2011-2017) |
4.4.3 品牌发展期各影响因素分析(2018-2019) |
4.4.4 红色文化品牌成长的共同性和差异性特征 |
4.4.5 红色文化品牌成长路径 |
第五章 对策与建议 |
5.1 加强企业内部资源构建 |
5.1.1 打造强势企业文化 |
5.1.2 深化商业模式创新 |
5.2 丰富企业品牌营销策略 |
5.2.1 利用新媒体营销 |
5.2.2 开发潜在消费市场 |
5.3 建立企业自主创新体系 |
5.3.1 构建产品创新体系 |
5.3.2 完善市场创新体系 |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附件 |
四、网络促进的营销革命(论文参考文献)
- [1]延安红色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中政府职能研究[D]. 洪扬. 延安大学, 2021(12)
- [2]西方传播政治经济学电视理论研究[D]. 魏兵. 中国艺术研究院, 2021(09)
- [3]基于自组织理论的我国互联网社群电商的演化研究[D]. 富金鑫. 吉林大学, 2020(03)
- [4]基于凝视理论的瑞金红色旅游投射形象和感知形象对比研究[D]. 马彩云. 南昌大学, 2020(01)
- [5]YonYou公司数字营销策略研究(案例型)[D]. 毛鹏飞. 北京交通大学, 2020(04)
- [6]试述冷战后美国实施民主输出战略的手段及其特点[D]. 刘嘉楠. 外交学院, 2020(08)
- [7]数字营销传播理论溯源与概念界定研究[D]. 颜佳钰. 暨南大学, 2020(04)
- [8]信息技术视角下的产消融合关系研究[D]. 李喻. 暨南大学, 2020(04)
- [9]能源革命中火电企业的战略管理变革研究[D]. 李真.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20(06)
- [10]红色视角的“进军文化”品牌成长案例研究[D]. 潘金凤. 石河子大学, 20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