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肝硬化病人脾切除加断流术前后血小板相关抗体的变化和血小板的关系(论文文献综述)
丁泽华[1](2021)在《腹腔镜与开腹门奇断流术治疗门脉高压的效果对比》文中提出目的研究腹腔镜门奇断流术与开腹手术治疗门静脉高压在各方面的效果对比。方法选取2019年10月到2020年12月在泰州市人民医院和苏北人民医院进行诊治的门静脉高压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本次共收集到患者80例,排除肝功能差者8例,运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每组各4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开腹门奇断流术,研究组患者采用腹腔镜门奇断流术。比较两组患者的术中出血、术后肛门排气时间、术后引流量、血小板变化以及并发症发生率。收集两组数据后进行统计学分析,使用统计分析软件包(SPSS 20.0)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例(%)表示,用χ2检验。并且认为P值<0.05在统计学上是有意义的。结果对两组患者的各项指标进行比较,发现研究组术后的引流量和术中出血量均明显少于对照组;并且研究组的患者下床活动的时间以及肛门排气时间都比对照组时间短,两组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住院总体费用要低于研究组患者;对两组患者的术后各项数据对比发现:对照组患者发生术后并发症的比例较研究组高很多,包括发热、肝腹水、门静脉血栓形成、胸腔积液等情况,两组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本次研究两组患者在住院时间上未表现出差异;两组患者在术后1d、3d、7d、14d的血小板数量上无显着差异(P>0.05),但术后两周内二者血小板数目均呈上升趋势。结论腹腔镜门奇断流术治疗门脉高压患者具有很多优点,例如手术后并发症少、出血量比较少、手术时间短、患者恢复快,但患者住院所需要的费用较高,综合比较开腹手术与腹腔镜门奇断流术优缺点,腹腔镜门奇断流术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具备普遍推广的条件。
王文博[2](2020)在《腹腔镜脾切除加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与双介入法治疗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出血合井脾功能亢进的疗效对比》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择期腹腔镜脾切除术加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和双介入法(经皮经肝胃冠状静脉栓塞术联合部分脾动脉栓塞术)对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及脾功能亢进治疗的安全性及临床疗效,为临床治疗提供更佳选择依据。方法:1、采用回顾性分析的研究方法,选取2011年1月至2018年12月因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合并脾功能亢进就诊于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医院并行择期腹腔镜脾切除术加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和双介入法(经皮经肝胃冠状静脉栓塞术联合部分脾动脉栓塞术治疗的60例肝硬化患者进行随访,其中男性38人,女性22人。两组患者均因近期消化道出血病史入院且合并脾功能亢进,术前经过药物治疗或三腔二囊管压迫止血后病情稳定,且治疗前肝功能Child-Pugh评分等级为A级或者B级,经全面客观评价患者心、肺等重要器官功能后,所有患者均手术适应症明确、无明显手术禁忌症,与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后行手术治疗。根据手术治疗方式的不同,将其分为两组,手术组为腹腔镜脾切除加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治疗组,患者35例,平均年龄为56.14±8.40岁,;介入组为经皮经肝胃冠状静脉栓塞术联合部分脾动脉栓塞术治疗组,患者25例,平均年龄为57.76±9.33岁。收集两组患者术后随访结果,比较两组手术治疗后成功率、手术并发症、脾功能亢进改善情况(血小板计数)、肝功能指标(谷丙转氨酶)、食管胃底静脉曲张转归率、再发出血率、生存率等客观指标,评价两种术式的安全性及临床疗效。手术操作者均为理论、实践经验丰富,多次完成该术式的外科医师或介入科医师及其团队。2、数据分析使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M±SD)表示,计数资料用例数n和%表示。所有数据均经过检验符合正态分布,同组治疗前后比较应用配对样本t检验,两组患者术前术后不同时期转氨酶、血小板计数等血液学指标的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两组相同时期两两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食管胃底静脉曲张转归率、再出血率、生存率比较采用卡方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腹腔镜脾切除加贲门周围血管离断组患者有2例患者死于术后并发症,余患者均手术成功顺利出院;双介入(PTVE+PSE)组术后1例患者死于消化道出血,余患者均顺利出院。脾切除加贲门周围血管离断组术后总并发症率为31.4%,双介入(PTVE+PSE)组术后并发症率20%,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χ2=1.897,P=0.168)。脾切除加贲门周围血管离断组与双介入(PTVE+PSE)组术后患者脾功能亢进均缓解,两组血小板计数相比,术后1月、术后6月、术后12月t值分别为4.197、16.454、14.625,p值均小于0.05,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术后1月谷丙转氨酶相比独立样本检验t值为0.620,p值小于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6月、12月t值分别为3.189、2.088,p值均大于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脾切除加贲门周围血管离断组术后食管胃底静脉曲张转归有效率为100%,双介入(PTVE+PSE)组术后食管胃底静脉曲张转归有效率为48%,两种术式治疗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有效率比较有统计学差异(χ2=31.452,P=0.000)。脾切除加贲门周围血管离断组术后1年累计再出血率为8.5%,双介入(PTVE+PSE)组术后1年累计再出血率为20%,两组再出血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424,P=0.233)。脾切除加贲门周围血管离断组术后1年累计生存率分别为94.2%,双介入(PTVE+PSE)组术后1年累计生存率分别为96%,两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9,P=0.764)。结论:腹腔镜脾切除切加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与双介入(PTVE+PSE)术对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止血效果明确,二者无明显差异。腹腔镜脾切除切加贲门血管离断术与双介入(PTVE+PSE)术手术并发症发生率相似。腹腔镜脾切除加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和双介入(PTVE+PSE)术对患者术后肝功能(ALT)无明显影响;治疗脾功能亢进方面,腹腔镜脾切除加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术后血小板上升更明显,效果更佳。腹腔镜脾切除切加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较双介入(PTVE+PSE)术对食管胃底静脉曲转归张有效率更高。1年随访期内腹腔镜脾切除加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与双介入(PTVE+PSE)术对预防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再出血效果相似。1年随访期内腹腔镜脾切除切加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与双介入(PTVE+PSE)术对患者生存率无明显影响。
刘元华[3](2020)在《OSPD与TIPS在治疗门静脉高压上消化道出血中的对比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背景与目的门静脉高压症(Portalhypertension,PHT)是一组由门静脉系统血流受阻和(或)血流量增加形成的一组临床综合征,其临床表现主要包括:侧枝循环的建立、脾大和脾功能亢进、门脉高压性胃病和腹水等。门静脉高压症导致的食管胃底曲张静脉破裂出血(Esophageal gastric variceal bleeding,EGVB)是肝硬化病人最常见、最凶险并发症,也是肝硬化病人最常见的死亡原因。临床上对于EGVB的外科治疗以脾切除联合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Open splenectomy with periesophagogastric devascularization,OSPD)多见,它的临床效果确切。近些年来,经颈静脉肝内门体静脉分流术(Transjugular intrahepatic portosystemic shunt,TIPS)的快速发展,TIPS逐渐成为EGVB的一线治疗,但它的远期临床疗效需要进一步研究。对于治疗EGVB,OSPD与TIPS的疗效方面有一定的差异。故本研究将对OSPD及TIPS两种方式治疗EGVB的临床疗效进行比较,从而更加合理地为临床医生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肝胆外科与介入科在2014.1.1-2016.12.31因EGVB施行OSPD与TIPS治疗的1 71例患者。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分为OSPD组(n=83)和TIPS组(n=88)。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术前一般临床资料,两组患者术后1周、术后1-3个月的血常规及肝肾功能等结果,同组及组间患者手术前后门静脉压力、两组患者术后临床资料。应用SPSS22.0进行数据分析,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用t检验,非正态分布数据以中位数表示,组间比较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百分率(%)描述,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OSPD组83例,其中男性为63例,女性20例,平均年龄48.8±10.7岁;TIPS组88例,其中男性为74例,女性14例,平均年龄48.7±10.3岁。OSPD组中病因分类,酒精性肝硬化6例、血吸虫性肝硬化1例、丙肝肝硬化1例、乙肝肝硬化66例、隐源性肝硬化9例;TIPS分类,酒精性肝硬化9例、肝吸虫肝硬化1例、丙肝肝硬化2例、乙肝肝硬化67例、隐源性肝硬化4例、肝豆状核变性1例、布加综合征4例。在肝功能Child-Pugh分级中,OSPD组A级肝功能52例,B级肝功能26例,C级肝功能5例;TIPS组中A级肝功能35例,B级肝功能41例,C级肝功能12例。2、OSPD组中手术开始时门静脉压力测定为(35.4±4.0)cmH2O(1cmH2O=0.098kPa),断流术后为(29.8±6.6)cmH2O;TIPS 术前为(38.9±7.4)cmH2O,术后为(25.2±5.6)cmH2O,两组患者在手术前后门静脉压力差异上有统计学意义(P<0.05)。3、OSPD组与TIPS组相比,具有以下优势:(1)术后1周、术后1-3月的白细胞、红细胞、血红蛋白、血小板均高于TIPS组(P<0.05);(2)术后1周、术后1-3月的凝血酶原时间均短于TIPS组(P<0.05);(3)术后1周、术后1-3月的白蛋白均高于TIPS组(P<0.05);(4)术后1周、术后1-3月的总胆红素均低于TIPS组(P<0.05);(5)术后1周的谷丙转氨酶低于TIPS组(P<0.05)。4、OSPD组中位住院总费用为62707.0(30686~117836)元,TIPS组为86945.5(60523~189845)元,两者费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OSPD组术后住院时间为9(6~33)天,TIPS组为5(2~15)天,两者住院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OSPD组中有64例发生术后并发症,TIPS组中有15例发生术后并发症,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77.11%、17.05%,两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OSPD组与TIPS组在随访过程中均有8例死亡,两者死亡率分别为9.64%、9.09%,两组患者死亡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7、OSPD组在术后第1-5年再出血率分别为4.69%、7.14%、9.61%、15.1 5%、28.57%;TIPS 组分别为 11.11%、17.33%、26.32%、51.35%、86.36%。两组患者在术后第1-2年再出血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第3-5年再出血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OSPD组术后血常规(白细胞、红细胞、血红蛋白、血小板)及肝功能(凝血酶原时间、白蛋白、总胆红素)得到明显改善;TIPS组术后血常规及肝功能改善不明显。2、与TIPS组相比,OSPD组术后平均住院时间相对更长,但是住院费用相对更低。3、与TIPS组相比,OSPD组围术期并发症发生率较高,但是TIPS组更容易发生肝性脑病。4、与TIPS组相比,OSPD组远期再出血率(第3-5年)明显更低。
马双阳[4](2020)在《腹腔镜下脾切除联合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的临床疗效分析》文中研究说明背景门静脉高压症(Portal hypertension,PHT)的常见病因是各种原因导致的肝硬化,在我国主要是肝炎肝硬化,其治疗主要是针对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导致的上消化道出血。PHT的治疗方法趋向于多元化,目前主要有药物治疗、介入治疗、内镜治疗、断流术、分流术和肝移植等。外科手术治疗PHT引起的食管胃底曲张静脉破裂出血具有即刻止血效果显着、再发出血率低的优点;另一方面,脾脏肿大并重度脾功能亢进也需手术治疗,因此外科手术在PHT治疗中占有不可替代的地位。经典的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操作相对简单、止血效果理想,是我国外科治疗PHT的首选术式。但传统开腹手术不可避免的存在手术创伤大、切口易感染、术后恢复时间长等缺点,并不推荐其作为PHT治疗的预防手术。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蓬勃兴起的腹腔镜技术在腹部外科手术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腹腔镜下脾切除术已在国内外广泛开展,极大地提高了PHT手术疗效。但由于PHT的脾胃区大量的静脉曲张、脾脏巨大并与周围组织粘连以及凝血功能障碍等因素,腹腔镜下脾切除联合贲门周围血管离断目前仍是一个难度大、风险高的手术,如何安全、精准、有效、微创地完成该手术仍具有挑战性。目的通过与传统开腹脾切除联合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治疗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的临床疗效进行对比,探讨腹腔镜下脾切除联合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的临床应用与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肝脏普外科2017年11月至2018年10月收治的诊断为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并行手术治疗的69例患者临床资料,其中资料完整并满足排纳标准的患者48例,行腹腔镜下脾切除联合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的24例患者为腔镜组,行开腹脾切除联合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的24例患者为开腹组。分别整理腔镜组与开腹组手术患者的以下指标和数据:分别整理腔镜组与开腹组手术患者的以下指标和数据:(1)术前统计资料,包括年龄、性别、病因、肝功能Child-Pugh分级、食管静脉曲张程度和术前1d肝功能(AST、ALT)等;(2)术中统计资料,包括术中出血量和手术时间;(3)术后统计资料,包括术后5d肝功能(AST、ALT)、肛门排气时间、拔出脾窝引流管时间、术后并发症(血小板计数>500×109/L、肺部感染、胃排空障碍、切口感染、胰漏)、术后1d、3d、5d的疼痛评分(采用数值评分量表(NRS)进行评定,见附录)以及术后住院时间。结果1.腔镜组和开腹组年龄、性别、肝功能分级、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程度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腔镜组术中出血量(280.42±81.95)ml明显少于开腹组(376.46±185.30)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腔镜组手术时间(274.67±46.50)min明显长于开腹组(230.21±40.58)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两组术前ALT、AST分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腔镜组术后5d的ALT、AST分别为(49.33±8.64)U/L、(47.54±6.93)U/L,低于开腹组的(54.00±8.03)U/L、(52.08±7.94)U/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腔镜组肛门排气时间、拔出脾窝引流管时间、住院时间分别为(2.92±0.88)d、(5.29±0.95)d、(10.88±1.54)d明显短于开腹组(3.71±1.23)d、(7.42±1.35)d、(13.33±1.79)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腔镜组患者术后总并发症3例(12.50%)低于开腹组10例(41.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腔镜组术后1d、3d、5d疼痛评分低于开腹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手术治疗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具有创伤小、术后肝功能恢复快、术后并发症少、术后疼痛轻、住院时间短等优势,是外科治疗PHT较为理想的手术方式之一。
万海艇[5](2019)在《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脾切除联合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手术后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有关因素的Meta分析》文中研究指明背景:我国是乙肝大国,HBV感染人数长年均居世界首位。病毒长期的慢性损害可引起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是门脉高压症最严重和最难处理的并发症。脾切除联合选择性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是门脉高压症最常见的外科治疗方式。然而门脉系统血栓(PVST)是该手术主要的术后并发症之一。本次研究将通过荟萃国内外的相关文献,来对脾切除术后PVST发生的有关的因素进行meta分析,探讨门脉高压症术后门脉血栓形成的有关因素,以期对术后门脉血栓的早期诊断和预防提供理论依据,以供术后的临床工作参考。方法:检索中英文数据库,收集研究脾切除联合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后PVST形成和未形成的病例对照试验的文献。对纳入的文献提取相关因素的数据资料,包括:作者信息、发表年份、病人基本信息;术前情况:各组肝硬化病因、肝功能Child Pugh分级、术前血小板计数、术前的凝血酶原时间、脾脏长径、门脉内径、脾静脉内径、术前门脉流速、术前门脉压力;术中情况: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情况:术后血小板计数、术后凝血酶原时间、手术前后门脉流速之差、术后门静脉压力。并应用RevMan5.3软件对其进行meta分析。结果:最终纳入文献13篇。对相关因素行meta分析提示:术前门脉内径分析结果未WMD=0.41;95%CI,0.22-0.59;P<0.0001。这说明血栓组和无血栓组相比,血栓组门脉内径更大。术前门脉压力分析结果为WMD=3.89;95%CI,0.48一7.29;P=0.03。这说明血栓组和无血栓组相比,血栓组门脉门静脉压力更高。术后门脉压力分析结果为WMD=-3.53;95%CI,-6.84一-0.21;P=0.04,这说明血栓组和无血栓组相比,血栓组术后门脉门静脉压力更低。术后门脉流速分析结果为WMD=-3.76;95%CI,-5.44一2.09;P<0.0001,说明门脉血栓组术后门脉流速较非血栓组更低。术中出血量分析结果为WMD=112.34;95%CI,10.43—214.26;P=0.03,说明血栓组和无血栓组相比,术中出血量更多。手术时间分析结果为WMD)=11.06;95%CI,2.54一19.59;P=0.01,说明血栓组和无血栓组相比,手术时间更长。肝硬化病因分析结果为RR=1.24;95%CI,1.03一1.49;P=0.02,说明肝炎后肝硬化患者较其他类型肝硬化更易形成门脉血栓。术前血小板分析结果为WMD=-4.28;95%CI,-11.64一3.07;P=0.25,说明术前血小板计数与门脉血栓形成不相关。术后第7天血小板分析结果为WMD=41.83;95%CI,-64.05一147.71;P=0.44,说明术后第7天血小板计数与门脉血栓形成不相关。结论:通过本meta分析,并对研究结果进行讨论,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术后门脉血栓形成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门脉血流动力学改变是门脉系统血栓形成的重要影响因素,术前门脉内径、术前门脉压力、术后门脉压力、术后门脉流速、出血量、手术时间、病因与门脉血栓形成具有相关性,但仍需要更多的前瞻性研究证实。2、术中应精细操作,行二级脾蒂切除,避免损伤胰腺,以减少PVST的发生。3、.脾切除联合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后可应用多普勒超声监测门脉系统血流动力学变化,早期警惕高危PVST患者。4、脾切除联合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手术后可在监测凝血功能的情况下,早期行预防性抗凝治疗,以减少门脉血栓形成。
张文钊[6](2019)在《益气解毒通络方联合恩替卡韦治疗乙肝肝硬化脾功能亢进疗效观察》文中提出目的:脾功能亢进(hypersplenism)是肝硬化失代偿期的严重并发症之一,可出现一种或多种血细胞减少,引起血流动力学改变,为治疗增加治疗难度。目前临床主要以外科手术方法治疗,包括脾切除术、介入治疗等,但手术创伤大,存在诸多严重术后并发症风险,且并非所有患者均满足手术指征,具有明显的局限性,脾脏切除后对患者免疫系统的影响亦不容忽视。本课题旨在通过观察益气解毒通络方联合恩替卡韦治疗前后乙肝肝硬化脾功能亢进患者的临床症状及血细胞数量、门静脉宽度、脾脏厚度的变化,观察该方治疗乙肝肝硬化脾功能亢进的有效性,以期为该方法治疗乙肝肝硬化脾功能亢进提供客观的疗效观察指标,并为中西医结合治疗乙肝肝硬化脾功能亢进提供思路。方法:本课题研究对象来自2017年12月至2019年01月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肝炎门诊就诊的乙肝肝硬化脾功能亢进症患者,并符合本课题纳入标准,共32例,均采用益气解毒通络方联合恩替卡韦治疗12个月,记录、比较治疗前后血常规、肝功能及肝脏超声、中医症状积分等变化情况,均使用SPSS 22.0统计分析软件对统计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经12个月治疗后,乏力症状改善明显(P<0.01),腹胀、纳呆、胁痛、皮肤瘙痒及齿衄或鼻衄症状均较治疗前有所改善(P<0.05),身目黄症状改善明显(P<0.01),口唇或爪甲色淡以及蜘蛛痣体征较前有所改善(P<0.05)。肝病面容、肝掌、肌肤甲错及胁下痞块症状未见好转(P>0.05)。(2)治疗前后血常规中WBC、PLT较前未见改善(P>0.05),RBC指标有所好转(P<0.05)。(3)经治疗前后肝功能中各项指标较前好转明显(P<0.01)。(4)治疗6个月与治疗前相比,凝血功能较前有所改善(P<0.05)。治疗12个月与治疗6个月相比,凝血功能试验指标未见进一步改善(P>0.05),治疗前后PT及PTA指标均未见明显改善(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治疗前后脾厚度与门静脉宽度数值均有所下降(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6)治疗前后APRI评分有所下降(P<0.05)。(7)治疗前后HBV-DNA阳性与阴性比例不同(χ2=11.093,P<0.05),HBV-DNA转阴率为 73.68%。结论:益气解毒通络方联合恩替卡韦治疗乙肝肝硬化脾功能亢进症有临床疗效,可以有效改善患者肝功能、增加红细胞数量、减轻门静脉压力、缩小脾肿大、降低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血小板比值指数(APRI)等,虽对于白细胞和血小板的升高作用并不明显,但考虑课题本身局限性,可通过增加样本量,延长观察时间,进一步深入研究。故益气解毒通络方联合恩替卡韦可以为临床治疗乙肝肝硬化脾功能亢进症提供了新的思路。
杨金露[7](2019)在《脾切除联合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对肝炎后肝硬化患者肝功能及肝癌发生率影响的Meta分析》文中认为目的:本研究应用Meta分析评价脾切除联合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对肝炎后肝硬化(post-hepatitis cirrhosis,PHC)患者肝功能水平及肝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发生率的影响,为肝炎后肝硬化患者治疗过程中是否行脾切除联合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提供参考数据,以指导临床工作。方法:计算机全面检索 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Cochrane 图书馆、Sinomed、万方、维普、中国知网数据库,文献检索起止时间均从建库至2018年10月,检索PHC患者行脾切除联合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后临床疗效的相关文献,在严格质量评价及纳入、排除标准的基础上,提取文献中的相关信息,使用Stata15.0软件对提取的资料进行Meta分析,分别对各组数据行异质性检验,根据异质性检验结果合并各效应量,计算95%置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结果:共11个病例对照研究符合纳入标准,合计样本量2681人,对纳入的病例对照研究Meta分析结果显示,肝炎后肝硬化患者行行脾切除联合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与保守治疗肝癌发生率对比(OR=0.432,95%CI:0.360~0.519,p<0.001);手术前后 ALT 水平对比(SMD=1.642,95%CI:0.791~2.493,p<0.001);手术前后 AST 水平对比(SMD=0.544,95%CI:-0.302~1.391,p=0.207);手术前后 ALB 水平对比(SMD=-0.870,95%CI:-1.421~-0.319,p=0.002);手术前后 TBIL水平对比(SMD=0.660,95%CI:0.134~1.185,p=0.014);手术前后 ALP水平对比(SMD=0.816,95%CI:-0.181~1.814,p=0.109);手术前后PT水平对比(SMD=0.746,95%CI:0.288~1.204,p=0.001);手术前后WBC水平对比(SMD=-2.893,95%CI:-3.740~2.046,p<0.001);手术前后 PLT 水平对比(SMD=-4.352,95%CI:-5.379~-3.325,p<0.001)。结论:肝炎后肝硬化患者行脾切除联合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可以改善肝功能,消除脾功能亢进症状,有助于降低肝癌发生率,脾切除联合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在失代偿期肝硬化病人的外科治疗中有着重要价值。
李贝贝[8](2019)在《脾动脉栓塞术对肝硬化脾功能亢进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背景 肝硬化是临床常见肝病,失代偿期肝硬化主要表现为肝功能减退和门静脉高压,常伴有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门静脉血栓、脾静脉血栓形成的风险,合并脾功能亢进时可出现外周血象三系减少,易并发感染和出血。随着介入技术的不断完善,目前脾动脉栓塞术(splenic artery embolization,PSE)已成为部分外科脾切除的替代治疗,在临床中广泛应用,但PSE后也可存在出血及血栓形成的风险。目的 探讨PSE对肝硬化脾功能亢进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2016年1月至2018年7月收治的肝硬化脾功能亢进患者49例,回顾性分析PSE治疗前及治疗后3周内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ctivated partical thromboplastin time,APTT)、国际标准化比率(international normalized ration,INR)、凝血酶时间(thrombin time,TT)、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BG)、白细胞(white blood cell,WBC)、血红蛋白(hemoglobin,HGB)、血小板(platelet,PLT)、总蛋白(total protein,TP)、白蛋白(albumin,ALB)、总胆红素(total bilirubin,TBIL)、直接胆红素(direct bilirubin,DBIL)、谷丙转氨酶(alanine transaminase,ALT)、谷草转氨酶(aspartate transaminase,AST)的变化情况,另选取我院同期收治入院的采取常规保守治疗肝硬化脾功能亢进患者40例作为对照组。结果 1脾栓塞组APTT治疗前(46.329±11.514)s,治疗后(40.243±8.973)s;FBG治疗前(156.994±41.801)mg/ml,治疗后(267.289±101.644)mg/ml;TT治疗前为(22.663±2.688)s,治疗后(20.600±2.437)s。脾栓塞组APTT、FBG及TT指标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PT、INR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脾栓塞组WBC治疗前(2.332±0.860)109/L,治疗后(7.947±4.800)109/L;PLT治疗前(47.060±21.438)109/L,治疗后(100.870±60.051)109/L。脾栓塞组WBC、PLT指标治疗前后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HGB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脾栓塞组TP治疗前(62.733±7.416)g/L,治疗后(58.256±6.375)g/L;ALB治疗前(35.813±5.786)g/L,治疗后(33.174±5.135)g/L;TBIL治疗前(31.156±17.859)umol/L,治疗后(36.377±17.158)umol/L;DBIL治疗前(11.774±6.758)umol/L,治疗后(15.146±10.182)umol/L;ALT治疗前(43.330±45.785)u/l,治疗后(31.130±19.270)u/l;AST治疗前(52.380±51.344)u/l,治疗后(42.740±18.215)u/l。脾栓塞组TP、ALB治疗后较治疗前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BIL、DBTL治疗后较治疗前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LT、AST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SE能够改善肝硬化脾功能亢进患者的凝血功能。
张金强[9](2017)在《腹腔镜脾切除加断流术与传统开腹手术治疗门静脉高压症的疗效评价》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比较腹腔镜下脾切除加断流术与传统开腹手术对门静脉高压症的治疗效果,寻找疗效更好,术后并发症更少,能够有效治疗门静脉高压以及提高术后患者生活质量的手术方式。方法:通过对我院2012年12月至2016年12月共40例肝硬化门静脉高压行脾切除加断流术患者,分别采用腹腔镜下脾切除加断流术与传统开腹两种手术方式。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对患者的围手术期各相关指标、术后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情况、术后血小板变化、术后凝血酶原延长时间、术后排气与进食时间、术后住院天数、术后恢复及有关并发症情况进行统计分析,找出两种手术方式对治疗门脉高压的疗效差异并分析原因,找到更有效、更适合的一种手术方式。结果:将两组患者分为A组(腔镜组)和B组(开腹组),其中各20例患者。其中两组患者之间的术前一般情况:性别、年龄、肝功能分级、脾脏大小,术后血小板升高情况及术后凝血酶原延长时间相比较无显着性差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患者间的围手术期情况,术后门静脉系统有无血栓形成,术后排气时间,进食时间,住院天数,术后并发症情况:肺部感染、切口感染、腹腔积液、胰瘘相比较,具有显着差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门静脉高压及其引起的一系列病理生理改变(脾大、食管胃底静脉曲张、腹水等),一直是国内外研究热点与治疗难点。我们认为通过本次研究,对于治疗门脉高压症及其引起的临床症候群,腹腔镜脾切除加断流术相比其他术式更为有效,而且可以更好的减少术后并发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降低病死率。与传统开腹手术相比,腹腔镜下操作具有微创、对患者的副损伤小且术后恢复快的优势,在很好掌握腔镜技术的前提下,治疗门脉高压症,腹腔镜脾切除加断流术是一种有效术式。
王曼[10](2016)在《益气和血方联合恩替卡韦治疗乙肝肝硬化脾功能亢进的疗效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回顾性研究益气和血方联合恩替卡韦对乙肝肝硬化脾功能亢进的影响,探讨中药联合抗病毒药物治疗乙肝肝硬化脾功能亢进的有效方法,为中西医结合治疗乙肝肝硬化脾功能亢进提供临床证据。方法收集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肝病科门诊2010年9月至2014年3月西医诊断为乙肝肝硬化脾功能亢进和中医证型为气虚血瘀证,并且在我院随访治疗2年以上的患者100例,根据治疗方式的不同,选取应用益气和血方联合恩替卡韦治疗的60例患者为治疗组,应用复方鳖甲软肝片联合恩替卡韦治疗的4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分别记录患者治疗前、治疗6个月、12个月、24个月的临床症状评分、血细胞计数(WBC、RBC、PLT)、肝功能(ALT、AST、GGT、ALP、TBiL、ALB)、凝血酶原活动度(PTA)、HBV-DNA、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血小板比值指数(APRI)等实验室检查及B超下脾脏厚度、长径及门静脉直径等影像学资料,建立数据库,应用统计软件SPSS17.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治疗前两组患者年龄、性别、WBC、PLT、ALT、AST、GGT、TBIL、ALB、PTA、HBV-DNA及APRI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患者基线临床特点较均衡,具有可比性;2.对照组25例和治疗组25例患者均在治疗24个月的后临床症状评分较治疗前有所下降(P<0.01),两组间比较,治疗组24个月后临床症状评分下降水平大于对照组(P<0.01),且临床疗效总有效率大于对照组(P<0.01);3.两组患者在治疗24个月后外周血WBC、PLT计数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P<0.01),治疗组WBC、PLT升高幅度大于对照组(P<0.01);两组患者的RBC计数在治疗24个月后均较治疗前升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RBC计数升高水平小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1);4.两组治疗24个月后ALT、AST、ALB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治疗组ALT、AST、ALB较对照组治疗24个月后改善明显(P<0.01)。对照组GGT、ALP、TBIL治疗24个月后均较治疗前无明显下降(P>0.01),治疗组GGT、ALP、TBIL治疗24个月后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1),两组间比较,治疗组GGT、ALP较对照组治疗24月后下降明显(P<0.01),治疗组TBIL治疗后较对照组下降明显,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治疗24个月后PTA均较治疗前显着升高(P<0.01),治疗组PTA升高幅度大于对照组(P<0.01);5.两组患者APRI指数在治疗24个月后均较治疗前下降,治疗组治疗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对照组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APRI指数下降幅度大于对照组(P<0.01);6.两组患者治疗24个月后HBV-DNA水平迅速下降,对照组HBV-DNA阴转率为87.5%,治疗组患者HBV-DNA阴转率为85%,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125,P=0.724>0.01):7.两组患者治疗24个月后脾脏厚度、长径及门静脉直径均较治疗前减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脾脏厚度、长径及门静脉直径减小的幅度均大于对照组(P<0.01)。结论益气和血方联合恩替卡韦治疗乙肝肝硬化脾功能亢进充分发挥了中医药的优势,在提升白细胞、血小板计数,改善肝功、凝血酶原活动度(PTA)、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血小板比值指数(APRI),减小脾脏大小及门静脉直径等方面优于复方鳖甲软肝片联合恩替卡韦治疗,还可以显着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是值得应用和推广的一种新的治疗方法。
二、肝硬化病人脾切除加断流术前后血小板相关抗体的变化和血小板的关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肝硬化病人脾切除加断流术前后血小板相关抗体的变化和血小板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1)腹腔镜与开腹门奇断流术治疗门脉高压的效果对比(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材料和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样品采集 |
2.2.1 纳入标准 |
2.2.2 排除标准 |
2.3 术前准备 |
2.4 观察指标 |
2.5 统计学分析 |
2.6 麻醉与手术方法 |
2.6.1 麻醉 |
2.6.2 手术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综述 腹腔镜门奇断流术治疗门静脉高压的研究现状 |
参考文献 |
致谢 |
(2)腹腔镜脾切除加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与双介入法治疗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出血合井脾功能亢进的疗效对比(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对照表 |
第1章 绪论 |
第2章 对象和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1.1 纳入标准 |
2.1.2 排除标准 |
2.1.3 诊断参考标准 |
2.1.4 患者基本资料 |
2.2 研究方法 |
2.2.1 术前相关准备 |
2.2.2 手术步骤及方法 |
2.3 随访观察 |
2.4 统计方法 |
第3章 结果 |
3.1 两组患者术前基本资料比较 |
3.2 手术成功率的分析 |
3.3 手术并发症分析 |
3.4 术后各项指标的临床对比分析 |
3.5 食管静脉曲张转归分析 |
3.6 术后再出血率分析 |
3.7 生存率分析 |
第4章 讨论 |
第5章 结论 |
综述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3)OSPD与TIPS在治疗门静脉高压上消化道出血中的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第二章 资料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方法 |
2.3 统计学方法 |
第三章 结果 |
3.1 两组患者的术前资料比较 |
3.2 两组患者术前与术后门静脉压力比较 |
3.3 两组患者术后资料比较 |
第四章 讨论 |
4.1 两种术式对门静脉压力的影响 |
4.2 两种术式对血常规的影响 |
4.3 两种术式对肝肾功能的影响 |
4.4 两组患者术后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 |
4.5 两组患者术后相关并发症 |
4.6 两组患者术后死亡率 |
4.7 两组患者术后再出血率 |
第五章 结论 |
第六章 全文小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中英文对照缩略词表 |
攻读学位期间成果 |
致谢 |
(4)腹腔镜下脾切除联合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的临床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 资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结论 |
附图 |
附表 |
参考文献 |
综述:门静脉高压症外科治疗的现状与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
致谢 |
个人简历 |
(5)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脾切除联合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手术后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有关因素的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对照表 |
第1章 前言 |
第2章 研究方法 |
2.1 文献的检索 |
2.2 文献的纳入和排除标准 |
2.3 文献质量评价 |
2.4 数据资料提取 |
2.5 统计学方法 |
第3章 研究结果 |
3.1 文献的纳入及基本情况 |
3.2 META分析结果 |
第4章 讨论 |
4.1 影响因素的讨论 |
4.1.1 血流动力学变化的影响 |
4.1.2 手术时间及出血量的影响 |
4.1.3 病因的影响 |
4.1.4 血小板与术后门脉血栓 |
4.2 脾切除术后门脉血栓的预防 |
第5章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文章 |
综述 |
参考文献 |
(6)益气解毒通络方联合恩替卡韦治疗乙肝肝硬化脾功能亢进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乙肝肝硬化脾功能亢进症的现代医学研究进展 |
1 历史 |
2 发病机制 |
3 脾功能亢进的临床表现 |
4 诊断 |
5 乙肝肝硬化脾功能亢进治疗进展 |
6 保脾治疗的重要性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乙肝肝硬化脾功能亢进症的中医研究进展 |
1 病名的认识 |
2 中医病因病机的认识 |
3 中医治疗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1 临床资料 |
1.1 研究对象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终止标准 |
2 研究内容及方法 |
2.1 研究方法 |
2.2 治疗方法 |
2.3 观察指标 |
2.4 统计学处理 |
3 研究结果 |
3.1 基本情况 |
3.2 中医症状/体征 |
3.3 中医总体疗效评价 |
3.4 血常规 |
3.5 肝功能 |
3.6 凝血功能 |
3.7 脾脏厚度及门静脉宽度 |
3.8 APRI |
3.9 HBV-DNA |
4 讨论 |
4.1 乙肝肝硬化脾功能亢进症与“络病”理论 |
4.2 药物分析 |
4.3 疗效分析 |
5 问题与展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个人简历 |
(7)脾切除联合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对肝炎后肝硬化患者肝功能及肝癌发生率影响的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材料及方法 |
研究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8)脾动脉栓塞术对肝硬化脾功能亢进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资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肝炎肝硬化脾功能亢进的治疗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科研伦理审批件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
致谢 |
个人简历 |
(9)腹腔镜脾切除加断流术与传统开腹手术治疗门静脉高压症的疗效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资料与方法 |
1.1 病历资料选取 |
1.2 一般资料及分组比较 |
1.3 术前合并症及术中意外情况 |
1.4 手术方法 |
1.5 观察指标及方法 |
第二章、结果 |
2.1 术后血小板分组比较 |
2.2 凝血酶原时间分组比较 |
2.3 围手术期情况分组比较 |
2.4 术后门静脉系统有无血栓形成分组比较 |
2.5 术后排气时间,进食时间,住院天数分组比较 |
2.6 术后并发症情况分组比较 |
第三章、讨论 |
3.1 治疗门静脉高压症的外科手段及手术方式 |
3.2 脾切除加断流术(EDS)后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情况及预防措施 |
3.3 展望 |
第四章、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10)益气和血方联合恩替卡韦治疗乙肝肝硬化脾功能亢进的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乙肝肝硬化脾功能亢进的现代研究进展 |
1. 病因与发病机制 |
2. 脾功能亢进的表现 |
3. 诊断 |
4. 治疗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中医药治疗乙肝肝硬化脾功能亢进的研究进展 |
1. 病因病机 |
2. 方药研究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1. 临床资料 |
1.1 病例选择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治疗方法 |
2.2 观察指标 |
2.3 症状疗效判定 |
2.4 统计分析方法 |
3. 结果与分析 |
3.1 一般资料 |
3.2 血细胞变化 |
3.3 肝功能变化 |
3.4 凝血酶原活动度变化 |
3.5 肝硬化无创性评估指标APRI变化 |
3.6 HBV-DNA变化 |
3.7 脾脏厚度、长径、门静脉直径变化 |
3.8 症状评分变化 |
4. 讨论 |
4.1 药物分析 |
4.2 疗效分析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在校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个人简历 |
四、肝硬化病人脾切除加断流术前后血小板相关抗体的变化和血小板的关系(论文参考文献)
- [1]腹腔镜与开腹门奇断流术治疗门脉高压的效果对比[D]. 丁泽华. 大连医科大学, 2021(01)
- [2]腹腔镜脾切除加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与双介入法治疗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出血合井脾功能亢进的疗效对比[D]. 王文博. 吉林大学, 2020(08)
- [3]OSPD与TIPS在治疗门静脉高压上消化道出血中的对比研究[D]. 刘元华. 南方医科大学, 2020(01)
- [4]腹腔镜下脾切除联合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的临床疗效分析[D]. 马双阳. 新乡医学院, 2020(12)
- [5]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脾切除联合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手术后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有关因素的Meta分析[D]. 万海艇. 南昌大学, 2019(01)
- [6]益气解毒通络方联合恩替卡韦治疗乙肝肝硬化脾功能亢进疗效观察[D]. 张文钊.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9(04)
- [7]脾切除联合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对肝炎后肝硬化患者肝功能及肝癌发生率影响的Meta分析[D]. 杨金露. 昆明医科大学, 2019(06)
- [8]脾动脉栓塞术对肝硬化脾功能亢进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D]. 李贝贝. 新乡医学院, 2019(02)
- [9]腹腔镜脾切除加断流术与传统开腹手术治疗门静脉高压症的疗效评价[D]. 张金强. 延安大学, 2017(07)
- [10]益气和血方联合恩替卡韦治疗乙肝肝硬化脾功能亢进的疗效分析[D]. 王曼.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