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矽肺BAL液中肺表面活性蛋白A和磷脂含量的研究

早期矽肺BAL液中肺表面活性蛋白A和磷脂含量的研究

一、早期矽肺BAL液中肺表面活性蛋白A和磷脂含量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刘睿超[1](2021)在《特发性肺纤维化患者肺泡灌洗液中KL-6及SP-D的表达及意义》文中提出目的:探索肺泡灌洗液(BALF)中涎液化糖链抗原-6(Krebs von den Lungen6,KL-6)及肺表面活性物质蛋白D(SP-D)表达水平在特发性肺纤维化(IPF)诊治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9年5月到2020年1月这9个月间就诊于兰州大学第一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明确诊断为特发性肺纤维化(IPF)的10例患者作为实验组,选取同时段就诊且经肺功能、胸部CT和电子支气管镜检查无异常发现者10例作为阴性对照组,收集患者的一般资料、检测肺功能及指标、BALF细胞分类计数,观察胸部CT的影像学特点并经电子支气管镜进行肺泡灌洗收集BALF,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二者在BALF中的含量,同时将BALF标本送至兰州大学第一医院检验科行细胞分类计数检查,比较研究对象BALF中KL-6、SP-D的表达水平是否存在差异,分析BALF中KL-6、SP-D水平与肺功能结果、BALF细胞分类计数的相关性、BALF中KL-6、SP-D水平研究对象是否吸烟的相关性。结果:1.一般资料的比较实验组共纳入10例研究对象,10例患者均排除其他疾病,且高分辨率CT均表现为典型的普通型间质性肺炎模式,平均年龄为(63.1±8.5)岁,男性5例,女性5例;对照组共纳入经肺功能、胸部CT和电子支气管镜检查无异常发现者10例作为研究对象,平均年龄为(60±7.5)岁,男性6例,女性4例,两组在年龄、性别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实验组及对照组BALF中KL-6、SP-D水平的比较2.1实验组BALF中KL-6水平为(583.48±43.84)U/ml,对照组BALF中KL-6水平为(115.96±28.73)U/ml,实验组KL-6水平显着高于对照组,二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2实验组BALF中SP-D水平为(121.10±50.60)ng/ml,对照组BALF中SP-D水平为(19.93±4.40)ng/ml,实验组SP-D水平显着高于对照组,二者表达水平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2.3实验组BALF中KL-6和SP-D水平具有相关性(r=0.651,P<0.05),但二者表达水平存在差异。3.实验组与研究指标间的相关性分析3.1实验组BALF中KL-6和SP-D水平与肺功能结果的相关性实验组BALF中KL-6水平与DLCO%(一氧化碳弥散量占预计值百分比)、FVC%(用力肺活量占预计值百分比)呈负相关(r分别为-0.786、-0.670,P<0.05),与FEV1%(一秒用力呼气容积占预计值百分比)无相关性(r=-0.788,P>0.05)。BALF中SP-D水平与DLCO%呈负相关(r=-0.766,P<0.05),与FVC%、FEV1%无相关性(r分别为-0.416、-0.582,P>0.05)。3.2实验组BALF中KL-6和SP-D水平与BALF细胞分类计数结果的相关性实验组BALF中KL-6水平与BALF中中性粒细胞所占百分比呈正相关(r=0.758,P<0.05),与淋巴细胞所占百分比呈负相关(r=-0.775,P<0.05),与肺泡吞噬细胞百分比无相关性(r=0.064 P>0.05)。实验组BALF中SP-D水平与中性粒细胞所占百分比呈正相关(r=0.635,P<0.05),而与淋巴细胞所占百分比、肺泡吞噬细胞百分比无相关性(r分别为-0.582、0.291,P>0.05)。4.实验组及对照组两组间BALF中KL-6、SP-D水平与是否吸烟的关系实验组中非吸烟者的SP-D水平高于吸烟者,二者差异性显着(P=0.037),对照组中非吸烟者的SP-D水平同样高于吸烟者,且二者差异性显着(P=0.043)。无论是实验组还是对照组,KL-6水平均与是否吸烟无差异(实验组P=0.937;对照组P=0.382)。结论1.IPF患者BALF中KL-6和SP-D水平显着高于对照组,且BALF中二者水平与肺功能、BALF细胞分类计数具有相关性。2.BALF中KL-6和SP-D水平结合肺功能、BALF中相关细胞分类计数等指标,可能作为早期诊断、判断病变严重程度的指标。3.既往有吸烟史的研究对象BALF中SP-D水平显着低于非吸烟者,且SPD水平越低,肺部炎症反应越重,吸烟与IPF的发展密切相关,应倡导戒烟。

屠照,杨中卫[2](2021)在《支气管肺泡灌洗术在尘肺中的应用研究进展》文中指出肺泡灌洗术通过清除残余在肺内的粉尘,达到治疗的目的,同时还可以联合药物增加灌洗疗效。由于肺泡灌洗液较血液检测能更敏感、准确和直接地反映尘肺局部的细胞与生化改变。因此,支气管肺泡灌洗被广泛的应用于尘肺病因、发病机制、诊断、治疗等方面的研究,我们就支气管肺泡灌洗在尘肺中的应用进行综述,为进一步研究支气管肺泡灌洗在尘肺诊疗和研究中的应用提供参考。

王林芳[3](2020)在《Sftpb在成体小鼠肺泡Ⅱ型上皮细胞的过表达导致特发性肺纤维化病症》文中研究说明特发性肺纤维化(Idiopathic pulmonary fibrosis,IPF)是一种典型的慢性肺部疾病,大多是由抽烟、疱疹病毒感染、空气污染等因素造成。特发性肺纤维化的发病机制尚未明确,难以根治,对患者的身心健康造成严重威胁。探究特发性肺纤维化的发病机制,对预防及治疗该疾病具有重要作用。近年来,人类全基因组关联研究发现,人类的特发性肺纤维化疾病与肺表面活性蛋白SFTPB基因紧密相关。为探究SFTPB在肺部的作用,本研究构建了SP-C-rt TA;(tet O)7-Cre;pMes-Sftpb转基因小鼠,利用可调控的Tet-on系统,以研究在成年小鼠肺Ⅱ型上皮细胞中过表达Sftpb对其肺部的影响。首先,我们利用原核显微注射技术成功构建有效的pMes-Sftpb转基因小鼠。再通过Tet-on系统构建出可时空调控Sftpb基因在肺泡Ⅱ型上皮细胞特异性过表达的小鼠模型,即SP-C-rt TA;(tet O)7-Cre;pMes-Sftpb小鼠。通过调节强力霉素(Doxycycline,Dox)的喂食时间,可使Sftpb基因在小鼠成年后在其肺部持续过表达。分别获取开始喂药后7天、14天、1个月、2个月的小鼠肺组织,组织形态学分析发现小鼠肺泡结构随着时间由肺叶外缘到中心发生肺泡塌陷硬化,肺泡间隔增厚,肺间充质细胞增多。其次,通过病理指标检测发现,在肺泡Ⅱ型上皮细胞过表达Sftpb导致小鼠肺组织大量细胞外基质蛋白沉积,巨噬细胞侵润,炎症因子大量产生,肺泡内发生大量的细胞增殖与凋亡。这些结果都与临床特发性肺纤维化病理特征相符。我们进一步检测了SP-C-rt TA;(tet O)7-Cre;pMes-Sftpb小鼠肺泡上皮细胞和成纤维细胞的表达情况,发现肺泡Ⅱ型上皮细胞增生和大量成纤维细胞被异常激活。最后,我们检测了肺表面活性物质蛋白的表达情况,发现肺组织中肺表面活性蛋白各组分的表达失衡。我们还检测了在肺纤维化过程中起关键作用的TGF-β信号通路,通过检测其下游成员p-Smad2在肺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发现,TGF-β信号通路在肺部表达水平提高。以上结果表明,在小鼠肺Ⅱ型上皮细胞过表达Sftpb导致小鼠肺组织中肺表面活性蛋白分泌失衡,这可能导致了肺表面活性物质失活,肺泡中的表面张力变高,以致肺泡无法完全扩张,发生塌陷硬结,肺泡结构受损。肺Ⅱ型上皮细胞过表达Sftpb可直接上调TGF-β信号通路活性水平,引起肺部TGF-β信号通路紊乱导致肺组织内大量成纤维细胞异常激活,引起肺组织内细胞外基质异常积累,炎症反应发生。本研究成功建立了可模拟后天性特发性肺纤维化病理特征的小鼠模型,为深入探究特发性肺纤维化的发病机制和临床上特发性肺纤维化的治疗提供了一定的实验依据。

张林丰[4](2020)在《碳纳米材料与多环芳烃在肺表面活性物质膜上的行为研究》文中认为碳纳米材料(Carbon nanoparticles,CNs)作为一类纳米颗粒物,是大气污染物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作为多环芳烃(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s,PAHs)等有毒有害组分的重要载体,因其不利的环境和健康效应,成为全球重点关注的环境问题。吸入的碳颗粒物会先与附着在肺泡内的肺表面活性物质(Pulmonary surfactant,PS)接触,因PS特殊的界面化学特性(如降低表面张力和增溶作用),可对颗粒物的聚集形态、污染物的表观溶解、污染物的跨膜能力等产生重要影响,进而影响污染物的生物可利用度,对肺健康造成严重影响。本文选择自提取的猪肺源表面活性物质(研究发现其与人体肺内PS的结构功能极为相似)为PS的模型,选取典型CNs及PAHs为大气复合污染物的代表,研究CNs在肺表面活性物质膜上的稳定性变化,考察其沉降能力,并通过动态光散射仪对体系内颗粒粒径分布及大小进行考察,通过布鲁斯特角显微镜观测PS膜在颗粒物存在下的微观结构变化,以佐证PS对颗粒物稳定性的变化,对Zeta电位及表面官能团进行分析,以探明该作用的机制。选取氧化石墨烯作为大气CNs的代表,探究了氧化石墨烯对PAHs及PS活性组分的吸附作用,同时考查了PS及其活性组分对PAHs在氧化石墨烯上吸附行为的影响,探明PS及其活性组分对PAHs的增溶作用,考察团聚作用对于这一复合污染体系的作用,并通过傅里叶红外揭示产生团聚的原因。以自提取的猪肺表面活性物质为膜材料,选取适当浓度以模拟肺表面活性物质膜,并用这种方法评价了PAHs的跨膜渗透性。以跨膜得到的表观渗透率、有效渗透率和残留系数作为PAHs的生物利用度指标,对影响其渗透性的物理化学指标进行评价。具体研究结果如下:(1)与生理盐水相比,PS的存在降低了三种CNs的悬浮浓度。且随着PS的主要磷脂组分二棕榈酰磷脂酰胆碱(Dipalmitoylphosphatidylcholine,DPPC)的加入,CNs的悬浮浓度降低,粒径增大而发生团聚,而蛋白质组分牛血清白蛋白(Bovine serum albumin,BSA)的存在促进了三种CNs的分散,粒径减小,悬浮浓度升高。与PS或DPPC相比,BSA的存在明显提高了CNs的绝对表面电位,且与CNs和PS或其组分的配合物的表面氧含量有关。(2)PS及其组分对PAHs有增溶作用,氧化石墨烯对PAHs和PS有一定的吸附作用,且PAHs和PS存在竞争吸附,入肺后PS及其组分占据PAHs的吸附位点而负载于氧化石墨烯表面;PAHs在PS及其组分增溶作用下在氧化石墨烯表面解吸,毒性增强。同时,PAHs和PS均会促使氧化石墨烯团聚,粒径增大3倍以上;C=C键的增多和化学键转化产生的作用力影响了氧化石墨烯的稳定性。(3)建立了一种PS膜的平行人工渗透膜模型,用于评价PAHs在PS膜上的渗透性。以10种PAHs的表观渗透率、有效渗透率和残留系数作为生物利用度指标。研究表明,正辛醇-水分配系数不能直接预测渗透率,渗透率与极性无显着关系。分散、诱导、耦合/极化作用促进渗透,氢键对渗透有很强的抑制作用,而n-n电子相互作用对渗透有较弱的抑制作用。本研究为吸入颗粒物+PAHs复合污染的肺风险评估提供理论基础,对评价PAHs及颗粒物入肺后的稳定性、生物利用度和人体健康风险具有重要意义,建立了一种新的平行人工渗透膜评价方法以便快速评估PAHs的被动跨肺表面活性物质膜的渗透性,为进一步了解PAHs的生物利用度提供了预测手段。

杨夏蓉[5](2020)在《肺胀两证型与血清CC16的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血清CC16在肺胀痰热郁肺证组及阳虚水泛证组间的变化规律及意义,以期为中医肺胀证型的诊断提供实验室参考指标,提高肺胀辨证分型准确性,提高中医临床疗效。方法:应用随机入组方法,共收集病例90例,脱落14例,实际有效病例共76例,包含痰热郁肺证组40例为观察组,阳虚水泛证组36例为对照组。通过采集患者入院当天的四诊资料,收集患者入院第一天的血常规、血清淀粉样蛋白A(Serum amyloid A,SAA)、超敏C反应蛋白(High sensitivity c-reactive protein,hs-CRP)、肺功能测定等项目,并于次日清晨采集患者空腹静脉血,通过静置(室温,20min)—离心(8cm,3000r/min,10min)—分离血清—低温保存(-80℃)—解冻—检测(ELISA)等步骤得出血清CC16浓度。就两证型组患者血清CC16水平及辅助检查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评估两证型组间在血清CC16水平及相关辅助检查资料间存在的相关性及差异性。结果:1.与阳虚水泛证组相比,痰热郁肺证组血清CC16水平明显降低,差异有显着性统计学意义(P<0.01)。2.与阳虚水泛证组相比,痰热郁肺证组WBC、NEUT%、hs-CRP、SAA水平升高较为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与阳虚水泛证组相比,痰热郁肺证组FEV1占预计值%、FEV1/FVC水平稍高,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4.痰热郁肺证组CC16水平随着WBC、NEUT%、hs-CRP、SAA水平的升高而降低,呈负相关关系(P=0.004,rs=-0.442)、(P=0.002,rs=-0.479)、(P=0.044,rs=-0.320)、(P=0.009,rs=-0.410);阳虚水泛证组与上述实验室指标均无相关性(P>0.05)。5.痰热郁肺证组CC16水平随着FEV1占预计值%水平的升高而升高,与FEV1占预计值%水平呈正相关(P=0.000,rs=0.703),与FEV1/FVC水平无相关性(P>0.05);阳虚水泛证组CC16水平与FEV1占预计值%、FEV1/FVC水平均无相关性(P>0.05)。结论:肺胀痰热郁肺证CC16水平与WBC、hs-CRP、NEUT%、SAA水平呈负相关,CC16水平随着WBC、hs-CRP、NEUT%、SAA水平的升高而降低,CC16可能参与了肺胀痰热郁肺证的炎症反应过程,其浓度越低说明炎症反应越重。

肖瑶[6](2020)在《双肺弥漫性病变患者肺泡灌洗液中肺表面活性蛋白A、D的表达水平和临床意义》文中研究说明目的:1.探究双肺弥漫性病变患者BALF中SP-A、SP-D的表达水平及对疾病鉴别的意义。2.探究ILD患者BALF中SP-A、SP-D的表达水平对患者疾病严重程度的评估意义。方法:1.选取2017.10-2019.10就诊于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呼吸二科影像学表现为双肺弥漫性病变的患者94例。其中男性46例,女性48例。其中ILD组60例,肺癌组16例(均取得肺组织病理活检证实),肺炎组18例(均为痰液或支气管分泌物中检验出病原菌且经抗感染治疗后影像学好转的患者)。将ILD组患者再分为:1)IIP组25例:其中IPF13例,IPAF8例,其他少见IIP 4例;2)CTD-ILD组30例:SS-ILD5例,RA-ILD8例,PM/DM-ILD 10例,UCTD-ILD 7例;3)肉芽肿性ILD组:结节病3例;4)其他类型ILD组:尘肺2例。测定入院时的动脉血氧分压、肺功能指标、6分钟步行距离、肺部高分辨断层扫描(HRCT)影像学资料,对肺HRCT进行评分,并对患者进行电子支气管镜检查,留取BALF,分析各组BALF中SP-A、SP-D的表达水平及对疾病鉴别的意义。2.分析ILD患者BALF中SP-A、SP-D的表达水平与肺功能指标、氧合指数、肺部HRCT评分、6分钟步行距离的相关性。结果:1.肺炎、肺癌组BALF中SP-A、SP-D的表达水平分析:1.1肺炎、肺癌患者BALF中SP-A浓度分别为110.48±11.32pg/ml、120.24±16.38pg/ml,SP-D浓度分别为1839.67±183.21pg/ml、1808.48±163.15pg/ml。两组SP-A、SP-D浓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1.2肺癌组中腺癌、鳞癌、小细胞癌BALF中SP-A浓度分别为123.60±18.93pg/ml、120.18±17.86pg/ml、113.60±9.86pg/ml,SP-D浓度分别为1863.44±184.13pg/ml、1813.73±108.33pg/ml、1693.31±128.34pg/ml,三组之间比较SP-A、SP-D的浓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ILD组BALF中SP-A、SP-D的表达水平分析:2.1 ILD组BALF中SP-A、SP-D浓度分别为111.44±27.93pg/ml、1421.36±317.85pg/ml,ILD患者BALF中SP-A浓度与肺炎、肺癌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ILD患者SP-D浓度低于肺炎、肺癌患者,差异有统计意义(分别为P=0.000,P=0.000)。2.2 IIP各亚组BALF中SP-A浓度有差异,IPF患者BALF中SP-A浓度低于IPAF、其他IIP患者,差异有统计意义(P值分别为P=0.028、P=0.04)。IIP各亚组BALF中SP-D浓度无显着差异(P>0.05)。2.3 CTD-ILD各亚组SS-ILD、RA-ILD、PM/DM-ILD、UCTD-ILD患者BALF中SP-A浓度无统计学差异(P>0.05);各亚组SP-D浓度有差异,PM/DM-ILD组患者BALF中SP-D浓度低于UCTD-ILD、SS-ILD、RA-ILD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P=0.011、P=0.046、P=0.007)。2.4肉芽肿性ILD(结节病)、其他ILD(尘肺)两组患者BALF中SP-A、SP-D浓度无明显差异(P>0.05);肉芽肿性ILD(结节病)、其他ILD(尘肺)两组患者BALF中SP-A、SP-D浓度均高于IIP及CTD-ILD各个亚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0)。3.IIP、CTD-ILD、IPF、PM/DM-ILD组患者BALF中SP-A、SP-D的表达水平与肺功能、肺部HRCT评分、OI、6分钟步行距离的相关性分析:3.1 IIP患者中SP-A浓度与TLC%pre、DLCO%pre呈正相关(分别为r=0.504,P=0.017;r=0.554,P=0.007),与肺HRCT评分呈负相关(r=-0.551,P=0.004)。SP-D浓度与FEV1%pre、DLCO%pre呈正相关(分别为r=0.412,P=0.046;r=0.509,P=0.016),与肺HRCT评分呈负相关(r=-0.613,P=0.001)。3.2 CTD-ILD患者BALF中SP-A浓度与TLC%pre呈正相关(r=0.499,P=0.018)。SP-D浓度与FVC%pre、DLCO%pre、OI呈正相关(分别为r=0.453,P=0.034;r=0.457,P=0.033,r=0.465,P=0.010),与肺HRCT评分呈负相关(r=-0.777,P=0.000)。3.3 IPF患者BALF中SP-A浓度与TLC%pre、DLCO%pre呈正相关(分别为r=0.623,P=0.041;r=0.673,P=0.023),与肺HRCT评分呈负相关(r=-0.733,P=0.004)。SP-D浓度与FVC%pre、FEV1%pre呈正相关(分别为r=0.752,P=0.003;r=0.660,P=0.014)。3.4 PM/DM-ILD患者BALF中SP-A与肺HRCT评分、肺功能、6分钟步行距离等无相关性。而SP-D水平与FVC%pre、FEV1%pre、DLCO%pre呈正相关(分别为r=0.842,P=0.009;r=0.819,P=0.013,r=0.775,P=0.024),与肺HRCT评分呈强负相关(r=-0.933,P=0.000)。结论:1.不同病因导致的双肺弥漫性病变患者BALF中SP-A、SP-D的表达水平不同,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指导双肺弥漫性病变的诊断。2.IIP、CTD-ILD组患者BALF中SP-A、SP-D的表达水平与肺功能、肺部HRCT评分有关。IIP、CTD-ILD组患者BALF中SP-A、SP-D浓度越低,其肺功能、肺部影像学表现越差。

蒋荣[7](2019)在《矽肺中ZC3H4参与间质转化影响肺纤维化的作用机制研究》文中认为目的:矽肺是因持久、大量吸入游离二氧化硅(Silicon dioxide,SiO2)粉尘颗粒而导致的以肺部矽结节形成,伴有大量胶原沉积等病理表现为显着特点的全身性疾病。肺巨噬细胞吞噬SiO2后释放致纤维化因子作用于成纤维细胞,使其过度增殖、迁移致不可逆性肺纤维化。通过上皮细胞、内皮细胞间质转化(epithelial-mesenchymal transition,EMT/endothelial-mesenchymal transition,EndoMT)而来的肌成纤维细胞参与了这一病理过程。课题组前期研究结果发现CCCH型锌指蛋白家族成员-MCPIP1在矽肺EndoMT中扮演了重要角色,ZC3H4作为MCPIP1同家族成员在矽肺间质转化中的作用不明。此外近年来研究发现干细胞治疗肺纤维化具有促进肺实质再上皮化、抑制肺部炎症反应、延缓肺纤维化等优势,但关于其对间质转化,尤其是对EndoMT这一病理过程的影响未见报道。因此本研究着重探讨在矽肺肺纤维化中ZC3H4对间质转化的调控作用,以及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human 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hBMSC)能否调控ZC3H4抑制矽肺EndoMT而发挥治疗效应。方法:1)ZC3H4参与矽肺上皮间质转化作用机制的研究探索。a)利用C57BL小鼠建立矽肺动物模型,天狼猩红染色技术验证肺纤维化病变;b)利用组织免疫荧光染色检测矽肺病人及小鼠肺组织EMT的发生以及ZC3H4的表达;c)利用蛋白免疫印迹(Western Blot),细胞免疫荧光染色法研究SiO2对小鼠肺上皮细胞系MLE12、人肺上皮细胞系A549和BEAS-2B中上皮标志物,间质特异性标志物及相关功能蛋白表达的影响;d)借助实时定量PCR(quantitative real-time PCR,qRT-PCR),Western Blot技术,细胞免疫荧光染色方法从基因层面和蛋白层面检测SiO2对MLE12细胞中circZC3H4,zc3h4 mRNA和蛋白ZC3H4表达的影响;e)借助CRISPR/Cas9基因打靶技术,深入研究ZC3H4调控EMT的机制;f)利用small interference RNA(siRNA)技术研究circZC3H4对ZC3H4表达及EMT的调控;g)借助细胞划痕试验检测ZC3H4和circZC3H4对MLE12细胞迁移能力的调控;h)利用miR-212模拟物(miRNA mimics)和拮抗物(miRNA anti),观察SiO2刺激模型中,miR-212对MLE12细胞中ZC3H4表达的影响;i)利用共转染、in-situ技术,探究circZC3H4与miR-212调控蛋白ZC3H4表达的分子机制。2)ZC3H4参与矽肺内皮间质转化作用机制的研究探索。a)利用胸部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CT)、天狼猩红染色以及血浆羟脯胺酸含量测定验证小鼠矽肺肺纤维化病变。b)免疫荧光染色测定矽肺病人以及小鼠肺部血管EndoMT现象以及ZC3H4表达;c)借助Western Blot,细胞免疫荧光染色验证SiO2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系(Human umbilical vein endothelial cell,HUVEC)和人肺动脉内皮细胞(Human pulmonary artery endothelial cell,HPAEC)中EndoMT的影响;d)借助CRISPR/Cas9基因打靶技术和药理学手段,深入验证ZC3H4调控EndoMT的机制。3)干细胞治疗调控ZC3H4抑制矽肺内皮间质转化的机制研究。a)建立干细胞治疗矽肺小鼠模型,利用超顺磁性氧化铁纳米颗粒(superparamagnetic iron oxide nanoparticles,SPIO)、细胞膜红色荧光探针Dil对hBMSC进行双模标记,结合胸部CT及组织免疫荧光技术,验证干细胞在肺内的时空分布及干细胞治疗对肺血管的保护作用;b)利用Western Blot,细胞免疫荧光染色探究SiO2及hBMSC对内皮细胞中内皮标志物,间质特异性标志物,以及ZC3H4表达的影响;c)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干细胞条件培养基(conditioned medium,CM)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A,VEGF-A)的含量;d)借助药理学手段,深入研究hBMSC分泌的VEGF-A在EndoMT中的调控机制。结果:1)SiO2诱导EMT的同时,引起ZC3H4表达的上升;circZC3H4/miR-212/ZC3H4轴调控EMT及上皮细胞的迁移功能;临床矽肺病人肺泡中ZC3H4表达显着上升。2)SiO2刺激EndoMT,引起内皮细胞表达ZC3H4;ZC3H4通过激活内质网应激(endoplasmic reticulum stress,ER Stress)和自噬,促进SiO2诱导的EndoMT发生;临床矽肺病人肺血管中ZC3H4表达显着上升。3)hBMSC治疗28天后,肺泡中可检测到标记的hBMSC,同时肺纤维化及血管破损现象明显改善,肺血管中ZC3H4表达下降;hBMSC条件培养基通过分泌VEGF-A抑制SiO2引起的ZC3H4表达的升高而抑制EndoMT发生。结论:本课题阐明了锌指蛋白ZC3H4对间质转化的调控作用;BMSC影响ZC3H4表达调控EndoMT的发生,进而延缓肺纤维化进程。上述结果将为矽肺肺纤维化发病机理的研究以及临床干细胞治疗肺纤维化提供关键性靶点。

张秀峰[8](2017)在《矽肺患者肺泡巨噬细胞中脂质代谢的变化》文中认为目的探讨矽肺患者肺泡巨噬细胞中脂质代谢的变化,分析其对矽肺纤维化发生发展的作用,进一步阐明矽肺发生的机制,为矽肺治疗提供新思路。方法研究对象选取:研究对象为北戴河中国煤矿工人疗养院的首次进行肺灌洗手术的矽肺患者,主要从事开拓、掘进、粉碎、风钻、石材加工等工作。由尘肺诊断专家组依据GBZ-70-2009《尘肺病诊断标准》对患者矽肺期别进行集体诊断。其中,矽肺壹期18例,矽肺贰期17例,矽肺叁期24例,均为男性,对照组8例,包括5例矽肺观察对象,3例误吸患者。此外,选取12例健康成年男性作为血清对照组。纳入研究对象时,排除患有传染性疾病、肺部疾病如肺炎、肺心病、活动期肺结核及患有其他部位纤维化的矽肺患者,同时排除肝功能异常和高脂血症患者。对照组、血清对照组、矽肺壹期、矽肺贰期、矽肺叁期患者的年龄、体质指数(BMI)比较差异无显着性。生物样本收集:抽取研究对象空腹外周静脉血3ml,离心提取血清样本;收集研究对象适量肺泡灌洗回收液,提取其中的肺泡巨噬细胞,保留上清液,所有样本均于-80℃保存。实验方法:应用HE、油红O染色对巨噬细胞进行形态学观察;应用透射电镜观察巨噬细胞超微结构。应用薄层色谱法(TLC)对肺泡巨噬细胞及肺泡灌洗液中的脂质进行分离定性;采用双抗体夹心法(ELISA)测定肺泡巨噬细胞及肺泡灌洗液中转化因子β(TGF-β1)、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TGF)和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LDL)浓度,同时测定血清TGF-β1、CTGF浓度;比色法测定肺泡巨噬细胞及肺泡灌洗液中胆固醇、甘油三酯、磷脂浓度。结果1 HE染色发现,与对照组相比,矽肺各组肺泡巨噬细胞胞质上出现大量空泡,胞浆中含大量吞噬颗粒,以叁期矽肺最为明显。2油红O染色发现,与对照组相比,矽肺各组肺泡巨噬细胞中出现橘红色脂滴,胞浆中可见大量吞噬颗粒,以叁期矽肺最为明显,确定肺泡巨噬细胞中存在脂质。3电镜发现矽肺各组肺泡巨噬细胞出现伪足断裂、消失,细核染色质边集,染色加深;次级溶酶体增加,线粒体发生肿胀、固缩、空泡,胞质中出现密度均一,大小不等的脂滴等现象,以矽肺贰期、叁期患者最为明显。4薄层色谱结果显示肺泡巨噬细胞和肺泡灌洗液中含有胆固醇、甘油三酯、磷脂三种脂质。5随着矽肺分期增高,AM和BALF中胆固醇含量均呈上升趋势,矽肺叁期组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矽肺壹期组、矽肺贰期组,差异具有显着性(P<0.05);AM中ox-LDL和磷脂水平随矽肺分期增高呈上升趋势,而BALF中ox-LDL水平呈下降趋势,各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具有显着性(P<0.05),BALF中的磷脂水平在各组间两两比较差异也均具有显着性(P<0.05),其中矽肺各组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矽肺贰期组明显低于矽肺壹期组,矽肺叁期组明显高于矽肺壹期组、矽肺贰期组。在各组BALF中,甘油三酯水平的差别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6血清中TGF-β、CTGF水平随矽肺进展呈上升趋势,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具有显着性(P<0.05),且血TGF-β水平与血CTGF水平呈正相关(P<0.05);对照组肺泡巨噬细胞中TGF-β、CTGF水平均明显低于矽肺各组(P<0.05),且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TGF-β、CTGF水平分别在矽肺壹期、矽肺贰期达到最大值;BALF中各组TGF-β、CTGF水平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7 AM中胆固醇、甘油三酯、磷脂、ox-LDL水平与血CTGF、TGF-β水平呈正相关(P<0.05),BALF中胆固醇、磷脂水平与血CTGF、TGF-β水平呈正相关(P<0.05),BALF中ox-LDL水平与血CTGF、TGF-β水平呈负相关(P<0.05),BALF中甘油三酯水平与血CTGF、TGF-β水平不存在相关关系(P>0.05)。结论1矽肺患者肺泡巨噬细胞发生泡沫化,存在脂质蓄积的现象。2随着矽肺纤维化的发展,矽肺患者血清中CTGF、TGF-β水平呈上升趋势,肺泡巨噬细胞中CTGF、TGF-β水平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且分别在矽肺壹期、贰期达最大值。3在矽肺纤维化发展进程中,肺泡巨噬细胞存在脂质代谢失衡的现象,且肺泡巨噬细胞中的脂质蓄积量随着纤维化程度的加重呈上升趋势,其机制可能与巨噬细胞发生泡沫化有关。

陈明,曾明,何兴轩[9](2017)在《肺纤维化疾病生物标志物的研究进展》文中提出肺纤维化是一组由多种病因引起的慢性肺部疾病,其病因复杂,发病机制不明,目前大部分肺纤维化疾病尚无有效治疗方法,患者生存质量和预后较差。近年来,关于肺纤维化疾病的易感和效应生物标志物研究取得重要进展,其对疾病的筛查和早期诊断,乃至疗效评估和预后判断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综述了与特发性肺纤维化(IPF)相关的MUC5B基因多态性和基质金属蛋白酶7、与矽肺相关的血红素加氧酶1和血硒及与多种肺纤维化疾病相关的涎液化糖链抗原6、肺表面活性蛋白D和鞘磷脂类信号通路等潜在生物标志物的研究进展,为深入探讨肺纤维化疾病的预防和诊治提供新思路。

王辉[10](2013)在《矽肺发生发展过程中CC16和SP-D变化规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研究目的】探讨CC16和SP-D在矽肺发生发展过程中变化及作用,为矽肺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疗效评估提供依据。【研究方法】1.动物实验:选择SPF级雄性Wistar大鼠84只,体重160-180克。随机将大鼠分为对照组和染矽尘组,每组42只。染矽尘组采用非气管暴露法1ml浓度为100mg/ml矽尘悬液一次性的气管内注入,对照组注入灭菌0.9%NaCl。染尘后分别在第3d、7d、14d、21d、28d、60d这6个时间点各取7只大鼠处死,进行在体支气管肺泡灌洗,取肺组织和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bronchoalveolarlavage fluid)。肺组织经多聚甲醛固定后石蜡包埋,切片,并做HE染色及免疫组织化学实验。观察肺组织病理变化及免疫组化阳性表达结果。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大鼠BALF中CC16,SP-D浓度变化并做统计分析。2.人群研究:选取某金矿工人240名,其中Ⅰ期矽肺患者80人,Ⅱ期矽肺患者40人,接尘组80人,对照组40人。ELISA法检测血清中CC16及SP-D含量并进行分析比较。【研究结果】1染尘大鼠肺组织病理学观察对照组大鼠肺组织结构完整,未见明显病变;染矽尘组大鼠染尘3d肺组织出现充血,炎性细胞(中性粒细胞,巨噬细胞)浸润;7d充血明显,肺泡间隔增宽且水肿,炎性细胞浸润;14d肺泡间隔进一步增宽,大量巨噬细胞增生、聚集;21d肺泡腔萎缩,部分消失,肺泡间隔断裂,炎性细胞主要为淋巴细胞和浆细胞;28d肺泡结构大部分遭到破坏,成纤维细胞增生,胶原纤维增多,部分肺组织呈肺不张样改变;60d肺泡结构遭到严重破坏,肺广泛纤维化。2染尘大鼠肺组织免疫组化染色对照组大鼠Clara细胞形态正常完整,排列整齐,Clara细胞的胞浆中大量表达CC16蛋白。染矽尘3d组,与对照组相比无明显改变,Clara细胞胞浆内仍然高表达CC16蛋白;7d组细支气管Clara细胞受损,有少许细胞脱落;14d组细支气管受损,Clara细胞大量脱落,CC16蛋白表达减少;21d时,CC16蛋白表达明显减少,且Clara细胞受损加重,脱落明显,呈现破损状;28d组Clara细胞被成纤维细胞及胶原纤维细胞所取代;第60d时,CC16阳性表达极少,肺组织广泛纤维化。正常肺组织中的SP-D表达于肺泡Ⅱ型细胞和Clara细胞中,主要表达于肺泡Ⅱ型细胞。染矽尘组3d后,肺组织SP-D阳性细胞增多不明显;7d组,肺泡Ⅱ型细胞SP-D阳性表达增多,肺泡结构未有明显改变;14d时,肺泡结构遭到破坏,SP-D强阳性表达;21d时,SP-D表达减少,肺泡结构遭到破坏;第28d时,肺泡结构遭到大量破坏,SP-D阳性表达大量减少,细胞界限模糊;60d时,肺泡Ⅱ型细胞受破坏严重,肺组织广泛纤维化,SP-D阳性表达模糊不清。3大鼠BALF中CC16,SP-D含量变化染矽尘大鼠BALF中CC16含量在各时间点与对照组相比较,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随时间的延长,含量逐渐减少。染矽尘大鼠BALF中SP-D含量在3d、7d、14d、21d时间点较对照组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28d、60d较对照组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呈先增加后降低趋势,在第14d时增高达高峰,此后开始降低。4人血清中CC16,SP-D含量变化与对照组相比,接尘组,矽肺Ⅰ期组、矽肺Ⅱ期组CC16及SP-D含量都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接尘组、矽肺Ⅰ期组、矽肺Ⅱ期组之间CC16及SP-D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结论】1CC16和SP-D在矽尘引起的炎症反应过程中发挥重要调节作用,两者量的表达与肺组织病理改变密切相关。2矽尘诱导大鼠BALF和接尘工人血清中CC16含量的不断降低,检测CC16可反映矽肺早期肺组织中Clara细胞的损伤情况。3染矽尘大鼠肺组织及BALF中SP-D表达增加,且其量随时间延长而有规律变化;接尘人群血清中SP-D含量较对照组降低,提示检测SP-D含量可反映矽肺早期发生发展过程中矽尘对肺泡Ⅱ型细胞及肺泡结构的损伤程度。4CC16和SP-D对矽肺的早期诊断及治疗疗效评估有一定的辅助意义。检测两者在血清中的含量可辅助判断矽肺病情的严重程度。

二、早期矽肺BAL液中肺表面活性蛋白A和磷脂含量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早期矽肺BAL液中肺表面活性蛋白A和磷脂含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特发性肺纤维化患者肺泡灌洗液中KL-6及SP-D的表达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写表
第一章 前言
    1.1 IPF的病因及发病机制
    1.2 IPF的诊断及诊断方法
        1.2.1 IPF的诊断
        1.2.2 IPF的诊断方法
    1.3 IPF的治疗及预后
第二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1.1 病例收集
        2.1.2 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见表1)
    2.2 研究方法
        2.2.1 一般资料的收集
        2.2.2 IPF患者的GAP指数及分期(见表2)
        2.2.3 BALF的留取与送检
        2.2.4 BALF中KL-6及SP-D含量的检测(见图1)
        2.2.5 实验原理
    2.3 统计学分析
第三章 结果
    3.1 一般资料的比较
    3.2 肺功能资料见下表(表5)
    3.3 BALF中KL-6与SP-D水平比较
    3.4 实验组BALF中KL-6和SP-D水平的相关性及表达水平
    3.5 KL-6、SP-D水平与肺功能相关性(见表8)
    3.6 KL-6、SP-D水平与BALF中细胞水平相关性(见表9)
    3.7 KL-6、SP-D水平与是否吸烟的关系
第四章 讨论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支气管肺泡灌洗液中生物标志物在特发性肺纤维化中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2)支气管肺泡灌洗术在尘肺中的应用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支气管肺泡灌洗在尘肺治疗的应用
    1.1 单纯支气管肺泡灌洗治疗的疗效
    1.2 支气管肺泡灌洗联合药物治疗的疗效
2 支气管肺泡灌洗在尘肺发病机制研究中的应用
    2.1炎症因子
    2.2 纤维化因子
    2.3 粉尘及Si O2含量
    2.4 细胞成分和蛋白
3 结语

(3)Sftpb在成体小鼠肺泡Ⅱ型上皮细胞的过表达导致特发性肺纤维化病症(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1.1 课题背景
    1.2 特发性肺纤维化的研究进展
        1.2.1 特发性肺纤维化的病理因素
        1.2.2 特发性肺纤维化中的关键细胞
        1.2.3 特发性肺纤维化中的关键因子
    1.3 肺表面活性物质
        1.3.1 肺表面活性蛋白的功能
        1.3.2 肺表面活性蛋白与呼吸道疾病
    1.4 肺部信号通路TGF-β/BMP的调控
    1.5 特发性肺纤维化动物模型
    1.6 研究目的与意义
第一章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载体、质粒与菌株
        1.1.2 实验动物
        1.1.3 主要实验仪器与设备
        1.1.4 主要实验试剂
        1.1.5 试剂的配制
    1.2 实验方法
        1.2.1 目的基因Sftpb的扩增
        1.2.2 构建重组质粒
        1.2.3 转基因小鼠鉴定
        1.2.4 小鼠肺组织的获取与处理
        1.2.5 石蜡包埋切片
        1.2.6 H&E染色
        1.2.7 石蜡切片免疫荧光
        1.2.8 小鼠肺组织总蛋白的提取
        1.2.9 Western blot
第二章 实验结果
    2.1 构建pMes-Sftpb转基因小鼠
        2.1.1 构建pMes-Sftpb-IRES-eGFP质粒
        2.1.2 酶切线性化pMes-Sftpb-IRES-eGFP质粒
        2.1.3 原核显微注射制备pMes-Sftpb转基因小鼠
        2.1.4 条件性过表达Sftpb转基因小鼠的有效性验证
    2.2 SP-C-rtTA;(tet O)_7-Cre;pMes-Sftpb特发性肺纤维化小鼠模型的表型及病理特征
        2.2.1 特发性肺纤维化小鼠模型肺整体与组织切片形态观察
        2.2.2 特发性肺纤维化小鼠模型病理指标检测
    2.3 在肺Ⅱ型上皮细胞过表达Sftpb导致小鼠特发性肺纤维化的机制
        2.3.1 特发性肺纤维化小鼠肺组织中细胞增殖与凋亡情况
        2.3.2 特发性肺纤维化小鼠肺组织中肺泡Ⅱ型上皮细胞与成纤维细胞增生
        2.3.3 特发性肺纤维化小鼠肺组织中肺表面活性物质蛋白各组分表达量发生变化
        2.3.4 肺Ⅱ型上皮细胞过表达Sftpb特发性肺纤维化小鼠模型中TGF-β信号通路被激活
第三章 分析与讨论
    3.1 特发性肺纤维化小鼠模型的构建
    3.2 特发性肺纤维化模型小鼠的表型和病理特征
    3.3 在肺泡Ⅱ型上皮细胞中过表达Sftpb导致肺泡上皮细胞与成纤维细胞增殖与凋亡发生变化
    3.4 在肺泡Ⅱ型上皮细胞中过表达Sftpb导致肺表面活性物质蛋白各组分表达量发生变化
    3.5 在肺泡Ⅱ型上皮细胞中过表达Sftpb导致TGF-β信号通路提高
第四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附录2
致谢
个人简历

(4)碳纳米材料与多环芳烃在肺表面活性物质膜上的行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研究内容
    1.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碳纳米材料与多环芳烃及毒性
        2.1.1 碳纳米材料及毒性
        2.1.2 多环芳烃及毒性
    2.2 肺表面活性物质
        2.2.1 肺表面活性物质的组成
        2.2.2 肺表面活性物质的功能
        2.2.3 肺表面活性物质膜
    2.3 纳米材料、多环芳烃与肺表面活性物质的研究现状
        2.3.1 纳米材料与肺表面活性物质的研究现状
        2.3.2 多环芳烃与肺表面活性物质的研究现状
第三章 碳纳米颗粒在肺表面活性物质膜上的稳定性研究
    3.1 实验部分
        3.1.1 实验材料与仪器
        3.1.2 实验方法
    3.2 结果与讨论
        3.2.1 PS及其组分对CNs稳定性的影响
        3.2.2 PS及其组分对CNs水合粒径的影响
        3.2.3 PS及其组分对CNs的表面电位的影响
        3.2.4 PS及其组分对CNs表面氧含量的影响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氧化石墨烯和多环芳烃与肺表面活性物质相互作用研究
    4.1 实验部分
        4.1.1 实验材料与仪器
        4.1.2 实验方法
    4.2 结果与讨论
        4.2.1 PS及组分对PAHs的增溶作用
        4.2.2 GO对 PAHs和 PS及组分的吸附
        4.2.3 PS及 PAHs对 GO稳定性的影响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多环芳烃跨肺表面活性物质膜的能力评估
    5.1 实验部分
        5.1.1 实验材料及设备
        5.1.2 实验方法
    5.2 结果与讨论
        5.2.1 人工PS膜的膜液浓度与结构
        5.2.2 渗透数据与参数相关性分析
        5.2.3 模型参数相关性的分析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和创新点
    6.1 结论
    6.2 创新点
    6.3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 攻读硕士期间的发表的论文及研究成果目录
附录 B 攻读硕士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5)肺胀两证型与血清CC16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英汉对照表
前言
材料与方法
    1 一般资料
    2 病例筛选
    3 具体观测内容及方法
    4 对照分组
    5 CC16检测方法
    6 数据统计
结果
    1 一般资料的对比
    2 两组间血清CC16水平的对比
    3 两组间WBC、NEUT%、hs-CRP、SAA水平的对比
    4 两组间FEV1 占预计值%、FEV1/FVC水平的对比
    5 两组间CC16 水平与WBC、hs-CRP、NEUT%、SAA水平的相关性
    6 两组间CC16 水平与FEV1 占预计值%、FEV1/FVC水平的相关性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综述一
        参考文献
    综述二
        参考文献
附录
    观察表
    知情同意书
致谢

(6)双肺弥漫性病变患者肺泡灌洗液中肺表面活性蛋白A、D的表达水平和临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写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SP-A、SP-D在非感染性肺部疾病的表达及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7)矽肺中ZC3H4参与间质转化影响肺纤维化的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绪论
文献综述 间质转化在纤维化相关疾病中的研究
    1 上皮-间质转化在纤维化疾病中的研究
        1.1 上皮-间质转化的定义
        1.2 上皮-间质转化的生物学标志物
        1.3 上皮-间质转化的分子机制
        1.4 上皮-间质转化与纤维化
    2 内皮-间质转化在纤维化疾病中的研究
        2.1 内皮-间质转化的定义和生物学标志物
        2.2 内皮-间质转化的分子机制
        2.3 内皮-间质转化与纤维化
    3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第一章 ZC3H4 参与矽肺上皮间质转化的作用机制探索
    1.1 前言
    1.2 材料与方法
        1.2.1 材料
        1.2.2 实验方法
    1.3 结果
        1.3.1 SiO_2 诱导小鼠肺部EMT现象
        1.3.2 SiO_2 诱导上皮细胞中EMT发生
        1.3.3 ZC3H4 在矽肺肺上皮组织中高表达
        1.3.4 SiO_2 促进上皮细胞中ZC3H4 的表达升高
        1.3.5 ZC3H4 调控SiO_2 诱导的EMT
        1.3.6 ZC3H4 调控SiO_2 引起的上皮细胞迁移功能的变化
        1.3.7 SiO_2 激活MLE12 细胞的内质网应激
        1.3.8 ZC3H4 通过激活内质网应激参与调控EMT
        1.3.9 SiO_2 对上皮细胞中circ ZC3H4 表达的影响
        1.3.10 circZC3H4 调控ZC3H4 蛋白的表达
        1.3.11 circZC3H4 调控SiO_2 诱导的EMT及迁移功能变化
        1.3.12 circZC3H4与miR-212 相互结合
        1.3.13 circZC3H4 通过miR-212 调控ZC3H4 表达
    1.4 小结
    1.5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二章 ZC3H4 参与矽肺内皮间质转化作用机制的研究探索
    2.1 前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材料
        2.2.2 实验方法
    2.3 结果
        2.3.1 SiO_2 引起小鼠肺纤维化
        2.3.2 SiO_2 诱导小鼠肺血管EndoMT发生
        2.3.3 ZC3H4 在矽肺肺组织血管中表达升高
        2.3.4 SiO_2 引起内皮细胞中ZC3H4 表达升高
        2.3.5 ZC3H4 调控SiO_2 引起的内皮间质转化发生
        2.3.6 ZC3H4 通过激活内质网应激(ER stress)参与EndoMT
        2.3.7 ZC3H4 通过激活自噬(autophagy)参与EndoMT
    2.4 小结
    2.5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三章 干细胞治疗调控ZC3H4 抑制矽肺内皮间质转化的机制研究
    3.1 前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材料
        3.2.2 实验方法
    3.3 结果
        3.3.1 干细胞治疗抑制矽肺肺纤维化进程
        3.3.2 干细胞治疗抑制肺血管组织中ZC3H4 表达和EndoMT发生
        3.3.3 干细胞条件培养基抑制内皮细胞中ZC3H4 表达和EndoMT发生
        3.3.4 干细胞治疗抑制肺血管中内质网应激和自噬的激活
        3.3.5 干细胞条件培养基抑制内皮细胞发生内质网应激和自噬
        3.3.6 干细胞通过分泌VEGF-A而发挥治疗效应
        3.3.7 VEGF-A通过影响ZC3H4 表达调控EndoMT
        3.3.8 VEGF-A部分通过与VEGFR2 结合而抑制EndoMT发生
    3.4 小结
    3.5 讨论
    参考文献
全文结论
致谢
作者简介

(8)矽肺患者肺泡巨噬细胞中脂质代谢的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表
引言
第1章 实验研究
    1.1 材料与方法
        1.1.1 研究对象选取
        1.1.2 实验试剂与实验仪器
    1.2 方法与步骤
        1.2.1 AM的分离、收集、培养
        1.2.2 血清样本收集
        1.2.3 研究方法
        1.2.4 统计方法
        1.2.5 质量控制
    1.3 结果
        1.3.1 基线资料分析结果
        1.3.2 HE、油红O染色观察结果
        1.3.3 电镜观察结果
        1.3.4 薄层色谱结果
        1.3.5 BALF中胆固醇、甘油三酯、磷脂、ox-LDL水平
        1.3.6 AM中胆固醇、甘油三酯、磷脂、ox-LDL水平
        1.3.7 血清中CTGF、TGF-β水平分析
        1.3.8 肺泡巨噬细胞中CTGF、TGF-β水平分析
        1.3.9 BALF中CTGF、TGF-β水平分析
        1.3.10 相关分析
    1.4 讨论
    1.5 结论
    参考文献
第2章 综述 脂质代谢与矽肺
    2.1 脂质的概念
    2.2 脂质的分类、代谢、分离
        2.2.1 脂质分类
        2.2.2 脂质在体内代谢途径
        2.2.3 脂质的分离与测定
    2.3 矽肺的发病现状
    2.4 矽肺的发病机制
        2.4.1 二氧化硅在矽肺发生中的作用
        2.4.2 TGF-β在矽肺纤维化中的作用
        2.4.3 CTGF在矽肺中的作用
    2.5 脂质代谢在矽肺发病中的作用
        2.5.1 脂质代谢对巨噬细胞吞噬作用的影响
        2.5.2 脂质代谢对肺纤维化的影响
    参考文献
结论
致谢
导师简介
作者简介
学位论文数据集

(9)肺纤维化疾病生物标志物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IPF相关生物标志物
    1.1 黏蛋白5B(mucin 5B,MUC5B)
    1.2 基质金属蛋白酶7(matrix metalloprotease-7,MMP-7)
2 矽肺相关生物标志物
    2.1 血红素加氧酶1(heme oxygenase-1,HO-1)
    2.2 血硒
3 其他肺纤维化疾病相关生物标志物
    3.1 涎液化糖链抗原6(Krebs von den Lungen-6,KL-6)
    3.2肺表面活性蛋白D(surfactant proteins-D,SP-D)
    3.3 鞘磷脂类信号通路相关物质
4 结语

(10)矽肺发生发展过程中CC16和SP-D变化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研究生导师及课题指导小组成员简介
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表
前言
技术路线
第一部分 染矽尘大鼠 CC16、SP-D 变化的实验研究
    材料与方法
        1 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主要试剂与仪器设备
        2 方法
        2.1 实验试剂配制
        2.2 实验动物分组
        2.3 实验动物染矽尘模型建立
        2.4 支气管肺泡灌洗液的收集
        2.5 大鼠 BALF 中 CC16、SP-D 测定
        2.6 大鼠肺组织病理学观察及免疫组织化学测定
        2.7 统计学分析
    结果
        1 不同时间点大鼠肺组织标本肉眼观察
        2 大鼠肺组织切片 HE 染色
        3 大鼠肺组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
        4 大鼠 BALF 中 CC16 含量变化
        5 大鼠 BALF 中 SP-D 含量变化
第二部分 矽肺不同发展阶段 CC16、SP-D 变化的现场研究
    对象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2 主要试剂与仪器设备
        3 方法
        3.1 问卷调查
        3.2 血样收集
        3.3 血清 CC16、SP-D 测定
        3.4 统计学分析
    结果
        1 人群一般资料
        2 各观察组血清中 CC16、SP-D 含量比较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表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已(待)发表论文
致谢

四、早期矽肺BAL液中肺表面活性蛋白A和磷脂含量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特发性肺纤维化患者肺泡灌洗液中KL-6及SP-D的表达及意义[D]. 刘睿超. 兰州大学, 2021(12)
  • [2]支气管肺泡灌洗术在尘肺中的应用研究进展[J]. 屠照,杨中卫. 职业与健康, 2021(04)
  • [3]Sftpb在成体小鼠肺泡Ⅱ型上皮细胞的过表达导致特发性肺纤维化病症[D]. 王林芳. 福建师范大学, 2020(12)
  • [4]碳纳米材料与多环芳烃在肺表面活性物质膜上的行为研究[D]. 张林丰. 昆明理工大学, 2020(04)
  • [5]肺胀两证型与血清CC16的相关性研究[D]. 杨夏蓉. 云南中医药大学, 2020(01)
  • [6]双肺弥漫性病变患者肺泡灌洗液中肺表面活性蛋白A、D的表达水平和临床意义[D]. 肖瑶. 河北医科大学, 2020(02)
  • [7]矽肺中ZC3H4参与间质转化影响肺纤维化的作用机制研究[D]. 蒋荣. 东南大学, 2019(05)
  • [8]矽肺患者肺泡巨噬细胞中脂质代谢的变化[D]. 张秀峰. 华北理工大学, 2017(03)
  • [9]肺纤维化疾病生物标志物的研究进展[J]. 陈明,曾明,何兴轩. 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 2017(02)
  • [10]矽肺发生发展过程中CC16和SP-D变化规律研究[D]. 王辉. 济南大学, 2013(06)

标签:;  ;  ;  ;  ;  

早期矽肺BAL液中肺表面活性蛋白A和磷脂含量的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