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径矫正治疗成人牙列轻度拥挤的临床体会

缩径矫正治疗成人牙列轻度拥挤的临床体会

一、减径法矫治成人牙列轻度拥挤临床体会(论文文献综述)

阴哲炜[1](2021)在《骨性Ⅰ类和Ⅱ类错(牙合)畸形患者前伸髁道斜度与部分咬合因素的相关性分析及病例报告》文中认为目的:探讨骨性I类和骨性II类错(牙合)畸形患者前伸髁道斜度和部分咬合因素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骨性I类和骨性II类错(牙合)畸形患者各50例,利用X线头颅侧位片,测量分析前伸髁道斜度和部分咬合相关测量项目。结果:(1)骨性I类和骨性II类错(牙合)畸形患者的前伸髁道斜度(CA)和下颌平面角(MFA)有极其显着的统计学差异,Downs(牙合)平面和功能(牙合)平面有统计学差异,而两类患者的切道斜度(IA)、Spee曲线深度差异无统计学差异。(2)骨性I类错(牙合)畸形患者的前伸髁道斜度(CA)与咬合因素均不相关。(3)骨性II类错(牙合)畸形患者的前伸髁道斜度(CA)与功能(牙合)平面呈低度正相关,与其他咬合因素不相关。结论:骨性I类错(牙合)畸形患者的前伸髁道斜度较II类患者更为陡峭;这两类错(牙合)畸形患者的前伸髁道斜度与咬合因素之间不协调或关系异常,可能是颞下颌关节症状的潜在危险因素,应引起医生的关注;同时医生通过正畸治疗建立新的咬合关系时要注意其与髁突之间的协调关系,有利于维护口颌系统健康。目的:对成人骨性II类错(牙合)畸形患者,经过全面的术前检查和分析,制定详细的矫治方案,利用固定矫治技术,采用不同的矫治策略,包括拔除牙位、支抗控制技术以及矫治过程均不相同,观察分析临床治疗效果。材料与方法:选取3例本人研究生期间治疗的骨性II类错(牙合)畸形的成年患者。病例一:DHP,女,18岁,主诉为“右侧后牙咬合不佳”求治,伴颞下颌关节紊乱病(TMD);骨性II类均角骨面型,上颌前突,下颌后缩,下颌骨发育不足;上下牙列重度拥挤,双侧尖磨牙远中关系,前牙深覆(牙合)、深覆盖,右侧第二前磨牙和磨牙正锁(牙合)。上颌利用固定式横腭杆控制上颌磨牙位置,配合(牙合)垫打开咬合,采用交互牵引先解除右侧后牙锁(牙合);随后拔除14、24、35、45牙进行排齐整平上下牙列,内收前牙,减小突度,改善咬合关系。病例二:LBH,女,27岁,主诉以“牙列不齐”求治;骨性II类均角骨面型,上下唇严重前突,下颌骨发育不足,下颌后缩;上颌中度拥挤,下颌重度拥挤,双侧磨牙中性关系,前牙深覆盖,Bolton指数不协调。拔除三个第一前磨牙和一个龋坏的第二前磨牙,上颌采用微螺钉进行强支抗控制内收前牙,同时控制垂直高度,防止面型恶化,下颌利用拔牙间隙排齐整平牙列,尽量内收前牙,减小突度。病例三:LYT,女,21岁,主诉为“龅牙”求治。骨性II类伴高角趋势的患者,上下唇严重前突,上颌骨前突,下颌骨发育不足,颏部严重后缩;上下牙列轻度拥挤,前牙轻度开(牙合)、深覆盖,双侧尖牙远中关系,磨牙中性关系。拔除四个第一前磨牙进行正畸掩饰性治疗,上颌采用PASS技术进行支抗控制,下颌利用拔牙间隙,尽量内收上下前牙,减小突度,改善侧貌,同时建立正常的覆(牙合)覆盖和良好的咬合关系。结果:三位患者在采用不同的矫治方案和固定矫治技术治疗后,建立了良好的咬合关系,软组织侧貌明显改善。结论:对于骨性II类错(牙合)畸形的成年患者,正畸医师需在治疗前进行详细的检查分析,得出正确的诊断。因成年患者无生长发育潜力,要根据患者个人情况和临床状况制定矫治方案,采用适宜的固定矫治技术,可以获得医患双方均满意的矫治结果。

王媛[2](2019)在《恒牙列邻面牙釉质厚度的CBCT研究》文中提出研究目的邻面去釉技术可解决许多正畸矫治的常见临床问题。邻面去釉的量与邻面釉质厚度紧密相关,却少有文献报道。通过CBCT测量恒牙列近、远中邻接区的牙釉质厚度,分别比较牙列左右侧同名牙近远中釉质厚度、各个牙位近远中釉质厚度及上下颌全部邻接区釉质平均厚度,及性别对邻面釉质的影响,为临床上邻面去釉技术的应用提供参考。研究方法从临床上拍摄的CBCT资料中筛选出的32例个别正常的病例并用筛选后的856颗牙齿作为研究对象,运用Invivo dental软件测量每颗牙齿的近远中邻接区的釉质厚度,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大多数牙位远中邻接区釉质厚度数值上大于近中邻接区釉质厚度,除了上下颌第二磨牙的近远中釉质厚度有统计学差异(P>0.05),其余牙齿的近远中釉质厚度无统计学差异(P>0.05)。上颌侧切牙是上牙列中近远中邻接区釉质厚度最薄的牙齿,厚度为0.79±0.26mm。下颌中切牙和侧切牙是下牙列中釉质厚度最薄的牙齿,下中切牙釉质厚度为0.55±0.14mm,下侧切牙釉质厚度为0.61±0.16mm。除了上颌侧切牙,釉质厚度有从前向后增大的趋势。上颌全部近远中釉质平均厚度大于下颌,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01),上颌全部釉质平均厚度为1.05±0.30mm,下颌全部釉质平均厚度为0.94±0.34mm。比较男性女性的每个牙的近远中釉质厚度差异,上颌第二前磨牙的近中邻面釉质厚度、上颌第一前磨牙的远中邻面釉质厚度、上颌第二磨牙的远中邻面釉质厚度、下颌尖牙近中邻面釉质厚度、下颌中切牙远中邻面釉质厚度有性别差异,均为女性的釉质厚度大于男性,且有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男性女性的每个牙平均釉质厚度差异,上颌第一前磨牙、上颌第二前磨牙、下颌中切牙、下颌第二磨牙的釉质厚度有性别差异(P<0.05),且女性釉质厚度大于男性。其余牙齿釉质厚度没有性别差异。女性的上颌全部近远中邻接区釉质平均厚度与男性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01),下颌的全部近远中釉质平均厚度没有性别的统计学差异(P>0.05),从数值上看,女性的下颌釉质平均厚度仍大于男性。无论男女的上颌全部近远中釉质平均厚度大于下颌。结论不同牙位的釉质厚度不同,切牙区的釉质厚度相对于整个牙列的釉质厚度是最小的,在进行前牙区邻面去釉时需注意下颌切牙和上颌侧切牙的釉质厚度。临床上常用相邻两牙的邻接区0.5mm去釉量,每牙去釉量0.25mm已占下切牙釉质厚度的50%,下切牙应适当减少去釉量,建议下前牙邻接区去釉量为0.4mm。上牙列和下后牙的邻接区去釉量0.5mm是非常安全的,甚至可以适当增大。上牙列通过邻面去釉获得的最大间隙量为10.2mm,下牙列通过邻面去釉获得的最大间隙量为9mm。大多数牙齿的邻面釉质厚度女性大于男性。影响邻面釉质厚度因素较多,个体差异较大,在设计大量邻面去釉前应拍摄CBCT测量邻面釉质厚度,根据邻面釉质厚度进行方案设定。

张媛[3](2019)在《短根牙在无托槽隐形矫正中不同移动方式下的三维有限元分析》文中认为目的:应用三维有限元分析法,通过对比分析无托槽隐形矫正中正常形态和短根异常的上颌中切牙在相同正畸力不同移动方式作用下牙根、牙周膜的应力分布及牙齿的位移,总结牙根、牙周膜的应力分布规律,牙齿移动趋势,为隐形矫治方案设计及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避免短根异常(SRA)的患者在矫治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临床风险。方法:从兰州大学口腔医院正畸科2016年8月至2017年8月就诊的患者中,根据其曲面断层片及短根异常(SRA)诊断标准,选择三名成年志愿者(上颌中切牙的临床冠根比分别为1:1.3,1:1,1:0.7),对志愿者颌面部行CBCT扫描,利用Mimics软件三维重建所得图像,采用Geomagic及Pro/E等相关软件建立上颌牙列、牙槽骨、牙周膜及隐形矫治器的三维有限元模型,施加远中移动、压入移动及腭侧移动相对应的载荷,对不同临床冠根比的上颌中切牙在相同载荷作用下及相同临床冠根比的上颌中切牙在不同移动方式下牙根和牙周膜的应力、牙齿的位移趋势进行分析对比。结果:(1)构建了三组不同临床冠根比的上颌中切牙的牙颌模型,比例分别为1:1.3,1:1,1:0.7;(2)三组不同临床冠根比的上颌中切牙,在远中移动时,牙根应力主要位于牙根颈部远中面,牙周膜应力主要集中在牙根颈部近远中面;在压低过程中,牙根应力主要集中在牙根颈部舌侧,牙根越短,牙周膜应力越靠近根尖部,牙根越长,牙周膜应力最大值越偏向牙颈部;在内收过程中,牙根应力较大的部位位于舌侧牙根颈部,牙周膜应力主要分布于牙根颈部及根中1/3,牙根越短,应力越集中,牙根越长,应力分布越均匀;(3)对于同一临床冠根比的上颌中切牙,在压低过程中,牙周膜高应力范围最大,主要集中在根尖部及牙根舌侧面;(4)在远中移动时,左上中切牙为冠唇向压低移动,位移量变化最明显的是Z轴方向,随着R/C大于1,位移量明显减小;在压低时,牙冠有远中唇侧移动趋势,位移量变化最明显的是X轴方向,随着R/C大于1,位移量明显减小;在内收时,为近中冠向移动,位移量变化最明显的是X轴方向,随着R/C大于1,位移量明显减小。结论:(1)三组不同临床冠根比的上颌中切牙,在远中、压入及内收移动过程中,牙根及牙周膜应力分布差异较大,牙根越短,应力越集中,牙根越长,应力分布越均匀。(2)对于同一临床冠根比的上颌中切牙,在远中,压低及内收过程中,压低时出现牙根吸收的风险可能高于远中移动及内收移动。(3)在隐形矫治中牙齿移动类型为倾斜移动,转动中心位于牙颈部以下牙根处。(4)减小隐形矫治器形变量,可以有效减小受力牙牙根及牙周膜的应力值,短根异常并不是正畸治疗的禁忌症,对于不同临床冠根比牙齿,只要力值加载在其可承受范围内,并不会引起牙根吸收。

赵薇[4](2019)在《三种内收上颌前牙力系统的对比研究》文中认为目的:通过比较三种力系统对上颌前牙整体内收的影响,观察微种植体支抗辅助下三种不锈钢弓丝滑动法矫治骨性Ⅱ类上颌前突患者时上前牙的移动方式,探讨其作用机制,为临床上选择合适的前牙内收方式提供理论依据及参考。方法:本研究选取兰州大学口腔医院口腔正畸科上颌前突患者33例,矫治方案均为拔除上下颌双侧第一前磨牙,微螺钉种植体加强支抗。按病例号随机分为三组。应用0.019×0.025英寸不锈钢平直弓丝配合2mm短牵引钩滑动法内收上前牙的患者作为对照组(C),应用0.018×0.025英寸不锈钢2mm深度摇椅弓配合7mm长牵引钩滑动法内收上前牙的患者作为实验组(E1),应用0.016×0.022英寸不锈钢V形曲配合2mm短牵引钩滑动法内收上前牙的患者作为实验组(E2),每组由11人组成。分别于关闭拔牙间隙前(T0)和关闭拔牙间隙后(T1)拍摄头颅侧位定位片并制备上颌研究模型,头影测量分析项目19项,模型测量分析项目4项,关闭拔牙间隙所用时间测量项目1项。本研究数据的统计分析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和Wilcoxon秩检验。结果:三组关闭拔牙间隙后骨组织测量显示SNA,A-VR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NA-PA无显着性差异。软组织测量显示三组上唇突度减小,鼻唇角增大,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牙性测量指标U6-PP和U6-VR三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E1组上切牙切端内收量小于C组和E2组,但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上切牙切端压低量E1组大于E2组,E2组大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上切牙唇倾度的变化E1组小于E2组,E2组小于C组,无显着性差异。对照组尖牙间宽度变化与实验组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C组和E1组,E1组和E2组关闭拔牙间隙所需时间T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治疗上颌前突患者时,三种力系统在微种植体支抗条件下,将不同尺寸的不锈钢丝和相应高度的牵引钩结合起来,采用滑动法关闭间隙,A点均后移,前牙明显内收,上唇下降、后移,内收量大,患者侧貌改善。2.摇椅形唇弓力系统在内收前牙过程中对前牙唇倾和压低的作用优于V形曲和平直弓丝,前牙更接近整体内收。

党艳清[5](2018)在《Damon Q矫治器非拔牙矫治成人安氏Ⅱ类2分类错(牙合)的临床研究》文中认为目的:通过对成人安氏Ⅱ类2分类患者治疗前后的模型和X线头颅侧位片进行测量分析,比较矫治前后患者的牙颌结构以及颌面部软硬组织三维方向的改变,探讨Damon Q矫治器非拔牙矫治成人安氏Ⅱ类2分类患者的临床疗效,为临床矫治此类错牙合患者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2014年至2015年期间在河南省口腔医院就诊的成人安氏Ⅱ类2分类错牙合患者20例,均选用Damon Q矫治器,通过直丝弓非拔牙矫治技术进行矫治。所有患者治疗前后均制作上下颌模型,拍摄X线头颅侧位片和曲面断层片。由本人在一定时间内对治疗前后的模型和X线头颅侧位片进行测量,并对测量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矫治前后牙弓宽度、牙颌结构及软组织侧貌的改变。结果:牙弓宽度的变化:矫治后,患者的上颌中段牙弓宽度和下颌前中后段牙弓宽度均有所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上颌前段和后段牙弓宽度虽有增加,但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牙颌结构及软组织变化:矫治后,患者的下颌平面角(MP-FH角)、前全面高(N-Me)、前下面高(ANS-Me)、前下面高与前全面高之比(ANS-Me/N-Me)、上中切牙长轴与SN平面的后下交角(U1-SN角)、下中切牙长轴与MP平面的后上交角(L1-MP角)、下颌第一磨牙的近中颊尖到MP平面的距离(L6-MP距)均大于治疗前,上中切牙的阻抗中心到PP平面的距离(U1R-PP距)、下中切牙的阻抗中心到MP平面的距离(L1R-MP距)、颏唇沟点到H线的距离(Si-H线距)均小于治疗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上牙槽座角(SNA角)、下牙槽座角(SNB角)、上下牙槽座角(ANB角)、后面高(S-Go)、后面高与前全面高之比(S-Go/N-Me)、上颌第一磨牙的近中颊尖到PP平面的距离(U6-PP距)、鼻唇角(Cm-Sn-UL角)、上唇突距(ULP)、下唇突距(LLP)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使用Damon Q非拔牙矫治成人安氏Ⅱ类2分类患者,能够解除前牙闭锁牙合,协调上下牙弓,改善牙颌结构三维方向的不协调,并在一定程度上改善软组织侧貌,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为临床成人安氏Ⅱ类2分类患者的矫治提供了参考依据。

冯贻苗[6](2018)在《微型种植体支抗辅助压低慢性牙周炎下前牙牙槽骨变化的CBCT研究》文中认为第一部分:微型种植体支抗辅助压低慢性牙周炎下前牙牙槽骨变化的CBCT研究目的CBCT评价微型种植体支抗辅助压低慢性牙周炎下前牙牙槽骨的变化。方法选取慢性牙周炎伴下切牙病理性移位患者18例,正畸治疗并利用微型种植体支抗辅助压低下前牙,解除咬合创伤,纠正病理性位移,治疗前后分别拍摄CBCT,对其治疗前后下前牙唇舌侧牙槽骨高度和厚度进行测量和对比分析。结果治疗后下切牙病理性位移得到纠正,下颌中切牙牙槽骨厚度由6.OOmm增加到6.77mm,下颌侧切牙牙槽骨厚度从6.07mm增加到6.8 9mm。下颌中切牙唇侧牙槽嵴顶到唇侧CEJ的距离从5.45mm减小到3.93mm,舌侧牙槽嵴顶到舌侧CEJ的距离从4.79mm减小到3.38mm,下颌侧切牙唇侧牙槽嵴顶到唇侧CEJ的距离从4.83mm减小到3.79mm,舌侧牙槽嵴顶到舌侧CEJ的距离从4.76mm减小到3.58mm。结论微型种植体支抗辅助压低下前牙能使下前牙牙槽骨得到良好的改建。实验一 正畸牙移动时机对大鼠牙槽骨损缺再生术后骨改建影响的研究目的探索牙槽骨缺损再生术后最佳的牙移动时机。材料与方法选取52只6周龄健康雄性SD大鼠(体重190±10g,SPF级)。全麻下,在上颌左侧第一磨牙近中根的近中区行粘骨膜翻瓣术,用慢速牙科电机裂钻将部分牙槽骨(长×宽×深约为2mm×2mm×3mm)去除并暴露近中根近中面区的根面牙骨质,刮除牙周组织包括牙周膜和牙骨质,建立牙槽骨缺损模型。随后施以引导性组织再生术,植入Bio-Oss骨粉,表面覆盖Bio-Gide膜。以再生性手术后进行正畸牙移动为实验组,以再生性手术后不进行正畸牙移动为对照组。实验组分别于术后1个月、2个月、3个月和6个月进行正畸牙移动,在大鼠上颌左侧安装正畸加力装置牵引上颌第一磨牙向近中移动,加载力值为50克,每周加力1次,正畸牙移动8周后处死大鼠。取实验组和对照组的上颌骨组织块,含左侧上颌第一磨牙牙槽骨组织,进行HE染色。观察不同时机正畸牙移动各实验组和对照组牙槽骨缺损区组织的改建变化。以骨缺损区近远中边缘为测量部位,分别从每张切片的测量部位各选取4个高倍视野(×100倍),计算各标本该部位每视野的平均破骨细胞数和成骨陷窝数。所获得的实验数据采用SPSS25.0进行统计分析,对各实验组和对照组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SNK法进行两两比较,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术后1个月进行正畸牙移动,对照组骨缺损区以纤维组织为主,可见少量新骨。实验组骨缺损区纤维组织增多,局部以炎症反应为主,新生骨量较少。破骨陷窝数量由对照组的3.53个增加到实验组的5.20个(P<0.05),成骨细胞数量由9.76个减少到5.25个(P<0.05)。术后2个月正畸牙移动,对照组骨缺损区有少量新骨形成,成骨活跃,成纤维细胞减少。实验组骨缺损区新骨较对照组减少,成骨不活跃。破骨陷窝数量由对照组的3.75个增加到实验组的5.46个(P>0.05),成骨细胞数量由对照组的15.69个减少到实验组的11.26个(P<0.05)。术后3个月正畸牙移动,对照组骨缺损区新骨形成较多,成熟骨明显增多,成骨活跃,纤维组织比例减少。实验组骨缺损区新生骨量、成骨活跃程度均较对照组增多,纤维组织较对照组减少。破骨陷窝数量由对照组的5.02个减少到实验组的3.55个(P<0.05),成骨细胞数量由对照组的20.09个增加到实验组28.87个(P<0.01)。术后6个月正畸牙移动,对照组中新生骨较术后3个月组明显增多,成骨活跃,纤维组织比例进一步减少。实验组中新生牙槽骨骨量和钙化程度均较对照组明显增多,纤维组织比例减少。破骨陷窝数量由对照组的4.81个减少到实验组的3.92个(P<0.05),成骨细胞数量由对照组的22.56个增加到实验组的29.25个(P<0.01)。结论根据本研究的有限数据,得出如下结论:1.应用GTR和Bio-Oss植骨术可以有效的修复牙槽骨缺损,促进牙槽骨再生。2.牙槽骨缺损再生性术3个月后适合正畸牙移动。实验二不同正畸力牙移动对大鼠牙槽骨缺损修复影响的研究目的探索再生性手术后最佳正畸牙移动的加载力值。材料与方法选取28只6周龄健康雄性SD大鼠(体重190±10g,SPF级)。选用的牙槽骨缺损再生性手术及牙移动的动物模型同实验一。以再生性手术后进行正畸牙移动为实验组,以再生性手术后不进行正畸牙移动为对照组。实验组对再生性手术3个月后施以不同的加载力值:50克、80克、100克进行牙齿移动。牙移动8周后处死大鼠。取实验组和对照组的上领骨组织块,含左侧上颌第一磨牙牙槽骨组织,进行HE染色。观察不同正畸力作用下牙移动各实验组和对照组牙槽骨缺损区组织的改建变化。以骨缺损区近远中边缘为测量部位,分别从每张切片的测量部位各选取4个高倍视野(×1OO倍),计算各标本该部位每视野的平均破骨细胞数和成骨陷窝数。所获得的数据采用SPSS25.0进行统计分析,对各实验组和对照组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SNK法进行两两比较,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加载50克和加载80克力组上颌左侧第一磨牙移动速度分别为0.228mm/周和0.233mm/周,临床松动度均为Ⅰ度。而加载100克力组牙移动的速度为0.315mm/周,临床松动度增加到Ⅱ度。2、对照组牙槽骨缺损修复区新骨和成熟骨较多。成骨细胞数量为20.09个,破骨陷窝数为5.02个。加载50克和80克力组骨缺损区新生骨及成熟骨较对照组增多,纤维组织比例减少,成骨较对照组活跃。加载50克力组成骨细胞增加到28.83个(P<0.05),破骨陷窝数减少到3.65个(P>0.05)。加载80克力组,成骨细胞增加到26.53个(P<0.05),破骨陷窝数减少到3.86个(P<0.05)。加载100克力组骨缺损区新生骨和成熟骨较对照组减少,炎症细胞和纤维比例明显增多。成骨细胞减少到12.54个(P<0.01),破骨陷窝数增加到7.65个(P<0.01)。结论根据本研究的有限数据,得出如下结论:再生性手术后3个月进行正畸牙移动时,施加一定的轻力(50g或者80g)进行牙移动能够诱导并促进牙槽骨缺损的修复,而施加一定的重力(1OOg)则会导致成骨降低,影响牙槽骨缺损的修复。实验三骨改建相关细胞因子在正畸牙移动中对大鼠牙槽骨缺损修复影响的研究目的探索牙槽骨缺损再生性术后不同时机进行正畸牙移动时骨改建相关细胞因子的表达变化。.材料与方法选择52只6周龄健康雄性SD大鼠(体重190±1Og,SPF级)。选用的牙槽骨缺损再生性手术及牙移动的动物模型同实验一。以再生性手术后进行正畸牙移动为实验组,以再生性手术后不进行正畸牙移动为对照组。实验组根据牙再生术后不同的愈合时间1个月、2个月、3个月及6个月进行牙齿移动,加载力值为50克。牙移动8周后处死大鼠。取实验组和对照组的上颌骨组织块,含左侧上颌第一磨牙牙槽骨组织制作石蜡切片。采用免疫组化染色方法,以骨缺损区近远中边缘为测量部位,分别从每张切片的测量部位各选取4个高倍视野(×100倍),观察计算不同时机正畸牙移动各实验组和对照组牙槽骨缺损区组织每视野平均的破骨细胞抗酒石酸磷酸酶(TRAP)染色、骨保护素(OPG)、破骨细胞分化因子(RANKL)、骨形态发生蛋白(BMPs)和基质衍生因子-1(SDF-1)的表达量。使用病理图像分析系统,对免疫组化染色后的切片作半定量分析。所获得的数据采用SPSS25.0进行统计分析,对各实验组和对照组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SNK法进行两两比较,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术后1个月和2个月正畸牙移动,实验中破骨陷窝的数量增加(P<0.01),骨改建相关细胞因子OPG、BMP和SDF-1的表达减少(P<0.05),RANKL的表达增加(P<0.05)。术后3个月和6个月正畸牙移动,实验组中破骨陷窝的数量减少(P<0.05),骨改建相关细胞因子OPG、BMP和SDF-1的表达增加(P<0.05),RANKL的表达减少(P<0.05)。结论根据本研究的有限数据,得出如下结论:牙移动作用下,OPG、RANKL、BMP和SDF-1在牙槽骨缺损区正畸牙移动骨改建、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的增生、分化和功能的维持、骨吸收和骨形成的调节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调控作用。但是其作用机制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周奕辰[7](2018)在《正畸与修复联合治疗牙体或牙列缺损伴错颌畸形的临床病例报告》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背景:现如今,牙体缺损和牙列缺损的患者在各个年龄段的人群中广泛存在,这类患者常出现咀嚼、发音及美观的问题,严重影响着人们的生活与工作。但是,越来越多的患者在出现牙体缺损或牙列缺损的同时,伴有修复间隙过小、牙列散在间隙以及咬合紊乱,牙齿错位等错颌畸形的问题。如果行单纯的修复治疗,不仅临床操作较为困难,而且修复后的疗效也无法保证。正畸与修复相结合的治疗方法在纠正错颌畸形,排齐牙列,改善咬合关系的同时,能更好的恢复牙齿形态和功能,是一种较为理想的口腔跨学科联合治疗方法,值得临床推广与应用。目的:本临床研究通过对牙体或牙列缺损伴牙颌畸形的患者,先使用正畸方法纠正错颌畸形,提供良好的修复或种植条件后,再进行相应的后续治疗,从而分析与探究正畸与修复跨学科联合治疗复杂的牙体或牙列缺损患者的临床疗效,为此类病人治疗的方法选择提供临床依据。材料和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7年1月来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口腔科就诊的牙体缺损或牙列缺损伴错颌畸形的患者8列,其中牙列缺损者5例,牙体缺损者2例,同时患有牙体缺损及牙列缺损者1例;男2例,女6例,年龄最小17岁,最大34岁,平均25.5岁。术前对所有患者进行临床检查,x线片和模型的测量,分析并归纳患者错颌畸形的问题、临床修复的难点及其他口腔问题,综合分析后,结合患者自身意愿,拟定全面且具有针对性的正畸与修复联合治疗方案。按照治疗方案先进行正畸治疗,排齐牙列,恢复正常咬合,即达到上下牙列尖窝交错,前牙拥有较为正常的覆牙合覆盖,解决修复难点,再对患者进行固定义齿和种植义齿的后续治疗。随访26个月,评价修复体临床修复效果及正畸与修复联合治疗的疗效。结果:8名患者的修复体均使用良好,无破损、松动及炎症,没有患者出现严重复发情况,有1名患者因保持器未按时佩戴,导致左上侧切牙与尖牙间出现不足1mm的间隙,其余患者没有咬合改变及牙齿移位的复发现象。8名患者对正畸与修复联合治疗的临床效果十分满意。结论:对于牙体或牙列缺损并伴有错合畸形的患者,针对复杂的口内情况,应该先使用正畸治疗,对错颌畸形进行矫正,建立正常的咬合关系,开辟间隙,为修复和种植治疗创造有利条件之后,再进行相应的义齿修复。在正畸治疗保证患者正常牙齿排列和良好咬合功能的同时,修复治疗着力于牙冠形态及咀嚼功能的恢复,此种跨学科联合的治疗方案可以取得理想、有效的治疗效果,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谭向宇[8](2017)在《青少年骨性Ⅱ类伴上颌尖牙埋伏阻生的拔牙矫治》文中认为目的:探究运用直丝弓矫治技术矫治青少年骨性‖类伴上颌尖牙埋伏阻生错牙合畸形的临床疗效。方法:病例来源于2013年2月大连博士口腔的青少年患者一名,女性,11岁2个月。安氏I类,骨性‖类。正面观,患者上中下面高度基本协调,面部左右对称性基本一致,上下颌骨中线与面中线基本对正。患者闭唇时的颏部肌肉较紧张,颏唇沟不明显。侧面观,凸面型,下颌后缩。口腔一般检查:患者处于混合牙列期。双侧磨牙及右侧尖牙咬合关系为中性,上颌牙弓中线左偏,下颌牙弓中线位于面正中,65未脱落,前牙散在间隙。模型检查测量结果:前牙覆牙合覆盖浅。spee曲线左右侧均为1mm,11与21之间1mm间隙,21与22之间约1mm间隙,尖牙萌出还需要约5mm间隙。曲面断层片显示23,25未萌出,23萌出间隙不足。X线头影测量结果分析结果:SNA°为84?,SNB°为78?,数值均在正常范围内,ANB°为6?,为骨性‖类。U1﹣SN°为110?,U1﹣NA°为27?,属于正常范围,L1﹣NB°为51?,FMIA为38?,IMPA为115?,均大于正常值。根据测量结果,上颌牙齿拥挤度为5mm,下颌牙齿拥挤度为13.4mm。综合以上分析结果,采取拔除65、14、24、34、44的拔牙矫治模式。应用直丝弓矫治技术,在埋伏阻生尖牙萌出前使用片段弓、镍钛推簧扩展并维持侧切牙与第一前磨牙之间的间隙。23使用开窗助萌,粘接正畸牵引装置牵引阻生尖牙至正常牙列。使用直丝弓矫治技术,粘接全口托槽,排齐整平牙列,滑动法关闭拔牙间隙,精细调整并稳定两个月之后拆除全口固定矫治器,上下颌均使用Hawley氏保持器保持。治疗结束后通过影像学检查资料对比评价前后软硬组织变化。结果:矫治总疗程为36个月。拔牙矫治为上颌左侧阻生尖牙萌出提供了足够的间隙,上颌左侧尖牙排入牙列,拔牙间隙关闭,上下颌牙列排齐整平;双侧磨牙和尖牙咬合关系均达到中性,前牙覆牙合覆盖均达正常,全口牙列牙合关系稳定,上下颌中线对正。治疗前后头颅侧位片对比:(1)双侧髁突位置良好,无明显改变。患者上颌左侧尖牙及邻近牙齿附近骨质正常,曲面断层片显示牙周膜连续,牙根没有明显吸收。SNA°增加1°,SNB°增大3°,ANB°角则减小2°为4°,骨性Ⅱ类得到改善达到骨性Ⅰ类。NA-PA°由原来的14°减少到10°,说明上牙弓前突畸形得到明显的改善。FMA°减小了2°为25°,说明垂直向控制良好。(2)上颌左侧的埋伏阻生尖牙牵引入牙列,其牙位、牙轴均已达到正常范围。U1﹣SN°减小5.5°、U1﹣NA°减小4°、U1﹣NA减小1.4mm,L1﹣NB°减少13.4°、L1﹣NB距减小7.5mm,上下前牙牙轴均有调整,下切牙得到了回收并直立;(3)上颌双侧尖牙龈缘形态良好,牙周附着组织健康;Z角由55°增大到78.3°,ULEP为1.9mm,减少了1.1mm,LLEP为3.8mm,减少了4.2mm,表明上下唇突度有减小,凸面型有改善。结论:对于青少年骨性II类错牙合畸形并伴有尖牙埋伏阻生的患者,运用直丝弓矫治技术,减数四颗第一前磨牙,能最大程度回收上下前牙,改善Ⅱ类骨面型;青少年上颌尖牙阻生患者,治疗方案首先应该以保留治疗尖牙为主,根据检查结果判断,若其能自然萌出时需要开拓间隙帮助其萌出,往往能收到比较好的治疗效果。

崔敏娟[9](2016)在《成人前牙反(牙合)的正畸治疗》文中指出目的:对伴有轻度骨骼异常的成人前牙反(牙合)患者采用直丝弓矫治技术,进行非拔牙正畸治疗,并探讨正畸代偿性牙移动治疗成人前牙反(牙合)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口腔科2014年12月收治的安氏Ⅲ类错(牙合)患者一例,女性,27岁。恒牙(牙合),双侧磨牙近中尖对尖关系,左侧尖牙中性关系,右侧尖牙近中关系。上颌中线右偏约1.5mm,下颌中线无偏斜。前牙反覆(牙合)约4mm,反覆盖约1mm。上颌牙弓方圆形,下颌牙弓尖圆形。Spee曲线较平坦。正面观面上、面中、面下1/3比例协调,颏点略左偏;侧面观为凹面型,颏唇沟较浅,下颌轻度前伸。采用直丝弓矫治技术进行非拔牙正畸治疗,树脂垫解除(牙合)干扰,排齐整平牙列,解除前牙反(牙合),对上下前牙加以转矩控制配合Ⅲ类颌间牵引。并对治疗前后的记存模型及头颅侧位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治疗疗程共为13个月。治疗后前牙反(牙合)解除建立正常覆(牙合)覆盖,磨牙、尖牙均达到中性关系。上下颌牙列排齐整平,散在间隙关闭。上颌中线偏斜改善,上下颌中线基本对齐,牙弓形态呈正常卵圆形。功能检查开闭口运动时颞下颌关节弹响消失,关节区无压痛,咀嚼功能恢复正常。治疗前后的头影测量数据对比显示:(1)治疗后ANB由治疗前的-1.51 °变为-0.75 °,增大0.76 °,APDI治疗前后减小1.72 °,Ao-Bo治疗前后增大1.33mm,提示正畸治疗前后患者的Ⅲ类骨面型有所改善。FMA治疗后增大0.23 °,CF减小2.85 °,提示在治疗过程中下颌骨发生了顺时针的旋转。SNA的治疗前后的测量值有所增大,提示A点发生了前移,这可能与治疗过程中的Ⅲ类颌间牵引以及对上前牙的控根有关。SNB治疗前后的测量值有所减小,提示B点相对颅底发生了后移,这可能与Ⅲ类颌间牵引、下颌骨的顺时针旋转以及对下前牙的控根有关。(2)为了代偿上下颌骨位置关系的不调,上下前牙均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倾斜移动。U1 to SN由治疗前105.93 °变为115.46°,增大9.53°,U1与NA所成角度增大9.41°,U1至NA的线距增大4.65mm;L1与NB所成角度减小4.96 °,线距减小0.84mm。尽管治疗过程中对上颌前牙进行减径并添加了冠舌向根唇向转矩,下颌前牙添加了冠唇向根舌向转矩,上下前牙仍旧分别产生了明显的唇倾代偿与舌倾代偿以建立正常的覆(牙合)覆盖、掩饰上下颌骨的位置不调。但治疗后并未发现牙龈退缩、牙根吸收、牙冠伸长等负面作用。(3)该患者治疗前Total Chin 11.22mm、Upper Lip 14.26mm,上唇部的软组织厚度明显大于颏部软组织厚度,软组织对于Ⅲ类骨面型的代偿明显。治疗后随着Ⅲ类骨面型的改善,Total Chin减小为10.99mm,Upper Lip减小为11.08mm,两者比例接近1:1,软组织比例变得更为协调。Lip-Diff的测量值变化提示治疗前后患者的软组织侧貌仍旧得到了较为明显的改善。结论:对于伴有轻度骨骼异常的安氏Ⅲ类前牙反(牙合)患者采用直丝弓矫治技术代偿性移动上下牙,治疗过程中Ⅲ类颌间牵引的同时注意控制上下前牙的转矩,避免过度代偿的发生,避免牙龈退缩、牙根吸收、牙冠伸长等负面作用,可以得到满意的治疗效果,并获得一定程度上软组织侧貌的改善。

王珺璆[10](2014)在《成人骨性Ⅲ类错(牙合)畸形术前正畸治疗》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对成人骨性Ⅲ类错牙合畸形病例应用正畸-正颌联合治疗方案,并对其临床矫治效果进行讨论。病例与方法:病例来源于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2012年07月收治的一例成人骨性Ⅲ类错牙合畸形的男性患者,年龄为19岁;患者牙牙合发育阶段为恒牙期,双侧第一磨牙为近中牙合,即安氏Ⅲ类关系,双侧尖牙为近中关系,前牙关系呈Ⅰ度开牙合,后牙反覆牙合,上下颌牙列中度拥挤,上颌中线右偏约3mm,下颌中线正,Spee曲线平坦。正面观为凹面型,面部左右对称;侧面观为凹面型,面中1/3凹陷,面下1/3较前伸,鼻唇沟浅,上颌后缩,下颌前伸。对该患者进行综合分析,建议选用正畸矫治与正颌手术联合治疗的方法,大致矫治方案为:术前正畸矫治前上颌拔除两个第一前磨牙,利用拔牙间隙将右侧牙列唇侧外的尖牙纳入牙列,调整上颌中线,直立上颌前牙牙轴,使用橡皮链将上颌左侧后牙近中移动关闭剩下间隙;下颌不拔牙,采用方丝弓控根以达到去除牙齿代偿性舌向倾斜的目的;正颌手术后再采用前牙斜行牵引调整上下颌牙弓的中线、Ⅲ类颌间牵引调整上下颌相对颅底部的正常位置建立后牙远中关系、三角形牵引对后牙段的咬合关系进行精细调整,待矫治结束后分析及对比矫治前后的X线头颅侧位片测量数据,讨论整个治疗方案对病例的治疗效果。结果分析:患者矫治疗程共用22个月。比较该患者矫治前后的相关数据:(1)SNA从75°增大到81°,SNB从87°减小到80°,ANB从-12°增大到1°,Wits值从-32mm增大到-6mm,上颌骨相对于颅骨底部的位置A-NaPerp.值从-10mm增大到-7.5mm,下颌骨相对于颅骨底部的位置Po-NaPerp.值从8.5mm减小到-8mm,上颌有效长度Co-A值从81mm增大到90mm,下颌有效长度Co-Gn值从143mm减小到130mm,使上下颌骨的矢状向关系由Ⅲ类关系变为Ⅰ类关系,并且ANS-Me值减小了8mm,下颌平面角FMA值减小了2°,表明面下1/3的高度减小,下颌骨逆时针方向旋转。APDI由术前116°减小到98°,使骨性Ⅲ类关系得到改善;ODI由术前50°增大到81°,开牙合倾向得到解决,建立了上下颌正常的覆牙合覆盖关系。(2)上颌前牙牙轴明显改善,U1-NA从40°减小到31°,U1-NA从16mm减小到6mm,U1-SN从117.5°减小到110°,上切牙突距(上前牙-A)从13mm减小到5mm;IMPA从72°增加到81°,表明下切角数值趋向合理。(3)软组织的侧貌有显着地变化,矫治完成后,通过对相关数据分析得出,软组织颏前点后退,E审美线顺时针方向后移,上唇突度ULP从1.5mm增大到2.5mm,上唇突点到审美平面的距离EP-UL从-9mm增大到-2mm,面凸角NA-PA从2°增大到10°,下唇突度LLP从8mm减小到6mm,表明上唇前移,下唇后移,面凸角增大,矫治结束后患者的面貌协调,患者十分满意矫治后的效果。结论:(1)正颌手术可以纠正异常的上下颌骨间大小、形态和位置关系,配合正畸医生术前、术后的正畸治疗,患者可以获得良好、稳定的咬合关系和外观,因此正畸-正颌联合治疗是矫治成年人骨性Ⅲ类错牙合的理想方法。(2)术前正畸治疗是使正颌手术获得成功的关键,去除牙齿的代偿倾斜,并直立上下颌牙齿于上下颌骨牙弓中的正确位置,以保证正颌手术后将上下颌骨间的关系恢复到理想、协调的位置。

二、减径法矫治成人牙列轻度拥挤临床体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减径法矫治成人牙列轻度拥挤临床体会(论文提纲范文)

(1)骨性Ⅰ类和Ⅱ类错(牙合)畸形患者前伸髁道斜度与部分咬合因素的相关性分析及病例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语表
第一部分 骨性I类和II类错(牙合)畸形患者前伸髁道斜度与部分咬合因素的相关性分析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资料和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固定矫治技术治疗成人骨性II类错(牙合)畸形的病例报告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病例一 骨性II类错(牙合)畸形伴单侧后牙正锁(牙合)的病例报告
    病例二 应用微螺钉支抗治疗骨性II类错(牙合)畸形的病例报告
    病例三 应用MBT自锁托槽结合生理性支抗控制技术治疗骨性II类错(牙合)畸形的病例报告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后牙正锁((牙合))的概述
    参考文献
致谢

(2)恒牙列邻面牙釉质厚度的CBCT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邻面去釉的历史发展与现状
    1.2 邻面去釉的操作与注意事项
        1.2.1 制定邻面去釉的计划
        1.2.2 去釉前邻接区预备
        1.2.3 保护周围软组织
        1.2.4 去釉过程
        1.2.5 釉质表面的修整和抛光
        1.2.6 最后局部涂抹氟化物
    1.3 邻面去釉的安全性及并发症
    1.4 研究目的及意义
第二章 恒牙列邻面牙釉质厚度的测量
    2.1 研究部分
        2.1.1 样本选择
        2.1.2 筛选条件
    2.2 研究方法
        2.2.1 拍摄仪器
        2.2.2 影像资料处理
    2.3 统计学分析
    2.4 测量结果
        2.4.1 上颌及下颌左右侧同名牙近远中邻面釉质厚度
        2.4.2 不同牙位近远中邻接区釉质厚度
        2.4.3 上下颌近远中邻面釉质平均厚度及全部邻面釉质平均厚度比较
    2.5 结论与讨论
第三章 不同性别对邻面釉质厚度的影响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3 数据分析
    3.4 测量结果
        3.4.1 不同性别上(下)颌左右侧同名牙近远中邻接区牙釉质厚度
        3.4.2 不同性别各牙位平均釉质厚度
        3.4.3 比较不同性别上颌及下颌全部近远中邻接区釉质厚度
    3.5 结论与讨论
第四章 全文小结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毕业病例一 前牙开 伴下颌偏斜正畸掩饰性矫治1例
    参考文献
毕业病例二 正畸正颌联合治疗超高角骨性Ⅲ类反一例
    参考文献
毕业病例三 原发性萌出障碍的诊断和矫治1例
    参考文献

(3)短根牙在无托槽隐形矫正中不同移动方式下的三维有限元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第一章 前言
    1.1 短根牙的研究现状
    1.2 正畸治疗与牙根吸收的关系
    1.3 无托槽隐形矫治的矫治原理
    1.4 三维有限元法在口腔正畸领域的应用和发展
    1.5 研究目的及意义
第二章 建立上颌牙列、牙周膜、牙槽骨及无托槽隐形矫治器的三维有限元模型
    2.1 研究对象
    2.2 实验设备及相关软件
        2.2.1 计算机配置
        2.2.2 建模相关软件
    2.3 数据获取和模型建立
        2.3.1 获取原始图像资料
        2.3.2 上颌牙列、牙槽骨、牙周膜及隐形矫治器模型的初步建立
    2.4 结果
    2.5 附图
    2.6 讨论
        2.6.1 数据采集
        2.6.2 建模软件和观察指标的选择
        2.6.3 构建的三维有限元模型的科学性
第三章 不同冠根比上颌中切牙在隐形矫治中不同移动方式下的三维有限元分析
    3.1 模型分组
    3.2 材料参数
    3.3 接触关系及边界约束
    3.4 确立空间坐标系
    3.5 载荷加载方式
    3.6 计算模型
    3.7 不同临床冠根比的左上中切牙在远中移动、压低及内收过程中牙根及牙周膜应力分布特点
        3.7.1 不同临床冠根比的左上中切牙远中移动时牙根及牙周膜的应力分布
        3.7.2 不同临床冠根比的左上中切牙压低时牙根及牙周膜的应力分布
        3.7.3 不同临床冠根比的左上中切牙内收时牙根及牙周膜的应力分布
        3.7.4 不同临床冠根比的左上中切牙在远中、压低及内收过程中牙根及牙周膜应力分布对比
    3.8 不同临床冠根比的左上中切牙在远中、压低及内收过程中的位移变化
        3.8.1 左上中切牙在远中移动时的位移变化
        3.8.2 左上中切牙在压低时的位移变化
        3.8.3 左上中切牙在内收时的位移变化
    3.9 讨论
        3.9.1 模型建立及参数设置
        3.9.2 实验结果分析
        3.9.3 无托槽隐形矫治器的研究及临床应用
第四章 全文小结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附录
    微螺钉种植体支抗压低上前牙改善露龈笑一例
    种植体支抗辅助远移磨牙矫治成人偏颌一例
    利用种植体支抗推磨牙远移矫治成人前突伴拥挤病例一例

(4)三种内收上颌前牙力系统的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滑动法内收前牙的牵引机制
    1.2 正畸用种植体支抗的相关研究进展
    1.3 拔牙方式的选择
    1.4 上颌阻抗中心的研究
    1.5 拔牙矫治前后软硬组织变化
    1.6 三维有限元研究
    1.7 研究目的及意义
第二章 三种内收上颌前牙力系统的对比研究
    2.1 研究对象
    2.2 纳入标准
    2.3 排除标准
    2.4 实验材料和设备
    2.5 研究过程
    2.6 研究方法
    2.7 统计学分析
    2.8 研究结果
    2.9 讨论
第三章 结论
    3.1 主要结论
    3.2 研究展望
实验病例展示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临床病例展示

(5)Damon Q矫治器非拔牙矫治成人安氏Ⅱ类2分类错(牙合)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对照缩略词表
引言
1 样本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的选择
    1.2 研究方法
    1.3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牙弓宽度的变化(如表1所示)
    2.2 软硬组织头影测量项目的变化(如表2所示)
3 讨论
    3.1 关于牙弓宽度和软硬组织头影测量指标的选取
    3.2 关于安氏Ⅱ类2分类错牙合拔牙与否的选择
    3.3 关于DamonQ自锁矫治器对安氏Ⅱ类2分类错牙合的牙弓扩展作用
    3.4 关于安氏Ⅱ类2分类错牙合打开咬合的方法与机制
    3.5 关于牙颌结构和软组织的改建
4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安氏Ⅱ类成人非拔牙矫治的研究进展
    1 拔牙与否的争议
    2 非拔牙矫治的可行性与概念
    3 非拔牙矫治的常用方法及适应症
        3.1 扩展牙弓宽度
        3.2 邻面去釉
        3.3 上颌磨牙远移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在读期间发表论文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6)微型种植体支抗辅助压低慢性牙周炎下前牙牙槽骨变化的CBCT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缩略词表
第一部分 牙周-正畸治疗的临床研究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微型种植体支抗辅助压低慢性牙周炎下前牙牙槽骨变化的CBCT研究
        1 材料和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二章 牙周-正畸联合治疗的临床病例展示
        前言
        讨论
        病例一
        病例二
        病例三
        病例四
        病例五
        病例六
        病例七
        病例八
        病例九
        病例十
        病例十一
        病例十二
        病例十三
        病例十四
        病例十五
        病例十六
        病例十七
        病例十八
        病例十九
        病例二十
        病例二十一
        病例二十二
        病例二十三
        病例二十四
        病例二十五
        病例二十六
        病例二十七
        病例二十八
        病例二十九
        病例三十
        病例三十一
        病例三十二
第二部分 正畸牙移动对大鼠牙槽骨缺损修复影响的研究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实验一 不同愈合时间正畸牙移动对牙槽骨缺损修复影响的实验研究
    实验二 不同正畸力牙移动对大鼠牙槽骨缺损修复影响的实验研究
    实验三 骨改建相关细胞因子在牙移动中对大鼠牙槽骨缺损修复影响的实验研究
    第二部分 总结
    参考文献
综述一
    参考文献
综述二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在读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7)正畸与修复联合治疗牙体或牙列缺损伴错颌畸形的临床病例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材料和方法
    1.临床病例选择
    2.材料及器械
    3.方法步骤
    4.临床病例资料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8)青少年骨性Ⅱ类伴上颌尖牙埋伏阻生的拔牙矫治(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材料和方法
    1. 病例来源
    2. 临床资料
        2.1 病例基本资料
        2.2 临床检查
        2.3 模型测量分析
        2.4 影像学检查
    3.临床诊断
    4. 本病例具体问题
    5. 治疗目标
    6. 治疗方案
    7. 治疗使用材料
    8. 主要过程
治疗结果
    1. 矫治结果
    2. 影像学检查
讨论
结论
心得体会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9)成人前牙反(牙合)的正畸治疗(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材料和方法
    1. 病例来源
    2. 临床资料
        2.1 病例基本情况
        2.2 临床检查
        2.3 模型分析
        2.4 影像学检查
    3. 诊断
    4. 问题列表
    5. 治疗目标
    6. 治疗计划
    7. 正畸材料
    8. 治疗过程
结果
    1. 治疗结果
    2. 治疗前后的头颅侧位片的对比分析
讨论
    1. 病因分析
    2. 诊断及鉴别诊断
    3. 治疗方法的选择
    4. 治疗结果分析
        4.1 治疗前后的骨性改变
        4.2 治疗前后牙齿位置的变化
        4.3 治疗前后软组织的变化
    5. 成人前牙反(牙合)矫治目标的设定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成人前牙(牙合)正畸治疗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10)成人骨性Ⅲ类错(牙合)畸形术前正畸治疗(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材料与方法
    1. 病例来源
    2. 临床资料
        2.1 病例基本情况
        2.2 临床检查
        2.3 模型分析
        2.4 影像学检查
    3. 诊断结果
    4. 鉴别诊断
        4.1 牙性与骨性Ⅲ类错牙合畸形的鉴别诊断
        4.2 功能性与骨性Ⅲ类错牙合畸形的鉴别诊断
    5. 具体问题的列表
    6. 矫治目标
    7. 矫治计划
    8. 正畸相关材料
    9. 矫治过程
        9.1 术前正畸的准备-模型外科
        9.2 术前正畸
        9.3 正颌手术
        9.4 术后正畸
结果
    1. 矫治结果
    2. 矫治前后的X线头影测量分析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致谢

四、减径法矫治成人牙列轻度拥挤临床体会(论文参考文献)

  • [1]骨性Ⅰ类和Ⅱ类错(牙合)畸形患者前伸髁道斜度与部分咬合因素的相关性分析及病例报告[D]. 阴哲炜. 福建医科大学, 2021(02)
  • [2]恒牙列邻面牙釉质厚度的CBCT研究[D]. 王媛. 兰州大学, 2019(08)
  • [3]短根牙在无托槽隐形矫正中不同移动方式下的三维有限元分析[D]. 张媛. 兰州大学, 2019(09)
  • [4]三种内收上颌前牙力系统的对比研究[D]. 赵薇. 兰州大学, 2019(09)
  • [5]Damon Q矫治器非拔牙矫治成人安氏Ⅱ类2分类错(牙合)的临床研究[D]. 党艳清. 郑州大学, 2018(12)
  • [6]微型种植体支抗辅助压低慢性牙周炎下前牙牙槽骨变化的CBCT研究[D]. 冯贻苗. 浙江大学, 2018(08)
  • [7]正畸与修复联合治疗牙体或牙列缺损伴错颌畸形的临床病例报告[D]. 周奕辰. 大连医科大学, 2018(01)
  • [8]青少年骨性Ⅱ类伴上颌尖牙埋伏阻生的拔牙矫治[D]. 谭向宇. 大连医科大学, 2017(08)
  • [9]成人前牙反(牙合)的正畸治疗[D]. 崔敏娟. 大连医科大学, 2016(06)
  • [10]成人骨性Ⅲ类错(牙合)畸形术前正畸治疗[D]. 王珺璆. 大连医科大学, 2014(01)

标签:;  ;  ;  ;  ;  

缩径矫正治疗成人牙列轻度拥挤的临床体会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