扩底托板注浆桩及其应用

扩底托板注浆桩及其应用

一、扩底支盘注浆桩及其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罗晓光[1](2021)在《悬索桥根式锚碇基础承载特性理论与试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软土及厚覆盖层地区建设悬索桥时锚碇基础的设计施工是一个重大的工程难题,引起了工程技术人员越来越多的关注。为了解决传统重力式锚碇体积巨大、造价高、施工困难等难题,安徽省高速公路总公司提出了根式锚碇这一新型锚碇基础型式,并于池州秋浦河大桥展开工程应用。根式锚碇由大直径根式空心桩及轻型承台组成,依靠大直径根式空心桩的竖向承载能力和水平承载能力抵抗上部结构传来的主缆荷载。然而,作为一种新型锚碇基础型式,针对其承载特性的研究尚显不足。首先其受力基本单元即根桩的竖向及水平承载特性的理论分析值得深究。其次,锚碇结构整体的理论分析方法也需要被研究。另一方面,根式锚碇在工作荷载作用下的安全性和长期位移特性更是人们所关心的问题,事关根式锚碇基础悬索桥的使用安全。本文在安徽省交通控股集团重点项目“根式锚碇的工程应用研究”(编号:KJ2014-0024)资助下,通过理论分析、数值模拟、室内模型试验与现场监测手段,对根桩及根式锚碇的计算方法、承载特性和长期性能展开了深入研究。论文主要研究工作和结论包括:1)研究了竖向荷载作用下根桩承载特性。采用双曲线函数建立了根键-土的非线性荷载传递模型,并采用圆柱扩张理论对根桩中由于根键顶进施工造成的挤扩效应进行了分析,继而引入一个增强系数来考虑根键的挤扩效应。基于桩-土荷载传递模型推导建立了竖向荷载作用下根桩的平衡微分方程,并采用迭代法获得了荷载-沉降的非线性解。分别采用数值算例以及池州长江公路大桥试桩的静载试验对本方法进行了计算验证,验证结果均显示了该方法的可靠性。基于本方法对根桩中的根键数量、尺寸以及埋置深度等根键布置方式进行了参数分析,进一步揭示了竖向荷载作用下根桩的非线性承载特性。2)针对根式锚碇基础既承受竖向力又承受水平力的特点,研究了组合荷载作用下根桩承载特性。对组合荷载作用下根桩中的根键作用分解为水平抵抗力和抵抗力矩两部分进行了分析,用双曲线函数考虑根键-土相互作用的非线性。基于根键作用机理,推导建立了考虑竖向分力影响的组合荷载作用下根桩的平衡微分方程,并采用迭代法获得了根桩在组合荷载作用下的非线性解。将本方法用于望东长江公路大桥的两个试桩与其水平静载试验进行了对比验证,验证结果显示了方法的有效性。基于本方法对根桩中的根键数量、尺寸、根键布置角度、埋置深度,以及竖向分力对根桩水平承载力影响进行了参数分析。3)设计并开展了根桩的室内模型组合荷载室内模型试验,试验分为水平加载、30°倾斜荷载以及60°倾斜荷载三种不同试验工况以及与传统普通桩基的对比试验。通过采用百分表测试桩头水平位移,采用应变片测试桩身应力并积分出桩身弯矩曲线,分析了组合荷载作用下根桩的水平承载特性,以及竖向分力对根桩水平承载特性的影响,进一步揭示了组合荷载作用下根桩的水平承载特性。4)推导建立了根式锚碇基础的力学平衡方程,并提出了根式锚碇的非线性位移计算方法。采用本方法对秋浦河大桥北锚碇在锚碇成型工况以及设计主缆力工况下进行计算并与现场实测进行了验证,验证结果显示本方法具有良好的计算精度。采用本方法对根式锚碇在组合荷载作用下的承载特性进行了进一步分析,分析结果表明根式锚碇的水平位移-荷载曲线随着计算主缆荷载的提高而非线性增长。在锚碇施工成型以及设计主缆力工况下,根式锚碇转动趋势很小,基本呈平衡姿态,随着计算主缆荷载的增大,根式锚碇的可能破坏模式为倾覆破坏,此时锚碇后排桩逐渐由受压转为可能的受拔状态。5)对秋浦河悬索桥根式锚碇工程现场原状土进行了三轴蠕变试验,分析了土样的蠕变特性,并采用三维Burgers模型对三轴蠕变试验结果进行了模型参数辨识。基于室内土工试验结果对秋浦河大桥北锚碇进行了三维粘弹塑性数值分析,另一方面通过对秋浦河大桥北锚碇工程实体进行为期2年的现场长期位移监测研究。数值计算和现场实测结果表明:秋浦河大桥根式锚碇在锚碇施工成型工况及设计主缆力工况下均显示出良好的稳定性,前者工况下锚碇转角仅为-0.0052°,后者工况下锚碇转角仅为0.0063°;根式锚碇在运营期的水平位移不大,达到稳定后增量仅为11 mm左右,总体水平位移为21 mm左右,小于规范推荐允许水平位移的要求。数值分析及现场长期监测试验结果表现出良好的一致性,均显示根式锚碇在工作荷载作用下表现出稳定性蠕变特征,其位移变化在桥梁建成通车时即可达到稳定。说明悬索桥新型根式锚碇的设计方案是可行和安全的,通过合理的设计,根式锚碇可以满足悬索桥锚碇基础的设计规范要求。

Editorial Department of China Journal of Highway and Transport;[2](2021)在《中国路基工程学术研究综述·2021》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作为路面的基础,稳定、坚实、耐久的路基是确保路面质量的关键,而中国一直存在着"重路面、轻路基"的现象,使得路基病害导致的路面问题屡禁不止。近年来,已有越来越多的学者注意到了路面病害与路基质量的关联性,从而促进了路基工程相关的新理论、新方法、新技术等不断涌现。该综述以近几年路基工程相关的国家科技奖的技术创新内容、科技部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优秀中文权威期刊的论文、Web of Science中的高水平论文的关键词为依据,系统分析了国内外路基工程五大领域的研究现状及未来的发展方向。具体涵盖了:地基处理新技术、路堤填料工程特性、多场耦合作用下路堤结构性能演变规律、路堑边坡的稳定性、路基支挡与防护等。可为路基工程领域的研究人员与技术人员提供参考和借鉴。

岳云鹏[3](2020)在《随钻跟管桩的竖向承载性能及失效破坏模式研究》文中指出随钻跟管桩是在克服传统PHC管桩成桩缺点上提出来的一种新型大直径非挤土PHC管桩,通过研发的成套设备及施工工艺,可实现大直径PHC管桩钻孔、沉桩、排土的同步进行,在我国珠三角地区已有初步的工程应用。现阶段针对随钻跟管桩的竖向承载性能进行的研究较少,本文通过模型试验以及数值模拟对随钻跟管桩的竖向承载机理及其失效破坏模式进行了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通过对不同成桩工艺管桩基础的承载性能进行模型试验研究,对比分析随钻跟管桩与其他管桩在受力特点及荷载传递规律方面的差异,并探讨填芯深度对随钻跟管桩承载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成桩工艺不同导致不同桩型的极限承载力存在明显的差异,均质砂土地层中随钻跟管桩的极限承载力最大,且比中掘法管桩高19%以上,而锤击法管桩最小;在相同桩侧注浆条件下,桩芯填芯有助于提高随钻跟管桩的极限承载力和侧摩阻力。2.开展了考虑桩底沉渣的随钻跟管桩竖向承载性能进行模型试验研究,对比分析有无沉渣的随钻跟管桩受力特性,并探讨桩底扩大头对随钻跟管桩承载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沉渣的存在对随钻跟管桩的抗压承载性能较大影响,但清除沉渣后可提高约20%的极限承载力;有桩底沉渣的桩基荷载基本由桩侧摩阻力承担,靠近桩端处的轴力有所减少,且沉渣越厚,减少的幅度越明显;通过进行桩端水泥土扩大头施工作业可提高随钻跟管桩33%的抗压承载力。3.通过对随钻跟管桩的桩-注浆体-土体接触面剪切试验,对不同桩周土、不同桩型尺寸的接触面摩擦性质进行了研究,分析注浆前后桩-土界面剪切特点及接触面的失效破坏模式,并揭示注浆加固机制对桩侧摩阻力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随钻跟管桩的接触面失效破坏模式表现为注浆体-桩周土体接触面的剪切破坏;随钻跟管桩-注浆体-土体接触面的侧阻力主要由水泥浆的物理性质控制;桩侧注浆后水泥浆结石体的强度要远大于桩周土的强度,可以认为在荷载传递过程中,随钻跟管桩-注浆体之间不会发生破坏,随钻跟管桩与注浆体始终是一个整体。4.基于三维扫描技术,对随钻跟管桩进行三维扫描精细化几何模型重构,运用有限元软件对随钻跟管桩的抗压、抗拔承载性能进行三维模型计算,在验证所建立模型合理性的基础上对随钻跟管桩抗压、抗拔承载性能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由有限元计算结果可知,注浆体的物理性质对随钻跟管桩的竖向承载性能影响不大;桩周土的性质是控制随钻跟管桩承载性能的一个主要因素;上拔荷载作用下随钻跟管桩的桩端扩大头能承担较大比例荷载,能有效提升其抗拔承载性能。5.通过对随钻跟管桩的桩侧注浆液流动及扩散规律进行大比尺注浆流动性试验,直接观测不同桩侧注浆材料、注浆压力下随钻跟管桩桩-土间隙注浆液的流动及扩散规律。试验结果表明,随钻跟管桩注浆后浆液在桩-土注浆界面中的扩散主要分为上部边界扩散阶段和侧向边界扩散阶段;注浆压力、水泥浆水灰比对随钻跟管桩的桩侧注浆流动性有较大影响,工程中建议注浆液水灰比控制在0.5~0.55范围内。

杨宁晔[4](2020)在《扩大盘位置对变截面抗拔桩承载特性的影响研究》文中提出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人类对空间的需求不断增大,越来越多的高层、超高层建筑拔地而起;同时,超深基坑与多层地下室被广泛运用于现代建筑工程中,但抗浮与抗倾覆问题也随之而来。变截面桩与传统的等截面桩相比具有承载力高、单位材料利用率高等优点,故使用变截面桩作为抗拔桩具有一定的先天优势。但目前对变截面抗拔桩承载机理及地基破坏形式的研究尚不充分,导致该桩型的应用受到了限制。本文在相关学者对变截面抗拔桩的研究基础上,以半模模型试验结合数值模拟的方式通过改变扩大盘的设置位置,对具有两个扩大盘的变截面抗拔桩在干砂地基中的承载特性与地基动态变形过程进行了研究。主要的研究成果如下:(1)通过实施模型试验,发现运用铺设标志层的半模试验的研究方法进行地基动态变形过程观测是可行的,标志层的铺设对模型桩的承载特性影响可以被忽略;验证了变截面抗拔桩在承载力方面的优势,与桩径相同的等截面桩相比,其在极限承载力提高了 35.7%,但达到极限承载力时的位移较大。(2)模型试验中,变截面抗拔桩的承载性能受扩大盘的设置位置影响较大。受上拔荷载时,随着盘间距的不断增大,两扩大盘所发挥的支承力与桩侧摩阻力相互协调发挥作用,工作顺序为摩阻力、上盘、下盘;极限抗拔承载力在盘间距为8倍桩径时达到最大值,随后开始逐步降低;当上扩大盘埋深小于8倍桩径时,其上覆上体率先达到破坏,其所提供的支承力也越小,导致极限承载力降低。(3)通过观测地基的动态变形过程,扩大盘附近土体的破坏范围呈纺锤型,横向影响区域约为4倍桩径,竖向为4~5倍桩径;同时发现盘间距在2倍的桩径以内时,两盘之间的土体沿着扩大盘外表面产生贯通的直线型剪切破坏;随着盘间距的增大,破坏形态由两盘附近葫芦型相连破坏逐步变为分离的破坏形式。当上盘不断靠近地基表面,周围土体受上盘的影响范围也逐步增大,上盘埋深为8倍桩径时,破坏范围与地表贯通,表明此时上盘已不能有效工作。(4)特征组的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在桩体应力、模型地基应力与位移方面所展现的整体规律与模型试验基本一致。综上,在进行双盘变截面抗拔桩的设计中,建议两盘间距保持在8倍桩径以获得较高的极限承载力;同时,上盘埋深需大于8倍桩径,避免上盘附近土体率先发生破坏丧失支承作用。

徐亮[5](2020)在《扩底抗拔桩室内试验及承载力计算》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了满足实际工程中建筑物基础的承载条件以及施工环境的要求,扩底抗拔桩作为一种变截面桩,通过增大抗拔桩在桩端的结构尺寸,从而能较大幅度的提高其极限承载力。因此,对于抗拔桩的承载力及工作性能的研究与探讨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此本文对砂土中桩的抗拔承载特性进行以下研究:(1)本文首先设计了室内抗拔试验的加载装置及试验方案,对两根等截面试验桩进行室内抗拔试验,试验条件等其他变量均相同仅桩径不同,测定在每级上拔荷载作用下桩身稳定时桩顶的竖向位移,得出了抗拔桩的桩径越大,极限抗拔承载力越大,且承载性能更优的结论。介绍了几种常用的等截面抗拔桩理论计算模型,带入各项试验参数得出抗拔桩极限承载力的理论计算结果,并与试验结果进行对比分析。(2)对不同类型的扩底抗拔桩进行了室内抗拔试验,分别研究探讨了在桩径、扩大端上部的开展角及埋置深度不同的条件下,桩顶荷载-位移(Q-S)曲线、桩身轴力分布曲线、桩侧平均摩阻力分布特点。结果表明,增加桩的埋深对提高扩底桩的承载力效果显着,埋深较深与埋深浅相比极限承载力提高了55.6%,桩径与扩大端上部的开展角的增加,使得扩底桩的承载力提高了22.2%、27.3%。同时对比发现,扩底抗拔桩较等截面桩承载力提高了28.6%~75%,且承载性能随着桩径、桩的埋深及扩大端上部的开展角的增大而增加。(3)根据假设在极限荷载作用下的扩底抗拔桩破坏时破裂面的形状与方程,推导出扩底桩极限承载力表达式,将理论预测结果与上文室内抗拔试验的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发现当扩大端直径较大时,预测结果与试验结果相比较为符合。

张晓敏[6](2019)在《后注浆抗拔支盘桩模型试验研究》文中认为挤扩支盘桩是近年来新出现的一种变截面桩,与普通等截面直桩相比,它的支盘在成形时,由于支盘周围土体会事先得到压密,增强了土体的压缩强度和支盘与土体间的摩阻力,因而整个桩身表现出较高的抗拔承载力和较小的上拔位移,具有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传统挤扩支盘桩在受到竖向上拔荷载作用时,支盘上部的土体往往会发生较大的塑性变形,产生塑性破坏,使支盘的端承作用无法较充分发挥。基于此,本文对传统挤扩支盘桩进行了改进,将后注浆施工创新应用于支盘上方土体的加固中,并采用室内模型试验和数值模拟相结合的分析方法,对改进后挤扩支盘桩的竖向抗拔性能进行系统而深入的研究,具体内容如下:(1)根据国内外有关文献资料,对传统挤扩支盘桩的成桩机理,承载力计算理论等内容进行分析,并对后注浆施工工艺流程,注浆管的布置,注浆压力,注浆量的大小以及注浆理论等内容进行研究,重点对改进后挤扩支盘桩的加固机理进行了分析。(2)通过室内模型试验,对普通等截面直桩、传统挤扩支盘桩和改进后的挤扩支盘桩分别施加上拔荷载,通过绘制荷载-上拔量曲线图,对比分析三者的上拔特点以及承载力的大小。分析表明,后注浆支盘桩的抗拔承载力有明显的提高,单桩承载力约为传统支盘桩的140%左右,并在相同荷载作用下其上拔量较小,表现出了良好的经济效益。(3)利用ABAQUS有限元软件,建立传统挤扩支盘桩和改进后挤扩支盘桩的模型,通过在桩顶施加分级上拔荷载,提取在每级荷载下的轴力值,绘制出轴力图以及有关桩身各段荷载分担值和分担比的曲线图,研究改进后支盘桩的荷载传递规律,并对两者桩周土体的位移和应力分布情况进行分析比较。分析表明,后注浆支盘桩的荷载传递曲线在支盘位置处,轴力也会发生明显的突变,并随着荷载的增加,其支盘表现出更为良好的端承性能。

徐梦达[7](2019)在《注浆支盘桩在软土地基中承载性能研究》文中提出支盘桩作为一种新型的桩基,因其优越性能被广泛应用于桥梁基础、输电塔基础、地下停车场基础和高层建筑基础等基础。近年来随着土木工程建设工程量和规模的急剧增加,逐渐要在软土地基区域进行工程建设,但是传统的挤扩支盘桩的支盘腔体易于坍塌不易成型,并且依据目前的工程技术还是难以解决软土地基的不良特点。因此本文基于传统支盘桩的理念,结合后注浆技术,研发了注浆支盘桩。通过在支盘位置处的钢筋笼外侧预埋高压注浆管,利用高压注浆的方式,在支盘位置形成复合体充当支盘,对其可行性和承载性能进行深入研究,具体内容如下:(1)依据国内外的文献资料,对传统的支盘桩的特点、适用范围和成桩机理以及后注浆技术的相关理论进行分析总结,并对注浆支盘桩的施工流程进行详细介绍,结合本模型试验桩,对桩内注浆管的布置方式、注浆压力和注浆量进行合理选取,并且重点分析了支盘复合体的状态成因。(2)通过模型试验,研究注浆支盘桩的承载性能,与传统的灌注桩直桩及挤扩支盘桩的受力机理和承载性能做对比分析,得到:施加荷载前期,直桩、注浆支盘桩和挤扩支盘桩三种桩型的沉降曲线几乎保持一致较为平缓。抗压试验中,当沉降量达到4mm时,注浆支盘桩能比直桩能多承载约600N,约占直桩的极限荷载的60%。抗拔试验中,随着荷载的逐级施加超过300N时,直桩的上拔量急剧增大,而注浆支盘桩和挤扩支盘的上拔量增长较小。(3)应用ABAQUS数值模拟建立桩周注浆影响范围分别取20mm,25mm,30mm,35mm,40mm条件下的数值模型,统一在桩周添加单一地层的淤泥质软土层,提取桩周土体位移场,应力图和轴力图进行分析,通过桩身轴力传递性状分析,得出了注浆支盘桩在软土地基的承载特性,体现出了其可行性与优异的承载性能。

李千[8](2019)在《削扩支盘抗拔桩受力特性试验测试及工程应用研究》文中认为随着超高层建筑的不断涌现,多层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也日益增多,地下结构抗浮问题也摆在工程师面前。旋挖灌注桩工作效率高、施工质量好、尘土泥浆污染少,在铁路桥及大型建筑的基础桩施工中得以广泛应用。而当旋挖灌注桩遇到地下水丰富的深厚残积土及软弱地层且成桩条件不佳时,等直径的旋挖灌注桩抗拔承载力可能无法满足设计要求。本文结合工程实例,针对等直径旋挖灌注桩抗拔承载力不足的情况,提出了两种解决方案:桩侧桩端后注浆方案及削扩支盘桩方案。通过对两种方案桩型进行承载机理分析,并从理论上计算其单桩竖向抗拔承载力;对相同桩径、桩长的旋挖桩成桩后进行桩侧桩端后注浆处理,待桩身强度达到龄期要求后进行单桩竖向抗拔静载试验;对相同桩径、桩长的旋挖桩在成孔过程中,在桩底及其上约6.0m处两个部位用削扩钻头对土体进行侧向削扩,削扩后形成盘状空腔,然后成桩,待桩身强度达到龄期要求后进行单桩竖向抗拔静载试验。通过单桩竖向抗拔静载试验,测试抗拔桩的受力和变形性能,用具体的数据量化分析验证两种改进后的桩型在提高单桩竖向抗拔承载力方面的可行性,并对两种方案在抗拔位移量控制、质量、造价以及工期方面进行了对比分析,评价桩型改进后的实际效果。研究结果表明,等直径普通桩及后注浆桩理论计算抗拔承载力采用的桩侧摩阻力标准值,取地勘报告提供的下限值的0.61倍得到的承载力与实际试验测得的承载力结果相一致;上述改进后的两种方案理论上计算得到的单桩竖向抗拔承载力均有较大幅度提高,削扩支盘桩单桩竖向抗拔承载力理论计算值可达到后注浆桩的1.4倍;实际的抗拔试验表明,两种方案承载力均能达到设计要求,与理论计算相吻合;后注浆处理的旋挖灌注桩抗拔承载力至少提高66%;削扩支盘桩桩顶最大变形位移量,大部分能控制在15mm以内,且U-δ曲线基本上呈缓变性;削扩支盘桩方案较后注浆方案工期更短,质量更有保证,且增加成本较后注浆方案至少节省50%;总体上,削扩支盘桩方案在承载力、抗拔位移量控制、质量、造价和工期方面,相比后注浆方案均具有优势。本项目的研究很好地解决了工程设计与施工中的技术难题。

杨柏[9](2019)在《风化砂岩层中抗拔短桩承载特性研究》文中指出随着我国西部地区基础建设大规模兴起,电力事业飞速发展,越来越多的输电线路在山区中走线。在工程实践中,规范方法已不能满足工程要求,对于输电线路“上土下岩”桩端嵌入基岩的桩基础抗拔承载力计算而言,其计算结果偏于保守,导致基础工程量偏大;或考虑嵌岩作用不合理,存在安全隐患。目前对于抗拔桩的研究主要是针对土层条件,为数不多的嵌岩抗拔桩研究也是基于特定条件下的现场试验,对于抗拔桩的设计计算主要是参考抗压桩的设计方法,引入抗拔系数,国内外的桩基标准中尚缺乏“上土下岩”嵌岩条件下桩基础的抗拔承载力设计方法。本论文依托国家电网项目昭化—广元牵引站220k V线路工程,进行了19根抗拔桩的现场破坏性真型试验和20根抗拔桩的离心模型试验,根据试验实测数据分析了嵌岩抗拔桩的承载特性,并分别提出了极限抗拔承载力的计算方法,研究了现场试验抗拔桩的荷载-位移曲线特征,分析了数学模型法、图解法和位移取值法用于确定风化砂岩中抗拔桩极限承载力的适用性。主要内容和结论如下:1.通过现场真型试验和离心模型试验对嵌岩抗拔短桩的破坏模式、桩身轴力分布、侧阻力分布、极限抗拔承载力影响因素等方面获得了清晰的认识。(1)离心模型试验发现等截面桩的岩土体破坏模式为圆柱形(静压入安装方法)和复合型(无干扰安装方法)两种,扩底桩的岩土体破坏模式皆为喇叭形。现场试验通过分析认为试桩与桩周岩土体发生相对滑移,桩周岩土体发生剪切或受压破坏。(2)桩身轴力的分布主要受岩土层性质和桩型的影响,岩层中桩身轴力衰减速率远高于上覆土层,扩大头部位的桩身轴力衰减速率高于等截面桩身段。极限荷载作用下,等截面桩桩身侧阻力峰值一般位于桩底以上1.0m范围内,扩底桩桩身侧阻力峰值则位于扩大头位置。离心模型试验中,等截面桩桩身侧阻力峰值点位于嵌入岩层1.0m范围内,扩底桩桩身侧阻力峰值点随着上拔荷载的增加从岩层表面不断下移,直至扩大头。在极限荷载下,等截面桩在岩层中桩身侧阻力整体上呈倒直角梯形,扩底桩呈直角梯形。(3)现场试验等截面桩的极限桩顶位移为桩径的1.3%~5.2%,平均值为3.0%(18.0~30.0mm),扩底桩的极限桩顶位移为桩径的0.6%~2.8%,平均值为1.9%(15.2mm);粉质黏土层、强风化砂岩层、中风化砂岩层极限相对位移分别为2.5~4.0mm、8~18mm和20~25mm。(4)现场试验和离心模型试验结果表明,等截面桩与扩底桩极限抗拔承载力随着嵌岩深度的增加呈近线性增大;等截面桩极限抗拔承载力随着桩径的增加呈近线性增大;扩底桩较之等截面桩,不仅显着提高了极限抗拔承载力,也大幅降低了极限桩顶位移;无干扰方法安装的试桩的极限抗拔承载力高于静压入安装方式或开挖回填安装方式。2.现场真型试验和离心模型试验的差异性使得试桩的破坏机理不同,得到了不同的岩土体破坏模式,本文基于两种试验的结果分别提出了极限抗拔承载力的计算方法。(1)基于离心模型试验的岩土体破坏模式提出假设模型,推导出了适用于完整岩石地层条件下等截面桩和扩底桩极限抗拔承载力的计算方法,等截面桩计算结果与离心模型试验结果相对误差为3.3%~8.4%,扩底桩计算结果与离心模型试验结果相对误差为0.5%~6.3%。(2)基于现场试验提出了计算风化砂岩层中等截面桩的圆柱形计算方法,该方法包含了桩侧阻力与桩身自重两个部分,等截面桩侧阻力两种取值方法的计算结果与试验值的平均误差分别为10.7%和20.3%,;提出了扩底桩分部计算方法,该方法包含了等截面桩身段侧阻力、扩大头锥形圆台侧面提供的抗力和桩身自重三个部分,扩底桩等截面段侧阻力两种取值方法的计算结果与试验值的平均误差分别为-0.6%和11.6%,说明本文提出的风化砂岩层中抗拔桩极限承载力计算方法较为合理。(3)基于现场试验等截面桩与扩底桩的承载和破坏机理,提出岩层中等截面桩身段极限侧阻力值与岩石抗剪切强度等效,或以岩石单轴抗压强度关系式fr=0.227?C0.5计算。风化砂岩层平均极限桩侧阻力与岩石单轴抗压强度?C呈幂函数关系,与?C0.5呈近线性关系。3.基于现场试验荷载-位移曲线,分别用数学模型法、图解法和位移取值法确定抗拔桩极限承载力,分析各方法对风化砂岩层中抗拔桩的适用性。(1)双曲线模型对风化砂岩层中等截面桩和扩底桩的上拔荷载-桩顶位移曲线拟合精度最高,等截面桩极限承载力预测值与实测值的比值在1.11~1.58之间,平均值为1.25,标准值为1.32;扩底桩极限承载力预测值与实测值的比值在1.16~1.45之间,平均值为1.27;或可以采用归一化荷载-位移曲线双曲线模型下限曲线函数计算风化砂岩层中抗拔桩的承载力。(2)双直线交点法取值结果为实测值的85.2%~98.5%,平均94.8%。(3)风化砂岩层中等截面抗拔短桩的极限位移量取25mm,扩底抗拔短桩的极限位移量取15~20mm。

孙豫[10](2019)在《郑州东区某工程扩底抗拔桩承载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扩底桩作为变截面抗拔桩的主要形式,已逐渐应用到需要抵抗上拔荷载的建(构)筑物基础中。扩底桩相比于等截面桩,仅通过改变桩底截面来提高抗拔承载力,效果显着。因此,研究扩底抗拔桩的承载性能及作用机理具有现实意义。(1)对多种计算方法进行对比,并对相关方法进行优化,得出的结果与实际较为接近,但每种方法的适用范围具有局限性,不具有普遍性。对计算值与静载试验结果进行分析,得出扩大头段每延米对桩抗拔承载力的贡献率为非扩大头段贡献率的4.2倍,进一步证明了扩底桩的优势。(2)对试桩报告进行分析,扩底桩的作用机理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阶段:加载初期,上拔荷载较小时,首先是桩侧摩阻力发挥作用,荷载位移关系曲线近似呈线性关系,桩周土处于弹性阶段;持续加载,桩顶位移增长速率加快,扩大头开始发挥作用,桩周土处于塑性阶段。(3)利用FLAC 3D对扩底桩的加载过程进行模拟。结果表明:随着荷载的持续增加,塑性区首先出现在桩顶部,而后出现在扩大头且塑性区范围沿着扩底锥面逐渐向上延伸。通过改变扩大头直径及长度进行数值计算,结果表明扩大头为2倍等截面桩径时,抗拔桩发挥作用最显着。

二、扩底支盘注浆桩及其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扩底支盘注浆桩及其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悬索桥根式锚碇基础承载特性理论与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悬索桥锚碇基础的发展现状
        1.2.1 隧道式锚碇
        1.2.2 重力式锚碇
        1.2.3 根式锚碇与其他新型锚碇
    1.3 根桩的研究现状
        1.3.1 变截面桩
        1.3.2 根桩
        1.3.3 目前存在的问题
    1.4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1.4.1 主要研究内容
        1.4.2 研究技术路线
    参考文献
第2章 竖向荷载作用下根桩承载特性分析
    2.1 引言
    2.2 根桩竖向沉降的非线性理论分析方法
        2.2.1 荷载传递模型与模型参数
        2.2.2 根键挤扩效应的理论分析
        2.2.3 根式基础非线性沉降问题的理论解
        2.2.4 根式基础非线性沉降问题的迭代方法
    2.3 数值算例验证
        2.3.1 算例情况
        2.3.2 结果及结论
    2.4 池州长江公路大桥根桩静载试验验证
        2.4.1 试桩工程概况
        2.4.2 静载试验
        2.4.3 计算验证与分析
    2.5 根式基础竖向沉降特性的参数分析
    2.6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3章 组合荷载作用下根桩承载特性分析
    3.1 引言
    3.2 组合荷载作用下根键作用分析
        3.2.1 组合荷载作用下根键受力模式
        3.2.2 根键的水平抵抗力
        3.2.3 根键的抵抗力矩
    3.3 组合荷载作用下根桩承载的理论分析方法
        3.3.1 基于传递矩阵法的理论解
        3.3.2 非线性计算的迭代方法
        3.3.3 非线性荷载传递模型
    3.4 望东长江公路大桥根桩水平荷载试验验证
        3.4.1 试桩工程概况
        3.4.2 水平静载试验
        3.4.3 计算验证与分析
    3.5 组合荷载作用下根桩水平承载特性的参数分析
    3.6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4章 根桩的组合荷载模型试验
    4.1 引言
    4.2 试验目的及内容
        4.2.1 试验目的
        4.2.2 试验内容
    4.3 模型试验设计
        4.3.1 模型桩
        4.3.2 地基土
        4.3.3 砂箱及加载装置
        4.3.4 数据量测及采集
        4.3.5 试验步骤
    4.4 试验结果及分析
        4.4.1 桩身弯矩计算
        4.4.2 第一组试验
        4.4.3 第二组试验
        4.4.4 第三组试验
        4.4.5 竖向分力对水平承载的影响
    4.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5章 根式锚碇的位移理论分析方法研究
    5.1 引言
    5.2 根式锚碇的位移理论分析方法
        5.2.1 基本假定
        5.2.2 线弹性计算方法
        5.2.3 非线性计算方法
    5.3 秋浦河大桥北锚碇工程概况
        5.3.1 工程背景
        5.3.2 工程场地地质条件
        5.3.3 总体施工方案及过程
    5.4 秋浦河大桥北锚碇的理论计算与分析
        5.4.1 计算工况
        5.4.2 荷载计算
        5.4.3 测量验证
        5.4.4 根式锚碇承载特性分析
    5.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6章 根式锚碇的长期位移特性研究
    6.1 引言
    6.2 现场原状土的蠕变试验研究
        6.2.1 试验对象选择
        6.2.2 三轴固结排水剪切试验
        6.2.3 三轴固结排水剪切蠕变试验
    6.3 蠕变模型及其参数识别
        6.3.1 土体流变本构模型
        6.3.2 土体的三维流变模型
        6.3.3 Burgers模型及参数识别
    6.4 秋浦河大桥北锚碇蠕变数值分析
        6.4.1 数值模型及计算工况
        6.4.2 数值分析结果
    6.5 秋浦河大桥北锚碇长期位移监测
        6.5.1 长期监测方案
        6.5.2 长期监测结果与讨论
    6.6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论文创新点
    7.3 展望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

(2)中国路基工程学术研究综述·2021(论文提纲范文)

索 引
0 引 言(长沙理工大学张军辉老师、郑健龙院士提供初稿)
1 地基处理新技术(山东大学崔新壮老师、重庆大学周航老师提供初稿)
    1.1 软土地基处理
        1.1.1 复合地基处理新技术
        1.1.2 排水固结地基处理新技术
    1.2 粉土地基
    1.3 黄土地基
    1.4 饱和粉砂地基
        1.4.1 强夯法地基处理技术新进展
        1.4.2 高真空击密法地理处理技术
        1.4.3 振冲法地基处理技术
        1.4.4 微生物加固饱和粉砂地基新技术
    1.5 其他地基
        1.5.1 冻土地基
        1.5.2 珊瑚礁地基
    1.6 发展展望
2 路堤填料的工程特性(东南大学蔡国军老师、中南大学肖源杰老师、长安大学张莎莎老师提供初稿)
    2.1 特殊土
        2.1.1 膨胀土
        2.1.2 黄 土
        2.1.3 盐渍土
    2.2 黏土岩
        2.2.1 黏 土
        2.2.2 泥 岩
        (1)粉砂质泥岩
        (2) 炭质泥岩
        (3)红层泥岩
        (4)黏土泥岩
        2.2.3 炭质页岩
    2.3 粗粒土
    2.4 发展展望
3 多场耦合作用下路堤结构性能演变规律(长沙理工大学张军辉老师、中科院武汉岩土所卢正老师提供初稿)
    3.1 路堤材料性能
    3.2 路堤结构性能
    3.3 发展展望
4 路堑边坡稳定性分析(长沙理工大学曾铃老师、重庆大学肖杨老师、长安大学晏长根老师提供初稿)
    4.1 试验研究
        4.1.1 室内试验研究
        4.1.2 模型试验研究
        4.1.3 现场试验研究
    4.2 理论研究
        4.2.1 定性分析法
        4.2.2 定量分析法
        4.2.3 不确定性分析法
    4.3 数值模拟方法研究
        4.3.1 有限元法
        4.3.2 离散单元法
        4.3.3 有限差分法
    4.4 发展展望
5 路基防护与支挡(河海大学孔纲强老师、长沙理工大学张锐老师提供初稿)
    5.1 坡面防护
    5.2 挡土墙
        5.2.1 传统挡土墙
        5.2.2 加筋挡土墙
        5.2.3 土工袋挡土墙
    5.3 边坡锚固
        5.3.1 锚杆支护
        5.3.2 锚索支护
    5.4 土钉支护
    5.5 抗滑桩
    5.6 发展展望
策划与实施

(3)随钻跟管桩的竖向承载性能及失效破坏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管桩基础的研究现状
        1.2.1 中小直径管桩的研究现状
        1.2.2 大直径管桩的研究现状
    1.3 随钻跟管桩介绍
        1.3.1 随钻跟管桩施工工艺
        1.3.2 随钻跟管桩的研究现状
    1.4 桩基础承载机理研究现状
        1.4.1 桩基础竖向承载性能研究现状
        1.4.2 桩-土接触界面力学特性研究现状
        1.4.3 桩基础后注浆研究现状
    1.5 本文研究内容
第二章 不同成桩工艺对管桩承载性能影响试验研究
    2.1 引言
    2.2 试验概况
        2.2.1 试验装置
        2.2.2 砂土制备
        2.2.3 模型桩制作
        2.2.4 加载方案
    2.3 试验结果及分析
        2.3.1 荷载-沉降曲线分析
        2.3.2 桩身轴力分析
        2.3.3 桩身侧摩阻力分析
        2.3.4 桩端阻力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考虑桩底沉渣的随钻跟管桩承载性能试验研究
    3.1 引言
    3.2 试验概况
        3.2.1 试验装置与砂土制备
        3.2.2 试验方案
        3.2.3 加载方案
    3.3 试验结果及分析
        3.3.1 随钻跟管桩竖向承载性能分析
        3.3.2 桩身轴力分析
        3.3.3 桩身侧摩阻力分析
        3.3.4 桩端阻力分析
    3.4 桩侧注浆界面构造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随钻跟管桩桩-注浆体-土体接触面特性试验研究
    4.1 引言
    4.2 试验概况
        4.2.1 试验装置与试验材料
        4.2.2 试验方案
    4.3 试验结果分析
        4.3.1 接触面破坏模式分析
        4.3.2 剪应力-位移分析
    4.4 接触面侧阻力作用机制分析
        4.4.1 桩侧后注浆加固机制分析
        4.4.2 随钻跟管桩侧摩阻力参数
    4.5 结论
第五章 基于三维扫描技术的随钻跟管桩精细化模型重构及数值模拟
    5.1 引言
    5.2 三维扫描技术在桩基础工程中的应用
        5.2.1 三维扫描技术的工作流程
        5.2.2 三维扫描技术的操作流程
    5.3 基于三维扫描技术的随钻跟管桩承载性能数值分析
        5.3.1 随钻跟管桩-注浆体-土体接触面特性数值模拟
        5.3.3 随钻跟管桩的抗压承载性能数值分析
        5.3.4 随钻跟管桩的抗拔承载性能数值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随钻跟管桩注浆液流动及扩散规律试验研究
    6.1 引言
    6.2 试验方案
        6.2.1 试验装置
        6.2.2 试验流程
    6.3 注浆效果分析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4)扩大盘位置对变截面抗拔桩承载特性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变量注释表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存在的问题
    1.5 主要研究内容
    1.6 论文主要创新点
2 室内模型试验概况
    2.1 模型试验意义
    2.2 相似原理
    2.3 试验目的
    2.4 试验设备
    2.5 模型地基制作
    2.6 模型桩的制作
    2.7 试验设计与实施
    2.8 本章小结
3 试验数据处理与分析
    3.1 试验数据的处理
    3.2 标志层对试验的影响
    3.3 变截面桩与等截面桩的对比
    3.4 扩大盘位置的影响对比分析
    3.5 本章小结
4 数值模拟分析对比
    4.1 有限元法及软件简介
    4.2 模型的建立
    4.3 结果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致谢
学位论文数据集

(5)扩底抗拔桩室内试验及承载力计算(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抗拔桩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等截面抗拔桩研究现状
        1.2.2 扩底抗拔桩研究现状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室内抗拔试验
    2.1 试验设计及方法
        2.1.1 试验装置
        2.1.2 试验材料
        2.1.3 加载试验装置及方法
        2.1.4 上拔位移测量
    2.2 抗拔单桩室内试验过程
        2.2.1 试验方案
        2.2.2 电阻应变片的布置
        2.2.3 桩-土接触界面
        2.2.4 试验步骤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等截面抗拔桩室内试验
    3.1 试验概述
    3.2 试验结果分析
        3.2.1 Q-S曲线分析
        3.2.2 桩身轴力分析
        3.2.3 桩身侧摩阻力分析
    3.3 等截面抗拔桩极限承载力理论计算
        3.3.1 标准模型
        3.3.2 Meyerhof理论模型
        3.3.3 Das理论模型
        3.3.4 Chattopadhyay和 Pise理论模型
        3.3.5 规范法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扩底抗拔桩室内试验
    4.1 试验概述
    4.2 扩底抗拔桩与等截面桩对比分析
        4.2.1 极限承载力对比分析
        4.2.2 上拔位移对比分析
    4.3 桩径Ds对扩底抗拔桩承载力的影响
        4.3.1 Q-S曲线分析
        4.3.2 桩身轴力分析
        4.3.3 桩身侧摩阻力分析
    4.4 扩大端上部的开展角θ对扩底抗拔桩承载力的影响
        4.4.1 Q-S曲线分析
        4.4.2 桩身轴力分析
        4.4.3 桩身侧摩阻力分析
    4.5 埋深对扩底抗拔桩承载力的影响
        4.5.1 Q-S曲线分析
        4.5.2 桩身轴力分析
        4.5.3 桩身侧摩阻力分析
    4.6 扩底桩极限承载力理论计算
        4.6.1 圆柱面剪切法
        4.6.2 复合破裂面剪切法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本文主要工作及结论
        5.1.1 本文主要工作
        5.1.2 本文主要结论
    5.2 存在的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

(6)后注浆抗拔支盘桩模型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挤扩支盘桩和后注浆技术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挤扩支盘桩国内外研究现状
        1.2.2 后注浆技术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本文研究内容
第2章 挤扩支盘桩和后注浆技术相关理论分析
    2.1 支盘桩的发展
    2.2 支盘桩的施工及特点
    2.3 单桩竖向抗拔承载力计算
        2.3.1 单桩抗拔荷载传递机理
        2.3.2 影响单桩抗拔承载力的因素
        2.3.3 单桩抗拔承载力公式
    2.4 后注浆技术介绍与施工
    2.5 后注浆钻孔灌注桩承载力计算
    2.6 后注浆技术相关理论研究
        2.6.1 注浆理论研究
        2.6.2 后注浆技术提高桩基承载力机理
    2.7 后注浆支盘桩的提出及其加固机理研究
    2.8 本章小结
第3章 后注浆支盘桩模型试验研究
    3.1 模型试验简介
    3.2 试验设计
        3.2.1 后注浆设计
        3.2.2 模型桩尺寸及材料
        3.2.3 模型箱
        3.2.4 地基土层
        3.2.5 模型桩预埋
        3.2.6 加载装置
        3.2.7 量测系统
    3.3 试验结果整理与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后注浆支盘桩承载特性数值模拟研究
    4.1 ABAQUS简介
    4.2 数值模型的建立
        4.2.1 接触问题
        4.2.2 桩土相互作用问题
        4.2.3 桩体和土体的数值模拟
        4.2.4 注浆体的数值模拟
    4.3 分析步骤及加载过程
    4.4 数值模拟结果分析
        4.4.1 等截面直桩荷载传递机理分析
        4.4.2 传统挤扩支盘桩荷载传递机理
        4.4.3 后注浆支盘桩荷载传递机理分析
        4.4.4 传统挤扩支盘桩桩周土位移和应力分布规律
        4.4.5 后注浆支盘桩桩周土位移和应力分布规律
    4.5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结论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7)注浆支盘桩在软土地基中承载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本文研究内容
第2章 注浆支盘桩相关理论分析
    2.1 支盘桩的特点
    2.2 支盘桩的受力机理
        2.2.1 支盘桩的承载特性
        2.2.2 支盘桩的破坏模式
        2.2.3 支盘桩的适用范围
    2.3 后注浆技术简介
        2.3.1 后注浆技术特点
        2.3.2 后注浆技术工程装置
    2.4 注浆支盘桩适用性分析
        2.4.1 注浆支盘桩的提出
        2.4.2 适用性分析
    2.5 注浆支盘桩的施工工艺
        2.5.1 施工工艺流程
        2.5.2 施工方法的注意事项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注浆支盘桩的模型试验研究
    3.1 试验目的
    3.2 试验准备
        3.2.1 试验设备及模型制作
        3.2.2 钢筋笼和注浆管绑扎
        3.2.3 注浆设备安装及操作
        3.2.4 模型桩的成型与养护
        3.2.5 注浆试验
    3.3 影响复合土体强度增长的因素总结
    3.4 抗压试验方案及结果分析
        3.4.1 试验目的
        3.4.2 试验技术路线
        3.4.3 试验内容
        3.4.4 抗压试验数据整理
        3.4.5 试验数据分析
    3.5 抗拔试验方案及结果分析
        3.5.1 试验目的
        3.5.2 试验技术路线
        3.5.3 试验内容
        3.5.4 抗拔试验数据整理
        3.5.5 抗拔试验分析
    3.6 复合体研究
    3.7 本章小结
第4章 注浆支盘桩承载性能有限元分析
    4.1 有限元计算模型
        4.1.1 基本假定
        4.1.2 模型参数的确定及模型装配
        4.1.3 分析步骤及加载过程
    4.2 有限元计算结果分析
        4.2.1 土层位移场的规律分析
        4.2.2 桩周土应力规律分析
        4.2.3 注浆支盘桩桩身轴力分析
    4.3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结论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介绍

(8)削扩支盘抗拔桩受力特性试验测试及工程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桩基的应用历史
    1.3 削扩支盘桩抗拔桩研究与应用现状
    1.4 本文研究的内容
第二章 厦门英蓝国际金融中心项目工程背景
    2.1 项目概况
    2.2 工程地质和水文条件
    2.3 地基基础方案分析与建议
    2.4 工程设计基本情况
第三章 工程桩基设计前后的抗拔试验测试
    3.1 单桩竖向抗拔静载试验方法
    3.2 设计前期工程试验桩概况
    3.3 设计桩型及相关参数
    3.4 工程试验桩单桩竖向抗拔静载试验
第四章 灌注桩后注浆技术
    4.1 后注浆技术概述
    4.2 灌注桩后注浆装置
    4.3 灌注桩后注浆机理
    4.4 灌注桩后注浆设计及承载力分析
    4.5 后注浆施工工艺
第五章 削扩支盘桩的技术特点
    5.1 削扩支盘桩概述
    5.2 削扩支盘桩的特点及使用范围
    5.3 削扩支盘桩工艺原理
    5.4 削扩支盘桩工艺流程及操作要点
    5.5 削扩支盘桩的抗拔承载机理和承载力分析
第六章 后注浆方案及削扩支盘桩方案试验桩抗拔试验研究
    6.1 试验桩的单桩竖向抗拔静载试验概况
    6.2 削扩支盘桩方案的工程桩试验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工程项目

(9)风化砂岩层中抗拔短桩承载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概述
        1.1.1 抗拔桩的适用性
        1.1.2 抗拔桩的历史与发展
    1.2 抗拔桩的分类
        1.2.1 按桩型分类
        1.2.2 按安装方式分类
        1.2.3 按承担的荷载类型分类
        1.2.4 按受荷部位分类
    1.3 抗拔桩承载机理研究
        1.3.1 等截面桩抗拔承载机理
        1.3.2 扩底桩抗拔承载机理
    1.4 抗拔桩承载变形特性研究
        1.4.1 等截面桩抗拔承载变形特性研究现状
        1.4.2 扩底桩抗拔承载变形特性研究现状
    1.5 存在的问题
    1.6 本文研究内容和方法
        1.6.1 研究内容
        1.6.2 研究方法
第2章 风化砂岩层中抗拔桩现场试验研究
    2.1 前言
    2.2 试验场地概况
        2.2.1 自然地理条件
        2.2.2 地质条件及岩土性质
        2.2.3 岩土物理力学性质
    2.3 试桩设计方案
        2.3.1 试桩设计
        2.3.2 试桩施工
        2.3.3 桩身变形量测系统
    2.4 试桩静载荷抗拔试验
        2.4.1 试验装置
        2.4.2 试验方法
    2.5 试验结果分析
        2.5.1 上拔荷载-桩顶位移曲线
        2.5.2 桩身轴力分布曲线
        2.5.3 桩身侧阻力分布曲线
        2.5.4 桩-岩土体相对位移曲线
        2.5.5 荷载承担比例曲线
        2.5.6 抗拔承载力影响因素分析
        2.5.7 试桩破坏模式分析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嵌岩抗拔桩离心模型试验研究
    3.1 前言
    3.2 离心机模型试验概述
    3.3 离心模型试验方案设计
        3.3.1 试验设备
        3.3.2 试桩设计
        3.3.3 试验材料
        3.3.4 测试方法及传感器布置
    3.4 试验方法
        3.4.1 模型制备
        3.4.2 试验步骤
    3.5 试验结果分析
        3.5.1 岩土体破坏模式
        3.5.2 荷载-位移曲线
        3.5.3 桩身轴力分布曲线
        3.5.4 桩身侧阻力分布曲线
        3.5.5 抗拔承载力影响因素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嵌岩抗拔桩极限承载力计算方法研究
    4.1 前言
    4.2 等截面桩抗拔承载力计算方法
        4.2.1 圆柱形破裂面
        4.2.2 倒圆锥台破裂面
        4.2.3 曲面破裂面
    4.3 基于离心模型试验的等截面桩抗拔承载力计算
        4.3.1 基本假设
        4.3.2 理论公式推导
        4.3.3 等截面桩试验结果比较
    4.4 基于现场试验的等截面桩抗拔承载力计算
        4.4.1 等截面桩抗拔承载机理分析
        4.4.2 等截面桩极限抗拔承载力计算
    4.5 扩底桩抗拔承载力计算方法
        4.5.1 沿桩侧破裂面(分部计算)
        4.5.2 圆柱形破裂面
        4.5.3 倒圆锥台破裂面(土重法)
        4.5.4 曲面破裂面
        4.5.5 复合破裂面
    4.6 基于离心模型试验的扩底桩抗拔承载力计算
        4.6.1 基本假设
        4.6.2 理论公式推导
        4.6.3 扩底桩试验结果比较
    4.7 基于现场试验的扩底桩抗拔承载力计算
        4.7.1 扩底桩抗拔承载机理分析
        4.7.2 扩底桩极限抗拔承载力计算
    4.8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现场试验的抗拔桩极限承载力判定分析
    5.1 前言
    5.2 数学模型法
        5.2.1 数学模型法在抗拔桩研究中的应用现状
        5.2.2 现场试验荷载-位移曲线的数学模型研究
        5.2.3 归一化荷载-位移双曲线模型分析
    5.3 图解法
        5.3.1 图解法概述
        5.3.2 现场试验荷载-位移曲线图解法取值分析
    5.4 极限位移量分析
        5.4.1 抗拔桩极限位移研究现状
        5.4.2 现场试验极限位移分析
        5.4.3 风化砂岩层中抗拔桩极限位移量分析
    5.5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一、主要结论
    二、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10)郑州东区某工程扩底抗拔桩承载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等截面抗拔桩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等截面抗拔桩的理论研究现状
        1.2.2 等截面抗拔桩的试验研究现状
        1.2.3 等截面抗拔桩的数值分析研究现状
    1.3 扩底抗拔桩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扩底抗拔桩的理论研究现状
        1.3.2 扩底抗拔桩的试验研究现状
        1.3.3 扩底抗拔桩的数值分析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2 扩底抗拔桩构造及承载力计算模式研究
    2.1 扩底抗拔桩构造
    2.2 扩底抗拔桩的承载力计算模式
        2.2.1 《建筑桩基技术规范》中的计算公式
        2.2.2 《高层建筑岩土工程勘察标准》中的计算公式
        2.2.3 相关学者提出的计算模式
    2.3 不同计算模式的对比分析
    2.4 本章小结
3 郑州东区某工程扩底抗拔桩试桩及成果分析
    3.1 试桩工程地质概况
    3.2 工程概况
    3.3 施工参数及工艺
    3.4 单桩竖向抗拔静载试验
        3.4.1 试验设备
        3.4.2 试桩试验数据资料及分析
    3.5 本章小结
4 扩底抗拔桩承载性能的数值计算分析
    4.1 FLAC 3D简介
    4.2 接触面几何模型的建立
    4.3 接触面单元建立
    4.4 扩底抗拔桩承载性能的数值计算分析
        4.4.1 计算模型
        4.4.2 计算方案及计算参数
        4.4.3 计算结果及分析
    4.5 本章小结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参考文献

四、扩底支盘注浆桩及其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悬索桥根式锚碇基础承载特性理论与试验研究[D]. 罗晓光. 合肥工业大学, 2021(02)
  • [2]中国路基工程学术研究综述·2021[J]. Editorial Department of China Journal of Highway and Transport;. 中国公路学报, 2021(03)
  • [3]随钻跟管桩的竖向承载性能及失效破坏模式研究[D]. 岳云鹏. 广州大学, 2020
  • [4]扩大盘位置对变截面抗拔桩承载特性的影响研究[D]. 杨宁晔. 山东科技大学, 2020(06)
  • [5]扩底抗拔桩室内试验及承载力计算[D]. 徐亮. 合肥工业大学, 2020(02)
  • [6]后注浆抗拔支盘桩模型试验研究[D]. 张晓敏. 河北工程大学, 2019(02)
  • [7]注浆支盘桩在软土地基中承载性能研究[D]. 徐梦达. 河北工程大学, 2019(02)
  • [8]削扩支盘抗拔桩受力特性试验测试及工程应用研究[D]. 李千. 厦门大学, 2019(02)
  • [9]风化砂岩层中抗拔短桩承载特性研究[D]. 杨柏. 西南交通大学, 2019(06)
  • [10]郑州东区某工程扩底抗拔桩承载性能研究[D]. 孙豫.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 2019(01)

标签:;  ;  ;  ;  ;  

扩底托板注浆桩及其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