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内部控制与独立董事制度

论内部控制与独立董事制度

一、论内部控制与独立董事制度(论文文献综述)

杨雯雯[1](2020)在《控制权配置对企业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影响研究 ——基于制度环境的调节作用》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新经济时代的到来,企业必须遵循市场化规则,融入全球市场治理体系,优化内部控制,提升公司治理水平,推进市场竞争能力提升。从美国的SOX法案到我国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均在会计职业监管、公司治理、证券市场监管等方面作出许多要求。但由于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完善,资本市场体系不健全,公司治理不规范,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十分有限。近年来国内企业上演的控制权之争愈演愈烈,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性不足,严重影响了企业的正常运行。如何安排公司控制权,提高内部控制的有效性,优化公司治理制衡机制,基于控制权理论与委托代理理论基本思想,本文将企业控制权配置划分为股东、董事会和经理层三大层面,并将其对应的控制权配置模式进行组合得到综合层面的控制权配置,同时引入制度环境要素,从企业内外部治理环境出发,全面探究控制权配置对企业内部控制有效性的作用机制以及制度环境的调节效应,充分发挥内部控制对公司治理的合理保证作用。本文基于有效资本市场逻辑起点,以上市公司为研究主体,选取2014-2017年深市主板1376个样本公司年度财务数据,分别从股东、董事会及经理层三个层面选取股权集中程度、董事受控比例及总经理来源等变量,以主成分分析法构建内部控制有效性综合评价指数,通过描述统计、相关性分析与回归分析、稳健性检验研究控制权配置对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影响以及制度环境的调节作用。研究结果显示:(1)在股东层面,股权集中度正面影响内部控制有效性;股权制衡度正向促进内部控制有效性;相较于非国有企业而言国有企业在内部控制建设中起到了表率作用;(2)在董事会层面,股东控制的董事比例正面影响内部控制有效性;经理层控制的董事比例负面影响内部控制有效性;独立董事比例正向提高内部控制有效性;(3)在经理层层面,总经理由大股东委派与两职合一皆负面影响内部控制有效性;(4)在综合层面,保持相对的股权集中度,股东控制的董事会结构及总经理公开聘用的治理模式有利于当前企业的内部控制有效性发挥;(5)制度环境在控制权配置对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影响中具有负向调节作用。本文的主要创新之处在于丰富了现有文献仅从股权结构、董事会特征或经理层特征等单一层面考量内控效率,并将制度环境作为调节变量,从新的视角探究控制权配置对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影响,选择九个体现五大内部控制目标的指标依靠因子分析思想构建一套新的评价指标体系,完善内部控制相关理论,并从企业和政府层面提出相应改进建议,优化企业控制权配置,提升内部控制有效性。

王彪[2](2020)在《基于5M1E分析法的安凯客车内部审计质量评价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经济全球化脚步的加快,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企业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导致企业经营风险加剧。内部审计部门作为企业经营管理活动中的关键职能部门,一向秉持着独立性原则,全面客观地对企业内部的经营管理活动进行评估,在企业中的地位越发重要。而要了解企业是否有效的发挥内部审计作用,是否充分的履行内部审计价值增值方面的职能,就需要对企业的内部审计质量进行合理的评价。因此,建立符合我国企业发展实际情况的内部审计质量评价体系非常具有现实意义。本文将5M1E分析法的原理与内部审计质量的特点相结合,构建评价体系,以评价内部审计质量。文章首先梳理总结了国内外内部审计质量评价研究方面的相关文献,并进行述评。随后,本文阐述了内部审计、内部审计质量、内部审计质量评价及层次分析法相关概念,同时对内部审计相关理论基础及5M1E分析法的基本框架进行了介绍。然后,以安凯客车为例,分析了安凯客车现行的内部审计质量评价体系,发现现行评价体系存在评价指标单一、评价方式主观性过强等问题。随后,再以内部审计质量影响因素为线,将影响因素划分到5M1E分析法的六因素中,结合层次分析法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赋予评价指标权重,构建适用于安凯客车的内部审计质量评价体系,并将基于5M1E分析法下所构建的评价体系应用到安凯客车的内部审计质量评价中,通过计算得出结果,从而证明5M1E分析法应用到安凯客车内部审计质量评价中是可行的。本文针对安凯客车企业的实际情况,提出一些5M1E分析法下内部审计质量评价体系顺利实施的保障措施:获取公司董事会与管理层的支持,建立有效的沟通机制,组建评价体系推进小组及动态的修正评价体系。期望可以为我国其他同类公司推行5M1E分析法下的内部审计质量评价体系提供一些参考意见。

廖方楠[3](2019)在《独立董事连锁、内部控制与盈余质量》文中认为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我国经济将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内部控制作为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微观基础,如何科学合理地提高内部控制质量备受关注。公司治理是影响内部控制的重要因素之一,独立董事作为公司治理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公司中行使监督权,被称为上市公司合规经营和真实信息披露的“看门人”。但是,作为舶来品的独立董事制度被引入中国上市公司监管体系之后出现了水土不服的情况。在实务界,独立董事经常被认为“不独立”和“不作为”,是典型的“花瓶董事”。是否所有的独立董事都具有同等的作用?是否存在其他决定独立董事价值的因素?这被称为“独立董事作用之谜”,激发了学术界探索独立董事价值的兴趣。早期国内外关于独立董事治理作用的研究,普遍是从独立董事比例或专业背景等个人特征视角展开。但是,随着资本市场监管制度的演进,上市公司的独立董事比例以及专业背景愈加趋同化,使得研究结果相互矛盾。“弱联结”理论的提出,为学者们跳出独立董事比例或专业背景来研究独立董事的治理作用提供了新思路。据中国研究数据服务平台(Cnrds)和国泰安(CSMAR)的数据统计显示,2017年沪深两市A股上市公司中,行业内独立董事连锁的公司数量为950,占A股总公司数目的27.42%,且2015—2017期间,行业内独立董事连锁的公司总数为3159,平均占比为33.96%。因此,本文通过研究独立董事连锁对内部控制的影响,并深入探索独立董事连锁和内部控制在提高盈余质量中的角色定位,探讨如何科学合理地提高企业内部控制,以及如何实现内部控制的财务报告目标。本文的贡献在于:(1)回答了独立董事的“历史遗留”问题,如Nguyen和Nielsen(2010),对研究中的“未解之谜”(如独立董事是否具有相同的价值)提供了新的解释视角;(2)通过对比独立董事连锁和内部控制的治理效力,明确了企业间的独立董事连锁机制与企业内部控制在具体盈余决策活动中的角色定位,缓解了有关内部控制的成本与收益的争论;(3)丰富了独立董事连锁的经济后果、内部控制的影响因素和经济后果以及盈余质量的治理机制的相关文献。此外,本文的发现有助于提高监管部门和实务界对如何响应十九大高质量发展要求的理解,并有益于增进相关部门对企业盈余管理方式的选择以及盈余质量的治理机制的透视,从而可以改进监管方向与方法。本文以独立董事连锁现象为研究的观测点,对独立董事连锁、内部控制和盈余质量的关系展开深入考察。研究发现:(1)基于声誉效应,独立董事连锁能显着提高企业的内部控制质量,且兼任公司家数较多的连锁独立董事对内部控制质量的提高作用更明显;基于学习效应,独立董事连锁能显着提高其董事会出席率,且该种效应主要出现在高学历的连锁独立董事身上;此外,本文探明了独立董事连锁对内部控制质量影响的传导机制,即通过提高连锁独立董事的董事会出席率进而提升了内部控制质量。(2)内部控制和独立董事连锁都能显着地抑制企业应计盈余管理行为,且两种治理机制之间存在明显的替代关系;仅内部控制能显着地抑制企业真实盈余管理行为,独立董事连锁无助于抑制真实盈余管理行为,且在此场景中,二者也不存在显着的替代关系;内部控制对于向上、向下的应计盈余管理均有显着的抑制作用,而独立董事连锁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向上的应计盈余管理中;内部控制对生产成本、经营现金流和酌量费用操纵均具有明显抑制作用,而独立董事连锁虽然对于整体真实盈余管理无明显作用,但对于生产成本操纵具有一定的治理作用;与内部控制的治理效应相比,独立董事连锁的治理效应更容易受到企业战略的影响,内部控制对于盈余管理的抑制作用更全面、更稳定。(3)独立董事连锁显着提高了盈余持续性,且独立董事连锁和内部控制对盈余持续性的提升作用存在一定的替代关系;独立董事连锁有助于应计盈余和现金流盈余的正确定价,并缓解了上市公司的应计异象;但是,独立董事连锁机制仍然容易受到企业治理意愿的影响,在企业整体战略较为稳健时,独立董事连锁方能提升盈余持续性。

徐金花[4](2019)在《BD医药股份有限公司内部控制优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迅速发展及市场环境不断变化,给企业带来众多机遇的同时,也让企业面临的经营管理风险日益增大。近年来,国内外出现了众多财务丑闻,诸如安然、世界通信、默克制药的财务造假,直至2018年长春长生因违法生产和销售狂犬病疫苗被处罚,造成民众对国内疫苗市场堪忧。这些丑闻的产生都与公司不合理的治理结构及不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有着密切的关联。企业所有权、经营权、监督权未完全分离,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等治理结构没有起着相互制衡的作用,造成了内部控制的失效。内部控制的建立和完善可以降低企业的违规风险、经营风险,提高公司治理水平。因此,建立和完善企业内部控制体系,优化公司治理结构,对企业的发展显得越来越重要。本文以国有上市公司BD医药股份有限公司作为典型案例,以美国COSO《内部控制——整合框架》理论为基础,从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及内部监督五个方面对该公司内部控制进行研究。本文首先从理论框架入手,结合BD公司2017年度内部控制评价报告及2015-2017年度报告对内部控制现状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对BD公司内部控制体系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最后有针对性地提出优化措施,为优化BD公司内部控制体系提供决策参考。通过上述案例研究,本文认为BD公司内部控制体系优化应包括以下五个方面:优化控制环境,完善风险管控系统、优化控制活动、完善信息与沟通系统、强化内部监督系统。BD公司作为国有上市医药制造业的缩影,本文以期通过对该公司内部控制体系的优化研究,为完善我国医药制造业内部控制体系提供相关借鉴。

王丹丹[5](2019)在《公司内部控制和公司治理的关系研究 ——以航天通信为例》文中认为特别是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不断推进,股份有限公司的公司形式出现,公司治理和内部控制逐渐成为企业管理效率所必须的管理制度。内部控制与公司治理一直以来都是相伴存在、并且可以说是共同成长的,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有着较为深厚的历史联系。内部控制是企业内部生产、管理等所依靠的维系公司管理效率的一套制度,而公司治理是公司进行管理的主要体系,两者之间的链接与互动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企业的风险控制问题。为了更好地解决公司经营中风险的处理,需要加强内部控制和公司治理的链接和互动,促进公司高效运行。本文运用文献研究、实证研究和案例分析等方法,在委托代理理论、不完全契约理论、所有权与控制权理论、信息不对称理论、利益相关者理论和受托责任理论等理论的基础上,全面分析了内部控制和公司治理的链接和互动关系。从内控控制和公司治理的框架出发,分析了内部控制和公司治理的异同,并研究了两者之间的交叉和链接关系。从委托代理理论和不完全契约理论出发,分析了内部控制和公司治理的互动逻辑,即剩余控制权的分配。之后从公司治理和内部控制的特征着手,分析了各自的特征之间的相互影响。为了使研究更加精准,本文进一步通过实证分析研究内部控制和公司治理特征的相互影响关系。最后,以航天通信为案例,研究了航天通信内部控制和公司治理制度以及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了对公司的内部控制和公司治理进行优化的措施。通过上述研究,本文认为内部控制和公司治理的关系不是环境和主体的关系,而是一种嵌合相关关系,公司治理和内部控制相互嵌合,它们在结构上具有一定的对应性和重叠性。而且两者之间是相互依存,互相影响的。通过以A股上市公司数据进行实证分析,本文发现公司治理特征对内部控制有着显着影响,内部控制特征对公司治理也有显着影响。在航天通信案例研究中,本文研究了内部控制和公司治理的基本情况,并以内部控制和公司治理的链接互动关系为基础,分析了航天通信目前在公司治理和内部控制方面存在的问题。根据理论分析、实证研究和案例分析,本文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内部控制和公司治理互动优化的措施。

李若昕[6](2019)在《公司治理、内部审计质量与内部控制缺陷》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1世纪初,“安然事件”、“世界通信公司事件”等一系列具有世界影响力的财务造假丑闻接踵而至,上市公司内部控制问题再次引起广泛的关注。财务造假、高层腐败、信息披露不完全等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缺陷瞬间使一个个商业巨头轰然倒地,随之而来的全球经济危机冲击着国内外资本市场。因此,各国资本市场由此将关注的焦点从公司外部治理转向内部治理,公司治理、内部审计、内部控制尤其是内部控制缺陷成为研究热点,并以法律法规的形式被推向改革前沿。本文基于公司治理、内部审计质量与内部控制缺陷的密切关系,借鉴国内外相关实证研究,从公司治理的角度,综合运用受托责任理论、交易成本理论和不完全契约理论,系统分析公司治理、内部审计质量和内部控制缺陷之间的深层次影响机制。首先,本文对公司治理、内部审计质量对内部控制缺陷的交互影响进行理论分析,阐明公司治理和内部审计质量是影响内部控制缺陷的重要因素。其次,基于上述理论分析,采用实证研究方法,分层次验证公司治理、内部审计质量对内部控制缺陷的影响,以公司治理和内部控制缺陷的关系作为第一层级,以内部审计质量与内部控制缺陷的关系作为第二层级,利用实证模型寻找公司治理与内部审计质量影响内部控制缺陷的实现路径。最后,基于理论分析和实证检验结论,提出具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重点强调如何进一步保证公司治理有效发挥作用,并要求上市公司重视内部审计的制度建设,从本质上提高内部控制质量,在此基础上,提出改善公司治理与提高内部控制质量的有效建议。本文研究结论包含以下内容:a.内部控制与公司治理、内部审计是交叉概念。它们之间有复杂的互动关系和影响:公司治理需要内部控制来实现治理的目标,而内部控制需要公司治理来保证控制的效果;公司治理以内部审计为基础,而内部审计需要解决公司治理的问题;内部审计既处于内部控制之中,又独立于内部控制,两者交互发生影响。b.基于分析内部控制缺陷的要求,本文尝试性地提出了评价内部审计质量的量化标准和方法。本文采用赋值量化的方法并结合公司官方网站及其他媒体披露的信息,通过收集整理上市公司年度报告、公司治理专项活动报告或深交所、上交所网站中披露的年报(主要是其中的公司治理板块)、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和规范实施方案、内部审计制度、董事会决议及其他报告等公开信息,对内部审计质量的分指标进行赋值打分。c.本文基于受托责任理论、交易成本理论和不完全契约理论等三种经济学理论,以2011-2017年我国A股主板上市公司为样本,考察了公司治理和内部审计质量各项特征对内部控制缺陷的影响,构建了公司治理、内部审计质量与内部控制缺陷的理论框架,分析了其对内部控制缺陷的交互调节作用。实证结论如下:(1)高质量的公司治理水平可以显着有效矫正内部控制缺陷。公司治理能力越低,内部控制缺陷就越多;相反,上市公司的公司治理能力越高,越积极显着矫正内部控制缺陷。具体来说,高管权力越大,外部审计质量越高,公司内部控制缺陷就越多。上市公司可采取提升独立董事比例、加大董事激励力度、提高高管货币薪酬以及对高管进行股权激励等措施减少内部控制缺陷。董事激励可以显着减轻内部控制缺陷的类型。引入严格的外部审计对促进内部控制缺陷的修复有着积极显着的影响。(2)高质量的内部审计质量可以有效矫正内部控制缺陷。上市公司内部审计质量与内部控制缺陷成反比关系,具体来说,内部审计组织地位、内部审计责任授权范围、内部审计规模与内部审计胜任能力对内部控制缺陷治理的效应是有差异的,内部审计范围和规模可以有效地治理内部控制缺陷,但不能有效减轻内部控制缺陷的严重程度,促进内部控制缺陷的修复。(3)高水平公司治理可以调节内部审计质量对内部控制缺陷的影响。通过分析不同维度的公司治理与内部审计质量的交互作用对内部控制缺陷的影响得出:独立董事比例、高管薪酬激励、高管股权激励的提升可以显着促进内部审计质量影响内部控制缺陷的存在关系,存在加强效应;高管薪酬激励、高管股权激励的提升可以显着抑制内部审计质量对内部控制缺陷的改进关系,存在替代效应;外部审计质量的提升可以显着促进内部审计质量影响内部审计质量内部控制缺陷的改进的关系,存在加强效应。本文政策建议如下:第一,通过优化董事会规模与功能、重构审计委员会运行机制、调整高管权力配置结构、构建长效激励机制以及完善信息披露机制与审计监督机制等方面对公司治理提出改进建议;第二,通过强化政府部门监管、完善行业协会引导以及提高企业重视程度三方面提升内部审计部门职能的发挥;第三,通过加大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监管力度、建立健全内部控制缺陷认定标准、公开披露内部控制缺陷的整改和修复措施等三个方面提升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水平,以期建立健全公司治理体系与审计监督体系,进而抑制或矫正内部控制缺陷,最终达到提高内部控制质量的作用。

蔡葭[7](2018)在《独立董事本地任职与企业内部控制质量的实证研究》文中指出地理经济学作为经济学的一个新的重要领域,逐渐被引入到会计学的研究范畴中,对企业地域分布在财务决策中的影响以及董事会成员地域特征对公司治理的影响等相关研究也开始受到国内外专家学者们的广泛关注。本文拟探讨的是独立董事本地任职是否会影响企业内部控制质量的问题。在中国,独立董事本地任职现象非常普遍。从理论上分析,独立董事本地任职更能有效的获取和掌握公司的相关信息,参与董事会时耗费的经济成本和时间成本会更低,在监督成本和信息获取等方面具有天然的优势,因此,在监督企业内部控制实施过程中发挥更好作用。基于此,本文尝试从地域特征出发,以2012-2015年间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实证检验独立董事本地任职与企业内部控制质量的关系。本文的研究思路是,首先,对独立董事职能和独立董事对企业内部控制质量的影响的相关文献进行了整理和分析,综述了有关独立董事地域特征的相关研究,在总结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确立本文的研究主题。其次,本文通过资源依赖理论、委托代理理论以及社会资本理论分析了独立董事本地任职对企业内部控制质量的影响过程,理论分析表明独立董事本地任职对内部控制质量可以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最后,本文利用手工收集的2012-2015年间全部A股上市公司所聘请独立董事的工作地信息,从本地任职独立董事比例出发考察独立董事本地任职对企业内部控制质量的影响,并进一步讨论本地任职独立董事在不同的任职环境下对内部控制质量的作用效果。本文提供的实证研究结果表明:独立董事本地任职与内部控制质量整体呈正相关关系,对内部控制质量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即独立董事本地任职的数量占独立董事总数的比例越高,企业内部控制质量指数越高,内部控制质量越好。进一步研究本地任职独立董事的履职环境,从企业股权结构角度出发得到的结论表明在股权制衡度较好的企业中,独立董事本地任职对内部控制质量的促进作用更为显着;以及,相对于国有控股企业,非国有控股企业中独立董事本地任职对于内部控制质量的促进作用更显着。基于实证研究发现,本文对完善我国独立董事机制提出了相关建议:(1)从企业层面来看,企业可以参考独立董事的地域特征来进行合理选择,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发展战略、目标体系的总体要求等需要,综合考量独立董事地域、背景、社会关系等特征,使得企业的独立董事制度、内部控制制度真正起到作用。(2)对监管机构而言,本文的研究结论可以成为相关政策在制定、修改、完善过程中的理论和实证支持。从我国独立董事制度建立起,监管机构对于独立董事的相关政策一直处于探索和改进阶段,内部控制制度需要建立一个能更好得结合我国国情的,符合社会需要、企业需要的独立董事制度,本文的研究结论可为此提供依据,对完善我国独立董事制度、内部控制制度,促进我国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均有积极的参考意义。

刘彬[8](2014)在《审计委员会特征、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缺陷与会计信息质量》文中指出会计信息的质量直接关乎资本市场的秩序,而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根本出路在于建立健全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近些年,国内外知名企业的财务会计舞弊、违规造假案件层出不穷。会计信息质量的重要性随着这些事件的频频曝光,逐渐引起了身处资本市场的投资者、债权人等利益相关方,甚至广大的潜在投资者和社会公众的广泛关注。审计委员会制度、基于财务报告的内部控制制度是保证企业会计核算管理系统有效运行的两个重要的制度安排,其建立与完善对于会计信息质量的提高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因此,作为企业内部治理机制的重要环节,审计委员会制度和基于财务报告的内部控制制度的治理功能,被国内、外立法机关、准则制定机构及监管部门以规范、法案的形式加以明确界定,并得以广泛普及。作为企业内部治理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审计委员会的重要职能之一就是保证企业内部所有者和经营者使用的财务信息,以及企业对外披露的财务报表的质量。审计委员会制度的建立为会计信息系统的运行构建了良好的制度环境。审计委员会通过其在企业财务报告形成与披露流程中发挥的治理功能,影响上市公司基于财务报告的内部控制制度的运行情况,也同时影响着企业的会计信息质量。基于财务报告的内部控制制度是企业为实现其财务信息真实可靠的生成和披露,而实施的重要手段。企业所有者和经营者有责任构建并运行有效的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制度。同时通过日常的审核监督,尽可能降低内部控制缺陷出现的概率。完善的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企业披露的财务信息遵守相关的法律法规,具备可靠性和相关性等质量要求,有效地防范虚假业务及不实信息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文章首先系统地归纳并评价了国内外关于审计委员会特征、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缺陷和会计信息质量的相关文献,对当前理论探讨与经验验证结论差异较大的相关重要命题,以及尚未加以考量的逻辑思路进行了详细的提炼与分析。在文献梳理的基础上,结合我国较为特殊的社会制度背景,以2008-2012年深圳证券交易所主板上市公司为基本研究样本,实证检验了审计委员会特征、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缺陷这两个公司内部治理问题,以及会计信息质量之间可能存在的关联性。实证分析率先得出的结论是,上市公司的会计信息质量与审计委员会特征中的独立性、专业性以及职责与权力保障程度的正相关关系在实证回归中表现得并不显着。在此基础上,文章引入投资者法律保护程度变量,并将该变量与审计委员会特征变量结合构成交叉变量。得出的经验结论为交叉变量与上市公司的会计信息质量显着正相关,且该相关关系随着投资者法律保护程度在不同区域间的差异,而呈现出不同的显着性水平。其次,当上市公司存在基于财务报告的内部控制缺陷时,其会计信息质量也相对较低;但是,在非强制披露阶段,自愿对外披露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主动聘请有资质的会计师事务所进行内部控制独立审计鉴证,并自愿对外披露审计意见的上市公司,会计信息质量往往较高。最后,审计委员会独立性、专业性越强,其职责与权力保障的落实程度越高的上市公司,存在基于财务报告的内部控制缺陷的概率较低,且这些上市公司更愿意自觉地对外披露其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并主动聘请中介机构进行内部控制审计,并出具审计报告。文章的整体架构共包含八个部分,概括性内容简述如下:第1章导论。首先对文章的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进行了简要介绍。之后借助框图,形象列示了文章将要具体研究的内容和研究方法。最后阐明文章的创新与不足之处。第2章进行国内外文献综述。该部分针对审计委员会特征、基于财务报告的内部控制缺陷和上市公司会计信息质量三个研究问题分别展开。具体就国外、国内两方研究成果进行脉络梳理和经验总结。最后,对三个研究问题的国内外研究概况加以简要述评。第3章开展基本理论分析。本部分分别从公司治理理论、内部人控制理论探讨与审计委员会制度相关的基础理论。从委托代理理论、信号传递理论视角切入,分析与基于财务报告的内部控制缺陷相关的基础理论。从契约理论、信息不对称理论、有效市场假说理论探讨会计信息质量的理论基础。第4章采用规范研究方法,分别从审计委员会成员形式上和实质上的独立性强弱、财务专业知识和实务操作能力的具备与否以及公司章程中对审计委员会职责与权力保障的界定程度等特征入手,逻辑论证了审计委员会特征对上市公司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进而提出后续实证研究的假设命题。第5章采用规范研究方法,在界定基于财务报告的内部控制缺陷的基础上,逻辑论证了其与上市公司会计信息质量的相关性问题。在该部分中,首先界定了文章对基于财务报告的内部控制缺陷的识别与认定标准。在此基础上,分析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缺陷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进而提出后续实证研究的假设命题。第6章首先梳理了《基本规范》中关于审计委员会的相关规定。之后,分别从审计委员会成员形式上和实质上的独立性强弱、财务专业知识和实务操作能力的具备与否以及公司章程中对审计委员会职责与权力保障的界定程度等特征入手,逻辑论证了审计委员会特征与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缺陷存在与否、以及上市公司是否自愿披露内部控制缺陷信息之间的相关性问题,进而提出后续实证研究的假设。第7章为实证分析。首先介绍了文章选取的研究样本、数据来源,对变量进行操作性定义和选取的方法,进而根据因变量的性质确定逻辑回归模型。在描述性统计的基础上进行审计委员会特征与会计信息质量的回归分析、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缺陷与会计信息质量的回归分析、审计委员会特征与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缺陷的回归分析。最后进行了相关的稳健性检验。第8章是政策建议与研究结论。本部分立足于上一章的实证分析结果,总结政策建议和最终结论。文末归纳了研究局限及未来可供选择的研究方向。

沈红柳[9](2013)在《内部控制对反倾销会计信息证据效力影响的实证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摘要:内部控制是企业加强管理的有效工具和手段,就反倾销会计而言,无论是会计信息还是成本核算,都是企业内部控制运行状况的外在表现,是企业实施内部控制的阶段性结果。由此,从企业微观角度出发,研究内部控制对反倾销会计信息证据效力的影响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本文首先分析了我国遭遇反倾销的现状,阐述了研究的背景与意义,并在梳理国内外研究现状的基础之上确定的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然后,从管理贸易理论、会计信息决策有用论、内部控制理论以及证据法学理论四个方面对研究进行全面的理论支撑。接着,从规范研究的角度分析内部控制在反倾销应诉过程中的功能及控制机理。在此基础之上,以2008年至2012年五年时间内遭受反倾销调查并被裁决的上市企业为样本,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对内部控制对反倾销会计信息证据效力的影响进行实证研究。研究结论表明:内部控制对反倾销会计信息证据效力影响较为显着,其中风险评估对反倾销会计信息证据效力的影响最为显着,控制活动、内部环境以及内部监督次之,而信息与沟通对反倾销会计信息证据效力影响相对较弱。最后,针对研究结论,从内部控制五要素:内部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以及内部监督五个方面对基于反倾销应诉角度的内部控制体系建设提出了改进的政策建议。

张阳[10](2013)在《中国上市公司董事会特征与内部控制有效性的相关性研究》文中提出伴随着国内外财务舞弊事件的频发,内部控制成为了全球性的热点问题。作为完善现代企业制度的有效方式之一,内部控制在提升上市公司运作管理水平、规避风险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从全球范围来看,美国在内部控制理论研究和实务操作方面都处于领先地位,1994年COSO修订了《内部控制整合框架》以及2002年美国国会为应对层出不穷的财务舞弊案件而通过的《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已经得到全球范围内认可和应用。2008年6月28日,我国财政部、审计署、证监会、银监会、保监会等五部门联合发布了《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连同2010年4月发布的《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共同标志着我国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体系基本建立起来。同时,董事会作为公司治理的重要方面,直接决定着公司的资源配置效率和未来的发展方向,在提高企业内部控制效果、增强内部控制有效性方面,董事会同样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本文将董事会特征纳入内部控制研究视角,对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问题和董事会特征与内部控制的有效性间的关系问题进行全面深入的讨论。首先,本文对董事会特征、内部控制及其相关概念进行了界定,并对董事会特征和内部控制有效性的经济学理论基础作了详细的介绍。通过回顾国内外学者关于董事会特征、内部控制的有效性以及两者之间关系的研究文献,明确了本文的研究方向;其次,结合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的现状,对我国上市公司的董事会特征、内部控制有效性进行理论上的分析,由此得出相关研究假设;再次,通过对我国上市公司的董事会特征的界定,得出了上市公司董事会特征主要包括组织特征、行为特征、激励特征和素质特征四个方面,同时构建了中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有效性评价模型,采用多元回归模型对提出的理论假设进行检验。然后,在理论推导和实证检验的基础上总结了本文的研究结论,并提出了提升中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有效性的政策建议。通过本文的研究,证明了以下论点:第一,董事会规模与内部控制有效性成负相关关系;独立董事比例与内部控制有效性之间存在着显着的正相关关系;审计委员会的设立并不能有效增强内部控制有效性;董事长与总经理的两职分离可以正向地影响内部控制有效性。第二,年度内董事会会议次数并不能影响内部控制有效性。第三,金额最高的前三名董事的报酬总额显着影响着内部控制有效性;董事的人均报酬会显着地正向影响内部控制有效性;董事会或董事长的持股比例与内部控制有效性之间没有显着的相关关系。第四,董事会成员平均年龄和学历水平也会不会影响到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的有效性。本文的结论与展望部分,首先对本文的相关研究结论进行了总结,其次指出了本文存在的不足之处,例如董事会特征测量指标不够细化,忽略了内部控制有效性对董事会特征的反作用等等,这都为本文的后续研究指明了方向。

二、论内部控制与独立董事制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论内部控制与独立董事制度(论文提纲范文)

(1)控制权配置对企业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影响研究 ——基于制度环境的调节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内容和框架
        1.2.1 研究内容
        1.2.2 研究框架
    1.3 研究方法和创新点
        1.3.1 研究方法
        1.3.2 创新点
    1.4 本章小结
2.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
    2.1 文献综述
        2.1.1 控制权配置的相关文献综述
        2.1.2 内部控制有效性的相关文献综述
        2.1.3 控制权配置与内部控制有效性的相关文献综述
        2.1.4 制度环境相关文献综述
        2.1.5 文献述评
    2.2 概念界定
        2.2.1 控制权配置概念
        2.2.2 内部控制有效性概念
        2.2.3 制度环境概念
    2.3 理论基础
        2.3.1 委托代理理论
        2.3.2 信息不对称理论
        2.3.3 控制权理论
        2.3.4 不完全契约理论
    2.4 本章小结
3.理论分析与假设提出
    3.1 控制权配置层次划分
        3.1.1 股东层面控制权配置
        3.1.2 董事会层面控制权配置
        3.1.3 经理层层面控制权配置
        3.1.4 综合模式的控制权配置
    3.2 控制权配置模式对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影响分析
        3.2.1 股东控制模式
        3.2.2 经理层控制模式
        3.2.3 相对独立模式
    3.3 机理分析及研究假设
        3.3.1 股东层面的控制权配置与内部控制有效性
        3.3.2 董事会层面的控制权配置与内部控制有效性
        3.3.3 经理层层面的控制权配置与内部控制有效性
        3.3.4 主要控制权配置模式下的内部控制有效性
        3.3.5 制度环境的调节作用
    3.4 本章小结
4.研究设计
    4.1 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4.2 变量设计
    4.3 模型构建
    4.4 本章小结
5.实证检验与结果分析
    5.1 因子分析
        5.1.1 原理及相关步骤
        5.1.2 实际应用
    5.2 描述性统计
        5.2.1 控制权配置模式统计
        5.2.2 变量描述性统计
    5.3 相关性分析
    5.4 多重共线性检验
    5.5 回归检验与结果分析
    5.6 稳健性检验
    5.7 本章小结
6.研究结论与相关建议
    6.1 研究结论
    6.2 相关建议
        6.2.1 关于企业层面提升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建议
        6.2.2 关于政府层面提升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建议
    6.3 研究不足与展望
        6.3.1 研究不足
        6.3.2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2)基于5M1E分析法的安凯客车内部审计质量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内部审计作用
        1.2.2 内部审计质量
        1.2.3 内部审计质量评价方法
        1.2.4 文献述评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图
        1.3.2 研究方法
第二章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
        2.1.1 内部审计
        2.1.2 内部审计质量
        2.1.3 内部审计质量评价
        2.1.4 层次分析法
    2.2 理论基础
        2.2.1 价值链理论
        2.2.2 风险管理理论
        2.2.3 利益相关者理论
        2.2.4 审计环境理论
    2.3 5M1E分析法基本框架
第三章 安凯客车内部审计质量评价现状
    3.1 安凯客车公司简介
        3.1.1 公司概况
        3.1.2 公司战略目标
    3.2 安凯客车公司的内部审计
        3.2.1 内部审计机构设置
        3.2.2 内部审计工作流程
        3.2.3 内部审计工作战略目标
    3.3 安凯客车公司的内部审计质量评价
        3.3.1 现行评价方法
        3.3.2 现行评价方法存在的问题
        3.3.3 现行评价方法问题的原因分析
第四章 基于5M1E分析法的安凯客车公司内部审计质量评价体系构建
    4.1 5M1E分析法在内部审计质量评价中的引入
        4.1.1 可行性分析
        4.1.2 评价指标设计原则
        4.1.3 内部审计质量评估标准体系
    4.2 安凯客车公司基于5M1E分析法的内部审计质量评价体系
        4.2.1 评价体系目标
        4.2.2 内部审计人员维度
        4.2.3 内部审计信息化维度
        4.2.4 内部审计资料维度
        4.2.5 内部审计方法及流程维度
        4.2.6 内部审计评价维度
        4.2.7 内部审计环境维度
    4.3 评价体系指标权重的确定
        4.3.1 权重数据收集
        4.3.2 建立层次结构模型
        4.3.3 权重数据处理及分析
第五章 基于5M1E分析法的安凯客车公司内部审计质量评价体系应用
    5.1 基于5M1E分析法的内部审计质量评价
        5.1.1 数据获取及计算得分
        5.1.2 评价结果分析
    5.2 评价体系应用效果分析
    5.3 实施5M1E分析法下内部审计质量评价的保障措施
        5.3.1 公司董事会与管理层的支持
        5.3.2 建立有效的沟通机制
        5.3.3 组建评价体系推进小组
        5.3.4 动态修正评价体系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各指标相对重要性调查问卷
附录B 内部审计质量评分调查问卷

(3)独立董事连锁、内部控制与盈余质量(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框架
    1.4 研究创新点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独立董事连锁研究的主要理论概述
        2.1.1 弱联结理论与社会资本理论
        2.1.2 声誉效应
        2.1.3 学习效应
    2.2 内部控制研究的主要理论概述
        2.2.1 内部控制理论的四个基本假设
        2.2.2 内部控制整体框架和《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404条款
        2.2.3 “学习型”内部控制理论
    2.3. 盈余质量的主要理论概述
        2.3.1 盈余管理观
        2.3.2 盈余质量的决策有用观
    2.4 独立董事连锁与企业行为的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2.4.1 独立董事连锁与企业会计行为研究
        2.4.2 独立董事连锁与其他企业行为研究
    2.5 内部控制的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2.5.1 内部控制的影响因素研究
        2.5.2 内部控制与企业会计行为研究
        2.5.3 内部控制的成本效益研究
    2.6 盈余质量的影响因素研究文献综述
        2.6.1 盈余管理的影响因素研究文献综述
        2.6.2 盈余持续性的影响因素研究文献综述
第3章 独立董事连锁现象的状况与制度背景概述
    3.1 我国上市公司独立董事连锁现象现状分析
        3.1.1 近3年我国上市公司发生独立董事连锁现象的数量统计分析
        3.1.2 发生独立董事连锁现象公司的连锁董事声誉的统计分析
        3.1.3 发生独立董事连锁现象的公司的连锁董事学习能力的统计分析
        3.1.4 发生独立董事连锁现象公司的连锁独立董事董事会出席的统计分析
    3.2 独立董事连锁现象、内部控制与盈余质量的政策制度背景概述
        3.2.1 独立董事相关制度
        3.2.2 内部控制相关制度
        3.2.3 党的十九大高质量发展要求
第4章 独立董事连锁对内部控制的影响及其机理
    4.1 假设发展
        4.1.1 声誉效应:独立董事连锁与内部控制
        4.1.2 学习效应:连锁独立董事与董事会缺席率
        4.1.3 董事会缺席率:独立董事连锁影响内部控制的传导机制
    4.2 研究设计
        4.2.1 样本选择和数据来源
        4.2.2 模型设定与变量定义
    4.3 实证结果与分析
        4.3.1 描述性统计
        4.3.2 回归检验
    4.4 稳健性检验
    4.5 研究结论小结
第5章 独立董事连锁与内部控制对盈余质量的提升效应研究基于盈余管理观
    5.1 假设发展
        5.1.1 独立董事连锁、内部控制与应计盈余管理
        5.1.2 独立董事连锁、内部控制与真实盈余管理
    5.2 研究设计
        5.2.1 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5.2.2 主要变量和检验模型
    5.3 实证结果与分析
        5.3.1 描述性统计
        5.3.2 回归检验
    5.4 进一步分析和稳健性检验
        5.4.1 独立董事连锁、内部控制对应计盈余管理分指标的影响
        5.4.2 独立董事连锁、内部控制对真实盈余管理分指标的影响
        5.4.3 企业的治理意愿
        5.4.4 稳健性检验
    5.5 研究结论小结
第6章 独立董事连锁与内部控制对盈余质量的提升效应研究——基于决策有用观
    6.1 假设发展
        6.1.1 独立董事连锁与盈余持续性
        6.1.2 独立董事连锁、内部控制与盈余持续性
    6.2 研究设计
        6.2.1 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6.2.2 主要变量与模型构建
    6.3 实证结果与分析
        6.3.1 变量描述性统计与分析
        6.3.2 回归检验
    6.4 进一步分析和稳健性检验
        6.4.1 独立董事连锁对应计持续性、现金流持续性的影响
        6.4.2 独立董事连锁与市场定价
        6.4.3 企业的治理意愿
        6.4.4 稳健性检验
    6.5 研究结论小结
第7章 研究结论总结、启示与局限性
    7.1 研究结论总结
    7.2 理论贡献与研究启示
        7.2.1 本文的理论贡献
        7.2.2 研究启示
    7.3 研究局限性与未来展望
        7.3.1 本文研究存在的局限性
        7.3.2 未来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的主要科研成果

(4)BD医药股份有限公司内部控制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综述
        1.2.2 国内研究综述
        1.2.3 文献简要评述
    1.3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及研究思路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思路
        1.3.3 研究方法
2 概念界定及相关理论
    2.1 内部控制概念界定
        2.1.1 内部控制的定义
        2.1.2 内部控制框架
    2.2 相关理论
        2.2.1 委托代理理论
        2.2.2 控制权理论
        2.2.3 信息不对称理论
3 BD医药股份有限公司内部控制现状分析
    3.1 BD医药公司概况
        3.1.1 基本情况
        3.1.2 组织机构
        3.1.3 财务概况
    3.2 内部控制体系运行现状分析
        3.2.1 控制环境现状分析
        3.2.2 风险应对现状分析
        3.2.3 控制活动现状分析
        3.2.4 信息与沟通现状分析
        3.2.5 内部监督现状分析
    3.3 小结
4 BD医药股份有限公司内部控制体系问题剖析
    4.1 控制环境存在的问题剖析
        4.1.1 治理结构不理想
        4.1.2 员工的内部控制意识薄弱
        4.1.3 权限及职责分配不健全
    4.2 风险评估存在的问题剖析
        4.2.1 风险评估体系不健全
        4.2.2 员工风险管理意识淡薄
        4.2.3 重大风险预警及防范措施不到位
    4.3 控制活动存在的问题剖析
        4.3.1 财务预算管理机制不完善
        4.3.2 对控股子公司合同管理不到位
        4.3.3 供应商及客户的信用管理不到位
    4.4 信息与沟通存在的问题剖析
        4.4.1 内部信息沟通不畅
        4.4.2 外部沟通渠道有限
        4.4.3 信息披露管理存在缺陷
    4.5 内部监督存在的问题剖析
        4.5.1 内部监督体系不完善
        4.5.2 对控股子公司的监督不到位
        4.5.3 内审人员业务水平有限
    4.6 小结
5 BD医药股份有限公司内部控制体系优化
    5.1 内部控制体系优化构建思路
        5.1.1 构建目标
        5.1.2 构建原则
        5.1.3 优化框架构建
    5.2 优化控制环境
        5.2.1 完善治理结构
        5.2.2 将内控思想融入企业文化建设
        5.2.3 健全权责分配对等机制
    5.3 完善风险管控系统
        5.3.1 完善风险评估体系
        5.3.2 强化员工风险管理意识
        5.3.3 建立专门的重大风险预警体系
    5.4 优化控制活动系统
        5.4.1 健全财务预算管理体系
        5.4.2 建立控股子公司合同管理体系
        5.4.3 健全供应商及客户信用管理体系
    5.5 完善信息与沟通系统
        5.5.1 建立内部无障碍沟通体系
        5.5.2 丰富外部信息沟通渠道
        5.5.3 建立合规的信息披露体系
    5.6 强化内部监督系统
        5.6.1 完善内部监督体系
        5.6.2 健全控股子公司内审体系
        5.6.3 提高内审人员整体素质
    5.7 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研究结论
    6.2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5)公司内部控制和公司治理的关系研究 ——以航天通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内部控制相关研究
        1.2.2 公司治理相关研究
        1.2.3 内部控制和公司治理关系相关研究
    1.3 研究方法
    1.4 研究思路
    1.5 研究内容
第2章 理论基础
    2.1 定义界定
        2.1.1 内部控制概念
        2.1.2 公司治理概念
    2.2 理论基础
        2.2.1 委托代理理论
        2.2.2 不完全契约理论
        2.2.3 所有权与控制权理论
        2.2.4 信息不对称理论
        2.2.5 利益相关者理论
        2.2.6 受托责任理论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内部控制和公司治理的链接和互动关系
    3.1 我国企业内部控制与公司治理现状
        3.1.1 我国企业内部控制现状
        3.1.2 我国企业公司治理现状
    3.2 内部控制和公司治理的关系
        3.2.1 内部控制和公司治理的联系
        3.2.2 内部控制和公司治理的不同之处
        3.2.3 内部控制和公司治理的衔接关系
    3.3 内部控制和公司治理的互动逻辑
        3.3.1 关于所有权和控制权
        3.3.2 控制权的配置逻辑
        3.3.3 控制权配置的最优解
    3.4 公司治理对内部控制的影响
        3.4.1 股权结构的影响
        3.4.2 高级管理层的影响
        3.4.3 董事会的影响
        3.4.4 监事会的影响
    3.5 内部控制对公司治理的作用
        3.5.1 内部控制对公司外部治理的作用
        3.5.2 内部控制对公司内部治理的作用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内部控制和公司治理关系的实证研究
    4.1 方法选取——多元回归模型
    4.2 变量选择与数据来源
    4.3 上市公司样本指标的统计特征
    4.4 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的相关性检验
    4.5 公司治理指标对内部控制指数影响的回归分析
        4.5.1 公司治理对内部控制影响的假设
        4.5.2 公司治理指标对内部控制指数的影响回归模型构建及结果
    4.6 内部控制指标对公司治理指数的回归分析
        4.6.1 内部控制对公司治理影响的假设
        4.6.2 内部控制指标对公司治理指数的影响实证模型构建及结果
    4.7 本章小结
第5章 航天通信案例研究
    5.1 航天通信基本情况
        5.1.1 航天通信简介
        5.1.2 航天通信组织架构
        5.1.3 航天通信经营状况
    5.2 航天通信内部控制制度
        5.2.1 航天通信内部控制建立过程
        5.2.2 航天通信内部控制制度和流程
        5.2.3 航天通信内部控制现状
        5.2.4 航天通信公司治理和内部控制结构
    5.3 航天通信公司治理
        5.3.1 航天通信公司治理运行情况
        5.3.2 航天通信公司治理的不足
    5.4 基于互动关系下内部控制和公司治理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5.4.1 子公司财务舞弊与组织架构不合理
        5.4.2 经营执行不到位与担保风险评估失效
        5.4.3 高管代理问题突出与关联交易频繁
        5.4.4 风险防范意识薄弱与控制观念落后
        5.4.5 信息沟通不畅与内审监督失效
    5.5 基于航天通信内部控制和公司治理存在问题的优化策略
        5.5.1 改善公司组织架构、完善股权结构
        5.5.2 注重培养管理人员的风险意识和道德素质
        5.5.3 加强关联方交易风险防范和责任追究制度
        5.5.4 保证董事会、监事会及内部审计的独立性
        5.5.5 建立健全内部信息沟通体系
    5.6 本章小结
总结与展望
    总结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大摘要

(6)公司治理、内部审计质量与内部控制缺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目的与研究内容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内容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本文的主要创新点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公司治理的概念分析
        2.1.2 内部审计质量的概念分析
        2.1.3 内部控制缺陷的概念分析
    2.2 相关文献综述
        2.2.1 公司治理的相关文献综述
        2.2.2 内部审计质量的相关文献综述
        2.2.3 内部控制缺陷的相关文献综述
        2.2.4 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缺陷关系的相关文献综述
        2.2.5 内部审计质量与内部控制缺陷关系的相关文献综述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公司治理、内部审计质量与内部控制缺陷的相关性分析
    3.1 理论基础分析
        3.1.1 基于受托责任理论的分析
        3.1.2 基于交易成本理论的分析
        3.1.3 基于不完全契约理论的分析
    3.2 公司治理对内部控制缺陷的影响分析
        3.2.1 公司治理对内部控制缺陷的影响因素
        3.2.2 公司治理对内部控制缺陷的影响动机
        3.2.3 公司治理对内部控制缺陷的影响路径
        3.2.4 公司治理影响内部控制缺陷的理论框架
    3.3 内部审计质量对内部控制缺陷的影响分析
        3.3.1 基于COSO-ERM框架下的内部审计与内部控制缺陷的关系
        3.3.2 内部审计质量矫正内部控制缺陷的路径分析
    3.4 公司治理、内部审计质量对内部控制缺陷的影响分析
        3.4.1 公司治理、内部审计质量与内部控制缺陷的理论分析
        3.4.2 公司治理、内部审计质量与内部控制缺陷的理论框架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内部审计质量与内部控制缺陷的测度研究
    4.1 内部审计质量的测度研究
        4.1.1 内部审计质量的特征
        4.1.2 内部审计质量指数的构建
        4.1.3 中国上市公司内部审计质量现状分析
    4.2 内部控制缺陷的测度研究
        4.2.1 内部控制缺陷的指标选取
        4.2.2 中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缺陷披露现状分析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缺陷的实证研究
    5.1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5.1.1 董事会特征对内部控制缺陷影响的研究假设
        5.1.2 董事激励对内部控制缺陷影响的研究假设
        5.1.3 高管权力对内部控制缺陷影响的研究假设
        5.1.4 高管激励对内部控制缺陷影响的研究假设
        5.1.5 外部审计对内部控制缺陷影响的研究假设
    5.2 研究设计
        5.2.1 样本选取
        5.2.2 变量定义
        5.2.3 模型设计
    5.3 实证结果分析
        5.3.1 描述性统计分析
        5.3.2 相关性分析
        5.3.3 多元回归分析
    5.4 稳健性检验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内部审计质量与内部控制缺陷的实证研究
    6.1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6.1.1 内部审计质量对内部控制缺陷影响的研究假设
        6.1.2 内部审计质量特征因素对内部控制缺陷影响的研究假设
    6.2 研究设计
        6.2.1 样本选取
        6.2.2 变量定义
        6.2.3 模型设计
    6.3 实证结果分析
        6.3.1 描述性统计分析
        6.3.2 相关性分析
        6.3.3 多元回归分析
    6.4 稳健性检验
        6.4.1 采用两阶段回归法进行稳健性检验
        6.4.2 采用probit模型进行稳健性检验
        6.4.3 采用二分赋值法进行稳健性检验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公司治理、内部审计质量与内部控制缺陷的实证研究
    7.1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7.1.1 董事会特征、内部审计质量对内部控制缺陷影响的研究假设
        7.1.2 董事激励、内部审计质量对内部控制缺陷影响的研究假设
        7.1.3 高管权力、内部审计质量对内部控制缺陷影响的研究假设
        7.1.4 高管激励、内部审计质量对内部控制缺陷影响的研究假设
        7.1.5 外部审计、内部审计质量对内部控制缺陷影响的研究假设
    7.2 研究设计
        7.2.1 样本选取
        7.2.2 变量定义
        7.2.3 模型设计
    7.3 实证结果分析
        7.3.1 董事会特征、内部审计质量与内部控制缺陷的关系
        7.3.2 董事激励、内部审计质量与内部控制缺陷的关系
        7.3.3 高管权力、内部审计质量与内部控制缺陷的关系
        7.3.4 高管激励、内部审计质量与内部控制缺陷的关系
        7.3.5 外部审计、内部审计质量与内部控制缺陷的关系
    7.4 稳键性检验
        7.4.1 probit模型进行稳健性检验
        7.4.2 采用二分赋值法进行稳健性检验
    7.5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相关政策建议
    8.1 关于公司治理的政策建议
        8.1.1 优化董事会规模与功能
        8.1.2 重构审计委员会运行机制
        8.1.3 调整高管权力配置结构
        8.1.4 构建长效激励机制
        8.1.5 完善信息披露机制和审计监督机制
    8.2 关于内部审计的政策建议
        8.2.1 强化政府部门监管
        8.2.2 完善行业协会引导
        8.2.3 提升企业重视程度
    8.3 关于内部控制的政策建议
        8.3.1 加大对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监管力度
        8.3.2 建立内部控制缺陷标准
        8.3.3 披露对内部控制缺陷的改进措施
第九章 研究结论
    9.1 研究结论
    9.2 研究局限与展望
        9.2.1 研究局限
        9.2.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7)独立董事本地任职与企业内部控制质量的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思路与方法
        1.2.1 研究思路
        1.2.2 研究方法
    1.3 研究内容和框架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框架
    1.4 本文的创新点与不足
2 文献回顾
    2.1 关于独立董事职能作用的研究
        2.1.1 监督职能
        2.1.2 咨询职能
    2.2 关于独立董事地域特征的研究
        2.2.1 独立董事异地任职相关文献
        2.2.2 独立董事本地任职相关文献
    2.3 关于独立董事与内部控制的研究
    2.4 关于股权结构与内部控制质量的研究
    2.5 文献述评
3 独立董事本地任职与企业内部控制质量的基础理论
    3.1 内部控制质量及其衡量标准
        3.1.1 内部控制质量的概念
        3.1.2 内部控制质量的衡量标准
    3.2 独立董事本地任职及其经济效果
        3.2.1 独立董事本地任职的定义
        3.2.2 独立董事本地任职的经济效果
    3.3 理论基础
        3.3.1 委托代理理论
        3.3.2 资源依赖理论
        3.3.3 社会资源理论
        3.3.4 声誉理论
4 独立董事本地任职与企业内部控制质量关系的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4.1 独立董事本地任职与内部控制质量的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4.2 独立董事本地任职、股权制衡度与内部控制质量的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4.3 独立董事本地任职、产权性质与内部控制质量的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5 研究设计与样本选择
    5.1 样本选择
    5.2 本地独立董事与内部控制质量关系的研究设计
        5.2.1 变量定义
        5.2.2 研究模型
    5.3 本地独立董事与内部控制质量关系的实证检验
        5.3.1 描述性统计分析
        5.3.2 相关性分析
        5.3.3 多元回归结果分析
        5.3.4 稳健性检验
6 独立董事本地任职与内部控制质量关系研究结论与建议
    6.1 研究结论
    6.2 启示和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8)审计委员会特征、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缺陷与会计信息质量(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创新之处
        1.4.1 研究内容方面
        1.4.2 数据选取方面
        1.4.3 变量选取方面
第2章 国内外文献综述
    2.1 审计委员会特征相关文献综述
        2.1.1 审计委员会独立性与治理绩效
        2.1.2 审计委员会专业能力与治理绩效
        2.1.3 审计委员会职责与权力保障与治理绩效
    2.2 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缺陷相关文献综述
        2.2.1 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缺陷的概念及分类
        2.2.2 审计委员会特征与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缺陷
    2.3 会计信息质量相关文献综述
        2.3.1 审计委员会特征与会计信息质量
        2.3.2 内部控制缺陷与会计信息质量
    2.4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第3章 理论基础
    3.1 审计委员会制度理论基础
        3.1.1 公司治理理论
        3.1.2 内部人控制理论
    3.2 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缺陷理论基础
        3.2.1 委托代理理论
        3.2.2 信号传递理论
    3.3 会计信息质量理论基础
        3.3.1 契约理论
        3.3.2 信息不对称理论
        3.3.3 有效市场假说理论
第4章 审计委员会特征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
    4.1 审计委员会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机制分析
    4.2 审计委员会独立性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
    4.3 审计委员会专业能力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
    4.4 审计委员会职责与权力保障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
    4.5 投资者法律保护程度对上述关系的影响
    4.6 研究假设
        4.6.1 独立性
        4.6.2 专业能力
        4.6.3 职责与权力保障
        4.6.4 投资者法律保护程度
第5章 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缺陷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
    5.1 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缺陷的识别与认定
        5.1.1 国内外内部控制缺陷识别与认定方法综述
        5.1.2 本研究的内部控制缺陷识别与认定方法
    5.2 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缺陷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
    5.3 研究假设
第6章 审计委员会特征对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缺陷的影响
    6.1 《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中关于审计委员会的相关规定
        6.1.1 对审计委员会地位的规定
        6.1.2 对审计委员会具体职责的规定
        6.1.3 对审计委员会组织设计的规定
        6.1.4 对审计委员会的监督和控制
    6.2 审计委员会特征对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缺陷的影响
        6.2.1 审计委员会特征对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缺陷的影响
        6.2.2 审计委员会特征对内部控制缺陷信息披露的影响
    6.3 研究假设
        6.3.1 审计委员会特征对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缺陷的影响
        6.3.2 审计委员会特征对内部控制缺陷信息披露的影响
第7章 实证分析
    7.1 样本选取
    7.2 数据来源
    7.3 研究变量的定义与选取
        7.3.1 主要研究变量
        7.3.2 控制变量
    7.4 模型设定
        7.4.1 审计委员会特征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
        7.4.2 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缺陷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
        7.4.3 审计委员会特征对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缺陷的影响
    7.5 描述性统计与实证分析结果
        7.5.1 审计委员会特征与会计信息质量的回归分析
        7.5.2 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缺陷与会计信息质量的回归分析
        7.5.3 审计委员会特征与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缺陷的回归分析
第8章 政策建议与研究结论
    8.1 政策建议
        8.1.1 完善审计委员会制度的政策建议
        8.1.2 加强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的政策建议
    8.2 研究结论
    8.3 研究局限与展望
参考文献
后记

(9)内部控制对反倾销会计信息证据效力影响的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2.1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1.2.2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2 相关理论基础
    2.1 管理贸易理论
        2.1.1 管理贸易理论的内涵与外延
        2.1.2 管理贸易理论与反倾销会计
    2.2 会计信息决策有用论
        2.2.1 会计信息决策有用论的基本描述
        2.2.2 会计信息决策有用论在反倾销中的运用
        2.2.3 会计信息决策有用论对于我国反倾销会计工作的启示
    2.3 内部控制理论
        2.3.1 内部控制理论的基本内容
        2.3.2 内部控制有效性评价相关理论
        2.3.3 内部控制理论在我国的发展
    2.4 证据法学理论
        2.4.1 证据法学理论的基本内容
        2.4.2 证据法学对反倾销会计信息证据的解读
3 反倾销会计信息证据效力对内部控制的诉求分析
    3.1 反倾销应诉过程对会计信息证据效力的要求分析
        3.1.1 反倾销调查应提供的会计信息具体内容
        3.1.2 反倾销应诉对会计信息证据效力具体要求
    3.2 内部控制在反倾销应诉过程中的功能分析
        3.2.1 内部控制在反倾销应诉中的作用时点
        3.2.2 内部控制各要素在反倾销应诉中的功能分析
    3.3 内部控制在反倾销应诉过程中的控制机理分析
        3.3.1 内部控制在反倾销应诉过程控制机理的基本框架
        3.3.2 内部控制在反倾销应诉过程控制机理的具体内容
4 内部控制对反倾销会计信息证据效力影响的实证检验
    4.1 研究假设的提出
    4.2 研究设计
        4.2.1 变量定义与度量
        4.2.2 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4.2.3 模型设计
    4.3 实证结果与分析
        4.3.1 样本特征分析
        4.3.2 相关性检验与方差检验
        4.3.3 回归分析与稳健性检验
        4.3.4 实证结果分析
5 基于内部控制的反倾销会计信息证据效力提升政策建议
    5.1 基于内部控制的反倾销会计信息证据效力提升思路
        5.1.1 基于内部控制的反倾销会计信息证据效力提升目的与意义
        5.1.2 基于内部控制的反倾销会计信息证据效力提升运行机理
    5.2 基于内部控制的反倾销会计信息证据效力提升政策建议路径选择
        5.2.1 基于内部环境优化的反倾销会计信息证据效力提升政策建议
        5.2.2 基于风险评估完善的反倾销会计信息证据效力提升政策建议
        5.2.3 基于控制活动结构升级的反倾销会计信息证据效力提升政策建议
        5.2.4 基于信息与沟通改进的反倾销会计信息证据效力提升政策建议
        5.2.5 基于内部监督刚性建设的反倾销会计信息证据效力提升政策建议
    5.3 未尽研究与待研究方向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致谢

(10)中国上市公司董事会特征与内部控制有效性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选题背景
        1.1.1 现实背景
        1.1.2 理论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研究方法
        1.3.1 实证分析法
        1.3.2 规范分析法
        1.3.3 文献研究法
    1.4 研究思路与主要内容
        1.4.1 研究思路
        1.4.2 主要内容
    1.5 本文的创新点
第二章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阐述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董事会特征的相关概念
        2.1.2 内部控制有效性的相关概念
    2.2 董事会与内部控制的相关理论基础
        2.2.1 委托-代理理论
        2.2.2 利益相关者理论
        2.2.3 契约理论
        2.2.4 其他相关理论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董事会特征与内部控制有效性关系研究文献综述
    3.1 董事会特征研究现状
        3.1.1 董事会规模特征研究现状
        3.1.2 董事长与总经理两职设置研究现状
        3.1.3 董事会独立性研究现状
        3.1.4 董事会行为强度特征研究现状
        3.1.5 董事会成员个人特征研究现状
    3.2 内部控制及其有效性研究现状
        3.2.1 内部控制及其有效性国外研究现状
        3.2.2 内部控制及其有效性国内研究现状
    3.3 董事会特征对内部控制有效性影响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3.3.1 董事会规模与内部控制有效性
        3.3.2 董事会会议次数与内部控制有效性
        3.3.3 董事长与总经理两职设置与内部控制有效性
        3.3.4 审计委员会及人员构成与内部控制有效性
        3.3.5 独立董事所占比例与内部控制有效性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董事会特征和内部控制有效性关系的理论分析
    4.1 上市公司董事会特征变量的界定
    4.2 内部控制有效性评价模型构建
    4.3 董事会特征与内部控制有效性的机理研究
        4.3.1 董事会组织特征与内部控制有效性的研究假设
        4.3.2 董事会行为特征与内部控制有效性的研究假设
        4.3.3 董事会激励特征与内部控制有效性的研究假设
        4.3.4 董事会素质特征与内部控制有效性的研究假设
第五章 董事会特征与内部控制有效性关系的实证研究
    5.1 样本选择及变量设计
        5.1.1 样本选择
        5.1.2 变量设计
    5.2 实证过程及结果
        5.2.1 因子分析
        5.2.2 描述性分析
        5.2.3 相关性分析
        5.2.4 回归分析
    5.3 实证结果分析
        5.3.1 董事会组织特征与内部控制有效性关系分析
        5.3.2 董事会行为特征与内部控制有效性关系分析
        5.3.3 董事会激励特征与内部控制有效性关系分析
        5.3.4 董事会素质特征与内部控制有效性关系分析
第六章 相关政策建议
    6.1 中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失效的原因分析
        6.1.1 上市公司内部监督和外部监督弱化
        6.1.2 董事会、监事会失职造成信息透明度低
        6.1.3 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形式大于实质
    6.2 提升中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有效性的政策建议
        6.2.1 优化董事会组织特征
        6.2.2 规范董事会行为特征
        6.2.3 完善董事会激励特征
        6.2.4 提高董事会素质特征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研究结论
    7.2 研究的局限性以及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四、论内部控制与独立董事制度(论文参考文献)

  • [1]控制权配置对企业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影响研究 ——基于制度环境的调节作用[D]. 杨雯雯. 西安理工大学, 2020(01)
  • [2]基于5M1E分析法的安凯客车内部审计质量评价研究[D]. 王彪. 兰州理工大学, 2020(01)
  • [3]独立董事连锁、内部控制与盈余质量[D]. 廖方楠. 厦门大学, 2019(08)
  • [4]BD医药股份有限公司内部控制优化研究[D]. 徐金花. 贵州财经大学, 2019(03)
  • [5]公司内部控制和公司治理的关系研究 ——以航天通信为例[D]. 王丹丹. 江苏科技大学, 2019(04)
  • [6]公司治理、内部审计质量与内部控制缺陷[D]. 李若昕. 西北大学, 2019(04)
  • [7]独立董事本地任职与企业内部控制质量的实证研究[D]. 蔡葭. 江西财经大学, 2018(12)
  • [8]审计委员会特征、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缺陷与会计信息质量[D]. 刘彬. 天津财经大学, 2014(07)
  • [9]内部控制对反倾销会计信息证据效力影响的实证研究[D]. 沈红柳. 中南大学, 2013(03)
  • [10]中国上市公司董事会特征与内部控制有效性的相关性研究[D]. 张阳. 西北大学, 2013(02)

标签:;  ;  ;  ;  ;  

论内部控制与独立董事制度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