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用过氧化氢氧化残余木素消除发色基因(论文文献综述)
孙健鹏[1](2020)在《过氧化氢非硅稳定剂的合成及应用》文中指出造纸工业传统的氯漂以及无元素氯漂白所带来的有机氯化物对环境具有明显影响,不利于造纸工业的可持续发展。为了推动造纸工业绿色发展,环境友好型的过氧化氢漂白已经被作为当前造纸工业纸浆纤维漂白处理的主要方式。过氧化氢漂白常常需要利用硅酸钠作为稳定剂,实现过氧化氢的稳定分解。然而,硅酸钠易与Mg2+和Ca2+生成不溶性的硅酸盐,在设备上沉积出坚硬的硅垢,导致管道堵塞,不利于漂白工艺顺利的进行。因此,研制适用于过氧化氢漂白的非硅稳定剂对推动过氧化氢漂白的发展具有积极意义。为了替代过氧化氢漂白过程所使用的硅酸钠,本课题以酰胺基和羧基作为螯合金属离子的重要基团,制备富含重金属离子螯合官能团的有机物,以期推动过氧化氢漂白过程的无硅化发展。研究了丙烯酰胺和马来酸酐的配比、反应体系的温度和反应时间、引发剂的用量等因素对丙烯酰胺-马来酸酐非硅稳定剂螯合性能的影响。发现,反应温度与反应时间对两者的共聚反应具有较为明显的影响,增加反应温度及延长反应时间,聚合物分子内部羧基基团和酰胺基基团数量发生变化并且内部发生空间位阻;与此同时,增大丙烯酰胺与马来酸酐的单体配比,提高引发剂的用量将增大单体的自聚效应,从而降低其对Fe3+以及Ca2+的螯合性能。结合反应条件对聚合物内部组成以及聚合物收率的关系,确定了丙烯酰胺与马来酸酐非硅稳定剂的较佳合成工艺为:在丙烯酰胺和马来酸酐的配比为1:2.5,反应温度85℃、反应时间2h、引发剂用量为7%。在此条件下,所制备的非硅稳定剂对 Mg2+、Ca2+、Fe3+的螯合值分别为 55mg/g、96mg/g、270mg/g,聚合物收率为86%。研究了硅酸钠和自制的非硅稳定剂应用于化学热磨机械浆(CTMP)的碱性过氧化氢漂白。研究结果显示,确定自制稳定剂能有效提高过氧化氢的漂白效率,其用量对残余过氧化氢的含量具有较为明显的影响。在其它工艺相同时,与硅酸钠作为稳定剂相比,当自制的非硅稳定剂用量为0.5%时,可获得与Na2SiO3用量为2.5%基本相当的过氧化氢漂白效率。漂白后的纸浆白度为62.62%ISO,漂后过氧化氢残余量为0.21g/L。进一步提高自制非硅稳定剂用量,将增加残余过氧化氢的含量,但不利于漂后浆的白度。为了弥补自制非硅稳定剂在pH缓冲方面的缺陷,使稳定剂在强碱性的环境下保持高效的稳定效率。本研究将自制非硅稳定剂与羟基乙叉二膦酸二钠(HEDP·Na2)复配得到复配稳定剂,研究了复配稳定剂的基本性质与应用性能,常温下对Mg2+、Ca2+、Fe3+三种金属离子的螯合值分别是91mg/g、198mg/g和336mg/g。对复配稳定剂的漂白结果显示,复配稳定剂更能有效地稳定过氧化氢的分解,可在更高的过氧化氢残余情况下,获得更高的漂白白度,当复配稳定剂的用量为0.4%时,漂后浆白度为65.78%ISO,残余过氧化氢含量为0.36g/L。
张科蕾[2](2020)在《酶处理非木素组分改善粉单竹SCMP漂白性能的研究》文中指出利用竹子制浆可以缓解我国造纸产业中木材原料短缺的矛盾,发展高得率竹浆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高得率竹浆不仅得率高、物理性能好,而且对环境污染小,但是高得率浆的可漂性和白度稳定性比较差,这一缺点严重制约了高得率浆的应用,特别是限制了高级纸张的发展。本论文以粉单竹为原料,主要研究淀粉酶、脂肪酶、蛋白酶预处理粉单竹SCMP浆中的非木素组分,探讨淀粉、脂类和蛋白质对SCMP竹浆漂白性能的影响,为提高高得率竹浆的白度和白度稳定性提供理论依据。实验结果如下:(1)淀粉酶、脂肪酶和蛋白酶预处理粉单竹SCMP浆发现纸浆的白度提高,返黄值下降,最优工艺条件分别为:淀粉酶预处理:淀粉酶用量10 IU/g,处理时间20 min,淀粉降解率达到31%以上,纸浆白度最高提升12.6%,老化8 h返黄值降低了16.69%;蛋白酶预处理:蛋白酶用量5 IU/g,处理时间60 min,蛋白质降解率为82%以上,纸浆白度最高提升6%,老化8 h返黄值降低了12.47%;脂肪酶预处理:脂肪酶用量10 IU/g,处理时间50 min,脂肪降解率为80%以上,纸浆白度最高提升5.8%,老化8 h返黄值降低了27.69%;在最佳工艺条件下,淀粉酶、脂肪酶、蛋白酶预处理后纸浆白度分别提高了11.8%,10.95%,12.9%,表明酶预处理可节约漂白药剂,提高纸浆的可漂性,改善纸浆漂白性能。(2)XPS结果发现,脂肪酶、蛋白酶、淀粉酶预处理后浆料的C1s百分含量都降低,O的百分含量增加,O/C值增加,SCMP浆O/C涨幅分别为41%、41%、20%,漂白浆涨幅分别为16.4%、20.4%、17.5%;其中,SCMP浆纤维表面木素降低了10.58%,12.8%,9.24%,表明三种酶预处理可以降低纤维表面的木素和抽出物,增加了SCMP浆的可漂性。(3)SEM-EDS分析发现,脂肪酶、蛋白酶、淀粉酶预处理前后SCMP浆和SCMP漂白浆N、S元素含量变化不大,C元素含量均有下降,O元素含量均增加,SCMP浆O/C由30.26%分别上升到33.37%,43.85%,36.65%,漂白浆O/C由27.97%分别上升到33.7%,42.61%,36.1%,说明酶预处理可以降低纤维表面的抽出物和木素含量,改善纸浆的漂白性能。(4)PY-GCMS结果发现,脂肪酶、蛋白酶、淀粉酶处理后SCMP浆中的愈创木酚结构和一部分含有双键和羰基结构的化合物如烯烃类,酮类,酯类,苯酚等化合物减少;另外,一些淀粉的热裂解产物如1,6-脱水-α-d-半乳呋喃糖,2(5H)-呋喃酮等化合物的相对含量均减少。
梁芳敏[3](2019)在《慈竹化机浆过氧化氢漂白机理及提高漂白白度新型漂白体系》文中提出木材纤维原料短缺成为我国造纸工业发展的一个制约因素,竹子高得率浆因得率高、污染小受到广泛关注,但其可漂性和漂白浆白度稳定性差,制约了竹材化机浆在高品质纸制品领域的应用。本文以慈竹为研究对象,围绕竹材木素含量高,壁腔比大,药液渗透困难的问题,通过改变挤压方式,提高竹材物料化学预处理效果、进而提高竹材化机浆的漂白性能和强度性能;研究三种化学预处理方式对制浆及漂白性能的影响,提出适宜的物理-化学预处理方法,改善慈竹化机浆的可漂性;构建乙醇-水碱性过氧化氢漂白体系提高竹材化机浆的可漂性及漂白稳定性;研究乙醇-水漂白体系改善竹材化机浆可漂性的机理,为竹材高得率浆的发展提供理论和技术依据。竹材化机浆制浆过程中挤压段分别使用进口设备单螺杆挤压机(MSD)、国产设备双螺杆挤压机(TSE)进行挤压,化学预处理、磨浆后进行漂白。分析对比两种挤压方式对慈竹化机浆的漂白性能、强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与进口设备单螺杆挤压机(MSD)相比,双螺杆挤压机挤压后物料的吸液能力由1.32 g/g提高至4.50 g/g,提高240%,有利于后续浸渍段及漂白段的化学药液渗透。在H2O2用量在12%的条件下,漂白浆白度由49.6%ISO,提高至57.6%ISO,增加8.0个白度单位,同时纸浆的抗张指数略有提高,撕裂指数及耐破指数略有下降。采用中性亚硫酸钠、亚硫酸氢钠、碱性亚硫酸钠等三种化学药剂进行化学预处理,综合考察慈竹制化机浆过程中的磨浆能耗、污染负荷、纸浆的漂白性能、强度性能。结果表明中性亚硫酸钠预处理具有相对优势,是慈竹制漂白化机浆的适宜预处理方式。中性亚硫酸钠预处理条件为:Na2SO3用量2.0%,DTPA用量0.4%,温度130 oC,预处理时间10 min,预处理浓度20%。双螺杆挤压机结合中性亚硫酸钠预处理与单螺杆挤压机结合碱性亚硫酸钠预处理相比,可提高12.4个白度单位。使用有机溶剂乙醇、丙醇、乙二醇部分代替水作为过氧化氢漂白过程中的介质,以提高竹材化机浆过氧化氢漂白效率。结果表明,三种有机溶剂作为漂白介质均可以不同程度的提高漂白浆白度,其中乙醇、丙醇的效果相当,优于乙二醇。在H2O2用量为9%时,分别提高4.9、5.0、2.7个白度单位;在H2O2用量为12%时,分别提高7.3、7.2、4.3个白度单位。考虑技术经济因素,选择乙醇作为过氧化氢漂白过程中的替代介质。单因素实验结果显示,乙醇-水介质漂白时的最优条件为2%Na2Si O3,0.5%DTPA,漂白时间90 min,漂白温度95 oC,浓度10%,乙醇比例为50%(w/w)。在H2O2用量12%,Na OH用量9%时,最佳漂白白度为74.2%ISO,比传统水介质漂白提高7.2个白度单位,并且突破了竹材化机浆常规水介质漂白“白度增限”(Brightness Ceiling,25%H2O2,71%ISO)。研究了乙醇-水体系碱性过氧化氢漂白的漂白特性。结果表明,乙醇-水介质漂白体系不仅可以提高碱性过氧化氢漂白竹材化机浆的漂白效率,而且可以提高漂白浆的白度稳定性及强度性能。在H2O2用量为15%时,漂白浆白度可以达到77.4%ISO,H2O2用量超过15%后,漂白效率下降,继续增加H2O2用量至25%,仅将竹材化机浆漂白至82.0%ISO,达到乙醇-水体系漂白竹材化机浆的“白度增限”。研究发现乙醇-水介质对比水介质体系的成浆白度的增值与H2O2用量成正相关关系,H2O2用量从9%增加到25%,白度增值从4.8增加到10.3个白度单位。漂白至相同白度时,乙醇-水介质漂白浆的返黄值低于水介质漂白浆(相同光照时间)光学稳定性好。15%H2O2漂白时,与水介质漂白相比,乙醇-水介质漂白浆抗张指数提高15.1%,耐破指数提高26.4%,撕裂指数提高7.0%。使用裂解-气相/质谱联用技术,对慈竹原料、化机浆、漂白浆木质素结构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慈竹原料属于G-S-H型木素,不易降解的G型木素含量较高。原料中邻醌、邻酚含量较高,是竹材化机浆难以漂至较高白度的主要原因之一。乙醇-水介质漂白时,可以提高木素小分子在介质中的溶解性和分散性,提高过氧化氢与木素发色基团的可及性,减少次生发色基团的生成。紫外光谱分析表面,漂白至相同目标白度时,乙醇-水介质漂白,可以提高过氧化氢对木素发色基团共轭羰基、醛基、醌型结构反应的选择性,节约化学品用量,提高漂白浆的白度稳定性。过氧化氢用量低于15%时,乙醇-水介质漂白体系可以加强过氧化氢对醌型结构的破坏作用,是其提高竹材化机浆的漂白性能及突破水相介质漂白“白度增限”的主要原因。对漂白浆残余木素结构分析可知,漂白浆中含有的β-O-4结构和缩合结构共同断裂生成的醌型结构以及邻酚转变成的醌型结构,很难被过氧化氢继续脱色,可能是竹材化机浆乙醇-水体系H2O2漂白仍然存在“白度增限”的主要原因。
秦建鲲[4](2019)在《透明木材与透明麻纤维、透明椰纤维—环氧树脂复合材料的制备与表征》文中认为透明木材与透明椰纤维、麻纤维均是一种在保持生物质材料原有纤维素骨架的条件下,浸渍树脂,制备出具备高强度、高透过率的新型复合材料。本文对木材和生物质纤维(主要为椰纤维和麻纤维)两种生物质原料进行脱木质素处理,后使用高聚物使其透明化。并对制备的透明生物质材料进行透过率测试、雾度测试、静力学测试以及冲击测试等方面的研究。本文选用亚氯酸钠(NaC1O2,2%wt)与过氧化氢(H202,5mol/L)法脱除木质素,后真空浸渍环氧树脂的方法制备透明生物质材料。但不同的生物质材料所需要的制备工艺略有差别。天然木材相比于椰纤维与麻纤维更加复杂,受到树种以及木材厚度的影响较大。树种密度增大,所需的脱木质素时间也将会相应增加。本文选用了三种密度差异较大的树种:巴尔沙木(Ochroma pyramidale)、泡桐木(Paulownia elongata)以及白椴木(Tili tuan)。巴尔沙木密度最小,内部含有较多的孔隙,较易脱木质素和浸渍树脂。桐木中抽提成份含量较多,因此需要首先去掉抽提物以及打开闭塞的纹孔,本文选用氢氧化钠(NaOH)进行抽提物的提取以提高渗透性。椴木密度较大,脱木质素较困难,但拉伸性能最好。除了树种的影响外,厚度对透明木材的透过率影响也很大,木片的越厚木质素越难去除,因此透过率也就越低。而采用层合的方法有效使去除木质素的难度降低。对比两种层合方式,同向层合制作的透明木材透过率与单层透明木片相似,而异向层合时透过率低于单层透明木片。但异向层合对消除透明木材横向与顺向力学性能差异有明显的效果。椰纤维与麻纤维的比表面积相对较大,尺寸要求较小,脱木质素处理以及环氧树脂浸渍处理都较为容易。制备透明椰纤维与透明麻纤维均使用亚氯酸钠法脱除木质素。椰纤维在本论文里采用的是短椰纤维的形式,平均的分散在环氧树脂中,后固化成型。而麻纤维采取编织的方式,编织成麻纤维布。实验结果表明,脱除木质素的处理后的椰纤维添加量不同,其性能会有较大的差别。透明椰纤维复合材料中椰纤维质量分数的增高会导致复合材料吸水增重率以及膨胀率的升高。透明椰纤维复合材料的透过率随着脱木质素处理的椰纤维添加量增加而降低,椰纤维添加量为5%wt的透明椰纤维复合材料的透过率最高,可以达到71%。但透明椰纤维因界面结合问题,力学性能较差。因此在透明麻纤维是采用编织的方式制备将麻纤维编织成疏麻纤维(HA)与密麻纤维(HB)两种纤维布,故其透明麻纤维的力学性能远强于透明椰纤维,且不像木材那样各向异性明显。透明麻纤维的尺寸限制较小,在脱木质素过程中不会像木材那样容易解体,且不易发生翘曲,是适合大规模生产的透明生物质材料。综合对比所制备的几种透明生物质材料,透明巴尔沙木的透过率最好,制备耗能也较少,但力学性能较弱。透明椴木的力学性能最好,但因其本身密度较大,脱除木质素的过程较为费时。椰纤维与麻纤维脱除木质素较为便捷,但其因没有同木材那样的结构,所以需要使用编织的方法,提升其力学性能。对透明麻纤维的测试也证明了将生物质纤维通过先编织再透明化的方法可以在保证透过率的情况下很好的提升力学性能,其拉伸强度与透明巴尔沙木相似。
金艳羽[5](2014)在《硫酸盐竹浆高浓臭氧漂白工艺与机理的研究》文中指出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纸与纸制品的需求量日益增加,而我国木材原料又严重短缺,这成为制约我国造纸工业发展的瓶颈。另外,我国制浆造纸工业排放的有毒、有害漂白含氯废水已成为造纸环境污染的主要方面之一。鉴于我国的竹类资源丰富,竹子制浆造纸性能良好,为了弥补木浆原料的不足,促进我国造纸业的可持续发展,开发利用我国丰富的竹类资源,采用臭氧等不含任何氯漂段的新工艺,实现制浆与漂白过程全封闭的少污染纸浆漂白工艺,从源头上实现制浆造纸的清洁化生产。基于减轻污染和提高漂白浆的质量等要求,选择臭氧作为漂剂,臭氧能有效的脱除木素,提高纸浆的白度。本论文立足于这一点,采用高效高浓臭氧漂白反应器,设计正交试验,探寻了浆浓、臭氧浓度、反应时间对硫酸盐漂白纸浆性能的影响,并找出臭氧漂白反应的最优条件:在室温下,采用35%40%浆浓,臭氧浓度为125g·Nm-3,反应时间3min的条件,所得浆料的白度为69.4%ISO,粘度为700mL·g-1,kappa值为5.1。在此基础上,研究不同的助剂对碳水化合物的保护作用,V助剂显着提高臭氧漂白的选择性,提高漂后纸浆的白度,减少了粘度损失的幅度,改善漂后纸浆的性能。其白度提高了2.1%ISO,粘度提高了80mL·g-1,选择性提高了1.3。之后进一步对硫酸盐竹浆臭氧漂白后的过氧化氢漂白进行了研究,在单因素漂白的基础上,用响应面分析法得到了过氧化氢漂白的最优漂白条件:H2O2用量2.5%,温度为90℃,反应时间为112min为漂白反应条件,得到纸浆白度为88.8%ISO,粘度为763ml.g-1。最后研究了硫酸盐竹浆以臭氧漂白为基础的TCF漂白工艺,研究各个漂白工段(OAZP)的返黄情况以及物理性能,并与传统的CEH漂白进行对比。TCF漂白流程后抗张指数为61.43N·m2·g-1,撕裂指数为10.47mN·m2·g-1,耐破指数为5.01Kpa·m2·g-1,耐折度为53次,比CEH的漂白效果好。在臭氧漂白最佳条件下,利用显微镜、扫描电镜以及纤维质量分析仪观察臭氧漂白前后纤维形态的变化,结果表明臭氧漂白后纤维变短变粗,纤维表面轻微帚化、起毛和撕裂,并产生细小纤维及碎片。利用红外光谱以及X射线衍射对硫酸盐竹浆高浓臭氧漂白的机理进行研究,结果发现臭氧漂白使苯环开环,并使其羟基化,增加了臭氧亲木素的能力,进而木素降解溶出。并且臭氧漂白过程中苯环上的羰基等发色集团被破坏,从而使纸浆白度提高。臭氧漂白前后结晶度分别为40.68%、38.79%。臭氧漂白前后其衍射峰位置没有太大变化,并且强度下降很小,说明臭氧漂白对碳水化合物的降解作用很小。最后,对比研究了管式臭氧发生器与板式臭氧发生器设备上的差异以及在臭氧漂白工艺上的差别,并且研究了管式臭氧发生器的性能参数,实验结果充分显示了管式臭氧发生器的稳定性。与板式臭氧发生器相比,管式臭氧发生器产生的臭氧浓度高且稳定,高浓臭氧漂白效率更高,漂白效果更好,更接近于实际生产。
宋燕婷[6](2015)在《硼氢化钠预处理对过氧化氢漂白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环保观念的不断深入,清洁制浆和绿色漂白越来越受到整个造纸工业的重视。过氧化氢(H2O2)漂白是全无氯漂白(TCF)中的重要漂白工序,可用于多种纸浆的漂白,并且漂白后的纸浆具有得率高、白度稳定性好、返黄度低等诸多优点;同时漂后的废水中不含有机氯化物,可有效减轻漂白废水的毒性。然而,在实际漂白过程中存在着过氧化氢漂白效率低的问题,过氧化氢极易在过渡金属离子(如:Fe3+,Mn2+,Cu2+等)或其他活性基团的攻击下发生无效分解,不但造成过氧化氢的浪费,降低了漂白效率,而且分解产生的自由基还会造成纤维素的裂解,纸浆黏度的下降。因此,为提高过氧化氢漂白效率及选择性,对纸浆进行适当的漂前处理是很有必要的。本文以速生桉木硫酸盐浆为原料,研究了纸浆重要参数的快速检测方法、硼氢化钠预处理对过氧化氢漂白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具体而言:建立了纸浆中羰基基团的检测方法;探讨了硼氢化钠预处理对化学浆过氧化氢漂白过程、纸浆及废液主要成分及漂白选择性的影响;同时研究了硼氢化钠用于化学浆过氧化氢漂白预处理的作用机制。本论文的完成为硼氢化钠预处理用于纸浆过氧化氢漂白工艺提供重要参考,为其应用于化机浆过氧化氢漂白提供理论指导。纸浆中的羰基基团含量可反映Na BH4预处理纸浆的效果,论文首先基于顶空气相色谱的相反应转化技术,研究并建立了纸浆中羰基基团含量的检测方法。具体而言:浆中羰基基团含量的检测是基于以一定量的硼氢化钠(Na BH4)和纸浆中的羰基基团在碱性介质中反应使羰基转化为相应的醇,而未参与反应的Na BH4在加热、酸性条件下发生分解反应而转化成氢气(H2),通过定量检测H2,从而间接检测出纸浆中的羰基基团含量。结果表明,纸浆中羰基基团含量检测方法的最佳条件是:总体积14m L,纸浆浓度为2%,加入量为12m L,Na BH4浓度为0.5g/L,加入量为1m L,硫酸浓度为0.8mol/L,加入量为1m L,反应温度及时间分别为90℃、180min;该方法的定量限为1.26μmol,相对标准偏差小于2.0%,回收率范围为97%105%。上述方法准确、可靠,可实现样品的快速批量检测。研究了硼氢化钠预处理对过氧化氢漂白效果的影响,并与酸处理结果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与酸处理相比,硼氢化钠预处理纸浆有利于提高纸浆黏度、降低纸浆卡伯值,有效提高过氧化氢漂白效率;硼氢化钠因为其还原性,用于过氧化氢漂白预处理时能有效降低纸浆中的羰基基团含量;与无预处理相比,硼氢化钠预处理有利于减少过氧化氢无效分解,该工艺对纸浆卡伯值、黏度以及白度均没有不利的影响。同时研究了不同预处理方式对过氧化氢漂白废液中溶出木素、甲醇、碳酸根、草酸根含量的影响及其与纸浆脱木素率的关系。结果表明,酸预处理p H值对过氧化氢漂白废液成分具有显着的影响,p H值的减小有利于提高过氧化氢的有效利用率;同时也有利于降低废液中的有机物含量;但碳酸根、草酸根的含量却增多,易造成设备结垢和管道堵塞。与酸处理相比,硼氢化钠预处理漂白废液中溶出木素含量、甲醇较高,但有利于降低漂白废液中草酸根离、碳酸根、结垢离子含量,可有效降低废液处理难度。论文的最后研究了漂白废液中残余过氧化氢含量、p H值、溶出木素含量、溶出木素的紫外全光谱吸收、甲醇含量以及纸浆返黄值等的变化,探讨了硼氢化钠用于过氧化氢漂白预处理的作用机制,并且以葡萄糖为模型物,研究了Na2Si O3对Na BH4还原羰基的催化作用影响条件。结果表明,硼氢化钠预处理在化学浆卡伯值较高时可有效提高其的白度,但在纸浆卡伯值较低时效果不明显,表明硼氢化钠预处理可有效提高高卡伯值未漂浆过氧化氢漂白纸浆的白度;硼氢化钠预处理作用机制为:预处理时Na BH4与纸浆中过氧乙酸以及过渡金属离子反应以提高过氧化氢漂白效率;同时也可消除木素中的羰基结构,降低其反应活性,减少过氧化氢与木素的反应的消耗,以此减少了废液中甲醇的生成;硼氢化钠预处理过程中,添加一定量的硅酸钠能有效催化羰基基团的还原,加快预处理过程,温度和反应时间是影响硅酸钠催化作用的重要因素。本文以化学浆为原料探讨了硼氢化钠预处理作用机制,可为实际生产中的化机浆过氧化氢漂白提供一定的参考。
金慧君[7](2014)在《过氧化氢漂白过程中镁基保护剂引入方式对漂白性能影响的研究》文中提出随着制浆造纸工业环境保护与节能减排要求的提高,漂白浆生产中全无氯漂白(TCF)技术已成为取代传统含氯漂白的重要途径,以降低纸浆漂白工艺的环境负荷。过氧化氢漂白,因其环境污染少,工艺和设备适应强,纸浆白度稳定以及化学回收简便等优点,已经成为TCF漂白技术推广的最重要的漂白工艺。然而,由于纸浆及制浆生产中过渡金属离子(如:Fe3+,Mn2+,Cu2+等)的引入和积累,过氧化氢在漂白纸浆时通常会因金属离子的催化作用而出现不同程度的无效分解,降低了过氧化氢的漂白效率和漂白选择性。因此,漂白助剂的添加对于过氧化氢漂白意义重大,而如何使漂白助剂发挥最大的功效也是提升过氧化氢漂白工艺性能以及工艺适应性的关键课题。本文以速生桉木硫酸盐浆为原料,研究过氧化氢漂白过程中重要参数的快速检测方法以及助剂引入方式对漂白效果的影响。具体而言:建立了废液中残余过氧化氢及草酸根含量的检测方法;探讨了镁基保护剂的引入方式对其工艺、废液中主要成分及漂白选择性的影响;同时研究了漂液pH值的不同及稳定剂硅酸钠对镁基保护剂的影响。本论文的完成为过氧化氢漂白过程中助剂的最优引入形式及方式以及进一步探索镁基保护剂的保护机理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指导。论文首先基于顶空气相色谱的相反应转化技术,研究并建立了过氧化氢漂白废液中残余过氧化氢及草酸根含量的检测方法。具体而言:残余过氧化氢含量的检测是基于过氧化氢在酸性介质中被高锰酸钾氧化而完全转化为氧气,然后通过气相色谱的热电导检测器检测氧气信号,从而通过计算间接得到废液中过氧化氢的含量;而草酸根含量的检测是基于草酸根在酸性介质中被碘酸钾完全氧化生成二氧化碳,然后通过气相色谱的热电导检测器检测二氧化碳的信号,从而通过计算间接得到草酸根含量。结果表明,过氧化氢漂白废液中过氧化氢含量检测方法的最佳条件是:总体积10mL,高锰酸钾用量为80μmol,反应体系中硫酸浓度为0.1mol/L,反应温度及时间分别为60℃、10min,;该方法的定量限为0.96μmol,相对标准偏差小于0.5%,回收率范围为98%103%。草酸根检测方法的最佳条件是:总体积5mL,碘酸钾用量为140μmol,反应体系中硫酸浓度为0.5mol/L,反应温度及时间分别为95℃、45min;该方法的定量限为0.35μmol,相对标准偏差小于4.5%,回收率范围为95.5%103%;该反应在烘箱中发生,反应完全冷却至室温后用注射器加入1mL(0.1mol/L)的BaCl2溶液。上述方法准确、可靠,完全满足过氧化氢漂白废液中残余过氧化氢及草酸根含量的检测要求。研究了氢氧化镁引入方式在不同漂液pH值时对过氧化氢漂白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漂液pH值过高时不同氢氧化镁的引入方式对漂白效果的影响无明显差别;而在适宜pH值条件下氢氧化镁引入方式对过氧化氢漂白后废液中残余过氧化氢含量、终漂pH值、纸浆白度、黏度、卡伯值的影响呈现显着差别。相比之下,先加MgSO4后加NaOH的方式下过氧化氢漂白效果具有明显的优势,即:废液中残余过氧化氢含量最高,终漂pH值变化小最为稳定,溶出木素含量降低,草酸根含量降低;纸浆白度最高,黏度最大,卡伯值最小,铜价最小。这对实际漂白过程中镁基保护剂的加入方式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指导。在上述最优方式下加入硅酸钠后,二者协同作用明显。结果表明,硅酸钠的加入有效的抑制了过氧化氢的无效分解,废液中残余过氧化氢含量显着提高,终漂pH值极其稳定,卡伯值及黏度稳定,白度有所提高。但在无氢氧化镁直接沉淀的条件下加入硅酸钠对过氧化氢并无有效的作用。因此在实际漂白过程中硅酸钠的使用必须存在氢氧化镁直接沉淀的条件下。在论文的最后部分从考察氧气生成的角度探讨了氢氧化镁引入方式对过氧化氢漂白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无氢氧化镁直接沉淀的条件下,生成氧气量多,加入镁离子后氧气的生成量显着减小;在氢氧化镁的最优加入方式下添加硅酸钠后氧气的生成量进一步减小。氧气生成量的多少直观地表现了过氧化氢的漂白效率及选择性,即氧气生成量越多漂白效率越低,选择性越小。MgSO4+NaOH+Na2SiO3(从左至右一次添加,下同)组漂白效率显着大于MgSO4+NaOH组;MgSO4+NaOH选择性随漂白时间的延长先增大后减小,而MgSO4+NaOH+Na2SiO3组选择性呈增长趋势,在120min前选择性小于MgSO4+NaOH组,之后两组选择性大小相同;两组木素脱除率几乎无差别。漂白时间较短时(小于120min)两组纸浆白度相当,此时可选择不加入硅酸钠;较长时间漂白加入硅酸钠可有效的抑制过氧化氢的分解。综合论文的研究,在过氧化氢漂白过程中硅酸钠须存在直接沉淀氢氧化镁的条件下加入,且此时硅酸钠对其辅助作用明显;推测镁离子的保护机理可能是其与部分氧化含有羰基的纤维素及过渡金属离子之间形成复杂的化合物而减少了β键的断裂。
戴铠[8](2012)在《环境友好的麦草Soda-AQ制浆技术及其机理的研究》文中指出本论文研究了环境友好的麦草制浆技术,确定了合适的麦草蒸煮终点,系统研究了黑液回用蒸煮和深度氧脱木素,探索了解决传统草浆黑液污染、碱回收和脱木素选择性问题的有效途径。运用Design-Expert实验设计软件,XRD,FQA,FT-IR,碱性硝基苯氧化,臭氧解,SEM,HPLC等技术手段,研究新型耐热耐碱木聚糖酶处理麦草浆的选择性和酶处理前后纸浆木素、纤维素和半纤维素的物化特性、纤维表面多孔性、未漂浆滤水性以及漂白特性的变化,揭示了木聚糖酶预处理改善ECF和TCF漂白以及滤水性能的机理和应用潜在性,为建立环境友好的麦草制浆体系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结论如下:1.麦草Soda-AQ蒸煮优化工艺为用碱量17.0%,蒸煮温度150℃,液比4.5:1,保温时间60min,AQ用量0.05%,可得到得率为48.9%,卡伯值13.3,粘度27.3mPa·s,白度37.8%ISO的纸浆。蒸煮终点的控制对纸浆的性能影响较大,在优化的蒸煮工艺下,45~60min的保温时间控制卡伯值在13~15的纸浆是较合适的蒸煮终点,此时纸浆达到较好的深度脱木素,有利于后续漂白,同时可保持较好的纸浆强度。ODQP、OQ(PO)1(PO)2和OD0EpD1D2都是选择性较高的麦草化学浆漂白方法。2.回用黑液蒸煮过程可降低纸浆中化学组分的溶出,抑制碳水化合物的剥皮反应。当黑液替代率在50%60%时,纸浆得率可达到51%左右,卡伯值和粘度结果与常规蒸煮相近。由纤维筛分、FQA、SEM和木质素结构特性分析可知,回用黑液蒸煮对纸浆纤维形态、滤水性能和手抄片性能,以及木素缩合程度和β-O-4醚键结构特性影响不大。3.麦草浆单段氧脱木素率在50%左右,单段H2O2强化氧脱木素和两段氧脱木素率均超过60%且比较相近。通过FT-IR、SEM、XRD和木素结构特性分析可知,氧脱木素可能断裂部分LCC联接键,促进木素的溶出及后续反应,减少缩合木素含量和甲氧基含量,同时断裂侧链(芳基甘油-β-芳醚)结构,氧脱木素过程主要作用于纤维素的非结晶区,对纤维形态影响不大。H2O2的加入,强化了脱木素的过程,同时两段氧脱木素较单段氧脱木素和H2O2强化单段氧脱木素选择性高。4.高纯度耐热耐碱木聚糖酶对木聚糖有较强的吸附性和专一降解性,在pH7.0~9.5,温度60℃~80℃范围内均有较高的活性和稳定性。通过Design-Expert设计中心响应面实验分析,建立了酶预处理纸浆漂白的回归模型。通过得到的回归方程并进行验证,纸浆酶预处理在pH7.0~8.0,温度75℃~85℃,时间1.0~1.5h,浆浓10%~13%,酶用量2.0~4.0IU/g,初始卡伯值在13~15之间,经过D0EpD1D2漂白可以得到累积得率90%左右,粘度降低率约5%,白度88%ISO左右的漂白浆。5.酶预处理可以改善纸浆的漂白性能,终漂浆白度接近90%ISO;当漂到参照浆白度(87%ISO)时,酶处理可减少D0段23.5%的ClO2用量,约节省相当于总ClO2用量的14%,同时漂白废水中的污染负荷较低。通过HPLC、XRD、FT-IR、SEM和木素结构特性等分析可知,高纯耐热耐碱木聚糖酶预处理可专一地降解半纤维素,一定程度脱除木质素、己烯糖醛酸和其它化学组分,对木素结构特性影响较小。酶处理后纤维表面出现剥蚀和多孔结构,纤维横断面的内层出现密集而均匀的裂纹,疏松的纤维结构极大地增加了漂剂的可及度,并易于漂白剂的渗透和低分子量木素的溶出。5.酶预处理在pH8.0,温度80℃,时间1.0h,浆浓10%,酶用量2.0~4.0IU/g条件下,可以改善纸浆的滤水性能,纸浆的游离度可提高约11%~14%,保水值可降低约3%。酶预处理降低了纸浆阳离子电荷需求和纤维润湿性能,对纤维素结晶区没有破坏,纤维表面出现明显的裂隙,纤维层状结构松散。酶处理磨浆后,较原浆可降低28.6%的磨浆能耗。然而过多的酶用量导致纤维表面的破损,易在磨浆过程中产生纤维切断,对纸浆的强度性能不利。7.通过系统研究麦草Soda-AQ制浆的关键技术及其机理,建立了环境友好的麦草制浆体系:在优化的Soda-AQ蒸煮工艺下,选择适宜的深度脱木素蒸煮终点纸浆(卡伯值在13~15左右),进行高选择性的两段氧脱木素,脱木素率可达到60%以上;经过氧脱木素后的纸浆进行高纯耐热耐碱酶预处理,酶预处理纸浆得率约为95%,卡伯值有一定程度下降,粘度基本不变;预处理后纸浆的滤水性能和可漂性能均得到改善,经过ECF和TCF漂白,漂白浆的累积得率90%左右,粘度降低率约5%,白度90%ISO左右,同时可减少漂白化学品消耗,漂白废水中的污染负荷远低于传统的漂白方法;蒸煮黑液可以适当进行回用蒸煮,减少化学品消耗和黑液碱回收压力,同时在保持纸浆性能的基础上得率提高约4%。
王俊文[9](2010)在《硫酸盐竹浆表面活性剂强化氧脱木素的研究》文中提出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纸和纸制品的需求量急剧增加,而我国造纸木材原料又极度短缺,非木材原料仍是我国重要的造纸原料。我国造纸工业的原料结构、规模结构和技术装备水平又使我国造纸工业污染状况较严重,环保压力越来越大。但是另一方面,我国的竹类资源丰富,竹子制浆造纸性能良好。为了弥补木浆原料的不足,减轻制浆造纸对环境的污染,促进我国造纸工业的可持续发展,开发利用我国丰富的竹子资源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探讨了硫酸盐竹浆氧脱木素的优化工艺条件,通过大量试验筛选出效果较好的表面活性剂来作为氧脱木素助剂,探讨了添加助剂的氧脱木素优化工艺条件,及后续的TCF漂白,为竹浆氧脱木素技术的工业化应用提理论依据。首先优化了硫酸盐竹浆氧脱木素工艺条件。竹浆卡伯值22.6,粘度1086ml·g-1,白度24.1%ISO,优化工艺条件为NaOH用量3%、氧压0.5Mpa、反应温度100℃、反应时间80min、MgSO4用量0.5%和浆浓10%,氧脱木素后,硫酸盐竹浆卡伯值12.5脱木素率44.7%,粘度941.6 ml·g-1,粘度损失13.3%,白度34.8%ISO。通过研究阴离子表面活性剂、阳离子表面活性剂、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对氧脱木素的影响,并经过大量表面活性剂的筛选和实验,优选出三种非离子表面活性剂OB3、OB5、OB9和三种阴离子表面活性剂OA6、OA12、OA15并将其进行互配,找出其最佳的互配比例,得到效果较好的氧脱木素助剂X进行后续的漂白实验。优化了助剂X与过氧化氢强化氧脱木素工艺条件:浆浓为10%,助剂X0.3%,过氧化氢0.5%,MgSO4用量0.5%,反应温度85℃,氧压0.5Mpa,其用碱量2.5%,反应时间60min;氧脱木素后,氧脱浆卡伯值为9.7,粘度为964.3 ml/g,白度为44.3%ISO,脱木素率为57.1%。粘度降低率为11.2%。在优化后的工艺条件下,助剂强化后的氧脱木素脱木素率要比传统氧脱木素提高了10.1%,选择性也提高了1.7,白度升高9.5个百分点;添加助剂后强化氧脱木素与常规氧脱木素相比,最佳反应温度降了15℃,保温时间减了20 min,用碱量减少了0.5%。竹浆氧脱木素后,用DTPA进行鳌合处理,其最佳鳌合工艺条件为:浆浓5%,初始pH值4,温度60℃,时间60min,DTPA用量0.3%;竹浆在过氧化氢漂白前用过氧乙酸活化预处理,其最佳工艺条件为:pH值6,温度60℃,时间60min,Pa用量0.6%,浆浓10%;过氧化氢漂白适宜的工艺条件为:H2O2用量4%,NaOH用量1.5%,Na2SiO31.5%,温度90℃,时间2h,浆浓10%;高温压力过氧化氢漂白适宜的工艺条件为:浆度10%、压力0.3MPa、NaOH 3%、Na2SiO3 1.5%、MgSO4 0.5%、H2O2用量取3%,漂白温度110℃,漂白时间60min。竹子氧脱后,进行短序TCF漂白,O助QPO、OQPOP、OQPaP能将竹浆漂至80%ISO白度以上,且保持较好的粘度,且纸浆白度OQPOP >OQPaP>OQP;纸浆粘度OQPaP>OQP>OQPOP;在短序的TCF漂白时,在O段加入表面活性剂与过氧化氢助剂后,能提高脱木素选择性,极大地增加漂后竹浆的白度,而强度性能降低很少;与传统的含氯CEH漂序相比,竹浆用短序的TCF漂白,在相近白度时,具有具有较高的粘度和高得多的强度性能。
许利[10](2009)在《木聚糖酶对硫酸盐桉木浆过氧化氢漂白性能的影响》文中提出分别用两种工业用木聚糖酶预处理硫酸盐桉木浆,再用无氧脱木素的三段过氧化氢全无氯(TCF)漂白工艺进行漂白。研究了酶处理对浆料性能和可漂性的影响,并与未加酶处理的浆料进行了比较。两种酶在处理浆料时的作用方式相似,全漂后浆的最终白度达到86%。酶预处理后浆的白度提高1.2~1.5个百分点,木素脱除率增加7%~10%;第1段过氧化氢漂白后,白度提高最大,之后白度提高程度逐渐下降,但在整个漂白过程中木素脱除量是逐渐增大的。过氧化氢漂白末期酶助漂效果的丧失与木聚糖衍生物(如己烯糖醛酸)的发色基团有关。
二、用过氧化氢氧化残余木素消除发色基因(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用过氧化氢氧化残余木素消除发色基因(论文提纲范文)
(1)过氧化氢非硅稳定剂的合成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制浆工业的发展现状及趋势 |
1.1.1 制浆的简介 |
1.1.2 制浆方法和纸浆的分类 |
1.1.3 制浆方法和制浆技术的发展方向 |
1.2 纸浆的漂白技术 |
1.2.1 含氯元素漂白 |
1.2.2 无元素氯漂白 |
1.2.3 全无氯漂白 |
1.3 过氧化氢漂白技术的优势和特点 |
1.3.1 过氧化氢的制备 |
1.3.2 过氧化氢的漂白技术的优势 |
1.3.3 过氧化氢漂白技术的特点 |
1.4 过氧化氢稳定剂概述、分类及稳定机理 |
1.4.1 过氧化氢稳定剂简介,性质及应用 |
1.4.2 过氧化氢稳定剂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3 螯合型稳定剂 |
1.4.4 吸附型稳定剂 |
1.4.5 吸附络合混合型稳定剂 |
1.5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与目的 |
2 过氧化氢非硅稳定剂的制备 |
2.1 引言 |
2.2 实验部分 |
2.2.1 实验原料和试剂 |
2.2.2 实验仪器与设备 |
2.2.3 反应实验原理 |
2.2.4 合成方法和工艺路线 |
2.2.5 产品性能测试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共聚物反应条件探讨 |
2.3.2 反应物单体配比对共聚物收率及螯合性能的影响 |
2.3.3 反应温度对共聚物收率及螯合性能的影响 |
2.3.4 反应时间对共聚物收率及螯合能力的影响 |
2.3.5 引发剂用量对共聚物收率及螯合能力的影响 |
2.3.6 正交试验设计 |
2.3.7 正交试验结果 |
2.3.8 聚合物的红外光谱表征 |
2.4 本章小结 |
3 过氧化氢非硅稳定剂的应用 |
3.1 引言 |
3.2 实验材料和实验方法 |
3.2.1 实验材料 |
3.2.2 化学热磨机械浆的纸浆流程与漂白工艺 |
3.2.3 过氧化氢漂白实验设计 |
3.2.4 检测方法 |
3.2.5 实验设备与仪器 |
3.2.6 实验试剂与化学药品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自制稳定剂与各单体的应用性能比较 |
3.3.2 自制稳定剂用量对纸浆漂白性能的影响 |
3.3.3 漂白时间对过氧化氢漂白性能的影响 |
3.3.4 漂白温度对过氧化氢漂白性能的影响 |
3.4 本章小结 |
4 过氧化氢非硅稳定剂的复配及应用 |
4.1 引言 |
4.2 实验部分 |
4.2.1 实验药品 |
4.2.2 实验仪器 |
4.2.3 实验步骤 |
4.2.4 产品性能测试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过氧化氢复配稳定剂的金属离子螯合性能 |
4.3.2 复配稳定剂用量对过氧化氢漂白性能的影响 |
4.3.3 漂白温度对过氧化氢漂白性能的影响 |
4.3.4 漂白时间对过氧化氢漂白性能的影响 |
4.3.5 复配稳定剂稳定过氧化氢分解的机理分析 |
4.3.6 复配稳定剂经济可行性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5 结论 |
5.1 结论 |
5.2 本文创新点 |
6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2)酶处理非木素组分改善粉单竹SCMP漂白性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竹子在造纸中的应用现状 |
1.2.1 竹材的特点 |
1.2.2 竹浆的研究现状及应用前景 |
1.3 高得率竹浆的研究和应用 |
1.3.1 高得率竹浆的发展研究现状 |
1.3.2 高得率竹浆漂白的研究现状 |
1.3.3 高得率竹浆的返黄研究现状 |
1.4 生物技术对高得率竹浆漂白和返黄性能影响的研究现状 |
1.4.1 生物酶在高得率浆中的的应用 |
1.4.2 生物酶在高得率浆漂白和返黄性能研究的现状 |
1.5 论文研究目标及主要研究内容 |
1.5.1 论文的研究目标 |
1.5.2 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生物酶预处理工艺优化 |
2.1 实验材料与方法 |
2.1.1 材料 |
2.1.2 实验方法 |
2.2 结果与讨论 |
2.2.1 酶活测定 |
2.2.2 淀粉酶预处理工艺优化 |
2.2.3 脂肪酶预处理工艺优化 |
2.2.4 碱性蛋白酶预处理工艺优化 |
2.2.5 酶预处理后酸洗SCMP漂白浆光诱导返黄值变化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酶预处理前后非木素组分在SCMP制浆漂白过程中的化学变化 |
3.1 试验材料与方法 |
3.1.1 试验材料 |
3.1.2 实验方法 |
3.2 结果与讨论 |
3.2.1 酶预处理前后三种非木素组分在 SCMP 制浆漂白过程中分布变化 |
3.2.2 酶预处理前后纤维表面XPS分析 |
3.2.3 酶预处理前后纤维表面SEM-EDS分析 |
3.2.4 酶预处理前后SCMP浆 PY-GCMS分析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结论与展望 |
4.1 结论 |
4.2 创新点 |
4.3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专利情况 |
(3)慈竹化机浆过氧化氢漂白机理及提高漂白白度新型漂白体系(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竹材化机浆研究进展 |
1.2.1 竹子资源 |
1.2.2 高得率制浆技术现状 |
1.2.3 竹子在制浆造纸中的应用 |
1.2.4 竹材化学机械浆制浆技术发展情况 |
1.2.5 预处理技术 |
1.2.6 机械浆过氧化氢漂白技术 |
1.2.7 漂白机理研究进展 |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4 项目来源与经费支持 |
1.5 研究目标和主要研究内容 |
1.5.1 研究目标 |
1.5.2 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强化挤压预处理提高竹材化机浆漂白性能 |
2.1 引言 |
2.2 试验材料与方法 |
2.2.1 试验材料 |
2.2.2 试验方法 |
2.2.3 检测方法 |
2.2.4 主要设备及仪器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原料性能分析 |
2.3.2 不同挤压方式对磨浆能耗的影响 |
2.3.3 不同挤压方式对漂白白度的影响 |
2.3.4 不同挤压方式对纸浆物理性能及光学性能的影响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不同化学预处理方式对竹材化机浆制浆漂白性能的影响 |
3.1 引言 |
3.2 试验材料与方法 |
3.2.1 试验材料 |
3.2.2 试验方法 |
3.2.3 检测方法 |
3.2.4 主要设备及仪器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不同化学预处理对磨浆比能耗的影响 |
3.3.2 不同化学预处理对漂白性能的影响 |
3.3.3 不同化学预处理对纸浆性能的影响 |
3.3.4 不同化学预处理对制浆漂白过程中污染负荷的影响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乙醇-水碱性过氧化氢漂白体系的构建 |
4.1 引言 |
4.2 试验材料及方法 |
4.2.1 试验材料 |
4.2.2 试验方法 |
4.2.3 检测方法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竹片储存时间对漂白白度的影响 |
4.3.2 纤维束对漂白白度的影响 |
4.3.3 不同介质对漂白白度的影响 |
4.3.4 乙醇-水介质漂白单因素优化 |
4.3.5 漂前乙醇-水介质预处理对白度的影响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乙醇-水体系提高竹材化机浆漂白性能 |
5.1 引言 |
5.2 试验材料与方法 |
5.2.1 试验材料 |
5.2.2 实验仪器设备 |
5.2.3 实验方法 |
5.3 结果与讨论 |
5.3.1 漂白效率 |
5.3.2 漂白稳定性 |
5.3.3 纸浆强度性能分析 |
5.3.4 活化能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慈竹化机浆过氧化氢漂白机理 |
6.1 引言 |
6.2 试验材料与方法 |
6.2.1 试验材料 |
6.2.2 磨木木素的制备 |
6.2.3 磨木木素的分析及测试 |
6.2.4 纸浆的分析及测试 |
6.3 结果与讨论 |
6.3.1 磨木木素元素分析及化学式 |
6.3.2 磨木木素样品的分子量与多分散性 |
6.3.3 磨木木素红外光谱分析 |
6.3.4 磨木木素中邻酚、邻醌含量的测定 |
6.3.5 磨木木素裂解-气质联用分析 |
6.3.6 磨木木素的1H核磁共振谱的检测及分析 |
6.3.7 纸浆的UV-Vis光谱分析 |
6.3.8 纸浆的X-射线衍射分析 |
6.3.9 乙醇-水介质改善竹材化机浆可漂性机理的分析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总结 |
7.1 论文主要结论 |
7.2 论文的创新点 |
7.3 对今后工作的建议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的学术研究 |
附录 |
致谢 |
(4)透明木材与透明麻纤维、透明椰纤维—环氧树脂复合材料的制备与表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引言 |
1.2 生物质材料的应用及优势 |
1.3 生物质材料不透明的因素 |
1.4 改变生物质质基材透明度的相关理论 |
1.5 透明生物质材料国内外研究现状 |
1.6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意义 |
2 生物质原料的木质素脱除工艺优化 |
2.1 脱木质素工艺 |
2.2 实验原理 |
2.3 实验原料与仪器 |
2.3.1 实验原料 |
2.3.2 实验试剂 |
2.3.3 实验仪器 |
2.4 实验步骤 |
2.5 结果与讨论 |
2.5.1 木质素含量的测定 |
2.5.2 木质素含量对透过率的影响 |
2.6 本章小结 |
3 多层透明木材的分析 |
3.1 多层透明木材 |
3.2 实验原料与仪器 |
3.2.1 实验原料 |
3.2.2 实验试剂 |
3.2.3 实验仪器 |
3.3 实验流程 |
3.3.1 多层透明木材的制备流程 |
3.3.2 多层透明木材的性能测试 |
3.4 结果与讨论 |
3.4.1 三种树种木质素以及抽提成分的含量 |
3.4.2 单层透明巴尔沙木的表征分析 |
3.4.3 多层透明巴尔沙木的分析 |
3.4.4 多层透明泡桐木的表征分析 |
3.4.5 多层透明椴木的表征分析 |
3.4.6 树种密度与透过率和拉伸强度的关系 |
3.5 本章小结 |
4 透明椰纤维、麻纤维的分析 |
4.1 透明椰纤维与麻纤维 |
4.2 实验原料与仪器 |
4.2.1 实验原料 |
4.2.2 实验仪器 |
4.3 实验步骤 |
4.3.1 透明椰纤维的制备 |
4.3.2 透明麻纤维的制备 |
4.4 透明椰纤维的结果与分析 |
4.4.1 分析手段 |
4.4.2 结果与分析 |
4.5 透明麻纤维的结果与分析 |
4.5.1 分析手段 |
4.5.2 结果与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附件 |
(5)硫酸盐竹浆高浓臭氧漂白工艺与机理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造纸工业的现状与发展 |
1.1.2 制浆造纸工业存在的问题 |
1.2 竹材资源的开发利用 |
1.2.1 非木材纤维的利用 |
1.2.2 竹类资源的可利用性 |
1.3 纸浆漂白工艺 |
1.3.1 传统的漂白工艺 |
1.3.2 ECF 漂白 |
1.3.3 TCF 漂白 |
1.4 氧脱木素 |
1.4.1 氧脱木素的漂白机理 |
1.4.2 氧脱木素的影响因素 |
1.5 高浓臭氧漂白 |
1.5.1 高浓臭氧漂白的机理 |
1.5.2 高浓臭氧漂白的工艺 |
1.6 H_2O_2漂白 |
1.6.1 H_2O_2漂白的反应机理 |
1.6.2 H_2O_2漂白的工艺 |
1.7 本论文研究背景及内容 |
1.7.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7.2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硫酸盐竹浆高浓臭氧漂白工艺 |
2.1 实验部分 |
2.1.1 实验原料 |
2.1.2 实验方法 |
2.1.3 分析检测 |
2.2 结果与讨论 |
2.2.1 高浓臭氧漂白工艺参数的选择 |
2.2.2 漂前预处理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高浓臭氧漂白后的过氧化氢后续漂白 |
3.1 实验部分 |
3.1.1 实验原料 |
3.1.2 实验方法 |
3.1.3 分析检测 |
3.2 结果与讨论 |
3.2.1 单因素实验 |
3.2.2 响应面分析法优化漂白工艺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以臭氧漂白为基础的 TCF 漂白 |
4.1 实验部分 |
4.1.1 实验原料 |
4.1.2 实验方法 |
4.2 结果与讨论 |
4.2.1 TCF 漂白流程 |
4.2.2 TCF 漂白过程物理性能的变化 |
4.2.3 TCF 漂白与传统 CEH 漂白对比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硫酸盐竹浆高浓臭氧漂白机理 |
5.1 实验部分 |
5.1.1 实验原料 |
5.1.2 实验方法 |
5.2 结果与讨论 |
5.2.1 浆料的纤维形态对比 |
5.2.2 扫描电镜 |
5.2.3 浆料纤维质量分析 |
5.2.4 红外表征 |
5.2.5 X 射线衍射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管式臭氧发生器 |
6.1 实验部分 |
6.1.1 实验原料 |
6.1.2 实验方法 |
6.2 结果与讨论 |
6.2.1 板式臭氧发生器与管式臭氧发生器设备的对比 |
6.2.2 管式臭氧发生器的性能参数 |
6.2.3 臭氧漂白工艺流程的对比 |
6.3 本章小结 |
结论 |
全文总结 |
本论文的创新之处 |
展望和下一阶段的工作建议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6)硼氢化钠预处理对过氧化氢漂白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制浆造纸工业近年来国内外形势 |
1.1.2 中国造纸行业发展状况 |
1.1.3 中国造纸工业面临的问题 |
1.2 过氧化氢漂白 |
1.2.1 过氧化氢的性质和应用 |
1.2.2 过氧化氢在漂白工业中的应用 |
1.2.3 过氧化氢漂白机理 |
1.3 过氧化氢漂白过程中金属离子的影响 |
1.4 过氧化氢漂白预处理 |
1.5 硼氢化钠预处理 |
1.5.1 硼氢化钠性质 |
1.5.2 硼氢化钠在制浆漂白工业中的应用 |
1.6 纸浆中的羰基基团 |
1.7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和主要内容 |
1.7.1 研究意义 |
1.7.2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顶空气相色谱法检测纸浆中的羰基基团含量 |
2.1 实验部分 |
2.1.1 化学试剂和样品 |
2.1.2 仪器和操作 |
2.1.3 样品制备过程 |
2.1.4 标准曲线的绘制 |
2.2 结果与讨论 |
2.2.1 反应条件对NaBH_4转化的影响 |
2.2.2 标准曲线的建立及方法评价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硼氢化钠预处理和酸预处理对桉木浆过氧化氢漂白工艺的影响 |
3.1 实验部分 |
3.1.1 原料、药品及仪器 |
3.1.2 无预处理/H_2O_2漂白 |
3.1.3 酸处理/ H_2O_2漂白 |
3.1.4 硼氢化钠预处理/H_2O_2漂白 |
3.1.5 分析与检测 |
3.2 结果与讨论 |
3.2.1 酸处理、硼氢化钠预处理对比 |
3.2.2 不同预处理方式纸浆中羰基含量的变化 |
3.2.3 硼氢化钠预处理对纸浆性能的影响 |
3.2.4 不同预处理方式效果对比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不同预处理方式对过氧化氢漂白废液中主要成分的影响 |
4.1 实验部分 |
4.1.1 酸处理条件的影响 |
4.1.2 NaBH_4预处理和过氧化氢漂白 |
4.1.4 分析与检测 |
4.2 结果与讨论 |
4.2.1 酸处理pH值对过氧化氢漂白废液的影响 |
4.2.2 硼氢化钠预处理对过氧化氢漂白废液的影响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硼氢化钠预处理在纸浆过氧化氢漂白过程中的作用机制 |
5.1 实验部分 |
5.1.1 原料及药品仪器 |
5.1.2 无预处理过氧化氢漂白 |
5.1.3 硼氢化钠预处理过氧化氢漂白 |
5.1.4 硅酸钠催化硼氢化钠与羰基的反应的验证实验 |
5.1.5 分析与检测 |
5.2. 结果与讨论 |
5.2.1 对残余过氧化氢无效分解的影响 |
5.2.2 对化学浆漂白过程中pH值、纸浆黏度和白度的影响 |
5.2.3 对纸浆返黄值的影响 |
5.2.4 对废液中溶出木素的影响 |
5.2.5 对废液中甲醇生成的影响 |
5.2.6 Na_2SiO_3对NaBH_4还原羰基的催化作用 |
5.3 本章结论 |
结论 |
本论文的创新之处 |
对未来工作的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件 顶空气相色谱法检测纸浆中羰基基团含量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7)过氧化氢漂白过程中镁基保护剂引入方式对漂白性能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制浆造纸工业近年来国内外形势 |
1.1.2 国内 2013 年 1-9 月份造纸行业发展状况 |
1.1.3 中国造纸工业的发展趋势 |
1.2 过氧化氢漂白 |
1.2.1 过氧化氢的性质 |
1.2.2 过氧化氢漂白发展现状及趋势 |
1.2.3 脱木素反应 |
1.2.4 纤维素的降解 |
1.3 过渡金属离子 |
1.4 漂白助剂 |
1.4.1 漂白助剂种类 |
1.4.2 漂白助剂原理及其对过氧化氢漂白的影响 |
1.5 氧气 |
1.6 废液残余过氧化氢及草酸根含量的检测 |
1.7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和主要内容 |
1.7.1 研究意义 |
1.7.2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纸浆过氧化氢漂白废水中残余过氧化氢含量及草酸根含量的检测方法 |
2.1 实验部分 |
2.1.1 化学试剂和样品 |
2.1.1.1 残余过氧化氢检测化学试剂和样品 |
2.1.1.2 草酸根含量检测化学试剂和样品 |
2.1.2 仪器和操作 |
2.1.2.1 检测仪器 |
2.1.2.2 残余过氧化氢含量检测条件 |
2.1.2.3 草酸根含量检测条件 |
2.1.3 样品制备过程 |
2.1.3.1 检测残余过氧化氢含量样品制备过程 |
2.1.3.2 检测草酸根含量样品制备过程 |
2.2 结果与讨论 |
2.2.1 残余过氧化氢含量检测结果与讨论 |
2.2.1.1 反应条件对 H_2O_2转化的影响 |
2.2.1.2 KMnO_4用量的影响 |
2.2.1.3 硫酸溶液浓度对过氧化氢反应转化的影响 |
2.2.1.4 反应温度及时间多过氧化氢反应转化的影响 |
2.2.1.5 验证反应完全转化 |
2.2.1.6 标准曲线的建立及方法评价 |
2.2.1.6.1 标准曲线的建立 |
2.2.1.6.2 方法的精确及准确性评价 |
2.2.2 漂白废液中草酸根含量的检测 |
2.2.2.1 碘酸钾用量对草酸根反应的影响 |
2.2.2.2 硫酸浓度反应时间对草酸根反应的影响 |
2.2.2.3 反应温度及时间对草酸根转化的影响 |
2.2.2.4 验证反应完全 |
2.2.2.5 其他物质干扰 |
2.2.2.6 其他影响方法的因素 |
2.2.2.7 标准曲线的建立及方法评价 |
2.2.2.7.1 标准曲线的建立 |
2.2.2.7.2 方法的精确及准确性评价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镁基保护剂引入方式及稳定剂对纸浆过氧化氢漂白工艺的影响 |
3.1 实验部分 |
3.1.1 原料、药品及仪器 |
3.1.2 酸处理 |
3.1.3 过氧化氢漂白 |
3.1.4 氢氧化镁粒径检测 |
3.1.5 分析与检测 |
3.2 结果与讨论 |
3.2.1 酸处理对钙镁离子的影响 |
3.2.2 过氧化氢漂白 |
3.2.2.1 不同引入方式对氢氧化镁粒径的影响 |
3.2.2.2 漂液初始 pH 值及过氧化氢浓度对纸浆漂白效果的影响 |
3.2.2.3 对漂液中残余过氧化氢含量和 pH 值的影响 |
3.2.2.4 对纸浆卡伯值和白度的影响 |
3.2.2.5 纸浆卡伯值和白度的关系 |
3.2.2.6 纸浆的黏度和卡伯值、白度的关系 |
3.2.2.7 对纸浆铜价的影响 |
3.2.2.8 对纸浆纤维长度均一性的影响 |
3.2.2.9 氢氧化镁引入方式中加入硅酸钠对过氧化氢漂白纸浆白度、卡伯值、黏度的影响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镁基保护剂引入方式及稳定剂对过氧化氢漂白废液中主要成分的影响 |
4.1 实验部分 |
4.1.1 原料、药品及仪器 |
4.1.2 酸处理 |
4.1.3 过氧化氢漂白 |
4.1.4 分析与检测 |
4.2 结果与讨论 |
4.2.1 酸处理对纸浆金属离子的影响 |
4.2.2 对废液中溶出木素的影响 |
4.2.3 对废液中碳酸根生成的影响 |
4.2.4 对废液中草酸根生成的影响 |
4.2.5 对废液中甲醇生成的影响 |
4.2.6 氢氧化镁引入方式中加入硅酸钠对残余过氧化氢含量、终漂 pH 值的影响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从氧气生成规律角度初步探讨镁基引入方式对过氧化氢漂白选择性的影响 |
5.1 实验部分 |
5.1.1 原料、药品及仪器 |
5.1.2 酸处理 |
5.1.3 过氧化氢漂白 |
5.1.4 分析与检测 |
5.2 结果与讨论 |
5.2.1 氧气的生成与消耗过氧化氢的变化关系 |
5.2.2 对氧气生成的影响 |
5.2.3 氧气的生成与纸浆卡伯值、黏度、白度的关系 |
5.2.4 氧气的生成与过氧化氢漂白效率的关系 |
5.2.5 氧气的生成与过氧化氢选择性的关系 |
5.3 本章结论 |
结论 |
本论文的创新之处 |
对未来工作的建议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答辩委员会对论文的评定意见 |
(8)环境友好的麦草Soda-AQ制浆技术及其机理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1.1 中国制浆造纸行业现状 |
1.1.2 麦草纤维资源的重要性 |
1.1.3 生物技术在制浆造纸领域的应用 |
1.2 立题依据 |
1.2.1 麦草制浆漂白技术现状 |
1.2.2 深度氧脱木素及漂白技术 |
1.2.3 生物酶技术在制浆造纸领域的发展 |
1.3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4 主要研究内容 |
1.5 论文的主要创新点 |
1.6 文献综述 |
1.6.1 麦草制浆 |
1.6.2 氧脱木素 |
1.6.3 环境友好漂白 |
1.6.4 生物助漂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麦草蒸煮终点的选择对纸浆及漂白特性的影响 |
2.1 前言 |
2.2 原料与方法 |
2.2.1 原料 |
2.2.2 麦草 Soda-AQ 法蒸煮 |
2.2.3 麦草 Soda-AQ 法蒸煮终点 |
2.2.4 分析方法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Soda-AQ 法蒸煮工艺优化 |
2.3.2 Soda-AQ 法蒸煮终点的选择 |
2.3.3 不同蒸煮终点化学浆氧脱木素 |
2.3.4 不同蒸煮终点化学浆的 ECF 漂白 |
2.3.5 不同蒸煮终点化学浆的 TCF 漂白 |
2.3.6 麦草化学浆不同漂序比较 |
2.4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麦草黑液回用蒸煮对纸浆和黑液特性的影响 |
3.1 前言 |
3.2 原料与方法 |
3.2.1 原料 |
3.2.2 黑液制备 |
3.2.3 黑液回用蒸煮 |
3.2.4 分析方法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黑液替代率对蒸煮液化学组成的影响 |
3.3.2 黑液替代率对脱木素选择性的影响 |
3.3.3 黑液替代率对纸浆灰分和硅含量的影响 |
3.3.4 黑液替代率对纤维质量的影响 |
3.3.5 黑液替代率对纤维形态的影响 |
3.3.6 黑液替代蒸煮对黑液性能的影响 |
3.3.7 黑液替代率对纸浆物理性能的影响 |
3.3.8 黑液替代率对木质素特性的影响 |
3.4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四章 麦草深度氧脱木素工艺及其机理 |
4.1 前言 |
4.2 原料与方法 |
4.2.1 原料 |
4.2.2 麦草化学浆单段氧脱木素研究 |
4.2.3 麦草化学浆 H2O2强化单段氧脱木素研究 |
4.2.4 麦草化学浆两段氧脱木素研究 |
4.2.5 分析方法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单段氧脱木素选择性 |
4.3.2 H2O2强化单段氧脱木素的选择性 |
4.3.3 两段氧脱木素的选择性 |
4.3.4 不同氧脱木素选择性比较 |
4.3.5 氧脱木素动态特性研究 |
4.3.6 氧脱木素对纸浆化学组分的影响 |
4.3.7 氧脱木素对手抄片物理性能的影响 |
4.3.8 氧脱木素对纸浆木素结构特性的影响 |
4.3.9 氧脱木素对木素甲氧基含量的影响 |
4.3.10 氧脱木素对纤维素结晶指数的影响 |
4.3.11 氧脱木素纸浆红外光谱分析 |
4.3.12 氧脱木素对纸浆纤维形态的影响 |
4.4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五章 高纯耐热耐碱木聚糖酶酶学特性和预处理工艺 |
5.1 前言 |
5.2 原料与方法 |
5.2.1 原料 |
5.2.2 木聚糖酶 |
5.2.3 木聚糖酶酶学特性 |
5.2.4 木聚糖酶预处理 |
5.2.5 酶预处理麦草浆工艺优化 |
5.2.6 纸浆漂白工艺 |
5.2.7 纸浆性能分析 |
5.2.8 酶解残液还原糖含量分析 |
5.2.9 酶解残液紫外分析 |
5.2.10 酶解残液污染物分析 |
5.3 结果与讨论 |
5.3.1 高纯耐热耐碱木聚糖酶酶学特性 |
5.3.2 酶预处理麦草化学浆选择性 |
5.3.3 酶预处理对酶解残液的影响 |
5.3.4 酶预处理麦草浆工艺优化 |
5.4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6章 高纯耐热耐碱木聚糖酶辅助麦草化学浆漂白工艺及机理 |
6.1 前言 |
6.2 原料与方法 |
6.2.1 原料 |
6.2.2 木聚糖酶 |
6.2.3 木聚糖酶预处理 |
6.2.4 ECF 漂白 |
6.2.5 TCF 漂白 |
6.2.6 分析方法 |
6.3 结果与讨论 |
6.3.1 酶预处理辅助麦草浆 ECF 漂白的研究 |
6.3.2 酶预处理辅助麦草浆 TCF 漂白研究 |
6.3.3 酶预处理对纸浆化学组成的影响 |
6.3.4 酶预处理辅助漂白对废水污染负荷的影响 |
6.3.5 酶预处理辅助麦草浆漂白的机理 |
6.4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七章 高纯耐热耐碱木聚糖酶预处理对纸浆滤水性能的影响 |
7.1 前言 |
7.2 原料与方法 |
7.2.1 原料 |
7.2.2 木聚糖酶 |
7.2.3 木聚糖酶预处理 |
7.2.4 打浆 |
7.2.5 分析方法 |
7.3 结果与讨论 |
7.3.1 酶预处理对纸浆性能的影响 |
7.3.2 酶预处理对纸浆滤水性能的影响 |
7.3.3 酶预处理对纸浆磨浆性能的影响 |
7.3.4 酶预处理对纸浆物理性能的影响 |
7.3.5 酶预处理对纸浆电荷特性和纤维结构特性的影响 |
7.4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结论与展望 |
附录 |
附录一:附表 |
附录二:图目录 |
附录三:LISTSOFFIGURES |
附录四:表目录 |
附录五:LISTOFTABLES |
附录六:博士在读期间的主要科研成果 |
(9)硫酸盐竹浆表面活性剂强化氧脱木素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我国造纸工业的发展现状 |
1.1.2 制浆造纸工业面临的环保压力 |
1.1.3 我国木材原料严重短缺而竹材资源丰富 |
1.2 竹子制浆造纸的开发与利用 |
1.2.1 竹子的纤维形态 |
1.2.2 竹子的化学成分 |
1.2.3 竹材制浆造纸的优势 |
1.3 无氯漂白是清洁生产的发展方向 |
1.3.1 无氯漂白研究概况 |
1.3.2 ECF漂白技术 |
1.3.3 TCF漂白技术 |
1.4 氧脱木素 |
1.4.1 影响氧脱木素的因素 |
1.4.2 氧脱木素的反应机理 |
1.4.3 氧脱木素预处理技术 |
1.5 过氧化氢漂白 |
1.5.1 过氧化氢与木素的化学反应 |
1.5.2 过氧化氢与碳水化合物的反应 |
1.5.3 金属离子对过氧化氢漂白作用的影响 |
1.5.4 压力高温过氧化氢漂白 |
1.6 臭氧漂白 |
1.7 本论文研究工作目的意义和主要内容 |
1.7.1 研究工作目的意义 |
1.7.2 研究工作的主要内容 |
第二章 硫酸盐竹浆氧脱木素工艺的研究 |
2.1 引言 |
2.2 实验原料与实验方法 |
2.2.1 原料 |
2.2.2 实验方法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用碱量对竹浆氧脱木素的影响 |
2.3.2 温度对竹浆氧脱木素的影响 |
2.3.3 氧压对竹浆氧脱木素的影响 |
2.3.4 反应时间对竹浆氧脱木素的影响 |
2.3.5 MgSO_4 用量对竹浆氧脱木素的影响 |
2.3.6 浆浓对竹浆氧脱木素的影响 |
2.4 本章小节 |
第三章 表面活性剂的筛选与互配 |
3.1 引言 |
3.2 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对氧脱木素的影响 |
3.2.1 实验原料与实验方法 |
3.2.2 结果与讨论 |
3.3 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对氧脱木素的影响 |
3.3.1 实验原料与实验方法 |
3.3.2 结果与讨论 |
3.4 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对氧脱木素的影响 |
3.4.1 实验原料与实验方法 |
3.4.2 结果与讨论 |
3.5 复合型表面活性剂对氧脱木素的影响 |
3.5.1 实验原料与实验方法 |
3.5.2 结果与讨论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表面活性剂与过氧化氢强化氧脱木素的研究 |
4.1 引言 |
4.2 原料及方法 |
4.2.1 原料 |
4.2.2 实验方法及条件 |
4.2.3 分析测试方法 |
4.2.4 计算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表面活性剂的用量对氧脱木素的影响 |
4.3.2 过氧化氢对氧脱木素的影响 |
4.3.3 表面活性剂X和过氧化氢配合使用对氧脱木素的影响 |
4.4 结论 |
第五章 表面活性剂与过氧化氢强化氧脱木素工艺的优化 |
5.1 前言 |
5.2 实验原料与实验方法 |
5.2.1 原料 |
5.2.2 实验方法 |
5.3 结果与讨论 |
5.3.1 氧脱木素正交试验 |
5.3.2 氧脱木素参数优化 |
5.4 氧脱木素优化工艺与传统工艺的比较 |
5.5 总结 |
第六章 硫酸盐竹浆TCF漂白的研究 |
6.1 前言 |
6.2 原料和方法 |
6.2.1 实验原料 |
6.2.2 漂前鳌合处理(Q) |
6.2.3 过氧乙酸漂白(Pa) |
6.2.4 过氧化氢漂白(P) |
6.2.5 压力高温过氧化氢漂白(PO) |
6.2.6 分析方法 |
6.3 结果与讨论 |
6.3.1 原浆中过渡金属离子含量分析 |
6.3.2 漂前鳌合处理(Q) |
6.3.3 过氧乙酸漂白 |
6.3.4 过氧化氢漂白 |
6.3.5 压力高温过氧化氢漂白 |
6.3.6 竹浆OQP、OQPO、OQPOP、OQ PaP漂白 |
6.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四、用过氧化氢氧化残余木素消除发色基因(论文参考文献)
- [1]过氧化氢非硅稳定剂的合成及应用[D]. 孙健鹏. 陕西科技大学, 2020(05)
- [2]酶处理非木素组分改善粉单竹SCMP漂白性能的研究[D]. 张科蕾. 广西大学, 2020(02)
- [3]慈竹化机浆过氧化氢漂白机理及提高漂白白度新型漂白体系[D]. 梁芳敏.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2019(03)
- [4]透明木材与透明麻纤维、透明椰纤维—环氧树脂复合材料的制备与表征[D]. 秦建鲲. 东北林业大学, 2019
- [5]硫酸盐竹浆高浓臭氧漂白工艺与机理的研究[D]. 金艳羽. 华南理工大学, 2014(05)
- [6]硼氢化钠预处理对过氧化氢漂白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的研究[D]. 宋燕婷. 华南理工大学, 2015(12)
- [7]过氧化氢漂白过程中镁基保护剂引入方式对漂白性能影响的研究[D]. 金慧君. 华南理工大学, 2014(01)
- [8]环境友好的麦草Soda-AQ制浆技术及其机理的研究[D]. 戴铠. 南京林业大学, 2012(10)
- [9]硫酸盐竹浆表面活性剂强化氧脱木素的研究[D]. 王俊文. 华南理工大学, 2010(04)
- [10]木聚糖酶对硫酸盐桉木浆过氧化氢漂白性能的影响[J]. 许利. 国际造纸, 200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