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萨达姆成战俘,伊拉克人心情挺复杂(论文文献综述)
赵洹琪[1](2014)在《伊拉克战争中中美媒体报道差异性研究》文中认为拿破仑曾经说过,“三份不友善的报纸比一千把刺刀更可怕。”足以见得新闻宣传在战争中举足轻重的分量。在战争时期,政府和军方通过向受众传递带具有倾向性的信息来引导舆论、鼓舞士气。本文以近年来在国际上影响最大的伊拉克战争为例,通过研究中国媒体和美国媒体在伊拉克战争期间的报道差异,分析两国媒体是如何引导公众舆论的,在报道倾向上有什么不同,不同国家媒体的报道倾向与政府、受众有哪些关系。本文首先从美国媒体伊战报道的新特点分析,近半个世纪以来,由美国主导或参与战争的数量明显高于其他国家,因此不管是从技术支持还是新闻媒体报道经验上,美国媒体报道伊拉克战争的水平都非常成熟。而中国媒体由于科技等因素的影响,在战争报道方面经验不足,伊拉克战争也是中国媒体首次进行直播的战争报道,因此,在这场战争中,中国媒体显现出来的许多特征都是突破性的。紧接着本文以较大的篇幅对中美媒体的伊战报道内容进行传播学的分析。分析中美媒体如何在伊拉克战争中如何引导公众舆论。首先,中国主流媒体和美国媒体都通过给受众设置议程达到自己的宣传目的,中国主流媒体给受众设置了“维护和平,反对战争”的议题,而美国媒体给受众塑造的是“反对恐怖主义,激发爱国主义”的议题。同时,中美媒体都利用了媒介的拟态环境的功能给受众制造一个远离真实战争的环境,从而到达维护本国国家利益的目的。战争时期的政府都实行严格的新闻管制,政府充当了新闻内容的“把关人”,中美两国媒体受本国文化价值和价值观的影响,对新闻内容的删减加工也是有差异的。美国凭借多年的战争经验,很好的利用了传播学的舆论领袖理论,将舆论引导到有利于自己的方面。最后得出两国对伊拉克战争报道的立场不同,其根源是意识形态的差异。不同的意识形态会影响媒介功能的发挥。中国主流媒体是政府的宣传工具,准确的传达着政府的态度和主张。美国媒体在和平时期拥有监督政府的功能,但是在战争时期,受到社会舆论和国家利益的影响,媒体的报道方向也会发生改变。
牛长立[2](2008)在《拉姆斯菲尔德军事思想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拉姆斯菲尔德军事思想是在以拉姆斯菲尔德为代表的美军高级文职战略家及其智囊团借鉴、吸取1991年海湾战争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到新世纪初期美军超强的军事实力,批判美军中存在的保守思想,继承震慑论和快速制敌理论的研究成果,并有所创新的思想体系。拉姆斯菲尔德军事思想具有丰富的内涵,它包括军事哲学思想、统战思想和军队建设思想等。学习这一军事思想,对把握世界军事趋势具有重要意义。拉姆斯菲尔德军事思想成功指导了伊拉克战争,同时在战争中这一思想理论也获得了丰富和发展。因此,将拉姆斯菲尔德军事思想同伊拉克战争结合起来进行研究,是一个值得重视和研究视角和思维方式。
刘文[3](2004)在《美国电影的政治意识形态秘密与中国意识形态安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分析艺术问题的政治内涵的时候,有必要重提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个基本原理:艺术属于社会上层建筑中的思想部分,是对经济基础的反映。与此同时,艺术也能够作用和影响经济基础。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逻辑起点就是商品的属性,我们长期以来对电影缺乏政治经济学的分析,原因就在于我们忽视了电影的商品属性,而将其作为一种透明的艺术存在。只是在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美国在片的大举挺进,我们的思想家、政治家、企业家们才坐立不安,开始从各自的立场出发,研究“这匹来自西方的狼”。 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集中分析了美国电影中的意识形态问题,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美国政界、经济界与电影界的千丝万缕的联系。这种揭示,用意就在于唤起国人对美国电影的警惕。电影是一个时尚的事物,最能够抓住青年人的心。长期以来,我们都感到对青年的思想政治教育软弱乏力,实际上,美国电影对青年思想阵地的占领给我们提供了一个难得的范本。对于一个主权国家来讲,意识形态是支持这个国家生存与发展的要素之一,假如我们的意识形态大厦被美国电影中携带的意识形态炮弹轰塌,那么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将不复存在,华夏文明将如巴比伦文明、埃及文明、印度文明一样,最终烟消云散,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也将是镜中花、水中月。 论文导论部分,主要分析了两个问题:一是电影的意识形态问题,二是本文的研究方法。 论文的第一部分对美国电影的政治意识形态进行揭密,直接披露历史上的美国电影与其政治宣传、美国电影与中情局的“暧昧”关系、美国电影的政治意识形态内核等等; 论文的第二部分主要研究美国电影对中国意识形态的冲击:从美国电影霸权的政治经济学背景出发,分析其背后的六大垄断财团及其垄断利润,由此进行推理,演绎出其文化霸权产生的必然性。在此基础上,再具体分析美国电影对中国意识形态形成的三大冲击波; 论文的第三部分则是着重分析中国的意识形态安全问题,提出了五大应对措施:加强和改进影视传媒领域的意识形态工作;用“系统论”的观点看待中美电影问题;加快中国电影的民族化、产业化和国际化;繁荣哲学社会科学,强化中国电影的学术支持体系;处理好中国政治与中国电影的关系等等。
二、萨达姆成战俘,伊拉克人心情挺复杂(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萨达姆成战俘,伊拉克人心情挺复杂(论文提纲范文)
(1)伊拉克战争中中美媒体报道差异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选题意义 |
1.3 研究方法 |
1.4 文献综述 |
第2章 美国媒体伊拉克战争报道新特点 |
2.1 以记者“嵌入”的方式报道伊拉克战争 |
2.2 对伊拉克战争进行全程直播报道 |
2.3 对伊拉克战争进行“立体式”报道 |
第3章 伊拉克战争中中国媒体的突破性特征 |
3.1 中国媒体首次对战争进行直播 |
3.2 突显战地记者形象,提升中国媒体的国际影响 |
3.3 中国媒体受众对战争信息的反馈明显增加 |
第4章 伊拉克战争期间战争报道的传播学分析 |
4.1 伊拉克战争报道的议程是如何被设置的 |
4.1.1 美国政府渲染“恐怖主义”和“爱国主义”来引导受众 |
4.1.2 美国媒体与军方制造“铜像倒塌”与“女兵林奇”事件来引导舆论 |
4.1.3 中国主流媒体侧重于“反战”和“维和”立场的宣传 |
4.2 战时媒体创造战争的“虚拟环境”来诱导受众 |
4.2.1 美国媒体对战争进行“解放”者形象的再塑造 |
4.2.2 中国主流媒体进行“反战”议题的传播 |
4.3 中美媒体对新闻报道的选取受其国家观念和文化价值的影响 |
4.3.1 国家利益与新闻选择上的冲突 |
4.3.2 对本国价值观念和文化的认同也影响着“把关人”对新闻的选择 |
4.4 美国军方和政府通过控制舆论权威来进行舆论操控 |
4.4.1 战时政府领导人通过频繁接受采访来引导舆论 |
4.4.2 受众中的“社会精英”也可以操纵舆论的走向 |
4.4.3 新闻媒体人员所表达的观点受到国家的影响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注释 |
致谢 |
(2)拉姆斯菲尔德军事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言 |
一、拉姆斯菲尔德军事思想产生的条件 |
(一)、拉姆斯菲尔德军事思想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 |
1、美国现代技术、经济和政治的产物 |
2、美军具有的超强优势 |
(二)、拉姆斯菲尔德军事思想产生的实践基础 |
1、阿富汗战争的借鉴 |
2、拉姆斯菲尔德本人的经历 |
3、同保守派斗争的实践 |
(三)、拉姆斯菲尔德军事思想产生的理论基础 |
1、"先发制人"理论催生拉姆斯菲尔德军事思想 |
2、革故鼎新是美军不变的主题 |
3、拉姆斯菲尔德军事思想的理论渊源 |
二、拉姆斯菲尔德军事思想 |
(一)、战争观 |
1、科学地揭示了高科技条件下如何实现"不战以屈人之兵" |
2、深刻地揭示了战争与政治的内在联系 |
3、科学地阐明了战争与经济的关系 |
(二)、战略观 |
1、制定战略要两手抓 |
2、发挥舆论战、心理战的作用 |
(三)、军事辩证法 |
1、接触作战 |
2、"三非"作战 |
三、拉姆斯菲尔德军事战术思想和军队建设思想 |
(一)、军事战术思想 |
1、展开"联盟动员",分摊美军战争成本 |
2、寻求伊拉克反对派的支持 |
3、离间萨达姆同其高层之间的关系 |
(二)、军队建设思想 |
1、建设灵活快速反应的新型部队,提高联合作战能力 |
2、实行科学编制 |
3、提高武器装备科技含量 |
结语: |
注释: |
致谢: |
(3)美国电影的政治意识形态秘密与中国意识形态安全(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 美国电影的政治意识形态揭密 |
(一) 历史上的美国电影与政治宣传 |
1 、 威尔逊总统与美国电影 |
2 、 美国故事片与二战 |
3 、 冷战与美国电影 |
(二) 美国电影与中情局 |
1 、 好莱坞“意识形态”与政府同步 |
2 、 好莱坞树立军情人员“正面形象” |
(三) 美国电影的政治意识形态内核 |
1 、 好莱坞电影中的“美国精神” |
2 、 好莱坞电影中的“英雄主义” |
二、 美国电影对中国意识形态的冲击 |
(一) 美国电影霸权的政治经济学背景 |
1 、 美国传媒娱乐业的六大垄断财团 |
2 、 美国电影业的垄断利润 |
(二) 文化帝国主义 |
1 、 “文化帝国主义”的概念辨析 |
2 、 美国电影与文化霸权 |
(三) 美国电影对中国意识形态的三大冲击波 |
1 、 诱发中国人的自卑感,瓦解华夏文明 |
2 、 妖魔化中国,削弱华人的世界影响 |
3 、 实施“丛林主义”,改变中国的国际战略观 |
三、 好莱坞阴影下的中国意识形态安全 |
(一) “国际文化新秩序”与意识形态安全 |
1 、 关于“国际文化新秩序” |
2 、 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的重要性 |
(二) 中国意识形态的安全防护建议 |
1 、 加强和改进影视传媒领域的意识形态工作 |
2 、 以“系统论”的观点看待中美电影问题 |
3 、 加快中国电影的民族化、产业化和国际化 |
4 、 繁荣哲学社会科学,强化中国电影学术支持体系 |
5 、 处理好中国政治与中国电影的关系 |
参考文献 |
四、萨达姆成战俘,伊拉克人心情挺复杂(论文参考文献)
- [1]伊拉克战争中中美媒体报道差异性研究[D]. 赵洹琪. 吉林大学, 2014(09)
- [2]拉姆斯菲尔德军事思想研究[D]. 牛长立. 内蒙古大学, 2008(02)
- [3]美国电影的政治意识形态秘密与中国意识形态安全[D]. 刘文. 华东师范大学, 2004(04)